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头痛是怎么回事三十二岁,怀孕将近三个月,出现头痛很厉害。下腹胀痛,腰部,背下部酸胀,现寝息难安,求解。

怀孕三个月了前两天有突发性晕倒是怎么回事?_百度宝宝知道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相关的病证,称为“妊娠病”。本章重点讨论的有:妊娠恶阻、妊娠心烦、妊娠气逆、妊娠咳嗽、妊娠失音、妊娠肿胀、胎水过多、妊娠癃闭、妊娠淋痛、妊娠眩晕、妊娠痫证、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坠胎、小产、滑胎、胎萎不长、胎Y不下和难产等。
妊娠之后,月经停闭,阴血偏聚于冲任,以营养胎儿,致使母体阴血不足,阳气偏亢。同时,由于胎体渐长,有碍于母体气机的升降,若孕妇一时未能适应这些生理变化,加之平素脏腑气血偏盛偏衰,或孕后复为饮食劳倦、情志、房劳、外邪所伤,则更易因之而罹病。
妊娠病的治疗应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原则强调治病与安胎并举,如母体有病,则主治其病,辅以安胎,病去而胎安,此即《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在临证用药之时,当特别注意妊娠禁忌,凡有毒、峻下、滑利、逐瘀、破血、耗散气的药物,都应慎用或禁用,即使非用不可,也应严格掌握剂量。去病应把握“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宜使用重剂。安胎则以补肾健脾为主,对于胎元不正,其势难留,或母体衰笃,病势难安,或胎Y腹中者,则安胎无益,应迅速下胎益母。
第一节 妊娠恶阻妊娠早期,约受孕四周之后,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厌食,或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若仅见轻微的厌食、择食、呕恶、嗜酸,而不阻碍进食者,不作病论,一般妊娠四周内自行消失。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因妊娠之后,血不足而气有余,气血不调,冲气上逆,胃气失于和降所致。常见的有脾胃虚弱、痰滞中焦、肝郁犯脾和气阴两伤四种。
一、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发而为病。
二、痰滞中焦 平素痰盛,或脾阳素弱,水湿不运,痰浊内聚,冲气挟痰浊上逆,胃失和降,发而为病。
三、肝郁犯胃 素性肝旺,或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发而为病;或肝郁化火,郁火上炎,肝胃失和,发而为病。
四、气阴两伤 恶阻日剧,呕吐频作,水食不入,气耗津伤,精血无源,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由于本病的主要病机在于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故治法上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大法,对于气阴两伤之证,当急以益气生津之法,并结合西医治疗。
一、脾胃虚弱「主证」 妊娠之后,呕恶不食,或闻食即吐,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脾虚气弱,胃失和降。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木香 砂仁 陈皮 半夏 生姜 大枣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大枣、甘草健脾和中;砂仁、生姜、半夏和胃降逆;陈皮、木香理气行滞。
若见烦渴,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者,此为胃阴受损之象。方中去生姜,加玉竹、石斛、麦冬、生地等生津养液之品;若见肢重畏寒,脘用腹胀闷,胃腹冷痛,舌淡苔白厚腻者,此为寒湿困脾之象,酌加草豆蔻、厚朴散寒燥湿,加公丁香以温中降逆止呕。
二、痰滞中焦「主证」 妊娠之后,脘腹满Y,呕吐痰涎,纳呆食少,心悸气短,四肢乏力。苔白滑腻,脉滑。
「病机」 痰浊中阻,胃失和降。
「治法」 运脾化痰,降逆止呕。
「方药」 蠲饮六神汤(《沈氏女科辑要》)加减。
橘红 石菖蒲 制半夏 茯神 旋复花 竹茹 白术 砂仁
本方为蠲饮六神汤去制胆星加竹茹、白术、砂仁。
方中半夏、旋复花、竹茹祛痰、降逆、止呕;砂仁、陈皮运脾行滞、上呕;石菖蒲祛痰化浊;白术健脾益气;茯神健脾燥湿,宁心安神。
若见心中烦热,喜食凉饮,苔黄腻,脉滑数者,此为痰浊化热之象,治宜清热化痰,降逆止呕,方易加味温胆汤(《医宗金鉴》)治之。
陈皮 制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实 竹茹 黄芩 黄连 麦冬 芦根
方中半夏、竹茹化痰降逆;茯苓健脾渗湿;陈皮、枳实理气行滞;黄芩、黄连清降胃气;芦根、麦冬生津清热;甘草和胃安中。
三、肝郁犯胃「主证」 妊娠之后呕吐酸水或苦水,头眩不食,伴见一组肝气郁滞⑼之症。
「病机」 木郁克土,肝胃失和。
「治法」 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竹茹麦门冬汤(《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加减。
竹茹 麦冬 砂仁 藿香 茯苓 白芍 公丁香 丝瓜络 甘草 白术 苏叶 乌梅
另用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熬药。
本方为竹茹麦门冬汤去山药、扁豆、冬瓜仁加白术、苏叶、乌梅。
方中竹茹、公丁香、伏龙肝降逆止呕;砂仁、藿香、苏叶和胃降逆;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胃;乌梅、白芍、丝瓜络平肝抑肝;麦冬养胃生津。
若见烦渴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者,此为郁火上炎之象,酌加黄连、栀子以清热降逆。若见满腹作疼,饮水入即吐,此为冲气上逆之重症,治宜平冲安胃,方易安胃饮(《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半夏30克,净青黛9克,赤石脂30克。
上药煎取清汁一大碗,调入蜂蜜60克,徐徐饮下,一次只饮一口,半日服尽。若服后吐仍未止或其大便燥结者,去赤石脂加生赭石30克;若嫌青黛微有药味者,亦可但用半夏、赭石。
四、气阴两伤「主证」 妊娠之后,呕吐剧烈,甚至呕吐带血样物,精神萎顿顿伴见一组气虚⑴和阴虚⑺之症。
「病机」 胃气上逆,气阴两伤。
「治法」 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方药」 增液汤(《温病条辩》)合生脉散(《内外伤辩惑论》)加味。
玄参 麦冬 生地 人参 五味子 竹茹 天花粉 芦根
本方为增液汤合生脉散加竹茹、天花粉、芦根。
方中人参、五味子益气;玄参、麦冬、生地生津裤液;竹茹降逆止呕;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之效。
本证为恶阻之严重阶段,必要时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若经治疗后仍未好转,甚至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黄疸等现象,可以终止妊娠。
第二节 妊娠心烦妊娠期间,孕妇烦燥不安,郁闷寡欢,心烦易怒或心悸胆怯者,称为“妊娠心烦”。前人习称“子烦”。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阴虚阳盛或情志化火,或痰火内蕴而致。
一、阴虚阳盛 素体阴虚,妊娠后血聚养胎,阴血益感不足,以至心阴亏虚,心火偏亢,扰动神明,发而为病。
二、肝郁化火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郁化火,上扰神明,发而为病。
三、痰火内蕴 胸中素有痰浊停滞,妊娠后阳气偏盛,阳盛生火,痰火互结,上把心神,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证有虚实之分。阴虚者,多烦而不满;肝郁者,多两胁胀痛;痰火者,胸满多痰。阴虚者,治以养阴清热;肝郁者,治以疏肝清热;痰火者,治以清热涤痰。
一、阴虚阳盛「主证」 妊娠后,心烦不宁,坐卧不安,伴见一组阴虚⑵之症。
「病机」 阴虚阴盛,热拢心神。
「治法」 养阴清热,安神除烦。
「方药」 人参麦冬散(《妇人秘科》)加减。
麦冬 茯苓 黄芩 知母 生地 炙甘草 竹茹 沙参 莲子心
本方为沙参麦冬散去人参,加沙参、莲子心。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养阴生津;知母、竹茹、黄芩、莲子心清热除烦;茯苓健脾养心;甘草和中调药。
若兼见心惊胆怯者,可冲服小量琥珀末;若大结者,酌加柏子仁;若口渴甚者,酌加芦根,天花粉。
