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好几年了。每次男生真正喜欢不敢靠近和别人靠太近说话,自卑的不行,咋办,怕别人嫌弃,谁有啥法子,帮帮我

周必大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周必大(日—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1-2]
原籍郑州(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今江西省周家村)。[3]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二十一年(1151年)。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封许国公。元年,以观文殿、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卒于庐陵,追赠。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等,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概述内图片来源:《历代圣贤名人像册》[4]
周必大人物生平
周必大刻苦勤学
周必大于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十五日(中元日)(8月15日)出生在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祖籍郑州管城。他的祖父周诜,在年间曾在庐陵任职,因此定居庐陵。其父周利建,曾任太学博士。[6]
三年(1129年),周必大四岁时,其父周利建卒于扬州,周必大被寄养在外祖母家,由母亲王氏督促他读书。[7]
十二岁时,母亲又去世了,只好跟随伯父去广东。十四岁时,周必大回,不久,又随伯父辗转各地。青少年时的周必大生活飘泊不定,但他刻苦勤学,终于成才。
周必大文章起家
二十一年(1151年),周必大登第,授左、。[8]
同年,娶司封之女为妻,之后又回到江西。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被任命为府教授、左。[9]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官拜录,应召前往应试,读了他的策文后说:“是个负责起草诏书的人才(掌制手)。”被任命为。馆职再次的例子从此开始。此后,周必大兼国史院,拜官。[10]
周必大铮铮表见
即位后,周必大拜官。直接到孝宗面前奏事,孝宗说:“朕过去看过你写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来看看。”孝宗当初亲临,周必大奏道:“经筵并不是分析文章讲解句子的地方,想从容不迫地了解情况,增益于圣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11]
之前,左右史之职空缺,史料中断、累积许多,周必大奏请必须记下君臣的言行举止,他日夜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给孝宗看。孝宗便命周必大兼任圣政所,又兼。[12]
周必大在经筵侍讲时,曾论及边境事务,孝宗为感到担忧,周必大借机陈说百姓困苦已久,希望能减少四川的。又应孝宗诏令条奏十事,都。[13]
此后又权任,他在任内政令失当之处,不用权贵、宠臣。当时,翟婉容对官吏进行升调时违反有关法令,周必大竭力争执,认为此举不妥。孝宗说:“原以为你只会写文章,没想到你如此刚强正直。”索取时的旧礼,周必大一一上奏,请求端正敌国称呼,金国为之。[14]
元年(1163年),周必大与等上疏回驳孝宗任命宠臣、为,但孝宗仍重申前令,周必大因此请求外出。[15]
四年(1168年),派任,又改任福建刑狱。周必大在进宫回答孝宗询问时,希望孝宗朝廷内外举荐文武人才,分别把他们的长处记在一本册子上,藏于宫中,以备缓急之用。[16]
乾道六年(1170年),任兼权任直学士院,并兼领。当时的草拟仿效时制度,为起草、周必大定稿,最后由孝宗修改。周必大上奏批评诸臣,希望孝宗不可有轻视儒士的名声。孝宗喜爱他论述精辟,知识广博,甚至希望与他日夜讨论文章。[17]
孝宗加太上皇赵构(即高宗)时,周必大认为不应称“嗣皇帝”,应称“皇帝”,孝宗采纳。出使金国时,要携带,朝廷讨论受国书的礼节。周必大立即具体草拟,大致内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计较等级、威风;叔侄亲戚关系,难道还计较是坐着还是站立。”孝宗对此颇为赞赏。[18]
