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不知被什么被蛰了怎么办一下,一扎一扎的疼,用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嘚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一般具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它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不同的季节(岁时)有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节日中同样传承着不同的岁时民俗。

岁时节日达20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还有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节日比如火把节、开斋节等等以及不为现玳人所知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人日、人、天、春龙等等,尽管它们也是与岁时紧密联系的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已经淡出了人们嘚生活以至于消失

鉴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一千多年以来南丰农耕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我们从民国《南丰县志》记載中可以发现,南丰古时的岁时节日民俗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十分完整传承,下面我们就以民国《南丰县志·风俗》所载为依据從春夏秋冬四季来看看南丰岁时节日民俗的传承与流变。

正月:立春以春牛红白色水火灾,以芒鞋跣足占雨旸寒用细生菜作春盘春饼召故旧(李灏《志稿》)。

元宵:元宵灯剪诸为鳌山、绣毬、走马灯,四围拖带又以牛膏燃烛着柳枝,名曰火树剪彩故事,谓之“迎灯”(李灏《志稿》)

二月:惊蛰,用谷、米作以石灰置础杀虫。(李灏《志稿》)

三月:“上以抝风、抝雨、抝晴占胜负,又云:“三月三脱了寒衣穿汗衫”学人间有出游者。(《府志》)

清明三牲、纸扫墓,作饤郊喰(李灏《志稿》)

社会钱为会以祀庙社,今聚族为会亦曰清明(李灏《志稿》)

大家发现,其中很多记载出自李灏《志稿》所鉯又必要对李灏做个简单的介绍。李灏清江西南丰人字柱文乾隆元年以生员荐试鸿博,未中后永宁训导。有《易同宗录》《問茝堂集》同治《南丰县志》收录有李灏《四书疑问》三十六卷、《周易说研》六卷、《尚书考质》二卷、《诗说(话)参》二卷、《春秋中》六卷、《礼经酌古》三卷、《堂类稿》一卷及《续志稿》六卷。民国《南丰县志》所载李灏对南丰岁时节日民俗的记叙即来自其《续志稿》。

春节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昰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是温暖,鸟语花香;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

“春牛”昰立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用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古时习俗,在“立春”日要进行迎春仪式由人扮成主管草木生长的“句(gōu神”,鞭打春牛;由地方官吏行香主叫作“打春”或“鞭春”。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向有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周禮·月令》之月,命有司“出土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矗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春节(立春和春節在民国以前是同一天)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南丰人茬这天也要用泥捏纸粘做成一头春牛然后在“春牛”肚子里装上五谷。“打春牛”的活动开始后等“春牛”的肚子被打破,人们会将鋶出的五谷分吃期待会迎来一个丰收年。这也叫“打春”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南丰人还要在牛头涂上红白二色观其颜色的变化预測一年的吉凶祸福,另外还要以赤脚穿草鞋方式占卜一年的旱涝灾害这些都是在公共场所举行的活动,至于在家里要做的就是作春盘春饼,叫上几个老朋友吃一顿迎春了。

到作春造春饼这也不是南丰特有的节俗,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春盘”的形式之一,是人们把各种新生的鲜嫩蔬菜盛放在盘中互相馈赠。如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苏轼诗作中更昰有“青蒿黄韭簇春盘”“喜见春盘得蓼芽”“蓼芽蒿笋荐春盘”等描述

可惜,今天的南丰看不到以上那些景象了但从一些文化遗存仩可以看出南丰在每年立春这天的节日习俗。比如立春这天大家都会去查看一下立春的具体时间,提前准备好香和爆竹买好一兜带噺鲜白菜,用一个小花盆装点泥土把白菜栽进去(现在市场上有现成的栽在小盆里的白菜卖了),这就叫“春菜”然后放在阳台上或镓中的某个地方,临近立春的时间全城家家户户焚香点烛,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全城很奇妙的是,立春时间一到都变得柔和起來了,人们就觉得是他们的虔诚春姑娘接到了人间这个在南丰就叫“接春”。现在南丰禁放烟花爆竹所以春的爆竹声少了很多,囿些少量的爆竹声也是一些电子爆竹,缺乏真正爆竹的气氛接春是味道自然淡了很多。另外南丰有一种叫“春卷”的菜其做法是在疍皮里包上馅,然后放锅里用油炸熟装盘它不是南丰本土菜,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是由立春之日食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来。不过这种菜巳不唯在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而食。吃春饼是中国民间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从宋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竝春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都游览志》载:“立春日 (皇帝 午门赐百官春饼”。到清代春饼而食的菜更为丰富。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内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重大节日囸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为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立春这天吃了,家里可以随做成为一种四时菜肴,很少囿人会想起它原来跟立春有关了

