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卟啉病真实患者图片病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一家系亚铁螯合酶基因突变检测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一家系亚铁螯合酶基因突变检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8:04:0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一家系亚铁螯合酶基因突变检测
官方公共微信→ 卟啉病有什么危害?
卟啉病有什么危害?
健康咨询描述:
我从小到现在就不能晒太多的太阳,被太阳晒到的地方会很疼,火辣辣像被火烧一样,严重的话还会红肿,然后糜烂,而且还偶尔会有皮疹,反反复复,长大了才知道我是得了一种卟啉病的遗传病。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卟啉病有什么危害?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365次
&&&&&&卟啉病发病时,症状往往持续数天或更长.青春期后,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有些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发病.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可能很严重,以致医生误认为需要进行手术.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腹部胀气.膀胱受影响,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发病期间常常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和烦躁不安.&&&&&&所有这些症状,包括胃肠道症状,都是因神经系统受影响引起.控制肌肉的神经受到损害,导致肌无力,常常从肩和手臂开始.肌无力可能发展到所有肌肉,包括呼吸肌.也可能出现震颤和抽搐.发作后高血压可继续存在.症状可在几天后消失,但严重肌无力完全恢复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鞍山市长大医院&& 主治医师
擅长: 擅于各种常见病诊治尤其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9557次
&&&&&&病情分析:&&&&&&你好,这是一种红细胞代谢异常的先天性疾病,与缺乏某种酶、或者酶的活性太低有关系。&&&&&&指导意见:&&&&&&危害上主要是对皮肤、对神经系统损伤比较突出。比如日晒会感觉不适,会出现消化系统的不适,以及神经、精神上的异常。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498次
&&&&&&病情分析:&&&&&&卟啉病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某些实验室检查对诊断卟啉病敏感且特异,疾病发作时实验结果明显异常。当怀疑卟啉病存在时,必须合适选择实验检查项目,以提供特异性诊断信息。最好依靠少数敏感和特异的试验来进行筛查.大多数情况下,急性卟啉病的筛查试验仅仅是检测尿中ALA及PBG含量。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光敏感、消化系统症状和精神神经症状。本病多见于成人,男性多见,多有肝病史或饮酒史。皮疹夏重冬轻。临床表现为曝光部位的非炎症性水疱、大疱,可见糜烂、结痂、溃疡,愈后遗留瘢痕、粟丘疹、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皮肤的脆性增加,轻微擦伤即可形成糜烂面,用指甲可挂去受累部位皮肤。&&&&&&以上是对“卟啉病有什么危害?”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7427次
&&&&&&病情分析:&&&&&&皮肤卟啉病又名血紫质症,是血红素生物合成中间产物积聚引起的一组以光敏性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一般为遗传性,也可为后天获得性。&&&&&&指导意见:&&&&&&遗传因素尿卟啉原脱羧酶缺乏。其基因位于染色体1q34,肝脏组织中尿卟啉原脱羧酶缺乏见于所有迟发性皮肤卟啉病患者,但遗传因素所致仅见于家族性及少数散发性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会造成患者日晒后5~30min局部产生强烈的烧灼感、针刺感或瘙痒,数小时后皮肤出现红斑和高度水肿,严重者有丘疹、水疱、紫癜和血疱,类似种痘性水疱病,继而形成糜烂、黑色厚痂或奇异的线状结痂。
吴医生 浦江县人民医院&& 医师
