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谷穴是足底反射区里的足底膀胱反射区疼痛吗

穴位排行榜
您当前的位置:&>&
足部反射区示意图_脚底反射区图
[导读]足部反射区健康疗法是一种经济方便、易学易做、效果显著、无副作用、无师自通的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法。高清下载》》足部反射区示意图_脚底反射区图》》
&&& 足部反射区示意图
&&& 穴位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医学典籍记载, &人之有脚,犹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而民间也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的说法。足部按摩是人人皆宜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早在《内经》 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底底按摩的详细记载。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人体各器官在足部的反射 区,这些反射区可预测全身疾病。
&&& 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使用脚部按摩的方法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脚部按摩是对脚部表面施加压力使它影响全身,调节身体各器官的功能。
&&& 足部穴位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承担身体全部重量,故有人称&脚&是人类的&第二心脏&。有人观察到&脚& 与整体的关系类似个胎儿平卧在足掌面。头部向着足跟,臀部朝着足趾,脏腑即分布在跖面中部。根据以上原理和规律,刺激脚底穴位可以调整人体全身功能,治疗 脏腑病变。人体解剖学也表明脚部的血管和神经比其它部位多,无数的神经末梢与头、手、身体内部各组织器官有着特殊的联系。所以,单纯对脚部加以手法按摩,就能治疗许多疾病。
&&& 足部按摩的常用手法之一叫做单食扣拳法,用食指的关节部刺激有关部位。它主要用于脚底穴位,因为按照足部反射区分布,有很多内脏反射区全在脚底,必须力度比较大,才能起到有效刺激作用。脚内侧、脚面是骨膜,所以要柔和地刺激,不能刺激力太大,容易把骨膜伤着。
&&& 按摩双脚治疗疾病和保健五个必须选择的反射区: 第一个反射区就是腹腔神经丛; 第二个反射区是脾脏; 第三个反射区是肾脏; 第四个反射区是输尿管; 第五个反射区是膀胱。 这五个反射区是在按摩的开始或结束时,都必须加强的五个反射区。
&&& 在进行脚底按摩时,要因人而异,手法灵活运用,按压脚底穴位时,要进行适度持续性的刺激,有正常的压痛感最好,应以反射区内压痛最敏感部位为重点,当体内器官发生病变时,双足相应的反射区会有针刺感。另外,进行脚部按摩时应保持室内清静、整洁、通风,按摩前用温水洗净脚部,全身放松。按摩每个穴位和病理反射区前,应测定一下针刺样的反射痛点,以便有的放矢。按摩结束后30分钟内患者应饮一杯温开水,这样有利于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良好的按摩效果。
&&& 足部反射区分布
&&& 大脑:位于两足足底拇趾趾腹的下部,左、右侧大脑的反射区在足部呈交叉反射。
&&& 适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变,脑震荡、头晕、头痛、失眠,中枢性瘫痪,视觉受损伤等病症。
&&& 额窦:位于两足拇趾靠尖端1cm的范围及其他八个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
&&& 适用于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耳、鼻、口等病症。
&&& 小脑(脑干):位于大脑反射区的后外侧。左、右侧小脑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
&&& 适用于脑震荡、高血压病、头痛、失眠、头昏、头重等病症。
&&& 脑垂体:位于两足拇趾趾腹正中央,
&&& 适用于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等内分泌系统病症。
&&& 三叉神经:位于两足拇趾趾腹的外侧约45度处。呈交叉反射。
&&& 适用于偏头痛、面瘫、腮腺炎、耳疾、鼻咽癌、失眠、头重等病症。
&&& 鼻: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节趾腹底部内侧,约45度处,呈交叉反射。
&&& 适用于急慢性鼻炎、鼻出血、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病症。
&&& 颈:位于两足拇趾根部,即小脑反射区下方。
&&& 适用于颈部酸痛、颈部扭伤、落枕、高血压病等病症。
&&& 眼:位于两足底第二、三趾根部。
&&& 适用于视神经炎、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复视、斜视、散光、视网膜出血、白内障、青光眼等病症。
&&& 耳:位于两足底第四、五趾根部,呈交叉反射。
&&& 适用于外耳道疖肿,中耳炎、耳鸣、重听等病症。
&&& 斜方肌(颈、肩部):位于两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
&&& 适用于颈肩背酸痛、手无力、麻木、肩活动障碍等病症。
&&& 甲状腺:位于两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之间,呈带状。
&&& 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病症。
&&& 甲状旁腺:位于两足底内缘第一趾骨与第一趾关节处,
&&& 适用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症。
&&& 肺、支气管:位于两足斜方肌反射区外侧,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呈带状到足底外侧的肩反射区下方,前后宽约1cm.
