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说形意拳三体式练什么劲的合劲,整体劲,怎么练

您所在的位置> >
悟拳|松得开合得住:练就一触即发的整体劲!
陈式太极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有着神奇的养生效果,更有着&掷人于丈外,发人不见形&的独特的技击效果,正如陈式太极拳先辈所云:&挨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陈式太极拳如此神威几百年来让无数江湖儿女心驰神往,那么陈式太极拳所展示出的超强功力又是如何练出来的呢?各家拳论各有所云。余练拳多年认为练就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是陈式太极拳超强功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松的开合的住&对整体劲的形成有着绝对的密切关系!
  有的拳论上讲:&得大松者得大道&,一语中地的说明&松&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谓放松,即是指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全身各个关节松开,肌肉全部放松。拳论上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惟有松才有利于伸筋拔骨,有利于经络活泛气血畅通,有利于腹胸松静气腾然,有利于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可见不会&松&、不能&松&乃拳家大忌讳,&松&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但对松的理解要辩证的加以认识,追求松但不是丢,也不是懈,而是能松&开&,一个&开&字其实意味深长,我们说胯要松的开、周身各部位的筋骨关节要松的开;&松开&可使周身筋骨做到伸筋拔骨、展筋舒骨直至柔若无骨,呈龙蛇之相;开可使心气下沉、气沉丹田,使劲能沉下去。但是松的开目的不是为了松塌塌,也不是松懈懈,而是建立在棚劲的基础上,松中有棚不丢不顶、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是和谐、才是中庸、才是太极;松开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各部位的协调和重新组合,充分调动人体的潜能,为超强爆发力一触即发奠定基础。
  松的开是练整体劲的前提,通过放松尽可能减少对抗肌的用力,但合的住是整体劲爆发的前奏,合的住才能发的透。我们谈到&合&时大家最能想到的就是陈鑫《太极拳图说》中提到的内三合外三合之说,所谓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可见合的重要性。&合&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劲整&,我们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始终要求一动全动,动中有序、上下相随、节节贯穿.本身就是一种&合&;从而练就周身一家的高层次的&合&的整体性,达到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动下随、中间动而上下合,上下动而中部应。周身相合调动千钧之力凝于一点。拳论中讲:&劲起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这里的梢指的并非是四梢,而是各个出击点,因为太极拳要求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能够发力,若把各部整合为一体,集周身之力于一点发出,其爆发力自然不言而喻。太极拳讲究落地生根,要求脚下要稳,如果不稳,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么身体尽量放松,下盘自然就稳,身稳劲才能实,这时脚下才更稳健,整体弹抖力才会更有效的发出,足下蹬地发力,拧腰扣裆,瞬间借地面的反弹力,向上传递,弹抖爆发,将力传输到发力点。这里的各个部位的恰到好处的协调一致就是合,这种高度一致的&合&,才使整体劲爆发的淋漓尽致。下面就以&掩手肱拳&为例,讲一下合住的重要性。预备式要立身中正,松胯、屈膝、圆裆,左脚在右脚的左前方开步,重心放于右腿,成右弓步,右拳放于右腰间,拳心朝上,左掌放于身体左前方,掌心朝前,指尖斜朝上,二目平视前方。身体自然放松,好似弓弦拉满,有一触即发之势。拳谱上讲&身如弓弦,手如箭&,&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劲时重心迅速向左移,右足蹬地利用地面反作用力,迅速向左转腰、拧裆,转右胯、转右膝、转右踝;其劲顺着脊背上行至右肩、右肘、右腕到右拳面上。利用重心快速左移的惯性,加大右拳的爆发力,同时左臂弯曲,左肘尖向后发力,和右拳形成对拉力,这样既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又可以加大右拳强大的爆发力。正是这种腰裆的默契配合及各部位的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劲,才产生了刚、猛、脆的整体爆发力。
