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宝宝怎么判断小孩是否发烧烧

判断宝宝是否发烧的常见误区_夏季宝宝体温高 不一定是发烧_婴儿护理_育儿_太平洋亲子网
夏季宝宝体温高 不一定是发烧
17:51:28出处:作者:竹钩蜓
图片来源于太平洋亲子网  入伏以来,天气日渐炎热,温度居高不下。天气温度升高,人体的温度也难免会随着天气变化发生相应变化。夏天,宝宝的体温也会升高,那么,如何判断宝宝的体温升高是属于正常的生理调节还是生病发烧呢?跟小编一起探讨一下宝宝体温升高的问题吧。  判断宝宝是否发烧的常见误区  一般情况下,宝宝的体温都要高于大人,正常的0-1岁宝宝的腋下体温为36-37.5度,肛温为36.9℃~37.5℃,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呈周期性的波动。如果宝宝保暖比较好,那体温就会稍高一些。清晨时体温最低,早晨7-9点上升并逐渐稳定,一般下午体温比上午高0.2度。  专家提醒,若体温超过肛温1℃以上时,妈妈可认为宝宝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小编温馨提示:一般来说,宝宝的口腔温度较肛温低0.3℃~0.5℃,而腋下及颈部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宝宝体温升高的原因:  1. 长身体。由于宝宝在长身体的时候,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所以其体温也略比平常体温高。  2. 母乳的影响。如果是在哺乳期,妈妈所吃食物过于刺激也会影响宝宝的体温,如吃辣椒、鱼、长期吃鸡肉、饮用过多的老甜酒等。刺激性的营养会随着妈妈的母乳传递到宝宝的身体内,这时,在母乳的刺激下,宝宝的体温也会相应略有升高。  3. 剧烈运动过后。宝宝在剧烈运动后,体温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时,妈妈不用过分担心,只要及时把宝宝身上出的汗擦干,过一段时间后,等宝宝安静下来,体温也就自然下降了。
扫一扫关注亲子网微信
您身边的孕育好帮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相关知识点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专家教你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发烧了
专家教你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发烧了
文字的福地
小孩子发烧都不会表达,那么爸爸妈妈是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发热呢?触摸宝宝的身体,觉得温度高就是发热吗?今天,就让崔玉涛医生给各位爸妈解解疑问,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发烧。宝宝发烧的原因案例回放:5个月的军军吃奶过后,体温突然升高,着急的爸爸妈妈着急着不得了,而在一旁的奶奶却说:“你们这年轻人,一点点小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也不找找宝宝发热的原因,你们看!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能不把他热着吗?”军军爸就反驳说:“还好说我呢,不是您教的吗?冬天有多少穿多少啊,不然冷着了还得唠叨我们呢!”此时,军军妈已经急得掉眼泪了,没有任何经验的他,看着军军一脸痛苦地挣扎样,直接甩出一句:“你们吵吧!我带宝宝上医院去了。”到了医院后,医生立马什么也不说,就把军军的衣服脱了下来。“坐着,等15分钟。”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军军在深夜安静的医院里,已经睡着了。这时摸摸他的小手,再用耳枪式体温计一测,都恢复正常了。这时,刚刚赶到了爸爸和奶奶还在互相拌嘴,医生问了一句:“谁让宝宝裹那么多的衣服呢?还不让脱。”爸爸和奶奶也都没话可说了。孩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正常体温当你亲吻或触摸孩子的前额时,如果感到比较热,就说明孩子可能发热了。从医学角度讲,虽然每个孩子的基础体温不同,正常体温可波动于35.5℃ ~37.5℃之间,但是超过37.5℃就应该认为孩子发热了。但并不是说孩子体温超过37℃就一定是发热。