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标本保存时间的血培养标本需要做增菌吗怎么做

在10个鸡蛋上坐了3星期后,终于成功孵化出第一颗鸡蛋。
但礼仪小姐、导购小姐依然是场内的一道风景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针对有的患者在做微生物培养前已经使用了抗生素的现状,检验科采用梅里埃公司的3种血培养瓶:中和抗生素需氧瓶(绿色)、中和抗生素厌氧瓶(橘红)、中和抗生素儿童瓶(黄色)。所有培养瓶均为聚合碳纤维塑料瓶,可防止培养瓶破裂。
  1.血培养常见采血指征:
  .发热(≥38&C)或低温(≤36&C)
  .白细胞增多(>12?109/L,特别有“核左移” ,未成熟的或杆状核的白细胞)
  .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0X109/L)
  .血小板减少
  .皮肤粘膜出血
  .昏迷,休克
  .多器官衰竭
  .CRP升高
  2.采血时机:建议尽可能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血培养,尽可能在寒颤和发热半小时前采集标本。研究表明,应用抗生素治疗前采血,血培养阳性率是用药时采血的2.2倍。
  3.对于成人血培养,1个需氧瓶和1个厌氧瓶为1套,在体位一侧采集至少10-20ml血液分别注入1套血培养瓶中,每瓶5-10ml血液;同时在另一侧采集至少10-20ml血液注入第2套血培养瓶,如果抽取的血液量很少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采用双侧双瓶培养检测提高阳性率,快速鉴别是污染菌还是感染菌,只做需氧菌不做厌氧菌培养,将有19%的菌株不能被发现,另有5%的血培养延迟1天报告阳性结果。
  4.成人无菌体液的培养,由临床医师严格无菌操作行穿刺术,建议采集1套培养瓶,每瓶采量2-4ml标本。
  5.儿童标本采量最多4ml血液或无菌体液,注入1瓶中和抗生素儿童瓶中需氧培养。
  6.正确的消毒步骤:
  .高质量的皮肤消毒方法:
  .首先确定静脉穿刺点(不建议动脉),用75%酒精消毒静脉穿刺点30秒;
  .用1-2%碘酊从穿刺点由内向外擦拭消毒30秒,待干;
  .消毒后不要再次触摸穿刺部位
  .血培养瓶的消毒方法:
  .打开培养瓶顶塑料帽,用75%乙醇消毒瓶顶橡皮塞,待干60秒;
  .将血液注入培养瓶(不需要更换针头),先需氧瓶后厌氧瓶,然后盖上塑料帽。
  7.及时送检:血培养瓶在常温保存,无须冷藏;接种标本后请在2小时内送到检验科上机检测,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可以放室温保存(不要冷藏或放孵箱内)。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坐落于古都咸阳,渭水河畔,是西北地区...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规划设计方案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规划设计方案一、选址:实验室应选择在清洁安静的场所,远离生活区,锅炉房与交通要道;实验室应选择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场所,要与生产加工车间有一定距离;实验室应选择在方便扦样与检验,距离车间较近的工作场所。二、结构和布局: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一般工厂应设置细菌与理化检验兼有的综合实验室,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细菌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办公室。1. 办公室理化分析实验室:(或者和细菌检验操作室合并)①理化分析室(兼作感观检验室)②仪器室(兼放细菌室显微镜等少量仪器)细菌实验室:①细菌检验操作室;②无菌室;③培养基制作室;④洗涤消毒室;一般布局要求如下:1. 办公室:办公室是化验人员进行原始记录等各项工作的场所,是与非化验室人员交往较多的场所,因此,应设在整体综合化验室的最外层,只需有桌、椅等简单设施即可。2. 细菌检验操作室(常规操作)细菌检验操作室是细菌培养与检验主要操作室,主要设施是实验台。对实验台的要求:a.实验台面积一般不小于2.4&1.3m;b.实验台位置应在实验室中心位置,要有充足光线;也可以做边台。c.实验台两侧安装小盆与水龙头;d.实验台中间设置试剂架,架上装有日光灯与插座;e.实验台材料要以耐热、耐酸碱为宜。3. 无菌室:无菌室通过空气的净化和空间的消毒为微生物实验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工作环境,无菌室是处理样品和接种培养的主要工作间,应与细菌检验操作室紧密相连。为满足无菌室无菌要求,无菌间应满足以下布局:入口避开走廊,设在细菌检验操作室内;b.与操作室用两道缓冲间隔开;c.无菌室与缓冲间均装有紫外灯,要求每3平米安装30w紫外灯一盏;d.无菌室内设有实验台中央(实验台与边台皆可),紫外灯距实验台面要小于1.5m;e.无菌室与操作室之间设有双层窗构成小通道。4. 培养基制作室:培养基室是制作、配制微生物培养所需培养基及检验用试剂的场所,其主要设备应为边台与药品柜。a.边台上要放置电炉,以满足熔化煮沸培养基时用;b.边台材料要耐高热、耐酸碱;c.药品柜分门别类存放一些一般药品及试剂;d.危险、易腐易燃有毒有害药品单独设保险柜存放;e.边台上要放天平,以称取药品用。5. 洗涤消毒室:洗涤消毒室用以消毒洗涤待用与已用之玻璃器皿,培养基及污物,其面积应大于10m2 。为满足洗涤消毒的功能,洗涤消毒室应设有:a.1-2个洗涤池,洗涤池上下水网要畅通;b.器皿柜或实验台,以放置洗涤好器皿;c.高压灭菌锅,其所用电源应满足用电负荷;d.室内安有通风装置(通风柜)或换气扇;e.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在该室内,设供日常检验用水蒸馏水器装置。6. 理化分析室:(如果没有条件,这个可以和微生物常规实验室合并)理化分析室是物理化学分析的主要操作室。a.实验台与细菌操作室要求相同b.设置通风柜以满足加热、消化、干燥、烧灼和化学处理等工作需要;c.洗涤池。7. 仪器室:如果没有条件,这个可以和微生物常规实验室合并,用以放置显微镜、电子天平及理化分析用小型仪器;要求清洁干燥、防潮防虫、避光;b.仪器台要稳固、牢靠。对于小的企业实验室,如果没有更多的房间进行区分,应该可以通过规划房间分区,以保证实验室不同工作区(洁净区和一般操作区)之间有一定区分,因此,最少应保证4个房间或者4个分区。1.洗刷消毒区域,这个区域要求相对独立,最好以房间间隔,因为这个区域处理废物,有一定的污染和湿度。2.培养基配制区域,用于培养基的配制,经常有水等,需要相对独立一些。一般操作区域,这个是主要操作区域,微生物的试验结果的观察,显微镜操作,一般的简单理化操作,仪器设备等,都可以合并在这个房间或者区域进行。无菌操作区域,无菌间,这个要求独立。微生物实验室分区及基本要求良好的自然通风,必要时应配备抽风机。接种、分离及鉴定细菌等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对结核杆菌等传染性极强的微生物学检验时必须在100 %外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接触多种有害微生物,为了防止交叉污染,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实验室应至少划分成3个区。一、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休息室、培养基配制室与试剂储藏室。此区域禁止带人细菌检验标本。二、操作区(1)整洁:微生物操作区是各种病原菌相对集中的地方,为了减少粉尘流动,防止交叉污染,操作区应与外界分开。