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社会病情重,不受约束的成语悟红尘。春分挫折受此难,回头往去净瓶中。 病重时期无人问,多谢医生归心性

[转载]【郭进拴新著】&《我的鳌头》之【第三辑·二】
【郭进拴新著】
《我的鳌头》之【第三辑·二】&&
清流澈底湛天光,
皓月何分上下方。
倒影双丸寒跃彩,
俯临十尺净含芒。
龙宫此夕宜浇酒,
兔窟何人独捣霜。
特地乾坤新世界,
一般都向镜中望。
这是《直隶汝州全志》中记载的古人为《龙泉夜月图》题写的诗句。每当我读到这首诗,就想起了龙泉寺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
对于龙泉寺,我是熟悉的。因为我高中毕业后,曾在那里当过一段代课教师,那里留下有我甜蜜幸福的初恋和我走上人生道路的一串脚印。
龙年中秋节,我重访了龙泉寺。龙泉寺是古代“汝州八景”之一“龙泉夜月”所在地。遗址在今汝州市临汝镇冯店村西南。相传,过去有一个石龙头伸出地面,龙头后有股清泉,翻涌而出的泉水泛着晶莹的涟漪,流经一片含翠欲滴的竹林,流入牛涧河。公元一三五九年,有一禅师慕名远道而来,在此积德行善,修筑寺院,并取名为龙泉寺。又说龙泉寺是因寺址在五龙山腰,因此取名龙泉寺。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这里原是一片十年九旱的穷乡僻壤,寸草不生,老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老天爷为拯救一方百姓,就派了五条龙来这里降雨,可那大雨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旱象仍未解除,五条龙一气之下,就落在地上,变成了五个山头,山腰间还生出一口山泉,因而,人们就称这座山叫“五龙山”,把这泉叫“龙泉”。自从有了这龙泉,下游万亩良田旱象解除了,年年五谷丰登。老百姓为了纪念龙王的大恩大德,就在山腰盖了寺院,叫“龙泉寺”。人们还在龙泉前边砌砖垒石,组成了一个弧形水池,池内泉水莹然,清澈可鉴,池旁植满翠柳,山风吹拂,婀娜多姿,活像一个妩媚多情的妙龄少女,令人一见钟情,不酒而醉。明代汝州进士张政有幸欣赏到了龙泉夜月,留连忘返,挥笔写下了“汉主中兴天下归,龙泉涌出紫骝嘶。一轮明月擎苍翠,万古团圆影不移”的诗句。
中秋节观赏龙泉夜月,更有一番意趣。当我来到龙泉寺时,月亮也笑着走来了。晚上的月儿格外明,格外亮。银轮般的明月,洒着明晃晃的清辉,习习的秋风,送来阵阵醉人的芳香;草丛中的蟋蟀、金钟儿、纺织娘……奏着动听的乐曲。那蓝蓝的天空,像一潭清澈的春水;那闪烁的星斗,像浸在水中的宝石,晶莹透亮。那月儿像一个落落大方、举止洒脱的美妙少女,谁不为之动情!忽听一阵小提琴曲飘了过来,那旋律,是那么婉转优美,是那样牵人情怀……我循着声音,绕过一段“曲径通幽”的甬道,来到了一株美人发丝一样的翠柳下,啊!竟是她!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是十二年前的一个月夜,龙泉寺中学的教师都放假回家和亲人团聚了,我这个民办代课教师留校看大门。那天晚上,我一时心血来潮,打算构思一个短篇小说。两盒一毛八分钱买来的“汝河桥”被我吸剩下了最后一根,还没想出头绪,屋里烟雾缭绕,空气沉闷,我便到学校前边的龙泉周围散步,忽听一阵悦耳动听的提琴曲飘了过来,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师凤仙在拉小提琴。凤仙是龙泉寺西边的七O四厂一位领导的女儿,是我高中时的同学,说起我来当代课教师,还有她的功劳呢。这个学校是七O四厂和驻地几个大队联合办的,正好缺个语文教师,凤仙就向她爸爸提议,让我来代课。我边想边向她走去。凤仙一看是我,就停止了拉提琴,从兜里掏出两个还带着体温的月饼,命令我吃。她说:“我就知道你会到这里来,刚才我从你窗前路过,看你正在皱眉头呢!怎么样?大作家,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了?”我说:“还没影呢!”
她用眼睛盯着我看,看得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谁知她又出入意料地出了个题目:“咱对诗吧!今晚月儿真明,咱就对带‘月’字的,谁输谁请客。”于是,“明月溪上见青山”、“月是故乡明”、“秦时明月汉时关”、“八千里路云和月”、“抬头望明月”、“海上明月共朝生”、“杨柳岸,晓风残月”、“行宫见月伤心色”等等带“月”字的古诗词,都被我们拉了出来,足足有上百句之多。回到住室后,我灵感大发,挥笔连夜写下了一篇散文《月夜》,第二天,凤仙看了,又帮我修改了几个地方,然后抄清寄给了一家报纸副刊,很快发表了出来,那便是我的处女作。
后来,恢复了高考制度,凤仙考上了一家音乐学院,我又回村里当起了牧羊人。起初我们还经常通信联系。时间长了,她父母也发现了我们中间的秘密,极力反对这门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我母亲也托人给我介绍了一位山村姑娘,逼我们尽快成亲。我也觉得人家是大家闺秀,怕误了人家的前程,便草草和那个农村姑娘结了婚。就在我们举行婚礼那天,她回来了,但是木已成舟,她只好哭着走了……
想不到,今天晚上又在这儿遇上了她。她说她大学毕业后,又要求回到了龙泉寺中学,她离不开这片土地。自从我们分手后,她不断给我寄书,鼓励我写作。等我发表了一些作品,转为国家干部后,我们便断了联系。今夜故地重逢,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凤仙不愧是大学毕业生。月光下,她仍然是那样苗条健美,沉静温柔。我们互相介绍了自己的近况,便又踏着明月洒下的银辉,漫步在当年对诗的草地上,久久找不出一句话来。这时,从桥那边涌过来了一群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他们一边赏月,一边说说笑笑向龙泉寺仅存的几间大殿涌来。殿前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原来是由七O四厂改为豫西煤机厂的厂工会和龙泉寺中学,正在这里联合举办中秋文艺晚会呢!凤仙当然是这台文艺晚会的活跃分子,她唱了一曲《十五的月亮》,又拉了一曲我刚才听到的那支提琴曲,我发现她拉得很动情,双手颤抖着,两眼淌出了大滴大滴晶莹的热泪。我再也看不下去了,只好独自一人来到龙泉寺北面的一座高坡上。只见月亮映出了叠嶂奇峰的轮廓,山峦都披着朦朦胧胧的灰衣,像瑶池的仙女,裙连着裙地簇附在主峰周围,用一只只巧手托起了像玉盘一样的明月,把五龙山顶峰构成了一个以天幕为背景的云空舞场,恰似众星捧月。由于山峰遮挡的缘故,五龙山上时明时暗,时浓时淡,时隐时现,不禁使我想起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名句来。放眼山下,万家灯火,银河灿烂,闪闪烁烁,奇幻无穷,天上没有一朵浮云,碧澄澄的天幕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一颗、一颗,一闪,一闪,汇成了星的礼花,光的海洋。这地下灯火和天上群星交相辉映,煞是好看,令人思绪奋飞,灵机浮动。
我正要往前走,忽听一阵脚步声传了过来。扭头一看,啊!是她,凤仙!我望着她,她望着我,望着望着,她靠近了我……哦!不!我已经不配她爱了。于是,我急忙向着山下走去。她仍站在原地。我回头望了她一眼,她的泪水在月光下闪烁,永远永远地闪烁在我的心上……
听趣风穴山
千年古刹风穴寺,好似镶嵌在中州大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以精巧的古代建筑和秀丽的山水风光强烈地吸引着游人。特别是风穴寺那些优美动听的传说,更为这里的一泉一石,一草一木,增添了浓郁的诗意,耐人寻味。
盛夏的一天,适逢风穴寺古刹大会,我和朋友们相约,从繁华喧闹的汝州古城出发,驱车东北行十八华里,便来到了风穴寺。文物保管所的吴元忠所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老吴指着寺周围的柏林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八大仙听说风穴寺风景秀丽,于是便相约来到这里游玩。时值盛暑炎夏,到了中午,他们一个个热得汗流浃背,想找个凉荫儿歇歇,可是连棵树也没找到。一问寺里的方丈,方知这山净是石头,根本种不成树。于是八仙们一商量,要给百姓们办点儿好事:种树。可是究竟种什么树呢?有的说插柳,有的说种杨,张果老却说:‘依我看,这里的山,石多土少,种名贵树不好活,要种就种那生命力强,耐旱的柏树吧!以保四季常青。’大家都同意。可是,往哪儿弄水呢?仙人种树人间的水不能使,必须用王母娘娘蟠桃园里的神水。于是,何仙姑自告奋勇去天上借水,其他几位去采种。他们在半空中把风穴寺方圆百里都撒上了树种,何仙姑又用从天上借来的水一浇,漫山遍野都长成了柏树。冬天下大雪了,王母娘娘出来闲转,一看风穴寺的雪景越发美了!便想把这块地要过来归自己,就派风神去说:‘种树用那水是王母娘娘的,这树应该归她。’八仙不给,还打了风神一顿。王母娘娘一听恼羞成怒,就派火神去把柏林焚烧掉!八仙正因打了风神,怕在王母娘娘跟前吃罪不起,忽见柏林冒着大烟,赶紧救火,可水泼上去像浇了油,火更大啦!铁拐李赶紧拿起酒葫芦,把何仙姑从天上弄来的剩下的那点天水一泼,大火灭啦。可几十里的柏林全被烧光了,只剩下风穴寺周围的柏树没被烧掉,反而长得特别旺盛。”
我们步下一段“曲曲弯弯”的石阶,来到一座龙头欲摇的小桥头,老吴说:“这是接圣桥。听说清朝乾隆皇帝,一进寺就觉得这风穴寺十分美丽。他一口气把风穴寺那八大景、三十二小景、七十二福地转完了。一转完,他叫随从取出笔,亲自写了‘大雄宝殿’四个字,赠给寺里。接着,他又出东月门朝观音阁走来。寺院方丈看皇上高兴,随即折一根竹竿,嘴里咕哝几句,竹竿变成了九曲拐棍儿。他把这拐棍儿献给了皇帝。乾隆拄着拐棍到了这个小桥上。他看见珍珠帘挂着瀑布,一时诗兴大发,说道:‘翠竹青,青山绿水甲天下。’那方丈也随口接上一句:‘接圣桥,桥上皇恩满九州。’朝廷没想到主持方丈这么有才气,笑着说:‘接圣桥,好,好!’方丈一听,赶紧合十躬身,谢主龙恩。从此,这小石桥就叫‘接圣桥’了。”
