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 降胃气的中成药不降 喝半夏泻心汤后为什么痞得更厉害(半

& 文章列表页
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恶阻及胃痞--相关文章||半夏去皮机
半夏去皮机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的区别 植物来源不同 半夏、法半夏均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梨头尖属植物鞭檐梨头尖Typhonium flaglliforme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的区别 植物来源不同 半夏、法半夏均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梨头尖属植物鞭檐梨头尖Typhonium flaglliforme
应该是生半夏(外用) 生半夏有毒 一般外用 不内服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 你的这个方子不一定有用
这里的论文可以参考一下 我记得中药炮制学上讲过 回去翻了笔记再回答你
半夏又名旱半夏,为常用中草药,多为野生。近年来随着产量减少,价格上涨,某些药厂为降低成本,以水半夏代替半夏使用,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因为半夏和水半夏为两种不同中药,功能主治不同,我们在使用时应加以区别,切不可相互代用。 半夏 又名三叶半夏,旱半夏,
中药生半夏旱半夏和水半夏有什么区别很大, 没加工过的旱半夏严格说是生(旱)半夏, 没加工过的水半夏叫生(水)半夏。 两者功能效果不一样,价格也相差很多(水半夏很便宜),个别医生药师把这两味药混为一样,误人,轻者误人治病,重者伤人身体。。。。。。
你好:如果化痰用川贝母,如果有热用浙贝母,用姜半夏,因为你有干呕的症状因为降半现有祛痰止呕的功效。 我建议你在煎药时要加上鲜姜三片用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原方的基础上健脾胃的药,因为脾为生痰之源。
1:半夏: 又名三叶半夏,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痰湿水饮、胸膈胀满、恶心呕吐、痰多咳喘等,生用外治痈肿。2:姜半夏:是生半夏以生姜、白矾经过炮制而得。(善于和胃止呕,
半夏的炮炙一般以姜汁炮炙最好。你可以到药店问一下价格,姜半夏要比法半夏价格贵很多。你提的问题里半夏一般都用姜半夏。也有医生根据病人的经济负担开出法半夏的。要论效果,还是姜半夏好。仅供你参考!
《中国医学大辞典》 :姜半夏,有寒痰者宜之。竹沥半夏,痰之偏于黄稠者宜之。 《御药院方》 :法制半夏,清痰化饮,壮脾顺气。 所以还是选择法半夏为好。
半夏又名旱半夏,为常用中草药,多为野生。近年来随着产量减少,价格上涨,某些药厂为降低成本,以水半夏代替半夏使用,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因为半夏和水半夏为两种不同中药,功能主治不同,我们在使用时应加以区别,切不可相互代用。 半夏 又名三叶半夏,旱半夏,
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仙半夏等区别常说的半夏为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辛温,有毒。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痰湿水饮、胸膈胀满、恶心呕吐、痰多咳喘等病症,常用量3~9g。生半夏,为原药材经拣净杂质,筛尽灰屑入药的生用饮
半夏又名旱半夏,为常用中草药,多为野生。近年来随着产量减少,价格上涨,某些药厂为降低成本,以水半夏代替半夏使用,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因为半夏和水半夏为两种不同中药,功能主治不同,我们在使用时应加以区别,切不可相互代用。 半夏 又名三叶半夏,旱半夏,
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中药饮片的功效各有侧重,生半夏多外用于消肿散结,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炮制品根据炮制的工艺不同,其成品在性状上也略有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们的区别吧! 生半夏 生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
治疗半夏中毒 用生姜捣汁服下,其毒解 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
