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哮,冷哮是怎么引起的,冷哮哮喘不能吃什么么好,冷哮如何治疗

4月是本周是本周是
治疗冷哮的穴位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冷哮(cold wheezing)为病证名。是指感受寒邪,引动伏痰,痰气相搏,以初起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呼吸紧迫感,喉痒,鼻痒或身痒,鼻流清涕如水样;继则喘促加剧,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咳吐清稀,不得平卧,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或青灰,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常见症的哮病证候。详见百科词条: [ 最后修订于 11:56:04 共591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治疗冷哮的穴位如下:拼音:yīguāng英文:概述:一光为经外奇穴名。出自《黑龙江医刊》。标准定位:一光穴位于项部正中线,第五、第六颈椎棘突之间。主治病症:一光穴主治支气管哮喘、大脑发育不全、癫痫、头痛、精神分裂症等。刺激方法:一般直刺0.5~1寸。...拼音:jiǎowōzhōng英文:jiǎowōzhōTF3;middletriangularfossa概述:角窝中(jiǎowōzhōngTF3middletriangularfossa)为耳穴名。在三角窝中1/3处。标准定位:角窝中穴在三角窝中1/3处。角窝中穴位于三角窝中1/3处。主治病症:角窝中穴主治哮喘。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拼音:ěrbèifèi英文:ěrbèifèi;P2;lungofposteriorsurface概述:耳背肺(ěrbèifèiP2lungofposteriorsurface)为耳背穴位名。标准定位:耳背肺在耳背中内部。耳背肺在耳背中内部,即耳背2区。主治病症:耳背肺主治哮喘、皮肤瘙痒症等。...èitóu英文:概述:肋头为经外奇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标准定位:肋头穴位于胸骨之两侧缘,平第二及第三肋骨头上缘处。肋头穴位于胸骨两侧缘,当第一及第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穴。主治病症:肋头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别名。经外奇穴名·定喘:《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定喘:定喘为经外奇穴名(dìngchuǎnEX-B1)。见《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别名治喘、喘息。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计2穴。主治哮喘,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肩背痛,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荨麻疹,上肢瘫痪,上肢麻痹等。拼音:dìngchuǎn代号:EX-B1别名:治喘(《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喘息(《针灸学》上...缺、少泽、缺盆,治咳嗽。鱼际配巨骨、尺泽,治咯血。鱼际配乳根、少泽、太冲,治乳痈。鱼际配合谷,有宣肺清热,利咽止痛的作用,主治咳嗽,咽喉肿痛,失音。鱼际配孔最、中府,有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ěngyuānTE11概述:清冷泉为经穴别名,即清冷渊。出《备急千金要方》。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TE1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清冷泉。“清冷渊”又作“清泠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针灸全书》收录为清泠渊(QīnglíngyuānTE11)。属手少阳三焦经。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ěngyuānTE11;qīnglěngyuān;TE11;SJ11;概述: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TE1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清冷泉。“清冷渊”又作“清泠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针灸全书》收录为清泠渊(QīnglíngyuānTE11)。属手少阳三焦经。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音:qīngwú英文:概述:清吴为经穴别名,即清冷渊。见《西方子明堂灸经》。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TE1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清冷泉。“清冷渊”又作“清泠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针灸全书》收录为清泠渊(QīnglíngyuānTE11)。属手少阳三焦经。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拼音:qīnglíng英文:概述:清灵为经穴别名,即清冷渊。见《普济方》。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TE1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清冷泉。“清冷渊”又作“清泠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针灸全书》收录为清泠渊(QīnglíngyuānTE11)。属手少阳三焦经。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府。属足太阳膀胱经。风门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uán;EX-HN11概述:海泉为经外奇穴名(hǎiquánEX-HN11)。出《针灸大全》。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有祛邪开窍,生津止渴的作用。主治舌缓不收,重舌肿胀,舌缓不收,喉闭(喉痹),哮喘,呕吐,呃逆,腹泻,消渴等。