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父母做慢病管理,目前在深圳市慢病防治中心,不知道有哪些做慢病管理的机构?做的较好的有推荐的吗?

摘要: 将从虚拟智能助手可能的价值与其中存在的风险,两个方面来做分析。

几日前,主打应用AI技术提供虚拟护士服务的美国数字健康创业公司sense.ly获得了新一轮800万美元融资,而领头资本方是一家中国机构成为资本。Sense.ly通过名为Molly的机器人女音对话界面提供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慢性病患者管理。

我们可以看到聊天机器人的用户对话界面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或称其为虚拟智能助手,这会令慢病管理APP有不一样的未来吗?下文将从虚拟智能助手可能的价值与其中存在的风险,两个方面来做分析。

回到本质,为什么要用慢病管理APP?

我们知道,国内针对慢病领域的APP在过去两三年中有大批涌现,其中心血管疾病是主要门类。因中国的医疗体系与欧美差异性很高,影响最大的是医疗费用支付体系和分级诊疗模式的巨大差别,这给国内慢病APP的生存与发展带了了不少尴尬。这些慢病管理APP经历了多种探索。从着力2C转向2B,它们曾向医院、药企、保险等多种产业角色寻求能有助于实现价值变现的战略合作。一些APP从最初的单维服务演变成了软件硬件结合、线上线下兼修、自营与外包输出皆做的多维局面。

作为产业环境的外因虽然可能影响生死,但慢病APP对用户的真实影响力作为最重要的内因却也能左右命运。我们今天要分析的聊天机器人界面形式归属产品规划设计,属于修炼内功。那么就要分析聊天机器人的产品模式是否有助于慢病APP提升产品对用户的价值。

回到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慢病患者为什么要用慢病管理APP?健康自觉性高的患者在没有APP的时代难道就不做自我管理了吗?当然不是。APP的价值在于帮助患者更高效的做病情管理。那么是什么造成既往慢病管理的低效呢。首先: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并不清楚怎样才有助于改善病情,这里是患者教育领域;其次:缺乏知识,找医生求助但很难随时得到帮助,这里是获得医疗服务途径低效、拥堵或者成本过高的问题;再次:即便有了知识也有了帮助,健康生活仍旧需要自觉自律,遵医嘱仍旧成问题,好的生活习惯仍旧难养成,这里是如何激励患者参与的问题。

虚拟智能助手能有助于提升慢病APP的价值吗?

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再来理解一下聊天机器人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进一步改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更符合人性习惯的沟通方式,进行人机交互,而以往的所有模式都是人迁就机器的。有人称聊天机器人是新的APP,也有人说未来聊天机器人将取代APP,我将其视为交互界面的升级,无论什么交互界面,它都是一种软件应用产品。那么基于这个理解,聊天机器人用于慢病管理有以下几个可能优势。

1、对话式交互可大幅提升简便性

过往的数字健康软硬件几乎都面对如何提高用户黏性的问题。虽然健康问题是人生的重中之重,但许多情况下不到危机时刻,人们仍旧很难将健康行为提升到最高优先级。有无数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影响我们遵从健康的生活行为、做好预防、遵从医嘱,等等。APP的即时性和移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可帮助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部分阻力,而设计合理的聊天机器人可以进一步降低用户操作的繁复度,更加简单便捷。

例如在患者获取相关医学知识,只需通过问问题即可,而不再需要去搜索查询,筛选寻找相匹配的内容了。聊天机器人还可以通过分析语义,理解指令,替用户做一些操作。比如记录当日检测的指标,饮食摄入情况等。用户可以不再使用填表框,而只要用最符合人类表达方式的一两句话即可。这类功能对于IT族人来说并没那么大的效用,但对于不习惯与机器沟通的年长者来说,却很可能提供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智能语音方式。

而我们知道慢性病领域的患者年长者的占比更大。在最近的HIMSS大会,联想健康称与语音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Orbita达成合作,开发健康虚拟助理,用智能语音对话方式提供居家健康服务。实际上,海外科技巨头开发的基于语音的人工智能虚拟助理,如微软的Cortana、亚马逊的Alexa、等都意图将其技术结合家庭健康领域,为包括服药提醒、约诊提醒、健康教育等类型的服务。

2、聊天机器人有望做到更好的患者激励 

聊天机器人的产品设计上往往会给这个虚拟智能助手取一个名字。虽然它们不是真实的人,而且时常“犯傻“,但产品设计方仍旧愿意用赋予人名的方式强化它的“人性”。在慢病管理方面,一个有人名甚至有人的形象的虚拟助手将在心理上对患者产生一定影响。在网络的另一方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医生出现时,有一个虚拟的“伙伴”也要比孤独的管理自己要更具激励性。

