有点情爱霍先生的妄想症症,但是不骚扰别人看到女孩子有点抱怨心里,有点怕,怎么办

妄想症的症状_百度知道
妄想症的症状
请问,我这样算妄想症吗?其实我最近才发现自己以前做的不对,并且已经在改正了。这样的,我经常沉浸在对自己的迷恋中,以为自己有一些比别人强的地方,因此对自己经常判断错误,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我总是贬低自己,让自己不骄傲。时间长了又有点自卑了。因为...
我有更好的答案
  您可以自我对照以下内容,这些只是仅供参考,另外主要的还是去“精神健康网”看吧。  妄想症的临床表现  妄想症的类型很多,部分还颇有趣,例如:  1、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type)— 坚信自己受到迫害或伤害,病人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还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2、嫉妒妄想症(jealousy type)— 又称奥赛罗综合症(Othello syndrome),是一种病态型思想,认为自己的性伴侣不忠;性伴侣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大部分情况下,这指控完全是虚构的,但有时性伴侣确曾试过不忠。有趣的是,病人并不会先采取一些方法(如雇用私家侦探或在家安装摄录机偷拍伴侣)来取得不忠的证据。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妄想可终生存在;但有时候,当受指控的一方已经不在时,妄想也就随之而消失。  3、 情爱妄想症(erotomanic type)— 又称de Clerambault’s综合症。病人会以为自己正和某人恋爱。这类型在女性中较为常见,但也可在男性身上发生。幻想中的恋人很多时是遥不可及 (对方不是条件大高,就是经已结婚),甚至乎对方只是一个「魅影」,在现实中根本并不存在。病人还会一口咬定是对方先爱上了自己,但实际上两个人只有很少甚至完全没有真正接触。虽然病人有时会替对方编织藉口,但也会恼羞成怒,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如跟踪、骚扰、袭击、绑架,甚至谋杀等。 &&&&变态的情色:日本AV电影发展史  4、躯体妄想症(somatic type)— 病人坚持自己患病,因而经常求医求治,虽然治疗无效,但仍顽强不息。有些病人会说自己闻到、看到或感受到异常的东西,并且尝试过许多方法也无法治愈。病人可能自创一些治疗方式,其中有些非常怪异,有一定的危险性。长此下去,大部分病人会出现愤怒、排斥、绝望等情况,甚至泛起自杀的念头或企图。  5、 自大妄想症(grandiose type)— 妄想自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势力、知识、身份,或者有通灵的能力,又或是与某位大人物有非一般关系。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病人会刻意改变生活方式来迎合妄想,变得奢侈、傲慢、狂热起来。间中,病人面对压力时会表现愤怒,并作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  6、 混合型 — 混合了几种妄想类型的特点,但没有一种类型是最突出的。  7、 未分类型 — 例如没有恶意的妄想。Cotard's综合症可以说是一极端的虚无妄想,例如病人会说自己的脑袋被完全摧毁了,或是自己的家人都己不存在等等。
采纳率:14%
这样和你说,你太过注重别人对你的看法,而自己活的很累,你和女生不善交际也是这样,想在他们面前保持良好形象。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你因为过重的精神压力而崩溃,事业铮铮不上。慢慢没有理智的疯掉。我的治疗方法就是让自己提前疯掉,做最疯狂的事情,把自己最差的一面表现出来,然后你留给人家 的就是————————最好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妄想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所在的位置: >>
>> 《当恋爱遇上心理学》四 你在为爱烦恼什么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1.恋爱里的妄想症
  一个女孩写E-mail给我:Angela,我感觉现在糟糕透了,我喜欢他,我感觉他也喜欢我。但我没法确认。上课时我偷偷看向他,觉得他也感应到了。等到他回过头,我又赶紧低下头,然后总觉得他的视线对着我……天,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感觉是,可他迟迟不向我表白……我究竟该怎么办?是不是得了妄想症?
  你是否也为这种不明确的爱烦恼?感觉某个男孩对你有意思,又没法确认究竟是不是事实。如果那个男孩恰好是你心仪的对象,情况更大大不妙了。剪不断理还乱,你陷入爱的猜疑与烦恼中,又难于启齿。
  在恋爱心理学中有一种病症,叫做“恋爱妄想症”,也叫“钟情妄想症”,幻想自己正和某人谈恋爱,或者某个心仪的人正热恋着自己。这是一种心理症状,视情况而定。比如那个写邮件给我的女孩,我不认为她得了恋爱妄想症,或许她喜欢的那个男孩也正好喜欢她,又或者,她仅仅是陷入一种单恋的绮思。这种情况,很多女孩尤其是学生时代的女孩都有过。
  恋爱妄想症是一种对恋爱抱有太多的期望、太多的幻想,对恋爱太过理想化而产生的心理症状。爱幻想、注重浪漫的人很容易得恋爱妄想症。大概每个女孩,在少女时代,追星或者暗恋非常优秀的学长时都曾患过轻微的妄想症,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踏入社会之后就没有这种被称为“幼稚”的幻想了,大都慢慢安于现状,到了适婚年龄时嫁人生子。而有些个别的人,尤其是女性,会或轻或重地留下恋爱的后遗症――恋爱妄想症。这种人,有可能是单相思不成或者受过失恋的打击导致活在虚幻的情爱幻想中。
  我听过一个病例,一位生物学家认为他研究室中一个技术人员暗中骚扰了他数年,为了确定,他趁她上班时进入她家中,发现其中一间房间完整复制了他自己的房间,不论大小、陈设、家具以及装潢,全都一模一样。于是他找理由辞退了这位技术人员,认为她对他有不正当想法。
  几乎所有恋爱妄想症患者都在渴求一种理想化的真爱,他们通过电话、书信、礼物、拜访等各种形式尽可能与幻想中的恋爱对象接触,更有甚者甚至采用监视与跟踪的手段。几年前,好莱坞美女影星妮可q基德曼就曾遭到恋爱妄想症患者的骚扰。对象是一个痴迷她十多年的fan,他辞去工作,变卖家当,为的是从狗仔队手上获得有关妮可q基德曼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她的电话和家庭住址。此后,他锲而不舍地跟踪、监视,在妮可家门口徘徊,从为了每天见她一面到变态地认定这是他与妮可的共同爱巢,令人啼笑皆非。
  恋爱妄想者的特有形象一般是未婚,社会经验不足,形单影只,没有能力和他人建立并维持亲密的关系。恋爱妄想者很少与人约会,把妄想攀附在某些难以企及的人身上。恋爱无法在现实中获?,转由幻想达成,他们认为就算是想象出来的爱,也总比完全没有的好。他们渴望与别人结合为一,而锁定对象的条件和地位几乎都比自己高。
  “我暗恋一个人,时间久了我感觉他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对我的态度都有了改观。我以为他终于被我打动,想当然地以为他接受了我的爱。我甘心为他洗衣、做饭,甚至把我每个月的工资贡献出来给他买吃买穿,在我心里,他就是我今生认定的恋人了……可谁知有一天,他掏出一张红请柬说他要结婚了,新娘却不是我。他对我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结婚的时候希望你能做她的伴娘……天,本该是新娘的我居然成?别人的伴娘!原来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有把我当女朋友而仅仅是一个好朋友。我,我错了吗?难道我太爱他而陷入恋爱的妄想了?”
  暗恋一个人,不敢向对方表白,有些人暗恋的时间非常长,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他们幻想有一天所爱的人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意,主动提出走到一起。他们对恋爱抱有奇迹出现的想法,钟情于浪漫的爱情童话,说不出口,结果童话中的王子成了别人的丈夫,自己落得一场空。再有就是初恋,初恋无限好,那种至纯至简的恋爱相信以后再也不会遇到了。于是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初恋对象的身影牢牢占据心怀,近乎执拗地从每?段恋爱中寻找初恋的影子。再有就是因为失恋,深受打击,特别渴望一段完美而不实际的恋爱冲散心中的阴影,可能有失恋者认为前男友还对自己有意思而死缠烂打,也有人出于报复心理恋上高不可攀的对象,沉醉于编造出来的恋爱情节。
  对于极度渴望恋爱的人,感情好像是他们生命中流失的东西,需要他人的爱,更需要理想的爱填补空虚的心。并不是每一个渴望恋爱、渴望完美恋人的人都有恋爱妄想症,我们有被爱与爱谁的权利,但如果过分执著,分不清理想与现实,最终受害的人只是自己。恋爱妄想者相信自己创造的情感,是出自被选择对象所作的善?回应。比方单恋一个人,也许那个人明知道这个女孩喜欢他,但他就是迟迟不作回应,也不拒绝。于是女孩想当然地以为对方其实是默认了两个人的恋情,就如上述那个不能做新娘只能做伴娘的女孩,她就是名副其实的单恋。“恋爱妄想症,错觉还是吸引”,每个少女都怀春,喜欢一个人无妨,想要恋爱无妨,但是不要止步于“想”。很有可能,在编造的一个个浪漫的美梦情缘中,真正在现实中与你牵手的人就这么错过了。做一辈子的梦不如找一个实在的人,梦好做,但也难圆。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小贴士: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按回车(ENTER)可返回该作品目录。鼠标双击滚屏
数据载入中 ...
您可以复制下面的内容,通过MSN或者QQ发送给朋友。
一起来阅读《当恋爱遇上心理学》吧!作者:Angelababy
书籍简介:懂得心理学,强力提升恋爱运! 这是一本给想谈恋爱、正在谈恋爱?甚至失恋的人看的恋爱心理学书。海外华裔情感资深导师向你精准分析男女在接触过程中的不同心理,从相知到相爱,深刻剖析,其行为、习惯、语言等背后的深刻原因,揭示男女交往中不同的心理动因,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的、充满爱意的恋爱之道,以提升恋爱男女之间的关系,实现帮助情侣之间,实现和谐幸福的恋爱生活。
本书?另类的角度公开与你分享:要谈恋爱,首先做好恋爱的功课;恋爱要懂气场学;如何治愈恋爱中的“妄想症”(适合未恋爱单相思的年轻男女);时下“恋爱”麻辣关系――恋爱的最佳时、男性和女性在不经意间会喜欢上的?性类型、拉近彼此距离的恋爱秘笈、让恋爱升华的恋爱原理、保持恋人关系稳定的法门,以及,出现分手危机该怎么办……从恋的开始到结束,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恋爱之道,教你如何谈好恋爱、让恋爱之路更加顺畅。
当当网免费试读此书地址:http://read.dangdang.com/book_17870?ref=read-7-share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你不可不知的20个心理学名词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Procrastination规定期限完成的事情一定要留到最后一刻去完成,此前不能下决心去做。形成拖延习惯之后,即使有期限的事情也可能会逾期完成,越是恐惧自己无法做完就越是拖延,周而复始。
我们不愿意承认拖延是一种病,宁愿承认这是一种缺点,人都是有缺点的,对吧?何况,让自己小小懒惰一下,人生也并不会因此出什么大差错。
我们当然也记得小学就学过的课文《寒号鸟的故事》,我们都会学着寒号鸟叫几声:“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但那故事的结局,轻易被我们忽视:明天就垒窝而始终没有垒窝的寒号鸟,被冻死在了岩石缝里。
生活其实比故事更残酷,这是我们长大之后,要慢慢领悟到的一件事。
而我们,是否不自觉地扮演了寒号鸟的角色呢?我们有没有在冬天到来之间,就垒好自己的窝?