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操作区应换鞋,送标本人员不进入操作区,操作区地面用专用拖把每天拖1 次,每周用消毒剂擦洗1 次。每天早上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30 min ,或每天工作后,用紫外线照射60 min ,对整个操作区进行消毒;下午工作结束后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面,以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清洁。(2)光线:细菌培养的细小菌落及血清试验凝集颗粒的观察, 都需要有充足的光线。操作区除设置常规照明灯外,还必须安装操作台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判断。(3) 通风:由于各种病原菌集中,空气污浊,实验室要求保持排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4)温度和湿度:由于无菌操作的要求,实验过程中经常使用酒精灯,因此,微生物学实验室不能安装吊扇。为了达到实验所需的适宜温度,尤其是满足某些仪器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实验室应安装空调。(5)电源:要求提供稳压、恒频的电源;根据仪器设备要求,必要时配备不间断电源。(6)水源:操作区内须设置水源。用于标本处理(如细菌染色) 的水槽与工作人员洗手用的水槽不能混用。(7)污染物处理:操作区须备有消毒缸,以处理沾有活菌的玻片等污染物品。检验剩余的标本及使用过的带菌平板、试管均须集中地点安全放置,经消毒灭菌处理后再洗涤或丢弃。三、无菌区(1)无菌室应完全封闭,进出无菌室至少要经两道门,中间隔有缓冲间,无菌室与外间设置一个可开闭的窗口,用于传递器具。(2)无菌室必须保持整洁。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应换专用鞋、专用衣。无菌室使用前须用紫外线消毒30 min ,操作结束后清洁台面,再用紫外线消毒30 min 。定期用乳酸或甲醛熏蒸,彻底消毒。(3)无菌室仅用于培养基分装等无菌操作,不能进行有菌标本的操作。操作人员操作时应严格关门,并戴好专用的口罩、帽子。(4)无菌室内应有空气过滤装置,并安装空调。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必备设备一、无菌室和超净工作台是实验室的核心部分,主要为样品提供保护,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和人员的安全。(一)无菌室无菌室通过空气的净化和空间的消毒为微生物实验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工作环境。无菌室的主要组成设备的空气自净器,传递窗,紫外线灯等。严格的无菌室可能还装备风彬室等。(二)超净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作为代替无菌室的一种设备,使用简单方便,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操作台。超净工作台湾队根据风向分为水平式和垂直式。二、培养箱   主要用于实验室微生物的培养,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一)普通培养箱:一般控制的温度范围为:室温+5~65度,又分为电热恒温培养箱和隔水式恒温培养箱。(二)生化培养箱:一般控制的温度范围为:5~50度。(三)恒温恒湿箱:一般控制的温度范围为:5~50度,控制的湿度范围为:50~90%。可作为霉菌培养箱。(四)厌氧培养箱:适用于厌氧微生物的培养。三、电热干燥箱:用于吸管,平皿类玻璃器皿的干热、灭菌和烘烤。四、高压蒸汽灭菌器(又叫高压灭菌锅):物品的灭菌。五、天平:一般要求具备精度达到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六、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和动力、微生物和微小物品结构的必备仪器。七、分光光度计:在QS中用于生产方便面,茶饮料,肉制品,乳制品,棉白糖的企业。八、酸度计:在QS中用于生产果蔬罐头,白沙糖,饮用水类的企业。九、电导率仪和浊度仪:在QS中用于生产饮用水的企业。十、折光仪:在QS中用于生产果蔬罐头,饮料类的企业。十一、恒温水温浴锅:在QS中用于部分培养温度需要水浴(如大肠杆菌检验)生产方便面,速冻面米食品企业。十二、定氮装置:在QS中用于生产乳制品,含蛋白质饮料的企业。杂质度过滤机:在QS中用于生产乳品企业。均质器:用于均质样品,有旋转刀片式和拍击式可以选择。冰箱常规玻璃器皿一、 吸管:用于吸取少量液体,常用的吸管为0.1刻度1mL及1.0刻度的10mL吸管。二、培养皿:为硬质玻璃双碟,常用于分离培养,盖与底大小应合适,常用规格为90mm。三、三角烧瓶与广口瓶:多用于盛培养基及配制溶液,常用的规格有250mL、500mL、1000mL。四、烧杯:供盛液或煮沸用,常用的规格为100mL、250mL、500mL、1000mL五、量筒:用于液体测量,常用规格为100mL、250mL、1000mL六、试管:用于细菌培养,有多种规格。七、载玻片盖玻片:细菌涂片观察用。八、试剂瓶:装试剂用,常用棕色避光九、其它,如试管架、毛刷、酒精灯、接种针、接种环等实验室配套常用设备一、通风柜二、离心机三、纯水器四、烘箱五、低温冰箱实验室常用消耗品(净化工作台) 六、其他(一)实验室耗材(枪头)、振荡器、菌落计数器、电位 pH计、高速离心机、离心管、试管、巴氏吸管、枪头盒、培养皿、细胞培养板、酶标版、过滤器、移液管、接种环、接种针、比色皿、培养板、PCR管、量筒烧杯。(二)常用设备,如铁架台、升降台、滴定台、镊子、搅拌子、各种刷子、药勺、滤纸、三脚架、支架,等等。五、化学试剂和培养基化学试剂和培养基:参照所执行标准后面的附录购买所需试剂和培养基,目前所用多为合成干粉培养基,试剂也可以购买到标准配套试剂。实验室配套常用试剂    营养琼脂,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等。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设备的质控要求(1)孵箱:根据需要设置温度,可调温度范围应由室温至60℃。孵箱温度允许的波动幅度为设置温度&1℃,如一般细菌培养,孵箱温度应为35℃&1℃。应每天记录孵箱温度,定期加水,每月清洁内壁和架子。(2)冰箱和低温冰箱:普通冰箱允许温度为4℃&2℃,每天记录温度,并定期清洁。尽量减少冰箱开启次数,减少温度的波动。低温冰箱控制温度-20℃&5℃,每天观察温度并记录,每隔3个月除霜1次。一旦温度失控,及时调整。(3)水浴箱:根据需要设置温度,允许的温度波动幅度为0.5℃,每日检查水位,记录温度。每月擦拭箱体内部并换水。(4)高压灭菌器:控制温度121℃,每次使用前观察并调整水位,记录使用时间、温度或压力。每周用嗜热芽孢杆菌检测灭菌效果,每月清理内部及换水,并定期检测密封圈的密封效果。(5)二氧化碳培养设备:常用的有二氧化碳箱和蜡烛罐,要求二氧化碳浓度为5%~10%,箱内或罐内保持湿度,并用淋病奈瑟菌作培养效果监测。(6)厌氧培养设备:主要有厌氧箱、厌氧罐、厌氧袋。混合气体组分要求二氧化碳10%、氢气10%和氮气80%。厌氧箱与厌氧罐内部要每周清洁,定期更换催化剂。每次使用培养设备均应用美蓝指示剂或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厌氧效果。(7)天平:保持刀刃光滑而锋利、称盘清洁,并定期校正。(8)pH计:要求误差不超过0.02,并定期校正。(9)显微镜:最常用的是光学显微镜,应注意保护油镜。每次使用后应用擦镜纸擦去油镜头上的镜油。每天工作结束后,应用含少量(或酒精)的擦镜纸擦拭油镜,再用洁净擦镜纸擦干。另外,微生物学实验室还用到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均应按规程清洁和保养。(10)玻璃器皿:微生物学实验室所用试管、吸管、平皿等应洁净无菌,不残留酸碱。