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从事一种mbti职业性格测试免费是一种性格,而换了一种mbti职业性格测试免费又是另外一种性格,这怎么解释?

每一个职业都需要一种心态,每一天的生活都需要一种融入。冷或许是一种性格,但是生活应该更加的收放自如般兼具这一切。
句泛泛的&我要当个好医生&。我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具体的、生动的目标,要当一个什么样的好医生。&& & & 现在我的爱好有了,但是梦想还在寻找。
(三)如果是说,之前也还有一点认为那样一个冷一点的性格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最近接触了一个一位出租车司机、了解了一个模特职业,发现自己还是错了。&& & &那位司机先生很不一样。他29岁,就已经开了5年多的长途,基本跟车跑了大半个中国,从中俄边境到四川,他很快乐,他虽然现在开出租,但是他的梦想是继续跟车跑遍整个中国。与很多遇到堵车就十分心烦开始骂骂咧咧的司机不一样,他说当司机的80%脾气暴躁容易骂人,就是因为开车焦躁了,堵车堵怕了,在他看来,开车很快乐,车子就像是他身体的延伸,在他眼中,堵车就是场游戏,加塞就是一种成就感。他以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身份很好的诠释了爱好、梦想、心态与投入。&& & &昨晚在看全美超模明星赛,也大大的让我对这个职业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或许以前太冷漠了,所以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对某些职业的了解其实很浅薄,抱着一种&那很正常&的调调,却也不想多多了解,或者有些淡漠,或者理所应当的仅仅不在乎的去了解里面的道道,而忽略了那样的一种心态和揣摩。&& & & 看着节目里的模特们遵循着品牌专家根据她们给人印象提出的品牌性格,看着主持人快乐有张力但是有很有智慧的话语,看着他们拍平面照时为了揣摩自己的品牌性格而投入的调整那一瞬自己的情绪,就突然觉得其实生活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收放自如,冷静和热情间的完美把握。热情不是没有分寸的代名词,平静不是理性的代名词。而每一种职业都不是你表面上看到的,就如模特,虽然大多数人口头上都说模特不只是摆摆POSE,但是由于不了解所以多多少少还是有那样的轻视,认为不需要动脑子,体会不到其中存在的揣摩和心态。其实每一种职业都不简单,每一种职业都需要一种心态,而每一天的生活都需要一种融入。&& & &&此时,我便会觉得我犯了和《士兵突击》里的成才一样的错误:都把自己当过客。&& & & 或许你的确会是别人生命里的过客,但是对于你自己的生活,你决不能像过客一样冷冷地看。别把自己定义在局外,你才会有那样的情绪和起伏,你才会投入一件事、融入一个集体、融入你的生活,才会为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好和梦想。&& & & &&& & & 现在开始,不要把自己当过客,不要为了一些事儿放弃机会、遗落朋友,早睡,让自己有足够的力气和充足的精神去专注投入,大方的做事,微笑着走路,让自己的心情多一些应景的起伏,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涟漪!&&&&&&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爱就一个字
你会来吧?
人心可畏!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认识你的职业性格(书摘)
&你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吗?
  这些年来,常常必须面对案头上摞成山似的纸质简历,面对我的助手们不得不压缩之后才能传到我笔记本上的电子简历。当经过一番番的“砂里淘金”之后,面对坐在我面前的一拨又一拨的应聘者,我最想问他们的,其实并非“你的学历呢?你的工作经验呢?”,而是“你的性格真的适合从事你所申请的这个岗位吗?你确实想好了吗?”
  尤其是,当我不得不从那些从简历上看几乎一年换一个公司或换一个岗位的应聘者时(顺便插一句,这样的简历,本意是表明自己具有相当丰富的工作阅历,其实效果适得其反——在HR那里,你无疑告诉他说“我是一只不折不扣的”职场跳蚤“,你录用了我,我也呆不了多久的,你可别后悔!),我最想知道的其实是:我即使为你提供了你所申请的职位,你在这个岗位上,真的能够持久地做下去吗?你真的能够在这个岗位上获得发展的机会吗?
  春节之后,北京等地举办的几乎所有的招聘现场会,那场景看起来都更象示威集会,既令我这样对此类场景早已见怪不怪(都几乎麻木了)的老家伙,也觉得有点发怵。在这滔天潮水般涌动着的有自己专业背景、或身怀一些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人潮中,究竟有多少对自己的真正适合的职业和岗位了解的?有多少人由于对自身的性格“会错了意”,而对前来招聘的公司“表错了情”,以至于应聘的成功率极低而自己却百思不得其解的?又有多少人即使勉强得到一份工作,不久也发现这工作其实并不适合自己的?这样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义务对他们说点儿什么。
  在我这些年主持过的、协助过的招聘面试中,10个参加面试而被淘汰的应聘者,至少有7个是由于他被认为性格与岗位不吻合而被淘汰出去的,剩下的才是由于被发现能力或经验上的不足。
  要说性格与职业的问题,从笔者个人说起,也许是更恰当的。
  今年春节期间,我从北京回了一趟福建,只为了看望几位当年的老领导。既非官场应酬,更无实利相求,新春佳节,故人相聚,几杯小酒,几段叙旧。从副部级高官到已经退休赋闲的老书记,都闲语款款,话题天南地北。席间不免聊到我当年离开机关下海,却差点没呛得要了命的往事,我当然也煞有介事地简单汇报了一下这十多年的个人变化。这几位一生阅人无数的老领导,仍然对我很“给面子”,对我的点评都惜墨如金,仅以“太有个性”四个字,就算是把我当年的那副德行,全给点透了、道尽了。
  二十多年前,我是边远地区的一个中学教员,与这几位老领导非亲非故,就那么给调到机关当秘书,当时他们看到的是我的乏善可陈的那么一点“才气”,而以“选择性失明”的方式忽略且包容的,是我的“个性”。“有个性”的评语之后,是另一些我现在才能够完全认同(当然是在经历了许多人生挫折之后才认识到)的潜台词——
  自我中心——头脑里只有“我”,严重缺乏他人需求意识和对他人情绪变化的感知能力;
  人际敏感性很差——自此则知之,自彼则不见;
  锋芒毕露——个人表现欲太强;
  情绪自控能力弱——激情有余,稳重不足;
  对于官场职业生涯来说,“有个性”在某些时候可能会给一个人平添一些“性格魅力”,但一般而言,“有个性”更意味着一个人无法适应官场这样的职业环境,无法适应他可能担任的领导岗位,“有个性”只是一个作家、艺术家的优秀素质,却不见得是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的必备素质,相反,过于张扬“个性”,更容易使一个人在领导的岗位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以我与官场环境极不“兼容”的个性,居然能够在党政机关的秘书等位置上一气干了八年,说来只是我的运气不错,恰好在最初的时候遇上了这几位极具包容心的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在他们身边工作的几年,大抵是被他们在大原则的前提下给“惯”着的几年,他们从来不介意我常常表现出来的“大不敬”。我与他们中的某些人,与其说是秘书与领导,有时候,倒不如说更象文友。
  然而,一个人毕竟不可能要求环境与岗位去适应他本人。官场就是官场,领导更不是“文友”,当这些待我以似海佛心的老领导们陆续或高升、或调任之后,我也就渐渐的“混不下去”了,当时,其中的一位老首长,甚至已经准备发函再一次将我调到他所在的机关。然而我知道,人不可能总这么一辈子被老首长罩着,再惯着罩着,你的性格不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本身,你仍然成不了气候。递交辞职报告,才是我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不仅仅因为当时我已经下海并挣扎得死去活来。
  没有终生去从事与自己的性格不匹配、不兼容的职业,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幸运。忆及青春年代的幸运,我当终生感念对我有着知遇之恩诸多兄长。但这样的幸运毕竟不是人们经常有的。幸运之所以被叫做幸运,就因为它是偶然之足的舞蹈,因为它的不可期待。只有对自己的性格与职业适应性有个了解,你这一生在职业发展上,才谈得上获得真正的方向感。
