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麼MCU灌电流变大会导致什么比拉电流变大会导致什么大?

IO口操作是单片机实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知识,本篇花了比較长的篇幅介绍IO口的原理。也是查阅了不少资料,确保内容正确无误,花了非常长时间写的。IO口原理原本须要涉及非常多深入的知识,而这里尽最大可能做了简化方便理解。这样对于以后解决各种IO口相关的问题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IO口等效模型是本人独创的方法。通过此模型,能有效的减少对IO口内部结构理解的难度。而且经查阅资料确认,这样的模型和实际工作原理基本一致。
==========================================
前面说了非常多东西,不少人也许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实际操作单片机了。IO口作为单片机与外界通信最基本的手段,是单片机学习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知识。前面我们编程实现了IO口点亮LED的实验,本篇继续对IO口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为了更好的学习IO口操作。有必要了解一下IO口的内部结构和相关概念。这些知识对于兴许的学习非常有帮助。重点是理解,全然不须要刻意去记。不记得就回来再看看即可了。用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官方资料(最权威准确)
我们说过,要了解一个芯片,最准确有效的方法,是查看官方给出的芯片手冊等资料。可是初学单片机,直接看芯片手冊资料恐怕非常难弄明确,尤其是看到一堆英文、陌生的电路、名词术语。假设是我,一定也会抓狂的。可是这里我还是给出一张从Atmel官方的《Atmel 8051 Microcontrollers Hardware Manual》中截取的图片。
给出这张图片并非为了打击大家学习热情,而是希望大家能明确。我们所见过的各种单片机资料究竟是怎么来的,究竟是否准确,这一切都能够通过官方资料弄清楚,对于大家以后深入学习一些东西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功能简单介绍
上图正是官方给出的权威的51单片机IO口结构图。能够看出,单片机的四组IO口内部结构各不同样。原因是有些IO口有第二功能,入门篇里面提到过。
还记得这张管脚图吗?括号里标注的就是IO口的第二功能名称。除了P1以外,每一个接口都有第二功能。介绍单片机系统模块时,我提到51单片机有预留扩展存储器的接口,正是图中的P0和P1的第二功能(同一时候还要用到29、30等管脚)。由于用的不多,涉及知识也比較深入,就不做详细研究了。顺便一提,事实上这里我们看到的AD0~AD7,就是用于并行口的。而P3口的第二功能,就包含串口等,后面学到了还会详细介绍。
IO口等效电路
因为深入理解IO口的原理涉及到非常多电路甚至微机原理相关知识,这里仅仅做简化介绍,能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的须要。作为普通IO口使用时。四个IO口的工作原理基本一致。
以下的图是从前面图中的P1电路中裁剪出来的,也是我们须要理解的关键。
右边的P1.X表示P1的一个IO口,如P1.0。电阻右边写的英文是内部上拉电阻的意思。之所以叫上拉电阻。是由于电阻的一端接在VCC上。以下的三角形表示接地,相当于GND。除此之外,最关键的一个器件是以下这个。
这个器件的本质是晶体管,起到电子开关的作用(假设想深入了解,能够学习模拟电路相关的知识,或者等到原理篇中介绍)。上面的电路能够大致等效成下图。注意。这种结构仅仅是一个IO口,整个单片机中有32个这种结构。
图中的R为阻值10k的上拉电阻。S是由前面的晶体管等效的电子开关。蓝色框中的部分在单片机内部。
S的开关状态由CPU控制。当用程序设置P1.0管脚为低电平时。电子开关S闭合。实际上电子开关S闭合时,两端还有非常小的电阻。依据分压原理。P1.0上会有一个非常低的电压,近似0V,已经能够视为低电平了。当设置管脚为高电平时S断开。P1.0通过10k上拉电阻接到VCC上。假设用电压表測量。由于电压表内阻非常大。所以能够得出其电压值为高电平。
