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诊断为冷凝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贫血.不知道怎么回事

一、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症状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冷凝集素/冷溶血素为lgM型抗体(少数为TgG、IgA),一般发生于淋巴网状系统恶性肿瘤或其他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等,或原因不明。此抗体在低温下(0~4℃反应最强),并有补体存在时,能与红细胞结合,使红细胞凝集,导致血液高黏滞而发生雷诺(Raynaud)现象,当温度恢复至37℃时,能诱导补体介导的溶血。D-L抗体是一种IgG型冷抗体,常见于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次是某些病毒性感染,少数为原发性。D-L抗体能与P血型抗原在低温下发生反应,结合于红细胞表面,补体能加强这种结合,在温度升高至37℃时,可引起血管内溶血。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慢性原发性CAS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病毒感染继发的CAS则多发于青少年;继发下肿瘤性疾病的CAS年龄分布与肿瘤相同。CAS临床表现为低温下血液高黏滞发生的雷诺现象,加温后缓解。急性型可有发热、寒战、血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可有贫血、黄疸、肝、脾轻度肿大等。  可分为两个类型:即冷凝集素病和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  1.冷凝集素病(coldagglutinindisease)  急性起病患者多为5岁以下小儿,发病多在寒冷季节,常继发于支原体肺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后。除原发病的症状外,在寒冷季节出现雷诺氏征:指趾远端和耳廓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发绀。贫血较轻,或间歇性贫血,但与遇冷有关。黄疸和脾大多不明显。慢性型主要见于老年人。  2.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coldhemoglobinuria,PCH)  1岁后小儿均可发病,多继发于先天性梅毒、麻疹、腮腺炎、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少数为原发性。患儿每于遇冷后发病,多起病急,以血管内溶血为主,偶伴雷诺征;或呈慢性溶血性贫血,与寒冷无关。大多持续数小时后缓解,遇冷可以复发。患者血浆中有冷溶血素素,属IgG抗体,在15℃以下时此种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当温度升至37℃时,这些吸附抗体的红细胞与补体结合而发生溶血。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①血管内血液冷凝集发生雷诺现象,如在寒冷环境下出现耳郭、鼻尖、四肢末端及暴露部位皮肤冰冷发绀、花纹样改变,可有麻木微痛,温暖后症状消失;或因在寒冷季节采血时血液易“凝固”而疑及本病。  ②溶血现象,急性溶血可有寒战、高热、头痛、腰背肢体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甚至急性肾衰竭;慢性溶血可有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③原发病表现,PCH的主要表现为患者受冷后数分钟或最长至7~8小时内,突然发生急性溶血症状,出现血红蛋白尿。如以后再暴露于低温环境,上述症状可再重复出现,发作频繁者可有贫血及黄疸。  2)实验室检查  A.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尿及血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因病情轻重而不同。反复发作者可有含铁血黄素尿(Rous试验阳性)。  B.冷凝集素试验  冷凝集素病患者血浆中冷凝集素滴度可高达1:2000以上,主要是IgM,在寒冷(4℃)和补体参与下,与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或与患者的同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当温度增至37℃时,凝集的红细胞发生可逆性散开。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是诊断冷凝集素病的重要依据。  C.冷热溶血试验  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浆中含有自身冷溶血素,是抗红细胞的自身冷抗体。当患者全身或局部处于16℃以下时,冷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体外加入补体,温度升至370C时即发生溶血。本试验阳性是诊断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的重要依据。  3)鉴别诊断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血红蛋白尿常发生在睡眠以后,与寒冷无关,D-L试验(-),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及蔗糖溶血试验(+),可与PCH鉴别。  B.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此病的血红蛋白尿常发生于长途跋涉或跑步后,与寒冷无关,D-L试验(-)。  c.CAS与PCH的鉴别:CAS于寒冷后发生的主要症状是手足发绀症,很少发生血红蛋白尿,冷热溶血试验阴性而冷凝集素试验阳性。
三、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治疗主要治疗原发病。贫血严重时可输红细胞,但应将输入的血加温至37℃,以减少溶血。  1.保温  慢性轻度溶血、中度溶血患者,保温有一定疗效。  2.输血  输血原则同温抗体型AIHA,输在不同温度(包括4℃)下经过严格交叉配血的洗涤红细胞;输注时,红细胞最好预温至37℃,并同时给患者保暖;输注部位应选大静脉且滴速宜慢。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同温抗体型AIHA,惟对其疗效看法尚不一致。  4.细胞毒类药物  常用的有环磷酰胺和瘤可宁等。  5.血浆置换  应用于急性重型CAS,可与化疗合用,应用时尚需注意保温。  继发于病毒性肺炎的急性CAS往往呈自限性,一般2~3周抗体滴度即恢复正常,因此无需特殊治疗。恶性病继发的CAS应注意治疗原发病。切脾对CAS无效。慢性PCH的治疗基本同CAS。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组胺类药物对荨麻疹有效。CAS病程较长,且可反复发作,不易根治。PCH部分患者在发病2~3个月后,抗体消失,也有少数患者迁延不愈。  疗效:  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脾切除的效果皆不肯定,但用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等可使症状减轻。
