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查后没得HIV,但后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什么肿大

本文主题:脖子淋巴有个小肿块
脖子淋巴有个小肿块
本文内容由深度学习算法从海量类似于《脖子淋巴有个小肿块》的问题中计算出最优的问题描述和解答结果给予输出,一定意义上已经涵盖了您所想了解的大部分疑惑!建议阅读方法: 先概览全文的提问标题,找到和你想知道的主题最一致的小标题,再挑出这些小标题中和你问题描述(疾病症状)最接近的区块,点击[查看解答]. 如果本文内容还不能解决您的疑惑,建议您留意正文下方的相关文章链接!
看了本文的网友同时还看了这些文章
【关于脖子淋巴有个小肿块的更多信息】
[页面执行时间: 0.00毫秒]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病理学临床病例讨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病理学临床病例讨论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第三章& 队伍建设
第一节& 人员构成
1960年建院时,仅有职工15人。其中中医7人,中药4人,西医1人,护理及学徒2人,会计兼出纳1人。中医师叶佐臣主持工作,没有专职行政人员。挂号收费等工作由学徒轮流兼任。医务人员多数为学徒出身,少有医学院校学历。
1961年3月,调入吴以萍任西医内科医生。
1962年,吴以萍调出,郑勳森调入,接替西医内科工作。同年,吸收中医学徒9名,其中6名是因玉山卫校停办而转来的学生,3名为社会青年。同年,从古城卫生院、玉山糖厂分别调入会计、炊事员各1名,职工人数达30名。
1966年5月,调入西医师何云娥。
1975年,江西医学院毕业生王云芝分配到中医院工作,是第一个直接分配到中医院工作的大专毕业生。
1976年5月,全县招收大集体职工,分配到中医院18名,其中9名县卫生局留用,每人每年补助中医院人头费400元。
1981年,上饶地区卫校玉山分校毕业生陈小凤分配到本院工作,是中医院第一位接受过正规教育的护理人员。
1986年,职工洪淑琴、俞双琴退休,其子女叶忠、徐熔补员顶替到本院工作。
1988年,职工人数首次突破一百人达到108名,以后逐年有所增加。1990年以后,职工人数增长速度加快。1994年,职工总数达到173人,其中女性93人,男性80人,干部编制90人,全民职工21人,大集体性质职工6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25人,未评聘技术职称的24人,普工24人。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副高2人,中级15人,助师级68人,士级40人。
1996年,职工总数达到188人。其中女性105人,男性83人,干部编制106人,全民职工24人,大集体职工58人。高级技术职称7人,主治医师25人(含主管护师1人,统计师1人),助师级71人(含助理会计师2人),士级45人,非专业技术人员36人。
1997年,县政府玉府办发[1997]12号文件核定玉山县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医院)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67名,差额拨款。是年,本院实有职工总数为207人。其中女职工115人,男职工92人,干部编制122人,大集体职工60人,全民职工25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166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2人,士级31人,有职称的人员中干部编制118人,全民职工16人,大集体32人。非专业人员41人。其中干部4人,全民职工9人,大集体职工28人。
1998年,职工总数为212人。其中女职工118人,男职工94人,干部编制124人,全民职工27人,大集体职工61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174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10人,主治医师39人,助师级93人,士级31人。非专业人员38人。
1999年,职工总数为239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97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9人,主治医师46人,助师级98人,士级43人。医务人员中有医师81人,护理人员72人,财会人员6人。其他非专业人员42人。
2005年,职工总数为21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6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30人,大专学历68人,中专及以下学历15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61%;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
17人(正高4人,副高13人),中级71人,初级16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5.6%;全部技术人员中,中医专业55人,占21.5%,西医专业201人,占78.5%,以上数字可能看出,中医药人才不足,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和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重过高。
2007年,全县卫生系统公开考试招聘医护人员,中医院招聘5人职位,其中麻醉师、内科医师、妇产科医师、检验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各1名。应聘人员要求第一学历在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以上,是年,共引进各类医务人员22名,其中医疗人员7名,医技人员3名,护理人员11名,药剂人员1名。
随着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本院的职工人数逐步增加。至2010年底已由建院初的20人增加到392人,增长了近20倍。人员来源主要有:招收学徒,外单位调入,复退军人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临时工转正,退休职工子女补员顶职,全县统一招工分配和向社会招聘专业医卫人员等。随着职工总数的增加,人员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医护人员为主体,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临床、医技、科研、医教相配套的人员组成格局。
第二节& 职称评定
建院初期,职工学历较低,一般只有初中学历,基本都是学徒出身,没有专业技术职称。
“文化大革命”以前,医卫人员的技术职称由卫生主管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毕业分配参加工作为试用期,试用期满后转正定级。中专毕业生转正后定为“士”;大学专科毕业生转正后定为“助师”;大学本科毕业生转正后定为“医师”。后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职称评定工作中断,致使医务人员在初次定职称后一直未动。
1982年,县卫生局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组织了一次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试评定。中医院职工吴炳禄通过全省社会医务人员招考,成绩合格,由上饶地区劳动人事局下发赣卫医证第58号证书,晋升为骨伤科中医师,并由此转为国家正式骨伤科医师。同年12月,经上饶地区行署卫生处和县人民政府职称评定领导小组批准,本院杨远枝晋升为护士。
日,县卫生局玉卫(83)第28号文件通知,经上饶地区卫生处批准,本院王洵美晋升为护师,陈建国晋升为中药师。
1984年10月,经县劳动人事局批准,本院中专毕业生胡小珠、汤小军转正定级,月工资卫技17级41元。
1986年,国家人事部、劳动就业部联合下文,决定全国恢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省地成立了相应机构,制定了职称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从此,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走上了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的轨道。同年,上饶地区卫生局为本院职工吴白凤颁发了中医药学徒出师证,出师时间从1986年元月1日算起。
1988年3月,上饶地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饶地改字(1988)13号文件关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批复,徐德泉、聂道仙、胡兴忠、吴炳禄、李界训为中医主治医师,张波为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同年6月,范小明、吴晖仙获得医师,邓仕明、李腮林获得中医师,胡健、郑彩仙获得护师技术职称。至年底,中医院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5人,主治西医师2人,中西医结合医师1人,主管护师1人,中医师12人,西医师6人,管理医师3人,放射医师1人,护师6人,药剂师2人,助理会计师1人,中医士3人,西医士7人,中药士12人,西医士2人,护士13人,放射技士1人,检验士3人,中药师3人。
1989年先后有1988年分配到本院工作的刘惠林、夏明忠、占志洪、吴炳松、郑福生、王桂娇等21名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同年1月和12月,本院向上饶地区卫生局,地区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报告,要求将学历偏低,但医德高尚,技术水平高的门诊部主任俞国林医师破格晋升为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为做好职称评定工作,医院成立了职改领导小组。坚持民主评议,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努力增加职称评定工作的透明度。其评定程序是,根据不同档次的任职条件,由参评职工提出申请,单位评议推荐,上报上级评审批准。由于名额有限。具有同等条件的职工不一定都能评上,有时只好采取无记名投票的办法决定。
为尽可能满足医务人员晋升技术职称的迫切愿望,本院在尽可能向政府办要求增加中高级技术职称指标的同时,开展了专业技术职称内部评聘的工作。逐步把一些专业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实际工作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聘任到高一级的技术岗位上来,打破了论资排辈的学历限制,使一批中青年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调动了职工努力向上,钻研业务,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1993年,内聘聂道仙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吴炳禄为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杨雨辉为西医外科主治医师,黄少华为妇产科主治医师,赵田田为放射科主管技师,邱世民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李界训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钱立德为眼科副主任医师,陈仙鹤为中医骨伤科主治医师。同年,经县技术职称改革办公室批准,罗树芳、万云英、吴林玉、江群芬获得医师职称,许勤英、李玫瑰、吴敏芳、吴玉萍获得护师职称,吴白风获得中药师职称。经上饶地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聂道仙获得副主任中医师任职资格。
1994年4月,第二次内聘徐龙荣为五官科主治医师,邱丽燕、周小平为麻醉科主治医师,刘祥元为内科主治医师,汪益荣为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黄雪琴、蒋英、李玫瑰、毛林花、吴敏芳为主管护师。同年9月,内聘徐政和为伤外科副主任医师,叶如钧为主管中药师,陈身禄为主管检验技师,舒林英为功能检查科主治医师。
