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炒白芍的功效与作用、柴胡、广郁金、机壳、制半夏、紫苏子、去皮杏仁、火麻仁、玄参、地黄、茯苓、瓜蒌皮 是

貌似治疗眩晕的 或者说是治疗焦虑抑郁、精神分裂、偏头痛、耳鸣耳聋的也无不可 总之病机大概是少阳枢机不利、痰饮内阻

随症加减用药 一,发热 1、外感风寒-----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白芷, 2、外感风热-----桑叶,菊花,薄荷,蝉蜕,蔓荆子, 3、温病-----(卫分)或热毒,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兰根, 4、热入营血-----(营分)生地,丹皮,元参,赤芍, 5、火毒-----川连,黄柏,黄芩,枝子, 6、少阳证-----柴胡,黄芩, 7、阳明气分证-----石膏,知母,花粉, 8、阳明腑实证-----大黄,芒硝,元明粉, 二,一切头痛 1、外感风热-----菊花,蔓荆子,薄荷,蝉蜕, 2、外感风寒-----羌活,荆芥,白芷,藁本,细辛, 3、鼻渊头痛-----苍耳子,辛荑,薄荷,白芷, 4、湿邪头痛-----藿香,苍术,防风,羌活, 5、肝热头痛-----龙胆草,夏枯草,枝子,黄芩 , 6、肝阳上亢-----石决明,草决明,钩藤,菊花, 7、痰厥头痛-----川芎,细辛,南星,陈皮,云苓,半夏,枳实,甘草, 8、少阳头痛-----(偏头痛)柴胡,黄芩,玉竹, 9、太阳头痛-----(后头痛)川芎,麻黄,羌活,独活, 10、少阴头痛-----(前额痛)升麻,石膏,白芷,葛根,(此条“少阴”应为“阳明”) 11、太阴头痛-----苍术,半夏,南星, 12、少阴头痛-----麻黄,附片,细辛, 13、厥阴头痛-----(头顶痛)人参,吴萸,藁本,生姜,大枣, 14、气虚头痛-----黄芪,人参,炒白术,升麻, 15、血虚头痛-----当归,熟地,炒白芍,川芎,首乌,鸡血藤, 16、阴虚头痛-----元参,山萸,白芍,枸杞,玉竹,女贞子,生地, 17、阳虚头痛-----鹿茸,鹿角胶,附子,肉桂,苁蓉,巴戟,仙灵脾, 18、顽固头痛-----全蝎,白姜蚕,白附子,蜈蚣, 三,眩晕 1、外感眩晕-----川芎,天麻,半夏,羌活,桔红,茯苓,甘草。生姜, 2、内伤眩晕-----人参,当归,茯苓 ,枣仁,菊花,天麻,桔红, 3、肝风内动-----菊花,钩藤,天麻,地龙,薄荷, 4、肝阳上亢-----珍珠母,代赭石,石决明,龙骨,牡励, 5、肝热眩晕-----夏枯草,菊花,龙胆草,草决明, 6、气虚眩晕-----黄芪,党参,升麻,人参, 7、血虚眩晕-----当归,熟地,首乌,白芍, 8、肾阳虚晕-----鹿茸,紫河车,锁阳,仙灵脾,仙茅, 9、气滞头晕-----木香,丁香,砂仁,桔皮,花苓 ,炒白术, 10、痰湿头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 四,咽喉痛 1、外感风热-----牛旁子,蝉蜕,薄荷,元参,竹叶, 2、肺气不利-----射干,桔梗,麦冬, 3、肺胃热盛-----山豆根,牛黄,马勃,通大海,花粉, 4、热毒-----银花,连翘,板兰根,枝子, 5、失音-----通大海,川贝,冬花, 五,口舌痛 1、心胃火盛-----川连,枝子,石膏,黄芩,木通,竹叶,灯心。 2、肺胃阴虚-----生地,元参,石膏,玉竹,沙参,麦冬, 3、虚火上炎-----元参,生地配肉桂, 4、阳明腑实-----大黄,芒硝,元明粉, 六,口感 1、口渴-----花粉,葛根,芦根,沙参, 2、口苦-----龙胆草,茵陈,枝子。 