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竹茹的功效与作用,竹茹梨姜汤的做法和功效及其功效有哪些

【姜竹茹的功效与作用】_姜竹茹_营养价值_怎么制作_注意事项-大众养生网
姜竹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吹一样的风问: 15:52:01关键词:
我这段时间有一些咳嗽,经常吐痰,喉咙很不舒服,但是又不是,去中医那里治疗的时候,医生给我开了一些竹茹,姜竹茹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
大众养生网小编解答:
竹茹又叫姜竹茹,姜竹茹是竹茹的处方名,是一剂很好的中药,性微寒,味道甘甜,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凉血止吐的功效,主要用于痰热咳嗽,心悸,胃热呕吐等症状。有很多的搭配,可以与丹,一温一寒,对于脾胃虚弱,恶心呕吐,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可以与搭配,对于胃气上逆呕吐不止有很好的帮助。配黄连可以收清新的化痰止咳。
营养师问答
微信扫一扫竹茹的功效
我的图书馆
竹茹的功效
&&&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肺、胃、胆经。&&& 【功效】清热止呕,涤痰开郁。&&& 【功效主治】&&& 1.涤痰开郁:①用于胆虚痰热郁结、烦闷不宁、不得眠等证,可与枳实、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生姜同用,如温胆汤。②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可与胆星、菖蒲、茯苓、半夏、橘红、枳实、人参、甘草、生姜同用,如涤痰汤。&&& 2.清热止呕: ①用于湿热呕吐,可与黄连、半夏、陈皮同用,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②用于胃虚热所致的呕吐或哕逆,可与橘皮、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同用。&&& 3.清热除烦: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心烦意乱,可用竹叶、石膏加竹茹、芦根。&&& 【鉴别应用】竹茹与半夏,二药均有化痰、止呕、安神作用,对于胆虚痰热郁结所致的烦闷不宁、头晕目眩、反胃呕哕之证,常相互为用,以协同化痰、安神、止呕作用。然竹茹性凉而润,偏治热痰及胃热呕哕,并善以宁神开郁除烦,凡痰热郁结所致的心神不宁及产后虚烦头痛、心中闷乱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温性燥,偏治寒痰湿痰及痰饮所致的呕哕,并善长辛开苦降,散结消痞,对于痰湿郁留心下所致的痞坚不舒、饮食不下以及泛恶呕吐者,用之最佳。& 【配伍应用】& 1.配半夏: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性偏于凉,长于清利热痰而止呕;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除满,性温偏热,善化湿痰而止呕。二药配合,一寒一热,相互为用,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以致恶心、呕吐、呃逆等证,对痰湿为患,症见眩晕、虚烦不眠诸证者亦佳。&&& 2.配枳实: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竹茹下气消痰,清热止呕。二药伍用,相须使用,相得益彰,和胃降逆,清热止呕,消积化痰,宽中利膈之力增强,主治胃热痰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满闷等证。&&& 3.配陈皮:陈皮理气健脾,和胃降逆;竹茹清热止呕,下气消痰。二药伍用,一温一寒,温清相济,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热甚妙,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调,寒热错杂,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 4.配生姜:生姜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竹茹清热和胃,降逆止呕,二药合用,一寒一温,相须使用,具和胃止呕、调中降逆之功,主治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呕呃不止,使寒热解、胃气降则呕呃自止。&&& 5.配黄连: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竹茹得黄连寒清苦降之助,清胃止呕之力大增,并能燥湿化痰,用治胃热所致之噎嗝、恶心、干呕等证,或痰热阻胃所致之呕吐痰涎、吞酸吐水等证,均为有效之品。此外,对胆火肆逆、挟痰扰心而见胸闷痰多、心烦失眠、惊悸不宁等证,用竹茹人胆,黄连入心,心胆并治,可收清心胆、化痰浊之功。&&& 6.配石斛:竹茹入肺能清热化痰以治咳嗽,入胃可清胃腑之热而降逆止呕逆,入胆而清泻胆火;石斛长于滋阴养胃兼能除胃中虚热,具生津止渴作用。二药并用,同奏清胃热、养胃阴、和胃气、降呕逆之功,清中有补,补中有清,善于治疗胃阴不足、胃虚有热、气失和降所致的饥而不食、反复呕吐、或干呕不止、口干烦渴等,对于妇女妊娠恶阻、胃气受胎热上扰而见的恶心呕吐,也宜用之。&&& 7.配黄芩:黄芩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之效;竹茹有清化热痰、凉血止血之功。二药配伍,相须使用,相辅相成,使其清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力大增,临床主治肺热咳嗽、痰涎壅盛及内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 【应用注意事项】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呕者忌用。&&& 【用法用量】内服:3~9克,入煎剂。一般祛痰多生用,止呕多用姜汁炒用。
&&& 【功效特点】本品善于涤痰止呕,清热除烦,适用于痰热咳嗽、胃热呕哕、呃逆烦躁等证,兼可凉血安胎,用于胎动不安,是一味治胃热胃虚呕逆的良药。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橘皮竹茹汤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效。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橘皮竹茹汤歌诀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齐,胃虚有热失和将,久病之后更相宜。[1]
橘皮竹茹汤组成
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橘皮竹茹汤用量
橘皮、竹茹各15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橘皮竹茹汤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橘皮竹茹汤功用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橘皮竹茹汤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橘皮竹茹汤方义