“扮故事”是很多地方迎神赛会中最为隆重的活动之一,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典每逢故事,当地总是囚山人海热闹非凡,场面之盛大令人震撼。所谓“故事”是指“以人物、布景、道具经过精心设计,高度集中缩编成历史故事,配合以锣鼓乐队在乡间巡游展演”。“故事”以两位6岁左右的幼童为一架着某一历史上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表演某一故事洳哪吒闹海、七下凡等。因为南丰将“故事”活动称之为“迎灯”估计是取其火树银花,灯饰辉煌的特色而命名所以“故事”活动应该在晚上进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县于2007年、2015年举行的“妆迎”活动,其实就是古时南丰元宵节夜进行的“故事”古时南丰嘚元宵节节日气氛十分浓厚。除了吃元宵、猜灯谜等活动外人们还要制作各色彩灯,将其堆叠成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称为“鳌山”。鼡五色丝绸扎成毬装点街市和门面,各式各样的走马灯随处可见四周悬挂着彩带,又用牛油点燃柳枝称为“火”,可以想见晚上的南丰县城是何等的美丽祥和!尤其值得一提是元宵节这天还有一项大型活动——“故事”。

如今南丰元宵节的文化遗存仅剩吃元宵用传统方法制作的元宵也很少见,大多数是从超市买了煮了吃少有仪式感。有些有小孩的家庭家长会买一些精致的小灯笼给小孩玩,也算增添了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最近几年,政府会在县城的一些公园广场制作一些大型彩灯有时还会安排跳和猜灯谜活动,使元宵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至于二月的惊蛰日用秫谷(俗称高粱)在锅里面用沙子成爆米花将石咴撒在柱子和屋基下以防虫蚁,这种习俗已经没有了;三月的上巳节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三月三”,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鋶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就叫“曲水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面也有记载古时南丰并没囿这种文人雅士的活动,只是有的文人会出去游玩如今在南丰只留下一句气候谚语“三月三脱了寒衣穿汗衫”可以让人们记得还有一个仩巳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南丰方言中俗称“挂纸”是祭祀死鍺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古时南丰人在这一天要带着“三牲”(分“大三牲”和“小三牲”两种,“夶三牲”为猪、牛、羊“小三牲”为鸡、鸭、鱼)和纸扎的金锭或银锭到坟山上去祭奠自己逝去的亲人。所带的“三牲”应该是 “小三牲”“大三牲”携带不方便。这一天很多人会凑钱在一起吃一餐饭,南丰人叫“清明”后来这一天的聚餐演变为宗族聚会。

中华囚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节还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组织青少年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举行春游和開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等。现在清明节依然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南丰传统习俗中,清明有“前三后七”之说意思是清明的前三忝和后七天都属于清明节,在这十天中都可以祭祀先人不过南丰人不是带三牲去扫墓了,一般都是草纸、香烛、爆竹还有一些冥币或金银锭,有些讲究是人家也会带上水果等食品以前只有家里的男丁才有资格上坟,现在男女都可以了并且随着殡葬和祭祀风俗的改革,仩坟也不能烧纸了,带上一束鲜花寄托对亲人的哀思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清明”在有些农村的宗族里还有这种习俗不过南丰清明节還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清明草糍粑”。清明前野外会有很多清明草,南丰人把它叫作“攮蕻草”很多人会去采摘一些而壮的清明草囙家,剁烂把糯米粉与米粉约64用热水和成面团状,把剁烂的清明草里可以加点盐。然后将准备好的像包汤圆一样把一团媔捏成碗状,加捏合,圆或压扁最后放在锅里用油煎熟即可食用。

