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肺上叶粟粒灶似见粟类影(20)是什么意思啊?

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
(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第四子,生母长孙氏。[1]
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2-4]
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5-9]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10]
好士爱文学,工草隶,[11-12]
集书万卷,[13]
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任他自行引召学士。[14]
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完成。 [15-16]
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因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目的,让李承乾、李泰、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17]
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之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濮王。[18]
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其为、雍州牧,谥曰恭。[19-20]
李泰人物生平
李泰宠冠诸王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21]
三年(620年)出生,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22]
次年(621年)三月,李泰进封卫王,[23-28]
又被授予上柱国。[29-30]
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元霸之后,[31-32]
这对李世民父子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33]
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34]
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35]
至于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36-37]
贞观五年(631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38]
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却并不之官。[39]
贞观六年(632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仍旧并不之官。[40]
贞观八年(634年),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之职。[41-42]
根据《·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636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43]
然而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44]
武德殿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更何况当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与李建成互通有无的,后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听政的,[45]
可见武德殿是一个多么重要敏感之地。也就怪不得魏征要极力谏止此事了。[46-47]
李泰礼秩逾制
唐太宗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53]
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也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
长孙皇后、李泰、李世民
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鸿雁往返数次。[54]
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55-58]
真是前所未闻。唐太宗还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59]
另有“潴沼三百亩”,[60]
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二景。[61]
魏王池与魏王堤,[62]
李泰因父亲的宠爱而得,而如此胜景,又因魏王李泰而驰名于世。[63]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韩愈便曾在《》一诗中写道:“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白居易的《魏王堤》《》等数首诗作中,吟咏的正是魏王堤之景;韦庄的《》《》等诗词中,皆可见魏王池、魏王堤的身影;刘禹锡于此处泛舟时亦曾说过:“川色晴犹远,乌声暮欲栖。唯馀踏青伴,待月魏王堤。”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64-72]
其实在李泰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府邸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73]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74]
更甚至有一次,有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对李泰不够尊重,借机中伤他们。果然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的确因私爱而忘公了。[75]
就连李泰的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了宫中抚养。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纪就非常乖巧伶俐,长孙皇后曾问他刚来这里住的可还习惯,他立马拱着一双小手说道:“孙儿有幸住在皇宫里,已经很开心了。”长孙皇后听了既惊讶又高兴,不仅亲自为他取名为“欣”,还把这个孙子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养育。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岁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为濮王的长子,直到弱冠之年才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78]
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79]
李泰才华横溢
史载李泰“聪敏绝伦”,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唐太宗特令在魏王
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80-83]
后来与李泰共同编撰《括地志》的萧德言、顾胤、蒋亚卿、谢偃等人,便是在此时招纳的。[15]
贞观十五年(641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85]
原书字数无考,今《括地志辑校》八卷,约13万字。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86-90]
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91-92]
李泰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93]
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94]
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95]
李泰曾传有二十卷文集,现已失传。[96]
李泰崇师问道
明代丁云鹏所绘李泰崇师问道图
唐太宗曾令礼部尚书王珪做李泰的老师,李泰见到王珪也从不以亲王身份自居,不仅见师以礼,拜答如礼,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
一天李泰问王珪,什么是忠和孝呢?王珪回答说:“当今圣上是你的君主,不论办什么事,都要想到去竭尽忠心;当今圣上是你的父亲,不论办什么事,都要想到去竭尽孝道。尽忠尽孝,可以使你安身立命,可以使你成就名望。”李泰又说:“忠和孝的道理,我接受先生的训导,还想听听平常该怎么学习和注意。”王珪答道:“东汉时的东平王刘苍曾说:‘做善事,行善道,是最快乐的。’但愿魏王牢记。”  见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大喜,非常高兴地说:“我儿以后可以不犯过错了”[97-100]
贞观十三年,王珪逝世,唐太宗特下诏令李泰亲率百官亲往临哭。[101]
后《养正图解》(明)专门为魏王李泰崇师问道一事作画,清代的乾隆、嘉庆皆作诗称赞。[102-103]
贞观十二年(638年),病逝,唐太宗悲恸非常,于是手敕给爱子李泰说:“虞世南和我,犹如一体。我有了小的过失,他一定会犯颜而谏。如今他不在了,我的痛惜哪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呢!”[104-105]
李泰为母祈福
就在贞观十五年(641年)的十一月辛卯,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宾阳洞佛龛落成,唐太宗亲自前往,大阅于伊阙。而的碑文则是由岑文本撰稿,[106]
“”之一的褚遂良书写,“画奇伟,名垂千古,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107]
更可见唐太宗父子对此佛龛之重视。[108]
李泰谋嫡降封
正因为这样无尽的溺爱让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把亲哥哥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终还是选择踏上了一条注定无法回头的路。[109-111]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见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114-119]
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120-123]
不过太子易立,如何处置李泰这个自己曾经万般溺爱的儿子,唐太宗是操碎了心。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在废黜李泰的诏书中沉痛地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124-125]
李泰重新封王
李泰是如此伤了自己父亲的心,然而唐太宗却仍舍不得对自己的爱子如何责备,依然对这只青雀挂念不已。[126]
就在李泰被贬四年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就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127-131]
贞观十八年(644年)曾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兄弟的两全之法。”[132-136]
李泰薨后厚葬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是年即位。李治即位后对自己的哥哥也是优待异常,“车服羞膳,特加优异”。[137-139]
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140-141]
唐高宗对哥哥的逝世十分伤心,特别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诏葬”的形式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为之辍朝,还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又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142]
