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咋治怎么治?

热门推荐:
  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日常所说的“道理都懂”,这个门槛实在是太低了,低到我们轻而易举就“懂”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东西。在这种低劣的半成品般的认知状态下,我们其实并不能很有效地做事。于是, “我们误解了世界,反说他欺骗我们”。
  “道理我都懂,但鸽子为什么这么大?”
  有“拖延症”怎么办?那就“战拖”呗。可是“战拖”容易吗?不容易。 “万事不拖延”当然是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某方面实质性地减少拖延”则相对现实。不过,从绝大多数人的例子来看,即便是后者,能做到的也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没有取得“战拖”的胜利。
  为什么呢?经过归纳,我们发现,“战拖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而“战拖有待成功”的人, 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他们都是――拖着不去战拖。
  这种绕口令一般的说法,多少会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把它缩写成一个概念,叫做“拖战”。什么是“拖战”呢?有很多种方法在那里,有很多条经验在那里,有很多心理咨询师等着给你治病驱魔,有很多精神科大夫准备给你开改善注意力的处方。
  而你,只是漠然地看了他们一眼,说了一声: “哦,知道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拖延依旧。“慢性拖延”依然如故,直到它下一次急性发作,也许是某门考试迫在眉睫,也许是老板终于受不了你威胁要炒你鱿鱼,也许是因为迟到错过了1分钟前起飞的航班。你才又一次发出嚎叫:“怎么办???我就是克服不了拖延!!!别跟我讲方法讲技巧讲经验讲道理了!!!道理我都明白,可我就是做不到!!!“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传奇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宝贝,应该说是压箱底儿的宝贝。而这位阳明先生的事迹,很多人早有耳闻。他既是思想家,又是军事家。在写书的人里边他是最能打,在打仗的人里面他最有思想。如果你没有听说过他,可以去读《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三本。大半本书都在讲他的事迹,作者写得非常好,读来极其可口。
  只是未知对“知行合一”最集中的解释,我觉得是《传习录》里《徐爱引言》当中的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果要进一步阐释,那就再加同一本书里《答顾东桥书》当中的话:“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换回“战拖”语境吧。前一句话的意思就是: 什么“道理都明白”啊?你其实没明白。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在你说“明白”了对付拖延的方法时,你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但阳明先生却认为你“只是未知”,至少你没有“真知”。而阳明先生定义的“真知真行”,有一条标准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如果你明白到――就像见到帅哥或美女一样想甩开节操猛扑过去,或者像闻到难闻的气味一样退避三舍――那才是真知。
  战拖当中的“真知”举个例子来说。《拖延心理学》里曾推荐了阿兰&卡凯的“瑞士奶酪法”。在一个比较大的任务中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利用零碎时间,而不要消极等待整块时间的出现,即是“瑞士奶酪法”。你可以把要背的单词分成若干组,可以把要听的公开课提前下载好,可以在平板上安装电子书阅读应用。这样,在乘坐或等人时就可以阅读了,甚至在安全的地方走路或跑步时,也可以听音频了。
  这是很有效率的利用碎片时间的办法,战拖会里很多有效率的达人也在使用。我认识的一位成员,两年来,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就读了上百本书。 不过,只“知道”以上这些,并不等于你已经“真知”。“真知”,应该能对细节问题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
  哪些事情是真正值得在碎片时间里做的?是看书、背诵、练口语、运动、听音频还是看视频?如果是看书,那么哪些书是值得看的?是用什么形式来看?纸质版还是电子版?纸质版是多大开本,是否方便携带?电子版阅读体验怎样?电池续航能否保证?是否方便做标记?阅读器应用会不会闪退或频出bug?书的内容适不适合在相应的环境里看?比如需要推演大量数学公式的书,就不一定适合干扰密集的环境。在车上看书会不会晕车?会不会容易坐过站?如果是听音频,能不能听清楚?会不会影响交通安全?......
  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列出很多。一旦你去试验某种方法,这样的问题就会扑面而来。 如果你没有解决掉这些,往往根本不可能坚持“瑞士奶酪法”。“书太无聊了”、“太费电池了”、“总是坐过站”……于是作罢,然后得出结论――“奶酪法没用!我试过”。甚至进一步的结论――“拖延症是绝症”。可是,有人逼着你选无聊的书吗?小块的移动电源很贵吗?你手机没有定时提醒功能吗?