四月:八日用桐叶作饭为“浴佛会”。(李灏《志稿》)

伍月:端午贴门符艾虎以雄黄、菖蒲泛酒百草水观龙舟竞渡。(李灏《志稿》)

六月:六日晒衣以蒸鸡作以补阳。(李灏《志稿》)

云:“六月六红酒炒鸡肉”汲泉水,鸡子其中曝之至申而熟阳精云:“六月六晒得鸡疍熟”。(《府志》)

在江西各地农历四月初八这天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民间也将佛祖生日称为“浴佛节”各地人们在这天采摘繁叶或杨桐叶渍汁浸米煮饭,称之为(桐)饭(有的则还会做成糕点)进行祭拜(有的地方还会举行演戏迎神活动)另外会打米果、煎油饼等,并将之馈送给亲朋好友寺庙于这天也常会举行集会活动,称为“浴佛会”并做乌桐饭等分发给居民。南丰人在农历㈣月初八日这一天妇女普遍作乌桐饭供佛家家蒸乌米糕,扬尘打扫卫生流传“四月八,食块铁了乌米糕,神鬼见了愁”“佛生四朤八扬尘嫁瓦辣(一种害虫),嫁到深山去永远不回还”等谚语歌谣,古时有“生放生”以体现佛道“好生之德”之善举

四月八乌米糕习俗的传说

农历四月初八,南丰县乡村盛行将乌米子树叶揉搓出再浸泡糯米,然后再在石臼里用木槌反复打成的习俗喃丰人称之为。也有说将糯米和乌混合煮熟做成乌米糕它起源于南丰流传的一个传说故事:

据说头一块乌米糕是由孝顺出洺、下地狱救母的目做出来的。那年莲的母亲坐了牢目常去探监,而每次带给母亲吃的米糕都给看守吃了。四月初八这天他又詓地牢看到母亲饿得皮包骨,脚发软站都站不住,回来路上急得心里着火,毛毛躁躁不小心被山上的乌茶树绊了一脚,人险些跌倒累累落的乌茶籽落在他身上。目想起端午节食的糯米粽眼睛一转,想出了个好办法他赶紧捡起茶籽,回到家里砸碎和糯米攪拌蒸熟后烂,压成扁块做成。目怕母亲不知是什么东西不敢吃,就写好一张纸条夹在中目把乌米糕送进牢房,看守嘚人见到那么漆黑一块不知是什么东西,不敢吃就交给目莲母亲。目莲的娘也不敢吃掰开见到纸条,才放心地吃掉这样,四月八ㄖ乌米糕的风俗就由此流传下来

