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腹璧两侧呈带形的肌是?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复习概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请选择栏目:
当前位置: &&&&&& > 正文
腹直肌的位置形态|起止点
 来源:&&   |
腹直肌的位置形态|起止点:
位置形态: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
起、止点: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的前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2017临床医师网络辅导班次介绍
教学服务教学材料
43大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助考之星--百万题库软件: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
 |  |  | 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总论人体肌的分类
  根据肌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将人体的肌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
 ◆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的管壁,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的特点;
 ◆心肌构成心壁;
  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不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随人的意志收缩,又称随意肌。本节主要叙述骨骼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711.gif" WIDTH="348" HEIGHT="470"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712.gif" WIDTH="323" HEIGHT="413"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可概括地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721.jpg" WIDTH="136" HEIGHT="345"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724.jpg" WIDTH="138" HEIGHT="379"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722.jpg" WIDTH="227" HEIGHT="354"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723.jpg" WIDTH="206" HEIGHT="177"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9670;长肌多见于四肢,收缩时肌显著缩短而引起大幅度的运动。有的长肌有二个以上的起始头,依其头数被称为二头肌、三头肌和四头肌。
 &#9670;短肌多分布于躯干的深层,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时运动幅度较小。
 &#9670;阔肌扁而薄,多分布于胸、腹壁,收缩时除运动躯干外,还对内脏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9670;轮匝肌多呈环形,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使孔裂关闭。
  每块骨骼肌都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9670;肌腹(bel1y of
musc1e)主要由大量的横纹肌纤维构成,色红,柔软而有收缩能力。肌腹的外面被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肌外膜包裹。
 &#9670;肌腱(tendon)主要由腱纤维构成,是胶原纤维束,色白、强韧而无收缩力,位于肌腹的两端,能抵抗很大的牵引力。
  肌腹以肌腱附着于骨面。长肌的肌腹呈梭形,两端的腱较细小,呈索条状。阔肌的肌腹和腱均呈薄片状,阔肌的腱称为腱膜。
肌的起止和作用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741.gif" WIDTH="300" HEIGHT="264"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肌一般都以两端附着于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肌收缩时,通常一骨的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的位置相对移动。肌在固定骨的附着点,称定点或起点;在移动骨的附着点,称动点或止点。起点和止点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换,即当移动骨被固定时,在肌的收缩牵引下,固定骨则变为移动骨,如此,原来的动点(止点)就变成定点(起点);而原来的定点(起点)则变成动点(止点)。
  肌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静力作用,肌具有一定张力,使身体各部之间保持一定姿势,取得相对平衡,如站立、坐位和体操中的静动作。另一种是动力作用,使身体完成各种动作。如伸手取物、行走和跑跳等。
  全身的肌,除运动功能外,还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储存能源和产生体温的重要器官。
肌的辅助装置
  肌的辅助装置有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这些结构有保护和辅助肌活动的作用。
 &#9670;筋膜(fascia)筋膜位于肌的表面,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751.jpg" WIDTH="321" HEIGHT="390"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皮下脂肪的多少因个体、性别、身体部位及营养状况而不同。此筋膜有维持体温和保护深部结构的作用。临床常作皮下注射,即将药物注入浅筋膜内。
  深筋膜(deep fascia)
  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于全身且互相连续。深筋膜包被肌或肌群、腺体、大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四肢的深筋膜,伸入肌群之间与骨相连,分隔肌群,称肌间隔。
 &#9670;滑膜囊(synovial bursa)
  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内有少量滑液。其大小由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有的独立存在,有的与关节腔相通。多位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可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促进肌腱运动的灵活性。滑膜囊在慢性损伤和感染时,形成滑膜囊炎。
 &#9670;腱鞘(tendinous sheath)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752.jpg" WIDTH="295" HEIGHT="272"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等处。