这两种都是半夏的炮制品,其炮制方法不一样,主要功效都是化痰。 不过一般都是指制半夏。
制半夏包括法半夏和清半夏,一般方子里如果医生开制半夏的话药房会给法半夏,法半夏和清半夏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一个用白矾一个用姜汁,作用也有小小的差别,一个燥性大,一个化寒痰力量大。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
【炮制】生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法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
药店一般用的全是经过炮制的,但楼主你自己回去看书,炮制也分好多种,药店一定是最便宜那种,不会给你拿姜制半夏的。其他的情况类推。
你得先看是什么痞埃不是什么痞都能用半夏泻心汤。 你自己说胃气痞,那你就用旋覆代赭汤埃 你自己说的埃。是不是我们都不知道。 【方源】《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三两(9g) 代赭石(苦,寒。主鬼注、贼
医生处方上的半夏一般是法半夏,如果是其他的就会另外注明。
都是一个药,现在市面上的半夏多是炮制过后的姜半夏,也就是你所说的法夏,在着现在旱半夏很少有医生用了,
如果是张仲景原文的话,半夏厚朴汤应该是水洗生半夏,但是生半夏药房多不备。 故而可以根据病人情况,来决定半夏种类。 比如伴有呕吐的可以用姜半夏;痰湿重的可以用法半夏。 但是目前法半夏似有炮制过度的嫌疑,所以一般临床上我习惯用姜半夏。
治疗 恶 呕吐 胃舒服 采纳哦
原方肯定是生半夏,这方子是金匮要略里的,那会还没有什么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什么的。个人也是建议使用生半夏,炮制过的都是渣子。当然还是要能买的到才行。 说到安全,用生半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方子原方我记得半夏只有3钱,而且生姜 一比一,不会中毒的
恶心呕吐。为生半夏用白矾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法半夏。毒性低,有毒、胆制半夏等多个品种.3~0,常用于脾虚湿困、消肿、小儿惊风或喉痹肿痛,化痰作用增强、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药者、五味子、京半夏。青盐半夏、京夏,又名仙露半夏.6g、降逆止呕之功,应特别注明、寒湿
半夏全世界6种,中国有5种,有半夏、掌叶半夏等。如茎上3个叶为半夏,5--9个叶为掌叶半夏,可能是后者。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汤药,由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熬制成的,用于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查看原帖&&
都药现市面上半夏多炮制过姜半夏也所说法夏着现旱半夏少有医生用了
生长习性: 半夏喜温湿润,半荫半阳的气候,耐寒,怕强光, 不耐旱,适宜生长的气温 15--20 ℃ , 宜在疏松肥活的沙质壤土内载植 , 粘土地不宜。 繁殖栽培: 半夏一般用地下球茎和珠芽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 1 、球茎繁殖。寒露前后采挖球茎时,选
清半夏和法半夏只是炮制方法不同,作用方向大致一样。麸炒白术增强补脾作用,生白术没有这样的作用。蜜甘草与炙甘草是一样的。醋柴胡是炮制过后增强疏肝作用,药效没有太大改变。
问题分析:您好,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是: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等。姜半夏具有降逆止呕的功效。。意见建议:所以您所说的方子中的半夏应该是姜半夏,但是有时候药房缺药,医生用法半夏代替也可以,法半夏化痰的效果好。痰饮阻滞也会引起呕吐心下痞等症状。
西和县、 毕竟西和县的环境对半夏是很合适的。 我对其也不是很了解,你可以去找专业人士,但西和县的半夏确实比息县的要好
半夏的确有毒。但不要害怕,很多中药都含有一定的毒性,而经过炮制的中药一般上毒性会大大减少。 生半夏是一种毒性非常大的药材。只要服上不到1g,就必死无疑。所以向来方剂中半夏一定久煎,而且多用制半夏。还有,医师也一定会吩咐病人煎了汤后万勿口尝药渣。要不然
