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了解一个人的具体方面心理方面的人呢?

学心理学的人养小孩会有什么不同吗?
来源:zhihu.com
【经常会看到各种心理学方面的养育小孩的建议,从智力开发到性格培养,哪些必须做的,哪些不能做的,都是一套一套的。想知道这门学问的用处究竟大不大?学心理学的人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遵循这些建议去当父母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小孩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我和老婆,都是心理学专业的,也都系统学习过发展心理学。我以前上学的时候,也经常观察我的心理学老师们是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的。现在自己做父母了有了一些亲身体会,分享给大家。1.有心理学背景,最大的好处是你不会盲从,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比如我们去体验早教班,工作人员会说,你家宝宝,这个方面的发展落后了,那个方面需要重点加强。我估计这招对一般的家长都挺有用的(看到可爱的宝宝,你愿意给孩子最好的)如果你学习过心理学,你会明白,首先每个宝宝都有发展差异,也有各自的气质类型(是气质,不是血型。这个确实是天生的,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所以你首先需要接受你家宝宝的特点,而不是去和别人家的盲目攀比。所以当我们听到早教保有这样说法,我们就会放弃这家早教中心,因为我们自身有判断能力。2.我们也会主动学习的育儿方面的知识。一方面,现代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平时肯定需要多多学习。另一方面,以前上学时候更多是给予理论上知识而非实际操作,这是两种知识体系。所以我们有价值观之后,还需要去学习最新的操作经验和知识。这个和普通的家长应该是一样的。3.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是一起成长,从个人的行为习惯到心理能量。学习心理学,可能会让你更加敏感,更加积极主动去接受这种变化。所以我一直认为,孩子确实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珍宝。他们是无条件爱你们,无条件依赖父母们 。心理学家会告知你,爱的能力和依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请牢记一点,当你付出的爱的时候,你也收获满满的幸福。而这些在当今的社会显得更难能可贵。积极主动为你的孩子去改变自己,无条件去爱你的孩子,将是你身为父母最大的收获。4.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孩子也是如此。实际上,宝宝的成长过程的本身就是人类克服种种困难的纪录片。所以我经常感叹小朋友的神奇能力,突然开始走路,开始说话,开始使用工具。这些事情要让机器人完成何其困难。在当父母的过程,每个月似乎都会有焦虑的问题,我们特别着急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宝宝,没有任何问题要去解决。而宝宝目前这些问题,恰恰是他正在学习和努力的过程。比如现在让你去学习开飞机,你能一次成功吗?所有的失败和挫折都是为了明天的成功。这是我和朋友们分享最多的心得,不要太心急,给你家宝宝再多一点耐心,相信他有能力能处理好这些事情。我们人类是如此的神奇!5. 我从我的老师们获得最大启示,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这大概是东方特独哲学思想。顺其自然,不是放纵,不是无负责。而且尊重孩子的客观发展所需,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从小平等对待每个孩子。我认为,孩子的问题大多数都不是问题,是他自身发展的过程而已。另外还有不好习惯或者脾气,大多是家长的自身的问题。想要一个好宝宝,所有要自己做一个好家长。别总是严格要求你家宝宝,而放纵你自己的行为。第一次在zhihu写这么多东西,有点乱七八糟,大家随便看看就好。补充一点:大家对『顺其自然』反应很大。我稍微补充一下:顺其自然核心是尊重自己宝宝的客观发展规律,而不是盲目的攀比。说个自己的故事,我们家宝宝在路上被星探发现,然后我们也很好奇去经纪公司了解情况。但是我们做父母心理很理性,我们自己没有艺术方面的特长,家里也没有给宝宝提供这样的环境。自己的宝宝的也没有体现出对音乐和舞蹈有特别敏感信号,所以我们不太会非理性在这方面给予特别高的期望。而更多重视自己宝宝体现出现自己的特长。
我是心理学本科,考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学校是专职心理老师,刚毕业时教过5年政治,当过2年班主任。自己有一个三周半的孩子。自己有了小孩之后,我和其他家长的不同在于:1.对他人教养小孩的态度和方式意见超多:小孩在哭闹,我妈吓唬小孩子:"再哭,你妈妈就不要你了!",我很生气地说,你这样会破坏他和妈妈的关系,以后会很粘妈妈,不要让他感到恐惧啊!我妈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这么带你的嘛。
甚至连其他人的小孩也要管,吃酒席的时候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处乱跑乱跳,我朋友很生气的把小孩抓回来,屁股一顿揍,还连打带骂。我马上表示,你这样打他会听吗?朋友说,大部分时候还是不会听,但偶尔还是有效的。然后我就开始blablabla……2.会不自觉地把小孩子当成实验研究对象。碰到新生儿总想在他耳边打指响测试听力正不正常。看到安静的小孩就想了解他的父母、近亲的性格特点(我发现小孩有很明显的天生的倾向性,我自己对害羞心理很感兴趣,下学期准备在学校心理社团开班一个“害羞研修班”)。会自以为是的写自己的育儿经。3.被逼无奈的装“育儿专家”。因为很多人都会觉得我有专业背景,肯定是个育儿专家。实际上我以前对小孩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但为了符合别人的期许,我只能经常装“专家”,尽量不露破绽。不过这装的过程也让我成长了很多。4.当然,我真的比一般人更会教养小孩,但是真心比不过我老婆,所有的小孩就是更喜欢她,一个神经大条毫无专业可言的妈妈,至于原因不详,没仔细研究,也想不明白。5.对于市面上的育儿经,只能作为参考,地区文化差异,个体差异都很大,批判的接受。总之,教养小孩,我能做到说得比唱的好听。
心理学有很多不同的分支,我是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方面的理论,说说我的看法。学习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人,看法可能又有所不同:1,关于必须和不能做的:我认为得是一些久经检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才配得上「必须」和「不能」这么严重的字眼。朋友们,如果今天有这种教条还不为大众所知的话,请相信,心理学者是绝不会无视名利,只一味在小圈子内传播的!最有把握的教条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必须保障孩子的生理需求,不能虐待(注意是虐待而不是惩罚),不能抛弃,这些都与常识无异。2,有的儿童心理学家整日观察儿童的行为,总结出一套规律。这些规律总体上经验性的成分居多,例如发现蹲下对孩子说话比站着说效果更好,近距离比远距离更好,有肢体接触比无肢体接触更好,之类。行为学家还会上升到理论思考的层面,比如应用行为的效果律,去设计强化和惩罚机制以塑造儿童的行为表现。这些想法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方案」。现在也有很多儿童心理学家在研究层面上设计和检验这类方案,可能国外会更多一点。国内还是以抄为主。3,这些方案的推广过程中,通常会有商业因素的参与,有时不免会有夸大和过度解释(起码在国内是这样)。但就它们的设计初衷,和经过实证检验的部分而言,都只能聚焦于即时行为的改变和优化(比如我刚学习过一套来自美国的类似于「如何让孩子学会在超市里守规矩」,「如何强化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之类的行为方案,就很棒,以后有机会可以分享),减少养育过程中的冲突,提高家庭沟通的效率,等等,但不可能聚焦于「十年二十年后,这个孩子能否成功或幸福」。4,为什么不可能?因为方法论远远没发展到那一步。二十年的纵向数据很难积累且不说,就算积累了也没法得出因果性的结论,因为混淆变量实在是……这个稍微受过科研训练的人都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受到多少变量的影响?他小时候被骂,长大以后自卑。你就能说被骂导致自卑?5,但现在很多父母的担心,恰恰是在于「十年二十年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焦虑,我觉得一方面是来自于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反思,发现如今的问题都来自于早年,说白了就是父母的错(请看豆瓣的)。很多心理治疗学派也从早年着眼,最突出的当属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但还远不止这两家。说起来,这种思路从逻辑本身并没有错,毕竟说到底,现在的问题肯定和过去的经历有关。——但我要强调的是另一方面,很多人据此引申出一个推论,在我看来,这才是育儿经在今天大行其道的根源:既然我今天的问题源于当年父母的错,那么我作为父母只要不犯或少犯错,就能培养出一个没有或少有「问题」的——或者说,成功或幸福的——孩子来!6,在我学习心理治疗之初,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也希望为将来的孩子创造更完善的成长环境。