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病的症状是很严重的病吗

【胁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胁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什么是胁痛?
  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
胁痛的原因&胁痛的病因
  一、病因
  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胁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
& & & & 1.发病 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化 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 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 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气血阴阳演化之中,由肝胆而及脾胃,进而及肝肾、脾肾。
  5.病机转化 胁痛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邪实的积聚,一是由气及血,即肝气郁结口久不解,致肝郁气滞,进而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肝血瘀阻,甚则形成L积;一是由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毒,熏灼肝体,炼液为痰,致痰火毒瘀内蕴之胁痛重证;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毒内生,恋积于肝,进而致痰湿毒瘀迁延肝胆之杂证。正气耗损,即由实转虚之变。肝胆湿热、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耗,久竭肾精,致肝肾阴虚,又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
胁痛早期症状?胁痛症状有什么表现?
胁痛诊断标准&胁痛做哪些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灼痛或窜痛。
  2.常因情绪改变、进食油腻、劳累受凉等原因而诱发,并反复发作。
  3.理化检查可结合血常规、肝功能、甲胎蛋白(AFP)、胆囊造影、B超、CT等检查。
  二、鉴别诊断
  1.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痛时可牵连胁背,尤其是肝气犯胃证的胃脘痛,发作时常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常兼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嘈杂,暖气或吐酸,或吐清水,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症。
  2.胸痹心痛胸部闷痛为主,时可牵及胁背.其疼痛性质及部位与胁痛不同。胸痹心痛一般以前胸、心前区为主,疼痛为刺痛或压榨样痛,多伴有胸部憋闷、呼吸欠畅,且一般呈发作性,严重者胸痛持续时间较长,胸痛彻背,短气喘息,肢冷汗出,而色苍白或青紫,唇紫,手足青至节。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症,多无呼吸欠畅、手足青至节等症状。
  3.悬饮悬饮为饮停胸胁之病证,以饮邪停聚之一侧或双侧胸胁胀痛为主,疼痛一般持续不解,且于呼吸、咳唾、转侧时加重,并见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症候,与胁痛迥异。
胁痛的治疗用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和内伤胁痛外感胁痛,起病较急,大多为湿热病邪侵犯肝胆。临床多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且多同时并见恶心、呕吐或黄疸等症状,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数。内伤胁痛,起病较缓,无发热、恶寒等表证出现,多由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或肝阴不足等引起。