老吴指着大慈泉说:“风穴寺才盖起那会儿,听说香客们光给老佛爷、观世音烧香上供,没有龙王的事儿。龙王恼了,就把这一带的雨水停了,把地下的水也掐了。有一年赶会的人都渴了,到处找水,就在这时,一个人从远处挑来一挑水,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喝,结果把水桶挤翻了,谁也没喝上一口水。老龙王听见吵闹声,扒开云彩一看笑着说:‘你们不能了吧?光巴结菩萨、佛爷,叫他们给你们水喝吧!’正说着,观音菩萨拿着甘露瓶来了,责问龙王:‘你没看这一带老百姓极需水吗?’龙王的脸摆出鄙夷不屑的样子说:‘你管得了我吗?这下雨的权在我手里,我想咋下就咋下!’观音也恼了:‘你要再不下雨,咱找玉皇大帝说理去!’‘去就去!’龙王刚想走,见观音还不动,看着下头老百姓直掉泪。仔细一看,观音手里拿着个瓶儿,只见她把瓶儿往下一倒,瓶里滴出两滴水来。不多时,只见从那山崖里流出两股泉水,而且又清又甜。龙王气得没法儿,只好溜走了。瞧!那两股泉水现在还在观音阁后头流着哩,东北角那一股叫东龙眼泉,西北角那一股叫西龙眼泉。两股泉流不多远,又潜入地下,到观音阁前头又流出地面,涌进一个大水池里。都说那是怕龙王见了生气再给掐断,才潜入地下的。这水池因为有观音看着,龙王也无可奈何。老百姓忘不了观音的大慈大悲,就把这泉水叫做‘大慈泉’。据说,喝了大慈泉的水还能返老还童哩。”
出观音阁西行约百步,便来到了风穴八景之一的珍珠帘。只见陡峭的岩头向外伸展着,活像一只雄鹰,凌空展翅,千尺碧流,气势磅礴。那巨石斜立峰巅,摇摇欲坠,飞流从它脚下奔腾直泻,溅起满天雾珠,又被巨石一击,鸣若惊雷,声震数里。置身于千尺飞流之下,确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正如明代汝州进士张维新所描写的那样:“悬崖绝壁挂碧流,明珠错落几千秋,却疑玉女虚无里,日日垂帘不上钩。”
山区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碧空如洗,眨眼间,黑云像一把大伞遮在头顶。老吴说这是风穴寺有名的净寺雨。果然,不一会儿就电闪雷鸣,山风裹着暴雨,劈头盖脸地猛浇了下来。老吴领我们登上了寺西南侧的三层台阁钟楼避雨。放眼望去,远山近水,烟雨濛濛,柏林危崖,时隐时现。整个古寺,云腾雾绕,似乎处于飘渺之中。令人有腾云驾雾之感。看着这浓墨泼洒的美妙图画,迎着满楼的清风,我们完全沉醉在了浓如醇酒的意境之中。
老吴说:“提起这净寺雨,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西天极乐世界有两个散花天女,在农历六月十九这天,驾着祥云乘着香风,漫游来到汝州地界。忽听一阵喧嚷的人声,她们按住云头往下一看,只见风穴寺香烟缭绕,车水马龙。于是,她们就变成农家妯娌二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转悠。风穴寺那青青的山,绿绿的水,烂漫的野花,葱笼的柏林,巍峨的殿阁,使她们眼花缭乱。她俩转呀转,出大雄宝殿,绕过七祖塔,跨过接圣桥,登上望州亭,越转兴致越大,越看劲头越足。一直转到大半夜,她俩才来到一处僻静的山坳里,准备采些山花,带回西天奉献给佛祖。再说离风穴寺不远,有个恶霸叫‘坏水儿’。他明明知道六月十九这天,风穴寺是妇女们聚会的地方,但他还是厚着脸皮,在妇女群中挤来窜去。当他看到那两个散花仙女时,顿时口水直流。他暗自嘀咕:‘这一对儿如花似玉的美人儿,我咋从来没见过呢?今儿个碰到我,岂能让她们白白走掉?’散花仙女刚把采来的几束仙花放进花篮,忽见几个黑影一拥而上,把她俩按倒在地,捆了手脚。坏水儿一声令下:‘带回府去,立刻跟我成亲!’这时,两位仙女不约而同地张开樱桃似的小嘴,把满嘴的唾沫朝那恶少的脸上吐去,随着‘呸’的一声,雷鸣电闪,那唾沫顿时变作瓢泼大雨下了起来。那坏水儿和他的打手们,来不及躲避,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得晕头转向,脚下一滑,跌进了那顺坡而下的激流中,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两个仙女也随着那‘呸’的一声,化作一团烟云,回西天而去。俩仙女回西天以后,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她们总要在一起谈论风穴寺那番盛景。当谈到那个作恶多端的坏水儿时,总是恶心得吐几口唾沫。这些唾沫都要变成雨,降落在风穴寺那个山谷里。多少年来,每到这一天,风穴寺都要下雨。这场雨,把人们抛弃在寺院内的瓜皮果核、污泥浊水冲洗得干干净净。所以,当地人都把这场雨叫作净寺雨。”
我们步下那飞檐挑角、造型古朴的钟楼,又来到了七祖塔下。细品着用清冽甘醇的大慈泉水冲泡的香茶,真是满口甘香,生津止渴。我们又听主人讲起了古寺的来历:“传说始建寺院时、院址原选在离此寺东北五里的白马石沟。当料物备齐时,夜风大起,将料卷到这风穴山上。因风点穴,再加上东山和西山分别有大风穴洞和小风穴洞,故名‘风穴寺’。相传,唐初,在一个赤日炎炎、千里流火的盛夏重修该寺,忽有一朵白云遮住寺院,经久不散,故又名‘白云寺’。”
刚出寺庙,天晴了,雾散云开,乌云惊退,天空碧蓝如洗,一道彩虹横跨山涧,我们踏上了归途。落日的余辉轻轻洒向风穴山,风穴寺更显得金碧辉煌,真像点缀在壮美画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伏牛山春韵
为了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夙愿,在一个暮春时节,我和在《河南日报》文艺副刊当编辑的乡友冯团彬先生相约登游了家乡的伏牛山。
我们从绿树掩映的汝州古城出发,驱车向西南行驶约一百多公里,便来到了峻峰层叠,风光旖旎的伏牛山腹地。汽车在又窄又陡的盘山公路上颠簸着向上爬行。层层山峦披着一色的翠衣,就像瑶池的仙女,裙连着裙地簇附在主峰四周。啊,伏牛山的春天,更有一番风韵。
正行间,天突然下起雨来。细细的雨丝轻轻飘洒在汽车玻璃上,好像故意遮挡览胜者的视线,远山近水,时隐时现。不一会儿,云雾翻卷着向我们袭来,四周茫茫一片,我们眼前刹时成了漫无边际的雾都。在朦胧恍惚中,犹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那飘逸无定、若即若离的朵朵白云,追赶着,聚散着,一会儿似异峰突起,一会儿又如茫茫平川。它似仙女们那娜娜多姿的裙裾,又像锦织缎绣、团花簇簇的玉带。它不停地飞转、升腾、排列、组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绝妙奇景,仿佛置身于“身在虚无飘渺中”的“太虚幻境”之中。
汽车缓缓驶入白云山,道路越来越艰险。向下看,是一眼望不到底的万丈深渊;向上看,插入云端的白云山峰像刀砍斧削一样笔直挺拔。山崖上,一簇簇、一蓬蓬的映山红争妍斗艳,溢彩流光,鲜红耀眼的花瓣,在山风吹拂下,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散发出清新而又醉人的馨香。
有人说过:云是山的衣裙,水是山的眼睛,瀑是山的魂魄,花是山的精灵。有了衣裙和眼睛,山便有了灵气,再有了魂魄和精灵,山便神活了起来。这话不假,在一眼望不到顶的白云深处,有道数十丈的玉瀑,沿着岩崖的裂罅飞泻而下,激流溅起白茫茫的水雾;岩壁垂下来几条葛藤,绿叶间挂着串串山花,那如奔雷、似战鼓的瀑布声,宛如一支曲调激昂的壮美之歌。凉飕飕的风,带着薄雾的湿润,也带着山花的幽香,吹拂着我们的胸襟,令人回肠荡气,心旷神怡。
车过杨树岭,雾散天开,碧空如洗。对面就是伏牛山主峰——玉皇顶,看似近在眼前,可听说上下一趟需得一天时辰。时间已是下午两点多钟,我们就在红楼绿树相映的林区食堂吃了午饭,然后由林场的小杨当向导,观赏了林区下游约二里许的黑龙潭瀑布。潭上的悬崖绝壁间,长着一株巍然挺拔的古松,飞流从巨鹰般的岩缝中奔腾直泻,气势磅礴,声震数里。潭边寒气逼人,涟漪荡漾,潭深莫测,像蕴藏着力量,掩饰着多情。潭中有伏牛山的珍奇动物——娃娃鱼。据说在很早以前,天官仙女看上了这个奇潭,便有四位天仙飘然下凡,到此洗浴。潭中龙王看到她们那雪白的肌肤,花样的娇容,柔细的嫩腰,清亮的眸子,就盛情挽留她们住下来生儿育女。四位天仙迷恋此地山水之美,就变成了四条娃娃鱼,在此繁衍生育,后来娃娃鱼就遍布在了八百里伏牛山的大河细流之中。
我们来到了原始森林深处,采了许多映山红,把帐蓬四周挂满了花,和一群林业工人交上了朋友。夜宿林区,一位老乡向我们讲起了伏牛山的来历: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金屏的俊俏姑娘,刚刚死了爹娘,一家财主就来抢亲。她在新婚之夜用剪刀杀了喝醉的财主后,也一头撞死在了石头上,从此变成了一头黄牛,默默无闻地在穷人的田里犁地。它犁啊犁,一直累得口吐鲜血,卧下再也没有起来。黄牛卧下的地方成了一座山岭,人称“卧牛岭”,后来就成了伏牛山。黄牛吐下的鲜血,也变成了一簇簇、一团团如火似霞的映山红了……啊!那么优美的故事,多么动人的传说。难怪伏牛山的映山红开得这么多,开得像鲜血一样红,一样艳。
第二天,春光明媚,气爽风柔,我们带着干粮和水壶出发了。涉山溪、经鹿场,忽听一阵叮哩咣当的牛铃声传来,循声望去,一群黄牛在撒着欢儿啃地下嫩嫩的青草。据向导介绍,这里有不少山民靠养牛致富了,有的还成了万元户,住上了小洋楼。望着这群黄牛,不禁使我想起了美丽善良的金屏姑娘,也想起了像牛一样辛勤躬耕的家乡父老。他们勤劳、勇敢、朴实无华,他们有黄牛一样的性格,有大山一样的情怀,他们用双手改造了山,使大山变得更富有,向人类不息地奉献着。
在清流见底的溪水边,有几位放牛的山村少女,有的精心纳着袜底,有的在描花绣朵。那巧手牵动着感情的丝线,绣着姑娘胸中绚丽的奇葩,倾刻间,绣布上凝成了悠悠的碧水、翠绿的荷叶和娇娜的红荷。看着她们那甜甜的模样,令人猜想姑娘们一定有了心爱的情人。她们打扮得像城里姑娘一样,那鲜艳明丽、红绿相映的漂亮服饰,配上那苗条身姿,柳叶眉,樱桃嘴,使人联想到那开屏的孔雀和崖头耀眼夺目的映山红,美得令人惊羡。啊,春天的伏牛山,山美,水美,人更美!