二、肝郁化火主证妊娠之后,心烦易怒,郁闷寡欢,两胁胀痛,口苦,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
「病机」 肝郁化火,上拢心神。
「治法」 疏肝解郁,清热除烦。
「方药」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甘草 薄荷 栀子 黄芩 竹茹 香附子
本方为丹栀逍遥散去柴胡、丹皮、煨姜,加黄芩、竹茹、香附子。
方中香附子、薄荷疏肝解郁;当归。白芍补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栀子、黄芩、竹茹清热除烦。诸药合用, 共收疏肝解郁,清热除烦之效。
三、痰火内盛「主证」 妊娠之后,心胸烦闷,眩晕呕恶,脘闷纳呆。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痰火互结,上扰心神。
「治法」 清热化痰,除烦安神。
「方药」 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味。
黄连 半夏 瓜蒌 黄芩 浙贝母 竹沥
本方为小陷胸汤加黄芩、浙贝母、竹沥。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除烦;半夏和中化痰;瓜蒌、浙贝母、竹沥清化热痰。
若眩晕较甚或兼头痛者,酌加钩藤,夏枯草、菊杞。
第三节 妊娠气逆妊娠期间,孕妇胸胁胀满,呼吸不畅,甚或腹胀喘急,烦躁不安者,称为“妊娠气逆”,前人习称“子悬”。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素体脾虚肝郁或孕后起居不慎,胎气上扰而致。
一、脾虚肝郁 素体脾虚,或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气乘脾,以至气机升降失常,发而为病。
二、胎气上迫 起居失慎,把乱气机;或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逆乱,胎气受扰,逆而上迫,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证以肝郁脾虚为多见,亦有以气逆上迫为主者,治以行滞健脾,调畅气机为主。
一、脾虚肝郁「主证」 妊娠之后,胸胁胀满,呼吸不畅,烦躁不安,坐卧不舒,腹胀纳呆。苔薄白或微腻,脉弦滑。
「病机」 脾虚肝郁,气机不畅。
「治法」 疏肝健脾,理气行滞。
「方药」 紫苏饮(《普济本事方》)加减。
大腹皮 人参 陈皮 白芍 当归 紫苏 砂仁 沉香
本方为紫苏饮去川芎、甘草,加砂仁、沉香。
方中紫苏、陈皮、大腹皮、沉香疏肝下气;当归、白芍补血柔肝;砂仁和胃降逆;人参健脾益气。
若见口苦,尿黄等热象,酌加黄芩、竹叶;若挟痰湿者,酌加竹茹、半夏、茯苓。
二、胎气上逆「主证」 妊娠之后,胸胁胀满疼痛,呼吸急迫,心烦,厌食。苔白或腻,脉弦或滑。
「病机」 气机逆乱,胎气上逆。
「治法」 调肝顺气,行滞降逆。
「方药」 五磨饮子(《医Y》)加减。
木香 沉香 枳实 乌药 砂仁
本方为五磨饮子去槟榔,加砂仁。
方中木香行滞理气;沉香、枳实降逆平喘;乌药调肝顺气;砂仁和胃降逆。诸药合用,具有调肝顺气,行滞降逆之功。
第四节 妊娠咳嗽妊娠期间,咳嗽频作者,称为“妊娠咳嗽”。前人习称“子嗽”。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肺阴素虚,虚火灼肺伤阴,或脾肺气虚,肾气不足,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或痰火犯肺,或外邪侵袭而致。
一、肺阴亏蚀 肺阴素虚,妊娠后阴血偏聚养胎,阴血愈呈不足,阴虚火旺,灼伤肺津,阴虚肺燥,肺失濡润,发而为病。
二、脾肺气虚 素体脾虚,精微不化,升降失常;或肺气虚弱,清Y不行,发而为病。
三、肾阴亏虚 禀赋素弱,妊娠后肾阴更虚,肾不纳气,开合失司,发而为病。
四、痰火犯肺 素体阳盛,阳热灼肺,或肝郁化火,上灼肺金,炼液成痰,痰火壅肺,肺失清Y,发而为病。
五、风寒束肺 妊娠之后,起居调摄失宜,外受风寒,风寒束表,肺失宣降,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证有表里虚实之分,当结合临床特征及舌脉情况予以鉴别。一般以肺阴亏蚀为多见。干咳无痰,日久不止,或痰少带血为肺阴亏蚀;咳嗽气短,神疲乏力为脾肺气虚;咳嗽失溺,腰酸无力为肾虚;咳吐黄痰为痰火犯肺;恶寒发热,清涕鼻塞为风寒束表。治疗时根据不同的证情,施以不同的治法,但对滑利降气之品,当予填用,以免碍胎。
一、肺阴亏蚀「主证」 妊娠期间,干咳频作,无痰或痰少,带血,伴见一组肺阴虚⒄之症。
「病机」 阴虚肺燥,肺失濡润。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 养阴清肺汤(《重楼玉Y》)加味。
生地 麦冬 甘草 玄参 浙贝母 丹皮 薄荷 白芍 桑叶 百部 黄芩
本方为养阴清肺汤加桑叶、百部、黄芩。
方中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生地、麦冬、玄参养阴润肺;丹皮、黄芩清热凉血;白芍养血敛阴;浙贝母润肺化痰;薄荷、桑叶、甘草清肺利咽。
若咳血较多,酌加藕节、仙鹤草、白茅根;若潮热较甚者,酌加地骨皮。
二、脾肺气虚「主证」 妊娠期间,咳嗽不已,咳甚则尿遗,不能自止,伴见一组脾气虚⒅和肺气虚⒃之症。
「病机」 脾肺气虚,升降失常。
「治法」 健脾益气,敛肺止咳。
「方药」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补肺汤(《永类铭方》)加味。
黄芪 甘草 人参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熟地 五味子 紫菀 桑白皮 罂粟壳
本方为补中益气汤合补肺汤加罂粟壳。
方中黄芪、人参、甘草、白术补益脾肺之气;当归、熟地滋补阴血;五味子、罂粟壳敛肺止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紫菀、桑白皮Y肺止咳;橘皮理气止咳。
诸药合用,具有扶脾益气,敛肺止咳之效。
三、肾气亏虚「主证」 妊娠期间,咳嗽频作,痰少或无痰,腰酸腹坠,咳甚则尿遗,伴见一组⒂之症。
「病机」 肾阴亏虚,气失摄纳。
「治法」 滋肾润肺,纳气止咳。
「方药」 左归饮(《景岳全书》)合九仙散(《医学正传》)加减。
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茱萸 款冬花 桑白皮 五味子 阿胶 贝母 乌梅 罂粟壳 麦冬
本方为左归饮去甘草、茯苓,九仙散去人参、桔梗,加麦冬。
方中熟地、枸杞、山茱萸、山药填充肝肾之阴精,以补肾纳气;阿胶、麦冬养阴润肺;五味子、乌梅、罂粟壳敛肺止咳;桑白皮清肺气,款冬花、贝母止咳化痰。诸药合用,具有滋肾润肺,纳气止咳之功。
四、痰火犯肺「主证」 妊娠期间,持续咳嗽,咯痰不爽,痰黄稠,面赤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痰火犯肺,肺失清Y。
「治法」 清肺泻热,化痰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统旨方》)加减。
黄芩 山栀 桔梗 桑白皮 贝母 知母 瓜蒌仁 橘红 茯苓 甘草 枇杷叶
本方为清金化痰汤去麦冬,加枇杷叶。
方中黄芩、山栀、知母、瓜蒌仁化痰止咳;茯苓健脾化痰;橘红理气运脾;甘草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具有清肺泻热,化痰止咳之效。
五、风寒束肺「主证」 妊娠期间,发热恶寒,咳嗽,伴见一组外感风寒⑸之症。
「病机」 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治法」 发散风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温病条辩》)
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橘皮 杏仁 大枣
方中苏叶、前胡解散表邪;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茯苓、半夏祛湿化痰;枳壳、橘皮理气宽胸;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具有发散风寒 ,宣肺止咳之功。
第五节 妊娠失音妊娠后期,不因外感而出现声音嘶哑甚或不能出声者,称为“妊娠失音”,前人习称“子Y”。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燥伤肺津,肺失濡养,或肾阴亏虚,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一、肺燥津伤 肺阴素虚,燥热内蕴,灼伤津液,肺失濡润,发而为病。
二、肾阴亏虚 肾阴素虚,妊娠后肾阴愈是不足,胎儿渐长,胞脉受阻,津液
不能上承,肺失濡润,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于肺肾,即《直指方》所谓“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病多发于妊娠后期,临床以肺肾精津亏损见证为主,治疗以滋养清润为大法。若因外感而失音者,治遇内科。
