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多斤,一年多了,就是下不了减下去的决心和毅力,该杂办?

在不经历困难的前提下,怎样还可以提升一个人对做每一件事多具有的那种坚定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_百度知道
在不经历困难的前提下,怎样还可以提升一个人对做每一件事多具有的那种坚定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个人觉得 没有办法
因为你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过
就不会有那种决心
尽管你可以假设自己作出的反映种种
可是当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
你仍然缺乏从容的态度
我是个学生
学习是枯燥的 可在我迷茫时
总会想到她
于是我拼命的学习
想想你的家人呀·
多多考虑你的未来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二教时——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二教时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愚公移山》,回答问题(1)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移山的结果如何?通过这则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干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之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有横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之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2个。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者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________
(2)________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干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之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__________________(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有横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之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2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者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我现在高三了,对以前所学的东西一无所知,我要是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可没有坚定的毅力有什么办法可以提_百度知道
我现在高三了,对以前所学的东西一无所知,我要是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可没有坚定的毅力有什么办法可以提
我现在高三了,对以前所学的东西一无所知,我要是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可没有坚定的毅力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它吗?)可以赶上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如果开始了好好听,如果没开始借笔记好好看,如果这时候还想补就补基础,一些难题什么也不要指望了,努力的话至少二本应该是可以的可以的,你们一轮复习开始了吗?一轮复习很重要
一轮复习已经开始了,而且老师讲的很快跟不上节奏
借笔记,一般来说一轮复习的笔记是很多也很全的,上课努力听,下课借笔记,就是死记硬背也要弄懂。一轮是三轮复习里最重要的一轮,一定不能丢。跟不上只能以时间补不足了,把复习资料的题目多做几遍,不要只盯着一本,多买几本,做基础,基础题才是你的得分点。
嗯嗯,可有些基础题也不会,有些知识点也忘的差不多了
这个基础指的是知识点还是什么,如果是知识点,没有捷径,只能找回原来的书,死记硬背,如果指的是经典例题,那就多买几本书一般复习指导书有分知识点,一题一题慢慢做,一道不会看答案,做第二道,再不会再看,做到你会为止,一个星期后再找原来做过的,再看看会不会,反正经典例题(比较基础的)不会就只能死磕,至少要弄懂百分之七十以上
你是一位老师吧?
不是,正在读大学
因为也是高三开始努力,所以有感而发
是一本吧?
不是,考了个二本
也不错嘛!我下次在学习上遇到不会的可不可在问你啊
采纳率:50%
至少你不能得0分吧,我已经上大学了,你的每一分都决定你未来的方向,好好努力,得一分是一分不要半途而废更不要自暴自弃
你考了多少
要是考200几分真的太丢脸了真的好后悔
要是你放弃你就连200多的大学都进不去,200多怎么了,200多也算分,只要你肯学还是能提高的
亲,光下定决心是没有用的,但是你要是真的很刻苦的学还是可以补上的
语文英语化学最好补
我的毅力也不够
我已经开始复习了,哪有时间补
那你只能做到把现在学的,要考的全部弄懂
只能这样的
我以前学习并不是很好但后来我拿出时间去看以前做过的所有题目,我就觉得很简单了
我试试看吧
其实,最重要的是看书,书上什么都有
要先相信自己,就算不进步,还在原地,已经很好了,这说明,你有进步,别人在拼命,你也在。至少自己为了未来做了努力。加油吧。
给自己一个目标
然后对着它鲁 鲁到了再给自己下一个目标
你的生活就会很充实不好迷茫
学习不是打英雄联盟,对它没那么浓的兴趣
顽强的毅力是与强烈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要成功,必须有强烈的成功愿望;要发财,必须有强烈的财富愿望,这样行动才会产生极大的毅力。
可以找几天朋友帮助你共同努力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吗?
先从简单的入手慢慢挑战难的当做一个挑战一个个击倒对手成为王者
呵呵,有点英雄联盟的感觉
你什么段位
我现在不玩了工作了没时间玩了
刚高三毕业,高三也就那样,回头看没什么特别的,不用有压力
可快高考了,自己的成绩就那么点分拿不出手啊
没什么的,高三你周围人都和你一样的,你不会觉得自己是高三狗有什么特别,所有人都会努力的
我是在普班里基本没几个人是在认真读书的,学风太差了
我是江苏的,高考很难的,压力一直大竞争大,你呢?你知道努力就打败很多人了
其他1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共972个阅读者,2条回复 |
发表时间: 22:28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集锦 &&
袁小兵2015 发表在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49-1.html
  晋文公为何出逃他出逃了多少年
  晋文公是个雄心勃勃的人,若非如此他又怎么能忍辱负重19年,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若非心中抱着强大的信念,他又怎么会在19年之后选 择重新回到故国即位,准备与天下豪杰逐鹿。晋文公用逃亡的19年浇灌了一份决心,一份毅力和一份永不言弃的精神。
  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个期间,中原大地上任何一个有能力分得天下的人,都觊觎这宝座。犹以五霸最显名,春秋五霸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桓王等等,这些霸主建功立业,其光辉被世人歌颂。五位霸主之 中只有齐、晋文两人一直是人们心中不变的霸主,可见二人功业实在是伟大。