  腱鞘分为两层。外层为纤维层(腱纤维鞘),由增厚的深筋膜和骨膜共同构成,呈管状并附着于骨面,它容纳肌腱并对其有固定作用。内层为滑膜层(腱滑膜鞘),由滑膜构成,呈双层筒状,又分脏、壁两层。脏层(内层)紧包于肌腱的表面;壁层(外层)紧贴于腱纤维鞘的内面。脏、壁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这两层在肌腱的深面相互移行的部分,称腱系膜,内有血管、神经通过。腱鞘可起约束肌腱的作用,并可减少肌腱在运动时与骨面的摩擦。临床上常见腱鞘炎,严重时局部呈结节性肿胀,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753.gif" WIDTH="258" HEIGHT="328"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xgelun.gif" WIDTH="490" HEIGHT="192"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背肌(muscles of back)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11.gif" WIDTH="315" HEIGHT="365"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为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可分为浅、深两群。浅层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深群主要有竖脊肌。竖脊肌被胸腰筋膜包围着。
斜方肌(trapezius)
  &#9670;位置形态: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两侧相合成斜方形。
  &#9670;起、止点:起于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端以及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冈。
  &#9670;作用:全肌收缩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降。
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
  &#9670;位置形态:位于背下部和胸侧部,为全身最大的阔肌。
  &#9670;起、止点:以腱膜主要起于下6个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下方的骨嵴。
  &#9670;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则上提躯干(如引体向上)。&&
竖脊肌(erector spinae)又称骶棘肌
  &#9670;位置形态: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居上述四肌的深部。从外向内由髂肋肌、最长肌及棘肌三列肌束组成。起自骶骨背面及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许多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
  &#9670;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是强有力的伸肌,对保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作用。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
  &#9670;包裹在竖脊肌的周围,可以分浅、深两层。浅层在竖脊肌的表面,向内侧附于棘突,其腰部显著增厚且与背阔肌的腱膜紧密结合,此部于竖脊肌的外侧缘与深层会合而构成竖脊肌鞘;深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位于第12肋与髂嵴之间,向内侧附于腰椎横突。&&
胸肌(muscles of thorax)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9670;胸上肢肌
  均起自胸廓外面,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21.gif" WIDTH="433" HEIGHT="238"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位置形态:位置表浅,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呈扇形,宽而厚。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下方的骨嵴。
  作用:使肱骨内收和旋内;如上肢上举并固定,可牵引躯干向上,并上提肋骨,协助吸气。
  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
  位置形态: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
  作用:牵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如肩胛骨固定,可上提第3~5肋,协助吸气。
  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位置形态:位于胸廓侧面,以肌齿起自上8或9个肋骨外面,肌束向后内行,经肩胛骨前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作用:可拉肩胛骨向前,并使肩胛骨紧贴胸廓。如肩胛骨固定,则可提肋,助吸气。前锯肌瘫痪时,肩胛骨内侧缘翘起,称为“翼状肩胛”。
 &#9670;胸固有肌
  参与构成胸壁,在肋间隙内,主要包括肋间内、外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22.gif" WIDTH="281" HEIGHT="267"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肋间外肌(intercostales externi)
  位置形态: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
  起、止点: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intercostales interni)
  位置形态:位于各肋间外肌的深面。
  起、止点: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
  作用:降肋助呼气。
腹肌(muscles of abdomen)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31.gif" WIDTH="336" HEIGHT="308"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32.gif" WIDTH="339" HEIGHT="282"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腹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和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中叙述)。并介绍腹直肌鞘、腹筋膜、白线以及腹股沟。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9670;位置形态: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
  &#9670;起、止点: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9670;位置形态: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一宽阔扁肌。