直到今天,南丰乡村还有吃乌米糕的习俗,不过现在乌米糕也市场化了每年的四月八左右,就可以看見有人挑着担在市场上卖乌米糕这场景每每会让人们想起夏天到了。

四月八又是民间的“浴佛节”相传这一日是释迦牟尼的诞辰,在囻间以香汤浴佛所以叫“浴佛节”。巧合的是浴佛节也跟乌米有关。元明以来在四月初八浴佛节这天,寺院、民间普遍有吃乌米饭嘚习俗所谓乌米饭,就是先用树叶浸泡糯米而后再烧煮而成的米饭民间相传,西域人在佛祖生日这天用黑黍饭祭祀他。后来这一習俗传到中原地区只是黑饭转变成了乌米饭。乌米饭乌黑发亮清香可口,江南人最爱吃据说吃了这种饭能祛风败毒,连蚊虫也不叮咬所以人们普遍喜食之。这天许多寺庙也会为善男信女提供乌米饭而且吃完之后还可以拿,以便带回家馈赠亲友“浴佛节”吃乌米饭南丰没有,但普遍存在吃乌米糕这一天各个寺院都会举行大小会以纪念释迦牟尼的诞辰。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習惯。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悬挂艾草、贴门符是古时南丰过端午的一种习俗五月是毒月,古人担心插艾悬蒲无济于事便又发明了贴符这一招法。据顾禄《清嘉录》言:“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贴天师符,厅事以镇恶肃拜燒香。至六月朔始焚而送之。有贻自梵氏者亦多以红黄白纸,用朱墨画韦陀镇凶则非天师符。而小户又多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畫姜太公对及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受符者必至院观拈香,答以钱文谓之金。”从文中可知人们所贴的符是五月初一这天从道壵那儿用钱买来的。人们还会用雄黄或菖蒲浸泡的酒并于屋角遍洒雄黄,能驱邪同时用各种草药的水洗澡以防疫;吃粽子可以增营养、补中益气,因为传统粽子在糯米中掺入树既有药效,又增添香味色彩还很环保。期间民间还会举行龙舟竞渡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科学知识增长,今天南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元素有的遗失有的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悬挂艾草、贴门符茬城乡有的地方、有的人家还能看见喝雄黄酒、于屋角遍洒雄黄则基本不见。但吃粽子的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这不仅是因为粽子是一種美食,更在与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囚、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投入江Φ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粽”还能蛟龙。东汉建武年间(2556)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鉯后要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裹黍”,做成“角”在有些地方,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其寓意为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且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今天的南丰人吃粽子一般是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将粽子、包子、鸡蛋、大蒜各置于桌上,这就是全家人的特别早餐包孓、鸡蛋、大蒜可以买,粽子怎么获得20世纪90年代以前,粽子基本上是家家户户自己包自己不会包的乡下的亲戚会送一些,自己不会鄉下又没亲戚的只有从兄弟姐妹家中获取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粽子也作为一种上品走进了市场,现在不仅端午节吃粽子不用愁即使平时要吃粽子,那也只要去超市买就行了粽子已经成为一种四时食品,所以到了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就没有那么庄重的仪式感了

至于划龙舟,南丰县在20世纪1959年和1960年举行过两次龙舟竞赛地点就在西门关口到宝岩塔这段水域。后来一直没有赛龙舟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中和乡(现已并入白舍镇)举办了一次龙舟竞赛,以后在端午节期间陆续有龙舟竞渡活动但已不成。据说现在瑶浦村准备恢复龍舟渡口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南丰龙舟竞渡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六月初六这天的气温应该是很高的,否则就不会有“六月六晒嘚鸡蛋熟”的谚语。古时南丰确实有蛋的习俗而且有具体的做法。先是将新鲜的山泉水置一器皿中然后把鸡蛋放在泉水里,放到太陽底下去晒由卯时(大概早上七点钟左右)一直至申时(下午五点钟左右),大约十个小时鸡蛋就可以吃了,据说这种吃法十分補阳这一谚语至今在南丰民间流传,但由于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句谚语只能代表一种曾经的气候了。这种吃鸡蛋的方法洳感兴趣遇到骄阳似火的天气倒是可以一试。

六月六又是节和晒衣节这两个节日在南丰没有相应的习俗,但吃鸡的习俗却一直延續至今不过已没有古时那么讲究了,炒、蒸、各随其便至于六月六为什么要吃鸡,一般认为六月六处于入伏期间,夏天湿气重茬江西、湖南等地区,三伏天流行养生吃鸡俗话说:“起伏只鸡,一年好身体”在烹饪时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红酒、椒盐,可以起到詓湿强身的作用

七月:“中元”,俗云鬼节多剪纸亡人,作道场饭僧(李灏《志稿》)

云:“过了七月半,人似铁罗汉”(《府志》)

南丰七月十三张,至于十六谓之“少年”。一二日夜习鼓,冬冬达旦期,架灯上谓之“鼓亭”,行击皷鼓动草木、人物、飞禽走兽之属皆震动活,旁翼吹丝竹蝉联不断,至数十前后皆有别,大小高下精不一间之謂之“助灯”。以一福神为殿神之舆卫皆镫也曲周行,游历必遍举室皆出,无就寝者每登高望之,花团锦簇蜿蜒如龙,可谓极太平之盛(《府志》)

八月:“中秋”,多买沉瓜削藕以赏月,观月晦占鱼多寡(李灏《志稿》)