1.清半夏 (1)矾泡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的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半夏100kg,用白研20kg(《药典85》)。 (2)矾煮 取拣净的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大小斟酌调整浸
半夏生用有毒,生姜、明矾能制其毒,所以用制半夏,多以生姜、明矾制。此外,过去上海地区除姜制半夏之外,上有竹沥半夏、宋半夏、仙半夏等多种制法,现在已于简化,药店主要供应制半夏,不在加工炮制上述品种
这两种都是半夏的炮制品,其炮制方法不一样,主要功效都是化痰。 姜半夏偏重于止呕的作用,解毒。多用于化脾胃之痰,而法半夏偏于燥湿化痰,偏于化肺上的痰。
半夏的基本功能是燥湿化痰。清半夏长于祛痰,姜半夏长于止呕。但燥湿化痰都是一样的。没有姜半夏以清半夏代,您可以多放点生姜(10克),即可。
你去药店买姜半夏就可以了,有这个药的。如果你想了解具体过程,就仔细看看下面方法,很Up嗦的,中药的加工也复杂的。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汤,
法半夏: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痰厥头痛。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 BL.的块茎。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深秋采收,用石灰水浸泡1天,搅拌去皮后晒干或烘干。味辛,性温,有毒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转载]解读半夏泻心汤
陈明&毛德西等
解读半夏泻心汤
刘卫红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医学门诊部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病的千古名方,紧紧扣住了慢性胃病的主要环节,临床疗效显著。笔者首先简述一病例如下。&
  赵某,女,50岁。患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余年,间断发作,间断治疗,近日发作频繁,症状加重,遂前来就诊。
  刻诊:上腹部、胸骨后烧灼,返流频繁,胃脘疼痛,压之更甚,喜暖;大便微溏。舌尖红,舌苔白微厚,右关尺沉弱。
  辨证:胆腑郁热,胃脘寒滞,脾肾阳虚。
  处方:黄连3克,黄芩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法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甘草4克,竹茹12克,炒枳实12克,干姜(捣)6克,党参12克,大枣4枚(撕开)。5剂。
  患者服药自觉烧灼感大减,胃痛显减,偶尔还会有轻微胃痛、烧灼,原方继服7剂而愈。
  在此,笔者想浅析该方结构,以助对胃病病机的深层认识。半夏泻心汤实际上由三组药组成:一是黄连、黄芩清胆泄热;二是法半夏、干姜和胃气,散寒滞,辛开导滞止痛;三是党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可以说是紧扣“胆、胃、脾”三个环节,靶向用药,目标明确。
  对于慢性胃病病人,绝大多数都是寒热并见,虚实夹杂,很少有纯寒纯热的情况。往往既有口干口苦、咽部充血,胃脘烧灼,舌红,胃黏膜充血、糜烂、水肿等热象;又有胃脘怕凉、喜按、疼痛等寒象。笔者认为,“热在胆腑,寒在胃腑,虚在脾脏”,集中反映了本病的基本规律。
  浅表性胃炎病人多见舌苔厚浊,笔者常把“法半夏”扩充为温胆汤,增强和胃化浊之力;把“干姜”丰富成干姜、香附、川芎,增强辛开、化瘀、止痛之力。
  教科书中说本方的特点是“辛开、苦降、甘调”,但笔者一直觉得这句话太空泛,不好理解,落不到实处。后来感觉豁然开朗了,这不正是“辛开胃滞(法半夏、干姜)、苦降胆火(黄连、黄芩)、甘调脾虚(人参、大枣、炙甘草)”吗?理解到这个份上,再到临床心里就有了一种踏实感,使用本方便有了把握。
  在临床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胆热、胃滞”仅仅是本病的“标象”,当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最后一环是健脾、补肾、扶正气,只有走到这个环节,把机体的“本”培植好了,才能有远期的疗效保证。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有“局部”和“整体”的观念,知道治疗最终要走向哪里,这对于一个中医来说很重要;否则只会在表象上觅觅寻寻,来来回回,终因找不到最后的归宿而无法收功。
《伤寒论》中的智慧(28)
《伤寒论》和方之四:半夏泻心汤
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中治疗胃病的和方,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治疗胃病的方剂。
