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天气上扰所制的头痛

bbin官网多少_〖七大平台〗_bbin官网多少
院领导集体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科技综...
《科学通报》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领域具有创新性...
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科学与天文学等学科...
求生活大爆炸纯英文字幕资源,无中文字幕
求真实的春天 13年
求王者,荣耀,女,英雄,全lip.图片.,百度.网盘
马桶总是进水不停,需要用手拨弄一下才能停止进水.这个怎么办??
bbin官网多少:石家庄中级工证好不好考
我要分享 &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日 00:00&&【字号:&&&&&&】
 可接受点击,从而扩大点击区域,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将重要的目标放置在靠近屏幕边缘的位置,这样非常方便人们点击.如我们的删除ICON.沿着受限路径移动指针.指针在一直受限的路径移动并移动到达目标,那么路径越宽,你觉越能越快地将指针移动到目标.路径宽意味着不必小心地移动指针,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地快速移动目标.例如:右拉菜单在应用软件中相当常见,如商品列表,右击出现的弹窗.在形状上使用渐变,阴影,圆角,按钮文字上使用有紧迫感和即时性的文字,使得按钮更加具有召唤行为,激发用户点击的欲望.一个视觉事件与我们对他地完整感知之间地时间差:0.1S,所以一个toast提示的时间差最好大于0.1S.能感知到一个 bbin官网多少
 全和稳定,以及在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他强调,'重要的是,各国应为这一共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避免采取可能导致或加剧南海紧张局势的行动.要通过对话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和平手段解决分歧'.他同时表示,'澳大利亚和东盟在南海地区都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就此采访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名誉教授卡尔·赛耶.赛耶表示,越南不太可能加入其他国家在南海的军事'巡航',但越南希望与澳大利亚在该地区更广泛地加强防务合作.'越南想要尽可能多的国家有军舰在南海航行,并保持战略平衡,但不会联合其他国家反对中国.'中国南海新闻网梳理发现,进入2018年以来,越南在外交和安全领域与各大国和周边邻国的互动接 bbin官网多少
 Ohio State Buckeyes vs. Gonzaga Bulldogs: Odds, March Madness Betting PickThe fourth-seeded Gonzaga Bulldogs (31-4) will look to move on from a scare in their opening game of the NCAA tournament when they face the fifth-seeded Ohio State Buckeyes (25-8) as small favorites for Saturday's round of 32 matchup in the West Region. The B… Published By Bleacher Report bbin官网多少
 '班长,你看!'郭子指着地面,地上有一个洞口,粗细能容一人上下,附近散落着若干弹壳,还有一把带血的工兵铲,我捡起这把工兵铲,钢口极好,看样式是老毛子的装备.明显这里发生过战斗'郭子,做好准备.'我让小王固定好缆绳并在上方把守.我,郭子顺着缆绳花了下去.他们信不信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这个现象.我打了一个手势,三人组成战斗小组,成扇形向前包抄过去.到了目的地,我们搜索着蛛丝马迹,事情太过诡异,必须要搞清楚,否则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bbin官网多少
 苏晓泽走到白浩的房间.这三室一厅的公寓是他们两个人一起租下来的,他们都是准高三的学生,就是过了这个暑假就是高三年级了.这套房子离他们的学校也近,很方便.两个人一人一个房间,还有一个房间空着闲置.白浩的房间和苏晓泽的房间截然不同.苏晓泽的房间里干干净净,墙壁还是原本的壁纸,书桌上除了经常看的几本书之外就是他的电脑,淡蓝色的床单每天早上都会被铺的像是五星级酒店的床单.而白浩的房间,进门是硕大无比的欧洲风格金属床,白床单乱七八糟皱巴巴地盖在上面,被子被团成一团.书桌上零零散散地摆着几本书,iPad,还有拆开的零食,黑色窗帘半遮半掩,墙壁换上了海贼王的壁纸,还贴着几张lol电竞战队的海报.白浩感觉好像是中了什么奸计.苏晓泽冰冷的脸瞬间喜笑颜开:'就等你这句话了,你在哪?把地址发来.'电话那头楞了一下,软软的说道:'那我帮你做呗.''我在做训练任务,但是被你一通电话打断了.你说应该怎么办?''别呀别呀,我错了,你说.'白浩赶忙低头认错.'再见!'苏晓泽作势要挂电话.白浩以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来的'那'字在苏晓泽的耳朵中回响.电话那边沉思了一会,'难道是在……看那种东西?' bbin官网多少
  附件:
(责任编辑:拜乙)神志昏蒙症状起因
发布时间:&&&来源:&&&113人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同布包)lo克,陈皮炭5克,紫油朴5克,法半夏6克,香附炭10克,苏桔梗各5克,薤白头10克,全瓜蒌25克,台乌药6克,炒枳壳5克,炙甘草3克,晚蚕砂(与炒皂角子10
型,但在湿热者尤邪气兼夹 现代医学·致肝脾肿作用的药肿瘤作用 ;纪大论》,脾气易切不可急出血;过2重, 《医 分 炒白 :复之 诊断为消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化不良肠胀气症。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涩间见。 辨证立法:平时饥饱不匀,加之情志郁结, 日久胶痰固积,留滞于六腑,郁气火充塞于上焦,气血失其常候,脏腑不能传导,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升降失调,遂发气痛,当以理气为法治之。
处方:川厚朴5克,香附炭10克,台乌药6克,青皮炭5克,莱菔子6克,苏桔梗各5陈皮炭5克,莱菔缨6克,炒枳壳5克,云茯苓10克,法半夏6克。二诊:前方服7剂,腹胀减轻,胸间堵闷,并有一硬块,按之则痛,大便千。仍遵前增加药力。处方:青皮炭5克,瓦愣子(生牡蛎15克同布包先煎)30克,代赭石(与旋覆花6苎
克同布包)10克。 三诊:服药6剂胀痛全消,大便通畅,希配常方,以防再发。嘱其将二诊方留用胀满即服2—3剂。 (祝谌子编著.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其它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病案三 稍觉 詹某,女,26岁。因右侧卵巢囊肿,已行手术切除三年。但左侧尚有鸽蛋大囊肿,月经宋潮量多,色红有块,腹痛颇剧,婚后数年未孕,平素头晕,腰酸疲乏,腹部隐痛,脉象细弦,舌苔薄,质暗红,有齿印。肝肾不足,气血瘀滞,症瘕结聚,正虚邪实之候,当虚实并顾,攻补兼施,补益肝肾,化瘀活血。药用:桑椹膏,每日二次,每次一匙,冲服c桂枝茯苓丸,每日二次,每次一钱五分。连续服药半年以上,左侧卵巢囊肿竟得消散,一年后怀
孕,顺产一孩,母子俱安。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医内科学·积证.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 [文献摘要] 《素间·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灵枢·百病始生》: “枳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血脉凝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 日以成积。” 《张氏医通·积聚》:“盖积之为义, 日积月累,匪朝伊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急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余尝用阴阳攻积丸通治阴阳二积,药品虽峻,用之有度,补中数日,然后攻伐,不问其积去多少,又与补中,待其神壮而复攻之,屡攻屡补,以乎为期。经曰:大积大聚,毒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故去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之余积,;不攻自走。……若遽以磨坚消积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痞愈大,竟何益哉!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不问何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虽然,此为轻浅者言耳,若夫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 日进补养,无益也,审知何经受病,何物成积,见之既确,发直入之兵以讨之,何 & 患其不愈!” 《景岳全书·积聚》:“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故《难经》以积为阴气,聚者阳气,其义即此。凡无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积其破难。临此证者,但当辨其有形无形,在气在血,而治积治聚,自可得其梗概矣。”
《沈氏尊生书·寒·积聚症瘕痃癖》:“若积之既成,又当调营养卫,扶胃健脾,使元气旺而间进以去病之剂,从容调理,俾其白化,夫然后病去而人亦不伤。乃今之治积者,动议吐下,竟渭非此不除,不知吐与下只治病之卒暴作者。若积之成,必匪朝伊夕,其所由来者渐矣,故积之治亦必匪朝伊夕,其所由去者,不可不以渐也。”