1995年,内聘徐永岳、舒小军为副主任中医师,陈斌、叶祥耀为主治中医师,郭明敏为妇产主治中医师,吴尚源为主管医师,徐雪梅为主管护师。同年,经县人事劳动局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王桂娇、江群芳获得护师任职资格,邱丽燕获得麻醉师资格,夏明忠、吴炳松、胡正福、俞伯建、杨雨辉、吴茂平、叶瑞跃获得中医师任职资格,刘惠林获得检验师任职资格,郑福生获得放射医师任职资格,占志洪、梁早阳、聂道芬、田胜军获中药师任职资格,李新华、郑葆青、魏晓菲获得护士任职资格,叶忠获中药士任职资格,罗卫和获技士任职资格。同年8月,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下文刘祥元、洪传全具备主治医师任职资格,邱世民、陈仙鹤具备中医主治医师任职资格,俞国林具备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任职资格。吴立处具备主管中医师任职资格。聂素娟、叶郁芳为医士,徐利、苏光旺为中医师,温家国为中药师,杨华金为检验士。9月,上饶地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下文,胡肖安具备副主任医师任职资格,李界训、胡兴忠具备副主任中医师任职资格,张波具备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任职资格。
2002年,经研究决定内聘陈身禄、何丽琴、李腮林、邱丽燕、吴林玉、杨雨辉、赵田田、唐敏宏、夏明忠、黄少华、童昌明、舒林英等11人为副主任医师。
2004年3月,上饶市人事局、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委员会决定,玉山中医院吴美英、郑红华、张三仙、江秀英为收银类高级工,曾家训、王海英、胡敏芳、吴力平、宋水风、赵虹为收银类中级工,黄建国为交通类中级工。同年6月,饶工考字(2004)14号文件通知,玉山中医院祝哲云为驾驶员高级工。
2005年3月,内聘徐永岳、吴炳禄、张波、俞国林为主任医师;童寅、罗贤良、唐敏宏、黄少华、邱丽燕、吴林玉为副主任医师;潘杏玲为副主任护师。
2009年,上饶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委员会,市人事局饶工考字(2009)02号文,确定玉山中医院张贵健为电工中级工,郑彩华为护理中级工,颜群仙、胡敏芳、王海英为收银员高级工,鄢志刚、聂智慧、江洪伟为收银员中级工。
第三节& 进修培训
建院初期,鉴于本院员工大都未受过专门的医学卫生教育,老中医带徒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方法。新职工跟师学技,老医师凭经验看病,人才缺乏,科室不全,很多业务无法开展。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1960年6月带中医学徒1名。
1961年上半年,上饶地区中医函授辅导班在玉山设立辅导站,并以中医院为主,招收函授学员。中医院老中医叶佐臣、叶延春、杨佐君被聘为函授辅导老师,同年,吸收2名学徒:方雪花学中医,黄瑞瑛学西医。
1964年9月,输送西医程勳森到上饶地区卫生学校进修,学制二年,系本院首次送员工到医药卫生学校接受系统教育,为开设西医门诊作人才准备。
1965年9月,中医学徒祝金仙、程美贞2人考取地区卫校大茅山分校卫生班,离职自费学习。同年,派药剂员吴立处参加县卫生局举办的药剂人员培训班,历时1个月。通过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1972年9月,选送张德山、黄瑞瑛、吴立处3名医务人员到县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其中张德山学习普通外产,黄瑞英学习妇产科,吴立处学习检验科,为时6个月。
1978年8月,派送郑兰寿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学习,丁月精到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学习,历时6个月。
1982年,选送张肖娟到上饶地区卫生学校玉山分校助产班脱产进修,学制3年,国家承认学历。
1984年,郭敏明、陈仙鹤、邱世民、叶祥跃参加上饶地区中医函授辅导站函授。
1985年至1988年,外送进修的人员共有26人。其中有5名大专函授毕业生。学习的专业有口腔科、B超诊断、骨伤科、针灸科、按摩科,通过进修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科室专业骨干人才。
1988年,中医院有5名1986年江西中医学院函大专修毕业生脱产增学西医,历时1个月。
1989年,先后派送汪益荣、廖顺才到上饶地区医院进修骨伤科,仇燕青到上饶地区医院进修普外科,派送刘祥元到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内科,历时12个月。
1990年12月,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实施科技兴院战略,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0年上海会议精神,本院制订了《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计划》。(1)决定与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南昌洪都医院、上饶地区医院长期挂勾,每年选送4-5名有一定工作能力,专业基础好,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医务人员到上述医院进修深造半年至一年,提高技术素质,培养医院发展的后备力量;(2)每年选择相关课题,选派有经验的骨干医务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考察,以利于新技术、新项目、新设备的开展;(3)鼓励支持各专业人员在职自学、为在职人员参加函大、业大自学考试提供方便,在3-5年内使无学历者取得中等学历,只有中专学历者能提高一个学历档次;(4)院内每月组织一次学术讲座,不定期请院外专家学者来讲学,示范帮助业务开展;(5)对急需开设的重点科室给予重点扶持,优先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以形成老、中、青结合,高、中、低搭配的技术梯队,造就长期的专科技术优势;(6)对不具备正规学历或未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的护理人员,医院每年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
实施以上计划以后,医院的人才培训步伐大大加快,效果更加显著,一批中青年医务技术骨干脱颖而出。1992年,中医师占国荣自己考取长春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研究生。是年,舒光辉、董武春、许勤英、吴林玉、李界训、邓仕明、汪益荣、刘祥元、吴炳松、何丽琴等10人分别到南昌、杭州、北京、洛阳、鹰潭、上饶等医院进修专业技术,时间6至12个月,个个满载而归。
1993年,选派到外地脱产进修的人员有夏明忠、何丽琴、胡琼才、洪传全、舒绍金、邱丽燕、陈身禄、汤小军、罗卫华、郑福生和刘祥元等16人,进修时间为6-12个月,地点有山东文登正骨医院、江西人民医院、上海中山医院、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第二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江西省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武汉人民医院等。同年,青年中医师夏雄智自学考取江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生。
1994年,有6人参加自学考试,4人参加省成人教育大专班函授,选送了13名医务人员分别到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武汉、杭州、南昌、南京、河南洛阳、山东文登等大中城市大医院进修学习。
1995年,选送舒光辉分别到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全国性病防治中心进修男性科和性病专科,时间为12个月。
1997年,先后选派舒林英到上海华山医院进修彩超2个月;选送主治医师董显明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进修CT,历时12个月;选送何丽琴到上海新华医院进修眼科;选送董武春到江西省高科技医疗中心进修,历时12个月,选送郏群林到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历时12个月。是年,有27名护士报考函授大专护理,有8名护士获得大专护理专业文凭,有18名医生参加函授大专或本科,有1名本科毕业,2名大专毕业。
1998年,在进行岗位练兵的同时,选送5名医务人员到上海、南昌、杭州等地大医院进修学习,请外地专家来医院讲学3次;举办各类学习班和专题讲座6期;安排34名职工参加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其中有11名医务人员通过考试获得大学专科文凭,有2人考上了研究生。开展科室业务讲座、学术活动20余次。
1999年,制定了跨世纪人才培训计划,加大了智力投资的比重,投入培训经费20万元,加快了学科带头人、专业人才的培训,每2周组织医护人员业务学习,技术操作培训1次,全年共请专家教授讲课4次,举办学术讲课10次。有10名医技人员到上海、南昌等城市大医院进修深造。
2000年,有2名学科带头人考入江西中医学院,攻读眼科和骨伤科研究生,有12名专业人员到外地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院内学术交流34次,举办学术讲座22次,请上海、南昌专家讲课各1次,其中地区级学术讲课10次,全县学术交流会1次,由6人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1名取得本科文凭。
2003年,外派进修学习的医务人员共有17人次,其中进修9人次,参加各种学术年会、学术交流会8人次。
2005年,医院为了对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学习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玉山县中医院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和《外出进修、培训、学习的有关规定》,对外出进修、培训、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进修培训项目的选定,人员的确定,费用负担,进修培训必须达到的要求以及进修结束后回单位的工作责任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外出进修培训人员必须与单位签订合同,使经过进修培训的专业技术骨干能留得住,在医院专业技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6年,选送到外地城市大医院进修的医务人员6名。外派参加短期培训和各类学术会议的人员共有35人次。
2007年,实行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并举,共引进各类人才22名,其中医疗人员7名,医技人员3名,护理人员10名,药剂人员1名,派送至上海、杭州等医院进修的人员6名,派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及短期培训的人员29名。医院把进修、培训作为继续医药教育、实施科技兴院、人才治院战略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制定了《玉山县中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医院工作人员“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晋级”。使进修、培训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2009年,加强岗位练兵,经常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采取再培训再考核的办法。组织住院部医师临床技能考核,洪德清、沈旭养、徐承权分别获得前三名,医务科组织的两次病历评比,上半年吴海龙、舒光辉获得第1名,吴丽云、谢慧清获得第2名,罗贤良、刘建华获得第3名;下半年吴丽云、洪德清获得第1名,罗贤良、黄少华、张世彬获得第2名,占俊忠、陈维峰、董双风、舒光辉获得第3名,护理部通过考核评比,评出叶丽英张爱仙、王芬、洪秋仙为四星级护士。同年招聘各类医技人员31名,其中医师8名,医药技术人员4名,护理人员19名。举办各种学术讲座32次,外派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短期培训24人次。选送到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修的有医师6名,护士8名,通过在职继续医学教育,取得高一级学历的有15人。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参与率达到90%以上。
第四节& 评先创优