  在经济不景气、求职者之于工作岗位严重供大于求的今天,对自己的性格与应聘的成功之间、与未来的工作绩效以及职业成就之间的内在严重缺乏了解,在我面试过的应聘者中,仍然比比皆是。我想,提醒人们从自己的个性与职业的匹配上“认识你自己”,我以为是我的一种责任,这种看起来“没事找抽”、“自作多情”的责任感,促使我决定写作《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1,你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性格首先决定的是一个人的职业命运——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成就。性格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中最核心、最具稳定性的内容。
  之所以说它是最具稳定性的,首先是因为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这些先天的生理心理特质,后天的改变是很困难的,即使发生了所谓的改变,也是短暂且不可能是根本性的,不久之后,一切都很容易又恢复到他的“本性”上去。
  其次,人格的形成具有早期决定性。精神分析学有一个被称作“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形成于他的儿童时代,差不多在他六岁左右就已经成型了,后来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实,中国民间早就用一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道出了精神分析学直到二十世纪才得出的这一研究结论。
  瓜子一定只能种出瓜来,而不可能成为豆啊别的什么,此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让一个人去从事一份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工作,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是一件长期给别人制造麻烦、给自己带来痛苦的过程;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是个浪费人才又糟蹋社会资源的事。我们为黄河水土流失而大声疾呼,而如此之多的人从事了与自己的性格不相吻合的工作,因此造成了天文数字之巨的人力与社会资源的浪费,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意过?
  因此,你一定要了解你的性格是否适合你的职业,你一定要了解你的性格在你现在的职业中有多宽与多长的路可走。
  首先,职业性格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给予充分考虑的先决条件,只有弄清楚自己能够干什么,才能够规划自己应该干什么。
  前一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前,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一直是统包统配的,初上职场的年轻人基本上无须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你的职业发展轨迹是早就被画好的,国家把你安排在某个单位的某一岗位上,你就开始捧上了一块“铁饭碗”,不管这碗的大小是否适合你、也不管碗里的饭你爱不爱吃,你都得捧着,你没有选择,否则就只有失业一条路,这也就谈不上什么职业发展的自我管理。而在更早以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讲的“我是一块砖,天南地北任党搬”,人们的职业意识普遍萎缩,对诸如“职业性格”这样问题的思考,在当时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才能被催生。当今社会的择业条件、择业观念,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职业流动性增加、被老板炒了鱿鱼或是反炒老板的鱿鱼,都是今天社会的常态,人们面对巨大的职业压力的同时,也开发了自己的职业活力,从而使人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真正负起责任来。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些大公司也帮助青年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规划。
  前几年,我会在十一月份左右,到一些高校给即将走出校门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开个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那个讲座还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但我知道,他们喜欢这个讲座,并不是因为我为他们介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规划指导,他们对我的讲座真正感兴趣的,是应聘的时候如何对付HR,
HR对应聘者设计的各种问题、给予应聘者各种表现机会的目的究竟何在,应聘者该如何应对等等。应该说,掌握一些应聘的“实战技能”,了解一些HR的“机诈”,确实也是他们所需要的。讲座之后,照例是互动,或是学生提问我作答,或是台上台下互相讨论。
  使我颇为感慨的是,认为自己“读错了专业”,竟是许多学生在互动中所抱怨的,也是他们提问时的前提。象下面这样的对话,在大学生与我之间是经常发生的:
  陈老师,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对于一些读错专业的学生,似乎针对性不是太强。能否请您对这样一些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所说的读错专业的学生,应该包括你自己在内吧?
  那位学生默认。
  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又为什么认为自己选错了专业?
  我是读会计的,其实成绩还算不错,但这个专业就是不适合我。
  为什么你认为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
  因为不是我的兴趣。我喜欢旅行,喜欢演出,喜欢交朋友,还喜欢象您那样在台上讲课。还有一个情况也很糟糕,我发现自己对数字不是特别有感觉,一大堆的数字,老让我犯困!再说了,我这个人话多,心里藏不住事,财务工作嘛,难免要保密啊啥的,我没法保证自己嘴巴不漏风。
  (如果他对数字真的如他所言“没感觉”,这个学生在财会职业上恐怕不会有什么成就,他确实是选错专业了。)
  我继续追问:你当初为什么选了这个专业?
  不知道,志愿是自己填的,当然也参考了老爸老妈还有老师的意见,好象都觉得这好找工作吧,稀里糊涂就填了。
  我想,假如这个学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有老师或其他长辈对他的职业性格作过分析,“稀里糊涂就填了”这样的事就不那么容易发生了。然而,在大学生当中,当初“稀里糊涂就填了”这样的事,实在是不胜枚举。
  职业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成就自我之途,选择了一种职业,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一种人生状态。人在进入职场之前所受的所有教育,说到底就是为从事一种职业做准备的;而一个人即使离开了职场,退休了,他的身上仍然存留着终生都抹不掉的职业印记。职业之事,可谓大矣,不可不慎。了解一点职业性格的道理,对人们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古希腊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曾经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认识你自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真正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一无所知,又如何谈得上“认识你自己?”