一、肺燥津伤「主证」 妊娠后期,音哑喉燥,伴见一组燥热伤津 21 之症。
「病机」 燥热伤津,声道失音。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方药」 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合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加减。
百合 生地 桑叶 甘草 胡麻仁 阿胶 麦冬 杏仁 枇杷叶 玄参 桔梗 木蝴蝶
本方为百合地黄汤清燥救肺汤去石膏、人参,加玄参、桔梗、木蝴蝶。
方中百合、桑叶、枇杷叶清燥润肺;阿胶、胡麻仁养阴润肺;生地、麦冬、玄参生津增液;杏仁、桔梗开宣肺气;木蝴蝶清肺开窍;甘草和中调药。
若咳痰不爽者,酌加浙贝母;若咳嗽较甚者,酌加黄芩、枳壳、马兜铃。
二、肾阴亏虚「主证」 妊娠八、九月,声音嘶哑,甚或声不能出,咽干喉燥,伴见一组肾阴虚⒂之症。
「病机」 肾阴亏虚,津不上承。
「治法」 滋肾益阴,润肺开音。
「方药」 增液汤(《温病条辩》)合麦味地黄丸(《医级》)加减。
玄参 生地 熟地 山茱萸 山药 丹皮 麦冬 五味子 诃子 木蝴蝶
本方为增液汤合麦味地黄丸去泽泻、茯苓,加诃子、木蝴蝶。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补益肝肾之阴精;丹皮清泻虚热;玄参、生地、麦冬生津增液,濡润娇脏;五味子、诃子敛肺开音,木蝴蝶清肺开音。
若伴见阴虚火旺之象,酌加黄芩、知母。
第六节 妊娠肿胀妊娠期间,肢体面目发生明显肿胀,小便量少,体重增加者,称为“妊娠肿胀”。由于肿胀的部位、轻重程度和时间早迟有所不同,前人有“子肿”、“子满”、“子气”、“脆足”、“ 皱足”等不同习称。如在妊娠后期, 出现轻度的足踝肿而无其它不适者,一般不作病论。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脾肾阳虚或气机阻滞而致。
一、脾虚湿阻 素体脾虚,或妊娠后饮食失节,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脾阳不足,水湿不运,溢于肌肤,发而为病。
二、肾阳亏虚 肾阳素虚,命火不足,或妊娠中后期,胎体阻滞,有碍肾阳敷布。阳虚不能化气利水,水湿泛滥,流溢肌肤,发而为病。
三、气郁阻滞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郁气滞,或妊娠中期胎体渐长,阻滞气机,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有水肿和气肿之分。水肿多为脾虚湿阻或肾阳亏虚,其肿按之凹陷,不易平复;气肿则为肝气郁滞,其肿按之随起。治疗时水肿治以温肾健脾行水;气肿治以理气行滞。在治疗的同时,当注意饮食调摄,以低盐为宜。
一、脾虚湿阻「主证」 妊娠期间,四肢面目浮肿,甚或肿及全身,按之凹陷,小便短少,伴见一组脾阳虚⒆之症。
「病机」 脾阳亏虚,水湿不运。
「治法」 健脾理气,温中行水。
「方药」 五皮散(《华氏中藏经》)合理中丸(《伤寒论》)加减。
生姜皮 桑白皮 陈皮 大腹皮 茯苓皮 人参 干姜 白术 苡仁 砂仁
本方为五皮散合理中丸去甘草,加苡仁、砂仁。
方中干姜、生姜皮温中散水;人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皮、苡仁健脾行水;砂仁温中理气;大腹皮行水消胀;桑白皮Y肺降气,通调水道;陈皮理气化湿。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理气,温中行水之功。
二、肾阳亏虚「主证」 妊娠后期,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小便短频,伴见一组肾阳虚⒁之症。
「病机」 肾阳不足,水湿泛滥。
「治法」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 真武汤(《伤寒论》)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味。
茯苓 白芍 白术 生姜 附子 猪苓 泽泻 桂枝 防己
本方为真武汤合五苓散加防己。
方中附子、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中散水;白术、茯苓健脾行水;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防己利水消肿;白芍配附子引药入阴,以开破阴结。
若见心悸气短,喘息不宁者,酌加苏子、五味子、葶苈子。
三、气机阻滞「主证」 妊娠中后期,下肢肿胀,甚或全身肿胀,皮色不变,按之随起,胸胁胀满,气急或脘闷食少,腹胀,小便量少。苔腻,脉弦滑。
「病机」 气机阻滞,湿浊内阻。
「治法」 理气行滞,利水消肿。
「方药」 四苓散(《明医指掌》)合天仙藤散(《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天仙藤(即青木香藤微炒) 香附 乌药 陈皮 紫苏 生姜 大腹皮 枳壳
本方为四苓散合天仙藤散去木瓜、甘草,加大腹皮、枳壳。
方中天仙藤、香附、乌药、枳壳、紫苏疏理气机;大腹皮行气利水;茯苓、白术健脾渗湿;猪苓、泽泻利水消肿,陈皮运脾理气;后姜和胃散水。诸药合用,具有理气行滞,利水消肿之功。
第七节 胎水过多妊娠中、后期出现腹大异常,胸闷喘急者,称为“胎水过多”。前人习称“胎水肿满”。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素体脾虚,或妊娠之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损伤脾节,或泄利日久,脾阳受损,以至脾运失司,水湿聚于胞中,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以脾虚水停为多见,治疗宜养血安胎,健脾利水。
由于本病常伴见胎儿畸形或死胎,当立即采取措施终止妊娠。
「主证」 妊娠中、后期,腹部迅速异常胀大,胸闷气短,心悸喘逆,小便量少,腹胀纳呆,或见肢面浮肿,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滑。
「病机」 脾虚不运,水渍胞中。
「治法」 健脾利水,养血安胎。
「方药」 鲤鱼汤(《千金要方》)加味。
鲤鱼 白术 生姜 白芍 当归 茯苓 黄芪 泽泻 橘红 砂仁
本方为鲤鱼汤加黄芪、泽泻、橘红、砂仁。
方中鲤鱼行不消肿;黄芪益气;白术、茯苓、橘红健脾渗湿;泽泻利水消肿;砂仁、生姜温中行滞;当归、白芍养血安胎。
若脘腹胀满较甚者,酌加檀香、香附、紫苏;若阳虚较甚者,酌加桂枝、炮姜。
第八节 妊娠癃闭妊娠期间,小便癃闭不通,甚则小腹胀满疼痛,心烦不得卧者,称为“妊娠癃闭”。前人习称“转胞”。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气虚或肾虚,胎气下坠,膀胱水道不通而致。
一、中气不足 素体脾虚,中气不足,妊娠后期胎体渐长,气虚无力举胎,胎压膀胱,发而为病。
二、肾气不足 肾气素虚,妊娠后,肾气愈显不足,无力系胞,胎压膀胱,或肾虚化气不行,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以虚证多见,治疗以益气升提,化气益肾为主,不可妄用通利之品,以防损伤胎元。
一、中气不足「主证」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小腹胀满,疼痛,或尿意甚浓,频频解便而量少,心烦不得卧,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中气不足,举胎无力。
「治法」 补中益气,升陷举胎。
「方药」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味。
黄芪 甘草 人参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桔梗 桂枝 通草
本方为补中益气汤加桔梗、桂枝、通草。
方中黄芪、甘草、人参、白术补中益气;当归养血安胎;桔梗、橘皮开启肺气;桂枝、通草化气利水;升麻、柴胡升陷举胎。诸药合用,具有补中益气,升陷举胎之功。
二、肾气不足「主证」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小腹胀满疼痛,或尿频量少,坐卧不安,腰膝酸软。舌淡,脉沉滑无力。
「病机」 肾气不足,气化不利。
「治法」 补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 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茯苓 桂枝 菟丝子 巴戟
本方为肾气丸去丹皮、附子,加菟丝子、巴戟。
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补益肝肾;巴戟温肾助阳;泽泻、茯苓利尿行水;桂枝化气行水。诸药合用,有补肾助阳,化气行水之功。
【外治法】
本病除了用以上以药物治疗外,还应结合下面简易疗法:
㈠ 取嚏、探吐法:用消毒棉签或鹅翎向鼻中或喉中取嚏、探吐,使上窍开而下窍自通,此即古人所谓“提壶揭盖”之法(《内科便览》)。
㈡ 托胎法:令妇女仰卧于凳上,将足Y凳头,渐渐抬高,如是片时,胎自举而溺出如注(《女科要旨》)