我估计这种想法也有不少同行有过。但是随着见到的越来越多,我开始迷惑:到底怎样的养育方式才是更好的?什么时候该接受,什么时候该拒绝?这个说要无条件积极关注,那个说边界要清晰,这个说要关注感受,那个要关注行为,都有道理,都拿得出实实在在的案例。然后聪明人说了,哪种说法都不能走极端,要找到一个折衷的平衡。好吧,但问题是这更难了!什么样才叫平衡?7,后来我慢慢就不再思考这些问题,觉得很无所谓。一方面是理性思维告诉我: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因素多得很,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我根本就没法预测她今后的走向。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通过一些体验和学习,对自己认识得更透彻一些。我发现我之所以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更好的环境,其实更多是为了我自己。这种追求的本质还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实现自我的工具。嗯,我好像一直在跑题。现在说回来,心理学的知识背景肯定可以给育儿一些指导,比如前面说的,在即时行为的的改变上提供经验性的参考(不能保证一定适用),又或者,对孩子的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更早期的识别。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之外,心理学工作者在育儿方面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了。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这份淡定会让我教养孩子更自由,更轻松,这在我看来特别宝贵。而且这份淡定是学不来的。即便看了这篇答案的你们,也不见得愿意或者能够做到这种淡定。说说我的孩子吧。我家闺女现在一岁半,目前看来性格相当顽劣,黏人又怕生,又任性,稍不顺意就咔咔大闹,人送外号「咔咔公主」,从来没有对任何除了吃以外的事物表现出特别的专注和兴趣……但是我和孩子妈妈都很淡定。我们有时会宠着她,只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不想看到她失望,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无条件积极关注」,也有时会拒绝她,只是因为我们能力有限,没法满足她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要「设置合理的边界」。我们带她去过婴儿游泳,去过早教班,也只是为了尝试一些新活动,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有助于智力开发」,她不感兴趣,然后我们就退出了。我们也会累也会烦,也会让她受委屈受惊吓。当然,我们心疼她的感受,所以我们也会道歉。我们不觉得这家伙会表现出什么不一样……前面也说了,她性格不怎么好,也丝毫没有早慧的征兆,学会说话走路都偏晚。同月龄的小孩都会背唐诗了,这位姑娘还停留在叠音词的地步,估计将来学习也就那样吧。反正清华北大我也都见识过了,也不需要她再考一次……她跟我俩的关系很好,这倒是比别的小孩稍微明显些,有个什么好东西都记得给我俩吃(没人教她),常对我们搞一些恶作剧也不害怕,如果是我们跟她商量事情她也会比较合作。但这也没什么,因为迟早也是要叛逆,要分开的。总体上就是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不点一个,优点和缺点都不少,肯定会有很多她自己的问题(没法预测是什么),免不了要吃苦也免不了要难过,很可能也会在豆瓣上哭诉,是父母祸害了她……但是我想这也没办法吧,如果这些发生了,那这就是她的生活,而且谁说这样的生活不可以?硬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在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孜孜以求孩子成长得「不一样」的今天,这种平凡的小姑娘反倒是真的「不一样」吧。不过这些其实真的都很无所谓啊。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我学的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未婚,所以可能感触还不是特别深刻,只是举一些真实例子谈谈个人的感受。研究生的时候,听闻学校一位教授发展心理学的老师的孩子有些精神问题,大概是这位老师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了一些行为研究,具体的情况我不得而知,所有老师对这一事情都讳莫如深。这位老师当时已经退休了,仍然要照顾自己甚至比我大的孩子,其中酸楚自不必说。这个例子当然有些偏颇,毕竟问题是学心理学的人是【养育】而不是【实验】孩子,但是这个例子让我思考一些问题,在今天广泛应用的某些行为方法,学心理学的都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仍然是有很多局限性,在实验室特定情境控制下的结论是否真的能够推广的实际生活?所谓的【养育】如何又不是人类在教育和发展心理学过程中的【实验】摸索呢?看看心理学史,行为主义之父斯金纳曾设计了一个箱子来养育自己的小女儿,被称为“箱中的婴儿”,这个女儿长大了看起来似乎还不错,成为了一个以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的艺术家。可是这并不能说就是斯金纳的箱子和成就有因果关系,如李松蔚老师所说,这其中的变量太多。而同样是行为主义的华生,他的两个儿子似乎后来都不太好,同样的,这也不能说就是因果关系,想想华生“给我一打婴儿...."这句话,我只能笑。当然我也不是一味就否定了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有些关于学习和不良行为的纠正方法确实是非常有用的。第二个例子,在一次课堂上,一位老师说到他的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第一名的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当时说“我和她妈妈一个是心理学博士,一个是教育学博士,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成绩居然还没有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孩子成绩好?”讽刺的是,当时他正在给我们讲“合理情绪疗法”,说完我们十几个学生默然地望着他,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即【凭什么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要是最好,凭什么人家的孩子就不能好?】我想这也是所有学心理学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父母本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属正常的期望,可是一换成学心理学的就实在有把自己学的知识跃跃一试的心态。有意无意的把孩子当成了实验观察的对象,自然对孩子的成就期望也会更高。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可见有多大的压力。在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18岁的安德烈呼叫”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如苏轼所说“无灾无难到公卿”。第三个例子,同样是我的心理学老师,她的女儿出生有只脚有点缺陷,走路稍陂,这是一个温润如玉的老师,她曾在一次课堂上说,”我时常为我的女儿难过,就算我学心理学也不能帮助她太多,我只能告诉她走在街上面对陌生人的关注和异样的眼光时,学会微笑,那么他们也会给她一个微笑。”说的时候,她的眼中充满泪光。这个孩子长大后必然比一般人更加艰难,这是我老师和她孩子都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她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应用心理学知识做出尽可能的改善。据我所了解,我的心理学老师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比一般孩子大的差异性,成绩有好有差,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更好些,但这也没有见到相关数据的统计支持。综上,我个人认为,学心理学的人养小孩,大概最先要忘记自己是学心理学的吧。学习做一个普通的父母,给及孩子普通的爱,这就够了。我们都不是心理学家养出的孩子,好像也没有太差。