  就说巴尔扎克吧,这位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后世甚至有人把他的成就和马克思相提并论,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堪称“理论的《人间喜剧》”,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喻为“形象的《资本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作家,年轻时由于钱财的驱使,一度就曾经选错了职业。他当过出版商,经营过《巴黎时报》,甚至当过木材商,结果全都是不但没赚到钱,连沿街吆喝叫卖的爽快都没赚到。为了还债,他又相继经营过印刷厂、铸字厂,结果又是债上加债,债台高筑。沉重的债务差点令他年轻时的写作梦想成为永远的梦想。当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而开始写作的时候,还常常因为被债主追逼而带着正在写的稿子,从搁楼里狼狈逃走。
  在营销界提起汽车“营销之神”乔•吉拉德,可谓无人不知。入行第三年,他就以个人年销售1425辆汽车的成绩,打破了汽车销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就是说,他一个人就平均每天卖出了3.9辆汽车!从此,他就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营销员”。多少体育运动的世界纪录都已经一再被后起之秀打破,人类体能的多少极限被一再冲决,但“营销之神”乔•吉拉德的业绩至今无人超越。
  跟许多人一样,吉拉德先生最初也完全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在从事汽车销售之前,他曾干过38种工作,简直可以说的胡乱从业。他甚至当过小偷,而即使当小偷他也很不“称职”——被人逮个正着的时候,总是比有所斩获的时候多得多,几回下来,只好乖乖“金盆洗手”。所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位职业规划师。这位职业规划师力主他去从事销售工作。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蹩脚的小偷,却多了一位业绩在半个世纪之后仍无人超越的汽车销售“单打冠军”、“营销之神”。
  举巴尔扎克、吉拉德作例子来讲,听起来显得太远了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坚信“人人是人才”这句话无论如何都是正确的,所谓的“失败者”,许多时候其实只不过是那些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做的事的人;所谓的碰壁者,更是因为还没找准自己,因此而没找准属于自己岗位的人。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讲了个名叫支离疏的“超级残疾人”的故事,此人“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畸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人,还是挫针治线,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这天底下,好歹还有个他的位置,何况健全人?又何况有着自己的专业背景、有着一技之长的现代人?
  我读到过许许多多求职者四处碰壁、创业者出师不利的叙述,但我不敢肯定在这些“失败者”中就不会有巴尔扎克们,就不会有吉拉德们。我相信,他们只是还没有找到那个“自己”。不论是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还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上看,这都决不是什么安慰话。
  其次,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性格决定着工作绩效和未来的职业成就,我们才会真正有勇气在应聘面试时不去委曲自己而满足“社会期许”。
  求职者经常陷入社会心理学所谓的“社会期许效应”,从而导致自己的求职失败——注意,这里的失败并非只是你被淘汰,而是指得到了一个你并不理解其岗位特征、因而终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你的“鸡肋”的职位。
  这个“社会期许效应”,我这里作个简单的解释:任何组织都必须甄选出性格与其岗位相适配的成员,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组织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所以,对一个人的职业性格作出准确的评鉴,是一个组织甄选合适人才的重要步骤。比如你为了应聘销售经理这个岗位,可能会面对主考官放到你面前的某一份测试问卷,你在其中很可能会遇到类似于如下这样的一个李克特量表题:
  你的性格很外向——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不确定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在哪一点上打勾呢?如果你知道人们一般地认为外向是一个销售人员必要的性格特质,那么,哪怕你并不真外向,或实际上的相当的内向,为了“先得到职位再说”,你也可能会在“a.非常同意”这一选项上打勾,这种为了满足他人或岗位期待的选择,就是所谓的“社会期许效应”。
  然而,当你陷入这样的效应,并成功地使主考官对你作出了误判的时候,你与你前往应聘的那个组织之间,实际上是实现了彼此的“双输”。因为,这使这个组织录用了一个不适合的人才,而更使你失去了获得某个真正适合你的性格特质的岗位的“机会成本”——这世界上一定有不少真正适合你的工作,一定有某些你能够遇上并且使你获得职业上的真正成功的职业。
  讨论职业性格问题,既面对考虑自己职业发展的朋友,也面对管理者,因此,这里我想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职业性格评鉴上存在的问题多说几句,并顺便讲一个古代历史上精彩且经典的选拔人才的故事,再聊一个我自己在招聘中遇到的事供大家参考。
  职业性格评鉴是一个组织甄选人员的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之一。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管理者招聘新员工的时候,首先会仔细研究他的简历,了解他所学专业、工作经验等等,常常还在面试时通过种种方法考查他是否达到其应聘岗位所需的水平。这些测评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是相对较为简单的,对于这个新员工今后的工作绩效以及他的职业成就而言,这些属于智力方面的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说又是次要的。因为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会选择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去从事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也不会选择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人去从事一项主要必须借助于经验积累才能够真正胜任的工作。不论是企业还是各类非盈利性机构,管理者们在专业背景与能力上对应聘者的判断,大抵很少出错,而最容易出错的,往往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是否适合他的岗位。
  我们来看看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运用性格与岗位的匹配性来选择士兵的。
  基甸是从米甸人手中救出犹太人的犹太勇士,《圣经》上记载了基甸如何根据“工作需要”,在32000个士兵中甄选出能够适应一场即将到来的残酷恶战的精兵来的。基甸第一步是按照“不惧怕”的标准选人的。惧怕和胆怯的人在战场上容易惊惶、退缩、弃甲逃跑,甚至俯首投降,这一切都会大大打击士气,最终导致全军溃败。他说,凡惧怕、胆怯的,可以离开回去。32000人中,因害怕了表示愿意退出的人数,高达22000人。我们在本书的后面章节中会讨论到,从现代的人格心理学角度看,基甸的第一轮筛选是从神经质性这一人格特质上着眼的:恐惧与果敢是构成人格特质的“神经质性”的其中一项维度,果敢意味着在神经质性的恐惧这一维度上得分非常低。
  只有勇敢,显然不足以完全胜任这场恶战,惧怕的22000人离队后,尚余10000人,基甸对他们进行了第二轮的筛选。他引领士兵来到到水旁,要求他们每个人都去喝溪里的水,结果发现他们主要有两种喝水的姿势:一种是跪下来,头向下趴着喝水,而只有少数一些人用手捧起水来喝,喝水的同时关注着周遭的动静,留心可能出现的突然袭击。机警仍然是人格特质的“神经质性”中的一项维度,只是,越是机警的士兵,在这项神经质性维度上得分越高。
  这一轮筛选的结果,是从勇敢者中淘汰了9700名缺乏机警心的士兵。最终被“录取”的,只有300名精兵,他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基甸与三百勇士”。
  基甸选兵的标准,其实全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职业性格”,基甸选兵也被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人格测量。顺便提一下——在我看来,基甸的人格测量远比后来的任何人格量表形式的测量要准确得多,我将基甸选兵的测量方法看作是动态的、情境性的人格测评,动态情境性人格测评使人几乎无法
“做假”。
  两年前,我曾帮助浙江一家民营制造企业招聘新员工。有一次,我带着助手和司机参加了在浙江一所大学里举办的招聘会。我不太喜欢坐在“摊位”前接待应聘者,而是在周围逛来逛去,看看这里的应聘情况。不一会儿,我注意到我的“摊位”前似乎发生了一些小争执,就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我的助手有事临时离座而由司机代为接收递来的简历,而一位化学工艺专业的毕业生,为填写简历上“家庭成员”一栏的称呼,断然拒绝我那位司机要求他在纵栏“家庭成员”、横栏“关系”之间的空格上填写“父亲”、“母亲”,而坚持要填写“父子”、“母子”。这惹得我们那位司机很不高兴,但我知道,这位学生的填写才是对的。
  我一时对这位头脑“一根筋”的小家伙产生了兴趣,就上前很温和地问他:
  “你想应聘的这家公司是浙江一家很优秀的企业,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就跟前来招聘的人发生争执,你觉得犯得着吗?”