李泰墓曾多次被盗,但1985正式发掘清理时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可见当时下葬之奢华。后李泰的子孙也都安葬于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墓。
李泰轶事典故
李泰八骏图
周穆王称有八匹骏马,一日奔驰三万里。晋武帝时所得的《八骏图》古本,乃穆王时的画,黄绢上作的图像,腐烂模糊漫漶,而气韵宛然存在,超然出众的状貌奇异的形象,实在也是龙的一类了。就诏令史道硕照原样描绘出来,宋、齐、梁、陈作为国宝,隋文帝灭亡陈朝,图书散失,此画为贺若弼得到。齐王杨暕知而请求得到它,报答以骏马十匹,美锦五十段,后来又进献炀帝。到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敕令借给魏王李泰,因而此画被传移模写后传于世上。其一称为渠黄,身青色,鬃与尾赤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二称为山子,身紫色,鬃与尾黑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三称为盗骊,身黄色而有黑斑,鬃与尾黑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三称为盗骊,身黄色而有黑斑,鬃与尾黑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鬃毛绝少;其四称为绿耳,身青色,鬃与尾黑色而拳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五称为赤骥,身赤色,鬃与尾赤而黄,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六称为骅骝,身浅紫色,鬃与尾深紫色而拳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七称为逾轮,身紫色而带黑,鬃与尾黑色而拳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额上乃清朗,鬃毛向前,尖而上卷;其八称为白,身毛色青白相杂,鬃与尾红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143-145]
李泰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
贞观中,唐太宗把在长安城东南部,曲江南岸一带的原隋朝离宫芙蓉园赐给了儿子李泰,此园“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园中“广厦修廊,连亘屈曲,其地延袤爽垲,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冈阜,东坂下有凉堂,堂东有临水亭。”
李泰去世后,高宗将此园赐给了太子,开元时作为御苑,这座御苑里,水边至南岸高地建有紫云楼、彩霞亭等仙山楼阁般的宏伟宫殿群。唐代著名画家之子有写生图画传世,宋人有变体摹本。[146]
李泰都城之盛
贞观中,唐太宗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李泰大宅,且在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宅邸还是占了“东西尽一坊”之
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有堤以便人们来往,故名魏王池及魏王堤。
魏王池与魏王堤古时被称为“都城之盛”,是文人墨客的游赏圣地。特别是每年春天,这里堤上杨柳依依,堤下河水清清,堤外湖水湖光水色,招来无数游人。文人墨客在这里赋诗咏叹(唐代、、、、宋代施宜生、、邵雍等均留下了不少诗篇),还在这里举行“修禊”等活动。古时以来,形成一种民俗,即在农历三月上已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这就叫做“”。
魏王池与魏王堤,李泰因父亲的宠爱而得,而如此胜景,又是因魏王李泰之名而闻名于世。[147-155]
李泰伊阙佛龛
龙门山伊阙佛龛碑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其次子魏王李泰在龙门山宾阳洞开凿佛窟,为母亲冥福。于宾阳南洞正壁雕造了五尊大佛像,主尊阿弥陀佛高约8.20米,面相饱满,额方颐丰,颈部刻横纹二条,头作高肉髻,刻波状发纹。内着僧祗支,胸间束带,外披双领下垂袈裟。两侧侍立的二弟子高约5.80米,身披袈裟,双手合十,神情谦恭。外侧侍立的二菩萨高约6.50米,头戴高花蔓冠,颈下戴项圈,身披披帛和联珠纹璎珞,下身着百褶长裙,身体呈直筒状,立于莲台上。[108]
《伊阙佛龛碑》,又名《三龛记》、《褚遂良碑》。是李泰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在宾阳洞完成造像后镌刻的发愿文,碑文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丹,共计一千八百余字。[157]
此碑现存洛阳龙门西山宾阳中洞和南洞之间,虽名为碑,实为摩崖刻石,通高约5.00米、宽1.90米,是龙门石窟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碑首上有蟠螭形浮雕,上有仿木结构的屋檐建筑,正脊两端配鸱尾,脊正中有迦陵频伽鸟,龟跌座首已残毁。关于该碑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嘉佑六年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传世墨拓以明代何良俊清森阁旧藏明初拓本为最佳,拓工精致、字口如新;比《金石萃编》所载犹多五十余字,1960年发现一宋代拓本,现均藏于北京图书馆。
李泰人物成就
据《方舆汇编》记载,李泰有藏书万卷,数量能与相等。死后王妃阎婉将自己居住的地方改为延福寺。[158]
《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也称《魏王泰坤元》、《贞观地记》、《魏王地记》、《括地象》等,由魏王李泰主编。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簒上的 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 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159-163]
清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将唐宋人著作中征引的《括地志》遗文辑为八卷,虽然离原著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的分量相距太远,且皆断章摘句,面目迥非。这些虽是《括地志》的残篇断简,却包括了整部史记的地名解释在内,从研究史记和历史地理来说,仍然不失为重要的参考资料。[164-165]
在这些残篇断简中,依然能看到魏王李泰的足迹,《括地志辑校》收入了两条李泰对“蓝田山”“三秦记”的按语。[166-167]
李泰另有《濮王泰集》二十卷传世,已失传。[168]
全唐文收入有李泰所作《请释法恭为戒师书》。[172-174]
据《》等书记载,李泰会书法,擅长草书、隶书。但未有墨宝传世。[175-178]
李泰鉴赏家
(唐)张彦远、(明)张应文、王世贞等皆评价魏王李泰为古代的书画鉴赏家之一。  明朝的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中谈到:“书画界有鉴赏和好事两类人,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了。这类人上自帝王将相等人间至贵,下至下里巴人,全都有。(唐)张彦远说:‘有收藏但不会鉴定,会鉴赏但不会赏玩,会赏玩而不能装裱,能装裱而不会品评,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鉴赏家’”。[179-180]
在王世贞所列的赏鉴家名单里就有魏王李泰。[181]
唐朝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提到魏王李泰的书画鉴赏印章名叫“龟益”。[182]
张彦远还在《法书要录》卷六《述书赋》记中说到,李泰的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183]
并且他认为李泰等人的这些印章,即使千百年以后,仍可作为鉴别书画真伪的依据。[184]
李泰人物评价
而纵观李泰的一生,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地位略亚于哥哥,不过受到的宠溺却是不输年幼的弟弟李治。[185-186]
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称是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187]
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188]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169]
李泰家族墓群
李泰墓出土的金狮子
李泰家族墓群位于郧县城关镇东1公里处的菜园村一组,古名“马檀山”,墓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当地群众俗称此地为大李王坟、小李王坟。因丹江口库区水位升高而被淹没,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调查时,首次发现此墓群。1973年,郧县李泰家族墓群已发掘4座唐墓,由墓志铭文确定,墓主分别为第一代濮王李泰及其妻阎婉、长子嗣濮王李欣、次子李徽。[189-192]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京畿长安之外的唐皇室家族墓地。根据考古发,该家族墓地至少沿用了200余年。[193]
20世纪70年代仅对李泰等墓进行了清理发掘。而李泰家族墓地是南水北调郧县淹没区的重点考古项目。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根据湖北省文物局的统一安排,2006年11月-2007年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群进行了第一次挖掘。2007年5月-2008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群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考古勘探和挖掘。田桂萍等考古人员通过最新勘探,他们首次发现了李泰墓的东、南围墙。东围墙长约120米,南围墙长约55米,围墙宽约1.1-2.4米,考古人员没有对这些围墙进行全面发掘。受条件限制,该墓地有无西、北围墙,因未进行勘探尚不知晓。[194-195]
李泰家庭成员
父亲:李世民。
母亲:长孙氏。[75]
祖父:李渊。
外祖父:唐齐献公,隋右骁卫将军。[196]
外祖母:高氏,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女,高劢之女,申国文献公之妹。[196]
舅舅:。[197]
妻子:,孙女,著名画家之兄之女。[198]
李泰同母兄弟
李泰同母姐妹
长乐公主,嫁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201]
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后改嫁薛瓘。
晋阳公主[203]
,嫁长孙诠。[204]
长子,字伯悦,妻子临川长公主女周氏,嗣子国子祭酒嗣濮王李峤。[205]
次子,字玄祺,新安郡王。[206]
,本名李余庆,李欣之子,嗣濮王,妻子妹妹王氏。[207]
李泰影视形象
年份电视剧/电影饰演者1984《》罗国辉1985《》1995《》宁文(少年)(成年)1995《》2001《》2006《》2007《》2014《隋唐英雄3、4》2014《》
《魏郑公谏录◎谏魏王不得折辱贵臣》: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宠异。
《旧唐书.岑文本传》:是时,魏王泰宠冠诸王。
《册府元龟◎帝王部·慈爱》:魏王泰,太宗第四子也。太宗以泰爱文学,特令别置文馆学士。尝幸泰延康坊宅,曲赦雍州及长安狱,大辟罪以下并原之,免延康里百姓无出今年租赋,曲赐泰府官僚及同里老人各有差。时承乾为太子,泰每月所给料物又逾於太子。后以承乾足疾,遂有夺嫡计。承乾废,泰仍降封东莱王,又封顺阳王,居均州,贞观十八年二月,帝手持泰表以谓近臣曰:“泰文词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念泰,卿等所知。但为社稷之计,断割恩宠,遣其居外者,亦是两相安全。”
《旧唐书·褚遂良传》:时魏王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