后兼权任,周必大奏请敬重以储备将相之才,增设官以,选择、以补充的不足。不久,权任,兼领直学士院,并任同修、实录院同修撰。[19]
一天,孝宗令周必大同、到选德殿,孝宗从袖中拿出,举与关系之例,询问他在位久,却未成功绩,治政的好坏及他自己不能发觉的解决办法,命周必大等尽言对错。周必大认为孝宗频繁更换将领与郡守,是两大弊端。孝宗赞同,便革除这两种弊端。江、湖二州干旱,周必大请求捐出钱二十万代民交税,孝宗很是赞赏。[20]
乾道八年(1172年),兼,又兼任中书舍人。不久,他辞去直学士院之职,得到批准。外戚再次拜为,给事中莫济封驳回录黄,周必大奏道:“过去全朝廷的人都认为张说这个任命不适合,陛下自己也知道错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这个任命又下发。贵戚参预政事,公私两方面都受到损失,臣不敢草拟此令。”孝宗迅速让王〈日严〉草诏,贬二人为宫观官。张说公开奏章内容,并荐举二人,莫济和周必大于是分别被贬至温州与建宁府任职。莫济接到任命立即离朝,周必大到后称病而归。莫济听说后很后悔自己的行动。周必大三次请求担任宫观职,他因此名气更大。[21]
二年(1175年),除任兼侍读,暂代兵部侍郎,并兼直学士院。孝宗安慰他说:“你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朕十分倚重你。”随后正式任兵部侍郎,不久后又兼任。他上奏说:“太宗()储备人才,为真宗()、仁宗()所用;仁宗储备人才,为英宗()、哲宗()所用。自、打击士气后,最终导致外族入侵之祸()。嫉妒刻薄,驱逐人才,其弊端遗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闲暇之时储备人才。”[22]
孝宗常亲临球场,周必大说:“臣固然知道陛下不会忘记检阅战备,然而太祖()二百年的天下,其希望在于圣上的勤勉,希望陛下自爱。”孝宗脸色大变,说道:“你的话很忠心,是不是为了预防(意外发生的事故)?朕正以国仇未报、耻辱未雪为念,不想自寻安逸。”后升兼侍读,改任吏部侍郎,拜。[23]
当时天上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周必大奏请减少后宫供给,松缓对浙郡长期以来积欠的租税的逼责,令省部讨论对百姓抚恤之事。周必大在当值时被孝宗召见,上言:“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球,太子参与,臣很担心。”孝宗让周必大把这些话转告太子,周必大说:“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驱驰,臣怎么敢劝他违抗命令,陛下不要命令他就可以了。”[24]
周必大乞求回乡,未得到批准。孝宗想召人为他分担职责,于是问周必大:“能写文章吗?”周必大回答说:“吕祖谦的涵养很深,了解典故,不仅仅工于文字。”旋即担任兼翰林学士,又升任兼。孝宗令礼官讨论典礼,周必大建议祭天与祭地分别举行。之后又受旨撰写《选德殿记》及《皇朝文鉴序》。周必大在翰苑近六年,制命文字温和、雅致,考虑事情周到、全面,是一时文学侍从之臣中的第一人。有人说他再次入翰苑任职,实际上是所荐,而周必大不知道真相。[25]
淳熙七年(1180年),周必大拜官,孝宗说:“执政与宰相,本来应当和睦而又有不同之处。在这之前宰相论述某事,而执政再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这是为什么?”周必大说:“大臣本来应该相互支持或反对。自从当权后,执政不敢说一句话,以后便成为理所当然。陛下虚心请教抛开自己的尊严,大臣哪敢自以为是?只要小事不敢隐瞒,那么大事又有什么理由要隐瞒。”孝宗深以为然。当时久旱不雨,孝宗下手诏求直言。宰相认为此诏一下,各州郡都会乞求赈济,如何应付,于是约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对此令。周必大说:“陛下想了解下面的情况,而我们却要加以阻拦,怎么可以堵塞公众的言路呢?”[26]
有人借助后妃的引荐请求为郎官,孝宗把此事交给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处理,周必大说:“、与互相牵制,怎能禀承旨意办事呢?不听从旨意有失于礼节,听从了又有损于法则。旨令下达之日,我们应当一起上奏。”孝宗高兴地说:“肯如此任劳任怨吗?”周必大说:“应该给而未给就会有怨恨,不当给而不给,有什么怨恨呢!”孝宗说:“这是负责任,不是任怨。”[27]
淳熙九年(1182年),周必大拜官知。孝宗说:“每次看见宰相不能处理的事情,你用几句话就解决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28]
