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血压计数读法,血压计数读法如何计数

前10位重大异常指标公布,您中招了吗
日前,《北京市2014年度体检统计资料报告》由北京市体检中心编写并发布。该报告汇总了全市多家承担健康体检工作的医疗机构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查出前十位重大异常身体指标。
体检大数据是城市健康晴雨表
国家《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健康体检是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
本报告中健康体检受检人群为18岁以上成年人。2014年全市健康体检共3786299人次,与2013年对比增加551920人次。
男性体检异常指标前十
年度男性健康体检重大异常指标检出率前十位: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血尿酸升高,骨质疏松或减少,血压增高,转氨酶升高,空腹血糖升高,前列腺增大,视网膜动脉硬化。
女性体检异常指标前十
年度女性健康体检重大异常指标检出率前十位: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骨质疏松或减少,宫颈薄层细胞学检查异常,脂肪肝,子宫肌瘤,血压增高,宫颈炎症,空腹血糖升高,胆囊息肉、结石。
通过统计分析,查出首都前十位重大异常身体指标
超重与肥胖 检出率为40.5%
肥胖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集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疾病有明显关系,分为单纯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病因未明而不伴器质性疾病的均匀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5%;继发性肥胖是由疾病引起的肥胖,以原发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肥胖只是重要表现症状之一。
超重与肥胖在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分别排在第一位,其中,在男性前十排在第一位,在女性前十排在第二位。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总体检人数3078863人,男性1662778人,女性1416085人,总体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0.45%、49.80%和29.48%。18-69岁间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呈增高趋势,且增长幅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在≥70岁人群中检出率有下降趋势。
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的防治应从控制可控危险因素入手,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体力活动,注意健康饮食。
血脂异常 检出率为36.8%
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的增高或降低,主要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脂异常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血脂异常在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二位,其中,在男性前十中排在第二位,在女性前十中排在第一位。本次统计结果显示,血脂检测总人数2923517人,男性1567241人,女性1356276人。总体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6.75%、42.1%和30.53%,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男性60岁之前,血脂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60岁以后血脂异常率有所下降,考虑与社会应酬减少,并开始注重自身保健有关。女性50岁以前血脂异常率比较低,50岁以后开始逐渐超过男性,考虑与女性雌激素水平不无相关。
血脂异常本身无症状、体征,但它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直至心脑血管器质性病变,在人们还没有觉察时就已经循序渐进。因此,提高健康意识、关注血脂水平是降低血脂异常的首要任务。除摒弃不良生活方式外,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是两个重要的方面:饮食应注意粗细搭配,谷类为主,辅以适量鱼类、瘦肉、豆类、蛋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烹饪用油,三餐分配要合理;保持健康体重,坚持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4次,每次至少30-40分钟;2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测量一次空腹血脂,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一次血脂;必要时给予调脂药物治疗。
脂肪肝 检出率为24.3%
脂肪肝是大量的脂肪在肝内蓄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目前诊断主要依靠肝脏超声检查。饮酒人群的脂肪肝比例明显高于非饮酒人群;肥胖对脂肪肝的影响也很大;此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也可引起脂肪肝。脂肪肝若长期得不到控制,可逐渐加重并导致肝损伤。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北京市体检人群脂肪肝检出率24.26%,在前十项重大异常指标检出率中排在第三位,其中男性脂肪肝的检出率为33.78%,女性脂肪肝检出率为12.91%,男性各年龄段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大多数脂肪肝为复发率极高的慢性疾病,预防胜于治疗,患者需要长期接受以饮食、运动、行为修正等为主的综合治疗:针对原发病和危险因素予以干预,如减肥、合理控制血糖和血脂等;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是治疗关键;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骨量减少 检出率为19.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退化为特征,骨强度降低,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发病率非常高,是一个缓慢改变的过程,前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经常为人所忽视。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有80%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调查发现65岁以上、绝经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之一。骨质疏松的发病还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饮食不规律、不经常运动、吸烟、饮酒、碳酸饮料等也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
骨量减少在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四位,在男性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五位,在女性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三位。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总体检人数661864人,男性353968人,女性307896人。总体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骨量减少检出率分别为:19.75%、18.15%和21.58%。
骨质疏松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症状严重时,轻微动作都可能导致骨折。此外,骨质疏松还可能引起脊椎疼痛和变形,佝偻、驼背等,严重的驼背会影响肺的舒张功能,引起心肺功能障碍。
35岁以前是骨质增长期,应通过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储存更多的骨钙。35岁之后,更应注意避免骨量丢失:多吃一些鱼、虾、牛奶、鸡蛋等钙含量较高的食物;慢跑、球类运动等负重运动有利于强健骨骼、沉积钙质;此外,适量的阳光照射可以增加体内活化维生素D的含量,促进钙的吸收;35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
宫颈病变 检出率为16.4%