毫无疑问,寒号鸟就是一切拖延者的化身。
拖延者是失败者吗?
正相反,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
每个暑假我都在玩,直到最后几天我才开始做作业。
我平时不怎么学,考试前夜突击一下,成绩都还不错。
老板给的期限,只有开始倒数的时候我才会有动力。
越到最后我才越有激情和爆发力。
拖延的好坏,如果单就结果来作为评判标准,我们会发现以上的辩解很有道理,更有甚者,还在“最后期限”的压迫下,产生了本来没有过的力量和感觉。因为这些论据,有拖延习惯的人,不以为这是一种病。
非但如此,反而可以证明出自己的聪明机智,那种在最后一分钟完成的感觉,妙不可言,如果提前做好交出去了,则索然无味。
抛开结果,我们看到拖延带来精神上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最后期限”像一颗定时炸弹被你抱在怀里,滴答滴答的声音时刻响在耳畔,让人焦虑、紧张,想尽办法逃避,而压力却越逃避越大,直到无可回避。
这样的感受一点点磨蚀着心灵,让你越来越害怕挑战和行动。在别人不断冲刺,更新自己的生活时,你裹足不前,一面憎恨自己的懦弱,一面又贪恋拖延习惯带来的舒服,甚至连最后期限的压力都成了一种习惯,没有压力你会无所适从。
拖延症是你脚上绑着的铅块,一旦去掉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步履如此轻盈,而你的时间容量变得很大,你等于拥有了多一倍的生命,可以去体验,去感觉,去享受你从前因为“没有时间”而错过的东西。
故事1两个人的十年
小文是典型的“最后一小时读书照样考前五名”的聪明孩子,他学的是文科,应对考试毫不费力。他是学校里的神仙人物,每天优哉游哉看看小说,睡睡懒觉,反正到了考试他开夜车一背十几个小时,成绩绝对很不错。
他的同学小同跟他相反,是个笨鸟先飞老黄牛型的孩子,他每天忙于看专业书,补习英语,到考试当然也会加倍突击,可是成绩平平。好在小同习惯了坚持和付出,他报了一些补习班,上完学校的课,再到学校外听课,同时他做了一份家教帮补生活费。
四年就这么过去了,两个人进入考研的准备阶段。
很幸运的是两个人考研都成功了,小文当然又是最后突击就考得不错,小同则是险险过了分数线,但是在英文一科上,两个人的情况相反,小文的解释是:别的可以突击,单词和听力没办法啊,不管怎么说,凑合着就成了。
读研期间,两个人仍然各自保持风格。小文的论文一拖就是好久,等到最后才不得不查资料,找参考书,答辩甚至也拖后了几天,导师的脸色很难看。
小同是第一个交上论文的人,跟老师来回讨论、修改,最后论文还得到了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机会。与此同时,小同有一份课外工作,在报社做实习生,他还通过了托福和GRE考试,申请了几所大学之后,都没被录取。好在报社很认可他的勤劳踏实,愿意毕业后接收他。
小文还打算继续读博,但是这一次的考试他失败了,突击法宝第一次没有奏效,他的英语成绩非常低,考博的单词量绝对不是考前集中背上几天就能解决的。大部分同学都在毕业前一年就开始找工作,小文拖到临毕业才投了几份简历,运气很不错,被一家中型企业的市场部录用了。
工作后大家渐渐没有了联系,小同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上做得不错,找到女朋友结了婚,婚后三年,他被国外一家大学录用,给他奖学金,小同出国读书,一年后把太太也接了过去。
小文越来越懒散、拖沓,他的上司很头疼他的工作表现。客观评价他做的策划,显然很有想法,思路新颖,可是他没有时间观念,总要等到最后才交稿子,或者迟交个一周,拖延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上司的严厉程度。
小文也谈了几次恋爱,女朋友们因为看不到结果,而一一离开了他。对他的评价无非是:他是个好人,就是太懒了……也可能不是太懒,是他不够爱我。
小文不止一次想要考博,回到学校继续过悠闲日子,可是没有了学校的环境,他对自己的放纵是变本加厉的,一次次错过考博的报名,女朋友给他报了名,他又不肯复习,等到最后突击,又没有了信心。最后一次他鼓起勇气去报了名,却连考场都没去。
小文在毕业的第十年遭遇了裁员,他发了不少简历出去,都没有回音。
小同在女儿生日那天开了博客,上传了一些照片,通过这些年的奋斗,小同一家人在国外生活得很好,儿子四岁了,女儿刚满月,家里换了一所大房子,小同在一家大公司里做到中层管理,太太也找到了工作,同时还在进修学位。
小同成为十年同学会上的话题之一。同样,别的同学各有际遇,有人已经事业上颇有成就。他们不敢问小文,但是心中有着同样的困惑:当年你明明是我们当中最优秀的一个,难道运气真的这么差吗?
小文心里想的却是:周三终于有一个面试了,我应该去买套新西装,理发,看看他们公司的资料……哎呀,真是麻烦,我看还是等到周二再做吧。
结果,周二他没有做。
周三他穿着旧衣服胡子都没刮就去了,又迟到了十分钟。
他没有被录用。
拖延让小文一次次失去机会,让他的心理越来越脆弱,不想去面对问题,最简单的事情,在他看来解决起来都很难。在拖延中他失去了行动力,耗费了时间,如果不改善自己的心态,把那些拖延、懒散的念头丢掉的话,他还会继续浪费余下的时间。
小文的经典借口
1.别着急,我又不是不会。这点东西不值得我现在就动手。
——从他的毕业论文,到他的工作文案,他都这么说。
2.如果以后后悔怎么办?万一遇到更好的呢?
——他的女朋友催他买房子,他这么说。他妈妈催他结婚,他也这么说。
3.马上做出来的东西,心浮气躁,等我多想想,到了最后才能有成果。
——同事问他要进度的时候,他这么说。
很明显,小文是个拖延症患者,他在拖延中消耗了自己原本可贵的天分,本来以他的聪明才智,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会卓有成绩,拖延病极大地损害了他的人生。
对比起来,资质平平的小同,一步步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中不断努力,不断地完成自己的短期目标,进而实现大的人生目标,事业和家庭都有很大收获。
有拖延病的人很多都是聪明懒人,他们不喜欢束缚,喜欢靠灵感和爆发力去解决问题,目标、规定、总结和考核,会让他们感到不适、轻蔑。他们最容易成为怀才不遇的人,他们认为懒惰是自己的特性,只有被完全接受、欣赏,他们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特殊的才华。
还有一种人也喜欢拖延,他们思考大于行动,做事前要想很多,做很多假设、推测,之后才动手,或者就干脆在悲观的推测中放弃。因为他觉得:做了没用,早做晚做都是失败,不如不做,还可以省力。
拖延症是可以改善的,不要以“我很好,就是懒了点”为借口来逃避自己的拖延习惯。
故事2迷恋“死限”的女孩
Alice从事IT行业,在国际大公司中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最后期限之前完成任务即可,此前甚至不要求坐班。Alice刚刚上班时非常不习惯,她看着同事们悠闲的样子,心中充满了焦虑,总是害怕自己的工作不能达到标准,她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工作上,等到期限交出报告,大家做讨论和最后确认时,还是问题多多,需要打回重做。
Alice很快就开始惟“deadline”是从,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去动手。这中间的时间,她用来看美剧、逛街、四处寻找好吃的馆子享受美食。甚至在一个大的任务分派到她头上的时候,她连看都没看,直接订了张机票飞到三亚去玩了。
上司发现她的工作有问题,找她谈话,得到的答复是:我要减压,你知道,在这里压力是很大的。
她成为部门中最令人头疼的搭档,因为她拒绝沟通,拒绝前期的配合,只要在死限前拿出结果就可以了,OK,那么就请让我们等到死限好了。
她在生活中也逐渐养成这样的习惯:聚会约会开始不断迟到;候机室里她的名字要被呼喊好几次她才出现;信用卡还款拖得时间太长,付出高昂利息;房贷一次次缴滞纳金,物业不得不一天登门几次才能收到上半年的管理费。
她的口头语是:最晚到什么时候?她如此热爱死限,以致没有死限的提醒,她完全不能安排自己的正常生活。
反观Alice的成长,她是一个勤奋、踏实、计划性很强的女孩,一向品学兼优、循规蹈矩。她的学习和求职过程异常顺利,这跟她良好的计划安排是分不开的。
她的心中早已形成“提前准备好,提前进入状态,好好努力完成,提前交出作业”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从中受益匪浅。
但是,公司的规定跟她的个人习惯完全相反。IT工作主张宽松、自觉的工作氛围,大家在最后期限完成工作即可,之前做任何计划,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关心。
Alice坚持了多年的好习惯,也是她一向受到认可和赞美的长处,就这样被忽视了。于是她下意识地选择了对抗:找到死限制度最不好的一面,然后这样去做。
但是表面上她会说:哦,我爱死了这样的制度,多自由宽松,我超级喜欢,很适合我。
她不愿意承认那是内心的叛逆在推动着她依赖死限,因为新的情况她根本无所适从。
Alice的经典借口
1.死限之前当然要好好放松自己,何必把自己搞得太紧张?
——在朋友劝她少玩一点,多查查资料的时候她如此回答。
2.我是要减少压力,到了死限前我的潜力才会爆发出来。
——在上司提醒她任务很紧急的时候她这么说。
3.最晚要到什么时候?五点?其实六点也可以,对吧?OK,那就六点半。
——同学聚会定时间,她这么说。
有这样的人,他们以拖延来对抗某些限制,他们表面上并不做反抗,假装很享受,事实上却无限地延长等待的时间,表示着自己的不满。
与其如此,不如按照自己的方式,好好做计划,提前交出报告如何?NO,既然这样做跟在死限之前做毫无区别,我干吗要费这个力?