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体温不同,有些人基础体温为35℃,有些人为37℃,甚至37.3℃。我们常说一岁以内的婴儿体温在37.5℃以下都属正常。原因是婴儿大脑内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发育尚未成熟,也就是控制体温能力不够强,致使婴儿的体温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天气炎热或包裹过多,体温会轻度升高,但不应超过37.5℃。天气寒冷或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孩子的体温可降至36℃或再低一些。而且,每个人一天之内的体温会随着身体和生活状况而改变。进食、活动后体温会有轻度升高,且活动量与体温升高呈正相关。为了了解孩子本身的体温状况,建议测量基础体温。基础体温指的是清晨睡醒,还未起床活动前的体温。此时人体代谢最低,所以体温也相对最低。对孩子而言,了解基础体温是很有用的。预防发烧对婴幼儿来说,37.5℃以下属于发热吗?真的很难说。原因是每个婴幼儿基础体温不同。由于婴幼儿代谢快,体温会比成人偏高,基础体温可为36℃~37.5℃。对新生儿来说,体温不超37.5℃都是正常的。由于新生儿包括大脑在内的脏器功能不成熟,自身控制体温能力有限,稍微包裹多一些,体温会升高,有时可达38℃。体温“稍高”与基础体温相比才有意义。新生儿低体温应该如何预防?1.做好围生期保健。做好围生期保健(尤其是农村)和宣教加强产前检查,防止妊娠并发症。避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产伤。2.做好保暖。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做好保暖使新生儿体温稳定,特别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保证供给足够热量。3.积极治疗感染。积极治疗引起硬肿症的基础疾病如感染、颅内出血、畸形、窒息、产伤等。小编总结:所以,平时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基础体温(安静状况下的体温),年龄越小,基础体温越相对偏高。振海康体温计婴儿电子温度计测温计宝宝红外线额温枪家用体温枪耳温枪 HTD8813C标准版额温枪¥108购买红外线电子探热针 婴儿探热器 宝宝探热枪 儿童探温计 耳温枪家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字的福地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活跃在文字的福地,谈古今,论影评,聊生活
作者最新文章您的位置:&&&&怎样判断是宝宝积食发烧
怎样判断是宝宝积食发烧
日 11:29阅读次数:19590
怎样判断是宝宝积食发烧?宝宝积食可能伴随着多种并发症状,比如发烧、便秘、拉肚子、呕吐等。那么,怎样判断是宝宝积食发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宝宝积食发烧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吧!
怎样判断是宝宝积食发烧
一般情况下,宝宝积食发烧会有下列典型症状,家长可以通过下面的症状表现来判断宝宝是否积食发烧。
1、突起发热:
没有其它明显症状,与感冒有明显区别,只是体温高,常在38—39℃之间;
2、精神正常:
个别高烧时会有萎靡不振现象;
3、胃口不佳:
看见食物无明显兴趣。干或两天无大便,鼓起,轻拍时有蹦蹦响声;
4、手脚心发热:
后背和腹部较热,舌苔较厚,舌苔白腻,口中有异味,呼出的气体较热,检查扁桃体可能会有发红。
如果宝宝具有以上症状,那十有八九就是积食发烧了。
1、积食引起的发烧,根源是要先化积通便,排出体热。
2、家长不必过于担忧,更不可在发热初期马上退热或滥用抗生素。
宝宝积食发烧护理方法
1、 物理降温
积食引起发烧,立即食用退烧药会让机体抵御病菌的能力下降。如果体温不超过38.5,可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可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手脚心、后背前胸,帮助降温,能洗个温水澡也不错。还可以给宝宝穿着宽松凉快的衣服,帮助散热。多喝水,补充因发热带走的水分,并促进新陈代谢,带走些内热。
2、 吃些流食
