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问题

关于中医发展问题的几点建议--《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21期
关于中医发展问题的几点建议
【摘要】:正~~
【关键词】:
【分类号】:R2-03【正文快照】:
~~关于中医发展问题的几点建议@王尚荣正~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方荣;[J];赣南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陈乾美;;[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7年06期
崔晓伊;曾毅;;[J];全科护理;2014年21期
鄢盛恺;;[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年04期
詹洪春;;[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22期
张朝辉;;[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筱春;李文婧;;[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陈可畏;;[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杨大楷;;[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广东省委统战部课题组;;[A];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统一战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A];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童万亨;;[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周德祥;;[A];“创新领导科学 增强执政能力”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郑楚娇;;[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庞楷;;[A];甘肃保险论文集[C];2004年
郭爱珍;曹永强;;[A];第四届全国牛病防制及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兰州日报;2009年
;[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年
刘阳;[N];驻马店日报;201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贺俊;[N];光明日报;2012年
贺俊;[N];内蒙古日报(汉);2012年
毛磊;[N];人民日报;2007年
;[N];人民日报;2010年
傅旭;[N];人民日报;2011年
上海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N];四川日报;2011年
关丽琼;[N];新疆日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建军;[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王瑜;[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翠霞;[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徐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吴秀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张俊荔;[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陈新;[D];沈阳师范大学;2010年
杨雪;[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张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李相彦;[D];吉林大学;2010年
郑世堃;[D];清华大学;2004年
刘丽敏;[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杂谈)关于中医问题的回答_中医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01,175贴子:
(杂谈)关于中医问题的回答收藏
听说你点名让我回答问题,我来了。把你的问题亮出来吧。不过呢,我来不是要说服你,因为我说服不了你,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我是怎么都说服不了你的。所以,我们不妨找点观众,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各自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看看,到底谁的观点能够有更多的人认可。其它的吧友,如果有相关中医问题想回答的,我也可以回答下。尤其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疑惑的 。当然,我的回答不一定就是对的,也不一定就是你心中想要的答案,每个人对中医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结果仅仅作为参考。但是因为这种问题,而封人家的号,我想就非君子所为了。
中医执业医师-金英杰医学各专业每月1元购,1元体验1580元金鹰直播课!中医执业医师历时11年潜心研发,金典考题,技能真题,医考通关必会5000金题.题题狂飙领跑医考!
找了半天原来是这个id!!!问吧,小朋友,你想问啥。
能否麻烦下吧主,把爱针灸解封下,纯属误会。希望吧主能辛苦下!
老兄已经解封。老兄喜欢钻牛角尖,拾话头。就像楼主提醒小吧一样,有时吧务无心针对人,既然自己心底坦荡就不要去拾话头,充能耐。我们的交流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去营造。
谢谢大吧,我以后一定注意用语规范,不能伤及无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关于中医的论文》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关于中医的论文
关于中医的论文
范文一:中医的优势--论文中
势--------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医的优势【摘要】通过比较中医与西医在医理的差异、治疗费用、治病的超前思想及功效来说明中医所具有的优势。【关键词】中医、优势中医是我国一大发明, 是原创性医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意义远大于我国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国汉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鲜族等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及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防病,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繁衍壮大,中医药独到的优势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一、中医与西医相比的医理优势:中医与西医在哲学思想、基础理论和医疗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中医是以综合演绎为主的东方科学,是在长期的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推演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医学,是只针对活人的医学,因而对于生命运动有着深刻的认识。西医则是以还原分析为主的西方科学,是以动物和死人解剖为基础的实验医学,因而对于异常复杂、联系广泛而又处于不断变化的生命的认识,往往陷入机械论的泥坑。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西医注重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是结构而不是功能,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是各个内脏的作用而不是其间的联系。二、中医治未病思想超前意识:早在《黄帝内经》时中医便提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它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有以下几个主张,第一便是摄生防病。《黄帝内经》说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强调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第二是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中医这种首先通过调理人之身心状态,摄足五味,劳逸适度,其次才是运用药物、针刺等疗法,调理脏腑、经络、气血的方法,其真知卓见可见一斑。三、 中医的养生、保健功能:中医非药物疗法种类很多,如砭、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点穴、蜡疗等等,它们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古老的医疗学,是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医疗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漫长的中华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非药物疗法依然占据着中华医学的基础地位,发挥着它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它通过激发出人体经络之气和身体的自我恢复机制,来重新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的失衡状态,使脏腑的非正常生命功能重新调整到新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通经活络驱邪扶正的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 %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中医非药物治疗作用重大;今天朝鲜无论中医大夫还是西医大夫都必须会中医非药物疗法,而且对患者首先使用非药物疗法,基本解决了朝鲜人民的医疗保健问题;SARS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邓中光教授就用针刺方法治疗数例发热患者,很快痊愈。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非药物疗法在养生、保健、治病方面的重大意义。四、中医在治疗慢性病等一些疑难杂症的优势:当今世界,慢性病、老年病、疑难杂症在人类疾病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于这些多因素疾病,现代医学没有很好的办法,而防治这些疾病,正是中医的优势。首先,慢性病控制的关键在于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中医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统一的防治体系,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具备防治慢性病的优势。其次,中医具有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中医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诊疗模式,一方面真正实现了个体化诊疗,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干预、防止疾病传变,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和调的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目标。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复杂,不可能有一种药物或者一个方子对一类慢性疾病都有效果。例如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西药物有几十种,但几乎没有一种药物能治愈该病。与其对比,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处于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程阶段的症状体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资料,判定属于何证,从而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方组成,使患者痊愈的报道却有很多。