(11)接种器具:分为接种针和接种环两种。应选用传热散热快、耐用和不生锈的材料,早先使用的白金丝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多用比较经济的镍铬丝代替。一般要求接种环长5~8cm、直径2~4mm,定量接种环要定期校正其容量,接种针长5~8cm。设备控制标准保养及监测高压灭菌器温度&121℃每次用前换水;每月清洁1次。孵育箱温度35℃&1℃每天记录温度;每月清洁内壁和隔板。水浴箱温度37 ℃&0.5℃每天记录温度;每月擦内壁和换水。冰箱温度4℃&2℃每天记录温度;保持清洁并定期除霜。低温冰箱温度-20℃&5℃每天记录温度;保持清洁并定期除霜。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5%~10%,每天记录温度;定期换水;用淋病奈瑟菌监测效果。厌氧培养箱:二氧化碳10%、氢气10%、氮气80%,每次使用时用厌氧指示剂监测效果。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与处理原则标本的正确采集、运送与处理对于细菌的培养、鉴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标本采集(1)送检申请单必须惟一标识,并注样品名称、型号、年月、性状、标本来源、采集时间、检验目的及添加物使用情况等,以便实验室能针对该标本选用相应培养基和适宜培养环境,有利于对检验结果的综合评估。(2)为避免漏检,确保病原体的检出,应尽量在抗菌药剂使用前采集标本。(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4)以棉拭子采集标本,如拭子,应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5)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如拭子,不可置肉汤培养基内送检。(6)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7)实验室应制定各种送检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等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应向取样者详细介绍如何正确留取和送检标本。二、标本运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微生物学实验室。标本采集后在室温下超过2h未送达实验室者可视为不合格标本。生产线边检验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送检标本必须与检验申请单有相同的惟一标识。三、标本验收实验室只能接收和处理合格的检验标本,因此应制定不合格标本拒收标准;对不合格标本应注明原因,退回,并做记录。四、标本处理(1)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根据标类型及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接种。(2)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应作定量细菌培养。不能精确定量或常规定量操作较困难的标本,分离出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为优势菌时,应作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同时注明细菌量化指标。(3)对已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标本,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物质以中和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样品在使用抗生素前,将标本采集在无菌容器内,立即送到检验科细菌室,特殊检验应先与细菌室联系,再按要求采集标本,并立即送检。(一)样品的采集:1.凭检验申请单到检验科领取血培养瓶。2.采取样品部位和血培养瓶口应严格消毒。3.通常一般至少作三次血培养,在抗菌药已实施者,更应增加培养次数,怀疑特定菌种一般应一日作三次培养,必要时需追加次数。4.应在生产高峰时采集。5.对疑为细菌性污染的产品,严格消毒后抽取2~3 ml作增菌培养。6.每次采样量5-10ml,培养基与样品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样品中的菌物质。7.采样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培养基质量控制一、配制时的质量控制(1)容器:配制和分装培养基的烧瓶、平皿或试管等器材应为中性,无酸、碱抑制物残留,平皿底部要平,以免琼脂厚薄不一,影响药敏试验结果。(2)成分来源:各种成分来源可靠,不含对目的菌生长有抑制的物质。特殊要求的培养基,如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 试验),除加入葡萄糖外,不能含有其他糖类,指示剂不能用乙醇溶液,避免O/F试验的假阳性。培养基配制用水应是蒸馏水。(3)pH值调整:根据培养基的不同要求调整pH 值,控制在要求范围的&0.2之内。应当注意,培养基在高压灭菌后其pH 值降低0.1~0.2,故矫正时应比实际需要p H值高0.1~0.2。(4)灭菌:根据培养基所含成分及配制数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灭菌方式,既要达到灭菌效果,又不破坏培养基成分。一般对稳定的培养基,如MH琼脂、营养琼脂可用高压灭菌,即121℃15min ;而含糖的培养基则以108℃灭菌为好,以防止糖类破坏。不耐高热的物质如血清、牛乳等,可采用间隙灭菌法灭菌。(5)分装:根据使用的目的和要求决定分装量。分装培养基所用的平皿、试管要求清洁,不残留酸碱;制备平板培养基时,操作台要水平,以避免琼脂平板厚薄不一,同时确保无菌操作。二、配制后质量控制(1)培养基外观情况:包括颜色、透明度、有无沉淀和凝固。如发现培养基表面有裂纹或与培养皿的边缘分离,说明培养基有脱水现象,必须丢弃。(2)无菌试验:每一批配好的培养基均须进行无菌试验。先灭菌后分装的培养基,可采用抽样方法试验,少于100个样本通常选取5%~10%的量,如果配制大量培养基,则任意选取10 个培养基;无菌分装培养基则需全部做无菌试验。样本在35 ℃ 或其他适宜的温度下隔夜培养,如培养基含有血液,则需再置于室温1天,以检查嗜冷菌。选择性培养基因含有抑制物质,能抑制许多微生物,因此,可加入10倍量的无菌液体培养基,稀释抑制物质,以利于检出污染菌。即使做过无菌试验,接种时,也要检查每个平板上的可见菌落。(3)性能测试:每一批新制或新购的培养基,使用前均须取已知性质的库存菌种进行性能测试。培养基按目的不同可分为增菌培养基、分离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①增菌培养基:接种少量难以生长的细菌,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增菌情况,细菌能生长的最小接种浓度越小,说明增菌培养基性能愈好。②分离培养基:要求目的菌生长良好,非目的菌被抑制。一般要求生长的目的菌接种量不可过多,较好的方法是将测试菌调成0.5麦氏浊度的菌悬液,再用0.001ml的标准接种环涂划在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生长。③鉴定培养基:应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菌株作性能试验。如三糖铁琼脂,须用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福氏志贺菌及铜绿假单胞菌3种菌分别接种3支培养基,若反应结果为斜面产酸/高层产酸、硫化氢阳性,斜面产碱/高层产酸,斜面产碱/高层产碱,质量才算合格。