  松的开与合的住相辅相成,不能分开来单独去讲,&只松不合&就谈不上摧枯拉朽的整体劲的产生;&不松想合&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协调一致达到真正有效的整体性。所以要想练出陈式太极拳完整一气的整体劲,就要明白松的开与合的住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不断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让&松开&使各部位得以最佳协调和重新组合,从而调动体内的潜能为整体劲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松的基础上使身体&合住& 形成周身一家的高层次的整体性,只要真正做到能松能合就会产生一触即发的整体劲。
Copyright (C) 北京闻道正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您当前的位置: >
我们的员工普遍有着高学历,有忠于公司的美好品德,有不畏艰难、进取向上的劲头,基本素质等各方面都是十分令人满意的,但是因为经验的不足,业务操作上缺 乏管理与实操的经验,影响了整体综合素质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不学习,不努力提升自我,今后开展相应的工作就有可能走弯路,吃更多苦,操劳更多,甚至犯错误,不仅不利于个人职业素质的提升,也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提升业务与管理经验对每一个员工都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C)Copyright
不浮躁 www.bufuz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号 Powered By形意拳的“整体发劲”和“三节合一”(原创)
形意拳是中国的四大名拳之一,和少林拳、八卦掌、太极拳在武术界并驾齐驱。近代形意拳自一代宗师李洛能先生开派以来,到现在以有近150多年的历史。近代形意拳技击高手人才辈出,如“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云深先生、“单刀王”李存义先生、“铁脚佛”尚云祥先生等。1912年,李存义先生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曾在河北公园设擂台100天,邀请天下英雄豪杰参加打擂,尚云祥先生做为擂台的台柱子,代替老师李存义比武,尚先生每日首场必出,无一人将其击败。1928年,在南京国术比赛中,朱国福先生参加第一届武术国考,获最优等榜首。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赛,夺冠的前10名选手,有一多半是练形意拳出身,如:王子庆、曹宴海、胡凤山、朱国禄等。尚云祥先生晚年教授国民革命军29军大刀队形意五行刀术,大刀队在喜封口痛杀日寇,大显神威。从而说明形意拳是既可以上擂台的拳、又可以上战场的优良国术。纵观中外的武术家对形意拳的研究追求都是十分的青睐。现代的形意拳虽然已经远离了战场,但是实战技击还是武术所追求的目的。如果讲究技击就不能不谈谈形意拳的整劲。
我有个练健美多年的朋友,一米八的个头身体特别结实,身体一用力就和铁打的一样、肌肉横翻,一般人的拳头打在他的身上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让人一看就是那种很强悍的人。有一次一起开玩笑,说要看看我有多大的劲,我用左手手掌的五指搭在他的胸上,他弓步前倾,使出全身的力量,死死的顶住我的手掌。我上步欺身抢占重心,同时左前臂向左旋转,手脚一用力,打出他1米多远。他感到十分的吃惊,想不到你这么大的力气,他说把他打的快飘起来了,不知道怎么回事脚就离地了,而且不知道怎么一下在就出去了。他说想再来一次,这次不让我再搭他的胸了,而是双臂抱在胸前,我手的的接触点只能是他手臂,而并非他的身子,我双手一搭他的手,上步强站对方的两腿之间、手臂一滚动又一次把他放了出去,他百思不的其解。我的身体素质没他好,体力没他大,怎么会比他的力量大呢。其实我用的形意拳的整体发劲,论局部的力量我无论如何也比不了他,可他不明白形意拳的发力,形意拳是挨上那里那里发劲,虽然是手挨这对方,但是全身的每个部位都在使劲,都在打对方,我手打的同时,脚也在打,膝也在打、肩也在打,全身无处不打,而对方只把力点放在了一个部位那能不吃亏呢。