县中医院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全体员工积极向上,争先创优,事业发展壮大,获得了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授予的众多荣誉称号,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医院自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一来,每年都要开展评先创优活动。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评选,每年都有一批工作责任心强,学习勤奋,医德高尚,贡献突出的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得以表彰。对各项工作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日凌晨,一名歹徒窜进医院西药房行窃,值班员陈叔豹临危不惧,与歹徒开展生死搏斗,在身上被刺三刀的情况下,仍穷追不舍,保护了集体财产免受损失。10月28日,县卫生局在中医院举行陈叔豹同志先进事迹表彰大会。中共玉山县委副书记毛荣祥、副县长姜春珠、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少林等领导同志出席了表彰大会,号召全县医务工作者学习陈叔豹同志一心为公,在歹徒面前临危不惧的精神。
现将本院所获集体荣誉称号列表如下:
(一)国家级荣誉称号
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
(二)省级荣誉称号
全省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全省中医病历书写竞赛优胜单位
江西省二等甲级中医院
江西省护理工作先进集体
江西省示范中医院
江西省骨伤医疗中心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急症医疗中心
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
省卫生厅、人事厅
江西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
江西省群众满意医院
全省中医系统先进集体
江西省第二周期二等甲级中医院
(三)市级荣誉称号
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地区卫生局
教学实习先进单位
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地区卫生局
中医病历书写优胜奖
地区卫生局
上饶地区(1998度)文明单位
地区文明办
上饶市第三届()文明单位
上饶市文明单位
中共上饶市委、市政府
上饶市()B级纳税信用企业
中共上饶市委、市政府
(四)县级荣誉称号
医疗收费信得过单位
会计工作达标单位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玉山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工会工作先进单位
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
中共玉山县委
全县助残工作先进集体
县政府残协会
国债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第五节& 院纪院风建设
本院非常重视院纪院风建设,把“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白求恩精神”、“办人民满意医院,做人民满意医生”作为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作为加强院风院纪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每个时期的具体工作,具体事例,对全体职工开展院纪院风教育,使每个医务人员都能自觉地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一切为病人着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举办上岗前学习班。医院组织新职工上岗前学习《医德医风职业道德规范》、《院规院纪》、《医务人员文明用语》和医院长期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办班结束后进行考试或考核,使他们在接触临床前就受到一次系统的医德医风教育。除此以外,还经常性地抓在岗职工的医德医风教育,组织职工学习雷锋,白求恩和为民爱民的好医生吴登云,弘扬奉献精神,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全身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开展《执业医师法》的学习宣传和《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演讲比赛,强化敬业精神。
开展专项活动。1999年,医院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由院长亲自抓社会承诺服务,书记分管具体抓,成立社会承诺服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科室成立了社会承诺监督小组,设立了社会承诺服务意见箱,向社会公布了监督电话,聘请了六名离退休干部担任行风监督员,形成了医院科室、社会、病员相结合的服务承诺监督网络。在推行社会承诺服务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讲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坚持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接诊制。病人随到随诊,对危急病人组织力量,全力抢救。对老、残、边远山区患者优先挂号、就诊、取药、尽可能提供方便。离退休干部免费挂号就诊。住院增设煎药、煮粥处,免费为病人煎药煮粥。
2004年,贯彻江西省卫生厅《关于开展纠风专项治理检查工作的通告》本院制定了《玉山县中医院纠正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发到各科室,各科室对照《通知》和《方案》精神进行自查自纠,对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及时完善各项相关措施进行补课,使医院的医疗卫生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是年,开展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教育4期,召开行风整治专题会1次,行风评议座谈会1次,聘请10名离退休老干部作为中医院的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收集社会不同群体及患者对医院行风的评价。医院领导与科室、个人签订了“八项承诺责任状”和“廉政行医责任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当年收到各类表扬信10封,锦旗2面,拒收红包数十起,上交红包9起,金额1700元。
2005年,中共玉山县卫生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下发文件,要求结合卫生系统的实际,组织学习宣传中纪委《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抓好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对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教育监督;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继续推进制度建设,加大治本抓源的力度;继续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有效遏制卫生系统违法违纪行为,重点查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的违法违纪案件;继续加大纠风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根据文件精神,医院查处了双明镇患者投诉的急诊室司机未按出诊收费标准乱收费问题,经研究决定责成当事人向患者当面陪礼道歉,多收费用退还患者,并处以所收金额3倍的罚款计人民币1200元整。在全院予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还查处了门诊口腔科医生收取患者50元现金未开发票的问题,给予同样处理。7月,院长组织院办、财务科、审计室、核算科对上半年收费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少报、漏报,给予少报漏报全额50%罚款。查出最多的少报728.50元,罚391.30元,最少的少报6.2元,罚3.1元,今后如有发生,则视金额多少给予3至5倍罚款。9月,顺利通过了上饶市卫生局组织的“全市卫生行风大家评”活动的督查验收。
2006年9月,玉山县卫生局转发江西省卫生厅《关于贯彻落实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违纪违法案件通报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各医疗单位组织人员认真学习,以此为鉴,杜绝此类事件发生。要认真吸取这一事件的教训,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医院院长的管理核心作用,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狠抓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医疗服务收费管理和监督,完善医院收入分配办法,认真执行病历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医风医德的教育。是年,根据县卫生局的统一安排,自5月上旬开始至次年2月底开展了一次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和“我为病人节省了医药费用了吗?”的大讨论活动,医院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严建平院长担任组长,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全院职工动员大会。会上医师代表作了表态发言,表示要坚决抵制任何回扣,拒收红包,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努力树立医务人员的新形象。先后5次召开反商业贿赂座谈会和医师、药剂人员专题座谈会。医务人员拒收红包数十起,上交红包12起,金额达2260元。医防科长徐永岳多次拒收红包,保持白衣战士一尘不染的廉洁从医本色,骨伤科护士童榴梅拾金不昧,在医院走廊拾到100元钱交还失主,受到群众赞扬。
2007年,是强化医风医德建设年。一是深入开展了“弘扬清贫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集中教育活动,转变干部作风入手,认真查找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深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组建了行风评议办公室,制定了《玉山县中医院2007年政风、行风和机关作风建设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使每个职工都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该项活动;三是深入开展职工道德教育和行风专项治理工作。根据中央、省、市、县政府和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治理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医院的行业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全县开展的行风民评活动中名列卫生系统前列,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2009年,从加强劳动纪律入手,开展了机关效能年活动。制定了《2009年玉山中医院机关效能年活动实施方案》,大力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医疗秩序,提高办事效能,提供“无间断医疗服务”,落实限时服务各项规定,全面推行人性化服务水平。
2010年,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卫生行风大家评”活动。使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形象、生存和发展,不能丝毫放松。设立“院长接待日”、“投诉办公室”、公布了投诉电话号码,做到有诉必受,有诉必查,有责必究,对群众投诉三天内办结并反馈给投诉人,办结率达100%。制定“廉洁行医制度”、“治理商业贿赂制度”,认真落实卫生部及国家药管局的“八项纪律”、“八项承诺”、“六个必须”和“十个严禁”的规定。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规定医院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品种必须占全院药品品种的95%以上。继续推行院科两级廉洁行医责任状和八项承诺责任状。药品经销单位与医院签订“药品购销廉洁协议书”。通过以上措施,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和行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章& 门诊