试剂、染色液和血清质量控制一、试剂各种试剂配好后,均应注明试剂名称、配制日期、有效期及配制者,并作记录,商品试剂亦应注明购入日期及有效期。配制好的试剂均应用标准菌株作性能测试,不合格者不能使用。性能测试间隔可根据试剂的稳定性和使用频率而定,如氧化酶试剂每天用前测试,靛基质试剂每周测试1 次。试剂须根据不同要求作适当的贮存,如氧化酶试剂应置棕色瓶中4 ℃冰箱保存。二、染色液常用染色液如革兰染色液在每次配制后并常规至少每周检测1次,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作阳性和阴性检测。不常用染色液(如鞭毛染色液)应于每次使用前,用已知特征的菌株作检测。3.诊断血清诊断血清的使用和保存必须按说明要求执行,一般置4℃冰箱贮存,且不得暴露室温过久;使用前应注意有效期及效价,第一次使用抗血清时应用相应的菌株检查其有效性,以后每月检测1次。如抗血清出现任何颜色的改变或混浊,即不能使用。微生物检验标本及检验结果质量控制一、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是实验室检查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目前仍有不少实验室和检验人员对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视不够。对标本采集方法和时间、标本来源,实验室人员虽然不能直接控制,但有责任人员正确采集标本,可采取集中讲课、个别辅导作取标本示教等方式给予指导。同时控制影响检验质量的其他因素,如检验标本的运送、储存和处理等,均应统一按正确的操作规程执行。二、微生物检验结果质量控制1.检验结果报告微生物学检验结果报告单是反映微生物学检验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报告单填写要准确、规范,将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上的新进展充分反映在报告单上,如细菌名的更改,新的耐药原因导致的药敏结果修正等。每一份报告单发出前都要由专人审核,包括检查项目是否遗漏、结果有无明显错误、字迹是否清楚、检验者有无盖章签名等。核对后盖上审核章,才能将报告单正式发出。同时,微生物学实验室应实行分级报告制度,将标本显微镜检查的初级结果报告生产部门,并进行初级试验,为早期解决质量问题提供依据。2.检验结果记录实验室应制定实验结果登记制度和原始记录,包括取样资料,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培养结果,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记录。以备产品检验报告单遗失或结果有疑问时查考。详细的结果记录,有利于定时统计、分析和总结产品感染菌的类型及其他情况,及时通报其他部门,指导生产原料的使用和采购。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权威资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化工仪器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化工仪器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日前,甘肃兰州石化公司质检部员工杨娟侠正在LI
仪器仪表制造业系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运作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的仪表制造业。据数据
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17)在北京?国家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于3月31日结束。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有已注册用户直接登录
一月免登录
血培养操作指南
来源:检验医学网|作者:网络
阅读:7554评论:0赞:0
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机体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统称血流感染),并可感染血管外组织,属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资料显示,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发病率近10年来持续增加,2007年美国共报告菌血症发生66万例,在各种感染中居首位,且死亡率高(20%~50%)。血培养是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并接种到培养瓶中,用以发现、识别引起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病原微生物,是诊断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基本而重要的方法。血培养结果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1.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1.1 总体要求
1.1.1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1.1.2 血培养的采集时机:
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1.1.3 血培养的次数:
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30~60分钟)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即“双瓶双侧”。 至少做到“双侧双瓶”。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
只有在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时在不同时间点采血才有必要,除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详见3.4、3.5),在采集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不需要重复采集血培养。
婴幼儿患者,需要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组合。所谓“双瓶双侧”,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所谓“双侧双瓶”,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个需氧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个厌氧瓶。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个血培养。
研究表明,只做1套血培养,病原菌的检出率仅为65%,两套血培养为80%,三套血培养为96%。单瓶血培养不仅检出率不高,而且难以区分污染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很难做出临床解释,应该坚决予以废除。
虽然两套血培养采血时间习惯上通常间隔30~60分钟,但研究结果显示,与同时采集两套血培养结果比较,在病原微生物的检出方面不存在差异。