㈢ 西医导尿术。
第九节 妊娠淋痛妊娠期间,出现小便短涩频数,淋沥剌痛者,称为“妊娠淋痛”,前人习称“子淋”。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心火移热,或湿热内侵,或阴虚火旺,膀胱积热,气化失司而致。
一、心火下移 素体阳盛,妊娠后阴血偏聚养胎,心火偏亢,加之过食燥烈助阳之品,心火下移于小肠,内传膀胱,膀胱积热,气化失司,发而为病。
二、膀胱湿热 摄生不慎,下阴不洁,湿热内侵,蕴结膀胱,气化失司,发而为病。
三、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妊娠之后,阴血偏聚养胎,肾阴愈显不足,阴虚火旺,灼伤膀胱,膀胱受损,气化不行,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兑现 临证虽以热证多见,但有实火、湿热与虚热之分,用药但宜清润,不可过用通利,以防伤害胎元。
一、心火移热「主证」 妊娠期间,小便短急频数,艰涩热痛,其色黄赤,心烦不安,面红口干,或口舌生疮,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病机」 心火偏亢,移热膀胱。
「治法」 清心泻火,润燥通淋。
「方药」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叶 黄芩 黄连 麦冬 车前草
本方为导赤散加黄芩、黄连、麦冬、车前草。
方中黄、淡竹叶清心泻火;黄芩清热安胎;生地凉血养阴;麦冬养阴润燥;车前草清热通淋;甘草梢清热解毒缓痛。
若见尿血,酌加旱莲草、白茅根、藕节炭。
二、膀胱湿热「主证」 妊娠期间,小便突然频数而急,艰涩难行,灼热刺痛,尿色黄赤,面色垢黄,渴不欲饮,胸闷不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湿热下注,蕴结膀胱。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安胎。
「方药」 五淋散(《和剂局方》)加味。
赤茯苓 当归 生甘草 赤芍 山栀 黄芩 生地 泽泻 车前草 淡竹叶 白茅根
本方为五淋散加黄芩、生地、泽泻、车前草、淡竹叶
淡竹叶利湿通淋;当归、赤芍、生养血安胎;生甘草清热解毒,配赤芍缓急止痛;白茅根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通淋安胎之效。
三、阴虚火旺「主证」 妊娠期间,小便频数,淋沥涩痛,量少色黄伴见一组肾阴虚⒂之症。
「病机」 肾阴不足,虚火内炽。
「治法」 滋阴清火,润燥通淋。
「方药」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熟地 山药 泽泻 茯苓 知母 黄柏 黄芩 麦冬 车前草
本方为知柏黄丸去山茱萸、丹皮,加黄芩、麦冬、车前草。
方中熟地、山药滋补肾阴;麦冬滋阴润燥;知母、黄柏清热泻火;黄芩清热安胎;茯苓、泽泻、车前草利尿通淋。
若小腹急痛者,酌加白芍、生甘草。
第十节 妊娠眩晕妊娠中、后期,出现眩晕头痛,胸闷呕恶,小便短少者,称为“妊娠眩晕”,现代医学的“先兆子痫”与之颇为类似,前人习称“子眩”或“子晕”。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肝肾之阴素虚,肝阳偏亢或脾虚生风而致。
一、阴虚肝旺 肝肾之阴素虚,妊娠之后,阴血偏聚养胎,精血愈显不足,肝阴不足,肝阳偏亢,阳热生风,上扰清空,发而为病。
二、脾虚生风 脾气素虚,妊娠后,调摄失宜,过食生冷,以至脾阳受损,脾虚运化不能,水湿停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往往为妊娠痫证前驱,多发生于妊娠的中、后期,当引起高度重视,以防妊娠痫证于未然。现代医学检查可见血压偏高和蛋白尿。
临证时,应根据病机的不同,辩别阴虚肝旺或脾虚生风。阴虚肝旺以头目眩晕为主症;碑虚生风以头胀眩冒,面浮肢肿为主症。治疗时分别施以养阴平肝和健脾利湿之法。
一、阴虚肝旺「主证」 妊娠中、后期,头目眩晕,伴见一组肝阳上亢⑽之症。
「病机」 阳热生风,阴虚肝旺。
「治法」 肓阴潜阳,清热熄风。
「方药」 大定风珠(《温病条辩》)加味。
白芍 阿胶 生龟板 熟地黄 五味子 生牡蛎 麦冬 炙甘草 鸡子黄 生鳖甲 枸杞 菊花 钩藤
本方为大定风珠加枸杞、菊花、钩藤。
方中生龟板、生牡蛎、生鳖甲育阴潜阳;枸杞、菊花清肝明目;钩藤清热熄熄风;鸡子黄、阿胶滋阴养血;熟地黄、麦冬、白芍养阴柔肝;麻仁滋阴润燥;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助滋阴熄风之功。诸药合用,共凑育阴潜阳,清热熄风之效。
二、脾虚生风「主证」 妊娠中、后期,头胀眩冒,面浮肢肿,少便量少,胸闷呕恶,伴见一组脾阳虚⒆之症。
「病机」 脾虚不运,升降失常。
「治法」 健脾利湿,升清降浊。
「方药」 白术散(《全生指迷方》)合春泽汤(《医方集解》)加味。
白术 茯苓 大腹皮 生姜皮 陈皮 猪苓 泽泻 桂枝 人参 淫羊藿 紫苏 砂仁
本方为白术散合春泽汤加淫羊藿、紫苏、砂仁。
方中桂枝、生姜皮温中散水;人参、白术、砂仁健脾化湿、安胎;茯苓、猪苓泽泻利湿行水;大腹皮下气行水;陈皮运脾化湿;淫羊藿温阳化气;紫苏和胃上呕。
若兼气喘者,酌加葶苈子、大枣。
第十一节 妊娠痫证妊娠后期(多在妊娠眩晕发作几小时或几天内),或正值产时,或新产之后(多在分娩24小时之内),发生忽然倒仆,昏不知人,项背强直,目睛直视,牙关紧闭,手足搐搦,肌肉颤动,唇面青紫,须叟抽搐停止,移时苏醒,或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前人习称“子痫”。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或痰火蒙而致。
一、风阳上扰 肝肾之阴素虚,妊娠后,阴血偏聚养胎,肝肾之阴愈显不足,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热生风,风火相煽,上扰清空,发而为病。
二、痰火上蒙 脾虚不运,湿聚成痰,痰郁化火,或阴虚热盛,炼液成痰,痰郁化火生风,上蒙清窍,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往往因妊娠眩晕、妊娠肿胀失治或误治演化而来。若发作频繁,抽搐时间较长甚至昏迷不醒者常常危及胎儿甚至孕妇的生命,当予高度重视。发作前常见头痛、头晕、眼花、胸闷、小便明显减少甚至尿闭等症,现代医学检查有、水肿和蛋白尿。
本病为临床危重之症,发作之后,当以熄风安神、镇痉开窍为要,并结合西医进行抢救。
一、风阳上扰「主证」 妊娠后期,或正值产时,或新产之后,忽然倒仆,昏不知人,项背强直,目睛直视,牙关紧闭,手足搐搦,肌肉颤动,唇面青紫,伴见一组肝阳上亢⑽之症。
「病机」 肝阳上亢,虚风内动。
「治法」 平肝潜阳,养阴熄风。
「方药」 加减钩藤汤(录自《妇科知要》)加味。
钩藤 当归 茯神 沙参 生地 桑寄生 麦冬 阿胶 生牡坜 生龙齿 羚羊角 白芍 石决明 龟板 菖蒲 全蝎
本方为加减钩藤汤加羚羊角、白芍、龟板、菖蒲、全蝎。
方中羚羊角、钩藤、白芍凉肝熄风;当归、阿胶、桑寄生养血安胎;茯神宁心安神;沙参、生地、麦冬养阴柔肝;牡蛎、龙齿、石决明、龟板肓阴潜阳;菖蒲开窍;全蝎熄风止痉。诸药合用,共凑平肝潜阳,养阴熄风之效。
二、痰火上蒙「主证」 妊娠后期,或正值产时,或新产之后,卒发昏不知人,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肌肉颤动,口吐涎沫,或神昏谵语,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 痰火生风,上蒙清窍。
「治法」 清热豁痰,开窍熄风。
「方药」 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合蠲饮六神汤(《沈氏女科辑要》)加味。
牛黄 朱砂 黄连 黄芩 山栀 郁金 橘红 石菖蒲 制半夏 制胆星 茯神 旋复花 竹沥
本方为牛黄清心丸合蠲饮六神汤加竹沥。
方中牛黄清心开窍、化痰定惊;竹沥清热化痰;石菖蒲、郁金豁痰开窍,以解心胸之郁;制胆星、制半夏、橘红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旋复花消痰降痰;黄连、黄芩、山栀清心肝之热;朱砂、茯神安定心神。诸药合用,共凑清热豁痰,开窍熄风之功。
本病发作后,还发结合采用综合紧急救治措施,如输氧、吸痰,使用开口器以防唇舌咬伤,加强护理,防止坠床等。若昏迷持续不醒,急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水化鼻饲。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辩》)
牛黄 郁金 犀角 黄连 黄芩 山栀 朱砂 雄黄 梅片 麝香 珍珠 金箔衣
至宝丹(《和剂局方》)
犀角 朱砂 雄黄 玳瑁 琥珀 麝香 龙脑 金箔 银箔 牛黄 安息香
由于大病之后,阴血耗伤,故经治疗而病情缓解后,还当用药物继续调理。根据病情,一般可施以养血安神,益胃缓中之法,方用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味。
炙甘草 小麦 红枣 生地 玉竹 白芍 茯神 合欢皮 银花藤