第一节门诊部
一、玉山县中医院门诊
日,成立玉山县中医院,是时,门诊设有中医内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妇科、换药室(轻度外伤处理),门诊挂号收费处等科室,由叶佐臣主持工作。
1961年增设西医内科、针炙科。
1971年9月,谢敏兼任门诊部西医科负责。
1972年至1974年,开设门诊病床10张,由医生、护士轮流值班。
1973年12月,增设妇产科,开展妇检、上环、人流、妇科病业务,负责人黄瑞瑛。
1977年7月增设五官科。
1979年上半年,增设放射科、化验室。
1984年8月至1996年8月,分设第一门诊部和第二门诊部。
二、第一门诊部
日,位于三清大道的县中医院综合大楼竣工投入使用,位于解放中路(俗称沿河路)的原中医院保留门诊业务,设立第一门诊部,任命俞国林为第一门诊部主任,叶祥耀为副主任,内设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骨伤科、中医针炙科、外科、西医内科、五官科、中药房、西药房、放射科、化验室、挂号室等12个科室,但未任命科室主任,未指定科室负责人。同年12月,增设眼科,1985年5月开诊肛肠科,同年7月开诊中医外科,1986年6月设理疗科。1996年8月,因沿河路诉迁,第一门诊部与第二门诊部合并,复称玉山县中医院门诊部。
三、第二门诊部
本院综合大楼启用后,设立第二门诊部,本院的大部分科室业务搬迁新址,至1985年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骨伤科、肛肠科、针炙科及西医内科、儿科、妇科等12个临床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医防科、心电图室、药剂室等辅助科室,吴炳禄任第二门诊部主任。
四、专科门诊
1988年4月,第二门诊部开设专家门诊,开展学术专题讲座等活动。9月,设立口腔科;五官科开设验光配镜业务。10月,增设按摩科。
1992年6月,聘请九江医专副教授胡长墉主持外科专家门诊工作,11月3日,第二门诊部设立眼病专科对外开业,招聘眼科医师钱立德主持眼病专科工作,并设立观察病床12张;同年,开设中医杂病、老年病、结石病专科门诊。
日,第二门诊部增设整形美容科,首席医师洪传全,护师舒绍金。10月5日,玉山县人民法院与玉山县中医院共同决定第二门诊部设立玉山县人民法院法医门诊,凡人体损伤就诊时,同时作为法医验伤鉴定。
1994年2月,开设神经病门诊,对重症患者兼收住院,负责人李水金。
五、玉山县中医院沿河路门诊部
1996年因县城沿河路诉迁、改建,原县中医院第一门诊部整体搬迁,遂在沿河路与新建南路交汇处购买了五间六层的联体大楼,嗣后,在此楼设立玉山县沿河路门诊部,内设门诊内科、眼科、男性病科、口腔科、检验科、肛肠科、中药房、西药房、护理注射室、收费挂号处。任命王跃青医师为门诊部副主任;2001年11月,邓仕明医师接任沿河路门诊部副主任职务,负责管理业务。2003年8月,该门诊部因房屋出租给私人办诊所,而将原有业务、医务人员并入本院门诊部。2006年6月,医院将沿河门诊部房屋整体拍卖。
第二节& 门诊科室设置
建院之初,规模小,人员少,设备简陋,只开设门诊,没有住院。门诊以内科杂病、骨伤科为主,兼治外、妇科病和小儿麻、痘、惊、疳等。以后随着本院人员和设备的不断增加,新的科室相继设立。
1971年10月,开设住院部,住院部由谢敏负责,有简历病床10张,而医护人员仍由门诊部工作人员兼管轮流值班。
1973年12月,开设妇产科;1977年开设五官科;1979年设立放射科、化验室;1984年先后增设医防科、眼科;1985年门诊部分设后,第一门诊部设立肛肠科、外科;1986年设立理疗科,医技科心电图室开展业务;1988年9月,增设口腔科,五官科开展验光配镜业务,10月增设按摩科;1992年设立眼病专科,同年,开设中医杂病、老年病、结石病专科门诊;日,增设整形美容科;1994年2月,开设神经病门诊,2000年开展肠道门诊,同年12月28日设立司法病床;2001年开设重症监护病房,12月,小儿科正式分科。
2010年12月,临床医疗职能科室:中医门诊科室有内科、儿科、老年病疑难杂病内科、骨伤科、肝病消化病内科、心血管内科、中风病内科、糖尿病肾病内科、肛肠科、皮肤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乙肝病专科、口腔科、美容科、注射室、振波碎石科、针炙推拿科、康复科和治未病科。下分述之。
一、中医内科
建院之初,即设中医内科,时有3位医师诊脉开方,医疗设施极为简单,无病房床位,日均门诊量约200人次。1971年10月,开设住院观察病床10张,由门诊医护人员轮流值班,1974年7月,因医务人员不足,用房紧张,住院观察病床撤去。
中医内科范围甚广,包括现代医学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某些妇科、儿科等疾病,其医治方法不尽相同。本院在治疗脑膜炎、甲肝、白喉等多发病,常见病方面有些独到之处。
脑膜炎:1962年本县冰溪镇三里街患者叶玉平,男性,2岁,患颈部强直,手足搐搦,体温达40.4℃,肛门烦躁,神昏,两目反射迟钝,经上饶专区医院诊断为:“流行性脑膜炎”,展转至本院内儿科门诊,用镇静肝阳、清解热方剂,不到2个星期,病即化险为夷。
同年,本县冰溪镇十字街患者叶林仙,女性,3岁,高烧半个月,神昏不语,目瞪神呆,反射消失,手脚瘫痪,关纹青紫;舌苔焦黑,势濒于危。经上饶专区医院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因住院治疗无明显效果,转本院内儿科门诊,经治医师审慎辨证,投入大剂白虎和紫雪兼用柔肝疏络之品,效如桴鼓,其应如响,治疗20余天,病即霍然而愈,恢复健康,且无后遗症。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旧称“传染性肝炎”,属消化道接触性感染。1962年,患者舒发金,男性,22岁,玉山县财政局干部,患传染性肝炎,急性发作,巩膜皮肤均有显著黄染,神疲头昏,食欲不振,胸膈胀满不舒。小溲黄如柏汁,肝脏大约有肋下一横指许,肝区有压痛,黄疸指数增高,肝功能受到严重的损害,在县人民医院经注射肝精葡萄糖等保肝疗法,同时来本院内儿科门诊,给予棉茵、陈枝子柏皮汤加减,病情很快好转,不久病即痊愈。
血吸虫病:为消除病人腹水,改善体质,本院医生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效果较好,历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病人6182人,占晚期病人总数的93.8%。
白喉:有阴虚与风热之分,处置方法各有不同。1969年12月,本院先后接诊两例患者采用不同方剂,效果均不错。患者刘某,男,2岁,发病之初即到某医院诊治。某医院化验,发现有白喉杆菌,但住院治疗效果不佳,拟行气管切开术,其父母不允。遂转本院内儿科门诊,确诊为阴虚白喉,病情危急,开泻火退白汤(自拟),处方:玄参18克,大黄15克,川浙贝10克,花粉12克,金果榄10克,薄荷、甘草、枳壳各5克,六神丸30粒(此方为1岁幼儿量),并用生莱菔3斤,去皮捣汁,同日服完,首次下服至中午,患者呼吸渐觉平定,二服后下2次硬粪,三服后排黄色稀便数次,病减大半,开始寻乳食。再服2剂痊愈。
患者单某,女,15岁,发热咽痛,喉间起白膜,喷嚏频作,已患病3天,在某医院诊治,喷嚏稍减轻外,余无好转,转来本院。接诊医生根据患儿呼吸气粗,喉中有痰鸣声,两侧咽喉微肿,表面附着条状白膜,质坚韧,刮之患处出血,大便干结,确诊为风热白喉。自拟疏风解毒汤,处方:桑叶12克,薄荷5克,葛根10克,虫蜕5克,玄参18克,淮木通6克,川贝10克,胖大海10克,黄苓10克,甘草、枳壳各5克,花粉12克,小牙皂3克两剂,患者服后咽痛减轻,痰鸣声消失。再开处方:减桑叶、虫蜕、葛根,加赤芍10克,服后诸症消失,痊愈。
中医内科成立初期,只能以看内科杂病为主,兼看中医妇科、儿科病。1962年县卫生局分配徐德泉、俞双琴、张德山、吴炳禄(骨伤科)、周苑琼、张水宝等6人来本院当中医学徒,在名老中医叶延春、张从沁等人的带教下,加强了技术力量,收治病种有所扩大,如肠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肿、风湿病、哮喘、腹泻、痢疾、白喉、黄疸、脑膜炎、妇科痛经、崩漏、产后病等,在治疗上主要采用中医疗法。1971年至1984年,随着技术力量的不断加强,除了能诊治一般内科疾病外,亦能处理一些急症,如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1971年至1974年,设住院观察病床10张,收治急症、重症病人,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梗、各种心衰、溃疡病出血、风湿病、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以及可保守治疗的急性阑尾炎等患者。在工作中,充分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中药为主,必要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1985年前,科内无专业定向,业务范围以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呼系统疾病为主,治疗手段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较少应用西医西药诊疗。1986年以来,科室加强了对西医诊疗技术的认识,相继开展了胸穿、腹穿、腰穿、颈椎侧方穿刺、髂穿、脑脊液置换等技术,并加强了对西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应用,通过业务讲课、查房、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医务人员的中西医业务水平,同时选派人员到外地大医院进修学习新技术,西医诊疗逐步规范,业务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医疗服务向全方位、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相对固定,门诊、病房统一排班。科室本着“全方位发展,突出中医特色,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方针,将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推向纵深发展。
二、骨伤科
本院骨伤科建于1960年4月,由玉山名中医杨九洲负责骨伤科业务。1962年杨九洲带徒吴炳禄。3年后,吴炳禄出师(可为患者疗伤)。杨九洲病逝后,由吴炳禄1人独立从事中医传统骨伤科业务,采用传统的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等办法治疗各类骨折和各种软组织损伤。1970年以来,吴炳禄先后担任骨伤科负责人,科副主任、主任。
从1980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各种软组织损伤,1984年10月,本院设立住院部后,即开展手术切开内固定治疗骨折,逐步形成中医骨伤科特色科室、品牌科室,周边县市江山、常山、广丰、上饶等地患者慕名前来就医,有一定的知名度。曾经独揽玉山骨伤科业务,玉山老百姓凡有跌打损伤、骨折的病人,绝大部分都来本院找吴炳禄医师治疗。
吴炳禄在本院培养带教陈仙鹤、练安全、杨剑标、俞伯健、汪益荣、廖顺才等6名徒弟,为县中医院发展中医特色医院做了一定贡献。
1989年3月,本院先后选派汪益荣、廖顺才到上饶地区医院进修骨伤科,脱产进修历时1年。同年,骨伤科主治医师吴炳禄被江西省卫生厅评为“全省卫生系统劳动模范”。
日,召开县中医院建院30周年院庆暨玉山县骨伤科医院成立大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日,县中医院骨伤科开展的第一例颈椎手术成功,首开上饶地区先例,主刀是主治医师汪益荣,助手廖顺才、吴炳松。
-5日,江西省骨伤科学会及著名骨伤科专家专题座谈会在本院召开,与会人员57人,汪益荣、吴炳禄、徐政和、夏明忠、董艳华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宣读论文。
日,县中医院为断指患者张春年(江苏人)施行再植手术成功,拇指、食指和中指成活率100%,主刀杨剑标医师。同年,开展了脊柱融合术等手术。
日,江西省卫生厅(96)331号文件通知:玉山县中医院为“江西省中医骨伤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江西省中西医结合急症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1997年12月,主治医师汪益荣主刀的全髋置换手术成功。
1998年3月,由主治医师廖顺才主持的《骨圆针撬拔内固定术治疗塌陷型跟骨骨折》科研项目获1997年度玉山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日,汪益荣主持的《经骶裂孔定向定位置管法注射胶原酶治疗腰突症临床应用研究》和颜文奇主持的《经尺骨鹰咀横式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Ⅲ&—Ⅴ型)临床研究》二项科研项目,被江西省卫生厅列入中医药科研计划。
2001年10月,汪益荣担任中国骨伤学会常务理事。