拼音:hǎiquán代号:EX-HN11出处:《针灸大全》:重舌肿胀,热极难言,十宣十穴,海泉一穴在舌理中……海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海泉穴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ǐwàixiànxuéwèizhàoshèfǎ英文:紫外线穴位照射法是用紫外线照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操作时,先将有小圆洞的白布方巾遮盖周围,露出穴位部,用紫外线发生器进行照射。成人从2个生物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5~6个生物剂量。年老体弱者酌情减少;小儿采用该灯的平均生物剂量。可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丹毒等。但对紫外线过敏的患者,以及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肾功能障碍者禁用。...mígēn英文:ěrmígēn;R2;rootofearvagus概述:耳迷根(ěrmígēnR2rootofearvagus)为耳穴名。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标准定位:耳迷根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耳迷根位于耳背与乳突交界的耳根部,与耳轮脚对应处。主治病症:耳迷根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塞、哮喘、心动过速、咽喉痛、腹痛、腹泻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压籽法、刺血法电针、埋针等进行刺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肺俞配膏肓、三阴交,有补虚损清热的作用,主治骨蒸,潮热,盗汗。肺俞配曲池、血海、有祛风邪,和营血,化瘀滞的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肺俞配天突、尺泽,治咳嗽、哮喘。肺俞配风池、太阳,治头项强痛。肺俞配大椎、外关、合谷,治感冒、发热。肺俞配迎香、合谷、曲池、足三里,治鼻流清涕。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黄帝内经灵枢·五...英文:zhěn;AT3;occiput概述:枕:1.耳穴名;2.枕骨的简称。耳穴名·枕:枕(zhěnAT3occiput)为耳穴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标准定位:耳穴·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耳穴·枕位于对耳屏外侧的后上方。主治病症:耳穴·枕主治头痛、头晕、哮喘、癫痫、神经衰弱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枕骨·枕:枕为枕骨的简称。《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头横骨为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肺俞配膏肓、三阴交,有补虚损清热的作用,主治骨蒸,潮热,盗汗。肺俞配曲池、血海、有祛风邪,和营血,化瘀滞的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肺俞配天突、尺泽,治咳嗽、哮喘。肺俞配风池、太阳,治头项强痛。肺俞配大椎、外关、合谷,治感冒、发热。肺俞配迎香、合谷、曲池、足三里,治鼻流清涕。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黄帝内经灵枢·五...ìpíngjiān英文:duìpíngjiān;AT1、2、4i;apexofantitragus概述:对屏尖(duìpíngjiānAT1、2、4iapexofantitragus)为耳穴名。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标准定位:对屏尖穴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对屏尖穴位于对耳屏的尖端。主治病症:对屏尖穴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症、睾丸炎、副睾炎。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刺血法等进行刺激。...府。属足太阳膀胱经。风门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经。乳:乳头;根:根部。穴在乳房根部,故名。位子胸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有降逆定喘、消痈催乳的作用。主治胸肺、乳房等疾患,如胸痛、膺肿、咳逆、哮喘、乳痈、乳痛、乳少、呕吐、呃逆、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0.5寸;可灸。实验研究发现:①刺此穴可以条件反射性地引起唾液...ST40概述:丰隆为经穴名(FēnglóngST40)。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丰即丰富,隆即隆起,足阳明脉谷气充足,气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络,故名丰隆。主治痰多,哮喘,咳嗽,气喘,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胸痛,头痛,眩晕,耳源性眩晕,咽喉肿痛,便秘,癫狂,痫证,癫痫,下肢痿痹,呕吐,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狂癫,面目浮肿...部孔隙深陷,脉气旺盛,故名孔最。主治咳嗽,气喘,肺结核,咯血,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衄,头痛,咽喉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热病汗不出,失瘖,肘臂挛痛,手关节痛,痔疾下血等。本穴为咯血、衄血、哮喘、咽喉肿痛等的常用穴。出处:出《针灸甲乙经》:孔最,手太阴之郄,去腕七寸。穴名解:孔即孔隙,最意指旺盛,此穴位局部孔隙深陷,脉气旺盛,故名孔最。《淮南子·精神》“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广韵》...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譩譆的别名:五胠穴(《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噫嘻。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胗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穴名解:令病人发譩譆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譩譆...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噫嘻的别名:五胠穴(《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噫嘻。