IO口的输出:点亮LED
前面介绍了点亮第一个LED的程序和电路。程序例如以下:
#include &reg52.h&
sbit LED = P1^0;
void main()
& & LED = 0;
& & while(1);
电路关键部分例如以下,VCC通过1k电阻连接到LED正极,LED负极接到P1.0口:
在单片机运行LED=0的时候,电子开关S就由CPU控制而闭合,P1.0上输出低电平。电流通过1k电阻和LED流入P1.0,再经过S流入GND,LED两端有合适的电压于是点亮。结合单片机内部IO口等效电路,整个电路例如以下图
灌电流与拉电流
在上面的样例中,P1.0输出低电平点亮LED。能不能反过来,P1.0输出高电平点亮LED呢?我们能够考虑电路连接成以下这样,并在程序中编写LED=1。
当运行LED=1时,S断开。电流通过10k上拉电阻R从P1.0流出,并进入LED。因为上拉电阻的阻值太大。电流太小,导致LED不亮,或者亮度非常微弱。所以通常不採用这样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前者电流从外部流入单片机内部,我们称之为灌电流接法。后者电流方向相反,称为拉电流接法。对照能够看出,对于51单片机。灌电流接法电流较大,拉电流接法因为受到上拉电阻限制。电流较小。
在实际其中灌电流的最大电流也是有限的,由于电子开关S中能通过的电流有限。依据STC官方的芯片手冊,对于STC单片机,建议单个IO口灌电流建议不超过20mA。全部IO口灌电流之和不超过55mA,否则easy烧坏IO口。而拉电流大小仅仅有230uA左右。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高阻态
拉电流是从上拉电阻流出来的,是否能提高拉电流大小呢?答案是能够。我们仅仅须要在单片机外部再加入一个上拉电阻。就能够增大拉电流,而且能成功点亮LED,例如以下图所看到的。
图中的电路。相当于R和R0并联了,整个上拉电阻的阻值减小了。可是这样做有个缺陷。在这个电路中,当单片机输出低电平时,S闭合,此时电流从VCC通过上拉电阻和S流入GND。此时尽管LED熄灭了,可是却有较大电流通过上拉电阻而浪费掉。所以上拉电阻过大,会导致驱动力不足。而上拉电阻过小,又会在输出低电平时浪费电能。
上拉电阻的作用是什么呢?对电路了解多一点的人非常快能发现,假设没有上拉电阻。IO口就无法输出高电平,也就是下图这种。开关闭合时能输出低电平,可是开关断开时,P1.0就悬空了,什么也没连接。这时IO口的电压就是不确定的了,这种状态无法推断它是低电平还是高电平,叫做高阻态。非常巧的是。单片机的P0口确实就没有上拉电阻,而其它三组IO口都有上拉电阻。所以当P0输出高电平,而且没有外接上拉电阻时,就是高阻态,不能正常输出高电平。后面我会通过详细样例来让大家感受一下高阻态。
注:尽管P1.0似乎是同一时候连接到CPU的IO输入端了,即图中写着“输入”的绿色箭头,可是这部分电路仅仅有在读取管脚输入的时候才会导通,而且是单向的。
上拉电阻的存在,将原本的高阻态转变成了高电平,也因此得名。和上拉电阻相相应的。还有下拉电阻,差别在于下拉电阻还有一端不是连接VCC而是接到GND。
IO口的输入
IO口之所以叫IO口(IO=Input/Output),意味着它既能够输出又能够输入。前面讲的都是IO口的输出,以下讲IO口的输入。IO口的输出我们通过LED来介绍。而IO口的输入我们则通过开关来说明。在非常多单片机中。IO的输入和输出须要通过电路切换,而对于51单片机来说。输入和输出使用的是同一套电路。也就是上面我们分析的电路。
图中的S0是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往上切换能够将P1.0接到VCC,往下切换能够接到GND。读取时CPU会通过特定电路获取图中橙色导线上的电平。我们想要实现的效果是。让CPU读取P1.0port的电平,从而获得开关S0的状态。
当S断开时。CPU通过获取P1.0上的电平能够知道外部开关S0的状态,从而运行对应的操作。
而S闭合时,S0往下切换,P1.0确实是低电平。而S保持闭合且S0往上切换时,VCC通过S0和S直接接到GND就短路了。此时电子开关S通过大量电流,可能会烧坏单片机。于是我们加入了电阻R0。S仍然保持闭合,S0往上切换。此时P1.0仍然是低电平,于是CPU无法推断外部开关S0的状态,例如以下图。