本方为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玉竹、白芍、茯神、合欢皮、银花藤。
方中甘草、白芍甘酸化阴,和胃缓中;茯神、合欢皮、小麦养心安神;生地、玉竹配白芍益阴养血;红枣甘缓心脾;银花藤甘寒轻凉,以清余热。
若头目眩晕者,酌加白蒺藜、石决明、桑寄生、菊花;若心悸失眠者,酌加紫石英、珍珠母、枣仁、夜交藤;者,酌加麻子仁,柏子仁。
第十二节 妊娠腹痛妊娠期间,出现腹部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前人习称“胞阻”。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不畅或饮食失节,热毒蕴结,虫积腹中而致。
一、肝气郁滞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或妊娠之后,肝血偏聚养胎,肝失条达,气血不畅,胞脉阻滞,发而为病。
二、饮食积滞 脾胃素虚,或妊娠之后,饮食失节,以至食积中焦,阻滞气机,发而为病。
三、热毒蕴结 阳热素盛,妊娠之后,阴血偏聚养胎,阳气偏盛,复因饮食所伤,肠道传化不行,郁而化热,使气血阻滞,血败肉腐,发而为病。
四、虫积肠中 蛔虫素伏,或妊娠后饮食不洁,嗜食生冷,以至蛔虫滋长,寄生肠道,扰乱气机,脾胃失和,甚或蛔虫钻胆,令肝气闭郁,肝气不行,气机逆乱,发而为病。
五、气虚血弱 气血素虚,妊娠之后,阴血偏聚养胎,血虚气弱,运行无力,胞脉失养,发而为病。
六、下焦虚寒 素体阳虚,阴寒内盛,妊娠之后,胞脉失于温煦,气血运行不畅,胎气不安,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有虚实寒热之分,临证当结合腹痛部位、性质及有关脉证详加辨别。
因于气郁者,多见腹胀痛;因于饮食者,多痛在脘腹;因于热毒者,其痛多在右下腹,且见灼痛、拒按、口渴;因于虫积者,其痛多在脐周;因于血虚者,其痛绵绵,喜按;因于虚寒者,冷痛而连及腰骶,得温则减。若下腹中间伯作痛,伴见尿急尿频者,参照“妊娠淋痛”施治。
本病治疗时不宜过用辛温香燥、苦寒利下或破血耗气之品,以防损伤胎元。若病情发展,出现流产征象时,参照胎漏、胎动不安或坠胎、小产诊治。
一、肝气郁滞「主证」 妊娠期间,小腹及胁肋胀痛,伴见一组肝气郁滞⑼之症。
「病机」 肝气郁滞,胞脉受阻。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安胎。
「方药」 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甘草 薄荷 苏梗 香附子 砂仁
本方为逍遥散去煨姜加苏梗、香附子、砂仁。
方中柴胡、香附子、薄荷疏肝解郁;苏梗理气安胎;砂仁理气和胃、安胎;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甘草配白芍缓急止痛。
若见口苦、舌苔黄等症,此为肝郁化热之象,酌加栀子、黄芩。
二、饮食积滞「主证」 妊娠期间,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厌食呕恶,大便不爽,或见睡眠不安。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 食积胃脘,气机阻滞。
「治法」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方药」 大安丸(《医方集解》)加味。
山楂 神曲 法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莱Y子 白术 人参 香附 木香
本方为大安丸加人参、香附、木香。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健脾助运;山楂、神曲、莱Y子消食导滞;法夏、陈皮行气和胃;香附、木香顺气止痛;连翘清食积之热。诸药合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功。
三、热毒蕴结「主证」 妊娠期间,右下腹剧痛,拒按,腹皮拘急,右足喜Y曲,伴见一组里热⑻之症。
「病机」 热毒蕴结,血败肉腐。
「治法」 清热解毒,散瘀排脓。
「方药」 清肠饮(《辩证录》)加减。
银花 当归 地榆 玄参 生甘草 薏苡仁 黄芩 蒲公英 连翘 败酱草 红藤 赤芍 玄胡 冬瓜仁
本方为清肠饮去麦冬,加蒲公英、连翘、败酱草、红藤、赤芍、玄胡、冬瓜仁。
方中银花、黄芩、蒲公英、连翘、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地榆清热凉血;薏苡仁、冬瓜仁清热利湿,消排脓;当归、赤芍养血散瘀;玄胡活血止痛;玄参滋阴解毒;甘草配赤芍缓急止痛。诸药合胜,凑清热解毒,散瘀排脓之功。
本证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当考虑西医手术和保胎治疗,防止流产或早产。
四、虫积肠中「主证」 妊娠期间,脐周疼痛时作,或见吐蛔,便蛔,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甚或右胁呈钻顶样痛,肢厥面青。
「病机」 虫积肠道,扰乱气机。
「治法」 安蛔定痛,和中安胎。
「方药」 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合乌梅丸(《伤寒论》)加减。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蜀椒 桂枝 白芍 砂仁 黄芩
本方为异功散合乌梅丸去附子、黄柏、加白芍、砂仁、黄芩。
方中异功散调理脾胃;乌梅丸安蛔定痛;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砂仁、黄芩安胎。诸药合用,共凑安蛔定痛,和中安胎之功。
本症若见右胁钻顶样剧痛,服药后未能解除,则有引发流产或早产的可能,当予高度重视,临床可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同时可予保胎药物。证情缓解以后,再进行驱虫治疗。
五、血虚气弱「主证」 妊娠期间,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伴见一组血虚⑹之症。
「病机」 血虚气弱,胞脉失养。
「治法」 养血益气,安胎止痛。
「方药」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加减。
当归 白芍 川芎 茯苓 白术 鸡血藤 桑寄生 首乌 黄芪
本方为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鸡血藤,桑寄生、首乌、黄芪。
方中当归、鸡血藤、首乌滋补阴血;黄芪、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川芎行血中之滞;白芍养血益阴,缓急止痛;桑寄生养血安胎。诸药合用,共凑养血益气,安胎止痛之功。
六、下焦虚寒「主证」 妊娠期间,小腹持续冷痛,伴见一组肾阳虚⒁之症。
「病机」 下焦虚寒,胞失温养。
「治法」 暖宫散寒,养血安胎。
「方药」 胶艾汤(《金匮要略》)加减。
川芎 阿胶 艾叶 甘草 当归 白芍 小茴香 桑寄生 补骨脂 巴戟 杜仲
本方为胶艾汤去熟地黄,加小茴香、桑寄生、补骨脂、巴戟、杜仲。
方中艾叶暖宫止痛;巴戟、补骨脂,杜仲温肾助阳;甘草、白芍缓急止痛;川芎、当归补血和血;阿胶、桑寄生养血安胎;小茴香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凑暖宫散寒,养血安胎之功。
第十三节 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时见少量出血,或见如赤豆汁样血性分泌液,并无腰酸、腹痛、少腹坠胀者,称为“胎漏”;若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坠胀,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本病多为堕胎和小产的前驱,现代医学的“先兆流产”与之实同而名异。
需要说明的是,极少数孕妇气血壮盛,月经按月而潮,但经量较未孕时为少,且无腰酸腹坠等兼证,此为“激经”,因不致堕胎,故不作病论,发予鉴别。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母体素虚,或情志所伤,或先天不足,胎元缺陷,或跌仆外伤,房事不节,使冲任气血不调,胎元不固而致。
一、肾气亏虚 禀赋素弱,先天亏欠,肾气不足;或妊娠后恣情纵欲,房事不节,劳伤肾气,损伤胎元。肾气虚弱,冲任不固,胎失所系,发而为病。
二、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或妊娠后饮食调摄失宜,使脾胃受损,化源不足,气血虚弱。气虚不摄,血失养,以至冲任不牢,胎气不Y,发而为病。
三、阴虚血热 素体阳盛,或妊娠后过食燥烈温补,或肝郁化热,或久病温热,热盛伤阴;或素体阴虚,派生内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胎气受损,发而为病。