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胗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噫嘻。穴名解:令病人发噫嘻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噫嘻...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譩譆的别名:五胠穴(《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噫嘻。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胗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穴名解:令病人发譩譆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譩譆...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遗精,肩胛背痛,肺痨,咳血,失眠,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现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支气管炎,哮喘,阳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乳腺炎,贫血,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膏肓的别名:膏肓俞(《医学入门》)。出处:《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穴名解:膏...本页仅显示前30条,更多结果请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当前位置: >
冷哮散--《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胡椒49粒。
【制法】入活癞虾蟆腹中,盐泥裹,煅存性。
【功能主治】冷哮痰喘。
【用法用量】分5-7服。
【注意】若有伏热者忌用。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红楼梦中的药方
宝钗患咳喘之疾,服用冷香丸,疗效甚佳。药方为: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花蕊、白梅花蕊各12两,用露水、霜水等,做成龙眼大小的丸子,每次一丸,黄柏一钱二分煎汤送下。
比较有名的有癞头和尚给薛宝钗开的“冷香丸”,张友士给秦可卿开的“人参白术方”,张道士给女子开的“疗妒方”,庸太医开的“虎狼药”。
 人参养荣丸   出处:《红楼梦》第3回,黛玉初进荣国府,贾府的人问她“常服何药?为什么治不好她的不足之症”,黛玉回答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闻知后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身体又极怯弱”,如“美人灯”一吹就倒。后人分析,林黛玉的病症应为肺结核。林黛玉所食的“人参养荣丸”又可叫“人参养营丸”。对此,原所贤追溯出“人参养荣丸”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味药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用于治疗积劳虚损、四肢沉滞、少气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咽干唇燥等症。”不过,虽然林黛玉和贾母都服用人参养荣丸,但追求的功效却是不一样的,“黛玉用人参养荣丸益气养血,治体弱多病的虚损之疾;贾母服用人参养荣丸滋养气血,延年益寿,这正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典型医案。 ”   原所贤说该药的药物组成为: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然而,人参、肉桂性热,“林黛玉虚不受补,因此又有后来的宝钗、宝玉送‘燕窝’一节。可见,《红楼梦》中哪怕是一个药方,都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   薛宝钗之冷   冷香丸   出处:《红楼梦》第7回,宝钗在叙述自己的病情时说:“我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吃了一个和尚传的海上仙方‘冷香丸’,才效验些。冷香丸是用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和雨水这日的天落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丸了龙眼的丸子,盛在旧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发病的时候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   其实在《红楼梦》中,就如各种花卉成为“意象”,分别暗示众女儿命运一般,有些药物也是虚写,非独医病,其意也在暗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宝钗的“冷香丸”就是其中一例。在第四集开篇,薛宝钗对周瑞家的说起医治自己咳嗽“热症”的药方,虽然这个书中的“海上方”很有点杜撰的意思,不过,据原所贤考证,宝钗患的应该是哮喘,以药测证,应该属于热哮,所以用四时之花和四时之水,加上异常香气的末药,服之是有效的,“查阅《中华方剂大辞典》,有冷香汤、冷哮丸、冷哮散的方剂名,功能是散寒化痰、平喘止哮,是用来治疗冷哮寒痰症的。当代医家中,也有用花蕊入药如‘群芳煎’治病的记载。 ”
整部《红楼梦》中,涉及的单纯药物就有二十多味: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冰片、房香、紫苏、桔梗、防风、荆齐、积实、麻黄、石膏、钩藤、获荟、千年松根获菩胆、地黄、当归、黄花、牛黄、朱砂、黄洒、山羊血、人参、人形带叶参、上等人参、龟大何首乌、珍珠、古坟珍珠、头胎紫河车。《红楼梦》中涉及的方剂有二十多个:如气血双补的人参养荣九(出自《和剂局方》)、气血双补的八珍九(出e6正体类要》)、补阴的左归丸(出自《只岳全书》)、补阳的右归九(出自《只岳全书》)、滋养安神的天五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祛暑解表的香善饮(出自《和剂局方》)、用于疗疮发背的拇花点舌丹(《王洪绪方》)、调和肝脾的黑退遥散(出自《医略六书一女科指要》)、六味地黄九(出自《医级》)、活络丹(现通称为小活络丹《圣济总录》)、凉性开窍的至宝丹(出自《和剂局方》)、温性开窍的紫金锭(又名太乙玉枢丹)、十香还魂丹、延年神验万全丹、归肺固金汤、八珍益母九、调经养荣九、催生保命丹、黎洞丸、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上方秘制)、四神散(则由牛黄、珍珠、冰片、朱砂组成)。《红楼梦》书中还提到西药,一是宝钗生病时用过西药,一是晴更生病时用西药依弗哪外贴太阳穴处来治疗头痛以及用鼻烟来治疗感冒风寒鼻塞不通。十八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传教土进入中国,也把西洋医学和西药带人中国,在朝廷和达富贵人中,就有人使用西洋药物来治疗疾病。《红楼梦》中,虽然只有两处讲到西洋药物,但我们可以看到西医和西药慢慢被百姓所接受。按陈邦贤所著的《中国医学史》记载的西洋医学的输入中,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医院就有37所,几乎各省都有,大都是教会所设。