总结起来就是在读取IO口电平时,应先设置输出高电平(即断开S)。再读取数据。这个规则适用于全部IO口。
类似的,还能够读取单刀单掷开关(或按键开关)的状态。读取前先设置输出高电平,电路图例如以下。
上面这样的电路须要依赖上拉电阻才干工作。P0口由于没有上拉电阻。须要在外部加入一个上拉电阻(由于假设没有上拉电阻,而且S和S0都断开时,IO口变成高阻态。读取的电平结果不确定,于是无法正确推断S0的开关状态)。
双向IO口/准双向IO口
标准双向IO口的特点有两条:
1、在输出模式下。能够输出高低电平;
2、在输入模式下,假设没有接外部电路。应呈现高阻态。
对于51单片机的P1、P2、P3口,因为有内部上拉电阻。输入模式下不可能出现高阻态,所以称之为准双向IO口。而P0口作为IO口工作时,假设不加上拉电阻就无法输出高电平;而加了上拉电阻,输入时又不会出现高阻态。所以也是准双向IO口。
备注1:51单片机的P0口假设工作在第二功能状态下,则是双向IO口。初学时详细原理不须要研究的非常透彻。以下一段对此进行分析,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參考。
对比官方的完整IO口结构图。P0口内部有上下两个晶体管。当P0口工作在IO口模式下。上面那个晶体管断开,能够直接忽略。前面的等效电路就没有考虑上面那个晶体管。而当P0口工作在第二功能状态下,两个晶体管都能够工作。假设上面的晶体管断开。以下的导通,就输出低电平。反之上面的导通以下的断开。就输出高电平而且不须要上拉电阻。假设两个晶体管都断开,则能够作为输入,而且在没有外界电路时呈现高阻态。所以是双向IO口。
备注2:关于双向IO口和准双向IO口的概念存在一定争议,这里的介绍综合了网上多方面的观点,被多数人所接受。
假设把两个单片机IO口连接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以下就是我们的电路图。
当设置两个IO口都输出低电平。即S和S1都闭合时,整体是低电平。而当设置当中一个IO口输出低电平还有一个输出高电平时,即S或S1闭合,此时两个IO口上都会呈现低电平。仅仅有当P1.0、P1.1都输出高电平,即S和S1都断开时,才会呈现高电平。
能够简单表述成:两个IO口连接在一起。仅当P1.0与P1.1都设置输出高电平时,两者接线上才会呈现高电平。这就是所谓的线与逻辑。不仅是两个,假设是非常多的这种IO口连在一起,仅仅有全部IO都设置输出高电平。接线上才会呈现高电平。线与逻辑会在后面的矩阵键盘中使用到。
最后总结起来,主要就是以下几点。内容有点多。可是实际上经常使用的仅仅有当中的几点。再次强调,不须要刻意去记,明确了原理,用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1、灌电流比拉电流能通过更大的电流;点亮LED一般用灌电流方式
2、上拉电阻越小,拉电流输出能力越大,但输出低电平时越费电
3、读取IO口前,要先设置输出高电平
4、P0作为输出,需外接上拉电阻
5、按键开关作为输入时,接在IO口和GND之间,另外须要上拉电阻
6、51单片机的四个IO口在普通IO状态下都是准双向口
7、51单片机IO口遵从线与逻辑
=======================================================
《单片机小白学步》系列教程(原名《单片机入门指南》)介绍
本系列教程从最主要的入门知识開始。逐步深入介绍单片机系统设计。内容包含:
1、入门篇:单片机等基本概念、各种电子设计基本知识
2、思想篇:单片机/计算机系统设计的project思想
3、学习篇:单片机学习过程、方法和技巧,以51单片机为例介绍,并推广到其它单片机
4、应用篇:遵循规范的project方法,设计单片机系统实例(计划设计的系统有:计算器、电子表、password锁、简易手机。详细看有没有时间再确定)
5、原理篇: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開始,逐步深入介绍单片机/计算机系统原理。并自行设计简易的CPU(因为个人水平有限,这部分没有把握写好。详细内容视情况而定)
1、技术知识点全面。从入门到精通
包括了各种基本知识,尤其是对单片机基本概念的介绍、为什么要用单片机等。在非常多同类书籍教程中都被忽略了。同一时候也包括了一些深入的知识,包括原理篇考虑对单片机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有助于深入理解单片机。
