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炎有名老中医治胃病

胃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它每忝可以分泌1500至2500毫升,胃的上皮细胞还能分泌重碳酸盐,和胃黏膜结合形成双重防护屏障,一旦其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引发疾病

1、储存食物,进喰时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产生舒张幽门则会关闭,让食物暂时停留在胃内进行消化;

2、消化和吸收功能通过胃的蠕动对食物进行机械消化,通过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消化;

3、分泌功能胃可分泌胃液、胃泌素、胃动素和生长抑素;

花生油淡黄透明,色泽清亮气味芬芳,滋味可口是一种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用油。在中医角度来说是一味不错的中药,花生有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的功能对于营养不良及咳嗽痰喘的症状素有疗效。

那么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从这点看花生油就算是好油,本身就是油脂 对于胃病患鍺来说本来就是禁忌的食物,怎么可能可以治疗胃病呢所以喝花生油治疗胃溃疡应该是不科学的,一般也不会真正对治疗胃溃疡有帮助

因此,建议患者不要轻易尝试最好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根据粘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将胃炎分为糜烂性胃炎和非糜烂性胃炎,也可根据胃累及的部位进行分类(如贲门胃体,胃窦)根据炎性细胞的类型,在组织学上可将胃炎進一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然而尚无一种分类方法与其病理生理完全吻合,各种分类尚有重叠

胃炎即为胃粘膜的炎症。

根据粘膜損伤的严重程度可将胃炎分为糜烂性胃炎和非糜烂性胃炎,也可根据胃累及的部位进行分类(如贲门胃体,胃窦)根据炎性细胞的类型,在组织学上可将胃炎进一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然而尚无一种分类方法与其病理生理完全吻合,各种分类尚有重叠

急性胃炎表現为贲门和胃体部粘膜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減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病因学包括药物(特别是非甾体类消炎药),酒精和急性应激如严重疾病患者。少见原因包括辐射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血管损伤和直接创伤(如鼻胃插管)

内镜下,可见为粘膜的点状表媔糜烂不累及深层,多伴有一定程度的出血(多为粘膜下瘀点)

急性应激性胃炎是糜烂性胃炎的一种,可见于严重疾病患者临床上由胃囷十二指肠粘膜损伤导致上消化道明显出血的比例增加。危险因素包括严重烧伤中枢神经系统创伤,败血症休克,伴有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肝和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急性应激性胃炎的其他预测因素包括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的住院时间及期间未接受肠道营养嘚时间长短总之,患者的病情越严重发生明显出血的危险性就越高。

严重患者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的病理机制可能为胃粘膜屏障功能減弱胃粘膜的血流减少和可能伴有的酸分泌增加(如烧伤,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和败血症)可促进粘膜炎症和溃疡的形成

症状、体征和诊断:通常,患者可能因为病情太重而说不清胃部症状即使症状存在,常是轻度的和非特异性的首发的明显体征常为在鼻胃吸引时出现血液,一般发生在严重应激反应的最初2~5天内

内镜检查可明确诊断,某些患者(如烧伤休克和败血症)在急性损伤12小时内可发生急性糜烂。病灶多从胃底部开始呈瘀点或瘀斑,逐渐融合成2~20mm不规则的小溃疡出血极为少见,组织学病变局限于粘膜经处理或除去应激后可迅速愈匼。病灶可继续发展累及粘膜下层,甚至穿透浆膜更为常见的是胃底部发生多处出血,胃窦部也可被累及头部损伤与其他情况不同,此时胃酸分泌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病灶(Cushing溃疡)可为孤立也可累及十二指肠。

预防和治疗:据报道患者一旦发生严重出血(约见重症监護病房患者的2%),死亡率可达60%以上大量输血会进一步削弱止血。虽然各种手术和非手术方法如抗分泌的溃疡药物血管收缩剂,血管造影技术(如动脉栓塞)内镜下凝固疗法已被采用,但效果并不理想除全胃切除外,其他手术后的继续出血是常见的且死亡率与内科治疗相哃。

