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冠脉三支病变CT评价复杂冠脉三支病变病变

方唯一教授:冠脉CT在急性胸痛诊治中怎么用?这5大问题全掌握!
碰到急性胸痛的患者时,我们需要快速查明原因,早期识别高危患者。除了做心电图、超声、心肌酶等检查,您是否考虑过冠脉CT?
记者 |《医学界》2017东方心脏病学会议报道组渝小苏
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随着技术的进步,64-320排高速多源CT已经普遍使用于临床,冠脉CT检查也越来越普遍。做冠脉CT检查时,不再使用缓慢心率的药物,并不受早搏干扰;结合心电图同步门控技术能够在1-5个心动周期内完成冠脉成像扫描,多数患者能够获得没有伪影的冠脉图像。
针对冠脉CT的应用现状,在今天的2017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2017东方心脏病学会议执行主席方唯一教授讲解了《高速螺旋CT在急性胸痛诊治中的应用》。《医学界》记者将方教授的演讲整理为一问一答形式,供临床医生学习参考。
图:方唯一教授现场演讲
问:急诊冠脉CT的适应证是什么?指南怎么说?
根据2015《欧洲心脏病学杂志》的综述总结,目前急诊冠脉CT检查适应证包括以下若干种情况:
1、ACC、AHA和SCCT推荐,在心电图及心肌生化标志物有非特异性改变的中低危心源性胸痛患者行冠脉CT检查;
2、ESC的NSTEMI管理指南建议,对诊断存疑的急性胸痛患者行心脏CT检查,以快速查找病因;
3、原因不明的急重症胸痛建议尽早行一站式三重CT检查(心电门控同步进行冠脉CT、肺动脉及主动脉增强扫描),可快速确诊或排除致命性胸痛,如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
4、不能行运动试验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建议行冠脉CT检查(但冠脉CT对于钙化尤其严重钙化的病变特异性较低,约85%左右,不能单凭冠脉CT钙化阴性就排除不是ACS);
5、CTFFR(冠脉CT评估血流储备)可以对冠脉病变的解剖学和功能学同步做出诊断,有利于复杂病变和临界病变的治疗决策。
问:冠脉CT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到底准不准?
综合来看,目前的研究显示,冠脉CT的阴性特异性达100%,具有极高的阴性预测价值。
ROMICAT I研究的结果提示,若CTA提示冠脉有明显病变(超过50%狭窄),诊断特异性为77%,50%的患者在后续随访发生了ACS。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冠脉CT 后期处理成像的时候由于技师的操作水平关系,有高估或低估狭窄程度的现象。
问:冠脉CT诊断急性胸痛,是否安全?
安全。根据3大研究(ACRIN研究、CT-STAT研究和ROMICAT II研究)提示,入选的3000例行冠脉CT的中低危胸痛患者,检查过程中没有发生1起不良事件。这提示我们,在急诊室使用冠脉CT来指导病情的诊断和病人管理是安全有效的。
另外,关于辐射的问题,现代CT的辐射剂量已经大幅下降,约1-5mSv,可以说安全性越来越高。
问:冠脉CT检查除了评价冠脉现状,能判断ACS患者预后吗?
目前已经证实,冠脉CT能较为准确地反映ACS患者6个月到2年间的预后:
1、如果CT检查没有发现冠脉狭窄,2年内几乎不会发生心梗;
2、CT显示冠脉有轻度狭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复发性心绞痛、急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冠心病死亡等)的风险轻度增高;
3、CT显示冠脉显著狭窄,MACE的风险则明显增高
问:冠脉CT目前还有哪些不足?