声明:小鱼健康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相关频道:《张氏医通》卷十三:冷哮丸【处方】(泡)(生)
(生)(去皮弦子,酥炙)
(去双仁者,连皮、尖用)(生)各30克
各60克【制法】上为细末,调末,打糊为丸。治哮嗽,遇冷即发,顽痰结聚,,。【用法用量】每遇发时,临卧用送服6克,羸者3克。更以王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摘录】卷十三 
《证治宝鉴》卷五:冷哮丸【处方】、生乌、、牙皂肉、蜀椒、生、、、生草、、、花。【制法】上为末,姜汁调糊为丸。,平止哮。主哮证遇冷即发,属中外皆寒者。【用法用量】本方用量:麻黄、、细辛、蜀椒、白矾、牙皂、曲、陈胆星、杏仁、各1两,茸、各2两。【注意】少食,及痰中见血,营气受伤者禁用;忌食五辛发物。【摘录】卷五
拼音:L 相关医书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冷哮缓解期从脾胃论治的临床研究
2009年第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04-0184-03 中国论文网 /6/view-2901035.htm  【摘要】目的:观察冷哮型哮喘缓解期按脾胃虚弱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缓解期哮喘62例病人,采取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胃的中药,每日1剂,每年治疗3~6个月,连续3年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肺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免疫球蛋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冷哮缓解期从脾胃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可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冷哮;缓解期;健脾益胃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哮喘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和T淋巴细胞等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其显著特征为:对非特异性刺激表现出气道高反应性(BHR)、迟发性哮喘反应(LAR)、EOS的聚集和激活。Th1/Th2细胞比例失调和功能失衡是哮喘的重要免疫学发病机制。目前,防治方法是以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长期吸入为主的综合治疗及发作时的对症缓解处理,即对症止喘和抗气道炎症的预防治疗。中医认为哮喘由宿痰内伏于肺、复感外邪、饮食不当、冷暖失宜、情感不畅和环境变化等诱因所引触。宿痰是哮喘的病理因素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该研究选择哮喘冷哮缓解期为观察对象,旨在通过在常规西药抗炎的基础上加强健脾益气化痰标本兼治,以提高防治效果,弥补吸入疗法的不足,达到长期有效控制哮喘发病的目的。缓解期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较少,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中医有明显优势,应积极研制疗效高、见效快、使用方便的中药制剂。总之,中医在哮喘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哮喘患者来源于2001年12月~2003年12月山东省临沂市中医院门诊、病房住院患者。   1.1.2 病例选择   1.1.2.1 哮喘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于1997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1.1.2.2 冷哮型哮喘缓解期的诊断标准:缓解期一般无明显的哮鸣症状,常咳嗽、痰多、食少脘痞、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软。参照王永炎、鲁兆麟的《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1.2.3 主要症状体征轻重度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哮证的临床指导原则》。   1.1.3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诊断为冷哮型哮喘缓解期的患者。年龄16~65岁。   1.1.4 病例排除标准:年龄65岁,患者依从性差,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缓解期哮喘62例病人,采取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4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30年,平均13年;病情轻度6例、中度19例、重度5例。对照组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平均43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35年,平均15年;病情轻度7例、中度18例、重度5例。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缓解期无论病情轻重两组均吸入布地奈德200~800μg每日2次,酮替芬1mg每日2次。治疗组加入健脾益胃化痰的中药治疗,基本固定方的药物如下:人参20g,茯苓20g,白术15g,陈皮20g,半夏10g,苍术15g,石菖蒲15g,桂枝12g,砂仁10g,白豆蔻10g,巴戟天15g,黄芪30g,甘草10g。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略有加减,制剂室煎制,每日1剂,分3次口服。服用4w后改每日1剂早晚2次服,疗程共3~6个月。   1.3 观察内容   1.3.1 观察经治疗后患者哮喘再发作后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1.3.2 观察中药防治3年后肺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1.4 哮喘的疗效判断标准   1.4.1 主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哮证的临床指导原则》。   