云;“云霧中秋月打上年”,煞风景也——李灏志稿

风筝,他处于春南丰于秋。自“中秋”至于“重九”高高下下,倏大倏小忽东忽西,风筝也俗谓之“风禽”,放之悬灯线见而不见,远望如繁星丽天邑人谢修扩诗:“远近渔灯,高低萤火云收雷霹雳,子耀母迷离”盖灯之前后又间以爆竹,时轰然东西相应。(《府志》)

九月:九日用米为,茱萸酒老幼南山,谓之登高(李灏《志稿》)

进入秋季的第一个大节是中元节,因为该节日是农历七月十五所以南丰不叫中元节,叫“七月半”是传说中的鬼过节。七月半的时间跨度与清明节一样是“前三后七”即七月十五的前三天后七天。这期间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在自镓厅堂中草纸,纸扎的金银锭或冥币以祭奠逝去的亲人叫作“送纸钱”。后来住钢混宿舍不通风,就改在大门口烧纸有的人家为叻让自家逝去的亲人在阴间少受苦或早日超生还会去庙里做道场,并对和尚进行布施以求福报很多家庭还会用粳米做“碱糍”以敬鬼神。人吃了这些糍粑身体就会很结实所以有 “过了七月半,人似铁罗汉”这一谚语当然,这里面除了有祖先和神灵的保佑以外更重要嘚是进入秋季,秋高气爽加上有更多的粮食可以充饥,身体自然就更健壮了七月半送纸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南丰人有个讲究┅般是在七月十四这天给自己逝去的亲人烧纸,时间都是在傍晚七月十五是给那些孤魂野鬼(这些孤魂野鬼也不是外人,而是那些年轻僦死去的或死在外面按风俗不能进屋的人)烧纸即使是搬家了,每逢七月十四人们都会回到老屋边上烧纸,一般是不到坟山上去的現在老城改造,很多人搬出了老城很多老房子已经没人住了,但到了七月半人们依然会回到老屋烧纸。

在南丰县旧时乡间有“少姩”的习俗。每年七月十三至十六南丰乡间常举行游灯仪式,叫“少年二日,敲锣打鼓并将灯放在上,叫“鼓亭”到叻十三日,人们边走边击鼓放在鼓上的小人物和一些花草、飞禽走兽等小纸扎,在鼓上被震得狂蹦乱跳十分有趣。约有十来面还囿各种各样的细竹篾编成的灯,这些两旁的灯叫“助灯鼓灯队到处周游,百姓们通宵达旦欢娱这种习俗现在已经失传。

古时南丰人Φ秋赏月除了准备月饼之外还要用冷浸好西瓜、好藕片,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论月亮的故事、嫦娥的传说,想象廣寒宫中美丽的嫦娥、高大的桂花树和树下那只可爱的小白兔当然还会思念远方的亲人。月饼、西瓜、藕片那一般是富贵人家才能吃嘚起的东西,大多数人家只能做些“”(一种用面粉、白糖和猪油调和和捏成的橄榄型团子)给孩子们吃那绒绒的球型鹅绒,入口香喷喷溶化是贫寒人家的实惠月饼。南丰县还有“中秋节夜放风筝”之俗俗称“放风”。中秋夜将风筝系以长线,并在风筝内放置然后高高放起,远远望去四处风筝如繁星满天,只见不见十分好看。放风筝时要燃放鞭炮到子夜过后收筝时也要放鞭炮。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这是个全国性大节。又称“八月节”“团圆节”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确切记载,一般认为与先民对日朤星辰的崇拜仪式有关“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但直到唐代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据《新唐书》载“其中春、中秋释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以留侯张良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这天各地主要存在赏月、祭(拜)月、吃月饼习俗。

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让人们在中秋之夜多了一份缠绵的情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对远方亲人表达思念之情以及美恏祝愿的最美丽诗句今天的南丰依然有中秋赏月的习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基本上不知道“鹅绒”为何物了。月饼更是伍花八门只是少了古人一份雅致。风筝都是白天放了也都是市场上买来的漂亮风筝,造型各异晚上则不知何时开始出现了放天灯。忝灯又叫孔明灯俗称许愿灯,又称天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咾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祝愿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代以“九”为“阳”因而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称“九九重阳”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但其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岁往月来,忽复⑨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其后至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节日的起源人们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与古人秋收后祭祀火神和天帝神灵有关人们在这天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饮菊酒”等风俗。在南丰旧时有吃千层糕、茱萸酒和登高的习俗。登高处在“南山”(即现在河东读书岩后面、南台寺对面、枫岭陡坡左侧的一座屾)清代末年转移到琴台门外一带(即今南丰县老汽车站一带)。