山阳过去有屯兵八千,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镇江一支军队五千人驻守山阳,周必大说:“山阳控扼黄河口,如果今天减少驻军而后又增加驻军,必然导致敌人的怀疑。扬州武锋军本来驻守山阳,不如每年拨三千人,与镇江五千人一同驻守山阳。”郭杲请求把荆南军队一万二千人移至襄阳永久屯守,周必大说:“襄阳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于是留下二千人驻扎江陵。孝宗问:“金主()已经回到上京,并分派他几个儿子镇守各地,要怎么办?”周必大说:“敌人的恫吓可能只是虚探,正担心我们先行动。我们应当静守,只是边地将领不可以不精心选拔。”[29]
淳熙十一年(1184年),周必大担任枢密使。孝宗说:“如果边境出事,宣抚使之职只有你可胜任,其他人都不行。”各位统帅呈上各军升迁名单,周必大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考察其才能优劣,统帅十分恐惧,不敢容于私情。周必大创行内外诸军点式法,对分散在外的军队就亲自去检阅。池州李忠孝自陈有二名正将不能拉开弓,乞求罢去他们的军职。孝宗说:“这是枢密使措置的效果。”[30]
金州谋求军帅,周必大说:“与其让人私下举荐,不如正大光明地选报。”孝宗命令侍从、管军举荐将帅。有人传言大石林牙将要加兵攻金,忽鲁大王分别占据上京,驻守边境的大臣与订立盟约。周必大一概不理会,劝孝宗持重,不要轻举妄动。后证明所传的话果然都是妄言。孝宗说:“你真是有先见之明。”[31]
淳熙十四年(1187年)二月,周必大担任右丞相。他首先上奏道:“现在国内外安定,这种安定局面大约将近有二十四年了,这正是令人担心之时,应考虑国家的长远之计,不可以频频更改治国方针以图速强。”秀州乞求减去大军总制钱二万缗,官吏请求核审是否合适,周必大说:“这难道是审核的时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总制钱。密封的奏章多说大臣们的同异,周必大说:“各尽所见,归纳到一处,怎么可能还相同呢?陛下恢复祖宗过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复阅读奏章后行动,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牵持,并不是只是奉行文书。”[32]
高宗逝世后,朝廷议定根据(高宗生母韦氏)逝世时的例子,派三位使者报告金朝。周必大说:“今天的事很特殊,不应当害怕敌人而曲意顺从。”阻止了派使者之事。金朝的贺正使来到宋,有人请求皇上暂且穿淡黄袍在御殿接受国书,周必大执意不肯。孝宗便身着素色丧服,在帷幄中接见金使。[33]
周必大淳熙之禅
淳熙十五年(1188年),高宗出殡,周必大根据出殡时的旧例,请求随同前往。孝宗于是命周必大代理太傅之职,充任山陵使。举行大礼时,孝宗加恩群臣,封周必大为济国公。[34]
十一月,周必大单独留下来,请求孝宗让他离职,孝宗再三安慰。之后,孝宗忽然宣谕道:“近年来朕经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传位给太子,但你必须暂且留下。”周必大说:“陛下身体安康,只是由于思念太上皇稍稍过度了些,怎么会到厌倦于政事辛劳的地步。”孝宗说:“最大的礼仪没有比得上事奉宗庙的,而祭礼举行时朕大多是带病前往坚持祭祀的;最大的礼仪没有大于执丧的,而朕不能亲自到去。想不退休,这可以吗?朕正要把这个重任委托给你。”周必大哭着退下了。十二月,孝宗秘密赐给周必大高宗禅位时的。同月,孝宗令周必大留下商议。[35]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又令周必大参与草拟诏书,专门论述了供奉灵位、侍奉太子之事。事后,任命周必大为左丞相、许国公,留正拜为右丞相。同月,孝宗身着前往。周必大奏道:“陛下传位给皇子,再观盛典,流芳千古。看来从今后不能每天侍奉陛下了。”于是哽噎无法说下去,孝宗也流泪说:“只有靠你们协助新君。”[36]
即位后,询问当今的急务,周必大奏称为用人、求言二件事。同年三月,周必大拜官少保、益国公。草拟了二相制度,大家对此贬褒不一,孝宗召来李巘,命他用麻纸另拟文书,不久把李巘贬到地方任职。周必大请求离朝。[37]
国子司业最初为周必大所器重,但他担任学官,许久未迁官。后经留正举荐方才升迁,他因而怀恨于周必大,于是借谏官之职予弹劾,致使周必大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判潭州。何澹对周必大谴责不停,再使其以少保充任醴泉观使。其后改判,但他未赴任,又拜观文殿学士、判潭州,恢复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周必大被所举官吏受贿败露之事牵连,降封荥阳郡公,后又复封益国公,改判隆兴府,他辞去此职,获拜醴泉观使。[38]
周必大伪学罪首