骨伤科传统方面是自制跌打损伤膏药,称为“杨九洲”膏药,玉山老百姓家喻户晓,甚至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外地玉山籍人都来玉山要杨九洲膏药,自制的“接骨紫金丹”、“伤科通利散”等内服药,有独特的效果,为县中医院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年间,吴炳禄、邵敏共收治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50例,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岁。经用快速旋前法复位,均获得显著效果。整复时,体健者取坐位,弱者取仰卧位,助手2人,一助手双手环握肘窝,医者左手持掌背指端,右手外擦去伤药水或正骨水,拇指腹轻揉表皮,以便松驰骨折端肌韧带的紧张度,换回左手握掌背四指端,左手环扣拇指,与助手由轻到重继续牵引,约3至5分钟,嘱病人放松患肢,以便配合,医者左手放开拇指,拿到腕关节内上方,四指在腕关节内下方,形成钳状,右手紧握患掌背指端,在不放松与助手的牵引力的同时,带劲有力的“快速旋前”。此时可闻连带性的复位响声,于次腕背血肿一并复位,保持尺偏,掌屈位。同时,把前臂又轻轻回转到中立位稍旋前方,有另一助手把持尺偏掌屈位,医者换上推扳手法来完成断端残余不足之处,推扳时稍偏前外方为好,复位即告完成。保持中立位、掌屈、尺偏、外敷医院自制去伤膏药、绷带扎2至3层,内外侧各放一挤压平垫。二短二长4块小夹板超腕固定;如无尺偏移位的改用内外2块夹板固定,便可握拳翘拇指活动,屈肘悬胸吊,晚睡时伸肘中立位放下,内外加护。周内行X线摄片检查,换药,3至4周去外固定,加强功能锻炼,每日可作撮爪、手摇纺纱各50至100次,以免腕关节粘连综合症的发生,内服药同骨折三期用药。典型病例:曾某,男,24岁,横街镇人,于日晚,坐摩托车跌倒,3小时后急诊:表情痛苦,右腕关节肿胀,青紫瘀斑,肌张力增强,腕背血肿大,拒按,疼痛,骨擦音明显,功能障碍,前臂远端畸形,扪尺骨小头有游离碎片。拟诊:桡骨远端并尺骨茎突骨折。采用“快速旋前法”整复;术后3天X线片示:左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茎突撕脱性骨折,对位对线佳。周内换药,兼服中药,续超腕外固定,三周增强功能活动,去固定,五周已能劳作,感觉良好。又例如:徐某,女性,56岁,家务,横街镇张村人,于日在家不慎跌倒时,左手前仆旋前着地,即觉右手腕外形改变,肿痛,不能活动,半小时后来到本院急诊:精神差,痛苦面容,腕关节伸展呈“枪刺”畸形。拟诊: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别无他伤,取坐位,采用快速旋前法治疗,一次复位,局外固定。术后X线片示:左桡骨远端骨折,达解剖部位,周内换药复查,正侧位力线尚好,3周去外固定,功能锻炼,情况良好,后告知痊愈。
本院骨伤科在确诊的基础上,发挥中医中药优势,注重一般患者及恢复期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调理,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1982年吴炳禄撰写的《脾胃理论指导伤骨科的体会》参加江西省首届首次骨伤科学会,1983年被北京中医研究骨伤科研究所选用,收入《全国骨伤科学术讨论论文汇编》;汪益荣撰写的《论虫类药在骨伤科中的运用》,于1987年11月被《中国骨伤》采用,《力臂式骨折固定器的改良探讨》被江西省第三届骨伤科学术会议选用并选入会议论文汇编;汤小军撰写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护理体会》被中医骨伤科学会1988年年会选用;汪益荣撰写的《简易髌骨加压固定爪的研制》收入全国伤科外固定学会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1990年吴炳禄、邵敏合撰的《快速旋前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被北京骨伤科研究院主办的杂志《骨伤科》采用刊登。
三、肛肠科
1985年建立肛肠科,属第二门诊部临床科室,由门诊部主任俞国林兼管,现任负责人邓仕民。
本院肛肠科主要业务是痔瘘、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炎的诊治,尤其是痔瘘、肛裂、直肠息肉的手术治疗。对痔的治疗从药物外用到注射疗法,再到手术治疗;肛瘘从单纯型到复杂型的手术治疗等,较有特色。多年来实行中西医结合,内服外用;痔的手术引进了“半开放绕钳缝合法”,为患者解除病痛和烦恼,便捷、经济、疗效好。典型案例:李某,女性,32岁,工人,1985年7月上饶地区医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日来本院初诊:泄泻粘液糊状便,日5至6次,时有血丝。本院采用以下处方:熟附片10克、党参12克、焦白术15、炒白芍12克、炒黄柏10克、焦神曲10克、陈皮3克、广木香10克、干姜6克、炒枳壳15克、川连3克,服3剂后,日便次减为2-3次,再服7剂,诸症悉除,续服健脾益气中药调理2月余,随访半年未发。
患者郑某,女,56岁,玉山县冰溪镇三里街人。主诉:大便次数增多,脓血粘液便约3月余。病史:患者3个月前因大便次数增多,每天5-6次,多者10余次,每次大便带脓血,粘液,无腹痛病史,曾到杭州肿瘤医院做直肠粘膜组织切片及细菌培养,排除癌及菌痢,并内服中药及西药未见效果,特来本院肛肠科诊治,经检查:肛门缘外观无异常发现;直肠镜检查:距肛缘直肠内10厘米处有约2厘米&2厘米大小的溃疡面,有渗出血,水肿,表面有脓粘液附着;指检:肠壁粗糙,不光滑,指套有少许脓血,粘液附着,无异臭。诊断:慢性直肠炎。治疗经过:令患者排尽大小便,外挤少许红霉素软膏加云南白药0.3克左右,用少许棉药包好,做成圆形棉球,在直肠镜下用探针把棉球敷于患处,每次可敷1-2个,并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类,保持大便润软通畅,每天按时大便。治则:内服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化滞。常用方白头翁汤加减,按上法治疗1周血便及粘液便基本消失,粪表面少许浓液1个月症状消除。
张某,女,43岁,教师,1984年在国外进修期间出现腹痛、腹泻,解粘液脓血便,有时日泻10余次,经国外医院及上海中山医院多次检查均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曾服用国内外多种药物治疗,疗效均不明显,稍进油腻或情绪波动则发作,体质渐弱,患者情绪苦闷,对治疗缺乏信心。日来到本院肛肠科初诊见:腹痛,痢下赤白脓血,日7-8次,稍感里急后重,伴神疲乏力,口苦纳呆,舌苔微腻,脉细。症属中焦脾胃虚弱,寒热虚实错杂之候;治从温清兼施,调理中洲入手,仿连理汤化裁:熟附片8克、干姜5克、党参10克、炒白术12克、川连8克、丹皮10克、炒米仁15克、炒枳壳15克、淮山药12克、广木香8克、炒谷牙15克。服3剂竟获奇效,诸证大减,患者欣喜相告,从未如此效佳。原方继进14剂,便常纳佳,觉咽喉不适,原方加银翘8克,再进7剂,改理中汤调理,随访4个月未发。
1986年5月,邓仕明主持《生肌玉红膏研用》项目,1987年张波撰写《中西医结合治愈慢性直肠炎二例体会》被江西中医外科1987年学会选用;2000年邓仕明自创的中药坐浴合剂运用研究成果,在省内领先;2004年11月,邓仕明主持的《半开放绕钳法治疗混合痔》项目达到省级技术水平。
2004年开展了复杂型肛瘘手术治疗,如樟村镇进士村俞姓患者肛瘘曾在某医院手术治疗后复发,到本院肛肠科就医,经手术治疗后至今未复发,已达6年。
2006年治疗重症混合痔有新的突破,如仙岩镇外村胡姓患者重症混合痔多年,久治不愈,在本院住院手术治疗,采用“半开放绕钳缝合法”,疗效很好。2010年随访,已4年未复发。
四、针灸推拿科
1988年10月建立针灸(按摩)推拿科,陈仙鹤任负责人,1990年梁伟担任针灸推拿科主任。主要治疗中风后遗症、腰腿疼痛等慢性病。以后随着医务人员和技术力量的加强,逐渐增收一些急性病患者,如脑梗塞、胆结石、泌尿系统结石等,并不断购置医技诊疗器,不断扩大门诊理疗项目。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的医疗业务主要是电针、穴位注射、封闭疗法等新疗法,并配合红外线灯、超短波治疗仪。随着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的引入,红外线灯渐被淘汰。收治的中风病、痹症等患者,在常规中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电针、穴位注射,并逐渐开展头针、耳穴压豆等疗法。
1993年开展了火针疗法、刺血疗法、梅花针疗法、灸法、刮痧疗法等,并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在临床推广应用。
2000年,本院针灸推拿科引进现代化高新技术——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将推拿、按摩、远红外线热疗、磁疗集于一体,不仅能模拟人工推拿的基本方法,而且使人工推拿的基本手法得到了升华,填补了传统推拿要完全依赖人工的历史空白,使中国传统推拿、理疗的治疗保健方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嗣后,采用32个按摩轮,辅以远红外全程跟踪热疗和磁疗;能贴紧人体曲线按摩,按照人体重量调节按摩强度;能改善肌肉和韧性功能,消除疲劳,降低血液粘稠度;能调节人体全身功能,对颈椎病、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特殊的疗效;并对内科、妇科、伤外科等疾病治疗有独到之处,对中风后遗症、失眠、面瘫、痛经等,采用针、灸、罐、药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取中医之长,疗效显著,特别是在推拿手法的运用上时刻注重轻重缓急,掌握推拿的“八字”要诀:有力、持久、柔和、渗透。
五、老年病、疑难杂症科
1992年,老年病、疑难杂症科从内科门诊中析出,徐永岳担任科室负责人。主要业务内容:中医将除伤寒、瘟病之外的内科病列入杂症范畴,大部分属于脏腑气血的病变。因此,本科主要诊治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疑难杂症。老年病则指脏腑气血已衰而防病能力下降、阴阳失调,易病的特点及疾病。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许多老年病、内科疑难杂症在该科室治疗痊愈,取得较好疗效,有较好的社会影响,接诊量为门诊首位。
六、皮肤科
皮肤科原属中医内科,有关皮肤病变患者,由邓仕明负责接诊治疗。1992年建立皮肤科,吴茂平任主任。至2010年,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其中主治中医师1名。
本院皮肤科采用中药汤剂内服、外洗治疗一些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和真菌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和发、甲、毛囊等皮肤附属器官疾病,疗效较好。尤其是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制成皮炎丸、凉血清肺丸、疮疹丸等一系列中药剂,治疗临床常见的湿疹、皮炎、荨麻疹、痤疮、酒渣鼻、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手足癣、红斑鳞屑性皮肤病、银屑病、玫瑰糠疹等,取得显著疗效。
1992年本院接诊一位患者,名叫聂宗旺,60岁,退休职工,已患银屑病3年,全身溃疡渗出,痒疼难忍,四处求医未愈。来本院皮肤科就医3个月痊愈。继后随访,未见复发。
2000年以来,本院在诊疗皮肤病方面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拟订处方清凉汤、败毒汤、利湿清热汤、调血汤、生发汤、调肝汤、清痤方等,使治疗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科室引进了氦氖激光仪、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显微镜等医疗设备,辅助治疗皮肤病、性病。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血管类红皮病、皮肌炎、红斑狼疮、天疱疮等皮肤科疑难重症、顽固性皮肤病、性病等有独特疗效,明显的缩短疗程,提高了治愈率。
七、肝病、消化内科