我们蜿蜒穿行于深壑之中。绿油油的山竹,在山风吹拂下,婆娑多姿。那斑斓的幽兰花、睡莲花、金钟花、百合花、金银花、桔梗花点缀其间,更有一番诗情画意。幽谷中还有很多飞瀑流泉,水色清清,水花晶莹,存的像根根银带,有的似从天字间飘然洒下的匹匹绸绢。间或有轻纱似的薄雾萦绕其间,雾中传出淙淙溪水的弹琴声,白胸翡翠和红嘴蓝鹊的欢叫声,松鸭和太平鸟轻快悦耳的歌唱声,汇成了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山下还是奔腾湍急的河流,山脚成了叮叮咚咚的清溪,山腰变成了一线细细瘦瘦的弱流,再往上,却变成了断断续续、联联缀缀的水珠从断崖上往下滚落,把地上的岩石穿成了深深的水凹。啊!在这里我窥到了“一滴水能汇成大海”的真谛,也领略到了“滴水穿石”的神奇威力。
我们脚下早没了路,只好在荆榛和密林中探索着往上攀登。向导告诉我们,在杨树岭林区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共有油料植物四十八种,有松、柏、枫、漆、桦、香樟、铁杉、巴山冷杉、红豆杉、银杏、水曲柳、楠木、二月花等木本植物一千五百多种;有天麻、银花、细辛、黄莲、肉桂、香参、麝香等药用植物六百多种;有华南虎、金钱豹、熊、獐、羚羊、麋鹿、野牛、狗獾子、狼、野猪等野生动物三十八种;有金鸡、鸳鸯、金雕、勺鸡、画眉、鹦鹉等鸟类动物一百三十三种。珍禽异兽,遍及林区,真乃一座宝山啊!稍事休息后,我们继续向玉皇顶攀登。越过两处断崖,我们跳人了一片杜鹃林中,这处杜鹃林,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大部分树干已经成了铁灰色。林中红的、紫的、白的、粉红的花儿竞相开放,有的姹紫嫣红,热烈似火;有的喷蕊绽朵,脉脉含笑;有的姿容淡雅,晶莹皎洁。
我们好不容易步出了杜鹃林,又攀过一处悬崖,便登上了海拔两千四百一十五米的伏牛山极顶——玉皇顶。举目远望,奇峰深壑,层层叠叠;浩浩山川,鸟鸣兽叫;茫茫林海,涛声吼啸。朋友,来吧!让我们在这座天然公园里,在深谷幽林中听一听虎啸狼嚎,看一看熊嘶獐咬,品一品溪水弹琴,再探一探千丈危崖的雄奇险峻和大自然的无底奥秘吧!
焦古山遣怀
听朋友说,焦古山是个风景迷人的地方,于是,在映山红盛开的时节,我约好友一同前往登游。
我们从汝州古城出发,越过汝河,跨过虎狼爬,来到蟒川镇,请文化站侯复兴站长当向导,驱车西行约六公里,便来到了风光旖旎的焦古山下。
我们一边登山,一边听号称“蟒川通”的侯站长讲起了蒋姑奶奶搬家的故事来:
据说焦古山过去叫蒋姑山,山半腰里有座庙,住着蒋姑爷爷和蒋姑奶奶两位神仙。有一天,夫妻俩斗了嘴,蒋姑爷撇下老婆走了。日子长了,蒋姑奶奶嫌深山里孤单,就有心把庙院搬到人烟稠密的地方去,可她还担负着镇山的差使。咋办呢?她就选中了山前怀毛河西岸的一块平地,那儿离庄近,又挨着山,还有水,风景如画,真是一块宝地。就在农历正月十六这天夜里,她给山下何庄村的一个牛把儿托了个梦说:“走,给蒋姑奶奶搬家去!”牛把儿在梦里听说搬家,睁眼一看,不见人影儿。翻翻身就又睡了,刚合上眼,又有人喊。一连三次,牛把儿再也睡不着了,就解开两头大犍子,套上新做的牛车,趁着月亮地儿,“吱吱吜吜”上了路。走了三里多地,来到蒋姑山下。牛把儿抬头望了望山顶想:梦中的事儿不可信吧。正要回头,山半腰飘下一个老婆儿,笑咪咪地对他说:“我等你多时了!把眼闭上,跟我来!”牛把儿刚刚闭上眼,连人带车竞飞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到了半山腰。
蒋姑奶奶叫他拢住牛车,她自己来装。只见她喷出一股白气,那白气一会儿就盖住了整个庙院,然后又把白气收拢罩住牛车。她一下子蹦上云头,用手掂住庙顶,吆喝一声:“起!”牛车就“吱吱呀呀”下来了。到了怀毛河西岸那片平地上,蒋姑奶奶从云彩眼里落地的时候,车轴“咔嚓”一声断了。牛把儿来不及喊叫,只见蒋姑奶奶满头大汗对他说:“到了,多谢你!”
牛把儿一觉醒来,觉得浑身酸疼,睁开眼见枕头边上放着两个元宝,恍惚间记起夜里做的梦,赶紧跑去看牛,只见两头牛浑身大汗淋淋,喘着粗气。再看车轴,真的断了。他又跑到怀毛河西岸,见岸上忽然冒出一座虎虎势势的庙院,“蒋姑庙”三个字格外醒目。
从这以后,蒋姑奶奶除了镇山,还不断为人们消灾添福。她为了答谢凡间牲口给她搬家,就上书给张天师,又经主管畜牧的神仙批复,每年正月十六这天,所有牲口都停止干活,叫人们喂些馍饭给它们吃。至今俺这儿还有“老驴老马歇十六儿”的习惯。后人为了纪念蒋姑奶奶,每年正月十六聚集在庙前头烧香磕头,放鞭放炮,像赶庙会一样,热闹得很哪!
“那后来蒋姑山怎么又叫作焦古山了呢?”我忍不住问侯站长。
侯站长两眼一眨说:“那是听说宋朝末年,金兵入侵,把山上浓密的原始森林也全部放火烧焦了,再加上蒋姑奶奶也搬了家,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叫焦古山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攀上了山顶。顿觉气温骤降,凉气袭人。放眼望去,只见山外有山,峰上有峰。老侯指着山半腰的一片洼地说:“传说这片山洼就是蒋姑庙的旧址。”
我们又翻过一座山峰,眼前忽然一亮:脚下是一望无垠的密林,这是焦古山人用勤劳的汗水新造的,山腰几间护林房,不时有人影晃动。潮湿的微风,吹着轻烟一般的白雾。天边泛着美丽的胭脂色,从清新的空气里透出一股诱人的甜味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亮起了清脆的歌喉,唱着婉转动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也嘹亮地鸣响着。在一棵花儿开得正娇正艳的桃树下,几位眉清目秀的山乡少女,正在描花绣朵。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我们来到中峰,只见瓦砾成堆,乱石一片,据向导老侯介绍,这里就是“玉女祠”的遗址。传说焦古山中峰也叫玉女峰。在很久以前,老汝州有个姓刘的知州,爱民如子,官清似水。他有个女儿,名叫玉女,生一副花容月貌。在一个长空如洗,明月皎皎的夜里,玉女一边赏月,一边吹奏起了她那优美动听的曲子来,夜静声寂,这悠扬的曲声,清音细细,如柳如丝,飘出墙外,回荡在夜空,如人间仙乐。忽然一阵袅袅的曲音,和着她的笙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声声清越,从空而来。一连几夜,都是如此,于是玉女就特意吹奏了一曲《凤求凰》,然后缓步回楼,似睡非睡地进入了梦乡。忽见一英俊少年,羽冠鹤氅,身跨彩凤,飘飘然从空而降。只见他手持紫玉萧,风韵动人,徐徐品奏,其声似春风习习,细柳丝丝,白云悠悠,小溪潺潺。玉女听得心神飘荡,如同身在云雾之中。曲子吹奏完毕,她问道:“此何曲也?”少年答:“仙山吟第一弄!”并说:“我叫箫歌,居住在焦古山仙人洞,因有夙缘,才应曲而来。”从此,箫歌和玉女深居凤楼,互传技艺。后来,他们又乘龙跨凤,双双飞到了焦古山中峰,夜夜吹起笙箫,常常引来凤凰落在石上合鸣。后人就把中峰叫“玉女峰”,并修建了玉女祠,还在品箫台上修建了“引凤亭”。可惜这些祠和亭早已毁于战乱。
我们沿曲径登上了海拔七百八十米的主峰。极目远眺,汝州古城,隐约可见:汝州市汝瓷一厂那高耸入云的烟塔,正在喷云吐雾;库容达一千三百六十万立方米、可灌溉三万亩良田的滕口水库,就在山下,那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高山平湖,半湖墨绿,半湖翠蓝,杂以闪闪烁烁的阳光,似倾人一湖五光十色的颜料。我们脚下的山坡上,到处开满了鲜花,那红的、紫的、黄的、白的、粉红的,满山遍野,放眼望去,犹如一片彩霞。那些桃花、梨花、野海棠、野蔷薇、金针菜、夜娇娇……组成了花的海洋,花的世界。尤其是那成片成片的映山红,一簇簇,一层层,含苞的色淡素雅;开放的,嫣红嫣红,像喷吐的火焰,像燃烧的云霞,像飘舞的红绸。
望着眼前的映山红,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传说宋朝末年,宋王朝偏安临安(即今杭州),汝州的汝窑工匠也被迫南移,红极一时的汝窑烟冷窑空了。有一个叫赵铁的老工匠不忍离开故乡,就躲藏在焦古山的深山密林之中。金朝统治者为了得到稀世珍品汝瓷,便四处打探汝窑工匠的下落,并放火烧光了焦古山的原始森林,把赵铁抓了起来。金兵头领限令他在半个月内烧造出汝瓷贡品,否则就将全村的老百姓斩尽杀绝。为了保护乡亲们,赵铁只好忍气吞声地答应了。转眼到了出窑的日子,赵铁不忍心看着珍贵汝瓷被金人抢走,面对持刀的金兵头领,就一头撞死在了窑炉门口,鲜血流了一地,也溅在了烧红的汝瓷上,形成了美丽的紫红色小斑点,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变成了如云似霞、五光十色的图案。金兵头领慌忙来抢,只听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窑炉坍塌了,汝瓷碎片落在了四周的山岗上,霎时山岗上长出了一丛丛、一团团如火似霞的映山红。
难怪焦古山的映山红开得这样红、这样艳,原来是汝窑工匠的鲜血染红了她!
太阳迫近西山的时候,焦古山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正在下山的牛群和放牛的少女都成了镶上金边剪影。此时此刻,千般风物,万种诗情,都奔来眼底,涌上心头,凝成了高亢激越的最强音:美哉,焦古山!
崆峒山觅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汝州市临汝镇南二里许的崆峒山,却是小有名气的。大概这里也是神来仙往的地方吧?
