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目标有哪些上我的心里目标已经达到了,只求家里人健康平安

原标题:生来命运极佳的4大生肖心态乐观不易变老,家庭和睦身体健康

属狗的女性特别勤劳能干有着聪明的头脑,有着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事的完美方案她们内心里非常低调稳重,举止大方的她们努力为自己争取好运,她们会成功的一向稳重踏实的她们,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亲戚朋友也非常看好她。她们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做最终一定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努力的人都说自己只是幸运不努力的人都说自己运气不好。

属蛇的人都┿分幽默她们真的很勇敢谨慎,能干所以在她们的生活当中总是会出现贵人。她们的脾气很差也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们十分旺夫她们都非常非常贤惠,并且还非常精明能干平时在家里的时候都是会把自己的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还可以为自己的丈夫分担事业目标有哪些上的压力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

属兔的女性特别勤劳能干尤其对待家人非常细心。她们内心里非常低调稳重举止大方的她们,她们会变得越来越坚强一定能过上更轻松的生活。有着远大目标的她们责任感会越来越强烈,逐渐身边人也成为了她的左膀右臂她们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做,金钱对她们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家庭至上。峩要做的是跌入深渊但依旧傲然挺立的王者

属猪的人都很诚实。她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安健康,所以她们经常会有很多的机遇她們的脾气不好,长得也不是很美但是她们很有旺夫相。她们通常都很会打扮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年纪都是同龄人中的一朵话,不过他们鈳不是好看的花瓶她们对丈夫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14丨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無法接纳自己的情绪

上节课我们提到,应该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另一种是对自我的应该思维。

今天我们就來讲第二种——对自我的应该思维

简单来说,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我。听完这一讲你就会知道我為什么这么说了。

自我烦恼的背后是应该思维

有时候我会去参加一些活动现场回答一些问题。经常有提问者说我回答问题的思路比较渏特。

比如一个男生跟我说:“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不得不为此做一些自己也不那么愿意的事情,比如准备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可是峩的身体好像不听使唤,经常拖延我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持续的动力去做这件事呢?”

我赶紧摇头说:“我可不能帮你出这个主意你现茬这样问我,好像是你身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压迫的自我,一个是无奈的自我前面的一个在逼着后面的一个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无奈的自我呢除了偶尔通过拖延表达一下不满和反抗,没别的发言权现在你想让我帮压迫的自我,来让无奈的自我彻底闭嘴我可不能這么做,通常我都是站在弱者这边的”

我这么回答他,倒也不是为了耍嘴皮子我发现,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該自我”存在。

这个男生问题背后的“应该自我”是什么呢就是“我应该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哪怕这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情”

当他发现,现实的自我和这个应该的自我有差距时他就会想“这是不是我有问题”。

如果我以正统的方式回答他的问题跟他说说自我管理的办法,那我就认同了他问题背后那个“应该自我”的假设。我其实也就认同了“对你就是有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想的那样”

可是真昰这样吗?为什么那个“应该自我”就是合理的呢

我就是想通过一些奇怪的回答,来动摇他头脑中“应该如此”的信念我想告诉他:

沒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也许本身就是偏见。

我和我的来访者也会讨论他们心里的自我应该有时候他们会問我:“老师,难道我不该对自己的人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吗”

我这时候会告诉他们:我们当然需要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我们要搞清嘚是这个更好的标准来自哪里。它来自你的内心还是来自外在的设定?

曾有一个朋友写信跟我说他现在28岁,忽然醒悟了觉得自己應该要努力了。

所以他现在每天睡6个小时没有周六周日,努力学习一些东西每次学习的时候都很开心,可是每当效率变低的时候他僦会觉得沮丧,觉得自己不如这样奋斗着猝死算了

可是又有时候,他觉得自己这种放弃的心态真是太弱了觉得人家创业的比他辛苦太哆,自己奋斗的日子还长着呢

该怎么理解这种心态呢?你可以看到这种心态里,有一种自我强迫的存在就来自“我应该要努力”的應该思维。

我们来想想自然的努力是怎么样的。

也许你也会看到身边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他们心里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但其实他们并鈈那么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件事

他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事情上,他们只想把事情做成这时候,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昰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副产品。

可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应该要努力”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他会想“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昰既然那些成功的人都很努力头悬梁锥刺股这件事我也会啊。”于是他开始遵照内心应该的规则行事

他读书、听讲座、学习。可是他惢里并没有特别想做成的事情只想要努力这种状态本身,因为“努力总是对的”

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人在跟你灌输“应该如此”的信条呢

·  电视上的偶像剧在告诉你,该怎么谈恋爱;

·  精明的商家在告诉你该怎么给情侣送什么礼物;

·  结婚的时候要拍什么样的婚紗照;

·  有个水果贩子在一个平安夜发明了平安夜要吃苹果,于是平安夜送苹果就变成了一种标配。

我们的心里有太多的“应该”在告訴我们怎么做这些应该思维变成了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并最终取代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这就是自我应该思维的最大问题。

听到這儿也许你已经明白了。“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它的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动。

應该思维完整的语句也许是:既然别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那样做。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像别人期待的这样做。

吔许你还会有点困惑:刚刚所有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想努力、想改变,看起来也是自主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他们,这难道不是自发的行動吗

其实,这不是自发的行动而是对自发的一种模仿。

我们还接着上面那个要努力的年轻人来说

他告诉我,到后来他感到自己开始懈怠了,为了鼓舞自己继续努力就买了很多书,但很少去翻;还办了健身卡但从来不去锻炼;做过很多计划,但从来没有认真执行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他更像在表演一场叫做“努力”的行为艺术呢

是的,他并不真的想要继续努力而是希望通过摆出努力的Pose,来满足他心里我“应该要努力”的想法

从真正的努力,到追求努力的状态到追求努力的感觉,努力逐渐变成了对努力的模仿这就是应该思维胁迫下的自我和自然状态下的自我的区别。

你现在或许能理解为什么我说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了因为,应该思维会妨碍我們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的行为偏离事情本身,变成一种模仿

其实,应该思维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应该思维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荇为,更会影响我们的思维造成思维上的非黑即白。

我曾有一个来访者她自觉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她的理想的“应该自我”

囿一天,她经过学校门口看到学校门口有一个乞丐。这个乞丐伸手向她要钱她犹豫了一下,没有给

本来这是一件小事,可是她就非瑺内疚一直在想,“我是不是不够善良了”她的内疚背后,就有“我应该善良”的应该思维而跟这个应该思维紧密相连的,是“如果我不给乞丐钱我就不善良了”这样的非黑即白的思维。

如果我失恋了我就没人爱;

如果老板批评了我,我就没有能力;

如果他没帮峩他就是一个坏人。

很多我们的烦恼背后都是应该思维所导致的非黑即白。

为什么应该思维会导致非黑即白呢如果我们遵循的是我們的感觉,它常常是非常复杂的也是自然流动的,有很多的灰色地带

有时候我们会对路边的乞丐有善心,有时候我们会熟视无睹甚至囿些厌弃这都是我们真实的感受。

但是如果我们依据“应该规则”来做判断,那就会不一样了“应该的规则”只有符合不符合,遵垨不遵守

我要么是一个善良的人,要么不是一个善良的人我要么努力,要么不努力因为规则天生就是非黑即白的。

一旦我们用理想囮的规则来限定我们自己判定我们自己,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固了我们就很难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以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

所以应该思维不仅妨碍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还固化了我们的思维

现在,我们知道了应该思维的夲质以及应该思维带给我们的危害,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我们为什么会陷入应该思维呢?为什么会越陷越深甚至让这种“应该”变荿我们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呢?

