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包含山的诗句“神经外科”的诗句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推荐】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测)-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word版含解析.docx 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备战2018年高考二轮讲练测(时间:60分钟,分值:110分)班级
得分1、【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9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B. “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C. “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D. 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E. 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答案】 BE(2)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6分)【答案】 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解析】答出“诗中有画”的画面的内容“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概括画面的内容和意境特征。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2、【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11分)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杜甫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B. “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C. 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D. 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E. 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答案】 CD【解析】C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这一联用典,借以赞美友人王十五对母亲的孝养之情。D项,“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在诗中缺乏依据。(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颈联中的中“离别”“不堪”“艰危”“济时才”分析。3、【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11分)送狄宗亨王昌龄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作铺垫。B. 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C. 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意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D. 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昂壮别的场景。E. 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52c25cc1b41d4e77b86d02f7120ed9b_b.jp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52c25cc1b41d4e77b86d02f7120ed9b_r.jpg&&&/figure&经过十期关于《Doctors》里面的学习,虽然我们每一期只关注一个病,但几乎涵盖了神经外科的血管、肿瘤、功能以及脊柱脊髓等方面的病症,对于非医学人士来说可能是看一个个剧中的小故事 ,一位患者、一个家庭都是一个个的故事;而对于医学专业人士来说可能看得更多的是这个故事背后的专业知识,对我来说也是这样,关于专业知识层面写的每一句话争取都做到有理有据,查阅的最多的也是神经外科中的权威参考书《Handbook of Neurosurgery》,在写这些小文章的同时也是学习复习的过程,遇到有意思的地方还会去pubmed查一下文献,收获还是不小的,也打算一直坚持下去,不过,从《Monday Mornings》开始,小文章可能更多的倾向于人文与伦理,毕竟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更是人学,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我们怀揣悲天悯人之心,临床中面临的不单单是生冷的一个个 诊断病名,更多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早年间就刷过两遍该剧,但要写文章时还是每周再看一集,所以想到啥就写啥,如果遇到之前我们没有遇到或学习的疾病的话,也还是会好好学习下~&p&声明:内容和观点仅代表我个人,与我的学校和单位无关&br&&/p&&p&---华丽分割线---&br&&/p&&p&先说一下这部剧:&/p&&p&该剧主要描述五位外科医生的生活——当个人生活和工作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必须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感情,把握好人生的「底线」。故事根据一名医学通讯记者尚未出版的小说改编,主人公是五位外科医生,他们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面临无数次艰难选择,错误的选择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原著以医生们每周一早晨召开的「发病率、治愈率、死亡率与错误率」研讨会为背景,介绍了医学世界里「救与不救」、「诊治方法正确与错误」等永恒的道德困境。在美国医学界,这种会议被认为是最绝密的会议,研讨结果不会告诉任何人,谁在会上挨了批评、谁得了表扬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Alfred Molina扮演这家医院的外科主任,以反传统的救人方式而闻名。他负责召集每周一早晨的研讨会,赞扬那些工作优秀的医生,批评那些错误频频的医生。Ving Rhames扮演一名退役的职业橄榄球运动员,现在是全美国最有名的创伤专家。Bill Irwin扮演一名十分自负的医生,总是与同事搞不好关系。Jennifer Finnigan扮演其中的神经外科医生Tina Ridgeway,与男同事Tyler Wilson(Jamie Bamber)发生过性关系。&/p&&p&以上摘自 天涯小筑&br&&/p&&p&本集中依次出现我们前期学过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剧集《Doctors》里的神经外科知识(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 - 知乎专栏&/a&);在该剧中行的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如下图&figure&&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0& src=&https://pic2.zhimg.com/v2-55d6cc3b2ee3a9d11f72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5d6cc3b2ee3a9d11f72d_r.jpg&&&/figure&&/p&&p&图1&/p&&p&然后还出现一例胶质瘤(图2),是一个不幸的小男孩,但手术发生了意外,小男孩未能挺过手术,术中失血过多,剧中男主忽略了患儿的家族史,一种遗传性血友病。(图3-4)&/p&&figure&&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0& src=&https://pic2.zhimg.com/v2-3dac1b5abd8ad436c3a21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dac1b5abd8ad436c3a213_r.jpg&&&/figure&&p&图2&/p&&figure&&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0& src=&https://pic4.zhimg.com/v2-7e2e7fd1bc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7e2e7fd1bcc_r.jpg&&&/figure&&br&&p&图3&/p&&p&&figure&&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0& src=&https://pic1.zhimg.com/v2-42d15f200cffc6e16a70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42d15f200cffc6e16a70e_r.jpg&&&/figure&图4&/p&&br&&p&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多认真多细致都不为过,一定不能仅凭感觉和经验就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所有的手术有成功也有失败,哪怕一个小小的感冒也有可能因为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炎而导致死亡。同样,在悲剧已经发生时,希望我们在面临手术失败、面对死亡时能够如下图一样,哪怕有一万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也请记住你面对的家属ta刚刚失去的可能是ta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p&&figure&&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0& src=&https://pic2.zhimg.com/v2-02fa06a79d5bdf0d10f07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2fa06a79d5bdf0d10f076_r.jpg&&&/figure&&p&图5&/p&&p&本集中还出现我们上周刚学习的特发性震颤(&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剧集《Doctors》里的神经外科知识(十)------特发性震颤 (essential tremor,ET) - 知乎专栏&/a&)并且剧中也提到了适当饮酒会缓解症状这个重要信息(图6)&/p&&p&&figure&&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0& src=&https://pic4.zhimg.com/v2-7faca92ec1246409ded469b00f55979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7faca92ec1246409ded469b00f559792_r.jpg&&&/figure&图6&/p&&p&这位医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很好地与患者沟通,关于医患沟通这个问题我们后期再说,这里先不展开。