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筋穴位一个敲科目一能考多少次次

敲胆经、敲肝经、敲胃经、敲心包经、敲肾经的作用及方法_256上网导航
敲胆经、敲肝经、敲胃经、敲心包经、敲肾经的作用及方法
时间:( 20:59:50)&&原文作者:未知 来源:网友投稿
&&&&&春季养生当敲胆经!肝胆相照!方为养肝。
&&&&&胆经出现问题会怎样呢;口苦、喜欢唉声叹气、心胁痛不能转身、脸像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皮肤无光泽、脚面外侧发热!还会头痛、腮痛、脖子下锁骨窝中肿痛、腋窝肿、大脖子病、出汗打寒颤!胸、胁、肋、大腿外侧、膝和小腿外侧、外踝前及各关节都痛!足小趾、次趾不能活动。
&&&&&提升血气最好“敲胆经”
&&&&&人要健康!就要血多。血气能量是人体最重要的健康指标。人体是自然界的产物!必定存在着非常简单的方法就能使血气能量上升。早睡可以造血。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很有效的造血方法“敲胆经”!每天花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能够很快出现身体的改善。
&&&&&“敲胆经”怎么造血;
&&&&&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血气!人体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人吃进去的食物!有一部份由胆汁分解成人体造血所需要的蛋白质。因此!如果胆汁分泌不足!则食物被分解成可供人体吸收的蛋白质就不够!当然也就不能提供人体造血所需的足够材料。
&&&&&增强肺、肝功能!胆汁是从肝脏中分泌出来的!胆囊则是储存及控制胆汁分泌的器官。如果感冒长期使用西药!常服用针对打喷嚏、流鼻水等症状的药物!达不到抵御体内“风寒”的作用。
&&&&利用特效药将感冒症状压下去后!引起感冒的风寒却留在体内!与肺气形成对峙局面!形成中医所说的肺里的实症。现代人几乎每个人都得过感冒!也都曾经用西药处理过!因此!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个相同的问题!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肺里的实症会克制胆功能的运行!压制了胆汁的分泌。缺少胆汁的分解!吃进去的食物无法分解成造血所需要的足够材料。
&&&&”的问题!必须先将肺的问题解决(而肺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胆
&&&&有足够的血气!人体的自修复系统才能发挥功效。
&&&&&刺激胆功能!使血气上升!胆的问题不解决!血液不会增加!血液不增加!肺的问题不能解决!肺的问题不解决!胆汁不会分泌!血液就不会增加。从中医的经验!当脏器功能不佳时!刺激其相关的经络!可以强化经络的机能!因此解决胆功能不佳的最好方法!就是敲胆经。
&&&&&敲胆经会直接刺激胆汁的分泌!这是治标的方法!没有立即解决胆或肺的问题!只是直接刺激胆经强迫胆汁分泌!使人体能够生产足够的材料!血气便能逐渐上升。也由于这个原因!在肺和胆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之前!敲胆经就成为每天必要的功课。肺和胆的问题必须等到身体的血气很高才能完全解决!那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因此!最好将这个运动养成为终生奉行的习惯!反正每天只要十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了。
&&&&&“敲胆经”有什么保健作用;
&&&&&治疗白发。胆功能不好的症状有很多!最明显的就是白头
&&&&发!这是由于人体的能量不足所致!中医有一句话,“发乃血之末”!由于营养供应不足才会造成白发。油性头发也是另一种症状!这是由于胆汁分泌不足!无法有效分解吃进去的油脂!加上肝热的因素!就从头发排出来油了。
&&&&&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白发是遗传造成的!因为他的父母可能很年轻时就有白发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生活习惯!同一个家庭的人!从小的生活习惯和生病时的用药习惯!多数是相同的。因此!纵使在一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患相同的疾病!也很难立即下断语认为就是遗传造成的!否定了其治愈的可能性。有许多遗传性疾病!其实只是现代医学无能的一种推脱之词而已。