热爱死限的人喜欢讨价还价,他们要在时间的夹缝里找到自己安逸的小节奏,一切有死限撑着,我不用害怕,真的过了死限,其实也没有得到什么惩罚,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拖下去。
拖延症患者5种常见的心态
总是觉得时间还来得及。在时间期限的保护下迟迟不肯动手,但是期限一天天逼近时又会异常焦虑,拖延的特征就是失去对时间的掌控能力。
要知道,生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态度。有人以勤奋工作为乐,也有人以闲散为乐。聪明是上天的赐予,上天给了你比别人多的潜力,也给了你侥幸心理。“考试前突击也能得到好成绩”的行为模式,让很多人心怀侥幸,总希望少付出努力而得到跟别人一样多的成果。
不用否认,确实有这样少劳多获的幸运儿,只是比例有多少呢?一定会是你吗?
若不消灭心中那丝残余的侥幸,你就无法去面对真实的人生:有劳才有获,甚至,多劳只会少获。只要一直坚持和努力,时间会创造出奇迹。
这就是成功的人未必聪明,聪明人大多数没有取得更大成功的道理。
还没开始做事,就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
这个事情非常难办,要做的话肯定很吃苦,我怕吃苦,而且我的能力不够,我肯定是做不好的,我会犯很多错误,受到打击和批评,不如不做还比较安全。
或者是:现在做时机还不对,我还没准备好,我不知道结果什么样,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很害怕接受。
畏惧让我们失去一次又一次挑战自己能力的机会,可能是一次运动会上的赛跑,也可能是你喜欢的女生的约会,我们不敢做决定,我们不敢信任自己,不自信的状态延续着,我们成了自己也很反感的拖延症患者。
如果是我们做电灯实验,在无数次失败中寻找可能性,可能我们早已放弃,或者在第98次失败之后开始了漫长的拖延,因为我们不敢去面对第99次失败。
所以那个伟大的发明家是爱迪生,而不是你我。
3.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者总在想象中否决自己,马上就动手做是不会做好的,为了“开始”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用了最后时限把事情做完,会有满足感,此前的拖延是为了推迟这种满足感。
物质贫乏的年代,孩子们得到了糖果,有些孩子会一口吃完享受当下,有些孩子会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留到以后再吃。那种满足的感觉,他们觉得晚一点实现才好。
00一个聪明人在最后时限前一分钟完成了自己的作业,并且得到了好成绩,那种满足感比他在最初十分钟就完成作业要来得强烈。
为求完美,我们总是觉得焦虑,我们十分担忧不完美,要找大量的办法让自己更完美,我们不懂得给自己一点鼓励,总是拿“更完美”来压迫自己前进。
结果就是陷入拖延,拖延可以逃避结果的“不完美”。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惊讶吗?追求完美的本心,竟然把我们引向了这样的结果。
这样的心态从小时候就开始了:
父母让你做功课,越是严厉地要求,你越是拖拖拉拉不想去做。如果父母因此生气,惩罚你,你会在这件事情上变得更加不顺从,或者表面顺从,心里却非常不喜欢这么做。
你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本来的重要性,你的重点是赌气,跟不断要求你、催促你的父母赌气。这样的习惯保留下来,在人际关系上尤其明显,比如情侣之间,明明对方的要求是合理和正当的,但是你因为逆反的心态,偏偏不想这么去做,一拖再拖。
再比如同事之间,别人越是催促就越是拖延,我不完成这个环节别人也动不了,你们给我的压力我以消极反抗来应对,作为对你们催促我的惩罚。
很多情侣在一起过了很多年,身份仍然是情侣,原因是一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必定遇到其中一方的拖延,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摆脱房子、婚事、生育等现实问题的考虑。拖延者的内心还是那个赌气的小孩子:
你越是让我做,我越是不要做。
至于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很重要,我不管,我在意的是“被强迫”,所以,我要以拖延来反抗这样的局面。
拖延—自责—继续拖延—继续自责……这是一个死循环。
拖延者并非都是懒惰的不自觉的人,他们通常很敏感,有高度责任心,是最不满意自己拖延现状的人。拖延者经常会夸大拖延的恶果:
“我完了,这点事情都做不好,做不出来,别人都比我强,起码他们把事情做完了,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心情非常糟糕,我很糟,我是个地道的失败者,没有希望了。”
会自责的拖延者,能找到各种办法去克服自己拖延的毛病,比如他会要求自己:早晨8点必须起床看书,结果是要么继续睡懒觉,要么就是好不容易起来了,但是开始上网,玩游戏,混着混着又是一天。等到一天过去了,他强烈的后悔和自责就开始了,赌咒发誓明天一定要让自己在8点起床,接着,重复着前一天的活动。
拖延者总觉得自己很无能,因为不能很好掌控自己的生活,这种失败感的打击让拖延症患者看什么都是灰色的。
拖延症可能会诱发其他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社交恐慌、强迫症等。
克服拖延,需要时间和心理调整,以上的几种心态,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也存在着类似的想法,那么可以试着告诉自己:
别着急,慢慢来,即使你真的是患了拖延症,也没有关系,可以自己想办法去调整和改变。如果不能,我们就去看专业的心理医生。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之后,对自己痛心,失望,甚至憎恨自己。也不要开始没完没了地哀悼那些被你浪费掉的时光,想起那些被你拖延毁掉的事情,这些都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的。
真正可以毁灭拖延者的,就是拖延本身,而真正可以战胜拖延的办法,也只有立即停止拖延。
拖延症会带给你好处吗?
这听起来或许荒谬,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拖延确实对思想的成熟和深入有很多帮助,尤其在学术思考上,有很多成果是研究者经历多年的思考之后才会有所收获,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再比如恋爱期间,单凭头脑发热做出决定的“闪婚”,稳定程度远远不如经过了“马拉松”的多年情侣。
大科学家牛顿是个生性严谨的人,他习惯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先“收藏”起来,多方面加以验证,以求准确。也正因如此,他错过了微积分的发表时间,使得他与另一位科学家莱布尼茨之间打了多年的口水仗,甚至于引发了整个英国数学界与欧洲数学界的对立。毫无疑问,我们愿意相信牛顿和莱布尼茨都是微积分的开创者,发表时间的先后,只能说,是他们做事习惯上有区别。
以牛顿当时学术先锋的地位,其实他立即发表自己的想法也没什么,但是他力求想法的周密、圆熟,所以选择了“雪藏”,在事隔一年之后,他拿出的论文,就比当时的灵光一现要完美、坚实得多。
同样,大艺术家达·芬奇也是如此,他曾亲口抱怨自己拖延的毛病。精力过人,思路敏锐的达·芬奇知识惊人地丰富,他超前地设计了很多到现代才被发明出来的机器,对解剖、物理、数学、天文,他也有很多精彩的想法。这些观点只是被他记录在册,却在他一生中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不能不说太令人遗憾了。
但是,达·芬奇的“拖沓”也造就了他传世的艺术珍品,他的画永远令后人高山仰止,因为他总是精益求精,不断地修改、补正,随时把自己的新灵感表现出来。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天才的杰作,更是时间的结晶。
所以,是的,过度拖延是一种病,但是分清楚轻重缓急,是最重要的。有些时候,我们会被外界的标准要求,未免心浮气躁,如果多给自己一些时间沉淀,未尝不是好事。
当然,当拖延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令你痛苦不堪,无法前进的时候,就是该改变的时候了。
改善拖延症的6个有效办法
1.目标细分
把你正在拖延的事情,分成几块,越细致越好,不要连看都不想看这件事。等你分清楚了这件事的各个环节,可能只需要用一分钟,任务就完成了,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觉得吃惊,那么就开始进行第一个环节,做多少算多少,做到厌烦了,就马上停止,出去散步,或者活动一下。
你会发现不停折磨你的事情,其实并没那么可怕,是按部就班可以解决的。而且,拖延很久之后,你终于开始动手了,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
2.降低期望
你要完成的,不是一件必须完美的任务,而是一个需要你完成的任务,你的最低要求根本不是“要做就做最好”,也不是“做好”,只是“去做”、“去完成”。
从一个毕业设计,到一个项目,都是如此,你要给自己一个安全的心理底线,这样你就可以轻松地面对现实,面对你的挑战,也许在轻松的状态下,你会发挥出从前你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力量。
不要以为只有高压和高期望,才能做成事情,学会给自己减压,先把事情完成再说。
3.从小到大
先不要去想你最重要的任务,先找一些你本来应该做,但是没有做的琐事:
比如交电话费,倒垃圾;
比如擦地,清理书架;
比如把换季的衣服叠好,收藏起来;
比如给本来想联系但是很久都没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或者写个信;
拖延症患者一定能列出一张长长的琐事清单,看到这个清单,请不要沮丧,你只需随意挑一件你觉得马上就做的就可以了。
事实上,很多小事,举手之劳,都是我们马上就可以完成的,做完之后要让自己充满成就感,因为对你来说,这就是很大的进步。
同样,要相信自己,能把一个混乱的房间收拾整洁,也能让自己混乱的生活恢复健康、积极的规律。
等你处理完了自己的琐事清单,就可以很坦然地面对自己拖延已久的任务了。
不要对琐事感到厌倦,生活本身是流动的,停滞不前的只有你而已。
4.马上去做
对待任何事情都采取马上去做的态度,不给自己任何拖延的机会和借口,不因为两件事的时间重叠而去思考先后,马上去做离你最近的那件事,等你在自我的催促下高速运转了一整天之后,你会充满高效率的成就感。
马上去写论文的第一段,不用多,200字就可以;
马上去洗你的衣服,拿水泡上,加洗衣粉,半小时后按下按钮,这有什么难的?
马上把电脑关掉,出去散步,或者去超市买点吃的;
你马上去做了,马上就会见到效果,为了这样的效果欢呼吧,水滴石穿,你会有彻底的改变的。
培养自己的行动力,让想法变成现实,这是拖延症问题的核心所在。
5.远离宽松环境
对那些跟你以前一样拖延的同事、朋友、家人说不,他们对你的体谅其实是在原谅他们自己,你已经亲眼看到了他们因为拖延造成了各种窘迫的情况,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变成同样的人呢?