&&& 适用于上呼吸道炎症、肺结核、肺气肿、胸闷等病症。
&&& 胃:位于两足底跖骨的中、下部。
&&& 适用于胃痛、胃酸增多、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
&&& 十二指肠:位于胃反射区的后方,第一趾骨的基底部。
&&& 适用于腹部饱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根球部溃疡等病症。
&&& 胰 腺:位于两足足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连接处,
&&& 适用于糖尿病、胰腺囊肿、胰腺炎等病症。
&&& 肝 脏:位于右足底第四趾骨与第五趾骨间,在肺反射区下方。
&&& 适用于肝炎、肝硬化等病症。
&&& 胆 囊:位于右足底第三趾骨与第四趾骨间,在肝脏反射区之内。
&&& 适用于胆结石、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病症。
&&& 腹腔神经丛:位于两足底中心,分布在肾脏反射区及其周围。
&&& 适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等病症。
&&& 肾上腺:位于肾脏反射区上方,
&&& 适用于生殖系统疾患、哮喘、关节炎等病症。
&&& 肾 脏:位于两足底中央的深部,
&&& 适用于肾盂肾炎、肾结石、动脉硬化、静脉曲张、风湿热、关节炎、湿疹、浮肿、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病症。
&&& 输尿管:位于足底胃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连成的一斜线型条状区域。
&&& 适用于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炎、风湿热、关节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输尿管狭窄造成的肾盂积水等病症。
&&& 膀 胱:位于两足足底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之侧约45度处。
&&& 适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病症。
&&& 盲肠(阑尾):位于右足底眼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升结肠连接。
&&& 适用于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 回盲瓣: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上方。
&&& 适用于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 升结肠: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
&&& 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 横结肠:位于两足底间,横越足掌之带状区域。
&&& 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 降结肠:位于左足掌,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
&&& 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 生殖腺(卵巢或***):位于两足底跟骨中央,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侧区。
&&& 适用于***低下、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功能失调所致),如女性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经闭、痛经、卵巢囊肿等病症。
&&& 小肠(空肠、回肠):位于两足跖骨,楔骨至跟骨的凹下区域,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的反射区所包围。
&&& 适用于胃肠胀气、腹泻、腹部闷痛等病症。
&&& 胸部淋巴:位于两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间缝处区域。
&&& 适用于各种炎症、发烧、囊肿、子宫肌瘤、胸痛、乳房或胸部肿瘤等病症。
&&& 喉:位于两足背第一跖趾关节的外侧缘。
&&& 适用于喉炎,支气管炎、失音、嘶哑、声门水肿等病症。
&&& 上颌: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趾间关节背侧近甲根部。
&&& 适用于牙痛、上颌感染、上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 下颌: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趾间关节的背侧,与上颌反射区相接,
&&& 适用于牙痛、下颌感染、下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 人们的身体是由新陈代谢的作用,在到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统、大小肠和皮肤组织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说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减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于感觉不到。
&&& 由于人体特殊构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经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经区块,就是所谓的反射区。临床实验证明,人的双脚合并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