目前冠脉CT还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1、漏诊和误诊还是时有发生。如上所述,阅片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很重要。
2、128排和双源CT设备需要很大资金投入,很多地县级医院暂时很难办到。
3、有些患者出于对辐射的恐惧,不愿接受冠脉CT检查。但是,目前CT剂量已经明显下降,安全性明显提升。
4、增强扫描需要使用对比剂,可能诱发或加重肾功能不全等。
除以上内容外,方教授列举了若干病例提示冠脉CT在急性胸痛诊治中的应用,小编选取1例供大家学习分享:
患者男性,34岁,1周前夜间突发胸痛、胸闷,持续约10余小时,休息后有所缓解。1周来间断胸闷,活动后明显,查体无阳性体征。
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下壁导联异常Q波。
考虑到该患者为中低危胸痛患者,与患者沟通后拒绝冠脉造影检查,同意行冠脉CT检查。
冠脉CT结果提示:右冠状动脉长段闭塞伴扩张;左心室下壁低灌注。
图: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和曲面重组显示右冠状动脉长段闭塞伴扩张
图:多平面重组提示左心室下壁低灌注
与患者告知冠脉CT结果后,患者同意性冠状动脉造影,最终冠脉证实存在血栓病变。
图:冠脉造影证实血栓病变
copyright(C) 唯美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号-1冠脉ct诊断报告单啥样叫冠心病
您现在的位置:&&
冠脉ct诊断报告单啥样叫冠心病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冠脉CT检查注意事项 冠脉CT检查注意事项 CT检查是诊断某种疾病的一种手段。由于CT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捧,CT检查均属特殊检查,应按相应操作流程执行。以下就是冠脉CT检查注意事项。
1、开展的冠脉CT影像诊断,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先天畸形、变异,有无钙化 或软斑块,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 2、开展的冠状动脉CT检查,有助于对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进展及治疗后的评估。 3、对左心房及肺静脉的显像及径线测量是心内科做射频消融前必不可少的检查。 4、CT的冠状动脉检查是非创伤性的、简易的、快捷的、比较安全的、低廉的检查。常运用在疑似冠心病患者,更适合于老年人的冠心病普查。 5、冠状动脉置入支架后的定期复查及搭桥后的复查。 6、做完冠脉CT后应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排出。 7、心率控制在每分钟70次以下,可以服用降心率药物如贝他乐克或者阿替洛尔。 8、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服用的降糖药是二甲双胍,在做检查之前需要停药48小时,然后做完检查后继续停药48小时才可继续服用。 9、甲亢患者及对碘制剂过敏的患者不适宜做冠脉CT检查。 10、检查前患者可以正常进水,进食。进行CT增强扫描时,需注射含碘对比剂。该对比剂可能会使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对于某些患者,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来源:/ct/.shtml篇二:冠状动脉ct 冠状动脉ct
2010年6月,美国心脏学院基金会(ACCF)等七大学会共同发布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脉CTA)临床专家共识。专家共识旨在通过文献以及写作委员会的解释说明,介绍当代医学中运用CTA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对临床上疑似或已知冠心病患者应用CTA的总体看法。 CTA敏感性高、特异性低 最近报道的3项多中心研究完成了64通CTA和常规冠脉造影的比较,结果显示,定量CTA诊断冠心病(管径超过1.5mm的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85%~99%,特异性为64%~90%,阳性试验的似然比为2.7~8.5,阴性试验的似然比为0.02~0.17,试验阳性结果中冠心病的验后概率为48%~91%,试验阴性结果中真正未患病的验后概率为83%~99%。总体看,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很高,特异性相对较低,因此其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检查证实,而阴性结果则基本可以排除冠心病。 对不同冠脉节段的亚组数据分析表明,冠脉CTA对发现冠状动脉左主干(LM)严重病变的合并敏感性为100%、特异度为99%,诊断左前降支(LAD)病变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5%,对左回旋支(LCX)病变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95%,对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6%;对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5%、阴性似然比为0.07,对冠状动脉远段病变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97%、阴性似然比为0.2,表明冠脉CTA发现远段无病变的可信度较近段低。 CTA与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显像所关注的重点不同,CTA侧重于冠脉解剖而心肌灌注显像侧重在心肌功能,同一患者二者的结果往往不一致。阴性的CTA结果能可靠地排除具有临床意义的冠心病。阳性的冠脉CTA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能精确地提示特定病变可能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心肌缺血的可能性。