可见,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可以提高慢性病的疗效。再次,利用整体观念与整体调节的防治手段来治疗。中医整体观念有三方面含义,一是[1]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气血灌注,将六腑、官窍、四肢百骸、筋、脉、肉、皮毛、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则相应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三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行为、群体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特别是社会的安定与动乱、进步与落后,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变化、富贵与贫困,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全面动态地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注重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天人相应,注重人体内部整体恒动及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生存状态,形成整体调节的治疗理论与实践。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等,对病因复杂、多脏腑罹患的慢性病,特别是在现代医学缺乏有效诊治模式的慢性病危险状态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五、中医的价格优势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另一优势是简便廉验。“简”是指中医能化繁为简,只需望闻问切即可确定病情,辨证论治,所谓“大道至简”;“便”是可以就地取材以及所施手法方便,所谓“天生万物,无一非药石”之谓;“廉”是中医治疗费用少,往往是现代医学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验”则是中医疗效好,几十年来中医治疗乙脑、流行性出血热、SARS、艾滋病就是明证。一妇女到广电门诊看病,施安丽大夫一看,就让她坐着别动,立即扎了几针,告诉她,是心脏病突发,已经保住命了,小门诊条件差,请她上大医院。某大医院一通严格而全面检查,告诉她没有心脏病。该患者打出租车回家的半路上心梗猝死。中医一看便知,何以现代医学那么高级的设备仪器检查不出?中医之简便廉验可见一斑。在贵阳调研,对于骨折,贵阳中医学院附院不必各种仪器设备,只需手法治疗,不过三二百元;而手术治疗,少则三两千元,还需卧床三个月。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癌症,少则三二十万;运城崔扣狮、邓州马宇振治疗癌症和白血病效果极佳,费用一般不过3万。傅彪同志换肝前,其医疗小组曾商天津中医药学院哈孝贤教授,哈老师说,不必手术,可以用中医治疗,三两万元即可。但最后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术,化了200万,也没解决问题,人还是走了。这些均说明中医简便廉验。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个案,但下面的这些数据和例子就足以说明这一事实。美国总统医疗顾问方励培先生说,中医介入医院治疗后,住院时间减少一半,费用减少一半。据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World Health Report》和官方汇率计算,2001年,占全球人口21.0%的中国消耗的卫生总费用占世界总额的2.1%,而占全球人口11.4%的西方七国集团消耗了世界卫生资源的77.0%。虽然中国人均卫生资源消耗量与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但我国人均寿命却与他们不相上下,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2]除此之外,2005年山西省运城市13个县市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统计结果的平均值显示,中医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是791元,而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是1839元,高出一倍还多。中医医院每人次的门诊费用是29元,而综合医院人均门诊费用是79元,高出50元。从2005年全国综合医院、中医类医院住院治疗情况看,综合医院治愈率53.5%,中医医院52.4%;好转率综合医院34.5%,中医医院38.6%;未愈率和死亡率中医医院都比综合医院低。而上述数字还是在我国中医医院普遍西医化、中医药与西医药收入之比为三比七的情况下得到的。纯正的中医院所费会更少,效果会更好。但是正由于中医简便廉验,现在养活不了自己,只好学习西医,引进各种仪器设备,借以掏患者的口袋,从而丧失了中医的这一优势并且在西医盛行的风气下,我们逐渐的抛弃了中医,虽然我们仍有很多中医学院,可是教授的方法完全是西式的教育,这与中医强调实践主张“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相悖,致使培养出来的“中医”不中不西,造成中医精英的匮乏。因此,我们因该大力发扬我们自己的中医,增强民族自豪感,辩证的接受外来文化,坚持自己的文化,同化外来文化,而不是异化自己。因为唯有如此我们的中医才会得到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仲海亮,贾谦.朝鲜医疗卫生体系考察报告[J].中医药信息[2]贾谦《中医的优势与特色》[3]百度百科[4]曹洪欣、王 乐、 蔡秋杰及张华敏《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优势与实践》[4]原文地址:
范文二:论中医论文标题的英译第7卷第4期2001年4月湖南中医药导报HunanGuidingJournalofTCMPVol.7No.4April.2001论中医论文标题的英译EnglishTranslationofTCMArticleTitles肖 平 彭爱和(湖南中医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7)摘要: 中医论文标题翻译应从标题的结构入手,进行词汇顺序调整、词性转换及增减处理,使标题凝练、醒目。关键词 中医论文标题;英文翻译Abstract: ThisarticleisabouttheEnglishtranslationofthetitlesofTCMarticles.ItpointsoutEnglishtransla2tionshouldstartwithstructureanalysisandsomemethods,suchaswordorderadjusting,partofspeechchangingandwordaddingandomitting,canbeusedsoastomakethetitlesconciseandeye-catching.Keywords: TCMEnglishtranslation[中图分类号]H315.9]A [文章编号]1)04-0197-03中医论文标题和摘要译成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原译:AnExperimentalStudyon交流,andPathologyofAngryEmotion。从文章的求。貌似简单的论文标题,内容和标题的结构分析,该标题都应看成是两个方论文的精髓,是文章的,,面的联合,而原译者却把它译成了以“实验研究”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显然没有准确表达题意和文章结构复杂,,进行词汇顺主题。建议按联合词组型标题改译为:Physiology序调整、,使标题凝练、醒目。andPathologyofAngryEmotionandItsExperimental1 词序调整Studies。一般来说,汉语单一的联合词组型标题可英译例2:影响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因素(云南中医为:AandB;偏正词组型标题可译为:中心词+介词学院学报,1996.4),原译:TheInfluenceFactorsinAd2短语。例如:医学与社会 MedicineandS中医justingTwo-WayoftheChineseMateriamidica。就其内科发展趋势 DevelopmentTrendofTCMInternal结构看,该标题是一个以“因素”为中心词的偏正结Medicine。但是,在实践中,一个标题往往不只是简构。原译者未能把握住这一结构,从而出现了词序单地由一种关系组成。例如: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上的错误。因此该标题应改译为:FactorsAffecting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该标题从整体上看,是一个Two-WayAdjustingofTraditionalChineseDrugs。(2)忽视了英、以“进展”为正的偏正结构。但在“偏”的部分中,又汉两种语言中定语顺序的不同,出现了主谓、动宾、联合、偏正等多种关系的修饰成从而导致词序错误。分。英译时,如何正确地安排这些汉语的修饰成分,例1: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上海中医药,是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修饰1992.10),原译:TCMTreatmentofDegenerationofHep2成分在中心词后按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aticLenticularnucleus。原译没有注意英语表类属的因此,可译为:形容词修饰名词时通常要放在描述性形容词之后,AdvancesinClinicalandExperimentalStudyof与汉语正好相反。因此,英译时应将“Hepatic”和TreatingChronicGastritisbyAcupunctureandMoxibus2“Lenticular”交换一下位置,这样才符合英语的表达tion习惯。这和“中国传统医学”应译为“TraditionalChi2然而,在实践应用中,词序错误的现象却随处可neseMedicine”是一样的道理。见。分析其原因,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例2:对发热和缓解发热的利与弊的认识(医学(1)对中文标题结构把握不准,因而出现次序排与哲学,1992.5),原译:KnowledgeofAdvantagesand列问题。DisadvantagesofFeverandRemissionFever。原译中把例1:怒志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山东中医学“缓解发热”按汉语的顺序直译成“RemissionFever”,?197?Vol.7No.4April.2001肖平,彭爱和1论中医论文标题的英译第7卷第4期2001年4月忽视了动宾关系的英译习惯。英语中一些表动作意例3:论个体差异对针灸效应的影响(福建中医义的名词或由动词派生出来的名词,除了用介词短学院学报,95.2);原译:InfluenceofIndividualDiffer2语带出其逻辑宾语以外,还可用其逻辑宾语前置直encetoAcupunctureEffect。以上三例划线部分的介词都属于选用不当,其接修饰该表动作意义的名词来表达汉语中的动宾关原因是译者对英语介词的搭配关系不够熟练。根据系。因此,例中的“缓解发热”应译成“FeverRemis2sion”这和“一个可能控制爱滋病的方法”要译成“A搭配关系和习惯用法,例1中的“with”应改换为“by”,with与by在英语中都有“用”的意思,但又有PossibleMethodofAidsControl”也是一样的。(具体之物),区别,一般说来,with指用某种“工具”2 词性转换英汉两种语言有这么一个基本差别:英语里名而by指用某种“手段或方法”。例2中的“of”应改为“in”;例3中的“to”应改为“on”。这样才符合英语的词用得多,介词用得多,动词用得少;汉语里则恰恰表达习惯。以下是汉语偏正结构型论文标题英译时相反,是名词用得少,介词用得少,动词用得多。这常用的几种搭配。种差异,同时反映在标题文字中。因此,在标题英译如:……的研究   Studyof/on……中,恰当运用词汇转换,选取恰当的名词或介词来替……的试验   Test/Experimenton……代汉语中的动词,是处理好这种差异的有效手段。……的进展   Advances/Progressin……例1:急性会厌炎的诊治探讨……的报告   on……andofAcuteEpiglottitisof/on……例2:控制抗生素耐药菌感染的新途径into/on……NewApproachesoftheofInfectionsCausedDiscussionon/about……byAntibiotic-ResistantBacteriaTreatmentfor/of……以上两例中划线部分汉语为动词,词汇增减标题应有一个突出的重心,翻译时要抓住实质,词。这种转换,切忌生搬硬套,犯中文常见的“假、大、空”的弊病。时用得非常普遍,有的作者出于谦虚,常用一些与内容无关的“空话”。题。如“浅谈”“、初探”、“试论”等;有的作者为使自己的例:(医论文显得有气派,增加点学术性和理论性的色彩,常学与哲学,1992.5),原译:FromMedicalChemical用某些“大话”来装饰,如“论……”“……之研究”等;ThoughtandUseinMedicalHistory。