  2.辨胁痛性质胁痛病性有虚有实。若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时痛时止,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多属肝郁气滞,气阻络痹所致;若胁痛以刺痛为主,部位固定,入夜痛甚,或因跌仆闪挫所致者,为胁络受损,瘀咀停着,若胁下可扪及瘾块,触之坚硬者,多为气滞血瘀,瘀滞积久不散所致;若胁痛重着,痛有定处,触痛明显,伴口苦心烦,胸闷恶心,发热烦躁,或目身小便发黄,为湿热蕴结肝胆所致;荇右胁剧痛如绞,痛彻肩背,或伴黄疸、发热或呕吐蛔虫,多为砂石或蛔虫阻滞胆道,病属湿热;若出现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苦,尿黄,则为气郁化火;若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滑。脉弦迟,则为肝郁央寒;若胁肋隐痛,心烦口干,伴头晕目眩,舌红少苔,则病属阴血亏损;若胁痛隐隐,但绵绵不绝,疲劳后可使疼痛加重,按之反较舒适,多属血不养肝,络脉失养所致;若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则属阳虚,肝络失养。
  3.辨胁痛病位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胁痛之病位主要在肝胆.但常与脾胃和肾有关。胸胁疼痛,不论一侧、两侧,呈胀痛、刺痛.或灼痛、坠痛、隐痛,或痛如刀割,痛彻肩背,位均居肝胆二经;但若胁痛伴嗳气频作,恶心呕吐,胃脘胀闷则为肝气犯胃,病位在肝胃;胁痛若伴肠鸣,腹胀,便溏泄泻,为肝逆乘脾,位在肝脾;若胁痛牵引腰背,呈坠痛、隐痛,悠悠不休,遇劳而发,则由肝及肾,位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基本治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对实证胁痛,据邪之不同而予或利湿解毒清热,或理气活血,祛瘀通络等祛除邪气法为乇,使经络得以通畅。对虚证者,以扶正为主,阴阳气血俱充,阴平阳秘,气血调达,经络自得荣养。虚实并见者,据虚实之轻重、缓急,补泻兼施,或以补为主,补中有通,或以通为主。通中兼补。
  三、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症舌脉: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常与情志不畅有关,随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多伴有胸闷太息,食少嗳气,脘痞腹胀等症,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病机分析:忧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失于条达,肝气郁滞,胁络受阻则症见胁肋胀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故疼痛走窜不定;因情志变化直接影响气机条达,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气郁气滞则症见胸闷太息;肝气郁结,横逆乘脾犯胃则症见脘痞腹胀,食少嗳气;脉弦为肝郁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北柴胡、陈皮、枳壳、制香附、川芎、延胡索、白芍、炙甘草。
  方中北柴胡辛散,疏肝解郁,以遂其条达之性,为君药;陈皮、枳壳、制香附行气疏肝,活血止痛,与主药相伍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力为臣药;川芎辛温走窜,活血行气,祛瘀止痛,延胡索通络行气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合.养阴柔肝,缓急止痛,二者与川芎共为佐药。诸药相伍,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则肝气郁滞证除。
  (2)加减:胁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肝胃不和,嗳气脘胀者,加代代花、竹茹、半夏;肝郁脾虚.脘痞腹胀者,加白术、茯苓、厚朴;肝郁夹食见胁胀痛,稍食则胀甚,嗳腐吞酸,噫食臭味,苔黄腐者,去白芍、香附、川芎,加半夏、黄芩,或用平胃散加焦神曲、党参;肝郁夹热见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者,去香附、川芎,加山栀、菊花、桑叶。
  (3)临证参考: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故辛温香燥之疏肝理气药,不宜多用、久用、重用。用量过大,疗程过长,可耗气伤阴,所谓过犹不及。对久治不愈者,应酌加白芍、鸡血藤、生地、当归、枸杞子等药以养肝之体则肝用白疏。对胁痛轻者,可选佛手、香橼皮、玫瑰花、合欢花、白蒺藜、橘络等力薄性缓之品。
