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觉 总是唉声叹气mp3网盘下载 说什么都听

《&听南怀瑾大师讲经&》&——&学习摘要&100&条(整理完毕)
1)谁不是我老师的老师呢?又哪有固定的老师呢?在日常生活中探求人生智慧,在日常交往中探求做人道理,在自己的内心中探求人生的本源,这是最好的学习。
2)如何孝敬父母呢?孝敬应该及时,不要等候将来。背着重东西走远路的人,想休息不挑选地方;家里贫穷、父母年老的人,找工作不挑选待遇。双亲的寿命,就像阳光透过门缝,转眼就去了!
3)忠于职守有什么好处呢?在绝大多数领导者眼里,一点忠诚胜过更多智慧。假如把智慧和勤奋看作金子那样珍贵,那么,比金子还珍贵的就是忠诚。在职场中,老板用人不仅看能力,更重品德,而品德之中最为核心的又是忠诚度。那些既忠诚又能干的人往往是领导者梦寐以求的得力干将。那些忠诚的人,即使做事能力有限,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忠诚绝不等于“愚忠”。是尽职尽责,该自己说的话说了,老板不听从;该做的事做了,老板不认同,那是老板的责任,跟自己没有关系。对于“忠”字的理解,强调“事君能致其身”,却不愿意让自己的性命糟蹋在君主的愚蠢手里。
4)诚信待人有什么好处呢?怎样才能立身?谦恭、尊重、忠诚、守信,可以立身。保持谦恭就能免于受众人所忌;尊重别人就会受到别人爱戴;待人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坚守信用别人就会依赖你。有人爱戴你,有人帮助你,有人依靠你,你一定能免除祸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诚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在社会上连脚都站不住,哪还谈得上发展呢?
5)一个君子,要指挥下面的人,需要他们做事的时候,必须先要建立起来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当他们对自己有了信念,然后要他们做事,虽然没有告诉他们所以然,他们仍会做到。当部下对自己还没有信仰的时候,要求他们过多,他们会以为是找他们麻烦。一般人的心理如此,人是最难对付的。所以待人处世必须以信,信之重要在此。
6)君子必须得到信任以后才可以去动员百姓;否则百姓会以为你在折磨他们。必须得到信任以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主会以为你在毁谤他。在没有取信于下属之前,为什么不能指挥他们呢?因为指挥不动。比如很多领导在会上发言,很好的制度,很好的政策,讲得有理有据,下面的人却说:“瞧!又在欺骗咱们老百姓。”下面的人有了这样的心态,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政策也难以推行,或者执行不彻底,不就劳而无功了吗?在没有取信于上司之前,为什么不能劝谏他呢?因为他根本不会听从。指出他的错误,他看不到你的好心,还以为你在嘲笑他傻而自显高明呢?那他对你就不是感激,而是讨厌甚至仇视。“信而后谏”的原则不仅对上司适用,对亲人、朋友也同样适用。大致上,对方不愿意倾听你的意见时,说明他还不太相信你能拿出什么高见,那就不如闭上嘴巴,这样起码不会得到怨恨。
如何取信于人呢?有三个要点:第一,树立一个符合大众期望的目标。俗话说:“无利不起早。”
我们说话做事,必然包含某个动机,所以我们一动口、一动手,人家就会有一个疑问:这小子想干什么?如果我们所行之事对他有益,他就会造成;如果会危害到他的利益、名声或影响他的心情,他就会反对甚至制造障碍。为了获得帮助和减少障碍,我们就应该多说与人有益的话,多做与人有益的事。如果我们想干大事,还必须亮出一个符合大家期望的目标,并设法使他们相信这是真的。这是重要的成功之道。《孙子兵法》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只要大家认同你的目标,他们就愿意陪你出生入死,什么也不害怕。目标有的高尚、有的务实,关键要让大家看到好处。让人屈从不如让人乐从。每一个下属都只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不会为上司的目标而奋斗。除非你的目标能让下属看到好处,他们才会真诚追随。第二,有一项他人无法比拟的特殊才能。成为专家跟人生成就有什么关系呢?假如你确有专长,人品又好,别人在这方面遇到难问题,自然会来向你请教,并乐意按你的意见办。当很多人习惯于听从你的意见时,你的威信便在人群中凸显出来。这种威信又会影响到你对其他方面的发言权。尽管你在其他方面见识并不一定比别人高明。这样,你在人群中的地位便确立了。这种地位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你的其他机会,比如说优先升迁,被推举为“老板”等。如果你是领导者,下属对你的想法就是:这个人了不起,不是一般的人,跟着他准没错。当大家对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你说的话就很少有人怀疑了。第三、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也许有人会说:一句玩笑话也当真,太古板了吧?其实不然,信用是靠微细小事积累而成的,要想获得别人的绝对信任,必须绝对守信,即使一句玩笑也不例外。如果不打算兑现,就不要随便开玩笑,以免失信于人。
7)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天命,轻视大人物,驿侮圣人的言论。为什么要“畏天命”
呢?因为“祸福生于隐约之中”,都由要“天命”掌管,经常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得不畏。“天命”是什么?我们将它理解为自然规律,或理解为神佛,都无不可,反正是某种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它帮助自己趋利避害。当然,要相信自然规律是科学。这当然有道理,科学还是要搞,对那些科学暂时还搞不清的事物,比如自然规律,不妨假定为“天命”。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可见他谈“畏天命”,也不是提倡迷信,他只是承认有某些自己无法了解的事物存在,而且在发挥人力所无法阻挡的作用,不得不有所敬畏。“天命”的威力,不是靠人的有限智慧能测知的。有时我们看起来必然成功的事,却因为某个意外的变故而失败了;有时我们看起来很绝望的事,却因为某个意外的机遇而成功了。这并不是自己事先设计的套路,但其中肯定存在某种逻辑关系。我们有很多更重要的事需要做,根本没有必要穷毕生之功去搞清这种逻辑关系。什么人可以不畏“天命”呢?不是聪明人,而是生性达观的人,他们抱着“尽人事而听天命”的心态,把一切都看得淡薄,自然会胸襟开阔,失意泰然、得意淡然、无忧无虑、无怨无责、心身愉快、无所不适、无处不安。为什么要“畏大人”呢?“大人”包括地位高、辈份高和学问高的人。在专制时代,地位高的人说的话就是法律,就是政策,所以也可以由“畏大人”引申为畏法律。苏格拉底说:“守法即是正义。”这是从道德层面来强调法律值得敬畏。从客观上来说,藐视法律,就等于跟自己的身
家性命过不去,又有什么好处呢?大人物本身也值得敬畏,不尊重大人物,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在专制时代,辈份高的人享有优先尊重权,请客要让辈份最高的人坐上位,走路要先向老人行礼。到了今天,敬老仍然是基本的礼仪,不尊重老人,虽然不至于吃官司,起码会被人暗骂没大没小,影响你的个人形象。在专制时代,学问高的人往往有较多当官的机会,对他客气一点没坏处。到了今天,学问高的人成功机会也较多,而且,学问高的人竞争力往往比较强,跟他作对手不如跟他作朋友。为什么要“畏圣人之言”呢?所谓圣人,往往有很强的洞察力,对世道人情的理解比一般人深。追随圣人之言去探索,往往能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不把圣人的话当回事,轻视他们,“恶搞”它们,得到的不过是无知和妄语,对自己的身心智能都是没有好处的。“畏圣人之言”,实际上是畏自己的无知。大千世界无穷,人的智力有限,穷毕生精力,也难以理解万一,所以在做人做事时,难免经常有不知对错、无所适从之感。如何解决这个苦恼呢?向智慧高于自己的“圣人”学习。我们用不着把圣人之言当作金科玉律,但是把它们当成学习的基础,无疑是提高自身智慧的捷径。
8)如何从“洒扫、应对、进退”学习做人做事的功夫呢?第一,不要轻视生活琐事。我们要知道,吃饭、穿衣、打扫卫生这些生活琐事,都是人生大事。吃饭吃不好,身体就会变糟;衣服穿不好,就会影响自身形象;家里的环境搞不好,客人来了就会心生轻视。所有这些,又进而影响到我们在其他方面的机会,怎么能不当成大事呢?第二,待人接物要讲礼仪。许多不好的习惯早就形成了,而且习以为常,我们自己也许感觉不到,却不知不觉地冒犯了别人。我们经常埋怨别人对自己不礼貌、不友善,其实,也许是我们自己的态度或习惯不好,才影响到了他人。第三,会见尊长要保持谦恭的态度。尊重领导和长者,是起码的礼节。心里有了不恭敬的想法,自然会在神色和言行上表现出来。你在尊长面前不懂礼节,却暴露了自己没有修养。
9)不要担心害怕别人不够了解自己,只应该担心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啊。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重视的本事。如何证明自己是千里马呢?首先要在立德、立功、立言上下功夫,让别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价值。如何立德?就是拿出好心来,多做于人有益的事。就工作单位来说,具有团队精神、忠诚敬业、勇于创新、勤劳节俭,都是公认的美德。如何“立功”呢?当然要用业绩说话。经常问自己,“我能为公司做什么”,并在工作中切实付出而不斤斤计较报酬的职员,根本不用担心没有获得回报的机会,更不用担心会失业。职场中人,如果能经常问自己“我能为公司做些什么呢”,那就是思考到了正确的问题和做了正确的事。如何“立言”呢?当然要设法让自己的意见成为大家的意见。要说出真知灼见,使人心悦诚服,并乐于听从。如果老板、同事、下属遇到什么问题都乐意听听你的意见,你的地位就确立了。
10)对待朋友,衷心对待劝告并且善意将他引导,不听的话那就算了,千万不要自取羞辱。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更要注意。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还保持朋友的感情。上司和朋友有错,该不该进“忠言”呢?应该!关键要把握好进“忠言”的度,这个度就是“不可则止”,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对方不愿意听,就闭上嘴巴,不要喋喋不休。如何确定“不可”呢?劝谏三次不被采纳就要离开。为什么要劝三次呢?每次劝说,不要只顾自己痛快,把什么都说出来。最好点到为止,边说边观察对方的反应,发现他露出不高兴、不耐烦的神态,就要立即闭上嘴巴。过一段时间,再换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是者三次,对方还不肯听,说明已经铁了心了,不必再劝。三次则止的原则既适用于劝谏领导,也适用于劝说亲人、朋友。这里所说的“三次”,只是一般而言。对某些固执己见、独断专行的人来说,劝他一次也是多余。遇到一个这样的君主,不妨把所有的忠言都烂到肚子里,以免自己招灾惹祸。假如对方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人,必须让他接受正确意见,又该怎么办呢?对此,我们首先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多说顺耳忠言,不要贬低对方。我们要对人说忠言时,在未说之前,先以甘言冲淡其刺激性,肯定对方的优点,然后再说规劝的话,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菜根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顾及对方的自尊心,不能因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就理直气壮地坦率陈言。第二个原则是:让对方明白你的好意。你说忠言,到底是为了贬低他抬高自己,还是为他好,他也许并不明白,所以,你要设法让他感到你的好意。在此之前,忠言不必出口。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他会认为你惺惺作态。第三个原则是:选择适当的场合。原则上讲,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方式进行,以免让对方产生当众出丑的感觉。还要讲究劝说的技巧:第一招:顺毛摸。当对方说出某个意见,顺着对方的意思说出相反的结果,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二招:顺口溜。有话要说时,不立即表达,等到某个合适的时候顺口说出来,对方不易产生抵触情绪。第三招:抛钓饵。当对方说出某个意见时,故意在神态上表现出欲言又止的样子,让对方知道你有话要说,引起他的好奇心。