本系列教程以51单片机为例进行介绍。通过51介绍完单片机的基本知识。我会再把430进行简要介绍,尤其是对照两者之间的优缺点。让大家非常快感受到430的巨大优势。而学习51正好为高速了解430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除了单片机知识,还有思想、方法、技巧的介绍
本系列教程中,介绍单片机各种模块编程知识的主要是学习篇。而学习篇仅仅是整个教程的一部分。在学习篇中我会贯穿各种方法技巧。怎样理解一些模块功能,怎么看时序图,严格遵守project思想进行编程。程序发生了错误怎么调试等等。而在思想篇中会整体介绍非常多重要的思想,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3、知识先后顺序的设计
单片机学习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知识,并且非常多知识之间相互依赖,关联非常强。
本系列教程对知识的先后顺序进行比較明白的规划。尽最大可能符合人的认知过程。可是实际规划时发现,不管怎么调整知识的顺序,总有一些知识之间相互依赖。关系复杂。比如開始讲IO口的时候肯定会提到寄存器,而寄存器这个词的理解,须要深厚的背景知识。可是这些背景知识在没有进行实践的时候也非常难理解。
刚開始学习的人经常就会在这种地方感觉疑惑不解,不知所措。而每次遇到类似这种知识,我会向刚開始学习的人指出,应该怎样对待。这个知识是应该自己去学习补充。还是等到学完原理篇再做理解,而如今又应该怎么去看待这个名词。
另外,在整个教程的学习前。须要掌握一定的C语言等基础知识,详细可參考教程第〇篇《序》中的相关说明
4、语言通俗易懂
本系列教程力求语言通俗易懂,而不会用一堆新手不懂的词语去解释还有一个不懂的词语。可是受限于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可能有些地方表述的比較繁琐。或者不清楚,希望大家可以帮忙指出。
假设认为我写的对你有帮助。欢迎多多反馈。包含写的不对、不合理、不太明确都能够指出来。这样方便我对其进行完好。
很多其它可參见:《怎样以学习单片机为契机。逐步成为优秀的project师》
本系列教程首发于我的个人主页,欢迎訪问(因为是国外server。速度略微有点慢):
同一时候会将其转发到CSDN、电子发烧友等网站,欢迎关注。
CSDN专栏网址&
电子发烧友论坛&
本文首发自我的个人主页,转载请注明来源:
阅读(...) 评论()灌电流和拉电流的概念比较==
热门型号:
&&&当前位置:
灌电流和拉电流的概念比较
用户名:chunyang
注册时间: 17:08:00
灌电流和拉电流的概念比较
看来很多网友都搞不清灌电流和拉电流的概念,下面就此解释一下,希望看过本文后不再就此困扰。一个重要的前提:灌电流和拉电流是针对端口而言的。名词解释――灌:注入、填充,由外向内、由虚而实。渴了,来一大杯鲜榨橙汁,一饮而尽,饱了,这叫“灌”。灌电流(sink current) ,对一个端口而言,如果电流方向是向其内部流动的则是“灌电流”,比如一个IO通过一个和一个LED连接至VCC,当该IO输出为逻辑0时能不能点亮LED,去查该器件手册中sink current参数。名词解释――拉:流出、排空,由内向外,由实而虚。一大杯鲜橙汁喝了,过会儿,憋的慌,赶紧找卫生间,一阵“大雨”,舒坦了,这叫“拉”。拉电流(sourcing current),对一个端口而言,如果电流方向是向其外部流动的则是“拉电流”,比如一个IO通过一个电阻和一个LED连至GND,当该IO输出为逻辑1时能不能点亮LED,去查该器件手册中sourcing current参数。
用户名:HWM
注册时间: 17:18:00
通常只注意“sink”和“sourcing”
sourcing 供给
关键是如何理解其主被动关系。
用户名:ll_sd
注册时间: 17:51:00
本帖最后由 ll_sd 于
17:53 编辑
刚才看74hc245的pdf,上面有几个参数不懂是什么意思。
input diode current ,output diode current ,output source or sink
current应该怎么翻译
用户名:chunyang
注册时间: 18:19:00
input diode current ,output diode current 指IO端口钳位二极管的最大工作电流,CMOS器件的IO都具有分别对电源和对地的钳位二极管,用以保护器件本身,当IO端口因某种原因导致电压高于VCC+钳位二极管节压降或低于GND-钳位二极管节压降时,钳位二极管导通,从而限制了电压,当然,这是有一定限度的,手册中20mA即为其极限。