  朱丹溪曾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七情过度所伤,肝气郁结,气机郁滞。可兼致湿、食、痰、热、火、血郁。
  肝郁夹上述诸邪致胁痛,临床每每多见,治疗应在疏理肝气的同时,宜据证分别予健脾化湿、消食导滞、理气化痰、轻宣清热、行气化瘀之品施治。此外,还可见因肝阳不足,疏泄不及所致肝郁夹寒证,症见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润,左关弦迟,治疗以抑肝散加味,药用当归、川芎、钩藤、柴胡、白术、茯苓、法半夏、橘红、炙甘草。坚持服用月余。胁痛、右胁痞肿常可获愈。
  2.肝血瘀阻证
  症舌脉:胁肋刺痛,痛处不移,入夜尤甚,或见胁下L积,赤丝红缕及朱砂掌,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病机分析:气郁日久,气滞血瘀,或跌仆损伤,强力负重,致瘀血停着,痹阻脉络,故胁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入夜疼痛更甚;瘀血停滞,积久不散,则渐成L块;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沉弦涩,均属瘀血内停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赤芍药、桃仁、红花、五灵脂、制香附、枳壳、乌药、延胡索。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养血行皿为君;桃仁、红花、五灵脂功擅化瘀通络,五灵脂并可祛瘀滞而止疼痛,共为臣药;佐以制香附、乌药、延胡索、枳壳行气舒肝止痛,以气行则血行,可助祛瘀之力。诸药相伍,行血祛瘀而不伤血、耗血,气血同调.相得益彰,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2)加减:血瘀化热者,加大黄、丹皮、栀子;胁下有L块者,加穿山甲、鳖甲、三棱、莪术、地鳖虫等,或配合服用大黄鹰虫丸、鳖甲煎丸;正气渐衰者,加人参或党参、黄芪。
  (3)临证参考:跌仆闪挫而致瘀血内停,胁肋疼痛者,可用复元活血汤,另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七厘散等成药。若胸胁胀满刺痛,痛处不移,口渴欲热饮,得热饮稍舒,舌质黯紫,脉细涩时,用旋覆花汤加味,常用旋覆花、茜草、葱白、合欢仡、柏子仁、丝瓜络.以通阳和血。行气散滞。若见胁痛如刺,卧着不安,剧则呼吸不利,腹胀,食则痈剧,脉涩之肝络不和、络实之证,治以辛温通络.常用药物有荜茇、半夏、川楝子、延胡索、吴茱萸、高良姜、蒲黄、茯苓、桂枝、当归须、淡姜渣。若兼血瘀痛久不移,邪正交结,可加廑虫、蜣螂,若症属虚寒,可加枸杞子、肉苁蓉、胡桃、鹿角霜。邪伏络脉,必须以辛香温通,躁动络中伏邪.络脉才能畅和。邪在络久化热化燥者.以辛润为法.取旋覆花汤加当归尾、桃仁、红花、柏子仁、生地、麻仁等。
  本证患者大多病程较长,正气渐虚,故呈虚中夹实之证,除注意扶正外,活血化瘀药用量不宜过大,必须用量大时也不宜久服。以免伤正。
  3.肝胆湿热证
  症舌脉:胁肋灼热胀痛,胁下痞块拒按,面目身黄,脘痞腹胀,纳差厌油,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病机分析:感受湿热疫疠之气或过食肥甘,嗜饮酒浆,酿湿生热,熏蒸肝胆,以致肝脉闭阻,胆道不畅,故右胁胀痛、灼痛,触之痛剧;木郁克土,脾胃受纳运化失常则纳差厌油,脘痞腹胀;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外溢则可见面目身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为肝胆湿热之征。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赤芍、延胡索、当归、生地黄、北柴胡。
  方中以大苦大寒的龙胆草为君,清泻肝胆湿热;臣以苦寒之黄芩、栀子,既可清泻肝热.又能燥其湿邪;佐以泽泻、车前子通利水道,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肝胆有热,易伤阴血,故以当归、生地养血育阴,标本兼顾,赤芍、延胡索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亦为佐药;肝经有邪则木失条达,故用少量柴胡以疏之而为使。全方配伍严谨,选药精当,共奏清利肝胆湿热之效。
  (2)加减:便秘者,加大黄大便不爽者,加炒枳壳、生白术,白术用量30g以上;腹胀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小便黄赤者,加白茅根、滑石;有黄疸者,加菌陈、金钱草、秦艽、丹参等。