四、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保健和预防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保健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护理  1、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2、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凉。  高蛋白低脂肪:对一般贫血病人来说,首先应考虑给予高蛋白饮食。这可以通过食用动物的瘦肉以及肝,肾等内脏,获得优质蛋白的补充。其次,应尽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因为脂肪可抑制人体的造血功能,高脂肪还可导致腹泻,消化不良,肥胖病等疾患。  补充微量元素: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几乎成为贫血病人的常识。值得注意的是,适量补充微量元素铜对纠正贫血也相当重要,不过人体对锏的生理需要量甚微,通过日常饮食即可满足。但是,如果饮食营养欠佳,而又少食甚至不食蔬菜,就会给纠正贫血带来不利。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并保暖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本病预后不佳且缺乏有效疗法,故应注重预防,提倡优生,进行婚前和产前检查。冷凝集素试验阳性,尤其是继发性CAS效价可高至1∶1000甚至1∶1.6万(正常&1∶64)。当温度升高达30℃时,在白蛋白或生理盐水内凝集素效价仍然增高,具有CAS的诊断价值。在妊娠早期即可作产前诊断,防止纯合子患儿的出生。
快速问医生()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及合作请联系QQ:
发布养生资讯&&&&&& & 正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可以分为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你了解多少呢?临床表现本病临床表现多端,多为慢性起病,易于反,部分患者有 急性发作史,发作期间可见、、、腰背酸痛等。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少见于冷凝集素病,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极罕见;病情常反复,常多表现虚中夹实,本虚标实的特点。本病以虚为本,气血双亏,甚则脾肾具虚,病久易见面白、、懒言、头晕、纳少便溏、等症。脏腑辨证与肾、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标实或为之邪,或为寒邪;久病入络致气滞血瘀,晚期常有积块形成。本病早期治疗应清利湿热与补虚相结合,有血红蛋白尿发作。诊断标准1、血象:贫血或伴有血小板,白细胞数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再障危象时可明显降低)。2、骨髓:多呈增生性贫血(红系以中幼红为主)骨髓象;再障危象时可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改变。3、尿:高尿胆原或高游离HB或高含铁血黄素,也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4、血浆或血清:高血红蛋白症和(或)高胆红素血症。5、免疫指标:丙种球蛋白量可升高,C3水平可下降,可出现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DNA抗体等指标的异常。6、其他项目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包括心肺肝肾功能等检查,不同原发病可能在不同脏器有不同表现。
(责任编辑:吴敏 )
文章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根据类型的不同,呈现不一样的临床症状。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易于复发的疾病,为了避免病情复发,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在了解如何预防和调理之前,我们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护理对患者病情的缓解有重要意义,那么在护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注意事项呢?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听起来似乎很恐怖,但是它并非不治之症,目前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可以治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溶血性疾病,小儿患者居多,且男孩子的发病率高于女孩子。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疾病,病因又是什么呢?
相关健康数据
副主任医师
擅长: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上颈椎不稳与畸形、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退变性侧弯...
副主任医师
擅长:颅内各种肿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脑膜瘤等)脊髓肿瘤、大脑深部肿瘤立体定向内放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
擅长:创伤骨科相关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复杂骨盆骨折、四肢严重骨折微创治疗、关节骨折复位与固定、严重软组织伤的...