  他显然误把我当作他们学校里还不认识的某一位老师了,说: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嘛!”
  “我是说,为这样的小对小错,丢掉一个可能的机会,那你就不对了。”
  “老师,这样一家对这么明显的错误都不愿意改正的公司,会给人带来机会吗?”
  小家伙有点憨态,也固执得可以。我忍不住接过他的简历瞄了一眼,他在“应聘岗位”一栏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是:质管部长助理。
  他那份乏善可陈的成绩单,并没有妨碍我省略了其它面试等程序立即在现场就录用了他。我哪儿能那么容易找到这样一个连自己是不是被录用都不在乎,却对一点点点的小错也决不放过、不惜跟人翻脸的质管部长助理?
  一个学业成绩再好的人,如果他同时是个和浠泥的“老好人”,很可能是眼看着牛奶里检出了三聚氰胺,他仅仅为了不得罪人而放行,这样的人,适合做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吗?而怕不怕得罪人,完全是性格问题,与水平、能力几乎毫无关系。同样,如果这位憨厚而固执的小伙子应聘的岗位是销售员,我的选择则是完全相反:立即淘汰——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求、善于应变而不死板拘泥等等,是一个销售人员的基本胜任素质。
  真正成功的应聘,往往是由于你坚持了自己的性格“本色”,正如真正的职业成就不可能是在长期扭曲自己的性格中获得的。我以为,人在职场,唯有因其固然,方能顺任自然;唯有顺任自然,才可成就斐然。而倘若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就无法知其“固然”了。
  再次,你的性格与职业适应性,还关系到你进入一个组织(不论是商业组织还是各类非盈利性组织)之后是否能够获得属于你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一个人在考虑是否进入某个组织之前,就应该对这个组织中的各种岗位特性、你自己的提升和可能性作一个认真地的思考,“天女散花”或散发传单一样的投递简历并且恰恰好“投中了”,其实对你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企业或诸如政府机关、军队、学校、医院等各种各样非盈利性组织,当考虑到人员晋升、调任的时候,职业性格与岗位的适应性,是肯定会给予充分考察的重要问题。
  简单地说,在你投出简历或前往应聘的时候,应该做到:
  (1) 再次审视一下自己的性格;
将自己的性格与这个目标组织中的目标岗位联系起来,郑重其事地自问一次:这里有我的发展空间吗?有多大的空间?
  如若不然,你在这家公司或什么单位的经历,不可能太愉快。你与你所选择就业的组织之间,如同从恋爱到结婚。试想,如果双方都是领了结婚证之后,才发现当初实在是彼此看走了眼——只看到对方的“实力”,却没好好琢磨一下“过日子”是不是合得来,更眼见着今后的日子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是跟越走越窄,前途越来越迷茫,这对双方,会有什么结果?
  一个车间主任工作业绩非常出色,长年累月处处身先士卒,任劳任怨,人人都夸他是个老黄牛,他既是个技术能手,又是个实干家。新任厂长一直不理解,过去的厂长为什么不对这样一个优秀的车间主任委以重任?不久,新厂长就把他提拔到分厂厂长的领导岗位上来。但是,这位技术人员在分厂厂长的领导岗位上却干得痛苦不堪。人大多是能上不能下的,最后,这位出色的技术员只好选择了离开这家工厂。
  我主持过一家公司董事长助理的公开选拔,报名竞选的有6位年轻人,他们全都符合竞选的基本条件。与现在政府机关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有些不同的是,这家公司没有采用类似于竞选演讲“比口才”、回答提问“比机灵”的方式,而是借鉴了类似于美国总统竞选的“电视辩论”的方式,而且将它运用到了极致——不是那种貌似辩论实则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而是选择了一些必须发生“正面交火”、当场评判得出输赢的论题,输就是输,当场就可能下不来台,而且是轮流对抗赛。
  当小刘与小陈正面交锋的时候,现场颇有几分戏剧性。小刘口齿伶俐,辩才无碍,而小陈却有点壶里煮饺子,有料倒不出的意思。没对话上十几分钟,小刘攻势凌厉,大大占了上风,小陈屡屡口将言而嗫嚅,几乎是期期艾艾了。辩论进行到这时,小刘“宜将胜勇追穷寇”,开始使用嘲弄、挖苦的语言,以期“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小陈的表现也同样糟糕,每听到一句挖苦,他的脸就一阵红、一阵白的,表情复杂得象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或股票和期货市场行情。作为主持人,我捕捉住小陈的一些与他的性格是否适合担任董事长助理的重要细节:他的眼里射出了愤怒,一只搁在膝盖上的手在剧烈地颤抖着。
  如果你是我,你对小刘和小陈两人将如何评价?你认为他们哪一位适合董事长助理这个岗位?或全都不适合?
  董事长助理的岗位本身,要求一个人在性格上必须有相当高的亲和力(人的基本社会动机之一)和相当高的人际敏感性(情商中最核心的一项),而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非得将对方逼到“很没面子”的地步,以逞其适意、以求其快意,小刘的性格与上述岗位要求,显然距离甚远。对于董事长助理这个岗位而言,你宁可选择一个略显木讷笨拙之辈,也不能使用一个尖酸刻薄之徒。
  董事长助理的岗位本身,还要求一个人有比一般人有更强一些的情绪自控力。受到委曲时能及时调整心态,受到非难指责时能处之泰然,而一喜一怒、一惊一乍都即时地写在脸上、写在动作细节上,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如此之差,如何管理好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都可能在他面前闹的情绪?
