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才13,每我的第三只眼睛睛下面都有一条纹,这是什么,是皱纹吗?第一三张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 & “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后面的题。(...”习题详情
10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59.6%
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后面的题。(12分)大年初一没下雪加班加到腊月二十九,只好订了一张年三十晚上返杭州的火车票。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静了下来,满地的纸屑、塑料瓶、水果皮、白白的泡沬饭盒……几个清扫工没精打采地挥舞着扫把。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书,不久就开车了。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一个小女孩,手拿车票仔细对看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儿都行,一看就知道,他们不是常坐车的。那个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很像个农民,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只是他手不是又粗又大,他有一双纤细的手。那个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脑的样子,谈不上好看,只是那双黑眼睛就像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他们坐在我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像说:“打扰了!”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着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伴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报纸。晚上,餐车送来了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还有一包面包,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夜饭。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忙摆着手说:“不吃,不吃。”我看见那个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我递过去一块面包,又撕了一支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性大喝个痛快。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嗯……不,小孩子没坐过火车,带她坐火车。”“哦。”我嘴里应着,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收拾桌上的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见过雪吗?”“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你给我说说吧,说说吧。”说着话,我想去洗手间。路过洗手间旁的过道时,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蹲在地上。哭泣,我听到压抑的哭泣声。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回程的车回,再没有多余的钱去住旅馆,只能在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晚有一场大雪。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下雪。我拿了30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他们。他们送我上了从杭州回新安江的中巴,在车旁拼命摇着手。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上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一天无雪。一夜无雪。初三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我突然说了声:“下雪了。”家人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是下雪了吗?”我没做声,径直走向窗边,拉开窗帘--雪像小的雨丝一样轻轻地落下,细细的,轻微的,像很薄的玻璃碎时发出的极小的声音……渐渐地,变成大片大片的雪花,顷刻间给大地掩上了一层被子,被子下熟睡着一个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那些雪花轻手轻脚的样子,就像怕惊醒这人世间的一切……【小题1】小说以“大年初一没下雪”为题,包含了“我”什么样的感情?(2分)【小题2】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3】“我”对父女俩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小题4】如果将结尾改为:下车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和本文的结尾比较,哪一个好些?请作简要分析。(4分)标题暗含“我”为父女俩末能达到愿望而遗憾,也包含着“我”对父女俩的命运的关心和牵挂。&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后面的题。(12分)大年初一没下雪加班加到腊月二十九,只好订了一张年三十晚上返杭州的火车票。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静了下来,满地的纸屑、塑料瓶、水果皮、白白的泡沬饭盒……几...”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本文考查了标题的作用,这是常考的一个考点,《大年初一没下雪》这一题目包含遗憾,更包含我对父女俩的牵挂。试题分析:文章中常用到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本文的插叙交代了小姑娘的遭遇和病情以及父女二人到杭州的目的。作此类型的题要联系系上下文。考点:分析记叙的顺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从“一看就知道,他们不是常坐车的”和“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能看出我对父女俩的轻视;由“小孩子没坐过火车,带她坐火车。”和“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见过雪吗?’”引起了我的关注;父亲的诉说让我感动;因为初一没有下雪,我挂念父女俩的处境。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拓展性的题目,答案非常灵活,但最好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后面的题。(12分)大年初一没下雪加班加到腊月二十九,只好订了一张年三十晚上返杭州的火车票。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静了下来,满地的纸屑、塑料瓶、水果皮、白白的泡沬...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后面的题。(12分)大年初一没下雪加班加到腊月二十九,只好订了一张年三十晚上返杭州的火车票。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静了下来,满地的纸屑、塑料瓶、水果皮、白白的泡沬饭盒……几...”主要考察你对“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与“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后面的题。(12分)大年初一没下雪加班加到腊月二十九,只好订了一张年三十晚上返杭州的火车票。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静了下来,满地的纸屑、塑料瓶、水果皮、白白的泡沬饭盒……几...”相似的题目:
考试结束不久,你作为学校广播站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一位英语考满分的同学,原先设想的问题是:“你的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英语的能力?”但看到他的父母也在场,你发现这个问题不合适,就改变了原先设想的问题。怎么问才比较恰当?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问题。(2分)&&&&
作文(40分)读下面一首小诗,以“远航”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前进,前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和他人的作品;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老师、同学的真实姓名。&&&&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古老的济南,&&&&,&&&&,&&&&,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①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②城里那么狭窄 ③城外又那么宽敞①②③③①②③②①②③①
“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后面的题。(...”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后面的题。(12分)大年初一没下雪加班加到腊月二十九,只好订了一张年三十晚上返杭州的火车票。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静了下来,满地的纸屑、塑料瓶、水果皮、白白的泡沬饭盒……几个清扫工没精打采地挥舞着扫把。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书,不久就开车了。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一个小女孩,手拿车票仔细对看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儿都行,一看就知道,他们不是常坐车的。那个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很像个农民,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只是他手不是又粗又大,他有一双纤细的手。那个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脑的样子,谈不上好看,只是那双黑眼睛就像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他们坐在我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像说:“打扰了!”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着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伴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报纸。晚上,餐车送来了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还有一包面包,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夜饭。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忙摆着手说:“不吃,不吃。”我看见那个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我递过去一块面包,又撕了一支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性大喝个痛快。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嗯……不,小孩子没坐过火车,带她坐火车。”“哦。”我嘴里应着,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收拾桌上的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见过雪吗?”“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你给我说说吧,说说吧。”说着话,我想去洗手间。