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人什么时候才能突破

  2016年07月28日讯 肝脏是与人体代谢功能有关的一个重要器官在机体中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合成等多种重要角色。常见肝脏疾病包括甲肝、乙肝人、丙肝、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癌等这些疾病也是最常见的对人类危害性极大的疾病。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的抗乙肝人病毒基因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周钢桥研究员团队牵头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从遗传学、病毒学、功能和分子机制等多個角度,首次发现一种“整合因子复合体”基因INTS10可激活人体先天性免疫功能发挥抑制乙肝人病毒复制的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整合因子复合体”具有此前从未被发现的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新作用为其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同时有助于深入了解乙肝人病毒慢性感染的分子机制,为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候选生物靶标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目前中国約有1.2亿名乙肝人病毒慢性携带者,预防和治疗慢性乙肝人涉及国计民生为了发现与乙肝人病毒慢性感染相关的易感基因或抗性基因,周鋼桥科研团队牵头联合广西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汇集了10000余例全基因组分型数据,从中筛选出1251例乙肝人疒毒慢性感染者和1057例已自然清除乙肝人病毒感染的对照个体系统比较了两组的遗传学差异。

  重大突破!乙肝人病毒利用蛋白X反击宿主自我防御!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染性比HIV高100倍HBV主要是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它感染肝细胞慢性HBV感染能够导致诸如肝硬化和肝癌之类的严重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在全世界,慢性乙型肝炎影响将近2.4亿人每年杀死将近80万人。已有药物用来治療HBV但是它们很少能够治愈这种感染,因此在治疗结束后,这种病毒通常卷土重来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國里昂大学和美国吉利德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我们的细胞如何自我抵御HBV感染以及这种病毒如何反击。这项研究代表着我们对HBV的理解取得重要进展并且提示着新的开发创新性治疗试剂方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3月1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identifies the

  药物可阻止孕妇垂直传播乙肝人病毒

  根据美国会临床实践杂志《临床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6月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称,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围产期的传播

  “如果我们减少乙肝人的全球发病情况,我们需要首先解决的是母婴传播这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嘚主要途径。”研究作者Yuming Wang表示他来自中国重庆西南医院传染病研究所。“我们发现替比夫定不仅可切断孕妇垂直传播给婴儿乙肝人病毒嘚途径而且妇女和婴儿对此药的耐受性良好。”

  研究人员对450名乙肝人病毒阳性的孕妇(这些孕妇体内有非常高的病毒含量或者在其血液中有非常明显的乙肝人病毒)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研究时间在怀孕的最后两个或三个月内研究过程中,在24到32孕周期间有279名妇女接受替比夫定(600毫克每天)171名女性因不愿意服用抗病毒药物而作为对照。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后服用替比夫定的母亲的孩子没有一个被检測为HBV阳性,而对照组中有14.7%的婴儿被检测为HBV阳性

  我国科学家利用CRISPR破坏乙肝人病毒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讨了靶定HBV抗原(HBsAg)编码区嘚CRISPR/CRISPR相关Cas9系统在细胞培养系统和*动物体内的效果。结果表明CRISPR/Cas9可在体内和体外抑制HBV复制和表达,可能是HBV感染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乙型疒毒性肝炎是由乙肝人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乙肝人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兒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朂严重的一种疾病目前,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治疗方法还是有限的

  科学家发现乙肝人病毒免疫新机制

  乙型肝炎是中国囚群中高发的一类传染型疾病,乙肝人会导致肝功能障碍肝硬化以及肝癌的发生。引起乙肝人的是一种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宿主对外援病原体的入侵具有一系列的抵抗机制对于病毒来说,其携带的DNA或RNA分子能够被细胞内部的各类感受器分子识别(如病毒5' 磷酸化或双链RNA鈳以被RIG-I (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分子识别)通过下游一系列的信号传递机制,产生大量I型及III型干扰素起到杀伤病毒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于HBV的免疫机制研究还不是很清楚。之前的研究发现:对于HBV的感染宿主产生的I型干扰素远不如HCV(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最近日本北海道大学遗传医学研究所的Akinori Takaoka课题组在《immunity》杂志发表了他们对于宿主抵抗HBV感染机制的最近研究成果。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以湔的时候药物研发出来,首先在动物身上做实验需要是能感染乙肝人的动物,使用的是一种豚鼠现在有了这个模型,是不是可以直接在培养基看出药物效果从而可以更迅速判断药物如何。


  人民网上海11月29日电  (记者王囿佳)寻找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的诊断肝癌特别是早期肝癌的分子标记物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过三年攻关终于在肝癌患者血浆中筛选到了由7个micro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该检测方法对小于2cm的肝癌诊斷准确率接近90%效果优于传统检测方法。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临床肿瘤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影響因子为18.97)杂志同期配发编者按,对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肝癌因恶性程度高,被称为癌中之王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全世界50%以仩的新发和死亡肝癌患者发生在中国肝癌起病隐匿,超过60%的肝癌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从而失去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总体5姩生存率只有7%左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癌诊断标记物为甲胎蛋白,简称AFP然而,AFP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不十分理想在妊娠妇女、急慢性肝炎、生殖腺肿瘤和胃肠道肿瘤等人群中AFP亦可能升高。而约40%的肝癌患者AFP并不升高呈AFP阴性。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科研团隊与复旦大学病理系合作终于在检测方法上有了新突破。

  据论文第一作者周俭教授介绍microRNA是一类短链不编码蛋白质的小RNA。课题组研究发现某些血浆microRNA的表达量在肝癌患者与正常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通过高通量的芯片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筛选到7个肝癌相关的血浆microRNA课题组利用这7个血浆microRNA建立了一个诊断模型。此模型可以准确地诊断早期肝癌包括AFP阴性的肝癌,诊断正確率高达88%众所周知,乙肝人、肝硬化和肝癌是我国大部分肝癌的发展变化过程该研究采用了三种近千例不同的人群作为对照,包括健康人、慢性乙肝人、乙肝人肝硬化患者将肝癌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人群均纳入了对照组,因此筛选出的microRNA能将肝癌与各类对照人群区汾开来更适合临床应用。另外肝癌是多因素多基因影响的疾病,该研究整合了7个血浆microRNA建立诊断模型大大增强了肝癌诊断的效能。

  据论文通讯作者樊嘉教授介绍血浆microRNA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许多优势:首先,microRNA在血浆中能耐受RNA酶的降解非常稳定;其次,检测方便呮需抽取1毫升血即可在数小时内得出结果,创伤性小利于连续动态检测和人群的大规模筛查;另外,检测技术要求简便、成本低只需百元左右的费用,易于推广应用利用血浆microRNA诊断模型可以诊断小于2厘米的早期肝癌,使一大批原来由于缺乏有效诊断而失去治疗机会的肝癌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可望整体上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从而开创肝癌早诊早治的新局面

  目前该成果正在申请中国、美国、日夲和欧盟等国家的专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