手术的结果是非常成功的。当你利用你所学把患者从病痛中解救出来,这时你往往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就像下图这样,把她从无尽的颤抖中解放出来,她的一生将从此改写,我相信这是支撑大部分医生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念和动力。&/p&&figure&&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0& src=&https://pic1.zhimg.com/v2-2dcb1beaf826fafbce7d9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dcb1beaf826fafbce7d9d_r.jpg&&&/figure&&p&图7&/p&&p&然而不管是刚刚经历失败还是指责,面临突发情况需要你时,希望你可以马上站出来,继续用你的知识和双手救治更多的人。&figure&&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0& src=&https://pic4.zhimg.com/v2-45a303a52ebee59a1e564eb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5a303a52ebee59a1e564ebf_r.jpg&&&/figure&&/p&&p&图8&/p&&p&学医最难得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还要一路坚持并禁得住诱惑,不忘初心~共勉之~&/p&&p&小小专栏也有100位朋友关注啦,mark一下&figure&&img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406& src=&https://pic1.zhimg.com/v2-81bc7da93aafecf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1bc7da93aafecfa_r.jpg&&&/figure&&/p&&p&最后友情提醒,粽子节期间吃粽子要注意,尤其是家里的老年人,每年都会有不小心误吞枣核的,下面这例就是教训,枣核这么大,这个枣一定是新疆大枣吧...建议制作时就将枣核除去。&figure&&img data-rawwidth=&936& data-rawheight=&1248& src=&https://pic1.zhimg.com/v2-cde0dda00a80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de0dda00a805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4& src=&https://pic3.zhimg.com/v2-d6a64c5beda048a42dc1e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6a64c5beda048a42dc1e4_r.jpg&&&/figure&&/p&
经过十期关于《Doctors》里面的学习,虽然我们每一期只关注一个病,但几乎涵盖了神经外科的血管、肿瘤、功能以及脊柱脊髓等方面的病症,对于非医学人士来说可能是看一个个剧中的小故事 ,一位患者、一个家庭都是一个个的故事;而对于医学专业人士来说可能看…
&p&个人觉得没教养出现在三个方面:&/p&&p&1)不听。理解能力有限。&/p&&p&说得更抽象一点,他们认为所有道理属于一言两语的概括性言论。在他们的世界里,所有言论都是简单的。所有概念也都是简单的。没有多元概念,也没有复杂多层次的概念。所以从来没有练出更深度的理解能力。一切都得是黑白的。如果人家不说非黑即白的一句话,就完全无法理解了。不习惯复杂思维,把几句话加在一起再进行理解。他们所习惯的精神世界都是一句一句就能说明的。&/p&&p&所以呢,他们容易把别人打断。这是第一信号。人家还没开始说,他们已经觉得人家说完了。只能一句一句分开处理。如果一句话不懂或者不相关,他们已经认为对方在胡说八道。也无法把人家之前刚说过的东西引入理解。这确实很恐怖,但是这样的人真的超多。&/p&&p&2)不说。表达能力有限。&/p&&p&他们认为一个东西只需要说结论,说一下个人利弊,就能说服别人。很少从别人角度进行解释。甚至完全无法意识到其它角度的存在。因为没有经历过严格的逻辑教育,也没有与其他人稳定交流的经验,所以他们只能说自己的看法,也难以把自己看法解释清楚。&/p&&p&对我们来说,这种态度去说话等于没说话一样。可是他们没有这种意识。他们一辈子习惯听简单句子简单理论,要么你对要么我对。在他们眼里,生活社交就是一个谁说得过谁,谁赢谁输的比赛。因此,他们不愿意(或不能)同时理解多个角度。大家正在纠结一个问题,我们不想听一个绝对性言论,而是想听一个替我们角度思考的多元性言论。&/p&&p&3)不反省。自我理解不够。&/p&&p&这可能是没教养的人最突出的地方。难以改变自己的想法,也难以发现自己不对的地方。别人的反应不正常,他们总觉得人家有问题,永远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对,什么都有道理。虽然他们复杂一点的道理都说不出来,他们还是觉得自己那一套思维很清晰。正常人(或者有教养的人吧)反而觉得自己的想法都有错的可能性,真在等着别人来反驳拆开。至少会觉得别人把我的想法改变了是蛮快乐的一件事。但是他们没办法接受;反而很排斥所有异类思维。&/p&&p&(不是说所有其他人想法都是对的,而是说所有其他人的想法都值得进行考虑。如果他们无法正常辩论,那就罢了。但是他们说的东西实在无法再反驳,那也只能以后把它兼容进来,时时刻刻用来反驳自己的认知。一旦觉得自己的想法百分之百正确,或者觉得这个东西无法反驳所以要忽略,那真的已经是损失了。对我来说,这才是有教养的思维模式)&/p&&p&这些人呢,没能力去听别人的道理,是他们自己的损失。无法把自己道理系统地说出来,也是他们的可怜。但是他们坚持长期发现不了自己的矛盾,自己的缺点,这实在太可悲了。他们坚持的观点再怎么被反驳,他们可以永远忽略。因为不好听,就不当回事。但是一旦看到符合他们想法的言论,反而加倍加强原有观点,完全不质疑。各种逻辑错误,各种不理性,他们也都能接受。&/p&&p&谢邀。&/p&&br&&p&-----分割线刚开了公众号------&/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705dc1ac21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705dc1ac21_r.jpg&&&/figure&
个人觉得没教养出现在三个方面:1)不听。理解能力有限。说得更抽象一点,他们认为所有道理属于一言两语的概括性言论。在他们的世界里,所有言论都是简单的。所有概念也都是简单的。没有多元概念,也没有复杂多层次的概念。所以从来没有练出更深度的理解能…
&p&前一篇文章(算是序言)链接在此——&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自己连载教案的序章 - 知乎专栏&/a&&/p&&p&我经常听人说,如托福雅思之类的出国考试是语言类考试,遇到这种考试背背单词,刷几套题看看解题技巧就行。这个说法是否是对的诸位自己判断,我想指出两个事实。&/p&&br&&p&其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中国学生一直都是在用背词,刷题和技巧这类东西去应考,然则中国学生托福雅思的平均分却以比戒赌吧老哥还稳的趋势占据较低的位次毫无长进。&/p&&br&&p&其二,以托福为例,三篇学术内容的阅读,听力部分的四篇讲座也全是学术话题。等考到口语和写作,综合口语和综合写作的学术内容自不必说,连独立写作的评分要求也都是academic style(和雅思作文是一样的要求)。&/p&&br&&p&这样看来,除了语言任何不解决学术问题的做题讲题都是耍流氓。&/p&&br&&p&学术话题自然就需要逻辑叙述了。逻辑叙述的语言有个重要的特点——不说废话。也就是说,在一个典型的逻辑叙述中任何一句话都是有明确目的。这些出国留学考试考的是语言,但它们对语言目的的考察远远大于对语言内容的考察。从选择题的形式来看,大部分题目不会问作者说了什么,而是会问作者说的某些话是为了做什么——在这个时候,基于逻辑的语言功能划分就显得尤为重要。&/p&&br&&p&在口语写作环节,明白自己说的内容目的是什么,不说废话是对听着读者基本的尊重。我批改作文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我无法容忍的句子,我会问作者——你写这些做什么?而答案也大约不出我意料——凑字数嘛。&/p&&br&&p&我认为这种态度很难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当然我教课时,讲到口语写作,我的要求是说的话,写的文章事后自己回忆起来不恶心,在这个前提下谈论高分才有意义——以后我提到好的口语,好的作文,最最底线的标准就是这个。&/p&&br&&p&在我看来,一篇严谨的学术论证中,语言的作用大约是这么几个:&/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0bda5fdd255ce43cc61d6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0bda5fdd255ce43cc61d6d_r.jpg&&&/figure&
(在我看来,严谨学术论述中语言的层次大约如此)&/p&&p&结论性的语言(conclusion),是用来提出理论(Theory)和建议(Proposal)的。理论和建议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我看来是这样的——理论基本都是事实判断,而建议需要进行价值判断。&/p&&br&&p&譬如两个作文题目,第一个,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Advertisements tend to overstate their products.(广告是否在夸大其词)&/p&&br&&p&第二个,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For business success, companies should pay more money on advertisements.(为了盈利公司是否应该加大对广告的投入)&/p&&br&&p&都是关于广告的话题,但第一个话题需要做出的是对广告的事实判断,它是否夸大其词,依据何在?围绕这个的论证就形成了一个理论。而第二个话题需要做出的对广告的价值判断,加大对广告的投入好不好。凡是牵涉到“好不好”,或者“应该不应该”的话题,都可以认为是建议——只是任何建议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也就是说在我看来,理论比建议重要得多。单纯说理论,没问题;但是单独提出建议就很有问题了,没有理论的提议,凭啥啊?——以上是结论性的语言。&/p&&br&&p&接下来是证据性的语言(Evidence)——推理(Reasoning),列举(List)和对比(Comparison)。任何的理论都需要用证据支撑,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基本要求。