如果你的宿舍里人人如此,那你就尽量到图书馆去完成功课。
如果你的朋友总是给你一些负面的想法,那么暂时远离这个人。
如果你的家人宠爱你,总对你说:别太累了,歇歇吧,你接受他们的好意,但别停下自己的脚步。
要时刻提醒自己,有时间观念,每一点微小的完CD值得珍惜,别人的拖延不能成为放纵自己的理由。
6.自我激励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做到之后,要自觉地给自己赞美和鼓励。有些拖延症的开始往往是因为得不到鼓励和肯定,那么,自己要给予自己肯定:我可以做到,所以我去做了,我做到了,即使只是把桌子收拾了一下,这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进步。
可以把凌乱的桌子拍下照片作为鼓励自己的手段,收拾好的桌子也可以拍照留念,两个鲜明的对比会提醒我们不要拖延,马上就动手,就可以享受更整洁舒适的环境。
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所以,马上给自己做一张“要做的事”列表吧,一点点享受“完成”“马上就做”的乐趣。
拖延远离,成功会靠近你。
你不是寒号鸟,但是注意,冬天,随时可能会到。这是每个拖延者需要牢记的事。
  Social Phobia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见人恐怖症,是一种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场合,有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此症名称源于1985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
当红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有一位在大学工作的印度天才,他与朋友之间的交流轻松正常,但是一面对女性,立即哑口无言。他多次努力想克服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句道歉,但是他无论如何就是做不到。
除非是在喝酒之后,或者服用了实验性的药物,他才变得侃侃而谈毫不怕生。有一次他以为自己喝了酒,但其实是无酒精的饮料,他在兴高采烈的谈话中一下卡壳,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小角落,继续沉默。
观众们在看着这位演员哈哈大笑时,可能也会想到,现实中这样的问题并不少见,患者其实非常痛苦。
有的人,明明是鼓起了勇气要上台演讲,却结巴半天,词不达意,下来后羞愧万分,再也不当众发表意见,因为他觉得现实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失败,不能自取其辱。
也有人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却无法正视别人的目光,一张嘴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为了不和客服小姐争论,只好忍受产品问题,为了逃避面对老师,功课里明明不懂的东西也假装自己懂了。
还有的人,干脆就把自己关在家里,能少见人就少见人,他们对人多的场合充满惧怕。
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当害怕的东西——罗斯福夫人。
这句名言曾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鼓励过无数的美国人走出消沉,迷茫的低谷。
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应该把这句话多读几次,或者,是每天都读上几次。
我们害怕的,是害怕本身——你认真地想过这一点吗?
我们害怕那种“令我们害怕”的状况,这是我们不断逃避人际交往的本质问题。
人际交往,在“社恐”患者的心中,代表着尴尬、出丑、被嘲笑、批评……彻头彻尾的失败。
一想到这样的失败,“害怕”就被提前透支了。
“社恐”患者总觉得自己是一座孤岛,无人理解,也无人在意,但他们却时刻渴望着过往的船只。
等到船只真的来了,他们却手足无措,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藏在什么地方好呢?
也许你更应该做的事情是:不要躲藏,直接面对。面对你的恐惧,面对令你恐惧的一切状况。
如果你与陌生人说话脸红、口吃,不用怕,这是正常现象。
如果你一想到与陌生人说话就脸红,紧张,心跳加快,后背出汗,也不用怕,很多人都跟你一样有这样的毛病。
如果你为了逃避与陌生人说话、接触,甚至逃避看到陌生人,陌生场合,而把自己关在家里,门都不出,拒绝所有的聚会、约会、见面,连接电话都不敢,那么,很有可能你患上社交恐惧症。仍然请你不要害怕,这是可以纠正和克服的。
而且,还是有很多人跟你一样,你并不孤单。
在美国的心理障碍疾病的诊断中,社交恐惧症已排名第三,前两名是忧郁症和酗酒。随着网络普及,时下“宅文化”流行,把“宅”当成是时髦的青年男女们,很有必要问问自己有无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也许你会说:我可是Facebook上的红人,我怎么会有社交恐惧症呢?
你交往的只是一个个ID,对真实世界来说你是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而且你极度害怕与陌生人发生往来,上面所说的一切症状都在你身上存在,那么,仍然可能你是“社恐”大军中的一员。
如何面对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这是网络时代为我们提出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青年喜欢躲在网络的背后,与跟自己同样的人发生联系,他们回避人群,喜欢独处,他们主张的是“个性”“闷骚”,对正常的人际交往十分抗拒和排斥。
“你们不觉得自己虚伪吗?我这样子才是真实的。”一位“社恐”患者这样说。
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要与其他人发生各种联系,这些联系又会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社会的礼仪,伦理,交往沟通的技巧,并不是一句“虚伪”就可以概括,而且,也很少有人真的可以远远地逃避开人群,终老一生。
生活在世界上,我们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与他人的交往就是其中之一。“社恐”患者往往重视自己,而畏惧、轻视他人,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很多人感到自卑,却是靠推测他人的看法来实现的:
别人一定看不起我——我看不起别人。
其实,这里的“别人”只是一个载体,核心的问题是“我看不起我”。
非常需要别人的认可,却害怕为了认可需要付出的代价。不想承担交往带来的风险,却对交往本身充满了渴望。
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进退自如,但是也仅限于自己熟悉的范围,一旦有所突破就会本能地退回自己安全的“壳”,做一只小蜗牛。
“社恐”患者应该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加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并从中找到价值和意义。
走出去,见识更大的世界,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我们的生命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故事3对这世界无话可说
小陈有份稳定清闲的工作,每天早晨,他默默来到公司格子间,打开电脑,一边工作一边跟网友们聊天,网上的他活泼风趣,吸引了不少女网友。他的神秘之处是从来不参加同城聚会,只是偶尔传出几张照片给那些追问他的女孩。
“我害怕,我不想跟陌生人一起吃饭唱歌,想起来就觉得恶心,多没意思啊,在网上说说笑笑就够了。”小陈被网友催烦了,就玩消失,避开那些催他现身的人。
“我想这是我性格比较内向,怎么说呢,我是个很清高的人,念书的时候就是这样了。”小陈是同学会上的隐身人,因为有一次大学同学组织的聚会上,他不愿意玩“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被同学推搡着,起哄,他冲出门去,打车赶回了家。
“那些人的声音让我心慌,特讨厌他们那么放肆。”小陈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网友,也作为对自己为什么不参加版聚的解释。
老板有次很早来到公司,看到小陈安静地坐在那里工作,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前途。他特地在下午的会上表扬了小陈,而且让他当众发言。
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让小陈满脸通红,他勉强站了起来,双腿发抖,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
那是一段漫长而安静的空白,每个人都在替他尴尬,而他自己更是羞愧万分。
老板再三鼓励、表扬他,铺垫了很多开场白,但他就是不能开口,本来是很热闹的场面变得冷场。
“好像嗓子被什么堵住了,一下子就说不出话了。好像我灵魂都脱离了身体,在高空冷眼看着这个会议室。说句话怎么这么难啊,我太没用了,明明是件好事我给办砸了,以后我怎么再见这些人,他们一定以为我是白痴。”
事后,小陈不断地后悔这次恶劣的表现,他更害怕跟同事接触了,因为担心他们会拿他的表现来开玩笑。低落的情绪越来越严重,小陈递交辞职报告,离开了这家公司。
他的手续都是由一个平时相处得还不错的同事代办的,但是同事收拾好他的物品,送到他家里时,小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出去照面。
“没脸见人,他看了我会怎么说,我不想听安慰的话,那些废话对我没有意义。我很痛苦,一边听着外面同事说话的声音,一边掉眼泪。其实很想跟他说声谢谢,那么远给我送东西过来,但是最后我还是没说出口,这件事让我更自责了,怎么连谢谢都不会说了。”
小陈过了将近三个月“与世隔绝”的日子,唯一打交道的是楼下超市的老板。但是有一次,老板跟他多说了几句话,问他怎么没上班,小陈连东西都没拿就走了。
“我没上班关他什么事,他把我看成什么人了,以为我是骗子、混混吗?”在小陈的眼中这世界充满了敌意,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再逃避。
投了几份简历,面试他也想回避。勉强在亲戚的推荐下,去见了某公司的人事主管,他却再一次陷入沉默,无话可说。
“简历上都有,自己不会看吗,我坐在那里很不舒服,怎么没有人问问我的感受?”