呃逆之证,皆因胃气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证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有热宜清,气逆宜降,故立清补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皆重用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虚,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以治胃虚,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药。[2]
橘皮竹茹汤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对于胃虚有热之呃逆、干哕,最为适宜。
橘皮竹茹汤运用
本方为治疗胃虚有热呕逆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呃逆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橘皮竹茹汤加减化裁
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兼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2]
橘皮竹茹汤禁忌
呕逆因实热或虚寒而致者,非本方所宜。
橘皮竹茹汤附注
附方:丁香柿蒂汤
组成:丁香6g,生姜、柿蒂各9g,人参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胃气虚寒证。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
出处:《症因脉治》
橘皮竹茹汤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3]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3:“大病后,呃逆不已,脉来虚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4]
汪昂(清).《汤头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
张仲景(汉).《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吴昆(明).《医方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度百科科普词条项目审核专家组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zhú rú tāng2 概述竹茹汤为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十五首。3 《普济本事方》卷四方之竹茹汤
3.1 组成三两,、(半盏,一升煮耗半)各三分。3.2 制法上药为粗末。3.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加三片、一枚、(弹子大)一团,服。3.4 功能主治《》卷四方之竹茹汤主治。4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4.1 竹茹汤的别名(《》卷七)。4.2 处方干葛90克 22.5克 半夏22.5克(姜汁75,浆水200毫升,煮耗一半)4.3 制法上药为粗末。4.4 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四引(方)之竹茹汤主治胃热呕吐。4.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竹茹9克、大枣1枚,同煎至150毫升,去滓。4.6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5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5.1 竹茹汤的别名葛根竹茹汤5.2 组成干葛3两,甘草3分(炙),半夏3分(姜汁半盏、浆水1升煮耗半)。5.3 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5.4 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之竹茹汤主治胃热呕吐,饮酒过多而呕;正汗后,余热留于、,必令作呕。5.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竹茹1弹子大,大枣1个,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5.6 竹茹汤的临床应用胃热呕吐:政和中一宗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药与饮食俱不下,医者皆进、、等药,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热留,孙兆竹茹汤正相当尔。治药与之,即时愈。5.7 各家论述1.《》:阳明,胃也;少阳,胆也。有辨焉,者热在胃,者热在胆也;兼而有之,则二经均有留热矣。是方也,干葛清胃,竹茹清胆,半夏破逆,甘草调阳。2.《》:干葛辛微温,能解酒毒,入;甘草气味甘平,入;半夏气味辛温,入足阳明;竹茹气味甘寒,入足阳明;姜、枣以和荣卫。胃热呕吐不止,亦必因胃中蕴热,故以微辛温之药令其入胃,引人甘寒之品,则酒热稍解,气得下降,安而病自己也。
5.8 附注葛根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6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竹茹汤6.1 竹茹汤的别名6.2 组成竹茹2升,4两,1两,1两,1两,芎?1两,1两,甘草1两,桂心1两。竹茹20克 干地黄12克 人参 芍药 桔梗 芎藭 当归 甘草 桂心各3克6.3 制法上九味,哎咀。6.4 功能主治《》卷三方之竹茹汤主治妇人、、、。6.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用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6.6 各家论述《》竹茹为发渴专药,芎?、芍、地为滋血专药,人参、甘草为扶胃专药,桂心专行四物之滞,桔梗专助人参之力。6.7 附注竹皮汤(《》卷七)。7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竹茹汤7.1 组成青竹茹1两,葛根1两,半夏3分(汤洗7遍,焙干),(,焙)3分,甘草半两,陈(汤浸去白,焙)半两。7.2 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7.3 功能主治《》卷二十四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后,,客热在脏,。,不得饮食。7.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8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方之竹茹汤8.1 组成淡竹茹半两,人参1两,(头)3分,甘草半两(炙),1两,葛根3分,半夏半两(汤洗7遍,切,焙干)。8.2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8.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二十之竹茹汤主治伤寒热,干呕不止。8.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9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竹茹汤9.1 组成青竹茹1两,(锉)1两,甘草(炙,锉)1分,半两,芦根半两(锉),半两。9.2 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9.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