&&& 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颗粒,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当刺激,自然也会加快排除沉积在组织周围的毒素和废物,因而达到疗效的效果,这就是现在医学所称的(第三医学),利用刺激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让器官自我恢复并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疗法。(一般打针吃药称为第一医学,物理治疗或超音波、远红外线照射等为第二医学)。
&&& 脚底按摩也是第三医学的一种,目前愈来愈受到医界的重视,脚底按摩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之顺畅。疏通人体能源循环管道之障碍。促进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与各器官系统间的协调。增进内分泌之平衡,缓和趋於紧张之系统。排泄体内毒素杂物,维护健康。加强新陈代谢功能,保持青春活力。刺激细胞产生活力,防止老化。恢复退化的器官机能,预防生病。免打针、免吃药、疗效神奇。
&&& 下面再为大家精选十大常用的脚底穴位图
&&& 位置:从足底,找到脚指二三趾的中间缝隙到足跟,划一条线,取这条线的上三分之一(在这条线上,整个足掌底的上三分之一处);或弯屈脚趾时的凹陷处,从图上看就是&人&字的交叉点,就是涌泉。涌泉就表达肾的位置。
&&& 位置:大敦穴位于腿部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 位置: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
&&& 位置: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 位置: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
&&& 位置:申脉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部外侧,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 位置:丘墟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丘墟穴位于足背,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距跟关节间凹陷处。
&&& 位置: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 位置: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
&&& 位置: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阅读:
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足阳明胃经,本文高……
美容美体的十大特效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十大补气穴位
女人健康养生 膀胱经和肾经为每个女人保驾护航
人体十大要穴图解
标准十四经脉人体穴位图【高清图解】
【足三里穴位位置图】人体后天第一大补穴
核心关键词:足底单点位置及治病详解[附足底部反射区图]
我的图书馆
足底单点位置及治病详解[附足底部反射区图]
&&&&足内侧反射区图
&&&&足外侧反射区图
&&&&足背部反射区图
&&&&足底部反射区图
部位 位于双足大拇趾第一节底部肉球处。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 4 )。
功能 平肝潜阳,清头明目,镇静安神,舒经通络。
主治 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脑血管病变、脑性偏瘫、视觉受损、神经衰弱、帕金森氏综合症等。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的五趾靠尖端约 1cm 的范围内。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 5 )。
功能 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主治 前头痛、头顶痛,眼、耳、鼻和鼻窦的疾患。
手法 拇趾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压 3 次,其余各足趾各点按 3 次。
3 、小脑、脑干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近节基底部外侧面。左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见下图 6 )。
功能 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 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及小脑萎缩引起的共济失调、帕金森氏综合症。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 3~5 次。
部位 位于足底双拇趾趾腹的中间偏内侧一点(在脑反射区深处)(见下图 7 )。
功能 调节内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 内分泌失调的疾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腺、功能失调等,小儿生长发育不良、遗尿、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手法 由上向下深入定点按压 3~5 次。
5 、三叉神经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节的外侧约 45 度角,在小脑反射区前方。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 8 )。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偏头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及面颊、唇鼻之诱发的神经痛等。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腹内侧延伸到拇趾甲的根部,第一趾间关节前。左鼻的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鼻的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 9 )。
