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检查沒有血糖偏高怎么办买保险检查血糖偏高怎么办又去检查正常的这是怎么回事

为何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核心提示:以前我们说过,糖化蛋白检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是最标准的,因为血糖会波动,你今天测的血糖值高,也许明天控制的好点,测的血糖值又是正常的,那这个算不算是糖尿病呢?这个就不好说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到底定不定糖尿病呢,我们其实是看糖化蛋白。
  虽说糖化血红蛋白(可简称为糖化蛋白)是检测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可反应患者近三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相对于血糖值测定来说要稳定,可我们在确诊糖尿病时却不是根据糖化蛋白来定,这是为什么呢?对此,39健康编辑咨询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老年病科的刘宏主任。   专家简介:刘宏,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主任。1986年第一军医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从事内分泌专业近25年,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变和等)、高尿酸、、、、症、风湿性疾病、及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能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个指标?  刘宏主任解释说:“以前我们说过,糖化蛋白检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是最标准的,因为血糖会波动,你今天测的血糖值高,也许明天控制的好点,测的血糖值又是正常的,那这个算不算是糖尿病呢?这个就不好说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到底定不定糖尿病呢,我们其实是看糖化蛋白。可是,最后又没把糖化蛋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指标,就是说糖化蛋白高算不算糖尿病?不算。糖化蛋白高到多少,在现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里面都不能算糖尿病,原来是糖化蛋白到6.5以上就算糖尿病,而现在即使你糖化蛋白到了7.5它也不一定是糖尿病,因为我们的指南或者说诊断标准里面没有这一项,所以,即使你糖化蛋白高了,也还是要做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来定。”  为什么不用糖化蛋白来确诊糖尿病呢?  对此,刘宏主任解释说:“首先是因为糖化蛋白的测定方法不标准。在各个医院、国家糖化蛋白的测定方法没有一个标准,或者说标准不一致,例如:中国有中国的一些设备的标准,美国有美国的一些设备标准,但国际这个标准不好统一,国内也不好统一。而测血糖的方式却基本一致,所以糖尿病要确诊还是要做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两个检查。如果有必要的时候,再做一个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最新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以下诊断标准是1999年WHO、IDF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的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  诊断要求的几点说明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 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 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低减(异常)---IGT;如空腹血糖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均不诊断为糖尿病。(通讯员:胡琼珍)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常见症状: 并发症状: 相关检查: 推荐用药: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17.5
推荐医院:推荐医生: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39糖尿病人吃什么好专题全面解析正确饮食对糖尿病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饮食预防糖尿病。并为你解答糖尿病人吃什么好、糖尿病人不能吃什么、糖尿病人吃什么水果好、糖尿病人能吃蜂蜜吗等糖尿病人关注的健康饮食问题 []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不是哺乳期乳房却分泌出乳汁是怎么回事呢?医生提醒,乳房……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宝宝哭的原因有哪些?有些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莫名地哭泣,…… []
轻度脂肪肝一般多坚持一定量运动,少食动物内脏等过油食物…… []
国际杂志PNA的一篇研究论文表示,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存在一种控制机体血糖的葡萄糖开关,这或许为开发I型和II型糖尿病的疗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帮助。在家测血糖 别用碘酒消毒(组图)
日06:00  来源:
走进诊室  栏目主持:记者伍仞  通讯员 崔艳玲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家用血糖仪是血糖控制的“好伙伴”。但是,医生在门诊却不时发现因为家用血糖仪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专家指出,要使家用血糖仪测出的结果尽量接近实际水平,从使用的消毒剂到采血的部位和方法都有讲究。  医学指导/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冉建民