此外,这个虚拟伙伴可以以人的口吻和形象进行主动问询、提醒、关怀和督促。在多种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设计方普遍认为这一交互方式更具主动性也更有助于客户激励,而在慢病管理上则是患者激励。实际情况是,大多慢病APP的用户黏性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高,而在患者激励上的实际作用也并不理想。在客户激励上,最近一些年来我们所知道的较有作用的理念是社群化和游戏化,而聊天机器人将提供新的激励手段。

为什么要先专门分析慢病管理领域,而不是整个移动医疗领域?这是因为慢病管理应用本应是个高频领域,它对用户黏性的要求本应当更高,对患者参与度进行激励的力度也应当有更大的诉求。

3、虚拟助手或能改善医疗服务获取效率 

医疗服务获取突进的低效最根本的是医疗资源稀缺和不均。那么聊天机器人能做什么?

在慢病管理上,慢病APP作为医患沟通桥梁,最终得让医方觉得更轻松,而不是更麻烦。站在医方的立场上,聊天机器人反过来可以成为医护人员的助手,承担部分行政性常规性工作。预约、备案等行政性事务可以代为解决,常见病症问答也可以代为应答,替代医护人员为患者做例行监控,等等。

一对一,随叫随到的医疗服务,对普通大众而言显然可望而不可及,但在聊天机器人的介入下,部分常见例行和远程条件下能解决的健康服务则有可能做到低成本享受一对一的个性化。换句话说,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慢病APP链接下线所要匹配的医护人员数量将得以降低的同时不对服务体验造成不良影响。

所有新玩意出现总会有泡沫,而泡沫总会灭,泡沫之后也总会有幸存者。智能虚拟助手也一样。在这里我个人没有吹大泡沫的意图,仅希望能略具提前量的理性分析创新带来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也必须预想其中存在的陷进,以便于能恰到好处的进行创新,有所准备的应对风险。

首先,关于聊天机器人的技术问题。

技术不达标,用户体验好不了,价值不但不能被提升反而可能被损害。这里相关技术重点在于几方面:一是自然语言处理、二是语音识别、三是知识图谱。前两类技术可以寻求开放技术和合作平台。而第三项除了与人工智能相关外,还需要在慢病管理领域涉及医学健康知识、医护服务与管理流程环节上的知识,这些垂直属性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需要医学界人士与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合作共同解决。

前两类技术,人人都可以去寻求合作,不能形成竞争门槛,只有第三项修炼得好才有可能成为核心能力。但从另一面来看,前两项技术的成熟度依赖合作的科技巨头,如果技术成熟度不佳,则产品体验也注定不可能好,所以如何选择也很重要。

以上相关技术虽然在最近的1-2年内被许多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所关注,但据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专家反馈,这些技术较以往却有改进但并未十分成熟。自然语言理解对复杂的上下文关系处理上不成熟,语音识别的所谓97%的准确率也是在理想条件前提下实现的。不如说,方言肯定难有较高准确度的识别。当然,不一定非得有语音对话,聊天机器人也可以是文本对话。

我个人认为,技术虽不足够成熟,但我们仍可以在有限功能内寻找一定价值。因此,如果要开发一款健康虚拟助手,不要寄希望于技术能实现十分复杂的语境对话,应当尽可能讲功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简单明确的指令入手。例如,海外已经在使用的通过聊天机器人叫外卖Pizza、设定闹钟、预约餐厅,等等这些简单明了的需求是能够处理的较为理想的。

其次,数据问题会是瓶颈问题。

现今的人工智能技术严重依赖于数据,到了考验过去几年里在数据上所下功夫的时候了。有人提出“养数据”的说法,也就是说,想要数据变现价值必须花时间花力气去“养”,这其中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拔苗助长,它有时间的限制,导致早做准备的玩家能获得较好的数据优势。

我们知道Patientslikeme这一患者社区以为药企提供数据卫生,但这一变现模式是他们成立10年左右才得以实现的。海外HealthTap远程问诊公司提供的聊天机器人问诊服务其问答则基于过往真实医生服务应答留存下的数据。那么我们的慢病APP在过去几年里,有没有好好“养数据”呢?

