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突穴止咳药敷贴是用姜汁 陈醋 扁平疣还是用醋调制

三伏天艾灸是什么意思?
艾灸疗法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活血化瘀、温补元气、温经通络、消肿散结、祛湿逐寒、防皱回春、畅通气血;针对头痛、失眠、手脚冰冷、风湿性关节痛有显著疗效,配合国萃背穴疗法,对职业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慢性寒痛症有一定的辅助保健作用。
三伏天艾灸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艾灸,温灸,艾灸疗法,温灸疗法等的最好节气,此时机下实行三伏天艾灸温灸,艾灸温灸疗法的疗效至佳,堪称天时人和温灸也。
三伏天艾灸是中医利用天时,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望莫错失良机。
2011年三伏天艾炙时间:(艾炙每伏第一天最佳)共40天。
  初伏:日―&#年7月27日
  中伏:日―&#年8月6日
  末伏:日―&#年8月17日
艾灸注意事项与方法:
1、因为艾灸时不能吹到风,艾灸前请关小门窗,房间内不可以通风。夏天也是,不可通风不可开空调。
2、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饭后1小时后才可以灸,因为过饱不可以艾灸。
1、艾灸时不可以过饱或过饥,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艾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2、艾灸中必须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微高点。不可以喝冷开水,夏天也是。
3、艾灸中如果穴位表面出现湿气,是体内寒气通过穴位排出,体内寒气较重,艾灸起了作用。
1、艾灸完半小时内,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脸。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
2、艾灸后不可马上洗澡。道理同上。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开几小时后再洗澡。
3、艾灸完,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五、艾灸方法
1、艾灸顺序问题
总原则:先上后下,先背面后正面,先左边再右边,先身躯后四肢。有些个别穴位会有个别顺序。
2、艾灸频率问题
平时身体没有病痛的话,每隔5-7天艾灸保健穴即可,每穴位3-5钟左右。如果有伤风感冒等病痛,或身体寒症较重,可以艾灸相应的穴位,时间可以长一点,5-15分钟都可以。无病痛的情况下,不要每天艾灸,易上火(口干舌燥、便秘、痘痘、鼻血等)
3、艾灸时间问题
原则上一天任意时间都可以艾灸,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时间,上午>下午>晚上。晚上10点后最好不好艾灸。晚上适宜养阴。例外:如果是治疗失眠症,临睡前艾灸效果较好。四季中,夏季是除寒湿补阳气冬病夏治的最好时节。
4、气血问题
艾灸是调动你自身的气血消灭体内的敌人,多少会损耗自身气血,所以要注意补气血。但坚持艾灸,体内阳气终将胜于邪气。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为什么呢?
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2、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有一年青性功能障碍患者,在我的指导下,夏天灸关元穴,在那年夏天后病就痊愈了。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不妨试试。
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还有贴药疗法,根据病情把中药研成粉末,用胶布贴在肚脐上,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脐疗。
4、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可以按摩、艾灸疗法。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赶快行动吧。
我们已经介绍了灸正堂三伏灸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由于中医养生(亚健康调理)的核心是利用外法提高人体自身正气,帮助人体排出体内邪气,所以在做了三伏灸之后会出现一些正常的调理反应,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些做完灸正堂三伏灸后出现的正常反应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三伏灸治疗后皮肤均有热感,因个体皮肤耐受性不同,热感持续时间不同,以患者艾灸处产生的灼热感但可以耐受为度,不宜时间过长以免灼伤皮肤;
②三伏灸艾灸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灼热感甚者,可涂以少许芦荟胶以减缓刺激;
③三伏灸治疗后皮肤可暂有色素沉着,但会消退,且不留疤痕,不必担心;
④三伏灸艾灸之后,比较敏感者会出现起泡现象,起泡效果更好,如果泡小,可以自行吸收,但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如果起泡较大需要到医院处理,将水抽出,并用消炎药外用,消毒纱破保护创面,以免引起皮肤化脓感染;
⑤三伏灸艾灸后当天最好不要用冷水洗澡,以免感受风邪,湿邪等邪气;
⑥三伏灸当日禁食生冷刺激食物,油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鸡、鸭、鹅、牛、羊肉,虾、螃蟹等海鲜及其他煎炸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⑦三伏灸期间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炸食物,避免感冒,谨慎房事。
每年的小暑过后,意味着入伏,民间向来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三伏天里,应该吃些清凉消暑的食物,饮食宜清补。
灸正堂提醒您:清热、祛湿就是三伏天饮食方面应该注意的主题。
三伏灸期间饮食食宜:
多吃瓜果解暑: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解暑。丝瓜、香瓜、黄瓜等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
