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细小病毒b19igm阳性是会传染的吗

→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疾病会传染吗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疾病会传染吗
健康咨询描述:
我儿子前一段时间在面部出现了好多红斑,后来在手臂和臀部也都迅速的出现了,问他是否有瘙痒的感觉,他说有,我就带他去药诊所,医生说是什么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疾病。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会传染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需要到大医院接受治疗吗?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4746次
&&&&&&您好,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是一种轻微的疾病,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暴晒阳光,沐浴和环境潮湿等引起的,无需接受特别治疗,一般在大约1周后能够渐渐消退。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46次
&&&&&&病情分析:&&&&&&你好,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是不会传染的,一般也不需要进行治疗。&&&&&&指导意见:&&&&&&患上了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应该多注意孩子的生活和饮食方式的改善。
参考价格:25
参考价格:26
参考价格:19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清热解毒,泻火利咽。本品用于小儿外感高热,头痛,...
参考价格:¥16
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本品主要用于痰热壅肺证所致的...
参考价格:¥24.3关节痛诊疗的陷阱:细小病毒B19感染
关节痛诊疗的陷阱:细小病毒B19感染
秀天妍妍老师
丁香诊所:聂顺利关节痛、骨骼肌肉疼痛是风湿科医生最常面临的挑战。但卫生部审定《内科学》教材讲授的经典关节炎疾病只有: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很显然,病友们并不会按图索骥的罹患疾病。真实临床工作里还有很多教科书没提及,但却并不少见的关节炎疾病。因此,我们开展「关节痛诊疗的陷阱」系列主题讲座。细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1975年,针对献血者做乙肝病毒筛查时发现了细小病毒B19(也翻译为微小病毒B19)。当时是被筛查的B组19号病人的血液标本做电泳检查,发现「乙肝病毒阳性」。此后证明这是误检。实际上当时被检测到的是人细小病毒 ( Human parvovirus) 属于细小病毒科 ( Parvoviridae ) ,嗜红细胞病毒属 ( Erythrovirus ) 。由于当时的标本是「B组19号」,所以后面习惯命名为「 细小病毒B19」。它是一类体积小(直径26nm)、无包膜的单链DNA(5.6kb)病毒。它是体积最小的DNA病毒之一。图片1:人细小病毒B19必须提醒的是,犬类也流行细小病毒。症状特征是:非化脓性心肌炎、出血性肠炎。病死率为10%~50%。但该细小病毒跟人细小病毒B19是不同的病毒。目前没有确凿证据显示犬类感染的细小病毒会传染给人。一,流行特征细小病毒B19感染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病例可以是散发性的,也可以是聚集性暴发。在可报告的社区,细小病毒B19感染不仅呈现出季节性,而且有地方性流行周期,病例数每4-10年可达到一个高峰。目前有3种已被证实的细小病毒B19传播方式:1,呼吸道传播:细小病毒B19容易通过呼吸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也是个体感染该病毒最常见的方式。虽然呼吸道症状人群里,细小病毒感染并不是主要病原体。2,垂直传播:易感女性在妊娠期间感染了细小病毒B19,则可将该病毒传播给胎儿。3,血液传播:细小病毒B19可通过含该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感染的献血者可能没有症状但有很高的循环病毒水平,其血液中的病毒颗粒可高达1012个/mL。相比于接受单一供者血制品的个体,需定期输注由大量汇集血浆制成的血制品的个体感染该病毒的风险最大。来自欧美的数据显示,大约60%的成年人曾经感染过细小病毒B19。其中以跟儿童接触者的职业者为多。比如学校教师、儿科护士。但来自中国输血医学的研究证实细小病毒 B19在中国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率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如以IgG抗体、IgM抗体双阴性提示未曾感染,那中国67.2%的人未曾感染过细小病毒B19。但在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南地区 ( 昆明 , 柳州 ) 的流行率显著低于中部地区 ( 洛阳 ) 和西北地区 ( 乌鲁木齐 )。