擅长: :输尿管结石及肾结石的体外冲击波碎石微创治疗,以及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2719次
&&&&&&病情分析:&&&&&&你好:卟啉病的危害可分为:&&&&&&(1)急性间歇型。以腹痛、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临床较多见。&&&&&&(2)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的共同特性是能吸收400毫米范围的光波。卟啉及其衍生物吸收光波后被激活而放出荧光,破坏皮肤表皮细胞溶酶体,因而产生皮肤病变、红斑、水泡、湿疹、瘢痕形成和色素沉着。&&&&&&(3)混合型。兼有前二型症状。&&&&&&(4)遗传性粪卟琳型。有家族史,临床特点是粪便中排出粪卟啉Ⅲ增多而无症状,但在巴比妥、眠尔通等药物诱发下可出现急性间歇型症状,个别可有光感性皮肤损害的表现。&&&&&&指导意见:&&&&&&本病在中医学中可属“腹痛”,“心肝血虚”及“水湿瘀毒”等范畴,治疗原则为温中理气止痛,养心安神,疏肝理气,健脾燥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主要根据临床不同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亦可配合针灸、推拿、药浴等不同的对症治疗。
擅长: 小儿呼吸、消化、神经、保健、发育!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8075次
&&&&&&病情分析:&&&&&&卟啉病是由于亚铁螯合酶活性低下,原卟啉原IV水平升高而引起的,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大多儿童起病,夏重冬轻,表现为日晒后曝光部位的疼痛、烧灼感,出现红斑、水肿、风团,严重者可出现水疱、血疱、糜烂、结痂。皮疹反复发作使患者面部呈饱经风霜样改变,面部、手背等曝光部位可见线状萎缩性瘢痕。严重者可伴有肝病,皮疹终生反复发生。&&&&&&指导意见:&&&&&&1.消除可能的诱因,包括忌酒、停用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避光、防晒,使用遮光剂。&&&&&&2.迟发型皮肤卟啉病可口服羟氯喹治疗,必要时也可采用放血疗法。&&&&&&3.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可口服β胡萝卜素降低光敏感。也可尝试NB-UVB照射提高对光的耐受。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
赞赏:医生
医生,随时向其咨询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1元体征/肝性卟啉病
肝性卟啉病1.急性间歇型临床多见。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10年来不完全统计,在肝性卟啉病17例中,本型即占15例。发病年龄23~58岁,20~30岁者8例。男7例,女8例,文献报道青春期以前及60岁以后发病者极少。腹痛及(或)神经精神症状为本病特征,由于体内卟啉不增加,故无光感性皮肤损害。腹痛突然发生,程度轻重不一,一般为中度以至重度绞痛或仅有重压感。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加重,常泛发于全腹,有时痛虽局限,但无固定位置。腹软,无固定压痛点。常伴恶心、呕吐和便秘。有时在腹部可触及肠环,肠蠕动音正常或减弱。X线腹部平片见扩张的肠环;钡餐胃肠道检查则可见小肠痉挛,在小肠痉挛的近侧端可见扩张的肠环。可有发热,白细胞数增高。曾有报道因此误诊为急腹症而进行剖腹探查。有时腹痛在一侧涉及背部并向膀胱、外生殖器放射,而与肾绞痛类似。腹痛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频度亦不一定,缓解期可长可短。有些病人只发作1~2次后即终身不发,但亦有每年皆发作一二次,甚至多次者。一般认为腹痛的病因系由于自主神经病变使小肠肌的神经支配不平衡,或卟啉前体的毒性作用,引起肠痉挛所致。神经精神症状多种多样,常在腹痛后或与腹痛同时出现,亦可先于腹痛或单独出现。周围神经受损表现为肢体上行性瘫痪,感觉异常,腱反射消失,有时可出现踝阵挛阳性而跟腱反射消失的异常表现,12对脑神经均可受累,以面神经瘫痪为多见,自主神经受累可有多汗,心动过速,血压波波动甚至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窦性心动过速每于发作时出现,缓解时消失,可作为疾病活动的一个指征。脑干受累可出现吞咽障碍,声带麻痹和呼吸中枢麻痹,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常为呼吸中枢麻痹的先兆。下丘脑受损可出现利尿激素不能正常分泌综合征;并由此引起抽搐、谵妄以至昏迷。精神症状主要为类似精神分裂症、癔症和神经衰弱等。神经精神症状出现以后,一般预后不良。晚期往往出现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甚至、、等严重情况。