3、口甜-----川连,黄芩,枝子,石膏,佩兰,茯苓 ,竹叶, 4、口臭-----炒黄芩 ,川连,木通,连翘,荜卜,各香,砂仁,川朴,槟榔, 七,牙痛 1、牙齿肿痛-----当归,生地,丹皮,升麻,川连,防风,荆芥,石膏, 2、胃火牙痛-----升麻,川连,生地,当归,丹皮,生石膏,大黄,芒硝,甘草。 3、风火牙痛-----羌活,防风,藁本,白芷,川芎,薄荷,细辛,生地, 4、虫牙痛-----元参,生地,川连,川椒,细辛,白芷,乌梅,薄荷, 5、阴虚牙痛-----熟地,生石膏,麦冬,牛膝,知母, 6、牙齿腐烂-----芦荟,胡黄连,枝子,牛蒡子,银柴胡,桔梗,川军,玄参,薄荷, 八,鼻疾 1、鼻流清涕-----石膏,玉米,辛荑,麻黄,赤芍,桔梗。 2、鼻流臭涕-----苍耳子,白芷,黄芩,胆草,知母,牛旁子。 3、鼻流浊涕-----苍耳子,辛荑,白芷,薄荷,各香。 4、鼻流黄涕-----黄芩,枝子,银花,鱼腥草,苍耳子,辛荑,知母,防风。 5、鼻衄-----生石膏,茅根,侧柏叶,茜草根,淮牛膝,生地。 6、鼻内生疮-----黄芩,麦冬,炙桑皮,扼子,连翘,赤芍,桔梗,荆芥,薄荷,甘草。 九,耳疾 1、肾虚耳鸣-----熟地,山药,山萸,云苓,泽泻,丹皮,磁石,五味子, 2、肝火耳鸣-----龙胆草,泽泻,牛膝,黄芩。 3、突然耳聋-----知母,生石膏,柴胡,香附,路路通,甘草, 4、耳内流脓-----银花,连翘,枝子,柴胡,黄芩,防风,荆芥,当归尾,赤芍, 5、耳内生肉-----当归,川芎,炒白芍,靶子,柴胡,丹皮,黄芩,川连,牛蒡子,生石膏,甘草。 6、耳底疮-----银花,连翘,薄荷,桔梗,蒲公英,菊花,路路通。 7、耳痒-----熟地,生地,天冬,麦冬,玄参,郁金,泽泻,甘草, 十,目疾 1、眼流泪-----苁蓉,熟地,山药,菊花,丹皮,泽泻, 2、眼前黑花-----磁石,菟丝子,远志,神曲,石斛,苁蓉,熟地, 3、肝火上冲-----龙胆草,枝子,黄芩,夏枯草,秦皮, 4、风热目翳-----蒙花,谷精草,草决明,木贼,蝉蜕,青葙子,菊花, 5、肝肾虚-----熟地,女贞子,枸杞,复盆子,白芍,黑豆, 6、瞳孔散大-----山萸肉,五味子,知母,菟丝子,枸杞, 7、瞳孔缩小-----元参,丹皮, 8、白内障-----菟丝子,五味子,谷精草, 9、只能视上物-----(肾阳不足)酒当归,黄芩,熟地,麦冬,五味子,人参,柴胡,枳壳,枸杞, 10、只能视下物-----夜明砂,石决明,蝉蜕,当归,木贼, 11、肝虚雀目-----柴胡,白芍,熟地,茯苓,菊花,细辛,防风,甘草, 12、眼不能远视-----(气虚血明)生地,麦冬,枳壳,菊花, 13、眼不能近视-----(血虚气明)人参,远志,菖蒲,茯芩, 14、视物异色-----人参,黄芪,蔓荆子,黄柏,白芍,葛根,升麻,炙甘草, 15、目眩-----熟地,菟丝子,车前子,杞子,菊花, 十一,胸胁痛症 1、气滞痛-----薤白,瓜萎,枳壳,桔梗,橘叶,乌药,木香, 2、淤血痛-----丹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五灵脂,蒲黄, 3、痰阻痛-----白芥子,瓜萎仁,半夏,陈皮,枳实, 4、阳虚寒凝痛-----桂枝,肉桂,制川乌,附子, 5、胁痛-----(左痛)柴胡,陈皮,川芎,赤茯芩,枳壳,木香,甘草,香附,(右痛)桔梗,陈皮,枳壳,郁金, 十二,呕吐呃逆 1、胃寒-----半夏,陈皮,丁香,柿蒂,砂仁,良姜,干姜,吴萸, 