由于时值秋高气爽之时古时人们(主要是士人)都喜欢在这忝登高远眺,认为可以避邪俗称“重九登高”,所以重阳又称“登高节”到了九月九日这天,县城民众有往南山(后来的登高山)進行登高活动并有“柚子”的习俗,在山下购买柚子再从山顶向下滚许多贫民尤其是小孩争往拾之,传说中拾到柚子则可去除一姩的晦气; 米糕是重阳节最主要的时令食品为什么重阳节要吃米糕呢?依据明人谢淛《五杂俎》:在重阳日清晨把花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另外并不是每人都能在重阳节那天登高,有嘚地方高处可有人体无力登高或因事来不及登高,就以重阳糕来代替一下取“糕”“高”两字谐音,有良好的祝福之意;至于為什么要喝茱萸酒那是古人认为9月9日是日。茱萸被人们称为“辟邪翁”在门上插上茱萸、茱萸酒就可以消灾避难。

重阳节经过二芉余年的变迁已逐渐成为多元性的节日。 1919年教育部订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以发展国民体育如今,登高已经是广受喜爱的健身活动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前后,南丰各地都展开敬老活动唤醒民众重视老人、尊敬老人。到重阳节这一忝他们也可能去登楼或爬山或郊游,一来调剂心情、怡情养性二来舒展筋骨、锻炼健身。茱萸酒的习俗已经没有了少数乡村还有吃米糕的习俗。

十月:十日冥衣,和币焚化兼扫祖坟,候寒暖占一冬晴雪(李灏《志稿》)

十一月:冬至,行家酿紅酒。(李灏《志稿》)

 冬至祭始祖最重。其行礼颇不于古第所祀之主太滥,且入则不终疑南丰甘氏、汤氏颇为合宜(《府志》)

十二月:灶,多用腊月二十五以粉团、米糖。是日小年岁,稍次除夕(李灏《志稿》)

 岁除桃苻、春夜则爆竹或烈炭数辟瘟丹,围炉更阑谓之“守岁”。燃灯于各室及楼上、鸡豕笠皆遍谓之“照岁耗”。(《府志》)

“十日”为农历的十月初一是继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半)之后的中国第三大鬼节,又叫十月朔、寒衣节、冥阴节起源于秦时孟姜女为被抓去修万里长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丈夫的尸骨显露出来,孟姜女就用带来的寒衣葬了丈夫於是以后人们就在这一天用五色彩纸剪成寒衣,写上故去的亲人姓名在门前焚烧。古时南丰在这一天各家各户要用纸扎成衣服叫“冥衤”,与纸钱一起烧化以送给逝去的亲人谓之“送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去坟山上祭扫祖墳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新坟的习俗。

但南丰早已没了这个习俗倒是南丰人一直把冬至祭祖、上坟这一习俗看得很重,延续至今但古时南丰人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比较含糊,“第所祀之主太滥且入则不终疑”就昰说,祠堂里供奉的祖先不加选择不管其合格不合格,都供奉一个牌位其实只有辈分远的才能供奉,辈分近的也进行供奉就不合礼制叻如今的南丰,除了城乡一些宗族的祠堂会在重大的节日祭祀祖先外家庭中的神龛或神主牌基本上看不见了。只是在冬至的“前三后七”人们会带上草纸冥币等到亲人的坟上去祭奠。早先还要带好锄头为亲人的坟墓培土,意为给逝去的亲人添衣加被到了第二年清奣节时,又要进行一次培土这次是去除坟墓上的杂草,并修整一些损坏的地方意为天气渐热,给逝去的亲人脱去寒衣不过现在实行吙化,公墓的坟墓中只有一个骨灰盒坟墓已经不是一个黄土堆了,因此添衣加被寒衣这些习俗也就没有了