感觉有必要更新下答案了。有两个故事,一个是和养宠物有关的,另一个是谈恋爱有关的。最近受一个姐姐的影响,我对养宠物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她养了一条拉布拉多(母的),一条阿拉斯加(公的),每天带她的儿子女儿出去溜弯儿。我注意到一点“和狗狗在一起的时候,自己需要变得非常非常有耐心,你让狗狗坐下,往往说5遍他还不会坐下去。”后来我就自己养了一只泰迪,每天教他坐下,卧下,恭喜发财之类的,和泰迪在一起的时候,很平静。耐心的教,用他能学会的方式教,毕竟我们是不同世界的。“永远不要以为宠物在以和你同样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你要去发现他们的世界,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你的爱。”这和养孩子是一个道理。小红(女朋友的室友)和她男朋友(小明)谈了8年的恋爱,异地恋。最近分手了,原因是小明另有新欢。当时女朋友也觉得这个男的是渣男,小红很爱小明,从来不和其它男生亲近的。如果一段关系破裂了,仅仅考虑自己做了多少努力,牺牲多少,这是极低情商的表现,你努力再多没有抓住对方的需求点,一切都是扯淡的。“如果以女生的思维去揣测男生的心理,女生多半会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为何男生慢慢不爱自己。”通过这两个故事,我想说的是:小孩的世界也许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想表达的东西&&我们实际表达出的&&对方感受到的,这之间存在损耗,我们表达出来的,不一定完全是我们想要表达的,,对方感受到的更有可能不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所以如果三体中的意念沟通方式能够实现 一定会少很多误解。下面的写于2013年年底。又一次感到是一群不懂心理学的人在胡扯。如果我是工业心理学方向、社会心理学方向、纯认知心理学方向,是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我知道一些,英文文献看过几十篇,但那又怎样,我还是不能真正理解发展心理学,哪怕是最基础的皮亚杰理论。课本是个很神奇的存在,一页一理论,一章一领域,一本一方向,大牛们毕生研究才提出一些发展理论,写了几本专著,难道我只是上了一门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去幼儿园做了一些很水的实验就能在将来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有多么大的积极影响了么。最容易出现,也是我最担心的,自撰一良方,服之,zu。心理学给我们最多的是更好的了解自己,首先提高了我们的思辨能力,逻辑严密性,其次我们是实证的科学研究,就算是儿童,我们也可以有不同实验范式去做:习惯化,延迟满足,数字线等等我最近两个科研项目都是儿童发展的,每周都要跑幼儿园,我感受最深的是:我现在能够接受班里的各种孩子,不管他们多么淘气,或者多么abnormal,我知道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回到问题,市面上有很多有关儿童成长的书、资料,对于这些我就直接说,当自己的孩子表现得还好时,没有必要(没有处于正态分布6个标准差之外),并且最好不要做,否则会造成很大的期望效应。如果孩子某天不怎么在状态地做了一下智力测试,结果Z是负数(离差智商:以Z分数来计算,Z等于0代表平均水平;这里用Z,是因为不同的离差智力量表所使用的标准差是不同的,有的是15,有的是16),于是你就会处处觉得自己孩子智力abnormal了。学心理的会不会遵循一些理论或者原则去教孩子,肯定会。但是否有效另当别论。我们发展心理学老师给我们讲的更多是人生价值,科学研究实质的问题,其中会说到很多那些成人看起来不能理解的儿童世界,举一个简单例子:上幼儿园的儿童,他们经常会“拿”别人的东西,并且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偷。 最近一直在关注anger类的儿童(anger气质,或者anger state)的一些行为特定,认知偏向,系里面一位老师发的一篇JECP文章中的研究使用"空间注意线索范式"发现anger儿童对奖励线索有一种注意偏向;其实anger的人有很多优点:对目标执着追求,不易受挫折影响等等。。通过读这一系列研究我对儿童表现出的anger有了新的认识。也许将来我还会希望我的孩子属于high anger 气质的。如果是心理学专业的可以谷歌一下(Anger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to reward and punishment in children )效果得看你学的是否到位。具体的我前面已经说了,一门课,一本书,几篇文献的作用很微弱。另外,把孩子送到好的幼儿园,多参加幼儿园的讲座对教育很有帮助。在这里我黑一下杭州某一幼儿园,在课上老师是有多大的火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小马(一个在最后一排的小男生做操不是太好)。我们科研项目的幼儿园基本上是杭州最好的幼儿园(不是刚才那个),他们的老师不只是理论精通,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有丰富的经验。曾看到一个班主任在和一位做儿童数字能力的研二的学姐在聊现有教育中儿童数字能力的教学!!!搞研究的再牛逼,也没有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牛逼。。。这个幼儿园儿童的发展要比被黑的幼儿园儿童的发展提前至少两年(我专门比较过两者的差别)这里可能会混淆一些东西,能来前一个幼儿园的基本是都是学校教授的孩子。家长们的作用也很大,不能单从幼儿园来说。如果是心理学专业的,上面说的难免有不严谨的地方,求多指教;如果不是,那记住"我刚才说的都是错的,理论不等于实践,理论不可能包含所有"。
发展心理学很厚一本书,我也不能把整本书都抄上来,捡最重要的仔细说吧:要有规矩(这半句虽然是我后加的,不过我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要与小孩讲道理1. 什么是讲道理?所谓的讲道理,就是对小孩讲清楚,为什么能做某件事,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为什么不能做某件事。举个例子:XXX,为什么要抢妹妹玩具?你已经有玩具了,为什么要拿妹妹的?妹妹的玩具好你很想要啊?那为什么不求妹妹借给你?抢别人东西是不是坏孩子?你不要做坏孩子对不对?快去跟妹妹说对不起,然后问妹妹能不能把玩具借给你玩一会儿,快去。2. 讲什么样的道理?很简单,大到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这种大道理,小到上厕所要洗手、别人给糖要说谢谢、踩了别人脚要说对不起这种小道理,任何你觉得使小孩“成为一个好孩子”需要记住并且执行的东西,都叫道理,都可以跟小孩讲。具体什么样的孩子叫“好孩子”,这个没有一定之规,每个父母自己标准不一样,自然最后教出来的孩子就不一样,性格、行为准则什么的都不一样。性格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没有说谦让就一定好强势就一定不好。3. 为什么要讲道理?建立行为规范和自控能力。刚刚具有活动能力的小孩其实没什么章法,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该按照什么规则行动。能不能打人,能不能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些都要你去教他,不断去规范他,让他渐渐成为一个遵守一般道德与纪律的人。当然,简单的打骂也可以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但就好比你把一个罪犯关到监狱里,他不能作奸犯科,放出来了之后呢?他自己管不住自己,就还可能犯罪。同样的,道理的申明,有利于建立小孩自己的行为规范,增强他自己的自控能力,这样你不管着他、不盯着他的时候,他也知道该“听话”,知道先做完作业再玩。知道什么叫“省心”吗?这就是省心。为自主能力奠基。一个孩子有想法,会思考,有强自理能力、自主能力,以至于以后的自立,这些都离不开他自己的素质和准则,有了这些基础才能有上层建筑。基础是什么?就是小时候父母对你说的道理。遇到一件事,该怎么做,能怎么做,我要怎么做,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这些东西,最初都来自于你父母从小告诉你的“要与人为善”、“要和小朋友分享”、“错了要说对不起”、“要诚实”这些东西。就算是美国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也都在跟孩子讲各种道理(“Be a good boy / nice girl!”),这样的好处是,你讲道理讲到十来岁,很多事儿就不用管了,该放就可以放了。但一点道理都不讲,从小就一味的放任自流,这并不能培养小孩的独立精神,这只能让他们更放荡、更没有章法,当然,如果你管这叫独立,fine,随你便,要不是怕他们危害社会我连“傻逼”都不屑说。4. 怎么讲道理?既然是道理,就一定要稳定。今天你告诉小孩不能闯红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然后第二天你自己带着孩子闯红灯,然后跟他说,抓紧时间该闯就闯。那小孩子会问了,是守法重要还是自己的30秒时间重要?这时候你就不好说了。因为小孩子自我判断能力其实很差,需要你帮助他建立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总是变来变去的,小孩子自己会很混乱,不知道做什么好,因此可能就会暴躁(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什么行?)、懦弱(我到底该做什么呀……)、胆太肥(什么规则,狗屁啦!)或者胆太小(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好怕怕啊……)。要守信用。不能今天说考了100分给奖励,明天真考了100分又抠门什么奖励都不给。这样小孩会认为,你制定的道理和规则没有用,不信任你,渐渐就不会听你的了,以后你再怎么打、再怎么骂,这层信任没有了,就再也不管事了。与奖惩结合。一般来说,物质刺激结合精神说服,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得到奖励,他也会慢慢自己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当然,奖励不能太多,惩罚也不能太重,这会让他们觉得,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奖励/逃避惩罚,而不是为了遵守规矩、“做个好人”。所以奖励要适当,惩罚也要适当。重视交流。很多父母惩罚或禁止某些行为之后,默认孩子已经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这时候你就要主动去问:你知道妈妈/爸爸为什么这么做吗?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听小孩子说,多听他们怎么想,必要的时候跟他们商量一起来确定什么是“道理”、怎样做才是对的。需要明白的是,孩子有孩子要做的事,大人也有大人要做的事,必要的时候,做父母的是需要给孩子做让步。孩子越大,越要重视交流和沟通。你是在讲道理,不是在独裁(虽然早期看起来是这样)建议关注微博 杭之冯玥是我的小伙伴()。他是体坛周报的足球记者,杭之是他的女儿。他在我眼里看来是很成功的父亲(当然,我母亲也很成功,但她不发微博,哈哈)。他女儿刚幼儿园毕业,平时会发很多和他女儿相关的、有趣的生活趣事上来,有的很温馨有的很搞笑,但基本上都是有效沟通的典范。妈妈的微博()我没太关注(因为本来是为了看足球微博关注的爸爸),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加一下。我嘛,只推荐自己确定好的,嘿嘿