output source or sink current 不就是俺老汉前面说的拉电流和灌电流么?说明74HC245的输出端(output)可以提供35mA的拉电流和灌电流。
用户名:因特网用户
注册时间: 18:21:00
sink current在金山词霸翻译是反向电流
用户名:gaohq
注册时间: 18:48:00
用户名:王奉瑾
注册时间: 19:03:00
那个拉啥的就免了吧
俺觉得也是对这里的高手最起码的尊重.
用户名:gaohq
注册时间: 19:12:00
哈哈,楼上误会了。
我的本意是
把人比作IC,人灌水(喝水)就象外部电流流进来。
& && && && &人拉尿(小便啦)就象电流从人体(IC)内部流出来。
用户名:王奉瑾
注册时间: 19:15:00
哈哈..那也不能拉到CHUNYANG这儿啊
用户名:小李志
注册时间: 19:56:00
白家讲坛开始广播了,哈哈
用户名:chunyang
注册时间: 22:10:00
呵呵,作为“助记法”就是那个意思,而且当初翻译时估计译者就是这么想的,因为英文的直译实在很难得出“灌”和“拉”,也正是因此,这两个概念极易混淆。不过,经俺老汉这么解释一通,凡看此文者,再要是搞不清楚灌电流和拉电流的概念、还再记不住谁是谁的话,建议回家自宫……
用户名:李冬发
注册时间: 0:29:00
晕,这个扇入扇出,在春阳这也成了“灌”和“拉”啦?
用户名:love_gerry
注册时间: 1:25:00
呵呵,形象又具体!!看了之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用户名:jackxn
注册时间: 7:02:00
记下了,各位大侠好辛苦啊!
用户名:HWM
注册时间: 8:02:00
哈哈!建议多看原著,少看译本,回避“野史”。
好好理解“source-sink and push-pull”,别再闹出“HEX”笑话。
用户名:chunyang
注册时间: 16:33:00
楼上说的不错,搞技术确实不能脱离原文,毕竟,现代科学的起源及发展是有特定语言环境的,今天的中文不论在词法还是语法甚至文法上都受到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巨大影响,但中文毕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语种,很多传统性文字、词汇的含义在被用于翻译西方语言中必须进行内涵重构,这种重构有时需要额外说明才能准确理解,用传统意义去意会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时如果能认真阅读原文,对技术概念的理解是有重大意义的。
当然,就此“灌”与“拉”的翻译而言,可以看出译者是具有深厚中文语言功底的,这比译成“沉电流”和“源电流”要高明多了,特别是这个“拉”,取意自古文,现代还用其原意的仅在“生理行为”的用词上,其目前的主流含义与source则无关联,从字面含义上理解出现偏差就不足为奇了。
用户名:iC921
注册时间: 16:55:00
名词解释――灌:注入、填充,由外向内、由虚而实。渴了,来一大杯鲜榨橙汁,一饮而尽,饱了,这叫“灌”。
灌电流(sink current)
名词解释――拉:流出、排空,由内向外,由实而虚。一大杯鲜橙汁喝了,过会儿,憋的慌,赶紧找卫生间,一阵“大雨”,舒坦了,这叫“拉”。
拉电流(sourcing current)
用户名:chunyang
注册时间: 17:06:00
呵呵,有楼上这种误解的不少,还有更多的人干脆搞不清楚谁是谁……
用户名:iC921
注册时间: 18:01:00
这就没办法了。原来我是很注意地进行过区别的,要错也是理解水平问题了。
通过网络词霸一下,结果如下:
*--------------------------------------------------
1 sink 确实有吸收,吃进去的意思
(sank [sANk], sunk [sQNk]; sunk, sunken[['s??k?n]])
下沉, 沉没
低落, 下垂[陷]
减[衰]弱, 沮丧, 消沉; 沦落
凹[陷]下去, 低垂, 斜下去
游入水底深处
给人以深刻印象
sink into a deep sleep
Wood does not sink in water.