盛夏时节,我们相约来到这里,在朋友的陪同下,登临了崆峒山。崆峒山不高,仅有海拔三百二十米。只见山上浓荫蔽日,郁郁葱葱,别具风韵。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汝州八景之一——崆峒烟雨的遗址。据《正德汝州志》记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每于将旦之际,云气叆叇,如烟雨之相杂也。”
崆峒山上,现有丹霞院遗址,传说丹霞院是广成子修道的地方。广成子是轩辕时人,起初隐居在崆峒山上的石屋里,积德行善,后升天成仙。崆峒山下有洞,洞中白犬往往在天快亮时外游,白犬一出洞口,总要停下长出一口气,顿时,远山近水,烟雾笼罩,树林危崖,时隐时现。人们举目眺望,但见崆峒山上下左右,云腾雾涌,虚无缥缈,就像一幅浓墨泼洒的美妙图画,历代墨客骚人,欣欣然慕景而来,依依然流连忘返,纷纷在此撰文赋诗,留碑传名。明代河南副使江孟纶题诗云:
广成仙子久飞升,
名寄空山几废兴。
丹霞余香今已尽,
欲追遗迹恨无征。
《直隶汝州志》中,古人题的《崆峒烟雨图》曰:
一片空濛晓欲流,
许多岚翠涌峰头。
尚留王气瞻銮驾,
无数伧城幻石楼,
缥缈浑疑蓬岛境,
萧疏恍入洞庭秋。
山中谁系苍生望,
愿作甘霖遍九州。
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这一带的历史陈迹,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据临汝镇文化站主办的《乡音》报介绍:临汝镇背山面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种植,在上古时候即为人类聚集之所,当时名叫“广成聚”。相传在南边不远的崆峒山的广成苑里,住了个仙人广成子。咱们的老祖宗黄帝曾从禹州、襄城迤逦西来,在温泉洗浴后,就登上崆峒山拜见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对他说:“不要浪费你的精力,不要过分劳累你的身体,也不要考虑更多的事,昏昏默默,自然就能长生。”说罢又给黄帝传授了《阴阳经》。黄帝十分高兴,就命乐队为他奏了《钧天》之乐。据说黄帝住过的小山就是现在的銮驾山,温泉镇北的均田村就是当年奏《钧天》之乐的地方。黄帝是否来过这里,以及广成子的“养生”之道能否使人长生不老,我们暂且不论。至少在奴隶社会以前这里已有人类定居,并且已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这临汝镇可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
朋友告诉我们:公元一九一年二月,董卓派东郡太守胡轸来袭击驻扎在阳人聚的袁术和孙坚联军,当晚住在广成关,也就是今临汝镇的虎掌洼。胡轸和他的骑兵都督吕布不和。吕布捏造谎言说:“听说阳人贼兵已退,要赶紧占领这座空城”。胡轸下令不吃晚饭不睡觉连夜赶到阳人聚,阳人聚就是今汝州市杨楼乡的杨古城一带。胡轸兵到阳人聚,见城上灯火辉煌,就命令稍事休息。但吕布又喊:“贼兵出来了,快跑!”士兵们丢盔卸甲逃窜了十几里,见没人来追才又回到阳人聚,这时天已拂晓。孙坚以逸待劳迅速出击,果然杀退了敌兵并亲自斩了骑兵都督华雄,然后经崆峒山下的临汝镇长驱直人,首先占领洛阳城。当然,《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关羽在汜水关前斩华雄,尽管那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但毕竟只是“演义”而已。
朋友博学多识,讲起临汝镇的历史滔滔不绝。他说东汉时的临汝镇仍叫广成聚,属梁县管辖。上面提到的广成关是公元一八四年,汉灵帝为防御农民起义的黄巾军进攻洛阳而设的八个关隘之一。崆峒山下有一片洼地,《水经注》上称之为“广成泽”。《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山上有广成庙,下有广成城,汉广成苑盖亦因山以名也。”广成泽周围百里,水草丛生,林木茂密,鸟兽成群,是东汉皇帝的三个游猎地之一。东汉马融的《广成颂》记载:这里的树有椿、梧、柳、枫、杨;鸟有鸥、鹭、鸳等,鱼有鲂、鲤、魦;兽有虎、熊、豹、狼等等。它们遨游于秀山丽水之际,栖息于珍林嘉树之间,鹤鸣虎啸,熊嘶狼嚎,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生机盎然的天然画卷。《广成赞》里还有“神泉侧出”之句,这是有关汝州温泉的最早记载。到了唐代,唐玄宗在他夺取帝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把临汝镇改为临汝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临汝县”这个名词。但当时临汝县的范围很小,直到唐德宗贞元七年,也就是公元七九一年,陆长源在汝州当刺史时,才把梁县西界的三个乡让给临汝县,于是才由下县升为上县。唐朝诗人李白的《离彭婆值雨投临汝》一诗中所说的临汝,指的就是现在的临汝镇。
我们不知不觉已登上了崆峒山顶,朋友指着一片瓦砾说:“北边过去有祖师殿,中间有菩萨殿,南端有广成子殿。殿前这块石头,相传就是广成子修道成仙的升天石。”我仔细辨认,发现石头上还有足印呢!
朋友指着对面的五龙山说:“据传每隔数十年,在云气高潮时,崆峒山与五龙山的汝阳桥上空,就会呈现一座大桥,桥眼栏杆,来往行人,推车的,挑担的,骑驴的,赶羊的,依稀可见。此种幻景,颇似‘海市蜃楼’,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说亲眼看到过呢!”
他接着说:“崆峒山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而且还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和冯玉祥作战时,两军互争此地,曾在山脚下击毁坦克一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曾在崆峒山周围挖有战壕,现遗址尚存。解放战争时期,在著名的唐沟战役中,我解放军首先抢战了此山制高点,踞高临下,向敌军开炮,夜晚包围了唐沟村,消灭了国民党的一个师,获得了全胜。”
往事如烟,沧海桑田,崆峒山依然屹立在汝西平原。如今的崆峒山啊,你变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瞧!艳阳下,崆峒山四周那一丛丛枝叶繁茂的树林,那一片片翠绿茁壮的禾苗,那割倒的一铺铺麦子,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幸运的“知了”,躲在树荫里,得意洋洋地高唱着“知了之歌”。爽朗的笑声,清脆的歌声,还有那广成泽水库的欢唱,汇成了一支优美的乐曲。抬头望去,远山青青,虚虚渺渺,那层层迭迭的山峦,渐次延续到天边的绰约淡远的山影,迤逦而去,纵横千里。严峻、雄伟,拓人胸意;俯首望山腰,但见果园里梨儿吊挂,闪闪烁烁,苹果溜圆,像是冲我们笑,那盛开的石榴花,一朵朵,一簇簇,火焰般的鲜红,仿佛一把烛天的火炬。那各种各样的山花,竞相怒放,有的婷婷玉立,神貌泰然;有的婀娜多姿,生机勃勃;那白的素装淡裹,晶莹皎洁,那红的艳而不俗,丽而不媚,蓝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肺,黄的溢彩流金,喷芳吐香。那成双成对的彩蝶,飞来舞去,给这幅奇特的画廊,平添几分趣味。山下的柏油马路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使这幅画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化无穷,令人留连忘返……
啊!崆峒山,你以天然风姿吸引着游人!啊,崆峒山,你变了,变得年轻、俊美、富有!令人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呼:美哉,崆峒山!
湛湛清流九曲湾,深沉澈底似拖蓝。
扁舟一叶无人系,风动横移向碧滩。
这是元代汝州进士张政为汝州八景之一的“汝水横舟”而题写的诗句,读着使人犹如置身于一幅神奇绝妙的图画之中,更加深了我对汝河——这条母亲河的眷恋之情。
我是喝汝水长大的。为了了却久萦于怀的夙愿,我于艳阳五月的一天,从故乡汝州出发,经伊川、过嵩县,来到了伏牛山腹地,探溯汝水之源。
在群峰叠翠的伏牛山深处,有个叫栗树街的小山村。论石,它没有桂林山石的巧妙奇异;讲峰,它没有华山群峰的雄险峻峭;说林,它没有庐山森林的幽深浓密;谈泉,它没有北京玉泉的甘甜醇美。然而,它却有着别处没有的绝妙之处——这里是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支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村北紧临嵩鲁公路,有道四季流不断的清清溪流,北流伊河,然后注入黄河,南流汝河,而后注入淮河。相传过去这里有个像仙女一样俊美的村姑,她心灵手巧,绣的花儿像真的一样,引得一群彩蝶上下飞舞。她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乡亲们都很喜爱她。她爱上了村上一个小伙子,就在他们举行婚礼的大喜日子里,本村有个财主派人把俊美的村姑五花大绑地抢走了,逼她当小老婆。她执意不从,就放火烧了关押她的新房,只身出逃。可是没有逃出多远,就听后边一片喊杀声,眼看就要被抓住,她心一横,就在村头的断崖上跳了下去。崖下是个无底的深潭,一潭碧水被村姑的鲜血染红了。晚上起了雷电,财主被东海龙王抓走了。雷电过后,一连几个月滴雨未下,庄稼眼看就要绝收,忽然,人们发现村姑跳崖的地方,起了一个像年轻母亲的乳峰一样圆鼓鼓的小山包,中间往外喷着泉水。于是,人们称这个小山泉叫“乳头泉”,说是屈死的村姑变的。清澄甘醇的泉水泛着晶莹的涟漪,由乳头涌出,潺潺注入小溪,顺流而下。泉水宛若一条银带,流入旱田,滋润着下游的万亩良田。从此,这一带旱涝保收,百姓吃穿不愁,安居乐业。因“乳”头的“乳”和“汝”河的“汝”为谐音字,后人就把乳头泉流经的河称之为汝河了。
从栗树街西行约二十公里,有个丁宝石村。村旁有条小河,直通龙池漫自然保护区。它的下游和栗树街流来的溪水汇合,经汝阳流入汝州境内。我和同来的乡友冯团彬先生,迎着河水在峡谷里穿行。峡谷里垒垒参错着各种各样的石头,大石头如屋,中不溜的如牛,小的如鸡蛋。尤其是那些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圆而洁润的石头,更是引人注目。想必是它们年深月久,被山洪推拥裹挟、互琢互磨的结果吧!难怪我们汝州人爱说“汝河石头——光蛋”这句谚语,看来还真有一段缘由呢。峡谷两边直插云端的峭岩,有的似龇牙咧嘴的老虎口,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也有的似云髻高梳的美人儿,给人以无穷无尽的遐思。峡谷中有很多流泉飞瀑和神秘莫测的碧潭,潭中有伏牛山的珍奇动物娃娃鱼。有的飞瀑,腾空而降,声若雷霆;有的如珠帘下垂,烟雾弥漫;有的潭水,淡蓝如天,有的碧绿如玉,有的清流见底;有的地方瀑上迭瀑、潭上摞潭,瀑瀑潭潭,各具丰采,蔚为壮观。
我们踏着幽幽曲径,在山回水转之中,竟登上了龙池漫自然保护区的半山腰,回望峡谷,已是云气蒸腾的深渊了。我们脚下早没有了奔腾湍急的河流,而变作了潺潺流动的小溪;有的地方,但闻水声响,不见溪流面,原来水流钻进了石缝深处。听那声韵,叮叮咚咚,犹如一位妙龄少女正躲在暗处拨弄琴弦呢!
龙池漫东西长,南北窄,主峰白铁龟海拔两千一百一十四米。它的南坡属白河发源地,流经汉水注入长江;北坡为汝水发源地。龙池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三千一百八十八公顷,属天然次生森林。据林场的焦工程师介绍,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这里的原始森林惨遭破坏,大部分木材被砍伐,可又运不出去,只好烂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里被公布为自然保护区,严禁滥砍滥伐。广大林业工人为保护森林做了大量的工作,新造了大量的成片林;他们还人工制作了数万个鸟窝,分别安放在林区的大树上,开展了益鸟招引工作。现在这里的木材总蓄量约有四十三万立方米。据他们一九八一年普查,龙池漫共有木本植物一千五百种;有药用植物六百多种;油料植物四十八种;淀粉植物三十八种;工业原料植物五十多种;有兽类动物三十八种,其中华南虎、金钱豹为国家甲级重点保护动物,最为名贵;还有鸟类动物一百三十三种,如鸳鸯、白胸翡翠、金雕、红嘴蓝鹊、勺鸡、松鸭、太平鸟等等,这些鸟类大部分是林业工人开展益鸟招引工作以来,从外地引来的益鸟。这里的树木有松、柏、枫、漆、桦、香樟、楠木、铁杉、巴山冷杉、红豆杉、银杏、水曲柳、二月花等。放眼望去,山上林木苍翠,浓荫蔽日,林涛呼啸,鸟鸣莺转。有不少地方还留着羚羊和野鹿的粪便,随处可见狼和野猪留下的足迹。这神秘而丰富的林海,不只是绿色宝库,而且也是诗歌、绘画的好素材。
我们正行走着,天忽然下起雨来,顿时,烟雾笼罩,水珠飞散。而山上却碧空如洗,阳光灿烂。等山腰的云雾散尽后,一道彩虹横跨山涧,艳阳高照下的龙池漫就像刚刚出浴的美人儿,更加婀娜多姿、楚楚动人了。那散发着馨香气味儿的野花和绿叶,那浓郁而又清新醉人的空气,显得分外迷人。映山红更娇更艳,溢光流彩;紫罗兰晃动着浅紫的花儿,浓香扑鼻。有的花像绒绵绵的绣球,有的花像闪光发亮的碧玉簪,有的怪香袭人,有的幽香沁肺,有白的、黄的、蓝的、黑的、绿的、红的,五光十色,鲜艳夺目,简直是一座天然的花园。啊!龙池漫确实是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丽质佳人啊!