所幸,因为以往的工作经验,小陈还是被录取了,于是,他又过回了默默的、独来独往的生活,在网上很活跃,在现实很冷漠。
小陈的常用借口:
“不跟别人来往我也不会死,还不是活得好好的。”——有人劝导他参加交际活动时,他这么说。
“无聊,装模作样,其实心里都是在等着别人出丑,我这样的人,去了就是笑料了。”——他承认自己在社交上的缺点,同时谴责社交活跃者。
“我有社会活动,网上的交往也是社交啊,我只是没参加他们聚会而已。”——他不肯承认自己已经脱离了正常社会交往的现实。
故事4出门是件要命的事
Lisa总是幻想自己可以成为最受欢迎女郎,当然,现实中的她远远不是。她说话声音非常微弱,很多人不得不叫她大声说两次才能听到。但是,如果有人对她大声说话,稍显粗暴,她马上感到受了伤害,一连好几天都感到不适,严重的时候还会呕吐。
她最怕的是两个人相处的环境,无论男女,脑子里那个“紧张”的阀门会忽然打开,里面有巨大的恐惧奔腾出来,把她淹没。她不能找到话题,精神集中不了,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害怕被人嘲笑,又害怕因为这些想法而真的笨手笨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
结果大部分的人就是这么看的:这女孩很内向,就是不大懂人情世故,可能还小吧。
Lisa为了克服这个毛病,工作之余报了个外语培训班,结果那个嗡嗡响着、充满人声的大教室让她更难受了。有了疑难问题也不敢去问老师,同学们互相聊天,自我介绍,她总是借故去卫生间,呆到上课了再出来。放学不是第一个走就是最后一个,明明在公车上遇到了培训班上的同学,她都是垂下头,假装没看见对方。
“好羡慕那些口才好的人,有时候我看电视,就幻想自己成了上面的人,张口就滔滔不绝地说话,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真了不起。我经常努力张嘴,等张嘴了又忘了想说什么了。有几回我忽然结巴了,舌头不听使唤,真恨不得踢自己几脚。”
Lisa的爱好是十字绣,她可以为了一幅作品忙上几个月,闭门不出,她害怕车流、人流,在电梯里跟陌生人相对她都会非常紧张,眼睛死盯住电梯门,尽量站在距离陌生人最远的地方。
“在学校里,我没有交到什么朋友,有天我回宿舍躺在蚊帐里,室友们在聊天,她们说没有朋友的人是人品不好的人,我觉得这是在说我,哭了一夜,就是默默地流泪,也不敢哭出声,我人品不好吗?是不是真的是我人品有问题,别人才不愿意跟我交往?”从那时起,本来就胆小害羞的Lisa开始努力跟人群保持距离。
找工作时好多次面试,都让Lisa灰了心,但是有一份工作录用了她,工作主要是处理文件、整理、分类、做出标记、接听电话,跟人打交道的机会很少。
“我只能做这样的工作,因为我不行啊。公司里有很多销售,特别会说话,有个跟我一样大的,我们一起进公司,她现在都买房子了。没办法,我没有这个能力。”
她推掉了好几次相亲,虽然她到了结婚的年纪,也很想找个合适的对象,但是一想到要出门去,被人们挤来挤去,她就倒尽了胃口。她也不能想象自己坐在陌生男人对面,该怎么开口谈情说爱。
“我可不可以就这么单身下去呢?”Lisa问朋友,朋友没办法回答,她已经不记得Lisa的样子了,她们半年没见,尽管她们俩的家只隔一条街。
Lisa在新年时接到一个电话,是她的初恋打来的,他回国第一个想见的人就是她。Lisa仔细地把自己打扮一新,却不停地发短信推迟约会时间。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去他定的那个餐厅,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她怕自己会当场昏倒。
Lisa的常用借口
“人多的地方空气不好,会有传染病,少去最好了。”——她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公共场合。
“人心难测,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话就得罪人了,少说话,不说话就没事了。”——她觉得自己的沉默是个优点。
“我就是这样的命了,孤独一辈子,挺清净的,没什么。”——她安慰自己。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和来源
社交恐惧症的重点是一个“恐”字,患者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惧怕。有些患者是因为成长期没有得到善待,比如说,家庭环境压抑、严苛,使得孩子过分敏感,总是害怕做错事,遭到斥责,久而久之形成了逃避的习惯,“老实”“内向”“不爱说话”,这些被家长误认为是“乖孩子”的表现,其实已经播下了“社恐”的种子。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不会跟别人友好相处,会经常性遭遇人际交往的挫折,挫折多了,对自己更加没有信心,又恢复了小时候“逃避”“自我封闭”的模式,越来越远离社会环境,最终,成为一名社恐患者。
还有人是因为一些不愉快的社交经历而成为社恐者,比如童年曾被同龄人欺负、嘲笑,比如曾经被朋友背叛,背后议论和诋毁他恰好又被他知道,再比如说糟糕的当众演讲,让当事人感觉整个世界都毁灭了。
“我害怕!”这是社恐者内心最深的感受,因为什么害怕呢?起初,是害怕陌生人,害怕自己表现不佳得到坏评价,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议论。时间长了,是“害怕”自己面对外界环境时那种“害怕”的感觉。
为什么这样害怕呢?因为他们总是觉得社交时的自己是失败的、笨拙的、丑陋的、被动的,他们很敏感,又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明明是很正常的表情和反应,他们也觉得是对自己的攻击和伤害,于是更加害怕与人交往。
因为害怕自己“害怕”,所以无奈用自闭来保护自己,做消极防御。这是“社恐”者们最常见的现象。
社交恐惧症包括有一般“社恐”和特殊“社恐”:
一般社交恐惧的症状大致有:
1.害怕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害怕被人观察动作细节;
2.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回避在公开场合露面;
3.不敢与人争论,交流,哪怕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
特殊社交恐惧的症状大致有:
1.对某些特定场合感到不适,如当众发言,演讲;
2.在社交前极度焦虑,生怕出丑,被人嘲笑,反复想象出丑时的场景;
3.生理上表现得容易脸红、口吃、出汗、发抖、表情僵硬,等等。
社交恐惧症患者创造出一些自己遵守的内心逻辑,来保护自己,不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失败。
“我只是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其他方面我都很正常。”
“自闭可以逃避开这些我害怕的场合,不用跟陌生人打交道。”
“我没有更多人际交往的需求,我讨厌做社交明星。”
“别人就算不认可我也无所谓,我根本不在乎。”
有些时候他们又走上极端,不断地责备和鞭挞自己:
“天哪,我连句话都说不好,还能做什么,真是连三岁孩子都不如!”
“我学历这么高,却做不出一个成功的演讲,我天生就是失败者,不配成功。”
“你怎么这么没用,没有出息……你这个懦夫!”
“再脸红,发抖,就去跳楼,活在世界上也是浪费粮食,太丢脸了。”
很显然,社交恐惧会让你失去更多机会,假装自己什么都不在乎,封闭的个人小天地其实如此脆弱,稍有变动就会被伤害,而你的个人理想将因为你不敢承认的社交恐惧症而一次次夭折。
社交恐惧是“天才病”?
我们身边其实就有这样的人,他们完全不擅长人际交往,不懂人情世故,但是他们有某方面突出才华,或者是理科高手,或者是机械爱好者,或者是摄影、绘画、音乐方面有突出的特长。他们因为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而忽视了身边的人际关系,这造成他们在社交时的笨拙,显得很冒失,不合时宜。
大哲学家康德先生终身未婚,一生没离开过家乡,比起很多少年成名的天才,他四十六岁才拿到教授职位,沉寂十年才写出经典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出来散步,多年的习惯让他成了小镇居民的钟表。有一次他没出来散步,邻居们都觉得是自己的表坏掉了。康德对待异性的态度异常严肃,女性只在他的书里作为名词出现,有人跟他提到“结婚”的字样他都会生气。
同样独身终老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他在女性面前永远是紧张、羞涩、口吃的。他只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会感到自在。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下层草根的出身,让安徒生对人际关系毫无安全感,他只在文字中挥洒自如,而从来不是一个社交好手。
很多的名人都有社交问题,他们因此而无法跟常人一样享受友情、爱情,但是也会因此有更多时间钻研自己的领域,做出惊人的成就。
与世隔绝会令我们更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发掘自己的想法,不受干扰。从这一角度来说,社交恐惧是“天才病”是有道理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社会对于人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非常注重群体合作以及处理事情的“情商”,因为我们衡量成功的标准,不仅限于在事业上的成就,幸福感、责任感、是否有拥有美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之一。
所以,“社恐”患者还是要大胆面对自己的性格缺陷,努力让自己融入人群。害羞、内向的人也是可以找到朋友的,前提是要走出家门,认真去找。
克服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建设
你略有社交恐慌的症状吗?没有关系,很多在稠人广众中神采飞扬的大明星,其实私下很害羞,也害怕跟陌生人来往,他们只是选择承受了这种心理压力,尽量让自己的才华释放出来,表现给更多的人看。
脸红,心跳,举止不当,其实每个人来到陌生环境,跟陌生人接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这些反应是身体自然出现的,为了保护你而出现的。
这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害怕,更不需要为了“害怕”而把自己关起来。
多一点幽默的精神,学会自嘲,那些让你不适的感觉,你完全可以轻松地对待。我们每天都在与社会发生联系,我们也因此可以获得更多。你看一个推销员,最需要积极乐观的精神,每天都要找到新的人,新的机会,不怕被拒绝,因为在被拒绝了一千次之后,可能第一千零一次,他就得到了成功。
你也是一个推销员,你要向这世界推销你自己。去做这件你一直都想做的事情吧,你原有的才华和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1.转移注意力,不要过分关注“可能会出丑”“出丑后怎么办”,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自己犯过的错误,不要给自己很大压力,“我一定要做好”“我这次不能再失败了”这样的态度往往会导致新的失败;
2.不要苛求完美,用轻松友善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你当然可以跟他/她做朋友”“一起出去吃个饭多好”,把你愿意与人交往的念头表达出来,结识那些你想结识的人,朋友会让你的世界更开阔;
3.学会倾听,在做一个表达者之前,做个好的倾听者,会让你得到更多人的欢迎,在倾听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会学到更多东西,“原来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他的意思原来是这样的”,倾听会让你更加宽容,会体谅,包容他人;
4.可以每天设定一个交谈的小目标,先从你身边的人开始,家人、朋友、同事,事情可公可私,但是你要尽量多说,延长自己的谈话时间,享受谈话和交流的过程。之后,你就可以去认识那些你想认识的人,去跟更多的人交往;
5.鼓励自己去参加聚会,给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出现在那里即可,你就战胜了自己一次。下一次你可能就跟坐在旁边的姑娘交换了电话号码,这会是很大进步。再下一次,也许你也可以当众讲个笑话什么的,搞搞气氛。这些真的不难。
6.到人多的地方去,保持微笑,克服平时的厌恶心理,不推辞当众讲话的机会,发言之前深呼吸,告诉自己搞砸了也无所谓,还有下一次。而下一次,你继续搞砸,那么仍然还有下一次。对自己宽容一些吧,要像搀扶孩子学走路那样认真,耐心地对待自己。
7.如果口吃过分严重的话,请每天花时间大声朗读。现任总统奥巴马是媒体的焦点,其实,副总统拜登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曾经有口吃的毛病,为此他每天都对着大镜子朗诵诗歌,后来成为优秀的政界人物,杰出的演讲能力帮了他很大的忙。所以,你可以做到的,与其悲叹焦虑,不如马上行动吧。
社交恐慌症的患者应该每天醒来时,都对自己说:我很重要,我很勇敢。
每天入睡前,仍然要告诉自己:我很重要,我很勇敢。
如果你发现自己略有社交恐惧症的倾向,那么马上就去参加聚会吧,努力在聚会上讲笑话吧,告诉自己搞砸了也没关系,你是在为了战胜自己而努力。
你可以拥有这世界一切的美好,只要你大胆地走出去。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也称躯体变形障碍,因为身体缺陷或形体丑陋,而产生挫折感,情绪沮丧。但是也会有人明明外形很正常,却自认为十分丑陋,出现严重心理障碍,自卑、自我封闭、悲观绝望,严重者可导致与容貌有关的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体象障碍者并不都是丑陋的,问题是他们认定了自己的外形或某个部分是非常丑陋的,沉溺于此,不能自拔。
去医院整容的人,有很多是体象障碍患者,在给自己削骨、拉皮、打针之前,他们最应该面对的是自己的心:为什么你要如此否定自己?