     第四节 鼓 胀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篇载: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较详细地描述了鼓胀的临床特征。 《灵枢·胀沦》所列“五脏六腑胀”,即寓有本病最早的分类意义。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气在上”。《素问·腹中论》记载: “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曰鼓胀,……治之以鸡矢醴。……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之肝水、脾水,肾水,均以腹大胀满为主要表现,亦与鼓胀类似。《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认为本病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将“水毒气结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者,称为“水蛊”。 《诸病源候论·水症候》提出鼓胀的病机是“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丹溪心法·鼓胀》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后世医家续有阐发,其名称亦多不同。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说:“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明·戴思恭称本病为“蛊胀”、“膨脖”、“蜘蛛蛊”。如《证治要诀·蛊胀》篇说:“盖蛊与臌同,以言其急实如鼓,……俗称之为膨脖,又谓之蜘蛛病”。明·张景岳将鼓胀又称为“单腹胀”,《景岳全书·气分诸胀论治》篇说:“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像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为单腹胀”。他认为鼓胀的形成与情志、劳欲、饮食等有关,指出“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并提出“治胀当辨虚实”。明·李梃提出本病的治疗法则,《医学入门·鼓胀》说:“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冶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认识到症积日久可致鼓胀, “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唐容川《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关。各家针对不同病理因素提出其分类有气、血,水、虫多端。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至于其它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等,符合
鼓胀特征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鼓胀病因比较复杂,概言之,有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形成本病的机理,主要在于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 一、病因 病后续发四个方面。 1.酒食不节 如嗜酒过度,或恣食甘肥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鼓胀。 2.情志刺激 忧思郁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滞涩,日久由气及血,络脉瘀阻。肝气横逆伐脾胃,脾运失健,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而成鼓胀。
3.虫毒感染 多因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两伤,形成症积;气滞络瘀,清浊相混,水液停聚,乃成鼓胀。此即《渚病源候论》所称的“水毒”、 “水蛊”之类。 4.病后续发 凡因它病损伤肝脾,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如黄疸日久,湿邪(湿热或寒湿)蕴阻,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或症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水湿不化;或久泻久痢,气阴耗伤,肝脾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滞涩,水
湿停留等,均可形成鼓胀。 二、病机 鼓胀的形成虽有上述种种因素,但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因肝主疏泄,司藏血,肝病则疏泄不行,气滞血瘀,进而横逆乘脾,脾主运化,脾病则运化失健,水湿内聚,进而土壅木郁,以致肝脾俱病。病延日久,累及于肾,肾关开阖不利,水湿不化,则胀满愈甚。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水湿,水液停蓄不去,腹部日益胀大成臌。故喻嘉言曾概括为“胀病亦不外水
裹、气结、血瘀。”气,血、水三者既各有侧重,又常相互为因,错杂同病。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初起,肝脾先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者互为相因乃致
气滞湿阻,清浊相混,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阻滞气机,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久则气血凝滞,隧道壅塞,瘀结水留更甚。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阖失司,气化不利,而致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阳虚水停,故后期以虚为主。至此因肝,脾,肾三脏俱虚,运行蒸化水湿的功能更差,气滞、水停,血瘀三者错杂为患,壅结更甚,其胀日重,由于邪愈盛而正愈虚,故本虚标实,更为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
由于鼓胀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一般较差,故属于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因气、血&水互结,邪盛而正衰,治疗较为棘手。若病在早期,正虚不著,经适当调治,腹水可以消失,病情可趋缓解。如延至晚期,邪实正虚,则预后较差,腹水反复发生,病情不易稳定。若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劳倦过度,或正虚感邪,病情可致恶化。如阴虚血热,络脉瘀损,可致鼻衄、齿衄,甚或大量呕血、便血;或肝肾阴虚,邪从热化,蒸液生痰,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见神昏谵语、痉厥等严重征象;如脾肾阳虚,湿浊内蒙,蒙蔽心窍,
亦可导致神糊昏厥之变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终至邪陷正虚,气阴耗竭,由闭转脱,病情极为险恶。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症积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重.鼓胀与水肿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症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上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咣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
2.气臌、水臌与血臌 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臌”,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臌”,多属肝脾血瘀水停。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相兼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辨证。
三、相关检查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鼓胀为腹内积水,可用超声波探测腹水,了解腹水量。腹腔穿刺液检查有助于区分漏出 液和痊三液。腹水的恶性肿瘤细胞学检查、细胞培养、结核杆菌豚鼠接种及酶,化学物质测定,均为辅助诊断手段。鼓胀与西医肝硬化失代偿期关系最为密切,常由病毒性肝炎所致,血清乙、丙、丁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可显示感染依据。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粪检可见虫卵或孵化有毛蚴,皮内试验,环卵沉淀反应、血清学检查等可作为血吸虫感染依据。肝功能、B超,cT、M刚、腹腔镜、肝脏穿刺等检查有助于腹水原因的鉴别。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门
静脉高压所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 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二、治疗原则 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 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 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 泻实不忘虚。 三、证治分类 1.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舌苔薄白腻,脉弦。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 湿浊中阻。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前方以疏肝理气为主,适用于胸胁闷胀疼痛较著者;后方以运脾利湿消胀为主,适用于腹胀,尿少,苔腻较著者。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苍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消胀;茯苓,猪苓利水渗湿。 胸脘痞闷,腹胀,噫气为快,气滞偏甚者,可酌加佛手、沉香、木香凋畅气机;如尿少,腹胀,苔腻者,加砂仁、大腹皮、泽泻、车前子以加强运脾利湿作用;若神倦,便溏,舌质淡者,宜酌加党参,附片、干姜,川椒以温阳益气,健脾化湿;如兼胁下刺痛,舌紫,脉涩者,可加延胡索、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中医内科学 2.水湿困脾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 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证机概要: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本方有振奋脾阳,温运水湿的作用之肿胀。 适用于脾阳不振,寒湿内盛 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温化水湿;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行气健脾除湿;连皮茯苓、泽泻利水渗湿。 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猪苓、车前子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如兼胸闷咳喘,可加葶苈子、苏子、半夏等泻肺行水,止咳平喘;如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砂仁等理气和络;如脘闷纳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肿,可加党参、黄芪、山药、泽泻等健脾