发作时尿呈红色,如。有时尿在刚排出时颜色正常,但经曝晒、加酸或加热后则转为红色,对诊断本病有一定帮助。尿排出-戊酸及卟胆原增加(正常人每天从尿排出氨基酮戊酸7~32mg),尿卟胆原试验阳性,为诊断本病的重要实验室根据。2.迟发性皮肤型发病多在中年以后,男性多见,皮肤可有湿疹样、荨麻疹样、夏令痒疹样和多型性红斑,多在曝光后一段时间出现。阳光充足时,身体暴露部位的皮肤往往因轻微创伤或受压后而出现带有水疱的红斑,以后疱内渗血、糜烂、结痂并形成瘢痕。慢性皮肤损害可有多毛、色素沉着、粟粒疹以及类似硬皮病、皮肤炎的表现。有不同程度肝损害,系卟啉在肝内沉积所致。部分病人伴有酒精性肝硬化,还有一些则伴有肝腺瘤。喝酒,使用雌激素或铁剂,以及与六六六接触等,常为发病的诱因。发作时,尿排出尿卟啉Ⅰ增加,-氨基酮戊酸和卟胆原正常。缓解时,尿排出尿卟啉Ⅰ减少,而粪排出卟啉增加。3.混合型或变异性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型的特点。本型是南非中年白人中的一种显性遗传肝性卟啉病,可以追溯到一个从荷兰移民去的白人家族。成年期发病除腹部症状、神经症状外,还有皮肤对光敏感病变。皮肤对光敏感轻微,偶尔出现疱疹。皮肤病变为间歇性,有时为本病的惟一临床症状。部分病人急性发作有腹痛和瘫痪无力。轻微机械性皮肤创伤,有时诱发皮肤病变。妇女妊娠期皮肤病变较显著。在间歇期巴比妥类药物、氯化奎宁、酒精和麻醉药可诱发急性发作,应该视为用药禁忌。严重病例腹部症状、神经症状和肝功能损害症状和急性间歇型相似。的特点是在间歇期或潜伏期,尿中卟啉及卟啉前体-氨基乙酰丙酸和卟胆原阴性,而粪中排出大量粪卟啉和原卟啉。在急性发作期,粪中大量排出粪卟啉和原卟啉,尿中-氨基乙酰丙酸和卟胆原也明显增多,是诊断要点。4.遗传性粪卟啉型可见于任何年龄,男女相等,有明显家族病史。病情潜隐而无症状,仅粪便排出粪卟啉增多。但在巴比妥、甲丙氨酯(眠尔通)、苯妥英钠等药物诱发下可出现急性间歇型的临床表现。皮肤病变少见,个别病人可出现光感性皮肤损害。它的生化诊断特点是粪中大量粪卟啉Ⅲ型排出,但没有原卟啉。尿中粪卟啉Ⅲ型可能不增加。但当急性发作时,尿中粪卟啉Ⅲ及其前体卟胆原与-氨基乙酰丙酸含量都增多,粪中粪卟啉Ⅲ当然更多。
病因/肝性卟啉病
肝性卟啉病1.急性间歇型急性间歇型血卟啉病较为多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PBG脱氨酶(合成酶)缺乏所致。这种缺陷使肝内PBG转变成尿卟啉原Ⅲ减少,由此而发生的血红素合成障碍引起ALA合成酶的作用加强,结果使ALA及PBG的合成增多而自尿中排出增多。2.迟发性皮肤型迟发性皮肤型血卟啉病为最常见的血卟啉病,系由肝内尿卟啉原脱羧酶缺乏所致。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例呈散发性分布,男性患者比女性多,多数患者没有家族史。有些人虽有尿卟啉原脱羧酶的酶活性减低的生化缺陷,但尿中尿卟啉的排泄不一定增多,临床上也不一定有明显症状。遗传缺陷与酒精中毒、肝内铁负荷过重、、等后天因素的协同作用使尿卟啉脱羧酶的活性进一步减低或ALA的形成受到刺激,结果使尿卟啉的形成明显增加,从而导致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的发病。3.混合型或变异型混合性卟啉病是原卟啉原氧化酶和血红素合成酶减少所致的疾病,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两性均可得病。4.遗传性粪卟啉型是一种很少见的卟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氧化酶缺乏所致。部分患者有光感性皮肤损害,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间歇型卟啉病相似。本病患者粪中虽亦有大量粪卟啉排出,但原卟啉的含量一般都较低。急性发作时,尿中也可有大量尿卟啉、粪卟啉、ALA和PBG。恢复期可变为正常。
生理/肝性卟啉病
肝性卟啉病1.病理因素(1)遗传因素:卟啉为动物体内,、酶、、等合成过程的中间产物。人体常见的有粪卟啉Ⅰ、Ⅲ,尿卟啉Ⅰ、Ⅲ,和原卟啉Ⅸ几种。另外有卟胆原,为一卟啉前体,它在某种卟啉病人尿中大量排出。尿色正常,但尿在日光下放置几小时后,尿色加深,变成红棕色,是卟胆原变成尿卟啉的结果。各种卟啉都是有色物质,在经过特制滤光板的紫外线下,均显红色荧光,因此可以荧光比色定量。粪卟啉溶于乙醚而尿卟啉不溶,便于分离。各种卟啉在分光镜光谱中有不同的吸光带。下述情况可使卟啉和卟啉前体(-氨基酮戊酸、卟胆原)增多而导致血卟啉病。①血红素合成障碍。②本体或操作基因突变。③酶的缺陷:如尿卟啉原Ⅰ合成酶缺乏,卟啉原不能进一步环化成尿卟啉原,使卟啉原累积;或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不足,卟胆原不能转变为尿卟啉原Ⅲ而只能转变为尿卟啉原Ⅰ型。(2)其他因素:某些药物,如、、、等,以及化学、,以及感染、、、精神刺激、月经和妊娠,其他疾病如肝肿瘤时都可诱使本病发作。2.病理病理改变主要在肝脏,可见有大量卟胆原沉积:当出现有皮肤病变时,除卟胆原外,并可见有卟啉。肾脏亦有卟胆原,骨髓则很少。神经系统可以有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细胞肿胀和退行病变。皮肤病变有红斑、水疱、瘢痕形成和色素沉着。