在抗菌药物治疗开始后的2至5天内,血液中的细菌不会立即清除。一般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可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疗效,无需复查血培养或者连续监测血培养。但有两个例外:一是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对于其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是否被清除,连续血培养可被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二是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对其阳性血培养的48至96小时追踪可以很好地预测复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
1.1.4 血培养的采血量:
要求:成年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20~30ml, 每套不少于10ml,每瓶不少于5ml。婴幼儿患者推荐的采血量应少于患儿总血容量的1%,每瓶不少于2ml。对于采用成品血培养瓶的实验室,必须按照血培养瓶生产厂家的建议,采集足够的血液标本。
说明:血培养采血量是影响病原菌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可变因素。一般情况下,成人菌血症患者外周血中细菌浓度为1~10CFU/ml,成人血培养采血量在2~30ml之间时,病原菌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正比例增长。血培养采血量达到或超过40ml时,检出率虽然与采血量的增加不再成正比例增长,但检出率仍会升高。儿童患者同样有数据表明检出率与血培养的采血量成正相关,但由于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一般约为成人血流感染病原菌浓度的10倍,血培养标本量无需等同于成人。但是,儿童也可能发生低水平的菌血症,血培养采血量要根据患儿的血容量和年龄确定。
1.1.5 血液标本在需氧瓶和厌氧瓶中的分配
要求: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的组合。当采血量不够推荐的采血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剩余标本再接种入厌氧瓶。
说明:采用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的血培养组合与采用2个需氧瓶的组合相比,可检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真菌和严格的需氧菌(如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几乎全部只能从需氧瓶中分离到的。
1.2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
1.2.1 皮肤消毒与防止血培养污染
要求:使用碘酊、次氯酸或洗必泰作为血培养的皮肤消毒剂,效果要优于碘伏。碘酊的作用时间不能少于30秒,碘伏的作用时间则需要1.5~2分钟。
说明:碘酊与洗必泰的效果大体相当。洗必泰的作用时间和碘酊一样,但是没有过敏反应,因此在静脉穿刺完成后不必擦去,但不能用于小于2个月的婴儿皮肤的消毒。对年龄小于2个月的新生儿,需使用70%的异丙基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消毒剂需要有足够的作用时间以保证消毒效果。
1.2.2 标本采集部位
要求: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双瓶双侧”采血培养。至少做到“双侧双瓶”。必要时从下肢静脉采血做第三套血培养。
说明:从动脉血或下肢静脉采血病原菌检出率并不高,且增加了抽血污染的机会。尽量避免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培养,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参见3.4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2.3 减少血培养污染的注意事项
要求:采血之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0%异丙醇酒精消毒并干燥,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严格按照1.2.1所述皮肤消毒方法操作,并等待足够消毒时间。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皮肤消毒后用手接触待穿刺部位,除非带有无菌手套。不推荐采血后更换注射器针头接种血培养瓶,采用真空采血装置能降低污染率。
说明:无论采用何种采血方法,血培养可接受的污染率通常是≤3%。研究表明,经过专门培训的熟练抽血者采集血培养的污染率为3%,而未经培训的住院医生和护士污染率则达11%。因此对临床护士就血培养标本采集进行专门的、严格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1.3 血培养标本的运送
要求:采血后应该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需室温保存,切勿冷藏。 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需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说明:血培养瓶在接种前、接种后均不得冷藏或冷冻,否则会导致某些病原微生物死亡。接种后的培养瓶最好立即送到实验室,最迟不能超过2小时。自动化连续监测系统虽有允许延迟上机监测微生物生长的原理,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延迟上机时间,否则可能导致检测时间延长甚至假阴性结果。
采用裂解-离心血培养技术的标本不能放置超过八小时,否则会降低某些特殊病原菌的分离率或使之生长延缓。
1.4 血培养标本的拒收标准
遇到下列血培养标本检验科可拒收并且要求重新采集标本:
1.血培养瓶上贴的标签错误或未贴标签。
2.血培养瓶渗漏、破裂或明显污染。
3.血液凝固;
1.5 培养基的选择
使用商品化的血培养瓶。
说明:使用添加抗菌药物吸附剂(如树脂或活性碳颗粒)的血培养瓶有助于提高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血培养的检出率,特别是能提高葡萄球菌和真菌的检出率,但同时也会增加污染菌的检出。
1.6 血培养的培养周期
要求:传统手工血培养方法一般孵育7天。自动化血培养系统的标准血培养周期为5天。
说明:对一些生长缓慢的苛养菌(如巴通体、军团菌、布鲁杆菌、奴卡菌)和双相真菌来说,传统手工血培养方法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
自动化血培养系统的标准血培养周期为5天,包括布鲁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放线杆菌、心杆菌、侵蚀艾肯菌、金杆菌以及营养变异链球菌等的培养周期都是5天。对怀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培养也不必延长培养时间。5天后阴性血培养标本无需常规进行转种。有研究表明,自动化血培养系统一般能在3~4天内检出95%~97%的有临床价值的细菌和真菌,但目前仍然推荐5天的培养周期。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
2. 几种特殊要求的血培养
2.1分枝杆菌血培养
要求:必须用特殊的商品化分枝杆菌血培养瓶。所有培养都必须孵育至少4周。培养温度为25~30℃。