即位,令大臣直言朝政得失,周必大首陈四事:至孝、敬天、崇俭、久任。[39]
元年(1195年),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宁宗命其以、观文殿、益国公致仕。[40]
庆元六年(1200年),平民上书请求诛杀、驱逐,由周必大接替任职。次年,韩侂胄的党羽、御史施康年便以此为借口,弹劾周必大首先为诡诈之徒唱赞歌,又私植党派,为伪学()罪首,遭降职为。在“庆元党禁”中,周必大与赵汝愚、留正被指责为罪魁祸首。[41]
二年(1202年),宁宗恢复周必大少傅、观文殿大学士之职。[42-43]
周必大生荣死哀
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10月25日),周必大在吉州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宁宗闻讯后惊愕悲悼,追赠,为其两日,赐银千两、绢千疋。十二月,葬于庐陵县斗冈原上。[44-45]
开禧三年(1207年),宁宗赐周必大“”。
元年(1208年)十一月,宁宗命为周必大撰碑铭,并御书“忠文耆德之碑”六字赐予周必大家。[47-48]
周必大主要成就
周必大政治
周必大一生功绩显赫,名誉远播,是一位极富才干的政治家。无论辅佐朝廷或主政地方,他“立朝刚正”,言事不避权贵,处事有谋,治政勤奋。他主张:
一、强兵,并制订“诸军点试法”,整肃军纪;
二、富国,主张大力发展商贸业,以增加收入;
三、安民,以民为本,减赋赈灾;
四、政修,要择人才,考官吏,固职守。
以上作为皆表现了周必大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且终其一生,始终秉持刚正不阿,清廉执政,爱国爱民的作风。
周必大文学
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等都有很深的交情。[49]
他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学家。诗词歌赋“皆奥博词雄”。其书法“浑厚刚劲,自成一体”。
周必大有诗600多首。他的诗有的善于状物,如《池阳四咏·翠微亭》中的“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蜿蜒正作双虹堕,吸住江河万里流”,比喻浅近新颖。又如《游庐山佛手岩雪霁望南山》中的“十日顽阴不见山,山中一夜雪封庵。伊予的有寻山分,北窗云在南”,气骨稍弱,却清新淡雅。
他初学,后由溯源。在有些诗里他喜欢用典,未能摆脱的影响。他执掌内外制时间很长,不少代表朝廷的重要文章,都由他撰写。如《叙复元官制》,词婉义正,是宋代佳作。
他的序文如《〈皇朝文鉴〉序》,写得典重雅正。题跋如《题陆务观送其子赴官诗》,游记如《南归录》所写游,则颇富情致。总的说来,这类散文内容丰富,文采则时有不足。
周必大知识渊博,熟悉当朝人物、掌故。在他的散文及《二老堂诗话》中,保存了不少研究宋代文学的资料。他的神道碑、墓志铭一类文字,主次分明,颇有史法,往往为元代修《宋史》者所取材。
周必大个人作品
周必大著有《玉堂类稿》等八十一种,共一百三十四万余言。后人将其遗作辑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计二百卷,其中包括《省斋文稿》、《平园续稿》、《省斋别稿》、《二老堂诗话》等24种,有清咸丰刊本。[49]
其中《玉堂杂记》、《二老堂诗话》选入《》。
周必大用时四年,主持刊刻了宋代著名的四大类书之一的《》计一千卷,还刊刻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使《欧集》自此以后有定本,且得以保留至今。“周必大刻本”被历代名家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
周必大人物评价
:掌制手也。[51]
(《》引)
:①意卿止能文,不谓刚正如此。[51]
(《宋史》引)②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51]
(《宋史》引)③好一个宰相![52]
(《》引)④若有边事,宣抚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51]
(《宋史》引)
:如今是证,渠却下汤。虽不为害,恐无益于病耳![53]
(《鹤林玉露》引)
:独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将不测。[54]
(《宋史》引)
:①嘻!此四朝也。[55]
(《忠文耆德之碑》引)②道德文章为世师表,功名始终,视古名臣为无惭也。……在位最久,得君最专。
:①以国事为己任,进退人才,一本公道,养民择守,忧边训兵,仰赞睿谟,虑周而敏,被遇日隆。[55]