  小刘和小陈都是很出色的员工,但董事长助理的岗位,显然都不适合他们。对于组织内相当多岗位的人事任免,对当事人性格的考察显然比对其能力的考查远为重要。
  如果你不考虑个性与职场的发展空间之间的关系,你一开始就已经错了。
最后,任何一个团队的组合都必须充分考虑到成员之间的职业性格是否具有互补性。由一批优秀的人组成的团队,有时候很可能是糟糕透顶的团队。跟同事处不来而离开一个单位的,还少见吗?既然处不来,当初倒不如不进去?
  性格上的互补性,不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与用人,还是对于一个人决定是否选择进入一个团队,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性格合不来”不但是夫妻之间导致分手的重要原因,也是同事之间是否能够产生良性互动、个人在工作中是否能够创造业绩的重要因素,不可不察。与完全不合适的人在同一个团队中工作,是一件很郁闷、很痛苦的事,有时候甚至会发生悲剧。相反,一些员工宁可留在某一家收入相对低一些的公司工作,而不愿意跳槽去另一家有更丰厚一些收入的公司,有时候就跟他留恋这家公司中有很多他相处得来的“哥们”,颇有关系。
  《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唐僧师徒和白龙马之所以能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取得真经,首先不是因为他们的个人本领超强。除了孙悟空,师徒五人简直可以说得上是“庸才济济”,即使是本事最大的孙悟空,也并非无所不能,更不用提天庭上还有那么多比他本事大得多的天神,不然他也不至给给扣在山底下呆了N年直到唐僧把他释放出来了。他们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不仅仅由于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事实上,中途给气跑了闹离职,然后又来办复职手续的,一路上动不动就动撂挑子不干念头的,也颇有人在。成功的真正秘密在于: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却具有巨大的互补性,这种由职业性格上的差异性而造成的互补性,使唐僧的取经团队成为一个真正的“梦之队”。
  唐僧这位领导同志手无缚鸡之力,在除妖斩魔能力与技术方面完全是个外行,每遇妖怪,就会两招,一招是口念阿弥陀佛,另一招就是大呼小叫“徒儿救我!”。更糟糕的是,这位领导同志非但轻信,而且在妖怪面前还“以已昏昏使人昭昭”,对徒弟又常常不知好歹,既可气可恼,又可笑可怜。但是,该位高僧具有坚定的信念,为团队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伟大愿景——他知道这个团队要去哪儿,怎么去,去了要干什么。领导不是用来干活的,是用来为团队指明前进方向的。
  孙悟空的合作意识和纪律性都较差,喜欢玩个人英雄主义,难以驾驭,但他爱憎分明,个人能力极强,能够解决团队中遇到的重大困难,而且在遭遇最重大危机的时候,能够毫不自私地调动天庭上各种个人的人际关系资源。
  猪八戒贪吃贪睡也罢了,而且还好色,对自家那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嘴脸严重缺乏自知之明,这位仁兄既容易满足现状,毫无进取心可言,又是个叫人头疼的“麻烦制造者”。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既可笑又可恶的猪元帅,却有着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有着老孙所不具备的协调能力,该当孙子的时候坚决当孙子而不当大爷,他没有老孙那种死要面子。
  整个团队中最泛味,最没有性格魅力可言的,当数沙僧。沙僧为人处事都极为保守,严重缺乏决断力,工作创意对他而言更是八杆子打不着边的事。但是,没有野心却有很强的责任心,办事没有新意按部就班,却有条不紊,规规矩矩,善于处理各类基础性的日常事务工作,这一切恰恰是一个行政人员所能够具备的最优秀胜任素质。
  白龙马善解人意却从不主动与人沟通,但这位该马来历不凡,天资聪慧,任劳任怨,在某些山穷水尽的关键时刻,能够戏剧性地起到别人起不到的作用。
  团队角色理论之父梅雷迪思•贝尔宾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人无完人,但团队却可以是完美的团队,只要规模适当、并拥有适当的各种角色相互配合。团队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罗列组织,而是团队角色在气质结构上实现互补。唐僧取经团队中没有一个角色是完美的,但团队成员之间却是充分互补的,成员之间在职业性格上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
  遗憾的是,在选择职业、选择目标组织上,我们大多数人对性格与职业、与组织的适配性之重要,实在是过于低估了,这也是我认为有必要一再强调这个问题的原因所在。一般说来,我们在进行职业决策的时候,大都非常片面地将以下几个因素作为考量:
  ——是否能够带来丰厚的收入?
  ——是否因此而获得体面的社会地位?