11)交真朋友,先做真朋友。经营人际关系,这是一门大学问。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和而不同”。两个或多个有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个性迥异的人,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谦让的基础上,融洽相处。第二个原则是“以文会友”。大家虽然在学识、才能、经验、阅历、背景、相貌等诸多方面都有差异,追求的目标却相同。符合上述两个原则的朋友关系,才是真心朋友。人生能交到一个真心朋友,绝对是一大幸运,能交到一批真心朋友,那就太幸运了!但是,真心朋友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用真心去浇灌,才能盛开友谊之花。所以,我们想得到真心朋友,首先自己就要做一个真心朋友。第一,以道交友,追求共同的人生目标。双方追求的目标相同,就可结伴而行,相互扶助。如果目标不同,自然只能各走各的路。第二,以礼交友。我们对任何人都要保持尊重、注意礼仪。对人轻率不恭,别人根本不愿走近,更谈不上成为真心朋友。第三,以诚交友。与朋友结交,要真诚相待。但是,我们不能强求对方的真诚,如果我们重视对方,首先要向对方表达诚意。第四,以义交友。做人要讲义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是真朋友。第五,以信交友。朋友依赖你,才愿意跟你保持友谊。这就要求你对朋友守信用。
12)审视他的目的是什么,观察他用什么方法实现目的,考察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用这种方法识人,别人哪里还能隐藏呢?
13)聪明人先选准人再交朋友,不聪明的人先交朋友再选择人。所以聪明人很少因交朋友带来麻烦,不聪明的人却经常因交朋友带来怨恨。如果与不可交之人结交,到了中途,就会出现诽谤,遭人议论,君子之间的交往,恰如那陈年佳酿,天气越冷,饮之愈觉香醇;与小人结交就如同槿花绽放,早上才开,晚上就谢了。只有与那些可以肝胆相照的人结下稳固的交情,才有资格跟贤达之士坐而论道啊!交到坏朋友,其坏处不仅来自这个朋友本身,还会遭到其他人的排斥和非议。相反,交到好朋友,不但受人称道,也会吸引到更多的朋友。
14)‘功名看气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要看他的风度。‘事业看精神’,一个人精神不好,做一点事就累了,还会有什么事业前途呢?‘穷通看指甲’一个人有没有前途看指甲,根据生理学,指甲是以钙质为主要成分,钙质不够,就是体力差,体力差就没有精神竞争。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型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这种人体质非常弱,多病。‘寿天看脚踵’,命长不长,看他走路时的脚踵。走路时脚跟不点地,这种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聪明浮躁,所以交代他的事,他做得很快,但不踏实。‘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一个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说话是否有条理。
15)并不是每一个有出息的人都值得自己去交。第一,看这个人的追求目标。目标不同,境界有别。但不是说一定要跟境界高的人交朋友,关键要看你是否认同他的目标。如果你想为天下人造福,就去跟志向相同的人交朋友。如果你只想把小日子过好,却去跟志向远大的人交朋友,迟早会成为他的累赘,朋友就交不成了,当个崇拜者还差不多。如果你志向远大,却去跟一群只想过安稳日子的人交朋友,必然被他们那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所干扰,也不适合。第二,看这个人实现目标的手段是什么。一般来说,用正当手段实现目标的人才值得交往。如果他靠偷盗抢劫、欺蒙拐骗赚钱,手段不正当,迟早必遭报应。跟忘恩负义的人也不能交朋友。在忘恩负义者眼里,“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极具杀伤力,切记敬而远之。第三,看这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爱好不同,显示了每个人的不同品位和素养。另外,看人的爱好,不能只能看表面。比如同样是看书,有的人爱看专业书籍、学术著作,有的人爱好黄色小说、武打小说,两者的趣味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定要搞清他的真实爱好才行。一般来说,有本事没脾气的人,是最值得交的朋友。但这种人极难得,偶然看见一个,不妨主动结交,千万不要错过。
16)天下最高的学问是什么?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归根结底,都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大,而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我们做学问,是想成为一个强者。但是,做强者,不等于取得了轻视、欺压弱者的资格,而是拥有了帮助弱者的责任。放弃这一责任,根本没有资格做强者。真正的强者,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哀民生之多艰”并愿尽一己之力给弱者以帮助。我们在弱势者面前,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不在穷人面前炫耀财富,不在庸人面前炫耀才干。炫耀的目的是期待在对方心目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炫耀的结果却会使对方的心离你越来越远。第二,别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事。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怨恨!这是一种进入到内心深处的对你的不满反击。你说得口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他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无力显现,但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拉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是:看你得意到几时!最低限度,他们会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听到你吹嘘得意之事,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第三,有意抬高失意者,使他们学得有面子。
17)嫉妒心强又人品欠佳的人,他就有可能“成人之恶”,别人凡有好事,他就要想办法帮人家变成坏事;别人凡有坏事,他就要落井下石,使事情变得更坏。
18)光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形成偏见。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的人可以做学者,教书,这还是抬举了他们。真正能把书教好就不简单,就不算“罔”了,还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学而不思”的人,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因为做任何事,都必然跟他人发生关系。好比写文章,看起来自己一个人可以做,如果不了解别人的阅读趣向,写的文章就没人愿意看,等于废纸一堆。教书也一样,不知道学生的兴趣点,讲课只能帮助学生打瞌睡,一点用也没有。“思而不学”的人危害更大,因为他们满脑子偏见,每天觉得这件事不公平,那件事不公平,每天看不惯这个人,看不惯那个人。带着这种观念,肯定会说很多错话,做很多错事,其结果是害人害己。
19)即使只是小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恐怕它妨碍远大事业,所以君子不从事于它。虽然任何技巧都有可取之处,但仍然只是“小道”,不仅打牌下棋如此,当老板的技巧,当专家的技巧,当员工的技巧都是如此。那么,什么是“大道”呢?一个人的目标才是大道。对孔子来说,他的人生目标是弘扬仁义道德,所以他老说仁义道德是大道。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可以跟孔子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关键看我们自己的趣向。但是最好把目标放远大一点。离开了远大的人生目标,任何“小道”都会大打折扣。所谓“前面的目标不放远大,专抓一点小成就当成大学问,就被困住了,像掉进泥坑里去了,爬不起来,所以君子不取小道,宁可走大路。”&
如何走大路呢?有两个要点:第一,不要受专业限制。任何专业都是“小道”,关键要把人生目标选好。像鲁迅从医从文都是“小道”,那他的“大道”是什么呢?他从医时,“大道”是提升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从文时“大道”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素养。他坚定地走自己的“大道”,所以能将“小道”发扬光大。一般人根本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高尚,一辈子只走“小道”,所以终生无所成就。第二,不轻视“小道”,但只做与目标有关的事。虽然目标是“大道”,实现目标却要靠专业技术这种“小道”来实现。同样的道理,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无高尚低下之分,关键在于目标是否明确,以及能否达成目标。为了达成目标,我们一定不要轻视任何专业技术,也不要迷恋任何专业技术。这就是所谓的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用什么技术或不用什么技术都不要紧,只要对目标有利就行,心中执著于目标,就不会偏离方向。生命有限,技能无穷,我们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学好,也不可能在每一项工作上都取得杰出成就,所以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生目标上。围绕目标去学习,去实践,无疑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20)话不轻出,言必有据。生活中的许多悲剧,是说话不慎带来的。古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兵法说:“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
