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症状有哪些反应以什么症状最常见

食物过敏反应
根据美国过敏反应和免疫学会及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的定义,食物不良反应(adverse food
reaction)是指食物或食物添加剂引起的任何不利反应,其中由免疫学机制引起的称为食物过敏(food
allergy),由非免疫学机制引起的称为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食物过敏包括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包括食物的药理学作用、食物处理不当导致的食物中毒、代谢异常等,例如咖啡因引起肠激惹,酪胺引起恶心、呕吐、头痛,鲭鱼引起组胺中毒,金葡菌引起食物中毒,乳糖酶缺乏引起乳糖不耐受,苯丙酮尿症等。
二、流行病学
食物过敏反应的发病率与以下因素有关(1)地域与饮食习惯,例如花生过敏主要见于美国,北欧、北美沿海地带的贝壳类,法国的芥末,意大利的海鲜和牛奶;新加坡的燕窝;(2)年龄段,如婴儿期牛奶、鸡蛋过敏常见,而成人则常见坚果、鱼类和甲壳类;(3)
食物过敏反应的诊断标准。
1、遗传因素:食物过敏反应的发生具有遗传性和种族性。父母中一方有食物过敏反应史其子女的患病率为30%-40%,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变应性疾病,子女患病率可高达60%-80%。
2、食物过敏原:包括食物致敏蛋白和食品添加剂。食物致敏蛋白多为水溶性糖蛋白,热稳定,耐酸,耐蛋白水解酶,分子量Dalton。食物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其中人工色素、香料引起的过敏反应较常见,多为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
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第23 次会议公布了8 种常见和160
种不常见的致敏食品,8种高致敏性食物包括:蛋、鱼、贝类、乳、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其他食品如猪肉、牛肉、鸡、玉米、番茄、胡萝卜、芹菜、蘑菇、大蒜、甜辣椒、桔子、菠萝、猕猴桃,芥末、酵母诱发的过敏反应较少。我国常见致敏食物主要有鱼、虾、蟹、乳类、蛋类、蘑菇、坚果、草莓、芒果、桃子、麦类、可可等。较少见的引发过敏反应的食物包括猪肉、大米、白菜、黄瓜、冬瓜等。
食物的抗原性可因冷冻、加热、烹调等发生改变,可降低、消失或增加。
3、患者反应性:机体被食物过敏原致敏后具备特异反应性,反应的轻重取决于患者被致敏的程度。
4、食入量:食入量对食物过敏反应程度的影响,取决于致敏食物的抗原性和患者的致敏状态。严重致敏时,微量食物就能产生严重反应,轻度致敏时,少量或单一接触不产生症状,大量接触或同时食用两种或多种致敏食物时,才引发临床症状。机体在高敏状态下,对某些平时不过敏或与致敏食物不相干的食物也产生过敏反应称为多价过敏。
5、食物交叉反应:不同食物间可存在共同抗原决定簇,使食物过敏原具有交叉反应性。动物类食物交叉反应主要存在于牛奶和羊奶之间、鱼类之间等同类食物间,而同种属如牛奶和牛肉,鸡蛋和鸡肉之间很少发生。植物类食物的交叉反应性比动物类强,在不同的目、科、属之间都可能发生,比如花生过敏者会对其它坚果和桦树花粉过敏,大豆过敏者对豆科植物的其他种属如扁豆、苜蓿等过敏,桦木花粉过敏者对其它目科属的苹果、榛子、桃、杏、樱桃、胡萝卜、芹菜等过敏,蒿属花粉过敏者对伞形目蔬菜如芹菜、茴香、胡萝卜和香料过敏等。
6、解剖因素:胃肠道黏膜屏障系统可限制完整蛋白质过敏原侵入,分泌型IgA(SIgA)与食物过敏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限制胃肠道对食物过敏原的吸收。当消化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或SIgA缺乏时,食物过敏原就可以通过肠黏膜。婴幼儿食物过敏反应发病率高与小儿消化道SIgA缺乏,屏障功能差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SIgA增多,消化道粘膜逐渐成熟,食物过敏反应的现象也会逐渐好转。
7、其他因素:消化道炎症致胃肠黏膜损伤,增加其通透性,可使肠道过敏症发病率增高。
四、发病机制
1、IgE介导
与其它I型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相同,食物抗原首先激活消化道、呼吸道固有膜结缔组织内的浆细胞,后者产生大量的IgE抗体,这些食物特异性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食物抗原再次进入体内,并与结合了特异性IgE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使其脱颗粒引起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介质释放,进而引起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产生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等一系列局部或全身速发型过敏反应症状。肥大细胞还可释放白三烯(LTB4)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前列腺素D2(PGD)和多种细胞因子,在IgE介导的迟发超敏反应中发挥作用。重复摄入某种食物抗原,可刺激单核细胞分泌组胺释放因子(HRF),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