  齐桓公趁着周王室衰微,崛起于众诸侯国之中,带领华夏诸侯,平定蛮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也的确无愧于 春秋霸主的称号。相较之下,晋文公的功业就没齐桓公那么显赫,但我们对晋文公的功绩充分给予肯定。晋文公重耳在9年内让相对比较弱 小的晋国称霸一方,成为五霸之一,并且称霸百余年,若不是靠他自身的努力,晋国百年霸业从何而来?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在位时间仅仅九年,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政绩卓著,是春秋 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东周初期,晋献公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晋国国力逐渐强大起来,晋献公在贾国娶了妻子,没生儿子。他和妹妹齐姜通奸生下了秦穆夫人 和申生,风流好色的帝王,又在戎娶了两个女人,其中一个叫狐姬的生了重耳,另一个生了夷吾。后来,晋献公看上了骊姬,骊姬本是骊戎的人,因骊戎为讨好晋国而赠送给晋献公的。献公晚年宠爱妃子骊姬,什么话都听她的,骊姬想让自己的孩子奚齐即位,而为了保住奚齐地 位,不惜一次次陷害重耳,无奈重耳和夷吾只得逃亡。
  跟随他一起逃亡的还有他的舅舅狐偃,狐毛,还有赵衰、先轸、介子推等人,晋公子重耳逃亡后的第一个长久的避难之处就是翟国,他在翟 国住了十二年,甚至在翟国娶妻生子,以为终生会困于此的重耳并不知道,逃亡才刚刚开始。与此同时,晋国在骊姬的祸乱下,已经国将不 国了,晋国的朝臣纷纷跑到翟国投奔重耳。重耳考虑到这么多人来翟国投奔自己,实在是太显眼也太危险,不如投奔齐国。于是,一行人纷 纷带着憧憬奔赴齐国,在躲过追兵跋山涉水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齐国,之后,他们又以齐国为出发点,重新回到了晋国。
  流亡在外19年的公子重耳,这段旅途实在是坎坷,在各国不受待见,甚至还有可能遭受迫害,去到小国很少受礼遇,好不容易有个楚王礼遇 ,也是别有用心,直到流亡到秦国生活才开始有了安稳的苗头。应该说流亡的这19年开阔了他的视野,锻炼了他的意志,也直接培养他的人 际关系,重要的是重耳看待事物的心态变了,他学会了珍惜,学会了称霸天下并非只靠手段就可以。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真正实现了称霸的国君。由于他经历曲折,倍遭困厄,即位更能体会到王位来之不易,便励精图 治,政绩显赫,所以关于他的事迹,历来为史家所称道,在人民群众中也广为流传。重耳流亡国外的不寻常的经历,以及与各国君臣的接触 、交往,使他积累了极丰富的政治经验,为他以后创建霸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楚庄王和吴王阖闾谁更厉害
  春秋战国战火纷纷,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群雄奋起只为在中原大地分得一杯羹,这一时期有五个霸主先后建立了霸业。在 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春秋时楚国最有成就的国君,春秋五霸之一。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 楚庄王的发愤图强是很多诸侯都没想到的。他的一生极其富有传奇性色彩,他出生在楚国这个神秘的国度,他的一生也像是一本书写不完的 传奇。十几岁就登基,在位三年不理朝政,“昏聩闭塞,贪图酒色”,堕落的楚庄王,最后却能在他即位后短短时间内将楚国打造成了一个 超级大国,让其他的诸侯国目瞪口呆。
  同样是霸主的吴王阖闾,他是楚庄王之后的又一个枭雄。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的抑制而不得不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一些小国, 国力逐渐强盛,待齐国走下坡路后,楚国趁机北进与晋国争霸,以此同时,西部的各国也悄悄崛起,以后,吴、越两国相继强大,争霸于东 南。粗略看之几个霸主的实力都不相上下,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楚庄王问鼎中原,甚至欲取周而代之,大败中原霸主晋国,小国都尊奉他为霸主。阖闾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破楚入郢,击败楚国,虽然 没灭了楚国,但也让楚国实力大减,吴国取代了楚国在南方地区霸主的地位。阖闾手下有孙武和伍子胥,楚王和吴王要说谁更厉害,可谓是 各有千秋,而五霸的排列顺序,只不过使他们称霸时间的前后顺序而已,所以说吴王和楚王两个人不分上下。
  楚庄王从最初的默默无闻、一飞冲天到问鼎中原,他的成功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 王始,楚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强大,楚庄王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言:“不飞则已,一飞冲 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一个纨绔子弟变为励精图治的政治家,这个转变不是任何人都能办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成功的。
  楚庄王亲政以后,做了几件大事,这几件大事对楚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励精图治,他首先分化朝廷里权势大的人,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 又压制若敖氏,任用苏从、J贾、伍举等贤臣。即使楚国在后来发生了严重的政乱,一度威胁到了楚国的统治和他的地位,但是楚庄王临危 不惧,沉着处理,稳定后方。在对外政策上,又敢于向晋国交战,屡战屡败也不放弃,最后大胆启用孙叔敖才使得楚国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 ,楚国大治。内部忧患解决好后,楚庄王开始图谋更长远的计划,他把眼光放在了楚国之外的疆域。
  楚国在楚庄王的领导下,逐渐强盛起来,有了点实力的楚国积极寻求北进的机会,在齐国没落之后,楚国迅速抓住时机,悄悄吞并了东边的 一些小的国家,版图扩大之后,才向晋国打起了主义。虽与晋国的交战屡战屡败,但是楚国没有放弃攻打晋国的愿望,反而越挫越勇。他愈 加积极进取,制定一系列的外交措施,先把南方蛮夷部落收服,再打败宋国,让楚国在军事上保有威望,进而对晋国形成震慑。晋国在楚国 真正强大后才意识到自己大意轻敌了。然而,一切都太晚,楚国已经问鼎中原了。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流传下来,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自楚庄 王起,楚国开始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废掉皇后乌喇那拉氏
  乌喇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佐领那尔布之女。是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那拉氏”。雍正年间,被指给乾隆为侧福晋。乾隆继位后,于乾隆二年封娴妃,八年后晋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的时候,乾隆帝的原配妻子孝贤皇后去世。乌喇那拉氏顺理成章的由贵妃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后于乾隆十五年,被册立为皇后。后随乾隆南巡时,因触怒乾隆帝被遣送回京。此时已经相当于有了废后之实,因为乾隆帝收回了其四次册宝。乌喇那拉氏于公元1766年去世,享年48岁,一生给乾隆生了两子一女,分别为皇十二子永D,皇十三子永Z及皇五女。?逝世后,乾隆帝以皇贵妃礼下葬,但实际上乌喇那拉氏的葬礼还不如一般皇贵妃。乾隆四十年,追封为皇后。葬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地宫之东侧。且不设神牌、无祭享。
  从皇后之尊,最后跌入泥潭,死的凄凉。乌喇那拉氏到底做了什么,引得乾隆帝如此嫌弃,不仅将她废掉,连死后的尊荣也不愿给她?