在我们周围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话:
我的鼻子要不要去动手术啊,我恨死大鼻子了。
胸太小,我是太平公主,从来都不敢穿低胸裙子。
我怎么这么矮,一想到这个我就睡不好觉。
我脸上的这个胎记,都是它,它完全毁了我的人生。
她/他们的情况真的那么严重吗,其实,一眼看过去,是很普通的人而已,但是在她/他心中,自己的丑陋已经是宇宙怪兽级的。这些人把“美丽”夸张成一生都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越是求而不得,越是憎恨自己。
是的,体象障碍擅长用“憎恨”来自我折磨,他们会找出一大堆自以为是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丑陋到了何等地步,反复地加强自己对容貌的批评,再因自我批评而烦恼。
他们的眼睛仿佛是哈哈镜,一方面只会挑出自己的缺点,对优点视而不见,或将优点也变形为缺点,另一方面是无限放大缺点的负面效应,进而在生活中各个方面中都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比如说,对于体形的要求,也许只是大腿略粗了一点,但体象障碍者会觉得自己肥胖得无法出门,甚至走过门的时候,很可能会把门挤坏。
他们不敢和人有深入交往,害怕与人对视,害怕自己的“缺陷”会被人看到,被人嘲笑,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为自己的外形苦恼,同时,会把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统统归结到“如果我长得漂亮,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国外调查显示,要求进行整形美容者中有人格障碍和心理异常的占30%60%,国内针对整形美容者的抽样调查中,也证实有近50%以上的人存在焦虑、抑郁的反应。
整容是解决体象障碍唯一途径吗?并非如此,有些患者是整了局部之后仍不满意,陷入多次整形的困局,这种“精益求精”,总是要求自己变得更美,仍然是心理障碍的问题。
现在,随着整容业的进步,手术与心理治疗往往同步进行,整容前后医师的赞美、鼓励、理性专业的分析,会让整容顾客的满意度加倍。
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存在体象障碍问题的人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并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善。
玫瑰是美的,但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莎士比亚)
体象障碍的患者,只看到了玫瑰外形的美,却忽略了玫瑰散发的香,在追求形体美好的过程中,心灵因此伤痕累累,这是值得的吗?
你要带着父母给你的遗传特征活下去,还是一定要去美容院,给自己重新塑一张你认为很美的脸?是否拥有了这张脸,你就拥有了真正美好的人生呢?
故事5浓妆是我的面具
琳琳是个苗条时髦的女郎,工作之外,还会参加很多聚会和活动。她的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如果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她有些过分热爱化妆。
琳琳每天固定化三次妆,早晨一次,坐地铁到单位了马上去洗手间赶紧补妆。中午一次,吃过午饭后要把嘴唇和眼睛再描一下,遮瑕笔也要在脸上重重地点几下。晚上的那次比较隆重,通常她是到了聚会地,先找到洗手间,彻底卸妆之后,重新打底,扑粉,画个惊艳的Party妆。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本来这样的做法是无可厚非,但是在琳琳的心中,化妆并不是为了变得更美,而是为了遮丑。
“我从小脸上有雀斑,自己有时候也会烦,但是一会儿就过去了,并没有很在意。小学四年级,有个女生跟我闹矛盾,跟我吵架,她忽然喊我麻子脸麻子脸。我一下子就被吓住了,真没想到别人是这么看我的!后来,这竟然成了一个外号跟着我,直到我上了中学,远离我的小学同学。”
那时的孩子话并不见得有多么大的恶意,也并不见得是真的为了辱骂她的缺点,可能只是小学生们一时的口快,这却是她陷入痛苦的开始。
琳琳整个中学都把头发留得很长,盖住自己的脸,不管天气多热。别人都戴隐形眼镜时,她还是找了一副最大的眼镜,希望可以让别人看不到她脸上的小斑点。
高中二年级的暑假,父母受不了琳琳没完没了的要求,带她去做了激光去斑手术,经过了灼痛,红肿脱皮,雀斑少了一些,还是没有完全去除,而且去斑的皮肤颜色还比周围浅了一些,脸上皮肤深浅有些不均匀。
这样的打击对琳琳真是雪上加霜,她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偷偷收集家里各种药片装成一瓶,放在书包里每天背来背去。
“是不是死了就不再烦恼了?可是,如果我死了,我的脸还是会被很多人看见,太丑了。这可怎么办!”
琳琳在纠结不堪的情绪困扰下,高考失利,花了很多钱上了师范大学的文秘专业。这个专业里漂亮的女孩子很多,而且个个性格活泼外向。琳琳一开始很自卑,但是也交到了朋友,并且很快学会了穿衣化妆,把自己打扮成时装杂志里的美少女。
“第一次化妆后,我听到室友惊讶地说:‘你真漂亮’,心里真是高兴极了,那种从来都没有过的感觉,让我整个人都轻飘飘的。”
粉底有效地遮盖了皮肤问题,琳琳成了大学里的风云人物,甚至上台主持过节目。当然,毫无疑问,她成了化妆狂人,从此再也不愿意给别人看到自己卸妆的样子。
追求她的人很多,但是一想到清晨醒来,就要被看见不够好看的皮肤和雀斑,琳琳就会犹豫,为此她错过了很多条件很好的异性。
琳琳的常见借口
“我是太爱美了,不是爱虚荣。爱美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女人爱美就更正常了。我知道自己不好看,化妆是为了不吓着大家。”——她从不肯承认这是心理问题。
“你不是我,不会明白我的痛苦,我天天照镜子,自己是美是丑还不知道吗?我的脸真的没办法见人,不化妆就没法看了。”——她这样告诉鼓励她素颜的好友。
“到时候,他看见我的脸了,就不会要我了。男人还不都是看表面,我化妆才变漂亮,如果一看我的雀斑,谁还能爱我。”——她对催她结婚的父母发脾气。
她在网上自嘲地称自己为:不化妆就会死人。
故事6矮个子啃老族
小J关于身高的思考是从上大学开始的,他从江南小镇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给他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人都好高啊。从火车站到学校,他和送他来上学的爸爸简直是两个小孩子,夹杂在大都市的人流中手足无措。
因为是理科专业,班里男生较多,小J是最矮小的一个,军训开始,他就成了大家取笑和玩闹的对象,自尊心很强的他虽然表面假装不在乎,晚上却因此失眠,翻来覆去就是在想:怎么才能长高呢?小J收集了很多很多长个子的秘方,药品,花了不少冤枉钱买增高产品,事实证明那些都是昂贵的垃圾,对他毫无效果。
“读大学真是越读越恐慌,特别自卑,尤其是上体育课,大家站在一起,我最矮,那滋味太难受了。”他开始逃体育课,接着连主课也逃掉,整天躺在床上看书,吃泡面,不想出去跟别人打交道。
一次班级活动中,小J爱上了一个女生,他专门选择了个子娇小的女孩,那个女生只有150,他161,站在她的身边,小J私下觉得很般配。
“我花了多大力气鼓励自己啊,终于写了信,对她表白了,但是迟迟没有回音。一个星期后,我看到她跟隔壁班的男生走在一起,那个男生是篮球队的,有180,她笑得很开心,我真不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情景,矮个子男人就这么被人轻视吗,连拒绝我都不屑。”
恋爱失败的打击让小J更加颓废,他连续几门功课不及格,生活费却越花越多,用来买点卡玩游戏。
“还是游戏好,谁也看不见谁,骑士、牧师、精灵,身份可以自己选,谁也不看你的身高长相。有的是女孩子叫你老公,求你帮忙,个子矮怕什么,谁也看不见。”就这样,小J在疯狂的游戏中度过了大学的最后两年,玩到痴迷,连考试也不去了。
带着一张肄业证书小J回了家乡,父母帮他找了几份工作,他总是匆匆转一下就回家了。“那些人都看我,嘲笑我,觉得我个子矮,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小J的脾气日见暴躁,他害怕外出,尤其不愿意提到跟“鞋子”有关的话题,谁在他面前说到“高跟鞋”,他会马上跟别人发生争吵。起因仅仅是因为他曾经穿过几天内增高的鞋子。
年近三十的小J依然在家啃老,他父母的退休金足够一家人吃用,但是父母不在了怎么办呢?小J不愿意去想那么多。他觉得这世界没有给矮个子任何的机会,他痛恨这世界的不公平,也痛恨矮个子的自己。他讨厌跟别人站在一起,尤其是比自己的高的人,无论男女,他感到非常不舒服。他经常觉得自己渺小得像一颗灰尘,走在马路上别人甚至都看不见他。
成年后的小J不能再长高了,他的心态也停留在低谷,唯一快乐的时刻就是在游戏中砍杀怪兽,消磨时间。
小J的常见借口
“你说的那些工作,能进大公司的,都要外型合格的,我这身高人家首先就不要。”——他这样告诉给他推荐工作的亲戚。
“你肯定觉得个子高的男人才有安全感吧,别骗我了,谁不知道女人都这样。”——他在相亲时这样对一个姑娘说。
“伟人就是伟大的人,我算什么?”——别人用拿破仑做例子鼓励他,他这么回答。
形成体象障碍的原因
体象障碍多发于青少年发育期,发育期身体第二性征开始明显,身高、粉刺、体毛、生殖器等方面都会引发困惑和焦虑。我是美还是丑?审美观作为人生观之一,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养成,在这个期间,如果因外表缺陷而导致自卑、自闭、多疑,会影响之后的人生阶段。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漂亮过,因为他/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美的。他们因为身体某个部位的不完美而否定了生命本身的意义,在挑剔和抱怨中度过了一生。
也有人一生都以为自己在追求美,其实他/她离美丽越来越远,内心极度的不自信,没有安全感,以他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审美观,使得很多人不敢展示真实的自我,而是在庸俗的流行中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还有人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变成了另一个人,以为双眼皮和高鼻子就可以拯救丑陋的自己,殊不知,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先入为主地当成了一个丑人,一个连自己都不想做的人,这样的人生,又有何快乐可言?