  问诊实录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刚被诊断为糖尿病的龚姨带着疑问走进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的诊室。  龚姨:医生,两个月前我开始吃降糖药,每天早晨和吃完饭以后都会测血糖。一直以来在家里测的结果都还可以,餐后血糖大概维持在8到9(mmol/L)的水平。不过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好像每次在医院测的血糖水平都会比在家测的高些,大概12~13(mmol/L)吧,怎么会这样呢?  医生(查看检验记录):一直都有按时吃药吗?这两天饮食上有没有什么特别?  龚姨:是的。吃饭都和平时一样,没什么特别的。而且我不仅仅今天在医院测出来的血糖才高,基本上每次在医院测出来的水平都比家里测的要高。  医生: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家里的血糖仪或者操作方法有问题。家里用的血糖仪有做质控吗?  龚姨:是我老伴一直在用的,好几年了,一直都按说明书的要求做质控,试纸我也查过了,没有过期。  医生:那你可以描述一下每天测血糖的步骤吗?  经过进一步了解,龚姨使用的是较老式的血糖仪,每次测血糖前都会用碘酒消毒。很多时候,龚姨因为血量不够,都要用手使劲把血滴挤出来。通过龚姨的自述,医生初步判断操作不当是造成龚姨自测血糖误差的原因。  专家提醒:  血糖仪结果会比实际低一点  据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冉建民介绍,家用血糖仪和医院的血糖检验相比,从样本采集的部位和检测的原理都不一样。“糖友们首先要明白一点,同样的血样,家用血糖仪测出来的数值本身会比医院的数值低,这是家用血糖仪的特点造成的,一般低10%至15%都是可以接受的。”  除此以外,长时间使用的家用血糖仪敏感度会起变化,所以要定期做质控,如果发现血糖仪测出的数值与质控液或质控试纸的数值偏差大于10%,就需要让厂家重新校准。  强挤血滴会影响检测结果  冉建民表示,在门诊中遇到不少在家测血糖出现误差的糖友,其中最常见的误差原因就是用了过期试纸。而在采血时操作不当则是引起误差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以龚姨为例,她在操作上至少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就是用碘酒作为消毒剂。冉建民解释道:“碘酒如果脱碘处理得不好,会和血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结果。”他建议,糖友在家自测血糖,使用酒精消毒更为可靠,而且要待采血部位干燥后再采血。  其次,龚姨使用的旧式血糖仪所需血量较多。为此,她用手去大力挤压指尖获得血滴,殊不知这么做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一是当大力挤压手指时,有可能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红细胞里面所含的葡萄糖流出,使测得的结果偏高;二是大力挤压手指有可能使针口附近的组织液渗出,混在血液中,使测得的结果偏低。  专家建议,糖友不要在采血时和采血后用力挤压指尖来获得血滴,如果每次采血时确实难以自动形成一个饱满的圆形血滴,糖友可以在采血前先把手下垂放置15秒,在重力的作用下血液会较集中在手指尖处,再采血时就会比较顺利。
【来源:】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05/23 04:1205/22 04:4705/22 00:0005/22 00:0005/22 00:0005/21 00:0005/19 04:0405/19 00:00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script src="/track/track_xfh.js?ver=">为什么血糖高而糖化血红蛋白却正常?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血糖高而糖化血红蛋白却正常?
为什么有人每次去医院看病时测血糖都不高,医生还说他血糖控制不好?为什么有人血糖高,而HbA1c却始终在正常范围?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病例经过  身为集团公司老总的律先生,由于工作繁忙,患2型糖尿病已经几年的时间了,因为对糖尿病诊疗相关知识的缺乏,根本不知道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怎么一回事,更别提定期检查了。由于他每次去看医生都是匆匆忙忙,只能查一查随机血糖,有时血糖很正常,律先生认为自己的血糖控制得不错。医生告诉他一次血糖结果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血糖控制情况,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定期检查HbA1c。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实现。  终于有一次律先生抽出时间检查了HbA1c,结果为7.9%。医生告诉律先生,起码最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不理想。他不明白每次去医院看病时测血糖都不高,为什么医生还说他血糖控制不好。  于是,医生详细地讲解了HbA1c的意义:HbA1c是糖尿病控制好坏的“金标准”。HbA1c 反映的是过去连续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与血糖是平行的,即血糖值高,HbA1c值也高。  此后,律先生开始重视糖尿病的综合治疗,除了每日定时定量进食三餐,按时口服降糖药,适量运动,还购买了一台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同时,每3-4个月就到医院检查HbA1c。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律先生自查血糖发现血糖偏高,空腹血糖(FBG)从未低于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PG2h)也没低过10.0mmol/L。然而,HbA1c却维持在5.5%左右。这下,律先生就搞不懂了:为什么他的血糖高,而HbA1c却始终在正常范围?案例解析  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与律先生有过相同的经历。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的是过去连续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参考值是4.4%~6.2%(注:由于检测HbA1c的方法不同,各医院实验室的正常参考值可能不同)。而用血糖仪测的血糖值仅仅反映的是一天中某一点的血糖值(如空腹、餐前、餐后或睡前等)。因此,您测的一次或者一天偏高的血糖值只是2-3个月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剩余时间段的血糖正常或者偏低,那么其平均血糖水平仍可能正常。也就是说,除非一天24小时连续不断地检测血糖,您才能真正知道自己一天的血糖变化。否则,即使一天内大部分时间监测血糖,也可能有很多时间段高血糖或长时间的低血糖(患者自己未察觉)未被发现,最后出现平均血糖即HbA1c与某一次或某一段时间所测得的血糖值不匹配。  再如一个糖尿病患者常常既出现低血糖,也有高血糖,那么他(她)的HbA1c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这时的HbA1c就不能反映真实的血糖变化。  另外,HbA1c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因为HbA1c是血中葡萄糖和红细胞相结合的产物。除了血糖外,红细胞的质和量的变化也直接影响HbA1c的测定结果。HbA1c是测定血液中红细胞内与葡萄糖分子结合的血红蛋白总数的百分比。HbA1c越高,就表示与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的数量越多。