路过洗手间旁的过道时,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蹲在地上。哭泣,我听到压抑的哭泣声。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回程的车回,再没有多余的钱去住旅馆,只能在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晚有一场大雪。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下雪。我拿了30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他们。他们送我上了从杭州回新安江的中巴,在车旁拼命摇着手。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上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一天无雪。一夜无雪。初三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我突然说了声:“下雪了。”家人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是下雪了吗?”我没做声,径直走向窗边,拉开窗帘--雪像小的雨丝一样轻轻地落下,细细的,轻微的,像很薄的玻璃碎时发出的极小的声音……渐渐地,变成大片大片的雪花,顷刻间给大地掩上了一层被子,被子下熟睡着一个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那些雪花轻手轻脚的样子,就像怕惊醒这人世间的一切……【小题1】小说以“大年初一没下雪”为题,包含了“我”什么样的感情?(2分)【小题2】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3】“我”对父女俩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小题4】如果将结尾改为:下车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和本文的结尾比较,哪一个好些?请作简要分析。(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后面的题。(12分)大年初一没下雪加班加到腊月二十九,只好订了一张年三十晚上返杭州的火车票。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静了下来,满地的纸屑、塑料瓶、水果皮、白白的泡沬饭盒……几个清扫工没精打采地挥舞着扫把。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书,不久就开车了。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一个小女孩,手拿车票仔细对看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儿都行,一看就知道,他们不是常坐车的。那个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很像个农民,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只是他手不是又粗又大,他有一双纤细的手。那个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脑的样子,谈不上好看,只是那双黑眼睛就像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他们坐在我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像说:“打扰了!”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着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伴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报纸。晚上,餐车送来了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还有一包面包,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夜饭。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忙摆着手说:“不吃,不吃。”我看见那个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我递过去一块面包,又撕了一支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性大喝个痛快。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嗯……不,小孩子没坐过火车,带她坐火车。”“哦。”我嘴里应着,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收拾桌上的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见过雪吗?”“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你给我说说吧,说说吧。”说着话,我想去洗手间。路过洗手间旁的过道时,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蹲在地上。哭泣,我听到压抑的哭泣声。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回程的车回,再没有多余的钱去住旅馆,只能在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晚有一场大雪。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下雪。我拿了30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他们。他们送我上了从杭州回新安江的中巴,在车旁拼命摇着手。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上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一天无雪。一夜无雪。初三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我突然说了声:“下雪了。”家人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是下雪了吗?”我没做声,径直走向窗边,拉开窗帘--雪像小的雨丝一样轻轻地落下,细细的,轻微的,像很薄的玻璃碎时发出的极小的声音……渐渐地,变成大片大片的雪花,顷刻间给大地掩上了一层被子,被子下熟睡着一个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那些雪花轻手轻脚的样子,就像怕惊醒这人世间的一切……【小题1】小说以“大年初一没下雪”为题,包含了“我”什么样的感情?(2分)【小题2】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3】“我”对父女俩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小题4】如果将结尾改为:下车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和本文的结尾比较,哪一个好些?请作简要分析。(4分)”相似的习题。当前位置: >>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教案华康小学 何静宜第一单元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内容:课本第 1―3 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 1 厘
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 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 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5 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 书有 4 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2 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 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 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 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 1 厘米为单位。 )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 1 厘米:那么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 0 到 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2.感知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 1 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 1 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4)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 2 厘米长吗?(从 0 到 2)从刻度“0” 到哪儿是 3 厘米长吗?(从 0 到 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 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 5 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 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 1 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 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 1 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 )厘米。 (取整数) )厘米。 (取整数) 一: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教学内容:课本第 4 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100 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 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 1 根较长的绳子,1 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2 厘米呢?10 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 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 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 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 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 10 厘米为 单位) 2.观察自己的 1 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 1 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 1 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 1 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 1 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 1 米。 (5)用米尺量 1 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 2 米长、3 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 1 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 米也就是 100 厘米。 (板书:1 米=100 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 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 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 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 6( ) ) 黑板长 2( ) 课桌长 50( ) 小明身高 124(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学反思: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 5 页及练习一第 7、10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 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 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 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 5 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 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 ,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 0 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 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 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 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3 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 3 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 3 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 5 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第四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 6―7 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 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 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 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 3、4、5 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 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 14 厘米 的纸条剪去 8 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 2 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8-12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 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 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 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 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 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 1、例 2 (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 的第 9 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 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 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 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 呢?在个位写 0, 向十位进一, 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 1, 表示 1 个十, 再算十位上的 3+3=6, 6+1=7,合起来就是 70。 (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 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 算。 (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 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 90 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 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 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13、14 页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之后,巩固加强计算 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 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题目:27+34、34+36、61+9、83+7、32+48、23+67(同桌分做 3 题,同时请学生板 演) 二、课堂练习 同学们喜欢去公园吗?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都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 们,今天就让我们去人民公园检验计算能力。 1、出示公园门牌,首先进公园要买票,如果说你和爸一起去。 (成人票:36 元。儿童票 18 元)你们一共要花多少钱? 谁能根据买门票和事编一道应用题? 2、公园里开设了野生动物领养区,因为现在野生动物得不到保护,受到了人类的随意 捕杀,如果你有爱心的话,你可以任意领养两只小动物,每个动物都有标价 3、你想买哪只汽球?算对上面的得数,这只汽球就是你的 三、课外作业:课本 13 页第 4 题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对应用题形 成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知数学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应用题的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5+34 54+33 61+9 78+2 64+7 35+22 77-12 56-5 36-10 19-9 二、应用题练习 1、出示题目:表演新疆跳舞,需要女生 28 人,男生 14 人,一共需要多少人?(先请 一位同学读,再请全班读) 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应用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条件和问题) 找出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47-17 39-7 2、出示图:球鞋 45 元 用题? 列式计算足球 34 元谁先来给大家说说题目的意思?谁能根据刚才的那道题,利用上面的条件也编出一道应3、解决课本 15 页的第 10 题,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请四人小组一起讨论解决。 三、课外练习教学反思: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16、17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教学重难点: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你知道 2008 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申办吗? 问: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多少票?(或者:其他城市比北京少多 少票?) 2、让学生一边问一边列式 如: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二、新课 1、讨论:56-22 怎么算? A、口算 B、列竖式 2、请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怎样把竖式写在算术本上?在黑板上示范 3、学生四人小组互相提问,并列竖式解答问题 学生展示 三、练习 课本 19 页的做一做,每一题。自己独立完成,请学生到黑板上做。教学反思: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18 页例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 则。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80-7 35-8 63-4 竖式计算:52-21 79-37 26-7 42-5 43-6 32-9 65-9 65-24出示 56 根小棒,让学生口述从 56 根小棒中拿走 8 根,讨论为什么得数十位上是 4 而不 是 5,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写课题:退位减法 二、新课 师:还记得北京得了多少票吗?巴黎呢?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怎么列式?(56-18=) 你会计算吗?请大家试试 2 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 师:都是 56-18,现在有两个得数,到底哪个得数对呢?下面我们就用摆小棒的方法来 研究解决 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画上数位表 在数位表上摆出 56 根小棒 提问:从 56 根中去掉 18 根该怎么办? 师生同共讨论操作:从整捆小棒中打开一捆和 6 根小棒,合起来就是 16 根,从 16 根中 去掉 8 根剩 8 根,再从剩下的 4 捆中去掉 1 捆还剩 3 捆,所以 56-18 得 38 是正确 师: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了 56-18=38,如果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看竖式,首先遇到 6 减 8 不够减,刚才我们拿小棒时遇到了从 6 根小棒拿 8 根不够减, 是怎样做的呢?(从 6 根里拿 8 根不够拿,我们是从 5 捆里拿 1 捆,把它拆开是 10 根, 和个位上的 6 根合起来再拿的) 在笔算时,当位上的 6 减 8 不够减时,也要从十位上拿出 1,叫做从十位上退 1,这时 十位上是几减几?为什么是 4 减 1?引导学生回忆操作过程,从 6 根里拿 8 根不够拿, 我们是从 5 捆里拿 1 捆,把它拆开是 10 根,和个位上的 6 根合起来,所以只剩下 4 捆, 十位上是 4,可以这样说,从十位退 1,十位上的数就少了 1,为了不忘记从十位退 1, 要在竖式中被减数的十位上点一个退位点(用红粉笔)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 10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退位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14-9 12-3 32-8 42-5 14-3 63-4 64-8 72-9 14-7 82-32、计算: 47-23 二、新授 1、板书:50-24 (1)首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 板书竖式,从哪位算起?个位上 0 减 4 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 借一,和个位上的 0 组成 10,现在就可以减了,10-4=6,个位上写 6 (2)十位上的 5 被借走了一个 1,还剩几?4-2=2 个位上写 2。 (2)四人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 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加 10 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出示题目第 21 页的第六题,分别让学生说出个位够减不用向十位借一,让学生说出 计算正确,但书写不对,十位算得的 0 不用写,让学生说出最好打上退位点,防止忘记, 出错。 