现代社会中,成年人的体象障碍问题日益严重,成年人容易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失败归咎于身体某个部位的不完美,整容业兴旺发达,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在日本,很多失业的中年男人去整容,希望自己能通过减少皱纹,增多头发来显得年轻一点,加强竞争力。他们认为苍老的外形是自己失业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些极端者,他们审美观念严重扭曲,有新闻报道说,国外有人认为老虎是非常美丽的,于是把自己整容变成老虎的模样,别人看了可怕,他反以为美。同样,还有一些在脸上刺满花纹,打洞并戴上许多金属环的人,他们以此为荣,享受着别人诧异的目光带来的乐趣。
体象障碍大致有如下几个成因:
1.别人的意见,尤其是亲近的人的看法。
幼年时被父母斥责为丑小鸭,不好看,大头之类看似无心的玩笑,很有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长大时不自觉地怀疑自己的容貌,认为自己真的不够好看。
已经故去的流行音乐天王MichaelJackson,曾在自传中提到自己的心理阴影,父亲和哥哥们曾经嘲笑他的“大鼻子”,这些粗暴的戏谑,刺伤了敏感的他,终生不能愈合。终于在成年后,他对自己的鼻子做了整容手术,这也是他唯一坦然承认的整容手术。
2.生理知识缺乏,自我封闭,不跟别人交流。
有一些问题是通过跟同龄人的探讨就可以解决的,比如说青少年时期体毛生长旺盛,有的人养成了一生都把自己的胸口遮掩起来的习惯,羞于裸露身体,连游泳池都不敢下。其实如果青少年时期多跟朋友交流,轻松对待,就不会这样。
3.轻微缺陷带来的挫折感。
比如脸上有胎记,可能从小就会被嘲笑,引起别人的诧异,即使长大后胎记变淡,还可能会感觉自己是个有胎记的人,担心被别人看到。外形已经改变了,但是心理上还是那个被嘲笑过的孩子,没有长大。
4.审美观异常。
比如现在的山寨明星脸,有人认定了某个明星就是最美的,只有跟他/她的容貌一样,才是美丽,以明星脸为标准不断挑剔自己,直到把自己整得跟明星一模一样才满意。
这样的人没有自我,他们宁愿活在别人的光环下,狐假虎威。
5.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和赞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但大部分人的容貌普通,很少能得到别人的注意,敏感的内心受到刺激,同时看到比自己容貌好的人经常被夸奖,被人追求,也会引起对自己外形的不满。
体象障碍者们没有得到让他们满足的爱,永远处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他们的逻辑是:美丽才配被人爱,美丽才能成功,才能得到很多好的东西,而我是丑陋的,我憎恨这丑陋却无能为力。
白雪公主的继母,是一个有着强烈体象障碍倾向的女人,她对自己的外表严重不自信,每天要去问魔镜:谁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她的潜台词是:一定要说我是最美丽的,一定要确定我才是最美丽的,不然我就无法活下去。
所以,在魔镜诚实地告诉她说,白雪公主是最美丽的女人时,她顿时失去理性,宁可去谋杀自己的继女,维护自己“最美丽女人”的地位。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童话,却有很多人站在王后的位置上,每天追问镜子:我美丽吗?我是不是还不够美,不够漂亮?我不漂亮那该怎么办?只有漂亮的人,才配快乐地生活。
只有打破这样的逻辑,体象障碍者才能走出人生的怪圈。
体象障碍的症状包括:
1.对自己身体某处强烈不满,认为自己丑陋,不如别人,会被人鄙视;
2.怀疑身边的人都在关注自己的某个体貌缺陷,认为是因为自己的丑陋/肥胖/矮小,导致了人际交往失败;
3.为自己的缺陷极度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理想的异性,不敢表白和争取;
4.因为自己认定缺陷而狂躁、焦虑、偏激、有攻击性;
5.稍有挫折,就归罪于自己形体,失恋、失业、离婚,所有的不如意都是外形的问题。
整容:体象障碍的唯一出路?
是否我们通过医学美容,改变自己不满意的外观,就可以走出体象障碍的阴影呢?
答案是否定的。整容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问题,但是很多人会因此陷入新问题,他们会挑剔自己的尖下巴和大眼睛:万一被人看出来怎么办?是不是还不够美,我想要的并不是这样。
很多人整容之后选择返工,对自己的容貌“精益求精”,还有可能越来越迷恋改变自己的外形,从割双眼皮到垫鼻子,隆胸,甚至于断骨增高等等。
他们永远挑剔自己的外形,永远没有信心,这样的人,往往把自己整到面目全非,还是不能接受眼前的这个自己。
很多韩国明星在出名前和出名后是两种不同的面貌,他们把整容当成了“职业习惯”,明星业界流行起来的整容风,“为美丽做出后天的努力”,也越刮越厉,事实上,整容的危害,已经可以在老一代的女星身上看到。动过手术刀的脸,连苍老都显得不自然,再华贵的珠宝首饰,也不能掩盖外形的缺陷。
所以,整容者应该慎重作出决定,要知道,你的面貌是自然选择的,带着你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你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千篇一律的人工美女呢?
不是靠着整容就能改变自己对“丑陋”的认知,何况像身高这样的缺憾,是很难通过整容解决的。
改善体象障碍的心理建设
体象障碍者的内心有一面魔镜,里面的自己永远丑陋不堪,每天去问这面镜子,得到的回答总是:世界上最丑的人就是你了,还问什么问?!
粗暴,苛刻地对待自己,无限度地贬低,羞辱自己,这是体象障碍者经常对自己做的事。
因为对外形的不满,体象障碍者失去了很多的机会,接着把这些失败归罪于外形,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体象障碍者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更换一种全新的思维,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焦虑才能缓解。
“我是最美好的,生命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健康的身体最值得珍爱。”
“我是美丽的,我爱自己,我要给自己足够的爱,而不是怨恨。”
“我接受自己的外形,并感谢父母给我生命,我会好好地与世界相处。”
“我会对着镜子微笑,每次换个新发型,我都要告诉自己:嘿,真不错!”
“我穿的衣服适合自己,让我舒服,而且色彩很协调,这就是我,不管别人怎么看。”
“世界上或许有很多容貌漂亮的人,但是我是独一无二的,我爱我自己。”
静下心来,反复地告诉自己这些话,让自己的心灵接受一次洗礼。让长期以来的怨恨、自责、压抑、焦虑,都慢慢地流淌出去。
如果还是有“我不够漂亮”“别人笑话我太矮了”之类的念头泛起,不用压抑,但是要提醒自己,就是这些想法毁坏了你的生活。
我们需要有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努力工作和生活,摆脱外形对你的困扰,做个勇敢快乐的人吧。
六个自我修复的步骤
1.用客观、平和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你并不是因为美丽而特别,而是因为天生的身体和容貌才独一无二,学会对自己宽容,包括那些与生俱来的特征。
要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外形,照镜子不是为了盯住自己的缺陷不放,而是为了提醒自己打扮得体,整洁。
跟别人交谈关于自己的外形的看法,别人的意见,不管是好是坏,那只是一种说法,你不能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活。如果你就自己的外形采访一百人,基本上不会有人当面就斥责你:太丑了!太矮了!那你为什么要做第一百零一个,天天恶毒地对待自己呢?
2.学习用冥想的方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你是很美的,你很漂亮,你不必为了追求完美去动手术,你可以和别人一样付出努力得到成功。
在纸上列出自己5个最基本的优点,每天都看一遍,并添加上一条优点。
你是一个有如此多优点的人,根本不必为了容貌而止步不前,去争取那些你原本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的东西吧。从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到一个你想了很久职位。没有什么好东西上贴着“这不是你的”的标签。
即使有这样的标签,把它揭下去!它妨碍了你。
3.了解身体的构造,看看肌体健全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善待身体,保证自己的健康,而不是为了双眼皮和大胸小脸就开始改造工程;
学习养生的种种小窍门,注意皮肤的清洁,保湿,吃新鲜有营养的食物,每天花点时间健身,生机勃勃的健康之美,比大胸脯和高鼻子更值得追求。
如果不能变得更美,我们要变得更愉快,一张微笑的脸是最美的,胜过多少浓妆艳抹。
4.可以考虑去跟美发师、美容师做个交流,也许你需要的,只是改变一下现在的造型,马上就可以光彩照人。
适当的发型和服装会对人有强大的修饰作用,与专业人士交流,若你真的在意外型,这是一笔值得花的投资。
搜集一些时尚人物们的图片,观察跟你同类型的人如何穿衣打扮,扬长避短,参照这些新知识,去整理你的衣橱。
如果只是一件连衣裙和一头短发,再擦一点口红,就可以使你变成有魅力的女人,你又何必非要跑到整容院里去挨刀子?
5.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只是为了得到一张美丽的画皮,得到一切“美人”应该得到的待遇吗?还是要得到很多人的关注,爱护?还是要得到很多钱?还是追求事业的成功?
相由心生,你的外表会显示出你的气质、内涵、品位,请看世界上真正的成功人士,有几个是俊男美女?若你追求的是成功本身,就要把任何属于自己的因素变成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每天浪费时间自我纠结。
当你把注意力从外形上转移到事业上,相信你的工作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用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用心去琢磨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
6.爱自己,不要憎恨自己。尊重自己,不要瞧不起自己。善待自己,不要糟蹋自己。
体象障碍者要先学的就是自爱,爱自己,尊重自己,理解和接受自己,之后是爱别人,爱这个世界。
美国电影《出水芙蓉》中女校的一个口号就是:我有个秘密,我长得多美,人人都爱我。每天,古板的女教师会带领着女学生们,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重复这句口号。
你也对着镜子多说几次吧,看看效果如何?
体象障碍者还应该牢记经典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自从出生以来,丑小鸭就受尽打击,农场中所有的动物都嘲笑他,连生他的妈妈最后也嫌弃他,他甚至被直接称为丑小鸭,以丑陋作为名字。被赶出农场后,他四处流浪,经历了人类的收养、抛弃,动物的排挤,他挨过冻、挨过饿,饱尝了人世的辛酸,但是最后,春天来了,他发现自己会飞,而且,飞到湖水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那是一只最美丽的天鹅。
这是一个美丽,励志的故事,更像是一位体象障碍者走出困境的心路历程。所以,生活中的丑小鸭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吧,你是只天鹅,只是你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Obsessive compulsiveDisorder(OCD)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而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强迫症在精神科患者中占0.1%0.46%,在一般人口中约占0.05%。该病多在30岁以前发病,男多于女,以脑力劳动者常见。
《双城记》中有位莫奈特医生,他身为高级知识分子,被投入巴士底狱后精神崩溃,漫长的囚徒生涯,使他成为一个每天埋头工作的鞋匠。而即使是恢复自由,回到正常生活中,很久之后,遇到刺激他仍会旧病复发,机械地重复着那些做鞋的动作。
在那些单调重复的动作中,他感到安全,他并不想这样做,但他身不由己。
足球明星贝克汉姆,万人迷小贝,一样有着强迫症的困扰,他每天一定要把冰箱里的饮料摆整齐,按照品牌和食用顺序分好类,如果其中有多出来的,他宁可扔掉,也不愿意容忍那种“不整齐”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对这样的事很熟悉,离开家之后,我们会忽然问自己:门锁好了没有?煤气关掉没有?然后陷入是回家检查还是继续往前走的纠结之中。
如果说这算是正常的安全意识,那么,有人是明知道自己已经锁好了门,关好了煤气,却还是不能停止地反复地想:我还是回去看看吧,万一有事怎么办。如此,重复几次,才忧心忡忡的离开家,走在上班的路上。这样的表现,就有强迫观念的特征。
奇怪的强迫观念随处可见,比如,有人一定要把灯的开关按上三下才停止,他觉得第一下是开灯,第二下是检查灯开关坏没坏,第三下是确认了开关正常之后的开灯。
再比如,有人把自己的书按照偶数排列,空一本或者多一本都要调整,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个序列,他会感觉到非常不舒服,一定要尽量恢复原状才行。
再比如,有人在走方砖地的时候,一定不踩到接缝处;遇到转门,一定要等它转了一圈才走;购物时算着数目,凑够一个整数,或者接近整数,才去收银台,为此甚至宁愿多买几件明知无用的东西。
都市白领中的强迫症患者不在少数,但能意识到自己有强迫症的很少。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很多人开始明白这是心理疾病,继而引发恐慌,和对自己的质疑:
“我怎么会得这种病?我怎么会是个心理病人?”
