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热了会咳嗽严重,头不热总咳嗽的时候不那么严重,怎么办

周琦中医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患者络绎不绝。笔者从师待诊,见周琦中医副主任医师治疗咳嗽,常以止嗽散加减,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该书由清代名家程钟龄所著,论及八纲辨证、《伤寒论》六经证治、各科杂病证治等。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七味药味组成,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之功效。临床常见表现: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等表现。风邪犯肺,而肺系不利,故咳嗽,咽痒,咯痰不爽;风邪侵袭肤表,腠理开合失调,故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为风邪袭肺之征。本方以紫菀、百部为君,两药味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白前味辛平,亦入肺经。桔梗味苦辛,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功,为臣药。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利咽,以除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用。综观全方:药虽七味,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正如《医学心悟》[1]所云:“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故对于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加减运用得宜。

《中医内科学》采用明代张景岳的分类方法,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景岳全书·咳嗽》[2]有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医学心悟》所言:“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说明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外感咳嗽属邪实,为外邪犯肺,肺失肃降,正如《河间六书·咳嗽论》所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他脏及肺者,多由邪实导致正虚,常见他脏为肝、脾、肾等。肺脏自病的咳嗽则多因虚致实。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正虚易受外邪侵袭、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突出。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3 《医学心悟》[3]3有云:“治诸般咳嗽”。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应用,该方确为临床治咳良方,辨证加减运用,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为临床治咳常用方之一。现就将老师应用体会略陈如下:

主治风寒咳嗽,法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医学心悟·咳嗽》所言:“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说明本方主治风寒咳嗽。现多用于风寒咳嗽后期,风寒表证不著。若表寒仍较明显者,加紫苏叶、防风;表寒甚者,可适当加麻黄;咳重加杏仁,与桔梗配合,宣降并用,使肺气得畅;鼻塞甚者,加辛夷、苍耳子;咽痒加薄荷少许。若咳久不愈,可酌加款冬花,其止咳之力较强而化痰之力较缓,而紫菀正好相反,两者配伍,增强止咳化痰之功。若痰较多者,加茯苓、半夏;兼气虚者酌加党参益气。若风寒咳嗽郁久有化热之征,酌加黄芩或栀子以清肺。

用治风热咳嗽,加减配辛凉。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适当加减也可治风热咳嗽,适宜风热咳嗽表证不著,咳甚而频者。使用该方主要在宣畅肺气、润肺化痰。应用时去荆芥,白前易前胡;有表热者加银花、连翘;咳重加杏仁;痰粘或黄而难咳出者加黄芩、桔梗;咽部有滤泡者加板蓝根或(和)贯众;咽喉有痰难咯出者,加射干;扁桃体红肿,其上有脓者,加重楼、山慈菇;阴伤舌红、口干者加沙参。

用于风燥咳嗽,重于润燥。《医学心悟·咳嗽》曰:“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蒌、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说明本方加减可治疗风燥咳嗽。燥为秋天的主气,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初秋病多温燥,深秋病多凉燥,燥邪易耗津伤肺。方中百部有润肺止咳,紫菀有润肺化痰止咳,因此止嗽散加减可治风燥咳嗽,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干咳加瓜蒌、贝母以润燥。

3.4 可治肺热咳嗽,加减伍清透。止咳散并非直接用于肺热咳嗽治疗的主方,但肺热咳嗽存在肺气失宣,郁而生热,热灼伤津,可取本方宣降润肺和透解邪热之功,因此,稍作调整,可治之。应用时去荆芥、白前,加栀子、黄芩等以清肺热;咳重加前胡、杏仁;痰黄而粘者加浙贝、天竹黄清肺化痰散结;咽红而痛者加牛蒡子、马勃、玄参。

可治痰湿咳嗽,予以宣畅肺气、燥湿化痰。《医学心悟·咳嗽》所云:“若湿气生痰,痰涎粘稠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本方加减可用治痰湿咳嗽。临床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部胀闷不适,舌苔白腻,脉滑,则可选用。应用时,本方去荆芥,加半夏、茯苓、枳壳。若痰湿咳嗽日久,脾失健运,出现食少便溏,腹胀,疲乏,可遵《医学心悟》之说,合用五味异功散施治。

3.6 用于郁火咳嗽,兼顾调气。《医学心悟·咳嗽》云:“若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用止嗽散,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郁火主要是指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宣肃而致咳。止嗽散并无清泄郁火之功,但肺气得以宣降,则郁火可泄,此为治疗郁火咳嗽的前提,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时减荆芥,加青黛、栀子、黄芩清泄肺热、郁火,痰粘稠加浙贝、合欢皮。

3.7 可治阴虚咳嗽,加重滋阴。《医学心悟·咳嗽》曰:“若肾经阴虚,水衰不能制火,内热,脉细数者宜朝用地黄丸滋肾水,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知母、贝母以开火郁,仍佐以葳蕤胡桃汤。”这说明本方适当加减配伍,亦可治阴虚而咳。因方中百部可润肺止咳,又可治痨杀虫,故止嗽散加减也可用于治疗此型咳嗽。应用时去荆芥、桔梗,加沙参、麦冬、黄精、百合等滋阴润肺之品,咯痰粘者加贝母;痰粘黄者加黄芩;痰少咳重者加五味子或乌梅;手足心热者加知母、地骨皮。

4.1 张某,男,31岁,2016912日初诊。自述1周前,出现咳嗽,自服抗生素、止咳药,效果欠佳。辰下症: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伴鼻塞、微恶寒、身热,舌质干而少津,苔薄黄,脉浮数。辨为风燥咳嗽,方选止嗽散加减。处方:桔梗9g紫菀9g百部9g前胡9g 甘草3g桑叶9g 麦冬10g玉竹9g知母9g3剂。继前方再进3剂,咳嗽治愈。

陈某,男,25岁,2017315日初诊。患者素体较弱,平时纳差,易于感冒。去冬因着凉感冒而咳嗽,经治感冒症状消失,但反复咳嗽,时轻时重。目前,仍时有咳嗽,痰色白粘稠样,量多,胸闷不适,纳呆,活动易汗出,舌淡,舌白腻,脉滑弱,辨为痰湿蕴肺兼脾虚,予化痰宣肺止咳之法,方选止嗽散加减。处方:桔梗9g紫菀9g百部9g陈皮9g白前9g茯苓9g法半夏9g枳壳9g山楂10g神曲10g炙甘草3g3剂。复诊时药后咳嗽加重,咳痰增多。谓此属用药后的正常反应,嘱依前方再进3剂。又服2剂后,咳出大量白粘痰,其后咳嗽明显减轻。遂合健脾之法继续调理。处方:桔梗9g紫菀9g百部9g陈皮9g白前9g茯苓9g白术9g党参10g山楂10g神曲10g炙甘草3g4剂,继服后而愈。

总之,周老师认为止嗽散是治疗咳嗽基础方、常用方,不仅用于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等外感咳嗽治疗效果很好,在肺热咳嗽、痰湿咳嗽等内伤咳嗽应用同样取得良好效果,临床可用于各种各样咳嗽,关键在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段富津主编.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清·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吴理平(南平市建阳中医院内科 福建 南平 建阳 3542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不热总咳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