速度、力量、反应程度、距离感、摸手经验等等都必须是技击的前提条件。但是有一点,如果对方是个大块头、对方即使站着不动,自己是否可以将对方放的出去呢、是否能撼的动对方呢,如何以小打大、以弱赢强呢,这就是我们要牵扯的一个问题-------如何发劲、如何在运动中发劲。所谓发劲,是指将人体内部积蓄的劲力,在攻击对手时,找准战机瞬间爆发出去,达到攻击目的的具体过程。形意拳从练功层次上有明劲、暗劲、化劲,在用法上有横劲、竖(直)劲,在动作中又有抖擞劲、炸劲、翻浪劲等,他们都离不开一个整劲。形意拳的核心劲就是一个整劲。形意拳的五行拳、十二行拳练功、行步要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做到一动无不动、一到无不到,也就是要做到六合中的外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很多人认为相合就是动作的相对应就行了,见过不少人为了做到动作的相对应,而违背了形意拳的拳理。见某人站三体式,为了让肘和膝能够相对应在一条垂直线上,竟然将肘尖硬往外撇,撇到和膝盖在一条垂直线上,他说相对就是相合了,我认为这样做违背了“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出洞入洞紧随身”的拳理要求,如果按这位先生所做,后手的出入手臂定不能和两肋相摩,两臂不磨两肋如何出的来“内五行”之力,无法发动“内五行”,就无法打出内力。“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到形意拳的养生和技击的双重功效,只有发出内力,用于技击才能提到打击的力度。对拳经的理解不能仅从字的表面去理解,而应该从动作的正常运动规律去了解和探讨,任何违背身体骨架结构和人体力学的东西,是不可能经的起推敲的。我的恩师刘俊峰先生说:外三合说的是身体上、下、内、外劲力的相合,而不是动作的相对,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了解外三合的含义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没有劲力的相合就失去的外三合的意义,没有了外三合就当然无法去求的内三合,只有找对了什么是六合劲,才算真正的进了形意拳的大门”。
大家都知道,人的整个身体以脊椎做为中轴,身体其他的部位都是左右相对称的,形意拳五行拳、十二形拳等动作大部分都是单练,练完左式练右式,反复操练。腰跨位于脊椎的两侧,形意拳练那趟拳都用腰带动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动,也就是说要先动腰,腰是身体的主宰,腰劲发动催动上下的肢体,在上肢则,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上肢的三节打通,形成节节贯穿;在下肢则,腰催跨、跨催膝、膝催足,使下肢的劲力达到节节贯穿,一动腰先动,在动作中做到,一动无不动、一到无不到,使上下的劲力达到同时到达的目的,也就做到拳经中所讲的“脚手齐到方为真”。这里要说明的是,腰动首先要带动脊柱的旋转,这时要做到头的百会穴上顶、下颚回收,脊柱骨的最下端尾骨要内翻,做到尾闾中正,这样平时弯曲的大脊椎骨就拉直了,劲力由腰通过脊柱往上传达到肩,由下面尾骨传到到跨,这一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然后上肢由肩传达到肘、手,下肢由跨传达到膝、脚,而这里面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做到开肩、开跨。只有做到开肩、开跨,才能将根节之力通顺的达到稍节。根节发动的劲力沉稳力大,达于手则劲沉力雄,达于脚则脚下生根步伐稳健,只有这样打出去的动作才能做到力整、力猛、力大。恩师刘俊峰先生平时是一副书生相模样,平时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但在教我练功时,曾一个鹰捉将我打出2米多远,当时我的体重高于恩师最起码30斤。假如没有一到无不到的整劲,是不会打出如此的效果的。
&&&&上肢三节打通和下肢的三节打通是同步进行的,身体的三节虽是分开,练成后是一个整体,三节就是一节,还要做到“消息全凭后足蹬”。形意拳的步伐不同于其他拳种,形意拳打破了传统武术中的“弓、马、仆、歇、虚等步伐,形成了前三后七以三体式为代表的的“夹剪步”,这种步固定不动可以作为桩功进行锻炼,运动中“后脚蹬、前脚趟”的风格则成为震赢武坛的“槐虫步”(因篇幅所限,不多赘述)。形意拳在运动中后脚蹬,力由脚下生,只要身体各部位的脚角度准确,运动方向正确,力由脚达于膝、传与跨,通过后跨传于前跨,通过前跨传到前腿,从而增加了前腿的趟力,从而形成了前腿打人(趟人)后腿发力,其实这里力来源于后脚的蹬力。后脚蹬、同时力由脚下生,同时达于膝、传与跨从跨传于腰,由腰动通过脊椎传达到肩、由肩传达肘、手,出拳要打出“三星”(肩窝、肘窝、手窝),拳经中说“明了三星多一力”,即是此意。无论上肢还还是下肢的发力力源又来源于后脚蹬。合理的骨骼间架对能否正确的发出整劲至关重要,虽然人身体由根节、中节、稍节之分,但实际运用中三节就是一节。
可以说整劲是形意拳的基础劲,因为从一开始就要练他,也是核心劲,因为终生都在求,整劲不是一承不变的,他贯穿于形意拳的每一趟拳,为什么老前辈们教拳时在一趟拳没有练好只前不再往下教,不是因为保守,是以为形意拳的劲力是相通的,只是动作不一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向更高层进军。&诀云:“一式精,万式通,万通不及一式精,学艺只求一式精,全身功夫用无穷”亦是此意。老前辈常说:形意拳不是说有力气就可以练好的,尚云祥先生不到一米六,但却名冠武坛。形意拳不是一年两年能练好的,但也不是十年二十年练不好的、只要方法正确,有真正明白的老师指点,再加上自己的悟性,是有机会练好的。
&&&&&&&&&&&&&&&&&&&&&&&&&&&&&&&&&&&&&&&&&&&&&&&&&&&&&&&
&&&&&&&&&&&&&&&&&&&&&&&&&&&&&&&&&&&&&&&&&&&&&&&&&&&&
2013年5月14日