针对证据可以做单线条的推理,比如下面这个案例(选了一些中国古代的文章,不一定是英文。在我看来好文章的标准是一个不太分国界的东西):&/p&&br&&p&“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p&&br&&p&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p&&br&&p&这段孙子兵法的节选,首先列出了自己的一些信念(孙子曰的那部分),然后基于这个推理,是故如何如何,故如何如何,一段典型且漂亮的reasoning.&/p&&br&&p&当然孙子在讲出自己信念时,在推导可能的结果时,都有用到列举(List),上兵如何,其次如何,等等。这些东西要说是对比也行,只是可能在我看来这样的对比不够强烈,典型的强烈对比案例来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p&&br&&p&一篇典型的论证作文为了论证观点,至少需要列出两个理由,这是List在陈述中的体现,至于对比呢?许多题目是这样的,比如你觉得农村和城市哪里好,诸如此类,这在我看来不用对比实在说不过去。&/p&&br&&p&以上为证据性的语言。&/p&&br&&p&我用一条虚线隔开了结论证据这类的语言和接下来要提到的解释性语言。在我看来,证据和结论是论证中最重要的,是应当首要被关注的;而作为解释性语言的事例和细节,是次要的。或者换句话说,我认为在论述中要尽量少举例子——例子说白了只是个例,从逻辑上无法去证明一个普遍的结论。当年晋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的著名白痴言论,大概就是把自己的经历推而广之的后果。&/p&&br&&p&从我自己的观察来看,许多学生会在讲口语写作文之前准备一大堆高大上的事例,到考场上把这些事例都给甩出去,然后,无一例外地,得分非常惨淡。&/p&&br&&p&从读者的角度讲,既然是论述文,我关心的是观点的发展和推进,我不想听作者的故事。讲到这里,诸位应该对读者青年文摘这种心灵鸡汤文不陌生,那些所谓的励志小故事基本都以“我有一个朋友”开头,然后试图推出一个自认为方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从逻辑上这是痴心妄想。&/p&&br&&p&所以我一再告诫学生,尽量少写例子,有可能的话不写例子也是完全可以的,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学生们就说,那谁谁谁就不让我写例子——拜托我从没禁止事例的使用,我只是说要明白,事例的优先级要低于论证本身。&/p&&br&&p&我想用一个自己写的作文做事例解释(注意只是解释)下我之前讲的东西——一篇刻意没有用很难的词,用两个理由论证发展没写例子在20分钟内写了400多字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老师和朋友谁对你影响大(接下来的全文我就不翻译了)。&/p&&br&&p&Teachers, no matter tutors or scholars, are trying their best to exert influence on their students, they make endless lectures on classes, they give out a long list of “compulsory” books to read, hoping that their influence might be accepted by students, while as a student, I have to say that their impact on me is quite limited compared to that of my friends, due to amount of time shared together and number of common topics. &/p&&br&&p&To begin with, I, as a normal student, tend to share much more time with my friends than with my teachers, and adequate tim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any influence to make sense. In general, I can hardly spend more than two hours a day with one certain teacher in weekdays, such fragments of short time does not allow a typical teacher to influence me a lot. On the contrary, I spend four to five hours a day with my friends in weekdays and in weekends, we attend class together, we play together and we hang out the street on Saturdays together. Lots of time is shared by me and my best friends, and in that case, his/ her influence on me might be accumulated as time goes by.&/p&&br&&p&Then,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common topics, which is rare in my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but common in my relation between friends, is quite important to the influence to work on. What I can talk about with my teachers tend to be narrowed down to some “academic” topics, such as how to calculate the electricity in circuit, or how to cope with the headache of triangular functions. In that case, influence from teachers are restricted to the field of textbook or papers, something quite limited in dimension. On the other hand, I can easily talk about many extracurricular topics with my friends, how to beat the boss in one game, how to download a movie on net, or how stupid the teacher might be, topics like this can easily be picked up in daily talkings between me and my friends. In such situation, my friend may pose influence on me in many, many different ways on many, many different topics. Therefore, friends are more influential than teachers in terms of number of common topics.&/p&&br&&p&To sum up, I have to admit that I, as a typical student, is influenced more by my friends than by my teachers.&/p&&br&&p&这篇作文有些语法错误,但不影响阅读的少许语法错误是不会影响最终得分的。&/p&&br&&br&&p&撇开开头段和结尾段不看,两个主体段其实用的都是细节对比(Detailed Comparison)的方式写成的。以第二个主体段为例,我论述的起点是共同话题的多寡。针对这个事情,老师在和我的互动中共同话题比较少。针对这个特点,我提到了若干细节(典型理科生的高中日常)。与之相反,我在和朋友的互动中共同话题很多,比如......(我相信诸位也都聊过这些)。这么对比一下,所以......&/p&&br&&p&这篇文章不管怎样,至少是没有废话的。而且,通过这个文章我想强调一点,一篇严谨的论述文每一段的结论,证据都是不可更改的,能更改的只有解释性的语言,事例和细节。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些细节,我跟老师谈论的学术话题,文科生大可换成工业革命意义评述,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啦等等话题。&/p&&br&&p&总结一下,我觉得在严谨的论述中,结论和证据至为重要,不可更改;与之相反,事例和细节是次要的,是可以换来换去的,只要解释作用还在就行。&/p&&br&&p&说到这里我忽然想提一下韩愈的古文运动。在韩愈之前,许多的论述文大约是一句话恨不得塞三五个典故,写的东西高深且费解,比如洛神赋,滕王阁序那类的。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核心在于文以达义,把事情说清楚就行——或者借用元首愤怒的形式,古文运动大约是这样的——浮华的文风就是个废!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懂就是个渣渣!!我不知道很多生僻的典故,我到河北省来(韩愈好像自号昌黎先生,现在的昌黎真的在河北......),不用背那些例子文章也能写的好棒好棒的!!&/p&&br&&p&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如此浅显易懂却流传千古的文章——&/p&&br&&p&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p&&br&&p&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p&&br&&p&我一直觉得,古今中外,好文章的标准都是基本一致的。至少做到不恶心自己,不恶心读者,首要前提是明白逻辑叙述中语言的作用和层次,保证每句话都有用。&/p&&br&&p&而在我那张潦草的笔记中,那条虚线对于读和听也很重要。虚线之上的重要内容,结论和证据(我自己统称为特点),是需要精读精听的——所谓精读精听,在我看来是同时把握目的和内容。与之相反,虚线之下的次要内容,解释性的事例和细节,是要略读略听的——知道目的就行,具体的内容暂时不知道不会干扰理解。从语言的层面上区分特点和细节我认为至关重要,这是阅读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上,能够看出一个段落讲了几个事件(theme)是阅读非常重要的能力。&/p&&br&&p&找了一个案例看一下,讲罗马和希腊的(托福练习TPO7的第二篇阅读,节选了一段)。