  (3)临证参考:为使湿热之邪有出路,服药后务须保持大小便通畅。适当饮水可有利湿热清除。大黄的用法用量,应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排便情况而定,不可过用,以防苦寒伤阳,以通为度。
  肝胆湿热证若湿重热较轻者,官减龙胆草、黄芩、栀子用量,加健脾化湿之白术、茯苓、砂仁、枳壳;肝胆湿热兼胆胃不和者,可选蒿芩清胆汤加减;若为蛔虫入胆,肝胆湿热证者,宜以连梅安蛔汤加减,常用胡黄连、乌梅、黄柏、川椒、雷丸、槟榔川楝子、延胡索。
  若湿热化火成毒,致胁痛加剧,黄疸日益加深.甚或热毒入营或热入心包者,须积极救治。
  4.肝胆实火证
  症舌脉:起病多急,胁肋绞痛或切痛,按之痛甚,并连及肩背.可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而诱发或加苇,兼见肋下痞块,发冷发热,面目俱黄,口苦纳差,恶心欲呕;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实有力。
  病机分析:肝胆湿热蕴久化火,或日久结成砂石,或蛔虫残体阻滞胆道,肝胆疏泄失常,经脉络脉不畅则右胁绞痛、切痛,并可连及肩背;肝胆实火蕴结不解,少阳经气郁滞则口苦恶心欲呕;阳明腑实不通则便秘;砂石、虫体阻滞胆道,肝胆实火内蕴,胆汁外溢则面目俱黄;舌红苔黄,脉弦实有力为实火内盛之征。
  治法:清泄肝胆实火。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大柴胡汤加减。药用北柴胡、黄芩、郁金、大黄、枳实、清半夏。
  方中北柴胡、黄芩疏肝利胆,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用以为君;郁金疏肝理气,助柴、芩以疏利肝胆气机,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通腑以助肝胆实火之清泄,用以为臣;清半夏辛开苦降,降逆止呕,理气和胃,用以为佐。请药相伍。效专力宏,共奏清泄肝胆实火之功。
  (2)加减:砂石阻滞,绞痛发作者,加海金砂、茵陈、金钱草、威灵仙等;热毒壅盛者,加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黄柏等;蛔虫所致者,配合乌梅丸;胁痛剧者,加川楝子、三棱、莪术、姜黄等。
  (3)临证参考:本证患者若出现外科急腹症征象时,应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不可贻误时机。
  &不通则痛&。本证若属结石阻滞致绞痛发作者,当重用大黄通里攻下,或加芒硝。对呕吐难以服药的患者,可先予服用生巴豆末100mg及时导泻,服药4小时未排便者,可续用一次,务使便通呕止,再以大柴胡汤为主治疗。
  本证非结石阻滞所致者,治疗宜以通降为主。常用人黄10~30g,黄芩15g,郁金20~60g,威炙仙20~60g,姜黄10~20g,蒲公英30~90g,金钱草20~40g,鸡内金10~15g。可酌情配伍木香、厚朴等理气药物,有助于疏通气机,排石止痛。菌陈亦常选用,用量可至50~100g。本证用药中病即止,尤其芩连苦寒之属,过用可伤及中阳,当须注意。
  5.肝肾阴虚证
  症舌脉:胁肋隐痛,痛势悠悠,绵绵不休,头晕目眩、目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病机分析:湿热或实火久羁,气滞血瘀日久化热,过用辛香温燥、渗湿利尿之品,劳欲过度或失血过多致精血亏损,或素体阴血亏损,均可导致肝肾阴亏,肝血不足,血虚、阴虚不能养肝、柔肝之体,肝之脉络失养则胁肋隐痛,其痛悠悠,绵绵不休;精血亏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阴虚生内热,故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脉亦为阴虚兼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止痛。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一贯煎加减。药用生地黄、枸杞子、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
  方巾牛地、枸杞子滋养肝肾之阴,用为君药;沙参、麦冬养阴清热,润燥生津止渴,当归养血行血,共用为臣;川楝子疏肝理气助肝胆疏泄条达之性,发其郁遏之气,与当归相伍行血和络止痛力胜,用以为佐使。诸药相伍,以补为主,补中寓疏,养肝体以助肝用,共奏滋阴养血,柔肝止痛之功。
  (2)加减:阴虚重者,加阿胶、鸡子黄、女贞子、旱莲草、白芍;腰腿酸软者,加何首乌、山萸肉,或配合六味地黄丸;骨蒸潮热者,加丹皮、地骨皮、银柴胡、白薇;舌光红无苔者。加天花粉、玉竹、乌梅、石斛;神疲乏力者,加人参或太子参;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丹参;若兼气虚气短不足以息,难以平卧,乏力等,可于上方加生黄芪并佐少量知母。