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红蛋白是正常的,HbA1c越高,则表示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越高。假如在血液中葡萄糖的数量相等时,HbA1c的高低则取决于与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的质和量。也就是说,如果糖尿病患者存在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病的肾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那么,所测出的HbA1c的结果也就不能反映真实的血糖水平。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血糖仪的准确性。目前,HbA1c的检测是抽静脉血送实验室,一般检测的结果是准确的,出现的误差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但是,由于仪器老化、故障,保养和测定方法等多种原因,血糖仪测出的血糖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一旦用血糖仪测出的血糖结果不准确,自然就与HbA1c的结果不匹配。  有些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正在使用的血糖仪有问题。有时,为了检测自己的血糖仪是否准确,常常用自己的血糖仪和其他人的血糖仪分别测自己的血糖,然后比较所测得的血糖值,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判断自己的血糖仪是否有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在用血糖仪测血糖的同时,抽血送医院检验科用大型生化仪检测。但值得注意的是:用生化仪检测血糖时一定要及时,否则由于糖酵解的作用,得出的血糖值偏低;另外,血糖仪测的是毛细血管的血糖值,生化仪测的是静脉血的血糖值,空腹时,两者误差较小,但餐后误差较大。因此,清晨带上自己的血糖仪去医院同时测两种值是最好的鉴别方法。一般认为,只要血糖仪测得的血糖值与生化仪测得的血糖值两者误差不超过15%,即认为血糖仪测出的血糖值是准确的。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为什么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_网易新闻
为什么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患者问:我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连续3年检查空腹血糖都很正常,也就放松了对糖尿病的警惕。不久前,我突发眼底出血到医院做手术,经检查,医生说我的眼底出血是因为高血糖引起的,我空腹血糖6.6mmol/L,餐后血糖17mmol/L。为什么我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高呢?我现在视力急剧下降,请问王教授,糖尿病与眼底出血有关系吗?怎样防止眼底出血的再次发生?
王执礼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区糖尿病医院院长)答:你患的是2型糖尿病,也属于餐后高血糖型糖尿病。有很多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并不高,在糖负荷的条件下也就是餐后情况下,血糖往往升高。这一类糖尿病人,往往自觉症状轻,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数在治疗各种并发症时才被检查出糖尿病。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高血糖毒性和高渗性持续损害全身的血管(包括大血管和小血管)以及微循环系统,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你的眼底出血,就与高血糖损害眼底的微血管有关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微血管循环障碍所致。视网膜病变实质上是视网膜的微小动脉病变。在我们的眼睛中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其上分布了许多微血管。在高血糖情况下,微血管发生改变,血管内的血细胞等成分容易渗漏到血管外组织内,形成水肿、出血、渗出以及血管壁向外膨出形成微血管瘤。这些病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随着糖尿病的发展,上述微血管的改变,加上血液成分的改变,如血液黏稠度增高,微血管发生阻塞等,会使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产生新生血管。这种新生血管不同于正常的血管,管壁非常脆弱,很容易出血,一旦出血进入玻璃体,则患者视力可以骤然下降甚至丧失。眼内出血时间久了可以“结疤”,瘢痕组织收缩,牵拉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以你的情况来说,因糖尿病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又导致眼底出血,虽然目前通过手术治疗使眼底出血得到了控制,但如果不能科学系统地治疗基础疾病—糖尿病,眼底出血可能会再次发生,到时你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后果。还需要提示你的是,由于你以前忽视了糖尿病的治疗,你很可能还患有其他并发症,只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身体不适罢了。这些隐匿的并发症将严重危害你的生命健康。所以,我提醒你及时做一次全面的糖尿病专业和并发症的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出科学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另外,要想控制好血糖、阻断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必须采取科学的、系统的、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我建议你采用“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当你的血糖能长期处于达标水平,即空腹血糖6.1mmol/L以下,餐后血糖7.8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5%以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可能就会被延缓和阻止,再次发生眼底出血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糖尿病早期阶段,胰岛释放的功能发生障碍,这在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升高之前就已存在。初相胰岛素分泌的缺失是糖耐量降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亦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餐时高血糖和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初相胰岛素分泌的重要意义在于维持正常葡萄糖稳态,减少肝糖原输出,增加肝糖原摄取,抑制高血糖素分泌和脂肪分解。