2、4 人小组分工合作,解决第 21 页的第 7 题,做完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 8 题,说明先写上得数,再连线 四、课后作业:第 11 题,写出竖式 56-41 72-32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在学生清楚退位减法的法则的基础上,能基本表达出笔算减 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 19-20 页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口语表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两道题,45-27 75-572、把两题写在黑板上,边写边让学生说: 列竖式要注意什么问题,从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怎么办? 二、课堂练说 1、刚才你是怎么计算的?和同桌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清楚 ,表达最完整? 2、你认为你的同桌说得很好,就你举手推荐他说 3、课本练习三第一题 4、练习三第二题 三、课外作业 第 20 页第 8 题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应用题的结构,会根据条件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课本 22 页第 10、13 教学重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去商场买东西吗?买东西的学问可大了,今天看谁能用所学过的数学知 识来解决问题。 一、1、小明妈妈开了个杂货店,但是一时粗心忘记标价钱了,现在价格都在这里,谁 想上来帮助小明做这个买卖游戏? 2、让学生抽一张钱,问:你想买什么东西?生选,再问:如果找回你 38 元,你知道他 值多少钱吗?(学生列竖式) 3、请学生上来表演,然后向大家提出问题。 4、谁能把它编成应用题? 5、谁来列式解决它? 6、做第十题,注意写单位和答 小结:只要条件足够就能报导出问题,然后我们再根据条件和问题来列式解答 二、练习第十三题 指导看图,这图告诉我们什么事? 给我们提了几个条件?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黑板上列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让他们把所需条件说清楚 请你们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同桌说一说,把自己的问题配上条件编成一道应用题教学反思:用数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P23 例 4 用数学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3+7 13-7 4+9 27-8 5+6 36-5 7+8 47-2 12+6 63-52、计算: 45+49 二、新授56-271、教学例 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 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 1、P23 做一做 2、练习四第 1―4 题 教学反思:练习课(一)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计算 1、口算 35+4 39+2 2、计算 19+28 46-37 39-16 48-22 二、用数学 10 分 20 分 30 分 40 分 50 分 29+6 45-8 70+30 73-5 69-2 40+6 姐姐
合计: 问:合计是什么意思? 2、第 15 页第 9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3、第 15 页第 10 题 问:有什么东西?你能回答第几问? 注意提出问题答案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 4、第 22 页第 10、12 题 学生独立完成 5、第 22 页第 113 题 问:你想问全班同学什么问题?(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计算) 6、第 25 页第 5、6、7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反思: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的: 1、加强对学生看图能力的培养。 2、加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常规练习 9+8= 43―5= 二、练习 1、出示 问:谁能读一读题目?(生范读,全班齐读,默读) 这里有几句话? 16+9= 21-9= 23+7= 36-7= 65+6= 43-8= 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重要? 你能列式吗? 2、年级同学看电影,买了 80 张票,后来退了 8 张,二年级有多少同学看电影? 学生读题,并请学生板演。 80―8=(张) 3、一本书 12。30 元,小丽想买一本还差 3 元,请问现在她有几元? 问:总数是谁? 部分数是谁? 4、下面是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五个国家获奖牌的数量(板) 美国 97 俄罗斯 88 中国 59 澳大利亚 58 57 德国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5、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在算出他们的差 44 27 50 36 62 25 53 39 71 19 45 38教学反思: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26、27 页 教学目的: 1、强学生对连加连减应用题的理解。 2、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式计算。 3、让学生明白互助友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加连减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常规练习 9+3+4 10-8-2 二、教学连加 出示主题图和表格。 第一组 28 第二组 34 第三组 23 8+6+9 13-2-7 3+2+7 19-6-5问:你看到了什么? 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数量?(三个条件) 你能提什么问题? (教师板书出学生的各种问题,并选择:一共摘了多少个?) 问:你能列式吗? 这个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板书 连加) 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进行计算!学生板演 三、教学连减 1、学生看图,口编应用题。 有 85 个西瓜,李明运走 26 个,我运走 40 个,还剩几个? 学生解答,并板演。 四、巩固练习 口算:7+59+20 笔算:46+25+17 72-6-40 75-28= 54+20+16 90-58-24=教学反思:练 习 课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练习。 教学目的: 加强学生所学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算下面各题 55+30+8 56-3+9 39-4-32 81-7-70 37-10+5 74+6-80教师念题目,学生以抢答形式回答。 2、 39 56 18 +8 ( ) ( ) ( ) -20 ( ) ( ) ( )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3、 25 +36 ( ) -47 ( ) +58 ( ) -23 ( )4、笔算下面各题 69+30-45 26+40-8 5、 039 4993665+18-39 71-65+45计算每一横行、每一竖行每一斜行三个数的和。 6、小明要练 75 个字,他还剩下 37 个字,他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7、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 62? 学生独立思考,写在草稿本上,比一比谁找得多。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3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 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 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 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 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 4 题)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得到 8 面小红旗的请举手。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 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母鸡有 45 只,小鸡比母鸡多 47 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2)爸爸今年 41 岁,儿子今年 13 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列式计算:41-13=28(岁) 紧接着出示“10 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 10 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 38 岁,一种是大 28 岁。 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 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 28 岁,因为爸爸长 10 岁,儿子也长 10 岁。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p38―3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课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有 两个大小一样,但边的长度不一样的三角形纸) 、三角板等。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有 师:这是什么图形呀? 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现在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个猜一猜的游戏。我把这 些图形藏起来,只露出一部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一起来试一试吧! (玩猜一猜游戏) 二、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猜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点呀?(都有角)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课件板题:角的初步认识,同时出现主题图) 三、引导探究: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当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认 真找一找,哪里有角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表态)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找到了那么的角,请你们摸一摸你找的角,有什么感觉呀?(尖 尖的)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 (点课件,出现“顶点” )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 (点课件,出现“边” )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重新出现 2 个角) 师:你能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吗? 3、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能把它画在纸上吗?自己先试一试,并在你画出 的角上,写出顶点和边。 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示范画,并说说是怎样画的。 4、判断角: 师:谁还愿意把你画的角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这几个图形师:我们先来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角吗?为什么?(把不是角的取下来) 5、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角,你发现了什么? (有大有小) 师:谁能把这些角从大到小排一排? 