21)俗话说:“爱叫的麻雀不长肉”,在人群中,那些特别爱说话的人,最不可能受到重视和重用。这是为什么呢?其一,一个人特别爱说话,说明他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不够理智稳重。试想,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么事?其二,一个人整天叽叽喳喳,总得有内容。他的生活经历有限,不知道那么多趣闻逸事;也没功夫读书,不可能天天给你讲世界名著。说来说去,无非东家长西家短,拿别人的隐私、缺陷当作料,煲成一锅大杂绘。对这样的人,谁敢跟他交心交底呢?其三,无论是谁,若想被人冠上“可爱”、“可敬”、“可信”、“可亲”之类的字眼,一定要善于伪装,或者说“包装”——将缺点隐去,装优点凸显出来。漂亮时装能包装外部形象,真知灼见能包装内在思想。可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有什么说什么,久之必然将自己的优点、缺点全部暴露于人前,赤条条无遮无掩,这就丑态百出了。其四,特别爱说话的人,总是不假思索地对任何事发表见解,好的意见与错误观点混杂,泥沙俱下,让人难取难舍,只好全部当成废话。久之,人们必然认为他们没有见识,只会乱说一通。而且,他们很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社会上的小道消息,主要是靠他们传播开来的。总之,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表现,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不一定慷慨。凡有道德者,必不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智者,必不多言。有人说:沉默是金。沉默本身不是金,只是一个炼金的过程,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后,才谨慎发言,这样,他给人捧出来的总是金子,自然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极有价值的人,因而受到重视和信任。孔子说:多听别人的意见,保留疑问,谨慎谈论其他的话,就会减少过错;多看身边发生的事,不干尚有危疑不安于心的事情,谨慎去做其余的事,就会减少后悔。说话很少有错,做事很少后悔,禄位就在这里边了啊!就是多看多听少开口,还加上谨慎行事。这不仅是找饭碗的本领,也是做人的本领。
22)不遭人忌是庸才。被一群庸才妒忌,可能正说明此人不是庸才,跟这样的人结交,对自己有好处。
23)谋事创业,切莫随大流。从众人选择的背后找机会。全体领导赞成之日,早已事过境迁;全体领导反对之时,正表明机会尚不为人所知。如果全体一致同意,事情就不妙了。全体一致的主张,时常有毛病。当别人害怕时,你要变得贪婪;而当别人贪婪时,你要变得害怕。是说,当别人惟恐避之不及时,可能正是最好的投资机会;当别人蜂拥而上时,隐藏着无穷的风险。宝藏绝不会在人人看得见的地方。在别人忽略的地方,反而会有更多获利机会。
24)为政之道。先定职责,赦免小过;选用贤才,用你了解的人。第一,建立制度,明确职守。也就是说,制订大家遵守的行为规范,并确定每个人的职权范围。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把规矩订好,领导风格就确定下来了。按规矩要求大家,直到形成共同的行为习惯,管理就走上了正轨。在上任之时,如果以前的制度好,可以沿用。如果制度不好,就要加以改进。在制度确定前,不宜对下属提出过高的要求,更不宜惩罚犯过错的人。“不教而杀谓之虐”。你还没有告诉别人怎样做是对的,怎么能认为他做错了呢?把制度订好了,把职责确定了,大家都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团队的潜力自然就发挥出来了。第二,强调大节,不揪小过。所谓“大节”、“小过”,不是以事情大小来区分,而是对团队的影响来区分。比方说迟到早退,看起来是小事,却是一个关系到是否遵守制度的原则问题,是大节。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原则比千军万马还重要。”如果大家养成了视制度如无物的风气,整个团队就涣散了。所以,迟到早退虽是小事,却不能随便原谅,不仅要抓,还要认真抓。亏损一百万,看起来是大事,却可能是可以原谅的“小过”。关键要看这一百万亏损是怎么造成的。如果下属经过努力奋斗后,失败了,亏损了,这是可以原谅的。惩罚错误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正确,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宽容能达到这个目的,惩罚就没有必要了。总之,惩罚是一种纠正偏差的管理手段,不是泄愤工具,需从利弊角度衡量是否采用。宽容是一种领导方法,不是一种施舍行为,也要从利弊角度衡量是否运用。抛开利弊谈惩罚或宽容,是毫无意义的。第三,重用自己了解和欣赏的人才。孔子所说的“举尔所知”,耐人寻味。假如某个人才干不凡,自己却不了解,不是错过了贤才吗?应该说,某人有才干而你却不了解,说明你们没缘分,是不能勉强用他的。没缘分的原因有三:一是你没有识人之能,或者不懂得人才的价值。所以你的事业也不可能做大。俗话说:“水浅不藏大鱼。”
既然你的事业做不大,何必耽误人家大才呢?二是对方沟通能力不强,或者进取心不强,不能充分展示才能。这种人是偏才,或虚假的大才,并非真正的大才,不用也不是损失。三是这个人不愿意让你了解才能,故意有所隐藏。这种人没有跟你共创大业的想法,最好不用。
让他从高位跳槽,不如让他从低位走人,免得被他带走重要资源。所以说,孔子“举尔所知”四个字是考虑了诸多情况后得出的结论,并非信口胡言,值得我们重视。对“举尔所知”的“知”字,要有正确认识。所谓“知”,不是凭表面印象得出的情绪化结论,而是通过时间检验后得出的理智结论。让下属的行为习惯完全表现出来后再判断他们是否适我所需,是聪明的做法。
25)许多人攻击的手段高明。一点一滴的来,有时讲一句毫不相干的话,而使人对被攻击者的印象大大改变。而身受攻击的人,只觉得好像皮肤上轻轻被抓一下而已。所以特别要注意,自己千万不要这样对人,同时自己也不要听这些小话进来,尤其当领导的,点滴渗透来的谗言,切身感受到的诽谤,不往心里去,在你面前行不通。
26)提防小人之灾: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聪明,肯定不会受小人蒙蔽,这就大错特错了。自恃聪明,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因为聪明人有一个特点,认为自己一看就明,一听就懂,一想就通,而不加详察,这就难免经常下错误的结论,做出糊涂事来。我们要避免小人之害,首先要判断哪些是善意的忠言,哪些是小人的谗言。一个方法是:当我们听了别人的议论后,对某个人某件事产生了不满情绪,一定不要轻下结论,要去调查,要寻找事实。在事实不清之前,不妨按“疑罪从无”的原则,将事情暂时悬挂。只要我们立足于事实,小人的伎俩就无法施展了。
27)是夸是毁心里有底:人不是被别人看高的,也不会被人看低,我们的高度永远等于实际高度,而不是被人丈量的高度。一个巨人,哪怕全世界都嘲笑他来自“小人国”,他仍然是一个巨人。相反,如果他是武大郎,哪怕全世界都夸他是一个巨人,他仍然是武大郎。我们要致力于提升自我高度,而不是别人争高论低。如果把姿态放低一点,把态度放谦逊一点,更足以证明人格的高度。人在社会上行走,往往毁誉随身,经常被拔高或贬低,要想保持自我,就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真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全世界的人恭维他,不会动心;称誉对他并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本来要做好人,再恭维他也还是做好人。全世界要毁谤他,也绝不因毁谤而沮丧,还是要照样做。这就是毁誉不惊,甚至到全世界的毁誉都不管的程度,这是圣人境界、大丈夫气慨。其实,我们不妨从反方向来看待他人的诋毁。它至少能证明一件事:你很出众。没有人会花工夫去诋毁一个叫花子。嫉妒者的矛头只会对准高于自己的人。中国有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遭遇过不公正的指责。
如果你想表现得比庸人优秀,就要习惯与他人的诋毁为伴。当你遭到诋毁时,不妨把这句话默念三遍:“不公正的批评通常是一种伪装过的恭维。”
28)事无大小,全力以赴。佛学中有句话非常好:“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说是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
29)把小事做到极致你就成功。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永远不是那些智慧最高、计谋百出的人,而是那些凡事全力以赴、追求一百分的人。这种人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做得比精还要精。俗话说得好:“艺无止境。”我们学习知识、技能,有时好像已经精通了,其实跟更高的境界比起来,还远远不够。只有以过去的基础为起点,不断向更高处攀登,才有可能超越大众,达到杰出的水准。这就是平庸者与成功者的差别。平庸者浅尝辄止,成功者精益求精,两者所达到的境界自然有天壤之别。第二,做得比好还要好。我们做人、做事情,有时好像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跟更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在好中求好,才可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第三,做得比细还要细。我们想在人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光靠占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多的人力,不是治本之道,必须“精耕细作”才行。这是提升竞争力的一项最重要武器。追根究底,点点滴滴求其合理化,其意就是以最高效率为目标,把各项工作做得尽可能细致。例如:在生意中一时的钱财得失,数额再大也有限;制度有漏洞,再小的问题也影响长远,所以要点滴追求合理化。我们对于所有可能涉及成本的项目,都要一一用心追根究底,直到最为节省才肯罢休。在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了,轻视小事,轻视细节,所以之事难免诸多疏漏。大方向固然重要,但这不足以让你成为胜者。因为任何一个大方向中都挤满了竞争者,即使你走的是一条全新之路,迟早会有竞争者挤上来。所以,靠大方向取胜不是长久之计,只有点滴以求,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好、更精,你才有希望成为赢家。
30)做生意的一条成功经验是:“获得顾客的好感,让别人来宣传你。”
怎么样让别人充当义务宣传员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顾客绝对满意,使他们忍不住口出赞誉之词。
31)在做人做事时,我们要注意一个要点:我示范。比如,我要求员工遵守纪律,自己首先要遵守纪律;我要求下属努力工作,自己首先要努力工作;我要求别人对我有礼貌,自己首先要讲礼貌,诸如此类。也就是说先去实践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当我们希望别人表现得合乎要求时,没有什么比我们亲自做给别人看更有说服力。所谓“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己诸已而后非诸人。”
自己袖着手在那里要求别人,是没人服气的;先给别人做出一个样子,这就是最好的说服力。
32)为人干部,为人臣下的时候要敬,就是现在讲的“负责任”,先真正能负了责任,然后再考虑到自己待遇、生活的问题。假使说为了待遇生活而担任这个职务,那是另一观念。一个知识分子做一件事,并不一定为了吃饭。一个人吃饭、生活的方式很多,所以要认识清楚,做事是为了责任问题。美国
IBM 前营销总裁巴克.罗杰斯说:“我们不能把工作仅仅看作是为了五斗米折腰的事情,我们必须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意义才行。”
日本东芝集团创始人土光敏夫的择人准则是:“为了事业的人请留下,为了工资的人请走开。”
任何人,如果只是为了获得薪水,而不去考虑自己的工作是否对得起那份薪水,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赢得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尊重。如果你抛开得失的计较,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加薪和升迁自然会到来。如果你再进一步,成为一个老板不可缺少的人才,必能受到重用,哪用得着担心吃饭问题呢?