益气利水。 3.水热蕴结证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中满分消丸有清热化湿,行气利水作用,适用于湿热蕴结,脾气阻滞所致胀满;茵陈蒿汤清泄湿热,通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清化湿热;苍术,厚朴、砂仁行气健脾化湿;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分利二便。 热势较重,常加连翘、龙胆草、半边莲清热解毒;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蟋蟀粉(另吞服)行水利窍;如腹部胀急殊甚i大便干结,可用舟车丸行气逐水,但其作用峻烈,不可过用。
4.瘀结水留证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症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调营饮加减。本方活血化瘀,行气利水,适用于瘀血阻滞,水湿内停之肿胀。 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化瘀散结;大腹皮行气消胀;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化瘀利水。 胁下症积肿大明显,可选加穿山甲、地鳖虫、牡蛎,或配合鳖甲煎丸内服,以化瘀消症;如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宜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丸等补养气血;如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茜草、侧柏叶等化瘀止血;如病势恶化,大量吐血、下血,
或出现神志昏迷等危象,当辨阴阳之衰脱而急救之。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299 5.阳虚水盛证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咣白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 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前方由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组成,有温阳健 脾,化气利水作用,适用于脾阳虚弱,水湿内停者;济生肾气丸即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有温补肾气,利水消肿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气不化者。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芦巴温补脾肾;茯苓、泽泻、陈葫芦、 车前子利水消胀。 . 偏于脾阳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可加黄芪、山药、苡仁,扁豆益气健脾;偏于肾阳虚衰,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灵脾
等,以温补肾阳。 6.阴虚水停证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L,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前方重在滋养肾阴,用于肾阴亏虚,腰酸,口干等症;后方养阴柔肝,用于阴虚肝郁,胁肋隐痛,内热烦躁,舌红苔少之症。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滋养肾阴;猪苓、茯苓,玉米须淡渗利湿。 低热, 泽泻、 津伤口千明显,可酌加石斛、玄参、芦根等养阴生津;如青筋显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可加丹参、益母草、泽兰、马鞭草等化瘀利水;如腹胀甚,加枳壳、大腹皮以行气消胀;兼有潮热,烦躁,酌加地骨皮、白薇、栀子以清虚热;齿鼻衄血,加鲜茅根、藕节,仙鹤草之类以凉血止血;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宜加龟板、鳖甲、牡蛎等滋阴
潜阳;湿热留恋不清,溲赤涩少,酌加知母、黄柏、六一散、金钱草等清热利湿。 附:变证 鼓胀病后期,肝、脾、肾受损,水湿瘀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亚.大出血 骤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多属瘀热互结,热迫血溢,治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等。若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弱,脉细微欲绝,治宜扶正固脱,益气摄血,方用大剂独参汤加山萸肉,并可与“血证”节互参。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子粉,每次吞服1.5—3克,每天1—2次。或舟车丸、控涎丹、十枣汤等选用一种。舟车丸每服3—6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控涎丹3—5克,清晨空腹顿服。十枣汤可改为药末,芫花,甘遂,大戟等份,装胶囊,每服1.5—3克,用大枣煎汤调服,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以上攻逐药物,一般以2—3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停3—5天后再用。临床使用注意事项:①中病即止:在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可过久,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②严密观察:服药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加强调护。一旦发现有严重呕吐、腹痛、腹泻者,即应停药,并做相应处理。③明确禁忌症:鼓胀日久,正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
2.注意祛邪与扶正药物的配合:本病患者腹胀腹大,气、血、水壅塞,治疗每用祛邪消胀诸法。若邪实而正虚,在使用行气、活血,利水、攻逐等法时,又常需配合扶正药物。临证还可根据病情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方法,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
3.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凋”:水为阴邪,得阳则化,故阳虚患者使用温阳利水药物,腹水较易消退。若是阴虚型鼓胀,温阳易伤阴,滋阴又助湿,治疗颇为棘手。临证可选用甘寒淡渗之晶,如沙参、麦冬、楮实子、干地黄,芦根、茅根、猪苓、茯苓、泽泻、车前草等,以达到滋阴生津而不黏腻助湿的效果。此外,在滋阴药中少佐温化之品(如小量桂枝
或附子),既有助于通阳化气,又可防止滋腻太过。 4.腹水消退后仍须调治:经过治疗,腹水可能消退,但肝脾肾正气未复,畅,腹水仍然可能再起,此时必须抓紧时机,疏肝健脾,活血利水,培补正气,理,以巩固疗效。
气滞血络不进行善后调 5.鼓胀危重症宜中西医结合及时处理:肝硬化后期腹水明显,伴有上消化道大出血、重度黄疸或伴有感染,甚则肝昏迷者,病势重笃,应审察病情,配合有关西医抢救方法及时处理。
[医案选读] 某。停饮吐水,水湿由脾而至胃,胃不降则便溲不行,水由内腑泛滥肌肤,腹膨足肿,脐突青筋。决水之后,消而复肿,又加喘急,谷少神疲,小便不利,症势极重。姑拟肃肺分
东洋参 半夏 黑丑 琥珀 茯苓 炒千姜 赤小豆 陈皮 泽泻 椒目 镑沉香 冬 二诊:胸腹内胀较松,已能纳谷,小溲稍利,喘疾亦平,似有转机。宗前法进治,不再反复乃佳。 东洋参 半夏 泽泻 陈皮 川革藓 西琥珀 沉香 牛膝 赤小豆 椒目 冬瓜皮子生姜皮 黑丑 三诊:胸腹腰胁胀势稍松,少腹依然膨硬,胁痛足酸,二便不畅,幸内腑胀松,饮食渐 中医内科学 增。还宜分消主治。 归须 冬葵子江枳壳 陈瓢子 (单书健等编著 病案二 黑丑 郁李仁 防己 赤小豆 青皮 牛膝 延胡索 大腹皮 桃仁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鼓胀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汪某,男,44岁。发热历半月始退,而腹部亦随之逐渐胀大。近来自汗多,纳谷不香,尿少,腹胀,头昏,大便秘结,每周仅2-3次,睡眠差,脉细弦,苔光剥,舌紫红,舌上和口腔满布糜点。诊为阴虚湿稽,浮火上炎。遂予生地12g,玄参15卧北沙参10g,麦冬6g,木通3g,玉米须15g,路路通10g,车前子15g(包煎),淡竹叶15g,白茅根30扣5剂后,小便量增多,腹胀减轻,但仍有肝区疼痛,纳谷欠香,头昏,乏力,睡眠不熟,大便转为日行一次,自汗尚多,手足心热,脉弦细而数,口舌糜点已脱,舌质紫红,有瘀斑。诊为阴伤未复,水湿稽留。从原方去玄参,加五味子3g,黑料豆30g,楮实子12g,泽兰10eo 10 剂后一直以上方稍作加减进治,患者服药并无间断,3月后症状已近消失。 (朱世楷等整理.邹良材肝病诊疗经验·医案医话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病案三 丁某,男,43岁。胁痛3年,腹鼓胀而满3月,屡用利水诸法不效。就诊时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辘辘,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
处方:桂枝10g 生麻黄6g 生姜10g 甘草6g 大枣6枚 细辛6g 熟附子10g 丹参30g 白术10g 三棱6g 服药30剂,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陈明等编著.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鼓胀.学苑出版社。1996) [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黧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 《丹溪心法·鼓胀》:“鼓胀又名单臌……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胀着,宜抵当丸下死血。…… 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膨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虫侵蚀之义。珪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医又不察虚实,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
《景岳全书·肿胀》:“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臌。盖酒为水谷之液,血亦水谷之液,酒人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扰乱一番,而血气能无耗损者,未之有也。”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张氏医通·腹满》:“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蓄血成臌,腹上青筋见,或手足有红缕赤痕。”