从整体上看该例象这样一些“空话”、“大话”,如果一律照样英译,往是由汉语动词“形成”和“作用”而组成的一个联合词往会喧宾夺主,从而挤掉甚至取代标题的真实重心。组型标题,只不过前后并列的又是以这两个词为中为避免造成这种弊病,英译时可采用以下三种办法:心词的偏正词组。原译生硬地把它译成英语的动(1) 省译法宾、动状结构,显然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英译例1:浅谈妇科血证的诊断与治疗(云南中医学时,应考虑将汉语的动词转换成恰当的名词译出。院学报,1993.1),原译:DiscussiononDiagnosisand故该标题可译为:FormationofMedicalChemistryTreatmentofHemorrhagicDiseasesinGynecologyThoughtandItsFunctionsinMedicalHistory。例2:脉诊断临床意义的探讨(福建中医学院学但不是所有的汉语动词都非得这样译成英语的报,1995.3),原译:DiscussiononClinicalSignificanceof名词。有时为了保留或强调汉语动词的意义,也可PulseDiagnosis。用英语动名词来表示。例如“:中药治疗男性免疫性以上两文分别着重介绍的是妇科血证的诊断与不育31例”,译成“Treating31CasesofMaleImmune治疗和脉诊断的临床意义,故“浅谈”“、探讨”可以不InfertilitywithChineseDrugs”,比“Treatmentof31Cases予译出,可直接译为ofMaleImmuneInfertilitywithChineseDrugs”的译文更DiagnosisandTreatmentof……为简练。ClinicalSignificanceof……此外,介词的误用在标题英译中也比较多。例这样使标题更为重心突出,简短醒目。此外,为1:针灸减肥32例 (浙江中医杂志,2001,3),原译:了简化标题,英译时一些限定词(如冠词、代词等)常Treating32CasesofObesityAcupuncture可省译。例2: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北京中医例1:三个统一:21世纪中医学发展取向的思考药大学学报,1997.3);原译:AdvanceofTCMstudie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5),原译ThreeU2onLatentNephritis?198?第7卷第4期2001年4月湖南中医药导报HunanGuidingJournalofTCMPVol.7No.4April.2001nities-MyOpinionsontheDevelopmentofTCMin21stCentury。例2:脉的搏动状态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97.5),原译:DiscussiononPulsatileStatesofthePulse。如果将上述标题中划线部分的冠词或代词省去,标题就显得更为简练些了。(2)改译法对于某些标题不能光按标题本身结构及字面意思英译,必要时还应根据文章的内容改译为意义更为贴切的标题,以便具体而确切地反映出文章的真实主题。例1:复方炎得平胶囊的稳定性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原译:StabilityStudyonCompoundYandepingCapsule。例2:补阳胶囊质量初步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5.4),原译:QualityStudyonBuyangJiaonang。原译者根据中文标题本身的结构及字面上的意思,按偏正结构英译过来,其实,这两篇文章主要是分别介绍这两种药物及其稳定性和质量。因此按联合词组型标题改译为:例1:CompoundY例2:Buyang(3)加译法由于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形成了它一系列独特的专业术语。英译时应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如果一味直译,可能会使英语读者迷惑不解。必要时可适当增词加译。例1:“三因制宜”实质探析(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6.1),原译:AnalysisonEssenceofTreatmentac2cordingtoClimate,LocalityandIndividual。中国医师也许都知道“三因制宜”的意思,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就不一定十分了解了。因此,该标题可加译为:AnalysisonEssenceofTreatmentaccordingtothreefac2tors-Climate,LocalityandIndividual。例2:益康灵对动物血脂的影响和毒性(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2),原译:ToxicityandEffectofCompoundTabletofChineseDrugs,HelpfulHealth,onBloodFatofAnimals。原译者意图将益康灵译出来加在后面,但表达有误,。其实该标题采用ToxicityandEffectofYComDrugs)onBlood,除了透彻地理解原,领悟其妙处外,还应比较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习惯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翻译的中医论文标题才能准确且具可读性。[编辑:刘绪银 收稿日期 ]?199?阅读详情:
范文三:中医学论文中医学论文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形式之一, 由于中国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以, 中医学的形式必然表现出哲学的基本原理。就自在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自为的中医学形式的关系所作的研究, 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文化上的基本意义。所以 ,中医学在内容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应当说, 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的人、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因此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的人, 就应在对《周易》、《道德经》和《内经》的研究上下功夫, 舍此并无其它。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 就是上述研究方式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在形而中的统一, 那么, 中医学本身在形而中的形式中其具体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及其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 这将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要内容之一。但是, 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 所以, 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 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 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 因此, 应当认为这些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学反思的结果, 因为任何文化形式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体的自在性, 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来文化所可能进行的解释。西方当代的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表明, 因为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所限定, 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确立了临床治疗原则,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医治疗学。中医历来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子,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精辟的论述,突出了“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从而阐述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其同疾病做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经历代医家的总结补充、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它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医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先哲们对疾病和自然的认识。不仅包括着丰富的药理、病理知识,还包含着哲学中阴阳五行。中医学汲取天人合一说,把人体放到自然界中去研究,认为人与自然界不仅同源同理,而且其形象、内涵、变化相互对应,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说,既是古代医家的世界观,即视天、地、人为一体,统一于一气,具有共同的规律。又是方法论,即把人体的生理、病理置于世界万物的总体联系中加以考察和认识,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总原则——整体观。 但是中医的现状却和她光辉灿烂的历史不成正比。中医在国民心中认同率低,科学的体系发展落后。中医发展任重而道远。首先应该从人才培养入手。强化中医经典课的学习及临床思维的培养,突出经典理论课在理论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中医经典课的学习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大经典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重视临床,以跟师临床实践作为主干课程。基础与临床同步教学,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又得到了亲身实践,更好的掌握中医学知识。其次要完善中医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医的改进。中医的基石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比较抽象、难懂。随着几千年的变迁,某些术语已缺乏明确的外延与内涵,气血、阴阳、五行等亦是模糊而难以验证的。若生搬硬套,则不易领悟其精髓。同时,中医也是一门经验性较强的学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诊断时应注意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病理,创立新的中医辨证标准。中药由汤剂、成药两大类组成。汤剂善加减,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国家应该给予中医足够的重视。无论在中医学教育还是发展上,国家应该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由于现在中医现状的不乐观,中医类院校和医院发展并不理想,如果没有资金投入,很难得到大的发展。而且中医的发展会对中国国际形象进行提升,毕竟中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而且中医在相关疾病的研究也会给中国带来丰厚的收益。在国内积极发展中医的同时还要促进中医在国际的认同度,在国外建立中医类医疗场所,使得外国人也能领会到中医的奇妙和疗效。融合中西医学习随着西方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医学。现在从临床上看,单纯的中医治疗已经不太多了,大部分的中医病房住院患者都是中西医并用。这种临床上的实际反馈到学校教育上,必然是中医类学生中西医两套理论都要学。中西医都是临床治疗手段,都应该掌握。但由于学制的限制,学生很难既学好中医又学好西医。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学校教育着手,重点是探讨中西医教育内容融合的方式。西医重基础,中医重临床。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从而掌握要领,药到病除。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现代的中医人才培养应该要符合某些时代特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水准。毋容置疑,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中医人才,中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渊博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基本功。在设计办学思路上,必须朝综合型方向发展。中医事业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就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主要责任将历史地落在各中医院校的肩上,只有把握好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才能让中医走向更深广的医疗保健领域,为人类的健康服务。43A12426