吃酸味食物:夏季出汗多而最容易丢失津液,故需适当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防腹泻:这一时节,也是消化道疾病的多发季节。灸正堂建议饮食应以适量为主。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小心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蔬菜应多食绿叶菜及苦瓜、丝瓜、南瓜、黄瓜等。而且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胃肠负担,严重者会造成腹泻。脾胃虚弱的人应少喝冷饮、少吃凉菜。注意腹部不要受凉。
三伏灸期间饮食食忌:
不宜吃燥热食物,如羊肉,狗肉等。
体质弱者少吃或不吃寒凉生冷食物。
体内寒气重,阳虚者少喝凉茶。
禁食刺激性食物,海鲜、虾等易发物,牛肉、鸭肉、鹅肉等。
艾灸保健养生要选对时间 三伏天艾灸事半功倍
  医生提醒,只要对症应用,三伏天艾灸有事半功倍之效。
  艾灸适用于寒症
  艾灸是一种较常用的中医疗法,具有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双重作用。由于其操作简单方便,许多人都会采用艾灸来保健防病。不过,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胡国强指出,作为一种中医疗法,艾灸有其适应症,并不是所有疾病都能使用。由于艾灸具有扶阳、温阳的作用,因此较适合用于治疗寒症、郁症,表现为怕冷、畏寒、局部麻、痛及失眠、心烦易怒等;以及疼痛类疾病,如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像月子病、骨性关节炎等疾病均可使用艾灸。
以骨性关节炎为例,依照中医理论,像膝关节等处,为经脉之气聚结之处,若长时间受寒受凉则易气血凝滞,淤滞于聚结之处,“不通则痛”,即产生关节疼痛。而艾灸则可扶助人体的阳气,以温热的效力给予气血运行的动力,促使气血运行通畅,阴阳协调,从而减轻疼痛。
夏日艾灸事半功倍
  既然艾灸有温阳、助热的作用,那么在炎热的夏季是不是就不适合使用了呢?胡国强主任指出,首先,艾灸适用于寒症疼痛、郁症等,即以艾灸的温热力量驱散致病的寒邪或血郁气郁等,帮助气血运行,因此,只要使用对症,即使在夏天也不会引起内热,导致“上火”。其次,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阳气也最盛,气血运行最有动力。中医说“春夏养阳”,此时使用艾灸,能够更好地调动、利用自然界的丰沛阳气,有助于协调阴阳,对于防病祛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此外,胡国强主任提醒,人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最好能适应环境,与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即所谓“天人合一”。但在炎热的夏季,许多人由于怕热,过分贪凉,这样会导致本该升发于外的阳气郁于内,使自身调节功能变差,反而容易受寒而生病。因此胡主任建议,夏天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等冷环境内,应在避免中暑的前提下,适当让自己出出汗,使阳气升发,也让风寒湿等病邪随汗液排泄出去,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灸灸这几个穴位可保健
  由于艾灸较容易操作,许多朋友喜欢在家自行艾灸。但胡主任提醒,艾灸操作虽然不复杂,但自己在家操作往往达不到灸量,即相应的热量达不到,治疗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胡主任建议大家需要艾灸治疗时,最好还是到医院让专业医生帮助操作,医生会选取适当的穴位,有时还会根据病情配合其他中药制剂。若只是通过艾灸来保健养生,则可在家使用艾条、艾盒等自行操作,胡主任推荐可对足三里、关元、肾俞、神阙等穴位进行艾灸,可起到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归足阳明胃经,有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等作用。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关元为任脉穴,灸之有培补元气的作用。
  神阙:位于脐正中,属于任脉的穴位。灸之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
中医养生专家:入伏 可选三伏灸
华夏经纬网&&
12:59:07&&
字号:小 大
三伏灸是中医学里最具特色的伏天疗法,属于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为治疗的时间是每年的三伏天,所以称为三伏灸。“天灸”是中医传统灸法中的一种,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这种方法是选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潮红充血,甚至起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间来做灸法呢?它的原理就是我们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
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三伏灸适应症: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所谓的阳虚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贴敷药物,因为很多药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贴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选择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药物和穴位也不尽相同,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辨证”选穴、选药。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三伏灸法。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
  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
