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喉咙里有一层喉咙长白色的东西西10多天了是不是白喉

咽喉部有白点是不是得了白喉
咽喉部有白点是不是就是白喉
09-08-16 &匿名提问
…… 白喉(Diphtheria)……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中医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本病。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白喉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耐寒,耐干燥,在干燥飞沫中能生存24小时以上,在干燥伪膜中能生存数月,在水和牛奶中可存活数周。但加温56℃10分钟即可杀死。按其菌落形态的不同及对淀粉发酵的特点,白喉杆菌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但所产毒素相同。 传染源为病人与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以及食物传播并造成流行。多见于秋冬季节,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由于白喉类毒素的推广接种,成年患者相对增多,但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 现代医学病理: 白喉杆菌侵袭上呼吸道粘膜后,在表皮上皮细胞内增殖。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本病感受性增强。白喉杆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由外毒素对粘膜的损害,导致纤维蛋白、坏死细胞及白细胞、细菌凝结而形成伪膜。伪膜可见于鼻、咽、喉、结膜、耳、外阴、皮肤破损处等部位。外毒素吸收可引起寒热,头身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并发休克、心肌炎、神经麻痹、中毒性肾病、支气管肺炎以及肝脏、肾上腺皮质等脏器损害。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白喉病属温病范畴,中医学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有本病。郑梅涧《重楼玉钥》说:“白喉乃由热毒蕴结肺胃二经,复由肠寒,下焦凝滞,胃气不能下行,而上灼于肺,咽喉一线三地,上当其行,终日蒸腾,无有休息,以致肿且滞,溃见闭矣……”。 中医学认为,白喉的病因为温疫疠气或疫毒燥热时邪,当素体肺肾阴虚加之干燥气候的影响,如秋冬久晴不雨,则邪易从口鼻而入,直犯肺胃,酿成阴虚阳热而发病。《重楼玉钥》还提到“……或多服辛热之物,感能而发”的饮食因素。咽喉为肺胃之通道,外感疫病之毒,直犯肺胃,流过经络。疫毒与气血相搏,故红肿热痛,腐烂而成伪膜,以致气道不和或梗塞。热毒内陷心肾,耗阴伤气,以致酿成阴虚阳微之候(约相当于白喉性心肌炎)。热毒流注,阴损络伤,故致麻痹。邪毒痰浊,窒于喉间气管,使肺气的升降清肃功能发生障碍,轻者出现发热喘咳,干咳如吠,声音嘶哑等的痰浊窒盛证候;重者出现面色苍白,痰鸣唇绀,吸气困难等喉部梗阻证候。有的学者认为白喉发病多见于秋末春初,应属于伏气温病或伏温外加新感触发的范畴。白喉发病,其本在于手太阴肺经,其标在于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累及他经者,是火毒弥漫,传变五脏六腑的过程。如果肺中燥火久郁不解,三经本证未罢,更导致五脏俱虚。故可将白喉整个发病过程划分为邪盛与正虚两个阶段,前两型为邪盛,后二型为正虚。近年来,白喉症候趋于轻化,危重证候较少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多数为2~4天。 咽白喉:最常见,依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类型。 1. 普通型:起病较缓。有咽部疼痛或不适感,咽中度红肿,扁桃体上有片状假膜,呈灰色,周缘充血,假膜不易剥脱,用力擦去周围有渗血。常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有轻度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婴幼儿表现为不活泼、哭闹和流涎。 2. 轻型:咽部轻痛及红肿。假膜局限于扁桃体,其一侧或两侧有点状或小片状假膜。全身症状有低热、乏力。 3. 重型:普通型未及时治疗,假膜迅速扩大,由扁桃体扩展至悬雍垂、软腭、咽后壁、鼻咽部和喉部。假膜厚,边界清楚,呈灰黄色或黑色,周围粘膜红肿明显。扁桃体明显肿大。颈淋巴结肿大、压痛,周围组织可有水肿。全身症状严重,有高热、面色苍白、高度乏力等。常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4. 极重型:起病急。假膜范围广泛,多因出血而呈黑色。扁桃体和咽部高度肿胀,阻塞咽门,影响呼吸,或因有坏死形成溃疡,有腐臭气息。颈淋巴结肿大,软组织水肿明显,形如“牛颈”。全身中毒症状极重,有高热、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粘膜出血。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奔马律等。 喉白喉:多为咽白喉向下蔓延所致,原发性少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梗阻症状,有声音嘶哑或失音、呼吸困难、犬吠样咳嗽、呼吸时有蝉鸣音。梗阻严重者吸气有三凹征,并有惊恐不安、大汗淋漓、发绀,甚或昏迷。如未及时作气管切开,常因窒息缺氧和衰竭而死。假膜也可向下延至气管、支气管,形成气管、支气管白喉。