&/p&&p&Modern attitudes to Roman civilizationrange from theinfinitely impressed to the thoroughly disgusted. As always,there are the power worshippers, especially among historians, who are predisposed to admire whatever is strong, who feel more attracted to the might of Rome than to thesubtlety of Gree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solid body of opinion that dislikes Rome. For many, Rome is at best the imitator and thecontinuator of Greece on a larger scale. Greek civi Rome,mere quantity.G Rome, derivative. G Rome had money. Gre Rom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Such indeed was the opinion of some of the more intellectual Romans. “Had the Greeks held novelty in such disdain as we,” asked Horace in his epistle, “what work of ancient date would now exist?”&/p&&br&&p&这一段其实讲了两个事件,事件一,现代历史学家有些人崇拜罗马,原因是崇拜权力(一个典型的因果论证)。事件二,另一些现代历史学家鄙视罗马,跟希腊一比罗马就是战五渣(列举和对比)。事件二后面附有一个事例,连当时的罗马人都认为自己比希腊渣。&/p&&br&&p&作为智商至少正常的出题人,出的题一定要考察学生对这个段落的理解程度,那么第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可以出题的,为什么有人崇拜罗马,找到原因就好。第二个事件展开的方式既然是列举和对比,那么这自然是考察重点,最后,那个事例,就算看不懂,只要能看到这个事例附属于第二个事件就算过关——诸位可以翻出原题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p&&br&&p&我在给学生讲阅读的时候是基本不讲题型的。阅读做好的唯一办法就是读懂文章,那种能够把一个段落划分为若干theme的能力,没了这个一切免谈——很显然,针对一个重点能出的题型不止一种,在这个情况下要题型何用。&/p&&br&&p&所以我是很希望阅读者有一些宏观的思维。在这个情况下,我不认为背单词对准备出国英语考试能有太大帮助——这个行为不能帮助读者去从语言逻辑层次上理解文章,注定是一个事倍功半的努力。换句话说,拿着大把的时间背单词真的很蠢,完全可以拿这些时间去认真分析文章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生词了?那就顺便记下来好了——对于出国留学的孩子而言,背单词绝不应该成为学习英语的主要手段。&/p&&br&&p&而且,我也不认为听抄这种办法(听到一句写下一句)对于学生的听力水平能有多大帮助——它不能帮助学生分清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在我看来,听东西的过程中,筛选比收集重要得多,筛选是要在头脑里有一套明确的分类层级标准的,要是刻苦就能让成绩提高,要脑子干什么?&/p&&br&&p&顺便说一下我对“细节”这个词的看法——在我看来,细节就是细节,从词的意思和功能来看,它都不是重要的。许多人在提到的“重要细节”在我看来是个伪命题,那是特点,怎么能说是细节呢?至于“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我看来也是不确切的——决定成败的是重大特点,只是某些不可更改的特点在一些细节中被解释而已,特点不变光靠细节的改善想成功我认为是不可能的。&/p&&br&&p&总结一下的话,这篇文章的内容大概就是两个:&/p&&p&1,一切试图以讲道理为目的的讲故事都是耍流氓。&/p&&p&2,出题人的智商起码要保证看不懂文章的人做不好题吧~~&/p&&br&&p&下一周我想回到学术写作这个话题上,在今天讲的逻辑语言层次基础上讲讲作文主体段应该如何层层推进的发展。&/p&
前一篇文章(算是序言)链接在此——我经常听人说,如托福雅思之类的出国考试是语言类考试,遇到这种考试背背单词,刷几套题看看解题技巧就行。这个说法是否是对的诸位自己判断,我想指出两个事实。 其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fca3f13ff56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p&读书,是一种疗愈的好方法。想写书的医生很多,但真正写成的却不多,原因便是太忙。最近我读了一本美国医生写的书,觉得很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圈里的生活,在此推荐给大家。&br&&/p&&blockquote&&h2&《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h2&&p&本书作者是一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曾经是一名钢铁工人。他真诚勇敢地揭露,幽默风趣地表述。像放电影一样,他和病人、同事之间的奇特故事,以及各种情感思想都被留住了。&/p&&p&这些是从中摘选的文字。读着读着,你会共鸣或是质疑、激励或是悔悟、自嘲或是嘲他......这都是收获。&/p&&p&而你在不在医疗圈里,已经无关紧要了。&/p&&/blockquote&&p&1/14&/p&&p&虽然都穿着白袍,不同科的医生各有风格,容易分辨。外科医生还穿着手术袍,面无表情地或是骂了一句,一阵风似的从你身边掠过;内科医生则七嘴八舌地谈论什么综合征,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白袍口袋里塞满了药物手册;儿科医生的听诊器则被他们涂上彩色,上面缠着一堆玩具小熊,脸上总洋溢着同情与爱怜。&/p&&p&2/14&/p&&p&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之间,总是剑拔弩张,暗暗较劲,相互看不顺眼。内科医生眼里,外科医生都是些没脑筋的技术人员,外科医生则觉得做内科的都是些医学暴君,轰轰烈烈地分析一番后,病人还是老样子。他们各自独当一面数年以后,才慢慢冰释前嫌——双方必须协同合作,互相帮忙。&/p&&p&3/14&/p&&p&脑袋被设计出来,从没考虑过维修它容不容易。一般来说,病人手术后都还复原得不错。但偶尔也会发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儿:病人的性情改变了,或是突然死去......&b&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在人体神秘的土壤上,必须步步当心。&/b&只有别人动刀的手术,才是小手术。如果负责动刀的人使你,这就是大手术。&/p&&p&4/14&/p&&p&癌症带来的疼痛,提醒人们注意仍可救治的肿瘤,这是一项宝贵的警讯。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可以分泌一种名为“内啡肽”的化学物质,以减轻疼痛。它是吗啡的亲戚,相比轻微持久的痛苦,它对于严重剧烈的疼痛更有效。因此,受重伤后的动物,能在短时间内仍可如常活动。比如受伤的人从虎口脱险,中枪的母鹿寻找它的孩子。内啡肽的仁慈,使得他们感到一股暖暖的、万籁俱寂的镇定感觉,缓缓流过他们正面对着生死关头的身体。&/p&&p&5/14&/p&&p&瞳孔大小不对称,最后竟然查出了肺癌!原来,控制眼睛虹膜的神经在胸腔,它控制着瞳孔大小。如果有肿瘤压迫了这个神经,那么虹膜神经的功能也被抑制了。&/p&&p&6/14&/p&&p&精神分裂病人常常是两个或多个人格。他们的特征是冷漠、思考错乱、表达毫无逻辑,经常感到被迫害,出现幻觉等。它的形成,是由于脑内的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的失调。多巴胺也是引起帕金森的一种化学物质。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好像响尾蛇。他们看起来很吓人,实际上,他们怕你怕得要命,其实不怎么危险。&/p&&p&7/14&/p&&p&在手术台上犯的错误,即使是大错,远比你躺在休息室里所作专业判断引起的小错误,容易得到病人的原谅。&b&切记:要确确实实地看看你的病人,让他们知道你在努力,这最重要。&/b&&/p&&p&8/14&/p&&p&古希腊医药之父希波格拉底曾说,药物最主要的作用,是“娱乐病人直到他们自己医好自己”。但现实并不如此。医生所做的,是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解除疼痛。&/p&&p&9/14&/p&&p&抢救临终病人时,常用的药物是肾上腺素。注射后,你的血压增加,心肌收缩有力,但血液不会流向四肢了。肾上腺素太多,会导致手脚坏疽。常常,它只能暂时维持几个钟头,看到血压攀升,心跳恢复曲线,可只是暂时而已。就像引擎失灵的喷射客机,飞机还在飞,但绝对没有可能平安降落。&/p&&p&10/14&/p&&p&在医疗世界里,“结果”决定一切,而非努力。因为,在病人眼里,治好病便是皆大欢喜。一旦治不好,不由分说,全部都是医生的错。&/p&&p&11/14&/p&&p&名字是一个人跟外面世界之间最耐久的联系,是他最早认得和最后忘记的字眼。即使重病让他意识渐失,忘却家人朋友,但仍然会对自己的名字有所反应。&b&碰到头部创伤的病人,名字比什么都有能力穿过层层迷雾,更快地唤起伤者的注意。&/b&&/p&&p&12/14&/p&&p&自从进入急诊后,一切感觉都不再一样了。下一个被送进急诊室的病人,可能就是让我丧命的人。&/p&&p&13/14&/p&&p&当你在移动一个病情不稳定的病人时,即使只坐一小段电梯或推病床走一小段走廊,都有一种心惊胆战的体验,就像月球漫步。直到到了手术室,看到齐全的设备和陪护在旁的麻醉师,这才舒了口气。&/p&&p&14/14&/p&&p&如果你想做脑外科谋生的话,你的心脏血管要很强壮才行。&/p&&p&(待续)&/p&&p&&i&跟丽莎大夫做健康女人。更多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丽莎大夫”便能看到哦。&/i&&/p&
读书,是一种疗愈的好方法。想写书的医生很多,但真正写成的却不多,原因便是太忙。最近我读了一本美国医生写的书,觉得很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圈里的生活,在此推荐给大家。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本书作者是一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曾经是一名钢铁工人。他真…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c3ab17d25e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h2&《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h2&&p&本书作者是一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曾经是一名钢铁工人。他真诚勇敢地揭露,幽默风趣地表述。像放电影一样,他和病人、同事之间的奇特故事,以及各种情感思想都被留住了。&/p&&p&这些是从中摘选的文字。读着读着,你会共鸣或是质疑、激励或是悔悟、自嘲或是嘲他......这都是收获。&/p&&p&而至于你在不在医疗圈里,已经无关紧要了。&/p&&p&1/8&/p&&p&在美国,住院医师是有期限的,只要符合一切要求,住院医师差不多都一定会再晋一级,在预期的时间升为主治医师的。在大英帝国呢?门儿都没有。社会主义化兼中央集权式的医疗规划决定了最多能有多少个主治医师。因此,除非有主治医师空缺出现,否则注册医师永远没法退出受训阶段,而空缺只有主治医师退休、去世或移民才会出现——换句话说,十分罕见。45岁的威廉,还没有训练完毕。他苦苦酸酸地说:“我是这见鬼世界里最聪明、受过最多训练,但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医师。”