旦增德旦阅读详情:
范文四:中兽医论文黄芪临床研究新进展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黄芪以豆科植物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的干燥根为正品,另外还有梭果黄芪、多花黄芪、东俄罗斯黄芪、及金翼黄芪等。中医将其列为补气之要药,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是中医方剂中应用最广泛的中药之一。近年的研究表明,黄芪含有多种药理有效成分,主要有多糖、黄酮、皂甙、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癌,抗衰老等多种功效。目前黄芪的药理、临床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用植物研究的热门邻域,研究的主要进展有:一、黄芪的主要药理作用:1、对肌体免疫功能的调节:白介素-2(IL-2)能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杀伤性,并可直接调节对肌体有重要免疫功能的T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增生。研究表明,黄芪能防治因辐射造成的外因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减少,促使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增生,并能预防腹腔巨噬细胞因照射而致的吞噬功能下降。2 造血系统的影响:黄芪可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值低下的大鼠恢复到正常水平。用环磷酰胺给动物注射,制成模型,用黄芪提取液后有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说明黄芪有促进骨髓造血机能,使骨髓生长旺盛的作用。3、
抑菌、抗病毒:黄芪具有增加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小鼠受BB1病毒鼻腔攻击后,黄芪组肺悬液干扰素平均滴度高于对照组感冒易患者服用黄芪后,可提高白细胞对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并与感冒次数的减少相平行。黄芪还可诱生人白细胞干扰素,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及NamaIwa细胞干扰素。可诱生小鼠γ干扰素并刺激人白细胞诱生干扰素。黄芪中的羟甲氧紫檀素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研究发现,黄芪对炭疽杆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A、B、C及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4、
增强性腺功能:黄芪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发育亦有良好的影响。黄芪可增强精子的活力,在体外人的精液中添加黄芪水煎液,可使精子活动率,精子运动速度,精子前向运动速度,精子头部摆动的频率等均有显著提高。这对于黄芪作为体外添加剂在辅助生育技术方面(如人工授精、体外授精等)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麻黄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①对心脏的作用: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②对血管的作用: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③对血压的影响: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其升压作用缓慢而持久。2 对平滑肌的影响 ①对支气管平滑肌的影响: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②对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影响:麻黄碱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可使排尿次数减少,足够量产生尿潴留,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
解热、抗病毒作用 麻黄碱对人能诱发出汗。麻黄碱对骨胳肌有抗疲劳作用,能促进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麻黄碱还有升高血糖、收缩脾脏、增加红细胞等作用,麻黄碱对胃肠道分泌通常表现抑制,还可使疲劳的骨胳肌紧张度显著且持久地升高。为拟肾上腺素药,兼具α与β受体兴奋作用,作用类似肾上腺素,但较温和。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兴奋中枢等作用。本品的升压作用较弱,但较持久,使血管收缩,但无后扩张作用。麻黄不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治理沙漠和防止沙化及草场退化的优选植物,具有显著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作用。三七药理研究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止血作用三七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美名,素有“止血之神药”、“止血金不换”之说,为伤科要药。三七的止血有效成分是三七素Dencichn,可溶于水,是一种特殊的氨基酸类物质,三七素的止血效应与剂量有关,能缩短凝血时间,使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加。它主要通过机体代谢、诱导血小板释放凝血物质而产生止血作用。三七止血宜生用,是因为三七素不稳定,经加热处理后易被破坏。2活血化瘀、抗血栓作用三七既有促进血凝的一面,又有使血块溶解的作用,具有“止血又活血”的双向调节功能。。关于三七中的活血成分,目前已证明,这主要以Rg1为代表的三醇型皂苷(PTS)的作用。PNS对家兔、大白鼠实验性血栓形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静脉注射可以明显抑制凝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动物血小板数目的下降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增加。PNS可明显降低冠心患者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亦可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PNS可以升高血浆蛋白C活性,而蛋白C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纤维素依赖性蛋白质,在人体内被激活后,具有抗凝活性和促纤溶活性。可见三七止血(促凝)和活血化瘀(抗凝)双向调节功效是其所含多种活性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3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研究三七总皂苷对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三七总皂苷可以增高脑出血后Bcl-2(抑凋亡基因)蛋白的表达,有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使全脑或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水肿明显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流量显著增加。另有试验证明三七总皂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HSPT0(一种脑缺血相关蛋白)和下调转铁蛋白,并保护血脑屏障。三七三醇皂苷对脑梗死大鼠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改善和促进作用,三七三醇皂苷作为一种脑保护剂在缺血性脑损伤治疗中早期使用和后期持续使用能够上调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从而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三七总皂苷还能明显延缓缺血组织三磷酸腺苷ATP的分解,改善能量代谢,增加组织血流供应,从而保护脑组织脑,缺血后持续应用三七有积极意义。三七对脑缺血后的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止血、活血化瘀、镇静、镇痛、消炎等作用都是三七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基础。荷叶药理研究荷叶味苦辛微涩、性凉,归心、肝、脾经荷叶的药性,荷叶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莲的叶片。其化学成分主要有荷叶碱、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酸、草酸、琥珀酸及其它抗有丝分裂作用的碱性成分。药理研究发现,荷叶具有解热、抑菌、解痉作用。 经过炮制后的荷叶味苦涩、微咸,性辛凉,具有清暑利湿、升阳发散、祛瘀止血等作用,对多种病症均有一定疗效。清香升散;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水肿,食少腹胀,泻痢,白带,脱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损伤瘀血。中国自古以来就把荷叶奉为瘦身的良药。因为荷花的根,(藕)和叶有单纯利尿、通便的作用。蝉蜕研究进展1 抗惊厥
蝉蜕流浸膏,蝉蜕煎剂对注射破伤风毒素小鼠的死亡时间有推退的效果。蝉蜕散及五虎追风散(蝉蜕、明天麻、南星、朱砂、僵蚕、全蝎)煎剂能对抗小白鼠因士的宁,可卡因及烟硷引起的惊厥死亡。部分消除烟硷引起的肌肉震颤,对由破伤风毒素引起的家兔破伤风,不论在与破伤风毒素注射同时给予,还是在全身性破伤风症状发作后给予,均能使发病动物的存活时间延长。五虎追风散尚能寻抗卡地阿佐引起的惊厥死亡。2、镇静作用
蝉蜕与五虎追风散均能撺制小白鼠的自由活动,与环己巴比妥纳有协同作用;并能引起家兔活动减少,安静,横纹肌紧张度降低,翻正反射迟钝等全身反应。3、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对肾上腺素能受体和乙酰胆硷降压反应则无影响,蝉蜕醇浸液可能具有阻滞心肌p一受体的作用,给兔耳静脉注射蝉蜕醇浸液60一250毫克/公斤剂量,能防止静注垂体后叶素2单位/公斤,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心电图攻变(TV一5及s—T段抬高),但对心率及Q—T间期影响不显著。阅读详情:
范文五:中医药论文调查报告首页中西联合用药作者:杜云摘抄:中西药联用可使临床疗效增强,尤其是对一些疑难重症的治疗,有时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如果中西药配伍不当、剂量不适或用法不妥等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导致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中药中毒后,运用西药解救,见效快、副作用小,有效减轻病人痛苦。自晚清著名的中西医汇通学家张锡纯创立石膏阿斯匹林汤;张山雷创外科用的〔樟丹油膏铅丹(Pb3O4)、氧化锌(ZnO)、樟冰、凡士林〕开始,中西药联合运用已近百年。时至今日,随着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大医学体系在我国的确立,中西药联用已习以为常,临床报道极为普遍,各类中西药联合组方在制剂亦日渐增多。究其原因,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安全,与西药合用可以增强疗效;有些病人求愈心切,看过中医,又看西医;有的医师求稳,用药是多多益善,中西医双保险。这些都是目前中西药合用的主要因素。中西药联用可使临床疗效增强,尤其是对一些疑难重症的治疗,有时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肿瘤病人在化疗同时服用中药能减轻毒副反应,肾脏病患者在用激素治疗的期间配用中药,可减少激素的用量,减低毒副反应等。然而,如果中西药配伍不当、剂量不适或用法不妥等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导致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中西药合理联用的方法,对医药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关键词:中草药;西药;中西联合用药;中西联合用药的的药效;1. 中草药的有关介绍1.1百科名片。中草药中草药(英文名:Chinese Traditonal drug):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中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现在中国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天然药物这门课,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称的中草药1.2词语介绍。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中国大约有12000种,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在中草药中药资源上我们占据垄断优势。古代先贤对中草药和中医药学的深入探索、研究和总结,使得中草药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与应用。1.3历史渊源。中草药是各种中草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1.4医学应用. 中药应用理论比较独特。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性的寒、热、温、凉。五味指药物的辛、酸、甘、苦、咸。中草药的气、味不同,其疗效也各异。中草药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有用药物加水煎熟后去渣留汁而成的汤剂,有研磨成粉末状的粉剂,还有丸剂、膏剂、酒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中草药中有许多名药,植物药以人参、灵芝、何首乌、枸杞最为著名。动物药以牛黄、熊胆、蛇毒、鹿茸等最为珍贵。矿物药以朱砂、赭石、滑石、芒硝等为最为常用。[western medicine] 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3中西联合正确用药的好处3.1辨病辩证,相辅相成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临床上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常可达到标本兼顾、相辅相成的作用。如临床研究提示,肾阳虚的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免疫功能低下,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加服壮阳补肾中药(如淫羊藿、巴戟天、附子等)补肾固本止咳;西医辨病属胆道感染,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者,用抗生素的同时,加中药疏肝解郁,清化湿热之品,如柴胡、枳实、虎杖、龙胆、茵陈等,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因为柴胡等中药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西药更好地发挥抗菌消炎作用。3.2协同增效抗炎和抗变态反应方面,中西药合理联用,有协同增效作用。如香连丸与四环素、痢特灵等联用,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麻黄与青霉素联用,治疗细菌性肺炎,有协同作用。木防己汤、四逆汤与强心药地高辛等联用,可以提高疗效和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自觉症状。金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达美康与黄芪、地骨皮、知母、玄参、鬼箭羽、葛根等联用,能增强降糖效果,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癌症病人化疗、放疗的同时,结合扶正解毒抗癌的中药,可防止癌肿的扩散,提高生活质量。甘草中的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抑制氢化考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在血中的浓度升高,所以甘草与氢化考的松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连解毒汤、大柴胡汤与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剂联用,可增强疗效;洋金花与氯丙嗪,杜冷丁制成麻醉注射液,用于手术麻醉不但安全可靠,而且术后镇痛时间长。3.3降低不良反应西药的成分明确而作用单一,临床应用虽然疗效明显,但药物毒副作用较大,配合中药有时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如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都有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引起呕吐、白细胞减少等毒副作用,而海螵蛸含大量硫酸钙,白及含白及胶质等成分,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消肿生肌的作用;女贞子、石韦、补骨脂、山茱萸等有升高白血球作用。因此,配伍这些中药能够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再如十全大补汤、复方阿胶浆等可治疗结核病人因服用利福平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逍遥散有保肝作用,与西药抗痨药联用,能减轻西药抗痨药对肝赃中药益气养阴清热之品可治疗甲亢病人因服用他巴唑而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小柴胡汤、人参汤可减轻丝裂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骨碎补有性温、味苦的特点,主治肾虚,耳鸣;注射链霉素的同时内服骨碎补煎剂可以减轻或消除链霉素对第8对脑神经(前庭神经)的毒性作用。健脾益肾药(如黄芪、白术)与化疗药物合用,可降低化疗药的不良反应。3.4减少药量,缩短疗程强的松、环磷酰胺等西药治疗免疫性疾病(如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长期应用毒性较大,加用雷公藤等,可减少西药的用量,缩短疗程;桂枝汤类,人参类方剂与皮质激素类药联用,可减少用量和副作用;小青龙汤、干姜汤、柴朴汤等与抗组胺药联用,可减少西药的用量和嗜睡,口渴等副作用;桂枝柴胡汤具有抗癫痫作用的中药复方与西药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副作用。4不合理联合4.1用药中药能增加西药的毒副作用。如杏仁、桃仁、白果等含氰苷的中药可加重麻醉、镇静止咳药如硫喷妥钠、可待因等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使副作用增加,严重的可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又如麻黄,含钙离子的矿物药石膏、海螵蛸等能兴奋心肌而加快心率,增加心脏对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而增强后者对心脏的毒性。加重或诱发并发症,诱发药源性疾病及变态反应。鹿茸、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成分,与刺激胃黏膜的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的衍生物合用,可诱发消化道溃疡;板兰根、穿心莲及鱼腥草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与青霉素G配伍使用会增加过敏的危险。改变体内某些介质成分含量或环境也能增加毒副作用。某些中药能促进单胺类神经介质的释放,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使毒副作用增强,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危象。如麻黄、中药酒剂与痢特灵、优降糖、灭滴灵等;含钾离子高的中药如扁蓄、金钱草、丝瓜络等与留利尿药安体舒通、氨苯蝶啶等合用可引起高血钾症;含有机酸类中药山楂、乌梅、五味子等能酸化体内环境,与磺胺类药物合用降低其溶解度而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联用可增加后者在肾脏的重吸收而加重对肾脏的毒性。4.2降低药物疗效麻黄、延胡索、槟榔、黄连、黄柏、川乌、附子等含生物碱的中药,与酶制剂(淀粉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等)联用可产生沉淀,降低酶的活性,使疗效降低或失去治疗作用。对抗中枢抑制作用,与降压灵、复方降压片、利血平等降压药配伍,或与镇静催眠药氯丙嗪、非那根、巴比妥等配伍,可降低西药疗效。缬草、延胡索所含的生物碱能抑制中枢兴奋,与中枢兴奋药如咖啡因、苯丙胺等西药同用,可使药效降低。地榆、重楼、白芍、锁阳、五倍子、石榴皮、诃子等含大量鞣质,与淀粉酶、胃蛋白酶等酶类的药同用,可形成络合物沉淀,从而降低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鞣质类中药与硫酸亚铁等重金属制剂、生物碱类西药、强心苷、氨基比林、维生素C、蛋白质(如明胶)等西药同服,在胃内能形成难溶性的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效价。保和丸、山楂丸等,不能与抗生素合用,因为这些中药或中成药中含有丰富的消化酶及酵母菌,而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并可使酶活性下降。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与氨茶碱、胃舒平、小苏打、氢氧化铝等碱性西药同服,可发生中和反应,从而降低疗效。红霉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力强,PH<4时几乎无效,所以一般制成肠溶片或伴服小苏打,以避免被胃酸破坏、若同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同服,有可能接触酸性物质,使其失去作用。含重金属离子的中药与东莨菪碱、阿托品等合用易产生沉淀或变色,影响西药的疗效。人参、黄芩、龙胆草、远志等,不宜与西药维生素 C、烟酸、谷氨酸等合用。因为同服后中药的有效成分被分解,从而降低疗效。4.3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麻黄等含生物碱的中药与士的宁、阿托品、麻黄素等配伍,对加重毒副反应,引起中毒。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是交感神经兴奋剂,有升高血压的作用;麻黄、颠茄、洋金花等兴奋心肌的中药,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药配伍,可导致心律加快,增加强心药对心脏的毒性;麻黄、枳实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与肾上腺素同用,可增加后者的毒副作用;异烟肼有兴奋中枢的副作用,麻黄碱也能兴奋中枢,两药同用可使不良反应增加。含鞣质类中药与四环素、利福平、磺胺类四药联用,可影响西药代谢速度,增加在肾脏的重吸收,从而损害肝脏,有可能发生中毒性肝病。蟾蜍、毛地黄等含强心苷类成分的中药;同洋地黄等强心苷类西药联合应用,能加重心脏中毒症状,引起心跳停搏;雷公藤与氯霉素同用,两者都能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粒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黄芩中的黄芩苷与氢氧化铝同用,可形成络合物而不易被吸收;桃仁、杏仁、银杏等含氰苷成分的中药,同麻醉、镇静止咳等西药联用,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甚至死于呼吸衰竭;山楂、乌梅、山茱萸、五味子等均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服后能酸化尿液,使磺胺类药物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尿血;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能酸化尿液,增加吹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等西药在肾脏的重吸收,加重对肾脏的损害。中药酒剂与巴比妥、苯妥英钠等同服,可使这些药物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疗效下降。参考文献常章富.2007年度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包贵莲.浅谈中药毒剧品种临床应用应遵循的几项原则[J].中国药房,):1437.