此时呼吸困难更重,气管切开后,一度缓解的呼吸困难短期内再度加重,假膜如被吸出或咳出后,呼吸困难立即减轻或缓解。 鼻白喉:见于婴幼儿,多与咽、喉白喉同时发生,单纯性鼻白喉很少见,主要表现为鼻塞、流粘稠的浆液性鼻涕,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结痂,经久不愈,鼻中隔前部有假膜,张口呼吸等。继发性鼻白喉,除上述表现外,中毒症状较重。 其他部位白喉:皮肤白喉见于热带地区,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表面复有灰色膜状渗出物,病灶多在四肢,无中毒症状。其他如眼结膜、耳、口腔前部、女孩外阴部、新生儿脐带、食管和胃等,也可发生白喉,但极少见。 并发症: 1. 中毒性心肌炎:最常见,发生率约10%,心电图异常者可达25%左右。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心电图检查有心肌损害、传导阻滞等改变。 2. 周围神经麻痹:多见于病程第3~4周。主要侵犯颅神经,以舌咽神经受损引起的腭咽肌瘫痪最为常见。此外,可见眼肌、面肌、四肢远端肌、肋间肌、膈神经肌、膈肌等瘫痪。白喉引起的神经麻痹,一般可在2-3个月内恢复,不留后遗症。 诊断: 1. 流行病学:当地有流行史,秋冬季节高发,患者属易感者。 2. 临床表现:(参前) 3.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化验:用2%亚碲酸钾溶液涂抹在伪膜上,20分钟后伪膜变为黑色或深灰色为阳性,提示棒状杆菌感染。 细菌培养:取伪膜周缘分泌物作涂片和培养,检查白喉杆菌。 免疫学检查:白喉杆菌毒素试验及毒力试验均呈阳性者应视为白喉病人,毒力阴性者为带毒者。二者均阴性则可否定本病。 鉴别诊断: 1. 急性扁桃体炎:本病较白喉起病急,热度高,咽痛剧烈,红肿显著,扁桃体上的点或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松散易剥去且不易出血。 2. 鹅口疮:多见于消化与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婴幼儿,多不发热,膜洁白象豆腐渣,且多在口腔前部涂片可检见念珠菌。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咽部也可有白膜,但症状多轻,且血片可发现异常淋巴细胞增高(10~30%或绝对值在1×109/升以上),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4. 其他:咽白喉应同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的咽炎相鉴别,喉白喉应同急性喉炎、喉头水肿、气管异物相鉴别,鼻白喉应同慢性鼻炎、鼻内异物鉴别。 现代医学疗法: 1. 一般护理:严格隔离,不少于7天,卧床休息2~4周,有心肌损害时应延长至4~6周甚至更长。对患者用过的器皿煮沸15分钟消毒,或用2%来苏浸泡。烦躁不安者,可给镇静剂,如注射硫酸镁。给予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饮食与维生素B、C,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2. 药物治疗: 白喉抗毒素:宜早期、足量。依据病情轻、中、重不同,剂量分别为2~6~10单位,肌肉注射。注意使用前进行皮试: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后取0.1ml注于前臂屈侧皮内,15~30分钟后无过敏反应(红肿)方可应用,过敏者须先做脱敏治疗。 抗生素:青霉素40~80万单位肌注,2次/日。也可用红霉素、四环素,或联用。 其他:中毒症状严重患者酌用皮质激素;并发心肌炎患者静注高渗糖、能量合剂、维生素C、B6等;喉梗阻患者可气管滴入α蛋白酶;出现神经麻痹患者者可用B族维生素B1、B6、B12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 疫毒犯肺型: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咽喉出现伪膜,舌红苔薄白略干,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除瘟化毒饮加减。 桑叶10克,葛根30克,生地20克,山豆根15克,黄芩12克,贝母12克,土牛膝12克,沙参12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2. 疫毒化火型: 症状:壮热心烦,咽干疼痛,咽喉伪膜迅速蔓延,色黑,颈肿显著(“牛颈”),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解毒清热,泻火救阴。 方药:白虎汤、犀角地黄汤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生石膏20克,知母12克,生地20克,水牛角1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板兰根20克,玄参15克,银花15克,山豆根15克,牛蒡子12克,甘草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3. 肺气阻遏型: 症状:伪膜迅速增大,咽干喉紧,犬吠样咳嗽,喉间有痰,呼吸急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痰通遏,解毒利咽,清热泻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克,杏仁12克,石膏15克,甘草9克,浙贝母12克,山豆根15克,葶苈子10克,川军10克(后下),土牛膝根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可配服竹沥膏、鲜竹沥水。 4. 