&/p&&p&2/8&/p&&p&当了外科医生后,我学会了一件事:每天祈祷,希望今天跟昨天一样,希望生活轨道保持稳定,生命巨轮继续向正前方迈进,不要改变。我祈祷,当我回家——像过去几千几百次回家时,妻子和孩子都平安如昔,父母都还活着,房子没有垮掉,薪水也如期领到。因为我看过太多的病例,病人原先平凡无奇的生活一刹那间破碎:交通意外、脑出血、心脏病发作等。他们早上醒过来,预期过的是另一个无聊透顶的日子,却发现他们的生命巨轮顷刻乱跑,突然闯进一片黑暗里。&/p&&p&3/8&/p&&p&癌症病人经常听到的劝告,是要将怒气倾注于肿瘤,和疾病“拼”,好像在跟一些邪恶、令人讨厌的敌人拼命一样。可是,癌本身并不恶毒,它不是敌人,而是生物界的一种过程、一种程序。它之所以会深化出来,是为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原因:让我们死亡。所有事物都要死亡。死亡是经过设计而存在的,目的是要在这个永远改变的地球上维持永远的存活机会。大自然才不在乎我是否得癌,因为没有我,人类的巨轮还是会继续好好地转下去。大自然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医师可不这么做。让大自然去担心整个物种的存亡吧,我们却必须处理一个又一个的个体。&/p&&p&4/8&/p&&p&癌细胞和胚胎细胞的相似之处,不只是迁移能力。胎儿期身体组织制造出来的一些蛋白质和激素,在成年人的癌变组织里又突然重新出现!这种叫做癌胚抗原的蛋白,一般只在胚胎的结肠里才存在,却在结肠癌组织中重现江湖。从机械论的观念来看,癌症并不是成年组织衰败转化为老朽无用,而是一种返老还童。就这样,癌症反映了生命的对称。我们从尘埃中来,终于又回到尘埃里去。癌症病人结束生命的模样,正如生命开始的样子:都是一大群没有组织、四处流浪的细胞。&/p&&p&5/8&/p&&p&那天,我劝说一个癌症孕妇接受手术,放弃肚子里的孩子:“放疗的话,你可能又1/10的机会多活5年。但若不治疗的话,一般存活期只有3-5个月,等于50%以上的可能性是坚持不到孩子出生。”&b&她面容沉静,像雕像般说:“医生,我不是个统计数字,我对几率一点兴趣也没有,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小孩。”&/b&我又全说他的先生,他不为所动:“不要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看在上帝份上。我太太已经决定好,她在救世主的手里,不在你的手里。”&/p&&p&6/8&/p&&p&吸管大小的中大脑动脉内流动着的是生命的琼浆玉液。由此可再一次见证,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是如何系于一些脆弱的结构上。你将明白铅笔粗细的被称作是脊髓的东西是多么有用。我们的心脏的冠状动脉,像一缕意大利面;垂体则比一小块葡萄干大不了多少。这些器官都很细小,但对生命都很重要。&/p&&p&7/8&/p&&p&地塞米松和肾上腺素都是要你付出代价的神器药品。它们先给你你想要的结果,以后再来割下你身上的肉。使用肾上腺素时,那些肉即肾脏以及四肢,这些部分最后因缺血而死亡。激素呢,长期使用会出现肥胖、糖尿病、伤口不愈合、肌肉无力和骨质疏松。&/p&&p&8/8&/p&&p&&b&歇斯底里(hysteria)这个名词来自希腊文“hyster”,即子宫的意思,“hyster”也是“子宫切除”(hysterectomy)这个字的字根。&/b&古时候的医生认为只有妇女才会出现“歇斯底里”病。可是,任何人都会由于转化反应出现这种情况。转化反应,是指病人将情绪上的创伤,比如来自婚姻失败、亲人逝世的震惊等,“转化”为实质的病痛,比如眼睛瞎掉或者手脚麻痹。通常,这些病痛找不到原因,但病人也不是假装的。&/p&&p&(待续)&/p&&p&&i&跟丽莎大夫做健康女人。更多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丽莎大夫”便能看到哦。&/i&&/p&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本书作者是一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曾经是一名钢铁工人。他真诚勇敢地揭露,幽默风趣地表述。像放电影一样,他和病人、同事之间的奇特故事,以及各种情感思想都被留住了。这些是从中摘选的文字。读着读着,你会共鸣或是质疑、激励或是…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c3ab17d25e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h2&&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br&&/h2&&p&本书作者是一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曾经是一名钢铁工人。他真诚勇敢地揭露,幽默风趣地表述。像放电影一样,他和病人、同事之间的奇特故事,以及各种情感思想都被留住了。&/p&&p&这些是从中摘选的文字。读着读着,你会共鸣或是质疑、激励或是悔悟、自嘲或是嘲他......这都是收获。&/p&&p&而至于你在不在医疗圈里,已经无关紧要了。&/p&&p&1/8&/p&&p&脊髓是联结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的“主神经线”,它具有某种程度的智慧。它有许多“近似大脑”的行为,有时会导致一些颇恐怖的后果。比如,因为脑溢血、枪弹打伤造成的脑死亡的病人很会骗人,病人的家属、朋友甚至医院的护士往往以为他们还是活着。这类病人会深手抓衣服的领子、握住爱人的手、腿被什么东西打到时会缩起来。但其实,这全是脊髓里早就写好程序的反射作用。这种被称为“拉撒勒动作”(Lazarus movements)的反射作用往往让医师没法说服病人家属,告知他们的至爱其实已经去世,所有维持生命的系统都应该拔掉。&/p&&p&2/8&/p&&p&有一次,我替一位妇人开刀拿掉脊髓上的肿瘤,身旁的医学生不经意地问起我病人的年龄,我竟然想不起来!我眼睛盯着的是她的脊髓,而我居然连她多少岁都不晓得!我心中只有一张核磁共振仪器拍出来的照片,而没想到这是一个人。我太依赖那些扫描玩具了,根本忘记病人是个多面相的人。连这个人的生活、工作都一无所知,便有胆量一刀切到他的脑袋里......这实在恐怖极了!我想尽办法不要再犯这种毛病。&/p&&p&3/8&/p&&p&很多时候,手术也没法帮得上什么忙,我们只不过在“娱乐”病人而已,直到他们自己好转?也许吧,但我们成功地止住了他们的眼泪。我想,任何能让一个痛苦万分的病人不再落泪的治疗方法,都是好方法!况且,有时候,手术确实能帮得上忙。&/p&&p&4/8&/p&&p&中大脑动脉简称MCA,是颈动脉的最大分支,负责供应差不多2/3的脑部血流。在苏菲沟,MCA被分为更多的血管,离开缝隙后分散在脑子表面,像会供应养分的一根根手指。在MCA每两条分支的汇合处,血液都处于高压状态,形成急流中的漩涡——是动脉瘤出现的肥沃土地。长在MCA上的动脉瘤有时十分难处理,因为它们藏在MCA交错盘结的分支血管之中,像只胖嘟嘟的红色雀鸟躲在笼中。你必须先将影响生死的动脉和一戳即破的动脉瘤明确分开,才能将金属血管夹子夹到动脉瘤的“颈部”。否则,也许一不小心连其他动脉也夹到了,就会引起病人中风。&/p&&p&5/8&/p&&p&&b&有句美国谚语:让小孩碰一碰火比告诉他一千次不要接近火要有效得多。&/b&不过,如果小孩第一次碰火就给烧死,那这种教育技巧就大大失败了。在到达外科医师成熟阶段之前,我却逛到信心过强的大火里,只差那么一点点,我的心灵便被烧成灰烬。找到头颅里的动脉瘤将它夹起,考验着一位神经外科的勇气,是衡量个人英雄的尺度。那次,我夹破了一个动脉瘤。看着撕裂的血管破洞,我被困在一个必输无疑的局面中:是任由他死在手术台上呢?还是中断他的血液供输,他最后话也说不出来地慢慢死去?匆匆清洗后,主治医生把我从主刀医师的位置赶下来,拿起抽吸器,在伤口周围查看。我像个玩棒球不慎打破了窗户的小孩等待父亲终于会发现这件事一样。在短短一刹那,我从一个外科医师退缩为一个小孩。同时,躺在手术台上的一条生命正慢慢地报废。&/p&&p&6/8&/p&&p&同事这样安慰深深自责的我:“不是你让他的动脉瘤出血,是他多年的高血压——他忙得没空去看医生。不是你杀死他,你只不过被请来防止他自己弄死自己。再厉害的医生,一生中一定也弄破过几个动脉瘤。你要在乎病人,但不能过了头。医学伦理不准医师处理亲人这个事实,就足以证明我们不应对病人动感情,以免因为害怕手术失败而把自己弄得神经紧张。病人希望我们在乎他们,但他们希望我们能像在三明治店里切火腿的师傅那么冷静。”&/p&&p&7/8&/p&&p&爱心可使手发抖,但爱心也驱使着我们,用尽全身每一份力量避免手发抖。痛苦,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的痛苦,都是动物世界的训导主任。我真的已经全力以赴了,只不过我的全力还是不够好。&b&病人过世所带来的痛苦,教会我要敬重外科手术的熊熊烈火。&/b&今后,我会小心应对。&/p&&p&8/8&/p&&p&我反省自己选择的医师生涯:我们都是“混沌”的奴隶。混沌理论说,许多事情的结果,都要看起始条件如何。起始条件微小的改变都会影响结果。球落在什么地方,完全看你一开始把它放在哪里。根据蝴蝶效应,年轻时最细微的波动——我们的起始条件——制造出我们往后的一些极大变动。一场对话、错过一般飞机......改变着我们生命的河流。&/p&&p&(完)&/p&&p&&i&跟丽莎大夫做健康女人。更多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丽莎大夫”便能看到哦。&/i&&/p&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 本书作者是一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曾经是一名钢铁工人。他真诚勇敢地揭露,幽默风趣地表述。像放电影一样,他和病人、同事之间的奇特故事,以及各种情感思想都被留住了。这些是从中摘选的文字。读着读着,你会共鸣或是质疑、激励或是…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77bede3383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77bede3383_r.jpg&&&/figure&&p&朋友给我推荐了这篇文章,那些在外求学的时光里,我们都经历过一个人独自生活,一个人忍受日复一日的单调、迷茫、怀疑.....很多时候,坚持走过了,才发现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坚强。&/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f37deeb74d6c25a9f25b1f781ee70a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58& data-rawheight=&3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f37deeb74d6c25a9f25b1f781ee70ab_r.jpg&&&/figure&&p&原作者姓名: 杜玫,在美行医的中国妈妈&/p&&p&&br&&/p&&p&原出处: 公众号《奴隶社会》&/p&&p&原文链接:&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src%3D3%26timestamp%3D%26ver%3D1%26signature%3DzUTQUGR3YHx1ltF3j2BWrTI7Oscth%2A-2udheLGVrYXZe0t97Fb8ZvCNaFzuHjnhsX5tpyKLAPm9qS2LRFrJtrUNkCKdOrKNLz9G72lXTsECioscoZ7VDTIvzI7kxpZ3P4rif8GLQURiqPVY8ufFKAa%2AIzPS9eogEs2dCJYWNnsw%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十年&/a&&/p&&blockquote&十年的时光,可以改变许多人,可以发生很多事。