宫颈癌因为具有较高致死率,且日渐年轻化,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第二大恶性肿瘤。随宫颈癌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应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得到显著提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已明显降低。实践证明,早期筛查、及时准确诊断和有效干预治疗为降低宫颈癌发病的关键,已经受到了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2014年体检数据情况显示,宫颈薄层细胞学(TCT)检测异常在女性人群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四位。
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特别是高危型病毒引起的,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到浸润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期间任何一次检查都可以把宫颈癌扼制在初期。因此,需要对广大妇女从性卫生知识教育着手,使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积极倡导晚婚少育,有计划、有准备的选择怀孕,采取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定期检查是否感染HPV,积极治疗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提倡戒烟戒酒,合理饮食。
血压增高 检出率为13.5%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医学上未能发现原因的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有明确原因的则为“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本身不但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及慢性肾脏病等重要危险因素。
血压增高在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六位,在男性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六位,在女性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七位。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总体检人数3 161445人,其中男性体检人数为1712781人,女性体检人数为1448664人。总体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血压增高检出率分别为:13.50%、17.02%和9.34%,各群体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呈增高趋势。
原发性高血压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并常与血脂异常、不良生活方式构成心血管疾病的多重风险,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而高血压又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是可防可控的。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患者需要认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限盐、限酒、控制体重。
子宫肌瘤 检出率为12.5%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病情轻者一般无症状,病情严重者常可引起月经紊乱、经量过多及继发性贫血,增大的肌瘤可引起压迫症状、尿急、便秘、疼痛,肌瘤的退行性变化,也可引起急腹症、不孕症。绝大多数子宫肌瘤属于良性疾病,但也有少数可以恶变,文献报道恶变率为0.13%-1.39%,更有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交界性病变。
子宫肌瘤在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七位。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妇科B超检测总人数1184111人,子宫肌瘤检出率为12.48%,检出率在40-49岁及50-59岁明显升高,随年龄增长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原因不能用单一因素解释,可能是年龄、肥胖、妊娠和流产史、种族、吸烟、饮酒、血压和运动、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可以进一步减少子宫肌瘤的发病,此外,还应定期参加妇科普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指导女性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做好预防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尿酸升高 检出率为12.5%
持续的血尿酸升高称为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它不仅会引起痛风和关节损害,还会引起血管内皮和肾脏的慢性损害,总体表现为高发生率、年轻化、男性高于女性,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的趋势。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密切。
血尿酸升高在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八位,在男性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四位,而女性血尿酸升高未列入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排名。本次统计结果显示,血尿酸检测总人数2753339人,其中男性为1479133人,女性为1274206人。总体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血尿酸升高检出率分别为:12.45%、18.51%和5.42%;女性人群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高尿酸血症的防治目的主要有: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预防痛风发作;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具体而言:要控制饮食总热量,进而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和高嘌呤食物的大量摄入;每天饮水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酸的排泄;戒烟;如果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效果不明显,可适当加用降血尿酸药物。
血糖升高 检出率为10.3%
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6%,死于糖尿病并发症的人数高居世界首位。
空腹血糖升高在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九位,在男性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八位,在女性前十位重大异常指标中排在第九位。本次统计结果显示,血糖检测总人数2990216人,其中男性为1602040人,女性为1388176人。总体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0.25%、12.48%和7.67%,各群体的空腹血糖升高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呈增高趋势,30岁之前增长比较缓慢,30-39岁年龄段之后呈明显上升趋势,而70-79岁年龄段后则再次趋于平缓,女性甚至略微下降。
持续的空腹血糖升高会导致全身多个系统的慢性进行性病变,严重时甚至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等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所以应高度重视血糖升高,延迟、预防糖尿病发生,防止血管并发症。认识到血糖升高的危害,定期健康检查、监测血糖;严格控制饮食,如限制高热量、高脂肪以及高盐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增加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控制理想体重;戒烟戒酒,改变不良习惯。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血压与身体状况统计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血压与身体状况统计表
&&健康档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生理学血压统计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生理学血压统计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关注今日:16 | 主题:197600
微信扫一扫
【求助】如何用SPSS分析这三组血压值间的关系?