初相胰岛素分泌的缺失或延迟不仅会造成餐时高血糖,还会出现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因此恢复初相胰岛素分泌是糖尿病治疗领域上的新概念和新课题,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典型病例:患者韩某,男,36岁,身高162cm,体重62kg,患糖尿病多年,因突发急性视力减退、眼底出血需术前降低高血糖来我院治疗。入院时空腹血糖6.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2.3mmol/L,糖化血红蛋白14.2%(正常6.5%),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双眼视网膜病变2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入院后,采用“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进行治疗,3周后,每日平均血浆血糖值为[(每日平均血浆血糖值=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前血糖+午餐后2h+晚餐前血糖+晚餐后2h血糖+睡前血糖)÷7]5.8mmol/L。胰岛素用量从入院时的31单位降至出院时的0单位,并同时停服各种口服降糖药,仅靠饮食和运动即可将血糖维持在理想水平。在血糖达标的状态下,患者进行眼底出血激光治疗,眼底出血得到较好的控制。患者出院后,在医生指导下,始终将血糖控制在达标水平,随访1年,眼底出血再未发生。
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公益宣传项目主办
本文来源: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经常有朋友问,医生,我的血糖偏高,但是好像还没有达到糖尿病标准,我要怎么办啊?这类朋友多半是体检时发现的。体检时,通常测的是空腹血糖值,当空腹血糖值高于 6.1 mmol/L,且低于 7.0 mmol/L 时,医生就会告诉你:「你的血糖值偏高了!」其实,这种血糖值「高不成低不就」,是「临界型」糖尿病。「临界型」会转变为「糖尿病」吗?「临界型」指的是介于「健康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有些人在得知自己「临界型」之后,在庆幸自己没得糖尿病的同时,一点也不反思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殊不知,自己健康的警钟已经敲响!「临界型」的标准病名叫「糖耐量受损」。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同时又跨入「临界型」队伍的患者,若再不引起重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迟早会迈入「糖尿病」的队伍。两者的距离仅仅一步之遥。因此,当得到一个「糖耐量受损」的诊断时,意味着已经跨入血糖异常的「雷区」,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只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和锻炼,还是可以让这颗「定时炸弹」过期变质,成为一枚「哑弹」。「临界型」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近些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些原因的共同点——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的是胰岛素分泌的量不足或功能欠缺。也就是说,只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不管是否合并其他原因,都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临界型的患者,胰岛抵抗的状态虽比不上糖尿病,但多少还是存在胰岛素抵抗的。这就意味着,临界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一样,都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倾向。有学者比较临界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观察这些血管粥样硬化的程度,结论是:临界型患者的粥样硬化程度不亚于糖尿病患者。「临界值」能恢复正常吗?1. 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通常都有贪食、运动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而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也在于此。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临界型患者。糖尿病的治疗强调不良习惯的改善,需要患者控制食量,适量运动。可以类推,这样的治疗同样适用于临界型患者。因此,临界型患者的治疗完全可以按照糖尿病的治疗为蓝本的。临界型的患者治疗上无需使用药物,比起糖尿病而言,相对简单。而且只要努力纠正了不良生活习惯,想要恢复正常的血糖并非遥不可及。一些肥胖的临界型患者,当他通过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成功减肥之后,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血糖值已经恢复正常。临界型患者,越是发现得早,诊断得早,治疗得早,血糖的恢复也远比那些即将发展成糖尿病的人群好纠正得多。2. 加强自我管理,定期检查临界型患者的治疗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中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细节。通常,被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医生都会交代他们要定期随诊,而临界型的患者受到医生的「关照」相对会少一些。医生常常只是告诉他们一些生活上的注意事项,而不会为他们安排定期随诊的环节。由此可见,临界型患者,更需要加强自我管理疾病的意识,做好自己的保健医生。如果临界型的患者再合并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就更不能够掉以轻心了。临界型患者至少每年需要进行两次血糖测试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以检验自己血糖的控制情况。必要时,需要复查 75 g 糖耐量测试,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演变成为糖尿病患者。责任编辑:海棠本文摘自《糖尿病,看这本就够了》一书,由作者授权丁香园转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来源:.cn 正版图片库
不只是科普 更是健康工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腹血糖偏高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