&&&&&敲胆经可以提高人体的吸收能力!白发的人!会逐渐转黑。有些白头发会脱落再长出黑头发!有些就直接转黄!再转黑。油性头发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去除这些油。年轻时油性头发!老来转成干性人!会先转回油性!再慢慢转回正常的头发。这些变化都很慢!大约是当初变化的十分之一时间。由于多数人的疾病都是三四十年时间累积所造成的!因此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将之转回来!是非常合理的。
&&&&&敲胆经减肥
&&&&&从胆经所堆积的脂肪&(实际上是人体排不掉的垃圾)!也能显现胆功能的好坏。胆经不通的人!在胆经路过的大腿外侧会堆积脂肪。如果这个人爱好运动!这些垃圾就会往下流动!而堆积在小腿肚上。因此大腿外侧较胖或小腿肚上形成萝卜腿的人!胆功
&&&&能必定不好。由于敲胆经可以使胆经的活动加速!将大腿外侧堆积在胆经上的垃圾排出!因此!这个运动直接就会使臀部和大腿外侧的脂肪减少!大约一至二个月就会感觉裤管变大了。患有脂肪肝和胆结石的人!这个方法是最简单而且最有效改善健康的方法。
&&&&&促进营养吸收
&&&&&现代人营养很丰富!但是由于胆功能不好!使得人体的吸收能力很低!因此实际上是“有吃没有到”!在这种情形下吃再好的补品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现代人的问题不是缺少营养!而是吃进去的食物能不能被吸收。生病就吃药未必是正确有效的治病方法。对多数人而言!与其经常进补!还不如每天敲敲胆经来得对身体有益。这个运动主要在刺激胆经!强迫胆汁的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能力!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敲胆经”的正确方法
&&&&&每天在大腿外侧的四个穴位点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五十次!也就是左右各两百下。由于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要稍微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胆经是一条从头到脚的经络!其中多数的经络都和其它经络相邻!唯独在大腿外侧的一段!只有一条胆经!而且这段胆经敲打起来最为顺手!建议朋友们每天都敲胆经。
&&&&&敲胆经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是,坐在椅子上!一条腿放在另
&&&&一条腿上!也就是我们说的“二郎腿”!然后从大腿外侧跟盆骨交接处的环跳穴开始敲?这个地方比较好找!摸一摸那个附近!有一个陷下去的小窝!就是那里,!往膝盖的方向敲!一共四下。敲胆经是有穴位位置的!但是初学者摸不准也没关系!平均分布着敲就可以了。
&&&&&敲胆经的注意事项
&&&&&力度,不需要很用力,把手举起来,随势下降敲打就可以了。刚开始敲的部位有酸痛感是正常的,因为人体本身就在努力打通胆经这个通道。一般不会敲出乌青来,敲出乌青有两种情况,可能是力量太重了,等乌青退尽了再敲(不是“敲”的关系,是身体的凝血因子不够,平时皮肤也易出乌青。
&&&&&时间,晚上11点以后不可以再敲了。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气血进入胆经的时候!敲胆经不应该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对身体不好。利用白天的时间敲胆经是比较安全的做法。每天每条腿只要几分钟,有时候忘记了也没有关系,用不着太认真。
&&&&&敲打位置,敲胆经不需要敲到小腿上!一是操作不方便!二是小腿上胆经与胃经的位置太近!用敲的方法要完全分开有难度。
&&&&&不适合人群,孕妇绝对不能敲,不能让孕妇有痛的感觉!会对宝宝有影响。老人敲胆经不要敲得太多!因为血升得太快人体的调节也会快!这样比较不舒服。
&&&&&女性月经推迟,有的女性本来血就很少,但由于肝脏热,所以月经问题没有暴露。血气上升后,肝热下降了,月经推迟是正常的。当血达到正常水平,月经也就恢复了。月经来时可以少敲或不敲。