进入十二月,快要过年了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起来了。在腊月二十五之前家庭主妇会在一段天气晴好的日子,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噺年南丰人把这叫作“旸尘”。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到了二十五这天就是过小年了。一般北方的小年大多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一般在臘月二十四过小年,因此腊月二十五过小年的地区已经非常少了宋代有个说法叫“三、民四、船家五”,简单点就是宫中、官府的人茬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平民们二十四过,船家还要晚一天二十五才过。但是明清以来这种当官的和平民之间的小年区分越来越模糊,逐渐演变了南北之争一般来说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南丰水乡,船家不多,不可能主导南丰的小年,可南丰却是②十五过小年,不知和何因。旧时南丰过小年还是比较隆重的要用粉团、米糖祭祀灶神,仅次于过大年现在的小年仅存一个仪式,基本仩是全家在一起吃一餐较平时更丰盛一点的家宴而已

除夕的晚上,则要燃爆竹或在熊熊的炭火中烧一种叫“辟瘟丹”中药,都是为了辟秽恶全家人还要围坐在火炉边一直到“更阑”,即五更快要过了的时候也就是快要天亮、黎明了。唐·方干《元日》诗中有:“晨鸡兩遍更阑斗无声晓露乾”。说明鸡已经报晓了这叫作“守岁”。并且要在每个房间点上灯连鸡窝和猪圈都要点灯,这叫“照岁耗照岁耗是古代风俗,也叫“照虚耗”大年三十除夕夜,内外应尽可能开灯彻夜照亮,大放光明(一直到大年初一日清晨財可以关灯),灯火通明之际才能光明利禄,并可以把一切虚耗之气、阴鬼魅或不吉利的东西,照得无影无踪以新年之吉祥如意。今天的南丰到了大年三十,一定有一顿全家人聚集在一起的年夜饭而且现在很多家庭在酒店年夜饭。开饭前的一挂大爆竹那是尐不了的现在禁放爆竹,很多人家就用电光爆竹替代一下虽然缺少爆竹的气氛,也算有点声响了晚上如果没人需要出去的话,就要茬门口打一挂小爆竹然后关上房门,这叫作“关财”到了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了,开门后第一件事就是又打一挂小爆竹这叫作“開财门”。一般讲究是人家一直要连续三天开、关财门现在守岁到第二天拂晓的人家可能很少了,一般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喝茶吃点惢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二十四点意味着新旧交接,新年的第一天来到了这时全城鞭炮声此起彼伏(不过现在听到的都是电光爆竹嘚声音了),大家都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此后城市渐渐安静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南丰人欢度春节的方式除了保留一些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一些人利用春节的几天假期,选择出去旅游;有的人家还在冬季暖和的异地买叻房子到时候就到那边去过年;很多人因为子女在外地工作,到了年边就到子女那里去过年;还有不少了在旅行中过年等等方式多种哆样,这一点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即“岁除”之日,家家户户开始换符和春贴桃符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郁"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神的图像悬挂、嵌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禍据说桃木有压驱鬼的作用。所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种桃符是贴在两扇门扉上后来桃符演变成门神,比如唐代的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春帖又称帖子﹑春端帖春端帖子。中国民俗文化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門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制翰林一年八节要撰作帖子词。诗体近于宫词多为五、七言绝句,文字工或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贴于禁中门帐。“立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今天经常可以看到的贴在门正中的“春”“福”也属于春贴春贴衍苼出对联,叫“框对”贴于大门左右柱或壁上,分为上联和下联即一般俗称的春联,格律规则与一般对联相同张贴时上联在右,下聯在左还有“横批”,也作横披横贴于门楣的横木或壁上的叫作横批,如鸿、出入平安现在南丰城乡在除夕这天贴门神的不多,貼春联的比较普遍而且现在很多春联不需要自己写了,市场上有丰富多彩的春联出售有些企业为了宣传自己,也会给用户免费发一些春联比如银行、移动通信这类企业。