四、气血郁滞 妊娠之后,起居不慎,劳力过度,或跌仆闪挫,外力挤压;或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失疏泄,以至气血逆乱,冲任不固,胎气受损,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多发于妊娠早期,临证时当辩胎元已殒或未殒,在确诊未殒以后,若经过合理而有效的保胎治疗,出血迅速控制,腰酸腹坠痛消失,或可继续妊娠;若出血量多或持续出血,不能控制,腰酸,腹坠痛加剧,甚至有块排出,则流产势在必然,急当下胎益母。
一、肾气亏虚「主证」 妊娠早期,阴道少量下血,或腰酸,腹胀痛或坠痛,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或曾有流产史。
「病机」 肾气亏虚,胎气不固。
「治法」 补肾益气,固冲安胎。
「方药」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菟丝子 桑寄生 阿胶 山茱肉 生地 黄芪 白术 杜仲 生龙骨 海螵蛸本方为寿胎丸去续断加山萸肉、生地、杜仲、党参、黄芪、白术、生龙骨、海螵蛸。
方中菟丝子、山萸肉、杜仲、生地补肾益精;桑寄生、阿胶补血安胎;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生龙骨、海螵蛸固冲止血。
若见小便失禁,酌加补骨脂、益智仁、桑螵蛸以温肾固涩。有流产史者,怀孕不宜过密;属肾虚者,宜孕前或妊娠二月后即益养肾气,以防患于未然。如无其它不适,或服菟丝子丸(《沈氏尊生》)加减:
菟丝子 山药 莲肉 枸杞 肉苁蓉 桑寄生 阿胶 砂仁
本方为菟丝子丸去茯苓加肉苁蓉、桑寄生、阿胶、砂仁。
方中菟丝子、莲肉、枸杞 山药 肉苁蓉补肾填精;桑寄生、阿胶养血安胎;砂仁调气安胎,使补而不腻。
二、气血虚弱「主证」 妊娠早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或小腹坠痛,腰酸,伴见一组气虚⑴和血虚⑹之症。
「病机」 气血不足,胎气不固。
「治法」 益气补血,固冲安胎。
「方药」 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加减。
人参 熟地 白术 甘草 黄芪 当归 白芍 砂仁 阿胶 菟丝子 桑寄生 海螵蛸
本方为十全大补汤去川芎、茯苓、肉桂加砂仁、阿胶、菟丝子、桑寄生、海螵蛸。
方中当归、白芍、熟地、阿胶、桑寄生养血安胎;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益气健脾;菟丝子益养肾精;砂仁调气和安胎,使补而不滞;海螵蛸固冲止血。
若见腹痛,酌加香附、陈皮。有流产史而属气血虚弱者,若无其它不适,可于未孕时或妊娠二月后,服用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加减:
人参 黄芪 当归 川续断 黄芩 白芍 熟地 白术 炙甘草 砂仁 糯米 桑寄生 杜仲
本方为泰山盘石散去川芎,加桑寄生、杜仲。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熟地、白芍养血益胎;黄芩清热安胎;桑寄生、杜仲、川续断益肾固胎;糯米和中固胎;砂仁调气安胎,使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胎之功。方中当归、川续断和杜仲的用量宜小。每周服一剂,连服二~四月。
三、阴虚血热「主证」 妊娠期间,阴道淋漓下血,色鲜红,腰腹坠痛,或见心烦潮热,咽干口燥,夜卧不安,尿黄。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病机」 阴虚血热,胎气受损。
「治法」 滋阴清热,凉血安治。
「方药」 蓖根汤(《小品方》)加减。
蓖麻根 生地 白芍 阿胶 甘草 黄芩 麦冬 桑寄生 茜草 海螵蛸
本方为蓖根汤去当归,加黄芩、麦冬、桑寄生、茜草、海螵蛸。
方中蓖麻根、黄芩清热安胎;生地、麦冬凉血养阴;白芍养血敛阴;阿胶补血止血;桑寄生补肾安胎;茜草凉血止血;海螵蛸固冲止血;甘草扶脾和中。
若者,酌加首乌、玄参;腰Y痛者,酌加杜仲。
四、气血郁滞「主证」 妊娠期间,遇受外伤,或惊恐过度,精志不宁,见腰酸、腹坠而痛,阴道下血。
「病机」 气血郁滞,胎元受损。
「治法」 益气和血,补肾固胎。
「方药」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圣愈汤(《医守金鉴》)加味。
菟丝马 桑寄生 川续断 阿胶 熟地 白药 川芎 人参 当归 黄芪 艾叶炭
本方为寿胎丸合圣愈汤加艾叶炭。
方中菟丝子、熟地滋补肾精;桑寄生、阿胶养血安脂;川断、当归、川芎理气和血;白芍养血缓急;人参、黄芪补气固摄;艾叶炭止血固胎。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和血,补肾固胎之功。
第十四节 堕胎小产妊娠三个月以内,胎儿未成形而殒堕者,称为“堕胎”;妊娠三个月以上,七月以下,胎儿已成形而殒堕者,称为“小产”。本病与现代医学的“不可避免流产”相符。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亦有直接堕胎,小产者。由于母体素虚,或禀赋不足,或妊娠后房事不节,劳伤肾精,以致肾气亏欠,胎不成实;或孕妇脾胃素虚,化源不足,气虚血少。气虚不摄,血虚失养,以致冲任虚损,胎元不固;或肝郁化热,以致血热阴虚,热迫血行,胎元受损;或起居不慎,劳力过度,或跌气血逆乱,冲任不固,胎元受损,发而为病。总之,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胎漏,胎动不安基本相似,不过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辩证施治】
本病在辩证过程中,要对病程进行严密观察。妊娠早期阴道出血不止,腰酸腹痛加剧;此时堕胎已属难免;若出血量增多,排出胎块残缺不全,则可能有残留胎块瘀滞胞中;若血量渐少,或出血停止,腰酸腹痛消失,或排出完整胎块,则可能殒胎已堕,而未完全堕出者,因有发生大出血的危险,故当予特别重视。本病一旦确诊,则当确立去胎益母的原则,施以逐瘀下胎之法。或采用现代医学的刮宫术,引产去胎。若发生大出血,当急施益气固胎之法,或用时结合西医积极抢救;若在病程中邪毒侵袭,当施以解毒活血之法,或结合西医抗感染治疗,以防病情逆转。
当然,对于全身情况不良,或血量藏藏蕨甚多,或妊娠月份较大者,最好采用西医手术治疗。
「主证」 妊娠早期(怀孕三个月以内)阴道一血,超过正常月经量,色红有块,腰酸小腹空痛较剧,或见胎块排出,此为堕胎之象;或妊娠中期(怀孕四~七个月),出现腰酸,小腹疼痛,呈阵发性加剧,会阴逼胀下坠,或伴羊水溢出,继而出血,甚或出血量多,或见胎块排出,此为小产之象。若胎体排出不全,或胎衣不下,甚至可能酿成大出血。
「病机」 胞中胎殒,瘀血留滞。
「治法」 逐瘀下胎,活血止血。
「方药」 脱花煎(《景岳全书》)加味。
当归 肉桂 川芎 牛膝 车前子 红花 桃仁 益母草 蒲黄
本方为脱花煎加桃仁、益母草、蒲黄。
方中当归、川芎、益母草活血引血;桃仁、红花破血逐瘀;肉桂温通血脉;牛膝引血下行;车前子滑利下胎;蒲黄活血止血。
若下血量多不止,面色苍白,心悸气短,汗出肢冷,头晕眼花,脉微欲绝者,此为阴血暴亡、气虚欲脱、阴阳离决之危象,急施益气固脱止血之法,方用人参黄芪汤(《景岳全书》)去当归。
人参 黄芪 白术 白芍 艾叶 阿胶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益气固脱止血;白 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温经止血。
在中医进行救治的同时,应结合西医进行抢救。若出现高热,下腹疼痛拒按,阴道溢液臭秽,小便黄赤,大结,此为感染邪毒,热毒与瘀血互结之象,急施解毒活血之法。方易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加减。
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 牡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益母草 红藤 败酱草 鱼腥草
本方为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去大黄,加益母草、红藤、败酱草、鱼腥草。
方中丹皮、芒硝清热祛瘀;桃仁破血逐瘀;冬瓜仁清热排脓,益母草活血行血;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红藤、败酱草、鱼腥草清热解毒。在此同时,可结合西医抗感染治疗,以防病情逆转。
第十五节 滑胎妊娠后,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自然堕胎、小产者,称为“滑胎”。本病与现代医学之“习惯性流产”相符。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的发病机理与胎漏、胎动不安基本相同。
一、肾气亏虚 禀赋不足,父母之精有失健壮,或怀孕过密,肾气不充,或孕后恣情纵欲,劳伤肾气,以至胎元亏欠,不能成实,发而为病。
二、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摄或失养,以至胎不成实或胎元不固,发而为病。
三、阴虚血热 素体阴虚,或近食燥烈,过服温补,或久病温热,以至阴虚血热,热扰冲任,胎元受损,发而为病。