  2、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很难受,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1天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3cm、厚约0.3cm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以后撕掉即可。
  3、过敏性鼻炎:
  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腧穴。
  药物:甘遂、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贴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贴药保留4h左右。
  4、预防感冒:
  症状: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膏肓俞穴。
  药物: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 cm,厚约0.5
cm大小的药饼,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
  具体操作: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 cm&2
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药饼放在穴位上,用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
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从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贴,中伏、末伏各贴药1次。
以上这几种疾病是三伏灸中最常见的,其实,凡事属于阳虚或者寒凝的疾病,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治疗。
  三伏灸禁忌症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提醒大家,三伏灸虽然是解除“冬病”的捷径,可不是所有的病都适合用三伏灸的方法。现在很多医院和诊所都开展了三伏灸,吸引了大批的患者前来治疗,我们看到,有一些身体很壮、或是患有热性疾病的人也来“凑热闹”,作为一名医生,我有义务告诫大家,三伏灸不能包治百病,是有禁忌症的,不能盲目跟“贴”。
那什么样的疾病不适合做三伏灸呢?应该说,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都不适合用“夏治”的方法,因为夏天是火热的季节,三伏灸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的,热天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例如咳喘但是伴有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法治疗,从中医角度说,患有这些疾病的人,或者阳盛,或者阴虚,总之体内都存着不少的“火气”,如果再用热性的药物,会使阳更盛,阴更虚,不仅会加重发热、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还有,皮肤娇嫩或有破损,以及少数极易过敏的患者也禁止用“三伏灸”,“三伏灸”又称“发泡灸”,药物贴敷之后会使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泡,就是皮肤正常的也要细心护理,否则容易引起局部感染。所有“三伏灸”虽然对小儿支气管炎、免疫力低引起的感冒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两岁以下的小儿由于皮肤娇嫩,为了您的孩子,还是“忍痛”放弃吧。
另外,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人,也不能用“三伏灸”来治疗。因为药物贴敷后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等,这些反应会加重心肺的负担,引起水肿、心慌、气急,严重的还会发生心衰。心肺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多见,所以建议老年朋友们在选择冬病夏治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三伏灸的注意事项
因为三伏灸使用的药物大多有刺激性,贴敷后常常会使皮肤起泡,所以在灸后的护理上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了。
  1、敷药前应先洗澡或清洗干净要贴敷的穴位;
  2、贴敷当天避免吹电风扇、空调,禁止洗澡;
  3、如果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可以用手掌轻轻拍打患处,防止抓拍后感染;
  4、贴敷4~24小时后,局部如果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如果疼痛难忍,皮肤有水泡,涂烫伤膏或紫药水;如果水泡超过0.5cm,最好去贴敷的医院,让医生处理;
  5、贴敷24小时内不能晒太阳,要注意休息;
6、贴敷后1个月内忌烟、酒,禁食生冷腥味及辛辣的食物。
  三伏灸的延伸——三九灸
“三九灸”是“三伏灸”的延续和补充,就是在“三九天”的时候进行天灸。三九天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九天称为一九,往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称二九,三九……,九九共八十一天。和“三伏天”相对,“三九天”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些“冬病”最容易复发的时候。此时气候寒冷,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都是阳气最弱的时候,而且皮肤上毛孔闭塞,很容易患呼吸道疾病。选择此时用天灸法贴敷穴位,能温补阳气,祛风散寒,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取得1+1&2的疗效。