聂继红.中药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472.阅读详情:
范文六:中医药论文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主要是依赖中医药为健康保障。据科技部信息中心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4亿7000万人民的医疗保健用药主要是中医药。据统计,当时全国有中医药人员29万,而西医药人员不足9万。而2004年统计,全国有西医药人员350多万,而中医药人员依然是29万。五十多年中医药人员没有增加,而且现在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远比不上以往。以往我国能派出一些名老中医为巴基斯坦、印度、印尼、越南等国家的元首医治疾病,不少人还获得了元首勋章和荣誉国民等称誉,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而现在我国恐怕很难再派出具有这样功底的老中医了。我的家乡在湖南澧县盐井乡,1958年公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五六十人,其中西医药人员不足十人,其余全部是中医药人员。公社以下各个大队都设有卫生所,人员5~7人,全部是中医药人员。有中药房和专门从事中药饮片加工和配药的老药工。群众看病一般先看中医,三剂药就一元多钱。而今公社已改为乡,乡卫生院不足十人,其中中医生就1人,其余全部是西医药人员。中西药房共处一室,中医主要开中成药,中药柜成了一个摆设。那些祖上连续三四代都是老中医的后代,几乎没有人接中医中药师的班,从医者基本上也都在西医药行业,因为其待遇远远高出中医药人员。乡以下无医疗机构,群众有病很难在乡卫生院治好,一般都到县人民医院去治疗,其经济和心理负担都很大。这种情况在全国来讲还是好的,在一些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有的连乡卫生院都没有,有的乡卫生院也就是1~4人,而且完全没有中医,都是一些学西医的中专生在“当家”。中医药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使用的基础,以往一般得病首先是看中医吃中药,在服用中药不好时才改看西医,而今由于在城乡都是西医药主政,人民群众有病只能是使用西药,由此产生抗药性和不良反应屡屡发生,甚至造成聋哑等终身残疾,这些现象全国很普遍。比如青霉素,建国初期一次用量是5~20万单位,而今要80~120万单位,如此大剂量的使用,肯定会对身体和下一代产生不良后果。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医西药迅速发展,而传统的中医中药却逐渐萎缩了。现在数百里内也找不出一个名老中医。此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就会消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常比喻“中医是枪,中药是子弹。”只有枪和子弹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医中药才能发挥作用。中医人员的减少以及县以下医疗单位中医机构和人员的严重不足,使我国农村以传统中医药治病的基础大为削弱。医学 教 育网搜集整理中药的质量低下,农民不愿种药、不适时采摘药材以及中药供应品种的减少和紧缺,造成中医利用中药治病的效果大大降低。我从1958年开始从事中医中药工作,至今已是48年,从我的亲身经历和实际感受,我认为,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和西医西药比,中医中药仍然具有很多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中医治病是以人为本,讲阴阳五行,辨证施治,中药讲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寒热温平,中医是以中药的偏性来调整人身体得病的偏性,使人体从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比西医依靠仪器检查、直观的用药、治标不治本要高明得多。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少流派,并且各有独特之处,名医辈出,对利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要坚持以继承为主,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发展。二、使用中医药治病要比采用西医西药治病便宜,减轻国家和病人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推广和落实全民健康保健制度全国各地都产有不少中草药,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比如感冒初起,用生姜、葱白、红糖煎水服后盖上被子蒙头睡,出一身汗就可以治好。中医治感冒就分风寒和风热两大类,然后进行辨证施治下处方,不同于西医讲病毒变化而选用不同的抗病菌、抗病毒的药品,中医一般三剂中药就可以把感冒治好,在农村也就几元钱,而西医又打针、又输液、又吃药,输液中加入头孢类等抗生素和维生素C或B1等,一瓶就是40~50元,按一天3瓶、3天一疗程算,要花400~450元,而且输液又麻烦、费时费工,还有交叉感染等问题,不小心还可能染上其他疾病,小病变成大病,甚至是致命的病。因此,从整体上来讲,使用中药比西药要安全。三、中医中药能治疗一些采用西医西药无法治疗的疑难病症利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发展前景。另外,现在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增加,老年人保健就成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利用中医中药治疗和预防老年病也具有广阔的前景。老年人离退休后在家,有时间看中医,有时间煎药,重视中医中药治疗和预防老年病,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阅读详情:
范文七:中医学论文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
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时,又在原有基础上赋予其许多新的内涵,使其内容更充实、丰富。其中较明显的是不是在于如何区分事物的属阴属阳,而是在于分析对立事物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诸如阴阳互根、相生相长等理论。以下就此作一分析:(1)强调阴阳属性:中医学里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不是所谓的“一分为二”,而是具有非常严格的、特定含义的属性。如以自然而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雄(男)为阳、雌(女)为阴,等等。以人体而言,器质属阴、功能属阳,机能阴滞属阴、机能亢奋属阳,等等。以药物而言,性质温热者属阳、性质寒凉属阴,作用升提者属阳、作用下降者属阴,起兴奋作用者属阳、起抑制作用者属阴,等等。这些阴阳的划分是有明显的属性区别的,是决不可以随便调换的。有人认为这是阴阳学说的局限性,实际上这是该学说的优势之一。因为对立统一的事物双方并不是对等的,往往有其属性的差别,而这种属性的差别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是非常适合的。(2)突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医学里对阴阳的认识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阴阳看作是机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动态的、立体的、灵活的。阴阳的属性固然是有其严格性的,但在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而这一思想的体现最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图中充分体现了在阴中包含了阳,而在阳中也包含了阴。(3)展示阴阳的层次:中医学里对阴阳学说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其概念有时很广,有时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运用阴阳学说。如脏腑学说中用阴阳进行分析,脏属阳,但背为阳,心为阳中之阳,背为阳,肺为阳中之阴。而心又有心阴、心阳之分。可见(4)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阳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内经》中提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提出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即所谓的“阴阳互根”。如人的形体属阴,功能活动属阳,二者缺一不可。(5)阴阳之间相互影响: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双方是无时不在相互影响的,不断地此消彼长,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如这一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一动态平衡。阴阳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影响的关系,突出了古人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对形神统一、组织与功能统一、脏腑经络统一、人体内外统一等有精辟的见解。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被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一个整体中,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过程中,这些关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这些关系对于中医的诊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用以说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事物,其所影响和被影响的事物可以用四个方面来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与“我”共同构成了五种关系,从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这样,五种关系可以构成一个“稳态结构”。其相互关系示意如下:木相生水
土在医学领域里,广泛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关系,如脾胃输布津液至肺,且肺阴有赖于胃阴以补充,即称之为“土生金”。并把脾胃称为“母”,肺称为“子”,二者即为“母子”关系。同时,运用五行学说还可以分析疾病过程的传变及某一脏腑病变对其它脏腑的影响。如因肝气过旺,可以横逆而犯脾胃,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称之为“木克土”。在诊断时,五行学说又往往用来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黄,为其本色,但如出现面色发灰黑,则为肾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较重。在治疗时,又往往用五行学说作为指导。如有“补土生金”、“扶土抑木”、“泻南补北(补肾清心)”。三、探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当然,我们研究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也要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认真肯定其中的精华,特别是重视其中某些现代哲学所忽视的内容,从而对发展现代哲学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真理。1、阴阳学说的局限性:阴阳学说主要用以分析对立统一的二个方面的关系,但有时把不一定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也用阴阳来分析,如古人所说的日为阳、月为阴,从其阴阳属性来说,确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阴阳的关系套用在日月的关系上,就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又如有些矛盾双方用阴阳的观点难以说明,例如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和邪气是一对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为阴或阳。所以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所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时也不够恰当。2、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五行学说是把各种事物的关系都列为五要素,虽然这可以认为是构成了一个稳态系统,但毕竟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医学领域里,各种因素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并不能都归纳为“五”,所以也出现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归纳的情况。同时,五要素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也并非是绝对的、固定的。