因此,CTA并不能取代中度和重度冠脉狭窄时对于心肌和心功能指标的评估和检查。虽然正常的心肌灌注显像结果意味着在未来短期至中期内将发出重大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很低,但不能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CTA评价左室功能稍逊 关于CTA评价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的文献相对更为少见。部分原因是超声成像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无创性评估心室功能和室壁运动的方法,而且无需接触电离辐射和含碘对比剂。对于心率较慢者,CT应用软件处理后测量的左心室功能指标很准确;但是对于心率较快者,由于时间分辨率不足,难以捕捉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的精细图像,降低了评估左室功能的能力。 CTA评价急性胸痛患者有利 CT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率没有影响。现有资料显示,CTA可能有利于评价无急性ECG改变或无阳性心肌标志物的ACS患者。与传统的诊断流程(心肌灌注显像或直接行冠脉造影)相比,冠脉CTA检查可减少低中危患者不必要的住院和减少高危患者住院天数。但是现有的资料仍很有限,还需要大型多中心试验来确定冠脉CTA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价值。 [OCC2011]超声心动图有助心脏危重急症的临床决策
[OCC2011]房颤抗凝治疗:新指南与新证据作者:马长生 日 期:6/7/:19 PM 点击:724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欧洲心房颤动(房颤)诊疗指南( “ESC 2010指南”),随后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心律学会(HRS)联合更新了美国房颤诊疗指南(以下简称ACCF 2011指南(转载于: 写论文 网:冠脉ct诊断单啥样叫冠心病))。两个指南中分别对房颤抗凝进行了推荐。 提出新评分系统——CHA2DS2VASC积分 ESC 2010房颤指南提出应用新的评分系统——CHA2DS2VASC积分进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其在CHADS2积分基础上将年龄≥75岁由1分改为了2分,增加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女性三个危险因素,最高积分为9分。 ESC 2010指南将房颤的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卒中史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年龄≥75岁)和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既往指南认为还不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65~74岁和血管疾病,即心肌梗死、复合型主动脉斑块以及外周动脉疾病等)。 建议直接根据危险因素选择抗栓治疗策略,存在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或两个以上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即CHA2DS2VASC积分≥2分者需服用口服抗凝药物(OAC);存在一个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即CHA2DS2VASC积分为1分者,服OAC或阿司匹林均可,但优先推荐OAC;无危险因素,即CHA2DS2VASC积分0分者,可服用阿司匹林或不进行抗栓治疗,不抗栓治疗优先。 CHA2DS2VASC积分是基于欧洲人的资料,而亚洲和欧洲人的卒中类型存在差异,CHA2DS2VASC积分能否应用于我国房颤诊疗的临床实践尚不明确。考虑我国的医疗现状,CHA2DS2VASC积分仅可做为房颤卒中危险评估的参考。 首次引入 HAS-BLED 出血风险评分 ESC 2010指南首次引入 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采用高血压、肝肾功能损害、卒中、出血史、INR波动、年龄>65岁、药物或嗜酒等指标综合评价房颤患者出血风险,积分≥3分时提示出血“高危”。出血高危患者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加强复查。 HAS-BLED评分是否可以推广应用到欧洲以外的国家特别是能否应用于我国,尚无相关研究。我国尚缺乏简单有效的出血风险评估方法,HAS-BLED评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老年患者抗凝强度为2.0~3.0 ESC 2010指南建议,服用华法林抗凝的靶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老年人抗凝强度亦为2.0~3.0,不建议INR&2.0。 ACC/AHA/ESC 2006年房颤指南建议,年龄≥75岁的患者服用华法林作为血栓栓塞事件的一级预防,因担心出血的风险增加,可以考虑将INR的靶目标定为1.6-2.5(Ⅱb,C)。