《大唐赠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铭》:武德三年,封宜都王,食邑四千户;四年,进封卫王,邑万户,授上柱国。......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拜使持节大都督扬常和润滁楚舒寿庐豪歙苏杭宣东睦南湖十六州越州都督诸军事扬州刺史。......六年,授使持节大都督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鄜坊延丹四州诸军事鄜州刺史,余官封如故。八年,改授雍州牧。......寻领左武侯大将军,余官封如故。十年,改封魏王,授使持节都督相卫黎魏洺刑贝七州诸军事相州刺史。竟未之藩。又除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余官封如故。
《大唐故新安郡王墓志铭并序》:贞观二年,封越王、十六州诸军事......寻领左武候大将军。......十年,改封魏王、相卫等七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又除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十七年有诏,遂令之国。俄复荣宠,改封濮王。
《旧唐书◎李泰传》: 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少善属文。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以继卫怀王霸后。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八年,除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七年,转鄜州大都督。十年,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余官如故。
《册府元龟◎宗室部·领镇第四》:濮王泰,太宗第四子也。贞观二年,授扬州大都督;七年,转鄜州大都督,并不之官,除雍州牧;十年,遥领相州都督。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癸丑,徙赵王元景为 荆王,鲁王元昌为汉王,郑王元礼为徐王,徐王元嘉为韩王,荆王元则为彭王,滕王元懿为郑王,吴王元轨为霍王,豳王元凤为虢王,陈王元庆为道王,魏王灵夔为 燕王,蜀王恪为吴王,越王泰为魏王,燕王佑为齐王,梁王愔为蜀王,郯王恽为蒋王,汉王贞为越王,申王慎为纪王。 二月,乙丑,以元景为荆州都督,元昌为梁州都督,元礼为徐州都督,元嘉为潞州都督,元则为遂州都督,灵夔为幽州都督,恪为潭州都督,泰为相州都督,佑为齐州都督,愔为益州都督,恽为安州都督,贞为扬州都督。泰不之官,以金紫光禄大夫张亮,行都督事。上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
《贞观政要·卷二◎直谏》: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书断列传》:唐汉王元昌,神尧之子,善行书。诸王仲季并有能名,韩王、曹王亦其亚也。曹则妙于飞白,韩则工于草行。魏王、鲁王亦韩王之伦也。
《册府元龟》:濮王泰,太宗第四子。少好学,善属文,工草隶,待贤礼士,深为太宗所爱。
《方舆汇编·郧阳府部纪事》:濮王泰好学下士,集书万卷,与秘府相等。王薨,妃阎氏舍其宫为延福寺。
《旧唐书·李泰传》: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册府元龟◎国史部·地理》:濮王泰,初封魏王。太宗时,令泰府中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官给酒馔。泰於是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裔、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奏上之。 《唐会要◎卷三十六》:十五年正月三日。魏王泰上括地志五十卷。上嘉之。赐物一万段。其书宣付秘阁。初。泰好学。爱文章。司马苏勖劝泰表请修撰。诏许之。于是大开馆宇。广召时俊。遂奏引着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允。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人物辐辏。门庭若市。泰稍悟过盛。欲其速成。于是分道诸州。披检疏录。凡四年而成。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藤原佐世(日)》:《括地志》一(卷)。魏王泰撰,元数六百卷,《图书录》只载第一卷。
《册府元龟◎宗室部·谴让》:太宗因谓侍臣曰:“我若立泰,便是储宫之位,可经营而得也。泰立, 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与承乾可无恙也。”
《册府元龟◎宗室部·封建》: 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武德三年;封宜都郡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十年,徙封魏王;十七年,降封东莱郡王;寻改封为顺阳王;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旧唐书李泰传》 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赠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唐会要卷第七十九 谥法上》 尊贤贵义曰恭。爱民长悌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礼敬宾曰恭。率事以信曰恭。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胡三省注:“泰,小字青雀。”
《册府元龟◎宗室部·封建》: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武德三年;封宜都郡王。
《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武德四年)三月,进封宜都郡王泰为卫王。”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武德四年)三月,立秦王世民之子泰为卫王。
《旧唐书·高祖本纪》(武德):四年,三月,徙封宜都王泰为卫王。
《唐会要·卷第四十六·封建》:(武德)四年,三月,徙封宜都郡王泰为卫王。
《册府元龟◎宗室部·封建》: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武德三年;封宜都郡王;四年,进封卫王。
《李泰墓志铭》:武德三年,封宜都王,食邑四千户;四年,进封卫王,邑万户,授上柱国。
见《大唐赠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铭》:四年,进封卫王,邑万户,授上柱国。
《旧唐书志第二十二 职官一》:上柱国。 勋官。《武德令》有尚书令,龙朔二年省。自是正第二品无职事官。
《旧唐书·李泰传》: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少善属文。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以继卫怀王霸后。
《新唐书·李泰传》:濮恭王泰字惠褒。始王宜都,徙封卫,继怀王后。
《旧唐书李泰传》: 贞观二年,改封越王。
《唐会要卷七十八》:濮王泰除使持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大唐赠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铭》: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拜使持节大都督扬、常、和、润、滁、楚、舒、寿、庐、豪、歙、苏、杭、宣、东睦、南湖十六州越州都督诸军事扬州刺史。
《唐会要.卷七十八》: 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进封蜀王,仍授大都督益、简、绵、嘉、隆六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旧唐书志第二十二 职官一》:从第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扬、幽、潞、陕、灵)。
《旧唐书李泰传》 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
见《大唐赠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铭》:六年,授使持节大都督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鄜坊延丹四州诸军事鄜州刺史,余官封如故。
《旧唐书 李泰传》: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八年,除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
《旧唐书》志第十八 地理一》:京兆府 隋京兆郡,领大兴、长安、新丰、渭南、郑、华阴、蓝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泾阳、云阳、三原、宜君、同官、华原、富平、万年、高陵二十二县。武德元年,改为雍州。
《旧唐书 李泰传》:十年,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余官如故。
《贞观政要卷六·悔过第二十四》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徵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於本第。
《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 上始居武德殿视事,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皆自决之。
《魏郑公谏录◎谏移魏王居武德殿院》:太宗移魏王于武德殿院,公谏曰:“此殿在内,处所宽闲,参奉往来,极为便近。王既是爱子,陛下常欲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是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异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欣然従之。
《唐会要卷五》 贞观十六年四月,诏泰移居武德殿。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魏徵上疏谏曰:“陛下爱魏王,宜使知定分,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武德殿近储后焉,上陵下替,不可以训。”太宗曰:“我几错误。”遂遣泰归本第。
《旧唐书◎李泰传》:太宗又令泰入居武德殿,侍中魏徵上奏曰:“伏见敕旨,令魏王泰移居武德殿。。但魏王既是爱子,陛下常欲其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与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明早是朔日,或恐未得面陈,愚虑有疑,不敢宁寝,轻干听觉,追深战栗。”太宗并纳其言。
《新唐书◎李泰传》:帝又敕泰入居武德殿,侍中魏徵亦言:“王为陛下爱子,欲安全之,则不当使居嫌疑之地。今武德殿在东宫之西,昔海陵居之矣,论者为不可。虽时与事异,人之多言,尚或可畏。又王之心亦弗遑舍,愿罢之,成王以宠为惧之美。”帝悟,乃止。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征上疏,以为:“陛下爱魏王,常欲使之安全,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册府元龟◎宰辅部·谏诤》:太宗令魏王泰入居于武德殿,徵上疏奏曰:“伏见敕旨,令魏王泰移居武德殿。此殿在内,处所宽闲,参军往来,极为便近。但魏王既是爱子,陛下尝欲其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殊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明早是朔日,或恐未得面陈。愚虑有疑,不敢宁寝,轻干听览,追深战栗。”太宗纳其言。
《全唐文◎谏魏王移居武德殿疏》:伏见敕旨,令魏王泰移居武德殿。此殿在内,处所宽间,参奉往来,极为便近。但魏王既是爱子,陛下尝欲其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殊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明早是朔日,或恐未得面陈,愚虑有疑,不敢宁寝,轻干听览,追深战栗。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春,正月,丙寅,上谓群臣曰:“闻外间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
《朝野佥载卷五》 太宗养一白鹘,号曰“将军”。取鸟常驱至于殿前,然后击杀,故名“落雁殿”。上恒令送书,从京至东都与魏王,仍取报,日往反数回。亦陆机黄耳之徒欤!