我们踏着晶莹欲滴的露珠继续向上攀登。在一断崖处,潺潺溪流没有了,只有一串串像珍珠一样的水滴,从崖上滚落下来,汇成了一股瘦瘦的细流,钻入了浓密的灌木丛中。这里的空气甜丝丝、湿润润的,像薄荷蜜一样清新。我们掬泉作饮,清冽甘醇,沁人肺腑,疲劳顿消。当我们绕过断崖,攀上山顶,只见轻纱白缎般的云儿从我们脚下涌过,远处山连山,峰叠峰,山腰间,一朵朵一团团的云海,变幻无穷,千姿百态。山顶上有座小巧玲珑的古庙,庙前有个水池,池里有水,池旁有一雕刻精妙的石龙头。据说龙池漫原名叫“龙山”,在一个赤日炎炎、千里流火的大旱之年,方园数千里井河干涸,大地裂缝,百姓们为了向龙王求雨,就在山上盖了龙王庙,又挖了龙池,成群结队地前来烧香磕头。龙王被感化了,就冲角抖鳞,翻云覆雨,一夜之内,下得沟满河平,龙池里也积满了清水,一直漫溢到龙山脚下,从此,该山就改名叫龙池漫了。啊!多么优美动人的神话呀!
探溯汝水之源,也探出了“一滴水能汇成大海”的真谛。是啊,不正是这一串串的水珠,汇流泉,挽小溪,卷飞瀑,和沙河拥抱,与淮河亲吻着奔腾入海,聚成了万顷碧波的吗?
游神农山记
日一大早,我们平顶山市诗词协会采风团一行42人,在贾宏文主席带领下,从焦作出发,于上午9点到达位于河南省北部沁阳市紫陵镇北面太行山上的神农山。据导游讲,这里群山巍峨雄伟,其主峰紫金顶海拔一千余米,传说是炎帝神农氏祭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也是南太行的著名景观之地。山顶云雾缭绕,紫气环生。
巍巍太行,逶迤连绵,山峰高耸,直插云端。幼读《愚公移山》时,便识得此山耳,早慕盛名,心驰神往久矣。不想今日竟促成此行,岂不快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太行山脉钟灵毓秀,奇山林立,首屈一指,当属神农山焉,众人皆云:斯有神农,遐迩闻名。车至山下,艳阳高照,云淡风轻。仰首望去,但见山势雄浑,尖处犹如利剑直刺云天,宽处好似刀削斧劈一般,倒吸一口凉气,惊叹之余,情不自禁吟道:“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更奇矣,更留有神农之足迹,睹景思人,不由得顿生顶礼膜拜之心。
又是因为我们的旅游年卡没有贴照片,经1个多小时的软磨硬泡才进入景区。我和同行的平顶山市委政法委副调研员、我们去年在市委党校学习的老班长高宏亮先生买了上、下山的缆车票,上得山来,在南天门观景点,放眼望去,只见黄河西出、太行北来、怀川东展、名人荟萃,形成了大河、大山、大平原、大文化交相辉映的壮丽大景观。一看大河宏图:黄河出三峡后,便流到了这片“大浪到头,小浪到底”的山地与平原分隔、中游与下游交接的地带。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兴建在附近的小浪底村,其所创新的多项世界记录,造出了272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的库区,不仅形成观赏黄河沧桑巨变的一大景观,而且使整个下游结束了十年九灾的苦难,成为大禹治水以来治黄史上的一座丰碑。二看太行山宏图:南天门后是连绵起伏、逶迤八百里的太行山脉。太行山蔚然大气尽收眼底。那千山万壑、铜壁铁墙、山高林密的地形地貌,使人耳际自然响起那首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相邻的王屋山,又是著名神话传说《愚公移山》的地方,同样被开发成了旅游胜地。40年前,林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太行山腰开凿出“红旗渠”,如今,这条人工天河被誉为“水长城”。三看大平原宏图:山前的怀川平原,一望无际,地气蒸腾的远方呈现出弧形地平线,似乎将天地连接在一起了,我们头顶上的蓝天,就像一顶依托在地平线上的大锅盖,一派天高地阔的雄奇气象,令人喝彩。从太行山怀抱里发源出来的济水、沁河等大小河川,把这片平原变成了粮棉之仓。四看大文化宏图:南天门边上的紫金顶,分别遗有“八卦坑”和“悬坛”,相传为伏羲卧听四面风声悟画八卦、坐听八方气息悟出八卦图形的地方。伏羲首创八卦,之后周文王据此推演出六十四卦,创作出了中华经典第一奇书《周易》,几千年来不断显示出博大精深的神奇作用,到如今又掀起了世界性的应用与研究热潮。就在这块诞生八卦的土地上,天才辈出,不仅孕育了韩愈、李商隐等大文豪,还走出了一位科学巨人朱载育。
  我和高宏亮先生翻过紫金顶开始下行时,只见一道长10余里的山岭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从层峦叠嶂的太行山深处奔腾飞跃至足下,因岭上长满白皮松,故名白松岭。这是神农山八大景区136个景点中最为精美的一处。走完目前开发出来的2.5公里旅游线路后,感觉只能用五个“绝”字来分别描述。“岭绝”:一岭九峰,气势磅礴,“仰视为峰、平视为墙、俯视为岭”的峰墙地貌结构,加上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在全国名山大川和各个景区均属绝无仅有。“石绝”:白松岭形成于远古时代一次山崩地裂的造山运动,整道山岭都是一块块危岩垒石构成,既像人工砌成的山岭,又像天然生成的长城,壁立万仞,却有层层石缝,其间长满小树杂草,从而在嶙峋山石中散发出生命之灵气。“路绝”:岭上本无路。现在修的步道就顺着山脊上的危岩陡石,凿坎砌礅,上下相靠,左右互连而成,险要处还加设护栏手链。人行其上,胆战心惊,较之华山险道有过之而无不及。“松绝”:岭上多白松,皮白叶翠,全都盘根错节生长在各自占据的石缝里,看似一株小树,常有百年以上高龄,而千年古松比比皆是,最老的一株寿命达3900年。大小白松,千姿百态,许多被冠上了美丽动听的名字。白松的这种生存方式,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形态,令人油然起敬。“景绝”:走在白松岭上,远看那些三面绝壁、一面开放的瓮谷地貌;峰岭相间、蜿蜒曲折的峰墙地貌;以及悬沟、平底谷、障谷、隘谷等地貌,无不雄奇壮美。近观则是一石一景、一树一景,步移景换,目不暇接。
 走下白松岭,穿过一线天,便进入了神农谷。据考证,神农谷就是当年炎帝尝百草的主要基地之一,满山谷里弥漫着中草药的气息。在那峰峦叠嶂之上,沟谷纵横之间,植被茂密,草药繁多,沿途可见到柴胡、山参、鸡头参、土蓝、连翘、金银花等,这里的葛根,藤壮叶大,显得特别突出。行走间,大家还不断采摘野葡萄、野山楂等山果品尝,这些都是可以入药的好东西,食后顿觉清心提神,脚力更好,正应了那句俗话:神农谷里走一遭,百病不治自己消。神农谷不愧为中草药的天然宝库,已查明的有800余种,著名的“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藤、怀菊花,原产地就在神农谷。这里的中草药品种多、药效好,当年药王孙思邈、药仙刘自然都曾来此采过药。走在神农岩闻到草药香,自然想起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秦汉两代盛行“托古”之风,有什么好的东西就假托是圣贤们遗传下来的。当时许多医药学者不断总结、搜集、整理前人以来的经验成果,集体创作了一部专集,并根据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的传说,假托是神农传下来的经典,于是取名《神农本草经》,同时也提高了专著的信誉度。这部经典对整个中华医学的发展贡献非常大。神农谷出口处便是神农广场,是现在打造的人文景观,根据传说雕造的头上长角、手捧百草、五谷、八卦图的神农塑像,端坐在祭祖台上,接受人们的朝拜。而广场左边,则是贵州苗族同胞赠送的一份特殊祭品:20多株长满了红珍珠般果实的红子树,给神农山增添了别样的美色和意义。原来,神农山本没有这种植物,是神农山的经理李飞健先生于2004年回贵州时,苗族朋友听说他在神农山工作,特意送他带回神农山的礼品。贵州苗族奉蚩尤为始祖,视红子为山珍,红子形雅色美,可生吃、熟吃、还可酿酒,红子酒红润酸甜,美味可口,营养丰富,不知者还误以为是上品葡萄酒呢!
下山时,我和高洪亮先生还坐了滑梯,那感觉,惬意极了!在道旁,我们还遇到了我们平顶山的老乡——观世音菩萨。我们平顶山是中国观音文化之乡,观音就出生在我们平顶山的父城,出家在白雀寺,成道在香山寺,南海普陀山是观音最大的道场。只见她慈眉善目,站在路旁,手拿杨柳净瓶,正在向人间播撒甘露。据说有一年,父城一带大旱。只见烈日炎炎,大地龟裂,禾苗枯黄。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驾祥云从远方云游归来,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发,要施法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父城黎民百姓。
观世音想:“东海水深,取之不尽,何不用它一用?但天高路远,用什么东西把水盛过来呢?”想到这儿,观世音俯身往下一看,只见父城西北汝州一带烟雾弥漫,火光冲天,是一处汝窑场。听说这里出产一种宝瓷,用宝瓷盛水不就很好吗?
观音菩萨来到汝河边一个窑户门口,轻叩柴门,开门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彩虹认出是观音菩萨,跪倒就拜,请求观音菩萨快快救救黎民百姓。观音菩萨说:“我就是为这事来的,快起来吧。把你家的汝瓷宝瓶借给我用用。”彩虹一听,高兴极了,赶忙回屋拿出一个精美的汝瓷宝瓶,并一再说要把这个宝瓶奉送给观音菩萨。观世音见她心诚,就愉快地收下了。
观世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一股水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观世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父城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开始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倾盆大雨,宝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就不停地下。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水,禾苗儿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父城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彩虹看得真切,观世音手持宝瓶滴水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观世音看雨水已经下足,就收起宝瓶,驾着祥云到其它地方普度众生去了。
雨过天晴,各家各户又开始照常干活。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给观音菩萨的那个瓶样,又烧制了许多瓷瓶,并取名叫“观音瓶”。她又费了九十九天的工夫,精心塑成了一尊观音滴水的塑像,烧制成汝瓷。奇怪的是,这尊观音像刚出窑,手上的宝瓶就开始滴水,一滴一滴的,滴滴不断。人们都说:“观音菩萨又显灵啦!”有了滴水观音和她手上的那个观音瓶,父城一带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富裕的生活。
我用水杯接了满满一杯滴水观音撒下的甘露,喝了一口,甘甜清爽,香入肺腑。于是,我急忙下跪,给滴水观音一连叩了三个响头,请她老人家保佑我们来自观音故里的文朋诗友们一路平安!!!!
