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工作程序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工作程序gin-right: 0 margin-bottom: 0 margin-left: 0 padding-top: 0 padding-right: 0 padding-bottom: 0 padding-left: 0 word-break: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Arial, sans- font-size: 14 line-height: 22 text-align: white-spac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关系被Cain(2002)表述为:①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②第一个人,我们称其为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具有攻击性或处于焦虑中。③第二个人,我们称其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④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⑤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经历表示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⑤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情的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罗杰斯认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必需条件。如果这些核心条件存在一段时期,个体就会发生建设性的改变。在求助者中心治疗中,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是咨询过程的开始,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而且一旦建立了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就能促进咨询关系的发展。由于求助者中心治疗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因此在罗杰斯的治疗策略中并不包括为求助者做什么的技术。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技术或工具可以促进求助者产生朝向某一治疗目标的进步;取代它们的就是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这些策略是发生在此时此地的,并允许求助者和咨询师去体验、并且“生活”于正在进行的过程。咨询师不是理性地谈论求助者所关心的问题,而是直接关注求助者在某一时刻内心深处所关心的问题。求助者中心治疗的技术中主要的就是促进心理成长的三个条件,它们都是通过咨询师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下面介绍这三种技术。(三)把握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求助者中心的心理咨询过程注重于在咨询师与求助者互动的过程中,求助者内在的态度、情感及体验性的活动过程,注重于求助者内在的心理历程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性的特点。罗杰斯认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求助者从刻板固定走向变化,从僵化的自我结构迈向流动,从停滞在连续尺度的一端迈向更加适应、灵活的另一端。美国心理学家佩特森(Patterson)把这个咨询过程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求助者对待自己的经验是刻板的、固定的。他们对于目前的经验,常常寻找它们与过去的情境有无相似之处,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模式做出反应并感受它,看不到新经验的变异性。而且对大部分经验都采取一种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态度对待。他们缺少自我内部的交流,往往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把自己遇到的问题看做是外在原因引起的,因而缺少改变自己的动机和愿望。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使沟通,也只是做一些表白式的、外在的表达,不涉及自己的内心。例如,一位因与丈夫分居而抑郁的女性,她开始时只向咨询师询问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根本不涉及她自身的问题。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如果在第一阶段中,求助者能够体验到咨询师对他的尊重、真诚和共情,感到自己被完全接纳,就会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求助者可以流畅地谈论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能承担问题的责任。例如,一位男士在谈到他的女朋友时说:“她有时还与她以前的男朋友联系。”在描述感受时,好像谈的事情与他自己无关。例如,那位男士说:“如果我与女友的关系近了,她以前的男朋友会痛苦的。”实际他担心他的女朋友与先前的男友关系密切,自己心里感觉痛苦,但他不谈自己的感受。当咨询师问及他自己的感受时,他会说:“我倒也没什么感觉,多少有一点不太舒服。”他能感觉出自己的一些不对劲,但又不敢正视并确认。他个人的感受以及对这些感受与自我的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但此时已能触及个人的感觉,内在僵硬的自我开始有所松动。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如果在第二阶段中求助者对自我有所松动的表达,能够被咨询师完全接纳,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觉得更为安全。他在这时的表达就会较为流畅和自由,但他表达的仍然是客观的自我,总体上来说,还没有情感的投人。例如,一位在宿舍中因人际冲突而不能适应的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表达是:“在宿舍里,我尽量表现得很平和,也不在意他们的态度,并说一些使他们高兴的话,因为我希望他们能够对我好。”他们在这一阶段中,可以流畅地谈自己,但仍然像是在客观地描述别人一样。有的求助者也会谈论一些情感,但谈的大多都是过去的感受,并且对自己的感受很排斥。例如上述那位大学生会说:“在中学时,有同学对我不好,我会很气愤,并冲他们嚷一通。但那是在中学,同学都很了解我,而且那样对待别人也显得自己太没修养了。”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很少承认自己当前的感受,并且对自己的感受不能接纳。 。第四阶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如果求助者发觉自己在前一阶段对自我的表达能够全部被咨询师接纳后,他们的自我防卫就会更放松,就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情感。但在表达过去的情感时很具体、很生动,对现在情感的表达还有些障碍。