我学心理学,也学了教育学。咨询比较久远,2003时候开始到现在十来年了,一开始倾向策略现实认知行为。05年拿二级证书,同时也教授心理咨询相关内容。06年接触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学等。 07年开始长程三年中挪中美等培训…… 。恋爱结婚生子……怀孕的时候接了转介的以为是学期不好闹自杀,其实是同性恋自我认同发展方面的冲突……
我突然想,万一我以后儿子同性恋怎么办(我怀孕的时候就知道我是要儿子),再想随便啦,他的事情。是的,我是有的地方龟毛注重细节,有的地方又很大大咧咧的。我觉得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他我所能做到和我这么多年经验下来知道怎样扣分会少一些。怀孕的时候我就学习了很多,有些超级有效,包括听懂孩子的哭声等等。行为训练某些方式也不是不可以。一岁的时候(很感谢润本心理咨询老总)我N次重听精神分析初级课,带有的问题是怎样照顾好孩子(其实建议大家不管上什么,都最好带有问题,提好的问题很重要)得到的答案是“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前者做的并不那么好,后者我一觉察做到还有,“有话好好说” 情绪之下做不到,但是情绪过后是可以再沟通的。前十八个月没有超过一周以上非分离,所以小朋友一开始27个月上幼儿园被评为是屈指可数没哭的孩子。 选择可能范围内最好的早教和幼儿园。而且老师说他能听得进道理。 (其实我很注意少和他碎烦;而且我都是自己看大电脑,他在我旁边地上或者床上玩玩具什么的,我和他有互视拥抱等互动,但是我很少陪他玩,成天抱着我自己的乐子)(很少陪睡,小朋友大部分时候自己入睡,今天他如愿以偿又把床搬回我房间和我一个房间睡
= = 我郁闷)我坚持母乳到2周半左右自然断掉。 暑假当他说去动物园,爱乐游什么的时候,我带去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练太极拳…… 保留野性,修身养性嘛。还有一些 养育和我的专业经验还有个人性格都是相关的。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心理学的知识就好像是个拐杖,或者是份先人旅游的推荐图,可以参考…… 还有我其实是脾气暴躁和懒散的妈妈,但是情绪上来我一般time out 自己去冷静下;该勤劳的地方都会做……或者有替代方案等。相对比较善用资源吧,有什么会有同行帮助干涉,我其实不习惯干涉类处理孩子情况,因为他还处于建构状态;而心理咨询等其实是解构和重新建构,有很大区别。 所以我偏好现象学角度和后现代角度来理解还有处理他的问题。推荐Yale的一套 《你的 1 2 3 4 (一直到14)岁的孩子》 我们有很多理想化,但是也更要理解这个阶段孩子本身有的状态。还有《学会倾听与关爱》这一系列的练习手册,个人经验认为这些通过,孩子一辈子心智化的能力就差不多了。《情感依附》 这本三十年追踪手册也很推荐!我孩子月底4岁了,我会惊艳很多他的点滴,很多他的发挥会让我知道他不会有某些当事人所有的那么严重的问题…… 他在健康线上,尽管他有他的烦恼困惑和奋斗等等。我会说,如果我没有学心理学,没有心理咨询这些相关经验等,我不会如此养育孩子,但是我很感谢我有这些。 这确实让我生活更好。————————————————————————————还有关于很多学习心理学等人的问题方面…… 05-07和某些培训大牛聊过,一开始我们估计1/3是病人,后来发觉还是低估了,至少2/3能算是比较严重的。为什么不是去求助专业人士而是自己努力呢?没办法,最初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不可靠啊,我要靠自己啊,爸爸妈妈我会变得可靠来让你们依靠的……孩子的忠诚,从咨询中的理解,到自己孩子的体察,是很奇妙和感人的。
实在是想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育儿太重要,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两种人可以教育好孩子,一个是最上这种,精通心理学。一个是一无所知者。追求民主人权的人说白了是追求两点,自由、平等。如果能把自己的追求,转换成自己的所作所为,自由平等必然实现。也就是说,给予自己的孩子自由、平等。能做到自由平等的前提是爱。这里说的爱,是我爱你希望你开心快乐。并不是说,我爱你,你要按照我说的来。也就是说,育儿的两个基本态度,爱和自由。有那么一句话,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TBBT是电视,并不能做生活的实例,心理学的分支很多,认知实验派对精神分析一无所知是常有的事情,Leonard的妈妈的设定有bug,Leonard从小被她拿来做脑电分析,所以她是认知实验派,当然专业称呼不是这个。但是Leonard的妈妈有对Penny的经历大加分析,这是精神分析派的做法,如果她是精神分析派,是必然不会把Leonard养成这样的,所以说这里是有个bug。心理学还有一个流派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做法参见巴普洛夫的那条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沫的狗,这种塑形方法,见效快实用。缺点逆本性,好好的一条见了食物流口水的狗训练成了听到铃声流口水的奇葩。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喊,无为而治。大概两千年后,这也还是只能作为想法。无为而治,顺应本性。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性格,哭闹,不讲道理,由他闹去,过了那个阶段自然好了。大概我们都听过这种说法,小时候越顽皮的小孩,长大越有出息。从小乖乖的,大了反而容易出问题,依赖心重,没法好好找对象。逆推一下,原因很明显。小时候乖,是乖乖的大人会喜欢,这种小孩的自尊低,不认可自己的本性,过分顾虑其他,长大一事无成也是正常。小时候顽皮的小孩,知道自己不管怎样都会被喜欢,自信高自尊,长大大有所为。如果用树做比喻的话,小时候乖的小孩,根基薄弱,小时候胡闹的,根正稳妥。人之初,性非善也非恶,人的性格都是经历决定。一般一个人的父母怎样对一个小孩,别人也就怎样对他。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做坏事的人,大都有悲惨的经历。小孩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伤害是抛弃,我每次看到留守儿童就各种不安,等到这一代的小孩长大,出现再多问题,都不足为奇。寅吃卯粮必然会付出代价,愚蠢的为了高的GDP的代价就是一代人。我认识的好多人因为各种原因由爷爷奶奶养大,这些小孩平常看起来再正常,到了找对象的时候,迟迟找不到对象,就开始表现出各种问题了。另外一大伤害就是忽视,孩子多的时候,或者父母贪玩出轨,所有对孩子的忽视行为,在孩子将来的人生中必然出现大的问题。说来谈恋爱的态度倒是父母育儿的最好的试纸,只要一个人能够很容易的爱上一个人,然后顺利的结婚生子,父母育儿必然是没问题的。如果总是换对象,小三,出轨,必然是成长过程中,父母有问题。关于说一无所知的人,我爸妈的典型的一无所知,对我姐弟的养育都算成功,饿了给吃的,渴了给喝的,求抱抱的时候给抱抱。对我们的学习也没一定的要求,都是你们自己看着学就行。我姐已结婚,我弟研究生在读有稳定的女朋友。我是悲剧的老二,被忽视长大,处于无男友,学心理学自救的途中。答的跑题了,所以可耻的匿了吧,这是不自信和自尊低的表现。
我是喜欢心理学但是没考上,粗浅修了各类师范必修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有个心理学系直博的好同学。因为自己比较喜欢小孩,就经常观察总结分析。自家孩子不仅按照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养,而且做记录(月记,娃六岁半),鼓动亲朋好友记育儿笔记,想着总归是真实准确认真的一手材料,将来送给小孩也是蛮有趣。
说下我了解的教育小孩的方法:1、要夸奖小孩的时候,不要夸小孩聪明,而要夸他对事情很付出!因为说聪明,以后他会倾向于选择比较简单没难度的事情做,因为一旦失败,就相当于说他其实并不聪明。而重要的是花时间付出,敢于面对挑战,事实是一个人失败的次数越多,最后成功的机率越大。2、童年时候都要对小孩很有爱,让他快乐,学知识是次要的,因为童年不快乐或没自信,基本长大以后永远补救不了。特别是婴幼儿的时候,大脑未发育完善,没有爱,大脑关于爱的部分永远不会发育,长大之后可能成为犯罪分子。3、某些事情做不好,可能会使小孩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从而以后也不做好,所以不要给小孩子定型说他就是怎么样(这条成人也一样)。利用这一条,可以让他从简单的做起,逐渐培养信心,鼓励尝试。4、我很爱小孩,任何小孩,以后有了自己的小孩,我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太把他当回事,平等的,让他快乐自由。