他们会下意识地隐藏这一点,生怕被人发现,而竭力纠正的结果是适其反,让强迫症状更加严重,于是更加恐慌,悲观。
强迫症是不是真的很可怕?
强迫症是可以治愈的吗?
强迫症是把我们引向成功还是毁灭?
这样的疑问一直都存在。其实,现实中强迫症经常被误当成一种美德,比如能严格遵守规范,约束自己,比如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强迫行为是个性的表现和自我象征。
但是,凡事有利弊两面,强迫症发展严重的话可能会成为妄想狂或者精神分裂症。
很多事业成功者是强迫症病人,他们对于成功的狂热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强迫症的表现,甚至有这样的励志书“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这样的话有一定的道理,风生水起的IT行业中,有很多患有强迫症的狂人,他们不放过产品的每个细节,力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创新突破,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这是件好事。这样的精神也为世界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产品,让用户们有更好的使用感受,同样,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只是,风光背后,有无数颗焦虑的心在躁动,强迫症是火箭的推动燃料,一方面有强大的推动力,另一方,燃烧产生的高温和压力让患者不堪重负。
这是一种男多于女的心理疾病,男性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得他们会加强对自我的要求,而这些自我要求,在不断强化中会失去控制。
与拖延症患者不同,强迫症患者有强大的行动力,他们的问题是:一列火车上了高速行驶的轨道后,再也无法停车,连减速也不能,既不知前方是什么,又找不到调整速度的手柄,只有越来越快,不断前行。那么坐在车上的旅客的心情可想而知。
我的希望是想确定因为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使这个世界变得好了一些。(林肯)
这应该是一句让强迫症患者觉醒的话:你让这世界变好了一些,而不是这世界让你变糟了一些,不,你并不糟糕,请牢记这一点。
故事7别弄脏我
比莉在朋友中有白雪公主的美称,这源于她非同寻常地热爱干净,每天出门前洗手,到公司洗手,便后洗手,便前也要洗手,因为便前手会碰到内衣。饭前饭后都要洗手,另外,如果今天跟一些合作伙伴见面,她还是要洗手,握手的感觉让她尤其不爽。
“每天大概洗手十次吧,可能还要多一点,早晚洗澡各一次,我的内衣每天都换,床单也是……没办法呀,我没办法,如果不洗不换的话我会觉得自己脏死了。”
她的衣橱里有大量干净的内衣和袜子备用,生怕万一自己没空出去买的话,会不得不穿上脏衣服,这种的事想都不能想。
如果看到地面肮脏,无法迈过去,比莉会不惜花费时间,找张报纸盖住,再大步走过去。
比莉小时候被妈妈教导着要做一个小淑女,她头发总是梳得整齐,穿着崭新的衣服,别的孩子在沙坑里打闹玩耍,她从来不参与,而且害怕跟这样的孩子玩。“别弄脏我呀!”她一次次把小朋友的小黑手推开。
大人对这个小公主似的女孩子充满了喜爱,老师也时常拿她做榜样,认为这才是一个标准的,美好的女孩子。爱干净、有条理、斯文、礼貌。这些外界的肯定让她变本加厉地自我约束,让自己更加干净和美好,这是她重要的人生目的之一。
而她越是干净,就越是对照出别人的“不干净”,如何跟这些“不干净”的人和外界环境相处,成了困扰她一生的难题。
长大以后,比莉进入客服类行业,职业同样要求她每天打扮整洁端正,笑脸迎人,这正是她最擅长的,于是很快就得到提升。
但是,从小到大,很多焦虑存在她的心里,无法释放,她需要表达,而表达的方式就是她从小最擅长的:清洁自己,远离肮脏。比莉是你所见过的最爱干净的人,对卫生的追求到达了变态的地步。
“不洗的话总觉得手上痒,好多细菌,洗了就好了,安全了。”比莉随身携带着洗手液,平均每周用掉一小瓶。有次出差在路上的时间比较长,她跑到附近超市买了个大瓶的洗手液放进行李。
“这样做你想我会好受吗?我也不想啊,可是你想想看,不洗怎么能行,病从口入,现在的环境这么脏乱,如果不洗肯定会得病,皮肤病啦,传染病啦,会死人的。”比莉后来发展到给自己身边每件物品消毒,包括她的洗手液瓶子在内。
美剧《老友记》中的莫妮卡也有类似的表现,她用一个小吸尘器,去清洁每天使用的大吸尘器,还抱怨没有更小的吸尘器,可以清洁这个小吸尘器。
比莉的洁癖蔓延到电脑上,每天杀毒很多次,生怕自己的电脑中有一点点“不干净”的东西。在交谈中如果有人无意说句脏话,比莉会马上变脸。
对她来说,做爱是场灾难,丈夫总是大汗淋漓,她要忍受,担心着自己的健康和卫生。一结束后,马上收拾所有的床单,换上新的,催促丈夫洗澡,一切都要清洁过了,她才能上床,安然地睡去。
比莉的常见借口
“女孩子当然是要干净、漂亮、斯文才对头,我这么做可能有点过分,但肯定不是错的。”——她对叫她洗手狂的同事这么说。
“想想吧,多少细菌,病毒,恶心死了。”——她对要求别换床单的老公这么说。
“你是怎么搞的,自己弄这么脏就算了,干吗害别人?!”——某次被扫垃圾的清洁工撞到,她情绪失控,大声吵闹起来。
故事8卓越无止境
远志是一位外贸公司的负责人,他大学毕业后就到了这家公司,从业务员一路做到合伙人,只用了五年时间。
引起老板注意的,是远志的工作习惯,别人的工作台都是杂乱无章,只有他的井井有条,每张单据都归类放好,不同类的文件用不同颜色的夹子区分。他总能最快时间找到老板想要的资料、电话,因为他早已抢先做好准备,把需要的信息归类到自己的文件收藏中。
“我在读书时就是这样,凡事会做三遍,一遍浏览、准备,一遍去做,一遍检查,每张卷子,每本书,我都是这样做,这样读的。”
这个习惯带给他良好的学业成绩,同样,在事业上也让他崭露头角。老板给了他一批新客户,他的勤奋、认真、严谨,很快博得了客户们的信任。“哪怕是最小的单子也要全力去做,我用的精力是一样的。”远志的工资一加再加,老板不在,公司就由他做主。
远志也加倍努力,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他很快为公司拓展了很多新业务,利润得到很大提升,而他周密的文档制作和保存的方法,也成为每个员工入职后的必修课,公司日益进入管理的正规化。
晋升为合伙人之后,远志比此前更加忙碌,因为他的主要工作转移到管理和流程的控制,他也因此开始发现自己的问题。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职员就是不肯按照我的方式去做,说了很多次,只是敷衍一下。我每天都检查他们的工作,结果就被背后骂,传一些谣言。”这些问题让远志感到很大的压力,他尝试了不少办法,但是人际关系并未有彻底改善。
“怎么可能会相处不好,我一向都是个别人眼中很优秀的人,同学主动亲近我,客户愿意和我合作,老板提拔我,为什么这些人就是不行?嫉妒的力量真可怕。”
但是,他无法开除所有的下属。与此同时,远志的业务到了瓶颈期,经济衰退让外贸公司大批倒闭,不但不能拓展新的客户,老客户也纷纷流失。这也是远志行为异常的开始。
他不断地重复打电话,叙述重复的内容,生怕对方忘记。每天工作到深夜,一遍遍地核对自己做过的单子,上面的数据看到可以背熟才肯勉强放下。走到停车场会忽然又转头回电梯,回去看办公室的门是否锁好,明明知道自己已经锁过了,还是无法控制自己这么做。
“千万不能出错,宁可麻烦一点,现在环境这么坏,万一做错了事情那就更糟糕了。”他不断地提醒自己。
远志失眠,掉头发,有了神经衰弱的迹象,他想辞职不干了,又舍不得这么多年来努力的成绩,不辞职,这样的折磨每天都在加强。他的理想本来是从小做大,做成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但是显然,朝不保夕的工作已经让他陷入泥潭。
远志的常见借口
“要成非常之人,就要做非常之事,多付出一些,就会有收获。”——他这么解释自己的成功。
“多做,反复做,熟能生巧,反复去说服一个人,他就会被你打动。”——他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
“我也知道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没意义的事情上,也努力不去那么做,但是不行。”——他对深重的烦恼总是发出叹息,束手无策。
强迫症的源头和症状
首先,人都是有强迫倾向的,在我们适应外部世界时,总是会有一些内心的声音提醒自己: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这是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只是强迫症患者强化了对于某些事情的要求,他们不断地要求着自己,不断地重复和提升这些要求,却被因此带来的反作用力压倒。
形成此类心理习惯后,生理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头痛、紧张、内分泌失调等等问题会相继出现,给患者一个“越来越糟糕”的感觉。
强迫症患者在意识到自己有了心理疾病后,总是强迫自己“不要强迫”,这个念头重复上无数次之后,形成了新的强迫压力。
“一定要这么做”“一定不要这么做”,强迫症患者每天都在脑海中拉锯,身不由己。
“要完美”“不能出错”“错一点都不行”,强迫症患者经常因为这样的过高要求而放弃对事情的努力。
这就是强迫症患者的惯性思维,要做成一件事,就总在严格地要求,闹钟一样地定时提醒,绝不放过某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
成语“杞人忧天”的故事,里面的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并认真地为此忧心忡忡,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强迫症患者,他用一个念头占据自己的整个思维,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也不能转移注意力,一心一意地担忧着天塌下来怎么办的问题。
也许在故事中,这只是一个比方,但现实中的强迫症患者会很真切地这么做。比如有人从不肯站到窗前欣赏美景,因为他害怕自己掉下去,看到巨大的吊灯他也很焦虑,尽量不站在灯下面。再比如有人着迷于秩序和序列,如果有一本书没有摆好,他也会坐立不安,非要摆好了才能放心。
有些强迫症患者是从童年时期养成了强迫的观念和做法,也有些强迫症患者是自觉地形成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妄想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