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某些情感,并能对问题有了一些自我责任感,对经验与自我之间不一致的地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上例中的那位大学生会说:“我真希望自己能像在中学那样可以对谁发发脾气,我觉得我现在活得很不自在,很紧张,我真希望我活得不累。”在这一阶段,求助者的自我体验变得较为真实,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固定模式的限制,他还不能做到对自我完全放开。此时,求助者与咨询师之间已经有了以情感为基础的联系,心理治疗的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这一阶段和下一阶段,因此第四、五阶段是治疗的主要阶段。第五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由于咨询师对求助者在前面各阶段中所表达的内容能够完全接受,求助者对自己当前感觉的表达更为自由了。他们对情感和个人意义的分化更加明确。他们开始接受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且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内部的不协调与矛盾。他们与内部自我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畅通,同时也越来越清楚自己的责任,越来越想成为真实的自己。例如,上述那位大学生会说:“我在家里的时候是很自由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我在宿舍里却偏偏要取悦于别人。明明我不高兴,可偏偏在他们面前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他不再否认、惧怕、抵制那些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会感受到已经解除了自我概念中那些对经验的束缚。他能切实生动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感到无比放松。在这一刻,常常会看到求助者流泪或眼睛湿润。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大学生会边流泪边说:‘t他们凭什么那么傲慢,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每天烦透他们了。我讨厌他们那样轻视我,我每天装得若无其事时心里特别压抑。”在这里,咨询师看到了一个不再掩饰的真实的自我。求助者不再是那样僵化与刻板了,他在这里呈现的是一个有丰富体验的个体生命。第七阶段: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求助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例如关注、接纳等已不再看得那么重要。他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自我经验的排斥、歪曲越来越少。自我内部的沟通越来越多,自我的体验越来越真实,他们尝试着改变自己以前僵化的个人建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各种经验。当他们不再歪曲一些经验时,他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做出对现实的反应,决策就比较正确了。例如,前面的那位求助者,他会连续地表达很多自己的感受,并会体悟到一些新的适应模式。他说:“其实,我发现有时我偶尔发一次脾气时,宿舍同学对我的态度倒是很在意的。我想,也可能我没有经常与他们交流,使他们不了解我,我也对他们或许有些误解。也许我太在意自己了,如果我对自己不那么在意,可能也就不太在意他们了。”求助者对自我的整合,他对治疗的领悟会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扩大到生活中的其他经验,他变得自由、开放了。以上这七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下一阶段的发展变化。整个心理咨询过程是求助者人格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灵活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并非相互割裂的,也并不是区分十分严格的。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工作程序
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程序(一)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1977)认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求助者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致他们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目前甚至是将来面临的问题。求助者中心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协助求助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求助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按照罗杰斯的说法,是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求助者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所发生的变化,罗杰斯(1959)曾用l5条标准进行过具体描述。(二)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关系被Cain(2002)表述为:①两个人有意义上的接触。②第一个人,我们称其为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具有攻击性或处于中。③第二个人,我们称其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④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⑤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经历表示,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⑤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情的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罗杰斯认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必需条件。如果这些核心条件存在一段时期,个体就会发生建设性的改变。在求助者中心治疗中,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是咨询过程的开始,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而且一旦建立了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就能促进咨询关系的发展。由于求助者中心治疗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因此在罗杰斯的治疗策略中并不包括为求助者做什么的技术。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技术或工具可以促进求助者产生朝向某一治疗目标的进步;取代它们的就是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这些策略是发生在此时此地的,并允许求助者和咨询师去体验、并且“生活”于正在进行的过程。