ESC 2010指南认为2006年房颤指南的这一建议基于专家意见,缺乏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而已有研究显示,INR目标如为1.5~2.0,则卒中风险增加2倍。 因为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中国人服用华法林的抗凝强度一直参考欧美国家的建议。但是,欧美国家的建议可能并不适用于国人,第一是因为国人卒中的类型与欧美国家有差异,出血性卒中的比例较高;第二,研究显示,亚裔人群服用华法林颅内出血的风险较白种人增加。 急性心梗 床边急诊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心源性与心源性胸痛的鉴别)提供明确,可靠的客观依据,尤其对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不全伴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孔、腱索与乳头肌断裂、室壁瘤形成与附壁血栓,心包积液、心肌破裂等的诊断敏感而可靠;同时对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况,以指导治疗与判断其预后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出现机械并发症,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因此快速明确诊断,对于治疗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机械并发症,首要任务是保护心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择期进行外科治疗。对于并发室间隔穿孔,如果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部位合适,可以选择介入封堵治疗。 主动脉夹层剥离 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死亡率高。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技术,即CT、MRI和超声诊断。据报道,经胸超声检查,检出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为79%一100%,特异性90%以上。超声心动图不仅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而且可以为了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主动脉夹层的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的主动脉内径增宽,可见撕裂的内膜片和内膜摆动征,主动脉短轴观可见撕裂的内膜将管腔分为真假两腔,CDFI示两腔均有血流,但流速及方向可不同。 1、可以依据主动脉夹层的起源部位和累及范围对其进行分型,为心脏内外科治疗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DeBakey 分型。 2、可以提供主动脉瓣受累程度,为心脏外科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3、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功能的评价,有助于评价心脏外科和心脏内科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肺性塞 自体循环静脉或右侧心脏栓子机械性阻塞肺动脉,肺实质血液供应受阻所致。肺梗死为血栓堵塞肺功脉所导致的肺实质出血性坏死,见于各种疾病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血液疾病,肿瘤,术后的长期卧床,介入治疗后局部压迫等。 超声心动图对肺栓塞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肺栓塞患者,超声心动图有特异性的声像图特征。而对于肺段或段以下肺栓塞,由于没有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明显改变,超声心动图可能没有特异性的声像图特征。高危和极高危肺栓塞病人超声心动图声像图特征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内径增宽,由于急性的肺动脉高压导致收缩期室间隔向左室侧偏移,胸骨旁左室短轴左室出现“D”征,右室壁运动减低,一右室心尖部常见,肺动脉多普勒血流频谱可出现“拳指状”的典型改变。超声心动图同时可以评价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尽管超声心动图难以直接诊断肺栓塞,但是其最大的临床价值在于对肺动脉栓塞进行危险分层,为治疗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急性心脏压塞 急性心包压塞可由急性心包渗液、胸部外伤或手术、心肌破裂、夹层动脉剥离破裂、抗凝治疗,导管操作等引起。急性心包压塞需要进行床边快速诊断,以便即时决策。 超声是检查心包积液最敏感的无创性方法。其敏感性达90%以上,尤其是对少量心包积液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比X线、核素及心电图等敏感。篇三:冠脉CT是多此一举吗? 冠脉CT是多此一举吗? 关键词:盖鲁粤 冠脉造影 冠脉CT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支架编者按:冠脉造影目前已经是相当普及了,既然如此冠脉CT还有必要吗?冠脉CT后造影岂不是多此一举?没有多少人不会这样认为。但是有几个概念必须澄清,冠脉CT不能完全等同于冠脉造影,冠脉造影看到的是血管腔,而冠脉CT看到的不仅是管腔还有管壁,因此冠脉CT提供更多的信息。 冠脉造影目前已经是相当普及了,既然如此冠脉CT还有必要吗?冠脉CT后造影岂不是多此一举?没有多少人不会这样认为。但是有几个概念必须澄清,冠脉CT不能完全等同于冠脉造影,冠脉造影看到的是血管腔,而冠脉CT看到的不仅是管腔还有管壁,因此冠脉CT提供更多的信息。就像消化道肿瘤,严重的问题是占位性病变肿瘤,管腔狭窄是继发肿瘤压迫。可在冠心病影像学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人们最重视的是管腔的狭窄,而对血管狭窄之外占位性斑块则不大重视,人们挂在嘴边最多的是狭窄的百分比,但少有人说斑块的性质、大小、软硬、钙化、长度、范围等等。 那么冠脉CT能为我们心脏科医师做什么事呢?首先是筛查。不要将所有的病人统统来个造影,结果十有八九是正常。正确的做法应该还是从临床来到临床去,症状是个初步的筛查,例如芳龄20的女性基本没有冠心病的可能,冠脉造影甚至冠脉CT最好手下留情予以免除。没有危险迹象的年轻男子冠心病的机会也是
屈指可数。然后是从简到繁,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90%以上的患者都可以经过这些简单的筛查发现问题,盲目的撒大网完全没有必要。