擅长:颈椎损伤与疾病、胸腰椎损伤与疾病与退变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擅长:对下尿路疾病具有较深研究,包括前列腺增生症、尿失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中医病名
  黄疸,虚劳,积聚。
  定义及释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溶血性疾患,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加速破坏而致溶血性贫血。
  中医病因
  本病多由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湿热交炽起病,病久耗损气血可出现气血、脾肾虚损。
  西医病因
  临床上根据发病原因把AIH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患者常继发于淋巴组织恶性增殖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胸腺瘤等)、胶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药物等。
  流行病学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以青壮年为多。
  国内AIHA的发病率仅次于PNH,占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疾患的第二位。
  发病机理
  AIHA根据抗体类型可分为温反应性抗体型和冷反应性抗体型。原发性温抗体AIHA病因不明,约占60%左右;继发性者伴发于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及与免疫有关的疾病,1.自身抗体产生机理
  (1)红细胞膜抗原改变: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表现为“自身耐受”,即能够识别自身组织而不产生针对自身组织或细胞的抗体。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如药物、微生物等)与红细胞膜作用,使其抗原性改变,或暴露出隐蔽抗原,或使原来的半抗原变为全抗原。
  &(2)免疫细胞异常:免疫系统本身的改变极易改变抗体的性质。
  B细胞直接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辅助T细胞(Th)功能异常,可能由于T细胞数量的改变或T细胞特定亚群的活化。
  (3)交叉抗体学说:某些外来物质,如病毒、细菌的某些抗原可能与人红细胞膜抗原有共同或类似的抗原决定簇,机体产生的针对这些外来物质的抗体,同时与自身红细胞发生反应。
  (4)遗传因素,同一家族中数人患AIHA或类似自身免疫病。
  2.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机理
  (1)自身抗体的分类,一般认为,温抗体是IgG或IgG+补体(C),或单独补体(C);冷凝集素是IgM,冷溶血素是IgG。
  (2)温抗体IgG结合到红细胞膜上的数量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①只有当每个红细胞膜结合的IgG量达到80~120个分子时,直接Coombs试验(抗人体球蛋白试验 Coombs’test)才呈现阳性反应;②红细胞结合IgG的量是溶血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红细胞寿命负相关而与网织红细胞正相关。
  (3)冷凝集素IgM在低于32℃温度下与红细胞结合并激活补体,经过经典反应最终形成攻膜复合物(C5b一9)破坏红细胞膜,导致隐性血管内溶血。
  (4)冷溶血素(又称双相溶血素),属IgG,在低于15℃下补体存在时与红细胞结合,温度升高至37℃时,在补体作用下发生血管内溶血。
  病机探微
  1.卫气虚弱& 湿热或寒邪入里,湿热交蒸伤及营血;或寒邪入里,血受寒则凝,致气滞血淤;进之均可引起“血气之败”,败血随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2.脾胃虚弱&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不足,患者体乏无力,血少色白,水湿运化障碍,郁久化热,湿热发为黄疽。冷积日久,可结成僻。黄疸日久,气滞血瘀,也易成积聚之证。
  中医诊断
  辨 证:
  1.湿热内蕴型:
  证候:白睛、皮肤发黄,或有发热,口渴而不思饮,腰背酸痛,便干,兼有气血虚者,有气短、乏力、头晕和心悸,唇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素体亏虚,脾胃虚弱,复感湿热外邪,入里化热,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湿热中阻,土反侮木,伤及肝胆,胆汁随湿热外泻,郁蒸皮肤,则一身面目俱发黄,湿郁不行伤及营血而致血败,湿热败血下注膀胱则尿色如茶,或深如酱油;湿热内盛则口渴而不思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亦为湿热内盛之象。白睛、皮肤发黄,或有发热是本证辨证要点。
  2.气血两虚型
  证候:面色黄白或萎黄,气短乏力,心悸头晕,自汗,神疲懒言,尿色多清,唇淡,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或微黄腻,脉细;兼有湿热者,白睛可有轻度发黄。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虚则气化无源。血虚不上荣于头面故有面色晄白或萎黄、头晕,气血两虚,四肢肌肉失养气短乏力,心血亏损,心失所养则心悸,神疲懒言。余热未尽者,可有轻度一黄。病位在气血,其性属虚。面色晄白或萎黄,气短乏力是本证辨证要点。
  3.脾肾两虚型