功能 通利鼻窍。
主治 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衄、鼻窦炎、鼻息肉、上呼吸道疾患等。
手法 由足跟端向足趾端按压 3~5 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刮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底大拇趾根部。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 10 )。
功能 疏经通络,柔颈止痛。
主治 颈部酸痛、颈部僵硬、颈部软组织损伤、高血压、落枕、颈椎病及消化道疾病。
手法 沿拇趾根部,向内侧推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第二趾与第三趾中部与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左眼反射区在右足上,右眼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 11 )。
功能 清肝,养肝,明目。
主治 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和眼底的病变。
手法 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 3~5 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刮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第四趾与第五趾的中部和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左耳反射区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 12 )。
功能 补肾,开窍,聪耳。
主治 各种耳疾(中耳炎、耳鸣、耳聋等)及鼻咽癌、眩晕、晕车、晕船等。
手法 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按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足底外侧,小趾骨与跖骨关节处,及足背的小趾骨外缘与凸起趾骨与跖骨关节处。左肩反射区在右足,右肩反射区在左足(见下图 13 )。
功能 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肩周炎、肩颈综合症、手臂麻木,习惯肩关节脱臼、髋关节疾患。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刮 3~5 次。
11 、斜方肌
部位 位于双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宽约 1 指的横带状区域(见下图 14 )。
功能 舒筋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 颈、肩、背疼痛、手无力、酸麻、落枕等疾患。
手法 从外向内方向刮压按摩 3~5 次。
12 、甲状腺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以及第一跖骨远侧部连成带状(见下图 15 )。
功能 调节激素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 甲状腺本身的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等),能促进小孩长高,治疗心脏病、肥胖症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压推按摩 3~5 次(注:拐弯处为敏感点)。
13 、甲状旁腺
部位 位于双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处(见下图 16 )。
功能 补肾养肾,柔肝养筋。
主治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佝偻病、低钙性肌肉痉挛、白内障、心悸、失眠、癫痫等疾患。
手法 在关节缝处定点按压 3~5 次。
14 、肺、支气管
部位 位于斜方肌反射区后方,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到肩反射区处约一横指宽的带状区域。支气管敏感带位于肺反射区中部向第三趾延伸之区带(见下图 17 )。
功能 补肺益气,清热解毒。
主治 肺与支气管的病变(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哮喘等)、鼻病、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
手法 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压刮按摩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后方约一横指幅宽(见下图 18 )。
功能 降逆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 胃部疾患(如胃炎、胃溃疡、胃胀气、胃肿瘤、胃下垂等)、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胆囊疾患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 3~5 次。
16 、十二指肠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近端,胃反射区之下方(见下图 19 )。
功能 理气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 十二指肠疾病(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憩室等)、腹部饱胀、消化不良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体中下段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交汇处(见下图 20 )。
