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胆囊息肉和血吸虫肝不治疗可以吗可以去新加坡打工吗?去了以后会不会被退回来

肝硬化,肝功能,乙肝对抗都正常,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积液(女,61岁)

好的,明天可以把报告单发给我看看,当然可以,检查报告单家属是可以看到的啊,您拍个照片发给我就可以了,肝硬化需要特别注意了,先看看程度,嗯,可以先发过来看看,血管瘤如果不大,没有问题,近期随访,很常见,不需要手术的。

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临床应用。 方法 分析42例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患者的诊治及预后。 结果 诊断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敏感度宫腔镜检查为57.14%,B超为35.7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误诊子宫粘膜下肌瘤率宫腔镜检查为42.86%,B超为47.62%,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患者均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10年,无任何病例复发。术前37例(88.10%)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术后35例(94.60%)症状改善。5例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宫腔镜是诊治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最好方法;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必要时术后辅以高效孕酮治疗。

1胆囊息肉的预防与治疗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

  2、胆囊息肉与肝功能的关系:

  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检查发现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GPT)升高,这与胆囊息肉有一定的关系,同时GPT升高可能与肝脏病变也有关,或者在检查前曾服用某些药物或大量饮酒。另外,当肝功能下降后,肝脏的清理功能失调,肝脏分泌的胆汁成分发生病变,引发胆固醇聚积,从而导致胆囊发生增生性病变,因此息肉和肝功能有很密切的关系。

  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分型: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根据其生长部位但为同可分为胆囊颈部息肉,胆囊体部息肉、胆囊底部息肉,按其病理成分分型可分为:①胆固醇性 ②炎症息肉 ③腺瘤性 ④肌瘤性 ⑤混合性 ,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①肝胆湿热型 ②肝胆气滞型 ③肝胃阴虚型 ④瘀血内阻滞型。

  4、胆囊息肉是否癌变:

  从多年的临床观察看,胆囊息肉癌变率占患者的8-15%,各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在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在一定的诱因条件下均有可能癌变,据统计,确诊为腺肌瘤性的癌变率远远高于其它类型息肉。

  因此一但检查出来有胆囊息肉一定要趁早治疗,等到息肉增大了,一般药物已经很难解决问题,必然手术,而手术又存在众多弊端。

  5、胆囊息肉的治疗:

  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手术时所产生的并发症,如肝外胆管损伤、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无论哪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二是,手术治疗只是针对病灶,而没有针对病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所谓治标而不治本。

  治标治本是中医药在治疗胆囊息肉领域中的优点之一,尤其近几年来,中医 对胆囊息肉的治疗开展了前瞻性多途径的临床研究,疗效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由于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以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且不会引起药物依赖性,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因而受到众多患者的欢迎。

2腺肌瘤性息肉如何治疗

  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adenomyomatous endometrial polyp)是子宫内膜息肉少见的一种特殊类型, 易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常与子宫粘膜下肌瘤相混淆,需病理检查得以区分。其诊治及预后情况如何,术后是否需要药物辅助治疗,国内外少见报道,本研究进行了探讨。

  1、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发生

  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是子宫内膜息肉的一种少见类型,国内外报道较少,异常子宫出血是其常见症状。陈乐真将息肉分为3型:⑴源于成熟性子宫内膜,即功能性息肉,占20%。⑵源于未成熟性子宫内膜,即非功能性息肉,占65%。⑶腺肌瘤性息肉,少见,息肉间质内含有平滑肌纤维,一般息肉较小。Van Bogaert报道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为23.8%,好发于50-59岁妇女,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为6.7%。国内报道发病率5.7%,发病年龄30-60岁,60岁左右为发病高峰。

  同期我院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者1672例,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42例(占2.51%),其中绝经后妇女占21.43%。本研究中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多较大,最大径≥3cm者占47.62%,最大息肉长达6cm。

  2、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诊断

  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诊断可依据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计算机X线断层检查或磁共振检查等,由于其极易与子宫粘膜下肌瘤相混淆,确诊还需病理检查。异常子宫出血是其最常见症状,本组发生率为88.10%,绝经后患者中占77.78%。出血可能因息肉使宫腔面积增大或息肉表面出血坏死所致。Mi等报道子宫内膜息肉阴道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71.10%,特异度为94.90%。Veeranarapanich等报道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准确度81.21%,敏感度92.59%,特异度78.98%,阳性预测值46.29%,阴性预测值1.21%,认为宫腔镜检查有很高的准确度,但阳性预测值不高,故需组织病理学证实诊断。但国内外少见关于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单独报道。