33)有三种员工是老板不可缺少的,第一种人忠诚敬业,主动承担责任而无需上司监督。这种人让老板十分放心,永远没有丢饭碗之忧。第二种人忠诚敬业,能够替老板解决问题。这种人经常能创造他人难以替代的价值,让老板十分省心。因此,老板总是优先提拔他,并倚之为膀臂。第三种人忠诚敬业,把公事当成自己的事,为了团队利益而不计个人得失。这种人让老板十分动心,永远不必担心老板会炒他的鱿鱼。世间的道理总是这样:越是强调“拿一分钱干一分活”,越是没钱花;越是不计报酬,报酬反而找上门来。把公事当成自己的事,老板也会把你当成自己人。如果你想得到重用,有必要记住这句话:你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在为自己工作。当你具备了做主人的心态,你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成为老板不可缺少的人才。
34)春秋时期,晋国联合韩、魏两国,想灭掉赵国。赵国国君越襄子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要武器没武器,急得六神无主。这时他的谋士张孟谈说:“我听说圣人治政,财富藏在民间,而不是藏在公家的仓库里。当年您父亲的宰相董安于治理晋阳时,曾苦心经营,民心归服,足可一战。”
果然越襄子一声令下,百姓齐声响应,钱有了,粮食有了,武器也有了。结果,赵国在三国围攻下,坚守了三年之久,为最后反败为胜创造了条件。
35)私欲太大,没有真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目标,只为个人利害而计较的为鄙夫。这种人没有谋国的思想,没有忠贞的情操,只为个人的利益而计较,深怕自己的权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虑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打击同事、打击好人、嫉妒贤才等等都来了......为了一己之私,什么卑鄙下流、凶狠残暴的手段都用得出来。他们通常成不了气候,即使侥幸做成大事,也不能持久,后果往往很悲惨。
36)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盼望的。不能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好像浮云一样。贫穷和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能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就连一顿饭的功夫也没有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37)对于“正当”的富贵,有如下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无功不受禄。对别人有贡献,接受别人的报酬,这是公平的;无功而受惠,在贤士看来不是正道,不屑于接受。第二个要点:烫手的钱不拿。用违反法律道德的方式赚钱,可能受到惩罚和谴责,这明显是烫手的钱,贤士肯定不拿。有的钱虽然没有违反法律道德的嫌疑,却隐藏着难测的风险,贤士也是不拿的。第三个要点:违反道义的官不当。君子求取功名,都要用正当手段。如果只能用不道义的方式得到官位,他们宁可弃功名如粪土。第四个要点:损害人格的事不干。君子不害怕贫穷,但害怕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人生好比行路。要想到达目的地,最好是循着宽广平坦的大路而行。走所谓“捷径”,未必能节省时间,反而容易遭遇危险。我们追求成功也是这样,最好走大路,不要走“旁门左道”。还有一条大路:创新。这是现代人最好的成功之路。
38)与其为过去痛苦,不如含笑走向未来,这对人生才更有积极意义。第一,经营今天,跟昨天划清界限。昨天永远是终点,今天永远是起点。把所有的失意留在昨天,从今天起开始创造美好的生活,你就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对一个聪明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昨天的痛,自己已经承受过了,有必要反复兑付吗?明天的痛,还没有到来,有必要提前结算吗?何不放下昨天的包袱和明天的烦恼,一门心思经营好今天。第二,用今天的努力弥补昨天的损失。我们经常因为失误或失败而蒙受重大损失。坐在那里唉声叹气、痛苦流泪,并不能找回损失,反而耽误了今天的时光,那就蒙受了双重损失。如果从现在开始努力创造,昨天的损失也许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过去的时光不会倒流,但过去没做好的事,可以做得更好。只要下定了决心,就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第三,设立新目标,尝试新生活。人生就像爬山一样,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我们不能希望总是走上坡路,有时候:走下坡路也是每个人必然的经历——爬到了山顶上,只有下坡路可走。怎么办呢?不妨坦然地走下来,再去爬另一座山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39)能保持精神独立,顺应天地之道,在有为无为之间,顺其自然,平和地看待万事万物,清不喜,浊不嫌,不去责备世间的是是非非,不怨天、不尤人,宠辱不惊,不受世俗左右,也不排斥世俗,以便能与大众融洽地相处,身在红尘之中,心游天地之外。一个人达到了这种境界,他的心灵就获得了大自由、大自在。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第一,以平等心态看待每一个人。不要做人上人,不要做人下人,不要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只能把自己放在与众人平等的地位,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第二,宠辱不惊,淡然处之。每个人的修养不同,有的人修养好,那是他的福分;有的人修养不好,那是他的不幸。在修养好的人面前,你可能得到友善对待;在修养不好的人面前,你可能得到粗暴对待。为此沾沾自喜或愤愤不平,毫无必要。一个人只要确定自己所言所行没有过错,不论别人的态度如何,都不妨淡然处之,这不仅显示了自己人格的力量,有时候,这种力量足以使一个最粗暴的人变得彬彬有礼。你也因此为这个世界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贡献。第三,不执着于对和错。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后,人们习惯于争论谁对谁错。有时候,这种争论只会错上加错。所以,与其执着于对错,不如考虑如何改正错误。只要能使事情好转,即使一言不发又有何妨?第四,保持内心的平静快乐,不受外界境遇所左右。人生有顺有逆,把它们看成自然之事就可以了,用不着顺境时得意洋洋,逆境时垂头丧气。人,一旦“游于物外”,官大官小不系于心,钱多钱少毫不在意,有名无名也不在乎,贫富得失淡然处之,怎么会不快乐呢?
40)有的人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有的人才能足以称雄一乡,有的人德行足以辅佐一个国君,有的人智能足以治理一个国家,而庄子拿以上四种杰出人士当普通人,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们仅仅是才能、地位出众,并没有摆脱欲望的控制,他们仍然不是自身命运的主宰。他们自以为高明,并且试图证明自己的高明,就难免做出糊涂事;他们患得患失,就难免惊恐忧惧;他们喜欢赞美而害怕批评,就难免受情绪所困扰。他们跟普通人的心态又有什么差别呢?庄子推崇的是有着特立独行的、迥乎大众的“第五种人格。”
这一类高人,古代称为出格的高人,超出了人格范围以内,‘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全世界的人都恭维他:你了不起!跪下来捧他,他理都不理。‘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骂他、反对他,他决不改变自己的方向。达到这一种境界很难了,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他有特立独行的修养,不受任何时代、环境所影响。人能做到对外界毁誉不动于心,他就真正控制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自己的命运了,他的灵魂也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还有什么值得他担心的呢?
41)做人要空阔,做事要实在。每一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大小都不同。如果要立大功成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像大海一样深广才行。要够得上修道的材料,也要像大海一样汪洋才行。佛经上形容“如来如大海”,讲阿弥陀佛的眼睛像四大海那么大,我们的眼睛小得很,有时候连眼白还看不见呢!