阴虚肺燥型: 症状:咽干口燥,伪膜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生地2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浙贝母12克,黄芩12克,山豆根15克,土牛膝15克,板兰根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5. 心肾亏损型: 症状:面色苍白,精神麻木,心悸胸闷,舌淡苔白,脉结代或数急。 治法:养阴复脉,补气固脱。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阿胶12克(烊化),麦冬12克,生地20克,麻仁15克,瓜蒌15克,薤白12克,五味子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6. 毒窜经络型: 症状:语塞咽梗,呛咳或口眼歪斜,肢体瘫痹,舌淡红、苔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舒筋活络。 方药:养正汤加减。 熟地20克,首乌15克,玉竹12克,麦冬12克,山药30克,白芍12克,桑枝10克,木瓜12克,鸡血藤15克,丹参2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咽喉部有白点未必就是白喉,也可能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炎一般是指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可分为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大多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感染细菌或病毒所致,起病急,以咽痛为主要症状,伴有畏寒、发热、头痛等症状,是儿童和育少年的常见病。慢性扁桃体炎是由于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所致,表现为咽部干燥,有堵塞感,分泌物粘,不易咳出,口臭,其反复发作可诱发其他疾病,如慢性肾炎、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因此须积极治疗。患者平时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附近组织的疾病,饮食宜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一旦本病成为诱发其他疾病的病灶,或有其他手术指征时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乳蛾”的范畴,急性扁桃体炎相当于“风热乳蛾”,慢性扁桃体炎相当于“虚火乳蛾”。风热乳蛾多因气候骤变,寒热失调,肺卫不固,致风热邪毒乘虚从口鼻而从侵喉核,或因过食烟酒等,脾胃蕴热,或因外感风热失治,邪毒乘热内传肺胃,上灼喉核,发为本病;虚火乳蛾多因风热乳蛾或温病之后余毒未清,邪热耗伤肺阴,或因素体阴虚,加之劳倦过度,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蒸喉核,发为本病。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肺经风热型:证见发热畏寒,咽痛,咳嗽,苔白或黄,脉数。 2.肺胃蕴热型:证见高热畏寒,咽痛剧烈,吞咽困难,口渴引饮,口臭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洪数。 3.热毒内盛型:证见高热不退,咽痫有增无减,伴同侧耳痛,吞咽困难,苔黄质红,脉洪数。 4.虚火上炎型:证见咽干口燥,咽部似有物堵塞感,干咳,伴手足心热,或气短,腰酸,苔少,舌红,脉细数。 5.肾阴虚型:证见口燥咽干,人暮尤甚,且有灼热微痛,异物感,伴五心烦热,头晕,不易耐劳,喉核及四周发红,喉核上有黄白色脓栓挤出,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6.肺脾气虚型:证见咽干,刺痒,微咳,痰少而粘,咯吐不出,人寐头上汗多,喉核暗红连及周围,喉核上有白色点状短痕,或乳酪样脓栓挤出,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 一、可选用的西药 1.急性扁桃体炎: (1)全身治疗:本病多为链球菌感染,抗生素首选育霉索,青雷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林可霉素等。高热头痛及全身酸痛者可选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剂。经2—3日治疗后如病情无好转,则应考虑是否病毒或其他细菌感染,改用抗病毒药、敏感抗生京或磺胺类药物,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2)局部治疗:可选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不是,是咽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咽、喉、鼻部粘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形成。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  [病原学]  白喉杆菌或称白喉状杆菌,革兰染色阳性,长约3~4μm,宽0.5~1μm,无芽胞、荚膜和动力。菌体直立微弯曲,一端或两端膨大呈鼓槌状,涂片上常呈V、L、Y字形排列。用特殊染色,如奈瑟(Neisser)染色,菌体着色不匀,有兰黑的异染颗粒。白喉杆菌在血清培养基或鸡血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亚碲酸钾的培养基上菌落呈黑色或灰黑色扁平圆型隆起。