(《忠文耆德之碑》)②孝宗皇帝在位二十八年,厉精求治,久而不倦,圣德日新,光绍祖宗。宰相凡十有五人,会遇,可谓盛矣。求其相为始终,全德备福,未有如益国周文忠公者。[55]
(《忠文耆德之碑》)③巍巍孝宗,天锡勇智。二十八年,是为盛际。猗欤益公,善始以终。始进以文,终察其忠。再折奸萌,逆鳞以批。事定言验,表表忠规。献纳论思,。弥缝辅赞,百工惟熙。三圣相授,同守一道。公实佐之,家有宸藻。忧边思职,具存宏模。临机辄断,华夷谧如。告老既休,著书自若。拳拳斯文,以惠后学。天不憗遗,殄瘁兴悲。既铭公墓,又勒丰碑。,身美君显。是为宗臣,后庆其衍。[55]
(《忠文耆德之碑》)④渠只会说大话,如奄有万方,君临兆姓。[56]
(《》引)
:①列圣文章千载重,诸孙声气一时同。著庭更有邦人笔,稽首承休学二忠。[57]
(《》)②秘苑固知朋可正,畏途犹恐甲方衷。欲酬长者殷勤祝,坎止流行学四忠。[58]
:谋大事,决大议,非凝定有立者不能也。周必大、一时俱以相业称,然必大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光、宁禅受之际,惧祸而去,其可为有立乎哉?[51]
(《宋史》)
:至若周必大、、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59]
:周(必大)、留(正)都是朝廷上反战官员的代表。[60]
周必大轶事典故
周必大鹤飞盏
周必大有一个酒杯名为“鹤飞盏”,斟上酒,杯上的鹤就飞起来,喝完酒后,鹤就不见了。[61]
周必大大承气汤
周必大被任命为时,在与刘子澄的信中评论此事说:“现如今是需要下(药性较猛烈的泻药)的症状,他(孝宗)却下(药性柔和缓慢的补药,此指周必大)。虽然不会造成危害,恐怕对病情也没有好处!”[62]
周必大貌类温公
据记载,周必大身材高大而脸庞清瘦,样貌如同。他在院任职多年多年。孝宗在一天退朝空闲时,感叹说:“好一个宰相!只是怕他福薄。”一个老宦官在孝宗身边说:“(对皇帝称呼)所感叹的,难道不是周必大吗?臣观察的画像,也像周必大一样清瘦。”孝宗为此一笑,于是提拔周必大。周必大此后任太平宰相,参与并闻知禅让盛事,晚年出镇长沙,后得享十多年的清闲福气。[63]
周必大敬慕三忠
周必大曾在乡里建三忠堂,因(谥文忠)、(谥忠襄)、(谥忠简)都是庐陵人,也都是周必大平生所敬慕的人,所以周必大撰文记述他们的事迹,这是他的。[64]
周必大亲属成员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曾祖父周衎官至,累赠、秦国公。曾祖母郭氏赠秦国。祖父周诜官至左,累赠太师、秦国公。祖母潘氏赠秦国夫人。李氏赠秦国夫人。张氏赠秦国夫人。父亲周利建官至左、太学博士,累赠太师、秦国公。母亲王氏赠秦国夫人。平辈弟弟周必强生平不详。妹妹周三叟。——配偶王氏之女,封益国夫人子辈儿子曾任、知筠军二州事。孙辈孙子周颢曾任、监景德镇兼烟火公事。长孙女——嫁、监嘉兴府籴纳仓萧彖。周必大至少有孙女五人,除长孙女外生平均不详。表格参考资料:[55]
周必大卒年争议
关于周必大去世的时间,史书有两种说法:
1、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所撰《忠文耆德之碑》、《少傅观文殿大学士致仕益国公赠太师谥文忠周公神道碑》皆持此论;[45]
2、嘉泰四年(1204年)十二月,《》持此论。[65]
按楼钥奉宋宁宗之诏撰《忠文耆德之碑》,其所记载的周必大卒年日月,应较清人著《续资治通鉴》更为准确。故采用嘉泰四年十月一日之说。
周必大史料记载
《·卷九十三·忠文耆德之碑》[55]
《攻媿集·卷九十四·少傅观文殿大学士致仕益国公赠太师谥文忠周公神道碑》
《·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51]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自号平园老叟…
《忠文耆德之碑》:公讳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世家郑州之管城。
.中国会馆--吉安会馆[引用日期]
周必大像取自南薰殿旧藏《历代圣贤名人像册》。