《旧唐书李泰传》 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 。
《唐会要·卷五》: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舁至於朝所。其宠异如此。
《新唐书·李泰传》:又以泰大腰腹,听乘小舆至朝。
《册府元龟·宗室部·褒宠》: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於朝所,其宠异如此。
《唐两京城坊考 卷五》:半已西道术坊。(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药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技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后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惠训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通鉴》:大业三年劫河南诸郡送一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置十二坊于洛水南以处之。按此则道术坊即十二坊之一也。)
《新唐书 长宁公主传》:东都废永昌县,主丐其治为府,以地濒洛,筑鄣之,崇台、蜚观相联属。无虑费二十万。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丐得之,亭阁华诡捋西京。
《河南通志》卷七》:魏王池 在府城南,洛水溢为池,为都城之胜。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河南志一卷》: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乐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伎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复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道调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
《明一统志卷二十九》:魏王池“在洛阳县。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盛。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旧唐书◎李泰传》:十四年,太宗幸泰延康坊宅,因曲赦雍州及长安大辟罪已下,免延康坊百姓无出今年租赋,又赐泰府官僚帛有差。
《册府元龟◎帝王部·慈爱》:魏王泰,太宗第四子也。太宗以泰爱文学,特令别置文馆学士。尝幸泰延康坊宅,曲赦雍州及长安狱,大辟罪以下并原之,免延康里百姓无出今年租赋,曲赐泰府官僚及同里老人各有差。
《幸魏王泰宅曲赦诏》 门下:左武候大将军雍州牧相州都督魏王泰,地惟鲁卫,义兼臣子,乐善先於忠孝,多才综於坟藉。食时非敏,七步慙奇。谨肃表於徼循,政绩宣於畿甸。维城是寄,磐石斯在。今献岁发春,风韶景丽,悦天下之无事,敦穆亲之令典。爰驻罕跸,幸其邸第。储藩在列,文武充庭。置酒申其欢宴,清谈畅其襟抱。留连移晷,有慰朕怀。宜因恺乐,曲流恩惠。其雍州及长安县见禁囚徒、大辟罪以下,并特原之。比年恩所不降者,不在原限。延康坊百姓今年所有课役,悉宜蠲免。魏王府官人(下缺)。
《新唐书◎李泰传》:后帝幸泰延康坊第,曲赦长安死罪,免坊人一年租,府僚以差赐帛。
《册府元龟◎宗室部·褒宠》:魏王泰,太宗第四子也。贞观十四年,太宗幸泰延康坊宅,因曲赦雍州及长安大辟罪已下,免延康坊百姓无出今年租赋,又赐泰府官僚帛有差。
《册府元龟◎帝王部·庆赐》:十四年正月甲寅,幸魏王泰宅,赐泰府寮及同里老人各有差。
《册府元龟◎帝王部·赦宥》:十四年正月甲寅,幸魏王泰宅,曲赦雍州及长安狱,大辟罪已下并原之,延康里百姓无出今年租赋。
《册府元龟◎邦计部·蠲复》:十四年正月,幸魏王泰宅。免延康里百姓无出今年租。
《册府元龟◎帝王部·养老》:十四年正月幸魏王宅,赐同里老人物有差。
《旧唐书岑文本传》 是时魏王泰宠冠诸王,盛修第宅,文本以为侈不可长,上疏盛陈节俭之义,言泰宜有抑损,太宗并嘉之,赐帛三百段。
《太平御览◎居处部●园圃:又曰:芙蓉园,本隋氏之离宫,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贞观中赐魏王泰。泰死,又赐东宫,令属家令寺。园中广厦修廊,连亘屈曲,其地延袤爽垲,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冈阜,东坂下有凉堂,堂东有临水亭,按《黄图》曲池,汉武所造,周回五里,池中遍生荷芰菰蒲冒间禽鱼翔泳。宣帝立庙曲池之北,名曰乐游庙。即今升平坊内基趾是也。此在秦为宜春苑,在汉为乐游苑。宇文恺营建京城,以罗城东南地高不便,故缺此隅头一坊,馀地穿入芙蓉池以虚之。
《贞观政要》卷二◎直谏》: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或言三品以上皆轻蔑王者, 意在谮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御齐政殿,引三品已上入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非天子儿耶?我见隋家诸王,达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踬顿。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公等所容易过,得相共轻蔑。我若纵之,岂不能 踬顿公等!”玄龄等战栗,皆拜谢。征正色而谏曰:“当今群臣,必无轻蔑越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入诸侯之上。诸侯用之为公, 即是公;用之为卿,即是卿。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若国家纪纲废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 曰:“凡人言语理到,不可不伏。朕之所言,当身私爱;魏征所论,国家大法。朕向者忿怒,自谓理在不疑,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为人君言,何可容易!”召玄龄等而切责之,赐征绢一千匹。
《魏郑公谏录◎谏魏王不得折辱贵臣》: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宠异。贵要言:三品以上多轻蔑王者。意欲诬毁公等以激怒太宗。太宗大怒,御齐政殿,引三品以上入,作色而言曰:“我有一口语,欲向卿等道。往前天子是天子,今时天子即非天子邪往前天子儿是天子儿,今天子儿即非天子儿邪我见隋家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踬顿,我自不许儿子纵横, 卿等何为蔑我儿邪我若教之,岂不能折辱卿等?”房玄龄以下,战栗流汗,拜谢。公正色而进曰:“当今群臣,必无敢轻魏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也。传称:王人虽微,列诸侯之上,诸王用之为公卿,若不为公卿,则下土之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之所敬异。如其小小不是,魏王何得折辱若国家纲纪替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魏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宠纵诸子,使行无礼,寻皆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之,喜形于色,谓群臣曰: “凡语理到,不可不服。朕之所言,身之私爱;魏徵所言,国家大法。朕向者忿怒,谓理在不疑;见魏徵所论,方始觉屈也。人君发言,亦何容易。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曰:“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顿踬,彼岂非天子儿邪!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 三品以上皆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魏征独正色曰:“臣窃计当今群臣,心无敢轻魏王者。在礼,臣、子一也。《春 秋》: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礼,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理。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上悦,曰:“理到之语,不得不服。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人主发言何得容易乎!”
《大唐故使持节颖州诸军事颖州刺史赠使持节都督夔州诸军事夔州刺史嗣濮王墓志并序》:王讳欣,字伯悦,陇西狄道人。即神尧皇帝之曾孙,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孙,雍州牧魏王之元子也。王动而慧敏,特为太宗所爱。年甫四岁,养于宫中。王之始入也,文德皇后抱而谓曰:初至,安不?王捧手而谓曰:幸得在宫,不胜欣悦。太后奇而赏之,因名曰欣,赐遗殷繁,以为己子。常陪随大帝,相舆游乐。年及弱冠,遂获归藩。
《册府元龟◎宗室部·褒宠》:魏王泰,太宗第四子也。贞观十四年,太宗幸泰延康坊宅,因曲赦雍州及长安大辟罪已下,免延康坊百姓无出今年租赋,又赐泰府官僚帛有差。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於朝所,其宠异如此。
《旧唐书李泰传》 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太宗以李泰喜好文学,礼待士大夫,特命他在魏王府另外设置文学馆,听任他召集学士。
《新唐书·李泰传》:帝以泰好士,善属文,诏即府置文学馆,得自引 学士。
《唐会要·卷五》:太宗以魏王泰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册府元龟◎宗室部·礼士》:濮王泰,太宗子。太宗特令秦府中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官给酒馔。泰於是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裔、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奏上之。
《册府元龟◎宗室部·文学》:濮王泰,太宗第四子。少善属文。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贞观十二年,奏请撰《括地志》。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裔、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修撰成五百五十卷奏上。太宗阅而嘉之,乃下诏曰:“地记之设,繇来尚矣。区外具於《山经》,海内陈於《夏载》。《职方》、《王制》,才举淮夷;《汉志》、《晋图》,略记郡国。自兹以降,著作实繁。或学非博通,多所遗阙;或地分南北,雅有短长。求其折中,无闻尽善。左武候大将军雍州牧相州都督魏王泰,体业贞固,风鉴凝邈,学综策府,文冠词林。乐善表於夙夜,好士彰於吐握。讨论舆地,详延儒雅:博采方志,得之於旧闻;旁求故老,考之於传信。内殚九服,外极八荒。宪章之规,条目有序,戎夏之域,今古无遗。简而能周,博而尤要,足以度越前载,垂之不朽。宜加褒锡,以申奖劝。可赐物一万段,其书宜付秘阁。”初,泰好学,爱文章,司马苏勖以自古英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遂劝泰表请修撰,诏许之。於是大开馆宇,广召时俊。卫尉供帐,光禄给食,朝士学涉者多被奏追赴,贵游子弟更相因致,人物臻凑,门庭若市。泰稍悟过盛,欲其速成,於是分道计州,披缉统录,至是凡四年尽成。撰缉之人,咸加给颁赐。
《旧唐书·李泰传》:十五年,泰撰《括地志》功毕,表上之,诏令付秘阁,赐泰物万段,萧德言等咸加给赐物。俄又每月给泰料物,有逾于皇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 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睿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钜万计,出入警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宪王,几至于败,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阁,伏愿常存礼则,言提其耳,且示俭节,自可在后月加岁增。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谦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
