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出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图片我担心怎么办

无意间得知同事是艾滋患者,该怎么面对这件事儿?
他平时有定闹钟吃药的习惯,我无意间看到他吃的药片是黄色椭圆形的,上面刻有数字225,google之后才知道这是依非韦伦片,专门用来治HIV的. 所以我现在可以百分之百确定他是艾滋患者了. 最让我担心的一件事是之前刚认识的时候(大约半年前),我在单位宿舍里有借过他
无意间得知同事是艾滋患者,该怎么面对这件事儿?
【无意间得知同事是艾滋患者,该怎么面对这件事儿?】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无意间得知同事是艾滋患者,该怎么面对这件事儿? 的相关文章
------分隔线----------------------------
北京联盟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联盟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北京联盟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艾滋病患者:我愿意公开我的身份 但不是现在?广东新闻?南方网
&&&&&&&&&&&&&&&&&&&&&&&
当前位置: &
艾滋病患者:我愿意公开我的身份 但不是现在
09:26:00 南方日报
  南方网讯 
  知道“托马斯”这个名字,是去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夕。那时,正是我们卫生记者找寻新闻的关键时刻。快下班的时候,一个同事说他得到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一名艾滋病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办起了一个专门收留艾滋病感染者的“爱之家”,但不知道当事人愿不愿意接受采访。经过多方努力,当事人终于答应接受采访,但是不愿意电话采访,更不愿意面对面交谈,最后的采访是以E-mail问答的形式进行的。
  当然我们知道,直到去年为止,在广东敢于接受记者采访的艾滋病感染者也仅此一人。
  一年过去了,我们想知道托马斯和他的“爱之家”,我们想知道他会不会接受我们的采访。
  11月23日拨通他的手机,说明来意,他居然答应了见面采访。
  11月25日下午,我们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他在天河的办公室。
  按了门铃,是一个很甜美的女孩子的声音。
  进了托马斯的办公室,我们看见两男一女3个年轻人正在埋头做红丝带,他们要连夜赶工,做出2万多条丝带,每条丝带再附带一张卡片,在12月1日前,寄到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手中。
  以为托马斯是一个很瘦的男子,没想到,看上去,很健壮,他笑着说,原来自己只有55公斤,现在是73公斤。
  他精神状态很好,很健谈。
  他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但是他拒绝拍照片,哪怕是一个背影。
  我们尊重他的选择,从去年他连电话采访都不愿意,到今天,我可以和他面对面地交流,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11月18日,防治艾滋病形象大使、著名演员濮存昕来到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两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亲切拥抱
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护士在给艾滋病患者喂药
  一年内被迫三次迁徙
  托马斯,37岁,广东人,未婚,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2000年,他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当时已处于发病期,身体状况非常恶劣。他得到了北京佑安医院徐莲芝主任的热心帮助,也受到不少热心人的鼓舞,一步步地走出了困境,建立了“爱之家”和“爱之关怀”办公室。
  记者: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艾滋病人的生存状态成为焦点。去年我们也采访过你,引起了社会对你创办的“爱之家”的广泛关注,能简单介绍一下“爱之家”的情况吗?
  托马斯:从去年9月到今年7月,前后总共20人在“爱之家”里面住过。
  最高峰时有15人。成员大部分是广东本省的,还有两个来自四川和河南。每人一天的食物和香烟费用总共6元,日常用品和个别病友的抗病毒药物也免费供应。
  记者:这些钱从何而来?
  托马斯:我们的生活经费都由网友募捐而来。
  记者:募捐了多少,建立了一个基金?
  托马斯:前后有几万块,并没有建立注册基金。靠的就是大家之间的信任。
  记者:这一年中,你们感受如何?
  托马斯:我们过得很艰难,但还必须面对社会上的异样目光。一年内我们被迫搬迁了3次。最初是去年11月在增城,被联防队赶走后又搬了一次家,但不久又被迫在去年12月1日再次搬到番禺。
  记者:你们是否也有过很美好的回忆?
  托马斯:在增城四层楼的公寓里,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记者:为什么?
  托马斯:病友们每天分成小组做家务,有人专门负责买菜、有人负责烧饭、有人专门搞卫生,各司其职,乐在其中。他们每天还坚持学习。我要求他们起码能了解自己的病情,要懂得如何控制病情。市第八人民医院还免费为他们提供复查。
  记者:听起来很享受啊,他们工作吗?
  托马斯:有啊,今年2月到7月间,他们陆续去河南做义工。那是一个国外民间组织资助的关爱艾滋孤儿项目。他们就在河南农村帮忙筹建孤儿院,向当地农民传授预防知识。一般做十几天后就回广州,休息一两个礼拜再去河南。路费和工资都由该项目负责。
  记者: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托马斯:是啊,每次他们回来精神状态都不错,不少人还说在做义工过程中再次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望着他们开始红润的脸,我真的好开心。
  他们都平静地回归家庭
  记者:据说他们很多人以前吸过毒,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托马斯:确实,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考验是戒毒。最初他们一犯毒瘾就逃跑。我就订立了严格的“家规”:一旦逃跑,坚决不再收留。
  记者:为什么不让他们回来?