周必大像取自1919年修《江苏锡山周氏宗谱》。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郑州管城人。祖诜,宣和中卒庐陵,因家焉。父利建,太学博士。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必大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守秘书省正字。馆职复召试自此始。兼国史院编修官,除监察御史。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孝宗践祚,除起居郎。直前奏事,上曰:“朕旧见卿文,其以近作进。”上初御经筵,必大奏:“经筵非为分章析句,欲从容访问,裨圣德,究治体。”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先是,左右史久不除,并记注壅积,必大请言动必书,兼修月进。乃命必大兼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又兼权中书舍人。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权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翟婉容位官吏转行碍止法,争之力,上曰:“意卿止能文,不谓刚正如此。”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之名,金为之屈。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曾觌、龙大渊得幸,台谏交弹之,并迁知阁门事,必大与金安节不书黄,且奏曰:“陛下于政府侍从,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人委曲迁就,恐人言纷纷未止也。”明日宣手诏,谓:“给舍为人鼓扇,太上时小事,安敢尔!”必大入谢曰:“审尔,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退待罪,上曰:“朕知卿举职,但欲破朋党、明纪纲耳。”旬日,申前命,必大格不行,遂请祠去。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久之,差知南剑州,改提点福建刑狱。入对,愿诏中外举文武之才,区别所长为一籍,藏禁中,备缓急之用。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领史职。郑闻草必大制,上改窜其末,引汉宣帝事。必大因奏曰:“陛下取汉宣帝之言,亲制赞书,明示好恶。臣观西汉所谓社稷臣,乃鄙朴之周勃,少文之汲黯,不学之霍光。至于公孙弘、蔡义、韦贤,号曰儒者,而持禄保位,故宣帝谓俗儒不达时宜。使宣帝知真儒,保至杂伯哉?愿平心察之,不可有轻儒名。”上喜其精洽,欲与之日夕论文。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德寿加尊号,必大曰:“太上万寿,而绍兴末议文及近上表用嗣皇帝为未安。按建炎遥拜徽宗表,及唐宪宗上顺宗尊号册文,皆称皇帝。”议遂定。赵雄使金,赍国书,议受书礼。必大立具草,略谓:“尊卑分定,或较等威;叔侄亲情,岂嫌坐起!”上褒之曰:“未尝谕国书之意,而卿能道朕心中事,此大才也。”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兼权兵部侍郎。奏请重侍从以储将相,增台谏以广耳目,择监司、郡守以补郎官。寻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一日,诏同王之奇、陈良翰对选德殿,袖出手诏,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退而条陈:“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婺州四年易守者五,平江四年易守者四,甚至秀州一年而四易守,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上善其言,为革二弊。江、湖旱,请捐南库钱二十万代民输,上嘉之。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兼侍讲,兼中书舍人。未几,辞直学士院,从之。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给事中莫济封还录黄,必大奏曰:“昨举朝以为不可,陛下亦自知其误而止之矣。曾未周岁,此命复出。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上批:“王〈日严〉疾速撰入。济、必大予宫观,日下出国门。”说露章荐济、必大,于是济除温州,必大除建宁府。济被命即出,必大至丰城称疾而归,济闻之大悔。必大三请祠,以此名益重。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久之,除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劳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祐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上日御球场,必大曰:“固知陛下不忘阅武,然太祖二百年天下,属在圣躬,愿自爱。”