《仪礼注疏 郑玄注、孔颖达疏》:庶子,妾子之号,适妻所生第二者是众子,今同名庶子,远别於长子,故与妾子同号也。
《谏魏王泰物料逾东宫疏》:臣遂良言: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睿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私恩害公,或至乱国。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一日万几,未尽其美,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伏见东宫料物,岁得四万段,付市货卖,凡直一万一千贯文。魏王支别封及廪物,一年凡直一万六千贯文。此便储后俸料,翻少於诸藩,朝野闻见,以为非是。陛下往年行幸,自洛阳还,太子於阙首献食,家令无物可用,遂内出绫彩,货充鼎实。预是宫臣,谁不闻见?陛下必以为魏府支用见不足,人多费广,此理可通。然则至於储君,更宜增益。臣谨按汉明帝披舆地图,等储君户口诸子,租岁不过二千万,明德马后为言,亦不偏得。此则防其嗜欲,节其骄恣,伏愿陛下颇择汉法,宏荡无偏。储君之用,微附古昔。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忠孝恭俭,义之方谓。国家於东宫,略同魏府。即目所睹,未有殊别。语其将来,不可不虑。若多其室宇,唯欲崇高,赐以金贝,使其盈积,家人多於馀国,良马超於列藩,王成童之年,已得如此,长世以后。嗜欲方生,岁增则欣喜,微减则失意。财多则溢罕有克全。宠禄过骄,安能自制。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馀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镪巨万计,入惊出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宪王,几至放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合,恒存礼制,言提其耳,且示节俭,自可在后月加岁增,爱子岂虑不足?微臣庸暗,不知大体,所有管见,愿悉言之。特愿天明曲垂省览,即日诸王僚佐,皆选上才。或干职有馀,识见犹阙,莫不诱王财贿,偏曲闻奏,他王皆不得,我王独得之,以此自矜,以兹为美。即日僚佐,率多如此。愚臣所见,特谓不然。《传》曰:“上之化下,如风之靡草也。”则众人万语,不及陛下一言能成就保全。唯在陛下留意子弟,置严师傅。诸王之国,帝弟归藩,何尝不德音恳切,示其成败?此皆皇唐美制,以为称首,诸王尊奉,则无愆失。然则刍荛之说,更有可观;愚臣千虑,或一可采。伏愿陛下广加教谕,他王皆求请,有一王独足,陛下则崇赏之;他王皆戏,有一王独爱学,陛下则崇赏之;他王好猎,有一王独不游,陛下则崇赏之;他王皆营作,有一王独静处,陛下则崇赏之。上好之则下为之,上赏之则下趋之。雕琢诸王,皆成退素,如斯陷败,臣所不闻。薰风所扇,日驰千里。既教之以谦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臣以不才,叨居谏职,甘从鼎镬,轻敢以闻,烦讟之愆,伏增战栗。
《册府元龟◎谏诤部·直谏》:太宗每月给魏王泰料物,有逾於皇太子。遂良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睿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私恩害公,或至乱国。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一日万几,或未尽善,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闻见,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馀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巨万计,出入惊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宪王,几至放败,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阁,伏愿常存礼则,言提其耳,且示俭节,自可在后月加岁增。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谦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纳其言。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贞观十六年)春,正月,乙丑,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泰月给逾于太子,谏议大夫褚遂 良上疏,以为:“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 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上从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十六年六月)甲辰,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以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混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况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隐密,宁可胜计!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太子恶其书,令户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马棰击之,几毙。
《册府元龟◎储宫部·褒宠》:唐废太子承乾,太宗长子。贞观十六年诏曰:“储贰不会,自古常式。近代以来,多为节限,求之故实,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皇太子承乾抗表谢,诏答曰:“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入学齿胄,则君臣之义也,同之府库,实父子一体也。是以君子富而不骄,谦而受益,奢则不孙,以约失之者鲜矣。勉思守道,无烦致谢。”
(明)张应文·《清秘藏》:书画有赏鉴、好事二家,其说旧矣。好事者不足纪。今举古今赏鉴家识於此,俾稽古者知所考焉:......僧智果、唐太宗、玄宗、魏王泰、......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唐朝魏王泰印。〔龟、益〕
《御定佩文齐书画谱 卷九十五》: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旧称周穆王八骏日驰三万里晋武帝时所得古本乃穆王时画黄素上为之腐败昏溃而骨气宛在逸状竒形实亦龙之类也遂令史道硕模写之宋齐梁陈以为国寳隋文帝灭陈图书散逸此画为贺若弼所得齐王暕知而求得之答以骏马四十蹄美锦五十段后复进献炀帝至唐贞观中勅借魏王泰因而传模於世其一曰渠黄其二曰山子其三曰盗骊其四曰绿耳其五曰赤骥其六曰□(音华)骝其七曰逾轮其八曰白□(音义)保夀寺本髙力士宅天寳九载舍为寺初铸钟成力士设斋庆之举朝毕至一击百千有?其意连击二十杵者其经藏阁规模危巧两塔上火珠受十余斛文宗朝有河阳从事李涿者性好竒古与寺僧善尝与之同观寺库中旧物忽於破瓮内得物如被幅裂汚坌触而尘起涿徐视之乃画也因以州县圗三及绢三十疋换之令家人装治幅长丈余因持访於常侍栁公权乃知张萱所画石桥图明皇赐力士因留寺中也后为鬻画人宗牧言於左军忽一日有中使至涿第宣勅取之即时进入禁中帝好古见之大恱命张於云韶院。
明《唐音癸籖·卷三十:太宗(四十巻)、高宗(八十六巻)、则天(垂拱集一百巻金轮集十巻)、中宗(四十巻)、睿宗(十巻)、玄宗(巻亡)、德宗(巻亡)、濮王泰(二十巻)。
《新唐书·王珪传》: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 ’,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旧唐书·王珪传》:是岁,兼魏王师。既而上问黄门侍郎韦挺曰:“王珪为魏王泰师,与其相见,若为礼节?”挺对曰:“见师之礼,拜答如礼。”王问珪以忠孝,珪答曰:“ 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当年可以享天佑,余芳可以垂后叶。”王曰:“忠孝之道,已闻教矣,愿闻所习。”珪答曰:“汉东平王苍云:‘为善最乐。’”上谓侍臣曰:“古来帝子,生于宫闼,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令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是所谙悉,以其意存忠孝,选为子师。尔宜语泰:‘汝之待珪,如事我也,可以无过。’” 泰每为之先拜,珪亦以师道自居,物议善之。
《唐会要·卷二十六》:贞观十一年七月,礼部尚书王珪兼魏王师,上问黄门侍郎韦挺曰:“泰昨与珪相见,若为礼节?”挺对曰:“见师之礼,拜答如仪讫。”王问珪忠孝,珪答曰:“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享天佑,馀芳可以垂后叶。”王曰:“忠孝之道,已闻教矣,愿闻所习。”答曰:“汉东平王苍云:‘为善最乐。’”上曰:“我常语泰,汝之事师,如事我也。”泰每先拜珪,珪亦以师道自居,物议善之。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第十》: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旧唐书王珪传》
寻卒,年六十九。太宗素服举哀于别次,悼惜久之。诏魏王泰率百官亲往临哭
《养正图诗》(乾隆所题):闻之古人言,忠孝非二事。珪以对魏王,可谓知要义。所习在为善,此物犹此志。
《养正图赞》(嘉庆所题):魏王拜师,首问忠孝。立身成名,性功至教。为善存心,东平宜效。事亲事君,咸得其要。
《旧唐书虞世南传》 太宗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
《命魏王泰祭尚书虞世南手敕》:虞世南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过,无日暂忘。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诤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
《龙门山三龛记》作者:岑文本
《龙门山三龛记》:左武侯大将军相州都督雍州牧魏王,体明德以居宗,膺茂亲而作屏,发晖才艺兼苞礼乐。朝读百篇,总九流於学海;日摛三赋,备万物於词林。驱鲁卫以骖镳,驭梁楚使扶毂。长人称善,应乎千里之外,通神曰孝,横乎四海之滨。结巨痛於风枝,缠深哀於霜露。阳陵永医,怀镜奁而不追;閟宫如在,望阶除而增慕。思欲弭节鹫岳,申陟屺之悲,鼓枻龙池,寄寒泉之思。
《欧阳修集卷一三八》 唐岑文本三龛记〈贞观十五年〉 右《三龛记》,唐兼中书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书,字画尤奇伟。在河南龙门山,山夹伊水,东西可爱,俗谓其东曰香山,其西曰龙门。龙门山壁间凿石为佛像,大小数百,多后魏及唐时所造。惟此三龛像最大,乃魏王泰为长孙皇后造也。
《唐会要·卷五》:太宗以魏王泰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舁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后司马苏勖以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劝泰请撰括地志。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等。就府修撰。数岁方毕。及上表之日。诏令付秘阁。赐泰物万段。德言等赐物有差。贞观十六年四月。诏泰移居武德殿。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魏征上疏谏曰。陛下爱魏王。宜使知定分。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武德殿近储后焉。上陵下替。不可以训。太宗曰。我几错误。遂遣泰归本第。十七年五月。上亲谒太庙。以谢承干之过。魏王泰以罪降爵为东莱郡王。太宗因谓侍臣曰。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伺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于是列宫寮等。各以大义责之。流降有差。初。承干既废。魏王泰因入侍奉。太宗面许。立为太子。翌日。谓侍臣曰。泰昨入见。自投我怀中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是更生之日。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固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褚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持国执权。为天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晋王者乎。陛下比者立承干为太子。复宠魏王。爱之逾嫡。嫡庶不分。所以至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全矣。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因起入内。是日。太宗御两仪殿。群臣尽出。诏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元龄。兵部尚书李绩。谏议大夫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聊。因自投于床。引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舅许汝也。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于是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告立晋王为太子。群臣皆蹈舞称庆。诏幽泰于北苑。