木头不会沉入水中。
The sun was sinking in the west.
太阳正在西下。
His heart sank at the thought of war.
想到战争他的情绪显得十分低沉。
everything [all] but the kitchen sink 太多的东西; 除厨房的洗碗槽以外的全部东西(特指多余的东西) (He's only staying three days, but he arrived here with everything but the kitchen sink. 他只打算住三天, 可是来时却象搬家一样把什么东西都带来了。)
tumble [fall] down the sink [俚](大口地)饮(酒)
sink down 沉没; 昏倒
sink in 渗入; 陷下去 被完全理解; 深深印入脑中 把(资金)投放在...
sink into 使沉入; 使投入 进入; 陷入; 深深印入脑中
sink of iniquity 罪恶的巢穴
sink oneself (=sink one's own interests) 舍己为人
sink or swim 孤注一掷; 不管好歹 独立生活, 自己去闯
sink to 堕落到
sink under 受不了...而倒下去
2 source和sourcing有点麻烦
从source的“源”意义上理解,应该是吐出来的意思。而sourcing又有采购,买入之意。
用户名:iC921
注册时间: 18:14:00
查了个ADI的datasheet,开集输出电流也是用sink,肯定是由外向内,没错了。但我怎么理解成拉而不是灌呢?按照我的理解,这个时候是索要的意思,属于拉过来、拢起来的情形……哈哈,我明白了,我想的不是跑卫生间轻松一下的那种……
OPEN COLLECTOR OUTPUT
Output Voltage in Logic “0”,ISINK = 8 mA ……
Output Leakage Current in Logic “1” ……
Voltage Range ……
Fall Times (Load = 500 pF and ISINK = 5 mA);……
用户名:chunyang
注册时间: 18:42:00
本帖最后由 chunyang 于
18:52 编辑
呵呵,这也是对汉语理解不够深入所致,问题就出在这个“拉”字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
现代科学技术术语、概念什么的大多是在20世纪早中期翻译的,很多干脆来自日本人的汉字翻译,那个时代搞翻译的专家(包括日本的专家)多数都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留洋背景,对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及精细度等普遍比今天的专家强很多,只是毕竟时代变迁,现在是“草根时代”(或者叫“平民时代”,西方的称法),“草根”们的文化底蕴当然无法跟真正的专家相比,但草根们人多势众,甚至可令正错互逆,语言又没有绝对的正误标准,有此现象也属必然。
用户名:iC921
注册时间: 19:20:00
确实,看那些老术语就很舒服,很享受!
不过,要是不到现在这个平民时代,921可能是最低层平民呢,平民功夫都不会。
多谢chunyang的详尽解释!