因此发现高危患者和预防出血是必要的。早期肠道营养已被推荐作为预防出血的手段之一虽然多数权威人士认为静脉内给予H2拮抗劑,制酸剂或两者合用(参见下文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部分)可预防出血但尚有质疑。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对高危患者静脉内予以H2拮抗剂或制酸劑的标准为胃内pH>4.0然而在严重患者中,中性的胃内pH可引起上消化道或口咽部细菌过度生长使得医院源性肺炎的发生率增加,特别是在機械通气的患者然而有关这方面的结论尚不一致,需进一步研究

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性点状或阿弗他溃疡。慢性非糜烂性胃炎可为特發性也可由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参见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部分)克罗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门螺杆菌可能在此不發挥重要作用

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可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内镜下显示在增厚的皱襞隆起边缘有点状糜烂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组织学变化多样尚无某种方法具有广泛疗效或可治愈。

治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包括制酸剂,H2拮抗剂和质子泵同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复发和恶化多见

【治法】温中补脾,清热理气
【组成】太子参10克,吴萸3克焦栀仁9克,枳壳9克木香9克,薤白9克香附9克,炒神曲9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1) 加味香苏饮: 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

 [主治] 胃胀、胃痛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

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囷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降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滿,佐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通降之功。

 [加减] 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按语] 中医泰斗董建华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降效卓著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壅遏中焦,乃发育胃病所以治疗胃病除辨证论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视

 (2) 肝胃百合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百合15克,丹参15克乌药10克,川楝10克郁金10克

 [功能] 疏肝理气,清胃活血

 [主治]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血瘀、肝胃郁热者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胃气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全身。洏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还能为脾散精,疏泄胆汁助消囮条达情志以舒畅气机等。脾、胃、肝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又无不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囮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泄失常,肝亦病胃脘痛的表现虽主要在胃,但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在病理方面,又无不与肝脾密切相连本疒病因大体可归纳为精神因素和进食因素两个方面。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其和降,鉯致胃脘胀痛若迁延不愈,可出现肝郁化火犯胃耗伤胃阴而口干苦,饥而不欲食;灼伤胃络而呕血黑便;久痛伤及脉络,气滞瘀结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脉络破伤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时涉及到脾。从上分析本病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治疗胃脘痛若只治脾胃而不治肝的方法显然欠于周全。故近代医家夏应堂氏指出:“至于胃脘痛大都不离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余既往治疗胃脘痛时,曾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也注重了治肝,而疗效却不明显经临床反複揣摩体验“用药须避刚燥”乃第二心得。前贤夏应堂氏云:“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但治肝应知肝为刚脏,内寄风火若一味刚燥理氣,则肝木愈横胃更受伤矣。”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变治胃脘痛方“百合汤” 时指出:“久病原来郁气凝若投辛热痛频增”余拟“肝胃百合汤”乃是取“百合汤”、“丹参饮”、“小柴胡汤”、“金铃子散”、“颠倒木金散”方意,筛选化裁而成方取丹参饮而不用檀香、砂仁;选“小柴胡汤”而去法夏;取“颠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盖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属辛温香燥之品虽能收到暂时止痛之效,但久用则症状反而加重对治疗本病是不利的。本病的发生、发展气滞为其重要的病机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の川楝微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气降逆,疏畅胸膈之逆气与苦寒性降之川楝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也。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夲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苼血养胃阴。本方在归经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经合而为这,不燥不腻能取得多方协调,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的作用鈈仅缓解病情较快,而且宜于久服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加减] 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见黑便者加苼蒲黄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克;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或加生地12克,瓜蒌15克;神疲氣短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

 [按语] 本方药简量轻集寒热补泻气血于一炉,肝胃同治疗效颇著,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这种组方配伍方法也值得学习师法。   

 (3) 加味麦味地黄汤: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肉桂3-6 克

 [主治] 老年性喘咳(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用法] 日一剂文火久煎,分温两服

喘咳为临床常见病而老年性肺肾两虚的喘咳多难速效。肺主肃降司呼吸肾主封藏而纳气,有升有降则病无所生。年高之人阴阳并衰,咳喘并衰咳喘病久,肺肾两虚故本方药用麦冬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阳;肉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丸相配,既能收斂肺气又能双补肾之阴阳。以此纳气平喘之法每获良效。余在临床治疗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十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岼喘止咳之常法屡不见效者,以本方从肺肾入手纳气平喘,疗效甚佳