功能 降糖清胰。
主治 胰腺本身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肿瘤等)、消化不良和糖尿病。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点按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右足底第四、五跖骨间肺反射区的下方及足背上与该区域相对应的位置(见下图 21 )。
功能 舒肝利胆,清热解毒,补益肝血,平肝潜阳。
主治 肝脏本身的疾患(如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功能不会等)、血液方面的疾病、高血脂、扭伤、眼疾、眩晕、指甲方面的疾病、肾脏疾患等。
手法 自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 3~5 次。
部位 右足底第三、四趾间划一竖线,肩关节反射区划一横线,两线的交界处即为胆囊反射区(见下图 22 )。
功能 清热化湿,利胆止痛。
主治 胆囊本身的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肝脏疾患、失眠、惊恐不宁、肝胆湿热引起的皮肤病、痤疮等。
手法 定点按压 3~5 次。
20 、腹腔神经丛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之间,肾与胃反射区的周围(见图 23 )。
功能 调理三焦,提高痛阈。
主治 胃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生殖系统疾患、更年期综合症等,对失眠亦很有效。
手法 围绕肾反射区两侧,由上向下按摩 5~6 次。
21 、肾上腺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三跖骨与趾骨关节所形成的 “ 人 ” 字形交叉的稍外侧(见图 24 )。
功能 补肾填精,活血祛风,搞休克,搞过敏。
主治 肾上腺本身的疾病(肾上腺机能亢进或低下)、各种感染、炎症、各种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心律不齐、昏厥、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手法 定点按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近端的 1/2 ,即足底的前中央凹陷处(见图 25 )。
功能 补肾填精,壮阳,温经通脉,醒神开窍,清热利湿,利便通淋。
主治 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结石、肾肿瘤、肾功能不全等)、高血压、贫血、慢性支气管炎、内折、斑秃、耳鸣、眩晕、水肿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 3~5 次。
23 、输尿管
部位 位于双足底自肾脏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之间,约 1 寸长呈弧线状的一个区域(见图 26 )。
功能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泻火解毒。
主治 输尿管结石、尿道炎症、输尿管积水狭窄、排尿困难、泌尿系统感染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 3~5 次。
部位 位于内踝前下方,双足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侧旁(见图 27 )。
功能 清热泻火,通利小便,解毒。
主治 肾、输尿管、膀胱结石、膀胱炎及其他泌尿系统的疾患。
手法 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旋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底楔内到跟骨的凹陷处。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所包围区域(见图 28 )。
功能 消食导滞,健脾行气。
主治 小肠炎症、腹泻、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心律失常、失眠等疾患。
手法 快速、均匀、有节奏地从足趾到足跟方向按摩 3~5 次。
26 、盲肠、阑尾
部位 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见图 29 )。
功能 抗炎。
主治 阑尾炎、下腹胀气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点按压 3~5 次。
27 、回盲瓣
部位 位于于右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上方(见图 30 )。
功能 导滞,通便,消食。
主治 下腹胀气、回盲瓣功能失常。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 3~5 次。
28 、升结肠
部位 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的外侧与足外侧缘平行,从足跟前缘至第五跖骨底的带状区域(见图 31 )。
功能 行气,通便。
主治 结肠炎、便秘、腹泻、便血、腹痛、结肠肿瘤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 3~5 次。
29 、横结肠
部位 位于双足底中间第 1~5 跖骨底部与第 1~3 次楔骨(即内、中、外侧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足底的带状区域(见图 32 )。
功能 导滞,通便,去泻。
主治 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手法 从右至左方向按摩 3~5 次。
30 、降结肠
部位 位于左足足底第五跖骨底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外侧,与足外侧平行的竖带状区域(见图 33 )。