1.4.1 临床控制: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或不足轻度者。   1.4.2 显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   1.4.3 有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好转(+++→++或++→+)。   1.4.4 无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好转或加重。   1.5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某些环境因素作用遗传易感个体,通过T细胞调控的免疫介质释放机制作用于气道产生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同时气道结构细胞特别是气道上皮细胞与上皮下基质及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气道神经调节的异常均加重了气道高反应性,也直接或间接加重了气道炎症在环境因素的进一步作用下,使炎症加重,气道平滑肌收缩,而出现症状性哮喘。Th1/Th2机制是最近几年对T辅助细胞功能的认识取得重大进展,致病因素作用于那些遗传学背景倾向于Th2细胞占优势的个体,使Th2细胞克隆活化、增殖和分化,导致哮喘的发生。古代中医医家认为哮为“宿疾”,痰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因素,常由外因诱发,内外合邪,发为哮喘。《证治汇补?哮病》则论述精辟:“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喘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机体的抗病力日趋减弱,中医药的长处在缓解期,因此加强缓解期治疗更显突出,更有利于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并可能达到根治的目标。临床观察发现冷哮型哮喘的缓解期多以脾胃虚弱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又是“生痰之源”,李东垣说:“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清?沈芊绿曰“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饮食无规律、过食肥甘厚味的食品、环境污染等原因,常容易损伤脾胃,使脾之运化失常,因此“脾常不足”又是其病理特点。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痰液壅塞气道,气机不利,从而出现喘咳、痰多等症候。脾气亏虚,脾土不能生金,则肺气亦不足,卫外失固,则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肺朝百脉,脾虚胃弱,肺气不足则血脉运行不畅,可出现脉络瘀阻,影响气之运行而致气滞血瘀。因此哮喘病因虽复杂,冷哮缓解期脾虚是其根本原因,治疗上缓解期强调健脾益胃的重要性,缓解期益气健脾益胃。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运行,脾健瘀去则痰自消。免疫调节重在健脾益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免疫学发病机制是哮喘的重要发病机制,主要表现为Th1/Th2细胞功能失衡。既然哮喘是免疫系统紊乱,免疫调节必然不可忽视,但现有的免疫调节剂疗效并不满意。笔者认为本病脾虚是本,因此免疫调节应重在健脾益气。有研究证实:脾虚状态下存在Th1类细胞因子水平的低下,健脾可减少哮喘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EOS计数,同时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诱导嗜酸性粒细胞(EOS)发生凋亡,从而改善肺功能。本研究在缓解期即重在健脾益气,方用人参20g,茯苓20g,白术15g,陈皮20g,半夏10g,苍术15g,石菖蒲15g,桂枝12g,砂仁10g,白豆蔻10g,巴戟天15g,黄芪30g,干姜10g,白芍12g,甘草10g。已证明四君子汤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调节免疫。二陈汤健脾化痰、干姜温肺化饮,巴戟天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消除气道炎症,方中黄芪益气健脾,桂枝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之功”(《本经疏证》),白芍柔肝和血,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因脾虚必有湿,苍术、石菖蒲、砂仁、白豆蔻化湿和胃。服用上方调理善后,随访3年哮喘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程度减轻,提高患者IgA、IgG、IgM的水平,使机体免疫力增强,可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改善肺功能。肺功能在治疗前后亦有明显提高,缓解期治疗后患者FEV1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因此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较单纯应用西药疗效好,且无不良反应,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优势。总之,今后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研究,应加强科学合理实验设计和研究,缓解期的长期治疗追踪,重视中医药疗效机制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   [2] 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钟南山,徐军.哮喘发病机制及诊断新进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36.   [4] 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依据、症候分类及疗效判定标准,1995:7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   [6] 李化义.中医辨证治疗哮喘65例.陕西中医,):534.   [7] 陈金.中医药健脾益肺法与哮喘嗜酸细胞凋亡.辽宁中医学院学报,):96~98.   [收稿 ]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敏性哮喘吃什么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