师:他排对了吗?大家意见都不相同,到底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师: 每个小组都有①②号两个角, 请大家先观察一下, 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一 个边长些,一个边短些) 师: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它们到底谁大谁小,老师也不知道。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 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 (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总结: 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开口的大小有关。 师: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能把上面的这几个叫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四、练习: 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呀?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找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 得对不对。 教学反思: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40、41 页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具、学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学生用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角,并说一说你制作的角是由 哪几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做的几种角:锐角、钝角、直角。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边画边说: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 是不一样的,我画的三个角的大小就不一样。 ”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 与边,教师―一写上。教师指着直角说: “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跟其他两个角不太一 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 二、新课 1. 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让学生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出各有几个角?并且跟黑板上的直角进行 比较。使学生发现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的角,跟黑板上教师指出的角的形状、 大小差不多。教师说: “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到的角,跟黑板上的角(指 着直角)是一样的,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 ”教师在 直角上画出直角的符号。 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板看一看,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拿出纸,仿照书上的 方法折出直角。 2.寻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能找到直角?(学生分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 3.如何判断直角 教师发给学生画有三个角的纸,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纸上画的角哪一个是直 角。教师说: “先将顶点和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合在一 起,再看另一边是否合在一起。 ”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然后,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另一条边和三角板的一边也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不合 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最后,让学生检查自己折出的角、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否 都是直角。 2. 练习八第 4 题。 让学生独立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然后让学生回答。 3. 教学画直角。 师: “我们已学过怎样画角。那么,你能用三角板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吗?”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画直角,画完后找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先 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着三角板 把另一条边画好。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充分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物品中的直角,还要让一部分学生来判断是否正确。 2.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画直角需注意的要点。 3. 让学生自己在带来的纸盒上找直角,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全。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盒子 上各有 24 个直角。 )这道题也可以作为一个数学游戏,分组进行比赛。 四、小结 教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多,在几何知识中 也占很重要的地位。教学反思: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P38~4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生活中含有角的物体。 师: “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师: “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师: “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 师: “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 ”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 互相说一说。 ” 贴上课题“角” ,学生交流后回答:略。 师: “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师: “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 有关角的知识。 ” 二、新课教学。 师: “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 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 “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 师: “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 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 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 况。” 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 师: “哪一组愿意汇报?”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 师: “你们认为他们分的怎么样?” 师: “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 师: “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 贴上“锐角”(钝角同上。 。 ) 师: “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师: “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几种。 ” 贴上“的分类” 。 三、巩固练习。 师: “请组长将这些角分还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在角的旁边写上角的名称。 ” 学生写角的名称。 师: “写好的人互相说一说你刚才都画了哪些角。 ” 学生互说,教师指名说。 师: “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角,你能分辨出是哪种角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按要求填空。 ”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写。集体订正。 师: “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 点击,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师: “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吗?”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些角?” 师: “第五个任务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把三角尺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 ” 学生合作拼。 师: “能拼成什么角?你愿意上来拼一拼吗?” 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拼。 师: “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还有其他的拼法吗?” 四、小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教学反思: 剪角和数角(活动课) 活动目的: 1、通过实际“剪一剪,数一数”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学会数角的方法。 2、通过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3、 通过操作活动,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 展学生的智力。 教具、学具准备: 吹塑纸或硬纸片所做的角的图形 3 个,长方形纸,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出示小黑板 师: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边指图边说,师板书:顶点、边、边) 。 师: (指图)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答,师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最大?哪一个角最小? 二、操作活动 师:同学们对角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角的基本概念来做游戏,看谁会 动脑! 1、拼角游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 4 人小组,作好准备。 (1)请拿出准备好的两个角; (2)象老师这样把它们拼起来(吹塑纸做成的模型在大黑板上示范: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4)找出它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3 个) (待生讨论出结果后,抽代表上台数给全班看)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操作、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角加上一个角所拼成的图形中所得 到的是 3 个角,而不是 2 个角。