  据《清史稿?列传?后妃》记载:“(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在满族的习俗里最忌讳的就是断发,只在皇太后、皇帝驾崩时,皇后才可以剪发,当时的皇太后、皇帝都还健在,那拉皇后却突然剪发,无疑是在诅咒他们一样。做出这样的事情,惹得皇帝极为不满,也是正常的。毕竟古时候的人们最忌讳这些,特别是帝王。别说能活多久活多久,有些帝王能增加自己的寿命,豢养道士,专门为其炼妖延寿的也不再少数。如今身为一国之后,减掉自己的头发,不仅是失了一国之后的礼数,最重要的是,这不是变相的诅咒我早死吗?所以乾隆帝气的将乌喇那拉氏废了,到了后来也不想原谅他,也是说的通的。
  可是前一天还和乾隆和睦相处,第二天就突然毁掉自己的头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堂堂一国之母,仿佛疯了般做出如此有失体统的事情呢?
  《清鉴辑览》:“帝在杭州,尝深夜微服登岸游,后为谏止,至于泪下。”也就是说,在南巡期间,乾隆帝经常换了便服,微服私访,上岸游玩。杭州当时最为出名的是什么?自然是杭州瘦马,也就是身段窈窕,温柔若水,面若芙蓉的歌姬妓女。深夜游玩,为的自是声色犬马,放纵尽兴了。对于乾隆帝这样的做法,乌喇那拉氏多次劝谏,但乾隆帝根本就不听,乌喇那拉氏伤心的落泪,乾隆却只顾扭头便走。因此被伤心伤情的乌喇那拉氏,最终一气之下,用剪刀剪掉了自己的头发。
  乾隆帝是个风流会享受的皇帝,做出这等事来,应该也不奇怪。可因为这一件事,就气得乌喇那拉氏剪掉自己的头发,又实在不令人信服。毕竟后宫女子众多,如今在外也不必因为,几个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毁了自己的体面。所以小编猜想,引得乌喇那拉氏自行断发,必定还有其他原因。
  对比两代皇后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对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可谓爱之怜之,敬之顾之。将其所生两个儿子,都先后密定为太子。可对乌喇那拉氏呢?乌喇那拉氏仿佛只是他循着品阶提上后位的一样,根本就没有给予她多于的恩宠。对她的皇嫡子永D,也没有孝贤皇后所生的永琏、永琮那样宠爱。这样的对比,让乌喇那拉氏心里极度不平衡。
  另外乾隆心里一直放不下孝贤皇后,因此一直对乌喇那拉氏极为冷淡。无论是作为皇后,还是作为女人,乾隆帝的忽视,都让她感到极度心寒。
  最后重点来了,孝贤皇后是在陪乾隆南巡之时去世的,死于济南。乾隆后来每次南巡,都刻意避开这座城市,以免触景生情。这一次路过济南,乾隆帝还专门为孝贤皇后作诗:“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这一首包含真情的诗,仿佛一把尖刀,瞬间刺破了乌喇那拉氏已经支离破碎的心。不在绝望中爆发就在绝望中死亡,乌喇那拉氏爆发了。她剪断了自己的头发,但却没有引来男人一丝恋爱,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明朝有16位皇帝为何只有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大名想必喜欢旅游的人都知道吧?明十三陵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国家的AAAAA级景区,这里面共埋葬了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其实明朝共有16位皇帝,那为何只有十三陵呢?难道剩下的三位皇帝不喜欢大型土木所以就没有修建自己的墓吗?