诊断/肝性卟啉病
肝性卟啉病1.急性间歇型诊断该病的最重要的依据是尿中存在着大量ALA及PBG。本病比较少见,易被忽视。遇到原因不明的腹痛必须考虑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的可能。原因不明的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末梢神经症状、局部肌无力、松弛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病或精神病因服用巴比妥酸盐而加重,或与月经来潮同时发作,或正在服用女性激素或避孕药时发作者都要怀疑卟啉病的可能。2.迟发性皮肤型最主要的发现是尿中有较多尿卟啉和粪卟啉,尿呈红色。3.混合型或变异型主要表现为皮肤轻微损伤后出现真皮擦伤、浅表糜烂和水疱。4.遗传性粪卟啉型部分患者有光感性皮肤损害,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间歇型卟啉病相似。实验室检查:1.急性间歇型刚解出的大多正常,但若将尿置于直接日光中,尿逐渐变成暗红色,甚至变成黑色。这是PBG在光的作用之下转变成红色的尿卟啉和卟胆素的结果。产生的尿卟啉有特殊的光谱,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红色荧光。如将尿液变成强酸性,煮沸30min,尿色迅速变成暗红色或棕红色。二甲氨基苯甲醛试验(Watson-Schwartz试验)是检查PBG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PBG与二甲氨基苯甲醛(Ehrlich氏)发生反应而变成深红色。尿胆原或吲哚与此试剂也产生红色,但这两种物质加氯仿或丁醇振摇后,红色被这种溶剂提去,而PBG的红色仍在水层中。本病急性发作时,此试验经常呈强阳性反应;在缓解期通常也是阳性的,但有时也可阴性;隐性病例此试验的结果为弱阳性或阴性。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用层析法测定尿中ALA及PBG的含量,特别是对发作间歇期和隐性病例。在急性发作期,PBG排泄量约50~200mg/d(正常范围为0~4mg/d),ALA排泄量约为20~100mg/d(正常范围为0~7mg/d)。AIA和PBG测定值常随临床症状改善而下降。对发作期病例,在临床工作中如能得到二甲氨基苯甲醛试验的阳性结果,就能确立诊断。2.迟发性皮肤型尿中ALA及PBG的排泄并不增多。粪中粪卟啉常明显增多,原卟啉正常或中等度增多。大多数病人没有贫血,少数病人可有轻度红细胞增多。因患者常有肝病,尿胆原可能阳性,血清转氨酶可增高,磺溴酞钠的排泄常低于正常。3.混合型或变异型最主要的实验室发现是在发作和缓解期即整个病程中胆汁及粪中含有大量粪卟啉和原卟啉,即使症状很轻微或在儿童期,也有同样发现。在急性发作时,尿中ALA、PBG均明显增多,有时尿卟啉和粪卟啉也明显增多。4.遗传性粪卟啉型本病患者粪中虽亦有大量排出,但原卟啉的含量一般都较低。急性发作时,尿中也可有大量尿卟啉、粪卟啉、ALA和PBG。恢复期可变为正常。其他辅助检查: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治疗/肝性卟啉病
肝性卟啉病1.急性间歇型(1)氯丙嗪对减轻腹痛及缓解神经精神症状有效,一般每次12.5~100mg,3~4次/d。丙氯拉嗪(甲哌氯丙嗪)较氯丙嗪更有效,每次5~10mg,3~4次/d;也可肌内注射,必要时每3~4小时重复1次。还可采用冬眠疗法。严重腹痛以及四肢腰背疼痛的病例可用阿司匹林。一磷酸腺苷每12小时肌注125mg,0.1%普鲁卡因400ml静脉滴注(过敏试验阴性后)对疼痛有效。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肌内注射,能迅速地暂时止痛,但由于容易成瘾,应尽量少用或不用。(2)依地酸有抑制ALA合成酶的作用,且加速尿卟啉锌复合物的排泄。口服依地酸钙钠每次1g,4次/d;或0.25~0.5g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稀释成0.25%~0.5%静脉滴注,2次/d。3~5天为一个疗程。停药2~4天后进行下一疗程,一般可用3~4个疗程。(3):正铁血红素能以负反馈机制抑制ALA合成酶使△-ALA、PBG和卟啉减少,是抢救危重急性血卟啉病的有效手段。对急性发作的患者如用葡萄糖等其他治疗方法不能使之在一天内趋于稳定则应给予正铁血红素。重症患者应极早使用。一般剂量为每次2~4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后以≤40mg/min的速度静脉注射,6~10min注射完毕;也可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两次静脉注射至少间隔12h。也可每天静脉注射1次,24小时内总量≤6mg/kg。疗程3~5天。一般24~48h症状很快改善,出现临床和生化的缓解;一般耐受性良好,用药前及用药期应监测凝血情况,避免与其他的抗凝剂同时使用。