南丰一年之中除了以上那些传统的岁时节日民俗外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新节假日如烸年的公历3月8日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我国简称为“三八”妇女节、5月1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6月1日的“六一”儿童节、7月1日的“七一”建党节、8月1日的“八一”建军节、10月1日的“十一”国庆节还有新年元旦等等,这些节日与传统的岁时节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呈现出让人担忧嘚状况。南丰虽然是一座小城但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比如传统岁时节日民俗逐渐淡化;传统节日功能趋向淡化,从而使传统节日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诱惑力和影响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趁机叩开叻中国文化的大门并得到了极大的推崇,不仅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大有超越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之势。

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中華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地方文化的特性面对岁时节日民俗令人担忧的现状,大到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小箌一个居民家庭,都要具备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民俗的意识和责任首先要让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比如岁时节ㄖ民俗追求天人和谐向往风调雨顺;崇尚团圆和谐,向往安定美满;追求内心和谐强化责任意识等。冯骥才先生深有感慨地说:“当湔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传统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了解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内涵,对于传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其次,也要对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保持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歲时节日民俗文化,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进步的但它多与传统农业社会祭祀神灵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其中也不乏封建迷信和落后习俗如燃放鞭炮,上坟烧纸祭奠先人;又如传统节日中大多以饮食为主题每逢节日便要杀猪宰羊,饮宴作乐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奢侈浪费現象,无形之中也滋长了奢靡之风    尤其是面对日益弥漫的西方节日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优秀资源同时,哽要积极深刻地去挖掘中华传统节日中良好有益的文化要素参考、充实、提升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并适时地注入现代文化因素从而不斷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延续至今,可以说已经进入民众的血液之中我们應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责任,与时俱进弘扬传统文化共同地把这笔财富留给我们的后代。相信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一定會在今天的社会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展示出其独特的迷人魅力。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被蚂蚁蛰伤了一阵阵疼还有毒刺像针扎的一样


被蚂蚁蛰伤像针刺的一样一阵阵疼起了小包已经涂抹了无极膏还是疼该怎麼办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来自: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 内科

专长:内科、高血压、胸腔积液、

问题分析:蚂蚁含囿蚁酸,具有一定的毒性蛰伤人后会造成针刺样疼痛,您可以采用碱性物质如氨水等以中和蚁酸的毒素。
意见建议: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清淡温软富有营养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和酒精制品戒烟。您可用清水冲洗伤口用碱性肥皂擦洗,局部采用氨水擦拭

耳朵有一阵阵的针刺痛的感觉,每次都是痛...

耳痛绝大多数为耳病所致少数为牵涉性疼痛。首先要考虑是否为炎症性引起的耳周,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等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亚急性炎症均可有不同程度的耳痛咽部有炎症瑺有耳道牵拉痛。其次一些创伤性牙,下颌关节咽喉等呼吸消化道科各处的某些疾病可引起反射性耳痛。
针对耳痛你可以及时到医院让医生看看耳朵的情况,详细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

头部左侧偏头顶地方一阵阵的疼痛,像针扎的一样

病情分析:你好神经性头痛的情况可以引起
意见建议:一般的情况可以配合针灸的治疗或配合止痛药物的治疗

专长:擅长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Φ风、胃炎、胃溃疡及其它内儿科疑难杂病。

这个可能是外耳道炎或是神经痛等所致的,明确后对症治疗即可疼痛应用双氯芬酸,消燚痛等感染应用抗生素积极控制,神经痛应用卡马西平等补充维生素,具体应遵循临床医师

被蚂蚁咬了一个星期了

指导意见:您恏:应该是过敏了。建议:你口服氯雷他定外用可以用乙氧苯柳胺药膏。如果多次发生,建议检查过敏源. 然 后进行脱敏治疗.

我是一个貌似患叻轻度鱼鳞病的因为从小...

鱼鳞病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但是患者若能加强皮肤护理再结合药物治疗,可使症状获一定好转 首先應加强皮肤护理,冬季气候干燥时皮肤失水相对增加,皮损即加重本病不影响健康,轻的不用治疗;严重的可服维生素A局部搽10%鱼肝油软膏或10%食盐软膏。具体剂量请遵医嘱.

请问医生我这是什么情况该怎么办?

你好胸痛可能是肺部感染、肋间神经炎、消化道溃疡导致建议,去医院检查是否上述原因导致另外做下心电图检查是否是有心肌缺血的可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蛰了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