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颈椎骨折脊髓损伤,颈髓损伤主要包括哪些疾病

颈部脊髓损伤怎么回事?如何治?_疾病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8,527贴子:
颈部脊髓损伤怎么回事?如何治?收藏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1)颈部的脊髓节段和颈椎的水平关系不大,故颈神经根离开脊髓时,近于水平方向。
(2)脊髓颈段的前后径较小,横径较大。故脊髓颈段外观呈明显的扁圆柱形。
(3)颈膨大是脊髓最粗大的部分,但此处椎管并不相应扩大,故形成颈部椎管相对狭窄。们认为这是发生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内因。
(4)颈脊髓的内部结构与胸髓不同,前角特别发达,与人类手的精巧活动有关,脊髓后索在颈的部分为薄束和楔束,其他上行及下行纤维的部位与胸髓亦有不同。高颈髓与延髓相连,在内部结构和生理机能上亦与低位延髓难以截然分开,高颈髓损伤亦可引起昏迷。
治疗可以试试中/药【空/洞/康/复/汤】,能够逐步激活并修复断裂的神经,重建或通过侧枝重建使损伤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还能够进一步促进神经细胞的繁殖和再生能力,使神经网络全面更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神经组织,轴突树突紧密相连;从而达到周身经络通畅,气血和谐,肝肾滋养,柔筋壮骨。
平安福享安康重疾险,涵盖45种大病,保费128%超值返还,缴费仅10年,保至80周岁!
谢谢楼主介绍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您的位置:&&&
5.00 分 (3人评价)
低位颈椎、颈骨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本系列介绍了分别介绍了低位颈椎、颈骨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案例。
本系列已被观看loading..次,被0人次添加为学习计划, 被3人评分, 平均5.00分
笔记加载中...
这儿还没有课程笔记呢… 快来吧,记下你的学习心得,不要错过一瞬间的顿悟哦!
郑永宏,男,汉族,1971年出生,广东潮阳市人,副主任医师,矫形外科硕士。陕西省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会会员,结核及肿瘤学组委员。在国家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完成市级科研课题两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
相关视频数据加载中...
相关共享资料
客服电话(010-)工作日:8:30-22:30节假日:9:00-17:00
单位编号: 京ICP证:070744号 
Copyright&&&&超星网
客服邮箱: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颈髓损伤护理常规,颈脊髓损伤护理常规,颈椎病的护理常规,颈髓损伤,颈椎脊髓损伤,颈脊髓损伤,颈髓损伤并发症,颈部脊髓损伤,颈髓损伤的护理查房,颈椎骨折脊髓损伤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颈髓损伤护理常规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全国客服电话:023-
当前位置:-->-->上颈椎损伤
上颈椎损伤
创伤及骨科学
上颈椎损伤
&&& 系骨科常见创伤,其发生率在中占5%~6%,以胸腰段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椎、腰椎,胸椎最少,常可并发脊髓或马尾。 &&& 脊柱由33个椎骨组成(其中5个骶椎、4个尾椎分别融合成1个骶骨和1个尾骨),每个椎骨包括椎体、椎弓根、椎板、上下突、横突及棘突。椎骨由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以及椎问盘和囊连接成4个运动节段,这些连接脊柱的结构,使脊柱产生有限的三维运动。脊柱的椎管内在L1以上为脊髓,L2以下为马尾神经。脊柱复杂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性,使脊柱能耐受正常的载荷,当脊柱承受过度的运动和暴力时,就会导致脊柱结构的损伤。 &&& Denis(1983)提出了将脊椎分为前、中、后三柱的概念。椎体前纵韧带、椎体前半及椎间盘前部组成脊椎的前柱;后纵韧带、椎体后半及椎间盘后部组成中柱;而后柱包括椎弓、黄韧带、突、棘突及棘间韧带。Denis认为脊柱的稳定性主要需要依赖中柱的完整性,椎体楔形不破坏中柱,是稳定的;爆裂破坏前柱与中柱,屈曲分离损伤、脱位破坏前、中、后柱,均属不稳定。&&&& 颈椎(cervical spine)为整个脊柱中最小的椎骨,共7个。第1、2、7颈椎结构形态特殊, 属特殊颈椎,第3、4、5、6颈椎为普通颈椎。