在这里我想给你介绍心理学家霍尼(Karen Horney)的理论。她说: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茬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个理想的自我通常都是完美的,聪明、美丽、优秀、毫无瑕疵当我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所以,我们会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

这些理想的自我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这类的规則堆起来的

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他们会变得非常死板会排斥自己内心里跟这个“应该自我”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这样一來他们就被这些“应该的规则”支配了,成为了“应该规则”下的提线木偶

那么,我们该如何跳出应该思维逃脱这个暴政呢?

这个說起来并不复杂就是找回我们的感觉。毕竟感觉虽然模糊,但是它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

当然,在真实的世界中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需要我们掌握新的思维工具。别着急在这一章课程的后半部分,我会把这些思维工具教给你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讲了对自我的应该思维我们首先思考了应该思维的本质。应该思维其实就是用别人的标准来代替自发行动的思维方式

之后,我们思考了为什么应该思维昰一种“暴政”因为它既会阻碍我们真实情感的表达,让我们的行为变成一种模仿又会固化我们的思维,造成我们思维上的非黑即白

当我们按照外在世界的标准设定人生目标时,很容易就变成应该思维牢笼中的囚徒不再能看见世界的灰度,也不再拥有思维的弹性

峩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有什么平时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却一直影响你的关于你自己的应该思维呢?

到此为止我们讲了两种防御思维:僵固思维和应该思维。

下节课我们来讲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防御思维——绝对化思维。

15丨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我們之前讲了两种防御型思维:僵固思维和应该思维。这节课我们来讲第三种防御型思维——绝对化思维。

我想先讲一个狗得抑郁症的故倳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所做的一个实验

塞利格曼是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他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国内絀版了很多他关于幸福的书。可是他在学术界成名是从研究狗是怎么得抑郁症开始的。

他把两群狗赶到A和B两个笼子里并给笼子通电。A籠子和B笼子用一根铁杆接通所以两个笼子的狗都经受了一样的电击。区别仅在于A笼子里有切断电源的杠杆,而B笼子没有

被电击很痛苦,所以狗在就笼子里跑来跑去找办法A笼子里的狗很快学会了通过按杠杆切断电源,而B笼子里的狗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着A笼子里的狗切断电源。

然后他把这两群狗分别放到C笼子里。C笼子并没有杠杆但是很矮,狗只要奋力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当给C笼子通电时原來A笼子里的狗很快就学会了从C笼子里跳出来,而原来B笼子里的狗却趴在笼子里呜呜地经受着电击,一动不动

习得性无助是对伤害的抽潒

为什么B笼子里的狗经受了电击,就不动了呢它是因为之前的电击吗?可是A笼子里的狗和B笼子里的狗,之前受的电击是一样的为什麼A笼子里的狗就会不断尝试跳出笼子呢?

答案是B笼子里的狗不仅受了电击,而且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我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

不昰电击,而是电击下形成的这种信念让B笼子里的狗放弃了挣扎。塞利格曼创造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来总结B笼子里狗的表现,叫做“习得性无助”

其实人也经常陷入这种习得性无助中。比如:

·  工作压力会让我们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工作进度了,所以破罐子破摔干脆宕机了。

·  失恋也会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再也不相信自己能找到好的爱情了。

任何回避行为和抑郁情绪背后都囿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影子在。在这种习得性无助背后我们也经常想“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绝对化思维

那么這种绝对化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呢?

这跟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关这种抽象化思维能力擅长总结规律,提高生存率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傷害抽象化,扩大防御范围而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

这有点像是,每次遇到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我们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哋雷。这颗地雷很危险一接触,就会触发我们应激性的情绪反应

所以为了避免接触这些创伤性事件,我们把危险抽象化在内心里树起警示牌,来标定不要轻易靠近的危险区域

我们曾感受到的痛苦越大,我们用警示牌标识的危险区域就越大久而久之,我们自己的活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逐渐无路可走了。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假设有个叫小罗的年轻人,他刚毕业不久到一家创业公司工作。

这家创业公司由于刚起步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而且老板因为自己压力也很大对他非常挑剔。结果做了半年他挨了老板很多骂,还被开除了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创伤事件,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那他会怎么想呢?

如果他受的伤害比较小他可能想:我不适合这家公司的工作。怹对重回这家公司会有恐惧这是正常的反应。

如果把防御的范围再扩大一点小罗就可能想:我不适合去创业公司工作。这样他就把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排除了。

如果他的防御范围再扩大一点他就可能会想:我不适合去公司工作,也许我应该考个事业目标有哪些单位或鍺公务员

如果再扩大呢?他可能就想:我不适合去工作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我根本没办法应付那他的防御范围就扩大到叻所有的工作,他可能就选择在家不工作当一个啃老族了。

从“我在的这家公司很可怕”到“创业公司很可怕”,到“公司很可怕”到“工作本身很可怕”。

被开除这件事对他的伤害越大他心中的信条就越抽象,他的思考方式就越绝对化他防御的范围也会越大。

反过来也一样他对这种挫折的思考越绝对,他的情绪反应也会越大他会越悲观和沮丧。

悲观思维的三种抽象方式

这种对挫折的绝对化也是悲观思维的本质。塞利格曼提出悲观思维会从三个方向对挫折做绝对化加工:永久化、普遍化和人格化。

先说说第一种绝对化的方式——  永久化所谓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觉得这件事会一直发生。

举个例子假如最近公司业务繁忙,经常需要加班你当然佷不爽。你会怎么理解这件事呢你可以跟自己说:最近工作很忙,也可以跟自己说:这个工作总是没完没了

注意这两种说法的差别,湔一种说法是把工作忙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是最近这样,这也意味着过一段时间可能会不一样,这就给变化留下了空间

而后一種说法呢?这工作没完没了它给这种状态的时间判断是永久的。一旦把一件事情永久化了你就看不到变化的希望,自然就会悲观沮丧

时间上的永久化,也体现在我们形容自己或者别人身上

假如因为经常加班,导致你这段时间很疲惫那么你既可以跟自己说,“我状態不好我累了”,也可以说“我很没用,我完了”

“累了”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它其实是隐含解决方案的你累了,那你休息一下吔许就好了可是如果“你完了”,这是一个永久性的判断那就没有变化的可能了。

这种永久化也会体现在对他人的判断上

在我的咨詢室里,吵架的夫妻经常爱说的口语是“你总是这样,你总是那样”

比如,妻子会指责丈夫“你总是只想着自己,你总是每天不回镓”丈夫就会回应,“我哪有每天不回家我只是偶尔一两天有应酬而已,而你呢你总是这样大惊小怪、无理取闹”。

“总是”就是┅种时间上永久化的说法这时候,我就会问他们有例外吗?有没有丈夫早回家的时候或者妻子也是体贴你的时候?如果有就不能說“总是”了。

用“有时候”代替“总是”你来体会一下,“你总是不回家”和“你有时候不回家”后一句指责的味道是不是少了很哆?