目前中国并没有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比如并未对儿童、儿童密切接触者做流行病学调查。因此并不能肯定中国的真实流行情况就是如此。由于该病毒的传播特征和危害,欧美不少国家已经在献血者的血标本里筛查细小病毒 B19。中国目前仍未普遍检测。未来可能视乎流行性做调整。二,临床特征细小病毒B19感染从感染到症状出现的潜伏期大约为4-18天。但值得注意的是,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从良性到危及生命不等。临床表现受与被感染者年龄、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状态有关。大约25%的感染者在他们的感染期会完全无症状,而50%的感染者仅有不适、肌痛和发热等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其余25%的感染者则将表现出B19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皮疹、关节痛和/或水肿。1,非特异性症候群:发热、不适、肌痛、鼻炎、头痛、咽痛、厌食、呕吐、腹泻和腹痛。2,血液系表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暂时性红细胞再生障碍。部分重症患者会出现重度贫血、甚至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死亡。免疫缺陷患者的细小病毒B19感染更为严重,可以导致急性或慢性贫血,部分会相当严重。笔者本人曾有在治疗的红斑狼疮患者死于严重的贫血,事后回想可能是细小病毒B19感染所致,可惜当年未能认识到……3,皮肤改变:可有典型的面颊红斑疹(即所谓的掌掴面颊疹),并伴相对的口周苍白圈;也有麻疹样皮疹、融合性皮疹和水疱疹;在Gianotti-Crost综合征中,丘疹水疱性肢端皮炎可能伴有严重的皮肤瘙痒。图片2:掌击脸图片3::手掌皮肤改变图片5:水疱样改变图6:图5后续表现4,关节症状:可以表现为急性关节炎,在无皮疹的情况下易被误诊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与成年男性和儿童相比,成年女性中的关节痛和/或关节炎更为常见。通常呈对称性,最常累及手、腕、膝和足等小关节;症状特征可与类风湿高度相似而容易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不过,关节症状多数在3周内消失,少数会遗留较长时间。但同样随时间推移而减少。曾怀疑细小病毒B19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原体,但目前已明确两者无关联。5,其他脏器:可以诱发心肌炎、肝炎等等。被感染者本身的免疫状态、自身体质影响较大。6,孕妇:流产、宫内胎儿死亡和/或非免疫性胎儿水肿。图片4:胎儿水肿三,诊断分析细小病毒B19可以导致跟类风湿关节炎极为相似的症状:晨僵超1小时、关节对称性受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受累等等。甚至血清学检查时也可以有类风湿因子阳性。由此带来的误诊并不少见!实际上,由于皮疹、关节痛、血液系症状,也时常被误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因为抗核抗体也可以出现低滴度阳性。也有报道:例如系统性血管炎、特发性肌炎等等跟细小病毒B19相关。但目前不甚清楚。由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的病友被细小病毒B19感染,然后呈现出疑似类风湿或者红斑狼疮症状加重……这三个现象都颇为棘手。误诊类风湿、红斑狼疮还可以通过时间差异、血清学鉴别。但对已经明确诊断的类风湿、红斑狼疮再感染 则很难鉴别。笔者本人也曾有过血的教训,终生为憾……总的来说,风湿科医生在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前应再三思索,慎重、慎重、再慎重!参考资料:1,《KELLEY & FIRESTEIN’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第10版)2,《Rheumatology》(第6版)3, Uptodate 文献数据库图片来源:图1,http://www.virology.wisc.edu/virusworld/viruslist.php?virus=b19图2,/wiki/read/erythema_infectiosum图3,/Regional_Derm/files/parvovirus_b19.html图4,http://neoreview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6/1/e32图5和图6:http://www./fifth-disease-is-among-several-possible-manifestations-of-infection-by-parvovirus-b19/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秀天妍妍老师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更大家带来更多的快了,更多的笑容
作者最新文章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