实际在医学领域里,五行关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来的,应是在实际生理和临床上存在了某种关系,再以五行学说加以说明。如“肝木克土”是因为在临床上存在着肝气不舒而影响脾胃运化的现象,而通过疏肝解郁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这样才得出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关系。如果在生理或临床上得不到证实的,则很少单凭五行生克关系推断来确定一些相互的关系,至于少数人脱离了临床实际,机械地用阴阳五行的关系来推导,这实际上已背离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真谛,并不代表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身。。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占卜等领域中被运用,更使这一学说走上岐途。在中医学里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由于赋予了医学的科学内容,所以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当然,阴阳五行学说有时被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使得许多人,特别是未系统学习过中医的人,对其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提出,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思辩性理论,不是成熟的科学理论,但他们恰恰忘记了,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上,并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的,并不是坐在房间里单凭思辩推导的。所以我们在认识阴阳五行学说局限性时,不能片面夸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断地作出不科学的结论。四、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哲学思想的比较从前面所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中医学里作为基本说理工具的阴阳五行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尽管现代哲学是在古代哲学(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学的精华,但由于现代哲学体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学体系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现代哲学体系中,并没有充分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特别是由于西方对中医学更是陌生,所以也谈不上吸取中医学里的哲学思想,从而现代哲学有必要进一步吸取中医学里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从而使现代的哲学体系能更上一个档次,让中国的古代哲学发挥出更灿烂的光辉。另一方面,也应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科学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中有许多理论在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些初步的体现,要使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就应使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长处。综上所述,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探讨,应建立在密切联系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接触到其本质性的东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学性的内核。同时,也要认真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推动传统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发展,这样也必然促使中医理论有一个较大的飞跃。阅读详情:
范文八:中医学论文浅析中医护理学的产生学院:水建院专业:建工姓名:冉强学号:摘要:探讨中医护理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中医护理学内涵丰富,包含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独特的护理技能3个层面。中医护理学的外延广阔,在研究对象方面既涉及病人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生保健与防未病。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在学科任务方面既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与护理科研。在中医护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结构框架内就如何突出中医护理学特色与优势,实现学科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探讨了中医护理学内涵建设的3个目标。关键词:中医护理学
学科建设一、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医是中华文化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养护病人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护理,强调“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长久以来医护不分,医者同时也是护理者,从中医文献古籍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护理内容、方法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中医医院和培养中医人才的学校,中医药学得到长足发展。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基础问题, 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 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 因此,应当认为这些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学反思的结果, 因为任何文化形式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体的自在性,。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来文化所可能进行的解释。西方当代的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表明: 因为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所限定,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困难重重,并且认为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所以,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当以其中国哲学自在的形式与这些“基本规律”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绝然不同的形式,而且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思维方式的统一。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中国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的结果。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体中寻求。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中将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三、中医学的认识和发展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其理论的每一次发展与飞跃,都是以临床实践的需要为动力而引发的。历代医著都是医理和临床紧密结合的产物,中医学的理论大家也必然是临床大师。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学科也没有截然的学科界限,它们之间的联系很难割裂开来,中医理论源于临床,临床实践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医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中医 教育 中显得尤为突出,中医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与疾病抗争的经验 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和继承这一传统医学,就是要遵循中医实践思维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设定的教学环节。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因此,研究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中 医院 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上学好理论课之外,还应走进中医临床,及早接触中医的诊疗过程。让年轻的 “中医人” 有机会实践中医,感悟中医,强化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中医产生学习的兴趣。第二,重视临床实践,使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 科学 ,中医学对人体与疾病的研究皆以临床需要为前提,离开了临床,中医学理论便失去了实用价值。因此,中医学理论的 现代 研究,必须以为中医临床服务为前提,以阐释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为目标,注意做到 “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要通过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不断总结中医诊治疾病的 规律 ,提高运用中医诊疗方法诊断疾病的能力和 治疗 疾病的疗效,不断开拓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领域。2003 年春夏之交的中西医结合抗击 “非典” 以及辨证论治、因人调理在航天医学中的应用,即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 “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及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选拔” 也充分体现了加强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可见,实践不但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始终、体现于该理论的各个知识层面,而且是中医理论的必然归宿。正因为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及其必然指归都是建立在实践这个坚实牢固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研究中医理论时,必须以实践作为切入点,将其中所论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否则非但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医相关理论,也不能将中医理论的研究落到实处,这样的研究最终也只能束之高阁而失去应有的价值四、中医护理学的应运而生有了中医医院,建立了护理专业队伍,中医的治疗与护理开始有了分工,中医护理从中医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但由于一直以来中医护理学内涵模糊,学科界限不清,中医护士职责不明确,致使护理工作仅限于处理医嘱、照顾生活起居的层面。而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技能被忽略,护士缺乏护理工作的主动性造成了中医护理的萎缩趋势。现状使我们感到困惑,中医的“七分护理”如何体现,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护理理论及技术,值得我们深思。进入21世纪,我国将弘扬中医作为医疗事业发展规划,而发展和规范中医护理也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有效地促进中医护理学科健康发展,首要问题是要明确中医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只有明确了中医护理学的学科内涵和外延。中医护理的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与护理科研才能有明确的方向。中医护理学内涵与外延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属于哲学逻辑概念。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指一个概念所确指对象的范围。中医护理学的概念在许多中医护理书籍和教材中有不同的表述,综合各家观点认为: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病人及老、弱、幼、残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从以上概念看出:中医护理学的内涵非常丰富。由多层面、多结构的概念组成,包含中医护理理论、中医护理方法和独特的中医护理技能3个层面。中医护理学的外延也是非常广阔的,服务对象包括病人和健康人,服务于人类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服务范围包括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以及人群的养生保健与防未病;服务场所包括医院、家庭和社区;服务领域包括临床各科专科护理、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其学科任务既包括临床护理。五、中医护理学的精华1