而我这十年的时间,只为了完成了这一件。&br&&br&前言&/blockquote&&h2&国内读完医学院,拿到全奖赴美读博,几乎是不需要思考的选择,中规中矩,毫无悬念。美国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开始思考并寻找着自己......尝试着以前想过没想过的一些行业。很多东西看似美好,其实不然。职业也像鞋子,试过才知道是否合适。&/h2&&blockquote&理想的职业应该同时满足两点,缺一不可: 其一,兴趣所在,未必是最喜欢的,但是至少是有兴趣的。没有这一点,工作就没有乐趣。其二,可以让你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没有这一点,工作就没有意义。至于想要的生活, 因人而异。当年的我,已经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社会的尊重和物质的宽裕缺一不可。在美国做医生似乎是我最佳的选择。&br&这是一条漫长又艰辛的路。对外国医学生来讲, 先要考过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SMLE), step1, step2 临床知识,step2 临床技能,step3。每一个考试都是至少八个小时的考试。我必须上班来保持合法的身份,只能业余时间来复习,一年考一个就不错了。然后3-5年的住院医培训, 再加1-3年的专科培训。&b&如果一切顺利,大约七八年,可以拿到独立行医执照,成为真正在美行医的医生。很难,但不是不可能。&/b&&br&&b&有人说过: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你出生的那一天,第二次是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那一天。&/b&&br&第一部
选择与坚持&/blockquote&&h2&十年前的我挣扎在人生的最低谷。在纠结了很久,很久之后,我辞掉了鸡肋一样的工作,结束了鸡肋一样的感情,独自从西岸来到东岸的这座城市。只有一辆车和可以装在车里的全部家当,租了一户人家的阁楼,找到一份工作。很多人不知道我的行踪,很多人不明白我的选择。我一向懒得解释也不在乎。但是,我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h2&&blockquote&新的工作,朝九晚五,不出差,下班就不再想工作的事,正是我当时需要的。每天下班要么去医院图书馆,要么回家看书。开始的几个月,天天背着一本医学字典。虽然国内上过医学院,虽然我的英文一向还算好,仍然吃力。几乎每一页书上都有不认识的单词,查过的还会忘。有一次美国同事居然问我:“你天天翻的那本厚书,是你们的圣经吗?”&br&不同于典型的中国留学生,我强于动手操作却不擅长标准化考试。每天学习备考的日子枯燥,无聊。 我常常怀疑自己当年国内医学院都学了什么,很多东西只有模糊的概念,全然不知所以,只好再去读英文教科书。一次又一次,看过忘了,再看,又忘了,令人无比沮丧。 多少次,深夜里独自痛哭,冷水洗洗脸,继续。 上班和看书几乎是生活的全部,其余的时间休息,锻炼。&br&USMLE第一步考过了,但成绩平平。在很多中国医学生考90多分,甚至99分的情况下,我的成绩委实可怜。而USMLE一旦及格,是不允许重考的。成绩的好坏跟能否申请到住院医直接相关,高分往往是中国医学生最大的优势,也是拿到面试的敲门砖。我显然是个例外。很郁闷,想过要不要就此放弃,在没有投入很多的时候知难而退。纠结了大约一个星期,&b&与其说是纠结要不要继续,不如说是在给自己向前的勇气,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想放弃。&/b&于是,继续。&br&后来陆续考完了step 2 CS and CK,step3。 所有考试一次通过。比起那些反复考多次的人,我没有失败的记录。但是,比起那些高分的人,我所有的分数都没有竞争力。&br&选择是最痛苦的过程。人们往往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其实选择了这一条路,也就选择了一路的荆棘和坎坷,虽然远方可能鲜花盛开。&b&行走的过程中,会一次次动摇,会怀疑,会软弱……我都有过,但从未后悔。&/b&&br&这一程,最难的是孤寂。是的,寂寞,你可以一天都不说一句母语;孤独,因为任何人都帮不到你。没错,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衣食无忧。但绿卡,前途,感情,所有的事情都悬在空中。忧虑和不安,隐隐地无时不在地压在心头,在静谧的夜晚跳出来,侵蚀本已脆弱的心。战胜脆弱,挡住诱惑,坚守自己,并不容易。除了学习。每周3到5次去健身房。运动不仅是为健康,更是放松和激励。那时的运动也极无聊,就是定好时间的跑步机,或者一个小时的健身操。既不需同伴也无所谓天气。每每累到想要放弃时再坚持一会儿就完成了。&b&相信每一个长期运动的人都有体会,体力上的坚持可以带给你更强的意志,也可以累到让人没时间去忧郁。&/b&&br&我本来就不是呼朋唤友的人,那段时间更是独行侠一样,住的地方没有中国人,邻居们都是忙碌的职场中人,几乎碰不到。独居一处,独来独往,按时出门按时回家,规律得像钟表。既没时间也不想招惹是非,日子单调得似乎每天都一样。 我曾经不止一次想,如果我在自己的公寓里死了,过多久会被人发现?听起来似乎不可能发生什么意外,直到有一天我在上班的时候接到公寓管理员的电话。她要我下班后别回家,先去警局。到了警局,我被告知,我的公寓被人破门而入。警察问了些问题后陪我回家,新的门已经装好,但屋里一片狼籍。&br&我每天大约六点半离家。公寓的经理其实就跟我住同一层。她八点多去上班时发现我的门敞着,几乎要掉下来,里面显然被洗劫过。所以,作案人肯定知道我的作息时间。要通过两道门才进得到我的楼里,作案人显然通行无阻。也就是说,是同一个楼里至少同一个小区的人。警察要我清点一下丢了什么。我原本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证件和学位证书都在,丢了要补会很麻烦。跟随我辗转迁移的老照片也在,这对我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其它,真的是身外之物了。几件喜欢的首饰丢了,可惜但不影响生活。一块手表,不常带,因为送的人而珍贵,也丢了,有点难过。其它,衣服家具之类,真的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警察和公寓经理看我情绪稳定,走了,说他们会加强巡逻,这里不曾发生过这样的事。 我一个人看着满地狼藉发呆,倒不是心疼东西,而是感到了恐惧。一直有人在关注着我的,如此了解我的作息想必也知道我独居独行。如果他们来的时候我在家里会是什么后果?如果他们要的不仅仅是财物呢?我没有办法再呆在这里。当晚就去了朋友家里。上帝其实从来不曾忘记我,在我找到工作的这座城市,有两家好朋友,都是早年在美国读书时就认识的至交,知根知底。每两周我就会去他们家吃饭,轮流着。他们给了我家人一样的关心和温暖。车坏了我会打电话给他们,逢年过节我有地方可去。这一次,我哭着去了他们家里。一个星期内,我找好了新的住址,带着一车都装不满的家当,回到了人群里。&br&&b&考完所有USMLE,拿到ECFMG证书,下一步是申请住院医。&/b&&/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035edeed7cef9a0647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10&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035edeed7cef9a06471_r.jpg&&&/figure&&p&&br&&/p&&h2&第二部
申请住院医&/h2&&p&这一步是整个过程中最最关键的。因为之前的所有都是为了能够进入住院医。而之后的培训,按部就班,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完成。所以这一步有点鲤鱼跳龙门的感觉。&/p&&p&有两三年的时间没有真正休过一天假。所有可以不上班的日子都用来积累美国临床经历。我在国内没有工作过,在美国更没有临床经验。另外一点,行医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看病开药,还有文化伦理管理方面的学问。这些东西我从来没有在学校里学到过。在私人诊所和社区医院里,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三个月的时间跟着家庭医生,内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学习。 我用自己的假期,还要付费,换取了这段经历,值得。&/p&&p&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只要你用心走过。这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了印证。&b&十年后回首,所有的弯路都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b&&/p&&p&住院医申请都在网上完成,美国医学生一般申请二十多个医院,外国医学生大多需要要申请一百多个医院。准备的材料主要包括医学院学位证书,学校证明,USMLE考试成绩,ECFMG证书,学习工作履历,自述材料,3-4封推荐信。收集齐了,扫描,上传,缴费,发给想去的医院。 有些事情你没有掌控,比如国内医学院的证明,推荐人的信,需要至少提前几个月动手。整个过程繁琐又耗时。&/p&&p&大致每年九月初开放申请,一月初底关闭申请。各个医院一边查看申请材料一边给出面试,所以申请绝对是能早就早。外国医学生能不能拿到住院医面试,&b&有几点很关键:考试成绩,推荐信,毕业时间,美国临床经历还有身份。&/b&很难讲哪个更重要一些,都重要,看的是综合实力而且不能有明显短板。有些医院有明确的最低成绩和毕业年限的要求,而且第一步是电脑筛选。也就是说,有这些硬伤的话,你的申请材料在电脑筛选时就淘汰出局了,根本不会有人看到。考试成绩和毕业年限是可以量化的硬件,它们的重要性彰显出来了。我从考完step 1 就有的担心残酷地摆在了面前,而且无法改善。但是既然要做,只能全力以赴。细节上的东西,我尽力做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准备过程焦头烂额,但完成了。&/p&&p&每一家申请的医院都要电话或邮件跟进,既要让人家知道你又不能让人生厌。有些如石沉大海,等待中焦虑不安;有些是冰冷生硬的拒绝,令人无比沮丧;有些拒绝婉转一些,语气中的些许温和都让人感激涕零。一个面试都没有。每天都是一个或者多个或冷或热的拒绝。每一个拒绝都是对自信的捶打和心灵的煎熬,这样的日子,度日如年大抵如此吧。至今记得一份拒绝的邮件,附近一家小医院的系主任写给我的,我的推荐人之一Dr. B是他的至交,亲自给他打过电话。 信中他解释了为什么不会看我的申请,对我破例就是对其他申请人的不公平。但是根据Dr.B的描述,他相信我会是很优秀的医生,理解外国医学生的不易,祝我好运。简单一封信,我看到落泪,只因为字里行间的点滴善意。&/p&&p&面试季节大约在一月底结束。申请人会把面试过的医院按喜好排序,类似第一第二志愿,医院也会把想招申请人排序。然后电脑配对,英文谓之“Match”,大约三月中公布结果,所以有Match Day 一说,犹如高考放榜之日。没有面试自然榜上无名。那些没招够人的医院在match day 之后往往急着要人,还有一线希望。&/p&&p&心灰意冷中忽然得到消息:附近一家小医院没招够人,有一个空缺。一个相熟的医生跟那边系主任是好友,已经帮我打过电话。电话面试后,他们告诉我下周二正式面试,只有我和另外一个附近的申请人,周五最后决定。仿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很小很一般的医院,但对我来说是唯一的希望。二取一,比起百里挑一的常规住院医面试,机会大太多了。 面试很顺利。梦想的东西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周五等来的却是他们要了另一个美国人的消息。