  细节问题,往往只能在行动中遇到,因为很少有人会把他们写到书里、帖子里。原因至少有两个吧。一个是:写得面面俱到,实在是太婆妈了,不够高大上。一句话让读者琢磨半天,那多有境界啊。另一个可能更主要:细节太多了,不同人面临不同细节,根本顾不过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怎样三省吾身?在什么时间自省?用什么工具来辅助记录,是记事本还是电子表格?就算老先生有心回答,他难道要穿越吗?
  这才是“合一”的意思:要达到“真知”,就必须通过行动来总结;而总结得差不多以后,行动本身也完成了。从时间上,知和行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差不多的。记得数学上的交集图吗?两个鸭蛋,一碰,一挤,中间有块重叠。对于知行合一来说,不是中间有交集,而是两个鸭蛋被挤成了一个。
  如此一来,还会有能知不能行,光懂道理做不到的问题吗?那就是个伪问题。
  对一种方法的理解运用,到了自动自发、停下就会不舒服的境地,才能算“真知”。如此一来,才能避开“拖战”,达到战拖的目标。也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而把未知的状态错当成了知,就是悲剧所在。世界就是一座熊出没的森林,我们每个人都在里边冒险。最大的悲剧,不是你跑得比熊慢,不是你跑得比同伴慢,而是:你跑得既比熊慢,又比同伴慢,却还错当自己是短跑冠军。
  是概念游戏,还是确有其用?“好的”,你说,“我理解了,不就是把‘知’的范围往后拉了拉,把‘行’的地盘往前拽了拽嘛。可是这有什么差别吗?换了个概念而已。中国把五星红旗插到南极,美国把星条旗也插到南极,难道南极就变成联合国了?”当然不是概念游戏。“知行合一”能发挥效力,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人类似乎天性厌恶“未完成”的状态。以往知与行分离,中间是一条人为划分的边界。根据方便,边界可能是你看完一本书,或者做完一遍笔记,或者通过一场考试,或者是跟人讨论完一篇帖子。 不要低估了边界的力量,边界的实质,在于给人一种完成感、成就感、回报感,一种“到此可以停下”的错觉。
  没有到达边界时,人更容易不甘心。为什么?我猜测是:因为沉没成本。已经在这件事上花费了时间、金钱、精力,没有人愿意有始无终,除非有其他目标的强烈干扰。当知与行分离时,因为一条虚拟的边界,我们更容易在阅读、考试、讨论等过程的终点上,长松一口气。 事实上,如果你学一门课的最终目的只是考试,那你的确可以松一口气。如果你读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只是在豆瓣上标记为已读,增加“读过”的数量,那你也可以松一口气。可惜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切,终点往往不是考试,不是标记,而是运用,是行动。而“知行合一”会提醒我们的是:那条边界是不存在的。它是假的。原先认为的“明白”不是真明白,原先认为的“知”不是真知,而是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才是最大的浪费(就成本来说),而且可能有害。盲目自信、眼高手低者有之,抱怨现实不符合书本者有之,懂得越多信心越少者有之。――最后一种,不是说懂的越多越谦虚, 而是说在一知半解之前至少还有希望,而一知半解之后却只收获了“挫折感”,因为“拖延依旧”。
  想要对得起你学习时死掉的脑细胞?那就把知行之间的沟壑填平。不然,你就亏大了。
  第二个原因知行分离后就不再是知行。再打个比方吧,我喜欢称作“骨肉相连”的比喻。你觉得什么是肉,什么是骨头呢?
  你可以着眼于解剖,除去毛发皮肤以后,再把动物躯体按照软硬分开。软组织称为肉,硬结构称为骨头。这是一种定义。你也可以着眼于功能,把起到支撑作用的硬结构称为骨头,把连接硬结构,通过牵拉收缩产生运动的软组织称为肉。这两种定义可不一样。在屠夫的砧板上,只有前一种定义里才有骨和肉。要是按照后一种定义,不再起支撑作用的骨头还是骨头吗?不再有生命机能的肉还是肉吗?