四、瘀滞胞中 妊娠后起居失宜,劳作不适,或止次流产后调摄不当,以至气血逆乱,瘀滞胞中,冲任不固,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的病程可表现为胎漏、胎动不安,也可能发病便为堕胎、小产,部分患者甚或每妊娠到一定月份就自然滑堕。本病患者在孕前应作详细检查,若不属器质性病变或排除了男方因素,或按中医辩证施治原则,治病求本,切忌急于求成。流产之后,应坚持避孕1~2年,俟母体正气康复后,再孕为宜,孕前当预先调理,防患于未然,调理期间不宜受孕,同时节制房事。孕后更宜精心养护,根据脏腑气血的偏盛偏衰,施以对证保胎之法,注意情志饮食以及劳逸起居的调摄,切不可恣情纵欲,扰动胎气。若见流产先兆,则按胎漏、胎动不安处理;若势不可留,则按堕胎、小产处理。
一、肾气亏虚「主证」 连续自然殒堕三次以上,甚或孕后应期而堕。体质纤弱,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面部黯斑,夜尿频,或。舌质淡嫩,脉沉弱。
「病机」 肾气亏虚,胎不成实。
「治法」 补益肾气,调摄冲任。
「方药」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味。
菟丝子 桑寄生 川续断 阿胶 熟地 山药 枸杞 炙甘草 茯苓 山茱萸 补骨脂 鹿角霜 陈皮
本方为寿胎丸合左归饮加补骨脂、鹿角霜、陈皮。
方中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补骨脂、鹿角霜补肾填精;阿胶、熟地滋肝养血;炙甘草、茯苓健脾益气;陈皮理气醒脾,使补而不腻。
本方宜在孕前作调理用,每周服2~3剂,月经期停服,连服2~3月。
妊娠以后,服寿胎丸加减。
菟丝子 桑寄生 阿胶 杜仲 白术 艾叶炭
本方为寿胎丸去川续断加杜仲、白术、艾叶炭。
方中菟丝子、桑寄生、杜仲补肾安胎;阿胶养血止血;白术益气安胎;艾叶温经固冲。
若少腹坠痛,加人参、黄芪、白芍;若心烦口干,舌红,加黄芩、生地;若见畏寒,加补骨脂、炮姜。
本方从孕后两月或从上次流产月份前二周开始服用,每周1~2剂,连服2~3月。
二、气血虚弱「主证」 连续自然殒堕三次以上,或孕后应期而堕,伴见一组气虚⑴和血虚⑹之症。
「病机」 气血虚弱,胎不成实。
「治法」 益气养血,调补冲任。
「方药」 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加味。
白芍 熟地 白术 炙甘草 砂仁 糯米 桑寄生 杜仲 大枣
本方为泰山盘石散加桑寄生、杜仲、大枣。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滋补阴血;川断、桑寄生、杜仲调补冲任;川芎调和血中之气;黄芩清热安胎;砂仁理气和中;糯米补脾胃而固胎气。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血,调补冲任之效。
本方宜在孕前作调理用,每周服2~3剂,月经期间停服,连服2~3月。
妊娠后,服胎元饮(《景岳全书》)加味。
人参 当归 杜仲 白芍 熟地 白术 炙甘草 陈皮 黄芪 阿胶 砂仁 桑寄生
本方为胎元饮加黄芪、阿胶、砂仁、桑寄生。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阿胶滋养阴血;杜仲、桑寄生补肾安胎;砂仁理气安胎;陈皮理气醒脾,使补而不腻。
本方从孕后两月或从上次流产月份前两周开始服用,每周1~2剂,连服2~3月。
三、阴虚血热「主证」 连续自然殒堕三次以上,或孕后应期而堕。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咽干口渴,大结,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病机」 阴虚血热,扰动胎气。
「治法」 清热养阴,凉血固冲。
「方药」 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味。
生地 熟地 白芍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 生甘草 桑寄生 旱莲草 麦冬
本方为保阴煎加桑寄生、旱莲草、麦冬。
方中黄芩、黄柏清热凉血;生地凉血养阴;熟地滋养阴血;白芍、旱莲草养血敛阴;川续断、桑寄生补肾安胎;麦冬养阴生津;生甘草清热和胃。
若血热较甚者,加焦栀子;若见潮热或夜热者,加地骨皮。
本方宜在孕前作调理用,每周服1~2剂,月经期停服,连服二月。
妊娠后,服凉胎饮(《景岳全书》)加减。
生地 白芍 黄芩 当归 生甘草 石斛 白术 桑寄生 旱莲草
本方为凉胎饮去枳壳、茯苓加白术、桑寄生、旱莲草。
方中生地凉血养阴;黄芩清热凉血;白芍、旱莲草养血敛阴;当归补血;白术健脾安胎;生甘草清热和胃;桑寄生养血安胎;旱莲草养阴固冲;石斛滋阴生津。
若胎热甚者,加黄柏。
本方从孕后两月或从上次流产月份前二周开始服用,每周1~2剂,连服1~2月。
四、瘀滞胞中「主证」 连续自然殒堕三次以上,或孕后应期而堕,或堕后艰于再孕。少腹拘急疼痛,拒按,月经有块,色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数。
「病机」 瘀滞胞中,冲任不固。
「治法」 活血祛瘀,养阴调经。
「方药」 去瘀易孕方(《重庆堂随笔》)
㈠ 荡胞丸: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
五药各等份,生研末,醋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天早晨用紫花益母草9克,煎汤送下二十丸。
本方为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原方,而以益母草煎汤送服。
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渗利下行而益心脾之气;赤芍、桃仁活血祛瘀;丹皮化瘀而清瘀热;益母草活血祛瘀止痛。
堕胎后即服此丸七天,七天后接服玉环丸。
㈡ 玉环丸:丹参、制香附、炒生地、赤芍、当归、川芎、艾叶。
上七味研末,以阿胶和黄酒炖烊为丸,如梧桐子大。
方中丹参、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香附疏理气机;生地、当归、阿胶滋阴血;艾叶温经止痛。
堕胎后,先服荡丸七天,第八天接服玉环丸,服至第十四天止。下个月经周期经水净后再服荡胞丸七天,第八天再接服玉环丸,服至第十四天止。如此连服二月,此后胎孕多能巩固。
第十六节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月后,孕妇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但生长缓慢者,称为“胎萎不长”。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气血亏虚、禀赋不足或肝郁脾虚,使胎失所养而致。
一、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化源不足,或曾胎漏失血,气血亏虚,以至胎失所养,发而为病。
二、脾胃阳虚 素体阳虚,或产育过密,或妊娠后过食生冷寒凉,损伤阳气,以至精血不化,胎失温养,发而为病。
三、肝脾不和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虚不运,精微不化,血不归胎,胎失所养,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患者不仅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且一般胎动及胎心微弱,妊娠初期往往曾有胎漏病史。本病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有导致过期不产或胎死腹中的可能。治疗以健胃、补精气、养阴血为大法。由于胎为肾之所系,故用药时当对肾气有所顾及。
一、气血虚弱「主证」 妊娠四、五月后,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气血亏虚,胎失所养。
「治法」 培补气血,益肾养胎。
「方药」 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当归 白芍 熟地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芪 砂仁 桑寄生 杜仲
本方为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砂仁、桑寄生、杜仲。
方中当归、白芍、熟地补血养胎;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砂仁调气和中安胎;桑寄生、杜仲补肾安胎。
本方连半月,第一周服六剂,第二周服三剂。
二、脾肾阳虚「主证」 妊娠之后,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伴见一组脾肾阳虚⒇之症。
「病机」 脾肾阳虚,胎失温养。
「治法」 健脾益气,温肾助阳。
「方药」 毓麟珠(《景岳全书》)加减。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菟丝子 杜仲 川椒 鹿角霜 巴戟 补骨脂