编者:本文作者张金涛先生,是尚派形意拳第三代传人,自幼跟随尚芝蓉先生身边长大,尚老先生将其家传形意拳口传心授。同时拜刘俊峰先生(尚云祥先生外孙女婿)为师,系统学习尚派形意拳的拳械、功法、劲力及用法,对尚云祥先生早、晚期的拳架结构的练法有深入的研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形意拳的“整体发劲”和“三节合一”
我的图书馆
形意拳的“整体发劲”和“三节合一”
纵观形意拳众多前辈的事迹,可知形意拳是既可以上擂台又可以上战场的优良国术。现代的形意拳虽然已经远离了战场,但是实战技击还是形意拳所追求的目的。如果讲究技击,就必须要谈形意拳的整劲。先举笔者的一个例子:有个练健美多年的朋友,一米八的个头,特别结实,身体一用力就和铁打的一样,一般人的拳头打在他的身上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有一次他非要试试我有多大的劲。我用左手手掌的五指搭在他的胸上,他弓步前倾,使出全身的力量,死死地顶住我的手掌。我上步欺身抢占重心,同时左前臂向左旋转,手脚一用力,打出他一米多远。他感到十分的吃惊,说想不到你这么大的力气,不知道怎么回事脚就离地出去了。他说想再来一次,这次不让我再搭他的胸了,而是双臂抱在胸前,我手的接触点只能是他手臂,而并非他的身子,我双手一搭他的手,上步强站对方的两腿之间,手臂一滚动又一次把他放了出去。我的朋友百思不得其解。我的身体素质没他好,体力没他大,怎么会比他的力量大呢?其实,我用的是形意拳的整体发劲,论局部的力量我无论如何也比不了他。形意拳是挨上哪里哪里发劲,虽然只是手挨着对方,但是全身的每个部位都在使劲,都在打对方,我手打的同时,脚也在打,膝也在打、肩也在打,全身无处不打,而对方只把力点放在了一个局部,那能不吃亏呢!速度、力量、反应程度、距离感、摸手经验等等,都必须是技击的前提条件。但是有一点,如果对方是个大块头,即使站着不动,自己是否可以将其放出去呢?如何以小打大、以弱赢强呢?这就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发劲,如何在运动中发劲。所谓发劲,是指将人体内部积蓄的劲力,在攻击对手时,找准战机瞬间爆发出去的这个过程。形意拳从练功层次上有明劲、暗劲、化劲,在用法上有横劲、竖(直)劲,在动作中又有抖擞劲、炸劲、翻浪劲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整劲,这是形意拳的核心。形意拳的五行拳、十二行拳练功、行步要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做到一动无不动、一到无不到,也就是要做到六合中的外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很多人认为相合就是动作的相对应就行了,见过不少人为了做到动作的相对应,而违背了形意拳的拳理。见某人站三体式,为了让肘和膝能够相对应在一条垂直线上,竞然将肘尖硬往外撇,撇到和膝盖在一条垂直线上,殊不知这样做违背了“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出洞入洞紧随身”的拳理要求。如果按这位先生所做,后手的出入,手臂定不能和两肋相摩,两臂不磨两肋如何出的来“内五行”之力,而无法发动“内五行”,就无法打出内力。我的恩师刘俊峰先生说:外三合说的是身体上、下、内、外劲力的相合,而不是动作的相对,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了解外三合的含义而没有劲力的相合,就失去的外三合的意义,没有了外三合就当然无法去求的内三合,只有找对了什么是六合劲,才算真正的进了形意拳的大门。大家都知道,人的整个身体以脊推做为中轴,身体其他的部位都是左右相对称的,形意拳五行拳、十二形拳等动作大部分都是单练,练完左式练右式,反复操练。腰跨位于脊推的两侧,艰意拳练哪那趙拳都用腰带动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动,也就是说要先动腰,腰是身体的主宰,腰劲发动催动上下的肢体,在上肢则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上肢的三节打通,形成节节贯穿;在下肢则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使下肢的劲力达到节节贯穿,一动腰先动,在动作中做到,一动无不动,一到无不到,使上下的劲力达到同时到达的目的,也就做到拳经中所讲的“脚手齐到方为真”。这里要说明的是,腰动首先要带动脊柱的旋转,这时要做到头的百会穴上顶、下颚回收,脊柱骨的最下端尾骨要内翻,做到尾闾中正,这样平时弯曲的大脊推骨就拉直了,劲力由腰通过务柱往上传达到肩,由下面尾骨传到到胯,这一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然后上肢由肩传达到肘、手,下肢由胯传达到膝、脚,而这里面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做到开肩、开胯。只有做到开肩、开胯,才能将根节之力通顺的达到稍节。根节发动的劲力沉稳力大,达于手则劲沉力雄,达于脚则脚下生根步伐稳健,只有这样打出去的动作才能做到力整、力猛、力大。恩师刘俊峰先生平时是一副文弱书生模样,平时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但在教我练功时,曾一个鹰捉将我打出2米多远,当时我的体重高于恩师最起码30斤!