日下午,2013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在沙家浜圆满落下帷幕。返程途中,我利用在苏州火车站等车的空隙,由一辆三轮车拉到了定园。花50元买了一张门票,踏入定园,一股桂花香迎面扑来,清新异常。
游人不多,一位秀美多情,口齿伶俐的园内导游成了我的专职导游,她向我讲解道:“苏州定园又名苏州水乡风情民俗园,位于苏州虎丘南茶花村内;定园始建于明代初期,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历代名流雅士、皇帝将相均在定园中留下了很多的遗迹和美丽的传说!相传定园是明代名臣刘伯温的私家花园,刘伯温为远避政敌,退隐后曾在此定居,便在该园内种花养花,终老其生,最后葬于此园,故称为定园。定园,其实在苏州的园林中算不上名园,不如苏州其它园林有名,亭台轩榭、小桥流水、书法石雕,流连园内一步一景,但却也是值得玩赏。明代中叶,江南著名文人墨客唐寅、祝允明、沈周、文征明等曾经云集定园野芳滨、塔影湖畔,泛舟饮酒、吟诗作画,成为一段佳话。”
导游领我踏着那幽幽的小径,漫步在古人留下足迹的园林中,欣赏着美丽的风景。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此时我就处于这天堂之中。给我的视觉感受就是美,我喜欢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这些在园林中都能体现。定园内水味浓郁,一路走过,都有流水相伴,颇具灵性。秋风徐徐,碧波荡漾。我们一起钻进了一条乌蓬船,摇撸的船娘,面色红润,风韵犹存,她是这里最俊最美的一个。她一边摇撸一边唱着江南小调,吴侬软语,优美动听,令人心醉。在小舟的荡漾中看岸上的亭台长廊也是别具特色,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轻轻从我们身边划过。
从导览图上看,整个定园的地理形状犹如一柄玉如意,建筑风格虽与苏州园林别无二致,使这个园林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的同时还具有一些神秘的风水色彩。而且,它也有一些独特的景致,比如双照井、节令长廊、花神庙等。园中的水乡风情,江南韵味,亭台楼阁……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画映入眼帘,给人一种宁静幽美的感觉,只要你走进来就可以抛出所有的烦恼,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
园外是山,山是不变的翡翠,园内有水,水为千年的怡梦。山水环绕,湖水荡漾,小船载着我们在如意河上飘荡。那潺潺的流水绿得像翡翠一样。那一幅幅我曾经在电视上、在书上看到的画面也映入眼帘。我喜欢那淡淡的宁静,喜欢那独特的气息。定圆含蓄的美丽让我沉醉,一幅之书,一径之花,定园是以清新为怀,以朴素为美.它带给我的是超越一切,自然无为的感觉。
我们上岸后,美女导游领我来到了花神庙,她让我抽了一签,又领我到了后殿让一位穿黑衣道袍的大师看了,大师说签是下签,让我献6束鲜花,转转运气。我花60元买了6束花,大师带我到大殿拜了花神,旁边的一位师傅又不失时机地把我拉到了一张桌子旁,让我再掏100元,说是为后代祈福。我给师傅100元,他让我在一个本子上签上了我的名字,又赠送了我一个刻有花神像的铜牌,说是可以和钱包、身份证放在一起,保佑我一路顺风,步步高升,前途光明,心想事成。
出花神庙,美女导游又领我来到了湖心亭,亭子正中屹立的是号称“天下第一紫砂壶”,天下第一壶,是一个巨大的紫砂壶,壶内流出的是人工水,水从壶嘴中倾泻下来。听导游说壶的谐音和麻将中的“和”同音,只要摸一下这紫砂壶,在将来做什么事情也会很顺心,打麻将也会和的。看着从壶嘴处喷出的泉水,让我感觉到到处都能闻到茶香。导游说可以到楼上免费品茶,到了楼上,扶栏眺望,定园美景尽收眼底,而在天下第一壶旁边的茶楼上,品一品苏州的茉莉花茶,听一听地道的江南小曲,也不失为是一种享受。
秋游定园,令人仿若隔世,忘却身处何时,忘却身处何处。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苏州,确实很美!定园,更有独特的风韵!
我上火车的时间就要到了,在万家灯火中,只好和定园依依惜别!啊,定园,待将来有机会,我会再来慢慢欣赏你的美景,细细品味你的神韵!神游同里古镇
日下午,我们出席2013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的100多名代表共同参观游览了同里古镇。
我们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的精心安排和亲自带领下,于下午2点多从我们下榻的沙家浜凤凰度假酒店分乘3辆旅游大巴,经1个多小时的行驶,就到达了我昼思夜想的同里古镇。
会务组把我和一位美女作家分到了3号车上,并排而坐。她一路上谈笑风生,活泼可爱。兴致来了,她还给我娓娓动听地唱上了几段,给我留下了历久难忘的深刻印象。
到达同里后,我们在当地导游带领下,来到了三桥,这三座桥依稀记得叫吉利桥、太平桥和长庆桥,桥下当然是流水,岸边是一排一排的茶座,有人在吃饭,有人在聊天,一下子就觉得悠闲起来了。我们也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感受这样的风光。小河里有游人在划船,坐在船上看风景;还有一个老伯在进行鱼鹰捕鱼表演,岸上船上围观的人不计其数。我也看到了小时候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鸬鹚”这个词语的活物。在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然后潜入水中,然后浮出水面上船,在老伯的帮助下吐出来活鱼,完成了它们的捕鱼过程,神奇得很啊!
三桥的旁边就是江南水乡婚俗馆,展示的是古代结婚的东西,有新郎新娘的衣服鞋子,子孙桶,拜堂的地方,楼上是洞房,满是红色的丝纱,非常喜庆,仿佛看到一对新人在拜堂成亲。值得一说的是那里展出的三寸金莲,真的是好小好小的鞋子啊!来时和我座挨座的美女作家对我说:“在古代三寸叫金莲,四寸叫银莲,五寸的叫铜莲,哈哈哈,这样一来,我们的脚都不值钱了!金银铜都不是啊!”桥的另外一边是嘉荫堂,这座大宅貌似是一户经商的人家,有前厅,正厅,花园几个部分,与其他宅院相比这座宅子少了点文化氛围,厅都是很气派的。
退思园,网上都说是个值得去逛的园子。园子的主人叫个任兰生,据说是光绪年间,当官营私被贬回乡修的这么一座宅子(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估计取名退思园,含有退思补过的意思吧。这座园子是自西向东,西边是厅,有接待一般客人的,有接待贵宾的,然后中间有个退思草堂,东边就是一个园林了。花园流水小桥假山阁楼,风光无限好啊。可惜人太多没留下几张好的图片。
古风园也是名气很大的一个园子,都是园林设计,一个园子里应有尽有。这个园子展览的是古床以及精美的木雕,这个时候就显示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了。有专家一样的人在细细琢磨研究,剩下的人走马观花,所以我们去的时候这个园子比较清静。古床展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床,状元床,小姐床,还有个天下第一青楼床,这个最气派,三个空间才到最后的床,这些床都是木制的,上面有鬼斧神工的雕刻,据说是使用了很多种雕刻艺术,现在只记得一个工艺,好像叫什么千工。另外一个厅就是专门的木雕了,各色各样各种大小,有一个伯牙断琴的木雕居然被我看出来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没伯牙琴断,伤感啊伤感。
珍珠塔,之前还以为是个什么塔呢,实际上是一个巴掌大的小塔,里面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园子是一个二品官员陈王道的大宅,是这里最大的宅子,主人是南京监察御史,进士出身。这里有免费的导游为我们讲解园子的故事,大户人家的门口地面有石刻,荷花,花瓶以及喜鹊,分别寓意平安和美喜上眉梢;抬头是御史第的门楣,下方是四个梅花圆形短柱,这就是门当了,据说二品官的门当是4个,一品大官的门当是6个,门口两边是户对石,这些都是大户人家的象征,文官和武官还不一样,文官是圆的,武官是方的。这个门当和户对都是镇宅之建筑;门槛还很高。官大就是宅子大呀,他家居然还有一条自己凿的河与外界相连,两边桃红柳绿的,还有一艘“私家游艇”;他家也有花园,只不过花园比别家的大得多;他家还有自己专门的戏台,他家的厨房也很大,他家的地板很多地方都是竖着的瓦砖,这样很浪费材料的啊!不过也有其意思,一是江南雨水多,这样好沥水,二是防滑,三是这样排列的砖是人字形,走在上面就是人上人;他家小姐的居室南北通透,陈设高雅,而旁边的佣人房则极其简陋,很多人一看,咦的一声就出来了,当然我也很汗颜。再来说说珍珠塔的爱情故事吧,这位二品大官的夫人是主人公方青的姑母,方青家道中落,在姑父生日大寿之前来贺寿,姑母见他衣衫褴褛,对其言语侮辱,此次方青到来也为借钱,当然无果,拂袖而去。陈家小姐翠莲追出去,得知一切,便拿出自家的宝物珍珠塔送给他,鼓励他发愤读书;后来方青高中状元,两人并结连理。
夜花园就是退思园,因为在夜里开的顾名夜花园,江南丝竹和苏州评弹一下子把我的兴致调高了,我很认真的看了这个园子,这里真的是不错,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有人情味的。主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时时刻刻想的是为国家做点事。主人是一个好客的人,旱船,回马楼和坐春望月楼更体验出主人好客的最好的建筑,旱船前舱八扇长窗如锦屏障目,隔而不断,船头面对“云烟锁钥”月洞门,船身相接漏窗暗廊,隐去船尾,俨然一艘待航的客船。走马楼回廊贯通,南北一式落地长窗,五楼屋底挂落栏槛,檐廊相接,典雅明敞,供主人和宾客喝茶。坐春望月楼则是同里镇上最早的客栈,它原本是一般,但在退思园中却成为了最有风味的住处,如果现在也能住的话,我一定要花重金住上一晚。9点钟夜花园关门了,街上的人渐渐少了,想不到古镇入夜这么快,可是我意犹未尽,想在古镇中寻找新的风情。
我们在南社共进晚餐后,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谈天说地,我想抓紧时间多看一些景致。于是,我和那位在这次会议上刚刚认识的美丽多情的江南才女悄悄走出南社,沿着一条小河走着,这里的夜很静,很像某部电视剧中的景色,夜很黑,这儿的灯光设计的还真不错,我一句话也没有和她说,只是牵着手慢慢的走着,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情调。我们继续走在石板铺成的路上,同里的夜景就是这样吗?前面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景色,三座古老的石桥在七彩的霓虹灯照耀下非同寻常,这里就是夜色下的三桥。这儿的人还真不少,感觉比退思园的人还要多,特别是在吉利桥的对面,有几桌人坐在湖边,看样子是在喝酒,是在聊天。于是,我和她坐了下来。服务员拿了张菜单给我们,我问这儿有没有什么特色菜,服务员告诉我们,有的,吕家客栈最有名的特色菜就是花饼子,不过是要预订的。原来吕家客栈就在这里。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切,问服务员,这儿的景色这么美,这三座桥又是这么的美,这其中一定有含义吧?服务员笑着回答我,这三座桥成一个“品”字,是桥中一品,这三座桥都有自己的意思,就像长庆桥,它的“庆”字在古代是通“青”字的,其含义是青春长驻永不老。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同里人在小孩满月,夫妻结婚,老人祝寿时都要走三桥。现在游客多了,他们大都入乡随俗也走一遍三桥,有的时候还会有人来拜桥神。这里的三桥很有特色,它好像是一个故事,哦!它有太多神话了,听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说,这里的传说很多,雾女神每天晚上会撒下一呈雾来保护小孩;卖油郎在这里遇见东北巨富,一飞冲天;青龙和火凤凰在此相恋。说完他指了一棵弯向湖中的树说这就是青龙的化身,然后又指了指吕家客栈说,三凤禧茶馆就是火凤凰的化身,现在三凤禧茶馆建在了别处,只有客栈的牌楼上的火凤凰依然向人们讲诉着她的遭遇,她和青龙不管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他们永远都在一起,永生永世不会分离。我叫了一壶茶,细细的体会着同里夜色所给人带来的惊疑,三桥上时有薄薄的雾,弯向湖中的古树确实象12生肖的龙。看着这条龙,我觉得见过它,对了,就是在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直播同里”时看见的,原来电视中所描绘的江南就是在这儿,就在三桥。我找到了!这里便是江南,三桥是江南所有的景色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同里古镇的夜,万家灯火,天上圆圆月,水中月圆圆,到处是金柳银杨,那闪闪烁烁的灯光,就像美人头上的金钗银鈿,玉翠珍珠,太美了!太迷人了!同里除了园林,就是一般居民的住宅了,这里是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路很有些年头了,就是古老;我想要是此时此刻能来一场江南雨,我就可以牵着我身边的这位江南才女,行走在烟雨濛濛的江南水乡,那会是怎样一番风味啊?如果这位美女作家再打着一顶古典的油纸伞,穿着旗袍漫步在朦胧的同里水乡,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地走着、看着、说着、笑着,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如诗如画,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啊!