页码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12年零109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用三种不同的仪器分别测量,得到三组血压值,如何用SPSS分析这三组数值间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应该用哪种检验方法?是不是要把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分开了分析(只能输入一个值),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舒张压(或收缩压)没有,该如何分析这个结果?对SPSS知之甚少,还请各位战友多多指教,谢谢了!^_^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是否要把血压都转换为平均动脉压才能分析?自己再顶顶,呵呵!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分开分析。你用方差分析就可以了,还可以比较三组的差异了。比如选择最后一组来和其他两组来比较,可以知道其他两组仪器的精确度是否比最后一组好。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多谢af203战友,这就试试去。另外再请问各位一个问题,是否还可以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如果可以,当结果出现相伴概率正好等于显著性水平0.05时(如附件中的Pair3结果),是否也考虑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信度高不?根据附件的分析结果是否可以认为:2组和3组的收缩压存在显著性差异;1组和3组舒张压存在差异,2组和3组舒张压存在显著性差异,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多谢各位了,请多多指导新人!^_^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xy2csu 编辑于
关于丁香园【转】你的正常血压应该是多少?
你的正常血压应该是多少?
☉&吴鸿安&&
&&&[内容简介]:&本文分段讨论(11—65)&岁、(66—80)&岁、(81—100)&岁人士的正常血压,提出隐性高血圧、高血压误诊区、吴氏计算血压的适用范围、高血压不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危险因素等观点,帮助大众准确掌控血压、促进健康。&
& &&分析正常血压,必需注意性别、年龄。同一个血压,对不同年龄的人,其含义是不一样的。例如,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对38岁男性来说,是正常血压;但对65岁老人来说,可能就是气虚型低血压。戈医生的一个患者,女,65岁,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心率65次/分,但是血脂粘稠,心脏经常难受,胸闷气短,由于误认为血压很正常,导致患者麻痹大意,最后死于心血管疾病[1]
那么,你的正常血压应该是多少呢?可用下述方法来求得。如果你用血压计实测的血压等于你的正常血压,表明你的血压是正常的。如果你用血压计实测的血压偏离了你的正常血压,向上偏离越大则血压越高,就意味着你的健康状况不够正常了,提醒你要及时合理保健,纠正血压偏差,于是达到准确掌控血压、促进健康之目的。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一、求解你的正常血压
&&&&1、查表法[2]
&&&&表1给出了中国人正常人的正常血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根据你所在的年龄段和性别,就可求得你的正常收缩压及正常舒张压。例如,38岁男性,可在(36—40)岁年龄段找到他的正常收缩压是120mmHg,正常舒张压是80mmHg。
&&&&&&&&&&&&&&&表1:中国人正常人的正常血压(单位:mmHg)
表1中的数据是国家统计数据,虽然很可靠,但它只是一堆数据,只有年龄段的正常血压值,没有每个年龄的正常血压值、还沒法背记,知道的人很少,大众很难普及应用。下面方法则很简易。
&&&&&2、计算法[3]
&&&&2011年江苏江阴人吴鸿安研发了吴氏计算血压。吴氏计算血压就是你的正常血压。计算方法简单、准确、一学就会,大众都可应用。计算公式列于表2