第五节 头 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奉节所讨沦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若头痛属某一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症,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描述了“首风”与“脑风”的临床特点,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如《素问·风论》谓:“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言:“头痛
巅疾,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并列举了头痛的不同治疗方药,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李东垣《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丹溪心法·头痛》还有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的记载,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但瘀血一说少有提及,清代医家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医林改错·头痛》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至此,对头痛的认识也日趋
丰富。 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本节所讨论主要为内科常见的头痛,如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的头痛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阻遏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壅遏经气,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一、病因 头痛之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多因六淫邪气侵袭,内伤多与情志不遂、饮食劳中医内科学 倦、跌仆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等因素有关,分述如下。 1.感受外邪 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为头痛。因风为百病之长,故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湿,
2.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郁阳亢,或肝郁化火,阳亢火生,为头痛。若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精血不承,亦可引发头痛。
3.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气血凝滞,而发热邪而发病。 . 上扰清窍,可发 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久亏。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则会发生头痛。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发为头痛,此类头痛临床较为少见。
4.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或病后正气受损,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可致头痛的发生。若因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跌仆闪挫,头部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 二、病机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上循头面,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且多兼夹它邪,如寒、湿、热等。若风邪夹寒邪,凝滞血脉,络道不通,不通则痛。若风邪夹热,风热炎上,清空被扰,而发头痛。若风夹湿邪,阻遏阳气,蒙蔽清窍,可致头痛。
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而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头痛因子肾者,多因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头窍有赖于精微物质的滋养。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或因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塞气机,浊阴不降,清窍被蒙而致头痛。若因头部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亦可发为瘀血头痛。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病因是以风邪为主的六淫邪气,一般病程较短,顶后较好。内伤头痛大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性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荣头窍,可转为气血亏虚之头痛。肝阳,肝火日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305 头痛。各种头痛迁延不愈,病久人络,又可转变为瘀血头痛。 [诊查要点] 一、诊断要点 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亚.头痛与眩晕 ;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 三、相关检查 头痛的诊断应注重病史及临床症状特点。此外,还应常规作血压、血常规等项检查,必要时可作经颅多普勒,脑电图,脑脊液、颅脑CT或MRI等项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如疑为眼,耳、鼻、口腔疾病所导致者,可作五官科相应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应详问病史,注意辨察头痛之久暂、疼痛的特点,部位、影响因素等,以利于准确辨 亚.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因外邪致病,属实证,起病较急,一般疼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内伤头痛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为多见,如起病缓慢,疼痛较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加重,寸作时止,多属虚证;如因肝阳、痰
中医内科学 浊、瘀血所致者属实,表现为头昏胀痛,或昏蒙重痛,或刺痛钝痛,痛点固定,常伴有肝阳、痰浊,瘀血的相应证候。 2.辨头痛之相关经络脏腑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二、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三、证治分类 (一)外感头痛 Ⅱ.风寒头痛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 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治法:疏散风寒止痛。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本方有疏风散寒止痛作用,主要用于风寒上犯清空所导致的
常用药:川芎善行头目,活血通窍,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白芷,藁本、羌活 细辛、荆芥,防风疏风解表,散寒止痛。 若头痛,恶寒明显者,酌加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温经散寒。若寒邪侵于厥阴经脉见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脉弦者,方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藁本芎、细辛、法半夏,以温散寒邪,降逆止痛。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
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温经敞寒止痛。 2.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本方功能清热散风止痛,可用于风热上扰头窍而致的头痛。 常用药: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清热和络。
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者,可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清热生津,黄芩、山栀清热泻 大便秘结,腑气不通,3.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证机概要:风湿之邪,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F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口舌生疮者,可用黄连上清丸泄热通腑。 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本方功能祛风胜湿,用于风湿困遏所致之头痛。 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祛风除湿散寒而止头痛;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 若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显著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藿梗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纳呆食少者,加麦芽、神曲健胃助运。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旺机概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冶法:乎肝潜阳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能平肝熄风潜阳,补益肝肾,可用于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而引起的头痛、眩晕等。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潜阳;山栀、黄芩、丹皮苦寒清泄肝热;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牛膝、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引血下行;夜交藤养心安神。