可有短暂低热和血栓性浅表静脉炎,大剂量静脉注射时,可能发生短暂的肾损伤。(4)激素:有些病例特别是伴有直立性低血压的病人,用糖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每天30~60mg治疗效果良好。但需长期应用,不易停药。少数急性血卟啉病发作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的病例,应用雄激素、雌激素或口服女性避孕药有良效,而有些病人的发作可能与之有关,因此雌激素或避孕药的使用必须个体化。(5)其他对症处理:小剂量利舍平对神经精神症状者有一定效果。伴有烦躁不安、抽搐者可用副醛(聚乙醛)或水合氯醛。心动过速可用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者使用(但不宜使用甲基多巴,因其加重症状)。严重便秘者可用新斯的明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能早期诊断、注意防治,预后不一定很差。长期反复发作者,预后欠佳。有神经症状者预后不良,病人常在一次急性发作中死于上升性瘫痪或呼吸麻痹,病死率约为15%~20%。死亡病例大多是小于30岁的青年。早期发现病人,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发作期间注意支持疗法和护理,特别对呼吸麻痹病人进行呼吸监护,合理应用血红素抢救治疗,病死率可大为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倾向于减轻,预后较好。2.迟发性皮肤型(1)静脉放血:静脉放血对迟发性皮肤型血卟啉病患者有肯定的治疗价值。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肝脏中卟啉的积聚和尿中卟啉的排泄增多是肝内过多所致。放血后体内血红蛋白的产生增加,这样使原来产生过多的卟啉和卟啉原纳入合成血红蛋白的正常渠道中去。另外也与放血减轻肝内的铁负荷有关。每次放血约400ml,年老体弱、心脏病、肺气肿患者每次放血量可以减半。当尿卟啉排出显著减少至尿总卟啉含量降至0.5mg/L或降至110g/L时停止放血。一般放血2.4~3L(每周或隔周放血0.47L)显效。皮肤损害可在几个月内消失,但个体差异较大。(2)氯喹或羟氯喹(羟基氯奎):该药在肝细胞内与卟啉和铁质结合后从尿中排出。氯奎125mg/d,每周2次,羟氯喹100mg/d,每周2次,疗程可达数月至数年。迟发性皮肤型病人可获得完全的临床和生化的缓解,且耐受良好。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当尿中尿卟啉低于每天100μg时,停止服用。缓解期至少持续20个月。复发后重复用药仍然有效。先静脉放血可减少氯喹的用量。不能使用常规剂量的氯奎或羟氯喹(羟基氯奎),因为它们可致短暂但有时是严重的肝损害而使光感性皮肤损害加重。(3)忌酒可使皮肤症状减轻,并使肝功能得到改善。迟发性皮肤型预后一般较好。3.混合型和遗传性粪卟啉型参见急性间歇型和迟发性皮肤型。1.急性间歇型(1)氯丙嗪对减轻腹痛及缓解神经精神症状有效,一般每次12.5~100mg,3~4次/d。丙氯拉嗪(甲哌氯丙嗪)较氯丙嗪更有效,每次5~10mg,3~4次/d;也可肌内注射,必要时每3~4小时重复1次。还可采用冬眠疗法。严重腹痛以及四肢腰背疼痛的病例可用阿司匹林。每12小时肌注125mg,0.1%普鲁卡因400ml静脉滴注(过敏试验阴性后)对疼痛有效。(度冷丁)50~100mg,肌内注射,能迅速地暂时止痛,但由于容易成瘾,应尽量少用或不用。(2)依地酸有抑制ALA合成酶的作用,且加速尿卟啉锌复合物的排泄。口服依地酸钙钠每次1g,4次/d;或0.25~0.5g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稀释成0.25%~0.5%静脉滴注,2次/d。3~5天为一个疗程。停药2~4天后进行下一疗程,一般可用3~4个疗程。(3)正铁血红素:正铁血红素能以负反馈机制抑制ALA合成酶使△-ALA、PBG和卟啉减少,是抢救危重急性血卟啉病的有效手段。对急性发作的患者如用葡萄糖等其他治疗方法不能使之在一天内趋于稳定则应给予正铁血红素。重症患者应极早使用。一般剂量为每次2~4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后以≤40mg/min的速度静脉注射,6~10min注射完毕;也可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两次静脉注射至少间隔12h。也可每天静脉注射1次,24小时内总量≤6mg/kg。疗程3~5天。一般24~48h症状很快改善,出现临床和生化的缓解;一般耐受性良好,用药前及用药期应监测凝血情况,避免与其他的抗凝剂同时使用。可有短暂低热和血栓性浅表静脉炎,大剂量静脉注射时,可能发生短暂的肾损伤。(4)激素:有些病例特别是伴有直立性低血压的病人,用糖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每天30~60mg治疗效果良好。但需长期应用,不易停药。