人类细小病毒B19(humanparvovirusB19,以下简称B19)引起的典型疾病是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但该病毒在一些血液病和免疫受损病人可引起再生障碍危象,在妊娠妇女可引起乃至。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概述
人类细小病毒B19(humanparvovirusB19,以下简称B19)引起的典型疾病是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但该病毒在一些血液病和免疫受损病人可引起再生障碍危象,在妊娠妇女可引起胎儿水肿乃至死胎。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病因
(一)发病原因  1980年证实B19对人类具有致病性,近年发现其HPVB19病毒感染是重要的感染性疾病,B19是DNA病毒中体积最小,结构简单的一种病毒,其DNA为单链,线状分子,其名称中的B19来自最初发现该病毒的标本编号,病毒颗粒的直径为20~25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此病毒的核衣壳由2种结构蛋白组成,单个的病毒颗粒所含的DNA为正链或负链DNA,此病毒是稳定的,在60℃孵育16h仍保持其感染性,这一病毒不能在常规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中生长,但可在体外来源于人类骨髓,脐带,外周血或胚胎肝的红细胞系祖细胞中复制。  (二)发病机制  对成人志愿者进行的两项研究对理解B19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基础。  1.分期该病毒引起疾病的发病机制分为2期。  (1)第1期:第1期的特点是,在给易感个体(血清中缺乏针对此病毒的抗体)经鼻接种后大约6天出现病毒血症,病毒血症持续大约1周;病毒被清除后数天出现针对此病毒的IgM抗体,此抗体持续存在数月,数天后出现IgG抗体,并且持续很长时间,在病毒血症的早期,出现非特异性全身性症状,持续2~3天;这些症状包括头痛,不适,肌痛,发热,寒战,瘙痒;这些症状伴有网织红细胞减少,以及从呼吸道排出病毒,症状出现后数天,出现不显著的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这种下降持续7~10天,此时作骨髓检查揭示红细胞系祖细胞显著减少,也可以发现暂时性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  (2)第2期:疾病的第2期在病毒接种后17~18天左右(在病毒血症被清除,咽部分泌物中病毒的排出终止以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消除后)开始,这一疾病与成人中的传染性红斑相似,有持续2~3天的细小的斑丘疹,伴有关节痛和关节炎,存在另外1~2天,这一期是在血清B19抗体滴度正在升高的情况下发生。  2.是免疫复合物疾病以上研究表明,在无其他疾病的人,B19疾病表现为一种自限性传染性红斑及(或)关节病,几乎可以肯定它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疾病,这一概念得到以下事实支持:给慢性病毒血症患者注入免疫球蛋白可引发传染性红斑,相反,在免疫受损(如慢性溶血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综合征)宿主,此病毒引起的疾病往往是严重的,是因红细胞系前体细胞被B19破坏所致,正常宿主能够耐受7~10天的红细胞生成停止;但溶血性疾病患者则需要增加红细胞生成,病人难以耐受红细胞系祖细胞的破坏,因此通常会出现严重的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可能无法清除B19病毒血症,其结果是红细胞系统受持续感染,并出现慢性严重贫血,胚胎比成人需要较高水平的红细胞生成,且其免疫系统不成熟;这两种因素都可解释B19引起的胎儿水肿症。  有人通过对53例急性B19感染病人随访26~85个月证实,B19感染后慢性关节炎的发生,与体内产生的抗B19非结构蛋白1(NS1)的抗体相关,B19特异地结合到细胞受体,即红细胞P抗原上,这种特异性结合可以解释B19对红细胞系祖细胞的亲嗜性,特别是对原幼红细胞和幼红细胞的亲嗜性,少数人缺乏P抗原,他们不受B19感染。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症状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症状:  斑丘疹蛋白尿低热红细胞增多肌痛慢性贫血免疫性溶血疱疹  1.传染性红斑是B19感染最常见的表现,并且主要出现于儿童,这一疾病也被称为第5号病,因为在19世纪后期有人将其分类为儿童的6种发疹性疾病中的第5种,一般情况下,传染性红斑是一种轻微的疾病,典型表现是面部出现皮疹,有一种“被拍击过的面颊”外观,口周苍白;此前可有轻微的发热,皮疹可在手臂和腿部迅速出现,并且通常其外观呈花边样网状红斑,躯干,手掌和足跖较少受累,皮疹偶尔表现为斑丘疹,麻疹样,疱疹样,紫癜样或有瘙痒特征,典型的皮疹在大约1周左右消退,但也可在数周间断出现,特别是在紧张,运动,暴露于阳光,沐浴或环境湿度发生改变时,在儿童,关节痛和关节炎不常见,而在成人常见,但后者皮疹却缺如或为非特异,缺乏特征性面部红斑。  2.