若因肝郁化火,肝火炎上,而症见头痛剧烈, 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黄者,加夏枯草、龙g旦草、大黄。若兼肝肾亏虚,水不涵木,症见头晕目涩,视物不明,遇劳加重,腰膝酸软者,可选加枸杞、白芍、山萸肉。
2。血虚头痛 头痛隐隐,寸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本方功用养血调血,柔肝止痛,可用于治疗因血虚头窍失养而引起的头痛。 常用药:当归,生地、白芍、首乌养血滋阴;川芎、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平肝止 痛;五味子、远志、枣仁养心安神。 若因血虚气弱者,兼见乏力气短,若阴血亏虚,阴不敛阳,肝阳上扰者, 3.痰浊头痛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 神疲懒言,汗出恶风等,可选加党参、黄芪,白术;可加入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08 ·中医内科学 证机概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功能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脾虚生痰,风痰上扰清空所导致的头痛。 常用药:半夏、陈皮和中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天麻、白蒺藜、蔓荆子平肝熄风 4.肾虚头痛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证机概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可加黄芩,竹茹,枳实、胆星。 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脑窍失荣。 代表药:大补元煎加减。本方功能滋补肾阴,可用于肾精亏虚,肾阴不足证。 常用药:熟地、枸杞、女贞子滋肾填精;杜仲、川断补益肝肾;龟板滋阴益肾潜阳;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人参、当归、白芍补益气血。 若头痛而晕,头面轰热,面颊红赤,时伴汗出,证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者,去人参,加知母、黄柏,以滋阴泄火,或方用知柏地黄丸。若头痛畏寒,面色咣白,四肢不温,腰膝无力,舌淡,脉细无力,证属肾阳不足者,当温补肾阳,选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5.瘀血头痛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 苔薄白,脉细或细涩。证机概要: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功用活血化瘀
[预防调护] 头痛患者宜注意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光线不宜过强。外感头痛由于外邪侵袭所致,故平时当顺应四时变化,寒温适宜,起居定时,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抵御外邪侵袭。内伤所致者,宜情绪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注意休息。肝阳上亢者,禁食肥甘厚腻,辛辣发物,以免生热动风,而加重病情。肝火头痛者,可用冷毛巾敷头部。因痰浊所致者,饮食宜清淡,勿进肥甘之品,以免助湿生痰。精血亏虚者,应加强饮食调理,多食脊髓,牛乳、蜂乳等血肉有情之品。各类头痛患者均应禁烟戒酒。此外,尚可选择合适的头部保健按摩法,
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防止头痛发生。 [结 语]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309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根据致病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两大类。外感头痛多因风,寒、湿,热等邪气,循经上扰,壅滞头窍,而发为头痛。一般起病急,病程短,多伴表证,病性属实,治疗多以祛风散邪为法。内伤头痛,多因情志、饮食,劳倦、房劳,体虚等原因,导致肝阳偏亢,痰浊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病理改变,以致头窍失养,或清窍被扰,而发头痛。一般病程长,起病缓,多伴肝、脾、肾诸脏功能失调证候,病性复杂,有虚有实,尤易虚实夹杂,治疗多采取补虚泻实,标本兼顾的治则。切忌头痛医头,并应针对头痛部位酌配引经药物。
[临证备要] 1.引经药的应用:临床治疗头痛,除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外,还可根据头痛的部位,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本等。
2.虫类药的应用:部分慢性头痛,病程长,易反复,经年难愈,病人可表现为头部刺痛,部位固定,面色暗滞,舌暗脉涩等症,治疗时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配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地鳖虫等虫类药,以祛瘀通络,解痉定痛,乎肝熄风,可获良效。虫类药可入汤剂煎服,亦可研细末冲服,因其多有小毒,故应合理掌握用量,不可过用。以全蝎为例,人汤剂多用3—5克,研末吞服用l—2克,散剂吞服较煎剂为佳,蝎尾功效又较全蝎为胜。亦可将全蝎末少许置于痛侧太阳穴,以胶布固定,可止痛。
3.偏头痛的特点与治疗:偏头痛,又称偏头风,临床颇为常见。其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可因情绪波动,或疲劳过度而引发。偏头痛的病因虽多,但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最为密切。偏头痛的治疗多以平肝清热,熄风通络为法,选用菊花、天麻、黄芩、白芍、川芎、白芷、生石膏、珍珠母,藁本,蔓荆子、钩藤、全蝎,地龙等药。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山栀,丹皮等;若久病人络,证见面色晦滞,唇舌紫暗瘀斑者,可合人血府逐瘀汤,并酌加全蝎、蜈蚣、广虫等,以散瘀通络,搜剔熄风。
4.真头痛:真头痛一名,首见于《难经》,在《难经·六十难》中对真头痛有如下描述:“人连脑者,名真头痛。”后世王肯堂对此亦有精辟沦述:“天门真痛,上引泥丸,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冶。”说明真头痛起病急暴,病情危重,预后凶险,若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真头痛常见于现代医学中因颅内压升高而导致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各类危重病症,如高血压危象,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等。临证当辨别病情,明确诊断,多法积极救治。
中医内科学,· [医案选读] 病案一 张某,男,48岁,1986年月12月10日初诊。 患者头痛10年余,经常发作,发则头痛难忍,伴有恶心呕吐,用止痛药不能止痛,持续多日不能止,常由过劳、受寒或情绪郁怒诱发。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历经中西医诊治未愈。近因用脑太过,气候严寒而发,始则视力模糊,羞明畏光,前额及眼眶胀痛,继则头顶及前额两侧剧痛难忍,如锥如刺如裂,曾用强痛定,麦角、杜冷丁不能止痛,畏寒怕风,频频恶心呕吐,甚苦。诊脉弦紧,舌质暗赤,边有紫气,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而怒张,舌苔白滑,头维、印堂及百会穴有压痛,血压及体温正常。脉证合参,证属血瘀夹寒
方:川芎30克,当归15克,细辛15克,白芷15克,藁本10克,蜈蚣3条(研末冲 水煎,昼夜服2剂,6小时1次。服药2剂,头痛基本停止,泛恶呕吐亦平。原方减量,每日1剂,5日后,诸症消失,偶有失眠,余无所苦,舌脉均转正常。随访半年未再发。
(张丰强主编.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血管神经性头痛.国家文化出版公1996)病案二刘某,男,38岁。经常头痛, 目眩,心烦,已数年,性情急躁,记忆力显著减退,小 便微黄,大便如常,食纳尚佳,脉象浮取微浮,沉取弦细有力,舌红,边缘不齐,苔黄微腻。属肝胆火旺兼外感风邪,宜清热降火为主,佐以养阴祛风。
处方:桑叶6克 菊花6克 僵蚕6克 刺蒺藜10克 川芎5克 藁本5克 丹皮5克 炒山栀6克 龙胆草5克 玄参6克 甘草3克 荷叶10克 石决明15克 木通5克服3剂。 复诊:头痛消失,但时有头晕,脉转弦细缓,已不浮,舌苔减少,余症同前。拟滋阴养 血兼凋肠胃,以丸药缓图。 处方:当归尾10克 川芎10克 白芍12克 干地黄18克 丹参10克 炒山栀10克 玄参12克 菊花15克 地骨15克 蒺藜15克 决明子15克 石斛15克 肉苁蓉15克 胡麻仁15克 黑芝麻(炒研)15克 建曲30克 制香附30克 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克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细嚼,白开水送下。连 服二料,诸症悉平。嘱其颐养性情,勿使肝胆相火再炽。 按:朱丹溪有“五志烦劳,皆属于火”之说,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本例患者情志过急,水不足以濡,肝胆之火旺,又兼风邪,风火相煽,故头痛目眩,心烦尿黄,脉弦细有力,乃虚中有实之象(肝火旺实肾水不足)。采用清热降火,养阴祛风,虚实互治,先以汤剂折其既燃之势,继以滋水濡养,丸剂缓图其已平之火。虚实缓急,各有次第,故收到一定
疗效。 (高辉远等整理.蒲辅周医案·头痛.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初诊:全头痛25年。因产后不久,就感到头痛,每遇到风自觉如同风钻人头脑里,故 整日以毛巾包扎头部,尤其冬天,如遇风寒,头痛如裂,致泪水刷刷流出,屡治无效。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细而涩。证属产后血虚,风寒邪外侮,停滞经络, 日久致瘀。治以养血祛风散寒为法。 处方:明天麻15克,大熟地15克,炒白芍15克,甘菊花15克,荆芥穗15克,青防风 15克,川羌活15克,香白芷12克,川藁本12克,北细辛5克,5帖。 二诊:上药服完,头痛基本痊愈,病人喜悦异常,仅有时头晕、头胀,说明尚有余邪 原方加京赤芍12克,以活血化瘀,继服5帖。 上药服完后,诸症皆除,嗣后未再复发。 (米一鹗主编.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出版社.1999) [文献摘要] ·血管神经性头痛.今日中国 《素问·五脏生成》:“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素问·奇病沦》: “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脑逆故令头痛。”《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千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主之”。《丹溪心法·头痛》: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须用川 芎,如不愈可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如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藁本、白芷。如气虚头痛,宜黄芪酒洗、生地黄、南星、秘藏安神汤。如风热在上头痛,宜天麻、蔓荆子、台芎、酒制黄芩。如顶巅痛,宜藁本、防风、柴胡。东垣云:顶巅痛须用藁本,去川芎。”“且如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脉沉缓,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痛,或吐涎沫,厥冷,其脉浮缓,以吴茱萸汤主之。”