三九灸和三伏灸的适应症一样,也适合用于慢性疾病,,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比较理想,例如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能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具有保健强身的作用。另外,虚寒性胃痛、腹痛、慢性腹泻、体虚怕冷、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及冻疮等,也在三九灸治疗适应症的范围内。
同样,三九灸能提高免疫力,但也是有禁忌的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不适合用这种方法治疗,例如处于哮喘急性发作期,病人呼吸困难,应该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耽误治病的时机,加重病情。
如今夏至已过,三伏天就要来临,如果有上述阳虚寒凝疾病的人,不妨趁着这大好时机,去医院做做三伏灸,等到寒冬的时候就不必再受病痛的折磨了。
但要注意,三伏灸不能包治百病,一定要经过医生的“辨证”之后,才能做药物贴敷啊。(搜狐健康 作者:程凯)
“三伏灸”不能包治百病&
华夏经纬网&&
11:19:10&&& 字号:小
  “三伏灸”几帖膏药下去,就能减轻患者痛苦,“冬病夏治”是国家提倡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因其毒副作用较少,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专家提示,应注意自身适应症,“三伏灸”不能包治百病。
  市中医院针灸科程绍鲁主任介绍,今年来的主要还是“老主顾”,他们多次参加“三伏灸”的治疗。不少人还特意从漳州、泉州、龙岩赶来,有的甚至集体包大巴过来治疗,还有些病人来自海外,多为东南亚地区。
  据了解,随着人们对“冬病夏治”、“未病先防”和“已病即治”的了解,预防亚健康的治疗观念深入人心,参加“三伏灸”治疗的人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程绍鲁提醒,“三伏灸”适用于阳气虚弱和阴气较盛体质的人,不能包治百病。
  【四大误区】
  “三伏灸”治百病
  “有些市民认为‘三伏灸’什么病都能治,其实不是。”程绍鲁解释说,“三伏灸”主要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一些疾病进行治疗,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他建议,做“三伏灸”之前,最好提前找医生诊断,看是否适合。孕妇、心脏病患者、阴虚火旺体质者、皮肤严重过敏的人都不适合“三伏灸”治疗。程绍鲁说,阴虚内热的患者,“三伏灸”的效果也不大。
  程绍鲁说,有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还想通过“冬病夏治”完全控制血压,但那是做不到的。“‘冬病夏治’”可以减少发作危险,但不能代替日常治疗。”
  他说,“冬病夏治”有一定的适应症且疗效在一定范围,如果过于迷信甚至有病不及时治疗,非得忍到伏天,只会延误病情,适得其反。
  另外,像痔疮、湿疹、咯血等热性病,不适宜用温性药物敷贴,否则易“火上浇油”。
  贴越久效果越好
  林女士肾虚、怕冷,颈椎、腰椎酸痛。初伏当天,她在市中医院针灸科进行“三伏灸”治疗,颈、腰、腿上共贴了6个药饼。“我觉得药很珍贵,就多贴了一会。”待她把药取下,皮肤通红,起水泡,碰到水就疼。医生一检查,是药物贴敷时间过长引起的。
  程绍鲁说,有的患者认为,贴的时间越久效果越好,甚至贴一整天。他指出,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大部分人4小时就会起泡,如果水泡没好,就不能进行下一伏的治疗。
  有些病人觉得药物贴一次很浪费,不舍得扔。然而重复使用对身体是一种伤害,不但没有效果,有的还会出现过敏症状。
  程绍鲁提醒,因初伏水泡没好,而不能进行中伏治疗的病人可在8月3日(小三伏)加贴。他还说,其实贴药处的发红或起泡,是药饼起作用的结果,大家不需要太担心。至于疤痕,随着时间会逐渐褪色,最后消失。
  另外,贴药后三四天内,最好不要吃鱼虾蟹和辛辣食物。洗澡时,也不要用力搓贴药部位,冲水就好,空调温度也不宜开太低。
  药物用得
  越多越好
  陈先生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来医院接受“三伏灸”治疗。医生给他背上和腹部的穴位贴好药饼后,陈先生觉得药物太少,要求每处穴位都贴。医生解释半天,陈先生才勉强接受,充满怀疑地离开了。
  174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李月介绍,“三伏灸”治疗要讲究一个度,时间性也强。“一次两次是不能见到好效果的,效果与用药量也没有特别的关系,只要适度就好。”李月说,许多初诊患者,抱着“立马见效”的心理,觉得药物用得越多越好,巴不得所有的穴位都贴。“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治疗需要时间,连续坚持3年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贴药期间
  不“忌口”
  黎女士经过初伏治疗,感觉不错,胃口大开,尤其爱吃洋葱、韭菜。
  第二次敷完药,当天晚上就全身起疹、发痒。医生以为她对药物过敏,建议中止治疗。此后半年,黎女士总是出现间断性的起疹、发痒。到皮肤科做过敏源检查,发现她对洋葱过敏。而且,黎女士平时经常染发,用沐浴乳、润肤乳等。这些在敷药期间都是禁忌的,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李月说,病人在贴药期间要“忌口”,禁食生冷、煎炸、刺激性(包括小葱,大葱)的食物,少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还要禁食鱼、虾、牛、鸡、羊肉、花生等。她说,这些食物容易引起患者皮肤过敏,影响治疗效果。如果饮食不当,可能要中止治疗。
  此外,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一定要告知医生,有的可以通过避开部分穴道贴药继续接受治疗,“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失去治疗机会而有所隐瞒”。(
俗话说“冬病夏治”,对于很多一到秋冬时节就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如果人们夏天能够进行积极的治疗,就能降低它们在冬天发作的频率,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而盛夏里的三伏天是一年里阳气最旺盛、天气最炎热的日子,人体的阳气也最为充沛,皮肤腠理开泄,此时用贴药治疗,药性最容易经由穴位直达患处,治疗效果最好。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三伏天灸的治疗必须系统,并要进行相应的戒口,否则疗效会大打折扣。而处于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则不宜进行三伏天灸。