  托马斯:他们一跑出去就倒白粉,如果再接纳,我们的“爱之家”就变成毒窝了!
  记者:你收留的病友们现在情况如何?
  托马斯:后来,他们都平静地回归到家庭中。
  记者:你肯定付出了很多努力吧。
  托马斯:是。今年春节过后,我就有计划地逐步帮助病友回归家庭。在他们生日或周末时,邀请他们的家人过来团聚。最开始家人都有些怀疑,又很好奇,想知道他们的亲人现在究竟生活得怎样。所以他们还是来了,看到亲人开始振作了,都很惊奇。我们一起吃饭、聊天,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大家的关系又重新融洽起来了。从2月到5、6月份,亲人们都很满意,持续来探望。有的病友甚至周末就自己坐车回家团聚。到7月底,除了一个无家可归外,其他病友都回家去了。到此曲终人散,我们的“爱之家”也就圆满解散了。
  记者:结束自己苦心经营的这项工作,是否也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
  托马斯:我承认,我真的没能力再接收第二批病人。那样会把我累垮了!要维持这个“家”真的太艰难了!另外我也担心,长此以往很容易把他们养成“懒汉”,这不利于他们以后直面人生、勇敢生活。
  一个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资助的项目
  记者:“爱之关怀”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托马斯:今年5月份开始有了这个办公室,就是现在的“爱之关怀”。
  记者:它和“爱之家”有什么区别?
  托马斯:“爱之家”只是我的个人行为,主要的工作是帮助部分患者,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爱之关怀”是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资助的一个项目,主要是搞一些宣传和教育活动,推广艾滋病的知识。和“爱之家”相比,它的社会影响力应该更大,也能为更多的人服务。
  记者:今年你都做了哪些工作?
  托马斯:我们主要是编了一本月刊,叫做《爱之简讯》,主要介绍艾滋病的治疗、新闻和疾病常识等等。此外,我们在广西启动感染者的网络建设,把所有的感染者联系起来。8月份,我们在广州探访了一些病人。同时组织、邀请一部分病人参加我们的聚会或者活动。另外,我们也去医院,进行一些艾滋病知识的宣传。
  记者:你们还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宣传?
  托马斯:是的,其实艾滋病面对的主要还是医护人员,但是我们却发现,很多的医院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对艾滋病了解得太少了。
  反歧视也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
  记者:你觉得现在艾滋病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托马斯:是歧视。
  记者: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改变吗?
  托马斯:没有。尤其是一些医护人员,对艾滋病人的态度非常恶劣。
  记者:这是你自己的亲身经历吗?
  托马斯:我自己经历过,其他感染者交流时也都谈到这些经历。比如说,那些医护人员根本不碰你,不理你;或者直接对你说,哎,你转院走啦。还有的是害怕,恐惧。比如某报报道说,一位被砍伤的人在急救时,血溅到了医生的衣服上,后来有人说,啊,这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些医生就全部都要隔离,还要观察一年。我觉得这完全是小题大做。
  记者:这也是歧视。
  托马斯:对。反歧视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
  记者:这几年广州对艾滋病人的观念有没有好转?
  托马斯:完全没有。连一些医护人员都那么不了解艾滋病,歧视艾滋病人,就更不用说普通市民了。
  记者:那你觉得要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托马斯:其实艾滋病人一直是一个弱势群体。直到每年的12月1日,关注艾滋病人的报道才多起来,这样的关注有没有用,能不能解决问题呢?谁也不知道。我们不应该仅仅在12月1日才来关注这个群体。
  不了解艾滋病是恐惧的根源
  记者:刚看一则报道说,杭州市公安局抓获11名屡次抢劫的艾滋病嫌犯,并将他们从戒毒所转移到看守所的一间大房子里,进行集体刑拘。有报道说早就应该专门设立看守室关押艾滋嫌犯。你怎么看?
  托马斯:刚才还和一位志愿者聊到这件事。对于犯罪嫌疑人,打击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设立专门房间看守,就没有必要了。艾滋嫌犯为什么就要设立单独房间?艾滋病不过是传染病的一种,比甲肝,还有很多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性都要小。为什么那些病人只需要临时隔离,而艾滋嫌犯就要安排在单独的房间里?如果单独设立了看守房间,甚至专门设立看守所,只会导致越来越恶化的结果。
  记者:你的理由是什么?
  托马斯:首先这会导致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其次,也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会致使执法上的不公平。而最严重的是,加深了人们“艾滋病可怕”的印象,以后利用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作案的人会更多。
  记者:是吗?