进一步可以对高危病人进行冠脉CT的筛查。运动试验并没有从指南消失,但其作用已经很小,敏感性很差,最主要的是没有任何缺血定位的能力,至少核素还可以定位。我觉得冠脉CT完全能胜任一般筛查工作。冠脉CT正常者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做冠脉造影,这在欧洲心脏病学指南已经得到肯定。为什么可以这样肯定呢?如果你有初步的冠脉CT的知识,经过最初步的培训你就会发现,正常的冠脉CT的管壁是如此的平滑、干净,没有任何的伪差,三维成像是如此的顺利,看到图象你决不会有任何怀疑,这样的片子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接受。即使有一些技术的缺陷也非常容易识别,如错层,模糊等,但一般不会造成误诊。
冠脉CT软斑块。最容易诊断的是软斑块,到处可见。但是正如我以前所说,这样的小的软斑块可能是完全无害的,临床只需服用阿司匹林便可,在个别高危病人他丁类药物也可以考虑。临床上越来越多地见到多处纤维软斑块,狭窄程度在70%左右,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对这样的病人是否需要介入治疗还不得而知。我的意见是密切观察和强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别是中年患者,没有特别的危险因素,近期突然发生心绞痛,这样的病人应该是最危险的,最容易发生突然变化,同时也是最容易治疗的病人。这些病人毫无例外是高度狭窄和巨大软斑块,应该象对待急性心肌梗死一样对待,急诊PCI最得益,待病人发生了心肌梗死就晚了。我们最近遇到一例反复心绞痛的患者,门诊冠脉CT后第二天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CT可见一极软大斑块,狭窄95%,这也足以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是可以预测的。 巧用直接冠脉支架。在某些情况下不需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脉支架,这种手术方法过去也多有报告。但这样做毕竟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支架不能膨胀后果不堪设想,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做了预扩张有时也不一定能充分膨胀,进退两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事先对冠脉病变的性质有一定的估计则非常有益。CT软斑块和较低CT值可以非常可靠的认定支架将会很轻易地扩开。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做了十余例直接冠脉支架,无一失败,大大降低了费用。 慢性完全闭塞。慢性冠脉完全闭塞是一个非常困难介入治疗,成功率很低。但是我们发现,冠脉CT可以用来指引介入治疗。首先,冠脉CT可以显示闭塞的软组织影,给介入器械的前进指明方向。而造影只能看到血流终止的部位,也就是说CT显示的更长更多,有利于估计病变的长度和内部结构。冠脉造影记录的是瞬间的情况,但是CT记录最高的造影剂的密度值,显像更加充份。冠脉CT是一个地质探测器,通常慢性闭塞是复杂的地质情况,内有极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溃疡,曲折弯曲。冠脉CT对预测慢性闭塞成功的几率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见过非常单纯的斑块性闭塞,导丝轻松而过。也见过最严重的是钙化病变,再通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PTCA无异于在石头上钻孔。我们已经做了近百例CT引导下的慢性闭塞的介入治疗,CT有助于慢性闭塞介入的成功。
严重钙化病变。CT可以预测钙化病变的可扩张性,广泛的钙化冠脉介入治疗要特别小心,支架不能通过,支架不能扩张,冠脉破裂穿孔常常发生在这些病人。 冠心病的危险分层。目前有多种危险分层的方法,Grace分层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显然这种分层的方法过于简单,每个病人都去做冠脉造影是很不实际的。为什么不可以用冠脉CT进行危险分层呢?人们的担忧在于冠脉CT的阳性预测值不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软斑块阳性预测值并不亚于冠脉造影,问题主要出在复杂病变,特别是地质结构非常复杂的病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再死抠阳性预测值了,简单地将病变分成简单病变和复杂病变便可。简单病变行介入治疗,近期和远期效果都很好。复杂病变,也不必拘泥于非常准确地识别病变,大致知道是复杂病变便可,这些病变应该考虑其他再血管化方法。 内科治疗和再血管化治疗的比较。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冠脉CT明确诊断为冠脉病变的病人无法行再血管化治疗,这些病人的预后如何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有了冠脉CT后我们有机会发现了很多没有临床症状,但冠脉CT有明显狭窄的患者。这些病人是否需要行冠脉介入治疗?据我个人了解,相当多的患者和医师根据冠脉CT选择了介入治疗,这样做是否正确? 冠脉CT的卫生经济学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少专家提出质疑,多数人认为,冠脉CT要用80ML的造影剂,冠脉造影也要用同样剂量的造影剂,而且发现了病变还要做介入,先做CT再做造影是多此一举完全没有必要。但很多人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有相当多的病人知道冠脉CT正常后就不再做冠脉造影了。从这一点看,冠脉CT是大大节省了费用。在我院,冠脉造影后接受介入治疗的有50%就不错了,正常冠脉者不在少数,这些病人做冠脉造影基本上是没有必要的。在我的一组病人,先做CT再做造影,阳性率高达98%。这样一看,谁浪费谁节约就一清二楚了。 冠脉CT能用作随访吗?类似的临床试验已经发表在国际重要杂志,试验表明经过他丁治疗斑块缩小或停止发展。CT的重复性不错,至少优于临床指标,而且是无创可以反复检查。我们也在进行类似的实验,大量容易获得的病例和相对稳定的重复性是其最大的优越性。 冠脉CT的放射剂量问题。的确存在放射性的问题,但这是剂量相关的,我们不会象做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天天送病人去做冠脉CT,大概每年一次冠脉CT应该不为过。此外,CT的技术快速发展,放射量只会降而决不会升。 我们正处于冠脉CT的美好年代,机遇和挑战并存,你愿意错过这个机会吗?本&&篇:《》来源于:
优秀范文,论文网站
本篇网址:/2016/gongzuobaogao_.html
好文大家读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评价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认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任小璐;王杏娟;王雪梅;马凤;张小羽;刘云;闫少宁;张志远;
双源64层CT评价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的研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引起,而近70%的ACS发生在仅有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75%)的患者中[1]。冠状动脉非显著性、临界狭窄病变所致管腔轻、中度的狭窄,尚未造成明显的心肌供血量变化,其危害主要在于血管壁“不稳定斑块”易损破裂所造成的突发的严重心血管事件上。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观察的是管腔情况,能提供管壁结构信息有限,故对非显著性、临界狭窄和正性重构将造成的ACS风险估计不足。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目前被认为是评价斑块性质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价格昂贵及一定的风险,而不宜广泛应用于早期冠脉筛查工作中。双源64层CT优势在于“双X线球管系统及双信号采集系统”,单扇区重建获得83ms的时间分辨率及良好的密度分辨率,使其能够更有效获得冠脉管腔及管壁结构信息。本研究旨在探讨双源64层CT(DSCT)在评价冠脉非显著性、临界狭窄病变性质及斑块稳定性方面的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年经CAG筛选的冠脉直径狭窄率在20%~75%(本文共计5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8.00元/期全年定价:6.40元/期 共76.80元
      冠脉CT血管造影对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R)医学论坛网-网聚医学的力量
&&请,我要!
冠脉CT血管造影对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
&&&&&&&&&  近期,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评价冠脉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准确性。研究指出,冠脉CTA与CAG在测量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强,可较准确测量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并对斑块作出定量分析,对斑块定性也有一定价值,因此冠脉CTA可作为冠脉临界病变常规诊断、治疗后随访的首选方法。该文发表在2015年第03期《河北医药》杂志上。   回顾性分析以选择性
&|&|&|&|&|&
  近期,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评价(CTA)在诊断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准确性。研究指出,冠脉CTA与CAG在测量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强,可较准确测量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并对斑块作出定量分析,对斑块定性也有一定价值,因此冠脉CTA可作为冠脉临界病变常规诊断、治疗后随访的首选方法。该文发表在2015年第03期《河北医药》杂志上。
  回顾性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入组,证实至少有1支或多支冠脉某一阶段狭窄50%~70%的患者72例,其中34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38例为多支病变。所有病例2~3周内进行冠脉CTA检查,CTA和CAG检查结果分别由2名高年资质医生进行测量。以CAG为金标准,测量CTA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并统计分析。
  以CAG结论为标准,冠脉CTA诊断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及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度分别为87.3%、93.9%、90.9%、89.3%,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脉临界病变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链接:
回复 小鸭梨:
新闻阅读排行榜
关于医学论坛网
医学论坛网旗下网站
战略合作伙伴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86号
*我要反馈:
姓&&&&名:
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性冠脉病变不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