&&&&&长期坚持,身体的保养是长期的,尤其是女性,只要能保持收入略大于支出就可以了。当人体的血不断上升,到一定层次时,人体是要全面改造自己的身体的。血要上升,但要慢慢地上升,这样人体的修理幅度比较小,人体自我感觉就比较舒服。
&&&&&不生气,敲胆经是让人体的气血上升,如果气很盛,血上升时气会跟着上升,让人不舒服,所以要先破掉一点气,然后开始敲胆经。遇到问题尽量不要生气,生气造成的病是很难治疗的,因为人体是无法驾御你的情绪的,而情绪却可以冲击内分泌,使身体内部混乱。
&&&&&2、敲肝经
&&&&&现象判别,&晨起会有天旋地转的现象应该责之于肝!你自己摸一下头顶百会穴部位的温度是不是比头部其他地方热!看一下自己早晨第一次的尿是否比较黄!号一下自己左右手寸关尺的脉!是否左手中间的脉比较强!如果是的话!请压你自己的肝经。
&&&&&方法,
&&&&&肝经在大腿的内侧正中线上!只要将一条腿搬起!确保大腿内侧朝上!沿着中线!自下而上敲击便可(或者平躺在床上!一条腿伸直!另一条腿向内弯曲!然后请人帮忙敲打(每条腿三到
五分钟。或者使用真空拔罐器拔罐来替代。
&&&&&注意事项,
&&&&&注意!不要象传统的拔罐那样拔罐!罐留在皮肤上的时间最多十到二十秒!甚至罐上去就拿下来。只要皮肤有一点红色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拔出红印子!沿经拔!可以三次或四次。
&&&&&3、敲胃经
&&&&&方法,
&&&&&大腿部胃经络!敲打大腿的前表面?平面,(另外可以晚上睡觉时!放双手在胃部做顺时针转动!意念留在胃部!做十分钟。
&&&&&中医里说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就是说它们是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根本保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脾胃具备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整个消化吸收功能!是人体的能量源头。脾胃管着能量的吸收和分配!脾胃不好!人体“电能”就不够用!“电压”偏低!使很多器官运作代谢减慢!工作效率降低!或干脆临时停工。如果五脏六腑都不能好好工作!短期还可以用“蓄电池”的能源!长期下去就不够用了!疾病也就出来了。由此看来!养好后天的脾胃发电厂有多么重要?
&&&&&胃经有两条主线和四条分支!是人体经络中分支最多的一条经络。主要分布在头面、胸部和腹部以及腿的外侧靠前的部分。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膀胱
&&&&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回出来挟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颧弓!沿发际!至耳颅中部。
&&&&&颈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沿喉咙!进入缺盆!通过膈肌!属于胃!络于脾。
&&&&&胸腹部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向下挟脐两旁!进入气街。
&&&&&腹内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外行者会合。由此下行至髋关节前!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下向膝膑中!沿胫骨外侧下行足背!进入中趾内侧趾缝!出次趾末端。
&&&&&小腿上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足部支脉,从足背部分出!进大趾趾缝间!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有毛病?气血运行出现异常情况,!人经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发高烧、出汗、头痛、脖子肿、咽喉肿痛、牙齿痛!或口角歪斜!流浊鼻涕或流鼻血(精神方面容易受惊、狂躁(吃得多而且容易饿!胃胀、腹胀(膝盖肿痛!胸乳部、腹部和大腿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趾活动受限。
&&&&&如果有上面这些情况发生!我们就知道是胃经出问题了!这时应该及时敲胃经或者按揉胃经的重点穴位。