我本人不是心理学的,但一直有兴趣,也在心理机构就职,成天接触心理咨询师和学者。当然,孩子上幼儿园后,又接触了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妈妈。对照下来,感觉学心理学还是挺不一样的。1心理师的好处是:带着觉知。一个好的心理师,教育孩子时,并非意味着不犯错误,或者不面对问题,甚至有可能犯得更多,或问题更多,但不一样的是,心理师往往是带着觉知的,能很快觉察到自己所做所为,并从中得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意识的成长会影响到孩子。而普通妈妈,恕我区别了,往往行为语言都是无意识的,当然也不乏自身完整程度比较高的妈妈,会举手投足就能对孩子做到尊重、平等与宽容。但这种妈妈是极罕见的。2价值观确实有影响。几乎所有的咨询师都很强调:成长。身心的谐调、身心灵的整合与统一等等。这会是看不见的标尺引导着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行为是否得到肯定,都以孩子自己的身心成长为标准。其他的妈妈可能以:是否讨别人喜欢,是否为自己掌面子,是否会让孩子不烦自己……不要否认,这确实是大多数妈妈的现状,他们对孩子行为结果的判断标准往往是这样,因为很多妈妈为别人而活着。3具体方法确实有帮助。心理师的一些情绪的安抚、觉察方法,行为的规范方法,确实既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又能明确一些边界,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有些很明晰的认知,说简单点:就是让孩子活得更明白,至少让孩子懂得,要清醒地活着。当然,心理师有时难免照本宣科,有些条规约束,但最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会影响到孩子。我所接触的心理师都承认自身问题很多,但他们都在尝试着接纳、直面这些问题,而这,也是他们带给孩子的态度,是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
我妈是老师,老师都是要求学习心理学的。她学校好多很会代课的老师在管理和教育孩子上还是欠缺。比如她们难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或者苛刻,都会造成失败。我很赞成楼上讲道理的文章,我妹妹来我家看电视胡闹被我妈三句两句就说乖了。所以教育孩子不是说的多,而是在点上,这个就比较难掌握了。反正看我来说,我妈还是挺成功的。还有培养小孩子很小就看书,培养对知识和爱好和正确的观念。然后一定一定不能溺爱也一定一定不能忽视,让小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仍然不觉得缺失了爱。
目前是全职妈妈,儿子三岁多点,性格很开朗,且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学的,经常是我们俩被他带着玩。据很多人说他“很听话”,但我和我老公都不同意,我们认为他不是听话,是“能沟通”。我虽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但因为是学前教育专业,各种心理学也是翻来覆去学了整整四年,毕业以后还心血来潮的考了个心理咨询师,之后,在幼儿园工作若干年,各种各样的孩子见了一拨又一拨……但是,在我怀孕初期,我老公就再三提醒我——把你的专业和经验放下来照顾我们的孩子!于是,怀孕期间各种专业课以及育儿胎教的书籍一律不看,只是每天泡图书馆,看自己感兴趣的能够保持心情愉悦的书。孩子出生28天后,完全是我自己带的,但基本没觉得累,因为我完全是按照我儿子的各种习惯来的,而按照他自有的方式给他提供帮助,比按照父母的“以为”要轻松得多。有很多父母,会关注育儿书籍,关注孩子的敏感期,给自己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压力。同时,某个专业,是多种研究下多次实验下来的结果,但那些实验对象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我们的孩子,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专业是什么不重要,因为根本就不需要,作为父母只要真心爱孩子,尊重他,理解他,耐心些,孩子肯定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相信拥有快乐童年的人,成年后也会过得很好。
所有的理论面对活的个体特别苍白无力因为书的适用概率不是百分百孩子的所有参数都是动态不可预设的很多时候,我都能发现我家小孩与我的不同,又忧愁ta与我相同的刚好是我的缺点……幸好无论如何,小孩一天天长大有时欢乐有时哭泣一想到终有一天我们要分离就心如刀割不敢太爱,舍不得不爱发脾气的时候说一句:妈妈要变魔鬼了,快跑~每天抱一抱在有限的生命里温柔相爱不要伤害
没啥不同,小孩是gay依然接受不了
我大学学的是心理学,但很是马马虎虎。但想想有了孩子这两年来,还是用上了不少知识的。1.懂得尊重孩子的“习性”,比如孩子有一段时间会把所有能够着的东西往嘴里塞,奶奶会以不卫生,流口水,不淑女……等种种理由把东西从孩子嘴里夺走。但是我知道孩子在这一段就是这样的,这是天性,心理学上管这个阶段叫“口唇期”,所以我和老太太说明孩子的欲求应当满足,注意把一些危险不卫生的东西远离她,代之以其它的物件就好了。2、知道把孩子当做孩子。这一条和上一条类似,其本意是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乖”,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几岁的孩子。我大多数时候是平常心而已(其实有时也绷不住),简单说,尊重客观规律,把孩子当做孩子嘛。3、能接受一些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市面上那些书啊,网上流传的各种经验啊,好多稀里马虎的东西,如果能有点知识基础,也就能加以甄别地取为己用。我犯过一个错误,是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网上流传美国人的育儿方法,说孩子哭不能去抱,因为这会让孩子形成一个模式,“哭了就得抱我”,好吧,这符合行为主义的理论。孩子刚出满月吧,有一次我和老婆就忍心让孩子哭了得3,5分钟,她越哭越厉害,哭到差点背气,看我们的眼神也越来越急切,渴望……我们最终作罢。后来我觉得,这个方法是错的,因为孩子不会言语,哭是她在表达欲求,与外界沟通最主要的方式。怎么可以对她不理不睬呢?4、其实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我自己从很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我用了很多年解开自己的心结,努力让自己变得温暖,自信起来。我的女儿快两岁了,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对她有过一些不好的情绪和行为。但大体还好——如果没有学过心理学,养育她,照顾她,和她交流,建立亲密关系……对我必然是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我想对于那些比较健康积极的家长来说也是这样的: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理解,悦纳自己的孩子(也包括身边的其他人),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理解,悦纳自己。自己修炼变得积极健康,你就是孩子的阳光和微风。
学心理学的估计不生小孩哈哈,或者会很谨慎。无数研究表明生小孩影响夫妻感情降低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引果壳:
Moxos Yuri:
电脑高手装的系统有什么不同?
核桃夹子qj:
跑个题,说到近年来看到的各种育儿心理贴,80%是来源于论坛,QQ,微博,微信。20%来源于书籍,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介。 80%的网络媒体发布信息里,有80%是各种搜索后的粘贴整理编辑或者就是直接转载,真正的出处,估计就20%是真正的专家写的东西。这20%的专家里面有多少是自己有孩子以后不断更新的心得呢?或者有些根本就是没有孩子的,而是为了写论文,出专题,通过理论和自己的天马行空创新出来的。 所以面对这些言论的时候,要擦亮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头脑去筛选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再加上自我研究,创造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切莫跟风跟潮,听信一帮空有理论而无实践经验的人胡编。就算是一个哈弗大学生的母亲写的书,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好方法呢?是否也有“成功”后为了分享成果而锻造的呢?更有意思的是非常多的帖子把美国妈妈的培养方法拿来做优秀案例,潜在含义是美国孩子都很优秀吗?他们是自信,可是自信的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历史悠久的民族优越感。好比富裕家庭的孩子,多少有会有天生的优越感一样。各种贴吧推荐的图书排名,看看前几名统统是美国人写的。 好的东西是要学习,可是也不能唯XX是论,一马都说好。文化侵蚀的就是侵蚀那些没有自己想法的人。想到的以上云云...