  现在的胃病较为多发,如我们大家熟知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胃螺旋菌感染、胃下垂、小儿消化不良等等。中医认为,引起胃病的原因,与饮食及情志因素密切相关。饮食方面的因素多见有:饮食不规律、饥饱失调、偏食、挑食、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或寒凉冰冷食品等;情志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各方面的压力过多、过大,长期的情绪压抑,或思虑过度,以及暴怒等,都会直接伤胃或通过肝胆、脾肺影响到的胃的消化功能;还有一些胃病则是由于长期服用化学药物造成的。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等病
  “心下”指的是胃,因胃在心脏的下面故名。“痞”,堵塞的意思。“心下痞”就是胃脘有堵塞感。《伤寒论》治疗“心下痞”的和方,用半夏泻心汤类。之所以把它们归为和解的方剂,是因为它们治疗寒热错杂的“心下痞”,方子中既用热药,又用寒药,为调理寒热的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到底治疗什么样的胃病呢?以一则案例说明:
  一青年男性患者,素嗜酒,又因饮食不规律致发胃病,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伴螺旋菌感染”,经常感到吃了饭以后不往下走,胃脘发堵,但不胀不痛,晨起恶心,大便不成形,但又黏滞不爽,粘在便盆上。患者不敢吃凉东西,吃了以后就拉肚子厉害,胃更加的堵闷;不敢晚上吃饭,吃了以后就会因胃脘堵闷而难以入眠,所以经常是晚上饥肠辘辘而又不敢吃饭,非常痛苦。家人认为是喝酒闹的毛病,于是他一狠心就把酒戒了,但仍然是胃脘堵闷,而且越来越重。
  病人来看病时反复强调他是胃寒,因为不能吃凉的东西,通过望闻问切诊察,他的确有寒凉的一面,但病人又满脸痤疮,舌苔黄腻,从中医辨证上讲,又是胃热的表现。实际上,该患者是个寒热错杂的胃病,既有寒,又有热,他的寒并不在胃而在脾,一食凉就拉肚子,这种表现中医认为是脾寒所致,同时他又有胃热的症状,痤疮、舌苔黄就是依据。综合病情诊为脾有寒、胃有热,《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就是用于治疗这类病症,服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一周后大便即成形,胃堵减轻,痤疮也有减少,加减服用一个月,全部症状消失,检测螺旋杆菌阴性。
  临床上见到许多病人就是这样,上火很厉害,但却不能服凉的药物,一吃就会拉肚子,这些表现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及功效
  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炙甘草。
  古人将胃的位置称为“心下”,所谓“心下痞”就是胃中痞闷,“泻心”也就是开胃、散胃中结聚的意思。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可以分成三组药物:一组是半夏、干姜,属于辛温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解决脾中的寒,又能散结消痞,称为“辛开组”;一组是黄芩、黄连,属于苦寒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清除胃中的热,称为“苦降组”;一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属于甘温之品,在这里是补益脾胃的,称为“甘补组”。当然,半夏是方中主要的药物,简单说一下。
  半夏属于天南科植物,主要成分是生物碱,如没有经过加工处理会引起中毒反应,所以生半夏是有毒的。现在的半夏都是经加工炮制,再加上煮半个小时,就没有了毒性。本药因采取的时间是在立夏与夏至之间,而得名半夏。因为此时半夏所含的有效成分生物碱含量最高,疗效最好。半夏是和胃降逆的圣药,任何类型的恶心呕吐都可以使用半夏,不过要经过适当的配伍才行,张仲景善用半夏与生姜配伍治疗呕吐,如小柴胡汤、生姜泻心汤、葛根加半夏汤、小半夏汤等,都是这种配伍。半夏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化痰,配合陈皮使用,就是著名的二陈汤,用于脾胃痰湿的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痰湿犯肺的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如配合天麻,可以治疗风痰的眩晕、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此外,半夏还可软坚散结,用于治疗胃脘痞闷、瘿瘤、瘰疬、肿瘤等,半夏泻心汤使用半夏,上述三个作用都有。半夏的镇静作用也很好,不过量要大一些才起作用。