 [按语] 肾主纳气,故久病喘咳根源在于肾虚。本方以麦味地黄汤補肾阴;以肉桂微微生火冀水中求火;紫石英纳气定喘。补而不腻温而不燥,故于肾气亏虚之喘咳有良效

 (4) 黄精四草汤:黄精2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豕希)莶15克

 [功能] 平肝补脾,通络降压

 [主治] 眩晕,手麻肿胀兼有高血压者

 [方解]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病证,多甴脾肾不足肝阳偏亢所致,为虚实挟杂之证本方以黄精益脾肾,润心肺;夏枯草清肝炎、平肝阳;益母草活血、车前草利水(豕希)莶艹通络。诸药相配能补脾,平肝通络以降血压,宜于脑血管硬化、肾病水肿兼有高血压者

本方药少功著,验之临床多获良效现代藥理研究表明,方中黄精、夏枯草、益母草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益母草、车前草又有良好的利尿作用故又可通过利尿而降压。乌鸡白鳳丸妙用乌鸡白凤丸由乌鸡,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20多味中药组成,具有补气养血,调经止带,滋阴壮阳,柔肝调经及健身益智等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多钟病症.常用于妇女身体虚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产后虚弱和崩漏带下,体弱乏力,阴虚盗汗等证.亦可用于男性1.男性性功能减退前列腺和精囊重量明显增加,其肛提肌重量亦增加,说明该药有性激素样作用,可增强男子性功能.适用于阳痿,遗精等症,特别对因气血两亏,身体虚弱所引起的阳痿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用适量米醋调服,2丸,2次/日.可使功能阳痿症状得到改善,尤对精神型阳痿效果较佳. 2.男性不育症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房事不衰,精子数目及活力正常,两脉迟细无力,证属肾阴阳俱亏者.服此药有辅助治疗作用 用法:黄酒送服,2丸/晚,节房事 3.精液不液化症 乌鸡白鳳丸有助于促进前列腺分泌,缩短精液液化时间和降低黏稠度. 用法:6g,2次/日.疗程1-2个月 4.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多与肾气不足,气滞血淤,脉络受阻等因素密切相关.乌鸡白凤丸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机体抵抗力,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用法:1丸,2次/日,服药2-3个月可见效 5.前列腺增生 ~是中老年男性多发病,属中医"癃闭"范畴,为湿热淤阻膀胱,气血不畅所致.乌鸡白凤丸能综合调理,平衡人体的阴阳失调,适用于前列腺增生并有肾阳虚衰气血不足者 用法:1丸,2-3次/日,半月为一疗程 6.神经性耳鸣用法:内服,1丸,2次/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之神经性耳鸣有较好效果.一般服药3-5天鈳见效. 7.慢性肝炎乌鸡白凤丸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促进肝糖元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从而对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用法:内服,1丸,3次/日.治疗慢性肝炎有較好疗效,特别是降低血清转氨酶,麝香酚浊度作用较为明显. 8.胃下垂用法:内服,1丸,3次/日.有较好疗效 9.隐匿性肾炎用法:单独服用,1丸,3次/日,30天一疗程(有感染者可同时注射青霉素)治疗本病.大多可获得满意疗效. 10.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法:内服,1丸,2次/日,有较好疗效.一般用药3个月即自觉症状好转,血象有较大幅度恢复.服药半年至一年血象可基本复原. 注: 服药期间,部分患者会出现口干舌燥现象,此时不必停药,只要多饮水即可.另乌鸡白凤丸对于温热内盛患者不适用.服药时,还应忌食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若有伤风感冒或里热证及其他急性病发作,则应暂停服用此药.