2、非IgE介导
有些食物抗原与IgG、IgM、IgA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如牛奶诱发的血小板减少,肠出血、疱疹样皮炎、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食物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可能是细胞介导的IV型超敏反应所致,发病机制与其它类型接触性皮炎相同。可能与皮肤表皮细胞膜的载体蛋白以及表皮内抗原递呈细胞即Langerhans细胞有关,Langerhans细胞与食物抗原结合并将之携带到局部淋巴结,致使T淋巴细胞致敏,最终使机体致敏。当致敏后的个体再次接触食物抗原时,Langerhans细胞再次与致敏因子结合,并与已经特异性致敏的T淋巴细胞作用,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
食物过敏反应发生时,反应部位或器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分泌物增多和平滑肌痉挛等,致使其所接触的表皮粘膜表层出现充血、水肿,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聚集,在全身各处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变应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病在肠道粘膜层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无血管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食物过敏反应引起的麸质敏感性肠病可见小肠绒毛萎缩,肠固有膜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疱疹样皮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皮肤的真皮乳头顶部可见IgA及补体C3呈颗粒状沉积。
六、临床表现
根据进食至出现症状的时间长短,食物过敏反应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两种类型。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系IgE介导的严重过敏反应,临床上并不少见。起病急而凶险,可在接触食物几秒至几小时内出现临床症状,甚至在食物剥皮或烹调过程中吸入气味,就会出现剧烈反应。主要发生在皮肤、消化道和呼吸系统,常见颜面及全身皮肤充血水肿、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大片风团样皮疹,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及心电图改变、甚至出现休克等症状。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进食数小时或者数天后,症状相对要轻。常见咳嗽、哮喘、局限性水肿、口腔溃疡、腹痛、腹泻、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接触性皮炎等急性期症状,如果不能彻底调节饮食,反复发作可以转为慢性病临床表现。
根据反应部位临床表现可归纳为:
1、皮肤症状:是食物过敏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最容易出现在颜面部、颈部、耳部等部位,单独出现或与呼吸道、消化道等全身症状同时出现,速发和迟发型反应中都可以发生。主要表现为:颜面充血、水肿,结膜充血、球结膜水肿、流泪,颈部皮肤、口唇、舌、口腔粘膜及全身皮肤充血、水肿,口腔粘膜溃疡,全身皮肤起风团样皮疹或局限性红斑上有丘疹、丘疱疹、糜烂、苔藓样变、皮屑、搔痕等湿疹样皮疹。急性食物过敏反应以局限性水肿、荨麻疹多见,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过敏性紫癜样皮疹。慢性食物过敏反应以湿疹、口腔溃疡多见。
急性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局限性充血水肿、界限清晰,上有丘疹、丘疱疹、渗出、糜烂等。临床上常见的食物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多是亚急性、慢性皮炎表现,红肿、渗出不明显,皮肤粗糙,可有丘疹,少许皮屑及明显搔痕,好发于颜面、手、前臂等处。