  证候:眼白微黄,全身困倦,头晕耳鸣、纳少便溏、腰酸腿软,其阴虚者,有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其阳虚者,怯寒肢凉、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为精所化,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无以化血,必致血虚。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故脾肾两虚终至精气血俱虚。脾虚生湿,阴虚生热,湿热内生则发黄。病位在脾肾,其性属虚。四肢无力,腰酸腿软,便溏,畏冷是本证辨证要点。
  4.气滞血瘀型
  证候:腹有症积,推之不移,胁肋作胀,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运血失常而致血瘀,血瘀则易腹有症积,推之不移,胁肋作胀。舌质暗,或有瘀斑均为血瘀表现,余热未尽者,可有轻度发黄。病位在气血,其性属实。腹有症积,舌质暗,或有瘀斑是本证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1.起病慢而易于反复,表现为虚实夹杂,本病多为慢性起病,易于反复,部分患者有急性发作史,发作期间可见畏寒。发热,黄疸,腰背酸痛,尿色深如茶水,甚至如酱油样。
  2.以 虚为本,气血双亏,甚则脾肾俱虚,病久易见面白、气短、懒言等气血两虚之证,甚则头晕耳鸣,纳少便溏,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弱。
  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1) 临床表现:原发性AIHA者多为女性,年龄不限。临床表现除溶血性贫血外,无特殊症状。半数有脾肿大,1/3有黄疸及肝大。继发性AIHA常伴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①贫血程度不一,有时很严重,可暴发急性溶血危象。血片上可见多量球形红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及少量铁粒幼细胞。偶见红细胞被吞噬现象。网织红细胞增多。
  ②骨髓呈幼红细胞增生象,偶见红细胞系统轻度巨幼样变。
  ③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极度减少,骨髓象呈再生障碍表现,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
  ④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试验阳性,主要为IgG和C3型:间接试验可为阳性或阴性。
  (3)诊断依据:①近4月内无输血或特殊药物服用史,如直接Coombs试验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考虑为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②如Coombs试验阴性,但临床表现较符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切脾有效,除外其他溶血贫血(特别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诊断Coombs阴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冷凝集素综合征(CAS)
  &(1)临床表现:以中老年患者为多,寒冷环境有耳廓、鼻尖、手指发绀,但一经加温即见消失。除贫血和黄疸外,其他体征很少。
  (2)实验室检查:
  ①慢性轻至中度贫血,外周血中无红细胞畸形及大小不一,可有轻度高胆红素血症,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
  ②冷凝集素试验阳性,4℃效价可高至1:1000甚至1:16000,在30℃时,在白蛋白或生理盐水内,如凝集素效价仍然较高,有诊断意义。
  ③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阳性,几乎均为C3型。
  冷凝集素阳性效价较高,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冷凝集素综合征。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
  (1) 临床表现:多数受寒后即有急性发作,表现为寒冷发热(体温可高达40℃ ),全身无力及腰背痛。随后即有血红蛋白尿,多数持续几小时、偶有几天者。
  (2)实验室检查:
  ①发作时贫血严重,进展迅速,外周血液有红细胞大小不一及畸形,并有球形细胞、红细胞碎片及嗜碱性点彩细胞及幼红细胞出现。
  ②反复发作有含铁血黄素尿。
  ③冷热溶血试验(Donath一Landsteiner试验)阳性。
  ④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为C3型。
  诊 断:
  外周血象可见不同程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大多数病例明显升高;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在明 显活跃以上,红系显著增生,粒红比例倒置;尿胆元增高多见,可有Rous试验阳性;血清学试验:①Coombs试验是当前诊断温抗体AIHA最常用的试验。大部分直接Coobs试验阳性,间接反应阴性,但亦可呈阳性。该试验敏感性低,不能定量,近年已发展许多测定自身红细胞抗体的定量方法,如聚乙烯吡咯酮(PVP)法、放免法、荧光标记抗体法以及酶联免疫法等;
  ②冷凝集素试验:冷凝集素病(CAS)患者效价显著增高;③冷溶血试验(Donath一Landsteiner试验)是确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最有价值的试验。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慢性溶血性贫血,继发性患者有原发病表现,Coombs试验阳性,即可诊断。
  2.冷凝集素病& 遇冷则见“手足紫绀”,溶血性贫血,直接Coombs试验阳性,冷凝集素效价1:3×104以上者,即可确诊。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遇冷后回到温暖环境后发作血红蛋白尿,发作期直接Coombs试验阳性,冷溶血试验阳性,可确诊。