对培养孩子来说,不在于你怎么做,而在于你是谁。人格比方法重要一千倍,因为人格是装不出来的
占坑,以后来答
感觉心理系的学生和别的系没什么不同,心理系的老师也是一样 ,而且八卦一下,我们系 患精神病的学生比例还不低,老师因为职称、房子打架的也不少 所以个人以为,没什么不同。有孩子以前,想了很多种培养孩子的 方案,有了孩子之后渐渐冷静了,因为没有时间,早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给孩子安全感,整天上班,黑天走黑天回,一个星期 见不到几次孩子谈什么教育。而且我的家庭比较特殊,我父亲那一支一直秉承树大自直的 散养教育,我爷爷,曾祖父也如是,所以我家 几百年来没出过天才 ,最多就是小地主、小官吏、小商贩、低级军官之类县城里的所谓人才,母亲这一系虽然很重视教育,但是管小不管大,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等管得比较严,从小怎样拿筷子,怎样握笔,坐在 桌子什么位置管得很严,可是专业选择,择偶之类的事情完全不管,所以我才选了心理系,曾经一度挺羡慕别的家长能给孩子人生走向的指导,也希望能给 孩子一些这样的指导,但是随着年龄渐长,觉得这样未尝不是对子女负责,孩子的定向培养固然能够促其成才 ,让孩子向自己的专业、人脉优势领域考虑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但是能力越大,野心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不快乐。孩子渐渐 长大了,我也放弃了早期教育的种种想法,有了机会引导 一下,孩子听烦了就马上 住嘴。别的同龄人都去学乐器什么的,我也从不让孩子碰我的笛子和古琴,(他把我的箫当棍耍也是原因之一),主要是不想让孩子吃这个苦,一切顺其自然吧。当然如果孩子喜欢,我会让他吃点苦头的 。现在孩子开始对数字非常感兴趣,整天按计算器算各种结果 (我小孩3岁4个月)开始死记硬背一些三位数加法和除法了,如果他喜欢的话或许我会教他一点统计的知识,学心理的也就这点数学知识那得出手了。最后说两个小事,我家 亲戚多,五行八作干什么都有,小时候 我妈带我 找一个亲戚学围棋,学了一个假期,亲戚说,让你儿子好好念书。。。。还有一个亲戚是 国家柔道队的 ,我妈想让他叫我柔道,他看看我说,让你儿子好好念书。。。。估计我妈不管我也是对我失望了。
Cici Dora:
其实很多学心理学的人,也没能把孩子教育的多好。作为心理咨询的从业者,接触不少在校的咨询个案,个人觉得父母的开放性对小孩的影响非常大。开放性高的家长,不容易让小孩形成不加判断价值,价值未经检验就认同,常常带来很多心理问题,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价值常常被挑战,如果小孩不能相信自己的体验,开放自己的感受,就会被某种模式紧固,带来问题。
作为穷人家的孩子,缺乏社会资源和良好的早期教育,研究生毕业在大学里混,也不算太差。我得感谢有一个开明的父亲,培养我很好的自我意识,让我敢于尝试,敢于冒险。
我举个大家都看得到的折叠区范例吧:《生活大爆炸》中的Leonard Hofstadter,他老妈是资深心理学家,而莱纳德从小的各种阴影以及他老妈与Sheldon之间的珠联璧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案例~(^_^
成长是个人的事儿,父母只是起着建议指导作用。孩子有幸跟优秀的爸或妈是一个性格或爱好,会自然从爸妈身上学,爸妈自然授之;孩子正好跟爸妈都不在一条线上,监督之、建议之、鼓励之,然后顺其自然之。成长就像一只爬山虎,学心理学的正像给爬山虎治病的医生。爬山虎若一心向往阳光,医生也会像常人一般鼓励之、赞美之,纵有一身医术却又奈何;爬山虎若一心倾于空气、生活的美好,自然顺之。身已定,纵有一房大补特补之品,往好之,往坏之?只最坏之情况,医生之用方见功效,及早扶正之。好的爸妈和好的基因,都是天生的。只不要阻挡爬山虎获得阳光、向往阳光,最重要。
1. 养小孩本来就是一门学问,但是不是说不学这门学问你就养不了小孩。类似于竞走也是一门学问,但是不是说不学就不会走路。2. 学心理学到理解心理学到能学以致用的差距是很大的。大学学的课程你自己现在能记住几成呢?心理学毕业的学生也一样,能记住两成就不错了。3. 心理学毕业生真正厉害的,更多是采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纠正孩子的严重问题。比如迪堡大学的Matthew J. 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早期发现并纠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闭症倾向。
感觉让小孩多经历体验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本科有心理学双学位,当然跟心理学专业没法比。但是学完以后就不想(或者说不敢)养小孩了,觉得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稍微做错一点,带来的改变都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突然发现养儿子跟打网络游戏一样一样的,建个号把儿子生出来,然后就是漫长的练级,不停地砸钱砸时间做任务一年一级的练……等到终于好不容易练大了,独立了,装备齐了,可以单挑boss了……被一个叫“儿媳妇”的盗号了!
学心理学的人养育小孩的典型例子,可以参考刘未鹏前段时间在微博中推荐的一本书《0-6岁A+育儿法》。这本书是一位有心理学背景的妈妈写的,结合了专业知识和实际的育儿经验,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的一类育儿书。但是,如果大而化之地问学心理学的人养育小孩子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没有什么质的不同,怎样养育小孩子完全看你个人对教育持怎样的观点以及采取怎样的行动。你的专业背景只是在塑造你的观点上提供了较明显的倾向性,但无论你持有怎样的观点,你的行动又是另外一码事。一对父母完全可以说不出来任何育儿经,但养育了较为成功的孩子。一对父母(不管其中之一是不是学心理学的)也可以在育儿方面夸夸其谈,但行动起来却南辕北辙,使孩子无所适从。从这个角度来说,学心理学的人养育孩子反而更应该谨慎,不要因为具备比一般的父母更多的专业知识,就觉得自己一定能看得更透彻。
详情请参见Leonard的妈妈。
换一个角度,我的父母都是心理学和教育学毕业,两个人是同班同学。我就是题主口中,被学心理学的人养大的小孩。但是我自己不是学心理学的,更没有体会过其他家庭的教育方式,答起来其实有点力不从心,倒不如身边的人将我纳入样本进行观察,来得更加准确。所以我只介绍一下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吧。即使把心理学的种种理论,总结成了 “教育孩子的18条忠告”,“养女当如是” 之类的简化指导方案在各种网页上传播,且不论对错,很少有人真的能时刻做到 “照章办事” 吧?对于学心理学的人也一样,他们面对的是更加庞大,更加复杂的理论体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不可能也不会时时刻刻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但是进入一个专业,或多或少会沾染上一些行业习惯。就像我虽然不会去查化妆品的每一样成分,但毕竟学化学,总习惯看一眼。我父母也一样,他们不会时时刻刻尝试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但是,有一些事于他们可能已经形成习惯。我的父母很少干预我的决定。进高中的时候,我中考成绩不错,学校有个数理竞赛班,计中考成绩60%,再有一场小考试占40%。家父非常希望我进那个班,叫我好好复习,但是我不想,感觉很无聊。没有复习,果然没有考进。等我快高考,有一次和他聊起来,他依然认为我当时的决定并不明智,但他还是尊重我的决定。我的父母很喜欢和我聊天,并不是常常,而是他们很乐意了解我决定背后的动机。我家那边开车不太远有个岛,高考复习不顺的时候家父常带我去岛上聊天,后来因为去那儿总能想到高考,现在我们总是去山脚下的墓园聊天。家母也是,半夜跟我躺在床上,说说我最近的什么行动让她感觉很困惑,听听我的想法。很多朋友觉得我是放养的,很自由,但其实我能体会到一种框架,一种方向,虽然并不明显也不压迫,但引导的感觉一直在。我也无从知晓父母是否在我身上实验过什么理论,如果有,我现在活得很开心也很安心,这样也应该算是成功了。又及,有学心理学的朋友说他觉得他老师养出来的小孩以及我,都很奇葩。有可能哦~ 哈哈其实要我感觉,这种”奇葩“的来源是,有学心理学的父母,似乎能够体会到更强大的来自父母的支持。自我总结,难免主观片面,欢迎观察、提问、指正。
酱油一瓶,表示,心理学的重点不应该先是去治疗别人剖析别人。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心理的人的优势应该在完善自身,知道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知道常人眼里的“不正常”都是事出有因的,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较为宽容的人,对孩子一定也是宽容的。孩子老吃手,那是因为他这个年龄需要,孩子学脏话,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言的力量等等,可以说,学习过这些知识的人,或许更能理解孩子,更能为孩子的行为找到理由,而不是一昧的说不行!不准!这样亲子关系也会有很好的链接。和谐的家庭氛围正是养成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不一定要专业的吧,心理学不过是门学科,是一类知识,任何人了解过相关内容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毕竟除了专门的学者,我们普通大众都是希望学以致用,何必拘于专业不专业呢。你想要了解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自然会愿意去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看得多了你也可以是半个专家,懂得适合自己孩子的理论。而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如果没有孩子,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多。
如果有小朋友抢我儿子棒棒糖,我会想是叫他抢回来好还是教育他学会分享好还是打他一顿骂他笨死了好。然后查下埃里克森。