《旧唐书◎李泰传》: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少善属文。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以继卫怀王霸后。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八年,除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七年,转鄜州大都督。十年,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余官如故。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十二年,司马苏勖以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劝泰奏请撰《括地志》。泰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修撰。十四年,太宗幸泰延康坊宅,因曲赦雍州及长安大辟罪已下,免延康坊百姓无出今年租赋,又赐泰府官僚帛有差。十五年,泰撰《括地志》功毕,表上之,诏令付秘阁,赐泰物万段,萧德言等咸加给赐物。俄又每月给泰料物,有逾于皇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  
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睿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钜万计,出入警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宪王,几至于败,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阁,伏愿常存礼则,言提其耳,且示俭节,自可在后月加岁增。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谦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
太宗又令泰入居武德殿,侍中魏徵上奏曰:“伏见敕旨,令魏王泰移居武德殿。此殿在内,处所宽闲,参奉往来,极为便近。但魏王既是爱子,陛下常欲其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与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明早是朔日,或恐未得面陈,愚虑有疑,不敢宁寝,轻干听觉,追深战栗。”太宗并纳其言。   
时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泰潜有夺嫡之意,招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厚加赠遗,寄以腹心。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相继摄泰府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臣,津通赂遗。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为朋党。承乾惧其凌夺,阴遣人诈称泰府典签,诣玄武门为泰进封事。太宗省之,其书皆言泰之罪状,太宗知其诈而捕之,不获。十七年,承乾败,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下诏曰:  
朕闻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爱敬罔极,莫重乎君亲。是故为臣贵于尽忠,亏之者有罚;为子在于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市朝,小则终贻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魏王泰,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不思圣哲之诫,自构骄僭之咎,惑谗谀之言,信离间之说。以承乾虽居长嫡,久缠疴恙,潜有代宗之望,靡思孝义之则。承乾惧其凌夺,泰亦日增猜阻,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朕志存公道,义在无偏,彰厥巨衅,两从废黜。非惟作则四海,亦乃贻范百代。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降封东莱郡王。   
太宗因谓侍臣曰:“ 自今太子不道,籓王窥嗣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寻改封泰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太宗后尝持泰所上表谓近臣曰:“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但社稷之计,断割恩宠,责其居外者,亦是两全也。”二十一年,进封濮王。高宗即位,为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羞膳,特加优异。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赠太尉、雍州牧,谥曰恭。文集二十卷。二子欣、徽。欣封嗣濮王,徽封新安郡王。欣,则天初陷酷吏狱,贬昭州别驾,卒。子峤,本名余庆,中兴初封嗣濮王。景云元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十二年,为国子祭酒,同正员。以王守一妹婿贬邵州别驾,移邓州别驾,后复其爵。
《新唐书◎褚遂良传》:是时,魏王泰礼秩如嫡,群臣未敢谏。帝从容访左右曰:“方今何事尤急?”岑文本泛言礼义为急,帝以不切,未领可。遂良曰:“今四方仰德,谁弗率者?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帝曰:“有是哉!朕年五十,日以衰怠,虽长子守器,而弟、支子尚五十人,心常念焉。自古宗姓无良,则倾败相仍,公等为我简贤者保傅之。夫事人久,情媚熟,则非意自生,其令王府官不得过四考,著为令。”帝尝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小物何必尔邪?”遂良曰:“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帝咨美之。
《新唐书·李泰传》:时皇太子承乾病蹇,泰以计倾之,乃引驸马 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布腹心,而韦挺、杜楚客相继摄府事。二人者,为泰要结中朝臣,津介赂遗,群臣更附为朋党。承乾惧,阴遣人称泰府典签诣玄武门上封,帝省之,书言泰罪,帝怒,即遣捕诘,不获。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上命黄门侍郎韦挺摄泰府事,后命工部尚书杜楚客代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士。楚客或怀金以赂权贵,因说以魏王聪明,宜为上嗣;文武之臣,各有附托,潜为朋党。太子畏其逼,遣人诈为泰府典签上封事,其中皆言泰罪恶,敕捕之,不获。
《旧唐书褚遂良传》 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册府元龟·储宫部·建立第二》:十七年四月乙酉,废太子承乾为庶人。丙戌,诏曰:“昔者哲王受图,上圣垂范,建储贰以奉宗庙,总监抚以宁邦国。既义在於至公,变事兼於权道。故以贤而立,则王季兴周;以贵而升,则明帝定汉。详诸方册,岂不然乎?并州都督右武候大将军晋王治,地居茂亲,才惟明哲,至性仁孝,淑质惠和。夙著梦日之祥,早流乐善之誉。好礼无倦,强学不怠。今承华虚位,率土系心,畴咨文武,咸所推戴。古人云:「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朕谓此子,实允众望。可以则天作贰,可以守器承祧,永固百世,以贞万国。宜立治为皇太子。所司,备礼册命。”甲午,临轩授皇太子册。己亥,御两仪殿,皇太子侍侧,陈孝德以戒之。谓侍臣 曰:“朕御天下十有七载,遂得太子一诣寝门。知子唯父,久已体之。然初立以长,不能废弃,今者丧败,其自取之矣。”初,承乾之将废也,魏王泰日入奉侍,太 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泰昨入见,自投我怀中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褚遂良进曰:“陛下大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持国执柄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於晋王者乎?陛下日者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监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泰,伏愿陛下别安 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因起入内。太宗以晋王仁孝,心所锺爱。又以太原瑞石文云‘李治万吉’。意以为嗣,而未发言(治即高宗也)。泰数知太宗爱晋王,因谓之曰:“汝善於元昌,今败,得无有忧色?”晋王忧之,见於颜色。太宗怪而屡问,方言其故。太宗慨然,有悔立泰之言矣。是日,太宗御两仪殿,群官尽出,诏留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绩、谏议大夫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聊。”因自投於床,引佩刀。无忌等争趋抱持,太宗手中争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 “汝舅许汝也,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等又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手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妃嫔列於纱窗内,倾耳者数百人,闻帝与无忌等立晋王议定,一时喧叫响振宫掖。太宗於是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曰:“承乾悖逆,泰亦败类,朕所观之,皆不可立。欲选诸子尤仁孝者,立为蒙嗣。尔其为朕明言。”众咸言:“晋王忠孝仁爱,文德皇后之子,立为储君,无所与让。”皆腾跃欢叫,不可禁止。太宗见众情所与,颜色甚悦。是日,泰从百馀骑至永安门,诏门司尽辟其骑,令引泰於肃章门入出,去武门,幽於北苑。
《唐会要·卷五》:初,承乾既废,魏王泰因入侍奉,太宗面许,立为太子。翌日, 谓侍臣曰:“泰昨入见,自投我怀中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是更生之日。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固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褚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持国执权,为天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晋王者乎?陛下比者立 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爱之逾嫡,嫡庶不分,所以至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全矣。”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因起入内。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 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 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