咨询师不是理性地谈论求助者所关心的问题,而是直接关注求助者在某一时刻内心深处所关心的问题。求助者中心治疗的技术中主要的就是促进心理成长的三个条件,它们都是通过咨询师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下面介绍这三种技术。(三)把握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求助者中心的过程注重于在咨询师与求助者互动的过程中,求助者内在的态度、情感及体验性的活动过程,注重于求助者内在的心理历程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性的特点。罗杰斯认为,在的过程中,求助者从刻板固定走向变化,从僵化的自我结构迈向流动,从停滞在连续尺度的一端迈向更加适应、灵活的另一端。美国家佩特森(Patterson)把这个咨询过程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求助者对待自己的经验是刻板的、固定的。他们对于目前的经验,常常寻找它们与过去的情境有无相似之处,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模式做出反应并感受它,看不到新经验的变异性。而且对大部分经验都采取一种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态度对待。他们缺少自我内部的交流,往往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把自己遇到的问题看做是外在原因引起的,因而缺少改变自己的动机和愿望。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使沟通,也只是做一些表白式的、外在的表达,不涉及自己的内心。例如,一位因与丈夫分居而的女性,她开始时只向咨询师询问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根本不涉及她自身的问题。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如果在第一阶段中,求助者能够体验到咨询师对他的尊重、真诚和共情,感到自己被完全接纳,就会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求助者可以流畅地谈论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能承担问题的责任。例如,一位男士在谈到他的女朋友时说:“她有时还与她以前的男朋友联系。”在描述感受时,好像谈的事情与他自己无关。例如,那位男士说:“如果我与女友的关系近了,她以前的男朋友会痛苦的。”实际他担心他的女朋友与先前的男友关系密切,自己心里感觉痛苦,但他不谈自己的感受。当咨询师问及他自己的感受时,他会说:“我倒也没什么感觉,多少有一点不太舒服。”他能感觉出自己的一些不对劲,但又不敢正视并确认。他个人的感受以及对这些感受与自我的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但此时已能触及个人的感觉,内在僵硬的自我开始有所松动。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如果在第二阶段中求助者对自我有所松动的表达,能够被咨询师完全接纳,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觉得更为安全。他在这时的表达就会较为流畅和自由,但他表达的仍然是客观的自我,总体上来说,还没有情感的投人。例如,一位在宿舍中因人际冲突而不能适应的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表达是:“在宿舍里,我尽量表现得很平和,也不在意他们的态度,并说一些使他们高兴的话,因为我希望他们能够对我好。”他们在这一阶段中,可以流畅地谈自己,但仍然像是在客观地描述别人一样。有的求助者也会谈论一些情感,但谈的大多都是过去的感受,并且对自己的感受很排斥。例如上述那位大学生会说:“在中学时,有同学对我不好,我会很气愤,并冲他们嚷一通。但那是在中学,同学都很了解我,而且那样对待别人也显得自己太没修养了。”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很少承认自己当前的感受,并且对自己的感受不能接纳。&。第四阶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如果求助者发觉自己在前一阶段对自我的表达能够全部被咨询师接纳后,他们的自我防卫就会更放松,就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情感。但在表达过去的情感时很具体、很生动,对现在情感的表达还有些障碍。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某些情感,并能对问题有了一些自我责任感,对经验与自我之间不一致的地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上例中的那位大学生会说:“我真希望自己能像在中学那样可以对谁发发脾气,我觉得我现在活得很不自在,很紧张,我真希望我活得不累。”在这一阶段,求助者的自我体验变得较为真实,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固定模式的限制,他还不能做到对自我完全放开。此时,求助者与咨询师之间已经有了以情感为基础的联系,心理治疗的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这一阶段和下一阶段,因此第四、五阶段是治疗的主要阶段。第五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由于咨询师对求助者在前面各阶段中所表达的内容能够完全接受,求助者对自己当前感觉的表达更为自由了。他们对情感和个人意义的分化更加明确。他们开始接受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且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内部的不协调与矛盾。他们与内部自我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畅通,同时也越来越清楚自己的责任,越来越想成为真实的自己。例如,上述那位大学生会说:“我在家里的时候是很自由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我在宿舍里却偏偏要取悦于别人。明明我不高兴,可偏偏在他们面前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他不再否认、惧怕、抵制那些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会感受到已经解除了自我概念中那些对经验的束缚。他能切实生动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感到无比放松。在这一刻,常常会看到求助者流泪或眼睛湿润。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大学生会边流泪边说:‘t他们凭什么那么傲慢,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每天烦透他们了。我讨厌他们那样轻视我,我每天装得若无其事时心里特别压抑。”在这里,咨询师看到了一个不再掩饰的真实的自我。求助者不再是那样僵化与刻板了,他在这里呈现的是一个有丰富体验的个体生命。第七阶段: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求助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例如关注、接纳等已不再看得那么重要。他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自我经验的排斥、歪曲越来越少。自我内部的沟通越来越多,自我的体验越来越真实,他们尝试着改变自己以前僵化的个人建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各种经验。当他们不再歪曲一些经验时,他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做出对现实的反应,决策就比较正确了。例如,前面的那位求助者,他会连续地表达很多自己的感受,并会体悟到一些新的适应模式。他说:“其实,我发现有时我偶尔发一次脾气时,宿舍同学对我的态度倒是很在意的。我想,也可能我没有经常与他们交流,使他们不了解我,我也对他们或许有些误解。也许我太在意自己了,如果我对自己不那么在意,可能也就不太在意他们了。”求助者对自我的整合,他对治疗的领悟会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扩大到生活中的其他经验,他变得自由、开放了。以上这七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下一阶段的发展变化。整个心理咨询过程是求助者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灵活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并非相互割裂的,也并不是区分十分严格的。