上颈椎指第1、2颈椎,即寰、枢椎,为特殊颈椎。寰椎呈不规则环形,由一对侧块、一对横突和前、后弓组成,上与枕骨相连,下与枢椎构成寰枢(与寰枕共同维持头部的旋转)。寰椎的解剖特点有:位于侧块两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横突上,有与韧带附着,对头颈部的旋转起平衡作用;后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沟通向横突孔,椎动脉出第1颈椎横突孔后沿此沟走行;前、后弓均较细,特别是与侧块相连处,易受暴力而导致该处与脱位。枢椎椎体上方有一称之为&齿突&的柱状突起,因齿突具有&枢&的作用而获名。其解剖特点:齿突原为寰椎椎体的一部分,发育中发生分离且与枢椎融合,所以,较易出现齿突缺如、中央不发育、寰椎与枕骨融合、寰枢融合等畸形和变异,并由此引起该区域不稳定而压迫脊髓。齿突根部较细,在外伤时易而导致高位截瘫危及生命。&&&& 上颈椎损伤即指枕一寰一枢椎复合体任何结构损伤。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如车祸、塌方、高处坠落、躯干挤压伤等,寰枢椎部位,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 2.查体要点 颈部可有畸形,皮下瘀斑,颈部,局部压痛和叩痛,时,颈部屈伸和(或)回旋运动受限。颈椎常可并发,上颈椎损伤时易损伤延髓,导致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中枢功能障碍,故许多上颈椎损伤患者受伤后未转运至医院已死亡。&
分类&&&& (1)常见类型 &&& 1)寰枕。 &&& 2)寰枢半脱位。 &&& 3)寰椎爆裂性()。 &&& 4)寰椎前弓撕脱。 &&& 5)寰椎后弓。 &&& 6)枢椎椎弓(Hangman)。 &&& 7)。&&&& 8)齿状突。 &&& 9)寰枢间韧带损伤、。 &&& 由于损伤机制不同,可以多种损伤类型并存。 &&& (2)特殊分型&&&& 1)枕骨髁:比较罕见,Levine和 Edwards将其分为2种类型。&&&&Ⅰ型:由附着于枕骨髁部的翼状韧带牵拉所致的撕脱;&&&&Ⅱ型:承受纵轴暴力所致的压缩。Anderson则将其分为3型。&&&&Ⅰ型:枕骨髁粉碎性;&&&&Ⅱ型:线累及枕骨髁的;&&&&Ⅲ型:由翼状韧带牵拉造成的撕脱。通常认为,撕脱是潜在不稳定的。 &&& 2):一般分为3种类型。&&&&Ⅰ型:寰椎后弓;&&&&Ⅱ型:寰椎侧块;&&&&Ⅲ型:寰椎前后弓双,即通常所称或爆裂性。此外,尚有另一种类型的,寰椎前弓水平。研究发现,除&&&&Ⅰ型外,其他类型均可引起上颈椎不稳。 &&& 3)枢椎:枢椎的形态复杂,其可分为齿状突、椎弓和椎体。齿状突根据 Anderson-D&Alonzo分类共分为三型。&&&&Ⅰ型:齿状突尖部斜形;&&&&Ⅱ型:齿状突与枢椎椎体结合部;&&&&Ⅲ型:经。Hadley等发现,有5%的&&&&Ⅱ型在齿状突基底前后伴有小片,并常伴有与齿状突相关的韧带损伤,比典型的&&&&Ⅱ型更不稳定,故将此类命名为 &&&&ⅡB型。 &&& 枢椎椎弓即通常所说Hangman,也称创伤性枢椎滑脱。Levine和Edwards将此类分为三型。&&&&Ⅰ型包括所有的和无成角且移位&3 mm的;&&&&Ⅱ型为双侧突合并向前移位&3mm且成角,&&&&ⅡA型是&&&&Ⅱ型的亚型,为轻度移位但有严重的成角;&&&&Ⅲ型有严重的成角和移位,椎弓断裂伴随单或双侧小。也分为三型:&&&&Ⅰ型指冠状面;II型为矢状面;&&&&Ⅲ型是水平面,此型因齿状突翼状韧带和囊等功能不全或丧失引起,是与不稳的常见和主要原因。&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了解骨折部位、损伤类型、骨折脱位的严重程度,怀疑寰枢椎骨折脱位时摄张口位片。 &&& 多排螺旋CT检查加二维、三维重建可从多方位了解椎体、椎弓和突损伤情况,以及椎管容积的改变。&&&& MRI对于有脊髓和神经损伤者为重要检查手段,可观察椎骨、椎间盘对脊髓的压迫,了解脊髓组织的血肿、液化、变性等。 &&& (2)特殊检查:必要时行肌电图等检查协助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
&&& 1.保守治疗 &&& (1)适应证:对于稳定的上损伤,可采用非手术治疗缓解损伤,常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适应证包括:&&& &&&&①寰椎单纯后弓骨折,无移位或移位轻微的侧块骨折和Jefferson骨折;&&&& &&&&②可以闭合复位的寰枢椎半脱位;&&& &&&&③Anderson&&&&Ⅰ型和&&&&Ⅱ型枕骨髁骨折;&&& &&&&④&&&&Ⅰ型和齿状突骨折;&&& &&&&⑤&&&&Ⅰ型Hangman骨折。 &&& (2)方法:在确定骨折诊断后,用颅骨 Grutchfield弓牵引或Glisson枕颌带牵引,重量为3~5kg,牵引的作用有利于骨折复位和愈合。牵引3周后改用头颈胸固定2~3个月,拆除后,用颈围保护2~3个月。目前,坚固的颈部支具应用 日渐增多。需要注意的是寰枕脱位严禁牵引,在牵引过程中定时、定期摄 X线片复查,并根据复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和方法。 &&& 2.手术治疗& 由于上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上手术治疗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脊柱外科的高难度、高风险领域。随着现代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C形臂X线透视机和导航技术的应用使螺钉植入的准确性不断提高,术中诱发电位监测使脊髓、神经损伤的几率大大减少。尤其是各种新型内固定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使一椎不稳的手术治疗越来越引起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 &&& (1)适应证:&&& &&&&①寰枕脱位;&&& &&&&②移位明显的寰椎侧块骨折和Jefferson骨折;&& &&&&&③寰区间横韧带损伤、寰枢脱位;&&& &&&&④&&&&Ⅱ型齿状突骨折;&&& &&&&⑤Anderson&&&&Ⅲ型枕骨髁骨折;&&& &&&&⑥难以闭合复位的寰枢椎半脱位;&&& &&&&⑦&&&&Ⅱ型和&&&&Ⅲ型Hangman骨折。 &&& (2)上前路手术 &&& 1)前路手术入路:可经颞下颌脱位、下颌骨截骨、经口和前方经咽后壁显露。&&&& 2)上前路手术方式:&&& &&&&①经口腔咽后壁入路是离C1 -3。椎体前部最近的入路,在寰枢脱位不能整复且脊髓受压症状严重时,经口咽入路松解或减压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方法。经口咽入路除可对难复性寰枢脱位进行松解或减压,亦可同时经此入路行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术。与各种后路寰枢及枕颈融合术相比,经口咽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术可以一次完成松解减压、复位和固定,无需一期或二期行后路手术,但前提条件是寰枢椎前部结构包括寰椎侧块完整。缺点是小、操作困难,较后路手术难度和危险性大。&&& &&&&②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术主要用于可复位的齿状突骨折引起的上不稳 ,不仅可以保留寰枢关借功能,而且骨折愈合率高,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痛苦较小,是治疗齿状突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但不适宜用于齿状突斜形骨折,对技术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手术操作不熟练,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例如除常规的颈前路手术并发症外,还可发生螺钉断裂和滑出骨折移位、螺钉突出齿状突伤及脊髓等。目前,常用的是长35mm或40mmAO中空松质骨螺钉(图5&&&&&2)。&&&& (3)上后路手术 &&& 1)上后路手术入路:患者俯卧位,头部头托支撑,注意避免压迫眼睛。做纵行切口,利用自动拉钩保持组织张开,切开项韧带,继续缓慢沿无血管韧带解剖,避免进入富有血管的。在颈2和颈3仔细操作,显露环枕膜,然后向外侧解剖,防止损伤神经根和椎动脉。在面的内侧缘解剖是安全的,必要时咬除棘突。 &&& 2)上后路手术方式 &&& A.枕颈融合内固定术:长期以来,枕颈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上先天性畸形、外伤性骨折脱位和其他疾患所致上不稳的有效方法。目前认为,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主要适应证是:&&& a.先天性枕寰枢畸形伴有局部不稳、脊髓受压者;&&& b.不可整复的创伤性寰枢脱位和骨折脱位伴有局部不稳者;&&& c.、结核、、类风湿等造成寰枢椎骨质韧带破坏,累及枕寰和寰枢者。然而,早期枕颈融合方法不应用内固定,或仅用一般的钢丝螺钉做简单内固定,术后即时稳定性非常差,为了达到骨折性融合的目的,必须辅以牢固的外固定。20世纪80年代后期,脊柱内固定器械飞速发展使得骨性融合率大大提高,减少了术后长期外固定的痛苦。常用的枕颈融合内固定系统包括AO钢板螺钉、Roy-Camille特制钢板、以椎板钩固定的枕颈CD或CCD系统、以颈2椎弓根钉及侧块螺钉固定的Cervifix系统、以枢椎椎弓根螺钉为基础的枕颈固定术等。 &&& B.颈后路寰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枕颈融合固定术包含对寰枢的融合,若只是治疗单纯寰枕不稳,就会牺牲寰枢的功能。因此,有人提出针对寰枢不稳的寰枢融合固定术。从生物力学角度,更为合理、有效,对颈部旋转功能限制相对较小。但行该术式须具备良好的手术条件:&&& a.脱位的寰枢椎经颅骨牵引后能完全复位或接近完全复位;&&& b.寰枢椎不稳在伸屈动态情况下可自行复位。手术适应证为:&&& a.寰枢椎不稳伴有不可缓解的枕颈部、脊髓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 b.