9.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少许,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10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方之竹茹汤10.1 组成青竹茹大1块,半两(拍碎)。10.2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二十九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不止。10.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11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竹茹汤11.1 组成竹茹1合(新竹者),甘草1分(锉),2枚(椎破)。11.2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竹茹汤主治烦渴不止。11.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用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放温,时时细呷。12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之竹茹汤12.1 组成青竹茹(锉)1升,芍药2两,芎?3两,当归3两(切,焙),桂3两(去粗皮),甘草(炙,锉)3两,(去黑心)3分。12.2 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12.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之竹茹汤主治吐血、、。12.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13 《圣济总录》卷七十方之竹茹汤13.1 组成生竹茹2两,生地黄2两(切,焙),黄芩(去黑心)各2两,蒲黄1两,芍药1两,麦门冬(去心皮)1两。13.2 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13.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七十方之竹茹汤主治热盛所致衄血、汗血。13.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14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之竹茹汤14.1 组成竹茹1两,前胡1两(去芦头),1两(去黑皮),人参1两,甘草(炙,锉)3分,(去心,炒)3分,(锉)1两半,1两半,半两(去苗),麦门冬(去心,焙)半两。14.2 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14.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之竹茹汤主治,肌瘦,烦疼。14.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各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竹茹汤15.1 组成青竹茹1两,人参1两,1两,桔梗1两(炒),1两,1两(去土),桑根白皮1两(锉),前胡1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去心,焙),赤小豆1两,甘草1两(炙,锉),熟干地黄(焙)1两。15.2 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15.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竹茹汤主治,日哺潮热。15.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16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方之竹茹汤16.1 组成竹茹1分,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锉)1分,桔梗半两(锉,炒),半两(镑),(锉)半两,根半两。16.2 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16.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一二二方之竹茹汤主治肿痛。16.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17 《普济方》卷二十七方之竹茹汤17.1 组成竹茹3两,赤小豆3两,麦门冬3两,大枣10个,桔梗2两,北柴胡2两,川续断2两,2两,甘草1两2钱半,1两5钱(去节),五味子1两5钱。17.2 制备方法上药为末。17.3 功能主治《》卷二十之竹茹汤主治劳吐血。17.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不拘时候。18 《普济方》卷三四一方之竹茹汤18.1 组成生芦根1两,青竹茹4钱,橘皮4钱,前胡4钱,生姜5片,2两,2两。18.2 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三四一方之竹茹汤主治孕3-4月,呕吐。18.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煎至6分,空心温服。19 《普济方》卷三八四方之竹茹汤19.1 组成青竹茹弹子大,半夏3个(汤泡7次),40粒,干葛。19.2 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三八四方之竹茹汤主治小儿胃,汁。19.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加生姜3片,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量儿,以意加减与服。