按其菌落的形态差异及生化反应特性,将该菌分为重型、轻型及中间型。三型均能产生外毒素,一般认为重型和中间型引起的病情重,发生神经麻痹者较多,且病死率高。但近年报道轻型菌引起的重症患者不比重型菌引起的少。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携带产毒基因的噬菌体,才具有合成毒素的能力。细菌的产毒能力由噬菌体基因控制,侵袭能力则由细菌基因控制。白喉外毒素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但不够稳定。  本菌对干燥、寒冷及阳光低抗力较其他非芽胞菌要强,在干燥假膜内存活2个月,在水和牛奶中可活数周;随尘埃播散,若暴露于直射阳光下经数小时才被杀死;但对热及化学消毒剂敏感,56℃10分钟;在0.1%升汞、5%石碳酸和3~5%的来苏溶液中,均能迅速被杀灭。  期仅2~3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谁能告诉我喉咙里长了不明白色物体是什么?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谁能告诉我喉咙里长了不明白色物体是什么?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最近开始发现喉咙里长了像溃疡的白色东西,奇怪的是既不痛又不痒,而且用手还能把它弄下来,然后就留下一个深陷的小坑,弄下来的白色物体用手一摁就烂了,然后发出恶心的奇臭.最奇怪的事,一段时间以后,又开始长了,这究竟是什么病,该怎么办呢?
…… 白喉(Diphtheria)……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中医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本病。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白喉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耐寒,耐干燥,在干燥飞沫中能生存24小时以上,在干燥伪膜中能生存数月,在水和牛奶中可存活数周。但加温56℃10分钟即可杀死。按其菌落形态的不同及对淀粉发酵的特点,白喉杆菌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但所产毒素相同。 传染源为病人与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以及食物传播并造成流行。多见于秋冬季节,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由于白喉类毒素的推广接种,成年患者相对增多,但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 现代医学病理: 白喉杆菌侵袭上呼吸道粘膜后,在表皮上皮细胞内增殖。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本病感受性增强。白喉杆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由外毒素对粘膜的损害,导致纤维蛋白、坏死细胞及白细胞、细菌凝结而形成伪膜。伪膜可见于鼻、咽、喉、结膜、耳、外阴、皮肤破损处等部位。外毒素吸收可引起寒热,头身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并发休克、心肌炎、神经麻痹、中毒性肾病、支气管肺炎以及肝脏、肾上腺皮质等脏器损害。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白喉病属温病范畴,中医学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有本病。郑梅涧《重楼玉钥》说:“白喉乃由热毒蕴结肺胃二经,复由肠寒,下焦凝滞,胃气不能下行,而上灼于肺,咽喉一线三地,上当其行,终日蒸腾,无有休息,以致肿且滞,溃见闭矣……”。 中医学认为,白喉的病因为温疫疠气或疫毒燥热时邪,当素体肺肾阴虚加之干燥气候的影响,如秋冬久晴不雨,则邪易从口鼻而入,直犯肺胃,酿成阴虚阳热而发病。《重楼玉钥》还提到“……或多服辛热之物,感能而发”的饮食因素。咽喉为肺胃之通道,外感疫病之毒,直犯肺胃,流过经络。疫毒与气血相搏,故红肿热痛,腐烂而成伪膜,以致气道不和或梗塞。热毒内陷心肾,耗阴伤气,以致酿成阴虚阳微之候(约相当于白喉性心肌炎)。热毒流注,阴损络伤,故致麻痹。邪毒痰浊,窒于喉间气管,使肺气的升降清肃功能发生障碍,轻者出现发热喘咳,干咳如吠,声音嘶哑等的痰浊窒盛证候;重者出现面色苍白,痰鸣唇绀,吸气困难等喉部梗阻证候。有的学者认为白喉发病多见于秋末春初,应属于伏气温病或伏温外加新感触发的范畴。白喉发病,其本在于手太阴肺经,其标在于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累及他经者,是火毒弥漫,传变五脏六腑的过程。如果肺中燥火久郁不解,三经本证未罢,更导致五脏俱虚。故可将白喉整个发病过程划分为邪盛与正虚两个阶段,前两型为邪盛,后二型为正虚。近年来,白喉症候趋于轻化,危重证候较少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多数为2~4天。 咽白喉:最常见,依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类型。 1. 普通型:起病较缓。有咽部疼痛或不适感,咽中度红肿,扁桃体上有片状假膜,呈灰色,周缘充血,假膜不易剥脱,用力擦去周围有渗血。常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有轻度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婴幼儿表现为不活泼、哭闹和流涎。 2. 轻型:咽部轻痛及红肿。假膜局限于扁桃体,其一侧或两侧有点状或小片状假膜。