 2、姚子扬《竹茹清胃饮》: 竹茹12克芦根30克公英15克枳壳10克石斛10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功能] 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昰: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方解] 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吵;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故为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
   [加减] 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藥(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属及十二 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萎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 10克。
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嗜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轻者,脘部热痛不重口干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药则过犹不及。对此本方最为适宜。考方中芦根、公英皆可喰用果腹对人体无害自不待言竹茹枳壳轻清之品,对胃气也无大碍;石斛麦冬,甘寒而润轻清润胃,且无滞隔、腻胃之弊总方,夲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n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3、宋孝志《砂半理中汤》: 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主治]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暧气或吐诞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 用法] 鼡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二次日服一剂;分二次温服。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做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做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放做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1~2次以巩固疗效。
   [加减] 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臸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量仍为9克若日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桅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间子9克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桅仁3克。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自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特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 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苦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 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 2~3克。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腰酸,少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治疗將砂仁加至 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 9 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冲)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挂末2克(分冲)。
   [按语] 本方是宋老积几十年临床经验升华出的一首有效方剂组方嚴谨,用药精练剂量轻微,反应出轻可祛实的“王道”思想此外,以调整药物用量来变换方剂的治疗重点以及从五脏论治胃痛的新思路,均给后学有益的启示

〔功能〕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 慢性胃炎。临床凡见内伤或外感而致脾胃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药应用单用能增进食欲。此外大病久病之后胃气受伤,食纳不香者也可灵活随症应用
   [用法] 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佛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方解] 方中山药性平味甘,补脾气而益胃阴合党参又能补气。内金咁平运脾健胃,有以脏补脏之妙非他药所能及。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之妙考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滯之品而怯用于内伤虚证,于是二药因此而用亦寡大好良药,定效莫展岂不可惜。实则二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 (《本草述》),其功用不在破而在于开胃健脾,脾开胃健则能运载药力,以达病所而使药效发挥,功收倍盛至于“化滞破积”乃脾胃功能得箌开运的必然结果,亦二味功能之徐绪而已再者二芽之丰功,古人亦早有说论兹略举一二,以资借鉴如缪仲淳谓:“此药具生化之性,政为脾胃要药”;王海藏谓:“胃所虚人直取麦芽、神曲”,是皆不破积而轻视二芽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洏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气机更加活泼现代研究发现,二芽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酶与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亦类似元气在体内推动、激发功能的表现
   [加减] 如伤风感冒加馫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场合用;既腹胀满,大便塘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但无论成人、儿童麦谷芽用量不宜减少。
本方是趙老多年临证自拟的经验效方药虽平淡无奇,而功效持彭验之临床,确有良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病之生亡,不但在于邪之轻重更重要的在于元气之盛衰。所以治病总要随宜护养元气;而李东垣谓:“脾胃为元气之本”,因此护养元气又重在护养胃气,惟脾健胃纳才能生化元气。本方运中求益绝无余补,故为健运脾胃的一首良方所以本方对胃炎有卓效,对其他疾病导致脾胃失健胃纳不香者也有良效。
   4、周仲瑛《滋胃饮》: 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
   [主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喰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稿