42)“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要效法宇宙的精神,自强不息。一切靠自己的努力,要自强,依靠别人没有用,一切要靠自己不断努力,假使有一秒钟不求进步,就已经是落后了。
43)立业靠自强不息,守业靠厚德载物。人效法天地,这就把握了成功规律。天地万物、世态人情都处于变化之中,唯一的不变是变。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人应该认清变化,以变应变,与时俱进,这才不至于落伍。有的人却不喜欢变化,在观念和行为上都是如此。首先,他们的头脑中装满了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的观念,这些条条框框限制了思想的自由。他们总是在条条框框之内思考问题。有些人现在的观念跟十年前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一方面说明他们疏于学习,一方面说明他们不太关注外面的变化,头脑僵化太久了。其次,在做事方面,不喜变化的人总是按部就班,用最省脑力的方式做事。但是,世界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周遭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却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仍然照惯性做事,终于越做越艰难,直致遭到淘汰。再次,在事业方面,他们很容易满足,有一点小小成就便沾沾自喜,不再努力奋斗。只要生活还过得去,只要走在人前还算有面子,他们就不思进取,在安逸中消磨自己的生命。他们经常搞不懂这样的问题:比尔.盖茨已经有那么多钱,八辈子都用不完,他为什么还要每天辛辛苦苦去赚钱?因为他们头脑中只有享乐的观念而不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他们眼里,那些自强不息的人都是傻瓜。不喜变化的人,无论他们起步时走在别人前面还是后面,最终都会变成落伍者。这样的人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悠哉悠哉地过日子,何曾在学习上用过一点心?依道而行、追求变化的人,生命力是强健的、圆通的,他们以追求人生价值为目标,永无满足于现有成就,也永远不会安于现状。自强不息是创业的要诀,那么守业呢?就要厚德载物。《淮南子》说:治理天下光用智力来操纵是不够的,仅凭聪明来认识是不行的,只靠功业来统治是不足的,只凭仁术来收买人心是不够的。依靠强权是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的。这五点,反映了人的才能。如果人的品德不深厚,也难以成功。这个道理,好比盖房子,基础深厚,无论房子盖得高还是低,都没有危险;如果基础不厚,盖得再高也没有用。比如在沙滩上盖房子,盖得越高越危险。这是什么原因呢?事业的成败绝不仅仅取决于我们个人的努力,成功愿望在我们自己心里,成败的钥匙却经常握在别人手里。因为干事业绝不只是自己的事,肯定会跟他人、跟社会发生关系,要么得到助力,要么遇到阻力。大家都希望你失败;阻力太大,就算你有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能力也没有用;大家都希望你成功,助力大了,哪怕你手无缚鸡之力,也可移泰山、填沧海。别人的态度,又取决于你的态度。你品德不端,对人有害无益,别人就会给你制造阻力;你的品行良好,对人有益无害,别人就会给你提供助力。成败就在这一害一利之间。
44)一个人想成大功立大业,或者修道也好,做生意也好,要有本钱啊,本钱就是你的风。很多年轻人老是想:要是我呀,就要怎么样怎么样。想了半天,有没有本钱啊?一毛钱也没有。没有风,还飞个什么?所以青年人要想做一番事业,你的能力才智都要去培养才行。风力不够,没你的事,本钱积累厚了,才可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如果风力集聚得不够雄厚,那么它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托负起(大鹏的)大翼。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那么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它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青天而没有任何阻碍,然后飞往南方。
45)一个人成功需要的资源,有如下六种:一是智力资源,构成智力的诸要素中,知识和经验只是基本素质,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你随时更新知识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你安身立命的真功夫。二是人力资源。你掌握了客户,就意味着你有很强的营销能力;你掌握了有价值的朋友,意味着你比别人有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三是形象资源。外表漂亮和相貌平平的人,机会是不一样的。好在天赋不足,可通过气质、修养、言谈举止来弥补,这是后天努力能改善的,值得我们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四是环境资源。骏马应该奔驰在大草原,来到繁华的城市,将失去所有的优势;雄鹰应该飞翔在天空中,关在笼子里,不见得比鸡鸭高明。环境有利有不利,人的明智之处就在于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而规避不利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五是品牌资源。它包括一个人的品行所积累的名声和信用。这是最重要却最易为人忽视的资源。从长远来看,品牌资源越丰富,成功机会越多。六是金融资源。它包括你现有的经济实力,以及赚钱和融资的本领。只有钱,不会赚钱和筹钱,还不能说这项资源很丰富。反之,赚钱和筹钱的本领很强,基本上不用为钱犯愁。以上六种资源,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些。资源少不要紧,有意识地去积累,总会越积越多。可惜很多人没有资源意识,经常干那种浪费资源的蠢事,比如得罪朋友、放弃学习机会,等等。有一句话说的好: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先把本钱积累厚了,你就能像大鹏鸟一样,一飞九万里。
46)见地高超,成就自高。《庄子.逍遥游》中的蝉和小鸠讥笑大鹏说:“我们可以一下子就飞起来,飞到榆树枋树那么高。有时飞不到那么高,那也不过落在地上就是了。为何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
到郊野去的人,只用带上三顿饭的粮食,回来的肚子还是圆鼓鼓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要用一宿的时间准备粮食;到千里之外去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准备粮食。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小聪明不能理解大智能,短命的不能了解长寿的。讥笑大鹏的蝉和小鸠很有意思,像极了生活中的小人物。他们很难理解杰出人士辛苦打拼到底是为了什么。“他那么有钱,又舍不得花,还成天忙碌劳累,真是不会享福啊!要是我,才不会这么傻呢!”说这话时,就不知道回过头想想:既然自己这么聪明,为什么无钱享受呢?还说别人傻!小人物未必缺少天赋和才能,却缺少远大理想。他们的最高愿望是开心享受生活,任何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才有所成就的事他们都不感兴趣。天赋和才能只是他们向人炫耀的羽毛,而不是应用工具。他们也许是千里马,但从不奔跑,更不上赛场。他们只想轻轻松松获得“一食或尽粟一石”的待遇。如果得不到,就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后使出一匹驴子的力气来应付差事。他们还嘲笑那些勤于事业的人不会生活。如果说小人物有什么人生目标的,那就是工作轻闲一点,生活富裕一点,享乐多一点。可是,工作轻闲跟生活富裕享受多,却是相互矛盾的。所以,绝大多数小人物不能实现他们的目标,只能生活在缺憾和不满足中。若是侥幸致富,他们由享乐而堕落,直到成为世界上最糜烂的一群人。人们生活在世界上,虽然都是人类的一分子,差异其实挺大的,最大的差异在智能和抱负两方面。人与人了解之难,有时也是这两大差异造成的,就像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大凡心怀大志的人,都强调“大知”、“大年”,他们通常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多用大智能,少用小聪明。大智能是什么?是一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小聪明是一种迅速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大智能和小聪明之间,是大聪明。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小聪明、大聪明和大智能的区别。好比一家商店,售卖的食品超过了保质期,按规定是要销毁的,那不是白白蒙受了损失吗?喜欢用小聪明的人,为了避免损失,就撕掉原来的标签,贴上新的标签,让顾客以为食品还很新鲜,稀里糊涂买回去,他们吃不吃,吃了好不好,那就顾不得了。用小聪明解决问题,往往存在很多后续的风险,比如,顾客发现上当,再也不来买东西,就失去了一个顾客;工商部门来查处,罚款,吊销执照,损失就大了;顾客吃坏了身体,到法院打官司,麻烦就大了,所以,用小聪明解决问题,可能带来更多问题。有大聪明者,却不这样干。比如有一个老板,发现食品过期,他就主动打电话给工商部门,表明将当众销毁一批过期食品,要求派人来监督。工商的人一听,这样自觉的经营户真是难得,当即决定作重点宣传,通知媒体来采访。结果,该老板虽然损失了钱,知名度却提升了。顾客都放心到他这里买东西,他的生意更好了。按大聪明做事,已经很不错了,但跟大智能比起来,还差得太远。仍以卖食品为例,大智能者的做法是,事先了解服务区的顾客消费趣向,提供顾客喜爱的商品;调查服务区的消费能力,确定各种商品的流量,保持合理的库存;通过改善管理降低成本,使商品价格更有竞争力;通过改善服务营造一个温馨氛围,使顾客宾至如归,等等。当你做好了一切,你的商店里根本不会出现过期食品,你用不着采用宣传手段就顾客盈门,工商部门不会跑来罚款,也没有顾客扯皮打官司。这样不是更好吗?第二,多用“长寿”的做法,少用“短命”的做法。在这里,“长寿”和“短命”当然是打比方,意思是长线行为和短线行为。前者追求长远的利益,后者追求眼前的好处。“长寿”和“短命”还可以分成两层意思,一是事业的长久或短暂,二是精神的长久或短暂。事业长久或短暂,很好理解,周朝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秦朝只有可怜的十几年;乾隆当了六十年皇帝,袁世凯只干了八十三天。
前者长久而后者短暂,一目了然。精神的长久或短暂,就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指精神寿命。比如孔子、老子、庄子或者商汤周文、秦皇汉武这些人,他们虽然死了,人们却还在传诵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思想,这说明他们的精神还活着。心怀大志者,往往追求精神长寿,对于生命的长度并不特别放在心上。这是很高的境界,却让普通人难以理解:人都死了,什么都不知道,还管身后的事干什么?法国的路易十六就是这样想的,他说:“在我死后,地球上洪水滔天都与我无关。”所以他穷奢极欲,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结果法国人民起来造反,把他押上了断头台。脑袋掉了,名声臭了,真可谓“身与名俱灭”,太短命了!其实,生与死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从来不曾活过,也从来不曾死过。在出生之前,就以某种形态存在着,在死了之后,仍然以某种形态存在着。生与死,其实是存在的不同形态而已。所以,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这种肉体消失了而精神不灭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而心怀大志者,都是追求“长寿”的人。虽然生死都是存在的形态,每个人的存在形态还是有差别的,心怀大志者,不但追求精神长寿,也追求更美好的形态。即使千百年后,人们还惊羡他们美好的形象,他们人生的珍贵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47)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所以中国人的老话,一动不如一静。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两分是烦恼、险阻、艰难,如此而已。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业的道理都说清了。