说明:虽然分枝杆菌并不是需要特别复杂营养的微生物,但是为了更好地从血标本中分离出分枝杆菌,需要在肉汤培养基中补充脂肪酸(如油酸)、白蛋白和二氧化碳。一些分枝杆菌菌种(如日内瓦分枝杆菌、嗜血分枝杆菌)还需要分枝菌素、血红素、血红蛋白或枸橼酸铁铵这样的添加剂。
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如偶发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产粘液分枝杆菌等)所致菌血症则大多与长时间留置静脉导管污染有关。
2.2 婴幼儿血培养
要求:婴幼儿血培养一般采用两只需氧瓶为一组血培养,仍然采用双侧双瓶的采血方式。采血量应少于患者总血容量的1%,每瓶不少于2ml。
说明:由于婴幼儿患者厌氧菌所致菌血症比较罕见,婴幼儿血培养可以仅用需氧瓶,为提高检出率、区分污染菌,应采用两只需氧瓶为一组血培养。
仅在未满月的新生儿、罹患慢性口腔或鼻窦感染、蜂窝织炎(特别是肛周)、腹腔感染、咬伤、静脉炎以及接受类固醇治疗的患儿考虑使用厌氧血培养瓶。
皮肤消毒方法与成人基本一样,但新生儿皮肤消毒不能使用含碘消毒剂以免造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洗必泰不能用于小于2个月婴儿的皮肤消毒。对年龄小于2个月的新生儿,推荐使用70%的异丙基乙醇进行皮肤消毒。与成人一样,如果婴幼儿血培养标本是从静脉导管获得,则要同时从外周静脉抽血作血培养检测。
从个体化考虑,婴幼儿血培养的标本量还要参考其体重、红细胞压积等参数。
2.3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CRBSI)
据估计,美国每年发生超过25万例的CRBSI,病死率达12~25%。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统计资料,但随着长期留置导管患者人数激增,CRBSI会越来越严重。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类型(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导管)、导管放置时间及部位。虽然CRBSI发生比较频繁,但目前还缺乏诊断CRBSI的金标准,诊断往往比较困难。临床上在留置导管部位常常没有炎症表现,只有一些非特异的临床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菌血症。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有一些诊断此类感染的方法,比如导管片段的定量、半定量培养;经外周静脉采血和经导管采血培养结果比对;经外周静脉采血和经导管采血定量培养,比较经外周静脉采血和经导管采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的差异等,但还没有明确的结论表明哪种方法最好。为避免不必要的导管拆除,可以尝试导管保留在原位的CRBSI诊断方法。正确地区分CRBSI与皮肤污染、微生物仅在导管上定植以及其他来源感染有重大临床价值。
2.3.1 短期外周导管
要求:通过静脉穿刺获得病人的两套外周血培养(双瓶双侧)。无菌操作拔出导管并用Maki半定量方法培养。
说明:Maki半定量法是先用75%酒精清洁导管周围皮肤,然后无菌手续移动导管,剪取导管末端5cm置于无菌容器中,立即送至实验室(为防止干燥,常规培养送检时间不得超过15min,4℃保存不得超过2小时)。实验室人员用无菌镊子将导管在血琼脂平板上交叉滚动4次,然后弃之,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CO2孵箱35℃过夜培养,平板上菌落数不少于15个为阳性。
培养结果的解释:
a& 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导管片段培养也是阳性(半定量≥15 个菌落),并且为同一种菌:提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b& 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导管片段培养阴性:不能确定为CRBSI;但如果培养出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假丝酵母菌,而且能排除其他来源的感染,则提示CRBSI。
c& 如果血培养阴性,而导管片段培养阳性,提示是微生物在导管表面定植而非CRBSI。
d& 如果血培养阴性,导管片段培养也是阴性,则不可能是CRBSI。
2.3.2 中心静脉导管及静脉留置口(VAP)
有两种方法,其中方法一适用于想保留导管的患者,如果已经决定要拔除导管,则方法二更合适。
方法一:对疑似CRBSI的患者至少需要采集两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标本来自外周静脉(注意做好标记),另一套血培养标本需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导管口或VAP隔膜无菌操作采集(注意做好标记)。
培养结果的解释:
a& 如果两套血培养均阳性,通过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比对确定为同一株微生物,并且缺乏其他感染的证据,提示为CRBSI。
b& 如果两套血培养均为阳性,来自导管的血培养的细菌数量(CFU/ml)是外周静脉血培养的5倍以上,并且缺乏其他感染的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适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比如裂解-离心浓缩法) 。
c& 如果仅有导管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提示为导管定植菌或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污染菌。
d& 如果仅有来自外周静脉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但是如果培养出的微生物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假丝酵母菌,并且缺乏其他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确定为CRBSI还需要定量或半定量导管片段培养出相同微生物。
e& 如果两套血培养均为阴性,不是CRBSI。
方法二:通过独立的外周静脉穿刺无菌采集两套血培养;拔出可疑导管,剪取5cm的导管远端的片段送实验室进行Maki’s半定量培养或振荡/超声后定量培养。
培养结果的解释:
a& 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同时导管末端培养阳性,而且通过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比对确定为同一株微生物,则很可能是CRBSI 。
b& 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导管末端培养为阴性,如果培养出的微生物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假丝酵母菌,并且缺乏其他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确定为CRBSI还需其他结果支持。
c& 如果血培养阴性而导管末端培养阳性,提示为导管定植菌,不是CRBSI。
d& 如果血培养和导管末端培养均为阴性,则不会是CRBSI。
2.4 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血培养结果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如果采用较理想的血培养技术,90%以上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能获得阳性血培养结果。以下为适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的特殊规定。