2、胃肠道症状:单独或与皮肤症状同时发生。急性食物过敏反应以胃肠道烧灼样不适,很快出现痉挛样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慢性结肠炎,长期反复粘液、稀水样便、血便,可以引起营养不良、贫血。口腔溃疡多为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反应,常见于糖分较多的水果、坚果、辛辣食物过敏反应。体格检查可出现口腔黏膜溃疡,腹部可有压痛,叩诊鼓音,肠鸣音亢进等,变应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病可见肠型。
3、呼吸系统症状:主要有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咳嗽、喉头水肿时出现声音嘶哑、喉头紧迫感、犬鸣样咳嗽、咳白色泡沫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哮喘等。主要体征有鼻粘膜苍白水肿,鼻甲水肿,大量浆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会厌、声带充血水肿,可闻及喉鸣音;哮喘时患者端坐呼吸,口唇发绀、三凹征阳性,叩诊清音,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等。呼吸系统症状多与皮肤、心血管症状同时出现。
4、心血管症状:心率加快、心律失常、S-T段改变,血压下降、休克等,多发生在重症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反应,多与皮肤、呼吸系统症状同时出现。
5、其它症状:食物过敏反应还可以引起偏头痛、抑郁症、遗尿、膀胱炎、过敏性紫癜、变应性血管炎等临床表现,有些反复发作的一侧性头痛与小麦、乳制品、花生、巧克力、柑橘类水果、酒精、油炸等食物过敏反应有关,是颅内血管痉挛引起,多伴有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耳鸣、眩晕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出血性膀胱炎多发生于食入特殊食物后。个别女性患者出现阵发性宫缩样腹痛,是食物过敏反应腹型荨麻疹的特殊表现。
几种特殊类型食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1、婴儿食物过敏反应:发生在出生后2-4周。是牛奶、豆奶过敏所致。临床表现为婴儿阵发性烦躁不安,痛苦啼哭,排气多,哭叫可在排气后缓解。体征:患儿呈痛苦表情,腿蜷缩,腹膨胀,压痛,叩诊鼓音,肠鸣音亢进。
2、非IgE介导的小肠结肠炎:多在出生后1周-3月发病,临床表现为婴儿摄入牛奶过敏原1-2
h出现呕吐,5
h后出现腹泻。体征:患儿营养状况差,贫血表现,可有轻度或重度发育不良,腹部压痛,无反跳痛。便潜血阳性,可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皮肤点刺试验和SIgE的检查均为阴性。通常患儿12-24月后便可耐受食物。
3、口腔(黏膜)过敏反应综合征(oral allergy
syndrome,OAS):是局限于口咽部的接触性荨麻疹,少儿多见。表现为进食某种或几种新鲜水果或蔬菜的同时或不久出现口腔黏膜瘙痒和(或)唇、舌、上腭和喉水肿。常见致敏食物有桃、苹果、李子、杏、柠檬、西瓜和香蕉等。多发生在豚草、蒿属、桦树花粉症患者或提示以后可能发生花粉症者,与花粉、水果、蔬菜间交叉反应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唇、舌、上腭剧烈瘙痒,舌头肿胀、活动障碍,喉头堵塞,呼吸困难。体检可见唇、上腭局限性水肿,舌水肿,会厌、声带充血水肿、喉鸣音等。
4、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既往称为过敏性湿疹,具有湿疹的临床表现,易患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常有明确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婴儿期呈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状,好发于面颊部及额部;儿童期及青年期则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状,好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腘窝;或呈痒疹状,则好发于四肢屈侧。