  提醒1:治疗不系统将影响疗效
  说起三伏天灸,很多人都知道是在初伏、中伏、末伏这三天里进行穴位贴敷。但有的人敷过一次或两次药后,却觉得身体状况并没有多大起色,不禁怀疑“三伏天灸疗效显著”的说法是不是夸夸其谈。
  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庄礼兴表示,三伏天灸是一个系统治疗。“一般来说,穴位贴敷至少要坚持三次,若要加强效果,最多可贴敷五次。而每次贴敷所选用的穴位都不一样。以支气管哮喘为例,中医认为哮喘发病主要与肺、脾、肾相关,初伏时所选穴位重在从肺论治,中伏所选穴位重在从脾论治,末伏所选穴位重在从肾论治,只有肺、脾、肾三脏同调,才能共收止哮平喘之效。”由此来看,如果只是治疗一两次,缺乏系统,疗效都会大打折扣。
  另外,治疗期间不戒口也会影响治疗效果。进行三伏天灸治疗时要戒食促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煎炸食物,以免引起感染。还需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及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等发物等。
  提醒2:三伏天次日施灸效果也不错
  有人可能会问,我不是不想去治疗,但三伏天当天确实忙不过来,稍微迟一两天再贴药有没有问题呢?庄礼兴说:“辛日施灸是三伏天庚日施灸的很好补充”。
  所谓庚日,即三伏天当天,所谓辛日,即三伏天的次日。临床的观察结果表明,在三伏天次日进行天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不亚于庚日。
  即使在三伏天当天或次日都无法按时治疗,还可以考虑在日常的时间里进行天灸治疗,这种日常灸的做法和取穴跟三伏灸是完全一样的。“缺少了三伏天时自然界旺盛阳气的辅助,日常灸的疗效稍逊于三伏天灸。但通过各种辛温走窜的药物和穴位的作用,协同增效,日常灸同样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提醒3:不是所有人都适宜三伏天灸
  庄礼兴说,三伏天灸虽然能预防多种冬病,但主要对与肠、肺有关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和与虚寒有关的关节痛的疗效最为显著,比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胃痛、结肠炎、由肺气虚引起的感冒等。没有明显疾病的白领阶层做三伏天灸也能补阳驱寒、预防疾病,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但有些肝硬化的患者也到医院要求做三伏天灸,其实是无补于事的。而贴敷的药膏中含有麝香等芳香辛窜药物,有损胎儿生长发育,对孕妇更是禁忌。此外,高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如副鼻窦炎患者、肺炎急性期患者等)、特殊体质及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者、皮肤对药物极度敏感者也不适宜天灸治疗。即使是符合三伏天灸的人群,若处于急性发病期,如哮喘发作、感冒发烧、皮肤起皮疹等,也不能再进行穴位贴敷。“因为三伏天灸重在预防复发,并不能起到即时缓解症状的作用。患者应到医院相应科室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三伏天灸适宜病症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反复咳嗽、慢支肺气肿、胃痛、结肠炎、慢性腹泻、虚寒头痛、腰腿痛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冬病夏治:三伏灸
中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三伏灸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辩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调理。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易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该病在冬季发作,对以下两类疾病尤其有效:一类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儿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临床发现,不少咳喘患者在做了三伏灸以后,冬天哮喘发作的次数减少了,症状减轻了,病情较轻的患者甚至有的就没发作。儿科医师也从临床上发现,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称“易感儿”的孩子们,自从做了三伏灸以后,冬天感冒的次数少了,症状轻了,病程短了。除哮喘之外,三伏灸对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过敏性鼻炎也有很好的疗效,同时三伏灸药饼贴敷治疗肩周炎、网球肘等寒湿痹证有显著疗效。
三伏灸通常对症选取多味中药按比例研磨,用姜汁调成膏状,再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成人一般贴4—6小时,儿童贴2—4小时。中药敷贴后,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有的人可能会起疱,这是由于药物被人体吸收充分、穴位敏感所造成的。皮肤起疱、反应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
为防止感染,起疱后一定不要搔破,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抽液,外涂5%碘伏液,宜暴露,避免覆盖患处。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海鲜、虾等易发物,牛肉、鸭肉、鹅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以免影响调理效果。
本疗法在针对症状调理的同时,可调动人体阳气,鼓舞正气,从而大大提高人体免疫力。
【三伏灸适应症】
1.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各种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2.过敏性鼻炎,四肢寒凉怕冷,免疫低下,反复感冒;
3.虚寒头痛、慢性虚寒、胃肠炎、溃疡病、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胃痛;