关节病在成人和大龄儿童可见急性关节痛和关节炎,可伴有皮疹,典型的关节炎呈对称性,最常累及腕,手和膝关节,关节炎一般在3周左右消退,不具有破坏性,然而,在少数病人,关节炎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一些病例报告表明,B19感染可能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我国儿科也有过类似报告,但是否确实有关,尚需更多研究证实,另外B19还可能与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莱姆病样关节炎,复发性感觉异常,纤维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血管炎(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病和川崎病)相关,但均有待证实,最近有人报告从部分病因不明的暴发型肝炎患儿血清中检出了B19DNA;这些病例年龄多在5岁以下,肝功能恢复较快,预后较好。  3.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在大多数情况下,B19是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的病原,这种危象在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中突然发生,几乎所有的溶血性疾病,包括镰状细胞性疾病,红细胞酶缺乏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发作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都可受B19感染的影响,B19诱发的再生障碍危象还可发生于急性失血的病人,病人呈现虚弱,嗜睡,苍白及严重贫血,这一综合征之前常有持续数天的非特异性症状,病人有显著网织红细胞减少,持续7~10天,其骨髓中已无红细胞系前体细胞,尽管粒细胞系统正常,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贫血,并且需要紧急输血治疗。  4.在有免疫缺陷病人中的慢性贫血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可能不能消除B19感染,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能产生足够水平的病毒特异性IgG抗体,其结果形成持续性感染伴有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前体细胞的破坏和需依赖输血的慢性贫血,这种情况已在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的免疫缺陷病人,先天性免疫缺陷,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维持化疗时,及接受骨髓移植病人中得到描述,除此,某些特发性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很可能也是由B19持续感染所致,B19诱发的慢性贫血可能是从其他方面尚未得到识别的一种免疫缺陷,慢性贫血的程度可能会波动,并且可能经免疫球蛋白治疗治愈或得到控制,B19感染诱发的免疫缺陷病的种类及这种相关性的频度,都有待确定。  5.胚胎及先天性感染母亲的B19感染通常对胎儿不发生不良影响,事实上胎儿往往未受感染,因此,当妊娠妇女受B19感染时,应被告知,胎儿感染的危险是低的,有人估计,不足10%的B19感染母亲可发生胎儿死亡,其原因通常是因为胎儿有严重贫血和充血性心衰,引起非免疫性胎儿水肿症,可在胎儿组织中检测到B19,而且主要感染了幼红细胞,已知暴露于B19的妊娠妇女应当接受血清B19IgM抗体和甲胎蛋白水平是否升高的监测;也应当进行胎儿是否有水肿症的超声检查,某些发生胎儿水肿症的胎儿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在分娩时看起来正常,偶见胎儿感染并有水肿症时引起贫血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且对免疫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国内研究证实,少数妊娠后期妇女及新生儿中存在B19感染,但似与早产或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无关,然而国外的研究表明,宫内B19感染可导致胎儿脑组织感染,感染主要在白质,可出现多核巨细胞,在感染局部可检测出该病毒的DNA及抗原。  6.其他除上述较常见临床所见外,HPVB19病毒感染还可有其他临床表现。  (1)呼吸道病变:急性呼吸道炎见于急性HPVB19病毒感染初期,表现感冒样症状,HPVB19病毒感染与有些婴幼儿的急性哮喘发作和急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有关。  (2)急性心肌炎或心肌心包炎:婴儿和儿童HPVB19病毒感染偶可发生严重心肌炎。  (3)各种血管炎性综合征:HPVB19病毒感染也可能在毛细血管炎,白细胞碎裂性脉管炎和坏死性脉管炎等起着重要作用。  (4)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发病机制与免疫调节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有关,有低热,全身无力,关节肌肉疼痛,咽痛等,发病机制中有HPVB19,肠道病毒,EBV,人疱疹病毒6型(HHV-6)等感染参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细小病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