5、乳糜泻:又称为麸质敏感性肠病,是特异性体质对小麦、燕麦、裸麦、大麦等麸质中的醇溶性蛋白质过敏,多见于6个月-2岁的儿童,主要表现为腹泻或纯脂肪泻、腹胀、体重减轻,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受损小肠病变范围,严重时可出现重度营养不良临床表现。血清麸质特异性IgA抗体测定:抗肌内膜抗体(EMA)抗麦胶蛋白抗体(AGA)和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Anti-tTG)抗网硬蛋白IgA升高。肠道内窥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腺体增生及广泛淋巴细胞浸润,常年乳糜泻可提高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禁食麸质食物后,患者血清EMA、AGA、Anti-tTG、抗网硬蛋白IgA可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6、变应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病(Eosinophil-associate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EGIDs):包括嗜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特征为胃肠道单一或多个部位出现高水平的嗜酸性粒细胞分布。发病可能由IgE和迟发型Th2反应混合介导。诊断包括三方面:(1)临床症状:一般包括发育迟缓、吞咽困难、呕吐、腹痛和腹泻;(2)病理学检查结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量、部位,相关病理学异常(如嗜酸性粒细胞微脓肿、上皮隐窝的破坏、基底层上皮细胞增生、固有层纤维化等);(3)排除其他各种可能引起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治疗则主要为饮食治疗和抗炎治疗(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
7、吸入性食物过敏反应:是IgE介导的I型过敏反应,多发生在面粉加工等特殊环境和(或)食品加工等特殊职业人员。食物过敏原通过吸入引起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眼痒、结膜充血、流泪,咳嗽、哮喘等症状。主要是食物加工中挥发出的气溶胶蛋白所致,其次是环境中的污染物或特殊芳香气味所致。主要致敏食物是面粉,其次可见:咖啡豆、大蒜、蘑菇、蓖麻子、调味品、鸡蛋清和甲壳纲动物(海鲜)等。柚子皮内挥发性精油引起吸入性食物过敏反应,出现哮喘、颜面部水肿等临床表现,近年来也屡有报道。吸入性食物过敏反应患者多数只在吸入时发生反应,而能够食入,少数患者过敏反应发生在进食过敏食物时。气道激发试验可以准确诊断出致病原因。
8、食物依赖性运动诱导性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FEIAn):是特异性体质摄入过敏食物前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引起的特殊类型食物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原以小麦、虾、蟹、乌鱼和贝类为多见。剧烈运动较易诱发。轻度表现为口腔粘膜瘙痒、颜面潮红、口唇局限性水肿,皮肤起皮疹,伴有鼻塞、喷嚏、恶心、呕吐等。中度除皮肤表现外,咽喉部剧烈瘙痒、咳嗽、伴有反复呕吐、腹痛、心率加快,精神焦虑。重度时除皮肤和消化系统症状与上述症状相同外,还可出现腹泻、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吞咽困难、哮喘、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和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休克等。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与特异性体质及进食相关致敏食物前后剧烈运动有关,进食而不运动或运动不进食都不会出现过敏反应。病史、皮肤试验、sIgE检测和运动激发试验可以明确诊断。
9、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分腹泻型(D-IBS)便秘型(C-IBS)和便秘腹泻交替型。病因尚不明确,与肥大细胞有关,研究发现腹泻型IBS过敏反应的机制既有IgE介导的速发反应,也有IgG介导的迟发反应,而便秘型IBS过敏反应的机制主要为IgG介导的迟发反应。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七、辅助检查
主要有皮内试验、皮肤点刺试验、食物激发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特异性IgG含量测定、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嗜酸细胞趋化因子及其他细胞因子的测定、肠道内窥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一)体内试验:皮内试验(intracutaneous test)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是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过敏原的筛选试验。
1、皮内试验:食物特殊处理后提取为过敏原浸液,注入真皮内与组织内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引起组胺等活性物质释放,受试局部皮肤产生风团及红晕反应,测定患者是否对被测试食物过敏原过敏。