优先录取美国人根本不是潜规则,是明的。站在美国人的角度顺理成章,无可厚非。本来外国医生就是补充本国医生数量上的不足,不可能也不应该让一个美国医学生毕业后没有地方做住院医。何况,美国医学生也是千里挑一招的,你如何证明你更优秀?几年后我才明白,关了这一扇窗,是因为上帝有更好的安排。&/p&&p&镜花水月一场,我没有丝毫的怨恨,但是有满满的无望。考试成绩是无法改变的硬伤,再申请一次,我也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提高的地方了。而生活原本可以很轻松的。这时的我已经嫁给一名出色的医生。在美国,很多医生的太太要么不工作要么做一份轻松的工作照顾家庭。周围很多人都觉得我大可不必这么折腾, 听到最多的是“女人太强了不好”。 我都一笑了之,懒得解释。 我要的不是“强”,是能够选择我想要的生活的能力,这个能力无法假手他人。他对我无条件支持,不论再试一次还是就此罢手。相信他很明白:我可能会最终无奈地接受找不到住院医的现实,绝不会浅尝辄止主动地放弃哪怕很小的一线希望。&/p&&p&所以,重整旗鼓,再来一次。真的没什么可以明显改善的地方,该做的第一次就差不多了。这一次,时间从容,完善了一些细节,多申请了一个专业,早早寄出了申请。陆陆续续,拿到六个面试邀请,从东部到中部,六个不同的城市。拿到面试,等于通过了初筛。 成绩,履历等纸上的东西就不那么重要了。面试看的是人,相貌气质,脾气性格,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团队精神....... 我之前的种种弯路,在这个时候,开始闪闪发光:&/p&&p&因为有了那些孤寂到一天不讲一句中文的日子,我的口语好过很多中国人。令许多国人铩羽而归的临床技能考试,考的是跟患者的沟通交流,我几乎不需要复习,一次通过。尽管面试前依然需要仔细考虑说什么怎么说,但不需要再练习口语。&/p&&p&因为有了那些每天奔波在路上出差的日子,有过独自开车八个小时见客户的经历,两个星期六个城市的面试对我来讲根本不算什么。给我一张地图一辆车,我找得到美国任何一家医院。&/p&&p&因为有了那些利用假期做美国临床实习的日子,我熟悉美国医学文化,可以用大家惯用的术语来交流,自然能够沉着应对比较难的面试问题。&/p&&p&&b&最重要的,因为有了几年在医院的工作经历,我拿到了很好很好的推荐信。&/b&写信的人全是业内大拿,而且是没有任何保留的强烈推荐。我相信那一年里, 我的推荐信是所有申请这个专业的外国医学生里最好的。 是这些信帮我拿到面试,不止一家医院告诉过我“ 我们看了Dr. H的信,决定要见见你......” ,“如果Dr. T说他想要你这样的住院医,我们也想”,“我们相信你很优秀,因为你拿到了 Dr . X这么好的信”。这些无私帮助过我的人生导师们,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p&&p&面试结束。 三家医院给了很明确的暗示,如果我想去应该没问题。Match时的排序还是有些技巧的,跟相亲一样,两厢情愿最重要。排在前面的不是最好最牛的那家医院,而应该是你想去人家也想要你的医院。三月放榜之日, 没有太多悬念,我match上了。连滚带爬地进入了美国住院医的行列,一身泥巴,但我知道,爬过这个门槛,我终究会站着出去。&/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cece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09&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cece1_r.jpg&&&/figure&&h2&第三部
住院医规培和专科训练&/h2&&p&磕磕绊绊爬过住院医的门槛,短暂休整后,面对的是长达四年的住院医训练。有人说它是炼狱,有人说是集中营......总之离天堂很远很远。&/p&&p&对住院医这个阶段,官方的描述用词慎重而精准:医学教育是个连续的过程,从医学生到独立执业医生的转换中,住院医培训是极重要的一程。它在体力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都要求很高,并且需要长期专注的努力。&/p&&p&“Residency is an essential dimens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cal student to the independent practitioner along the continuum of medical education. It is physically, emotionally, and intellectually demanding, and requires longitudinally‐concentrated effort on the part of the resident. ”&/p&&p&在我开始的那一年,经过几年的调查和试点,ACGME正式开始施行两项新政:1. 一年级住院医不得连续工作超过18个小时(二年级以上不超过2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80个小时(外科总住院不超过88小时)。因为之前几年发生过住院医过度疲劳导致误诊和事故。新政旨在确保病人的安全和住院医生的健康。 2. 一年级住院医不得独自值班。值班面对的往往是危重的住院病人或者需要及时处理的急症,让最没有经验的医生单独应对显然不妥,必须有高年住院医在场。&/p&&p&可以想像新政以前住院医们过着怎样的日子,比起前辈们,我们很幸运。然而,住院医培训注定是艰辛的,尤其是第一年。&/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cf2f5abf07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09&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cf2f5abf07e_r.jpg&&&/figure&&h2&早早就得到忠告:&/h2&&p&第一年(PGY-1, post graduation year 1),最重要的是生存下来。 超长工作时间是住院医生活的标配。 周末补觉,锻炼,念书,休整。 长时间工作根本不算什么,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才是真正的考验。 其实难的并不是有多忙有多大的责任,而是由于这个阶段知识有限,经验不足而带来的恐慌,低效和不自信。菜鸟PGY-1 们总是干着最脏最累最底层的活,要对病人负责,要替高年级住院医跑腿,要看主管医生的脸色,要处理日常工作还要看书学习......日子真的跟飞一样。每天早饭总是尽可能多吃一点,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吃午饭。中午根本没有午休这一说,自己抽空吃饭。 白大褂兜里常备着巧克力和几块饼干。 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你的不慎会直接影响到另一个人的健康甚至性命。所以,工作中的每一个决定都要慎重。尽管如此,还是会出错,有时因为无知,有时因为疏忽,有时因为疲劳......有些错误可以纠正,有些无法重来。你不可能把切下来的器官安回去也不可能把输进去的药取出来。所以,还有另一个警告:&b&千万不要犯重大失误,让大家一提起你就想到它。这样的过失会像幽灵一样跟着你的职业生涯,甚至失去同行的信任。&/b&&/p&&p&第一年住院医生几乎都是受气包。因为无知,所以容易犯错。因为摸不着头绪,所以瞎忙乎还搞不定事情。别说主管医生或者高年住院医,一个秘书,护士,技术员都可以随时给你一只小鞋穿穿。当时系里,大多数人都很好, 但是,有一个颇为邪恶的资深男医生,专业过硬也最擅长抓住院医生的小辫子,对男生尤其狠毒。几乎所有女生都被骂哭过。 每次排班我跟他一起,头天晚上我都睡不着。 有一个很霸道的女医生,曾经直接告诉我有她在的地方不许我用紫颜色的笔…… 总有一次,你会崩溃到想想哭。住院医都在一个办公室,有人哭根本不稀奇。我自己也哭过两次,不过,是在没人的角落。大哭一场,情绪平复后,冷水洗洗脸,回去接着干活,没人知道,因为我不想让人知道。 后来我做专科培训的时候,一个住院医当着几个人的面情绪失控哭了。我被派去安抚她。带她喝了杯热巧克力后,我告诉她,哭没什么,很多住院医包括我自己都哭过。但是,下次,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哭,因为你不希望自己被人贴上软弱的标签&b&。冷静,理智,情绪稳定是医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b&&/p&&p&医学浩渺无边,太多要学习的东西。同级的住院医们不仅聪明而且勤奋。我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是最差的那个。 曾经的一幕,历历在目。一个下午,因为有什么没做好而很沮丧的我独自坐在餐厅一角。离我不远是一个年轻的男住院医和坐在他对面的主管医生。那个住院医貌似比我更沮丧,低头不语,一脸严肃。我看不到他的眼里是否有泪水,但我能真切感到他的难过。 年长的医生只是默默看着那个的住院医,良久,无语。终于,他开口说话了,清晰而缓慢地告诉那个住院医&b&:“ Don’t kill yourself over this.
Learn from it and move on.
We have patients waiting for you out there”. 然后两人离开。是的,吸取教训,继续,还有病人在等着。无数次的失误,纠正,沮丧,学习,成长的轮回中体力,学识和情绪都在经历捶打。&/b&&/p&&p&经历过第一年之后,我对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习以为常,对偶尔的不公和委屈安之若素。 住院医第三年怀孕,一直工作到生孩子的那一天。休了五个星期的产假,然后回去上班同时备考最后的独立行医执照。暗无天日的几个月的复习,孩子跟没有妈妈差不多……所有这些辛苦和汗水,挣扎和努力,我只有一个感受:无怨无悔。 这几年不间断的锤炼,日积月累的熏陶,点点滴滴的积累,&b&专业之外,我学会了如何做一名真正有职业素养的医生,自信但也谦逊,温和但有原则,善良却有锋芒&/b&。&/p&&p&之后一年的专科训练,依然辛苦但少了挣扎。尤其是顺利拿到独立行医执照后,不再做还在考试的噩梦,仿佛海上漂流很久终于看到了陆地。褪去了当年的沮丧和焦虑,开始有了气定神闲的感觉。行走在殿堂级的医院里,同行者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名医们,心静下来,只有谦卑的感觉。&/p&&p&完成全部训练后,在一家很好的医院开始独立行医,算是给我并不完美的这十年划了一个漂亮的句号。&/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b3636fecbb964a0e6b8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10&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b3636fecbb964a0e6b8_r.jpg&&&/figure&&h2&后记&/h2&&p&不久前,一位认识整整十年却初次见面的朋友带我去看海。他说:&b&“我钦佩你,不仅因为你的现在,更因为我知道你曾经在怎样的低谷”。&/b&&/p&&p&走过十年,回首时心静如水, 那些曾经的低谷,清晰得历历在目却又遥远到仿佛不曾走过。&/p&&p&再回首,心中却有波澜,因为那些陪伴过我帮助过我的人们。 其实,我从来不曾独自走过。想诉说时,总找得到一双愿意倾听的耳朵;想逃离时,总有人给我鼓励的话语......亲人和朋友们,或远或近,一直都在那里。中国,养育了我;美国,历练了我。 而上帝,从未忘记我,而且青睐有加。每一个挫折都是为了预备更坚强的我,每一个失望都是因为有更好的安排。&/p&&p&每一个在美行医的中国人,甚至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个努力奋斗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这十年。