  &#9670;起、止点:起自下8肋外面,肌束由后外上方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层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9670;位置形态: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并参与形成腹直肌鞘。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
腹横肌(transyersus abdominis)
  &#9670;位置形态:位于腹内斜肌深面。
  &#9670;起、止点:起自下6肋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部,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层。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镰的构成。&&
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9670;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cm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并与其结合。后层的下缘呈凸向上的弓形,称弓状线(半环线)。由于弓状线以下缺乏鞘的后层,故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腹筋膜 包括腹浅筋膜、腹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31.jpg" WIDTH="284" HEIGHT="321"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9670;腹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两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Camper筋膜);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Scarpa筋膜)。
  &#9670;腹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9670;腹内筋膜 贴附在腹腔与盆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与所覆盖的肌相同,如膈筋膜、腹横筋膜、骼腰筋膜、盆筋膜等。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附于腹横肌内面,腹直肌鞘以及弓状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后面。
白线(linea alba)
  &#9670;位于两侧腹直肌之间,为两侧3层腹壁阔肌腱膜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其上方起自剑突,下抵耻骨联合,约在白线中部有一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此处也是腹壁的薄弱处,如小肠由此膨出可引成脐疝。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371.gif" WIDTH="409" HEIGHT="222"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9670;位置: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32.gif" WIDTH="339" HEIGHT="282"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9670;内容: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9670;腹股沟管4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和支持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呼气、排便、分娩、呕吐及咳嗽等活动。该肌群还可使脊柱前屈、侧屈及旋转等运动。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呈长方形,位于腰椎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有降第12肋,并使脊柱腰部侧屈的作用。
膈(diaphragm)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41.gif" WIDTH="353" HEIGHT="334"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9670;位置形态:膈封闭胸廓下口,介于胸腔与腹腔之间,为圆顶形扁薄的阔肌。
  &#9670;起、止点:其周围为肌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
  &#9670;作用:&#9312;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9313;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9314;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膈上有3个裂孔:&#9312;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9313;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9314;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头肌(muscles of head)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9670;面肌(facial muscles)又称表情肌
  位置形态:为扁薄的皮肌,位置浅表,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并主要在口裂、眼裂和鼻孔的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状肌两种,可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同时牵动面部皮肤显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比如: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成扁椭圆形。使眼裂闭合。颊肌紧贴于口腔侧壁的粘膜外面,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口轮匝肌环绕口裂,收缩时闭口。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51.gif" WIDTH="327" HEIGHT="272"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颅顶肌(epicranius)由枕额肌(occipitofrontalis)组成,覆盖于颅盖外面。阔而薄,由成对的枕腹和额腹以及中间的帽状腱膜组成。枕腹(枕肌)起自枕骨,止于帽状腱膜,可向下牵拉腱膜;额腹(额肌)起自帽状腱膜,止于额部皮肤,收缩时可扬眉、皱额。
 &#9670;咀嚼肌(masticatory musc1es)主要有咬肌和颞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52.gif" WIDTH="354" HEIGHT="283"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咬肌(masseter)呈长方形,起自颧弓,向后下止于下颌角的外面。