  体 征: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除溶血性贫血外,无特殊症状。半数有脾肿大,1/3有黄疸及肝大。继发性AIHA常伴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2.冷凝集素综合征(CAS),寒冷环境有耳廓、鼻尖、手指发绀,但一经加温即见消失。除贫血和黄疸外,其他体征很少。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多数受寒后即有急性发作,表现为寒冷发热(体温可高达40℃),全身无力及腰背痛。随后即有血红蛋白尿,多数持续几小时,偶有几天者。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贫血程度不一,有时很严重,可暴发急性溶血危象。血片上可见多量球形红细胞及 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及少量铁粒幼细胞。偶见红细胞被吞噬现象。网织红细胞增多。
  &(2)骨髓呈幼红细胞增生象,偶见红细胞系统轻度巨幼样变。
  (3)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极度减少,骨髓象呈再生障碍表现,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
  (4)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试验阳性,主要为IgG和C3型;间接试验可为阳性或阴性。
  2.冷凝集素综合征(CAS)
  (1)慢性轻至中度贫血,外周血中无红细胞畸形及大小不一,可有轻度高胆红素血症,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
  (2)冷凝集素试验阳性,4℃效价可高至1:1000甚至1:16000,在30℃时,在白蛋白 或生理盐水内,如凝集素效价仍然较高,有诊断意义。
  (3)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阳性,几乎均为C3型。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
  (1)发作时贫血严重,进展迅速,外周血液有红细胞大小不一及畸形,并有球形细胞、红 细胞碎片及嗜碱性点彩细胞及幼红细胞出现。
  (2)反复发作有含铁血黄素尿。
  (3)冷热溶血试验(Donath一Landsteiner)阳性。
  (4)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为C3型。
  鉴别诊断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部分病例外周血球形红细胞增多,而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为遗传性疾病,有家族遗传倾向,Coombs试验阴性;
  (2)同种免疫溶血性贫血和药物性免疫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虽也呈阳性反应,但前者有输血史或是新生儿溶血病,经输血血清学检查可鉴别,后者有服药史,停药物一段时间即可恢复。
  2.冷凝集素综合征(CAS)雷诺症:本病与雷诺症均可见“手足紫绀”,但前者以遇冷部位为著,溶血相关症状较突出、后者多为对称性,有向心性和进行性加重的特点。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注意与PNH、冷凝集素病、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相鉴别。
  多数病例病程较长,溶血反复发作。应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后,病死率明显下降,死亡原因常见者有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等。继发性病例,继发于各类感染者预后良好,继发于各类恶性疾患,如淋巴瘤等,大部分死于原发病。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1.湿热内蕴型: 治法:清利湿热。
  方剂:菌陈五苓散加味。
  方解:方中二苓、泽泻、白术健脾利水,桂枝内通阳气,使气化宣行,小便通畅;加茵陈、栀子、夏枯草苦寒泻热,能使湿热之邪从下而解。
  例方:茵陈20g、茯苓15g、泽泻10g、猪苓10g、白术10g、栀子10g、大黄10g、木通10g、丹参10g、桂枝10g、夏枯草10g。
  加减法:气血两虚者,加党参15g、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0g。 2.气血两虚型
  治法:以益气养血。
  方剂:八珍汤加味。
  方解:方中黄芪补气升阳,配合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熟地、阿胶滋阴补血,当归补气活血;气血双补。
  例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白芍15g、熟地20g、川芎10g、甘草10g、黄芪30g、阿胶10g。
  加减法:兼有脾虚者,暂去阿胶;湿热未清,加茵陈10g、泽泻10g。
  3.脾肾两虚型
  治法:补益脾肾。
  方剂: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方解:四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地黄、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两方合一脾肾双补。
  例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10g、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0g。
  加减法:偏阴虚者,加何首乌15g、女贞于12g、玄参10g;偏阳虚者,加制附片10g、仙灵脾10g;有气血虚者,加黄芪30g、当归10g:有黄疸未净者,加茵陈10g、泽泻10g。
  4.气滞血瘀型