&&&&&&&&&&&&&表2、吴氏计算血压的计算公式&&
&表2中“±”偏差值的取法:年龄大段中年龄越大则取值越大。如果降低要求,不考虑这项偏差,&误差不会大于3/80=3.7%
,&还是相当正确。
&&&&例如,依据表2公式计算,38岁男性,他的正常收缩压=吴氏计算收缩压=(82+年龄)=(82+38)=120mmHg;正常舒张压:因38岁是(36~65)岁大段中的小者,故取小偏差“-3”,所以,38岁男性正常舒张压=吴氏计算舒张压=83-3=80mmHg
。这与表1中查出的结果完全相等。
& &为了进一步说明吴氏计算血压的准确性,以及增強对吴氏计算血压变化规律的感性认识,特把男性的正常血压变化规律绘成曲线,示于图(1)
,由此可见,吴氏计算血压规律与统计血压规律基本重合,相对相差为(0—2.1)%,误差很小。女性的正常血压变化规律与男性的正常血压变化规律相类似,误差更小,不再赘述。
&&&图1、(男性)吴氏计算血压与统计血压对比图
&&提示一下:&实际上,逐步形成高血压的人群,主要也就是(36~65)岁的人群,而且主要是收缩压偏高,因此,一般只要记住一个吴氏计算收缩压的公式,就能及时计算正常血压,即男性吴氏计算收缩压=(82+年龄),女性吴氏计算收缩压=(80+年龄),这个公式大众都会算——心算即可。舒张压更易计算,只要记住一个常数即可。
&&&&注意:&吴氏计算血压的适用范围是(11~65)岁的中国人正常人。对于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心脏病、中风等患者,这些不够正常人的血压则要另作别论。
关于65岁以上老人的血压情况,请看后面分析。
&二、关于血压问题的讨论
&&&&1、(58—65)岁的中老年人,要注意高血压的误诊区
&&&&为了找出高血压的误诊区,先要知道什么叫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最新(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现在来找误诊区:从图(2)找出58岁与血压规律的交点P,P点的血压是140mmHg。很明显,落在P点右面两条红线之间的区域就是误诊区。在这个误诊区内,将有一批58岁到65岁的人,他们的血压为:吴氏计算血压≥误诊区内的血压≥140mmHg&。
图2、高血压误诊区示图&
按照上述高血压定义判断,
因为误诊区内的一批人,他们的收缩压都≥140mmHg,
所以都要被诊断为“高血压”。但事实是:因为误诊区内的一批人,
他们的收缩压都≤吴氏计算血压(即正常血压),
所以他们的血压不是高血压。因此,把误诊区内的一批人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是错误的、是误诊。
荣幸地告诉大家,误诊区内的“高血压患者”无需服药治疗。因为它巧合最近《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报道:
美国血压指标委员会经过五年研究后认为,60岁以上人士的高血压指标拟改为高于150/90mmHg,收缩压在140至150mmHg无需服药治疗[7]。
&&&如果真把60岁以上人士的高血压指标改为高于150/90mmHg,那就没有“高血压误诊区”了,比较合理。
例如,65岁男性,
虽然他的实测收缩压是147mmHg,已经大于140mmHg了,
但是不能把他误诊为高血压患者,因为他的正常血压=吴氏计算收缩压=(82+年龄)=147mmHg,——正好与实测收缩压相等,说明他的血压並没有偏离正常血压,还是正常血压,因此无需服药治疗。
&&&&2、小于58岁的人,要注意隐性高血压
许多人常把实测血圧140/90mmHg作为判断是否是高血压的分界线,
大于140/90mmHg者担心高血压,
小于140/90mmHg者心安理得,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例如38岁男性,
虽然他的实测收缩压为135mmHg(小于140mmHg),
但是他的吴氏计算收缩压(即正常血压)=(82+年龄)=120mmHg,
两者差距为(135-120)=15mmHg,
这表示他的血压已经明显向上偏离了正常血压——暂时称为隐性高血圧,若不提高警惕,可能很快会发展成真正的高血压,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3、(66—80)岁老年人的血压
65岁以上老年人的血压,因为没有系统的统计资料,所以暂时只能从下列专家、权威的论著中找出答案。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老年病学医疗研究分院院长、医学博士约翰·E.