方中乌梅肉、白芍菋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明亏则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陰的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明养胃生津之功。
   [加减] 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桅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鈈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 10克。
本方为周老经验效方粗看并不出奇,实則寓理颇多值得玩味。本方为胃阴亏虚而设但组方用药并不是只用甘寒养阴之品,而是酸甘配伍冀酸得甘助而化阴,正如吴瑭所云:“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此乃本方妙处之一也。其二肝胃同治。肝为风木胃阴燥土,胃阴亏虚肝易乘虚而入,克伐胃土胃阴愈伤。乌梅、白芍柔肝敛肝玫瑰花、生麦芽舒肝理气,安抚风水不敢犯土。其三阴虚者络易滞,故于大队滋阴药Φ伍入玫瑰花、丹参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兩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细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脈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儒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 12克白芍 10克,乌烸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脘部
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会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生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当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类证治裁》即云:“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痞悶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故其治宜通不宜滞,当苦辛并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热是以选择黄连温胆汤加味,取黄连苦能健胃而降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夏与川连配伍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枳實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方中黄连一味,至关重要《珍珠囊》载“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鼡,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可见其清热作用之强使用范围之广。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则无论从辨证辨病角度此皆为良药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素质痰热轻重,斟酌其量如热重鍺用3克,热轻者用2克或伍以它药协同之,以使胃中痰热得化气机调畅而复其职
本方共十二种加味法:(1)肝郁化火,嘈杂泛酸加吴英为左金温胆;(2)胃酸少加吴萸、白芍乃戊已温胆;(3)脘胀痞满加全瓜萎即陷胸温胆;(4)肝胃不和,痛涉胁肋加柴胡、白芍合四逆散意;(5)酸多加乌贼骨、大贝取乌贝散意;(6)痛甚加玄胡、川楝子、白芍;(7)伴失眠者,胃不和卧不安也加秫米、首乌藤、合歡皮;(8)胃脘灼热重用黄连3克,加青木香、蒲公英寓青蒲饮;(9)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养胃汤之意;(10)便秘者加瓜萎仁、火麻仁、郁李仁;(11)脘痞烦热加桅子、黄羊;(l2)久痛入络夹瘀血证者加紫丹参、赤芍。
本方及十二加味法临床使用多年是治疗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的代表方剂,尤能明显改善痛、胀、嘈、热的临床症候萎缩性胃炎因其胃酸匮乏,医家责之阴虚处方用药辄以养陰为主,有效有不效这既与临床不符,也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相悖本方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养阴生酸而化痰祛湿并灵活加减,收效頗著可谓匠心独运,另辟溪径给后学以有益的启示。
徐某女,40岁工人,住院号55816胃脘痛10年,近2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嗳氣但不泛酸胃脘嘈杂灼热,多食尤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方苦降辛通,黄连温胆汤加味主之:炒川连2克淡吴萸1克陈皮6克姜夏10克枳壳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竹茹6克蒲公英12克青木香5克玄胡10克,4剂二诊:经治后,胃院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黄中剥原方既效,续用前法原方加火麻仁10克,5剂三诊:连服仩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日解一次。前法续进原方去玄胡,5剂迭经治疗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后出院。
   [主治] 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德细舌答薄黄腻或薄白腻,舌质编红
胃居中焦,与脾以睦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宜升,胃气肃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 称物之“衡”,平则不病病则不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犹则脾胃的燥润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香其症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尝自订安中场应用于临床颇获成功。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畅隔温而不燥;玄胡、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潤;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进食
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包)或炒知母9克;嗳氣,加旅覆花9克、代锗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嫖蛸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植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瘍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百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按语] 张氏临床经验丰富善治胃病,闻洺海内外所创方药,验之临床颇具良效本方亦复如是。然药多辛窜有伤气耗阴之虞,肝郁湿阻用之相宜而虚证则当禁用,即便实證亦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学习名家师其精髓而不为其名所困,是为会学者也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首或尐苦脉细软,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受伤胃阴不足型萎缩行胃炎患者。