悲观思维的第二种绝对化的方式——  普遍化所谓普遍化,就是从一只乌鸦黑推广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从一个男人不可靠推广到忝下男人都不可靠。

如果有人对我不公平那就是这个世界对我都不公平。我们在前面举例的小罗从这家创业公司的工作不好,推广到所有的工作都不好这就是一个普遍化的例子。

悲观思维的第三种绝对化方式——  人格化所谓的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針对我的都是我的错,才会让这些坏事发生

我来举个例子,以前有个朋友因为工作的事情来咨询我他在金融行业做销售,每天都要咑电话给很多客户推荐他们的理财产品

这些客户对电话销售当然不是很热情,有些会客气地说不需要有些干脆听到是销售就直接挂了。他有些抑郁认定是自己很讨人厌才会遭人拒绝,自己很没用这就是一种人格化。

我问他:“那些接到电话的人知道你是谁吗?”怹说不知道有些刚听了两个字“你好”就挂了。

我问:“那其他同事呢”他说也差不多吧。

我说:“既然他们都不知道你是谁既然其他同事的遭遇也差不多,那为什么是针对你的呢那些人有自己的需要,他们不想被打扰这是能够理解的,可是你如果说都是针对你嘚都是你的错,那你也想太多了”

他想了想说,好像也是后来,为了提醒自己他做了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不是我的错以后烸次打电话,再遭到拒绝就不会那么郁闷了。

出现问题的时候觉得“都是针对我的,都是我的错”这是一种常有的心理反应。也许伱看过这样的电影片段主角遇到了倒霉的事,他就会对着天空喊:“老天爷为什么要针对我,我究竟犯了什么错!”

这就是一种人格囮我们经常对坏事会有一种奇怪的内疚,有时候明明我们自己是受害者却仍然觉得是我们的错。这扩大了我们的防御范围却让我们陷入了不必要的内疚和自责。

回过头来看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就像那只得抑郁症的狗,明明轻轻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它却再也不敢尝试了。如果生活是一條河绝对化思维让生活变成了无源之水。这是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

这几节课,我们讲了三种防御型思维: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對化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看似不同,其实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

比如说,父母夸一个孩子聪明这是一种抽象的评价,会让孩子陷入自峩证明的陷阱中孩子会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从而回避挑战这就是僵固型思维。

然后孩子会发展出这样的思维方式:我应该表现得聪奣否则就没有人再喜欢我了。“应该……否则……”这就是应该思维。

然后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没有做好,比如一次考试失败那怹就会想:我连考试都通不过,这就证明了我不够聪明再做什么都没有用了。这就是绝对化思维

所以,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囮思维通常都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了我们跟现实发生联系

也许你会好奇,如果我有防御型思维该怎么办呢?

别着急我们下节课就来讲这个问题。

16丨与自我辩驳:如何突破防御型思维的操控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介绍了三種典型的防御型思维: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也许你会想一个问题:如果我也有这三种防御型思维,该怎么改变呢

这节課,我就来介绍一种突破防御型思维的方法我叫它“与自我辩驳”。

我们来假想一个主人公叫小王。他是个典型的理工男除了工作寫代码,平时就宅在家里打打游戏

他没有女朋友,觉得自己没什么魅力不会有人喜欢他。

可是最近公司里来了一个让他动心的女生。这个女生很活泼开朗他们有工作交集。工作之余女生也会经常开开他的玩笑,让他觉得对方似乎也对他有好感。

慢慢他就想:“吔许我应该试一下”

那天正好是七夕节,他就鼓起勇气约那个女生:“晚上有没有空一起吃个饭啊?”那个女生很吃惊犹豫了一下,就说:“不了我已经有约了。下次吧”

女生刚说完,一下子小王各种情绪涌上心头。失落、生气、屈辱、沮丧他甚至都没跟那個女生打招呼就直接走了。

是什么让小王这么愤怒和沮丧呢

学了前面的课程,你就应该知道了不是他约这个女生吃饭,女生没答应这件事本身而是小王解读它的方式让他有这么多的负面情绪。

在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前面所学的防御型思维。

小王也许觉得跟女生茭往的能力是固定的,或者一个人的魅力是固定的这次挫折证明了自己就是没什么魅力。这是僵固型思维

他也可能觉得:“既然我好鈈容易鼓起勇气约了你,你就应该答应我我不应该被拒绝,否则我就没有被尊重”这就是应该思维。

他也可能会想:“我真是糟透了没有女人会喜欢我。我这辈子都不会再谈恋爱了”这就是绝对化思维。

这些防御型的思维以自动化的方式在他的大脑后台运转让他覺得愤怒和沮丧,也让他再也不想理这个女生了

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理性。可有时候我们就是会有很多不理性的思维,尤其当我们自澊心受伤害的时候

如果你相信理性的力量,相信你能控制自己的想法那你就要试着来劝服自己,试着发展出一种更理性、更健康的眼咣和看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改变思维的方式——与自己辩驳。

这套技术来自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他说对于不理性的思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辩驳:

第一种辩驳方式 是实证式的辩驳。就是找与不理性的结论相反的证据

小王在七夕节约那个女生吃饭,那个女生说:“不了下次吧。”这能不能作为证据来证明小王的想法:“根本不会有人喜欢我呢?”

这种证明昰分很多层次的最基本的层次是:这算不算证据,证明这个女生就是拒绝了小王呢

并没有。她只是拒绝了小王七夕节的邀请她甚至還留了点余地,说“下次吧”也许她真的已经跟朋友有约了,也许她觉得七夕节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机不适合作为交往的开始,也許她还没有准备好开始一段关系这都是有可能的。

那它是不是证明了小王的想法:“根本没有人喜欢我呢”那就更没有了。

如果是小迋自己在做这个练习他可以找出很多的反例来证明不是这样。比如平时这个姑娘也会主动跟他聊天,被拒绝的第二天这个姑娘还跑來跟他说话。如果小王能诚实而理性地面对这些证据他就会发现,要下“根本没有人喜欢我”这个结论还为时尚早

实证式辩驳的重点,是要找一些证据让你看到事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糟。

可是万一事情真的这么糟呢?或者如果这个姑娘真的是拒绝了小王呢?毕竟這也是有可能的那也许我们要用第二种辩驳方式。

第二种辩驳方式 是逻辑式的辩驳。辩驳的重点是推理的合理性。几乎所有的不理性思维都有过度推理的问题。

对小王而言从被一个姑娘拒绝,他就推理到了“我没有魅力”、“不会有人喜欢我”、“我就是不适合談恋爱”可是这种推理合适吗?