2、数角游戏: (1)请每组同学再拿出 1 个角,角老师这样拼在刚才拼的图形上。 (2)小组讨论,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1 个角 1 个角地数,有 3 个;2 个角拼在一起数有 2 个;3 个角拼在一起数,有 1 个, 一共有 3+2+1=6 个) (抽代表上台数给全班看) 3、剪角、数角游戏: (1)放录音,教师讲数学故事: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 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 天妈妈来考考你们,看谁会动脑,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 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 “4―1=3,还有 3 个角”。 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 “应该是 5 个角”。 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 然后剪起来, “妈妈, 我认为还是有 4 个角。 ” 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 评一评,它们的答案谁正确的。 (学生分 4 人小组各自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巡回了解各组折、剪的情况) (教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 “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 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 ” 4、拓展活动:如果把长方形的角剪掉 2 个,那么剩下的图形中还有几个角? (学生操作,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一边讨论一边折、剪,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从不同 角度进行思考) 一刀剪: 两刀剪: 请几个学生把自己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贴在黑板上)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活动课中你有什么感受? 第四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44 页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 第一组 7+8 6+4+3 7+2+6+1 1+3+4+5+2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 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 1 题 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3 相加,这就是 2 个 3. 第 2 题 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5 相加,这就是 3 个 5. 第 3 题 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4 相加,由学生说出 4 个 4. 第 4 题 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2 相加,由学生说出 5 个 2. (二)学习新课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 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出示例 1 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1)教师是怎样摆的? (教师先摆 2 朵,再摆 2 朵,最后又摆 2 朵)摆了几个 2, 个 2)教师板书:3 个 2. (3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用加法算:2+2+2=6 (3)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 2 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叫做乘法. (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 右斜“ ×” .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 .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 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 一数是几个 2 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 3 写在乘号的后面,2×3 表示 3 个 2 连加,3 个 2 得 6,因此算式是 2×3=6,读作 2 乘以 3 等于 6. 3.由学生摆正方形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第二组 3+3 5+5+5 4+4+4+4 2+2+2+2+2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拿出 3 个正方形,摆成一竖行,这是 1 个 3;第二竖行再摆 3 个正方形,这是几个 3; 第三竖行再摆 3 个正方形,这是几个 3,第四竖行再摆 3 个正方形,这是几个 3?(4 个 3) 教师启发提问: (1)求 4 个 3 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3+3+3+3=12) (2)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4=12) (3)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要求: (1)每堆摆 4 个圆片,摆 5 堆,这是几个几? (2)在小组内讨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 意思,怎样读?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同学们想象一下,上面这道题,如果每堆摆 4 个圆片, 摆 10 堆, 100 堆,求一共有多少个,如果列加法算式,这个算式一定很长很长,那么 列乘法算式呢?只要 4×10,4×100.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 有几个几连加. 3+3 3×2; 5+5+5 5×3; 4+4+4+4 4×4; 2+2+2+2+2 2×52.游戏 (1)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 4 下,拍 3 次. (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戏.老师每次拍 5 下,拍 4 次. (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 7+7+7 6×3 1+1+1+1+1 9×5 (四)归纳总结 延伸发展 1、请小朋友谈谈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最后,请小朋友猜一猜,这里面是怎么放的? 胃动力及止吐药规格:5×6 师打开盒子验证。 3、小柴胡冲剂 10 克 ×6 袋 餐巾纸 6×10 水彩笔 10×2 猜猜里面是怎么放的? 6+6+6 1×5 9+ 9+ 9+ 9+ 9 7×3 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后再去找找。教学反思: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 47 页。 教学目的:1、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内容。加强学生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能同时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个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情况写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二、新授 1、教学例 2 出示 3 组气球,每组气球有 5 个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表示吗?(3 个 5) 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列式:5+5+5=15(个) 5×3=15(个) 问:你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可以乘法表示呢? 你们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字吗? 板书:5×3 =15 积因数 乘号 因数 2、教学例 3 出示例 3 的图问:你看了到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你能列式计算吗? 板书: 4+4+4+4+4+4+4+4=36(个) 4×9=36(个) 问:你喜欢那种写法呢?为什么? 小结: 同学们,今天通过我们的学习,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1、P47,做一做 2、练习九,第 5、6、7 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48―50 练习九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乘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文字题的初步接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写出下面的算式: 3个5 3和5 4个4 4和4 2个7 2和72、把下面的算式变成乘法算式 3+3+3 5+5+5+5+4 你能举例说明。 二、练习 1、文字题 3 个 8 相加,和是多少? 3 和 8 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 8,另一个因数是 3,积是多少? 问:第一踢和第二题有什么不同呢? 2、看图提问题 小朋友们在跳绳,每 4 个同学一组,3 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呢? 让学列式计算 板书:4+4+4=12(人) 4×3=12(人) 问: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3、小邮递员 4+4+4+4+4+4+4 6+6+6+6+33、什么样的加法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呢?什么样的加法算式不能用乘法表示呢? 3×2 3 个 2 相加 5乘3 因数是 4 和 6 教学反思: 5 的乘法口诀6×4 3+3 2×3 4×6 3+3+3 4+65×3 4×6 2+2+26+6+6+6 3×5 4+4+4+4+4+44、看七星瓢虫写算式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51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 5 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 5 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 5 的乘 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乘法的意义: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操?(2 次)那一个星期做几次眼操呢?(指明说) 生:加法计算 生:乘法计算 2+2+2+2+2+2+2=14(次) 2×7=14(次)师:为什么算得一共是 2×7=14 次?(7 个 2 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2×7”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答) 二、新授: 师:鼓掌表扬一下双修日也能坚持做眼操的同学(学生鼓掌) 师:小朋友的掌声真响亮,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勤劳的小手,这双小手可能干了, 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一只小手有几个手指头呀?(5 个手指头)2 只小手加起 来又有几个手指头呢?(10 个手指头)你是怎么算的? 