  知行分离的定义,是解剖的定义。知行合一的定义,是功能的定义。解剖的定义适合屠夫,也适合周围那一圈流着口水的吃货。而功能的定义,才适合动物自身。
  你呢,你希望生活在哪里?是屠夫的砧板上,是吃货流着口水的目光里,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大夫深深的脑海里, 还是你自己的生命和梦想里?你还觉得知行合一只是个概念游戏吗?概念是我们精神殿堂的砖瓦。
  让“知行合一”与行动合一如果你是从本文开头一路看过来的,那现在你已经看了四五千字了。可是很遗憾,这一切都是白看。你明白什么意思吗?单纯读完这几千字,仍然不能算“真知”,仍然是“一知半解”。 重要的是,得做点什么,让“知行合一”的认知跟行动一致起来。我想通了“知行合一”,是在两个月前。现在我来说说它给我造成的几条影响。
  因为干货,所以踏实,所以自信这一条其实可以称为“后果”。按照“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标准,我立刻意识到, 其实在很多领域,我原以为自己知道的,其实根本不是真知。那么“知”的数量迅速缩水了。一开始觉得这是可怕的事实,但后来想通:谁又不是如此?在信息时代,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肯定远远多于自己所能行动的量。至于缩水,缩水之后便是干货,踏实的干货,自信的干货。
  你也许早就听说过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的故事。苏格拉底清楚自己的无知,但特尔斐神庙的神谕却说,苏格拉底是全雅典城最有智慧的。在最初的惶惑之后,他考察发现, 苏格拉底是唯一一个承认自己没有智慧的人,而这就是他的智慧之处。
  你看,就连苏格拉底都这么痛快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了。你还为自己“真知”的缩水烦恼什么?而今我觉得,踏实的感觉最好。
  知不足然后学 “学然后知不足”是成立的,“知不足然后学”更常见。意识到“瑞士奶酪法”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我反复总结,挑出了11个适合自己的app,分成“乘坐/等候”和“梳洗/行走”两类,在手机第一屏分设文件夹装进去。从此碎片时间里,可以阅读,可以听,可以运动,可以看视频。
  缩水的感觉过后,猛烈的好奇心重新回到心中。很多熟视无睹的东西,现在突然重新想探个究竟。之前为了避免信息过载,经常关闭信息来源。 而现在,信息减肥当然还要做,另一方面也在注意知识面的平衡。现在我有意识让自己读综合性杂志,读之前读不下去的财经和商业杂志。
  在手机和平板上安装了维基百科的app,可以一键查询了。碰到尚未深究过的东西,无论是柿子里的涩味元凶“单宁”,还是“认知学徒制”,随手查一下维基。
  在朋友的影响下,看TED演讲视频和哈佛幸福课,听《冬吴相对论》,研读《骑士制度》学术论文集,筹划新型系列课程“战拖骑士团”。回首过去几年,我觉得有挺长时间,自己都生活在生活之外。而今,能听到回归的脚步。
  “此地长眠者,知行惟合一。”
  高地清风总是别人加薪你加班?整天活在“死线”的阴影里,为什么“拖延症”就不放过你?网易有道云笔记时间管理专家,中国“拖延症”一词的定义者,“战拖”领域第一人高地清风,帮你诊断拖延种类,对症下“药”, 6月16日晚19点30分,这一次,你准备好告别“拖延症”了吗?
  长按二维码扫描,去上课!
  文章内容来自职场行家高地清风,由MOOC学院整理编辑,除微信内部的原创转载之外, 谢绝其他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面向都市科技青年们的社交网站。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1320文章数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有话说
  我刚结束了为期两期,长达2个月的吞青蛙惨无人道的训练。你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因为马上就是吞青蛙习惯养成报告的最后期限,不交就扣100块。我心想我写一篇10W点击率的稿子也赚不了这么多,还是写吧
  我刚结束了为期两期,长达2个月的吞青蛙惨无人道的训练。你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因为马上就是吞青蛙习惯养成报告的最后期限,不交就扣100块。我心想我写一篇10W点击率的稿子也赚不了这么多,还是写吧。
  如果你也是拖延癌症晚期重症不治患者,你可能需要看看我是如何得救的。
  一、什么是吞青蛙?