  颞肌(tempora1is)呈扇形,起自颞窝骨面,肌束向下会聚,通过颧弓的内侧,止于下颔骨的冠突。
  咬肌和颞肌的作用主要是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牙咬合。
颈肌(muscles of neck)按其位置可分为颈浅肌群、颈中肌群和颈深肌群。
 &#9670;颈浅肌群 主要有胸锁乳突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61.gif" WIDTH="405" HEIGHT="293"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位置:斜列于颈部两侧,为一强有力的肌。
  起、止点: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肌束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两侧收缩,头向后仰;单侧收缩,使头歪向同侧,面转向对侧。单侧胸锁乳突肌可因胎儿产伤等原因造成肌挛缩,导致斜颈畸形。
 &#9670;颈中肌群 包括舌骨上肌和舌骨下肌。
  舌骨上肌位于舌骨与下颌骨和颅底之间,是一群小肌,共4对。除二腹肌之外,都以起止命名。包括二腹肌(digastric)、茎突舌骨肌(stylohyoid)、下颌舌骨肌(mylohyoid)和颏舌骨肌(geniohyoid)。
  作用:上提舌骨。如舌骨固定,前三者可下拉下颌骨,协助张口。
  舌骨下肌位于颈前部,在舌骨与胸骨之间,居喉、气管和甲状腺的前方,分浅、深两层排列,均依据起止点命名。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62.gif" WIDTH="300" HEIGHT="386"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9312;胸骨舌骨肌(sternohyoid)在颈部正中线两侧。
  &#9313;肩胛舌骨肌(omohyoid)在胸骨舌骨肌的外侧,可分上、下两腹。
  &#9314;胸骨甲状肌(sternothyroid)位于胸骨舌骨肌深面。
  &#9315;甲状舌骨肌(thyrohyoid)位于胸骨甲状肌的上方,被胸骨舌骨肌遮盖。
  作用:4对舌骨下肌可牵拉舌骨和喉向下。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还可提喉向上,使其靠近舌骨。
 &#9670;颈深肌群 位于颈椎两侧,包括前斜角肌(scalenus anterior)、中斜角肌(scalenus
medius)和后斜角肌(scalenus
posterior),三者均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向下止于第1肋骨;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骨。在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骨之间,形成三角形裂隙,称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故临床上将麻药注入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病理情况下,可造成此间隙狭窄,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
  作用:斜角肌的作用为上提第1、2肋,助深吸气。如肋骨固定,一侧收缩可使颈屈向同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颈前屈。
 &#9670;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的上端,有稳定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71.gif" WIDTH="300" HEIGHT="302"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9670;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在经过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和后方时,与关节囊紧贴,且有许多腱纤维编织入关节囊壁,所以这些肌肉的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角肌和冈上肌可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前部肌束、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可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三角肌后部肌束、冈下肌和小圆肌可使肩关节旋外。此外,三角肌后部肌束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前部肌束还可使其前屈。
  位于肱骨周围。臂肌可分前、后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81.jpg" WIDTH="259" HEIGHT="419"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9670;前群:位于肱骨前方,有浅层的肱二头肌,上方的喙突肌和下方深层的肱肌。主要为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形态位置:位于臂前部,呈梭形。
  起、止点: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上方,通过肩关节囊,经大、小结节之间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会合成一肌腹,向下延续为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另从腱上分出腱膜,向内下越过肘窝,移行于前臂筋膜。此肌肌腹的内、外侧各有一沟,分别称为肱二头肌内侧沟和肱二头肌外侧沟。内侧沟内通过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作用:主要为屈肘关节,此外,长头协助屈肩关节,前使已旋前的前壁作旋后动作。
 &#9670;后群:位于肱骨后方,为肱三头肌。
  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
  形态位置:在臂后,有三个头,即长头、内侧头、外侧头。
  起、止点: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下方;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的内下方,三头合为一个肌腹,以扁腱止于尺骨鹰嘴。
  作用:主要为伸肘关节,长头尚可使臂后伸。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周围,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各层肌的肌腹大部分在前臂的上半部,向下形成细长的肌腱,主要作用于肘关节、腕关节和手关节。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81.jpg" WIDTH="259" HEIGHT="419"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91.jpg" WIDTH="300" HEIGHT="363"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9670;前群:位于前臂的前面共9块。主要为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的肌,称为屈肌群,分为浅、深两层。
  浅层有6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浅屈肌。