少数急性血卟啉病发作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的病例,应用雄激素、雌激素或口服女性避孕药有良效,而有些病人的发作可能与之有关,因此雌激素或避孕药的使用必须个体化。(5)其他对症处理:小剂量利舍平对神经精神症状者有一定效果。伴有烦躁不安、抽搐者可用副醛(聚乙醛)或水合氯醛。心动过速可用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高血压者使用降压药(但不宜使用甲基多巴,因其加重症状)。严重便秘者可用新斯的明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能早期诊断、注意防治,预后不一定很差。长期反复发作者,预后欠佳。有神经症状者预后不良,病人常在一次急性发作中死于上升性瘫痪或呼吸麻痹,病死率约为15%~20%。死亡病例大多是小于30岁的青年。早期发现病人,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发作期间注意支持疗法和护理,特别对呼吸麻痹病人进行呼吸监护,合理应用血红素抢救治疗,病死率可大为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倾向于减轻,预后较好。2.迟发性皮肤型(1)静脉放血:静脉放血对迟发性皮肤型血卟啉病患者有肯定的治疗价值。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肝脏中卟啉的积聚和尿中卟啉的排泄增多是肝内卟啉合成过多所致。放血后体内血红蛋白的产生增加,这样使原来产生过多的卟啉和卟啉原纳入合成血红蛋白的正常渠道中去。另外也与放血减轻肝内的铁负荷有关。每次放血约400ml,年老体弱、、患者每次放血量可以减半。当尿卟啉排出显著减少至尿总卟啉含量降至0.5mg/L或血红蛋白降至110g/L时停止放血。一般放血2.4~3L(每周或隔周放血0.47L)显效。皮肤损害可在几个月内消失,但个体差异较大。(2)氯喹或羟氯喹(羟基氯奎):该药在肝细胞内与卟啉和铁质结合后从尿中排出。氯奎125mg/d,每周2次,羟氯喹100mg/d,每周2次,疗程可达数月至数年。迟发性皮肤型病人可获得完全的临床和生化的缓解,且耐受良好。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当尿中尿卟啉低于每天100μg时,停止服用。缓解期至少持续20个月。复发后重复用药仍然有效。先静脉放血可减少氯喹的用量。不能使用常规剂量的氯奎或羟氯喹(羟基氯奎),因为它们可致短暂但有时是严重的肝损害而使光感性皮肤损害加重。(3)忌酒可使皮肤症状减轻,并使肝功能得到改善。迟发性皮肤型预后一般较好。3.混合型和遗传性粪卟啉型参见急性间歇型和迟发性皮肤型。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53:25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亦称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因在1911年由Gunther首先描述,又称Gunther病。主要临床表现时皮肤水泡,惧怕阳光等。治疗以抗炎对症支持治疗为原则。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基本资料
中文名: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英文名:erythropoieticporphyria
别 名: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Gunther病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疾病病因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1.由于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的缺陷,使尿卟啉原Ⅲ合成酶作用下的羟甲基胆色烷,不能正常地转化成尿卟啉原Ⅲ,羟甲基胆色烷可自发形成过多尿卟啉原Ⅰ。尿卟啉原Ⅰ不能最终变成血红素,而氧化成尿卟啉Ⅰ,尿卟啉原Ⅰ又在尿卟啉原脱羧酶作用下脱羧形成粪卟啉原Ⅰ,最终氧化成粪卟啉Ⅰ。正常人每天合成Ⅰ型卟啉仅数百微克,本病却可合成达100mg以上。
2.本病是一种常隐性遗传的疾病。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的位于第10号染色体的长臂,至少有7种以上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此酶活性的缺陷,其中以第217位点上的(C)代替(T)的突变型最为多见,占突变总病例的26%。
3.尿卟啉Ⅰ和粪卟啉Ⅰ都是红色的,在波长400nm的紫外线照射下发出红色荧光和破坏性的光化学反应,患者的皮肤损害与这种发荧光的卟啉有关。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发病机制