  本研究中宫腔镜和B超诊断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敏感度均不高,但宫腔镜检查优于B超。而二种方法误诊为子宫粘膜下肌瘤率均较高。

  3、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

  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是一种少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已经发现它可与子宫内膜腺癌共存或发展成子宫内膜腺癌[6]。其通常好发于绝经前妇女,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不能承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可以考虑宫腔镜下肿瘤切除术,但必须术后严密随访。宁燕等分析了5例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其中1例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局部分布分化良好的腺癌成分,术后随访到的4例患者均健在(3~60个月)。所以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需与高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鉴别,二者可并存。子宫内膜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具有低恶性潜能和潜在的复发性,其可发展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故长期随访十分必要。本研究中5例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患者,仅1例术后接受高效孕酮的治疗,全部随访2年~7年,预后均良好。

  4、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治疗

  鉴于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组织病理学的特殊性,药物治疗和刮宫术不能获得满意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最佳选择方案,其创伤小,可以直视下完全切除息肉,疗效高,复发率低。对于脱出宫口的腺肌瘤性息肉也可考虑钳夹术摘除,但难于保证息肉根蒂部的完全切除。对于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只要息肉切除完全,可保留子宫,严密随访,必要时辅以高效孕酮治疗。无生育要求或年龄较大,不能密切随诊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可能大家在听到息肉这个名词时感觉没什么,但是您了解息肉的相关知识吗?其实,息肉也是有癌变可能的,下面就来看看这方面的知识。

  息肉是肉眼所能见到的突出于黏膜的赘生物,好发于消化道。在病理组织学上,息肉可以是上皮的增生性病变、炎性病变、真性肿瘤,也可以是结缔组织增生或肿瘤所致黏膜的隆起。

  息肉以长在大肠最为多见,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带蒂、亚蒂和广基无蒂;从数目上可分为单发和多发。息肉大小可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多发性息肉通常50~60个,患息肉病时息肉数目超过100个,多为家族性。

  首先说说上皮源性的息肉。食道主要是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和纤维血管性息肉。

  胃息肉大致分为以下6种。

  1.增生性息肉,其本质是反应性增生。

  2.错构瘤性息肉主要见于青少年,可有皮肤黏膜黑斑或黑色素沉着。

  3.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儿童,成人也可以发生,称为潴留性息肉。

  4.异位性息肉,主要由异位的胰腺或十二指肠Brunner腺构成。

  5.炎症性纤维性息肉,是一种罕见的以炎症性间质为主要成分增生而形成的息肉样改变。

  6.腺瘤性息肉,属于良性肿瘤。因上皮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可以细分为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混合型。本肿瘤癌变率为10%~30%,其中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小肠息肉的发生率远远低于胃和大肠,主要有炎性息肉和十二指肠腺腺瘤、胃底腺异位和胃黏膜异位形成的息肉状增生。

  大肠(盲肠、结肠、直肠)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纤维性息肉,病变与胃息肉相同。炎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不会癌变,增生性息肉和Peutz-Jepher息肉癌变几率很低。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锯齿状腺瘤。目前认为,管状腺瘤癌变率为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40%。类癌在肠镜下,往往表现为小息肉。

  息肉除了上皮源性,还有非上皮源性隆起病变,比如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胃肠道间质瘤。血吸虫卵性息肉是指血吸虫卵沉积于肠壁并刺激上皮和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其表面被覆上皮可以恶变为腺癌。

4子宫腺肌瘤的保健护理措施有哪些

  与十几年前相比,子宫腺肌瘤越来越青睐三四十岁的中年女性,特别是未育、性生活失调和性情抑郁这三类女性。妇科专家介绍,子宫腺肌瘤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研究表明,激素分泌过于旺盛,是导致子宫腺肌瘤的最普遍原因,而女性的这三种行为模式,是造成内分泌紊乱,导致激素分泌过剩的罪魁祸首。

  子宫腺肌瘤的保健护理措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请看具体介绍:

  1、未育女性提前进入更年期

  女性一生原始卵泡数目有限,排卵的年限约有30年。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激素作用,卵巢暂停排卵,直至哺乳期的第4~6个月才恢复,卵巢由此推迟了一定数量的排卵,有生育史的女性要较晚进入更年期。而未育女性得不到孕激素及时有效保护,易发生激素依赖性疾病,子宫腺肌瘤就是其中之一。权威研究表明,女性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能够增加10年的免疫力,而这10年的免疫力,主要针对的是妇科肿瘤