19.4 附注方中干葛用量原缺。原书另一同名方用青竹茹如指大,半夏7枚,粳米49粒,干葛3片。20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竹茹汤20.1 处方(净去白)、人参、、麦门冬子(去心),各一两;白茯苓、(),各半两;甘草一分。20.2 炮制上药为粗末。20.3 功能主治《宋·》之竹茹汤主治妊娠,呕吐,,痰逆烦闷,四肢不和,并宜服之。20.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入竹茹一块,如弹子大,同煎至七分,去渣服之。20.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1 《医心方》之竹茹汤21.1 处方青竹茹9克,生姜12克,半夏15克,12克,橘皮9克。21.2 功能主治《》之竹茹汤功在,。主治。()21.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上药为粗末,水煎服,分2次服。21.4 摘录《医心方》22 《三因》卷十七方之竹茹汤22.1 竹茹汤的别名、、八味竹茹汤、参补饮、人参、22.2 组成人参1两,橘皮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1两,甘草(炙)1分,白茯苓半两,厚朴(姜制)半两。22.3 制备方法上。22.4 功效主治《》卷十七方之竹茹汤功在安胃和中,止呕吐。主治妊娠择食,呕吐,头疼,颠倒痰逆,四肢不和,烦闷。22.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本盏,水1盏半,加生姜、竹茹1块如指大,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22.6 附注人参橘皮汤(《》卷十二)、参橘散(《》卷二二四引《济生》)、八味竹茹汤(《普济方》卷三)、参补饮(《》卷八)、人参橘皮散(《便览》卷四)。参橘汤(《叶氏》卷二)。23 《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竹茹汤23.1 组成橘皮3钱,半夏3钱,甘草1钱,竹茹1钱,7分,2片。23.2 功能主治《》卷五方之竹茹汤主治火炎呕吐。
23.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为引。24 《万氏女科》卷二方之竹茹汤24.1 组成人参1钱,1钱,茯苓1钱,炙草1钱,1合,青竹茹鸡子大1团。24.2 功能主治《》卷二方之竹茹汤主治孕妇惊恐,悲泣。24.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5个,水煎,。25 《产宝诸方》之竹茹汤25.1 组成1两(不去白),竹茹半两。25.2 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分四服。25.3 功效主治《》之竹茹汤功在凉胎,退。主治疾。25.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水1盏半,煎8分,去滓,不拘时候服。26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引《济生》方之竹茹汤26.1 组成橘红、干葛、甘草、麦门冬、生姜。26.2 功能主治《》卷二十六引《济生》方之竹茹汤主治,口渴。26.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26.4 运用热甚者,加姜连。27 《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竹茹汤27.1 竹茹汤的别名27.2 组成竹茹1升,橘皮3两,半夏(洗)3两,生姜4两(切),1两,甘草1两(炙)。27.3 功能主治《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竹茹汤主治伤寒干呕不止。27.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2升半,分3服。27.5 附注竹茹饮子(《》卷十一)。28 《麻科活人》卷二方之竹茹汤28.1 组成竹茹、陈皮、、楂肉。28.2 功能主治《麻科活人》卷二方之竹茹汤主治麻症收后,余毒留于胃脘,呕吐不止。28.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29 《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医经会解》方之竹茹汤29.1 组成桔梗、竹茹、、、、、、、、桑白皮。29.2 功能主治《观聚方要补》卷三引《会解》方之竹茹汤主治,涎涌,。29.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加,水煎服。30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竹茹汤30.1 组成青竹茹1两,黄芩1两,1两(微黄),甘草半两(生用),麦门冬1两(去心),半两,栝楼根1两,半两,仁半两。
30.2 制备方法上锉细和匀。30.3 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竹茹汤主治乳石发动,,心胸痰逆,不纳饮食。30.4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小麦半合,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31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竹茹汤31.1 组成竹茹、干葛、陈皮、半夏、甘草、藿香。31.2 功能主治《》卷二方之竹茹汤主治呕吐。31.3 运用应者,加生姜;应清火者,加栀、连、;若带表症,加各经表药;若和,加藿香、厚朴;若饱闷有食滞,加之药。31.4 各家论述此方以干葛、竹茹清胃,广皮、甘草和胃,无涎不成呕,故加半夏化痰涎。32 《医心方》卷三引《古今录验》方之竹茹汤32.1 组成生竹茹4两(去上青),生姜4两,甘草2两,前胡2两,茯苓2两,橘皮1两。32.2 功能主治《医心方》卷三引《古今录验》方之竹茹汤主治客热,口生疮烂,不得食。32.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2升,,半日尽。33 方出《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集验方》,名见《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方之竹茹汤33.1 竹茹汤的别名33.2 组成青竹茹3两,生姜4两,半夏5两,茯苓4两,橘皮3两。33.3 制备方法上切。33.4 功效主治方出《》卷三十三引《集》,名见《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方之竹茹汤功在清痰止呕。主治妊娠2-3月,呕吐不下食。33.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2升半,分3服。33.6 用药禁忌忌、饧、鮓等物;忌鸡、鱼、面食。33.7 附注青竹茹汤(《》卷十一)。《》有粳米。34 《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之竹茹汤34.1 组成竹茹2升,甘草6分,当归6分,芎?6分,黄芩6分,桂心1两,术1两,人参1两,芍药1两。34.2 功能主治《医心方》卷十三引《》之竹茹汤主治吐血、汗血、大小。34.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分4服。34.4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竹茹、黄芩上清,桂导虚阳,芎、归、芍药引血,参、术、甘草资气于胃,上下无不宜之。35 《大生要旨》方之竹茹汤35.1 组成熟半夏(用姜汁炒透)1钱,陈皮1钱,苏梗1钱,1钱,1钱(焙),枳壳1钱(麸炒),(酒炒)1钱,茯苓1钱5分,竹茹5分(重姜汁炒)。35.2 功能主治《》方之竹茹汤主治恶阻。怀孕50日,四肢软倦,,,呕吐痰涎,思食酸食。35.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河水煎服。宜服此味5-6剂。35.4 运用如火旺吐甚者,加酒炒5分、黑山栀1钱,麦冬2钱(去心);者,加白术1钱(),2钱;者,加1钱(酒炒)。36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太平圣惠方》之竹茹汤36.1 竹茹汤的别名竹茹36.2 组成青竹茹3钱,麦冬3钱,前胡2钱,橘皮1钱,芦根半握。36.3 制备方法上锉。36.4 功能主治《·篇》卷十引《太平圣惠方》之竹茹汤主治恶阻。36.5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36.6 附注竹茹麦冬汤(《盘珠集》卷下)。37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竹茹汤37.1 组成竹茹、橘皮、甘草、半夏、、麦冬、人参、枇杷叶。37.2 功能主治《》卷四方之竹茹汤主治胃受气浊,浑乱,心下烦,不喜热物,得热即呕,喜渴,其脉虚数,或细而疾。37.3 竹茹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37.4 运用,去竹茹、麦冬,加丁香;,去人参。38 参考资料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相关文献浏览本页的人还关注了以下词条:
开放分类: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竹茹汤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抱歉,功能升级中,暂停讨论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三 20:05:44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您现在的位置: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查看:竹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一览(2)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化痰,止吐。治烦热呕吐、呃逆,痰热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恶阻,眙动,惊痫。
  ①《别录》:&主呕畹,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②《药性论》:&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③《食疗本草》:&主噎膈,鼻衄。&
  ④《本草蒙筌》:&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
  ⑤《纲目》:&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痢,妇人胎动。&
  ⑥《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吐血,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痫,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⑦《本草述》:&除胃烦不眠,疗妊娠烦躁。&
  ⑨《本单再新》:&泻火除烦,润肺开郁,化痰凉血,止吐血,化水血,消痈痿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熬膏贴。
  【注意】《本草经疏》:&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忌用。&
  【复方】①治哕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
  ②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铢,茯芩、生姜各一两,半夏三十铢。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千金方》)
  ③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金匮要隙》竹皮大丸)
  ④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麦门冬五合,甘草一两,小麦五合,生姜三两,大枣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乃纳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汤)
  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穰)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温胆汤)
  ⑥治伤暑烦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锉),乌梅两枚(椎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温,时时细呷。(《圣济总录》竹茹汤)
  ⑦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痰:竹二青三钱。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⑧治小儿痫:青竹茹三两,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儿口噤体热病。(《子母秘录》)
  ⑨治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栝楼根二两,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类证活人书》青竹茹汤)
  ⑩治齿龈间血出不止:生竹茹二两,醋煮含之。(《千金方》)
  ⑾治黄泡热疮:真麻油二两,青木香二两,青竹茹一小闭,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药入麻油内,慢火煎令杏仁黄色,去渣,入松脂(研)半两,熬成膏,每用少许擦疮上。(《济生方》竹茹膏)
  【备注】据文献记载,除上述淡竹茹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茹、慈竹茹等,各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茹
  【药材名称】竹茹
  【拼音】Zh& R&
  【英文名】Bamboo Shavings
  【别名】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
  【出处】1.出自《本草经集注》(《中药大辞典》)、《别录》(《中华药海》)。
  2.《本草图经》:堇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与《竹谱》所说,大同而小异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头典竹等的茎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
  采收和储藏:冬季砍伐当年生长的新竹,除去枝叶,锯成段,刮去外层青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摊放晾干。
  【原形态】1.淡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3.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方财富网
48小时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梨姜汤的做法和功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