阳性结果说明患者对该种食物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症状。阴性反应食物提示患者对其没有敏感性。
2、皮肤点刺试验:食物过敏原点刺液与皮内试验浸液配制不同,多由甘油提取,易于停留在皮肤。其适应证和临床意义同皮内试验。
3、新鲜食物点对点点刺试验(fresh food prick to prick
(1)适应症:国际过敏反应学会和临床免疫学会推荐用于检测蔬菜、水果引起的I型过敏反应。
(2)方法与结果判读:将新鲜食物汁液点在患者前臂屈侧皮肤上,然后点刺,或将点刺针先刺入新鲜食物后再点刺皮肤。高敏体质的点刺液要稀释后进行。组胺与生理盐水作阳性和阴性对照。点刺隆起皮丘直径对比阴性对照≥3mm为阳性,说明患者对该种食物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症状。
4、注意事项:
食物过敏原液与实际进食的食物具有一定的差异,皮肤试验尤其是新鲜汁液点刺试验有一定的假阳性率,比如:我国西红柿点刺阳性率高,但临床病史大多否认西红柿过敏史,与胃液消化改变了西红柿的抗原性及西红柿弱酸性汁液刺激有关。因此,食物皮肤试验阳性结果的诊断要与临床病史及sIgE检测结果相结合,方能做出准确诊断。l岁以下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患儿,皮肤试验常呈阴性。
(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
测定血清中sIgE,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尤其是对鸡蛋、牛奶、鱼和花生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食物过敏原,血清sIgE测定试验安全,阳性结果能够为食物过敏反应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1、适应症:用于高度怀疑食物致敏者或(和)不适应做皮肤试验者,如:特应性皮炎、湿疹皮损严重或不能中断抗组胺药物治疗的患者。
2、结果判读:
sIgE≥0.35IU/ml提示这种食物可能引起患者产生过敏反应。
3、sIgE试验假阴性:即患者本身有症状,但是检测出的sIgE水平很低或为零。原因:(1)患者症状较重,抗体大量消耗,因此检测sIgE浓度水平较低,甚至为“0”;(2)本试验只针对I型过敏反应中sIgE的检测,由IgA、IgG、IgM等相关抗体引起的食物过敏反应,检测则为阴性反应。
(三)血清特异性IgG测定:意义不明确。
(四)口服食物激发试验:包括开放式激发试验(open challenge
test)和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 food Challenge
1、开放式激发试验:开放式食物激发试验是医生和患者都知道测试食物的激发试验,根据情况可以在家中或在医院进行,主要应用于可疑食物数量大、可疑程度低、预期症状轻的食物过敏反应的筛查,医生指导患者以食物正常形态、正常进食量或指定剂量进食,予以激发食物过敏反应。
试验前患者须严格避免可疑食物,每日进食医师制定的由一些通常不易引起过敏反应的简单食物组成的基础食谱4-5d,(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患者在食物激发试验前,需禁食可疑食物l-2w),排空消化道内原有可疑致敏食物,保证患者没有症状且未用对症药物,于第6d进行激发试验。摄入可疑食物前应空腹,从安全剂量开始,每隔20-30min逐渐增加摄入量,直至总摄入量达到日常摄入量或出现反应剂量,摄入最后剂量后,患者需继续观察1-2
h。摄入每个剂量前后患者都要做好症状记录,如果在医院进行,医师要记录体征以及相关检测结果。
2、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DBPCFC):DBPCFC是目前国际诊断食物过敏反应疾病的“金标准”。
试验前禁食可疑过敏食物一周,遵循医师制定的基础食谱,DBPCFC前96h停用抗组胺药,前12h停用支气管扩张剂。激发食物和安慰剂都包被在胶囊中,安慰剂在外观和口味上与受试食物完全相同。双盲状态下给予激发食物或安慰剂,起始量10-50mg,每30min剂量加倍1次,直至最大剂量10g或出现临床症状。激发试验过程中或试验结束后2h内出现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症状,而相应的安慰剂未出现任何症状为DBPCFC阳性。
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有一定风险,测试前要对患者告知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和风险,签署特殊检查知情同意书。根据病史对患者的敏感程度进行评估,严格控制测试剂量,激发试验测试食物的总进食量不应超过平时进食量,因为激发试验是在空腹的状态下进行,更易于出现反应。。