齿状突骨折不愈合或伴有不愈合倾向,或骨折前移&4mm、后移&2mm,年龄超过65岁,诊断及治疗延误7日以上的&&&&Ⅱ型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率明显增加者;&&& c.寰枢椎脱位,寰齿间距&5mm,证实有寰椎横韧带撕裂者。&&&& 寰枢融合固定术主要有3种方法:&&& a.钢丝固定术,该术有Gallie融合法(从寰椎椎弓下穿过一根钢丝,再穿过枢椎棘突)和Brooks融合法(继续从枢椎椎板下穿过)两种。两种方法均需在椎板下穿钢丝(这在脊髓受压情况下风险较大),同时,均无法控制平移(这正是最常见的不稳),且其固定欠牢靠,易发生钢丝断裂、融合失败等并发症。目前,钢丝固定术在f临床上已基本不采用。&&& b.经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术,该技术可为C2提供稳定(即使是C1后弓缺如)。从生物力学角度,它优于钢丝固定术,但该技术操作困难,术者需对解剖非常熟悉。禁忌证有C1侧块破坏、炎性骨炎所致C1半脱位等。&&& c.椎板夹内固定术,常用的Halifax椎板夹设计上的缺陷使其椎板钩有旋转脱位的危险性,故有待改进;Apofix椎板夹是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由2根平行放置的椎板钩组成,结构简单,无螺母、螺钉等锁定装置,不易发生松动。Apofix椎板夹在颈部前屈时具有张力作用,后伸时植骨块起到抗压缩作用,而且,Apofix椎板夹提供较强的抗旋转和平移能力,增加了稳定性及融合固定的成功率。 &&& C.颈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若C2椎弓骨折 (Hangman骨折 )移位大于3.5mm,成角大于11&,即为不稳定性骨折。目前,C2椎 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主要用于不稳定性&&&&Ⅰ型Hangman骨折及&&&&Ⅱ、&&&&Ⅲ 型骨折闭合复位成功者的治疗。主要优点:&&& a.可这到骨折解复位;&&& b.加压固定牢靠,有利于骨折愈合;&&& c.不破坏,不累及附近榷体,避免了后路枕颈融合术或后路C1~3融合术后寰枕 、寰枢功能丧失;&&& d.术后无须长期卧床或外固定。但此手术方式对伴有C2~3椎间盘和前后纵韧带损伤、C2~3小脱位及C椎体骨折 、严重 、颅底与枕颈严重畸形者,不宜采用;对牵引不能复位或维持复位有困难的枢椎椎弓根骨折可采用C1~3。前路开槽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 3.治疗流程(图5&&&&&3)&
&病程和预后
&&& 颈椎合并截瘫手术治疗,术中、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并发症,后果是严重的。 &&& 1. 前路手术入路的胸锁乳突肌内侧进路时应遵循解剖层次。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 迷走神经共同包裹在颈动脉鞘内,在胸锁后方沿、食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缘分为颈内、外动脉。尽量保护好颈动脉鞘,避免损伤。较深面的小动静脉可结扎,而上、下动脉应尽量避开,万一损伤可以进行结扎。在切除椎体减压时不能超过椎体两侧,以免损伤椎动脉。 &&& 2. 颈前路手术应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手术中如果椎体位置较高,应小分离、牵拉软组织,以免切断或致神经牵拉麻痹。&&&& 3.食管、损伤 颈椎前路手术可损伤食管、。主要是误伤和因过度牵拉造成食管、 映血坏死,形成食管、瘘。所以,牵拉伤 口过程中应用较宽的斜形拉钩,不要反复和长日间强力牵拉。有些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拉钩使用不当,术后患者感觉咽部痛,,可给予雾化吸入1周。有文献报道颈椎手术时损伤食管,术后形成食管瘘,经久不愈,危及生命。 &&& 4.术后内固定失效、钢板螺钉松动 术后应尽量卧床,必要时佩戴颈托防止颈部旋转。若钢板螺车脱落要及早发现,及时翻修。 &&& 5.术后 因,呼吸功能差,鼓励患者、咳痰,拍胸、拍背、作深呼吸运动,防止及坠积性的发生。一日,较严重时应行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 &&& 6. 术前术后应定时翻身、按摩骶尾部,保持局部干燥,床单平整。如果截瘫症状轻、肌力较 好者可在陪护人的保护下自由坐起或离床活动。 &&& 7.泌尿系 截瘫患者排尿困难,留置导尿,定时冲洗尿管,按时排尿,防止小膀胱及尿路感对于至囊椎合并截瘫的患者应认真对待,严格遵循手术原则,掌握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
&最新进展和展望