48)不要轻易改变已下达的命令,除非确实发现此路不通,或者确实找到了更好的道路,否则不要轻易转向。搞管理最怕朝令夕改,改来改去,人心就乱了,变成一盘散沙;办事情最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搞来搞去,事情就乱了,不知从何处着手。这种没有理性的变动,往往不会带来好结果。但是,这样是否一帆风顺呢?这也不一定。因为你作出的决定不一定是最好的,照此办理,就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即使决定是对的,仍然会出现问题。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又要用到这句话:“托不得已以养中。”假设它们是命该如此的事,然后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些问题带来的损失。“假设命该如此”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认命”是不同的。认命是消极的放弃,假设命该如此却不是放弃,只是不便干预,才不得不静观事态发展,并忍痛接受不理想的结果。不要勉强促成事情。能顺应万物的自然而使心灵悠然自适,让事情寄寓于命运以保持平常心,这就再好不过了。
49)中国人是说人助天助,要靠自己。是说,懂了佛经这些道理,上天就会保佑你。上天怎么个保佑法?就需要你自己照佛经的道理,做得合情合理,天人合一,只要你的修养到达这个境界,就可以天人合一。再严格说,这个“天”并不是另外一种力量,只是自己的心。人生万物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是这个‘必变的道理’,懂了佛经,就知道变得一个秩序,有一个一定的原则,因此我们做事业也好,做别的也好,第一知道自己怎么改,第二知道变到什么程度了,所以用不着去卜卦,把佛经搞通了,大法则就通了。但是变的当中,一变就有动,一动就有变,那么在动与变的结果,有好有坏,有吉有凶。关于吉凶,我们己经知道,是根据人为的观念而来,人为的利害得失而来,但得失的究竟如何?透彻了它的道理,就快乐了。
决定人生幸福的三个秘诀:第一,承认变化,而不抱怨变化。第二,顺应变化,而不违逆变化。第三,接受结果,而不痛恨结果。
50)天大地大,利益为大。你只要能让人获益,态度上稍有不妥,人家还是能够容忍的;如果你损害别人的利益,表面工作做得再好,人家也不干了。聪明的领导者“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所谓“不侵夺百姓的生存环境,不破坏百姓的生存条件”,主动考虑弱势者的利益,而不侵夺其所有。愚蠢的领导者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任意盘剥,极可能引起怨恨和反抗。
51)人世间的是非纷争,也是愈动而愈有各种不同方面的发展。并无一个绝对的标准。“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只有中心虚灵常住,不落在有无、虚实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边,了了常明,洞然烛照。这便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关键。所谓:紧急言语慢开口。话到嘴边留半句。是哪些话呢?第一,不可轻易泄露秘密或隐私。第二、不要轻易谈论自以为是的见解。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不正确的见解。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第三,永远别说“你错了”。这是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如果我们对别人说“你错了”,他通常不会认错,只会争执不休,更加坚定地维护自己的观点。即使用智力或武力迫使他认错,他也会怀恨在心。假如对方真的错了,应该怎么办呢?为免伤害他的面子,也别直接说出来,尽量用婉转的方式提醒他。第四,不发毫无价值的牢骚。第五,抛弃不着边际的废话。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不如不说。
52)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因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展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遭来无限的苦果。
53)官位不与权势相约,但权势会自动到来;权势不与富裕相约,但富裕会自动到来;富裕不与尊贵相约,但尊贵会自动到来;尊贵不与骄傲相约,但骄傲会自动到来;骄傲不与罪恶相约,但罪恶会自动到来;罪恶不与死亡相约,但死亡会自动到来。大凡一个人得意之时,难免变得骄狂,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做事就随心所欲,只图一时之快而不计后果,这就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来,灾祸也随之而至了。每个人都有些不知不觉的过失,怨恨难道要等到它显露出来才予以重视?应该在它还没有形成时就加以防范。怨恨不在乎大,也不在乎小。君子能够随时注意小事,所以没有大的灾难。
54)我们只需追随时光的脚步,做自己喜欢而对他人无害的事,做自己分内当做而对他人有益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将荣辱得失看得太重,这才是真正的知足常乐。
55)不知自然之道,轻举妄动,必有凶险。知道自然之理,就宽容。宽容就处事公道。处事公道就能管好天下。管好天下才合乎天意。合乎天意才是正道。合乎正道就能长盛不衰。懂得上述道理,终身没有危险。
56)知‘自然之道’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自然之道’便能‘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能的领域方可扩大,直到不可限量,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57)温和对待别人的无礼。柔弱胜刚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的,也没有什么比水更善于打败坚硬的东西。水平静的时候,润物无声;水强大的时候,足以冲毁城池,淹没大军。温和的人放弃外表的刚硬,保持内心的坚韧,就像水一样柔,也像水一样强大。人生在世,难免跟别人打交道,也难免言高语低,有些磕磕碰碰的事。这时候,像水一样柔而不弱,既可使自己的心灵免于受伤,也可免于伤害别人,不是很好吗?第一,保持内心的强大。内心强大的人,因为自信而总是从容不迫,无论别人的态度如何变化,他总是不动声色,泰然自若。他知道,对方外表强硬,正好表明内心的虚弱。假如我们被对方气势汹汹的态度吓得惊慌失措,是对方最乐意看见的结果。不管对方如何表演,仍能保持从容的心态,这样的人是不可战胜的。第二,温和地对待别人的无礼。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无礼的对待,这时候,以无礼反击无礼,只会引起更强烈的人际冲突。如果我们保持温和的态度,就能有效化解别人强硬的态度,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在你面前,别人的强硬,就像一块石子投于水池,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温和而冷静的人,他的心就像一条游在深水里的鱼,没有人能伤到他。假如别人无礼的态度使我们很受伤,那固然说明对方缺少修养,也说明我们的内心过于软弱。与其仇视对方,不如努力训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自己的教养。温和有礼地对待别人,这是教养。假如别人态度无礼,还有没有必要对他讲礼貌呢?当然有必要。因为教养是我们自己的,不是别人的。无论别人是否有教养,也别忘了自己的修养。在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让别人决定自己的行为。别人态度好,自己便笑脸相对;别人态度不好,自己便冷语相加。老让别人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心情,不就是失去了自我吗?作为一个强者,当然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心境和行为能力。第四,处变不惊,静观事态发展。遇到对方突然的挑衅时,可能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反应,一旦言语不当,可能引起更大的矛盾冲突。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宁可一言不发,也不要轻易发言。直到想好了对策,才作出合理的反应。柔弱不等于软弱。柔弱的意思是保持内心的强大却不外示于人,并尽可能避免伤害他人,也避免自己受伤。武功里有“四两拨千斤”的招数,运用的正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好比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何不以柔克刚。
58)“道”的循环运动,是向相反方向变化的;保持柔弱的态势是“道”的巧妙运用。天下的万物都生于有形,有形又是从无形转化而来。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是道的运行规律。假如你一无所有,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反倒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你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你日后的人生,可能是一连串获得,一连串惊喜。很多人正是跌到人生谷底后才开始转运,直至攀上事业巅峰。但是,要想攀上事业巅峰,你得善于运用有无规律才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你想从一无所有走向好运,得动起来才行,你想从弱走向强,得用起来才行。如何动、如何用呢?要点有三:第一,假设自己一无所有。很多人的麻烦不是真的一无所有,而是有而不多。虽说日子过得不好,还勉强能凑合,也就混下去了,并无求变的决心。这就好比正处于坠落中,还没有跌到谷底,除非出现奇迹,否则不会开始上升。假如真的一无所有,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非真的一无所有,如果“假设自己一无所有”,每天从零点起步,所带来的工作动力是无与伦比的,怎么会担心收获呢?第二,再穷也不要失去野心。贫穷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贫乏。如果一个人安于现状,上帝也无法帮助他成功。一位大富豪曾提过一个问题:“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他的答案是: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绝大多数富豪起步之初都是穷人,他们并没有特殊的才能和特别好的机遇,但他们用梦想作为指路明灯,终于到达了成功的彼岸。对于人生成功来说,拥有一定资源,当然更容易着手,但一无所有也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好比爬山,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努力攀登的决心,而不在于你从哪里起步。第三,为梦想付出对等的努力。每一个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从一无所有到富甲一方,从默默无名到名扬天下,从人微言轻到手握重权,是一段遥远的距离,想省略艰苦奋斗的过程而直达目标,是不可能的,你只有做得比绝大多数人出色,才会有惊人的收获。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于他的起点有多高。没钱,没学历,没背景,都不是很好的状况,但是,对那些有进取心的人来说,它们也有许多值得喜欢之处:没钱,可以使自己免于沉溺在安逸享乐之中,积极进取;没学历,可以提醒自己知识远不够丰富,从而努力学习;没背景,可以使自己不抱依赖他人的幻想,一切全靠自
己努力。只要打消了随波逐流和投机取巧的念头,不吝于付出,一定能取得令人称羡的成就。
59)一个人到了平安无事的时候,要“善补过也”。要特别小心,人不会没有错,随时有错,善于反省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就是真正到了无咎的时候。因此我们做事业要尽量地谦虚,倘自认绝对没有毛病,这是靠不住的,天下事没有这么好的。君子要每天小心谨慎,到了晚上还要警惕自己,不可放松,就像白天一样的小心。这样就不会危险了。
60)以谨慎为智能,以改过为才能。你二十年积累的好名声,可能在五分钟就毁掉。世界上的灾祸,总是跟着坏人坏事走。做个好人有多少好处,这很难说,做坏人做坏事,肯定没有好报应。我们怎么能不谨慎呢?当然,好事或坏事并无绝对,关键看社会和他人的评价,在这方面,我们恐怕不能执着于自己对好坏的看法。有时一件很正常的事,别人看不惯,认为是坏事,我们又何必坚持去做呢?另外,“坏事”也有大小之分,我们不要因其小而无所顾忌,还是小心为妙。这无疑是最好的自我保全之道。第一,小心无大过。《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并不是胆小,而是依道行事。人与人相处,各种情感、利益纠缠在一起,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办坏事情。只有时刻小心,才能规避各种潜在的危机。第二,远离是非漩涡。中国人喜欢拉派系、立山头,各种是非也由此而生。俗话说:“混龙闹海,鱼虾遭殃。”