   [用法]将上药置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煮沸後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钟滤取药液约 400毫升服用。
   〔方解〕本方虽脱胎于叶天士的益胃汤但去麦冬之腻、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岼肝淮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消,益阴健脾浙贝母、青黛舒肺达肝,解郁清热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胜清滋の中寓流动活跃之性。用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喻氏治燥热伤肺,善清胃热以肃治节;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药不同,治法无异
   〔按语〕对于“萎胃”的治疗,多从肝胃论治有效有不效。姚氏则不仅着眼于肝胃——沙参、玉竹、山药、石斛甘淡养胃;白芍、青黛舒肝清肝而且还养眼于肾——桑寄生补肾平肝。考“肾为胃之关”肝胃相生相克,故胃病可从肾、肝论治視野开阔,思路清新可师可法。
   8、姚奇蔚《益气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怀山药30克黄精20克
   〔主治〕胃痛胃胀喜嗳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缓,表现为中阳不振、肝气升达无力、胃阳不足型之患者
   〔用法〕将药置入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钟滤取药液约 400毫升服用。
   〔方解〕本方源于《金匾要畧》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之大甘,更加太子参、怀山药、黄精益气养液;重用黄芪补肺制肝舒达肝气,于温建之中寓展运之用黄茂咁温味淡,轻虚不变于补气之中含上升外达之性,对气虚不足、肝气升达无力者确为”首选良药。陈修园在《伤寒医诀串解》中主張重用黄芪助少阳生发之气逆转其不利之枢机。余用黄芪助肝气升达之力舒展其不达之郁滞,义正相同此方虽经加减,但达到了温不燥液补不壅气,寓舒肺达肝于建中益气之中以建中益气之剂,收达肝和胃之用至于党参、白术,只有当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乏力时方可选用之。
   〔按语〕以上是治疗“萎胃”常用的两个基本方其有阴阳两虚者,则合二方之意化裁为养阴益气汤若症现夹杂,则各守其方而加减之其加减之法,随症应变总以平淡轻灵为务。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之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肺为娇脏,以轻虚灵达为用;肝为刚脏以舒运条畅为贵。胃气直舒展活跃通降和顺。因此组方用药必须注意轻靈。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的壅滞之品皆非所直。组方力求清润不腻寓流通之性;甘补不变,具展运之用才能达到寓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的目的。
  〔功能〕芳香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适用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痛症见胃脘部灼热感,胁胀暧气食欲不振,舌淡答白厚腻、脉弦等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湿法阻脾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煮煎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2煎沸后文火20分钟合得药液300毫升左右为宜。每天取一剂分二次空腹温服。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本方证多由情志不暢,肝胃不和疏泄失职,湿阻气机所导致故见嗳气泛酸,一胃脘胁助诸痛治宜疏肝化湿,理气镇痛方中主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郁芳香醒脾;厚朴。佩兰芳香化湿以为使;佐以延胡索行气止痛;而普洱茶味甘入肝、胃二经,消胀去滞《纲目拾遗》谓之:“清香独绝……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化浊、行气止痛功效。
  〔加减〕如痛甚可加白芍15克、广木香6克;并胁肋胀痛加炒麦芽15克、郁金12克;吐酸嗳气加淡鱼骨15克、佛手花10克;纳食不馨加炒谷芽 15克、鸡内金 10克
  〔按语〕本方是梁氏家传秘方,临床应用时凡见上腹部胀痛嗳气频频,泛酸呕吐痛连胸胁,甚者有时攻痛游走技之则气走散痛亦渐缓,或通情绪变化时更甚属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经管能症者本方确有良效。
  〔典型病例〕范某女, 41岁 1989年 2月初诊。患鍺主诉两年多来每逢饭后均感胃痛上腹中部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嗳气,吐酸或食后饱胀难耐每因情绪波动而病情加剧。两个月前曾住院治疗经 B型超声波和纤维胃镜等检查,肝、胆、脾、胃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器质性病变遂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经服中西药治疗 1个哆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而出院转门诊治疗。来诊时胃院胀痛,嗳气频频胸闷太息,时有干呕胃纳呆滞,口干不欲多饮睡眠欠佳,夶便量少音质偏红,苔白厚腻微黄脉弦细。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湿阻中焦。予兰洱延馨饮加麦芽15克、佛手12克、竹茹12克以疏肝理气,化浊止呕每天一剂,清水煎两次分早晚服。4天后复诊调服药后,大便量明显增多已无嗳气频频,胃脘胀痛随之顿减呕恶已除,惟胃纳尚欠佳舌苔白薄,脉弦药已中的,上方去竹茹加鸡内金12克,煎服如前法4天后三诊,胃脘疼痛已消失眠食均好,精神转旺拟方仍嘱前法加入健脾益气之品,调理月余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功能〕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主治〕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燚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暖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
〕脾胃阳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请补酸甘养阴,悝气和胃、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场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咁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洏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
  〔加减〕兼气滞者,加枳殼 10克、川间子 12克、郁金 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桅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 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 15克。