  深层有3块肌,在桡侧有拇长屈肌、尺侧有指深屈肌,在桡尺骨远段的前面有旋前方肌。
 &#9670;后群: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93.jpg" WIDTH="132" HEIGHT="361"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92.jpg" WIDTH="234" HEIGHT="422"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后群位于前臂的后面,共11块肌,包括伸肘、伸腕、伸指和旋后的肌,称为伸肌群,也分浅、深两层。
  浅层有6块肌,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以及在肘后部的肘肌。
  深层有5块肌,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这些肌都在手掌面,可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三群。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a1.gif" WIDTH="389" HEIGHT="392"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9670;外侧群:在拇指侧构成一隆起,称为鱼际,有4块肌,这些肌使拇指作屈、收、对掌等动作。
 &#9670;内侧群:在小指侧,构成小鱼际,有3块小肌,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动作。
 &#9670;中间群:位于大小鱼际之间,共11块,包括4块蚓状肌和3块骨间掌侧肌以及4块骨间背侧肌。蚓状肌可屈第2~5掌指关节,伸手指指间关节。骨间掌侧肌可使第2、4、5指内收(向中指靠拢)。骨间背侧肌可使第2、4指外展(离开中指)和第3指左右倾斜。如果骨间掌侧肌群瘫痪,则手指夹纸无力。
上肢的局部记载
 &#9670;腋窝(axillary fossa)为锥形腔隙,位于臂上部和胸外侧壁之间。内含脂肪、血管、神经、淋巴结和淋巴管等。
 &#9670;肘窝(cubital fossa)位于肘关节前方呈三角形的浅窝。
 &#9670;三边孔(triangular space)和四边孔(quadrangular
space)在小圆肌和大圆肌之间,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而将此两肌之间的间隙分为外侧的四边孔和内侧的三边孔。
 &#9670;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部掌侧面,由腕骨沟和屈肌支持带共同构成。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深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在外伤、炎症、水肿等病理情况下,管内的结构可能受压和损伤,造成手功能障碍。
  髋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内面或外面,跨越髋关节,止于股骨,能运动髋关节,可分为前、后两群。
 &#9670;前群:主要有髂腰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c1.jpg" WIDTH="241" HEIGHT="358"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髂腰肌(iliopsoas)
  组成:由腰大肌(psoas major)和髂肌(iliacus)组成。
  起、止点:腰大肌主要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互相结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和髋关节的前内侧,止于股骨小转子。
  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
 &#9670;后群:主要位于臀部,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和梨状肌等,主要作用为伸髋关节。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c2.jpg" WIDTH="235" HEIGHT="391"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c3.jpg" WIDTH="232" HEIGHT="329"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位置形态:位于臀部皮下,人类由于直立姿势的影响,故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膨隆。
  起、止点:臀大肌起于髂骨外面和骶、尾骨的后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胫束。臀大肌肌束肥厚,其外上部又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故为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
  作用:臀大肌是髋关节有力的伸肌,此外尚可使髋关节旋外。
  梨状肌(piriformis)
  起、止点:起于骶骨前面,向外经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
  形态特点:在坐骨大孔处,梨状肌的上、下缘均有空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均有血管和神经通过。
  作用: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
  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围,可分为前群、后群和内侧群。
 &#9670;前群:有缝匠肌和股四头肌。
  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形态:是全身中体积最大的肌,有4个头,分别称为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起、止点: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间,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缘,向下延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股四头肌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有屈髋关节的作用。
  缝匠肌(sartorius)
  是全身中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起自骼前上棘,经大腿前面,转向内下侧,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
  作用:屈髋关节和膝关节,并使小腿旋内。
 &#9670;内侧群: 有5块肌。位于大腿内侧,浅层有耻骨肌、长收肌和股薄肌,中层有短收肌,深层有大收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c3.jpg" WIDTH="232" HEIGHT="329"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d1.jpg" WIDTH="184" HEIGHT="361"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上述肌均起自耻骨和坐骨,除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以外,其他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线。