功能 导滞,通便止泻。
主治 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
手法 由足趾至足跟方向按摩 3~5 次。
31 、乙状结肠、直肠
部位 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的带状区域(见图 34 )。
功能 清热,补虚,通便,消炎,通血。
主治 直肠炎、直肠癌、便秘、乙状结肠炎、结肠炎等。
手法 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按摩 3~5 次。
部位 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直肠反射区的末端,约近于足底内侧拇展肌外侧缘(见图 35 )。
功能 消痔,止血,通便。
主治 直肠癌、肛周围炎、痔疮、肛裂、便血、便秘、肛门脱垂。
手法 从足外侧至足内侧方向定点按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左足底肺反射区下方,第 4 、 5 跖骨头之间与肩关节反射区平行(见图 36 )。
功能 补气,益气,生血。
主治 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衰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及高血压、失眠、盗汗、舌炎、肺部疾患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定点按摩 3~5 次。
部位 位于左足底第四、五跖骨之间,距心脏反射区正下方一横指(见图 37 )。
功能 健脾化湿,统摄血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主治 发热、炎症、贫血、高血压、肌肉酸痛、舌炎、唇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病、增强免疫力及抗癌能力等。
手法 点按 3~5 次。
35 、膝关节
部位 位于双足外侧第五跖骨与跟骨之间凹陷处,为足后跟骨之三角凹陷区域(见图 38 )。
功能 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 膝关节受伤、膝关节炎、膝关节痛、半月板损伤、肘关节病变等。
手法 膝关节反射区分膝前、膝两侧和国窝三部分。先由足跟向前上方呈弧形按压 3 次后,再在国窝处,定点按压 3~5 次。
36 、生殖腺(性腺)
部位 位置之一位于双足底跟骨的中央;另一位置在跟骨外侧踝骨后下方的直角三角形区域。女性此三角形的直角边为卵巢敏感区,此三角形的斜边为附件(输卵管)敏感区(见图 39 )。
功能 补肾益精。
主治 男女性功能低下、男女不孕症、月经不调(月经量少、量多、经期紊乱、闭经、痛经等)、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并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手法 卵巢敏感区和足跟中央处做定点按压 3~5 次。
37 、放松腹部
部位 位于双足腓骨外侧后方,自足外侧踝后起向上延伸四拇指的带状凹陷区域(见图 40 )。
功能 补肾益精。
主治 痛经、月经期紧张、月经周期不规则、男女腹部冷痛、性冷淡以及其他生殖系统的疾病。
手法 自外踝关节后方起向上推压 3~5 次。
38 、髋关节(外髋) 股关节(内髋)
部位 位于双足踝下之弧形区域。外踝下为髋关节,内踝下为股关节(见图 41 )。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髋关节疼痛、股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手法 沿外踝和内踝关节下缘向前向后推压 3~5 次。
39 、腹部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外侧踝关节前由距骨、舟骨间构成之凹陷之部位(见图 42 )。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各种炎症、发热、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手法 按压 3~5 次。
40 、盆腔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内侧踝关节前,由距骨、舟间骨构成之凹陷部位(见图 43 )。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各种炎症、发热、下肢浮肿、踝部肿胀、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手法 压入骨缝中出现胀感,按压 3~5 次。
41 、胸部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一跖骨及第二跖骨间缝处(见图 44 )。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各种炎症,发热、囊肿、癌症、肿瘤、乳腺炎、乳房或胸部肿块、胸痛、免疫力低下等疾患。
手法 沿第一跖骨外侧由近心端向足趾方向按摩 3~5 次。
42 、平衡器官(内耳迷路)
部位 位于双足足背第四、五跖骨间缝的远端 1/2 区域(见图 45 )。
功能 平肝益肾,调理阴阳。
主治 头晕、晕车、晕船、美尼尔氏综合症、耳鸣、内耳功能减退、高血压、低血压、平衡障碍等。
手法 定点按 3~5 次。
43 、胸(乳房)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二、三、四跖骨形成的区域(见图 46 )。
功能 清热解毒,抗癌护胸。
主治 胸部疾患、肺部疾患、食道疾患、心脏病、乳癌、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囊肿、胸闷、乳汁分泌不足、胸部受伤、重症肌无力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 3~5 次。
44 、膈、横膈膜
部位 位于双足背跖骨、楔骨、骰骨关节形成的带状区域,横跨足背左右的部位(见图 47 )。
功能 降逆和胃。
主治 打呃、膈肌痉挛引起的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
手法 自横膈膜中央向两侧刮压 3~5 次。
45 、扁桃体