莫里在著作[4]
对于老年人来说,
收缩压升高很正常,
大多数研究都显示,&当你年老时,
若能把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下,就能减少中风的风险。实际上,
血压较低的人反而身体更差,
对大多数人来说,
在他们达到70岁的时候,
收缩压在140~150mmHg之间是最为理想的。而到80多岁的时候,
理想的收缩压,应该更高。”
注意他讲的收缩压150mmHg,让我们按照吴氏计算血压公式进行计算,70岁的吴氏计算收缩压=80+年龄=80+70=150mmHg,由此可见,70岁老年人的正常血压也符合吴氏计算血压规律。
另外,在《十种人可能更长寿》的文章中说:“芬兰医生发现80岁以上寿星的血压多在160/90mmHg左右,存活率远比血压只有120/70mmHg的人高。”让我们也按吴氏计算血压公式进行计算,80岁的吴氏计算收缩压=80+年龄=80+80=160mmHg,由此可见,80岁老年人的正常血压也符合吴氏计算血压规律。
还有不少类似论述,此处不赘了。
由此可以得出推论:&吴氏计算血压也可供(66—80)&岁的老年人参考。
显然,有一些正常老年人,想尽办法要把收缩压降低到140mmHg以下,甚至降低到120mmHg,这种做法是否妥当?需要谨慎对待。
&&&&4、(81—100)
岁高龄、长寿老人的血压
著作[5]中的研究者,观察到血压与寿命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高血压确实是中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忽视。但证明了高血压不是高龄老人(指80岁以上者)的危险因素。他们对100名长寿老人(指90岁以上者)追踪研究后,分别计算他们中不同血压者的平均终年,从高到低依次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95.4岁,正常血压95.3岁,经典高血压94.5岁。这说明年过90岁,不论何种血压,继续存活的寿命相差无几。
在27名百岁老人(指100岁以上者)中竟有23名(85.2%)血压属高血压范围而生活质量一般尚可,能够自己独立生活,不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郑宗锷教授研究,著文发表于《美国老年心血管病杂志》,也阐明了高血压不是影响高龄老人寿命的危险因素。
国外还有很多报道,例如马蒂拉(Mattila)对芬兰坦佩尔(Tampere)市561名高龄老人(其中83%在85岁以上)进行5年存活率的观察。结果,死亡率最高的是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低的人,死亡率最低的是收縮压在160mmHg和舒张压在90mmHg以上的高龄老人[6]。
这些研究充分说明,高血压不是高龄老人、长寿老人的危险因素。这对8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
&&&&1、吴氏计算血压就是你的正常血压,适用于(11~65)岁的中国人正常人,也可供(66—80)
岁的老年人参考。希望通过保健,纠正血压偏差,把你的实测血压调整为正常血压。
&&&&2、在分析正常血压时,要注意隐性高血压、高血压的误诊区,防止误诊。
&&&&3、当你年老时,
若能把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下,就能减少中风的风险。对大多数人来说,&在达到70岁的时候,
收缩压在140~150mmHg之间是最为理想的。
&&&&高血压不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危险因素。
&&&&85岁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是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低的人,死亡率最低的是收縮压在160mmHg和舒张压在90mmHg以上的老年人。
&&&&年过90岁的长寿老人,不论何种血压,继续存活的寿命相差无几。
&&&&主要参考资料:
[1]、《人的血圧代表什么?》戈壁红柳,著,2013.9.
[2]、《中国医学实用数据手册》
1993年出版.
[3]、《发现了计算正常血压的规律》吴鸿安,
著,2011.8.
[4]、《健康年轻10大密码》(美国)R.克伯格,著,2009.9.
[5]、《迈向百岁之道》朱志明,主编,
&[6]、《体检项目中的长寿指标》吴鸿安,编著,2013.4.
&[7]、《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网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继发性高血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