  这两个因素,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确实非同小可,这不言而喻。然而,问题是,可能带来很高社会地位的职业,未必真的就适合每个人。地位再高,高不过皇帝吧?中国历史上把当皇帝当苦差事却不得不当着皇帝,因此成为非常糟糕的皇帝,就颇有人在。因此,我还打算花点笔墨,说说皇帝们的故事。
  不少人认为,只要能够带来丰厚的收入、得到体面的地位,即使性格不一定适应这个岗位,也可以通过学习、修炼,通过改变自己以适应职业。但问题是,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某些习惯,但这样的改变,“成本”往往大于“利润”,输入几乎总是不敷以输出,尤其是,性格特质的许多方面,几乎不可能改变的——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因此,我还想说说,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其实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
  你也许会说:性格之于岗位适配、之于职业适应有多重要,其实用不着你多强调,我们清楚得很,我想说的是:未必。这会儿你阴天里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听听这些故事,你或许会得到别的一些启发。姑妄听之。
小鹿MM:仅凭你简短的叙述,对于你“该向那个方向努力”这个问题,我没有把握从直接提供答案。把讨论的问题缩小些,或许对你有更实在些的参考意义。因为你的职场经历是两年的行政文员工作(而后来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所以想换个工作),我尽可能把我们的交流限制在你是否适合做行政文员工作上。
  我还是从性格与职业适应性这一角度谈这问题,一般而言,以下的性格特质较适合从事行政工作:
  1,从性格特质上说:
  较低的神经质性(通俗些说就是不那么容易情绪冲动、不想入非非);
  较低程度的外向性;
  较低的经验开放性(即没有过于强烈的好奇心、很少冒险精神等)。
  2,从自我概念上说:
  在职业成就上没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愿景,希望一生平平安安就好(没有个人野心是一个优秀的行政人员最重要的性格)
  在价值观上,相对地倾向于实用主义而很少理想化色彩;
  不过于自我中心(“自我中心”往往表现为过于希望别人关注自己);
  有很强的他人需求意识;
  3,从认知特征上说:
  不过于关注过去和未来,而更为关注当下;
  局部关注胜于整体关注(也就是说,可以不必有宏观思维的倾向,但特别关注细节)
  4,从情绪适应上说:
  有很强的情绪自控力(凡是不易陷入简单的“应激反应”,这一点跟人格特质的神经质性有所重复);
  对他人的情绪变化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很高的情商)
  有很强的心理抗压力。
  5,从动机上说:
  很高的亲和动机,较低权力动机和很低的成就动机。
  如果以上的特点大部分都不适合用来描述你,那么,你确实应该考虑从事其它方面的工作。
  我在接下来的文里,会谈到一个很有才气却被我淘汰掉的应聘文员的女生,由于她在应聘文员上的失败,她才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现在就发展得很好。
2,讲几个古代的职场故事:皇帝也会入错行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生死固然事大,但一个人生与死大抵都由不得自己,无所谓选择不选择。人这一辈子所能自主地做出的决策中,最重大却又是最容易后悔的,莫过于择业与择偶这两件事了。我们在恋爱的时候,并不难发现自己“与对方性格合不来”,从而结束恋爱关系,以避免没必要的悲剧发生;即使结了婚,仍然还有人因为“与对方性格合不来”而不得不分了手的。如果说择偶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那么,择业则关乎一个人一生中的事业质量和“生命价值指数”。
  上面说过,大多数人在择业或考虑自己职业发展的时候,往往只是粗略估计一下这个职业能为自己带来多大的财富,或是能不能使自己拥有更大的权力、更高的社会地位。在个性与职业的匹配问题上,许多人从来就处于如此瞽与盲的状态中,这实在是很可悲的。
  天下地位之高、权力之大者,莫过于帝王吧?但是,当上了皇帝,居然也有实实在在算是入错了行的,他们坐上龙椅就注定了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入错行”主要不是指入了某个不景气的行业,而是指这个行业、这份工作不适合这个人,尤其是行业或岗位与这个人的性格“不兼容”、与其价值观以及兴趣等存在严重冲突。
  晋怀帝司马炽先生是个高智商的人物,他老子晋惠帝司马衷先生对这位儿子的聪明能干颇为自豪,十分赏识,让他当了太子。可惜,这个高智商的太子,却既不爱江山,也没听说怎么个爱美人,而偏偏酷好做小本买卖。然而,侯门尚且深似海,皇宫岂是农贸市场?他的职业兴趣显然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他要当卖猪肉的个体户或开办肉联厂的愿望无从实现。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就着在宫中让人同他一起杀猪卖酒,久而久之,堂堂太子司马炽阁下,竟训练出可以用手来掂量猪肉的斤两而不差毫厘的惊人技能。这位天生的“个体户”司马炽先生无可奈何地当上皇帝之后,依然心系商贾,每天少不得在皇宫里杀猪卖肉酤酒的干活。没有真正的顾客,他便招呼群臣当他的顾客,假戏真做或真戏假做,不亦乐乎。至于他是否把顾客看作上帝,那就不得而知了。
  明朝的天启皇帝,即明熹宗朱由校先生,也是个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主儿。此不谋者,非不能也,盖不愿也!这位可敬的皇帝陛下却是个鲁班先生的崇拜者,他所痴迷眷念的,只是当木匠、盖房子,亲自操作斧锯刨凿。朱由校先生的木匠手艺确实不容小觑,那可不是一些皇帝到处题字的那种很业余的书法水准,而是技压群雄,让一般木匠打心眼里佩服,想不服都不行。
  那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先生,就跟中国明朝这位可敬的天启皇帝有同样的爱好,但卡特先生只是在退休之后才愿意充分发展自己的职业特长,当他在总统任上的时候,还是懂得要“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否则纳税人意见就大了。朱先生却是在皇帝的任上,一天到晚在皇宫里砰砰嘭嘭,挥汗如雨地干他的木匠活,对于上班这类事,基本上是置若罔闻,中央办公厅的人当然拿他一点法子也没有。当他干活干得正起劲的时候,对朝中任何人都搞理发铺关门,不理你的头。历史上那位著名的太监魏忠贤,就是抓住这点,专门在他干木匠活的时候找他上奏。朱先生对魏先生实施的这种“扰皇政策”,历来就很不爽,每每赶苍蝇似的嘟嚷道:“知道知道啦,你们去办吧,去去去!”于是久而久之,天启皇帝大权旁落,愣是把大好江山治理得个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天启勉勉强强当了七年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兄弟朱由检,朱由检就是那位虽然勤政却最终还是把自己给吊死在景山上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
  此类被视为有“怪癖”的皇帝,在其位不谋其政,却把自己的“业余爱好”的能力发展到比专家还专家的皇帝,中国历史上还并不少见。
  比如唐朝李璟与李煜父子,两人都善填词,尤其是南唐后主李煜先生,更是被公认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一带宗师,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一千多年来妇孺皆能成诵的千古名句。可惜的是,作为帝王,李煜和他的父亲南唐中主李璟先生,一样的几无作为,最终成为亡国之君,死得相当难看。
  宋微宗赵佶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堪称中国艺术史上公认的极品神品,但赵佶先生作为皇帝,却既不称职,也很罕见的苦命。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宋钦宗和宋微宗本人及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居然被大金国给俘虏了去,另外还有皇室少女,妇女、宫女、官女、民女等共一万五千多人,都给运至大金国,大部分都做了妓女。皇帝居然做到了这份上,就不知是可悲还是可笑了。
  俱往矣。