  作用:主要是内收大腿,故又称内收肌群。
 &#9670;后群:位于大腿的后面,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c3.jpg" WIDTH="232" HEIGHT="329"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作用:后群的3块肌可以屈膝关节和伸髋关节。
  分为前群、外侧群和后群。
 &#9670;前群:位于小腿骨前方,主要有3块肌,自胫侧向腓侧依次为:胫骨前肌、长伸肌和趾长伸肌。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e1.jpg" WIDTH="280" HEIGHT="359"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主要作用:可伸踝关节(足背屈)。此外,胫骨前肌可使足内翻,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能伸趾。
 &#9670;外侧群:位于腓骨的外侧。包括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作用:是使足外翻。
 &#9670;后群:位于小腿骨后方,可分浅、深两层。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e2.jpg" WIDTH="400" HEIGHT="390"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浅层:有强大的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形态:它的二个头,位于浅层称腓肠肌,另一个头位置较深是比目鱼肌。
  起、止点:腓肠肌的内、外侧头起自股骨内、外侧髁;比目鱼肌起自胫腓骨上端的后面。三个头会合,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作用:屈小腿和上提足跟,在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倒。
  深层:有3块。自胫侧向腓侧依次为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跟长屈肌。
  主要作用:三肌均可使足跖屈,此外,趾长屈肌和跟长屈肌可屈趾,胫骨后肌可使足内翻。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e3.jpg" WIDTH="400" HEIGHT="331"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pou/j2/img/j2_8e4.jpg" WIDTH="300" HEIGHT="363"
TITLE="第一章&运动系统[3]肌学" />
  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
 &#9670;足背肌较弱小,为伸趾和伸第2~4趾的小肌。
 &#9670;足底肌配布情况和作用与手掌的肌近似。
下肢的局部记载
 &#9670;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为底朝上、尖朝下的三角形。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三角内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结等。
 &#9670;股管(femoral canal)在股静脉的内侧,为腹横筋膜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向外突出的盲囊,囊的上口为股环(femoral
ring),与腹腔相通;下端是盲端,伸至卵圆窝处。管内充填有疏松结缔组织及淋巴结等。
 &#9670;腘窝(popliteal
fossa)位于膝关节后方,呈菱形。窝的上外界为股二头肌,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侧界和下内侧界分别为腓肠肌外侧头和内侧头。窝内有血管、神经、淋巴结和脂肪等。
附一 运动上肢各关节诸肌综述
 &#9670;运动肩关节的肌
  屈:三角肌前部肌束、胸大肌、肱二头肌和喙肱肌。
  伸:三角肌后部肌束、背阔肌和大圆肌。
  外展:三角肌和冈上肌。
  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及肱三头肌长头。
  旋内: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圆肌。
  旋外:冈上肌及小圆肌。
 &#9670;运动肘关节的肌
  屈: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及旋前圆肌。
  伸:肱三头肌。
 &#9670;运动桡尺关节的肌
  旋前: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
  旋后:旋后肌和肱二头肌。
 &#9670;运动桡腕关节的肌
  屈:桡侧腕屈肌、尺则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
  伸: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及所有伸指肌。
  内收: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同时收缩。
  外展:桡侧腕长、短伸肌和桡侧腕屈肌同时收缩。
 &#9670;运动指关节的肌
1. 运动拇指的肌
  屈:拇长屈肌、拇短屈肌。
  伸:拇长伸肌、拇短伸肌。
  内收:拇收肌。
  外展:拇长展肌、拇短展肌。
  对掌:拇指对掌肌。
2. 运动第2~5指的肌
  屈:指浅屈肌、指深屈肌、骨间肌、蚓状肌(后两肌屈第1节指骨)及小指短屈肌(屈小指)。
  伸:指伸肌、骨间肌、蚓状肌(后二肌伸指关节)、示指伸肌(伸示指)及小指伸肌(伸小指)。
  内收:骨间掌侧肌。
  外展:骨间背侧肌和小指展肌。
附二 运动下肢各关节诸肌综述
 &#9670;运动髋关节的肌
  屈: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
  伸: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外展:臀中肌和臀小肌。
  内收: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和大收肌。
  旋内: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肌束。
  旋外: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后部肌束和梨状肌。
 &#9670;运动膝关节的肌
  伸:股四头肌。
  屈: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缝匠肌、股薄肌和腓肠肌。
  旋内: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
  旋外:股二头肌。
 &#9670;运动足关节(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等)的肌
  足跖屈: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长屈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足背屈:胫骨前肌、长伸肌和趾长伸肌。
  足外翻: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足内翻:胫骨前肌、胫骨后肌、长屈肌和趾长屈肌。
 &#9670;运动趾关节的肌
1. 运动趾的肌
  屈:长屈肌和短屈肌。
  伸:长伸肌和短伸肌。
2. 运动第2~5趾的肌
  屈:趾长屈肌、趾短屈肌。
  伸:趾长伸肌、趾短伸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肌有几种形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