  半夏泻心汤证的表现和病机
  关于半夏泻心汤,张仲景是这样讲的,《伤寒论》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痞,就是堵塞的意思,一般不胀不痛,但也有伴有胀或痛的,只要是符合半夏泻心汤的病机,就可以使用,千万不要局限于症状是堵是胀还是痛,因为中医开方子是根据病机而用的。呕,就是呕吐,也包括恶心、打嗝一类的症状。肠鸣,就是肚子经常咕咕叫,但不是饿了后的那种饥肠辘辘,而是肚子经常叫唤,特别是吃了凉东西,或喝完水以后,还有的肠鸣声好像远方的雷声,《伤寒论》称为“腹中雷鸣”。肠鸣往往会有大便不成形,甚至是腹泻。这是脾虚寒的表现,因脾中虚寒,不能升清,运化失职,就表现为肠鸣下利了。而胃中有热,就会恶心、呕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因寒冷不能升清,胃因有热不能降浊,从而使气机升降紊乱,就会痞塞到中焦胃脘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所以表现为胃中堵闷,伴有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病症,我们就称为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擅治胃肠源性疾病
  “胃热脾寒”不只表现胃本身的病症,也会因此而引发诸多相关病症,如慢性口腔溃疡、长期失眠等,成为胃肠源性疾病,属于胃热脾寒、寒热错杂的,用半夏泻心汤都有良好效果。
  慢性口腔溃疡:一个50多岁中年妇女,患慢性口腔溃疡多年,经常舌头、口腔多处糜烂、疼痛,发作严重的时候,连水也不能喝,反反复复发作,中间不发作的时间最长是一周,一般是一发作几周,好不到两三天就会又发作,中西医用过许多种办法治疗,我看她的病例上记载,中药清胃热的较多,但这个病人一吃凉药大便就稀,平常也不敢吃凉饭和水果,一吃肚子里就响个不停,每天晚上自行搓揉腹部,这样才能感到肚子舒服一些。这种表现就不是单纯的热或寒的问题,而是一个寒热错杂的现象。大凡慢性疾病久久不愈者,特别是慢性口腔溃疡,多是这种寒热错杂的表现。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两周痊愈。半年后她带家人看病,告诉我她的口腔溃疡没有发作过。
  失眠: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意思就是胃里要是难受的话,会导致睡觉不安稳,甚至失眠,临床上这类的失眠症很多。一些长期失眠患者,用养心安神、疏肝理气的方法不能凑效,要考虑一下是否胃有问题,而一旦因胃不和而卧不安,往往就是寒热错杂的胃中不和,故这类失眠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有很好疗效。
  《黄帝内经》很早就认识到,人的睡眠与卫气的运行相关,白天卫气行于阳经,人就醒来,工作或活动;夜晚卫气运行于阴经,人就要睡眠了。这相当于人体生物钟的规律。而白天卫气行阳经是早上六点从足太阳经的精明穴(位于目内眦)开始,所以我们早上起床以六点为宜,以顺应卫气的运行规律。到晚上六点,卫气就会从足阳明胃经到达阴经,所以一旦胃中不适,就会影响到卫气的入阴,卫气不能顺利入阴经,人就会卧寐不安,长此以往,就会患失眠症。日常生活中,晚六点后,应尽量减少活动,以免影响卫气入阴而导致睡眠不安。如因胃中不和睡眠不安,就应当治疗了。《黄帝内经》用的是半夏秫米汤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不但和胃,还有镇静作用,一个长期失眠的患者,往往有寒热错杂的现象,所以半夏泻心汤用于这种失眠效果很好。  
  半夏泻心汤类方
  半夏泻心汤经过加减可以变化出许多方子来,如减去干姜的用量,加上生姜,就成为了生姜泻心汤,治疗水饮食滞的心下痞证;加重甘草的用量就变成了甘草泻心汤,治疗腹泻不止的心下痞证。《金匮要略》中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此病一般认为与白塞氏综合征(即口、眼、生殖器三联征)类似。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也可以用于口腔扁平苔癣病,这是一种慢性的皮肤黏膜病变,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关,其病变多见于口腔内颊黏膜,多见于中年妇女,但男子也有所发。一个中年男子,两颊内黏膜扁平苔藓二年多,以舌触之,有异物感,平常口腔不敢受冷热刺激,否则苔藓加重,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用甘草泻心汤(生甘草、炙甘草同用)治疗两月而愈。