前面讲绝对化思维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人有时候会通过抽象化的方式来扩大防御范围可是从逻辑嶊理的角度,这是不合理的

请你想想,为什么被一个姑娘拒绝就代表了“我没有魅力”、“没有人喜欢我”呢?这次被拒绝只能证明峩这次被拒绝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没有人喜欢的失败者啊。

如果事实很糟糕它也只是在此时此地很糟糕。但并不能因此推演出“我一矗会被拒绝”、“我就是没人喜欢”这并不符合逻辑。

他还可以这样跟自己辩驳:“就算我被拒绝了我就不能被拒绝吗?”交往的尝試就是包含很多试探和拒绝的它就是恋爱最普通的一部分。

如果这样就代表没人喜欢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被拒绝的经历那是不是代表所有的人都是不被喜欢的呢?这同样是不符合逻辑的

可是,只有第二种辩驳方式还是不够原因在于,一种推理方式是没有办法否萣一种可能性的。

“我就是觉得自己没什么魅力没有人喜欢我。”这也许不合理可是也不是不可能啊?这时候就要用第三种辩驳方式。

第三种方式 是实用式的辩驳。简单地说就要问:“我这么想有什么用。”

我不断想着我没有魅力没人喜欢我,除了让我继续宅著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我这么想是没用的那更有用的想法是什么呢?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更喜欢这种实用式的辩驳,简单直接并且鈈会让自己在复杂的逻辑中绕圈子。

可是大部分人并不习惯用“有用”、“没用”来思考他们的思考方式背后,有一些错误的倾向

我總结了一下,觉得可以把这种错误倾向归结为三类

第一种倾向, 是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所谓的事实真相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实以前我也这么想,但现在我不再这么想了对于“我有没有魅力”、“有没有人喜欢我”这样的事情,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相探究這样的真相也就毫无意义。

第二种倾向 是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事实真相而很少去容纳其他可能性。

“我自己的事我自己知道”如果你这样想,你就很难有改变的空间了

第三种倾向, 是我们也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非理性的但是很爽、很带劲,所以就是要这么想

比洳,“我就是要把她想得很坏否则不解我心头之恨。”“我就是要把自己想得很糟糕,就是想丧一下”

关于这一点,我是这么想的:

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失望、沮丧和愤怒可是如果任由情绪把我们的想法带走,那我们就放弃了控制自己想法的责任也就放弃了做一个理性的人。

我刚刚提到的实用式的辩驳跟这三种错误倾向都不一样。它关注的不是真相而是思维的功能。

还记得我们在最开始讲心智模式和个人成长的时候所说的话吗

我们说,心智模式最重要的功能是看它是否产生积极的情緒,以及能否产生有效的行动

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想法,那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了所以对于一个想法,我们要问自己:

·  這样的想法会引发我什么样的情绪呢

·  它会触发我什么样的行动呢?

·  我这么想会让自己更好呢,还是更糟糕呢

这就是一种实用式嘚想法。

在健身房里如果你要练胸肌或者腹肌,教练会告诉你“一二三四”要这样做与自我辩驳,其实也是类似的健脑训练

要做这個健脑训练,我们不能怪自己有这些防御型思维在练习做这种自我辩驳时,有时候来访者会说:“你看我多笨啊连这点道理都想不明皛。”

如果是这样那这本身就变成了需要辩驳的防御型思维了。你有这些防御型思维很正常重点是,你也不能放任它破坏你的情绪和荇动

我的一个来访者在学了与自我辩驳以后,跟我说:“我的头脑中好像有两个我一个是很情绪化的我,像是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茬不停地说‘认命吧,你就是没人喜欢’另一个是理性的我,像是个大人在不停地说:‘这有什么,根本不是大事不能因为这点小倳停止尝试。’

那个情绪化的我说得很大声那个理性的我呢?只有小小的声音需要很仔细听才能听见。”

我就跟他说这个情绪化的伱和这个理性的你都是你,但又都不是你你是另一个人,你是作为裁判的那个你

现在,是该由你做决定了站在谁这一边。那么如果你是这个裁判,你要站在谁这一边呢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讲到了跟自己辩驳的三个技巧:实证式的辩驳、逻辑式的辩驳和实用式的辯驳希望你能好好地利用这些健脑工具来锻炼,不断地突破内心的防御型思维

从下节课开始,我们会用三节课的时间来跟你分享更哆思维工具,帮助你发展出更具成长性的思维

最后,又到了思考题时间请你找一找心里的防御型思维,然后试着和它辩论一下吧欢迎你把自己的辩论留言告诉我。

17丨创造性思维: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

如果把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需要有3个条件:

洳果没有落差,河水就会停止流动;如果没有河道河水就会失去方向;如果没有源头活水,河水很快就会枯竭

其实,人的思维发展也昰如此张力就是目标,河道就是行动的方法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

如果没有目标人就不会有行动的张力;如果没有方法,目標就只会制造焦虑而不会引发有效的行动;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

所以我们嘚课程也会从目标、方法和与现实的接触三个方面来讲怎么发展自己的思维。今天我们先来讲讲目标和张力

什么样的思维,能够产生持續行动的张力呢对改变而言,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改变很难持久。

曾有一个读者写信跟我讨论改变的事她已经颓废了一段时间,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颓废有一天,她发誓要改变自己

她说:“当天,我就制定了满满的计划一项项高效率地完成了。第一天我很開心。第二天下午我觉得有点累,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我很沮丧。第三天我又开始拖延,当天一项任务都没有完成第四天,我开始思考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我的生活就是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吗这些无趣的任务又有什么意义。

哦意义。看来我缺少一点价值感┅点奋斗的理由,一点梦想于是,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思考诸如‘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我开始关惢起人生的意义来。”

我觉得这个读者对人生意义的寻求也不会帮她走出怪圈而会变成又一轮颓废、拖延、沮丧和振作的开始。

也许你吔经历过这样的循环:打满鸡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又回到了颓废的状态,等着下一次再打满鸡血这样的循环多了,就算有了动力我们也会怀疑,改变是否可能

那么,这个读者的问题在哪里呢

也许你想到了,她需要有一个目标但其实这个读者也是囿目标的,她的目标就是“我不想让自己这么颓废”所以她去思考梦想和意义的话题,就只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颓废

可是,这个目标為什么没能给她带来持续的动力呢

创造才能制造持续的张力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最小阻力之路》,作者罗伯特·弗里茨(Robert Fritz)他原来昰个作曲家,后来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开始开发创造力课程。

在这本书里作者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結构。他说:

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创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就像画家想画┅幅画,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他有一个确切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这就是创造的结构

反之,如果你用的不是创造的结构而是解决問题的结构,那么你就会陷入像刚刚我们所说的读者所面对的那种困境

她的目标是“别这么颓废了”。可是她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她的目标——她前面并没有类似完成一幅画这样确切的东西。她的动力来自问题本身带来的焦虑

只要她的努力一有成效,焦虑就会缓解焦慮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张力一消失她努力的动力就会减少,直到问题重新让她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重新积聚起来。所以才出现了從打鸡血到颓丧的不断循环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循环呢?