《旧唐书·褚遂良传》: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 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新唐书·褚遂良传》:太子承乾废,魏王泰间侍,帝许立为嗣,因谓大臣曰:“泰昨自投我怀中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更生之日也。臣惟有一子,百年后,当杀之,传国晋王。’朕甚怜之。”遂良曰:“陛下失言。安有为天下主而杀其爱子,授国晋王乎?陛下昔以承乾为嗣,复宠爱泰,嫡庶不明,纷纷至今。若必立泰,非别置晋王不可。”帝泣曰:“我不能。”
《旧唐书李泰传》 承乾败,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新唐书◎李泰传》: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则副君可诡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无它。”
《册府元龟◎帝王部·英断》:太宗因谓侍臣曰:“我若立泰,便是储宫之位可经求而得也。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与承乾可无恙也。”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全唐文卷七○黜魏王泰诏》 :朕闻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爱敬罔极,莫重乎君亲。是故为臣贵於尽忠。亏之者有罚;为子在於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市朝,小则终贻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魏王泰,朕之爱子,实所锺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於隆重,爵位穷於宠章。不思圣哲之戒,自构骄僣之咎,惑谗谀之言,信离间之说。以承乾虽居长嫡,久缠疴恙,潜有代立之望,靡遵义方之则。承乾惧其凌夺,泰亦日增猜沮。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朕志存公道,义在无偏,彰厥巨衅,两从废黜。非惟作则四海,亦乃贻范百伐。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并削爵土,降为东莱郡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贞观十七年四月)癸巳,诏解魏王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降爵为东莱郡王。泰府僚属为泰所亲狎者,皆迁岭表;以杜楚客兄如晦有功,免死,废为庶子。给事中崔仁师尝密请立魏王泰为太子,左迁鸿胪少卿。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十七年九月)癸未,徙承乾于黔州。甲午,徙顺阳王泰于均州。上曰:“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朕今与泰生离,亦何心自处!然朕为天下主,但使百姓安宁,私情亦可割 耳。”
《李徽墓志铭》:俄复荣宠,改封濮王
《旧唐书·太宗本纪》:(二十一年)冬十一月癸卯,徙封顺阳王泰为濮王。
《新唐书·太宗本纪》:(二十一年)十一月癸卯,进封泰为濮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二十一年十一月)癸卯,徙顺阳王泰为濮王。
《册府元龟·宗室部·封建第四》: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又以泰所上表示近臣曰:“泰诚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使之居外者,亦所以两全之耳。”
.国学网[引用日期]
《新唐书·李泰传》:泰寻改王顺阳,居均州之郧乡。帝尝持泰表语左右曰:“泰文辞可喜,岂非才士?我心念泰无已时,但为社稷计,遣居外,使两相完也。”
《旧唐书·李泰传》:太宗后尝持泰所上表谓近臣曰:“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但社稷之计,断割恩宠,责其居外者,亦是两全也。”
《册府元龟·帝王部·慈爱》:贞观十八年二月,帝手持泰表以谓近臣曰:“泰文词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念泰,卿等所知。但为社稷之计,断割恩宠,遣其居外者,亦是 两相安全。”
《旧唐书李泰传》 高宗即位,为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羞膳,特加优异。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诏濮王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珍膳,特加优异。
《新唐书·李泰传》:二十一年进王濮。高宗即位,诏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羞膳异等。
《旧唐书高宗本纪》 十二月癸巳,濮王泰薨。 四年春正月癸丑朔,上临轩,不受朝,以濮王泰在殡故也。
《新唐书·李泰传》:薨郧乡,年三十五,赠太尉、雍州牧。
法藏禅师塔铭(并序)》:至永徽中,颇以妙年经业优长,奉敕为濮王度,所谓天孙利益、禅门得人。
《图画见闻志》:旧称周穆王八骏,日驰三万里。晋武帝时所得古本,乃穆王时画,黄素上为之。腐败昏溃,而骨气宛在。逸状奇形,实亦龙之类也。遂令史道硕模写之,宋、齐、梁、陈,以为国宝。隋文帝灭陈,图书散逸,此画为贺若弼所得。齐王柬知而求得之,答以骏马四十蹄,美锦五十段。后复进献炀帝。至唐贞观中,敕借魏王泰,因而传模于世。其一曰渠黄,身青,鬃尾赤,项下至肚红而蹄黑。其二曰山子,身紫,鬃尾黑、项下至肚红而蹄黑。其三曰盗骊,身黄而黑班,鬃尾黑,项下至肚红而蹄黑,鬃鬛绝少也。其四曰绿耳,身青,鬃尾黑而虬,项下至肚红而蹄黑。其五曰赤骥,身赤,鬃尾赤而黄,项下至肚红而蹄黑。其六曰鬃骝,身浅紫,鬃尾深紫而虬,项下至肚红而蹄黑。其七曰逾轮,身紫而带黑,鬃尾黑而虬,项下至肚红而蹄黑,额上精鬃向前尖而上卷。其八曰白{减木},身青鬃,鬃尾红,项下至肚红而蹄黑。
《庚子销夏记》卷八》史道硕八骏图八骏图如龙如彪竒诡异常后有赵松雪及钱唐白珽诗万歴中藏王元美家有?云谢赫画品谓史道硕师曹卫与王?齐名而王得其意史得其似不无甲乙至李嗣真续画品屈在中上然在二曹顾陆前则与赫异矣贞观公私画史称史有八骏图为隋朝官本宣和帝因之遂入画谱此卷首虽残破然有宣和秘殿印记即赵呉兴白钱唐亦定其为史本无疑也予常考图画见闻志晋武帝临御得穆王时八骏图本令道硕摹冩之歴宋齐梁陈以为国寳至隋破台城为贺若弼所有齐王暕以骏马四十蹄美锦四十段购得之寻献炀帝至贞观中敕借魏王泰因而转摹於世今此卷无贞观小印当是人间摹本第其騀駊蹀躞灭没之态固可按而想见也此图元美官太仆时摹刻太仆署中今在龚合肥寓。
《式古堂书画稪考》卷三十八》:史道硕八骏图图畵见闻志云旧称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晋武帝时所得古本乃穆王时畵黄素上为之腐败昬溃而骨气宛在然逸状竒形葢亦龙之类也遂令史道硕模写之宋齐梁陈以为国宝隋文帝灭陈图书散逸此畵为贺若弼所得齐王陈知而求之答以骏马四十蹄美锦四十段后复进献炀帝至唐贞观中勑借魏王泰因而传模於世书畵舫云此图赵子昻有摹本在王元美家奕奕有神。
《太平御览》:又曰芙蓉园,本隋氏之离宫,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贞观中赐魏王泰。泰死,又赐东宫,令属家令寺。园中广厦修廊,连亘屈曲,其地延袤爽垲,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冈阜,东坂下有凉堂,堂东有临水亭,按《黄图》曲池,汉武所造,周回五里,池中遍生荷芰菰蒲冒间禽鱼翔泳。宣帝立庙曲池之北,名曰乐游庙。即今升平坊内基趾是也。此在秦为宜春苑,在汉为乐游苑。宇文恺营建京城,以罗城东南地高不便,故缺此隅头一坊,馀地穿入芙蓉池以虚之。
《新唐书·长宁公主传》:东都废永昌县,主丐其治为府,以地濒洛,筑鄣之,崇台、蜚观相联属。无虑费二十万。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丐得之,亭阁华诡捋西京。
《河南志·一卷》:半已西道术坊
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乐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伎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复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道调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
《明一统志》:魏王池“在洛阳县。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盛。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次北惠训坊。(北至雒水,隋有翻经馆。)长宁公主宅。(按公主为中宗第四女,降杨慎交,后降苏彦伯。《新书长宁公主传》:东都废永昌县,主丐其洽为府,以地濒洛,筑鄣之。又曰: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丐得之。按永昌县廨在道德坊,道德与惠训相接,故两坊皆有长宁公主宅,而魏王池在旌善、尚善之间,东与两坊相属,长宁因丐得之也。)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半已西道术坊。(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药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技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后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惠训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通鉴》:大业三年劫河南诸郡送一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置十二坊于洛水南以处之。按此则道术坊即十二坊之一也。)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二》:魏王池,在洛阳县,南明统志:洛水溢为池,为唐都城之胜。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方舆汇编·河南府部-汇考十》:魏王池,在洛阳县,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胜。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明一统志·卷二十九》:魏王池“在洛阳县。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盛。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河南通志·卷七》:魏王池,在府城南,洛水溢为池,为都城之胜。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杜臆》:地志:龙门石壁,凿石龛石佛数千,中有极大三龛,魏王为长孙皇后所造,其伟丽可知,故有金银之语。
作者:岑文本《龙门山三龛记》:若夫藏室延阁之旧典,蓬莱宛委之遗文,其教始於六经,其流分於百氏,莫不美天地为广大,嘉富贵为崇高。备物致用,则上圣(阙一字)其发育;御气乘云,则列仙体其变化,兹乃尽域中之事业,殚方外之天府,逾系表而称笃论,(阙一字)帝先而谓穷神。岂非徇淼漫於陷井者,未从海若而泳天池也;矜峻极於块阜者,未托山只而窥地轴也。焉识夫无边慧日,垂鸿晖于四衢;无相法宝,韫善价於三藏。泊乎出(阙一字)器之外,寂焉超筌蹄之表。三界方於禹迹也。犹大林之匹豪端;四天视於侯服也。若龙宫之方蜗舍。升彼岸而舍六度,则周孔尚溺於沈沦;证常乐而捐一乘,则松高莫追其轨辙。由是见真如之寂减,悟俗谛之幻化。八儒三墨之所称,其人填邱陇矣;柱史园吏之所述,其旨犹糠秕矣。若夫七觉开(阙一字)。八正分涂,离生灭而降灵,排色空而现相。唯妙也掩室以标其实,唯神也降魔以显其权。故登十号而御六天,绝智于无形之地;遗三明而冥五道,应物於有为之域。是以慈悲所及,跨恒沙而同跬步;业缘既启,积僧只而比崇朝,故能使百亿日月,荡无明于大夜,三千世界,隮法云於下土。然则功成道树,非炼金之初;迹灭坚林,岂断筹之末?功既成,俟奥典而垂范;迹既灭,假灵仪而图妙。是以载雕金玉。阐其化于迦维;载饰丹青,发其善於震旦。绳绳乎方便之力至矣!巍巍乎饶益之义大矣!