部位 位于双足足背拇趾第二节,肌腱的左右两旁(见图 48 )。
功能 消炎,增强体质。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本身的疾病(扁桃体肥大、化脓等),可有消炎、增加防御能力和抗癌之功能。
手法 直按压 3~5 次(注意不要向趾端方向挤压)。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趾骨关节横纹下方的带状区域(见图 49 )。
功能 消炎,活血,止痛。
主治 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牙痛、下颌发炎、下颌关节炎、打鼾等。
手法 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方向按摩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趾骨关节横纹上方的带状区域。
功能 消炎,活血止痛(见图 50 )。
主治 龋齿、牙周炎、牙周病、牙龈炎、牙痛、上腭感染、上颌关节炎、打鼾等。
手法 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方向按摩 3~5 次。
48 、喉、支气管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关节靠拇趾下方区域(见图 51 )。
功能 调理气血,泻火清音。
主治 气管炎、咽喉炎、咳嗽、气喘、感冒等。
手法 定点按压 3~5 次。
49 、腹股沟
部位 位于双足背盆腔淋巴腺反射区上方约一指宽距离之处(见图 52 )。
功能 温肾壮阳,回疝。
主治 生殖系统方面的病变、性功能低下、前列腺肥大、抗衰老等。
手法 压揉 3~5 次。
50 、前列腺、子宫
部位 位于双足跟骨内侧踝骨之下方的三角形区域(见图 53 )。
功能 补益肾精,活血养宫。
主治 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尿频、排尿困难、尿道疼痛、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发育异常、痛经、子宫癌、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高血压等疾患。
手法 由足跟端向上推压或压刮 3~5 次。
51 、尿道、阴道、阴茎
部位 位于双足跟内侧,自膀胱反射区向上延伸至距骨与跟骨之间隙(见图 54 )。
功能 消炎解毒,通淋利尿。
主治 尿道炎、白带增多、生殖器官系统疾病。
手法 由足内侧缘斜向足踝后方向,滑按 3~5 次。
52 、直肠、肛门(痔疮)
部位 位于双足胫骨内侧后方与肌腱间的凹陷中,踝骨后方起约四指幅宽之长度带状区域(见图 55 )。
功能 宽肠,通便,止血,消痔,解毒。
主治 痔疮、直肠癌、便秘、直肠炎、静脉曲张等。
手法 自内踝骨后方向向上推按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弓内侧,拇趾第二趾骨远端内侧 1/2 处(见图 56 )。
功能 舒筋活血,和脉。
主治 颈椎病、颈项僵硬或酸痛、落枕等疾患。
手法 从拇趾向足跟方向按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弓内侧,沿第一跖骨下方至与楔骨的交界处(见图 57 )。
功能 活血,通脉。
主治 背痛及背部各种病症,胸椎间盘突出及胸椎各种病变。
手法 由拇趾端紧压跖骨内缘向足跟端推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弓内侧,第一楔骨至舟骨之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区,下接骶骨反射区(见图 58 )。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从骨神经痛以及腰椎之各种病变。
手法 由拇趾向足跟方向,紧压足弓骨骼内缘推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弓内侧,从距骨下方到跟骨止,前接腰椎反射区,后连内尾骨反射区(见图 59 )。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坐骨神经痛、骶骨损伤(挫伤、摔伤、跌打伤等)、便秘。
手法 由拇趾向足跟方向,紧压骨骼内缘推压 3~5 次。
57 、内尾骨
部位 位于双足跟骨内侧,沿跟骨结节向后方内侧的一带状区域(见图 60 )。
功能 活血,通络,消痔,止痛。
主治 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和生殖系统疾患等。
手法 由骶骨反射区后方,向足跟方向按摩,拐变处向上停顿并加压至发胀,再由足跟向跟腱方向按摩,压刮 3~5 次。
58 、外尾骨
部位 位于双足跟骨外侧,沿跟骨结节向后方外侧的一带状区域(见图 61 )。
功能 活血,止痛,消痔。
主治 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和生殖系统疾患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拐变处向上停顿并加压至发胀,再由足跟向跟腱方向按摩,压刮 3~5 次。
59 、肩胛骨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四五跖骨的近端 1/2 位置,与骰骨关节连成一叉状(见图 62 )。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肩周炎、颈肩综合症、肩胛酸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抬举与转动困难)。
手法 由足趾向近心端按至骨突处,左右分开反复 3~5 次。
60 、肘关节
部位 位于双足外侧第五跖骨和楔骨之关节凸起范围(见图 63 )。
功能 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肘关节外伤、脱臼、网球肘、肘关节酸痛、膝关节痛等。
手法 定点按压 3~5 次。
61 、肋骨(内肋骨、外肋骨)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一楔骨与舟骨之间区域为内侧肋骨反射区;在第三楔骨与骰骨之间凹陷区域为外侧肋骨反射区(见图 64 )。
功能 平肝止痛。
主治 肋软骨炎、肋膜炎、肋骨之各种病变(如胸闷、胸痛、肋骨受伤等疾病)及肩痛等。
手法 定点按压 3~5 次。