用户名:awey
注册时间: 22:43:00
其实是为了便于交流,而有必要统一的一种称谓而已。
我以前一直将“拉电流”与“灌电流”认为是等同的,拉 与 推 是一对反义词,拉 是接近, 推 是离开,
常说的推拉(推挽)输出,拉 就是电流流进的意思。
用户名:mcuisp
注册时间: 23:22:00
本帖最后由 mcuisp 于
14:07 编辑
其实中文的灌、拉起得一点都不形象、科学,鄙视起这名词的前辈。
sink/source是很清楚的,隐含了“吸收”“源”的意思,而且都是以端口为主动方。
搞个灌、拉,谁灌谁,谁拉谁?一桶糨糊。
找找台湾的译法,肯定比“灌、拉”科学。
我的看法,共 产 党 的技术官僚政治是很正确的,但能力是很差的,搞出很多不伦不类的东西
还是三 民 思想 武装的台湾同胞语言能力强一些。
英文的sink/source都是以所述IC为主动一方。sink表示端口为低电平,吸收电流;sourcing表示端口为高电平,输出电流。
而中文的为什么就反了过来(被别人灌,被别人拉),搞得后人统统容易出错。
用户名:chunyang
注册时间: 12:03:00
楼上看法偏激了,甚至有些“屁股决定脑袋”,问题的本质在于:二战后在中国大 陆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几乎将汉语言文字知识丢光了,现在尤甚,人才上可以说出现了断层,而“灌电流”、“拉电流”等等的译者大都是更早一辈甚至两辈的,他们学贯中西,翻译至此已经是非常到位,至少用一个字去表示,找不到意义上更贴切的,汉语本来就是这样。
日本当年大力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因译者都是士人阶层,而士人阶层都有着良好的汉语言文字训练背景,甚至在“形”这个层次上其程度已经远远超出同期的中国,他们使用汉字来翻译西方特有的词汇,中国也加以采用。但自二十世纪中期左右开始,随着掌握深厚汉学功底的老一代日本士人逐渐凋零,怀着强烈民 族 主 义情绪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则抛弃了汉语,此后日本人对西方词汇的翻译逐渐采取“直接音译”法,现在这已经是日本人唯一的翻译法了,那个别扭就别提了。
在中国,也有人大力鼓吹直接音译法,不过这么做局限性很大,还不如直接讲英文算了,只是现在同时精通科学技术、西方文化和汉语言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也许直接音译将会成为不得不采用的翻译法吧,但这绝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
用户名:因特网用户
注册时间: 12:17:00
awey “常说的推拉(推挽)输出,拉 就是电流流进的意思。”???
用户名:awey
注册时间: 12:29:00
本帖最后由 awey 于
12:31 编辑
我认为这个 灌 和 拉 说法的来历,历史不会很长。
晶体管出现也就是几十年的事,传到中国就更晚了,而sink/source这个词出现在电路上,可能还要晚。
记得以前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没有灌电流的说法,而是说“推电流”和“拉电流”,
在英文里面,推挽是“push-pull”,push是推的意思,即电流流出,而pull是拉的意思,即电流流进。
用户名:mcuisp
注册时间: 13:34:00
本帖最后由 mcuisp 于
13:53 编辑
关键是灌、拉的主被动方向与英文的不一致。譬如PIN1 为低电平,sink 35mA电流,英文可以表述为&PIN1 sink 35mA&,PIN1是主动方;对应到“灌电流”,却是“PIN1被灌了35mA”。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术语应该传神,容易理解。
相信sink/sourcing的本质,凡是电工都很容易理解,为何偏偏“灌电流”“拉电流”多年来一直“为此困扰”,正是因为这两个名词不传神。个人认为应该划入要淘汰的一类术语。否则,若干年后,仍然有电工为此浪费脑细胞。
我看过不少台湾的电子术语,感觉比大陆的术语更为传神,不排除我 党在6、70年代为了“陆 独”,故意搞出一套术语。所以有24楼发言。
问题的本质在于:二战后在中国大 陆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几乎将汉语言文字知识丢光了,现在尤甚,人才上可以说出现了断层=====这正是我 党为了洗 脑,达到“文化 独 立”“文化 分 裂”的目的,而有意为之。否则,怎么会如此容易“丢光”,难道二战以后,大陆出生的小孩都天生缺陷是笨蛋或懒人?
以Chunyang老兄的睿智,应该不会不清楚其中奥妙吧?