4.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问题及颈肩腰腿痛等症状;
5.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及其他妇科问题。
【注意事项】
1.部分病人贴药后皮肤出现潮红或小水疱等是正常现象,若去药后灼热感仍甚者,可涂以少
许芦荟胶;
2.若已出现小水疱破裂而引起感染者,应及时就医;
3.灸疗后4个小时内严禁用生冷水冲洗;
4. 治疗期间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炸食物,避免感冒,谨慎房事;
贴药不能长于8小时,出现小水疱者应即时拆去药物;
孕妇、血证及各种实热证患者慎用;3岁以下小孩不能使用。
温馨提示:
2014年三伏穴位贴敷日期:
头 伏:2014年7月18日-2014年7月27日
中 伏:2014年7月28日-2014年8月06日
末 伏:2014年8月07日-2014年8月16日
加强伏:8月17-8月26日共40天,保健9次,加强15次
三伏贴的最佳时间为:7月18日、28日、7日、17日(错过最佳时间可选前一天或后一天
伏天共30天,每伏要贴敷1次,一共贴敷3次。每伏期间做大艾雷火灸三次,共做9次艾灸调理。
三伏天艾灸&隔姜灸最正宗
核心提示:三伏天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节,这个时期进行艾灸也是很好的补充人体阳气的方式。“三伏灸”中,“隔姜灸+贴药”是最传统疗法,其效果也最佳。隔姜可使贴的药容易渗透,激发穴位功效使疗效叠加,才能发挥三伏灸的真正疗效。
入伏以后,几大院都在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其实冬病夏治并非仅仅是三伏贴,在这个时期进行艾灸也是很好的补充人体阳气,达到冬病夏治的最好办法。其中“三伏灸”中又以“隔姜灸”效果最好。
  贴敷时间要记住
  “三伏灸”起源于秦汉、被称世界上最早预防医学手段,系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以制成的药饼,在相应穴位进行贴敷刺激,促进血脉运行,疏通经络,以达到养身调理的效果。
  进行三伏灸时间短暂,为每年的头伏、中伏、末伏三天。今年的初伏为7月18日,二伏为7月28日,三伏为8月7日,加强伏为8月17日。
  隔姜灸最正宗
  “三伏灸”中,“隔姜灸+贴药”是最传统疗法。隔使贴的药容易渗透,激发穴位功效使疗效叠加,才能发挥三伏灸的真正疗效。
  隔姜灸加药贴一般需要30-40分钟。之前要事先准备,精选的大老姜,要切成厚度相等的姜片。隔上姜片点燃艾灸,待灸燃尽再敷贴上药,只有这样才是正规定义的三伏灸。
  特别强调,作为慢性疾病的治疗,三伏灸一般需要坚持三个疗程,也即连续三个都要按时完成初伏、中伏和三伏的治疗。有的医院还推出加强灸以及冬天的三九灸,巩固疗效。
  哪些病适合“三伏灸”
传统上,三伏灸适合阳气不足引起一些疾病的患者,主要适合两大类疾病,一是有性疾病,如支气管、过敏性、老年慢性支及小孩冬天易等;二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结、关节痛、虚寒、引起的腰痛及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等。
  此外,办公一族常见的、肩颈酸痛,由抗生素、引起的阳气不足者,、、等属虚寒证,也可尝试三伏灸治疗。现在不少年轻人在的工作中,也出现亚健康状态,用这种药物发泡方式治疗,清心气通气血,效果很好。
分类: 艾灸知识&
核心提示: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可以养护阳气、防病保健。这些穴位包括“肺俞”、“足三里”和“关元”。
  中医说,未病先防是为“上医”,该如何防?除了生活方式要健康,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主任林国华教授指出,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可以养护阳气、防病保健。但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艾灸应有所侧重。
  30岁前灸“肺俞”
  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感冒。固护肺气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林国华介绍,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施灸频率不拘时灸,即感到身体不适或即将感冒时,或进食冷饮后施;随年壮灸,即在农历生日当天灸,小儿可灸5分钟左右,青年灸15分钟左右。此外,转季灸,即每月灸两次,分别在转节气的前1-2天施灸。
  30至50岁灸“足三里”
  步入中年,生活稳定,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林国华说,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肺俞穴,频率可不拘时灸。“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50岁后灸“关元”
  步入老年,肾气渐疲,元气渐亏,会出现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劳、视力减退、听力衰减、脱发白发等症。《医经理解》记载:“关元,在脐下三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该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艾灸方法同肺俞穴,最佳频率为一日一次,亦可不拘时灸。
  TIPS:
  艾灸的注意事项
  1、灸后当天需避风寒,保持情绪平稳,切忌生冷厚味,饮食素淡最宜。
  2、大饥大饱、劳累醉酒、情绪不宁时不宜施灸。
  3、施灸后,可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水疱、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若症状持续,可至医院专科处理。
一直想写点东西,因为自己自幼以来得到家人朋友的爱护和帮助实在是太多了,无以为报.可我生性懒散,故一直没有动手.总想等以后时间充裕了,条件好转后再写,然生命在呼吸之间尔,我又怎能保证自己能安稳的活到”以后”和’”将来”,时不我待,故开始着手写,
现在慈母重病在身,若有见闻者能得到一丝一毫的利益,我愿都回向给我的母亲,愿我母能远离病痛,命终之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愿大家平安,幸福.南无观世音菩萨!!!