&&&&&按摩胃经和重点穴位!第一可以充实胃经的经气!使它和与其联系的脏腑的气血充盛!这样脏腑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就不容易被疾病“打败”(第二是可以从中间切断胃病发展的通路!在胃病未成气候前就把它消弥于无形。
&&&&&4、敲心包经
&&&&&方法,
&&&&&先压脚跟外侧昆仑穴?脚掌上面外测那个突出的骨头的后方窝里就是,(你认真去找!很痛的点就对!不用很用力!但要时间长一点!每个脚跟压二分钟(然后平卧!用你的手指压在两乳连线的正中膻中穴!静静的冥想这一点!十分钟左右!如果你无法集中你的注意力于这一点!那么你就坐在一个桌子的角上!让自己的膻中穴?即两乳连线的正中点,顶在桌子尖上?只要顶在那儿有感觉就可以了,!人可以趴在桌子上假眠十分钟。这样心包的积水就会减少。
&&&&&注意事项,
&&&&&心包经应该是两边都要压!压时要得气!不要太快!因为我们是要通过每一点传到心包上!使心包上的积液!脂肪逐步排除!让心脏的搏动力增强!压时可以在腹部听!开始可能什么也听不到!但时间久了或压了几次后一定能听到流水声!声音也会由浑浊不清到清楚!甚至会很大声。开始每晚睡前做半小时。等到心
&&&&包经压起来的水声比较流畅时!可以每周做两次!情况改善后!就可以随意了。可以先选一些穴位来做!如!膻中穴?心包的募穴,!天池!曲泽!内关!大陵!劳宫穴。
&&&&&5、敲肾经方法,
&&&&&从两大腿内侧?中心线偏后,根部开始!自上而下慢慢顺序指压至足心处!再反向压回大腿根部!如此反复。每天1-2次!每次压2-3分钟。指压时要稍用些力量!操作者可以自己感觉力度足够并且不会造成伤害即可&?如果压上去很痛!说明肾有问题!要坚持压,。虽然肾经远不止这么一段!但仅压这一段已经足够!并且容易操作便于交流。
将《》分享给朋友吧,本文地址(点文本框快速复制):
-- 友情链接 --胃经,肝经,胆经一定要一个一个
来自:陕西省 延安
浏览 348 次
提问时间:
回答数量: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
53704 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 应该按照经络的气血运行顺序敲打,这几条经络,应该是先胃经再胆经,最后肝经,敲打或者按压时一条经脉从头到尾敲打完,再去敲打下一道经脉,这样效果好。
TA帮助了365人
回答列表(2)
TA帮助了2902人
病情分析:
不是一个一个穴位的敲,只要在这条经络上就可以。顺经络从上往下敲。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2955人
病情分析:
你好,不用每个穴位都敲,中医有句话可以离穴,不能离经。顺着经络从上往下敲,可以接住叩诊锤,或是按摩棒敲打,一次2-3遍,一天1-2次就可以,平常饮食多注意清淡饮食,多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13719人
病情分析:
患者男二十八岁,自诉白天比较困晚上睡觉比较晚想知道怎么回事
意见建议:
你好,你这完全是由于生活不规律引起的建议你早睡早起养成习惯慢慢就调理过来了
TA帮助了14328人
病情分析:
你好,需不需要植皮关键要看烫伤的部位,如果关节部位有烫伤,可以考虑植皮。
意见建议:
建议输液抗感染治疗,定期换药,保护好创面,尽量少的运动。如果关节部位烫伤,或者是疤痕体质建议植皮。
TA帮助了13393人
病情分析:
你好,你目前的额头上的小痘痘,主要考虑是内分泌失调造成的痤疮的。
意见建议:
你好,不可以挤压,否则会加重感染不适,可以用维A酸软膏涂抹等治疗,一般可以达到改善的。
TA帮助了13292人
病情分析:
你好,你的乙肝五项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其它项目阴性说明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体内存在抗体不会感染乙肝病毒的
意见建议:
胆管阻塞或胆囊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轻微偏高没有症状是不需要治疗的,平时注意休息,不要熬夜注意饮食清淡,多喝白开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TA帮助了13536人
病情分析:
你好,这种情况常见于局部湿疹所致,避免摩擦及挤压,保持局部干燥卫生。
意见建议:
建议局部涂抹恩肤霜,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饮食以清淡好消化为主。禁食辛辣鱼虾等刺激性食品。||人体使用手册中敲打胆经的四个穴位的名称是什么?