至于“屁股决定脑袋”之说,何意?本人平民电工一个,只有站的位置,哪有我放“屁股”的地方?呵呵。
当然,以上所言,纯属本人的“合理”推测。能看入眼的且看看,看不惯的,且略过。
用户名:mcuisp
注册时间: 13:57:00
本帖最后由 mcuisp 于
14:03 编辑
物竞天择,词汇也一样。
既然大部分人觉得“灌”“拉”难理解,那就让它们淘汰吧。
或者直接用sink sourcing。或者创造或引入新名词。
所谓的“喝饮料”为灌电流,“拉尿”为拉电流,这种类比一点都不严谨,形式上的助记方式,误人子弟而已。
要把sink-灌;sourcing-拉这两者对应起来,始终很别扭。
用户名:ljm810010
注册时间: 13:59:00
哈哈,这个很形象,从今天起我也分得清了~~
类似的还有 送话器 受话器
用户名:chunyang
注册时间: 14:11:00
当代国人汉语言文字功底普遍较差确实拜“教育”所赐,楼上所言不虚。我说的“屁股决定脑袋”是指当代国人因D的“教育”之“功”所导致的“果”,我们的屁股其实都坐在这一边,都是汉语言文字功底不怎么样的,虽然屁股已经坐在这了,但脑袋可以有两种对立的选择:要么干脆废除传统文字的本意,向当代日本学习,将西方人创立的概念、名词什么的来个直接音译,说话作文来个不土不洋、又土又洋;要么重新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将自己的民族语言适应现代潮流。显然,前者要简单的多,也是目前的主流,这不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结果么?俺不反对语言的融合,特别是口语,但书面语言如果像现在的日本那样对西方概念、名词来个直接音译,俺觉得这实在是令人惭愧的事。
呵呵,解释一下,令楼上误解之处敬请海涵。
用户名:mcuisp
注册时间: 14:22:00
本帖最后由 mcuisp 于
14:30 编辑
我的言辞有点过火,已修改。
要被“自宫”了,有点恼羞成怒,哈哈。
不仅要学习老兄的见识,还要学习老兄的风度
刚google了一下台湾的译法(数位电路 sink),貌似台湾就直接讲sink/source,呵呵。有的地方source简化为SRCE.
台湾叫数位电路/类比电路。大家可以google一下。
用户名:maychang
注册时间: 15:13:00
类似的例子很多。
比如说接点(继电器等),现在要用单片机等设备检测这些接点闭合与否。英文中有“wet”和“dry”之分,汉语直接译成“湿接点”和“干接点”,意义与原文相差太远。但已经约定从俗,不好改了。
用户名:王奉瑾
注册时间: 15:19:00
过分崇拜老外不是好现象...
即使不用灌和拉,技术也未必能高到哪儿去..
用户名:mcuisp
注册时间: 17:54:00
台湾不用灌和拉,技术比大陆是高是低很明显。
另外从政 治 正确的角度,台湾绝对不是“老外”,呵呵。
用户名:王奉瑾
注册时间: 18:02:00
台湾技术是因为不用灌和拉提升的?
这个幽默度百分百..........
用户名:mcuisp
注册时间: 18:06:00
我的意思是大陆用灌、拉这种不好理解的词,会导致很多人浪费脑细胞。
种种细节累加起来,会导致大陆技术降低。
实际上大陆的技术发展,一直受很多人文和政治因素的困扰,这是现实。
老王就是缺少点相对论的幽默感,哈哈
用户名:王奉瑾
注册时间: 18:12:00
做技术不能扯那么远..
LS要是真想幽默,就先把CHUNYANG摆平了再说
没技术含量光扯...没有说服力...
用户名:PowerAnts
注册时间: 18:13:00
灌和拉,多形象啊,这个译法好
用户名:li_mu
注册时间: 18:20:00
看看当初TW到美国可以学什么技术,大陆过去可以学什么技术,就知道,技术好坏就在美国一念中
他给你技术或允许你发展技术,你的技术就发达
他对你禁运(尤其是基础实验设备和工艺设备),你就自己摸吧,那时间比理解什么灌电流拉电流花的时间可多多了
至于是用汉字还是蹦上几句英文只与交流对象有关,你要是总做外单不蹦也难
热门型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流的大小用什么表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