(五)排除膳食试验:就是把临床可疑食物从患者的食谱中排除,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排除膳食务求彻底,所有可能含有排除食物成分的食物和可能引起交叉反应的食物都要排除,例如,怀疑致敏物为花生时,则所有可能含花生的食物如:花生豆奶粉、花生酱、饮料、糕点、奶糖、其它坚果、相关花粉等均需排除。一般排除4-5d最为合适。在这段时期内,残存在体内的致敏食物可以完全排除干净;第5d的中午,医师指导患者食入测试食物量,观察1h如果没能激发出症状,重复进行一次,仍不能激发出症状者,可排除该测试物致敏的可能性。出现鼻塞、鼻痒、流清涕、咽痒、咳喘、腹痛、呕吐、腹泻、皮疹、甚至血压下降等反应时为阳性结果。重度反应即可诊断,轻微反应需要过一段时间重复测试一次,重复性良好时提示所测试的食物是患者的致敏食物。排除膳食试验前也要对患者的敏感程度进行评估,严格控制测试剂量。
(六)气道激发试验是吸入性食物过敏反应气道高反应性(BHR)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物的量化测量及其相应的反应程度,判断BHR的程度,明确诊断环境、职业、食物等相关因素与食物过敏反应的相关性。曾发生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重症过敏反应者禁用。测试前停用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氯雷他定等)色甘酸钠及皮质激素类药物48h。停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盐酸丙卡特罗等)
当食物激发试验
FEV1较基础值下降≥
20%时,可判断为激发试验阳性,即气道反应性增高;吸入最大浓度或剂量后,指标仍未达上述标准,则为气道反应性正常,激发试验阴性。
(七)其他相关检测包括:分泌物嗜酸细胞、嗜酸细胞趋化因子及其他细胞因子的测定、肠道内窥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血常规、便常规等。
(一)食物过敏反应的诊断
1、询问病史、食物日记、临床检查。(询问病史的重点:发病前一切饮食;摄入食物的种类与数量;与发病的时间关系;临床症状;既往史;家族史;身体近况及运动、情绪、更年期等相关因素。)
2、皮肤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阳性结果,为食物过敏反应诊断提供依据,阴性结果要结合临床和激发试验做出诊断。
3、排除性膳食试验、开放式激发试验和DBPCFC,尤其DBPCFC阳性结果是国际诊断食物过敏反应的金标准。
4、其他实验室检查。
(二)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
1、患儿停止牛奶摄入后腹泻症状好转;
2、摄入牛奶48
h内出现腹泻症状;
3、3次牛奶激发试验有相似的发作特征;
4、每次激发试验后症状均有缓解。
(三)食物诱发的小肠结肠炎或结肠炎的诊断
1、反复腹泻的病史;
2、禁食致敏食物后症状缓解;
3、开放式激发试验。一般在服用食物后1-6小时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反应时出现脱水和低血压。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计数4-6小时后增加,粪便检查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四)麸质敏感性肠病的诊断
1、反复腹泻或纯脂肪泻、腹胀、消瘦等病史,多见于6个月-2岁的儿童;
2、血清麸质特异性IgA抗体测定:EMA、AGA、Anti-tTG、抗网硬蛋白IgA升高;
3、肠道内窥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小肠绒毛萎缩、腺体增生及广泛淋巴细胞浸润;
4、禁食麸质食物症状缓解。
(五)变应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病:见前述。
(六)吸入性食物过敏反应的诊断
1、病史,过敏症状发作与职业环境有关;
2、气道激发试验可以准确致病原因;
3、皮肤试验与食物sIgE检测阳性结果可以协助诊断。
(七)食物依赖性运动诱导性过敏反应诊断
1、病史、过敏症状发作与进食及运动有关;
2、皮肤试验和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反应;
3、进食-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八)IBS国际消化系病学会诊断
1、腹痛:(1)便后腹痛减轻;(2)腹痛与排便次数和粪便硬度有关。
2、排便障碍:(1)排便次数有变化;(2)粪便性状呈硬或干结或稀溏水样;(3)粘液排出。
3、常有腹胀或胀满感。此外尚有上消化道症状精神症状和全身其他症状。
九、鉴别诊断
食物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具有多样性和非特异性,应与其他消化系统过敏反应性疾病和非过敏反应性消化道和全身性疾病鉴别,如其他食物不良反应、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等。