  当然不是!只是这三位的情况比较特殊罢了。
  一、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逝世的时候,北京还尚未建都,因此他是葬于南京,其陵寝就是南京明孝陵。那里也是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陵墓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公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有着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二、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
  建文帝朱允勺龌实鄄痪茫渌氖逖嗤踔扉υ诒本┓⒛眩窒嗉颖本┥钡绞锥寄暇4蟊芸旃ソ食牵ㄎ牡壑煸晌蘅赡秃危愦踊食堑慕敲盘优堋:罄粗扉ε扇怂拇ρ罢遥且廊徊患儆埃ㄎ牡鄄恢眨唤鲈诒本┟挥辛昴梗谀暇┮裁挥辛昴梗菇ㄎ牡鄣南侣涑晌磺Ч胖铡
  三、 明朝第七代皇帝,景泰帝朱祁
  土木堡之变后,大臣立了他的弟弟朱祁为监国,但又因蒙古族多次用皇帝来威胁明朝,于是便立朱祁为帝,以免了蒙古族的勒索。朱祁年号景泰,史称明景帝,想尽办法将英宗接回来后,将其软禁在南宫当中,尊称太上皇。直到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患病,让大将石亨扶持太子主管朝政。英宗在心腹党羽的帮助与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拿回了皇位。英宗复辟后,朱祁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是以亲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也就是现在的景泰陵。
回复时间: 22:28
  史上被儿子儿媳气死的南宋皇帝
  赵撬涡⒆诘牡谌樱蠢硭担拥牡匚槐纠绰植坏剿墒钦茏傲耍陌裱褪撬宄钡难罟悖诟富拭媲埃硐值谋瞎П暇矗诜芎醚А8盖着加蟹绾茸约旱貌』棺偶保η芭芎螅壮⑻酪8仙闲⒆谛那楹檬保蚕残斡谏切⒆谇樾鞯吐涫保突岚ι酒钊萋妗U故背T谧约旱氖谐扑谈盖椎姆峁ξ耙担庖磺卸既眯⒆诜浅B狻
  不过,宋孝宗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天生的影帝级人物,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争取父皇的赏识,早日成为南宋第三代接班人。赵囊幌盗谐晒ρ莩錾钌蠲曰罅诵⒆冢⒆诰醯米约旱娜幼钕褡约海扔⑽渌植呕嵋纾谑蔷驮谔铀篮螅苯釉焦隙颜岳先⑽⒕P⒆谠谖27年,赵妥隽18年太子,时间一长,赵崔嗖蛔×恕
  有一天,赵蕴阶畔蛐⒆诒г梗骸案富拾。业暮胍丫急浒琢耍腥烁宜屠戳巳痉⒌囊┪铮胰疵桓矣谩!蹦乔碧ù收讶蝗艚遥慊挂梦业榷嗑?十多个春天还不够,害得我悲伤总比快乐多。宋孝宗听出了儿子的弦外之音,不卑不亢的说道,“有白胡须好哇,正好显示你已经成熟了,何必用药染什么发?”孝宗如果识破了儿子赵奈弊昂颓狈杏型旎赜嗟兀上钪栈故潜欢用杀瘟恕
  宋孝宗之所以谥号为孝,是因为他本不是高宗亲子,却事孝为先,千方百计满足高宗要求,哪怕自己忍辱负重,同时他确实对高宗抱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太上皇高宗逝世后,孝宗悲痛欲绝,决定守孝三年,再加上对政事心身厌倦,于是决定禅让皇位于太子,赵42岁这一年即位,史称宋光宗。
  开始时,因为权力还不稳固,光宗效仿孝宗侍奉高宗一样,早请示晚汇报,每四个月按照礼节向父亲请安,偶尔还陪父亲喝喝酒,听听曲,或者邀请父亲出去打打猎,赏赏花,时间一长,光宗就忍受不了这种表面文章了,先是借口推辞,后来干脆再也不照面了。孝宗是一位极重感情的人,依他对高宗体贴入微的照顾,怎么也想不到亲生儿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心里非常郁闷。
  有一次,光宗率领大臣和嫔妃外出游览,却没有邀请太上皇,大臣们看不过去了,就上书说孝宗当皇帝时,每次外出总会邀请高宗同行,如今陛下你独享美景,而把父亲闲置冷宫,非常不符合孝道。赵拥阶嗾潞螅浅D张≡诖耸保⒆谕腥舜透庾谝恢挥癖嗪尬聪卑芑档慕癖釉诘厣纤に榱耍盖仔⒆谥勒饧潞螅浅I诵摹
  还有一次,孝宗闲居中深感无聊,于是登高台眺望宫城之外,看见里巷中有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孩子被一群孩子欺负,脱口喊叫,赵皇帝来,赵皇帝来。孝宗见景生情,不胜悲凉,自言自语的说,我是他老子,我叫他尚且不来,你叫他,更是白费力气。孝宗在儿子不孝中郁郁寡欢。发展到后来,光宗竟然一年都不见父亲,此种行为,在理学盛行的宋朝,显得尤为大逆不道,社会上议论纷纷,朝臣数百人聚集,纷纷上书遣责光宗太不近人情,而光宗我行我素,不为所动,此时的孝宗万念俱灰,气得肝疼,以孝道为先的孝宗可能现在才看清儿子的本来面目。
  光宗不孝,与自身患病有关,尽管宋史语焉不详,但不可否认的是光宗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他的这个病一半来源于做太子时的压抑,一半来源于他的妻子,即强悍好斗,嫉妒成性,却又凶残恶毒的皇后李凤娘的恐吓。李氏早在当太子妃时,就经常在高宗、孝宗身边传播事非,遭到两宫训斥,做了皇后以后,更加变本加厉的染指权利,他趁光宗患病不理朝政,大权在握,大肆分封娘家人,外戚势力一时显赫无比。
  光宗曾经喜欢一位黄贵妃,李凤娘担心自己地位受到威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光宗外出祭祀,派人杀了黄贵妃,谎称黄贵妃暴病而亡,光宗明知其中有诈,却慑于李凤娘淫威而忍气吞声。史载赵幸淮蜗词质保⑾忠晃还纸喟自踩螅改澹谑峭低档亩嗫戳思秆郏罘锬锟丛谘劾铮窃谛纳希还嗑茫罘锬锱扇怂透庾谝桓龊凶樱庾诖蚩豢矗偈被攴善巧诺玫笔本涂谕掳啄春兄惺⒎诺恼悄俏还囊凰帧
  悍妇李凤娘因做太子妃时时常受到孝宗指责,所以深怀怨忿,经常调拨光宗父子之间关系。有一次,孝宗听说儿子又犯病了,亲自到太医院弄到了一副好药,想给儿子送去吧,担心李凤娘从中作梗,于是就想等儿子回心转意来看望自己时亲手交给他。监视孝宗的太监给李凤娘汇报了此事,李凤娘又派人侦知,果然发现孝宗奉若宝贝的藏着药丸,李凤娘添油加醋,借题发挥,说孝宗要用毒药毒杀光宗,重新夺回皇位。光宗听后,对父亲又恨又怕。而孝宗眼见儿子疏远自己,心里更加悲苦。
  光宗因受制于李凤娘淫威,病情越来越重,加之李凤娘权倾朝野,惯于在光宗面前搬弄事非,致使光宗和孝宗关系越来越僵,儿子儿媳联手对付孝宗,孝宗忧愤成疾。恰在此时,眼见光宗精神病越发频繁,朝臣请求立储以安定民心,按照宋朝规制,立储要得到太上皇恩准,在这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上,以光宗和李凤娘为主的一派要立自己的儿子,而孝宗鉴于自己选取接班人问题上的失败,以及对于自己二儿子的愧疚,打算立老二的儿子,双方互不相让,没曾想这种事最后间接助成了孝宗的身死。
  为了取得孝宗首肯,李凤娘假惺惺请来了孝宗,以家宴为由逼迫孝宗同意立儿子嘉王为太子。孝宗当场表示不同意,李凤娘勃然大怒,马上撕破脸皮气势汹汹的质问,“我是你赵家明媒正娶,又册立的皇后,嘉王是我的亲生儿子,为何不能立为太子?”儿媳如此剽悍,撒泼,而光宗置若罔闻,始终一言不发,孝宗感觉蒙受了奇耻大辱,在急火攻心下,眼前一黑,当时就倒下了。
  孝宗病来如山倒,在绝望中始终没有迎来儿子的回头是岸和临终关怀,在羞愤与困惑中,这个一生看重孝道的父亲在忤逆不孝的儿子儿媳双重打击下,晚景凄凉,自此次羞辱后没过多久即一命呜呼。史载,父亲孝宗去世后,光宗表现的非常冷漠,坚持四不政策,不主持丧礼,不参加追悼会,不穿孝服,不禁一切娱乐活动,饮宴如故。
  孝宗生前,对高宗极尽孝道,对不是自己亲生父母的高宗吴后当做父母养育,而到了他自己,却养育了一个逆子,孝宗的孝,是何等辛辣的反讽?孝宗生死弥留的最后一刻,不知道他是否明白,古代帝王家,所谓真正的孝,其实都是因为权力使然,一旦没有了权力,孝也就适时消亡,不复存在。
  中国历史上最“小气”的皇帝
  穿一双草鞋上殿办公,龙袍打补丁;当了23年皇帝,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一只;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哪怕是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这并不是国库没钱,恰恰是多得数不清,粮仓的粮食堆到粮仓外,但他却小气得连死都舍不得奢侈一回。这位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就是汉文帝刘恒。真如后人所言:皇帝做到汉文帝这份上,真是亏死了……可老百姓喜欢呀,千秋万世都想着你!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
