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冠心病三级预防措施

三级预防_百度百科
三级预防的目标主要是减小(精神疾病)的危害和后遗症,做好患者的康复工作,延缓衰退的进程,特别是防止住院病人住院病人的转为慢性,使他们尽快回到社会生产和自食其力的生活中去;同时对已进入慢性的病人设法减轻其受损程度,以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1]
三级预防措施
第一,防止恶化:使患者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能继续得到治疗,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和接受,帮助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和生活环境,增强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配合治疗和康复工作。在医护过程中要尽可能防止或减轻病残的发生,使病人最大限度恢复心理和社会功能,为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少后遗症及并发症。
第二,做好康复工作:建立各种工娱治疗站、作业站、娱乐站。对病人进行各种康复训练,结合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咨询等,使病人早日回复家庭生活和回归社会。指导并协助家庭成员为患者制定生活计划,努力解决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第三,做好管理工作:包括康复之家、病人公寓和病人的医疗护理文件等的管理,努力减轻医院及家庭负担。同时,结合工作中获得的信息,分析社区服务对象的问题,制定出比较完善的社区医疗、护理、管理内容及相关制度,使整个社区的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服务。[1]
三级预防争议
在心理障碍的预防中,三级预防计划仅仅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行为,还是如一级和二级预防计划那样,是真正起预防作用的计划?当前,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争议。有人主张,即使精神病患者已丧失治愈的希望,也应该执行三级预防计划。即使这样做会所得甚微,如果用同样的人力、财力去搞初级或二级预防计划,更有可能见成效,亦应坚决搞三级预防计划。与此相反的意见则主张,优先执行初级预防计划,把力量用在儿童身上。在他们看来,着眼未来,这是一种很合算的投资。[2]
三级预防扩展
随着对采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程治疗&的策略实施,三级预防模式未能有机地将预防、治疗与康复三者整合。迄今为止,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病因未明,尽管一级预防“最积极、最主动”,但缺乏清晰的概念。Mrazek和Haggerty提出了比较精细的概念框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启发性,主要内容如下: 预防仅用于精神障碍发生前的干预, 二级与三级预防被分别替换为治疗与康复,从而使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与康复统一起来,成为一个连续体。
预防可分为 3个不同层次:
1.一般性预防干预(universal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服务的对象是一般公众或整体人群,如向他们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水平。
2.选择性预防干预(select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易患精神障碍危险因素的亚人群,如教育“三陪女”使用“安全套”以避免或减少因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而引起精神障碍。
3.指征性预防干预(indicate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精神障碍的早期表现或具有精神障碍素质因素,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的个体。因此,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及可利用的资源,有的放矢地针对整体人群、亚人群、个体开展预防性干预。[3]
张伯源.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姜长青,杨宇飞.变态心理学:原子能出版社,2007.2
郝伟,于欣,许毅,吴爱勤.精神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副主任医师审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冠心病三级预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