2.4.1血培养的采集时机
a&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要求: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前30min之内采血培养。
说明:对于疑似或已知高毒力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要在第一时间立即采血培养以避免治疗上不必要的延误。
b&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要求:两套血培养之间间隔30分钟到1小时。
说明:适当的时间间隔有助于证明为持续性菌血症,尤其是当心电图正常或模棱两可时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对疑似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不一定必须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前采血培养,对这些患者,尝试确定微生物学诊断更为重要。由于大多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菌血症持续存在,使血培养的时间选择相对不是那么重要。
2.4.2 皮肤消毒
要求:充分皮肤消毒后,通过不同部位的静脉穿刺获得血培养标本,不能通过留置导管采血培养。
说明:对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血培养时充分的皮肤消毒尤为关键,这是因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有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其主要病原菌就是皮肤常见菌群,比如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因此,血培养标本一定要通过静脉穿刺获得,而不能通过留置导管获得,否则将增加污染机会,并得出错误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结论。
2.4.3 需要的血培养数量
要求:先采集3套血培养。如果这些血培养在24小时内均为阴性,则需再采集2套血培养,总共需采集5套血培养。
说明:不同患者最合适的血培养数量可以有所不同,但很清楚,只有一个血培养是一定不够的。当采集多套血培养时,皮肤菌群常能导致某个血培养阳性。多套血培养有助于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从真正的阳性血培养中正确区分由于皮肤污染导致的假阳性。另外,增加血培养数量相应增加了血培养的采血量,而采血量的增加是提高血培养病原微生物分离率最重要的独立因素。单个血培养既不能证明持续性菌血症,也无助于区分污染还是真正的菌血症,并且血培养的标本量不够而导致分离率的下降。
2.4.4 需要的培养瓶
要求:使用成套血培养瓶(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对已经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需使用能拮抗或中和抗菌药物抑制作用的血培养瓶(比如有活性炭颗粒或树脂颗粒的血培养瓶)。
说明:使用成套血培养瓶能提高某些厌氧菌(比如链球菌,尤其是营养变异链球菌)的检出率。
临床上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经常已经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这是此类患者血培养假阴性的独立的最常见的原因。为了克服这些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用能拮抗或中和这种抑制作用的血培养瓶(比如有活性炭颗粒或树脂颗粒的血培养瓶)非常必要。
造成感染性心内膜炎“培养阴性”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由于所谓的“营养变异链球菌”(NVS)存在,它们生长需要维生素B6或半胱氨酸。目前商品化血培养瓶中都已经添加了这些物质。如果血培养瓶转种时发现有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符合链球菌的特征,但在羊血琼脂平板上不生长,则可能存在营养变异链球菌。据估计,5~6%的心内膜炎患者患者存在营养变异链球菌。
2.4.5 血培养所需孵育时间
要求:全自动血培养系统的孵育时间为5天。如果所有5套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但临床仍怀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则需从所有培养瓶中抽取培养液转种巧克力琼脂并涂片染色镜检。
说明:对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培养,全自动血培养系统的检测周期也是5天。以前曾要求对某些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苛养菌至少需要孵育两周,但随着检测技术及培养基配方的持续改进已经不再需要这么长时间。2005年的研究显示,对215例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用延长孵育时间等多种血培养方案,结果在孵育5天以后只发现3例临床相关结果,其中2例是鸟分枝杆菌混合株,另一例为嗜肺军团菌,所有HACEK细菌群的细菌均能在5天内检出。
3. 血培养结果的报告方式
血培养无论是阴性还是阳性结果,都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尤其是血培养的阳性结果要纳入危机值报告的范畴,建立专门的危机值报告制度,详细记录包括患者信息、标本送检时间、种类及数量、系统阳性报警时间、涂片染色结果以及报告人和告知人等内容,临床科室也应有相应记录。
建议在已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的医院,应将血培养的情况及时发送到网上,让临床医生随时掌握血培养检测的进展情况。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a 实验室已接到申请,但尚未收到标本
b 标本已收到,血培养的数量及检测项目
c 正在检测中,尚无结果
d 24小时无生长
e 48小时无生长
f 系统已阳性报警,阳性报警时间及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结果
g 过夜培养后初步鉴定结果
h 最终鉴定及和药敏试验结果
检验科微生物室一旦系统出现阳性报警,即立即直接涂片报告染色镜检结果,次日报告初步药敏结果。
3.1 阳性血培养的分级报告制度
3.1.1 初步报告
要求:血培养阳性报警后,应立即抽取培养液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镜检,并将结果向临床主管医生进行紧急口头(电话)报告。有条件的要在4小时之内将数据录入LIS系统。
说明:口头报告包含以下内容,并填写专用危机值报告登记本:
a 患者基本信息
b 标本种类、数量及送检时间
c 系统阳性报警时间(可作为污染菌鉴别的因素之一)
d 报告的时间(临床医生或者护士接到该报告的时间)
e 革兰染色镜检结果。有经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根据细菌染色及形态特点,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提出倾向性报告,如疑似某种或某类细菌,以便临床能尽早针对性选择合适抗菌药物。