延伸阅读· · · · · ·
当事人中心文章更新
     
     案例专题求助者中心疗法求助者中心疗法,525心理案例求助者中心疗法专区收集网友最常问的求助者中心疗法等问题,众多专业心理咨询师在线提供求助者中心疗法的问题咨询,是您了解求助者中心疗法的问题好帮手。编辑推荐案例:1“求助者中心疗法”相关专题:
咨询经验分享作者:作者:作者:作者:
热门城市:概况/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也翻译成(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疗法不是由某个学派的杰出领袖所创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观点的人实践得来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等。在各派中,以罗杰斯(C·R·Roners)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创始人/求助者中心疗法
卡尔·罗杰斯咨客中心疗法的倡导者和创始人,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以后又学习了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弗洛依德学派的心理分析训练,他作为心理治疗专家曾在一个儿童行为指导中心工作了12年。早在1939年,他就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设想:“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来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了解什么问题最重要,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验。”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自己新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客中心治疗》一书,为患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验/求助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在数十年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同那些有各种烦恼的人直接接触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并积累了许多经验。简言之,有以下几点:(1)他发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装假。如:当自己生病时,不能装成正常人。(2)在他承认自己不完善,接受别人的真实感情时,他才能有所改变,和别人相处也会更有效些。(3)对别人理解越深,自己和被理解人的关系越会有所改变。罗杰斯说,他从了解患者的各种体验中学到了改善自己的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责任心的人。(4)用他的态度创造一种安全的关系和自由的氛围,能减少和别人之间的隔阂,才能互相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5)能接受别人的感情、态度,包括愤怒的感情和仇视的态度,才能助人成长,因为这才是他真实的、要害的部分。(6)他不急于叫别人照他的意愿去做。即不去塑造别人,越是如此,就越发现自己和别人都在成长变化。(7)应当相信自己的经验。别人评价好的对自己不一定有用,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例如:罗杰斯不是医生却在做心理治疗,批评和鼓励的人都有,可以不去管它。(8)经验是最高权威。罗杰斯认为,不论是圣经或预言,不论是弗洛依德学说或其他理论,不论是上帝启示或人的指教,都不能胜过自己的直接经验。(9)同样,应认识到事实才是真正的朋友。(10)经验证明:人们都有一个基本的、指向成熟的、建设性的、自我实现和社会化的潜在趋势。如果能理解别人的感情,能承认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权力,理解越充分,他们就越能放弃以前对付生活的假面具,向前迈进。(11)生命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包括信仰),应当允许别人发展自己内在的自由,对他的生活经验做出自己有意义的解释。罗杰斯把这些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都渗透到了他的咨客中心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中。
观点/求助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认为,有机体都有一种天生的基本趋势,要以各种方式去发挥他的潜在能力,来推动有机体的生长、前进、成熟。比如幼儿学步,在正常情况下,小孩不论跌倒多少次,最后总是可以学会独自走路的,心理的成长也是如此。在合理、良好的环境中,一个人总是能靠这种天生的力量由小到大发育成熟,成为一个健全的、机能完善的人,在人的成长中,不利的环境条件,使人的这种趋势受到歪曲和阻碍,形成冲突,人就会感到适应困难,表现为各种乖僻古怪的行为。罗杰斯认为,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感受到许多经验并赋予正性或负性的价值,才形成了自身。自身能感知哪些经验是自己的,哪些是环境的、别人的。照罗杰斯的看法,一个人的自身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即直接经验到的、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经验;(2)符合别人的价值观但已全部内化为自己的经验;(3)符合别人的价值观,但并未被完全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自己的经验受到歪曲,包含在自身结构中。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这第三部分的经验,会使他感到别人的评价和自身的经验发生矛盾的冲突。例如:一个小孩打了他的弟弟感到很快活,但不符合父母的价值观而受到了惩罚,因而得出经验是“这种行为不是令人满意的”。这个经验便使他自己的经验受到歪曲。如果不被完全内化为自己的,他就可能在得到快活和避免痛苦这两个欲望之间陷入冲突。在解决这些冲突时,他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相应的价值观。这样,他的真实经验就被扭曲了,这个扭曲的经验虽然不一定能清楚地被意识到,但它仍以不同方式在影响着人的行为。由于自己的真实经验被否认而接受符合别人价值的经验,照罗杰斯的话说,人们的自身结构中就加进了虚假的成分,这些成分并不基于他的本来面目。在虚假的可意识到的价值和真实的意识不到的价值之间,就存在着冲突,然而,自身应当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如果一个人的真实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从别人借来的价值所取代,而本人又感觉好像是自己的价值。这样,自身内说就出现了分裂,这个人就会感到紧张、不舒适。为了阻止这些使自己感到威胁的经验形成意识,就在建立防御机制,来维持自身造成的假象,好象戴着假面具生活。这时,人就越来越不能与环境适应,并出现烦恼、焦虑和各种异常行为。这就是咨客中心疗法的心理病理学。