有的人自己并无野心,只因站错了队,投错了山头,后来跟着倒霉,这是最冤的。为了避免此种危险,应该谨慎地观察局势,远离是非。第三,勿以大错掩盖小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点小错,并无大碍,如果刻意掩盖,可能铸成大错。所以做人要知轻识重,不要做以大错掩小过的糊涂事。在生活中,许多人担心受到责罚,极力掩盖过错,这可能错上加错,而且不能掩盖过错,反而让领导看出不负责任的态度。第四,独自一人时也不要干坏事。所谓“君子慎独”,是说,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不要做不恰当的事情。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不要因为坏事没有看见就去做,不要因为过失细微就去做。即使在一人独处时也要言行谨慎,这才是君子的教养。第五,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改正错误不如不犯错误,但坚持错误又不如改正错误。意识到错误后,最好立即就改,不必等到明天或后天。这是明智的做法。在生活中,我们并非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困难在于每个人都有坚持错误的冲动。但杰出人士能克服这种冲动,知错就改,这就等于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61)同样一个东西,就看人的聪明智能,怎样去运用,而得到天壤之别的结果。因此一个人,穷困潦倒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能去想办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于人的聪明智能,在于能否善于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62)无中“创”有,变出机会。刘向在《说苑》中所说:聪明人做事,先观察土地,然后决定使用什么工具;先观察民情,然后决定事业目标;先综合大家的意见,然后制订具体措施。任何东西都会陈旧,任何方法都会过时,任何制度都会落伍。唯有创新求变,才能适应社会变化,跟上时代潮流,获得人生成功。但是,创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变什么?如何变?不是可以简单决定的事。因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不是为变而变。为了得到好结果,要遵循如下几个要点:第一,学会打破常规。凡事都有解决办法,当常规方法行不通时,打破思维定势,难题也许迎刃而解。第二,立足于当地文化,入乡随俗。文化是一种渗透到人们的灵魂中以及日常言行中的东西,任何创新的事物,如果跟当地文化相冲突,生命力是不长久的。但是,一味迎合当地文化,丢了自己的特色,生命力也同样不长久。应该迎合其形式而保留自己的精神内核。第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制度、好方法,能赢就是好的。过去的规章制度、实施办法,无论怎样完美,如果不能带来成功,就有必要抛弃它,或改变它。任何方法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设定,如果不依时势迁移而变通,过去的成功方法就会变成现在的失败教训。第四,要有从常败到大胜的耐心。一个新事物能否诞生?它是否有生命力?这是一个事前很难准确判断的问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先尝试,探出路来。在尝试的过程中,失败在所难免。经常失败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只要你是为了成功而进行尝试,失败多少次都不是真正的失败。从某种意义来说,每一次失败都是登上成功的一个台阶。
63)三件法宝,要始终持有并运用它们: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凡事不与天下人争先。
64)三种金钱观念:第一,资本观念。钱是一样的,但会因用途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如果把钱当作投资工具,用钱赚钱,你就可能得到更多的钱。那么此时的1元就不是1元钱,它可能是10元钱甚至更多。如果把钱当作消费工具,用钱购物或购买服务,那么此时的1元就是1元钱,用1分就少1分。如果你想成为富人,最好把钱当投资工具而不仅仅是消费工具。抱着及时行乐的观点,迟早会变成一个穷光蛋。到那时候,世界上的快乐就跟你没有多大关系了。第二,成本观念。钱的价值不是恒定的,它的大小还取决于使用者发挥了它多大的效能。好比请客吃饭,花同样多钱,请几个讲感情讲义气的朋友吃一顿,既巩固了交情,以后还可相互帮助,带来其他机会。请几个忘恩负义的朋友吃一顿,交情没有,机会也没有,你想要人帮忙时找不到人,他有麻烦就贴上你了。所以,花钱一定要有成本观念,首先考虑值不值的问题。不值的钱1分不花,值得的钱花多少都行。就像那句俗话说的:“宁舍千金献真佛,不拔一毛插猪身。”
你“小气”一点,可能被某些“猪”骂作一毛不拔,那就让他们骂好了。成本观念强的人,一般不会生活拮据,他创办事业,也会比一般人成功。好比办工厂,他的各项成本都控制得很好,产品价格自然更有竞争力,不是更容易成功吗?日本的产品为什么称雄世界?为什么能对技术遥遥领先的美国产品构成严重冲击?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人特别善于控制成本,美国人花100元钱做出来的东西,日本人只要80元就够了,而且质量水准一点不差,谁的产品好卖,不就很明显了吗?第三,花钱买快乐的观念。钱当然也可以作为消费工具,但我们不是为花钱而花钱,而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而花钱。如果钱花出去了,感到很快乐,那就很好。钱花出去了,心情很难受,或者只得到了短暂的快乐,却长时间失落,那就没有必要花。总之,花钱买痛苦,不如不花钱;花钱买快乐,钱就花得值了。
65)当心灵沉潜于其自身之中而不为声色苦乐所挠扰的时候,当它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有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当我们局限于肉体感受时,当灵魂被罪恶所染时,我们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圣人追求内心享受而不沉迷于肉体的快乐。
66)如果为了发财而采用不正当手段,脖子就等于被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拴住了,这时恐怕就是“万事不由人”了。
67)人并不是绝对怕死的,为政不用道德来感化,只用杀戮来威胁,是绝对压不住......应该以自己的道德来做领导。你自己用善心来行事,下面的风气自然跟着善化了。这段话是劝告统治者不要迷信惩罚的效力,最好的管理办法是让老百姓生活富足,这样他们就会自尊自爱,不管理他们,他们也懂得自律。即使有个别坏人,管起来也容易多了。
68)在管理一家公司或一个团队时,管理要点其法有三:第一,公平地分配利益。我们都知道公平的利益分配标准是“多劳多得”,可是有些老板偏偏喜欢侵夺员工的利益,公平分配就实现不了,于是员工的消极怠工、侵吞公司财物等种种“坏事”就会接踵而来,无论采用多么严厉的管理措施都无济于事。一般来说,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都是利益分配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公司。微软公司便是一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早就认识到,高薪是争夺优秀人才最有力手段,所以,他给雇员定的工资标准比其他同行公司都高。后来,微软又采用了吸引人才的新招:分配股权。公司给干满一年的正式职员一定的股票买卖特权。微软职员购买股份时还可享受15%的优惠。高级专业人员如软件开发员、项目经理、市场营销员以及编程员等,还可享受更大幅度的优惠。比尔.盖茨说:“雇员拥有股票,这也是我们借以维系集体团结的一个办法。”
外界无法确知微软每位职员股票收益的精确数字。不过,有人做了一项调查:1989年加盟微软公司的那批人里,有2200余名软件开发员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变成了百万富翁。如今,在微软公司,每天有几千名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及至亿万富翁,在各自的办公室里埋头苦干,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比尔.盖茨并没有因为雇员的高额收入变成穷光蛋,相反,在最近20年,他基本上霸占了“世界首富”的宝座。世界汽车业的先驱亨利.福特说:“要想员工忠心耿耿地为你效劳,是最容易不过了。但是,万万不能耍手段,你只需要更多地为员工的利益着想。”
公平分配利益就是最好的管理之道。缺此一条,无论什么管理手段都会显得软弱无力。
第二,尊重和信赖。美国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说:“在那些优秀的公司里,尊重个人是压倒一切的主题。”
你越是尊重员工,员工越是自尊自爱;你越是信任员工,员工越是值得信赖。美国惠普公司是全球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迄今已有近70年历史。惠普公司的工作方式极为特殊:公司没有时刻表,不进行考勤。可以从早上6点、7点或8点开始工作,只要完成8小时工作即可。这是为了让员工能按个人生活的需要调整工作时间,也表明了公司对员工的高度信任。惠普的创始人比尔.休利特说:“惠普的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是来自于一种信念,就是相信惠普员工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更好。”
休利特是一个人格高尚而且精通人情世故的人,他完全清楚信任员工的好处,也敢于相信员工。他还特别强调对员工人格的尊重,反对等级差别。有一次,惠普有意购买一家工厂。该工厂有华丽的主管套房,办公室和实验室都装有空调系统,但生产部门却没有冷气。休利特当即打消了购买的念头。原因很简单:当时惠普还没有条件全部安装空调系统。把冷气装在办公室而不是装在工作场所,对休利特来
说是不可思议的。尊重和信任无疑是人际关系的融合剂。在整个惠普公司,洋溢着友善、随和而轻松的气氛;而且这种和谐的气氛已维持几十年,实在难能可贵。有的老板就像地主请长工似的,天天盯着员工的一举一动,生怕他们偷懒。假如制度不合理,员工没有成为优秀员工的意愿,盯得再紧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同舟共济,勇于承担道义责任。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不会为别人的目标而奋斗。老板如此,员工也是如此。但是,如果老板把员工视为自己人,同进共退,双方的目标却能趋于一致。这样,大家就会全心协力地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杰出人士都勇于承担道义责任,就像一位勇敢的船长,具有与船共存亡的决心。正因为有这种决心,他的船更不容易沉没。在1929年危机中,IBM公司陷入困境。它的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无人问律。看来不裁员是无法熬过去了。到底谁会流落到那1400万人的失业大军中去?5万员工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总裁沃森的决定。这时,沃森宣布:决不解雇任何人。这个决定让每一位员工欢呼雀跃。沃森到处借钱,维持正常生产,然后将产品堆积在仓库里。他决心陪员工一起熬过这漫漫长冬。有人建议,公司有一大批59岁的员工,再过一年就到了退休年龄,不如先将他们辞退,以节省费用。沃森断然拒绝:“不行!在我的字典里,还没有变相解雇员工的概念。”
这场危机持续时间很长。面对堆积如山的产品,管理人员都惊慌失措。问沃森怎么办。在此急难之时,乐观豁达的沃森还不忘幽上一默:“别声张!让它们在仓库里养精蓄锐吧!”
三年后,就在沃森再也借不到钱时,一笔大生意找上门来了——美国政府打算选择一家最有实力的厂商,购买一批计算机。别的厂家或大量裁员,或停产减产,只有IBM公司5万员工每天干得热火朝天,无疑最有实力,于是IBM
轻松得到这个大订单,一下子摆脱了困境。以此为契机,IBM 日后还垄断了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生意。经济危机过去后,IBM
公司堆积如山的产品开始显出价值来了,在别的公司筹备生产时,IBM
已将产品送到用户手中,抢占了绝大部分市场,一举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在一个沃森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员工怎么会不竭尽力呢?有的老板将公司看成自己的领地,员工只是手中的工具。毫无疑问,他们只能得到一些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员工,不可能建立起一支忠诚的、能干大事业的队伍。杰出人士将公司看成全员共同创业的场所,员工自然会将公事当成自己的事,充分释放自己的潜力。这样,何愁事业不能做大呢?