62 、从骨神经
部位 位于双足内、外踝关节沿胫骨和腓骨后侧延伸近膝、月国窝位置(见图 65 )。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从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膝和小腿部疼痛、糖尿病等。
手法 自足远心端向近心端缓慢压推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底跟骨结节外缘区域,连接股部反射区(见图 66 )。
功能 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臀部疾患(外伤、疖肿等)风湿病、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手法 按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底外缘结节,后连臀部反射区,上接骰骨与第五跖骨连接处的带状区域(见图 67 )。
功能 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股部疾病(外伤、扭伤、疖肿等)、偏瘫等。
手法 按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底外缘结节腋窝反射区的下方,第五跖骨的外侧的带状形区域(见图 68 )。
功能 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颈椎病、肩周病、臀部受伤、偏瘫等疾患。
手法 按压 3~5 次。
66 、闪腰点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二跖骨与第二楔骨关节的两侧凹陷中,即肋骨反射区后方(见图 69 )。
功能 益肾健腰,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等。
手法 定点按压 3~5 次。
67 、血压点
部位 位于双足颈反射区的中部(见图 70 )。
功能 调整血压、平衡阴阳。
主治 高血压、低血压。
手法 定点按压 3~5 次。
68 、食道、气管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内与趾骨关节上下方,下接胃反射区(见图 71 )。
功能 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主治 食道肿瘤、食道炎症、 “ 梅核气 ” 、气管的疾患等。
手法 按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底、足背的肩关节反射区下方,呈香蕉状,从足外缘斜向上行至于第四、五跖骨间隙的远端(见图 72 )。
功能 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颈椎病、肩周炎、腋部淋巴结肿大、上肢酸麻痛。
手法 由足内向足外侧方向按揉 3~5 次。
70 、头、颈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各足趾间的趾骨跟部呈 “ 凹 ” 字形,足底足背两面都有(见图 73 )。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治疗跟、耳、鼻、舌、口腔、牙齿等疾病,还可治疗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及免疫力低下。
手法 各点揉按 3~5 次。
71 、舌、口腔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节底部内缘,靠在第一关节下方,毗邻血压点反射区的内侧(见图 74 )。
功能 生津利咽,利喉舒舌,消肿止痛。
主治 口腔溃疡、口腔唾液缺少、口干、唇裂、唇燥、口唇疱疹等。
手法 由外向内侧缘刮压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各趾的两侧(见图 75 )。
Ⅰ 第一切牙(门齿)反射区在拇趾,位于拇趾远节和近节的关节处,远节为上牙反射区,近节为下牙反射区。
Ⅱ 第二切牙反射区在第二趾内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的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Ⅲ 尖牙反射区在第二趾外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Ⅳ 第一尖牙反射区的在第三趾内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Ⅴ 第二尖牙反射区在第三趾外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Ⅵ 第一大磨牙反射区在第四趾内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Ⅶ 第二大磨牙反射区在第四趾外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Ⅷ 第三大磨牙(智齿)反射区挟于第五趾(小趾),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功能 生津敛液,舒筋活络,固齿,消肿止痛。
主治 牙痛、牙周病、牙周脓肿等。
手法 按揉 3~5 次。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间缝,第一跖骨近端处(见图 76 )。
功能 散风熄风,利咽舒舌,消肿止痛。
主治 声带息肉、失音、声音嘶哑、气管炎等。
手法 按揉 3~5 次。
74 、子宫颈
部位 位于双足足跟内侧踝骨之后方,尿道、阴道、阴茎反射区之延伸部位(见图 77 )。
功能 益肾兴阳,调经止带,利水消肿。
主治 子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白带过多等。
手法 按揉 3~5 次。
75 、失眠点
部位 位于双足底跟骨中央,在生殖腺反射区上方(见图 78 )。
功能 益肾,安神宁心。
主治 失眠。
手法 定点按压 3~5 次。
欢迎来到老孺子牛的图书馆!愿你快乐的分享!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足底反射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