  “如果你必须吃掉一只青蛙,不要长时间盯着它看。如果你必须连着吃掉三只青蛙,记得要先吃掉最大、最丑的那只。”
  ――博恩?崔西,一书的作者
  找出你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它们就是你必须吃掉的“三只青蛙”。利用帕累托定律,每天划出20%的时间,集中精力,专门对付这三只青蛙。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把原来什么时间管理的方法和内容全部简化,每天确定最重要的三件事,当做必须吃掉的青蛙。
  咦,六哥,人家都说了是“吃”青蛙,你为什么写出了吞青蛙?
  因为,吃青蛙太恶心了,就跟女朋友逼我尝她最喜欢的榴莲一样,吞下去会容易些。
吞下去,会容易些
  二、吞青蛙5个步骤
  1.明确你的“三只大青蛙”:
  每年,每月,每周,每天你都可以运用时间管理的帕累托定律(80%的成就源自20%的活动)来确定自己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
  什么是重要?就是你必须去做,别人替代不了你,做了得到的汇报非常大。
  2.先吃掉“最大,最丑的那只青蛙”
  我们所说的“又大又丑”指的是,这三项目标中比其他两项更重要、更困难的那个目标。歌德说:“最重要的事情绝不能受制于最不重要的事情。”为了专注于最重要的活动,每天至少在它身上投入你20%的时间。
  3.每天保护自己的青蛙时间:
  番茄钟是专注25分钟,青蛙时间是一段时间区间,找到自己的最适合吞青蛙的时间段,就是找到自己做事情效率最高的时间段。
  4.把“3的法则”应用到你的整个生活
  这些就是史蒂芬?柯维所说的“高杠杆”活动:相对于做这些活动需要的时间,它们往往能够产生更加强大的成果。这正是“三的法则”的真谛所在:围绕“重要,但不紧急的”高杠杆活动组织时间。
  5.创建并严格遵守每天的“待办事项清单”
  一项著名的研究重点考察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批人,探寻他们高效率的秘密。经过数千次采访,头号因素终于浮出水面:他们都有制定每日“待办事项清单”,还有频繁审视的习惯。一天结束时,他们都不会忘记为次日创建新清单。但这还不是全部。他们不仅每天都创建一份“待办事项清单”,而且还确保每天的“待办事项”包括对自己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
  好吧,理论方法峦炅耍酉吕纯次沂窃趺醋龅摹
  三、我吞了两个月了,效果如何?
  我们在云笔记上建立团队共享空间,创建自己的个人吞青蛙笔记。NPC团队会在开始的时候介绍整个吞青蛙的流程和游戏规则。
  像我这样的拖延症临终关怀晚期患者,教了一大笔保证金,在21一天的魔鬼训练里,一天不打卡就会被扣100块。
  规则很简单:每天9点前完成完成前一天的回顾和新的一天的吞青蛙清单。
  成长过程:
  ①最开始我是这样打卡的:
  标注今天的青蛙123
  每天结束填写回顾和反思
  计划第二天的青蛙
  吞青蛙新手打卡样式
  ②开始模仿其他小伙伴们的打卡格式:
  改进的地方:
  用表格更直观
  用颜色区分完成项目和未完成项目
  增加小确幸
  增加一些小习惯的养成
  第1次改进样式
  ③继续偷师学艺:
  从只关注每日青蛙,到开始关注每月青蛙和每周青蛙。
  第2次改进样式-新增年度阅读和每周大青蛙
  ④:继续新增其他小习惯
  记账,每日晨间健身
  对拖延进行标记[第N次拖延]
  标记任务处理花费的时间[2个番茄钟]
  第3次改进
  现在的每天坚持的小习惯从原来一个都没有,变成了5个:记账,健身,阅读,写作,手绘。
  是不是很神奇?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锻炼了自己养成习惯的能力。循序渐进,觉得每天适应很轻松了之后,再尝试增加一些新的习惯,去模仿其他小伙伴们的打卡,对每日打卡做一些改进。
  三、我们该怎么面对拖延症?