蔡康永在《LA流浪记》中的一个故事《流浪遇老毒》讲过一个这样的孩子,原文部分如下,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完整故事。  某天“恐怖片分析”下课以后,本班最忧郁的提姆·贾维苛同学,飘到我旁边来。  贾维苛非常聪明,大学时念的是哈佛的经济学系。可是他不快乐,超级不快乐。班上的人都不太理他,好像怕被他的沮丧感染到的样子。  贾维苛告诉我他的爸妈都是有名的心理医师——  “你能够想象这种同年有多么痛苦吗?”贾维苛惨淡的回忆着:“在一对心理学权威的专业辅导下长大,爸爸像探照灯、妈妈像显微镜——”  我噗嗤笑出来。贾维苛无奈的扯起嘴角,陪我苦笑一下,说:“这实在不是件好笑的事。我从小就被他们看透透,我根本没机会探索我心里藏了什么,他们全迫不及待的替我挖出来了……”
我妈是心理咨询师,干了这行十几年。我现在大二,大概就是题主问的学心理学的家里的孩儿…… 看了下其他几位的答案,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分清学心理学之后从事什么职业吧。像我妈专职心理咨询师,有一个沙盘治疗工作室,主攻意向分析治疗(我不懂心理学,都是听她说的,不专业的地方见谅orz)而她认识的那些同行,有些是主咨询治疗,有的是地方精神科医院的医生,主药物治疗,还有是心理学学术派。这些人因为工作性质不同接触的人不一样,对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也不一样,所以教育孩子角度也会不同。我妈估计是习惯对各种人的心理做分析和疏导,所以她对我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都特别快…比如她心情不好,想对我发火,可能一时没忍住跟我吵一架,但事后会很快反应过来,再拉我谈一遍心并且道歉。如果是我的问题会帮我分析,她的问题会跟我解释一下然后顺便告诉我如果我有这种心理应该怎么疏导。所以我现在在外面,有时候就有种旁观者清的感觉,看人和看事会不自觉地“这是他都心里需求”“人和人是不同的,这是他的舒适区”“这是他成长经历形成的防御,我不需要跟他生气”……当然有些很不专业甚至是错的,但是感觉比一点就炸好了些。再有让我感觉特别不一样的就是高三。因为她是咨询师,我上学期间,她也一直能接到跟我一样大的学生来咨询,所以回来就经常跟我讲他们的事,顺便开导开导我。她很懂给我减压,我神经衰弱睡眠质量不好,长期早起的话严重睡不够,她就经常给我编理由跟学校请假让我在家睡觉。我整个高三,走读回家就没碰过书,当然只是我自己不愿意看,她做的就是啥也不说,甚至陪我看个电影啥的。报专业也是我自己选,还跟我说考不上没关系怎么都能活下来。我觉得我高三特别淡定(甚至有点轻松)就过了还考的不错跟她有很大关系……另外还有一点特别的大概就是我妈接受能力特别强……我是个小学开始的资深腐一_一|,动漫啥的也没断过,我妈知道之后就很淡定地去搜了bl电影,看完还兴致勃勃跟我推荐……我有时候跟她讲我打游戏时候工会趣事啦bl漫剧情啦之类的她也听得特来劲。现在吐槽技能特别满点orz 自己亲闺女都无言以对orz大概就是这样吧…日常太多也想不出什么顺序了…
前面好几位有心理学基础的朋友都答到了共同一点,却只是轻描淡写。“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比普通家庭关系要好”。殊不知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区别啊。学过心理学与没学过心理学并无所谓,但教养方式正确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好,教养方式有问题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都在“父母皆祸害里”小组里喊冤诉苦啊。而学过心理学的人更有可能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啊。这才是重点啊,这才是学了心里学的优势所在啊。没学过心理学,但是被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充足的爱且懂得爱的父母(爷爷奶奶)教养出来的父母(爸妈)同样可以是十分合格的父母(爸妈)。学过心理学的,童年被父母各种压制、管教、没有沟通、冷暴力、哄她走、吓唬他等等恶劣行为对待,又没有经过心理咨询或个人成长,无法打破固有模式,无法解决旧情节的人,很难想象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会不沿用自己被父母教育的方式。学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技术是两码事,学心理学的也包含各式各样的人,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在于孩子教育上的问题,关键不是学没学过心理学,而是父母本身的人格健全程度,爱的能力,边界的清晰度和耐心的多少等等等等。所以个人拙见是健康的父母更容易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教育出未来成功(每个人定义不一样,比如我觉得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幸福的孩子。有心理学基础的父母心理健康的几率更大。所以学过心理学的父母教育出幸福的孩子的几率更大,这就是不同。
刚参加了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本人基础医学博士毕业,报班的初衷是教学需要。说说我们班的情况吧:1、全班100余人,男女比例大约1:9。2、先说男生情况,大多是本科学生(19-22岁),少数30-40岁的。重点是女生,大多在20-25之间。大于25岁的有很多是母亲,为了学习育儿而来。从我的观察来看,大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早早就来教室占座,认真听讲。3、上的次数多了,加上本人对心理学不是很感冒,上课没事就四处看看周围的同学。我的同学里面不“平常的”人远超过正常人群。且听我描述:大夏天上课带围巾的,站着听课不坐的,开门把手用纸巾的,带帽子上课的,种种奇形不一而足。可以这么说:来报这个班的人,有较大心理问题的比例是高于一般人群的。那么:1、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问题,或大或小而已------注意,这很正常!2、每个人的境遇不同,遭遇经历各异,有人单纯快乐的成长,有人掩藏着伤口度日------如何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是成为一个正常人的基础。3、人面对心理问题大多的态度是逃避,较隐蔽的方式:学习心理学,希望找到治疗自己的药方,或是极其热诚的无我的关怀他人。。4、所以我怀疑,来上课的人真正地清楚自己的问题吗?还是跳过面对自己这一步,直接找答案来了。医学上即便是肿瘤患者,也能通过药物治疗配合生活习惯调整达到较好的带瘤生存状态。心理上的疾患亦如此。不要怀着一个根除它的念头,这样无异于给自己再加一个枷锁。面对现实,与它共处,才是解决之道-----问题本身也许没消失,只是你看它的角度不一样了。上班工作,学习研究,人际交往,这些与育儿其实是一样。不要把育儿特殊化,不要把心理学夸大化。从各方面做好你自己,你对孩子的影响是系统的,全方位的。绝不是仅仅是“讲道理”那么简单。育儿考验父母的不是理论水平和口才,而是心口一致,言行一致。尊重孩子,尊重自己,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过程中收获不断增长的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智慧才是家庭的系统成长。学心理的都知道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为人父母的你做到什么程度了?
虽然我不是心理专业的,但是我对心理知识很狂热,现在想想原因大概也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因为从小我就觉得她完全不了解我,不尊重我的意愿,小学的时候就有过自杀的念头,想从房间(3楼)跳下去结束一切的痛苦,但是觉得家人辛苦把我养大不应该就这么自私的走了。所以我想要学习心理,成为一个和自己母亲完全不一样的妈妈,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能健全,想和孩子成为朋友而不是命令他做我希望他做的事。。。
我爸爸是学心理学的,同时修医学,作为他的女儿我觉得心很累啊我也算是个熊孩子吧,但是小时候因为妈妈在国外爸爸在医院经常要加班做手术什么的从小就在别人家住,然后长大之后就不怎么听爸妈的话,学习也不很好,只能说,要不是我爸是学心理学的,他早就被我逼疯了,而且纵使他是学心理学的,也经常因为我不听他的话而破口大骂 而且这种人往往知道你的弱点在哪里,然后每次骂我都往我痛处戳 你还无力反驳,被他骂完我经常觉得人生无望 心超累的,所以说如果父母是学心理学的,千万不要惹毛他,不然他不动手也能把你骂得绝望…还有就是一个题外话了,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尽量把他带在身边,尤其是从小学开始记事的时候,别让他住宿之类的,我就是住宿的,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了都很难有听话的…真心的…
我是个心理学工作者,做咨询治疗的,算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类。关于楼主的问题,我不知道学习理论部分的人是怎样的,但对我们这种肯定会有一些影响,好或者坏。不仅仅在教育孩子方面,而是和人生息息相关。做咨询的人,只要他踏实认真地投入了这个行业,就一定会去修通自己。我们必须经常接受督导,保持一定量的被咨询,参加朋辈小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慢慢提升融合,修复过去的创伤,逐渐变得更加开阔、灵活、柔软,不再拘泥于过去,更真实地了解接纳在自己。这样的人,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一段关系,都会比过去更加健康。当然,我说的是个理想状态,有不少从业者从事这个行业却回避正视自己,反而会把学到的知识当做自我防御、伤害他人以及破坏关系的武器。他们掌握的任何知识和技术,都会使他们更加刻板教条。这样的父母还不如没接触心理学的父母。有的人迷信他们的宗教,有的人迷信他们的科学。就是这样。^_^PS.又想起有个姑娘说的,非要孩子学那么多特长,那么好那么有必要的话你大人怎么不自己先学呢?既然认为心理学是对的,不如先实际运用在自己身上再谈育儿喽。
母亲是学心理学的。该教不好还是教不好,关系不大,一定要说,可能孩子最多在这方面更敏感点,一般老爹是大厨,儿子总要能认锅吧。
医生的小孩就不会生病吗?