1、食物的非特异性刺激:有些食物本身具有刺激性,任何人接触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呼吸系、消化系、皮肤等刺激症状。如辣椒、葱、洋葱、蒜、芥末等刺激粘膜引起流泪、喷嚏、流涕、咳嗽等非特异反应,并且诱发出原有的过敏反应症状,使其加重。例如,进食辣椒、嗅到油烟味、食物过咸或过甜使哮喘发作或加重;湿疹或特应性皮炎患者在饮酒或食辣椒、海鲜后,瘙痒、皮疹加重,甚至桃子、西红柿、西瓜等弱酸性汁液刺激皮疹加重等。
2、食物中毒:是进食被毒物污染或本身具有毒性的食物和(或)食物添加剂,在效应部位积累到一定量而产生的全身性疾病,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两大类。食入有毒食物毒蕈、河豚、生鱼胆等,或食物腐败变质产生的毒素,或食物沾染了有毒物质如砷汞、有机磷农药等引起。特点为同食者成批发病,症状相似;病情轻重与食入量多少呈正比;临床表现与有毒物质的毒理作用相关。比如豆角中含有的溶血素和毒蛋白成分,对人类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食用生豆角或未炒熟的豆角引起腹部不适,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
3、食物特异质反应又称特异性反应:是指个体对某些食物或药物特有的异常敏感反应。多与某些遗传缺陷有关,与食物过敏反应无关,是机体缺乏某种酶,使某种食物在体内代谢受阻而致。如体内缺乏6-葡萄糖脱氢酶,食入蚕豆尤其是新鲜蚕豆后,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
4、药理样食物反应:指食物及其衍生物和(或)食物添加剂中含有内源性药理作用样物质(如咖啡因、组胺等),摄入机体达到一定量后,产生的某种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及表现。如:花椒果实中花椒稀醇液,具有一定的局部麻醉作用,大剂量食入可以产生中枢麻痹反应。
5、食物耐受不良:指患者不能耐受食物的正常理化作用,或消化、吸收能力低下对正常食量食物的不耐受现象。例如,对酒耐受不良者饮入少量酒即出现皮肤潮红、心率加快;对脂肪消化能力差,进食牛奶就腹泻等。
6、胆碱能性荨麻疹:是饮酒、茶、运动、受热、情绪紧张使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引起颜面、躯干、上肢皮肤剧痒,皮疹大小2-3mm,周围绕以红晕。
7、假性食物过敏反应(food
pseudo-allergy):多指由于精神及心理因素引起的食物异常反应,其临床表现类似食物过敏反应,但不涉及过敏反应。
心理因素,完全是心理性反应,如果患者不知道所食食物的品种,就不会发生这种反应。
食物过敏反应的诊疗原则:明确过敏原因,禁食致敏食物。抗休克、抗过敏、食物调控是食物过敏反应疾病的基本治疗。食物特异性免疫治疗是食物过敏反应性疾病免疫防治的有效措施。
1、抗休克:对于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患者,诊断要准确,治疗要及时,避免应用可能加重过敏反应的药物。休克发生时要即刻给予0.1%肾上腺素0.3-0.5ml皮下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40ml内加入0.1%肾上腺素0.1-0.2ml静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持静脉滴注,如果休克还没有纠正可再给予0.1%肾上腺素0.1-0.2ml,肾上腺素通过β受体效应使支气管痉挛快速舒张,通过α受体效应使外周小血管收缩,还可以对抗部分Ⅰ型过敏反应的介质释放,是救治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重复应用数次,一般经过1-2次肾上腺素注射,多数病人休克症状在30分钟内逐渐恢复。若休克症状持续不见好转,要及早给与地塞米松注射液10-20mg或甲基强的松龙120-240mg静脉滴注,并及时补充血容量,首剂补液500ml快速滴入,成人首日补液量可达3000
ml。喉水肿发生时,0.1%肾上腺素0.5ml
地塞米松注射液2mg喉头喷入,可迅速缓解喉水肿症状,必要时气管切开。抗过敏的其它治疗常用的是扑尔敏8mg肌肉注射。去枕平卧、吸氧、头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些患者在出现速发反应后,缓解一段时间,可再次出现过敏症状,称为双相反应,应至少观察8h。
2、平喘:目前国际哮喘治疗原则提倡气道直接给药缓解症状,β2受体激动剂
(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和糖皮质激素(丙酸弗替卡松、布地奈德等)吸入剂是哮喘初起时的首选药物,能够迅速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强粘膜纤毛的清除活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消除支气管壁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减轻黏膜水肿,较少黏液分泌产生刺激性化学介质。