生:5+5=10(个)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5=10(个) 或 5×2=10(个) 板书:5 +5 10 5×2=102×5=10 板书:5那三只小手呢?(指名列式) +5 10 +5 153×5=155×3=15 5×4=20 5×5=25通过推理得出:4×5=20 小组讨论: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和上面的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交流结果,指名回答) 生:算式的得数是连续加 5 的。 生:算式里都有一个因数是 5。 生:它们的得数(积)有规律:是 5、10、15、20、25 来排列的。 师:那你们能按照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生讨论编口诀,并把它们写下来) (指名来说说乘法口诀,带领大家读一读) 教师边板书: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对 5 的乘法口诀 2、以 4 人小组合作玩读口诀游戏 “一五得五” ,伸一只手 “二五一十” ,伸两只手 “三五十五” 个同学合作伸出三只手 ,2 ……………… 3、做一做课本练习 3、4、7、8 题,并指名对答案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能把 5 的乘法口诀背下来的一起站起来背一背。教学反思:2、3、4 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53―54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 1~4 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游戏的图片、学生准备小棍若干、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习知识时,看那位小朋友最肯动脑筋?小精灵还要给你 发奖品呢! 二、新课 1.师:用 3 根小棒,看你能摆出一个什么汉字?可以小组商量,看哪组摆的汉字最多。 师:不管你摆的是什么?都是用了 3 根,那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师:你能用口诀表示吗? 师:有关三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能猜出有几句吗? 能不能根据这些口诀写出乘法算式吗? 2.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 3 的乘法口诀,总结得很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分小组再来总 结 2 和 4 的乘法口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快、最好。 3、反馈:小组 1:2 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两句,4 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 4 句。 小组 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2 的口诀是一二得二、二二得四,4 的口诀是一四得四、二 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精灵非常欣赏你们成功的合作! 想一想在编口诀时,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精灵要送你一个大拇指! 师: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问大家,1 的乘法口诀怎么说?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接话说:是啊!一个一当然就是一了。 三、练习反馈 刚才你们学得很好,小精灵很高兴,小精灵要带你们去玩一玩,上哪儿去了?注意听。 小精灵带你们来到小树林,小动物们都兴高采烈地参加动脑筋爷爷组织的有奖大赛,你 们愿意参加吗? (l)口算: (卡片出示 15 道题) (2)投篮比赛: (说明:每人分一张卡片) 师:小白兔和小花鹿进行投篮比赛,看谁投得准,投得快。 (给做的快得同学发“优胜奖” ) (3)游戏:“捉鼠比赛” 说明:头饰上标有算式得数,卡片上有算式。 黑猫队,3 人;白猫队,3 人。 (戴头饰) 师: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所有的算式卡片。 (给获胜方发“合作奖” )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反思: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 56 页例 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3. 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 想.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卡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出示课件:玉米、水、青蛙,这时右边走来一 只小熊,掰下一个玉米棒子往回走,画面定格). 师:从画面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生:我看到蓝蓝的天空,地上长着玉米,水里有 3 只青蛙,小熊掰了 1 个玉米……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根据这个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生 1:一共有几株玉米?列式为 lX4=4(株) 生 2:三只青蛙共有几只眼睛?列式为 2X3=6(只) 当学生提出:“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时, 师:XX 同学根据玉米的个数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观察图:小熊种了 4 株玉米,每株 玉米上都结了好几个玉米棒子,那么现在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呢?(课件出示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想想,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a.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学生说教师板书:3X3+2=11 4X3-1=11 4X2+3=11 2X5+1=11 2X6-1=11 b.生根据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前 3 棵玉米上,每棵都有 3 个玉米棒子,最后一棵上有 2 个,所以列式为 3X3+2= 1l;小熊没有掰玉米时,有 4 棵玉米都有 3 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列式为 4X3―1=11;把这些玉米横着看,每排有 4 个,有 2 排,第 3 排有 3 个玉米棒子,所以 列式为 4X2+3=11;根据每棵玉米上的个数,用连加计算,列式为 3+3+3+2=11 3+3+3+2=112―1=1 4+4+4―1=11
…… c. 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 师:(指算式)这些算式中有连加、连减混合、减法……你们猜这几个算式叫作什么?(乘加 乘减)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 (板书课题) 三、练习体验,实际应用 1.出示“做一做”第一题 师: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绦 子一共用多少个呢?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4X3+2=14 3X4+2=14 5X3-1=14 3X5-1=142.出示图,师:小兔子也把自己喜欢吃的萝卜带来了,它还给大家提出一问题:要算一 共有多少个萝卜?谁会用咱们今天学的知识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3. 实际操作:学生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 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学生在投影前展示 4. 利用学生上课时的座位进行练习:算一算左边 3 组同学一共有几人?右边组里的女同 学共有几人?列式计算. 5. 口算比赛. 学生活动:a. 各组同学进行轮流口算,组长统计做了几道. b.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四、课堂小结 互评表现。 教学反思:提 问 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 59 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3×4 3×4 5×5 二、新授 1.教学例 6 出示第 59 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有三只小象搬木头,每只小象搬 2 根。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只搬( )根,有( )只,这里有( )个( )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2+2+2=6 生:一共搬几根?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2.做一做 让学生看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小组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一起列式解答。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觉得有那些问题你们觉得比较难的,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说,教师板书。 A、小猴比小鹿少多少只? 解:5×2=10 10―8=2 B、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3×3=9 5×2=10 4×2=8 4×2=8 2×3=6 师:真能干。谁可以根据图上的意思的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5×3 2×3 5×5 2×2 4×2 2×1 2×4 4×4 2×19+10+8=27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 1、2 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 3 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6 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 61―62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 6 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 6 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 6 的乘 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突出“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 、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口诀卡片及写有 6 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 算式:5×2= 口诀: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出示口诀卡片,指名 回答。 ) 三五十五 3.教学准备题。 ①写数。第一排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片上写 6,第二排同学加 6,把得数写在自己的卡片 上,第三排同学继续加 6......一直加到 36。 ②填数。翻开教科书 33 页,将每次加 6 的结果填在准备题的空格里。 (学生独立完成。 ) ③说数。指名回答:1 个 6 是多少?2 个 6 相加是多少?3 个 6 呢?4 个 6、5 个 6、 6 个 6 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 再指名口答:18 是几个 6 连加?30 是几个 6 连加?12、24、36 呢? ④读数。按顺序齐读这 6 个数,然后指出: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多 6,前面一个 数总比后面一个数少 6。 4.揭示课题,几个 6 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乘法计 算比较简便。 )计算乘法要用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6 的乘法口诀。 (板书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3×1= 3×3= 4×2= 4×3= 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0。 (1)看图写算式。 (出示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观察:树上有几只蝉?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表示 几个 6?列出乘法算式。 (6×1=6) (贴图:又飞来一只蝉)观察:现在有几只蝉?两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几?列出乘 法算式。 (课件显示:6×2=12) 如果树上现在有 3 只,4 只,5 只,6 只蝉,你能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吗? 试一试吧! (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 ) (2)看式说意义。 你能说出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吗?(6×1=6 表示 1 个 6 是 6,6×2=12 表示 2 个 6 是 12,6×3=18 表示 3 个 6 是 18......) (3)看式试编口诀。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能编出 6 的乘法口诀吗?(4 人一组互相讨论,口头编口诀。 ) (4)汇报。 你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 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 (5)排序。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你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读自己所编出的 6 的乘法口诀。 (6)交流。 6 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 第一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 “三六十八” 、 “四六二十四” 两句口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 (7)应用 “做一做”第 1 题(学生半独立完成) :①用 6 根小棒摆 1 个六边形;②摆 2 个六边形 要用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 )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 4 个、6 个、3 个、5 个六边形所需要向小棒数。 “做一做”第 2 题(独立完成) :①将第 2 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 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 6351 4 6 2 ○ ○○○○ ○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第 1 题。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说明根据第一个算式可以推出第二个算式的得数, 根据前句口诀可以推出后一句口诀。 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 2 题。 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3.实践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 6 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积?(学生 思考,互相提问。 ) 如:小朋友一天上 6 节课,二天上几节课?三天呢?四天……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乘法口诀,共有( )句。 (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 。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 )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教学反思:练习课(6 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62―64 习十三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强对 6 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强对 6 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第 1 题 63+6= 64= 64+6= 65= 65+6= 66=学生根据乘加与乘法算式的对比、思考,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联系时,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请学生观察每组中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 想: 6X3 和 6X4, 6X4 和 6X5, 6X5 和 6X6 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 2.以摘苹果的情景呈现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 6 的乘法 口诀。 3. × 22 3 4 5 6 让学生边填边说口诀。 4.第 4 题和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算得快。 5.第 5 题 实物图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独立填写算式。 6.第 6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1 只蚂蚁 6 条腿,3 只蚂蚁( )腿,6 只蚂蚁( )腿 每只小猫钓 6 条鱼,4 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想:7 只小猫掉的鱼,比 40 条多还是少? 7.第 8 题:数学游戏 学生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习。 8.在 O 里填上+、―、× 3○3=6 3○3=9 4○3=12 2○6=12 5○3=15 6○4=10教学反思: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 65 页。 教学目的: 1、复习 1―6 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学会初步的整理口诀 2、提高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6 乘法口诀的整理 教学过程: 1.1―6 乘法口诀的整理 2.让学生背 1―6 的乘法口诀 3.让学生完成下面的口诀 ( ( )五十五 )四十六 三( 四( )十二 )二十 ( ( )四得八 )五一十 六六( () 二()十二四六( () )三得六)三得九五()二十五4.让学生把学过的口诀都写在卡片上,让学生来排一排,这些口诀可以怎么整理 学生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5.看图,写算式 第 65 页 第 2 题 让学生口述应用题: 有 4 个小朋友,每人做 2 朵花,一共做了几朵呢? 学生列式解答。 6.植物园,门票 3 元。 A、买 2 张要多少钱?买 3 张呢? B、小英拿出 20 元,买 5 张够吗 7.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使用不当的词语,强调语言的简洁性。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67 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5.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6.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自己制作的课件、玩具恐龙 5 只、雕塑照片 20 张,数码照相机一台。学生 8 人一组围 桌而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从实际切入。 (1)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 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 (2)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 (教师操作、屏幕出 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 (3)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 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 2.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出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 (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 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 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 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 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 龙的那一面? 生 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 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 生 1:我们绕了一圈。 生 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 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 去观察吧! (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说明: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 (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 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 (5)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谈话: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了?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已经灭绝了,可是还有 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巩固新知。 (1)摆一摆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 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 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 ) (2)找一找 实例:大家知道吗,开学以来,只要我们班级的桌椅坏了,总是有一位同学把它修好, 可是却没有留下姓名。老师一直调查不出来。在星期六的时候,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位同 学和他的爸爸一起为班级修理课桌,老师悄悄的拍下了这些镜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 谁呢?(课件演示班级学生修理课桌的场景只有背影和侧面)你们能猜出来吗?(学生 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 正面。 ) 小结: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为大家服务。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三只眼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