一艾炙简介(1)
灸法,即使是正规中医药院校出来的学生,恐怕对此也知之甚少,说到具体操作,更是没有几个人亲身实践。《内经》上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明代《医学入门》上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自古医圣名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把“会用灸法”作为医师必备素质之一。
但是,近些年来针灸学界偏重于针法,逐渐减少了灸法的使用。针灸科常常是“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那么,灸法是通过什么来治病的,它与针法有什么不同,它的适应症有哪些呢?灸法对阳痿、早泄、遗精、遗尿、长期发热、哮喘、眩晕、贫血、胎位不正、子宫出血、经常感冒、小儿发育不良、结核病、胃肠病等效果良好。总之,只要是慢性病、常规医疗没有办法的病,用传统灸法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灸法能有这么好的治疗效果,可为什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呢?据一些专业人士说,现在灸法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留下疤痕,为近代崇尚美容之大忌,尤其是欧美国家,从来只重针而不重灸;二、艾灸烟雾弥漫,造成空气污染,是今天提倡环境保护人士的大忌;三、灸法操作时间太久,对医师的经济效益来说,并不划算。
施灸注意事项(2)
  一、责任和态度:
首先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耐心细致地宣传灸法的好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坚持下去,长期和疾病作斗争。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轻心,草率从事,防止灸不好,徒伤皮肉,而于病人无益。
  二、要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安全:施灸时不免要有烟薰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恶,因此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
  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三、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
  四、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
艾、艾绒及艾炷艾条(3)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艾绒的制备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日光下曝晒干燥,捣碎,筛去杂梗,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细软的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细艾绒;若作间接灸,可采用粗艾绒。
艾炷和艾条
  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制作方法
,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烧(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
艾条: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清艾灸)和药艾条两种。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还可以自灸.
  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三种。
普通药艾条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g。
  太乙针其药物配方历代各家记载各异。近代处方为:人参250g,参三七250g,山羊血62.5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没药500g,穿山甲(土炮)250g,小茴香500g,蕲艾2000g,甘草1000g,防风2000g,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纸(纸宽41cm,长40cm),内置药末约25g左右,卷紧成爆竹状,越紧越好,阴干待用。
艾条灸法 (4)
  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此为悬起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①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3至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药条灸 (5)
  是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常用的有:
太乙针灸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雷火针灸
其制做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 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相同。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灯火灸 (7)
  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于应灸的腧穴上爆之。可听"叭"响,为一壮功能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多用于治疗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症。
本法又名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
① 毛茛灸: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部,隔夜就发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疗疟疾。
② 斑蝥灸:斑蝥乃一种甲虫。灸治时,将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癣痒。
③ 旱莲灸:用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发泡,可以治疗疟疾等症。
④ 蒜泥灸: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使之发泡,可治喉痹。
⑤ 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使局部充血,发泡,可以治疗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
艾炷间接灸(9)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①
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牙签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或稍微移动,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不会引起烫伤,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②
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③
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④
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
  ② 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③
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
{转}马氏温灸法简介