f 实验室报告者全名(或工号)
g 接听电话的临床医生或护士全名(或工号)
3.1.2 二级报告
要求:阳性报警的血培养转种培养基培养16~18小时后,观察培养基上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后菌体形态以及某些试验结果,尽可能通知临床初步鉴定结果和某些耐药特征。有条件的要在4小时之内将数据录入LIS系统。
说明:直接药敏试验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先开展。某些试验如触酶、氧化酶、血浆凝固酶、链球菌分群、MRSA胶乳凝集、β-内酰胺酶等有助于初步鉴定菌种和确定某些菌种的特征性耐药情况。
如发生二级报告结果与初级报告不相符的情况,需仔细查找、分析原因,并尽快与临床沟通,填写临床告知单,注明变更的内容。
3.1.3 最终(书面)报告
要求:报告最终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有条件的要在4小时之内将数据录入LIS系统。
说明:最终报告中应包括初步报告内容。如发生最终报告结果与初级报告、二级报告不相符的情况,需仔细查找、分析原因,并尽快与临床沟通,填写临床告知单,注明变更的内容。
3.2 其他报告和记录
要求:标本被拒收时,需即刻通知临床立即重新采血,并记录在案。其他需临床注意的事项,如本次采血量不足、标本转运时间过长、标本采集份数不够等信息也要及时与临床沟通,并记录在案。
4. 血培养的污染问题及其鉴别
要求:为了将血培养污染最小化,每个实验室必须具有以下措施:
a 注重血培养标本采集技术的培训提高,减少污染的发生;
b 采集合适的血培养套数以便有效检出病原微生物,并能正确区分血培养污染;
c 结合医院血培养开展状况,建立能客观、准确评估血培养阳性菌株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的标准化程序。
说明:污染导致的血培养假阳性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使采用最好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也很难将污染率降至2%以下。血培养假阳性结果将导致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负担和细菌耐药性的选择性压力。准确辨别污染能极大减少相应的花费,并有利于降低以后的污染率。但就目前来说,判断血培养污染的金标准并不存在,比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既是最常见的污染菌,也是现在常见的菌血症病原菌之一,其临床意义的判定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相互沟通,综合分析。血培养污染的鉴别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微生物鉴定、阳性检出时间、重复培养结果以及临床特征等。
微生物菌种鉴定对判断血培养污染的价值:当分离出的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时,90%以上是血流感染病原菌。分离出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脆弱拟杆菌、其它假丝酵母菌和新型隐球菌时污染的可能性更低。相反,棒状杆菌、微球菌、气球菌、芽胞杆菌、丙酸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很少是菌血症的病原菌。
血培养阳性瓶数量对判断血培养污染的价值:心内膜炎或血流感染患者所有或大部分血培养瓶为阳性,相反,血培养污染经常只有一瓶为阳性,这是血培养中推荐血培养至少应一套两瓶(双侧双瓶),最好两套四瓶(双瓶双侧)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用以下公式解释两份以上血培养的临床价值:如果一所医院血培养的污染率为3%,则某患者两个血培养(不同部位采血)均为阳性且污染同一种细菌的可能性为0.09%(3% X 3%)。需要注意的是,有11%的污染菌(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重复培养阳性,而病原菌重复培养阳性率为69%(因此多瓶培养可提高阳性率),所以仅用这种方法判定是否为病原菌也存在误差。各实验室应该建立符合本医院现状的鉴别血培养污染的实验室程序,如实、客观地评价本实验室血培养阳性结果的临床价值,并经常回溯性分析根据本程序的判断结果与临床诊疗的一致性,以便不断改进,确保对临床有价值的信息不被丢失。所有菌株尽可能保存几天,一旦从同一个病人后续血培养中分离到相同病原菌并明确其临床意义,则可以进行后续试验。Richter等对从0.4共12374例血培养(多数为成套需氧瓶+厌氧瓶,标本来自外周静脉,用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系统检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血培养污染鉴别规则,以供参考:
从血培养中分离出上述潜在污染菌
a 48小时内仅有这一瓶血培养,则实验室人员需调取患者资料并与临床医生讨论可能的临床价值:病原菌/污染菌/不能确定。除非临床要求,不做药敏试验。
b 48小时内还有另一套或另一瓶血培养,但结果为阴性,则作为污染菌通知临床,除非临床要求,不做药敏试验。
c 48小时内还有另一套或另一瓶血培养,结果为阳性,如果鉴定结果均为草绿色链球菌,则认为是病原菌,做药敏试验并将结果报告临床;如果鉴定结果均为同一种其他潜在污染菌,则其临床意义不能确定,需与临床医生讨论其可能的临床价值:病原菌/污染菌/不能确定。除非临床要求,不做药敏试验。
鉴别血培养污染的另一个工具是系统阳性报警时间TTD(Time to Detection),前提是病原菌被检测生长的时间要早于污染菌,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交叉,尤其是随着全自动血培养系统的应用,污染菌检测生长时间变短,病原菌与污染菌TTD的差别变得更窄,其鉴别价值也就变得更加模糊。
近十年来血培养的自动化逐渐普及,一些医院发现血培养污染的比例反而要高于以往,可能的原因是:全自动血培养系统改善了检测微生物生长的算法,从而可以检出以往难以检出的少量细菌生长;象BACTEC 和BacT/Alert系统的培养介质提高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能力,也导致较少的污染菌就能被错误的检出;中央静脉导管等的应用越来越多,从这些部位留取血培养标本也是血培养污染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种方法要彻底消毒相对皮肤消毒要困难得多,虽然临床医护人员认为这种方式能减少患者痛苦和额外的穿刺抽血,实际上一旦发生污染就会导致多次培养、错误诊断、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等额外的花费和负担。
总之,目前血培养污染的判断仍缺少独立的金标准,只有通过临床医护人员与实验室的不断沟通,才能一方面减少将污染菌当作病原菌的几率,另一方面也宣传了正确的血培养采集、处理方法,进一步减少了污染发生的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血培养污染的发生及其对临床诊治的干扰。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检验医学网”,版权均归检验医学网()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400-1199330)
共有0人参与讨论
联系我们:400-1199330
青岛掌上医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