2、胃热-----竹茹,批杷叶,枝子,赭石, 3、痰湿-----半夏,陈皮,生姜,茯芩, 4、伤食-----山楂,莱腹子,炒麦芽,炒谷芽,神曲, 5、一般呕吐-----藿香,半夏,橘皮,云芩,川朴,枳实,伏龙肝,甘草,生姜, 6、一般呃逆-----旋复花,赭石,半夏,党参,陈皮,砂仁,甘草,生姜, 十三,腹痛胃脘痛 1、寒痛-----干姜,高良姜,吴萸,附子,肉桂,乌药,小茴香, 2、热痛-----川黄连,枝子,黄柏,川楝子, 3、虚痛-----黄芪,党参,炒白术,炙甘草, 4、寒积实痛-----附子配大黄,干姜配大黄, 5、气滞痛-----木香,厚朴,枳壳,枳实,砂仁,香附,乌药,沉香,檀香, 6、血淤痛-----元胡,五灵脂,没药,丹参,蒲黄, 7、虫痛-----乌梅,使君子,槟榔,川椒, 8、食痛-----山楂,莱菔子,炒麦芽,炒神曲,鸡内金, 十四,消化异常 1、食欲不振-----砂仁,木香,焦三仙, 2、消化不良-----炒麦芽,炒扁豆,鸡内金,五谷虫,焦山楂,神曲,木香, 3、痞满腹胀-----丁香,木香,沉香,砂仁,槟榔,青皮,陈皮,二丑, 4、吞酸-----川黄连配吴萸,乌贼骨配浙贝母,煅瓦楞子, 5、嘈杂有佘-----川连,枝子,白芍,神曲,橘皮,云芩,白术, 6、嘈杂不足-----当归,白芍,川连,人参,白术,云芩,神曲,甘草。 十五,腰痛 1、肾虚腰痛-----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狗脊,怀牛膝,巴戟, 2、气滞腰痛-----(闪挫)当归,官桂,玄胡,杜仲,小茴香,木香, 3、风湿腰痛-----独活,羌活,防风,桑寄生,狗脊,木瓜,稀莶草,威灵仙, 4、寒湿腰痛-----干姜,苍术,细辛,附子,肉桂, 5、血淤外伤-----乳香,没药,川牛膝,三七,桃仁,红花, 十六,四肢关节痛 1、风湿痛-----羌活,防风,细辛,木瓜,威灵仙,海桐皮,秦皮, 2、寒痛-----制川乌,制草乌,附子,桂枝, 3、经络阻滞痛------鸡血藤,络石藤,青风藤,威灵仙,地龙, 十七,部位引经药 1、肩部———姜黄, 2、上肢———炙桑皮,桂枝,羌活, 3、下肢-----牛膝,木瓜, 4、膝关节-----牛膝,松节, 十八,四肢痛,关节肿 1、湿在表-----白术,苍术,羌活,防风,川芎,独活,桂枝, 2、湿在里-----白术,苍术,云芩,泽泻,陈皮,半夏,神曲,炙草。 3、湿在上-----玉米,杏仁,桑皮,藁本,荆芥,橘红,半夏,云芩。 4、湿在下-----白术,苍术,防风,防己,羌活,泽泻,玉米,牛膝。 十九,失眠 1、心虚---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花,合欢皮。 2、心神不定---龙骨,龙齿,远志,茯神,牡蛎,磁石,琥珀。 3、痰浊壅滞---远志,菖蒲,半夏,茯神。 4、火热扰心---川黄连,栀子,竹叶,木通,灯芯。 5、心肾不交---肉桂配川连,远志。 6、用脑过渡---茯神,熟地,远志,炒枣仁,当归,元肉,珍珠母。 二十,心悸 1、心气虚-----人参,党参,黄芪,炙草, 2、心血虚-----(阴)酸枣仁,柏子仁,当归,首乌,阿胶,麦冬,五味子, 3、心阳虚-----桂枝,肉桂,附子, 4、痰湿-----半夏,茯神,远志, 二十一,自汗,盗汗 1、气阳虚-----人参,黄芪,炒白术,附子,五味子,牡励,炙甘草, 2、血阴虚-----地黄,黄柏,知母,白芍,当归,麦冬,龟板, 3、汗出不止-----白芍,生地,黄芪,当归,川连,五味子,枣仁, 