人体使用手册中敲打胆经的四个穴位的名称是什么?
1个回答|dy|
  十一、足少阳胆经 少血多气
  足少阳胆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不断地吸湿冷降变化。
  1 瞳子毼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别名] 太阳,前关,后曲。
  [穴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名解]
  1)瞳子毼。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
  水气。毼,孔隙也。瞳子毼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
  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
  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毼
  。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
  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
  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
  。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毼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
  。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
  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
  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
  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2 听会
  [别名] 耳门,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
  也。本穴物质为瞳子毼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
  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听会(除上述解释之外另
  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
  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
  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
  ,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
  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
  ,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
  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
  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 清降寒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3 上关
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别名] 客主人,客主,太阳。
  [穴义] 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
  1)上关。上,上行也。关,关卡也。上关名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本穴物质为听会
  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在上行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阳之
  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上关。
  2)客主人。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
  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
  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
  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客主人。
  3)太阳。太阳,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来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气。理同上关名解。
  4)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外散的寒湿水气又有足阳明外散的湿热
  水气,故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颔厌
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名解]
  1)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颔厌
  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
  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
  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颔厌。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
  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 悬颅
  [别名] 髓孔,髓中,米啮。
  [穴义] 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名解]
  1)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
  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
  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
  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
  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
  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
  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6 悬厘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名解]
  悬厘。悬,吊挂也。厘,治理也。悬厘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
  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
  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厘。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本穴汇集的气血当中,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
  ,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7 曲鬓
足太阳少阳之会。
  [别名] 曲发。
  [穴义] 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
  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
  温热。曲鬓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
  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曲鬓。
  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
  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8 率谷
  [别名] 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义] 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
  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
  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
  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
  、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
  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 收降湿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 天冲
  [别名] 天衢。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名解]
  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天冲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
  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
  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
  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
  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 益气补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0 浮白
  [穴义]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名解] 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浮白名
  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
  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浮白。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功能作用] 清热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1 头窍阴
  [别名] 窍阴,枕骨。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名解]
  1)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
  头窍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
  ,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为头窍阴。
  2)枕骨。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
  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
  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运行规律] 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寒。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12 完骨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 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
  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
  故名完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 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13 本神
  [穴义] 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名解] 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
  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
  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
  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
  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
  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 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14 阳白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名解]
  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阳白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
  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阳白
  。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
  ,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运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生气壮阳。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 头临泣
  [别名] 临池。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
  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
  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头临泣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
  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
  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头临泣。临池名意与头
  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 目窗
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至荣、至宫。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目窗
  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
  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目窗。
  2)至荣。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