马氏温灸法起源于三十年代,1930年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将日本温灸术介绍到中国(日本温灸术源自于公元562年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灸法),1934年天津马少群先生将日本温灸术改进研制创立了马氏温灸法,用于临床治病屡获奇效,至六七十年代影响逐渐扩大传播至全国各地,治愈了大量疑难杂症。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活至90岁。
与传统灸法相比,马氏温灸法除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中药配方而起的药理作用,比其他艾灸更性烈,火力更猛,渗透力更强。马氏温灸法用于祛病养生虽然有非常神奇的功效,而且在中国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只在民间流传,目前国内仅有个别地方和港澳台及国外的少数人还在研究运用这种方法治病养生。当今有识之士己逐渐认识到长期服药对身体的危害性了,因此绿色自然的各种保健术备受欢迎。马氏温灸法就属于自然疗法,它采用天然植物“艾叶”作为主要原料,视不同病情配以各种天然中药混合装入专用器具内燃烧,产生一种特殊的热渗透力将药力导入人体经穴内,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迅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万病皆起因于内脏,脏腑为根本,疾病为末梢,治愈了根本,末梢也就自然痊愈了。因此凡是病人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出现绝症者,只要认真坚持温灸就有痊愈之希望。
马氏温灸法适应人群:
&&& 高血压、低血压、
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胃肠炎、妇科病(子宫肌瘤)等均有很好的康复保健效果。
马氏温灸法养生计划:
每天温灸一次,每次60分钟,10天为一周期,每周期之间休息1~2天再进行下一周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冠心病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中风偏瘫越早温灸越好,可以很快康复。子宫肌瘤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易感冒者欲改善体质需坚持温灸三个周期以上。
马氏温灸法将艾药装入灸器里点燃后再盖上外筒盖子,然后在灸筒外面再包上布袋子,布袋子上留有少几个小孔(供空气流通防止艾火熄灭),再把灸器放在穴位上。如此操作则既有艾灸之功效,又基本无烟雾,只有谈淡艾灸味道。因为燃烧的艾药被灸器和布袋包住,所以烟雾出不来也就基本没有了,又因为灸器和布袋上留有小孔可让空气进去一点儿,这小孔的数量设计刚好可保证艾药不熄灭,又不会因空气进入太多而艾药燃烧太旺烟雾太大,所以就不会有烟雾出来。
这种温灸术在施灸时可调整温度,基本保持灸穴温度在45度左右,所以不用担心烫伤病人。有研究表明,这个温度是最适宜微循环的改善,用四十多度的温灸来长时间周期性的灸穴位,对一些心脑血管病、肠胃病、妇科病等等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对于改善提高人体免疫力也有明显作用。
本人学识浅显,只能在此略作介绍,具体的应用,大伙可参考看看《马氏温灸法》一书,上面介绍了详细操作方法和很多病例的灸治。
----------------------------
灸法为什么有健身的作用?
(1)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性温,属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病而除百病。”这就说明灸法以艾火的温通经络作用,可使气血得以正常运行。
  (2)培补元气,预防疾病。《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这说明艾灸有培补元气之作用,而元气充盛则邪不可干;故疾病可防。
  (3)对脾胃有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里说:“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人体消化功能旺盛,而且可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太溪穴在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揉太溪穴时,很多人根本没反应,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什么反应都没有,而且一按就凹陷下去了。这时,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气血引到脚底的涌泉穴去。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但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把它储藏起来,即储藏到涌泉穴,这样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脚心、做金鸡独立、泡脚之类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肾经,引火归源。
有人经常足跟痛,这就是肾虚。您应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为什么会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您把好血引过去,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
有人经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这是肾阴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补上肾阴。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有很多女性朋友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这时揉太溪穴很管用。
有的人肾绞痛,尤其是体内有肾结石的时候肾绞痛,那么平常多揉太溪穴就能防治这种症状。
有人痛风、尿酸过高,这是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从源头把这个问题解决。有人得了肾炎,排不出尿来,揉太溪穴也能帮助把尿毒解掉。
太溪穴还可以治先天性抽搐。如果大脑受伤,它还有辅助调养的功效。因为脑髓是肾所主,跟肾经有极大关系,所以要想调养后天受伤的大脑,就要好好刺激太溪穴。
有人因家属出了车祸老是哭,哭了一段时间,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东西了,还有个人经常想起点什么事就哭一鼻子,这时我都劝他们要多揉太溪穴。
有的人患有厌食症。古人管厌食症叫饥不欲食,看到吃的东西虽然饿,可就是吃不下去,这也是肾虚造成的。因为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喉咙直接通着肠胃,所以太溪穴还能治疗厌食症。
还有像胸闷、支气管炎、哮喘等,太溪穴都可以治。因为肾经都经过这些病所发的位置。
老年痴呆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而打通肾经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老化症状。
其实,我们不要光想着什么能治老年痴呆、治耳鸣、治牙齿松动,只要把肾经打通,这些症状就全没了。
肾经上的很多穴位都能治这些病,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虽说太溪穴治这个、然谷穴治那个、涌泉穴也可以治什么,但用的时候一定要灵活。您不能按说明书上写着太溪穴是治咽喉痛、嗓子干的,但没说然谷穴治,您就不揉然谷穴,这样就麻烦了。所以,当您有这些症状的时候,哪些穴位最敏感,您就赶紧多揉它。如果今天管用的这个穴位到第二天揉的时候不痛了,您就换那个最敏感的去揉。记住这一点。比如说您今天咽喉痛,有几个穴位都治――太溪穴治、然谷穴治、涌泉穴也治,可是您揉涌泉穴的时候不痛,那就别揉涌泉穴;揉然谷穴还不痛,也不要去揉了;再揉太溪穴痛了,就揉太溪穴,这时候太溪穴就管咽喉痛。
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姜汁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