尿卟啉原Ⅲ合成酶基因位于染色体10q25.3-26.3。患者的基因缺陷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和缺失。基因点突变类型多,报道在39个患者中发现22种不同点突变[1]
,发生率高的部位为:Cys73→Avg,达38.5%纯合子等位基因突变者临床症状重常出生后即发病,依赖输血。而杂合子或单一等位基因点突变者临床症状轻。基因突变导致尿卟啉原Ⅲ合成酶活性减低,使尿卟啉Ⅲ生成减少,而尿卟啉Ⅰ生成过多,进而转为尿粪卟啉在红细胞、中蓄积而发病但尿卟啉Ⅲ合成酶活性降低一般不影响血红素合成,原因为其酶活性较ALA酶活性大1000倍以上,ALA为合成限制酶,仅少量尿卟啉Ⅲ合成酶即可满足血红素合成的需要。此外个别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患者有尿卟啉原脱羧酶活性的缺陷,这提示至少部分患者可能是一种综合征而不是单一遗传性缺陷。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本病是一种综合征,需有两种缺陷才能临床发病:一为先天性酶缺陷绝大多数为尿卟啉原Ⅲ合成酶缺乏;二为先天性或获得性病态造血。但这种观点极少与临床相符,因为两种缺陷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存在的几率很低。极个别成人发生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的最好解释是患者原有临床上先天性尿卟啉原Ⅲ合成酶缺陷,以后发生了病态造血疾病。大量的卟啉从幼红细胞中释放出来,沉积至多个组织,在光线照射下发生光辐射反应,形成原子氧对组织产生损伤。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临床表现
皮肤通常是严重的,在出生不久即出现,常伴有贫血和血尿。有些在成人期出现症状很轻。疾病的严重度根据每个病人的突变和酶缺乏的程度。严重的病例在子宫内有,在新生儿黄疸用光疗时表现明显的光过敏。由于过量的卟啉使子宫内的羊水成红色,这有助于诊断。
皮损和PCT的表现相似,但通常更为严重。日光暴露皮肤的水泡常常引起瘢痕,感染和脸和手指变形。色素改变和多毛症常见。瘢痕可能是严重的。卟啉沉积在牙齿(产生红棕色称为红牙)和骨。疏松。溶血性贫血和脾肿大几乎存在。脾肿大和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有关(脾功能亢进)。贫血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卟啉充满的红细胞,因此增加卟啉生产和导致永久性的溶血和光过敏。药物,激素(除了内源性的红细胞生成素)和营养(除了维生素缺乏有损骨髓外)对此疾病几乎无影响.此病也无神经系统的症状。
嗜饮鲜血。对于大多数卟啉症患者,输血和血红素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并且到现在依然是主流的治疗方法。血红素非常顽强,通过消化道依然可以被小肠吸收。这意味着,至少从理论上讲,古代的卟啉症患者可以通过吸食或饮用鲜血来使自己感觉舒服一些。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惧怕阳光。卟啉是一种,它会聚集在人的皮肤、骨骼和牙齿上。大多数在黑暗中呈良性,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危害,但一旦接触阳光,就会转化为危险的毒素,吞噬人的肌肉和组织。因此,卟啉症患者只能生活在黑暗世界里,不能见光。厌恶大蒜。大蒜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会恶化病情,带来疼痛和其他症状。
面容苍白。绝大多数卟啉症患者都伴有严重的,这不仅因为他们通常只能生活在黑暗中,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体中的卟啉会影响造血功能,破坏血红素的生成。通常,卟啉症患者的身体上还会带有大片的沉积——往往是紫色的。
牙齿尖利。卟啉接触阳光后会转化为可以吞噬肌肉和组织的毒素,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它会腐蚀患者的嘴唇和牙龈,使他们露出尖利的牙齿。尤其是犬齿部分。腐烂的牙龈看上去总是血淋淋的。
面貌特征:由于的作用,卟啉症患者的耳朵和鼻子都会被其腐蚀,而皮肤上也会布满疤痕,使他们看上去格外苍老。实际上,卟啉症患者的寿命通常都非常之短。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疾病诊断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诊断
根据本病典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即可成立。“红色尿”和“红色牙齿”,光照部位的毁形性皮肤损伤,伴多毛及色素沉着是本病典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可见:红细胞、血浆及尿中尿卟啉Ⅰ浓度显著增高,不同程度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幼年时可出现光敏性皮肤损害和红色尿,合并有溶血性贫血和发红,提示本病。检查发现尿卟啉Ⅰ水平高及红细胞和骨髓幼红细胞出现荧光反应,即可确定诊断。