  2、性生活失调影响子宫健康

  传统中医学讲,子宫腺肌瘤归属于症瘕(肚子里结块的病)范畴。而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中医讲解症瘕:妇人为性情中人,夫妻不和,势必伤及七情,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气血失调,气滞血淤,淤积日久,则可为症瘕。可见,夫妻间正常的性生活刺激,可促进神经内分泌正常进行,使人体激素正常良好地分泌,而长期性生活失调,容易引起激素水平分泌紊乱,导致盆腔慢性充血,诱发子宫腺肌瘤。

  3、抑郁女性多发子宫腺肌瘤

  中年女性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精神压力,易产生抑郁情绪。而伴随着绝经期的到来,女性开始出现雌激素控制期。在这个时期中,女性自身的抑郁情绪,很容易促使雌激素分泌量增多,且作用加强,有时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同样是子宫腺肌瘤产生的重要原因。

  中医讲情绪对子宫腺肌瘤的影响时提到:气滞,七情内伤,肝失条达,血行不畅滞于胞宫而致,表现为下腹痞块,按之可移,痛无定处时聚时散,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温馨提示:子宫腺肌瘤压迫周围脏器时,宜作手术切除肌瘤。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下、出血量多并出现贫血等并发症时,可以考虑手术根治(仅限于不再生育的妇女)。年龄大于45岁者宜保守治疗,度过更年期后,不治而愈(出血停止)。经期要慎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以防出血量增加,饮食上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禁食辛辣煎炸之品,并适当休息。对于出血量多、急性失血、出现头晕眼花、心悸、面色苍白者应到医院治疗,以防发生失血性休克。

5子宫腺肌瘤的预防方法

  子宫腺肌瘤也是妇科疾病的常见病,以往的发病人群多为40岁以上的经产妇,近些年的发病呈明显年轻化趋势。子宫腺肌瘤常导致继发性痛经和月经量增多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避免疾病的伤害,预防子宫腺肌瘤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

  子宫腺肌瘤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请看具体介绍:

  1、月经期间要做好预防,这个主要体现在月经期间应该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若是必须检查时,要避免用力的挤压子宫,这样能够防止子宫内膜挤入输卵管,从而避免引起腹腔子宫内膜种植。

  2、要避免月经期间的宫腔内手术,或者说是尽量的避免在接近月经期进行妇科手术,若是必须进行时,也要做到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挤压的情况。月经期间也要注意个人卫生,禁止性/生活。

  3、要做好避/孕措施,减少人流手术。由于采用负压吸宫的办法,若是在手术操作时使用的压力或是使用方法不当时,也可能会造成血液的倒流入腹腔,引起子宫内膜异味的种植,从而诱发子宫腺肌症。

  4、有了疾病要及时治疗可服用妇炎丸,像是子宫极度后屈或者是宫颈、阴道狭窄以及先天性无阴道等生殖道畸形的,或是有其他妇科疾病,如宫颈粘连等都可能会造成经血排出不畅或是不能排出,造成子宫内膜的异位。因此在出现这些疾病时要及时治疗。

  5、在生活习惯上女性也要做好预防,如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或是减少生闷气等,都能够避免内分泌的改变,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月经期间不要剧烈运动,饮食上也宜清淡,不宜常食刺激性或是海产品等。

  6、保持乐观的心态。心情愉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压力与不顺处处存在,所以必须摆正心态,以乐观的心情面对人生,这样才能积极有效的预防子宫腺肌瘤。

  7、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清洗外阴方式要正确,记得保持外阴的清洁与干燥,在炎症没有完全治愈时,需避免性生活。女性应少用护垫,以免细菌滋生导致阴道炎或者宫颈炎;护理液洗剂不可滥用;不要穿过于紧身不透气的内裤,每日勤换洗内裤,不要与其他衣物混合洗,内裤要放在阳光下暴晒以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温馨提示:子宫腺肌瘤的预防最关键是女性尽量少服用比如蜂蜜、蜂胶及大量服用阿胶等,因为在临床上已经出现服用这些后,让子宫腺肌瘤患者的病情加重,并变得到更加复杂。所以有证据怀疑这些滋补品极可能是容易引起体内的雌激素增高,而形成子宫腺肌瘤的诱发和加重病情。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不会吧!这个不是要求的大问题,你看有个公务员体检标准,上面有要求,一般这种病不会影响的,有的是因为职位的因素可能不收传染性的疾病,你这个应该不影响的,不用担心,好好加油哈!

血吸虫是我5 6岁的时候得的,现在我都30几了,去做体检查出有血吸虫肝和胆囊息肉,我怕出去了被退回来
血吸虫是我5 6岁的时候得的,现在我都30几了,去做体检查出有血吸虫肝和胆囊息肉,我怕出去了被退回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吸虫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