  历史不可假设,那是因为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过去完成时的已然事实。但是,当我们思考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候,却允许而且应该进行一些假设——假设是思考的一种方式,一种权利。假如上述几位具有明确职业兴趣、突出职业特长的帝王,幸运地并不出生在帝王之家,而仅仅只是出身在一个有条件使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家庭,那将如何?显然,那将使中国历史上少了几位结局并不美妙的无能皇帝,而在当时的市井生活中,却多出了一位疱丁式的肉类食品专业户,多出了一位杰出的鲁班传人,而赵佶先生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传世珍品无疑将更为丰富,李氏父子在诗词创作的艺术成就上可能更高。
  改变这些入错了行的皇帝的职业兴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兴趣,除了受到名、利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和牵引,从而自觉改变、自觉培养之外,从根子上说,还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对于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一般总是强调提升自己的素质、改变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兴趣等等。“人是社会动物”这一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固然是对的;人能够由于环境的原因而设法改变自己也不乏获得成功的例子。然而,这种改变毕竟是迫于条件限制,是人面对环境的一种策略性妥协,人的骨子里头的东西,决不会因为自己适应了条件和环境而改变。
  上述的几位皇帝,改变他们兴趣的外在力量不可谓不强大,对世间绝大多数人来说,仅仅就当上皇帝这件事来说,便是何其幸运、何等美妙的事,一般人是一辈子连动一下这种念头都不敢的。当皇帝的吸引力,似乎大得足以使任何人改变任何其它不相干的兴趣,而去适应皇帝这个“职业”。然而,结果却是,他们不论是在时间分配上,还是在最终取得的“工作绩效”、“职业成就”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的性格与兴趣。这几位不想当皇帝的皇帝,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即使不是万分痛苦,至少也是时刻感觉到无聊透顶的。
  皇帝如此,而普通人的工作绩效、职业成就,更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诗人曹植先生,是一位曾经想当皇帝、很可能成为皇帝,但确实不适合当皇帝、最终也并没有成为皇帝的历史名人,他就比上述几位皇帝幸运得多。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曹操、曹丕和曹植这“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他们风骨遒劲、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各位作家成就非凡,各领风骚,其中最负盛名者,莫过曹操之子曹植。曹植先生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一不精,不但是一个文采风流的大才子,而且是一位仪表不凡、很吸引女性眼球的大帅哥。当铜雀台建成时,曹操让几个儿子都来作赋,“植援笔立成”,一下子引起曹操的注意,因此“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或许大凡文采风流之辈,对才高八斗者,大抵都会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吧。曹操爱惜文才也算是个出了名的主儿,这从他网罗诸多文人学士于府中,以至于到大漠上去赎回蔡文姬等这些事上,我们都不难看出。因此,曹操先生一度尝言,曹植是他“儿中最可定大事者”。看来,作为魏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责任人”,曹操确实一度曾经颇有让这位既“生乎乱,长乎军”、又好斗鸡走马、宴饮无暇的第四子继承魏国“董事长”一职的意思了。
  然而,继承王位的最终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长,那位比起曹植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然而才气毕竟可与之相伯仲的曹丕先生。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更看重的,毕竟是一个人的“政治素质”,而不是更关注一个人的诗歌词赋做得漂亮不漂亮。事实证明,曹操先生是一个出色的人力资源专家。无它,盖因曹丕先生情商不知高出他这位同父异母兄弟多少倍。
  曹植先生崇尚自由,对寄情山水、吟诵诗词情有独钟,而曹丕先生既能妙手文飞,更热衷于天下风云,权势争斗,工于心计,善于与各色人等打交道。
  曹植热情而不事伪饰,纵放任性而不周世务。曹操也逐渐发现了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等坏毛病。作为诗人,曹植的做法和性格无可厚非,即使现在,我们还是常常会说:艺术家嘛,当然怪怪的啦!但作为政治家,太不稳重,易授人以话柄,难以服众。比如有一次他居然私自“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这已经不是不守规矩的问题,简直已经触犯了“王法”。但曹丕虽然心胸狭窄,却是外冷内热,对种种礼法制度非但稔熟,且规规矩矩遵守。
  后人评价曹植的一生,以为勋绩在翰墨、赋辞之中,有远大政治抱负,却受自身性格所困,结果是葬送了自己。
这种评价,颇有为曹植感到遗憾甚至不平的意思了。但从职业性格的角度去看曹植的一生,我却要说,他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他避免了一个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的皇位。假如曹植先生真了当上了皇帝,他更可能只是南唐后主的楷模。虽然他在政治上终生受到他哥的排挤,四处迁徙,据说有时候连生活也颇为困顿,甚至曾经被逼到吟“七步诗”的危险境地,但那位当了皇帝的哥哥,毕竟没有对他真的下杀手。一生好坏也那么平平安安地过了下去,并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青史留名。
  从个性与职业的匹配角度来看,没当上皇帝,才是曹植先生真正的幸运。
  皇帝老子的地位,那是人之上、天之下,皇帝老子的财富,那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却还是有撂了挑子干得很不爽的,如果真的让你处在皇帝这个岗位上,你真的就以为你适合么?
3, 你会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吗?
  (1)一桩绝对亏本的“生意”—— 铁杵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成语常常被引用来励志。铁杵能不能磨成针?当然可以,从一根大铁杵到一根小小的针,要实现这个变化,其间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一个行为,磨。之所以能够磨得下去,又至少必须借助于这样几个条件:原材料是合格的,时间是充裕的;此外,磨针者的耐心得比时间更充裕,而这个耐心,归根结底还得靠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信念来支撑。这样一句成语,在比喻和象征意义上用来励志,鼓舞人克服重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确实是再恰当、再生动不过的。
  但是,要是你真的遇见一个人正在把一根铁杵磨成针,你是觉得这很感人,还是觉得很搞笑?也许两者都有,但更多的一定是后者,因为他正在做的事违反常理。
  首先,一根好端端的铁杵,本身的价值就比一根针不知道要高出多少。搞企业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常理,就是经营的过程是个增值的过程,输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经过加工、装配、运输、以及包装等各种环节,输出后必须实现增值。不增值,或反而贬值这类事,人们一般把它叫做“亏本生意”。把一根铁杵当原材料,把针作为产成品,价值锐减,这种亏本生意,天下只有不折不扣的傻子才肯干。没有哪一个经济学家或经营者会同意在铁杵磨针这项目上投入一分钱。
  其次,哪怕这根铁杵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价值并不高,把铁杵磨成针这做法,仍然是原材料的严重浪费,因为一把铁杵可以制造大量的针,但磨针的结果,却是将好端端的一把杵变成了大量毫无用处的铁粉,可惜了。磨针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去找一根在体积上与一根针更为接近的材料来磨。因此,铁杵磨针这类事,随便一个制造公司里的车间主任,恐怕就不会同意。