毛德西应用半夏泻心汤18法
应用指征: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
□ 张海杰 理萍
王新鲜 河南省中医院 毛德西名医工作室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灸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对半夏泻心汤体验颇深,运用娴熟,经对近年来门诊病历统计,在治疗消化系疾病中,半夏泻心汤应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他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并结合诊治实践,总结出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十六字: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具体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痞满,隐痛;或呃逆,嗳气,或泛酸,烧心;舌苔腻,或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滑,或有数象。常用于慢性胃炎、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并指出半夏泻心汤的作用机理在于,寒热互用以除湿热,辛开苦降以序升降,补泻同施以扶正祛邪。根据毛德西的门诊病例,今总结出临床应用18法,供同道参考。
  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主治湿热阻中,胃气不降,郁而作痛,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
  半夏泻心汤加三花: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畅。防风、荜拨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半夏泻心汤加三芽:即加生麦芽、谷芽、稻芽,三芽具有疏肝健脾、开胃进食之功效。此方对于肝郁克脾(胃),肝脾俱郁之证候,如见胃脘及两胁胀满,进食后呃逆频频,精神疲惫者,多有疗效。
  半夏泻心汤加乌贝散:乌贝散即乌贼骨、贝母,具有燥湿制酸之作用,是医家常用的健胃制酸剂。两方合用,对于消化性溃疡之烧心、吞酸、胃脘隐痛,或口中泛泛流涎者,常能收到“复杯”之效。
  半夏泻心汤加百部、黄芩:主治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咳嗽。咳嗽是本病最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常被人忽视,而主症为胃灼热、泛酸及胸痛、恶心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百部、黄芩为清热止咳对药,具有清而不寒,止而不塞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加丹参、赤芍、降香:后三味为“小冠心二号”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用于“心胃同病”者,即患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闷、胃痞、舌质黯淡、时时呃逆。
  半夏泻心汤加封髓丹:封髓丹即砂仁、黄柏、甘草,主治脾胃不和常犯口腔溃疡者,但其舌苔必黄腻或白腻,两方合用,具有清热化湿、培土伏火之效,多发者可加川牛膝、淡干姜(或肉桂),以冀引火归原,阴阳平衡。
  半夏泻心汤加牡丹皮、栀子:主治由于脾胃湿热所引起的牙龈肿痛,或夜间睡眠时磨牙,咯咯作响,牡丹皮清热散瘀;栀子生用以清气分热郁,炒用以清血分热郁,临床随证选用。栀子用量宜小,以免苦寒太过伤及中气。
  半夏泻心汤加枳术汤(丸):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是健胃消食之名方,枳实消积滞,白术补脾元,由张仲景所创,张洁古发挥。一缓一急,一补一消,与半夏泻心汤配伍,主治脾胃湿热,虚中夹积,胃脘痞满,食而不化之慢性胃病者。
  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扁鹊三豆饮:三豆饮由白扁豆、赤小豆、绿豆、金银花组成,有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两方合用,对于脾胃湿热引起的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偏腻,伴有面部生痘、生疮、生斑者,是首选的复合方剂。
浅谈治疗顽固失眠