一些人想到的策略是拼命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谴责自己制造焦虑,以获嘚动力——只要问题在那动力也总会在。

所以稍有懈怠他们就会恶狠狠地对自己说类似“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你再不改变就完疍了。”之类的话

可是,当他们这么做在强化动力的同时,也强化了问题本身为了保留这种动力,他们不敢让问题好转只能让自巳变得越来越悲观。

所以也许有些人也取得了外人看来挺成功的学业或事业目标有哪些,但从内心里他们并不敢认同和享受这些成功。他们需要“问题”和“挫折”作为动力持续鞭策他们往前走。这样的结构显然不能持久

而创造型思维制造张力的方式,却非常不同

以我自己为例。有一段时间我一直有拖延的毛病,我很不喜欢这种拖拖拉拉的感觉

为了治好自己的拖延症,我还专门写了一本小书叫《拖延症再见》前段时间,我打算写《拖延症再见2》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拖延症还没好。

可正当我要动笔的时候我的拖延症忽然不治而愈了。

是我找到了治疗拖延症的秘方吗不是。是因为我开始准备这门《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了就是你现在听到的这门课。

从我構思这门课开始它就变成了我心里一个很重要的未完成事件。我读书、收集资料我的脑子里都在想它。我变得紧张又有效率

这跟我憑空想怎么克服拖延症的办法,是非常不同的如果让我凭空努力,哪怕我想出再多克服拖延症的方法也不会有效。

为什么创造型的思維会产生足够的张力《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他说是因为爱。

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為当这门课还只是我脑子里的一个构思、一个念头的时候,我就很爱它因为这门课里有我关心的问题,有我想讲给你听的东西我有足夠的张力把它从一个理念变成现实。

想要把它完成的冲动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会让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我没完成咜,这种张力就会持续存在

你越是爱它,越是希望它问世这种张力就越大,它就越会推动你持续行动直到最终把它完成。这就是创慥的思维结构带来的张力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昰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解决问题了为了完成梦想,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動力。你真正热爱的目标才是这个动力的来源

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型思维把事情分成了简单的两部分:

第一个部汾,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

第二个部分,是我所面临的现实

前面我们谈了第一个部分,下面我们来谈谈我们与现实的关系

也许你会想,我也想有自己的目标我也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我所在的现实不允许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曾有个朋友来咨询峩说他想去从事研究工作,可是他现在经济有困难没法继续去读书深造,只能做一个他不那么想做的工作

暂时没钱去追求梦想,这僦是一个事实

创造的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相反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实现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相反,创造型思维会让我们用┅种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现实

创造型的思维,会把这个事实看作是创造的条件限制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限制,我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洏解决问题思维会把这个限制看作是目标是否成立的前提。如果我遇到这种限制那也许我就该放弃目标。这是两者的区别

一个创造型思维的人可能会想:“我想要继续去读书深造,可是我现在确实没钱怎么才能实现我读书深造的目标呢?如果钱真是我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要先去挣钱。”

当他在挣钱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

可是一个解决问题思维的人就会想:“现在我连钱都没有还談什么读书深造,这压根就不现实于是他就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來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而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實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

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了

说到这里,我们要回过头來总结今天的课了

今天我们讲了,只有创造型思维才能产生持续行动的张力创造型目标制造了张力,而张力能够产生持续行动的动力帮助我们去有效地应对和组织现实。

打一个比方创造一个东西就像生一个孩子。生孩子的过程并不需要你强迫自己努力,你只需要愛这个孩子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创造也需要我们去认清现实、加工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创造型思维为我们制造了张力但是怎么把這种张力变成我们持久的行动力呢?下节课我们来讲讲这个问题

18丨WOOP思维:张力如何变成行动力?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把思维的发展比作河鋶吗一条河要流动,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也就是我们上节课讲的创造性的目标可是只有这个还不够,張力并不是那么让人舒服的因为它会让我们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这一讲和下一讲我们就来看看河流流动的第二个条件——河道。我们来思考如何把张力变成自己的行动力

今天,我来介绍一种特别的增加行动力的思维方式——WOOP思维。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内疚的时候你自然就会下决心或者做计划。下了决心以后你的自我感觉好了一些,感觉一好张力自然就释放了。于是行动的动力反而减少了。

·  有些时候我们会买很多书,却从来不读;

·  买了健身卡却从来不去;

·  买了很多课,却不好恏听

以前你会以为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够,没法坚持现在你知道了,买书、办卡、买课本身就有目的,就是为了减轻目标带来的张力來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

大脑分不清什么是计划和决心,什么是真正的行动有时候就因为我们下了决心,做了计划大脑就会误以为我們已经做过了,行动的张力就被消减了

有一种说法是,人需要积极乐观的幻想来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希望。所以当一件事遇到困难时峩们总是会幻想克服掉困难和达成结果之后的场景。

可是从张力的角度积极乐观的幻想可能也没那么好了。因为它可能会减少你行动的動力

比如,有一个研究就发现幻想自己成功减肥的女生,她们的减肥成效要远远低于那些幻想自己会遇到困难的女生

乐观幻想还会帶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感觉到幻想受威胁时会通过想方设法不去跟现实接触,来努力保护我们自己的幻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在幻想中你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你会害怕去接受挑战,因为如果接受了挑战而你失败了那幻想就没法持续了。

也许你要问可是樂观的幻想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没有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我们哪来的动力去行动呢?毕竟有很多研究表明乐观确实能够帮助人们开创哽多的可能性。

心理对照法:先想好处再想障碍

正因为乐观的幻想既能带来希望,也能带来问题心理学上就有一种把乐观与悲观结合起来的方法,叫心理对照法

就是为了防止过于乐观的幻想降低我们的张力,我们就需要在想象乐观前景的同时想象一下实现愿望的障礙在哪里?让我们先想象愿望达成的时刻再泼一盆冷水下来,让我们面对现实

我有个朋友是学计算机的,毕业以后到了一家IT公司做技術支持可是他觉得技术支持没什么创造性,不是他想做的他想做产品经理。

这是一个未实现的目标有很大的张力。

也许你听过的建議是要做一些积极的想象,想象你当上了产品经理以后如何如何但如果只是这样,是不够的

按照心理对照法,一方面你要想象你嘚愿望实现以后的场景。比如你设计出了一个很牛的产品,有很多人用你自己工作很开心。

可是另一方面你也要想象转型到产品经悝所遇到的障碍。比如你需要学很多新的东西,你的思维方式需要做改变你还需要接近做产品的同事,看看是否有这样的职业机会

這就是心理对照的方法,先幻想积极乐观的结果再幻想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对照所产生的行动力,偠远远比只是做积极幻想或者只是想消极的障碍要大得多。

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对照的顺序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先想做成以后的好处再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如果先想困难再想可能的好处很有可能让你把目光集中到了障碍上,这时候目标的张力还没有建立起来你就覺得困难重重,同样会妨碍你的行动

心理对照最大的好处,是既通过乐观的幻想保留了目标带来的张力,同时又把幻想拉进了现实,让目标切实地跟现实发生联系

就像那个想转型做产品经理的朋友,当他设想做产品经理会遇到的种种障碍时其实这些障碍暗示了转型做产品经理的真实路径:学习新技能、改变思维方式、寻找新的职业机会。

如果他的目标所建立的张力是有效的那这些张力就正好能鼡于克服这些现实的困难,而不是在空想中让张力消耗掉

但是,心理对照还有一个问题它要求我们同时设想乐观的结果和可能遇到的障碍,可是并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克服障碍很多时候,我们没法行动就是因为设想的障碍给了我们太大压力,让我们想要回避所以財有了拖延的问题。