如果过去没有积累合适足量的数据,那么是否有必要从现在开始做准备呢。即便相关技术的成熟度尚有待提高,但我们可能仍须早做准备,至少是保持关注。聊天机器人的用户体验往往需要在经过一段时间机器学习后得以训练提升。在体验尚不理想的情况下,聊天机器人在其他领域可能会采取人工和机器相结合的方式,并行运转,积累数据验证结果。

最后,商业生态外部环境并未因此改变。

文章开头已说到,慢病管理APP的生存环境目前仍有一定尴尬,盈利模式搭建并不十分顺畅。聊天机器人界面提升的是产品形式对用户的价值,并不能影响外部商业环境,甚至也影响不了背后的服务运营,不要指望它解决所有问题。但我额外想说的是,环境的变化可能是缓慢的,尤其在医疗领域,但大势不可逆转,无论怎样的医疗体制,最终都将最求更高效的运作方式。

三年前,读过埃里克·托普 (Eric Topol)的《颠覆医疗》时,我曾写书评,以“颠覆是个慢动作”为主题,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此书的中译版书名却有夸大之嫌。3年过去,互联网医疗的各种风光和不尽如人意,都是必然的经历。创业者须理清根本逻辑,做打好持久战的准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第一时间获取TMT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钛媒体」或者「taimeiti」,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钛媒体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动脉网公众号:vcbeat ,谢谢关注!

惠安县卫生局关于印发惠安县慢性病一体化

防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县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主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恶性肿瘤), 借鉴近年来国内各种慢性病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根据《福建省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工作方案(试行)》,结合我县实际,我局制定了《惠安县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你们,请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执行。

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的医生为慢性病的“诊断医生”,对病人进行规范地诊断、治疗及信息报告;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为慢性病人的“责任医生”,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对病人实施用药治疗与指导、行为干预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实施以人群为基础的一级预防,开展慢性病相关的监测与调查工作,协助卫生局制定并执行辖区慢性病预防控制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建立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间双向转诊、技术指导机制

各医疗机构间要依法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诊疗范围执业,明确各自收治的病种,制定慢性病双向转诊临床标准、转诊流程和管理规范。各基层医疗机构向分工协作的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转诊慢性病门诊和住院病人,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实现无缝隙转诊。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要建立技术指导机制,通过人才、技术、管理等形式的指导帮扶,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信息报告与共享

信息报告是慢性病防治一体化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工作。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要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完善现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采集,通过信息接口将就诊慢性病病人的基本信息、诊断治疗信息及个性化干预指导等个案信息适时自动上传至“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数据中心。

四、实现规范的健康管理

各基层医疗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子系统”推送的辖区内慢性病病人信息,要根据信息系统中提供的各慢性病病人基本信息、疾病诊疗信息和个性化干预指导信息等,对病人基本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对确属辖区内的病人建立慢性病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的健康管理。对病人随访管理中的各种动态信息,要及时填报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病人信息的共享利用和病人诊治的无缝衔接式管理。对在随访管理中,病人出现需要及时告知或请求双向转诊至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主诊医生解决的事宜,应及时报告主诊医生并解决。

五、做好相关信息的分析利用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主动承担辖区慢性病防治管理的牵头作用,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做好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需配备专人负责辖区慢性病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建立慢性病人信息数据库,加强“慢性病管理子系统”的信息管理,并定期结合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等相关数据等对慢性病流行现状及防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为县卫生局制定慢性病防治管理的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

  县卫生局将定期组织人员对本县的慢性病防治管理进行考核督导,建立并不断完善辖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探索适合我县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促进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惠安县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一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严重耗费社会资源,危害劳动力人口健康的疾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年慢性病引起的死亡占全省城乡居民总死亡的80%以上。且慢性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存在。慢性病巳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病等疾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同时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重点改革任务中明确,将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等列入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县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主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借鉴近年来国内各种慢性病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全县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实现为广大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工作目标:

)推广慢性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管理模式。建立以人群为基础,慢性病人为中心,社区——医院一体化的慢性病规范化治疗与管理服务模式。 

(二)以慢性病人为中心,实施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和个体化的行为干预指导,实现全程、动态的疾病管理与健康促进,有效预防控制慢性病及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疾病负担。

(三)全面掌握全县慢性病病人信息,综合慢性病人的病情及行为危险因素等实施分类管理,提高全县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率。

(四)明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和运行模式,提高医生、护士及专业防治人员的慢性病防治水平。

要以慢性病病人为中心,建立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间的协调分工机制,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确定服务团队人员,为患者提供无缝化、连续式的医疗、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发现患者是慢性病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为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必须加大患者发现的力度。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诊疗过程中或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发现的确诊慢性病病人,依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登记报告。