在宝宝积食期间,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可适当喂些汤、、等流食,稍微吃些清淡的蔬菜。水果可以吃、苹果,促进排便。
3、 帮助按摩
宝宝大便不通会引起腹胀腹痛,家长可以肚脐为中心,以掌心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在感觉到较硬的部位(可能是停滞的大便)时,要稍加用力向下推,促进便意。还可以手指蘸取婴儿油轻轻按摩宝宝肛周,刺激排便。
4、合理用药
积食发烧,重点要化积。可用给宝宝吃点小儿七星茶、化积口服液、王氏保赤丸等中成药,帮助排便,便通则烧退,不然如果仅仅退热的话,几个小时后体温还会升上来。在化积的同时密切关注宝宝症状和体温,38.5摄氏度以下、无明显异常者可不用吃退烧药,多喝水、物理降温即可。体温38.5以上,可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泰诺林等儿童专用药物。若39度以上可用美林紧急退热,但不可过量。
5、 适当运动
适当的让宝宝多活动,靠他自己的胃肠活动来消化食物,帮助化积。运动还能增加汗腺分泌,通过流汗也能带走一部分内热,帮助降温。
宝宝积食发烧食疗方法
方法:适量(如宝宝有发热的症状,可改用白糖或),入锅小火炒化(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适量,再炒5-6分钟,闻到酸甜味即可。每顿饭后让孩子吃一点。
作用:清肺、消食。尤其是对吃肉过多引起的积食非常有效。
方法:取干山药片100克,小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小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加水适量,熬成粥。
作用:调理脾胃,滋阴养液。可用于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
3、顺气萝卜粥
方法:白萝卜1个,大米50克,糖适量。白萝卜切片,先煮30分钟,再加米同煮(不吃萝卜者可捞出萝卜后再加米)。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
作用:开胸顺气,健胃。对小儿,腹胀有疗效。
宝宝积食的注意事项
现在的宝宝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贴上了娇生惯养的标签,而确实很多家长也总是生怕孩子吃不饱、不够营养,每顿都会像填鸭一样喂养饮食尚不能自控的宝宝。结果,反而加重宝宝脾胃的负荷,损伤脾胃,导致孩子消化不良,久则积食。
1、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有些宝宝导致积食是因为在吃饭前正在进行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个时候,家长把他打断了,然后来吃饭,从而宝宝会着急吃完饭继续自己的事,所以,宝宝吃饭太快而导致了事情的发生。这就让宝宝积食出现。
2、让宝宝专心吃饭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了,宝宝一般出现积食,有可能是因为吃饭不专心而造成的。例如,在吃饭的时候,看,或者是听音乐,或者是和别的小朋友打闹等,都会导致宝宝积食的情况的发生。所以,在宝宝吃饭的时候,最好让宝宝专心只顾着吃饭就好。
3、吃饭期间不要教训宝宝
有些家长喜欢在宝宝吃饭的时候,责备宝宝,责骂宝宝。这是最不理想的一种行为,是大错特错的。对宝宝来讲,吃饭的时候,本身身体就处在摄入营养的过程中,你在骂他,责备他,只能让其食物难以下咽,而导致积食出现。
4、正确对待宝宝症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宝宝有厌食症。如果你发现宝宝有厌食症的话,就得带宝宝到医院去做检查的。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会有这样的症状,你平时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看宝宝是不是对所有的食物都这样的表现。对于小儿急性发热,如何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
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
很多家长去医院看完医生都有这样的疑惑:当医生很简单么,来了发热的孩子,扎手指头验血,然后,白细胞高就是细菌感染——抗生素输液;白细胞不高就是病毒感染——吃药,谁都可以当医生么?