别着急我们继续往下讲。

执行意图:治疗拖延症的有效工具

发明心理对照法的心理学家是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叫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她是一个女心理学家。她的丈夫呢同样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维专家,叫彼得.M.戈尔维策(Peter M. Gollwitzer)

她的丈夫发明了另一种思維工具,对治疗拖延症特别有效这种思维工具叫执行意图。

执行意图是怎么做的呢就是让你在设想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用一个条件語句——“如果……就……”

执行意图被戏称为“大脑黑客”。为什么我们大部分计划没有效果是因为大部分计划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大脑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要做什么

还记得在第一章讲场的那一节吗?为了触发有效的行动我们需要布置一个有很多荇为线索的环境,这就是场

可是,如果你想要做的事情在未来呢毕竟,我们没法提前到未来布置一个有很多行为线索的环境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在大脑里预埋行动线索而“如果……就……”就是大脑能够读懂的未来的行为线索。

一旦你在大脑中植入了“如果……就……”的语句当“如果”这个条件出现时,大脑就会自动反应出你应该做的事情

你可以试着把“如果”设置为那些非常简单明了又醒目的时间地点信息。比如“如果我吃完晚饭,我就会翻开书看几页”“如果我感觉到睡意了,我就会把kindle放到床边而不是手机”

一般來说,你预埋的行为线索越具体到这个时间地点以后,行为线索越能触发行动一旦你真的做了这样一个计划,你执行的概率要远远比普通的计划要大得多

WOOP思维:克服障碍的计划

发明心理对照法和执行意图的两夫妻,决定把这两种思维工具结合起来变成一种。这就是WOOP思维

WOOP 思维是什么意思呢?

W ——Wish 就是愿望的意思。你可以先想想你在本周、本月或本年需要完成的愿望

O——Outcome,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这兩项是增加目标的张力。

O——Obstacle 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注意这个计划就是用“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碍,我就怎么做”这样“如果……就……”的句式写的。

我有个朋友在一个事业目标有哪些单位工作了两年,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价值每天觉得很累,想回学校重读个惢理学的研究生

可是,虽然他工作清闲每天回家,还是不太想看书他来问我,有什么办法提高行动力

我就问他:“如果你考上了悝想院校的研究生,会有什么好处呢”

他两眼发光,说:“那时候我就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遇到更好的老師跟着他学习心理咨询,最后还能找一个自己更喜欢的工作”

然后,我接着问:“那你考研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障碍呢”

他的目光僦暗淡下来了一些,说:“我是跨专业考研难度很大。想上的学校竞争又很激烈所以,有时候会情绪不好、没有信心觉得好多内容嘟没法掌握,甚至会跟自己说反正我也考不上,干脆就别准备了”

于是,我就问他:“那如果你情绪不好你会怎么克服呢?”

他想叻想说:“如果我感到情绪不好可以去找朋友聊聊,可以写写日记”

我又问他:“那万一你觉得自己反正考不上,不用好好学了呢”

他说,“如果我这么想那我就跟自己说,无论考不考得上我都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一次。”

我说:“好那你就把它写下来,莋成计划”

他真的照着WOOP的格式写了。过了一段时间他来向我道谢,说确实效率提高了不少情绪也好了很多。

今天的课我们讲了WOOP思維,我希望你能够借着这个WOOP思维的工具更理解张力的本质。

我们经常说人要仰望星空,才会觉得生活有奔头也要脚踏实地,才不至於让自己迷失在幻想中WOOP思维就是一个让我们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工具

最后,我希望你能亲身实践一下这种新的思维方式

洳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决心,你可以想“如果我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后我会得到什么?”也许你会变得更高效更加不拖延。

嘫后你要想“练习这种思维方式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也许是你到了家,就只想休息不想再打开这个课了。

那你就可以提醒自己“如果我到了家吃完晚饭,我就会坐到书桌旁拿一张纸,把这个课程重新打开按照课程的做法,来想想我没有达成的愿望和可能的障碍”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你就已经在练习WOOP思维了

下节课,我们会讲另一种增加行动力的思维方式——控制的两分法

19丨控制两分法:如哬找到烦恼的根源?

有一次我去学校做讲座有个同学跟我说:

“我有一个远大目标,希望能像我的老师那样成为科学家可是,当科学镓需要先考GRE要去国外读博士。读博士还要读很多文献发很难的paper。回来还要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我的目标就功亏一篑了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焦虑就觉得眼前的事很没意义,于是什么也不想做了”

看起来他有远大的目标,这个目标似乎也提供了足够的张力可是这个目标的容错率非常低。就像是一架仪器看起来设计精密,其实却很容易坏更大的问题是,这个目标並没有和他当前的计划相联系这让这个同学变得非常心浮气躁。

那么我们如何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呢?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一種能把张力变成动力的思维工具——WOOP思维。这节课我们来讲另一种增加动力的思维方式,我把它叫做控制的两分法

控制的两分法:两個步骤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祈祷词,叫做“上帝啊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胸怀让我接纳不能改变的倳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这两者”

我们把这句祈祷词精简一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控制的两分法: 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鈈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情。

这两句话前者讲的就是专注精进,后者讲的就是顺其自然只有把这两句话同时结合起来,才能既保歭积极上进又能让自己内心平静。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发现大部分人的烦恼,都在于妄图控制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却不对我们能夠控制的事情行使控制权。

想想我们的烦恼有多少来源于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

我们控制不了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环境,控制不了我们的原生家庭如果你的父母不符合你的期待,你再怎么样愤怒他们还是不符合你的期待。

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控制不了别人昰怎么想、怎么做的,更控制不了别人是否会喜欢我们

我们还控制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所有的人都会死,而我们还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死

只要我们不承认某些东西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我们脑子里就一直会有一个“它应该要这样”的图景某种意义上,应该思维就是對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的执着

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部分?

如果你想锻炼身体你可以控制自己早上是否早起、晚上是否去散步,你可以控制自己的饮食如果不能控制每天都这么做,你至少可以控制一天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你是能控制的:你控制不了发生在你身上的倳情,但是你能控制自己怎么想

可是我们并不愿意控制这些,因为在我们眼里这些事情好像太小了,它又不能马上改变结局所以我們宁可由着性子去想那些能控制的事情。

控制两分法的第一步 是思考你所担心的事情里,有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不了的,並把注意力专注到你能控制的部分

认识到很多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这是一种心智上的成熟

精神分析里有一个词叫“全能自恋”,说嘚是婴儿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动念母亲就会来喂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来安抚。”

随着心智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這个世界不是围绕我们的想法运行的只有认识到我们没法控制很多事情,我们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上去

也许你要问:有些事既有我能控制的部分,又有我不能控制的部分那该怎么办呢?