(二)诊断、评估与治疗

对通过筛查或体检发现的异常者,由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根据有关慢性病防治诊疗规范进行诊断,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检测结果、危险因素水平进行量化后分级分类评估。

对已确诊的病人,由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按照有关慢性病防治诊疗规范、卫生部有关病种的临床路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病种的临床路径要求,进行规范治疗。

(三)双向转诊与社区管理

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与转诊条件的规定,制定符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慢性病人的转诊程序和管理办法,建立双向转诊协议,明确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

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为慢性病的“诊断医生”,按照有关慢性病防治诊疗规范,对病人进行诊断及治疗。通过卫生信息网络实行慢性病双向转诊,要建立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双向转诊、技术指导机制。基层医疗机构向分工协作的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转诊慢性病门诊和住院病人,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实现无缝隙转诊。

各基层医疗机构医生为慢性病人的“责任医生”,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将辖区内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纳入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实施规范的健康管理。通过预约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对病人实施用药治疗与指导、行为干预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对随访中病人出现的需要及时告知或请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主治医生解决的事宜,应及时报告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主治医生解决。

(四)健康促进与预防指导

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针对主要慢性病开展健康教育,创造支持性环境,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发生。对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实施危险因素控制,做好慢性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机构内信息的收集、整理,定期将机构内病人信息变动情况通报相关单位,通过“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和“慢性病管理子系统”,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间的病人信息共享机制。

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要以慢性病管理一体化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医院信息系统,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以全县统一的慢性病信息采集、传输方法建立共享数据库,消除各机构的信息孤岛。

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依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报告在本院就诊的确诊慢性病人的基本信息及检、诊断和治疗等的相关信息;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报告辖区内实行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病人的基本信息及社区健康管理的相关信息。

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须指定专人,收集并审核院内报告的各慢性病个案信息。依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将就诊慢性病病人的基本信息、诊断治疗信息及个性化干预指导信息自动上传至区域数据中心,便于基层医疗机构跟踪随访,同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能进行实时管理。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专人对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传送的慢性病病人数据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按照患者常住地所属乡镇分类进行核实比对,根据各基层医疗机构核实反馈的病人准确信息,建立慢性病人信息数据库,逐级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核实后,非其辖区内的病人,但属本县的,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直接传送至患者所在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对非同属本县的,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送至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转出。

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传送的病人信息,进行信息核实比对确认。

对属辖区内的新发现的确诊慢性病病人,建立慢性病人健康管理档案,根据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的个性化干预指导信息要求,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实施规范的社区随访管理。对属辖区内的新发现的尚未明确诊断的可疑病人,应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并告知其要到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

对属辖区外的病人,及时将信息反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

报告单位要严格审核个案信息,确保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审核辖区所有报告的信息,建立健全报告工作制度,保证报告数据质量。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对本辖区内慢性病患者管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等相关数据进行辖区慢性病患病及防治情况分析,定期报送县卫生局,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治管理的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

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要建立持续性的双向转诊机制、技术支持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以病人为中心,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确定服务团队人员,为患者提供无缝化、连续式的医疗、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建立对口帮扶指导关系,定期为辖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规范化培训和技术指导;明确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信息通报和分析利用。 

(一)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

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要按照有关慢性病防治诊疗规范,对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恶性胂瘤提供规范诊断、治疗与临床预防性服务,对慢性病信息进行登记报告,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二、三级预防,开展慢性病预防控制的有关培训和指导及科学研究,提供转诊服务等。

(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县卫生局制定并执行辖区慢性病预防控制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慢性病有关的监测与调查工作,实施以人群为基础的一级预防,协调开展二、三级预防,收集整理分析辖区慢性病信息,综合评估辖区内慢性病防治工作和效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促进政策出台及多部门合作。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开展一般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知识宣传及对个体的健康咨询活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早期发现病人并建议转至双向转诊协议的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确诊;重点开展建档慢性病患者的随访、用药指导、康复指导和提供转诊等规范的管理服务;对慢性病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报告。

县卫生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适合于我县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慢性病防治的工作规划与重大决策,协调督促落实防治措施。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慢性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县卫生局积极协调,争取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的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慢性病防控工作长久可持续发展。

县卫生局加强慢性病防治网络队伍建设和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老年人医院)、疗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治人员能力培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县卫生局将该项工作纳入公共卫生进行年度考核。

惠安县慢性病防治管理专业技术指导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市慢病防治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