上肢三节打通和下肢的三节打通是同步进行的,身体的三节虽是分开,练成后是一个整体,三节就是一节,还要做到“消息全凭后足燈”。形意拳的步伐不同于其他拳种,形意拳打破了传统武术中的“弓、马、仆、歇、虚”等步法,形成了前三后七以三体式为代表的“夹剪步”,这种步固定不动可以作为桩功进行锻炼,运动中“后脚蹬、前脚趙”的风格则成为著名的“槐虫步”(因篇幅所限,不多赘述)形意拳在运动中后脚蹬,力由脚下生,只要身体各部位的脚角度准确,运动方向正确,力由脚达于膝、传与胯,通过后胯传于前胯,通过前胯传到前腿,从而增加了前腿的趟力,从而形成了前腿打人(趟人)后腿发力,其实这里力来源于后脚的蹬力。后脚蹬同时力由脚下生,同时达于膝、传与胯从胯传于腰,由腰动通过脊推传达到肩、由肩传达肘、手,出拳要打出“三星”(肩窝、肘窝、手窝),拳经中说“明了三星多一力”,即是此意。无论上肢还还是下肢的发力力源又来源于后脚蹬。合理的骨骼间架对能否正确的发出整劲至关重要,虽然人身体由根节、中节、稍节之分,但实际运用中三节就是一节。可以说整劲是形意拳的基础劲,因为从一开始就要练它,要终生都在求。整劲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贯穿于形意拳的每一趟拳,为什么老前辈们教拳时在一趟拳没有练好之前不再往下教,不是因为保守,是因为形意拳的劲力是相通的,只是动作不一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向更高层进军。诀云:“一式精,万式通,万通不及一式精,学艺只求一式精,全身功夫用无穷”亦是此意。老前辈常说:形意拳不是说有力气就可以练好的,尚云祥先生不到一米六,但却名冠武坛。形意拳不是一年两年能练好的,但也不是十年二十年练不好的、只要方法正确,有真正明白的老师指点,再加上自己的悟性,是有机会练好的(本文作者系尚派形意拳第三代传人,师承关系:尚云祥→尚芝蓉→刘俊峰→张金涛。自幼跟随尚芝蓉先生身边长大,得将其家传形意拳口传心授。同时拜刘俊峰先生(尚云祥先生外孙女婿)为师,系统学习尚派形意拳的拳械、功法、劲力及用法,对尚云祥先生早、晚期的拳架结构的练法有深入的研究)。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练出太极拳整体劲:要领就这六个字!
整体劲是太极拳实战中表现其超强功力的主要形式,练拳之人,有谁不在孜孜以求太极的整体劲呢?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练出整体劲?对此,我采访了很多太极高手,结合自己的练拳体会,总结出“松得开,合得住”方能练出整体劲的练拳要领。
拳谚:“得大松者得大道。”多位太极大师也都说过,不会松,空练功。大松大软,方能进入太极门径。说明了“松”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拳经:“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也是这个道理。当然,松不是丢,也不是懈,而是能松开。可以说,松,就是为了开,我们说胯要松得开,周身各部位的筋骨关节要松得开。“松开”可使周身伸筋拔骨、展筋舒骨,直至柔若无骨,呈龙蛇之相,可使心气下沉、气沉丹田,使劲能沉下去。松开有利于各部位的协调和重新组合,能充分调动人体的潜能,为超强的爆发力一触即发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松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合!从辩证法来说,没有松,又哪来的合?只有通过先松后合这样一个运动过程,才能产生奇妙的整体劲。
所以,太极的奥妙也就在一开一合之中了。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提到的内三合外三合之说,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做到了这内外三合,也就做到了所谓的“劲整”,从而练就周身一家的高层次的“合”的整体性,达到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动下随、中间动上下合、上下动中部应,周身相合调动干钧之力凝于一点。这就是整劲!
这样的整劲,能够使全身各个部位都能够发力,发力时集周身之力于一点发出,其爆发力自然是超过常人。
总之,“松得开”与“合得住”相辅相成,要想练出太极拳的整体劲,就要明白“松得开”与“合得住”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先求“松开”调动体内的潜能为整体劲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松的基础上做到内外三合,这样就能形成周身一家的太极拳整劲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全球首家太极拳门户网站,始于1997,专注太极文化传播推广20年!
太极拳传承人官方网站,为太极拳书史,为传承人立传!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意拳劈拳劈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