全身症状有低热、乏力。 3. 重型:普通型未及时治疗,假膜迅速扩大,由扁桃体扩展至悬雍垂、软腭、咽后壁、鼻咽部和喉部。假膜厚,边界清楚,呈灰黄色或黑色,周围粘膜红肿明显。扁桃体明显肿大。颈淋巴结肿大、压痛,周围组织可有水肿。全身症状严重,有高热、面色苍白、高度乏力等。常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4. 极重型:起病急。假膜范围广泛,多因出血而呈黑色。扁桃体和咽部高度肿胀,阻塞咽门,影响呼吸,或因有坏死形成溃疡,有腐臭气息。颈淋巴结肿大,软组织水肿明显,形如“牛颈”。全身中毒症状极重,有高热、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粘膜出血。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奔马律等。 喉白喉:多为咽白喉向下蔓延所致,原发性少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梗阻症状,有声音嘶哑或失音、呼吸困难、犬吠样咳嗽、呼吸时有蝉鸣音。梗阻严重者吸气有三凹征,并有惊恐不安、大汗淋漓、发绀,甚或昏迷。如未及时作气管切开,常因窒息缺氧和衰竭而死。假膜也可向下延至气管、支气管,形成气管、支气管白喉。此时呼吸困难更重,气管切开后,一度缓解的呼吸困难短期内再度加重,假膜如被吸出或咳出后,呼吸困难立即减轻或缓解。 鼻白喉:见于婴幼儿,多与咽、喉白喉同时发生,单纯性鼻白喉很少见,主要表现为鼻塞、流粘稠的浆液性鼻涕,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结痂,经久不愈,鼻中隔前部有假膜,张口呼吸等。继发性鼻白喉,除上述表现外,中毒症状较重。 其他部位白喉:皮肤白喉见于热带地区,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表面复有灰色膜状渗出物,病灶多在四肢,无中毒症状。其他如眼结膜、耳、口腔前部、女孩外阴部、新生儿脐带、食管和胃等,也可发生白喉,但极少见。 并发症: 1. 中毒性心肌炎:最常见,发生率约10%,心电图异常者可达25%左右。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心电图检查有心肌损害、传导阻滞等改变。 2. 周围神经麻痹:多见于病程第3~4周。主要侵犯颅神经,以舌咽神经受损引起的腭咽肌瘫痪最为常见。此外,可见眼肌、面肌、四肢远端肌、肋间肌、膈神经肌、膈肌等瘫痪。白喉引起的神经麻痹,一般可在2-3个月内恢复,不留后遗症。 诊断: 1. 流行病学:当地有流行史,秋冬季节高发,患者属易感者。 2. 临床表现:(参前) 3.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化验:用2%亚碲酸钾溶液涂抹在伪膜上,20分钟后伪膜变为黑色或深灰色为阳性,提示棒状杆菌感染。 细菌培养:取伪膜周缘分泌物作涂片和培养,检查白喉杆菌。 免疫学检查:白喉杆菌毒素试验及毒力试验均呈阳性者应视为白喉病人,毒力阴性者为带毒者。二者均阴性则可否定本病。 鉴别诊断: 1. 急性扁桃体炎:本病较白喉起病急,热度高,咽痛剧烈,红肿显著,扁桃体上的点或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松散易剥去且不易出血。 2. 鹅口疮:多见于消化与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婴幼儿,多不发热,膜洁白象豆腐渣,且多在口腔前部涂片可检见念珠菌。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咽部也可有白膜,但症状多轻,且血片可发现异常淋巴细胞增高(10~30%或绝对值在1×109/升以上),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4. 其他:咽白喉应同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的咽炎相鉴别,喉白喉应同急性喉炎、喉头水肿、气管异物相鉴别,鼻白喉应同慢性鼻炎、鼻内异物鉴别。 现代医学疗法: 1. 一般护理:严格隔离,不少于7天,卧床休息2~4周,有心肌损害时应延长至4~6周甚至更长。对患者用过的器皿煮沸15分钟消毒,或用2%来苏浸泡。烦躁不安者,可给镇静剂,如注射硫酸镁。给予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饮食与维生素B、C,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2. 药物治疗: 白喉抗毒素:宜早期、足量。依据病情轻、中、重不同,剂量分别为2~6~10单位,肌肉注射。注意使用前进行皮试: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后取0.1ml注于前臂屈侧皮内,15~30分钟后无过敏反应(红肿)方可应用,过敏者须先做脱敏治疗。 抗生素:青霉素40~80万单位肌注,2次/日。也可用红霉素、四环素,或联用。 其他:中毒症状严重患者酌用皮质激素;并发心肌炎患者静注高渗糖、能量合剂、维生素C、B6等;喉梗阻患者可气管滴入α蛋白酶;出现神经麻痹患者者可用B族维生素B1、B6、B12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 疫毒犯肺型: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咽喉出现伪膜,舌红苔薄白略干,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除瘟化毒饮加减。 桑叶10克,葛根30克,生地20克,山豆根15克,黄芩12克,贝母12克,土牛膝12克,沙参12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2. 