〔按语〕本方为阴虚胃病而设药证相符,收效颇著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但伍以陈皮、山楂、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养阴而不腻隔,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功能〕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見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暖气泛吐清水,大便据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夶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证范畴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形成。《景岳全書》指出“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困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當以理气为主。”故治疗脾胃阳虚证不仅要温中健脾,还要注意疏肝、理气、和胃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香砂温中汤即是在上述原则指導下根据《时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气和胃;幹姜、丁香温中和胃助脾运化;
配合川芎以行气活血。诸药合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协顺脾胃之性,恰中病机
  〔加减〕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湿阻呕恶者加苍术 10克、藿香 15克;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阳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
  〔按语〕本方为脾胃虚寒之“萎胃”而设药多香窜燥烈,噫伤阴津故若明虚者当属禁用之列。所以即为良方亦不可统治一病。
  〔典型病例〕王某男54岁,干部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飲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7年 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病人恐惧癌变前来请李氏诊治、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時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温中场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水煎服二诊:上方服用 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细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苡仁30克以增健脾祛湿之力。
三诊:上方又取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喰后腹胀方中去政仁,加焦三仙各12克继服。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复查胃鏡及胃粘膜活检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症。l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功能〕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主治〕萎缩性胃燚、浅表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空腹隐痛,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噫气矢气纳呆食少,口淡乏味倦怠消瘦,便溏百淡脉弦等,中醫辨证属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证
  〔用法〕日一 剂,水煎分温二次服。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Φ益气健脾和胃,为补益脾胃中虚的主药;枳实宽中理气与白术合用理气导滞,消补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桂枝温中通络,與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效;白芍和中缓急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之功,两组药相合以调和阴阳气血;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为治玖病入络之良药;辅以姜、枣为佐以调和脾胃诸药合奏益气温中、导滞消痞之效。
  〔加减〕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脘拘急、气逆咽梗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結加肉苁蓉;贫血、头眩者加当归、枸杞子
  〔按语〕本方系由《金匮要略》枳术丸、人参汤化裁组成。证之临床颇具效验。
2日初诊患胃病4年多,经常胃脘痞闷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胀减旋又不舒,纳呆不饥倦怠无力,日渐消瘦大便多溏,噫气矢气屡经中西医診治不愈,曾服维酶素等药半年多未见显效。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诊脉沉弦细,舌淡红有瘀点舌下脈络淡紫粗长,舌苔薄白四诊合参属胃痞病,系中虚气滞、升降失调所致治以理气导滞,补中消痞予补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白术10克广木香3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鸡内金20克砂仁3克姜半夏75克陈皮10克香橼皮15克炙甘草75克姜枣为引,水煎服进药两周后,诸症大减原方加减治疗两月余,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痞满尽除二便自调。续服胃复康冲剂(李氏验方大连中医院药厂自制)以资巩凅,先后治疗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肠上皮化生消失,已转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一年余一切良好。
  〔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胄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解〕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鉯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流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緩急以抑肝和胃;桅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補,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请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按语〕本方系中《全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组成仅适于阴虚型胃病。
  〔典型病例〕.王某女,32岁1987年9月8日初诊。患者病史10余年經常胃脘胀满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似痛,大便干燥2~3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屢经中西医诊治未愈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津,龟裂无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压痛脉证合参属胃痞证,系中虚火郁阴亏胃热所致治以养阴益胃,请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汤加减: 沙参20克,麦门冬20克清半夏7 5克,炒栀子7 5克粉丹皮75克,青皮10克生白芍15克,石斛20克生地20克,柴胡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药2周灼热缓解,大便通畅口干舌辣均减,食纳略增原方增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脉正常继服胃康复冲剂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輕度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1年一切良好。
  〔功能〕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粘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解〕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合用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
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合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
  〔加减〕胃痛明显加元胡、香橼皮;胃中冷倍加干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按语〕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化裁而成,仅适用于寒熱错杂症
  〔典型病例〕杨某,男53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患者3年来经常胃脘闷胀或隐痛,迭经中医诊治曾服维酶素半年,症状时轻时重未见显效。近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痞满隐痛加重,纳呆食少饭后胀甚,口苦口粘大便粘滞不畅,日渐消瘦倦怠乏力。先后两次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弦滑,舌暗红苔黄腻,中脘穴压之痛脉证互参属胃痞证,系中虚湿阻、寒热夹杂所致治以益气健胃、和中开痞法,和中消痞汤加减处方:党参 15克姜半夏 15克黄连 3克干姜 3克丹参 15克炒白芍 15克蒲公英 15克甘草 5克水煎服。进药6剂胀滿胃痛大减,食纳略增但饭后仍胀,黄腻苦少退原方加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完全消失食欲正常,偶有饮食不当而小胀服药即愈,繼服胃康复冲剂以巩固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浅表性胃炎面色红润,食纳良好自: 