当哮喘严重或哮喘持续状态时,患者无法吸入药物,静脉给药是最有效的缓解哮喘手段,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内加入0.25%氨茶碱注射液0.5g快速滴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或甲基强的松龙80-120mg静滴,一般在半小时内可以缓解哮喘。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减少半胱氨酰白三烯导致的气道微血管漏出、水肿及黏液分泌并引起气道嗜酸细胞渗出,对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代表药物如孟鲁斯特钠能减轻运动性哮喘及过敏原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3、皮肤过敏反应的治疗:急性期可以应用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静脉滴注抗过敏治疗,必要时地塞米松注射液5-10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口腔溃疡可局部应用溃疡散。皮肤急性充血、水肿、疱疹有渗出时,可局部湿敷3%硼酸液或生理盐水,无渗出时可外用炉甘石液。
4、非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的治疗:一般不主张长期用酮替芬、皮质类固醇预防。口服色甘酸钠对偏头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5、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尚未临床用于食物过敏反应患者。
6、避免摄入过敏食物是食物过敏反应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尤其是对花生、坚果类、鱼和甲壳类海产品过敏及麸质敏感性肠病患者往往需要终生禁食相关食物。即使是进行了SIT,也要慎食相关致敏食物。
食物运动性哮喘患者严格避免在摄入可疑食物前后剧烈运动,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出现食物运动性哮喘症状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吸入沙丁胺醇,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或地塞米松5mg肌注,症状不能缓解或出现中、重度反应时要及时注射肾上腺素0.3-0.5mg,症状仍不能缓解时,可重复注射,并迅速到医院就诊。运动前或长期小剂量口服654-2,气道喷入皮质类固醇药物可以有效防治哮喘的发生。
十一、患者教育、管理及随访
指导食物过敏反应患者对自身饮食习惯及周围环境加以调控,对食物过敏反应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1、代用品的选择:对牛奶过敏最好选择酪蛋白水解的低敏奶粉或豆类蛋白奶粉、马奶、豆浆作为替代品,还可采用米汁和油脂的混合物或鸡汤来替代。选择替代品时,要先进行激发试验。据报道大约有30%-40%对牛奶过敏的患儿会发生羊奶和豆奶过敏。
2、对食品进行深加工:烹调或加热可以使大多数食物过敏原失去抗原性,添加某种成分可以改善食品的理化性质、物质成分等。比如:牛奶高温20min或脱脂后或加入乳酸菌成为酸奶后,可以降低抗原性,使症状减轻或无反应;鸡蛋经过长时间的煮沸后,蛋清的抗原性降低。
3、母乳喂养婴儿3个月可以使特应性疾病高度危险的小儿(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患特应性疾病)哮喘的发病率减少30%-50%,而被动吸烟又可以使儿童哮喘发生率增加
30%。因此,提倡母乳喂养,父母不要吸烟,不要在室内养动物,母乳喂养过敏患儿时,要避免进食患儿敏感食物,避免过敏食物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引起婴儿过敏反应。
4、食物运动性哮喘患者要禁食明确过敏的食物,避免进食前后运动,运动中有不适感时,即刻停止运动,随身携带肾上腺素注射液,并掌握注射方法,遇到急性发作时能自救,或由旁人予以急救。
5、有重症反应病史,并且明确诊断为食物过敏反应的患者,教育患者要严格禁食过敏食物,对于一些反应性低的食物,要尽量避免混合摄入,尤其是鱼类、甲壳类、坚果类、乳制品、酒等抗原性强的食物;对于一些从未吃过的水果、海鲜等,要慎食,尤其是外地水果和进口食品,因为这些食物在运输过程中,要进行保鲜、防腐、食用色素等添加剂处理,有可能引起严重食物过敏反应。
告知患者具有交叉反应的食物亦应避免摄入:
花生VS桦木、梯牧草、艾蒿花粉
豌豆、大豆、豆类VS树坚果
牛奶VS羊奶
坚果VS其它坚果
桃子VS其它蔷薇科水果、嫁接水果
芹菜、茴香、胡萝卜、香料
6、临床医师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建立专科病历和患者就诊绿色通道,定期复诊,至少需要每年复查1次,以判断患者是否仍对该食物过敏反应。
十二、预后
食物过敏反应通过严格调控饮食,一般预后良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食物过敏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