2000年从门诊内科中析出肝病、消化内科,负责人李界训。主要治疗消化系统(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等消化道和肝、胰及胆系等消化腺)等脏器的炎症、消化性溃疡、肿瘤及传染病的内科疾病,属于中医的肝、胆、脾、胃、大肠、小肠等器官的疾病范畴。刚成立时,科室仅有1名医生,每天上午门诊。2002年增至2名医生,全天候门诊。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相结合,运用中医辨证疗法及整体观念;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充分调整人体的其他脏器功能,扶正祛邪,达到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消化病、肝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到本院肝病、消化内科就医者较多。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消化道机能紊乱,中医有较大的优势。如:六十年代,玉山县城血吸虫病流行,有不少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转入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肝腹水。是时,缺医少药,西医内科治疗尚无良策。县中医院名中医师叶佐臣参加腹水治疗攻关组,他以甘遂、火戟等中药,运用中医疗法治疗腹水取得满意疗效,名燥一时。近年来,我院自拟协定处方胃宁汤治疗慢性胃炎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1989年,国内传染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大流行,本院自制肝炎合剂及时运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效果,充分显示出中医在治疗黄疸性肝炎方面的优势,解决了当时医药的不足。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治疗不及时,部分患者可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故治疗性干预是控制肝病的唯一选择。慢性乙型肝炎属祖国医学“胁痛”、“郁证”、“黄胆”范畴,就其病因主要是外感湿热、邪毒蕴结,肝郁血瘀,气血失调,肝肾亏虚等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根据临床经验,以脾气虚弱、肝肾亏虚为本,湿热邪毒、肝郁血瘀为标的本虚实症为多见。据此,本院肝病治疗协作组攻关专题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法,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取得一定疗效。本院在中医辨证肝病的基础上,结合西医辨病,将治疗法分为4种类型:
1、湿热留滞型:证见黄疸鲜明,口干口苦,恶心厌油,不思饮食,上腹饱胀,大便结或溏,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治拟清热利湿,方拟茵陈五通汤加减;茵陈25克,土茯苓(七叶一枝花)15克,泽泻15克,蒲公英15克、炒栀子10克,郁金10克,垂盆草15克,制大黄6克,粉甘草5克,加木通10克,枳壳、山楂、麦芽各10克,命名为愈肝1号方。
2、肝郁脾虚型:证见两胁胀病,腹部胀满,食欲不振,身困乏力,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治拟疏肝健脾,方以逍遥散加减:柴胡醋炒12克,枳壳10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郁金1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青皮8克,生山楂15克,粉甘草6克加麦芽等,为愈肝2号方。
3、气滞血瘀型:证见两胁刺痛,胁下积块,面色晦黯,肝掌,蜘蛛痣,闭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治拟活血化瘀,方以膈下逐瘀汤加减:赤芍25克,桃仁10克,莪术10克,丹参15克,生黄芪25克,郁金10克,制当归8克,别甲15克等,命名为愈肝3号方。
4、肝肾阴虚型:证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失眠多梦,右胁隐痛,或伴低热,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治以养阴柔肝,消化余邪。方拟一贯煎加减:生地12克,元参12克,枸杞子12克,麦冬12克,旱莲草15克,女贞子12克,郁金10克,茯苓12克,何首乌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加半边莲等,命名为愈肝4号方。
本院自肝病、消化科设立以来,治疗了一些难以治愈的肝胆疾病、消化道疾病;具有疗效较高,恢复较快的效果。在社会中有较好的影响。如周某,男,35岁,患萎缩性胃炎,反复腹痛,腹胀,便频,达7年之久,在上海、杭州多处求治无效,到本院肝病、消化科求治,服药2周后显效,诸症大部分消除,体重增加。乔某,男,72岁,患肺癌、肝硬化、胃下垂、靡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溃,术后用肝病、消化科中药调治,3个月后,身体基本康复,能如常参加室内外健身活动。马某,男,45岁,胃溃疡大出血,服肝病、消化科中药3剂血止,1周后痛止,恢复如常,10余年未发。
八、口腔科
1988年设立口腔科,吴晖担任负责人,开展拔牙、补牙、口腔常见病诊治,如水门汀充填、银汞充填、前牙光敏复合树脂修复、干髓术、前牙根管治疗术、阻生牙拔除术、牙槽嵴整术、粘液腺囊肿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成品塑料牙柱冠等。
1993年开展口腔修复(镶牙),由汤小军负责,并开展口腔内科根管治疗及牙周病治疗。1994年12月汤小军任负责人。
1999年,开展口腔牙列不正齐固定矫治,由段咏华、汤小军负责。
2004年1月,开展下颌骨骨折颌间牵引术,由汤小军、段咏华负责。
2008年7月,开展颌骨囊肿摘除术和颌骨骨折内固定术,由段泳华、汤小军负责。
九、西医内科
建院之初,就设西医门诊内科,副院长叶佐臣兼任科室负责人。开展业务范围主要有老年病、呼吸、消化、血液肿瘤、肝病等。同年7月,取消西医内科;1961年3月重设西医内科,吴以萍任西医内科负责人。1962年3月吴以萍调出本院,程勲森接替西医内科工作。1964年9月,程勲森被本院选送到上饶专区卫生学校脱产进修2年,西医内科由院长叶佐臣兼任科室负责人。1966年5月,西医内科改称西医科,何云娥任西医科负责人。
1970年3月,何云娥调出本院,西医门诊几乎处于停诊状况,由司药吴立处暂时任西医门诊。同年10月,在本院要求下,何云娥、张德山调回本院工作,西医门诊业务继续开展。
1971年9月,调入西医李振华加强西医科门诊工作,并由主持本院工作的谢敏兼任西医科门诊负责人。
1973年12月,西医科析出门诊妇产科,恢复西医门诊内科。
1989年3月,本院派送刘祥元到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内科,历时12个月,学成回院后,西医内科力量进一步加强。1990年以后,该科陆续配备了现代诊断仪器,完善了消化、呼吸、血液等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形成了一套本院独特的治疗方案。
日,香港航运公司连忠道游览三清山时,胃部大出血,引起休克,病情十分危急,经本院积极抢救,连先生的病情有所缓解,排除了生命危险。为彻底根治连先生的病患,经上级有关多方协同努力,10月9日,南京空军驻赣某部派直升机将连先生运到杭州医院继续治疗,本院经治医师仇燕青,护士长汤小军随机护送。《江西日报》曾发表《深情永驻三清山》的专题报道,对本院褒奖有加。
十& 心血管病专家门诊
2000年从西医内科析出心血管病专家门诊,毛用益任负责人,针对风心病、冠心病、梅毒性心脏病、心肌病,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各种休克及心血管病变进行治疗,并对心血管系统各种疑难病症进行临床研究。开展医学健康及心理咨询服务,宣传老年人卫生防病知识,为防治心血管病的发生,做扎实的基础工作。结合本院工作实际,深入病房,参与内科疑难病的会诊、抢救,提高了对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紊乱、心源性休克、洋地黄中毒、急性肺水肿的监测、护理和抢救。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注重一般患者及恢复期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调理,提高了疗效,促进了患者康复,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2003年该科室并入西医内科门诊。
十一& 妇科
妇科也是本院门诊设室最早的科室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该科只能诊治妇科杂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妇科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并开展少量小月份的人工流产和妇科查体。
1973年12月,增设妇产科,由黄瑞瑛牵头筹建,开展妇检、上环、人流、妇科病诊治等业务。
继后,本院陆续派员到外地大医院进修,医疗技术力量大为提高,特别是妇科手术在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取得结扎手术万例无事故的显著成绩。
同时,在老中医带领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不孕不育、子宫肌瘤、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疑难杂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自1990年以来,本院妇科已发展成为能处理难产、进行剖宫产、腹部复杂手术、中医中药治疗疑难杂症的中西医并举的综合性科室,能开展宫腔镜检查及治疗手术,利用腹腔镜开展妇科微创手术。
十二& 儿科
儿科始建于1960年4月。建科初期,设立儿科门诊。当时叶延春、张从沁都是玉山有名的儿科医生,在治疗小儿麻疹、痘、惊、疳等方面都有丰富经验。
20世纪60年代,麻疹、乙脑等病时有流行,来本院儿科就诊者络绎不绝。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疹”和“乙脑”的经验,为抢救患儿做出了贡献。
1997年以后,技术人员有所增加,技术水平亦有明显提高,诊治范围也不断扩大,能治疗一些急、重病症,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肠胃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风湿热等。并曾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愈中毒性肺炎合并心衰、胃柿石病、中毒性脑病后遗症、小儿失语、失明、不完全性偏瘫等。
1999年,经过江西省爱婴医院检查团的复验,本院获“爱婴医院”光荣称号。
2001年儿科临床分为西医儿科和中医儿科2个科室,并逐步将小儿发热咳喘、肾脏病、脾胃病、疑难病、新生儿病等相对分类,实行业务定向,以利积累临床经验。
小儿发热咳喘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针对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辩证应用本院自制的清肺系列糖浆和清退糖浆,并不断改进创新。
儿科肾病类疾病:1999年以后,本院儿科大夫主攻小儿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用清利活血益肾法,治疗小儿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治愈率达90%以上。
儿科脾胃病:本院儿科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本院自制的小儿扶正散、镇惊醒脾散等,治疗小儿脾胃疾病,经多年观察,疗效确切,服用方便,深受青睐。
儿科疑难病症:自2003年以来,儿科对小儿抽动一秽语综合症、癫痫、遗尿等疑难病综合研究,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特色,疗效使广大患者的亲属较为满意。
十三& 耳鼻咽喉科
1992年,本院第二门诊部开设老年病专家门诊时,主要以治疗老年病为主,同时诊治部分耳鼻咽喉科疾病。
建科初期,只能接诊耳鼻咽喉方面的一般非手术患者,主要予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1997年,开展鼻腔冲洗疗法治疗慢性鼻炎。
自1998年以来,先后添置TDE治疗仪1台、红外线灯1台,同时购置手术器械,相继开展扁桃体摘除术、耳前瘘管、鼻中隔偏曲矫治等传统手术,逐渐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案,对治疗耳鼻咽喉科的顽固性慢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十四& 西医外科
2000年建立西医门诊外科,邓仕民任负责人,收治部分较轻的普外、烧伤、烫伤、骨伤、泌尿、皮肤(含性病)患者以及肿瘤康复的病人。
普外专业:主要治疗各种甲状腺结节、乳腺疾病、肝胆、胃肠、胰腺疾病、疝气、各种骨外伤、外科感染等。
泌尿专业:主要开展膀胱镜检查,为病人明确诊断,有的放矢地制订治疗方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开展了各种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肿瘤专业: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治疗法为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病人缓解症状、解除痛苦、提高疗效、延长病人的生命,以及提供临终关怀进行了尝试,取得较为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血管专业:主要开展了对大隐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血栓形成、各种血管瘤、糖尿病坏疽及淋巴水肿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十五& 美容科