  治法:理气化瘀。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解:赤芍、桃仁、红花、元胡、五灵脂等活血祛瘀,鳖甲软坚,香附莪术理气,治疗胁下积块,荡除余邪及瘀血。
  例方:柴胡10g、枳壳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0g、莪术10g、鳖甲10g
  加减法: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党参、当归;湿热发黄者,加茵陈、泽泻、茯苓。
  西医治疗
  1.温抗体型AIHA
  (1)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一般剂量强的松每日lmg/kg,口服,急重病例可用地塞米松10~15mg/日静脉滴注。至血红蛋白上升,无明显溶血时,逐渐减量,然后以维持量(5~10mg/日)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一般3个月左右)。口服强的松或静脉滴注氟美松疗效不理想病例可试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一般以800~1200mg/次,静脉滴注,1周1~2次,间隔期及收效后改用强的松口服维持;用皮质激素治疗时应注意副反应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减量甚或停用。
  (2)达哪唑(炔睾醇DNZ):有人主张在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可试用达那唑0.2g,一日2次或日3次,但应注意肝脏损害,孕妇禁用。
  3)免疫抑制剂:对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需大剂量维持时,应考虑加用或改用免疫抑制剂。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瘤可宁、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甲基苄肼等。一般硫唑嘌呤100~150mg/日,环磷酰胺50~100mg/日,连续用药数月,用药期间定期检查外周血象以免发生骨髓抑制。
  &(4)脾切除:脾切除对温抗体型有效率约为50%~75%。本法适用于激素无效或长期依赖者,也适用于经泼尼松或与免疫抑制剂合用疗效不显著者。长期应用激素者,于手术前后短期内应增加泼尼松剂量。单纯IgG温型抗体AIHA& 红细胞的主要破坏场所是脾脏,脾切除疗效好。IgG+C或单纯补体型红细胞破坏场所主要是骨髓和肝脏,脾切除疗效不佳。脾内栓塞的远期疗效不如脾切除。临床实践中一般脾切除的适应证为:①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者;②需大剂量皮质激素维持者;③溶血常复发者;④皮质激素十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者。
  (5)其他治疗: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gG):游离IgG与红细胞上自身抗体IgG竞争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因此大剂量IgG可抑制巨噬细胞与致敏红细胞的结合,阻止红细胞被破坏。一般常用剂量每日IgG200~400mg/kg静脉注射,隔日1次,连用数周至数月。②脾区照射:对有脾切除适应证而不宜做脾切除手术者可行脾区照射rad*,有类似脾切除效果,但缓解时间较脾切除短。③血浆置换:当血液中有大量自身抗体时采用血浆置换疗法常可明显减低自身抗体量,中止溶血。④胸腺摘除疗法对小儿AIHA的少数病例有效。⑤环胞菌素A:近年
  来用于自身免疫病治疗的报道日益增多。
  &(6)输血:能不输血尽量不输,必要时应予输注洗涤红细胞。因为AIHA自身抗体对血型抗原有相对特异性,因此增加了交叉配血难度,应仔细鉴定、(7)治疗原发病:部分继发性AIHA患者往往在原发病控制后溶血可完全缓解。
  2.冷凝集素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注意保暖,预防其发生。皮质激素、脾切除疗效均不佳,免疫抑制剂常用瘤可宁2mg/日持续数月。
  3.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预防为主,避免寒冷不使发作。可试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和皮质激素效果均不理想。
  其他治疗
  本病西医尚无根治疗法。对症治疗主要针对贫血及减少溶血发生,预防感染和其它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中医药治疗常可改善症状,减少溶血发生;应根据病人西医不同型期
常见症状: 并发症状: 相关检查:
推荐医院:推荐医生: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主食指的是谷类,如大米、面、玉米、小米等。它们约含有75……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营养科主任曾晶介绍,多数市民都听说过…… []
做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是两个亲密无间的伴侣情感的交流。…… []
自身免疫性溶血是一种由红细胞被抗原抗体破坏引起的溶血性疾病,根据抗体作用时所需温度可分为冷抗体型和温抗体型,发病者多为中年女性,发病较缓慢,发病后可出现困倦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腰酸背痛、畏寒怕冷、高热不退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者还出现其他异常症状,比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休克、肢体麻木。出现症状,应及早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怎么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