《医宗必读·头痛》:“雷头风,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鸣,·;震为雷。” 《医宗必读·卷之八》:“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故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贼之变,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与气相薄,郁而成热,脉满而痛。若邪气稽留,脉满而气血乱,则痛乃甚,此实痛也。寒湿所侵,真气虚弱,虽不相薄成热,然邪客于脉外,则血泣脉寒,卷缩紧急,外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止,此虚痛也。”
《景岳全书·头痛》:“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中医内科学 者,必兼亢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或以阳胜者,微热则发。……所以暂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石室秘录·偏治法》:“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于脑,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若止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
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一剂而愈。” 《脉经·头痛》:“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耳聋不聪。” 第六节 眩晕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而《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明清时期对于眩晕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景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凋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医学正传·眩运》言: “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久之分,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此外《医学正传·眩运》还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凡梅尼埃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
参考本节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跌仆外伤等方面。其病性有虚实两端,属虚者居多,如阴虚易肝风内动,血虚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属实者多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而形成眩晕。
一、病因 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 为眩晕。正如《类证治裁·眩晕》所言:“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
2.年高肾亏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若年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或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或房劳过度,阴精亏虚,均可导致髓海空虚,发为眩晕。正如《灵枢·海论》所言: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懈怠安卧。”如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亦可发为眩晕。 3.病后体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或失血之后,耗伤气血,或饮食不节,忧思劳倦,均可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故而发为眩晕。正如《景岳全书·眩晕》所言:“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
4.饮食不节 若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故发为眩晕。 5.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跌仆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故眩晕时作。 二、病机 眩晕之病因虽有上述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亦可发为眩晕。中医内科学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风、火,痰、瘀是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
  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个证候之间相互兼夹或转化。如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而生眩晕,而脾虚又可聚湿生痰,二者相互影响,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气血亏虚兼有痰湿中阻的证候。如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上蒙的复杂局面。再如肾精不足,本属阴虚,若阴损及阳,或精不化气,可以转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此外,风阳每夹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旺,久病人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若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往往有中风晕厥的可能。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  1.中风??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以口舌歪斜和半身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2.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 ? 3.痫证? 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头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诞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三、相关检查
测血压、查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眼底、肾功能等,有助于明确诊断高血压病及高血压危象和低血压。查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动脉硬化,必要时作CT及MRI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检查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于诊断梅尼埃综合征。检查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验有助于诊断贫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凋密切相关。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咣白等症状。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呜如蝉等症。
  2.辨标本虚实   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咣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由精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凡病程短,或突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其中,痰湿所致者,头重昏蒙,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瘀血所致者,头昏头痛,痛点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肝阳风火所致者,眩晕,面赤,烦躁,口苦,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弦有力。
二、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本病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治疗当以清火滋阴潜阳。
三、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用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可用于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而导致的眩晕。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清热止痉。