也许并不辉煌,甚至算不上成功,但是,我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1bb051d936b347ac3b6ea8c6911be3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79&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1bb051d936b347ac3b6ea8c6911be32_r.jpg&&&/figure&&p&&br&&/p&&p&&b&大家都爱看&/b&&/p&&ol&&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很干很干的干货 :如何学好英语,和澳洲英语老师的一百封邮件 (知乎上最详细的一篇英语学习贴)&/a& &/li&&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原创】在美国学医及实习的一些经验 - 知乎专栏&/a& &/li&&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原创】这些年我呆过的手术室丨赫尔辛基篇 - 知乎专栏&/a& &/li&&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如何去美国做中医、针灸师 - 知乎专栏&/a& &/li&&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去美国、欧洲行医,最好的时候在本科,其次是在拿到主治后 - 知乎专栏&/a& &/li&&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周倩 的 Live -- 国内、美国、北欧(芬兰)学医和生活&/a& &/li&&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十年 ‖ 从零开始到6份美国Match面试邀请、美国医师执照 - 知乎专栏&/a& &/li&&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tipjar& class=&internal&&学术会议高手速成 之 七种武器 - 知乎专栏&/a& &/li&&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考研羊皮卷 - 知乎专栏&/a&&/li&&/ol&&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219ebab79fb7ee4acdaef63d964c025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99& data-rawheight=&4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9&&&/figure&&p&您的点赞和留言是我更新的动力,么么哒~~~&/p&
朋友给我推荐了这篇文章,那些在外求学的时光里,我们都经历过一个人独自生活,一个人忍受日复一日的单调、迷茫、怀疑.....很多时候,坚持走过了,才发现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坚强。原作者姓名: 杜玫,在美行医的中国妈妈 原出处: 公众号《奴隶社会》原文链…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966e77a573e542f64359cb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966e77a573e542f64359cb_r.jpg&&&/figure&&p&换过好几台电脑了,但是这篇文章一直在“我的文档”里,这篇文章网上也有过不少转载,原帖已经找不到了,不过这么酣畅淋漓的文章,我觉得很适合在这样的周末,泡杯茶和大家一起来温习一下。&/p&&p&原作者姓名: 榕二
&/p&&p&&br&&/p&&p&原出处: 丁香园论坛 (印象中)&/p&&p&原文链接:&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rongwz.wordpress.com//%25E5%25AD%25A6%25E6%259C%25AF%25E4%25BC%259A%25E8%25AE%25AE%25E9%25AB%%E9%E6%-%25E4%25B9%258B-%25E4%25B8%%25A7%258D%25E6%25AD%25A6%25E5%-%25EF%25BC%%%25EF%25BC%258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原文&/a&&/p&&blockquote&学术江湖,虽无刀光剑影,却有血雨腥风。博士路上,漫漫修远,切磋技艺印证武功街头火拼胡同拍砖,大小战役,不可计数。一年数度之大型学术会议,更是群雄争锋之处华山论剑之时。回首五年江湖,西窗残阳似血,不胜唏嘘。暗观镜中博士帽上缨穗,犹感血迹斑斓,森然欲滴。遂决意退隐江湖葬剑青山,立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不过问学术界的是非恩怨。此五年心智武功,尽录于此,拳拳之心,皆为君故,诸位好生研习修炼,笑傲江湖之日,长歌烈酒,勿忘相邀。&br&&/blockquote&&h2&第一种武器 长生剑&/h2&&p&如果你想要一种最安全的武器闯荡江湖,你需要的是一把剑。连文人公子诗人赶时髦都要佩一柄长剑,如果遇到土匪,可以立刻弃剑大喊“这是装饰品!”然后举手投降。如果你佩的是金丝大环刀或者追命狼牙棒就很难方便地找这么合理的理由了。&/p&&p&如果你初入江湖,不识深浅,经验欠缺,你需要的是一把长生剑。&/p&&p&那些觉得刚刚继承了教授一个甲子功力首次下山的少年,通常眼比过顶心似天高,心骄气傲,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常常一言不合立马掏家伙亮剑,不是长生剑是狼牙棒,不管对方多大的来头。如果运气好碰见张三丰金轮法王这样心地善良或者急于收徒的最多只是吃点儿苦头,如果不巧一狼牙棒捅过去发现是梅超风灭绝师太这样的厉害角色,我们就很难在下次学术会议上见到这位本来很有前途的少侠了。&/p&&p&比如说这位心高气盛的华山派早慧少年令狐冲在会议上发现梅超风教授的一个错误,满心欢喜觉得在群雄面前一战成名的机会到了。一个信心满满毫无守势的问题得意洋洋地提出去,老奸巨猾的梅教授通常会这么不紧不慢地回答:“你提的这个问题在《九阴真经》第三章第五节第二个自然段写得清清楚楚,小同学自己下去读不要耽误大人提问的时间。”然后在令狐冲满脸通红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时候自己叨咕:“《九阴真经》都没读过就来开会,也不知道是谁的学生,怎么教的……”这时候整个屋子的人都会去看令狐冲的胸牌,上面写着:“导师:岳不群,华山派”。有人还会不知为什么地“哦”几声。君子剑岳不群教授如果这时候在场紫霞神功也护不住羞红的老脸,估计当场就双手抱头夺门而出了。华山派百年一遇的学术神童令狐冲从此被关在华山顶上一个测绘所里面壁思过七年不许参加任何学术会议,自此泯然如众人矣。&/p&&p&长生剑,关键词在“长生”二字。对所有的新人,学术界对你们来说还是一个生存游戏,你们扬名立万的机会在后面,你必须足够长生才能等到那一天。剑之轻盈,对生存者尤为重要,试探出招点到为止,切忌招数用老无暇自保。一些基本的起手式包括:“我对这个领域不太了解,但是我很好奇……”,“也许前辈已经提到了但是我没听懂,这个……”,“或许这是个很笨的问题,但是我真的很想知道……”&/p&&p&古龙说无论多锋利的剑,也比不上那动人的一笑。真正的第一种武器不是长生剑,而是微笑。所以有时候,应该收起剑来笑一笑。对于学术界新人,微笑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攻守,都可以至少让对方不会一上来就痛下死手。一些学术界美女对微笑比较有天赋的,一笑可倾人城,扬眉抿嘴一笑全场寂然无声,然后只闻掌声如潮不见有人发问,更是深谙此间道理。&/p&&p&当你仍是江湖上一个无名小卒,在一个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业界大牛虎视眈眈爪利牙尖,你如果一点儿都不怕这不是沉着是迟钝。但如果有少侠身怀绝技临阵怯场面红耳赤心跳肝颤冷汗横流影响发挥,这就不好了。这个时候,你需要一张熟悉的微笑着的脸。刚一上台是最紧张的时候,此刻看一看台下你好朋友的脸,你们彼此微笑一下,可以让你快速镇定稳稳握住自己手中的剑。如果没有好朋友在,就尽量提前到场,和在场的不管是谁聊聊天认识一下。而且这种早到的人里很容易碰见高手,是section chair会议主持主席什么的就更好了。上台后不管多紧张,深吸一口气沉入丹田,温柔地看着他们,然后微微一笑。&/p&&p&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报告最开始你张口讲头两句话的时候往往也是最紧张的时候。所以如果你还是新手,报告的前两页你要做到倒背如流。一个镇定的开场,甚至对一个镇定开场的有信心的预期,都会给你一个好的开始。而好的开始,在做报告的时候,意义往往远远大于成功的一半,因为报告后期大多数听众都已经开始走神了。这些走神的听众有的是对您的报告实在不感兴趣,有的是对您的报告前期过于感兴趣仍然在反复久久回味冥思苦想,有的是正在精心准备当众问你一个惊艳全场的问题在斟酌词句,有的也可能就是头天晚上在高级旅馆没睡踏实……无论如何,当你清一清嗓子缓步走向讲台,不去猜你的报告是否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但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p&&p&开头之后,接下来,我来帮少侠您调整心态。不要总把当众做报告想成一个让你头痛的事情,当众讲话这项基本功练好了以后用处很多。不妨把这想象成一场演出,而你是一个演员,就像Steve Jobs在MacWorld展会,你要在万众瞩目的情况下一显身手成就一段佳话,如果意外失手就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少侠您是本来不紧张的么……不要担心,在当众讲话这种场合紧张,you are not alone,因为根据西域著名报告人Jerry Seinfeld调查显示,人的恐惧排行第一位就是当众讲话,第二位才是死亡。这意味着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你去参加一场葬礼,你会更愿意在棺材里躺着而不是在话筒前发表悼词。&/p&&p&如何在学术会议高高的讲台上面对一屋子黑压压的听众保持你高昂的情绪和自信呢?首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需要了解你的听众,如果你真的了解他们,你就会发现你其实不必紧张。以下数据再次参考了西域著名报告人Jerry Seinfeld调查报告,在任何一个学术会议的报告厅内:&/p&&p&1. 20-30%的听众喜欢任何报告,你做成什么样他们都喜欢。所以你不需要为这部分听众紧张,因为你的表现不取决于他们的反应。&br&2. 20-30%的听众痛恨任何报告。所以你不需要为这部分听众紧张,理由同上。&br&3. 25-50%的听众本来就不是来听你的报告的,是听你之前或者之后那位报告人的。&br&4. 5%的听众就是在等着听Q&A答疑部分的,你的报告做成怎样他们不在乎。&br&5. 5%的听众是被老板逼着来的。&br&6. 5%的听众在那儿坐着是因为这间屋子的无线网络信号比较好。&br&7. 2%的听众在那儿坐着是因为他们的笔记本和手机需要充电,他们在这屋的墙壁上终于找到了电源插头。&br&8. 5%的听众在那儿坐着是因为想听下一场,却懒懒不想到处走。&br&9. 5%的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含科学知识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