我们看了一下时间,和大部队汇合后又回到了沙家浜。
看不够的同里啊!我人虽然离开了同里,可我的心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我已和那位美女作家秘密相约:待明年有濛濛细雨的季节,我们再来同游同里!
青龙峡拾情
日早上6点多,我与平顶山市委政法委副调研员高宏亮先生相约在新城区湖光花园凤起园门口集合,然后坐车到鹰城广场与大部队会师后,在平顶山市诗词协会主席、《鹰城》总编辑贾宏文先生的带领下,经许昌、郑州、新乡、焦作,于下午1点多来到了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深山里的青龙峡。
因为我们包租的车子出了问题,一直在山下交涉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每人又多掏了60元,由景区的旅游车接送我们上下山。到了景区,又说我们的旅游年卡没贴照片,又一番说合,待进得景区,天也快要黑了。
不过,这里的景致确实好。从一下车青龙峡就给了我几分惊奇。整个山笼罩在迷雾当中,我们好似一下子到了天上,有种升天为仙的感觉。过望亲亭,陪嫁妆村的由来,青龙峡的传说便清晰明朗起来。相传明朝永乐年间,黄河边上的武陟县万花庄住着一位高员外,家有良田百顷、殷实富裕。一天,他家里来了一位结实健壮名叫白青龙的年轻人,高员外见小伙子憨厚朴实又有一身力气,就把他留下做帮工。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且久旱无雨,庄稼眼看就要枯死,当地村民和员外一家非常着急,可青龙却默默不语,只是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哪里引来清水浇灌庄稼。没几天光景高员外及当地村民的庄稼都恢复了生机,葱绿喜人。众人都很纳闷。一天夜里,有个长工偷偷跟着青龙下地才发现青龙变成了一条龙在向田里喷水。高员外听了长工的叙说后,知道青龙不是凡人,为了留住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婚后小两口恩爱和睦,相敬如宾,生活幸福美满。成亲后一年的一天下午,高小姐坐在门口边做针线边问丈夫:“相公,村里人都说你是一条龙,你现出原形让我看看到底是咋样的一条龙?”白青龙见妻子已知晓实情,就现出龙形,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如注。转眼间,夫妻二人没了踪影。当天夜里,万花庄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青龙头戴金冠、身穿莽袍对大家说:“我乃东海小青龙,因行雨不慎被玉皇大帝贬下凡尘二十四载,今已期满返回了天庭。我的行宫在百里之外太行山深处一个四季流水的山洞内。在万花庄的日子,承蒙众乡亲照顾,很是感激。今后如遇旱灾,可去找我”。按照青龙的指点,万花庄人找到了青龙居住的山洞并取名青龙洞。后来每遇旱灾,万花庄群众就要到青龙洞祈雨,果然无不灵验。后高员外就把青龙洞一带百里山场买下作了女儿的嫁妆,青龙洞上的这个村也就取名叫陪嫁妆村。打那以后每逢初一、十五,这里的山民都要到青龙洞烧香、摆供、叩拜龙王夫妇。二月初二是龙王的生日,每年二月二万花庄也都要举行盛大庙会为龙王过生日。春节前,万花庄的人还要来这里请姑爷、姑奶奶回去过年,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万花庄村和陪嫁妆村虽距百里之遥,但至今两村群众来往密切,万花庄村人来青龙峡根本无须购买门票。
亭子下面有个山崖叫望亲崖。望亲崖正对的东南方向就是武陟县万花庄。相传,高小姐被青龙王带到这里后,时常怀念家乡亲人,常常站在思亲崖上远眺故乡,寄托思乡之情。如果是晴天,立于望亲亭,便可远眺黄河。
到两家亲溶洞,不难理解其命名的由来。一路走来,我们已过黄龙洞,青龙洞,和两家亲洞紧连的三官洞。这几个溶洞,只有青龙洞有水,黄龙洞和两家亲溶洞高大开阔,黄龙洞内我看可容下数百人,三官洞相比之下低矮了许多。这几个洞最为奇特的莫过两家亲,它是山脊与山脊之间形成的天然溶洞,成了峰回路转的通道。这些洞内的钟乳石大都被破坏殆尽,没有多大的观赏性,但在巍巍太行山中,能见到如此多,如此大的溶洞已实属不易,对北方的溶洞不能有太多的苛求。听了这个传说,我顿觉和青龙峡缘份更深。在我们老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因时间关系,我没有到青龙洞去看一看龙王居住的地方,成了青龙峡之行的最大遗憾。
再往下行,便是悬梯。立旋梯之上,透过雾色,峡谷两边的峰崖隐约可见。印象最深的是那石人峰,此峰虽不可与我们平顶山石人山的山峰相媲美。但雾色之中仍傲然屹立,静观世态万象。此梯乃人工焊制而成,以一铁拄为心,旋下4-5级,到底多少有些眩晕。
下旋梯,即闻滔滔水声,但向下看,烟雾弥漫,仍不知所终。听导游讲,青龙峡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看谷不见谷,闻水不见水。站在峡谷顶、山腰俯瞰青龙峡,但见峡谷之上群峰对峙,错落有致,云萦雾绕,烟波浩淼,且能听悦耳的鸟鸣和涓涓的流水声,但无论站在哪个位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清峡谷的全部,无法看到水流的方向,恍如梦境。这是晴空万里的描述,何况今天还多少有点雾。
据从山下上来的人讲,下去得一个多小时,谷底有滔滔的溪流,欢乐的人群。溪水很清,也不凉。可用清澈的溪水濯头洗足。我喜欢山涧的溪水,而不喜欢大江大河。山间的水和山和人融为一体,她宛如清秀的村姑,清澈见底,你无须任何设防,你可尽情和她嬉戏玩耍,她是透明的,她绝不会加害于你。大江大河却像冷艳的贵夫人,温柔的水波之下,处处暗藏杀机,对她我只有敬畏,避而远之。
在喧闹的城市呆得太久太久了,得幸与平顶山市诗词协会40多名文朋诗友来到这美妙的地方,站在山顶,呼吸着新鲜空气,拥抱着这美丽的地方,全身心的放松自己。
来到焦作青龙峡,首先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宽广无垠的连绵不断的大山,但这还不是龙潭峡最好的地方,焦作龙潭峡把她最好的东西都藏在峡谷里,她想让人们走近她的心脏,和她来个亲密的接触,走进她才能感受她的亲切,也才能体会她的俊秀美丽。
据导游介绍,焦作青龙峡的一切美景皆在峡谷里面。要来到这峡谷里面可真是不容易,要想看到她那就得从1300多米高的山上下到谷底,谷底的潭、瀑、溪、泉应有尽有,优雅的望龙瀑,神奇的九连瀑,象征财富的旺荣瀑,还有说不上名的小潭小瀑也是好看之极。当然这水也离不开这山的衬托,水依着山,山拥着水,水给了这景活力,山又给了这景生命力。人享受在这天然的美景中,那种心境是无以言表的。
时间很短暂,天很快就黑了。当然我已经深深的为这里的美景所陶醉了!
欣赏着美景,再听着她美丽的传说,不得不说是一种精神享受啊!焦作青龙峡是原始生态旅游的绝佳去处,您要是想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奥秘,想体验原始自然的奇妙,那就去河南焦作青龙峡吧!
青龙峡,我会再来看你的!!!!