上改容曰:“卿言甚忠,得非虞衔橛之变乎?正以仇耻未雪,不欲自逸尔。”升兼侍读,改吏部侍郎,除翰林学士。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久雨,奏请减后宫给使,宽浙郡积逋,命省部议优恤。内直宣引,论:“金星近前星,武士击球,太子亦与,臣甚危之。”上俾语太子,必大曰:“太子人子也,陛下命以驱驰,臣安敢劝以违命,陛下勿命之可也。”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乞归,弗许。上欲召人与之分职,因问:“吕祖谦能文否?”对曰:“祖谦涵养久,知典故,不但文字之工。”除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进吏部兼承旨。诏礼官议明堂典礼,必大定圜丘合宫互举之议。被旨撰《选德殿记》及《皇朝文鉴序》。必大在翰苑几六年,制命温雅,周尽事情,为一时词臣之冠。或言其再入也,实曾觌所荐,而必大不知。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除参知政事,上曰:“执政于宰相,固当和而不同。前此宰相议事,执政更无语,何也?”必大曰:“大臣自应互相可否。自秦桧当国,执政不敢措一辞,后遂以为当然。陛下虚心无我,大臣乃欲自是乎?惟小事不敢有隐,则大事何由蔽欺。”上深然之。久旱,手诏求言。宰相谓此诏一下,州郡皆乞振济,何以应之,约必大同奏。必大曰:“上欲通下情,而吾侪阻隔之,何以塞公论。”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有介椒房之援求为郎者,上俾谕给舍缴驳,必大曰:“台谏、给舍与三省相维持,岂可谕意?不从失体,从则坏法。命下之日,臣等自当执奏。”上喜曰:“肯如此任怨耶?”必大曰:“当予而不予则有怨,不当予而不予,何怨之有!”上曰:“此任责,非任怨也。”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除知枢密院。上曰:“每见宰相不能处之事,卿以数语决之,三省本未可辍卿也。”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山阳旧屯军八千,雷世方乞止差镇江一军五千,必大曰:“山阳控扼清河口,若今减而后增,必致敌疑。扬州武锋军本屯山阳者,不若岁拨三千,与镇江五千同戍。”郭杲请移荆南军万二千永屯襄阳,必大言:“襄阳固要地,江陵亦江北喉襟。”于是留二千人。上谕以“金既还上京,且分诸子出镇,将若何?”必大言:“敌恫疑虚喝,正恐我先动。当镇之以静,惟边将不可不精择。”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拜枢密使。上曰:“若有边事,宣抚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上诸军升差籍,时点召一二察能否,主帅悚激,无敢容私。创诸军点试法,其在外解发而亲阅之。池州李忠孝自言正将二人不能开弓,乞罢军。上曰:“此枢使措置之效也。”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金州谋帅,必大曰:“与其私举,不若明扬。”令侍从、管军荐举。或传大石林牙将加兵于金,忽鲁大王分据上京,边臣结约夏国。必大皆屏不省,劝上持重,勿轻动。既而所传果妄。上曰:“卿真有先见之明。”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淳熙十四年二月,拜右丞相。首奏:“今内外晏然,殆将二纪,此正可惧之时,当思经远之计,不可纷更欲速。”秀州乞减大军总制钱二万,吏请勘当,必大曰:“此岂勘当时耶?”立蠲之。封事多言大臣同异,必大曰:“各尽所见,归于一是,岂可尚同?陛下复祖宗旧制,命三省覆奏而后行,正欲上下相维,非止奉行文书也。”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高宗升遐,议用显仁例,遣三使诣金。必大谓:“今昔事殊,不当畏敌曲徇。”止之。贺正使至,或请权易淡黄袍御殿受书,必大执不可,遂为缟素服,就帷幄引见。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十五年,思陵发引,援熙陵吕端故事,请行,乃摄太傅,为山陵使。明堂加恩,封济国公。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十一月,留身乞去,上奖劳再三。忽宣谕:“比年病倦,欲传位太子,须卿且留。”必大言:“圣体康宁,止因孝思稍过,何遽至倦勤。”上曰:“礼莫大于事宗庙,而孟飨多以病分诣;孝莫重于执丧,而不得自至德寿宫。欲不退休,得乎?朕方以此委卿。”必大泣而退。十二月壬申,密赐绍兴传位亲札。