疫毒化火型: 症状:壮热心烦,咽干疼痛,咽喉伪膜迅速蔓延,色黑,颈肿显著(“牛颈”),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解毒清热,泻火救阴。 方药:白虎汤、犀角地黄汤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生石膏20克,知母12克,生地20克,水牛角1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板兰根20克,玄参15克,银花15克,山豆根15克,牛蒡子12克,甘草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3. 肺气阻遏型: 症状:伪膜迅速增大,咽干喉紧,犬吠样咳嗽,喉间有痰,呼吸急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痰通遏,解毒利咽,清热泻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克,杏仁12克,石膏15克,甘草9克,浙贝母12克,山豆根15克,葶苈子10克,川军10克(后下),土牛膝根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可配服竹沥膏、鲜竹沥水。 4. 阴虚肺燥型: 症状:咽干口燥,伪膜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生地2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浙贝母12克,黄芩12克,山豆根15克,土牛膝15克,板兰根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5. 心肾亏损型: 症状:面色苍白,精神麻木,心悸胸闷,舌淡苔白,脉结代或数急。 治法:养阴复脉,补气固脱。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阿胶12克(烊化),麦冬12克,生地20克,麻仁15克,瓜蒌15克,薤白12克,五味子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6. 毒窜经络型: 症状:语塞咽梗,呛咳或口眼歪斜,肢体瘫痹,舌淡红、苔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舒筋活络。 方药:养正汤加减。 熟地20克,首乌15克,玉竹12克,麦冬12克,山药30克,白芍12克,桑枝10克,木瓜12克,鸡血藤15克,丹参2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去查个CD4吧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喉咙里面长了很多白色像口疮一样的东西
喉咙里面长了很多白色像口疮一样的东西
健康咨询描述:
嗓子疼昨天晚上就只是觉得干痒总觉得嗓子里卡了东西还咳嗦今天就看见嗓子里面长了很多像口疮一样的白色东西前段时间一直发低烧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擅长: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4892次
&&&&&&病情分析:&&&&&&结合患者的年龄和描述的问题症状考虑应该是化脓性扁桃腺炎的可能性较大的。其发生和个人体质、感染等有关系&&&&&&指导意见:&&&&&&建议患者适当多饮水,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热性食物。目前的情况下可以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利咽解毒颗粒治疗
擅长: 内科妇科疑难杂症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2416次
&&&&&&病情分析:&&&&&&以上的症状,一般考虑是咽喉炎引起的症状,与上火有关系的,全方面的对症治疗,及时的自我调理。&&&&&&指导意见:&&&&&&首先需要注意个人的调理,可以服用慢咽舒宁冲剂银黄颗粒或者清热解毒颗粒之类的药物,或者可以用胖大海泡茶喝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3385次
&&&&&&根据描述可能是扁桃体炎。建议就医检查确定。.少食辛,辣,炸,炒之属热性之品.如辣椒,生姜,炸油条,烧饼,饼干,快餐面等.同时海鲜及冰冻鱼,鱿鱼,虾米等咸海产品容易刺激透发炎症,这类食品最好不食.饮食多样化.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如平果,新青菜,菠菜,胡萝卜等.&&&&&&以上是对“喉咙里面长了很多白色像口疮一样的东西”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参考价格:18.2
参考价格:15
参考价格:15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清肺利咽,解毒退热。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咽...
参考价格:¥18
本品用于清热,解毒,消炎。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
参考价格:¥12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
赞赏:医生
医生,随时向其咨询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1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喉咙里长白色的东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