1993年初设整形美容科,由洪传全任负责人。该科先后购置离子喷雾机、冷喷机、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扫斑机、超声波美容仪、纹眉机、蜡疗机等设备,开展了痤疮治疗和去除各种疣、鸡眼及其他表皮赘生物等手术。
2003年,洪传全等医师辞职后,整形美容科整形业务难以开展,2004年改称美容科。
十六& 注射室
1961年3月,本院重设西医内科的同时,设立注射室。
注射室一直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凡各种注射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对过敏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过敏试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病员热情、体贴;密切观察注射后的患者情况,发生注射反应或意外时,及时进行处理,并及时报告医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并要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注射应做到每人一针一管,避免交叉感染;准备抢救药品器械,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室内每天要消毒,定期采样培养;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十七& 中风病专科
中风病专科成立于日,为江西省7个重点中医专科临床基地之一。舒小军主任中医师为学科带头人。
中风病专科又名中风治疗中心,由本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针灸科、康复科等专家汇聚而成。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如螺旋CT、磁共振、DSA等大型先进设备。中心拥有主任中医师1名、副主任中医师两名、主治中医师1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名,康复医师3名。中心环境优雅,近期开设病床10张,二期开设病床30张,抢救监护床2张。特色是应用中医的分型辩证论治,西医对中风急性期抢救及后遗症康复的全过程。在急性期可以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颅内去骨瓣减压术及溶栓、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实施脑中风个体化治疗康复早期介入,引进目前国际上有效的中风治疗管理模式。与此同时,还与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华山医院横向联系,多位教授定期到本中心查房,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治问题。此外,还配置针灸理疗师对每1位脑中风患者在床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康复治疗,使猝中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十八、眼科
本院建院初期,眼科疾病由中医门诊医治;西医普及伊始,列为外科医治,当时,仅能施行眼皮内翻、倒睫矫正等手术。
1977年7月,开设五官科,由2名退伍军人承担门诊五官科业务。是时,仅能在外科换药室洗涤眼睛,清除眼内一般异物(灰尘或砂土)以及眼疾换药等方面治疗。
1984年12月,本院第二门诊部增设眼科门诊,徐龙荣任负责人,能开展外眼手术。
日,第二门诊部设立眼病专科对外开业,招聘眼科医师钱立德主持眼病专科工作,设观察病床12张,并购置眼科成套的医疗设备。开展的主要业务是,常见眼疾治疗,白内障摘除手术、青光眼手术等医疗。是年,求治的患者仅白内障失明便达200余例,手术后,95%的患者视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上饶、广丰、江山、常山等周边县市的眼疾患者纷纷慕名前来求医。1993年2月,钱立德晋升为眼科主治医师,工资向上浮动1级。
1994年,眼科护士长潘杏玲撰写的《浅谈眼科病房管理和护理》论文被华东六省一市护理学术会议录用,是年9月2至4日,潘杏玲应邀出席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的学术会议。
日,眼科主治医师钱立德和医师钱美玲合作,首次开展角膜移植成功。
日至22日,江西省“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复明手术医疗队来本院进行复明手术门诊,在施行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前和手术时,采用50%葡萄糖降低眼压,手术顺利,效果良好。过去,在手术过程中,玻璃状体常常不同程度地脱出,增加了手术上的难度。自应用葡萄糖降低眼压后,先后施行近40例手术,均未出现玻璃状体脱出的现象。
2000年,眼科并入耳鼻喉科,更名眼耳鼻喉科。
2002年,眼科又从眼耳鼻喉科析出。同年10月,开展眼科超乳手术、泪道激光治疗术及视光配镜业务。
2003年,眼科主治医师钱立德调离医院,由何丽琴任眼科主任。
2005年,何丽琴调离医院,由董国钦任眼科主任。
第三节& 门诊部主任、护士长及其职责
历任门诊部主任有吴炳禄、俞国林、李腮林;历任门诊部副主任有李腮林、张波、邓仕明、毛迎建;历任门诊部护士长郑彩仙、占素贞、徐华蓉。
门诊部主任职责:在院长领导下,负责门诊部的医疗、教学、预防、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制定门诊部的工作计划,并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负责组织、检查门诊病员的诊治和急诊、重诊、疑难病员的会诊和抢救工作;定期召开门诊系统会议,协调各科关系,督促检查医务人员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医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组织门诊工作人员做好卫生宣传、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疫情报告等工作;按照中医院特点,制定门诊各项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缩短病人候诊时间;负责接待和处理门诊方面的日常医疗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门诊部护士长职责:在总护士长和门诊部主任的领导下,负责门诊部护理行政管理,督促检查护理人员、卫生员完成所分担的任务;制订工作计划,负责护理人员分工派班,经常深入各科门诊检查护理质量,复杂的技术应亲自执行或指导护士操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督促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检查指导各诊室开诊前准备及卫生宣传工作;提高护理人员服务质量,经常巡视候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对较重患者应提前诊治或按急诊处理;督促卫生员保持门诊整洁,重视消毒隔离工作;组织护士、卫生员业务学习,指导实习护士,开展护理科研并及时总结经验。
第四节& 门诊工作制度
门诊工作制度:1、医务人员对就诊人员要热情接待,科学组织和指导分诊,缩短候诊时间,对高热、危重病员及70岁以上病员,要优先安排就诊;2、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医师对首次来诊的伤病员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检和必要的医技检诊技术检查,作出诊断和处置,发现传染病人应填写传染病卡;3、需要转科诊治的伤病员,由首诊医师负责介绍,不需重新挂号;4、遇有疑难、危重伤病员或3次以上来诊尚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检诊或专科会诊,必要时报请门诊部主任组织科间会诊;5、规范书写门诊病历;6、承办伤病员入院手续;7、对候诊人员宣传卫生防病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知识;8、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院感染。
门诊手术室工作制度:1、凡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保持室内整洁、肃静;2、进入手术室时,必须穿戴手术室的鞋、帽、口罩;3、经常保持室内清洁,每做完一项处置,要随时清理;4、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应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术中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术中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做好术中护理;5、器械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及时请领,上报损耗,严格交接手续;6、各种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7、毒、限、剧药,贵重药应加锁保管,严格交接班;8、器械浸泡消毒液按规定及时更换;9、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一周的重新灭菌;10、已用过的注射用具要随手清理、清点,每日同供应室对换;11、负责送检手术采集的标本;12、室内每周彻底清扫消毒1次。
门诊换药室工作制度:1、严格执行无菌管理制度,非换药人员不得入内;2、除固定敷料外(绷带等)一切换药物品,均保持无菌,并注明无菌日期;3、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4、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5、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6、定期更换器械浸泡液;7、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伤口;8、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9、特殊感染不得在换药室处理;10、换药完后清洁用物,污染物品需初步消毒后再行交换;11、负责做好换药室的物品保管工作;12、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监测1次。
第五节& 急诊科
1989年,本院设立急诊科,实行24小时的就诊制。是年,急诊人数达1688人次,每日平均约达5人次。
1991年,安装急诊电话1部。
日,本院医防科、急诊科合编《玉山县中医院急症诊疗规范》,其内容有中风病急症诊疗规范、外感高热症急症诊疗规范、胸痹心痛急症诊疗规范、血症急症诊疗规范、厥脱症急症诊疗规范、胃痛急症诊疗规范、有机磷农药中毒诊疗规范、心跳骤停抢救规范。并依之作为医院医疗质量水平、临床医师“三基”考核的范本。
1995年4月,为进一步开展急诊科工作,配备科室主任1名,护士长1名,医务人员共9名,刘祥元任急诊科主任,郑彩仙任护士长,设立观察病床5张。
1997年,急诊科增任胡慧为副护士长。
2000年,增任余礼民为急诊科副主任,毛林花任急诊科护士长,李小燕任急诊科副护士长。
2010年,张世彬任急诊科主任,毛林花继任急诊科护士长,祝金香任急诊科副护士长。
急诊科主任职责: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制订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领导本科人员对病人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危重、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人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担任临床教学。