  (3)临证参考:本方药以滋阴养血为土,临证可酌加合欢花、白蒺藜、佛手、攻瑰花等配合川楝子理气止痛,且可避免养阴药滋腻碍胃之弊。滋阴药质地致密,宜文火慢煎。
  本证为阴亏兼有气滞之胁痛,若见阴亏气滞而风阳上浮,阴亏气滞并血瘀,阴亏气滞而兼风动、火升、痰生诸证,治疗宜滋阴同时予潜阳、化瘀、息风、清火、祛痰诸法并用。
  6.肝阳虚证
  症舌脉:胁肋隐痛或胀痛,绵绵不休,劳则加重,神疲乏力,胆怯忧郁,或惊恐不安,面淡不华或面色晦滞,畏寒肢冷或兼有少腹冷痛,阴囊湿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少力。
  病机分析:肝肾阴虚,阴损及阳;误用或过用寒凉攻伐之品,阳气受挫;年老体弱,真阳渐衰;素体阳虚,阳气不能温煦推动,肝经气血凝滞闭阻,均可致胁肋隐痛,或胀痛绵绵;肝经行于少腹、阴囊,肝阳虚衰,气血不能温煦经脉、四肢,则见四肢、少腹冷痛,阴囊湿冷;肝阳不足,肝魂不振则惊恐不安、胆怯;疏泄不及则气郁,致忧郁,神疲短气;舌脉为气虚衰弱之象。
  治法:温补肝阳,养血和肝。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暖肝煎加减。药用肉桂、小茴香、枸杞子、当归、乌药、沉香、茯苓、生姜。
  方中以肉桂、小茴香温阳散寒暖肝温肾,行气止痛,用为君药;当归、枸杞子补血养肝滋肾,柔肝补肝以助肝用,使肝之筋脉柔和,共用为臣;乌药、沉香顺气降逆,温经散寒止痛,茯苓、生姜散寒除湿以助阳气温运,共用为佐。诸药相伍,温补肝肾治其本,行气逐寒治其标,使下元得温,寒凝气滞得散,则胁痛自止。方中用药尚有阴阳同补,以使温阳而不伤阴。补阴而不凝滞,可谓相得益彰。
  (2)加减:神疲乏力者,加人参或党参、黄芪;阳虚甚者,加吴茱萸、鹿角、巴戟天、山萸肉、木瓜等。
  (3)临证参考:肝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常易耗损,故附子、肉桂等大辛太热之品应慎用,临证宜先以小剂量试用为妥,或选用温而不燥的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并佐以山萸肉、酸枣仁、木瓜、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以阴阳双补,体用两助,肝之升发赖脾土以温升,若土虚木郁,阳用衰微.可选用人参或党参、黄芪、白术,以健脾运脾。
  四、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舒肝丸: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胁痛属肝气郁滞告。
  (2)加昧逍遥丸:每服1袋,每日3次。适用于胁痛属肝郁脾虚者。
  (3)龙胆泻肝丸:每服1袋,每日2次。适用丁胁痛属肝胆湿热者。
  (4)复方灵芝冲剂:每次5g,每日2次。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之胁痛等症。
  2.单验方
  (1)舒肝片:香附300g,川木香、十大功劳、虎杖、田基黄各150g,金钱草、红孩儿各175g,淀粉适量,硬脂酸镁适量。将上药制成片。每次8片,每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慢性肝炎之胁痛、脘胀等症。
  (2)太子参100g,三七100g,郁金150g,五味子6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5g,每日服2次。用于脾虚肝郁之胁痛。
  (3)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茵陈、半枝莲、蒲公英、板蓝根各适量,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湿热中阻之胁痛。
  (4)藿香、酒黄芩、杏仁、橘红、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焦白术、草蔻各适量。用于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胃失和降之证。
  3.食疗方
  (1)生地、枸杞子、黑芝麻、山楂、玫瑰花、佛手各适量,煎汤作羹饮。用于阴虚肝郁之胁痛。
  (2)山药、茯苓、生薏苡仁、杏仁、香橼、橘红,各适量人粥。用于脾虚肝郁胁痛。
  4.注射液
  (1)复方丹参注射液:本品2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瘀血胁痛。
  (2)清开灵注射液:2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用于湿热型胁痛。