真有这么简单么? 请各位耐心看完这篇博文。
小儿的急性发热,从发病率讲,绝大多数都是病毒性的呼吸道感染,这个病有自限性,不需要治疗,所以发达国家很多国家的孩子发热,绝大多数不用药(除了退热药)。
但是,但是(医生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对这个“但是”的判断上面);临床医学有太多的例外,医生很主要的责任就是不要让“例外”迷惑。
我这里就先说说家长最常碰到,如何判断血常规(扎手指验血)。
教科书上对血常规判断病毒还是细菌感染的叙述一般是这样的:
细菌感染多数会造成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少数极重的细菌感染也会造成白细胞总数下降
病毒感染时大多情况下,白细胞总数不会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会升到。
那么,如果血常规化验显示: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是不是肯定就是细菌感染了呢?其实有不少确确实实的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都明显升高,列举如下:
重症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在卫生部的2010指南中就提到:“六、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疱疹性咽峡炎:多数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咽部可见散在1-3mm的疱疹,但很多患儿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请看国内最权威“实用儿科学”有关叙述
3、 甲型流感:09年H1N1流感病毒流行出现很过危重病例,很多甲流患儿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呕吐患儿:由于呕吐造成机体应激,“边缘池”中的白细胞进入血液,所以,呕吐后2小时内,多数呕吐患儿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但这个不能作为肯定是细菌感染的证据
反过来,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没有升高是不是就可以排除细菌感染了呢? 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例外,比如:
1、&&&&&&&&&&&
发热时间不长就验血,机体反应需要时间,细菌大量繁殖也需要时间,所以临床上经常看到发热第一天来看病验血常规正常的,过了2天还是发热,再验血常规,不正常了。
2、&&&&&&&&&&&
早起病毒感染,后期合并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检查可以看到扁桃体表面有脓性分泌物,肯定是细菌性的了,但验血却是白细胞偏低。
3、&&&&&&&&&&&
婴儿发生非常严重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也可以出现白细胞降低,
4、&&&&&&&&&&&
很多幼儿患支气管肺炎,只有咳嗽、咳痰,没有发热,白细胞不高,但查体和X胸片都有改变,用抗生素治疗有效,也是细菌感染。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家长会问,那医生到底怎么判断急性发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
临床医学是一门模糊科学,不是非0即1,看看化验检查就能可以明确。需要综合多个方面的情况来确定。对于孩子的急性发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判断
病史,也就是发病时方方面面的情况,病史对临床诊断非常非常重要,由于感染性疾病总数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的(人、动物、等等),所以患儿周围人的健康状况必须要了解,比如,如果孩子周围的大人最近一周都在感冒,那么孩子病毒性感染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细菌感染一般不会造成很多人人一起生病(除了少数被列为传染病的细菌感染)。幼儿园或者学校同时生病的孩子多吗?如果有很多孩子同时发热了,一般也是病毒感染。鼻塞、流涕、流泪等卡他症状多见于病毒感染。
流行病资料&&
疾病控制中心对常见的容易爆发流行的疾病有监控,如果某种疾病最近一段时间发病人数显著增加,孩子得此病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医生会关心流行病的监控情况。
体格检查:细菌感染绝大多数是某一器官或者系统的感染,如果是全身细菌感染,那就危及生命了,这里不提。所以体格检查的时候,儿童最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的部位需要仔细检查:比如,肺、咽扁桃体、中耳,(消化道也容易有细菌感染,但肯定会有症状,体格检查也比较难),泌尿道(女童发热必须考虑,需要化验尿常规)。如果常见的部位都没有发现细菌感染的情况,即使白细胞升高,对细菌感染也要打个问号?
其他化验项目:C反应蛋白,这是一种急性炎症的反应蛋白,病毒感染多半不升高,或者轻度升高,大于50以上,一般不能考虑单纯的病毒感染了。但是,也不是C反应蛋很高就一定是细菌感染,不少血管炎、关节炎也会出现C反应蛋明显升高。&
前降钙素原(PCT),近年才发展成熟的一项检查,理论上认为对细菌感染的判断,比白细胞和C反应蛋更加敏感和特异,但多数儿童医院的门急诊不能马上出结果,费用也贵,所以现在门急诊用得少,病房用得比较多。
5、 临床经验,这个东西只能靠慢慢积累+悟性+学习,最后综合各方面情况,做出判断。
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希望对给位家长有所益处。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知道宝宝是否发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