治疗步骤/求助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认为,这一心理病理学观点可以适用于、神经症病人和一些有烦恼体验的正常人,他们都是咨客中心疗法的对象。所以,罗杰斯不把他所治疗的对象叫做(Patient)、而叫做咨询客人(Client)。咨客中心疗法可分为若干步骤,罗杰斯强调,这些步骤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1)咨客前来求助。这对治疗来说是一重要的前提,如果咨客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不是在很大的压力之下希望有某种改变,咨询或治疗是很难成功的。(2)施治者向咨客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施治者要向对方说明,对于他所提的问题,这里并无确定的答案,咨询或治疗只是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气氛,帮助咨客自己找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施治者要使对方了解,咨询或治疗的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施治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咨客自我成长的气氛。(3)鼓励咨客情感的自由表现。施治者必须以友好的、诚恳的、接受对方的态度,促使对方对自己情感体验作自由表达。咨客开始所表达的大多是消极的或含糊的情感,如敌意、焦虑、愧疚与疑虑等。施治者要有掌握会谈技巧的经验,有效地促使对方表达。(4)施治者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这是很困难也是很微妙的一步。施治者接受了对方的这种信息必须对此有所反应,但不应是对表面内容的反应,而应深入咨客的内心深镍,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隐含的情感,如矛盾、敌意或不适应的情感。不论对方所讲的内容是如何荒涎无稽或滑稽可笑,施治者都应能以接受对方的态度加以处理,努力创造出一种气氛,使对方认识到这些消极的情感也是自身的一部分。有时,施治者也需对这些情感加以澄清,但不是解释,目的是使咨客自己对此有更清楚的认识。(5)咨客成长的萌动。当咨客充分表达出其消极的情感之后,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感,会不断萌生出来,成长由此开始。(6)施治者对咨客的积极感情要加以接受和认识。对咨客所表达出的积极的情感,如同对其消极的情感一样,施治者要应予以接受,但并不加以表扬或赞许,也不加以道德的评价。而只是使咨客在生命之中,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自己了解自己,使之即无须为其消极情感而采取防御措施,也无须为其积极的情感而自傲。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咨客自然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7)咨客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由于社会评价的作用,一般人作出任何反应总有几分保留,加之价值的条件化,使人具有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因此常常会否认、歪曲若干情感和经验。这与人的真实自我是有很大距离的。而在治疗中,咨客因处于良好的、能被人理解与接受气氛的之中,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能够有机会重新考察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达到一种领悟,进而达到接受真我的境地。咨客的这种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为其进一步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心理的调合奠定了基础。(8)帮助咨客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在领悟的过程之中,必然涉及新的决定及要采取的行动。为此,施治者要协助咨客澄清其可能作出的选择。另外,对于咨客此时常常会有的恐惧与缺乏勇气,以及不敢作出决定的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此时,施治者也不能勉强对方或给予某些劝告。(9)疗效的产生。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此时疗效就产生了。由于是咨客自己领悟到了,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付诸于行动的,因此这种效果即使只是瞬间的,仍然很有意义。(10)进一步扩大疗效。当咨客已能有所领悟,并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时,治疗工作就转向帮助咨客发展其领悟,以求达到较深的层次,并注意扩展其领悟的范围。如果咨客对自己能达到一种更完全、更正确的自我了解,则会具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自己的经验、体验并考察自己的行动。(11)咨客的全面成长。咨客不再惧怕选择,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的过程之中,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此时,施治者与咨客的关系达到顶点,咨客常常主动提出问题与施治者共同讨论。(12)治疗结束。咨客感到无须再寻求施治者的协助,治疗关系就此终止,通常咨客会对占用了施治者许多时间而表示歉意。施治者要采用与以前的步骤中相似的方法,来澄清这种感情,接受和认识治疗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
不同点/求助者中心疗法
(1)它打破了以前疾病诊断的界限。不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对象部分神经病人和正常人,甚至精神病人,因为不叫他们为病人,而称之为咨客。(2)只注重治疗环境和氛围,不重治疗技巧。罗杰斯说,的“钻心”技术无用,行为矫正法过分“机械”而失去人性。他批评以前的心理施治者把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强加给别人,叫他们无条件接受,阻碍了病人发挥自己的潜力。(3)轻视专家的作用。批评心理分析中父母——子女式的医患关系和行为疗法中的师生关系,主张施治者不应以医生、专家的身份出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咨客,不给于具体的指导和分析,指引到他们抒发自己的情感。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52:27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