69)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用无声的放言教化世人,让事物自然发展,决不强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完成功业而不自我骄矜,成就大业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如此,他的功劳才不会泯灭。
70)行动是无声的教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别人看。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无穷,苦口婆心的劝说,讲大道理,都不如一个简单的行动。在领导艺术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即我示范。当你用友善、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时,无疑也会得到友善、真诚、尊重的回报。当你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对方也会见样学样,即使学得不是那么像。当对方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抱怨和指责通常是没有用的,反而会使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那又何必抱怨和指责呢?不如以身示范,“行不言之教。”
71)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72)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就难免让人不服气了。佛祖这样说,自有他的道理。人生就是一道长长的四则运算题,具体由多少个数字组成,恐怕得因人而异。假设第一个数字是人生的起点,最后一个数字就是人生的终点。每个人的起点都有所不同,例如:1不能等于2。但是,佛祖并非以静态的眼光看问题,他的目光从不落在某个点上,人生不是静止的,无论1还是2,都要继续在人生这道算术题中加数字,最后是个什么数字,就看各人的造化了。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可用四个字概括:因果报应。而且在佛祖的眼里,每个人的算式最后一定得出同一个数字:0。就像那句佛家谒语所云:“常者皆尽,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者皆死。”
无论贫者富者、高者低者、合者离者、生者死者,不都等于0
吗?越看越像“众生平等”。人生的算式虽然答案相同,但有长有短,数字的变化无穷,没有谁是一样的。有的人一如既往地1+1+1......这是平稳的人生,有的人却是(100-99)*1000......这是大起大落的人生。我们不要看见这个0
就心灰意冷,认为什么都是白忙。虽然结果都是0,人生的滋味还是各不相同的。另外,0
难道不是一个很美的数字吗?它是一切数的原点。就像各种颜色合而为白色一样,0
也是一切数的合成,它圆满无缺,包罗万象,是永恒,是永生。另外,佛祖眼里的算式,也不是看此一生,他是从“轮回”的角度来看待因果报应的。
73)贫穷不潦倒,富贵不骄狂。中国自从有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句话后,看人的眼光就走样了,好像只有当官做学问才是高尚职业,其他的都属“贱役”。不过,也许中国人的眼光在此之前就走样了。起码在汉朝时就有职业歧视,比如商人不得骑马,不得穿绸缎衣服,为的是“重农抑商”。后来的职业歧视就更严重了,几乎无处不在。中国人也总是活中别人的眼光里,活在别人的比较里,活得没了个性,没了自我。我们原本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工作,何不学学佛的平常心呢?平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平静地修炼自己的内心,平静地追求自己的快乐,这样不是更好吗?第一,无论穷达都不失本色。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心,他的思想。第二,尊重普通劳动者,不轻视任何劳动。工作没有贵贱,任何一项有益于人的工作,都值得我们去做;任何一个忠于职守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第三,富贵而不骄狂。一个人富贵了,如果缺乏涵养,自我评价就急剧升高,难免意气飞扬、脚不沾地,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一个有修养的人,却能保持平常心,不骄不躁。人格杰出的人,不会因地位变化改变自己的习性。第四,贫穷而不潦倒。一个人富有了,还比较容易保持平常心,一旦贫穷了,就容易心态失常,自信心没有了,进取心没有了,甚至善良之心也跟着没有了。其实贫穷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才能、美德,才是我们永久的财富。只要这些东西没有失去,又何必受那些暂时的不利情况困扰呢?有一次,庄子去拜访魏王。他穿着一身补了又补的破衣裳,鞋子也破得套不住脚了,只好用麻草将鞋子绑在脚上,魏王看到他这幅打扮,吃一了惊,问:“先生为什么会潦倒如此呢?”
庄子正色道:“是贫穷而不是潦倒。读书人有事
业,有德行,却实行不了,这就是潦倒。衣服破了,鞋子破了,是贫穷而不是潦倒。这就是常说的不遇时啊!大王难道没见过那些会爬树又会跳高的猴子吗?当它找到了楸树、樟树等高大乔木时,便能攀着树枝,荡来荡去,既惬意又自如,即便后羿和逢蒙这样的古代射手,也不能斜眼看它。这是它遇到适合环境时的情景。当它来到黄桑林、小枣树,乃至枳壳、枸杞这类低矮的林木中时,那它就只有小心翼翼地步行,连眼睛也不敢斜视。这并不是它的筋骨变得僵硬,不柔韧灵活了,而是环境不利,不能施展它的技能了。”
庄子的话固然有道理,但他穿得那么狼狈,居然敢去见大国国王,何等洒脱,何等自信,实在令人敬佩啊!
74)小故事:有一次,卫国将军文子向子贡请教:“季文子三次穷窘,三次发达。这是为什么?”
子贡说:“他穷窘时侍奉贤德的人,他发达时举荐穷窘的人,他富有时救济贫穷的人,他显贵时礼待卑贱的人,穷窘时侍奉贤德的人,就不会自暴自弃;得志时举荐穷窘的人,就能得到忠实的朋友;富有时救济贫穷的人,父老乡亲就乐意亲近他;显贵时礼待卑贱的人,百姓就会拥护他。他得志是必然如此,失意是时运不济。”
文子说:“必然失意而不能得志的原因是什么呢?”
子贡说:“穷窘时不侍奉贤德的人,发达时不举荐穷窘的人,富有时不救济贫穷的人,显贵时不礼待卑贱的人,这样的人,他得志是时运好,他失意是必然如此。”
这个季文子,他始终持有一颗善良的心,无论得意都不改此心,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可谓善于保持本色了。那么,命运让他三起三落,又怎么能降低他人生的价值呢?
75)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欲望,仔细想想,其实佛祖也不是无欲无求的,他不是要普度众生吗?但他的欲求又在若在若无之间。他要普度众生,却不强度。他让好人坏人自受因果,自悟自度。就像一个父亲,心平气和地看着孩子慢慢长高,而不是喂给孩子一大堆激素,好让孩子迅速长高长胖。这种平常心,正是我们凡俗之人普遍缺少的。我们总是怀揣美好的愿望,并且总想迅速达成愿望。有美好的愿望是好事,想迅速达成,就没那么容易。为此,有的人不惜使用“激素”,得到的不过是一身“虚胖”罢了,严重者还会“走火入魔”,惹来一身病痛。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抢劫的、偷盗的、贩毒的、诈骗的、贪污受贿的、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总之,举凡一切违法乱纪、违反天理人情的行为,都是在使用“激素催肥”啊!当然,有些行为并不违法乱纪,但不考虑客观条件,凭着主观愿望、凭着意气勉强去干,也属于“激素催肥”一类。“走之入魔”的人都有这些特征:什么人的话也听不进去,什么情况也不考虑,只想着心里那个念头,一心一意只想达成目标,根本不顾后果如何,而且根本不相信可怕的后果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撞到南墙也不回头,还要用头狠狠碰一下。这正是佛家所讲的“愚执”,其结果当然只能走向毁灭。在生活中,当我们某个决定受到大家的反对,而且反对者又是了解内情又有经验的人士时,千万不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之类的话,千万不要对所有人的意见置之不理。应该冷静地权衡每个人的意见,不带情绪地判断他们的话对不对。并且把自己作决定的理由一条条列出来,写在纸上,对照他人的意见,看看自己的理由是否充足。这样,你就不会“走火入魔
76)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说,要完成天下统一大业,不能急于求成。一开始要先把基础打好,进行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假如这代人完成不了,就不要勉强,留给下一代人去完成。
77)追求快乐,要从平静中求。让心灵无起落,无冷热,你就已经得到了人间极乐。第一,看透世情少抱怨。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世人就是这样一群不完美的人,只要我们看得惯、想得通、心灵就会变得平静起来,快乐起来。孟尝君田文受到国君宠爱时,各地有才能的人纷纷来投奔他。他来者不拒,以礼相待。最后,他门下的食客达到好几千人。后来,国王对他起了疑心,撤了他的职。无奈,他只好离开国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几千人口口声声仰慕他、忠于他的食客,一下子走得没影了,只有一个名叫冯谖的人愿意继续追随他。在去封地的路上,田文看着自己形单影孤的凄凉景象,不禁对世态炎凉产生了很深的感慨。后来,在冯谖的帮助下,田文官复原职,尊荣更胜从前。那些当初弃他而去的食客,又想回来找饭碗。田文听说此事,恨恨地对冯谖说:“他们当初弃我而去,现在还有脸回来?谁好意思走到我面前,我一定要将唾沫吐在他脸上!”
冯谖不以为然的说:“事物有它必然的规律,事情有它本来的道理,您何必生气呢?你一定见过菜市场的情景吧?早上,人们争先恐后挤进去,因为里面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傍晚,他们甩开大步走过去,不会多看一眼,因为里面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前,人家争先恐后地来投奔您,因为您这儿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后来他们离开您,因为您这儿已经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田文恍然大悟,心里的怨意顿消。后来,那些食客陆续回来,他一如既往地接待,毫无芥蒂。几年后,他门下人食客又达到几千人,而他的仁义之名也传遍天下。“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他有可爱之处。
假如他品德、才能、容貌等等什么都没有,怎么会爱他呢?你会去亲吻街上那个又老又丑又脏的乞丐吗?我们从自身需要出发对别人作取舍,当然不应该反对别人从自身需要出发对我们作取舍。别人的喜欢和讨厌,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不是我们本身不好,而是没有他想要的东西。想通了这个问题,心情就变得平静了。第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的心灵就像一个空调器,嫌冷嫌热,只需按一下键,温度就适宜了。无论你现在的心是一颗“潮湿的心”,还是一颗“灰暗的心”,只需小小调整一下,一切就都变好了。第三,不能流泪就微笑。不管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唉声叹气mp3网盘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