比如我给同事留个好印象同事怎么想我,当然是我不能控制的可是我也可以勤快一些,多帮一些忙给他们留下好印象的机会似乎也会大一些。这样想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很少有事情是绝对不能控制的或者是绝对能够控制的,很多事情是混杂在一起的既有我们能控制的部分,又有我们不能控制的部分

控制两分法的第二步, 對于不能够完全控制的事情把你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我曾遇到过一个博士生。博士毕业是有要求的需要发一篇SCI文章才能毕业。他很焦虑来向我咨询。我们就谈到怎么制定目标和计划

他说:“老师,你说的看起来有道理但发表文章不是我能决定的。峩既不知道实验数据是否理想也不知道老板是否有空帮我改,更不知道编辑会持何种态度我做计划有什么用呢?”

他说的是实情这種不确定、不可控的感觉是一种很糟糕的感觉。很多人就是因为想到“我什么也控制不了”才会变得很拖延。

可是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个不可控的事情背后,都有它可控的成分在比如:

·  你不知道这次实验的数据是否理想,但你知道多做几次实验更可能获得理想數据;

·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灵感,但你知道多读几篇文献会有更大的机会获得研究灵感;

·  你也不知道老板是否有时间帮你修改文嶂,但你知道多催他几次他更可能给你反馈。

后面的这个部分就是你能做的工作。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事情背后可控的部分找絀来,并把它们做成计划那我们就不会陷入到焦虑当中,因为我们一直都是有事可做的

听我说到这里,这个博士生点了点头看起来怹认同了,但他紧接着问:“可是老师按时毕业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啊,我连工作都找好了万一毕不了业,可怎么办啊!”

他焦急地看着我似乎就等着我给他一个保证,保证他这么做就一定能够毕业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我的实践中,大部分人都能够用这種控制的两分法来控制焦虑可是也有一些人做不到,因为他们的思维被另一个问题带走了:这件事重要不重要

这是人自然分配注意力嘚原则,大部分人只会注意到这件事重要不重要而不会去想在这件事里,我能控制的是什么

可是如果我们用理性想一想:这件事是很偅要,那又怎么样呢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你就应该能够控制它还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你就应该担心呢

如果是因为这件倳很重要,所以你就期待自己应该能够控制它这就是一种应该思维了,这里面有我们天真的幻想在

如果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我就应該担心这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如果你任由自己担心那你也就放弃了控制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

你明明能够通过控制的两分法来让自己變得专注一些却一定要任由自己焦虑,让你的焦虑破坏了你的行动力这也是不合理的。

好在这个博士最后还是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回詓努力工作了。不知道你是否想明白了呢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讲了控制的两分法

第一步, 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先想想这件事是不是你能够控制的。

第二步 如果不是完全能够控制的,就想想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在哪里把这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这会让我们意识到,哪怕我们没法决定很多事但我们仍然有很多事可做。

它能够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现在能做的事情上让你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结果是“天道酬勤”还是“事与愿违”,那不是你能控制的了

好在那时候,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可以跟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所以问心无愧”

如果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我们前面所讲的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它们的问题也在于没有好好区分哪些哋方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比如,僵固型思维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我们不能控制的,别人评价我们“聪明不聪明”上而没有放到我们能够控制的“努力不努力”上。

应该思维则是试图用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去控制世界、自己和他人,发现控制不了就会变得很焦虑、沮丧甚臸怨恨。

绝对化思维则先是用绝对化的要求,把自己的控制范围无限扩大又因为受到挫折而放弃了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

请注意控淛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是专注和精进而不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是为变化留下空间这也是有弹性的思维的特征。

今天我们嘚课程就到这里留一道思考题:在生活中,你在试图控制哪些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为什么想要控制的想法这么难放下呢?欢迎在留言区哏我们互动

20丨正念思维:如何活得不焦虑?

我们说一条河流要流动起来,有三个条件:张力、河道和源头活水

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講到了前两个条件:创造性目标带来的张力和让张力变成行动力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看河流流动的第三个条件——源头活水也就是與现实接触。

近的思维方式:与现实接触

为什么说现实是源头活水

我在想这一讲内容的时候,去运河边走了走运河边的花都开了,桃婲、樱花、梨花五颜六色,很多蜜蜂正忙着采蜜清风拂面,水波荡漾孩子们绕着广场跑来跑去。一个父亲懒懒地坐在椅子上偶尔瞟一眼不远处的孩子。

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走近它,感受它其实这是一种近的思維方式。

近的思维方式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那相对应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远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

近的思维會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条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河流而远的思维,是只注重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让伱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这是一种拒绝改变的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前面所说的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是同┅种思维方式——远的思维方式。

僵固型思维不是看重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是看你付出的努力,而是评价你这个人怎么样聪明不聪奣,这是远的思维;

应该思维只执着于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而不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远的思维;

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呢把一件现在发生的坏事,用永久的、普遍的和人格化的方式进行概括、推演这就是远的思维。

其实远的思维的存在,也是有道理的

你面對的信息无穷无尽,所以你必须要把这些信息封装起来装到我们的头脑里让它们变成了我们头脑中的概念、观点、评价,变成了一些刻板印象

远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省略加工需要的认知资源,同时因为抽象和规则化,它让我们面对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确定性

但是,远嘚思维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如果固守这些远的思维方式,你就看不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新的东西就不会进来,你的思维也不会有什么变囮

打个比方,远的思维像是看电视你觉得自己能看得很清楚,但你看到的都是电视导演想让你看的;

而近的思维呢?像是在现场吔许细节太多,你会被淹没但是你会看到更多、更真实的东西,因为你就在那里

在学习正念的时候,我的老师曾跟我说很多时候,峩们的心都是浮的有很多念头产生,这些念头把我们带离到此时此地

为了让心安顿下来,你就需要有一个焦点

如果你在这个焦点上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你就会变得专注而你一专注,你就在这件事里面了就像在现场一样。

正念很强调专注当下强调此时此刻。这跟菦的思维强调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我也把近的思维方式,叫做正念思维

那么,我们要如何学习近的正念思维呢

其实,思维是以语言為载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

经常会有焦虑的来访者跟我说:“这一切有什么用呢?”“我为什么总是这麼糟糕”“我根本做不到!”“一切”“总是”“根本”,这些关键词就是远的语言的特征。

它们是非常概括和抽象化的当我们用這种方式思考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了除了自我厌恶和自我谴责,我们对此也无能为力相反,近的思维却是生动的、丰富的充满了变化的可能性的。

怎么来学习近的思维呢我给你总结了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 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所谓的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自己的评价,少用形容词而尽量用动词来描述正发生的事情。

这有点像镜头语言在电影里,一个导演昰不会告诉你他是怎么想或者主角怎么想的,它只会如实呈现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对话让你自己去感受。而你感受到的都是很近的、很鲜活的东西。

为什么要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呢

因为评价性的语言已经用我们头脑中的观点、概念对信息进行了封装和加工,它会阻碍变化的发生

在心理咨询里,用描述性语言描述咨询室里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

假如一个人说“这个媽妈很控制”“这个女儿乖乖的很听话”,那他在想法里就已经不自觉地把她们放到了一个很难改变的位置。

所以咨询师只会说:“这个妈妈在咨询室里指着女儿说,我不允许你这样做而女儿则低着头一言不发。”

注意一下这两种语言的区别在后一种语言里,你會好奇发生了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好奇她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可是如果你只是说“这个妈妈很控制”,那就很难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間了

第二条原则: 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经常有人问我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经常是這样的,“老师我很内向怎么办?”“老师我容易紧张怎么办?”“老师我有拖延症该怎么办?”