本方为毓麟珠去川芎、白芍、当归、熟地,加巴戟、补骨脂。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鹿角霜、巴戟、补骨脂温肾助阳;川椒暖中散寒;菟丝子、杜仲补肾安胎。
本方连服半月。第一周服4~6剂,第二周服2~4剂。
三、肝脾不和「主证」 妊娠五、七月,腹形明显小于正常月份,胎儿存活,脘闷欲呕,心烦易怒,胸胁胀满。舌苔薄,脉弦。
「病机」 肝郁脾虚,血不归胎。
「治法」 疏肝理气,健脾养胎。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加味。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香附 砂仁 当归 白芍 柴胡 苏梗 枳壳
本方为香砂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柴胡、苏梗、枳壳。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活血;香附子、白芍、柴胡、陈皮、苏梗、枳壳疏肝理气;半夏和中止呕;砂仁和胃安胎。
若见口苦口渴,舌红尿黄,此为气郁化热之象,酌加黄芩、栀子。
本方连服十天,隔日一剂。
第十七节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不能自然产出者,称为“胎死不下”。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母病伤胎,或母体虚极,胎元失养,禀赋不足,或跌仆外伤所致。
一、气血虚弱 母体素虚,或孕后它病,损及气血,胎元失养而致胎死腹中,气虚血弱,排出无力,发而为病。
二、瘀血阻滞 跌仆外伤,胎元受损,胎死腹中,瘀血阻滞,或临产感寒,寒凝血滞,碍胎排出,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若发于妊娠中、晚期,患者可自觉胎动消失,腹部不再增长,乳房胀感消失,甚或乳房缩小。若胎死腹中时间较长,或可见阴道下血,或溢赤豆样液体,或见口出臭秽,舌见青黑。本病应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一旦确诊,必须立即处理,以防危及孕妇生命。若胎死腹中日久不下,胎下时易引发大出血,当予严重关注,必要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尽快取出死胎,迅速止血,以防不测。临证用药时,须根据孕妇身体的强弱,审慎用药,随时顾护患者的正气。
一、气血虚弱「主证」 胎动胎音消失,腹部不再增大,小腹疼痛有冷感,或见阴道下血,口出臭秽。舌淡黯,脉虚而涩,伴见一组气虚⑴和血虚⑹之症。
「病机」 气血虚弱,推动无力。
「治法」 益气补血,活血下胎。
「方药」 扶羸小品方(录自《景岳全书》)加减。
人参 粉草 川芎 肉桂 干姜 桃仁 黄芩 当归 益母草 黑芥穗
本方为扶羸小品方去蟹爪加当归、益母草、黑芥穗。
方中人参、粉草益气助运;川芎、益母草补血活血;肉桂、干姜温通助运;桃仁活血化瘀;黄芩清解胎热;黑芥穗引血归经,使胎下而出血不致过多。
二、瘀血阻滞「主证」 胎动胎音消失,腹部不再增大,或见阴道流血,其色紫黑,小腹疼痛,口出臭秽,面部青黯。舌青黑,脉沉涩。
「病机」 瘀血阻滞,碍胎排出。
「治法」 行气活血,祛瘀下胎。
「方药」 新法下胎方(《景岳全书》)加味。
当归 厚朴 陈皮 朴硝 红花 牛膝 川芎 肉桂
本方为新法下胎方加红花、牛膝、川芎、肉桂。
方中厚朴、陈皮行气宽中;当归、红花、川芎活血祛瘀;牛膝引胎下行;肉桂温通助运;朴硝滑利下胎。
若流血较多者,加蒲黄炭、茜草根、血余炭。
第十八节 难产妊娠足月,分娩时胎儿不能顺利娩出,称为“难产”。
现代医学认为,难产有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儿、胎位异常等,而产道异常、胎儿异常的难产应予手术治疗,故本节以介绍产力异常的难产为主。
产力是指促使胎儿从子宫内分娩出的一种动力。包括子宫收缩力及腹压两个方面。产力异常可分子宫收缩乏力、收缩不协调、收缩过强、腹压乏力等。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气血虚弱或气滞血瘀而致。
一、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或分娩时用力过早,用力过度,耗伤气血;或羊水早破,产户干涩,发而为病。
二、气血瘀滞 产前好逸恶劳,以至气血不畅;或产时感受寒邪,寒凝血滞,气利不利,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证当认准产力异常而用药,以防贻误病机,同时当辩清虚实,虚者,阵痛微弱,坠胀不甚,治以益气补血;实者,阵痛剧烈,腹痛不已,拒按,治以行气活血,但不宜过用攻破之品,以防耗伤气血,加重难产。
一、气虚血弱「主证」 临产之际,阵痛微弱,间隔时间较长,持续时间较短,或羊水早破,或下血量多,色淡红,久产不下,伴见一组气虚⑴和血虚⑹之症。
「病机」 气血虚弱,推动无力。
「治法」 益气补血,活血催产。
「方药」 蔡松汀难产方(经验方)
蜜炙黄芪30克,当归18克,茯神9克,党参18克,醋炙龟板15克,酒炒白芍9克,川芎9克,枸杞15克。
水煎,只取头煎顿服。
方中党参、黄芪补气;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白芍养血敛阴;龟板填精催产;枸杞滋补肝肾;茯神健脾宁心。
亦可选用加味八珍汤(《医学心悟》)治之。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炙甘草 川芎 白芍 大熟地 明乳香 丹参 益母草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川芎补血活血;白芍、熟地补养阴血;乳香、丹参、益母草活血下胎。
冬月天寒,加黑姜;服药而呕,加生姜、砂仁。
二、气血瘀滞「主证」 分娩时阵痛剧烈,宫缩较强,间隔时间不均,久产不下,或下血量少,色黯红,精神紧张,面色紫黯,胸闷呕恶。舌黯,脉弦数而乱。
「病机」 气血瘀滞,阻碍胎出。
「治法」 行气活血,化瘀催产。
「方药」 催生饮(《济阴纲目》)加味。
当归 川芎 大腹皮 枳壳 白芷 益母草
本方为催生饮加益母草。
方中当归、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大腹皮、枳壳行气下胎;白芷芳香透窍。
诸药合用,共凑行气活血,化瘀催产之功。
【其它方法】
㈠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精神紧张,鼓励产妇多进饮食,保证适当休息和睡眠,使之有充沛的精力,保持小便通畅,俟全身情况改善生,产力可望恢复正常。
㈡ 滑胎枳壳散(《景岳全书》):此方能令胎瘦易产,(《景岳全书》)记载:湖阳公主每产累日不下,南山道人进此方。
炙甘草30克,炒枳壳60克。为末,每服6克,空心沸汤调。日三服,凡孕六七月宜服之。温隐居方加当归、广木香各等分,或加香砂30克亦可。
㈢ 针炙法:选穴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奇穴)。针刺补合谷,泻三阴交。艾炙至阴、独阴。
附:转胎法妊娠后期,凡在产前检查中发现胎位不正,如臀位、横位或后位者,皆可用下
列方法矫正胎位。
㈠ 保生无忧散(《医学心悟》)
当归(酒洗)4.5克、川贝3克、黄芪2.4克、白芍(酒炒)3.6克,冬月用3克。菟丝子4.2克、厚朴(姜汁炒)2.1克、艾叶2.1克、荆芥穗2.4克、枳实(面炒)1.8克、川芎3.9克、羌活1.5克、甘草1.5克。
水两盅,姜三片,煎至八分,空腹,温服。隔日一剂,十剂为一疗程。
㈡ 加味当归芍药散(录自《妇科知要  
当归 川芎 白芍 茯苓 白术 泽泻 桑寄生 菟丝子 续断
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剂。
㈢ 加减八珍汤(录自《实用中医妇科学》)
熟地、当归、炒白芍、党参、炒白术、炙黄芪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水煎两次分服,每日一剂,早晚空腹服下,三剂为一疗程,一般服两个疗程。
㈣ 对于胎位不按照怀孕月份上升,重坠于下,行动不便者,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味。
黄芪 甘草 人参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菟丝子 山茱萸 复盆子 棉花根
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至十剂。
㈤ 针炙法
⑴ 艾条炙两侧至阴穴,每次十分钟,每日两次,炙后立即作膝胸卧位十分钟,七天为一疗程,胎位转正后停炙。
⑵ 针刺两侧至阴穴,中量刺激,留针十五分钟,每五分钟捻转一次,针刺过程中让孕妇哈气,尽量放松腹肌,以利胎儿转动。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22:26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孕妇头痛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