&&&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强调熟练手术操作的同时,已经开始积极探讨通过微创方法治疗上颈椎不稳。Horgan等经内窥镜行&&&&Ⅱ型齿状突的螺钉内固定进行试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这种手术方法尤其适用于重建上颈椎稳定性而不需行融合者。微创内固定技术在简化手术方式、提高内固定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创伤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上颈椎不稳手术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但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实施需严样掌握适应证,了解寰枢椎解剖结构特点,熟悉颈前局部解剖关系,正确选择进针点、角度和深度 。
诊断标准&&&& (1)患者多有外伤史。 &&& (2)局部,多有颈部畸形、活动受限及颈髓损伤表现。 &&& (3)X线片显示。 &&& (4)对难以确诊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加二维、三维重建,了解脊髓、神经情况 。&诊断流程&&& 诊断流程(图5-1)&
骨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
&贾连顺,陈雄生.1997.颈椎损伤的分类与治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7(4)237~239 李建军,周红俊,孙迎春等.2007.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第 6版,2006).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3(1):1~6 彭明,马晓程,李言杰等.2006.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8(10):999~1000 宋海涛,贾连顺.2001.胸腰椎脊柱损伤的分类.创伤外科杂志,3(4):313~315 夏群,徐宝山,张继东等.2004.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中华骨科杂志,24(12):718~722 张超,朱勇.2003.经皮椎体成形及后凸成形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现状.中华骨科杂志,9(6):505~509 郑召民,邝冠明,李佛保等.2005.Sky骨扩张器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5(3):166~l69 赵定麟,严力生,陈德玉等.1998.三种界面固定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8(4):186~189 朱夏,林建华,叶君健等.2005.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6):370~372 Altas SW,Regenhogen V,Roger LF et a1.1986.The radi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burst fractures of the spine.Am JRoentegnol,147:575~582 Babiloni C,Vecchio F,Babiloni F et a1.2004.Coupling between&hand&&primary sensorimotor cortex and lower limb muscles after ulnar nerve surgical transfer in paraplegia.Behav Neurosci,l18(1):214~222 CarlsonGD,Go rdenCD,Nakazwa S et a1.2003.Sustaine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Part II:Effect of methylprednisolone on regional blood flow and recovery of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J Bone Joint Surg Am,85(1):95~101 Carlson GD,GordenCD,Olift HS et a1.2003.Sustaine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Part I:Tim~dependent effect on longterm pathophysiology.J Bone Joint Surg Am,85(1):86~94 Denis F.1983.