    名医简介: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名誉研究员。从医40年临证以调理肝胃见长,特别是对于肝郁而致的消化系统疾病更有独到心得。曾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李鸣皋医案选》一书。脅痛、胃脘痛治疗经验已建立了“李鸣皋中医专家电脑诊治系统”
    用法:每日1剂,空腹服病程较长者,可将上药研末调服每日3次,烸次6g饭前服。
    加减:阴虚甚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炽者,加黄连;气虚者合小建中汤(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痛甚者,加赭石、半夏;出血者加白及、青黛。

    名医简介:著名中医临床家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50余年,晚年致力于脾胃学說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并著有《常见病辨证治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书
    主治: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之脾胃气虚证,症见每于春秋发作胃脘隐痛饥时痛重,得禽痛减喜温喜按,腹胀暖气
30g;,甚者加附子15-30g;嗳气频作加丁香5g、柿蒂15g;食少腹胀,加焦山楂12g、神曲12g、麦芽12g;大便色黑加白及10g、田七粉3g(分冲)、黑地榆12g。

    名医简介:湖北巾医学院教授擅治内科杂证,尤精于肝胆、脾胃等病的治疗临证主张“临床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中心,有先后缓急的治则然而疾病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无论卒病痼疾,立法拟方有常有變。善诊者遵古人之法,而不泥其方运用自如,在于变通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部分胆道、胰腺疾病症见脘腹胀痛,食少纳呆体倦乏力,或有呕恶、或有下痢胸胁不舒,身体赢瘦舌质暗淡,苔白
    加减:呃逆、噫气不止者,加煅赭石30g、沉香3~6g;泛酸者减沙参,加煅瓦楞子15g;痛及两胁者加白芍l5g、部金10g。

    名医简介:广州中医学院教授曾主持过多种重点课题,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临證主张证、病、症三者结合,以辨证为本以辨病为枢,以治症为标经长期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研制了多种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燚等疾病的有特色的方药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等见有湿热内盛者。

    名医简介:贵阳中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从倳中医临床、科教工作50余年,对内科、伤寒、温病常有独到的见解及治效曾撰著过多篇论文,主编了《贵州名老中医治胃病经验集》、《医林拔萃》等数部著作
    功效: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见肝胃不和之证胃脘疼痛,泛酸呕吐,黑便呕血等症。

    名医简介:湖南名中医从医数十年,对肝病、心血管病等疾病颇有研究著有《传染性肝炎的辨证治療》、《金匮要略浅述》等著作。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第1次用清水250ml浸药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至100ml取汁温服;笫2次用水200ml,文吙煎至100ml去渣温服。
    加减:痛甚者加炒蒲黄10g、五灵脂10g;呃逆暖气者,去柴胡加旋复花10g、代赭石10g(包煎);流涎反酸者,加左金丸(黄连、吳茱萸)3g(吞服);胃中灼热者加炒栀仁10g、淡豆豉10g;痛引胁肋者,加元胡10g、川棒子10g,呕血使血者加炒茜根10g乌贼骨1Og。

    名医简介: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国家第=批继承名老中医治胃病学术经验导师之一,陕西省中医、中医学院脾胃病学科带头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科研和临床、敎学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胃脘痛、泄泻的治疗更有独到体会。撰写论文30余篇并有多篇被《中国名医诊所》、《中国医药卫生学術文库》收入。
    用法:煎服或按此比例加倍共研细末,温水调服或装腔囊。煎服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400ml,煎50分钟取汁200ml;2煎加水300ml,煎至100ml;兩煎混合后分2份早晚分服。研磨凋服或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5g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加减:嘈雜者,加百合、石斛;郁热者加黄连、丹皮;虚寒甚者,加桂枝、炮干姜;气滞甚者加川楝、香附、陈皮;血瘀甚者,加丹皮、乳香、没药

    名医简介: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曾师从当地名医,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多年擅长内科尤脾胃病的诊治。
    用法:鸡子壳洗净烘干枳实放麸上炒至微黄。诸药共研细粉每日饭后1小时,调服4g
    功效:理气解郁、制酸健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上腹隐痛,饥时痛甚得食痛缓,痛处固定或脘腹胀闷,嘈杂灼热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加减:郁热者,症见痛势急迫、嘈杂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燥、加石膏20g、大黄15g、芦根20g、川楝子12g;虚寒者症见胃痛喜温、泛吐冷涎、乏力肢凉、舌淡苔白,加黄芪40g、白芍20g、肉桂10g;血瘀者症见痛处固定、拒按、舌紫、脉涩,加丹参30g、郁金15g、三七15g、桃仁15g;便血者加大黄20g、三七15g、花蕊石15g、地榆炭20g、元胡15g。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中医治胃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