我也来说说我们政治学老师讲过的一个例子吧。 老师有一个朋友主修心理学,是某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她的孩子上初中之后,数理化成绩差的一塌糊涂,也请了不少家教,其中有名校学子,也有专职教师。花费了不少时间和金钱,孩子的成绩却总不见长进。眼看着孩子要读初三了,很快就要中考。突然她决定要孩子放弃一段时间的课业学习,去学钢琴。当她把这个设想一说,自然遭到了全体家里人的反对,认为这个做法简直是胡来。同时她的孩子也不能理解她的想法:自己没有一点音乐基础,以前也没有接触过钢琴,何况在这个关键的升学的档口,怎么可能安下心来学钢琴? 但是她解释道孩子是典型的听觉学习型,再这样补课对于提升孩子学业成绩也毫无意义。音乐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同时,如果钢琴有效果的话,孩子可以通过艺术特长考进理想的高中。 出于信任,也是出于无奈(那段时间她孩子的心理状况很不好,压力很大而且对自己也几近丧失了信心)家人接受了她的想法,开始为孩子寻找钢琴老师。想不到,她的孩子表现特别好(据说是因为艺术生对文化成绩要求低一点,她的孩子少了很多压力)钢琴老师也很惊讶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进步速度。结果自然皆大欢喜,她的孩子通过艺术特长考上了理想的高中,现在在国外继续修读音乐专业,最重要的是,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 通过这个例子,我是想说,学习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比较大的作用,至少我认为这是作为家长的必修课程。但是要想取得成功,在利用心理学准确分析把握孩子状态和兴趣的同时,你也要有大胆的实践想法,结果自然不一定保证十全十美,如你所愿,但是总归是有一种引导作用的。
我老爸,高级教师,研究教育心理学将近40年。对我的教育就像他自己养花一样,长歪了或者不合他意的地方就用他的专业心理暗示给剪掉。我,25,成长得还算不错,传统正直,偶尔也猥琐,胆小,尽量不敢出错;大学偶然读了奥蒙德的《催眠术圣经》,忽然明白并成功摆脱了为期一年的毕业后相亲结婚的心理暗示,已逃出……
前几天与友人聊天时 友人问我 你以后会不会要孩子 为什么呢我说会的 因为我想让他感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不是因为我喜欢孩子 更不会因为养儿防老之类的 自私的想法而且在争议很多的“起点”问题上我觉得让孩子学才艺是对的 每个人都要有爱好嘛 最起码也有个情绪发泄的出口 但我不会逼着 带着 劝着让他去学 我会把这个东西的魅力展现在他眼前 在家里经常自己弹弹琴 画画 或者插花 让他自己去体会乐趣 感兴趣就去学 不感兴趣就算了 三分钟热度也没关系而我本身也喜欢这些东西 好早之前我就讲过 也许有一天 你会发现三十多岁的我和我的女儿一起去学小提琴初级 和我儿子一起练习钢琴 兴趣是和年龄没关的 不是么越说越觉得跑题了=_=——————虽然我学的不是心理学 但是在大一的时候接受了半年的心理治疗 到现在我还是不懂那些专业名词和定律 但还是摸索出心理咨询的内涵和方式方法 以及如何处理咨询者信息及情绪非常荣幸 身边的朋友碰到情感问题 社会关系以及家庭矛盾(根深蒂固的) 都会找我聊天 此时我就采取了心理咨询的方式 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我知道心理咨询是不能有双层关系的 但我在帮助他人时 是可以非常理性的站在引导者的角度出发 不带入自己的情感 我是一个可以做到公私分明的人 工作时和平常完全不同 而且我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 我可以非常理性的自我分析 清楚的明白情绪发生的原因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很可怕 失去了很多乐趣 比如现在我就无法无所顾忌的爱一个人 感觉到对方不喜欢我或者感情不够 我就能把我的感情控制住 掐死在苗头里)跑偏了 继续回答楼主的问题 我现在没有小孩 喔 我还没有男朋友 但在我与别人交往 或者与追求者聊天时 我会更容易的理解别人 可以包容并理解他们所有的缺点 情绪和行为
在平时我会经常反思我自己 在与人发生不愉快的时候也是反思我自己的错误 我也想过无数次 当我作为一个母亲的时候 面对小孩 我能更对给予的是满满的安全感 以及尊重理解和包容吧 丢掉自己的控制欲和剪刀 我也是小孩子过来的 并且大家都是人类 归根结底 大家所需要的一切不都是那七情六欲吗?说了那么多 还不打标点符号 能看完的都是真爱 么么哒(*^3^)最后说一句 我不知道面对小孩子的哭闹 我的耐心还能剩下多少……囧 等我当了妈再来更吧
小薄荷赫赫:
没有,粑粑就是心理医生,反正我觉得他平时给别人当垃圾桶,回到家心烦的时候还蛮多的。我的成长环境就属于平等尊重,我可以不用和爸爸讲尊卑,各种各样要和闺蜜说的事也可以说给他听。我们家是充分尊重和理解我的。我初中的时候自称无政府主义者,不婚主义者,女权主义者,但都没有过反对。不过,现在想来我还真的没有多么叛逆过。很多事会被爸爸妈妈化为无形。
蓝莓小猎人:
今年23岁,妈妈是国家第一批心理咨询师,算是个成熟的样本。早期的妈妈也有些许不成熟,也会存在外人看来不对的教育方式,例如打骂,可能是因为当时她自己本身也是个没有经验的妈妈,遇到自己控制不了的方式也会采取非正常手段。小学三年级之后妈妈作为妈妈的角色变得开始理智起来。
从小经常被人问,你妈妈是心理老师,是不是你心理非常健康啊?很多心理医生自己都会出现心理疾病,更何况是心理医生的子女。大多时候妈妈在我面前的角色都是母亲,不会特别关注我心理状态,只有我主动找她倾诉我的困惑时,妈妈在这个时候才会显得和其他妈妈不一样,就像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平复我的心情。但是有时候的困惑是因她而起,会和她争吵到面红耳赤,最后哭成狗的时候,妈妈才会心平气和开导我。心理咨询师不是圣人,她在和我争吵的时候她是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爆发自己的情绪,不一样的是等到她自身情绪稳定之后她会非常专业的处理我的情绪,这也是一直让我倍感幸运的地方。
默默地来看一眼
未婚,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师。特别喜欢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家庭治疗。关于孩子的教养,有自己的想法,在与小侄女的相处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学习成果,1,无条件接纳孩子,顺其自然,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这里主要是是接纳孩子的气质内型,例如,他是胆小的或爱闹的。
但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建立合适的道德观(这些主要是以身作则)2,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个知错能改的妈妈。
我们一定会犯错,错怪孩子,情绪失控,所以一定要真诚地跟孩子道歉。绝对不要做一个完美的妈妈,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判断。3,专业不是白学的。我觉得这点是我收获最大的。
能够觉察到孩子的情绪问题,可以通过交流和设置游戏,与孩子一起面对情绪,并帮她化解。4,借用派克的话,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自我完善。我们爱某人的时候,就不可能做享其成,而是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成长。
嗯,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这就是我们的教养目标。简单的总结里,牵涉到很多知识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例如,亲子沟通技巧,游戏技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主题的对话会因为情绪情景不同而变化,额,作为父母的慢慢成长吧。不过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父母能做到的,而是懂得了以后把方法渗透到生活的点滴而不着痕迹,包括对自己。因为那些已不是方法了,它就是我的生活习惯,就是我的态度。人格正常的父母,给予孩子稳定温和的爱,是最好的教养。只是我们在成长的经历中,或多或少的伤害,生活工作的压力让我们对孩子难免烦烦烦,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其实是为了教养自己。总之,学心理学归根结底,因为自己改变了,所以养孩子变了,其他方面也变变变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