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ies.Spine,8(8):817~ 831 Ferguson RL,Aallen BL.1984.A mechanistic classification of thoracolumbar spinal fractures.Clin 0rthop,189:77~88 Hidaka C,Khan SN,Farm er JC et a1.2002.Gene therapy for spinal applications.Orthop Clin North Am,33(2):439~446&Horqan MA ,Hsu FP,Frank EH.1999.A novel endoscopic approach to anterior odontoid screw fixation:technical note.Minim Invasive Neurosurg ,42(3):142~145 Jaikumar S,Kim DH,Kam AC.2002.History of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surgery.Neurosurgery,51(Suppl 2):1~14 Jang JE,Shaw K,Yu XJ et a1.2006.Specific and stable gene transfer to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using pseudotyped lentiviral vectors.Stem Cells De v,15(1):109~117 Liu GK,Kit W H.2005.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for spinal conditions.Neurol India,53(4):489~498 Mcdonough PW .Davis R。Tribus C et a1.2004.The management of acute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 anterior corpectomy and Z-plate fixation.Spine,29(17):190l~1908 Parker JW ,Lane JR,Karalkovic EE et a1.2000.Successful short&segment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 for thoracolumbar spinal fractures:a consecutive 4 1/2一year study.Spine,25(9): Richter M ,Cakir B,Sehmidt R.2005.Cervical pedicle screws:conventional versus computer-assisted placementofearmuatedscrews.Spine,30: Toh E,Nomura T,Watanabe M et a1.2006.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juries of the mi ddle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Int Orthop,30:54~58 Vaccaro AR,Kim DH,Brodke DS et a1.2003.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J Bo ne Joint Surg Am ,85: Verlaan JJ.van-Helden WH。Oner FC et a1.2002.Ballon vertabmplasty with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augumentatiion for direct restoration of trauma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s.Spine,27(5):543~548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重庆远秋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军医大学
医学论坛网
中华急诊网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中华医学会
渝ICP证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版证(渝)字 008号 备案号:023 &&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颈椎病知识大全
我的图书馆
颈椎病知识大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颈椎病的预防与治疗
愚& 翁& 编
寥& 落& 斋& 编& 印
馆藏&24124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髓圆锥低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