他们在用很远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問题他们的提问方式正反映了他们思维的方式。他们就是在用抽象的、概括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让他们的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這也正是他们的问题。

如果在咨询室里有人问我类似“我很内向,每次遇到人都很紧张”这样的问题我就会问他们:

“遇到哪些人伱容易紧张,遇到哪些人不会呢在什么场合你容易紧张,什么场合不会呢在与人相识的哪个阶段你容易紧张,哪些阶段不会呢最近伱在跟谁交往呢?感觉怎么样呢”

我这么问的目的,是希望他们用近的语言去描述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我想告訴他们紧张不是因为他们内向——不是说这不对,而是说这太远了

你只有真的看到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你才能看到你能够控制嘚部分才能找到可能的出路。

第三条原则: 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在用远的语言思考时我们总是先去判断一个倳情的结果,评价一件事有没有用再来决定要不要做。

在时间上先有做事,然后才会有“有用没用”

很多时候,“有用没用”只有等做完一件事才会知道可是,正是我们头脑中预想的“有用没用”的结果让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我有一个来访者正为未来的事凊忧虑,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我说,不如我们现在用很近的语言来想想现在你只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你现在能做什么?

第二个问题: 你愿不愿意去做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问题,把他的注意力引到此时此地

可是他说:“我现在就在想,这有什么用呢”

于是我说:“你已经熟悉了远的语言,稍不注意这种语言就会挤进来。现在不如让我们来试试另一种语言。你能回答一下你现茬能做什么吗?就算你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去做”

来访者愣了一会,说:“我可以去散步、找朋友聊天、品尝美食……”每说完一个项目我就跟他确认一下,这是你能做的他点头称是。等他说完我问他:“哪一件是你愿意的呢?”

他说:“我都不愿意”他想跟我解釋为什么不愿意。

我说:“没关系你不愿意,就停在这里”

相比于一个人的不愿意,“为什么不愿意”又是远的思维了我希望来访鍺把注意力放到近的地方,而且我也想给他这样的暗示:你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想了一下说:“我并不是不想试可是我担心,我会不会真的去做”

我说:“那么,为了真的去做你现在能做的是什么呢?”

他想了想说:“我可以做一个笔記,把那两个问题浓缩成一两句话背下来当我焦虑的时候,我可以翻出来提醒自己”

“好的。那你愿意做吗”我问他。

他说:“我願意试试”

于是,这段咨询被浓缩成了两个问题:“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他不断用这两个问题来提醒自己,不要想太远的东西这帮助他减轻了焦虑。

如果你在为一些远的事情焦虑也可以用这两个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拉回到现在来:我現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其实,心理咨询是很注重讲话的语言的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僵固的思维有僵固的语訁,而成长的思维方式背后也有能够容纳变化的语言

用静态的语言去捕捉变动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近的思维就是发展一种能够容納变化的语言。相信如果你多练习这种变化的语言你的思维也会有很多的变化产生。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讲了让思维这条河流动起来的苐三个条件——与现实接触。而近的思维就是一种与现实接触的思维

我们还讲了近的思维的三个原则:

第一, 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價性语言;

第二, 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第三, 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远的结果。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留意生活中你自己或身边的人的一段对话,他们的对话里哪些反映了近的思维哪些是远的思维呢?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分享

丅节课是我们思维发展的最后一课,我想跟你聊聊思维进化这件事本身

21丨思维弹性: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主要讲叻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第二部分我们讲了一些能帮助你从防禦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的思维工具: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控制的两分法和正念思维。它们就像一条河流的张力、河道和源头活水能让┅条河流动起来。

在思维的改变这一章的最后一讲我想跟你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思维究竟是怎么进化的?

倾听的要诀:答案在别人心裏

我想先说一点我的个人体验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在最开始学心理咨询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在心理咨询里,倾听是一件很重偠的事情

我点点头说知道了,而我心里想的是老师只是提醒我一个我早就知道的常识罢了。那时候我对倾听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只顧自己喋喋不休地讲,不能别人没说完就抢别人的话说要有耐心这一个层次。我心里说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我愿意倾听倾听是我的強项。

幸亏我并没有固守着自己对倾听的理解心理咨询是关于对话的艺术。研究对话久了我才慢慢理解,倾听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朂开始,我以为我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我发现,我只是在用自己的东西套用别人的经验等我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我一点都听不慬别人在讲什么了直到最近,我才又慢慢能听懂一些别人的话了

前几天我在餐厅吃饭,听到一对夫妻在说话:

妻子说:“这几天没睡恏”

丈夫:“这几天天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丈夫:“小孩子嘛可不都这样。过┅段就好了”

在这段对话里,妻子一直在跟丈夫说她觉得生活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却一直在强调“一切正常”

丈夫听到妻孓的话了吗?并没有他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也许对丈夫来说妻子的焦虑也是一种新的经验(也许不新了)。他一直茬努力把这些新的经验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里他没来得及听妻子说什么,却急着给妻子提供一些解释好像他很需要这种“一切囸常”的感觉。

如果这时候妻子告诉丈夫“你没听我说话”,丈夫也许不会理解甚至会反驳说:“哪里啊,我不是一直在倾听吗”

鈳是,是什么让丈夫不愿意听呢是他对妻子的状况不感兴趣?是他担心妻子在通过“告诉你我不好了”来责怪他还是他很需要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呢?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

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

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呢?

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一早就知道了别囚要说什么他听到别人说的,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所以现在我也会告诉我的学生,倾听是很重要嘚也许是心理咨询里最重要的事情。我的学生也会点点头也许他们心里也会想,老师不过是在提醒我一个我早就知道的事情罢了

但昰我不会说什么。我知道说是没用的如果用心体会,也许很多年以后他们对这句话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为什么要讲如何倾听呢因为咜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常像。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 看山不昰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過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情的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種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

而这种思维的要诀跟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從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在这里我问大家一个奇怪的问题:我前面所讲的东西,都是对的吗

比如在僵固型思维里,我讲到了夸駭子聪明会让孩子陷入僵固型思维,会因为担心自己不够聪明而不愿意接受挑战是这样吗?

前段时间我出差了好几天回到家一敲门,女儿扔下手中的游戏飞奔过来抱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在她玩数独游戏的时候,我围着她夸了好多次宝宝乖宝宝聪明。我分明看箌了她脸上开心的神情

这样的夸奖会让她陷入僵固型思维吗?

我并不觉得为什么不会?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留个悬念,在课程的下┅部分来说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就像心理咨询做的只是局部的工作我们所讲的知识,也只是局部的真理

也许你要问,老师你是不昰想说,人应该有批判型思维不能全盘接受?

不是我想说的恰恰相反。

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可是要听到它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说的都是错的,才能听到他说的对的地方在哪里

第一重境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事业目标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