□ 刘卫红 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马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患者张某,女,49岁,号初诊。
  主诉:失眠3年。
  3年前,因为精神创伤导致失眠,虽然时过境迁,心伤已渐平复,但失眠却不见好转,病人坚持不用安定,但失眠越来越重。
  自述每晚只能在10点至凌晨2点之间浅睡,并伴有梦魇、心烦,舌尖略红,舌苔薄,脉弦细。
  考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中的“胸闷、烦、惊”与病人表现相似,于是开原方加炒枣仁30克,连服14剂,梦魇、心烦稍减轻,但是睡眠变化不大,既没有睡眠时间的延长,也没有睡眠深度的增加。舌脉依旧。调整处方:
  黄连(捣)10克,炒枣仁(捣)30克,夜交藤30克,法半夏60克,生薏仁60克,甘草10克。7剂,睡前服。
  复诊:前药服后效果很好,睡眠时间和深度都有进步,凌晨2点醒了之后,还能再睡到6点,只是深度稍差;梦魇消失,心中安静,精神见好。原方再进7服,减半量,以巩固疗效。后随访得知,睡眠情况一直稳定。
  中医认为,失眠的核心病机是“阳不入阴”,“心火”不能顺利通过“中焦”收藏于“肾水”之中;《内经》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胃路的畅达对于心肾的相交至关重要,这实际上也是“中焦主枢”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枢机运转的好,那么,心肾就能顺利相交,如此,睡眠才有保证。反观临床,那些脾胃不好的病人绝大多数睡眠都不行。本案后来的处方思路实际上是抓了两个“靶点”:一是用黄连、炒枣仁、夜交藤清心安神;二是重用法半夏、生薏仁和胃开中,畅达胃路,以利心肾相交。
  《灵枢·邪客》篇记载了一首治疗失眠的名方,即半夏秫米汤。其认为失眠的形成是由于卫气不得入于阴分,故夜间不能合目而失眠,并说此方对于新发之病,有“覆杯而卧”的效果。卫气不得入于阴分,何以用半夏秫米汤?伯高仅用交通阴阳几字概括之,后世医家虽多论及,但切中要害者莫如清代吴鞠通,他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特设条文:“温病愈后,........,彻夜不寐者,半夏秫米汤主之。”卫气何以不能下交阴分而形成失眠呢?乃是因为“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的必经之路;中寒饮聚,致令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秫米逐痰饮而和胃,饮退胃和,中路畅通,则寐可立至。此方虽有覆杯之效,但历代医家多增味而用,这可能与原文对半夏秫米汤证的论述不清有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胆腑病》中立千金流水汤治虚烦不得眠,方中除半夏秫米外,另加酸枣仁、生地、茯苓、远志、黄芩、生姜等。上世纪三十年代丁甘仁先生常以半夏秫米汤合温胆汤治疗失眠。施今墨先生则常用半夏秫米汤合异功散治疗此证。近阅《王修善医学笔记》,书中记述一位干部,因工作繁忙,用脑过度,昼夜不寐,已一周余,伴干呕、厌食、体倦、脉滑,王氏抓住主症,以半夏秫米汤原方一剂而愈。
  笔者体会,临证善于抓主症很重要,往往主症一平,则病入坦途。当面对病情复杂,多重病机的时候,有时候需要通盘考虑,处方面面俱到;有时候又需要扣紧主症,单刀直入;这里面的轻重缓急怎么把握,治疗次第怎么安排,很能考验一个中医的水平。
  仝小林主张“症——证——病”的处方模式,处方中的君臣药针对主症,以尽快缓解病人的痛苦;佐使药针对证候;另外,针对西医的病,会对病用药,以改善病人的西医“指标”。比如,一个痛风的病人,辨证属于痰热结滞,他会一方面用小陷胸汤针对证候;一方面用威灵仙、秦皮,针对“指标”,以降低血尿酸;这样,不仅病人症状得到减轻,西医指标也会好转,效果很好,对病人很有说服力。
  治疗失眠,仝小林指出,只要符合“心烦失眠”表现者,即使舌脉与主症不符,也可根据主症直用黄连阿胶汤。
  又如,一个糖尿病重度胃瘫的病人,主诉是顽固呕吐、严重便秘。辨证属于脾阳虚衰。处方结构:
  1.针对“主症”——用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生姜、茯苓止呕;大黄、肉苁蓉通便;
  2.针对“证”——用附子理中汤温振脾阳;
  3.针对“病”——用重剂黄连降血糖。
  笔者认为,面对这样一个脾阳虚衰的病人,用30克黄连风险很大,因为舌脉症并不支持,但是事实证明效果显著,可见,仝小林的观点来自临床,很可靠,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升脾气降胃气的中成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