  第三,磨针这事,无疑还是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的巨大浪费,这也可以计入所谓“机会成本”中。我没有计算过——恐怕也从来就不可能有人去计算过,将一根铁杵放在一块石头上霍霍索索来回地磨,到底得耗多长时间?这个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把这根铁杵交给专业厂家用专业设备去制造很多很多的针,而不是把它搁在一块磨石上死磕硬磨。磨针的只是个老太婆,这人力成本当然还算相对低廉了些。
  最后,铁杵磨针还是个高风险的生产行为。磨着蹭着,到了即将成功的关键阶段,由于粗心或工艺水平不高,把即将成形的针给弄断了,也是极有可能的。到时候,原材料、时间、心血,全泡了汤,竹篮打水一场空。
  许多人在人才观上,无意间也深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一观念的影响。实际上,判断一个人最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他所学专业、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固然是个重要的根据,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他的职业性格。
  (2)职业性格的四个特征
  职业性格具有内在性、自发性、稳定性(即持久性)、一致性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职业性格与工作绩效、职业成就的关系。
  职业人格与一个人的职业成就的高低、职业发展的成败的关系是内在的。佛教有“因缘果报”的说法,打个比方说,种子是因,农夫之力、雨露之润是缘,而结出的果实,对于种子来说是果,对于雨露之润而言就是报。而这一切最初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因,也就是那个种子。谷种播下去,无论如何不会长出苹果,它只能长出谷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谓也。
  正因为是内在的,是因,职业性格才自动自发地决定着职业成就的高低、职业发展的成败。职业性格决定着一个人只能成为什么、最可能成为什么,以及很难成为什么,甚至不可能成为什么。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如果是专业水平上有所欠缺,可以通过自学、进修、培训等方法达到所需的水平,但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匹配,那么,最好的方法不是勉强从事,而是选择真正适合他的工作。
  职业能力可以培训,职业性格是否适合他的工作,却只能测评。培训是一个人职业发展应该终生进行的,但培训在改变一个人的职业性格方面,大多徒劳无功。
  特定的职业性格对一个人的职业成就、职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长期而稳定的。人的性格是很难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一个很容易激动的人,如果不是一时的失态,而是他从小到大的一贯表现,那么,他过去、现在、将来以及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常常出现情绪失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能有所收敛,但他仍然比其他同龄人更容易激动一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领导者或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人的职业性格无所认识,却打算花力气去改变一个人的“本性”,既费力而不经济,是一种基本无效无功的行为。
作者:陈鸿毅 回复日期: 20:31:07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续——
  (3)职场生涯不应该是痛苦历程——因其固然、顺其自然的人力资源观
  公元前的一位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过一本书叫《沉思录》,这本原来只是日记一样写给自己看的书,两千多年后在中国成为畅销书。马可•奥勒留这个渴望归隐却偏偏坐上辉煌的宝座的圣人,这个“一不小心”居然成了皇帝的哲学家,在他的《沉思录》中说过:“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我们选择职业,首先应当按本性行事,应当将老庄哲学所倡导的顺其自然、因其固然作为我们的最高原则。凡是勉强的事情都是不自然的,凡是不自然的事情就是不真实的,凡是不真实的事情,最终我们自己的本性都会出来揭露它,因此最终都是尴尬和痛苦的。
  如果我们非得把一个沉默寡言、看起来呆板木讷的人,放在某个一天中大多时候都得对人如花般绽放着灿烂笑脸、如水般话语滔滔不绝的岗位上,我们需要过问的,恐怕已经不在于他的工作绩效是否可圈可点,而是他什么时候精神崩溃的问题了;相反,如果我们赶鸭子上架把一个热情奔放、喜怒皆形于色的人,摁在某个大多数场合都需要他在台上板着面孔、故作深沉如泥塑木雕般的位子上,这有多闷气?多憋气?没憋死个人大概就算不错了。但是,我们在职场上遇到的这种猪鼻头插葱装象,却越装越不象的情况,难道还少见吗?工作之所以会成为一种要么崩溃要么憋闷的苦活,就缘于我们做出了不符合自己身、心本性的选择。
  工作是美丽的,工作着是快乐的。然而,对于一个天生好动好奇、好东奔西走,且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冒险精神与探究兴趣的人来说,如果他不是选择了那些需要经常外出的工作,而是按照要求,日夜枯坐冷板凳,试图将自己“修炼”成一个学究。那么,工作对他而言,就毫无快乐可言,而是历经一生的痛苦折磨。相反,如果一个天性喜欢安静、喜欢独自思考和研究一些什么问题的人,不得已选择了一个长年累月都得四处奔波、天天都得与大量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职业,比如记者,比如旅行推销员什么的,他同样也是在工作中体验到不堪的重负和痛苦,而没有丝毫快乐可言。
  不快乐,缘于不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什么种子结什么果,而我们许多人在择业上,看起来都更象一个将自己当实验对象的基因生物工程师,非得让瓜藤上结出豆子来不可,且美而名之曰“修炼”。
  世间万事,唯有顺其自然,才有真正快乐,职业选择更是如此。不符合自己本然性格的职业,使多少人终生在其工作岗位上郁郁而难得其欢?
  按照决定论的观点,那么人格可以由三个层次构成,生物遗传的、早期决定的和后天培养的。人的性格中属于价值观、兴趣、自我概念以及动机倾向等方面,确实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某些改变的,在这些方面,修炼确实有相当的成效可言。
  但是,诸如情绪倾向、认知特征乃至合作意识等方面,则主要在童年期就已形成,并且是终生难以改变的。
  作为人格最基本要素的性格特质,比如神经质性、外向性等等,却如同瓜籽儿、豆籽儿一样,是具有生物遗传性的,是父母早就给你的,这些人格特质如同你的肤色、身高、性别一样,决非通过“修炼”能改变得了!假如你就一米六零的身高,而且是个平脚板,你绝不会将篮球运动员当作自己的职业目标,因为你知道这“修炼”不来。这样的修炼,不但痛苦,而且可笑。但不少人偏偏以为性格特质是可以“修炼”的,这就很容易误己甚至误人了。
  让公鸡长角或长出四只腿来,对于今天的生物工程来说也许是可以办得到的,但这绝对是违反自然的“修炼”,凡是与造物自然拧劲儿的事,结果都一定是不祥的。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从事特别适合自己的性情、从事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成效有时高得简直“如有神助”,或是耐力愈久弥坚,或是某个关键时候爆发力神奇般猛增,或是灵感汹然而出如平湖决堤、滔滔不绝如江河长流。有时候,这样的内力爆发会使我们体验到类似于迷醉与销魂般的快乐。我们可能在这种快乐中获得令亲人、朋友和同事啧啧称奇的工作业绩。然而,如果我们从事的是自己强烈感受到不适合、很厌恶的工作时,我们根本找不到这种体验。
  我们知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潜能大多在这样两种情况下得到发挥,一是生死攸关的瞬间,一是将工作本身上升到审美境界、工作过程成为审美过程的时候。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在某些方面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的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一个人只有在从事最适合他的性格的职业这一条件下,他的潜能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这样的工作很容易成为一种享受,这样的工作才是美丽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性格分析测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