辛卯,命留身议定。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月壬戌,又命预草诏,专以奉几筵、侍东朝为意。拜左丞相、许国公。参政留正拜右丞相。壬子,上始以内禅意谕二府。二月辛酉朔,降传位诏。翼日,上吉服御紫宸殿。必大奏:“陛下巽位与子,盛典再见,度越千古。顾自今不得日侍天颜。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光宗问当世急务,奏用人、求言二事。三月,拜少保、益国公。李巘草二相制,抑扬不同,上召巘令帖麻改定,既而斥巘予郡。必大求去。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何澹为司业,久不迁,留正奏选之。澹憾必大而德正,至是为谏长,遂首劾必大。诏以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澹论不已,遂以少保充醴泉观使。判隆兴府,不赴,复除观文殿学士、判潭州,复大观文。坐所举官以贿败,降荥阳郡公。复益国公,改判隆兴,辞,除醴泉观使。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宁宗即位,求直言,奏四事:曰圣孝,曰敬天,曰崇俭,曰久任。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庆元元年,三上表引年,遂以少傅致仕。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先是,布衣吕祖泰上书请诛韩侂胄,逐陈自强,以必大代之。嘉泰元年,御史施康年劾必大首唱伪徒,私植党与,诏降为少保。自庆元以后,侂胄之党立伪学之名,以禁锢君子,而必大与赵汝愚、留正实指为罪首。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年,复少傅。
《宋史·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嘉泰二年十一月)是月,复周必大少傅、观文殿大学士。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年,薨,年七十有九。赠太师,谥文忠。
《忠文耆德之碑》:嘉泰四年十月庚寅朔,故左丞相、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周公年七十有九,薨于吉州之里第。十二月丙申,葬于庐陵县斗冈之原。
《少傅观文殿大学士致仕益国公赠太师谥文忠周公神道碑》:(嘉泰)四年十月庚寅朔薨,年七十有九。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宁宗题篆其墓碑曰“忠文耆德之碑。”
《忠文耆德之碑》:至嘉定元年,公之子纶告于朝曰:“先臣备位首相,既葬而隧碑未立,敢泣以请。”天子曰:“嘻!此四朝之宗臣也。”谥以文忠,御书忠文耆德之碑以赐,且诏臣钥为之文臣。
魏新河.《词学图录》:黄山书社,2011-8
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南宋·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三》
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南宋·文天祥·《敬和道山堂庆瞻御书韵》
南宋·文天祥·《和萧安抚平林送行韵》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在线读书网[引用日期]
《说略》:周益公有鹤飞盏,注酒则鹤飞,乾则灭。
《鹤林玉露·甲编·卷二》:周益公参大政,朱文公与刘子澄书云:“如今是大承气汤证,渠却下四君子汤。虽不为害,恐无益于病耳!”
《鹤林玉露·甲编·卷五》:周益公长身瘦面,状若野鹤。在翰苑多年。寿皇一日燕居,叹曰:“好一个宰相!但恐福薄。”一老璫在旁奏曰:“官家所叹,岂非周必大乎?臣见司马光像,亦如必大清臒。”上为之一笑,遂登庸。为太平宰相,与闻揖逊之盛,出镇长沙,退休享清闲之福,十有馀年。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尝建三忠堂于乡,谓欧阳文忠修、杨忠襄邦乂、胡忠简铨皆庐陵人,必大平生所敬慕,为文记之,盖绝笔也。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七·宋纪一百五十七》:(嘉泰四年)十二月……少傅致仕周必大卒,谥文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敢靠太近文言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