  2.气血亏虚证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咣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功用补益气血,健脾养心,主治因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眩晕等。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 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当归宜炒用;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若血虚较甚,面色咣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兼见心悸怔仲,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
  3.肾精不足证   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滑泄,耳呜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淡嫩,舌红少苔,脉弱尺甚。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机概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本方滋阴补肾,填精补髓,眩晕。 主治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养而导致的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滋肾助阳,益精填髓;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牛膝强肾益精。   若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鳖甲、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酌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等;若兼失眠,多梦,健忘诸症,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或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或酌配巴戟天、仙灵脾、肉桂。若兼见下肢浮肿,尿少等症,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若兼见便溏,腹胀少食,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止泻。
  4.痰湿中阻证   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滑。   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呕吐痰诞,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脾虚湿盛,风痰上扰之眩晕。   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    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
温胆汤清化痰热。   5.瘀血阻窍证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脉涩或细涩。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   证机概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用于治疗跌仆外伤,瘀阻头面而导致的眩晕、头痛诸症。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白芷、菖蒲、老葱通窍理气,温经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地龙、全蝎善人经络,镇痉祛风。
  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苠,党参益气行血;若兼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预防调护]   眩晕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眩晕之发生,应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醇酒及过咸伤肾之晶,尽量戒烟戒酒。
  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严重者当卧床休息;注意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的加重,或发生昏仆。有眩晕史的病人,当避免剧烈体力活动,避免高空作业。
  [结 语]   眩晕足以目眩&头晕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病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年高、跌仆损伤等多种因素。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清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属本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常见病证有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内蕴、瘀血阻络五种,各证候之间又常可出现转化,或不同证候相兼出现。如肝阳上亢可兼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可夹痰浊中阻,血虚可兼肝阳上亢等。针对本病各证候的不同,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熄风、潜阳、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
等法以治其本。 [临证备要] 1.眩晕从肝论治。经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木旺,风气甚,则头目眩晕,故眩晕之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其病位虽主要在肝,但由于病人体质因素及病机演变的不同,
可表现肝阳上亢,内风上旋,水不涵木、虚阳上扰,阴血不足、血虚生风,肝郁化火,火性炎上等不同的证候,因此,临证之时,当根据病机的异同择用平肝,柔肝、养肝、疏肝,清肝诸法。
2.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眩晕一证在临床较为多见,其病变以虚实夹杂为主,其中因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导致的眩晕最为常见,此型眩晕若肝阳暴亢,阳亢化风,可夹痰夹火,窜走经隧,病人可以出现眩晕头胀,面赤头痛,肢麻震颤,甚则昏倒等症状,’当警惕有发生中风的可能。必须严密监测血压、神志、肢体肌力、感觉等方面的变化,以防病情突变。还应嘱咐病人忌恼怒急躁,忌肥甘醇酒,按时服药,控制血压,定期就诊,监测病情变化。
3.部分病人可配合手法治疗。部分眩晕病人西医诊断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检查多发现有颈椎病的表现,临证除给与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适当配合手法治疗,以缓解颈椎病的症状。还应嘱病人注意锻炼颈肩部肌肉,避免突然,剧烈地改变头部体位。避免高空作
[医案选读] 病案一苏某,女,36岁。初诊:日。素有高血压,头目晕眩,夜寐时手足麻木,且有重感,脉弦苔净。以疏肝平潜为治。桑寄生9g 钩藤12g 珍珠母15g 代赭石12g 八月札9g 柴胡4.5g 制香附9g 旋覆 花9g(包) 乌药6g 5剂。 复诊:12月12日。素有高血压(200门35mmHg),头眩,近日感脘腹部作胀,手足麻 脉微弦,苔薄。以疏理为治。 旋覆花9g(包) 代赭石12g 蔻仁3g(杵)4.5g 制香附9g 沉香曲12g 焦大曲12g 5剂。 三诊:12月20日。药后血压略平(160mmHg)而数,苔光质暗红。以平降为主。 川朴4.5g 白芍9g 大腹皮9g 柴胡 面色较红,腹脘气滞感,噫嗳,脉微弦 夏枯草24g 益母草15g 钩藤9g 焦山栀9g 珍珠母30g 白芍9g 桑寄生12g 代赭石12g 炙龟板15g 马蹄决明12g 5剂。 (田元祥等编著.内科疾病名家验案评析·心血管疾病分册·何任医案.中国中医药出版 自1952年起头晕,如坐舟车,感觉周身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于 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内耳平衡失调,诊为梅尼埃综合征。近2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摇晃欲倒,食纳减退,嗳气,矢气多,大便正常,皮肤发痒,西医诊为荨麻疹,影响睡眠,恶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根据脉症,中医认为属中虚脾弱夹痰,兼心气不宁,治宜益中气,凋脾胃,佐以宁心理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炙黄芪四钱,党参三钱,柴胡八分,升麻八分,白术二钱,当归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茯苓二钱,炒远志一钱,法半夏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服5剂,隔天1剂。
5月12日二诊:诸症见轻,由于看报稍久,6天前严重失眠,大便有时燥,近日二便尚脉迟滑,舌正中心苔薄黄腻,似有食滞之象,仍拟前法。原方黄芪改二钱,加枣仁二焦山楂一钱。5月31日三诊:服药后自觉见效,食欲及睡眠好转,二便调,精神佳,看书写字较前