  (3)生脉饮注射液:以20~60ml加入250~50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治气阴不足型胁痛。
  5.针灸疗法
  取至阳、肝俞、胆俞、期门、足三里、太冲、丘墟等穴,每次选其中3~5穴。肝脾肿大者加刺痞根(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半,肝肿大针右侧,脾肿大针左侧)、肝俞、脾俞,每次选其中1~2穴。
  【转归与预后】
  胁痛的转归及预后与证型有关。肝气郁结证,一般症情较轻,多可治愈。肝郁化火,耗伤阴液,可致心阴、肝阴虚证。木郁克土可致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若肝郁气滞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则可转为肝血瘀阻证,且气滞可致津液内停成痰,痰气互结或痰瘀内阻,则病证较为复杂,缠绵难愈。
  肝血瘀阻证,初期症情较轻者,经治病情可痊愈,较重者经合理调治,病情可控制、稳定,部分因痰瘀互结或瘀血经久不消,正气渐衰可转为L积、臌胀。肝胆实火证,砂石难消,部分需转外科治疗。肝胆湿热者,经妥善调治大多可痊愈。肝阴虚、肝阳虚证,耐心精心调养用药,多可向愈。
  胁痛一般预后较好。部分可因正虚邪毒滞留,或因失治、误治而渐转为L积、臌胀病,则预后不佳。
胁痛吃什么好?胁痛食疗保健?
  食疗方
  (1)生地、枸杞子、黑芝麻、山楂、玫瑰花、佛手各适量,煎汤作羹饮。用于阴虚肝郁之胁痛。
  (2)山药、茯苓、生薏苡仁、杏仁、香橼、橘红,各适量人粥。用于脾虚肝郁胁痛。> 问题详情
胁痛的病位主要在A.肝、脾B.肝、胆C.肝、胃D.肝、肾E.胆、胃
悬赏:0&答案豆
发布时间:
胁痛的病位主要在A.肝、脾B.肝、胆C.肝、胃D.肝、肾E.胆、胃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金黄散主要适用于A.阳证溃疡B.阴证溃疡C.溃后生肌D.半阴半阳证E.阳证肿疡2下列各项,不是壮热临床表现的是A.身发高热,持续不退B.口渴饮冷C.大汗出D.巅顶痛E.脉洪大3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毒性的配伍是A.相反B.相须C.相恶D.相杀E.相使4二陈汤煎煮时加乌梅一个,其用意为A.敛肺涩肠,以防肺气下泄B.生津润燥,以防辛燥伤阴C.收敛肺气,以防燥散伤正D.收敛肺气,以助排痰之力E.润肺止咳,以增止咳之效,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每天只需0.4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你被选中为
扫一扫-免费查看答案!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提示:请截图保存您的账号信息,以方便日后登录使用。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当前位置:中医内科学题库>
问题:  &#xe6
[单选,A1型题] 属于胁痛病的病理因素是()
A . 热毒B . 痰饮C . 水湿D . 气滞E . 风热
治疗经行吐衄肺肾阴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加味麦门冬汤。
滋水清干饮。
清肝引经汤。
补中益气汤。
龙胆泻肝汤。
麻疹疹前期首选方剂是() 宣毒发表汤。
清解透表汤。
沙参麦冬汤。
清咽下痰汤。
麻杏石甘汤。
胁痛病变相关脏腑有() 心、肺、脾、胃、大肠。
肝、胆、脾、胃、肾。
肝、胆、脾、胃、肺。
心、肝、胆、脾、胃。
肝、胆、肾、胃、三焦。
麻疹出疹期首选方剂是() 宣毒发表汤。
清解透表汤。
沙参麦冬汤。
清咽下痰汤。
麻杏石甘汤。
中医子之系(精索)在脏腑归属上属于() A.肝B.小肠C.心D.肾E.膀胱。
属于胁痛病的病理因素是()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治疗胁痛病的穴位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胁痛(hypochondriac pain)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胁,指胁肋部,位于胸壁两侧,自腋部以下至第12肋骨之间。胁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滞、痹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诸多病机变化,最终导致胁痛发生。胁痛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针灸治疗胁痛效果较好,具有迅速止痛和协助止痛药发挥作用的功效。