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经太阴阳明 少阴血者怎么解释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1]-中医-医学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1]
中医 &脾胃论 &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1] : 著论处方已详矣,然恐或者不知其源,而无所考据,复以《黄帝内经》、仲景所说脾胃者列于下。
《太阴阳明论》云:“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歧伯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2]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阴阳应象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玉机真脏论》曰:“脾大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又《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又《气交变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萎,足萎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又云:“咸病寒中,复则收政严峻,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民食少失味。”又云:“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不行,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淫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五常政大论》:土平曰备化,不及曰卑监。又云:其动疡涌分溃痈肿,其发濡滞,其病留满否塞,从木化也。其病飧泄。又云:土太过曰敦阜,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其经足太阴、阳明。又曰:其病腹满,四肢不举,邪伤脾也。
《经脉别论》云: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又云: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又云:“脾病者,身重,善饥[3],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六节脏象论[4]》:“有太过不及,太过者,薄所不胜,乘所胜也。不及者,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者乘之也。”
仲景云:“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又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得尽天年。
  按:本篇重申脾胃为枢的重要性。东垣为了进一步阐发以脾胃为中心的理论,除大量引证《内经》原文加以发挥外,惟恐后人理解不透彻,故旁引仲景有关论述以资印证。首先,论述脾胃同属“仓廪”(消化作用)的器官,但脾胃生病有所差异,因为脾与胃的生理机能活动,是阴阳对立的统一。脾胃升降构成了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在生理上,脾胃反映着“更实更虚,更道更从”的互相转化;在病理上,则表现出阳道实、阴道虚。后世所谓的“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既是对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高度概括,又是东垣脾胃内伤而致病的真实写照,对临床辨证确实不乏指导意义。在一定条件下,阳明实证可以转化为太阴虚证,太阴虚证亦可转化为阳明实证。其次,以脾胃病为中心阐述心、肺、肝、肾的发病机理。比如在“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的情况下,又分析了“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和“暑伤气,寒伤形”的病理特征。东垣特别强调脾气太过与不及对心、肺、肝、肾的互相影响,用五行学说结合“岁气”变易来加以阐发,并十分重视“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的理论。
综观本篇全文,可归纳为“人受水谷之气以养神,水谷去而神去”的论点。因为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神者,水谷精气也”。若要血温卫和,神有所依,必须顾护脾胃,才能维持人体整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而体健却病。这充分印证脾胃为枢是以脾主运化为生理基础的,同时也是对“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内涵的最好诠释。此乃本篇立论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中医中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的真正含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医中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的真正含义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寒湿之痿求治太阴--《中医杂志》1983年04期
寒湿之痿求治太阴
【摘要】:正 瘘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都认为由燥热伤津或血虚所致,在治疗上多遵重《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采用清热、养阴、补虚为主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燥热伤津而致的瘘证固然要“独取阳明”,但在临床上遇到有部分病例辨证鉴别乃属于寒湿的瘘证,治疗就不能“独取阳明”,而应求治于太阴。现将寒湿之痿的病机、证治,结合临床病案举例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一、《内经》中有关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明确指出有因寒湿及湿而致痿者。《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指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张景岳注:“此脾经之实邪也。脾属土,主肌肉,土邪湿胜,故令人身重肌肉瘘……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这一段指的就是湿伤脾所致的痿证。对于这类痿证的
【作者单位】:
【正文快照】:
疹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都认为由燥热伤津或血虚所致,在治疗上多遵重《内经》“治痊者独取阳明”之说,采用清热、养阴、补虚为主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燥热伤津而致的痰证固然要“独取阳明”,但在临床上遇到有部分病例辨证鉴别乃属于寒湿的痪证,治疗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牛元起;;[J];中医杂志;1980年10期
邹云翔;;[J];中医杂志;1980年10期
张秉伦;[J];动物学报;1981年01期
鲍强生,常征;[J];水运工程;1981年06期
;[J];中医杂志;1981年06期
李继贵;;[J];中医杂志;1982年05期
吴考槃;;[J];中医杂志;1982年08期
薄树人,胡铁珠;[J];天文学进展;1983年02期
王端义;陈文光;;[J];中医杂志;1983年04期
王长荣;;[J];中医杂志;198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继东;;[A];糖尿病(消渴病)中医诊治荟萃——全国第五次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9年
李今庸;;[A];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C];1987年
薛崇成;杨秋莉;;[A];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C];1987年
傅文录;;[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傅文录;;[A];第三届国际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黄智芬;施智严;罗勇;邓朝明;杨泽江;;[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黄允瑜;姜淼;赵进喜;;[A];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案与研究进展——第三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杨小平;李树林;王燕霖;张晓龙;张岳玺;;[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古远明;;[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曾怡仲;;[A];2003全国苗医药学术研讨会特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章祖安;[N];文艺报;2000年
王付;[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聂惠民;[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王玉池;[N];中国艺术报;2002年
吕斌;[N];大众卫生报;2002年
周康;[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姚光宸;[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董草原;[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杰弗里;[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马寿椿;[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景浩;[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张喆;[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琳;[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许龙泉;[D];延边大学;2004年
李学菊;[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李海宏;[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彭鑫;[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佟云;[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孙卫东;[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于河;[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王忠鑫;[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李永涛;[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The following error occurre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Please check the URL or contact the webmaster.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