久些,小便正常,脉虚,舌正无苔。改心脾肝并凋,予补中益气丸八两,每早服二钱,归脾 丸八两,每晚服二钱,感冒时停服。药后失眠,头晕消失。 (高辉远等整理.蒲辅周医案·眩晕.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甄某,女,34岁,本院进修医师。发现阵发性头晕7年。7年来每于劳累后,上课或学习时易于发作,每次发作则先出现头晕喜忘,甚则恶心,面色发白,头晕甚则不知所间,或答非所问,全身乏力,不能支持,偶尔发则汗出,平时失眠,多梦心烦。最近学习紧张,每口多有发作,且多于上午9,10时许或饭前2小时内发作,每次发作可达10—20分钟不等,多可自行缓解,或吃点心后消失。大便正常。月经于18岁初潮,30日一潮,每潮4天可过,但有痛经,痛甚如分娩状,血块多,经量多,婚后生二子,健康,小者已7岁。既往除支气管扩张症外,无其它病史。舌质暗紫,舌苔薄腻,六脉俱涩。查空腹血糖60吨%。此撅血眩晕,予通经逐瘀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12g 赤芍10g 穿山甲6g 皂刺6g 连翘6g 地龙9g 柴胡3g 霍香6g 炒枣仁24g 每日煎服1剂,服3剂后头晕大为减轻,服5剂后头晕已停止发作,服14剂后基本治 愈。 (田元祥等编著.内科疾病名家验案评析·神经系疾病分册·王占玺医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文献摘要] 《灵枢·海沦》: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兼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 痰因火动。” 《景岳全书·眩运》:“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它药。余则曰无虚 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 《证治汇补·卷之四》: “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 第七节 中 风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喁斜等症状。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至于《伤寒论》所说之“中风”,乃外感病中的太阳表虚之证,与本节所述不可混淆。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依据症状表现和发病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凋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曾经明确指出: “……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这些论述验之于临床,基本是正确的。 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挥。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他说:“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医学发明·中风有三》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多有此疾。”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丹溪心法·沦中风》指出:“东南之人,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其后,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非风》言:“非风一症,即时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同代医家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寸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等总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结前人经验,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认识渐趋深化。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它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从而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一、病因 Ⅱ.内伤积损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有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欲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丰香炙博之物,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此即《丹溪心法·论中风》所言:“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4.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或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 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者。 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人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喁僻不遂。
二、病机 中风的形成虽有上述各种原因,但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精明”,“元神”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因此可以认
中医内科学 为神明为心脑所主。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喁僻不遂。 ·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闭证之中腑者,因肝阳暴亢或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见喁僻不遂,神志欠清,大便不通;中脏者,风阳痰火内闭神窍,脑络瘀阻,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闭证。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由此可见,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恢复期因气血失凋,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中脏腑者病情危重,但经积极抢救治疗,往往可使病人脱离危险,神志渐趋清醒,但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 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一般恢复较难。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二、病证鉴别 1.中风与口僻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
第四章 肝胆病证 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人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牛身不遂、口眼喁斜等症状。
4.中风与痿证 痒旺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刃;可址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焕,或肌肉萎缩,筋惕肉困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五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中风与痼证 晌让发汗寸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 勺中风相似、但癇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寸常门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五四肢抽搐及U吐涎沫的表现.痢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寸可自行为;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症,亦与痼证不同。
、相关检查 小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近,临床可作脑脊液、眼底及CT、MRI等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尢明显异常。局限性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压力不高,常见在正常范围,蛋白质含量呵高。头颅CT和MKI可显示梗塞区;;出血性中风在起病后1周CT能正确诊断大脑内直径在[厘米或更大的血肿,对于脑千内小的血肿或血块已变为和脑组织等密度时,M刚的诊断比C1,可靠。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血管畸形,早期CT扪描, n/显示破裂附近脑池或脑裂内有无疑血块,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及是否合并脑出血。MHI肘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并不可靠,无CT条件下,可谨慎进行脑脊液检查。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中脏腑 l卜经络者虽有牛身不遂,臼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小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旺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中医内科学 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愤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
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4.辨病期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二、治疗原则 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三、证治分类 (一)中经络 Ⅱ,风痰入络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本方化痰通络,用于治疗风痰人客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手足不遂等症。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天麻、全蝎熄风通络;当归,白芍,鸡血藤、稀莶草养血祛风。 语言不清者,再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2.风阳上扰证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牛身不遂 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平肝熄风镇潜 用于阳亢风动,晕眩,肢麻等症。 下篇 各沦 第四章 肝胆病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珍珠母、石决明镇肝潜阳;桑叶、菊花清肝泄热;黄苓.山栀清肝泻火;牛膝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 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陈胆星、郁金;头痛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凤阳花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