现代医学中的肝、胆、胸膜等急慢性疾患以及胁间神经痛等病症,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胸膜炎及后遗症引起的胁痛和肋间神经痛可参照治疗。详见百科词条: [ 最后修订于 17:54:17 共9726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治疗胁痛病的穴位如下:。足即足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诸疾,故名足窍阴。足窍阴穴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耳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月经不调,目赤肿痛,足跗肿痛,多梦,现代又用足窍阴穴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偏头痛,目眩,神经性头...胁下痛、寒热往来、疟疾、偏头痛、目痛、耳聋、瘰疬、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本经腧穴可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五行:足少阳胆经五行属木。表里经脉: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足少阳胆经...缘,下向肘内侧横纹头的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下行,到掌后豌豆骨部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五行:手少阴心经五行属火。表里经脉: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手少阴心经属络的脏腑:属心,络小肠,上肺手少阴心经联络的器官:挟咽,系目手少阴心...经。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支在此指上肢,此穴在上肢尺桡骨间沟中,故名支沟。支沟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风热面赤,耳聋,耳鸣,目赤肿痛,口噤,咽肿,暴痦,咳嗽,心绞痛,胸胁痛,胸膜炎,肩周炎,上肢瘫痪,呕吐,便秘,产后血晕,胁肋痛,肘臂痛,暴喑,瘰疬,热病,目赤,目痛,咽喉肿痛,心痛,胸膈烦热,逆气,泄泻,经闭,产后血晕不省人事,肩臂腰背酸痛,项不得回顾,腋肿,胁痛,痂...经。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支在此指上肢,此穴在上肢尺桡骨间沟中,故名支沟。支沟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风热面赤,耳聋,耳鸣,目赤肿痛,口噤,咽肿,暴痦,咳嗽,心绞痛,胸胁痛,胸膜炎,肩周炎,上肢瘫痪,呕吐,便秘,产后血晕,胁肋痛,肘臂痛,暴喑,瘰疬,热病,目赤,目痛,咽喉肿痛,心痛,胸膈烦热,逆气,泄泻,经闭,产后血晕不省人事,肩臂腰背酸痛,项不得回顾,腋肿,胁痛,痂...经。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支在此指上肢,此穴在上肢尺桡骨间沟中,故名支沟。支沟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风热面赤,耳聋,耳鸣,目赤肿痛,口噤,咽肿,暴痦,咳嗽,心绞痛,胸胁痛,胸膜炎,肩周炎,上肢瘫痪,呕吐,便秘,产后血晕,胁肋痛,肘臂痛,暴喑,瘰疬,热病,目赤,目痛,咽喉肿痛,心痛,胸膈烦热,逆气,泄泻,经闭,产后血晕不省人事,肩臂腰背酸痛,项不得回顾,腋肿,胁痛,痂...输》。《黄帝内经太素》作完骨。属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腕即腕部,骨即骨头,此穴在腕部骨间,故名腕骨。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角膜白斑,目流冷泪,指挛臂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胁痛,寒热,黄疸,感冒,耳鸣,指、腕、肘、臂、肩挛痛,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腕关节挛痛,惊风瘛疭,五痫,狂惕,口噤,鼻塞,鼻衄,喉痹,颊肿引耳,半身不遂,颈项颔肿,肘臂不能屈伸,...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胁肋胀痛吃什么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