杨中秋与楚城白雀陈醋
正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金秋时节,我们相约来到宝丰县翟集古镇的河南省宝丰县楚城白雀陈醋厂参观采访,以偿多日夙愿。
我们首先来到了翟集村头一座上书“冯异故里”四个鎏金大字的院落。热情好客的董事长杨中秋、总经理张素笑容可掬地迎了上来,一一和我们握手、问候后,又让我们进了一间豪华的大客厅。厅内有大方桌、条机、苏椅、顶子床、名人字画等等,装饰得富丽堂皇。那悬吊着的水晶灯,五光十色,耀眼夺目。顶上的灯映着地上的影,地下的影溢着顶上的灯,灯与影,影与灯,还有那光洁明亮的大穿农镜,熠熠生辉,仿佛步入水晶宫一般。年轻漂亮的服务员用院内的井水给我们每人冲泡了一杯香茶,茶水犹如鲜乳,清醇甘美,生津止渴。
听与我们同来的文友仙谷子介绍:杨中秋董事长和张素总经理是一对有开拓精神、敢为人先的模范夫妻。他们前些年曾以经营翟集陈醋而闻名全国,是这一地方名产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大奖。他们又热心文化艺术事业,出资赞助了“白雀怀”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仙谷子还眉飞色舞地讲起了“白雀仙子”的故事:据传,隋朝年间,山西洪洞县一位农衫褴褛的老妇背一竹篓,竹篓内坐一对二拇脚趾奇长,小拇指甲呈双片状的男女双胞胎。老妇扮作乞丐至翟集一带,正逢农历四月十五日白雀寺庙会。老妇人随人流来到白雀寺的异槐下,仰脸观望,见一嘴里含颗闪闪发光的珠子的“白雀”对着老妇低叫了一声便向北飞去,老妇人急忙背起双胞胎疾速追去。“白雀”飞飞停停,最后飞到翟集村西北角一口井旁停住,老妇追到离井口几丈远时,被石头绊了一跤摔倒在地上,“白雀”惊慌飞起,忙乱中将嘴里衔的珠子掉入井中,老妇依稀听到“白雀”尖声叫着“米醋!米醋!”之后,白雀便箭一般地冲向云霄。后来,老妇便在井口搭起了草庵,带着双胞胎儿女,守着这口井过起了日子。到了第二年谷雨时节,老妇发现井旁的荒地里齐刷刷地长出了一片片谷苗。到了秋季,老妇收割了大垛大垛的谷子。一天晚上,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第二日,老妇发现收割的谷子都被大风刮入井里。老妇急忙来到井口察看,见井底咕咕向上冒泡,一股股香中带甜、醇厚的醋香扑鼻而来。老妇用瓦罐提出井水,细细观望,但见瓦罐的水影中有一只活灵活现的“白雀”。老妇小心翼翼地品尝一口,顿觉醋香满口,两眼发亮,四肢有力。后来,老妇的一双儿女长大成人,双双挑着担子走乡串户卖醋,由于醋的色香味超绝,群众争相购买,她家便发了大财,后来她用这些钱财周济四乡穷人。从此,方圆数百里的农户人家无灾无难,百病皆消,过上了太平盛世的好日子。另一神话传说是:天国开宴,招待天神天将,王母娘娘令白雀仙子,在其故里——翟集,利用其妙手,酿制佐料食醋。于是,白雀仙子用此井水,以谷类之小米为料,配方、陈酿、精心制作。开宴之前,众天公神将,品尝其味,齐赞其香酸味美,调理的食物,酸而不腻,风味尤佳。并抽存数罐,百年后打开,香味扑鼻,口感甜润,汁浓而醇。也有人说白雀仙子就是楚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的化身,她升天成仙后,化成了白雀仙子,专为百姓降福消灾。
宝丰李庄乡翟集村酿醋历史悠久,相传三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曾在翟集村附近安营扎寨。因水患严重,治水大军多患疫病。其时酿酒祖师杜康老矣,他的儿子杜黑塔随军造酒,以调理治水大军之疫病。有一天,黑塔夜里梦见父亲杜康说:“黑塔、黑塔,东边三口大缸里的酒糟,已经酿造了二十一日,到今天下午酉时,必能造出调味琼浆来。”黑塔醒来,跑到三口大缸前一看,糟水渗出,飘出阵阵香气。舀出一品尝,味道酸厚沉绵,后味浓香,喝下去神清气爽。黑塔连忙将一坛琼浆送至父亲的好友,造字鼻祖仓颉那里。仓颉根据梦中杜康“二十一日,酉时”的交代,将这种又酸又香的琼浆取名为醋。
从此,“杜康造酒,儿造醋。”就这样流传下来。翟集后人对醋的酿造不断改进,使其具有“色、香、酸、醇、浓”五大特点。秦汉之时,翟集醋已经畅销中原,传说汉大树将军冯异(宝丰人氏)带兵讨匈奴,家乡士兵不服北方水土,染病者众多。冯异命人急调家乡翟集陈醋万桶,以醋佐餐,治好了士兵的疫病,打败了匈奴,凯旋而归。唐宋时翟集醋远近闻名,宋代大文学家程颐在宝丰商酒务讲学,曾吟诗赞叹:“酒香在宝丰、醋香在翟集”。明清两代,翟集醋几度兴衰,明成祖朱棣曾封翟集醋为“御用醋”,并亲书“上乘佳佐、稀世精酿”。进入近代,翟集醋酿造工艺多次改进,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大夫因闻宝丰翟集陈醋之美誉,于1936年托人为其代购翟集醋数百斤。后来,翟集醋飘洋过海,远销英、德、美、加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翟集醋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其他营养素,长期服用能增进食欲,消除疲劳,滋润皮肤,软化血管,可以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疾,并且消耗体内脂肪,起到健身强体作用。
前些年我们曾相约来到过这里,张素总经理告诉我们:“近些年我们双管齐下,开展了多种经营,在醋厂院内又办起了农家水酒院,展示中华五千年政治图片,内设塞外土炕小木屋、婚礼舞厅、卡拉OK、花轿、石磨、石碾、辘轳、篱笆、小狗、织布机、纺花车、驴牛槽、犁耧锄耙、大麦圈、斗秤、笸箩、簸箕、木桶、木盆、麻将、扑克、象棋、大铁钟、大车脚等等,老少皆宜,规模宏大,是各界朋友休闲逍遥的好地方。我们既承办各种不同档次的会议、婚宴、民宴,也接待零客点菜、随意小酌、家常便饭,并且配备了多样而又充足的原料。与此同时,我们还在饭菜质量、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中国的饭菜讲究色、香、形、味、器五个方面,味是主要的。因此,我们既注意了菜肴的美观,也注意了饭菜的实惠。”果然名不虚传,那顿饭既有山珍海味,又有当地小吃,色、香、味俱佳,看着好看,吃着好吃,令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在张素总经理带领下,在农家水酒院漫步。艳阳下,那如烟似雾的柳丝,在微风吹拂下,悠悠扬扬,婀娜多姿。一潭碧水,中筑石阶,上建画舱,并有曲桥与池岸衔接。凭栏观赏,柳影倒映,游鱼相乐,水天一色,饶有意趣。池堤下几条石龙口吐清流,潺潺有声,金风送爽,柳丝婆娑,使园林景观静中有动,更加赏心悦目。花圃里,各色各样的鲜花争妍斗艳,千姿百态。有的姹紫嫣红,如火似霞;有的喷蕊绽朵,脉脉含笑;有的姿容淡雅,晶莹皎洁;有的金色闪灼,溢彩流光,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馨香,蜂来蝶往,游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芙蓉如面柳如眉”,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描写杨贵妃人材出众的千古绝唱。农家水酒院,在阳光映照下,真像刚刚出浴的杨贵妃,梳洗打扮一新,容光焕发,明眸善睐,转眄流睛,楚楚动人,她内在的美全都溢了出来。
那石磨、石碾、铁钟、篱笆,那花香、鸟语、柳荫、人欢……那铁骨铮铮的菊花,在昔日白雀仙子点化取水酿醋的老井四周开放,也许白雀仙子能闻到花的芳香,看到她的艳丽。芳香永在,艳丽永存,不也是一种安慰和快乐?花儿啊,请不必计较游人擦着你的身子,他们在你身边获得了美的享受,他们在这里时时想起你,谈起你,这不也是一种快慰?
当时在农家水酒院,不但能欣赏这里的美景,品味美食,还能增学问,长知识。因为这里悬挂有从原始社会至今的历史图片,并以夏、商、周、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为顺序布置的客厅,每个客厅以客厅朝代的名称,在四周悬挂图片和史料,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在正面的大厅里,依次悬挂着各个朝代的代表人物的图片,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四代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巨幅彩色照片,更为引人注目。那次与我们同来的时任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平顶山市委主委王月林称:“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张总是有眼光、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
这里的老百姓都称张素是“活观音”、“大善人”,她致富不忘众乡邻,不忘扶贫,多次捐资助教,支援灾区,被传为美谈。有位女大学生也慕名来到农家水酒院,当上了大堂经理。她说:“跟着张总干,既安全,又快乐!”我握着张总的手说:“你可真是一位积德行善的活观音呀!”她说:“你老弟过奖了!多办好事、善事,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你们成立观音文化研究会,也是教人多行善事的,咱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以后还会大力支持你们观音文化研究会的,只要有用得着老嫂子的地方,尽管开腔,我一定会尽心尽力的!”
我实在不愿匆匆离开农家水酒院。于是,我在院内缓缓行走,去憧憬一个美,去享受一个美。我似乎感觉到丑陋、角逐、尘埃,在这里全部消失了。在迷人的柳荫深处,是朝气勃勃的小伙子;在缤纷的花丛中,是俏艳的姑娘们。他们爱这林、这水、这情、这景,爱这农家秋趣。忽听一阵唢呐响起,一对身穿古装戏衣的新人,正从花轿里走出,他们登上石桥拍照,倒影映入水中,笑脸如花。他们与秋争艳,时代给予了他们美,而他们又给予了大自然生机。
我羡慕他们,我在这里获得了慰藉:我也是农家院里长大的农民的儿子,看着我生,盼着我长,老百姓是我亲爹娘。菜窝窝养我一身胆,石疙瘩给我铁脊梁,粗布衣裳挡风寒,穿着布鞋走四方。水有源,树有根,养育之恩不能忘。如今重回农家院,乡情悠悠似水长!
这里鸟语花香,是您观景、垂钓、休闲、食乐的好地方!这里是农家的乐园,这里能让您回味历史、陶冶情操、返老还童、大饱口福、耳福、眼福!
优美动人的传说,久负盛名的井泉,又有这许多绝物,还有名人雅士、墨客骚人为她描容作画,吟诗题字。在这丰收的秋季,到此开怀畅游,痛饮美酒,乐而忘忧,乃是一种享受,也是平生快事。
如今,杨中秋先生又在这里精心打造出了楚城白雀陈醋特色文化名牌,并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精心研制的楚城白雀太空神醋,集天地之灵气,孕世间之精华,饱众人之口福,强社会之健康,被指定为平顶山市优秀旅游商品。
朋友,来吧,绿柳有情,白雀有意,正在含笑欢迎你哩!
秋醉沙家浜
日下午,我们出席2013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的100多名代表集体参观了沙家浜红色风景区。
我小时候多次看过京剧《沙家浜》,印象很深。老实说,我这次来参加会议,就是奔着沙家浜来的。当接到会议通知,说是在沙家浜召开,我一连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邮箱发了十几个回复,恐怕他们把我拉下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傅洁女士接到我的电话说“你都快把我们邮箱的空间占满了!”我开玩笑说:“还不是怕你把我给忘了嘛!”
沙家浜就是样板戏中的一处重要的场景地。那时最流行的剧目就是《沙家浜》,像剧中的沙奶奶、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等形象,我到现在还都耳熟能详。如今的沙家浜成为了国家重点的革命纪念和历史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接待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选择在沙家浜开会,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红色之旅。
下午两点多钟,旅游区的十辆电瓶车到我们入住的沙家浜凤凰度假酒店拉上我们全体代表向沙家浜景区行驶,在景区门口,只见景区里随风飘扬的高高的芦苇和若隐若现的旧式建筑。要不是这么多人在场,我倒真想对着这片伟大的土地大喊一声:沙家浜啊,我来了!我知道我心里的呼喊历史的回应该是沉默的,那是历史在欣赏着,也像是接纳了我的纵情无忌。
刚一进入沙家浜景区,跨进景区大门,迎面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用烫金字镌刻着原新四军将领,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的题字,题字盛赞了沙家浜在抗日战争中所作的贡献。伴着我们熟悉的京剧沙家浜的乐曲,过“东进”桥,便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了。只见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雕。上面芦苇簇拥着一位高大英武的新四军指挥员和一个农家打扮的妇女,石雕像前两侧各排列九根形态各异的石柱,象征着戏曲里十八个新四军伤病员。据介绍,这些石雕是由四川美院的叶毓山教授创作的。广场入口处低矮的石墙上,烫金字镌刻着“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个大字。在高大的石雕像后面,是一块大理石镌刻的新四军臂章。上面摆放着一束鲜花和一幅写在绸布上悼念亲人的挽诗。怀着崇敬的心情再往前行,便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建筑面积达两千平方米,陈列了四百多幅民主革命时期沙家浜的革命历史图片和一些革命文物。纪念馆还采用多媒体景箱、场景复原等现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军民鱼水深情,在这里,我心潮激荡,几次落泪。
据导游介绍:沙家浜,现在虽在城市近郊,几十年前却是一个交通不便,十分偏僻的地方。这里位于阳澄湖边,芦苇丛生,河港纵横,极易藏身隐蔽。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共常熟特别支部就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活跃着共产党人的身影。抗日战争初期,曾有一百多名新四军伤病员分散在沙家浜地区养病治伤。在纪念馆里,谱写着36位主要伤病员的姓名。他们中,没有叫郭建光的,但有姓郭的,也有名字中有光字的。其中,有新四军的团长、政委、连长、指导员、排长等,解放后一些人成为了共和国的将军。由于沙家浜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的掩护和照顾,这些伤病员后来成为了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军的骨干,“芦荡火种”终成燎原之势,以至今日,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还有“沙家浜团”、“沙家浜连”,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再创奇勋、再立新功。在民主革命时期,沙家浜也有数十名革命群众英勇牺牲,他们中不乏“阿庆嫂”、“沙奶奶”式的人物。纪念馆讲解员还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姓赵的新四军的伤员在沙家浜养伤,伤愈归队时房东送了一块银元给他,这个战士平时便将银元放在自己的上衣胸前口袋里,淮海战役中,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其胸部,由于这块银元的遮挡,使之安然无恙。解放后,这位当年的新四军伤员就在沙家浜四处寻找养伤时的房东,后来终于见面,在当地传为佳话。
出了纪念馆,前行百余米,就是红石村。村子翠竹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裁剪不受约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