中医护理学侧重心理护理中医病因学说认为,当人的心理或情绪出现比较剧烈持久的波动时,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的论述,认为人们异常的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段话是说,人的情绪的异常变化,对五脏六腑会出现不同的影响,都会导致人体气血逆乱,脏腑机能失常。此时,除了对患者运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之外,也可辅之以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调节,使病人心境平和,气血调畅,肝气舒达,脾胃健运,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得以缓解,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得以增强,由此,在疾病治疗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学其实很早就对心理护理有研究,主要方法包括祝由、情志相胜等。(1)祝由:“祝由”一词出自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是一种以言语开导为主的心理疗法, 通过祝说发病的原因与疾病的由来,对患者的精神情绪进行调节,以达到调整患者气机,使精神内守而化解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称为“移情异性法”、“移精变气法”。马莳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也。上古毒药未兴,针石未起,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病也”[1]。但是祝由实施者需要注意的是,移情并不是对患者的情感进行压抑,而是改变其指向性,易性也不是取消其个性,而只是更易、消除其消极的情绪因素[2]。(2)情志相胜法:这种方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段话的意思是,按五行生克理论,对一些情志致病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有意识地采用某种情志活动,因另一种情志刺激而引发的疾病进行辅助治疗。正如吴昆在《医方考》中所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2
中医护理可选择辩证施护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观念之一,是运用八纲将通过中医四诊所取得的病情资料进行辨证分析,分清疾病的表、里、寒、热、阴、阳、虚、实,以及疾病发病的原因、病理、性质和部位,临床医生对这些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相对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辩证分析运用到临床护理也是可行的,虽然医护属于不同岗位,但他们都是属于一个整体,所以可以根据护理对象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护理措施。例如在饮食方面,根据病情性质,制定相应的饮食原则与方法,如病性有寒热之分,依照《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说,进行临床护理之时,如果是寒症病人,则须给予温热性质的饮食,忌食生冷寒凉之品,如果是热症病人,就应该采取相反的护理措施。参考文献[1] 张蓉 ,王娅丹。中医护理本科教育调查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 朱建平,王岩梅,黄铮。中医护理教育发展与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3] 刘虹 . 中医护理学基础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0.[4] 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5] 雷丽芳,张广清。中医本科生临床护理教学程序化模式的规范化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8)[6] 邓少娟,李春。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考试模式思考[J].当代护士,2008(5)[7] 蔡敏,罗玫,刘兵。中医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8] 李丽萍。感悟美国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中华护理杂志,)阅读详情:
范文九:医学论文中引言的写法中国 现 代 医药 杂 志 2 0 0 8年 I 第 1 第 1 期 MMJ ,N v 20 ,V l1 ,N .1 1月 0卷 1 C o  0 8 o 0 o1?8 ? 5程 度 及 患 者 的 整 体情 况 和 基础 血压 来 定 。 如 收缩 压在 15   8 ̄ 2 0 mH 或 舒 张 压在 15 10 H 1m g 1~ 2 mm g之 间,也可 不 必 急 于 降血 压 治 疗. 应 严 密 观 察 血 压 变 化 : 果 > 2 / 2 mm g则 应  但 如 2 010 H , 给 予 缓 慢 降 血压 治 疗 。 严 密 观 察 血 压 变 化, 并 尤其 防止 血 压 降  得 过 低, 以保 证 足 够 的侧 支 循环 血 量 。   血 糖 多 在 卒 中发 病 后 1 时之 内升 高, 2小 血糖 升高 的水 平  与 卒 中 的严 重 程 度 有 关 。 当 患 者 血 糖 增 高 超 过 1 . o L 11 mm l   / 时 , 立 即 给予 胰 岛 素治 疗 , 血糖 控 制 在 8 m o L以下 。 应 将 . ml 3 / 开  始 使 用 胰 岛素 时 应 l 2 ~ h监测 血糖 1 。 当血 糖 控 制之 后 , 次 通  常 需 要 给 予胰 岛素 1 / U h维持 。急 性 卒 中患 者 很 少 发 生 低 血糖 , 糖 太 低 也 会 加 重 病 情 , 时 可 用 1 %~ 0 的葡 萄 糖 口  血 此 0 2% 服或 注 射 纠正 l    5 I 。发热。 如肺部感染 、1 1腔感染或褥疮等; 2 ③吸收热; 脱水。 对  ④于 中枢 性 发 热 的 患 者, 要 以 物理 降温 为 主 , 用 冰 帽 或 冰毯  主 可等。 可酒 精 擦 浴 , 要 时 给 予人 工亚 冬 眠 。对 于 感 染者 应 及  也 必时合 理 使 用抗 生 素 。我 们 应 针对 不 同 的机 制 进 行治 疗 , 血 小 板 、 凝 、 纤 、 抗 抗 降降脂 、 神经 细 胞 的保 护 可 同 时进 行 。参l考文  献脑 卒 中 患 者 临床 神 经 功 能缺 损 程 度 评 分标 准 . 华 神经 科 杂  中志 , 9 ,9 3 l 1 8 : 8  9 22陈兴 洲 , 建 , 兵 勋. 李宏 陆 恶化 型 卒 中f1 外 医学 脑 血管 病分 册 , J. 国   20 ,()19 1  0 082:0 - l 1对 于颈 动 脉 狭窄 > 0 患 者有 与 狭 窄 相 关 的 神经 系统 症  7 %. 状 。有 与狭 窄 相 关 的脑 实 质 缺 血影 像 学 表 现 。少 数 颈 动脉 狭  窄< 0 但 出现 明显 的 相关 神 经 系 统 症 状 者 , 考 虑 行 血 管  7 %, 可 内介 入 治疗 术 。 尽 可 能减 少 脑 梗 塞的 发 生 。3蒲传强, 郎森 阳, 卫 平. 血 管 病 学[ . 京 : 民 军医 出 版 社, 吴 脑 M】 北 人1 9 :6   9 9l 94姬 恒 梅 , 艳 辉. 展 型 脑 卒 中 3 贾 进 6例 病 因分 析 『. 用 神 经疾 病  J实 1杂 志,0 585:8 20 , )5  (5   吴江 . 经病 学 . 京 : 民 卫生 H 版 社,0 5 l 2 神 北 人 { 2 0 :6   ( 收稿 : 0 80 . 1  20 —91 )脑 血 管病 导致 发热 的原 因有 :① 脑 血 管 病 损 伤 下 丘 脑体 温 调 节 中枢 时 可 引起 中枢 热 及体 温 调 节 障碍 ; 并 发感 染  ②医学 论 文 中引 言 的写 法引 言 也 叫前 言 。 引言 作 为 医学 论 文 的 开 场 白 , 以简 短 的 文 字 介 绍 写 作 背景 和 目的 以 及 相关 领域 内前 人 所 做 的工 作 和 研  应 究 的概 况 , 明 本研 究 与 前人 工 作 的关 系 , 说 目前 研 究 的 热 点 、 在 的 问 题 , 存 以便 读 者 了 解该 文 的概 貌 , 导读 的作 用 。 引 言也 可  起 点 明本 文 的理 论 依 据 、 验基 础 和 研究 方 法 , 单 阐述 其研 究 内容 、 果 、 实 简 结 意义 和 前 景 , 不要 展 开 讨 论 。具体要求 : 门见山, 圈子。 ①开 不绕 避免大篇 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言简意赅 , 出重点。 ② 突 不应过多叙述 同行熟 知 的及 教 科 书 中 的常 部 分性 内容 , 有 必 要提 及 他 人 的 研究 成 果 和 基 本原 理 时 , 确 只需 以参考 引文 的 形式 标 出文 献 即可 。在引 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 , 意思应明确 , 语言应 简练。 ③尊重科学 , 实事求是。 在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时, 应注意分寸 , 切忌 使 用 “ 很 高 的 学 术价 值 ” “ 补 了 国 内外 空 白” “ 次 发 现 ” 不 实 之 词 ; 时 也要 注 意 不用 客套 话 , “ 疏学 浅 ” “ 平  有 、填 、首 等 同 如 才 、水有 限” “ 、恳请指求” “ 、抛砖引玉” 之类 的语言。 ④引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 雷同, 也不应是摘要 的注释。 引言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 ,在 引 言 中提 出的 问题 在 结论 中应 有 解 答 , 也 应 避 免 引 言 与 结论 雷 同 。⑤ 简 短 的 引 言 , 好 不 分 段论 述 , 要 插 图 、 表 , 进  但 最 不 列 不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⑥引言文字不宜过长 , 一般 以 20字左右为宜 。 0阅读详情:
范文十:老年人的中医养生论文浅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02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黄帝内经》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只有掌握和应用正确的养生方法,并且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阐述了上古之人能够保全质朴无邪的天性,采取多种养身摄生的预防措施,增强对疾病的抗御能力。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运动维持着人体生理状态的平衡协调,即人体内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与平衡协调又是相对的,从总的生命过程而言,统一与平衡无时无刻不在被打破,从而构成了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为了减缓这个过程的进展,控制早衰,预防疾病发生,求得健康和长寿,历代文献提出了“却老全形”的摄生之道,具体方法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和于阴阳,顺应四时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认识到阴阳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所以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变化,“法于阴阳,和与术数”,适合自然规律,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机,使气血周流不息,阴阳平和,生机旺盛。并谆谆告诫人们:“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素问·四气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存在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