急诊科护士长职责:在总护士长、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组织安排、督促检查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完成急诊抢救任务,巡视观察室患者,按医嘱进行治疗护理,并做好各种记录和交接班;督促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复杂的技术要亲自执行或指导护士操作,严防差错事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训练,提高急诊抢救业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水平;组织护士准备各种急救药品、器材、定量、定点、定位放置,并经常检查补充、消毒灭菌和更换;负责护理人员派班、制定工作计划,检查护理质量及总结经验;负责抢救器材和用品的计划请领和报销工作;检查监督消毒隔离,防止医院感染,督促护理人员、卫生员保持室内整洁、整齐、安静;负责指导和管理实习、进修护理人员,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有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
急诊科护士职责:在急诊室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做好急诊病人的检诊工作,根据病情决定就诊顺序,有困难时,可请示医师决定,有急诊病人就诊时,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在医师未到之前,如遇特殊危重的病人,可行必要的急救处理,并随即向医师报告;准备各项急救所需用品、器材、敷料,在急救过程中,应迅速而准确地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工作;经常巡视观察病人,了解病人病情、思想和饮食情况,及时完成治疗及护理工作,严密观察与记录留观病人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做好查对和交接班工作,努力学习业务技术,不断提高分诊业务能力和抢救工作质量,严防差错事故;护送危重病人及手术病人到病房或手术室。
急诊科工作制度:1、各科室选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生和护士担任急诊科工作。实习医生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进修医生应根据业务水平,由科主任批准,方可参加值班;2、对急症病人的分诊、治疗、技术操作和抢救,应有高度的责任感,抢救过程中要严肃、认真、迅速、准确,各科室要避免发生互相推诿病人的现象;3、遇有疑难病症与危重病人应立即请上级医生诊视,或请有关科室会诊。诊断不明或病情不允许搬动者,可暂时留危重症病室或留急诊观察室抢救。当病情稳定后方可送到病房或手术室,护送前应先用电话通知接收单位;4、急诊室的抢救药物、急救器材、诊疗仪器、手术器材等要准备齐全,并严格执行“四定制度”(即:定数量、定放置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消毒与维修);5、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随时准备抢救病人,若需暂时离开,必须与有关人员联系,非固定在急诊室的其他各科室急诊值班医生,应有固定地点,便于一呼即到,若需离开固定地点,应随时将去向通知急诊室的值班护士;6、遇有大批需抢救的病人同时就诊时,应立即报请科主任、门诊部主任或院领导,以便其亲自指挥,组织抢救;7、由护士长负责做好急诊统计工作。
抢救室工作制度:1、本室专为抢救病员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2、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3、药品、器械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4、每日核对1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5、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一周时重新灭菌;6、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1次,室内禁止吸烟;7、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位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8、每次抢救病员完毕后,要做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急诊观察室工作制度:1、对不符合住院条件,但根据病情尚须急诊观察的病员,可留观察室进行观察;2、各科急诊值班医师和护士,根据病情严密注意观察、治疗,凡收入观察室的病员,必须开好医嘱,按格式规定及时填写病历,随时记录病情及处理经过;3、急诊值班医师早晚各查床1次,重病随时查床;4、主治医师每日查床1次,及时修订诊疗计划,指出重点工作;5、急诊室值班护士,随时主动巡视病员,按时进行诊疗护理并及时记录,反映情况;6、值班医护人员对观察病员的临时变化,要随找随到床边看视,以免贻误病情;7、急诊值班医护人员对观察床病员,要按时详细认真地进行交接班工作,必要情况书面记录。
医技科室急诊制度:1、各科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实际需要,填写急诊检验单,可用电话(或手机)通知检验科值班人。血、尿、脑脊液由护理人员或临床医生送到检验科;2、检验科值班人员接到急诊检验标本后,应在报告单上注明接到标本时间,并立即进行检验;3、各项检验结果应立即用电话(或手机)向临床医生报告,并在化验单上记下电话(或手机)报告的时间,或者立即把标本送到临床医生手上,并在报告单上注明报告发出(送达)时间;4、急诊项目要在2小时内出报告(特殊项目除外);5、检验科的急诊检验项目有常规的血、大便、小便、隐血、各类穿刺液涂片检查;生化(钾、钠、氯)、血糖检查;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检查;CO2CP分析、血尿淀粉酶、心肌酶谱、凝血时间检查;6、各科室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实际需要,认真填写急诊摄片申请单;7、放射科值班人员接到急诊检查申请单后,应立即进行检查,不得借故推诿;8、急诊报告要求在平片出片后2小时内报告(特殊检查项目除外);9、放射科的急诊检查项目有胸、腹摄片(或透视)、骨关节检查;消化道异物检查;各部位软组织异物检查及配合临床医生做有关必要的检查;10、各科室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实际需要,认真填写急诊申请单,B超、心电图室人员接到急诊通知后,20分钟内赶到病人身边做检查,不得借故推诿;11、操作完后,30分钟内写出急诊报告;12、各科室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实际需要,认真填写急诊CT申请单,CT室值班人员接到急诊检查申请单后,应立即进行检查,不得借故推诿;出片后,在30分钟内写出急诊报告;遇有疑难病例,可先发临时报告,告知病员家属第二天来取正式报告,并做好疑难病例讨论;普通CT检查,报告应在2小时内出结果。
第五章& 住院部
第一节& 住院部的沿革
日,本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工程全部竣工启用,一楼为门诊部,二至四楼为住院部,拥有病床51张。
1993年,住院部大楼竣工启用。住院部设内儿科,主任毛用益,副主任舒小军,护士长徐淑梅,副护士长黄雪琴;伤外科主任吴炳禄,副主任汪益荣,护士长刘水琴,副护士长蒋英;眼科副主任钱立德,妇产科主任黄少华,护士长潘杏玲;手术室主任邱丽燕。
1997年,骨伤科增设副主任廖顺才;增设外科,主任徐政和,副主任洪传全,护士长蒋英,副护士长李玫瑰;眼科、妇科护士长刘水琴,手术室护士长许勤英,副护士长吴敏芳。
2000年,住院部设立科室有内一科、内二科、外科、骨伤科、妇儿科、眼耳鼻喉科、手术室等7个科室。
内一科由舒小军任主任,陈斌、罗树芳任副主任,蒋英任护士长,徐熔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33张。
内二科由李新勇任主任,刘水琴任护士长,程敏英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13张。
外科由洪传全任主任 ,杨雨辉任副主任,吴敏芳任护士长,姜玉霜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51张。
骨伤科由廖顺才任主任,陈仙鹤任副主任,胡慧任护士长,李玫瑰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45张。
妇儿科由黄少华任妇产科主任,唐敏宏任儿科副主任,吴梓仙任妇产科副主任,黄雪琴任护士长,徐卫芬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36张。
眼耳鼻喉科由钱立德任主任 ,乐玉华任护士长,占素贞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含门诊观察病床)26张。
手术室由邱丽燕任主任,周小平任副主任 ,许勤英任护士长,董艳华、郑礼嫣先后任副护士长。
2003年,外科分设外一科、外二科,外一科由童寅任主任,外二科由罗贤良任主任。
2010年,住院部设立的科室有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骨伤科、妇产科、儿科、手术室、重症监护(ICU)等9个科室。
内一科由罗树芳任主任,舒光辉任副主任,郏群林任护士长,王双英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45张。
内二科由李新勇任主任,黄雪琴任护士长,拥有病床8张。
外一科由洪德旺任主任,李恤民任副主任,胡慧任护士长,祝勤英任副主任长,拥有病床25张。
外二科由罗贤良任主任,罗嗣亮任副主任,郑礼嫣任护士长,傅淑云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25张。
骨伤科由廖顺才兼任主任,徐利、缪贤林任副主任,乐玉华任护士长,舒绍金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45张。
妇产科由胡少红任主任,程敏英任护士长,王桂桥、李美英先后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20张。
杨剑标任大外科主任。
儿科由唐敏宏任主任,谢慧清任副主任,廖秀梅任护士长,郏木香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12张。
手术室由邱丽燕任主任,黄梅英任护士长,占李华任副护士长。
重症监护(ICU)由刘建华任主任,王宝斌任副主任,姜玮任护士长,黄凤仙任副护士长,拥有病床5张。
第二节& 住院部设置的科室
一、大内科
内科是本院3大特色科室之一,属台柱科室,在县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科内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10余名,硕士研究生1名。
2000年大内科析出内一科、内二科。
2003年,为使医院内科各专业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院务会研究决定,对大内科进行专业分组,各有关专业人员对口上岗。医院对各专业人员的进修、培训,将以此专业分组规范,各科室互相邀请会诊,也必须以专业分组填写会诊单,如首邀因诊断不准邀请了非专业分组的成员,必须另发邀请书,请专业成员会诊,否则,发生医疗纠纷、事故,责任医生按有关院纪院规处理。
自1980年以来,在毛用益主任医师带领下,内科已由单一的大内科发展成各系统均具有特色的内科系列,走专科专病治疗的道路,形成了心脑血管、肾病、呼吸、肿瘤、消化、肝病、结石、传染等专业组。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顽固性心衰、心脏骤停、呼衰、肾衰、肺源性心脏病、大咯血、不明原因黄疸、胃炎、胃溃疡、气管炎、肝炎、肾炎、糖尿病等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手术化疗配合中医中药、免疫治疗、内服配合外敷治疗,充分运用了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在治疗内科危重病、泌尿男性病,不孕不育症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典型的病例是:
日,本院接收了一位病人,名叫郑小芳,女,20岁,必姆镇杨家村人,困反复口渴,多尿半年,上腹部疼痛、呕吐、呼吸困难约5小时入院,急查发现:空腹血糖27.5mmol/L。尿糖(4+)、尿酮体(3+)、血K离子3.89
mmol/L、Na离子133.1 mmol/L、氯离子mmol/L、CO2cp13.0
mmol/L。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补液及小剂量RI静脉滴注,2天后酮症酸中毒纠正。继依病情治疗:1、制定糖尿病饮食;2、RI改为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3、补液;4、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1周病愈。随访,身体健康,已外出打工。
日,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颚淋巴结肿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