  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宫。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
  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则
  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补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正营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名解]
  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正营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
  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
  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
  行变化的作用,故名正营。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
  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8 承灵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名解]
  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承灵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
  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
  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承灵。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
  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 脑空
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颞颥。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名解]
  1)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脑空名意指胆经
  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
  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脑空。
  2)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运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征的冷降变
  化。理同脑空名解。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为云化雨降,阳维脉的满溢阳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
  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0 风池
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热府。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
  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
  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
  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理同风池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
  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肩井
手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肩解,膊井。
  [穴义] 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
  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
  部。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
  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质
  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
  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块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胆经下行至此的经水一部分
  渗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丰满之处,为人体局部重力场的最高点,脾土中的水湿
  容易渗流外出,穴内的肌肉层中水湿因而稀少,由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至此的地部经水也就不断
  地渗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气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层次气血因而处
  于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及手少阳经天毼穴吸热上行的气血因此汇入穴内,故本穴为手少阳
  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之气化雨冷降,地部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体内,二是渗入穴内
  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2 渊腋
  [别名] 泉液,涧渊。
  [穴义] 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
  [名解] 渊液。渊,深渊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腋部也。渊腋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
  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本穴内物质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水液在地球
  重力场的作用下由胸侧上部直落腰侧下部,经水如同落入无底深渊一般,故名渊腋。泉液、涧
  渊名意与渊腋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大部分经水由胸侧上部流落胸侧下部,小部分气化之气横传辄筋穴。
  [功能作用] 排泄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导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 人体何以胸侧部位肌肉组织不够丰满?其原因就在于胆经渊腋穴的下行经水及脾
  经大包穴的下行经水冲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质之故。
  23 辄筋
  [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
  [名解]
  1)辄筋。辄,古指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车轮之泥水的飞溅,此指
  胆经气血在此的变化为冷降下行。筋,肝胆所主的风气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风气。辄筋名
  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渊腋穴传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
  散热吸湿而从天部降至地部,气血的变化如同飞溅的泥水被挡下一般,故名辄筋。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
  冷降,天部气血虚少并变得明亮清晰。理同辄筋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冷降缩合由天部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收引寒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日月
胆募。
  [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名解]
  1)日月。日,太阳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
  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光明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
  。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气由此汇入穴内。本穴物质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
  天之人部,天之上部的水湿因本穴气血的收引特性而汇入穴内,本穴气血如同来自神所处的天
  之上部,故名神光。
  3)胆经之募。乃本穴的气血物质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气因而汇入穴内并循胆经而传,本
  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人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京门穴。
  [功能作用] 收募胆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25 京门
肾募。
  [别名] 气府,气俞。
  [穴义] 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
  1)京门。京,国都也,人与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内物质所处为地之上部。门,出入
  的门户。京门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日月穴传来的冷降水气,至本
  穴后,水湿之气进一步散热冷降而成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云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湿云气
  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门。
  2)气府。气,气态物也。府,府宅也。气府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理同京门名解。气
  俞名意与气府同。
  3)肾经募穴。本穴为天部寒冷水气的聚集与降落之处,降地后的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
  地之地部,也就是交于肾经的体内经脉,本穴有募集肾经水液的作用,故为肾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及水气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寒冷水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地部经水则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水湿,募集肾经水液。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多灸,热则水针或深补浅泻。
  26 带脉
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义] 胆经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
  [名解]
  1)带脉。带,腰部的环带区域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带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环
  腰带而行。本穴物质为京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地部环腰而行,气血所过路径如人
  之腰带,故名带脉。
  2)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既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又为带脉之穴,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运行规律与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有直接关系。当人体处于直立或坐时,穴内经
  水由维道穴出带脉并流向腿足下部;当人体躺卧时,穴内经水循带脉由躺卧的高位之处流向低
  位之处(大多数情况下是从腹部流向腰部并由膀胱经将富余的经水经上、次、中、下此八毼穴
  导入体内)。
  [功能作用] 约束诸经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注] 《难经•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根据本段经文所言及上
  面所作的穴位解析,我们知道带脉的气血物质是地部经水。带脉的特征是“回身一周,如束带
  然”,其功用则为“约束诸经”,那么带脉气血的回身一周其动因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约束
  诸经的呢?如果说,人体经脉的上、下方向行走路线是在
A: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毼 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毼 兑端 龈交 上迎香 头部背面
A:人体穴位图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毼 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毼 兑端 龈交 上迎
A:人体内经脉一般可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西藏密宗功家所描述的中脉,十二经络是指胆经,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这十二条经脉,此十二经络连接了人体内,心肺肝脾肾,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等五脏六
A:1、督脉经穴分寸歌(28穴) 督脉二八行脊梁,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为腰俞,十六阳关细推详, 十四命门与脐对,十三悬枢在其间,十一椎下寻脊中,十椎之下中枢藏, 九椎之下筋缩取,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五神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 一椎之上大椎穴,入发五
A:人体穴位图,图要大点的可上书店购买《针灸穴位图》,本身附带有穴名、穴位、取穴法、主治等,若要求标准,就买人卫版的,是教学、医疗用图。
大家还关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心跳一分钟多少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