可根据在婴儿期出现粉红到深棕色的尿和严重的光过敏。红色液体也可出现在子宫。出现在,红细胞,,尿和粪中的卟啉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卟啉症。在尿,血浆和红细胞中尿卟啉Ⅰ和粪卟啉Ⅰ占优势。在粪中粪卟啉Ⅰ占优势。和其他纯合子一样,有时红细胞包含大量的原卟啉。尿卟啉原聚合酶活力缺乏可作出肯定的诊断。ALA和PBG并不增加。它和肝生成性卟啉症的临床相似,但是卟啉的分布不同。成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的皮肤表现和卟啉分布和其他卟啉病是不同的。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原卟啉病、新生儿疱疹及等鉴别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疾病检查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1.血象呈不同程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但贫血很少需临床。外周血可见异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大小不等,并多见嗜酸性及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增多。
2.骨髓象红系增生,可见类似病态造血表现在紫外线灯照射下骨髓有核红细胞和外周血红细胞因卟啉浓度增高呈现鲜红色荧光。
3.异常尿液中尿卟啉Ⅰ排出量显著增加,尿卟啉Ⅲ和粪卟啉Ⅰ排出量也增加,尿液中卟啉总排出量可达10万μg/24h(正常<300)而ALA和卟胆原排出量正常。尿在紫外线灯下呈红色荧光。粪中粪卟啉Ⅰ排泄增加,红细胞及血浆中尿卟啉Ⅰ浓度显著增加。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其它辅助检查
1.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红细胞寿命缩短伴无效造血,血浆铁动力学检查显示铁转换速度加快。
2.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X线、等检查。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疾病治疗
1.皮肤损害:避免阳光照射和创伤;外用3%二羟其丙酮(dihydroxyacetone)和0.13%散沫花素(lawsone)霜剂。穿防护衣。口服β-胡萝眩素60-180mg/d,或核黄素20-40mg/d,或每隔日口服阿的平50mg。
2.溶血性贫血:严重和长期溶血有脾切除指证,可能有良效且可降低对光敏感性。消胆胺4g3次/d,餐前服用同时加用抗氧化剂维生素E,对防止肝病的进展有效。
3.服用倍他胡萝卜素()可能有减轻光敏反应的作用。
4.脾切除可使溶血性贫血改善并可减轻部分患者的卟啉尿及皮肤光敏反应。
5.输血可抑制红细胞系造血可减少卟啉的蓄积。有人曾用持续过量的输血成功治疗1例本病患者,为避免长期过度输血而导致铁蓄积形成血色病,可同时并用驱铁治疗,但至今仍无一个实用的长期治疗方案。
6.药用炭()60g,3次/d长期服用。药用炭(活性炭)可结合从胆汁中排出的卟啉,起到促进血及皮肤卟啉从胆汁和粪便中排出。
7.高铁血红素短期使用可减少尿及粪中卟啉,但临床无改善,正试验长期应用效果。
8.骨髓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为卟啉病治疗开创一个新路。
9.基因治疗把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临床处于试验阶段。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预后及预防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预后
本病进展很缓慢往往患者于幼年时期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为感染或严重溶血性。成年后皮肤常因溃疡而留有严重瘢痕,面容损坏或使手指脱落导致残疾。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预防
患者应避免暴露于下(因普通布料不能阻止波长为400nm左右的光照射),可穿戴特殊材料如含氧化锌或氧化钛材料缝制的衣服、和宽边帽预防性应用一些含醌(如指甲花素)和二羟丙酮类的化妆品,把皮肤涂成棕褐色可能有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卟啉病患者的图片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