  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史称西汉前、后少帝,因处在吕后专权时期,且被认为非盈帝后代,故未被正史承认)。
  公元前180年(吕后8年),吕后死,宫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若算上上述提到的前后少帝,则是第五位)汉文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
  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
  汉文帝听了,又摇头又摆手,说:“快不要造露台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宫室就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即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然而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
  汉文帝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本皇帝决不当收藏家。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
  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不要因为给自己建墓而大兴土木,改变了山川原来的模样。”
  汉文帝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政治上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政权,对外妥善处理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在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汉文帝均及时派兵还击击退强敌。汉文帝废除严邢苛法,带头执行法制判决,并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人才,使汉朝从国家初定逐步走向繁荣昌盛,为后来汉武帝的横扫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进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由于汉文帝这种廉洁爱民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据历史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
  因此,司马迁高度评价汉文帝说:“德至盛焉”,“岂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汉文帝这份上,真是亏死了。你想,做皇帝的没吃好穿好,花钱都不舍得,不是白当了吗?可老百姓喜欢呀,千秋万世都想着你。后来赤眉军攻进长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啥好东西。
回复时间: 22:29
  历史上真实的晋王李定国
  在近期的电视剧(龙珠传奇)中,把南明时的抗清英雄拍成一个剃发的“陈近南”,而且饰演李定国的同一个演员还在剧中饰演了一个太监(李定国的弟弟)。丝毫没了那种誓死守山河的豪迈,今天我们说说历史上真实的晋王李定国。
  在毗邻中国云南的缅甸北部山区有一个民族叫果敢族,他们其实属于我们正宗的汉民族,现在这个地方早已经被缅甸政府单独划为了一个县,名字就叫果敢县。面积近三千平方公里,人口约十五万。
  他们是300多年前是的南明后裔,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明永历帝朱由榔出逃缅甸。1662年,吴三桂率10万清兵进入缅甸,迫使缅人交出朱由榔。之后,朱由榔的绝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缅北。而后他们在此生衍了300多年。
  自明朝灭亡后,朱氏宗族的藩王们在原明朝大臣将领等的扶持下曾经在南方建立了好几个明室小朝廷,先后有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权”;唐王朱聿键建立的“隆武政权”;鲁王朱以海建立的“鲁王政权”;还有朱聿键之弟朱聿建立的“绍武政权”;以及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这些明朝的残余政权大多在满清大军的倾力打击之下,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时间最短的政权仅存在四十一天。但唯独“永历政权”政权硬是苦苦支撑了近二十年。
  “永历政权”因何能够在满清铁蹄日益坚硬之下苟延残喘如此之久?关键原因就是这个残明小政权能够和李自成、张献忠这两支失势的起义军在最危难的时候捐弃前嫌暂时联合,共同对付外敌。
  自从李自成、张献忠战死之后,张召忠的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率领的大西军残部,投靠南明永历政权,随后李定国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又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看到恢复明朝的火焰之后,一些已经被迫投降了满清的明朝军官们也趁机反正抗清。而后被封为晋王。
  明永历13年,在“磨盘山战役”失败后,李定国护送永历皇帝入缅甸,在追兵的侵扰下,李定国和永历皇帝走散,自己率部转战于云南和缅甸的边界。此时满清的军队也云集于此,李定国部队的处境日益艰难,他意识到要使抗清大业延续,唯有接回永历帝。于是,李定国积极联络逃入缅甸的永历朝廷,并亲率大军至缅甸迎接永历帝,然而,此时的永历帝被清军吓破了胆,再也没有了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甘心苟安于缅甸的庇护之下。定国望诏凄怆,叹道:“大明亡矣。”部将乘机指责永历帝不义,劝定国为自己打算,投降清朝。定国怒道:“自受大明之封爵,我便是大明之臣子,为人臣者不为人谋,可乎?今社稷狞沦,主上托于异邦,为臣者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焉能为一己之安,背宗弃祖,剃发受辱,投降。”将士闻言,无不泣下。定国在再劝永历帝无果的情况下,无奈退兵,但仍盘桓在中缅边境,希望等到永历帝回心转意的一天。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病逝前叮咛道:“宁死荒徼,无降也!”(宁可死在野外,也不可投降),一代豪杰终于赍志以殁,时年42岁。
  李定国简介: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
  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其人与百姓息息相通,在镇守云贵之时,爱民如子,当下云南人仍然视定国为滇中的脊梁!(云南人最为崇拜的就是武侯和李定国--郭影秋语)定国的忠义节烈知道近现代依然被人们称赞不绝,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中国历史上堪称贤内助的十大皇后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皇帝天子在朝中的地位,她以一宫之主身份管理后宫,母仪天下。皇后作为古代一种特殊的职业,其职责异常复杂。首先,作为人妻,她要相夫教子,恪尽内人之责;其次,她要以身作则,统率后宫,为皇帝处理好后院;最后,作为第一夫人,母仪天下者,还要辅佐皇帝,把握好国事与家事之间的微妙平衡。其修养、德行、智慧、才情、气度、仪容,都会成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的典范和表率。
  古往今来,能做好皇后者,寥寥无几,能做到称职者,更是寥若晨星。吕雉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老婆,有幸成为了中国史上第一位皇后。她和后来的武则天、慈禧太后都可谓是女强人,但她们都以临朝称制、擅权乱政、混乱朝纲而形象遭贬损。又如赵飞燕、贾南风、韦后之流,却是风流成性、淫乱后宫、祸国殃民而为后人所唾弃。
  哲人云:“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又云:“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纵览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帝王后宫史,这两句话也很实用到位。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爷们,但凡有些作为的,常常也会有一个或是知情达理、称职能干、受人敬重,或是夫妻恩爱、宁静致远、与世无争,或是知难而上、挺身而出、协理朝政的皇后,她们以各种不同方式为皇帝夫君分忧解难,辅助她的男人征服世界!