文德皇后道高轩曜,德酌坤仪,淑圣表於无疆,柔明极於光大。沙麓蕃祉,涂山发祥。来翼家邦,嗣徽而赞王业;聿修阴教,正位而叶帝图。求贤显重轮之明,逮下彰厚载之德。忠谋著於房闼,孝敬申於宗祀。至诚所感,清朏魄於上,至柔所被,荡震腾於下。心系忧勤,行归俭约。胎教克明,本枝冠於三代;阃政攸叙,宫掖光於二南。陋锦绘之华,身安大帛;贱珠玉之宝,志绝名璫。九族所以增睦,万邦所以至道。宏览图籍,雅好艺文,酌黄老之清静,穷诗书之溥博。立德之茂,合大两仪,立言之美,齐明五纬。加以宿殖远因,早成妙果。降神渭涘,明四谛以契无生,应迹昭阳,驰三车以济有结。故绵区表刹,布金犹须达之园;排空散花,踊现同多宝之塔。谅以高视四禅,俯轻末利;深入八藏,顾蔑胜鬘。岂止厘降扬蕤,轶有妫之二女;载祀胜实,越高辛之四妃而山已哉!
左武侯大将军相州都督雍州牧魏王,体明德以居宗,膺茂亲而作屏,发晖才艺兼苞礼乐。朝读百篇,总九流於学海;日摛三赋,备万物於词林。驱鲁卫以骖镳,驭梁楚使扶毂。长人称善,应乎千里之外,通神曰孝,横乎四海之滨。结巨痛於风枝,缠深哀於霜露。阳陵永医,怀镜奁而不追;閟宫如在,望阶除而增慕。思欲弭节鹫岳,申陟屺之悲,鼓枻龙池,寄寒泉之思。方愿舍白亭而遐举,莹明珠於兜率;度黄陵而抚运,荫宝树於安养。博求报恩之律,历选集灵之域。以为百王建国,图大必揆於中州;千尊托生,成道不(阙一字)於边地。惟地三州,是总六合。王城设险,曲阜营定鼎之基;伊阙带垌,文命辟襄陵之(阙一字)穹窿极天,峥嵘无景,幽林招隐,洞穴藏金。云生翠谷,横石室而成盖,霞舒丹巘,临松门而建标。崇基拒於嵩山,依希雪岭,(阙一字)流注於德水,仿佛连河。斯固真俗之名区,人只之绝境也。
王乃罄心而弘喜舍,开藏而散龟贝。楚般竭其思,宋墨骋其奇。疏绝壁於玉绳之表,而灵龛星列;雕(阙一字)石於金波之外,而尊容月举。或仍旧而增严,或维新而极妙。白豪流照,掩莲花之质;绀发扬晖,分檀林之侣。是故近瞻宝相,俨若全身,远鉴神光,湛如留影。嗤镂玉之为劣,鄙刻檀之未工。杲杲焉逾日轮之丽长汉,峨峨焉迈金山之映巨壑。耆阇在目,那竭可想。宝花降祥,蔽五云之色;天乐振响,夺万籁之音。是以睹法身之妙,而八难自弭;闻大觉之风,而六天可陟。非正真者,其孰能与於此也?善建佛事,以报鞠育之慈;广修福田,以资菩提之业。非纯孝者,其孰能与於此也?昔简狄生商,既轮回於名相;公旦胙鲁,亦流遁於国城。犹且雅颂美其功,同和於天地;管弦咏其德,(阙二字)於鬼神。况乎慧灯普照,甘露徧洒,任姒尊名,具之以妙觉,间平茂实,成之以种智。是用勒绀碣於不朽,譬彼法幢,陈赞述於无穷,同(阙二字)偈。俾夫衣销劫石,与金刚而比坚,芥纳须弥,随铁围而齐固。(阙一字)感(阙一字)词,乃作颂曰:
十号开绪,二谛分源。有为非宝,无相称尊。光宅沙界,大居给园。仁舟戡溺,智炬排昏。缘发现迹,化终还净。色身蹔掩,灵照远镜。布金降真,攻玉图圣。五道有截,三乘无竞。帝唐御纪,太姒定祥。功济赤县,德穆紫房。十品散馥,三慧腾光。广辟香地,载纽玄纲。卓尔英王,至哉茂则。丹青神甸,监梅王国。掷地(阙一字)文,横海迈德。孝思不匮,报恩罔忒。聿修净业,于兹胜境。梯危紫(阙三字)翠岭。勒石表相,因山摹(阙一字)。希圣虽遥,求心宁永。豪光(阙八字)只树楼似增成。飞泉洒汉,危石临星。岩垂日近,松(阙十三字)来游(阙四字)垂杯川(阙十三字)纯孝克宣,胜业载圆,邪山灭地,倾(阙十二字)皇祚于下(阙)
十五年岁次辛丑十一月(阙)
《方舆汇编·郧阳府部·纪事》:濮王泰好学下士,集书万卷,与秘府相等。王薨,妃阎氏舍其宫为延福寺。
《唐会要◎卷三十六》:十五年正月三日。魏王泰上括地志五十卷。上嘉之。赐物一万段。其书宣付秘阁。初。泰好学。爱文章。司马苏勖劝泰表请修撰。诏许之。于是大开馆宇。广召时俊。遂奏引着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允。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人物辐辏。门庭若市。泰稍悟过盛。欲其速成。于是分道诸州。披检疏录。凡四年而成。
《旧唐书·卷四十六》:《括地志序略》五卷(魏王泰撰。)
《宋史·卷二百四》:魏王泰坤元录十巻
《魏王泰上括地志赐物诏》:地记之设,繇来尚矣。区外具於《山经》,海内陈於《夏载》。《职方》、《王制》,才举淮夷。《汉志》、《晋图》,略记郡国。自兹以降,著作实繁。或学非博通,多所遗阙。或地分南北,雅有短长。求其折中,无闻尽善。左武候大将军雍州牧相州都督魏王泰,体业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右下肺粟粒样结节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