  经过两期的吞青蛙习惯养成,我对拖延症有了一些全新的看法,你看我说的对不对哈:
  1、拖延没什么大不了的
  每个人都拖延,所以它是治不好的。任何书籍告诉你能治疗拖延症的方法都是扯淡,都是反人类的。吞青蛙已经是一件很恶心的事情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总是对重要的事情拖延,吞青蛙可以尝试一下。
  2、结构性拖延
  结构性拖延在《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书中讲到了的一个办法,就是如果这件事你想拖着不干,那你就去干别的事儿。比如你周报拖着不想写,那就先干另外一件你的代办清单里的事儿,比如去拖地,打扫房间啥的。这样一来虽然最后你周报还是拖着没写,但起码你做了其他的事儿,这样总比抱着手机在了刷啊刷啊,什么都没干好吧。
  3、小习惯,大力量
  的《自控力》这本书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就是要求所有的参与者每天坚持5分钟健身活动,结果发现这些参与者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明显发现自己的自控力提高了,做事情的心态也更积极了。
  小习惯,大力量。因为一个很小的习惯如果我们能坚持下来,就会给我们带来强大的信心。“哈!你看,我坚持下来的!说明我的自控力还是不错的,要不再试试别的?!”
  从一个习惯开始,变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你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想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每天把书打开一下,如果你想练习手绘,就每天照着聊天对话框里的表情图标,画几个小人,如果想养成长跑的习惯,就每天穿上跑鞋去围着自己家的楼散步&&& &&&
  4、找一群朋友一起拖延
  为什么富人总是身材很好,穷人肥胖的人多呢?因为富人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发福就很容易在圈子里让别人对你有不好的印象。
  学习和培养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每天坚持的打卡不是在自己电脑上而是在自己的社群圈子里。你就获得了一种监督的环境。哎呦,大家都在打卡,我不打卡就融入不进去啊。
  更进一步,你可以在圈子里学习别人的优点,然后放到自己的行为里边做改进。又有人监督,又能学到新东西。
  5、提高目标收益,增加拖延成本
  当你吞青蛙或者习惯养成的时候,一点要提高做成这件事的收益。
  比如:每天练习吉他,半年我就可以向女神求婚,没有这个环节不行,那这收益就大;如果只是说半年后可以在年会上表演,这个收益就太小了。你很容易放弃。
  另一方面,你还可以增加拖延的成本,相信很多人参加社群打卡都体验过罚红包的经历。但为什么罚红包有时候会失效呢?因为人是成本收益权衡的动物嘛,哎呦,今天不打卡了吧,罚5块钱就5块吧。但是如果是一天不打卡就罚你一天的工资呢?这时候你就要权衡了对吧?
  总结: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因为人的潜意识是不喜欢剧烈的变化的。
  吞了两个月的青蛙,从原来每天只记录三句话,到现在去尝试对自己的时间加入更多的记录和控制,我非常感谢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加入吞青蛙小组。
  如果你也是拖延癌患者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本文作者:彭小六,自称:30 岁 IT 老处男,产品狗,铲屎官,欢迎关注他的简书。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感谢作者授权转载。
  良心推荐小编给你精选的好文,你就点点看嘛
  &获取更丰富的海外生活和DIY留学讯息,还可以试试GRE、托福、口语、练笔、本科、直博、套磁、RL、PS、LLM、HK、USA、狮城、档案、转CS、论文、文书、访谈、专栏、行李、租房、信用卡等更多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寄托天下
  专注十五载,最有情怀的留学生活交流平台
  考试 | 留学申请 | 海外生活 | 就业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蓦然回首,你我同为寄托人
  寄托天下微信:gternet 寄托人气论坛:gter.net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立的留学申请和考试交流平台。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3个妙招治疗万恶拖延症
  现在工作压力大,许多人一下班回家就立刻瘫坐在沙发上,明明决定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反而拿起手机翻看着各种信息。最后到了睡觉时间了,才发现下班后什么事情都没做成。到底这是拖延还是懒癌,先跟着小编来看看怎么治吧?