  一、汉光武帝光烈皇后阴丽华
  光烈皇后阴丽华(5-64年),春秋时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前5-57年)的结发妻子、第二任皇后。更始元年(23年)六月,与刘秀结为夫妻。刘秀称帝之后,阴丽华成为了他的宠妃。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废郭皇后改立阴丽华为皇后。刘秀死后,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即汉明帝)即位,尊他为皇太后,又过了七年,阴丽华死,享年六十岁,合葬在刘秀的原陵。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当年的没落皇族、一介草民刘秀在未发迹时的感叹。后来,刘秀参加了革命运动并在昆阳一战一举成名,并再次偶遇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赢得美女芳心,最终抱得美人归。建武元年(25年),刘秀称帝后,预册立阴丽华为皇后,却遭她的拒绝拒绝,而让给了刘秀另一宠妃郭圣通。天下初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却也遭到谢绝。阴丽华和刘秀共生养五名子女。
  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废郭皇后,改立阴丽华为皇后,他在诏书中说道:“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r,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阴丽华当上皇后之后,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她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与刘秀的婚姻美满幸福,天下都称她为贤后,被誉为“史上最称职的皇后”。
  二、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636年),名不详,小字观音婢,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的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武德元年(618年)册封秦王妃。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渊将皇位让给了他,长孙氏也因此被册封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重去世,享年36岁。他先后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包括幼子李治,即唐高宗)。
  长孙皇后出身于世代显赫的贵族世家,聪明贤惠,知书善文,熟读经史,是一个有见解、识大体、宽厚仁慈的女性。武德末年,长孙氏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在后位时,她时常借古喻今劝谏皇帝,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的美名;她性情不好奢靡,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长孙无忌为宰执;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宫中无人不爱戴,后宫无乱事;尝著有《女则》十篇,书中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教导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称职的皇后,太宗读后感动得热泪夺眶而下。长孙皇后去世时,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长孙皇后是皇帝的辅政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是后世皇后的标杆。她是一个拥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纵横家,她是一个偏好奇特珍贵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个自信且略带自负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挚爱一生的妻子,他们的伉俪情深足以让后人感动。长孙皇后在后人的心目中是皇后的楷模,她和李世民是史上著名的“模范夫妻”。
  三、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秀英
  孝慈高皇后马秀英(年),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年)的结发之妻。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大脚马皇后”。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51岁。
  大脚马皇后本是一位极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在位正中宫之后,虽大富大贵而不娇,并未露出暴发户的脸孔,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惩奸佞亳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不许寻找马氏远支族人继承马公爵位,限制外戚们弄权祸国的可能性。朱元璋嗜杀多疑,马皇后仁慈善良,常谏劝,挽救了不少大臣们的性命。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马皇后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代贤后。
  四、辽景宗睿智皇后萧燕燕
  睿智皇后萧燕燕(953-1009年),名绰,燕燕是她的小字,辽国第五位皇帝辽景宗耶律贤(948-982年)的皇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女军事统帅。969年,景宗即位后被册立为皇后。乾亨四年(982年),景宗死,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圣宗,尊生母萧皇后为“承天皇太后”,萧太后奉景宗遗诏摄行国政。公元1009年,萧太后病死,终年57岁。民间演绎的《杨家将》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其原型就是她。
  萧燕燕不仅貌美,而且出生在辽国最显赫、素有“国舅帐”美称的萧阿古只家族,她的父亲乃是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这种“根正苗红”的政治家族背景,为日后的萧燕燕能成为皇后并“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其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辽史》夸她“早慧”,连扫地小事也做得非常认真,赢得父亲夸奖:“此女必能成家!”。待她长大后,嫁给了耶律贤。耶律贤当上皇帝后,由于羸弱多病而不能正常主政,于是交给皇后萧燕燕“女主临朝” 代行皇帝职权,“大诛罚,大征讨,蕃汉诸臣集众共议,皇后裁决,报之知帝而已”。短暂十几年的夫妻生涯,萧燕燕就为辽景宗生了四子三女,可见景宗对她还是深爱有加的。
  辽景宗驾崩后,因圣宗耶律隆绪只有12岁,不到30岁的萧燕燕以皇太后身份总摄军国大事,这便是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她知人善用,手下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好臣子,以“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儿气魄管理朝政。与南面的宋朝达成“澶渊之盟”,最终结束了长达25年的辽宋战争,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非凡的勇气魄力,展现出一个政治家的灵活姿态。据传,萧太后有一“老相好”,一生忠心耿耿为大辽江山誓死拼打,死后被葬在萧燕燕的乾陵旁。萧太后无人能比的敢作敢为之风格可见一斑!