  托马斯:据我所知,现在就有很多号称艾滋病嫌犯的,并不是真正的艾滋病病人。他们之所以有恃无恐地作案,只不过在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
  记者:你认为恐惧心理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托马斯:是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知。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加强宣传,政府不加强引导,这种事还会延续。
  记者:据说当地公安人员对待艾滋嫌犯比较人道,你怎么看?
  托马斯:公安人员人道不人道,我想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具体到怎么对待艾滋病人,还是一个认知的问题。以前人们大肆渲染艾滋病的可怕,而普通老百姓对艾滋病没有起码的认识,甚至医护人员都谈虎色变,更不要说警察了。如果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引导,就会知道,其实艾滋病不过是一种传染性不强的传染病而已。
  我考虑过婚姻,但目前不行
  记者:现在可以谈谈你的个人生活吗?
  托马斯:可以。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病?
  托马斯:1999年的时候,我开始发烧、咳嗽,一直治不好。2000年才在中山二院查出是艾滋。当时已经病得非常厉害,体重降到55公斤,医生说只有50%以下的存活率。
  记者:得知自己感染后,你是什么心情?
  托马斯:当时正好是秋天,我挺绝望的,马上想到自杀。
  记者:那时你家人理解你吗?
  托马斯:不理解也得理解了。其实,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这样,只要你不把家里得罪得太厉害,他们还是会包容你的。至少我家人是从来没有嫌弃过我的。他们每月花8000块给我买药。这样花下去,家里的积蓄只能支撑半年,而我却需要吃一辈子。但是家人说,先吃了这半年再说。我想,不吃的话,到时候人也没了,钱也没了,他们不知道会多伤心。所以我打消了自杀的想法,到现在已经吃了3年了。
  记者:你家人是非常爱你的。那你身边的朋友……
  托马斯:唉,一个人得艾滋病的时候,可以同时看到人性最光辉和最丑陋的一面。很多人和我家人一样,不能容忍邻居或者同事的孩子感染,但是从来不会嫌弃自己的儿女。而最丑陋的一面,比如在我感染的消息传出后,所有的朋友都离开了我,电话再也不响了。直到三个星期后,才响了一次,那是唯一一个还愿意跟我做朋友的人。
  记者:真正的朋友。
  托马斯:他也老实说了,他也是想了3个星期才做出这个决定。我听了他的话非常感动。也许这个社会是非常冷酷的,但毕竟还有温暖人心的东西。这也是支撑我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记者:目前你的家人对你的工作如何看?
  托马斯:现在没有家人了。
  记者:父母呢?
  托马斯:我父母都过世了,而我是独生子。
  记者:你目前是单身,那你有没有考虑婚姻或者情感方面的问题?
  托马斯:我考虑过,但目前还不行。因为工作忙得没有时间去考虑另一个人。而且我本身有病,花费很大,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这时候结婚甚至生孩子,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记者:你怎么看待感染者和感染者、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结婚的现象?
  托马斯: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他们都生活得不错。我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是很自然的一个现象。但是,要养孩子还是应该慎重,应该向社会负起责任,不能把孩子生出来,就扔在那里啊。
  我的勇气还没到那个地步
  记者:前不久你有没有看到宋鹏飞和克林顿拥抱的照片?
  托马斯:哈哈,我跟宋鹏飞是好朋友。其实,他在5年前从山西跑到北京治疗时,大家就都知道他了,所以这次也不算公开。不过,他做那件事是非常英勇的。
  记者:那你有没有打算公开自己的身份?
  托马斯:我目前还不会,可能因为我的勇气还没到那个地步吧。
  记者:你愿意公开吗?
  托马斯: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公开。那可能要等到我不在广州,或者人们的观念普遍改变的时候。
  记者:为什么呢?
  托马斯:因为我在广州出生、长大、受教育,基本上生活全在这里。如果我公开身份,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了。为了顺利地完成目前的工作,我还不能公开身份。
  记者: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公开自己的身份?
  托马斯:以后等我不干这个了,或者到别的地方去了,比如北京,那时这也就不算一回事了。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一位有着亲身感受的人,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治艾滋病的扩散?
  托马斯:其实,艾滋病作为一个医学上的难题,由我来谈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人们对感染者有更宽松、平等的态度和胸怀,同时,政府也来关爱这个群体,愿意花一笔钱帮助感染者,可能获得的回报,是难以用钱来计算的。如果我们花钱免费为这些人治疗,减少歧视,平等对待,充分尊重他们,良心会告诉他,他应该向社会负起这个责任,感染者就会主动隔绝病毒的扩散。而现在呢,我们不但不关爱,还歧视他们,他们就不敢去检测,使病情恶化,传染给了家人。甚至有个别感染者,故意传播。
  记者:好,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编辑:赵勇)
相关频道:
作者:张蜀梅 
搜索关键词:[]
  10:43:21
  07:34:40
  10:48:23
  07:30:23
  10:03:07
&&&&&&&&&&&&&&&&&&&&&&&
本网站由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与同事之间出现摩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