  正视自己的拖延症
  要改掉拖延症坏毛病,首先就是要正确认识到拖延症的危害,正视自己拖延行为是错误的。拖延症往往会让一个人经常性的不能完成任务,耽误时间浪费精力。而且今天的事情拖明天,明天的事情拖后天,周而复始,一直持续焦虑和紧张状态中。不仅对工作学习不利,对身心健康也有极大的危害。从内心认为拖延症是个坏毛病,真心地想改掉它,这是客服拖延症的首要条件。如果你自身都认为这种状态感觉还不错,那么你终将无法改掉拖延症的毛病,即使改掉也会再犯。
  切断干扰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干扰源,例如手机、电脑、网络等,当我们想要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在做一件很想拖延到明天的事情时,一个他人的短信也许就可以让我们转移注意力,去干其他事情,甚至很难再回到最初的状态。我们要做的就是简化周围所有的干扰源,把所有认为可能会打断我们专注状态的东西全部通通切断。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断开网络连接,把手机调到静音,找一个独处的环境开始写作,直到写完。这种保持专注的状态很重要,本来磨磨蹭蹭要2个小时做完的事情,我可能不到一个小时就搞定了。那么节省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彻底的放松。这样即完成了任务,又可以好好的休息。
  尽量压缩完成任务的时间
  你要知道,其实你完全不必将一个10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拖到一个小时解决。所以,你必须要给自己一定的压力才行。一项任务你要完成,就必须避免被打扰,尽快将问题解决。有了这种很快解决问题的经历后你会发现这种高效率的感觉还是蛮好的。
[责任编辑:>> >>拖延症怎么治啊,好痛苦
拖延症怎么治啊,好痛苦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帮您诊断
已回答50195条
医生建议:首先是一个比较不良习惯引起的,治疗拖延症还是需要您有暗示心里,还有主动心理,类似一想到要办什么事情,那么就直接去办,久而久之就会治愈。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专业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就诊科室:
病变部位:
典型症状:
混淆疾病:
相关用药指导
相关健康资讯
相关治疗医生
谢永标&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
夏萌&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营养科
贺建华&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精神心理科
史耀芳&主治医师宁波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
杨芳&副主任医师成都市青羊区人民医院体检、保健科
李坚&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
相关治疗医院
医院地区等级
内科热门问答
内科专业医生在线
已帮助 5672896 位患者
相关疾病问题
【盐酸帕罗西汀片(乐友)】
【大便习惯改变】
用于外科手术时预防出...
健客价:¥42.00
膀胱炎,淋病,中耳炎...
健客价:¥10.00
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
健客价:¥3.80
膀胱炎,淋病,中耳炎...
健客价:¥11.00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
健客价:¥45.00
硬皮病,急性白血病、...
健客价:¥5.50
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内科...
健客价:¥18.00
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内科...
健客价:¥15.00
本品为内科感冒类、骨...
健客价:¥4.30您的位置: >> 正文
3个妙招治疗万恶拖延症 提高效率
现在工作压力大,许多人一下班回家就立刻瘫坐在沙发上,明明决定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反而拿起手机翻看着各种信息。最后到了睡觉时间了,才发现下班后什么事情都没做成。到底这是拖延还是懒癌,先跟着小编来看看怎么治吧?
正视自己的拖延症
要改掉拖延症坏毛病,首先就是要正确认识到拖延症的危害,正视自己拖延行为是错误的。拖延症往往会让一个人经常性的不能完成任务,耽误时间浪费精力。而且今天的事情拖明天,明天的事情拖后天,周而复始,一直持续焦虑和紧张状态中。不仅对工作学习不利,对身心健康也有极大的危害。从内心认为拖延症是个坏毛病,真心地想改掉它,这是客服拖延症的首要条件。如果你自身都认为这种状态感觉还不错,那么你终将无法改掉拖延症的毛病,即使改掉也会再犯。
切断干扰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干扰源,例如手机、电脑、网络等,当我们想要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在做一件很想拖延到明天的事情时,一个他人的短信也许就可以让我们转移注意力,去干其他事情,甚至很难再回到最初的状态。我们要做的就是简化周围所有的干扰源,把所有认为可能会打断我们专注状态的东西全部通通切断。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断开网络连接,把手机调到静音,找一个独处的环境开始写作,直到写完。这种保持专注的状态很重要,本来磨磨蹭蹭要2个小时做完的事情,我可能不到一个小时就搞定了。那么节省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彻底的放松。这样即完成了任务,又可以好好的休息。
尽量压缩完成任务的时间
你要知道,其实你完全不必将一个10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拖到一个小时解决。所以,你必须要给自己一定的压力才行。一项任务你要完成,就必须避免被打扰,尽快将问题解决。有了这种很快解决问题的经历后你会发现这种高效率的感觉还是蛮好的。
[] [] []
[责任编辑: 陈艳秋 王位]
新华网重庆频道编辑部 电话:023-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重庆精彩
“重庆正事儿”,戳一戳就知道重庆的大事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克服拖延症 知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