  五、隋文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文献皇后独孤伽罗(543-602年),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年)的皇后。她是北朝关陇军事集团重要成员独孤信的七女,十四岁时嫁给仪表非凡的杨坚。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北周建立隋朝,独孤伽罗被册立为皇后。夫妻恩爱,情投意合,杨坚名下五子五女共10个孩子全部同出独孤氏。最终,独孤皇后早杨坚两年去世,享年60岁。
  早在独孤氏与杨坚结婚当年,她的父亲因政斗失败被杀,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权臣猜忌,而独孤氏保持低调谦恭作风,为杨坚广结人缘、树立良好形象。在周隋交替之际,她又审时度势、果断出击,和杨坚开创隋朝基业。在后位时,她敬老爱贤,大力推荐国之良臣,却不让娘家人盘踞权势之位,对朝政“随则匡谏、多所弘益”,终身对隋文帝保持了强烈影响力,为开创“开皇之治功”不可没。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氏同居共寝、并辇上朝,宫中并尊帝后为“二圣”。晚年主导废易太子引发史学界争议评价。仁寿二年(602年)八月病逝,隋文帝不能忘情,迷信皇后升化为妙善菩萨,并亲自为妻送葬;又营造天下最盛佛寺为妻祈福,临终前企盼和爱妻“魂其有知,地下相会”。独孤皇后的离去对垂暮隋文帝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在她在世期间,摄于独孤氏的威严,杨坚很难与别的女人亲近,她就是他的爱侣、亲人、唯一知己和精神支柱。此后的他,尽管有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两个宠妃陪伴身边,但她们及其青春美色填补不了独孤皇后留下的巨大精神空白,杨坚从此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凄怆哀伤大鹏折翼,两年后也匆匆跟着去了。
  独孤皇后虽然深度地参与了国家管理,不仅在后宫辅政,还把触角直接伸到了政治前台,亲自参与处理朝政。但她“谦卑自守,世以为贤”,无个人野心私欲,作风低调、甘居幕后,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母仪天下,堪称贤内助。而独孤皇后“性忌妾媵”促成杨坚“雅听妇言”,造就了中国帝王史上“妻管严”的楷模与典范,这也是包括《隋史》在内的许多正史对独孤皇后差评的主原因。
  六、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
  诚孝皇后张氏(?-1442年),名不详,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张氏孝谨温顺,侍奉成祖夫妇尽心周到,故很得公婆的欢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葬献陵。
  仁宗朱高炽虽贵为太子,其实东宫地位一直不稳,二十年来,太子的位置屡受亲生弟弟、汉王朱高煦的威胁,几度面临被废的情形,最后得以巩固地位并登基为帝,其中有不少是张氏的功劳。仁宗生性仁厚端重,举止言行沉静有法度,但有时不免失之于懦怯。明成祖在世时,最喜爱次子朱高煦,觉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废太子立汉王,但徐皇后和大臣们一直阻拦。而且张氏所生长子朱瞻基聪慧好学,深得成祖宠爱,成祖也很喜爱张氏这个儿媳妇,所以最后为了这些原因,才没有废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病崩,太子朱高炽即位,张氏顺其自然当上了皇后。仁宗日夜勤于政事,是位贤明的君主,可惜在位不足一年便一病而亡,享年48岁。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尊封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因而成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每遇军国大事,宣宗都禀明母后再决定,张氏也经常提示宣宗注意体恤百姓疾苦。宣德九年(1435年),宣宗病亡,享年38岁。张太后亲自指定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为新天子,即为明英宗。作为太皇太后的她,严加抑制外戚,不许她的兄弟们干政,在她有生之年也没让英宗宠信太监王振干政。
  七、清圣祖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年),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年)的第一位皇后(元配),乃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孙女。康熙四年(1664年)七月初七日,聘皇后赫舍里氏,行纳采礼,九月初八日举办大婚典礼。生子承祜(夭折)、胤i(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受正式册封礼的皇太子)。皇后第二子保成(胤i)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巳时,但因难产出现的危症,在两个时辰后的申时,年仅21岁的皇后在坤宁宫辞世。
  作为康熙帝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与玄烨共同生活十载。英年早逝的她,本人并未曾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痕迹,但事实上对玄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其所有后妃中,是最重要的一位。玄烨大婚后最初十年,对于整个康熙朝的发展,乃至奠定康乾盛世的坚实基础,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而这十年中玄烨的所作所为,应当说与赫舍里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后者以自己“宫闱式化,淑德彰闻”的行动,给予玄烨有力的支持。由于皇后的得力辅佐与勤理内治,玄烨能够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指导下,顺利渡过他继位后的早期阶段,为其后近半个世纪的出色统治,开了一个好头。这其中有赫舍里氏一份功劳,她对于康熙朝早期的历史进程,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赫舍里氏去世后,康熙帝在给礼部的诏谕中是这样说的:“皇后赫舍里氏,作配朕躬,已经十载。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尽诚孝;佐朕内治,尤极敬勤;节俭居身,宽仁逮下;宫闱式化,淑德彰闻。兹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崩逝。郴耻卜叮吹棵稚睢R擞谐期郑源褂谰谩V诟蠛擦衷夯嵬庾啵π械淅瘢肯瓴煲晕拧薄S纱丝杉丈崂锸显诳滴醯垩壑芯褪且桓觥跋湍谥薄
  八、清高宗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年),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年)的第一任皇后,满洲镶黄旗(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雍正五年(1727年)奉旨与皇四子弘历成婚,为嫡福晋。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恩爱逾常。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己丑(即雍正帝去世当日),奉懿旨册为皇后。生皇长女、皇次子永琏、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帝东巡,崩于回銮途中的德州舟次。
  史载:皇后富察氏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乾隆帝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孝贤皇后和乾隆感情最好的,备受乾隆宠爱。乾隆在怀念富察氏的《教潘岳悼亡诗体即用其韵》便写道:“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乾隆帝作诗多次由衷赞美和怀念富察氏姿容“窈窕”,这在其后妃中是绝无仅有的。乾隆帝曾赞她:“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同时把他治国的功劳也分给皇后一份:“朕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皇后出身名门望族而生性节俭,平素以通草绒花为饰。皇后一直为皇帝分忧解劳,夫妻二人休戚与共、同甘共辛。孝贤皇后与乾隆生母孝圣皇后相处也极为融洽,《清宫词》载:“孝贤皇后事孝圣皇后最得欢心”。
  皇后富察氏去世后,乾隆帝深为哀恸,作《述悲赋》悼之。亲定谥号,耗费巨资为她举办了史无前例的国葬,并服缟12日,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灵前祭酒。此后的初祭、大祭礼、满月礼以及暂安礼、周年礼、二周年礼等等,乾隆无不亲临致祭。因“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她生前的寝宫--长春宫按原陈设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60年才下令撤掉。由此可见乾隆帝对皇后富察氏的情爱与敬重至深。
  九、后汉高祖昭圣皇后李三娘
  李三娘(913?-954年),榆次鸣李人。后汉高祖刘知远(895-948年)的皇后。李氏出身农家女儿,她与刘知远的婚姻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刘知远少时、家贫充军当马奴,在晋阳牧马邂逅李氏,遂生爱慕之情。刘知远托人向李父求亲,李父因刘家贫而拒绝。刘知远请几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抢亲。李氏和刘知远共生三子:刘承训、刘承v(即后汉隐帝,930-951年)、刘承勋。刘知远和李三娘的爱情故事,被元人刘唐卿改编成了《刘知远白兔记》南戏,京剧以及川和滇、湘、豫、汉、潮剧等地方剧种。李氏在戏中称李三娘,成为家喻户晓人物。
  后晋开运四年(947 年),刘知远起兵太原。同年二月,刘知远称帝,国号为大汉,立李三娘为皇后。因为军饷不足,要向百姓征收重税。李氏谏道:“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 刘知远果断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一改过去靠刮民财犒军的惯例,而是拿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士,果然深得人心。翌年高祖死,次子刘承v继位,是为隐帝,尊生母李氏为皇太后。公元951年,刘知远原手下部将郭威起兵反叛杀隐帝,代汉建周。后汉历时四年,成为五代史上最短命的王朝。而李太后因为反对隐帝杀郭威,而没有被杀,直到954年病死。
  十、南明昭宗孝刚匡皇后王氏
  孝刚匡皇后王氏(?-1662年),南明昭宗(永历帝)朱由榔(年)的皇后。名不详,苏州人,父亲王略是广东的知府。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驻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随后,在明朝残余势力以及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余部的支持下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朱家皇族政权抗击清军,史称“南明”。桂王朱由榔于公元1646年十一月在肇庆即帝位,年号永历(因此朱由榔也为史称作永历帝),王氏被册封为皇后。永历政权被清军打得到处乱跑,却苦苦支撑了十六年,成为南明历时最长的政权。
  永历元年(1647年),永历帝驻武冈,七月,清兵破宝庆,直趋奉天城下。南明的锦衣卫指挥使、文安伯马吉翔护送马太后及王皇后撤退。途中,天降大雨,宫女、太监在泥淖中行进,宫女、太监在泥淖中行进,两天没有进食,众人都叫哭连天,惟有王皇后处惊不乱,表现得很镇静。幸亏遇见明总兵商邱伯侯性,帝后一行才安全逃到柳州。后来,民族英雄瞿式耜保住了桂林,派兵把帝后迎回了桂林。经历了这件事以后,无人不佩服王皇后沉稳有胆略。
  永历二年(1648)帝后逃至南宁,三月王皇后生子朱慈煊。清兵攻桂林,皇后用簪珥资助将士。马吉翔和庞天寿为了讨好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提议废黜皇后,被永历帝否决。十三年(1659)正月,永历帝逃亡缅甸,宫中的贵人、宫女、大臣妻女感到末日将近,纷纷悬树自尽,史载死的人“累累如瓜果”。每当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王皇后便哭着对身边人说“我不是没有节气的人,但我还有马太后需要照顾。我若死了,皇上和太后怎么办。我不能死”。她当时也得了重病,但一直拖着重病之躯勉强支撑着残局。永历十六年(即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缅甸为讨好清朝,将永历帝献给平西王吴三桂。在被清军押解的途中,王皇后与马太后自相扼喉而死,郑成功上谥号为孝刚匡皇后。她的夫君朱由榔后在昆明被绞死。
  孝刚匡王皇后以其刚烈忠贞的性格而被后人誉为“人中女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绪二十三年是哪一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