4、诸经出汗-----防风,炙黄芪,焦术,肉桂,酒白芍,附子,枣仁, 5、常用敛汗药-----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山萸肉,煅牡蛎,乌梅, 二十二,水肿 1、皮水-----东瓜皮,大腹皮,桑白皮,五加皮,茯芩皮,白茅根,车前子,玉米须, 2、水肿兼内热-----泽泻,车前子,滑石,猪芩,茯苓, 3、水肿兼气滞-----大腹皮,陈皮,槟榔, 4、水肿兼表证-----麻黄,浮萍草,苏叶, 5、水肿兼血淤-----泽兰,益母草,琥珀,白茅根, 6、气虚水肿-----黄芪,炒白术,茯苓, 7、阳虚水肿-----肉桂,桂枝,附子, 二十三,咳嗽 1、风寒咳嗽-----麻黄,苏叶,杏仁,紫苑, 2、风热咳嗽-----桑叶,菊花,桔梗,批杷叶, 3、寒痰咳嗽-----半夏,陈皮,冬花,干姜,细辛,旋复花, 4、热痰咳嗽-----瓜蒌,蒌仁,天竺黄,桑白皮,贝母, 5、燥咳------沙参,麦冬,天冬,贝母,百部, 6、肺虚久咳-----诃子,炙粟壳,乌梅,五味子,人参, 7、痰喘-----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葶苈子,杏仁,冬花, 二十四,泄泻 1、水泻-----白术,苍术,茯苓,车前子,泽泻,滑石, 2、寒泻-----煨生姜,干姜,吴萸, 3、湿热-----川黄连,黄芩,秦皮,黄柏, 4、脾虚-----白术,炒山药,炒苁米,炒扁豆,党参, 5、脾肾阳虚-----补骨脂,肉豆叩,五味子,干姜,肉桂, 6、伤食-----炒神曲,焦山楂,莱腹子,鸡内金, 7、久泻滑脱-----赤石脂,禹佘粮,煨诃子,煨肉叩,炙粟壳,乌梅, 二十五,便秘 1、热结-----大黄,芒硝,元明粉,芦荟, 2、寒结-----巴豆,硫黄, 3、津枯-----元参,麦冬,生地, 4、血虚-----当归,熟地,生首乌, 5、气秘-----枳实,枳壳,厚朴,槟榔, 6、虚秘-----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锁阳,苁蓉, 7、老年习惯便秘-----肉苁蓉,蕃泻叶,莱腹子,厚朴, 8、顽固性便秘-----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枳壳,火麻仁,杏仁,厚朴,川军,柴胡,甘草 , 二十六,淋症 1 2、湿热淋-----猪苓,滑石,车前子,木通,淡竹叶, 3、血淋-----大小蓟,茅根,琥珀,生地,蒲黄,藕节,滑石,车前子, 4、石淋-----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冬葵子,琥珀,滑石, 5、膏淋-----草蔻,石苇,黄柏,菖蒲,车前子,苍术,莲子心,茯苓,滑石, 6、劳淋-----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云苓,熟地,女贞子,知母,黄柏,金樱子, 7、气淋-----沉香,石苇,滑石,赤芍,瞿麦,冬葵子,乌药,柴胡,当归, 二十七,遗尿多尿 1、肾虚遗尿-----桑螵蛸,海螵蛸,当归,桑寄生,白芍,生龙骨,人参, 2、气陷遗尿-----黄芪,党参,当归,升麻,山萸肉,桑螵蛸,益智仁, 3、肾阳虚多尿-----菟丝子,肉苁蓉,附子,桑螵蛸,五味子,牡励, 4、肾气不摄-----桑螵蛸,龟板,龙骨,远志,菖蒲,人参, 二十八,遗精 1、心肾不交-----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茯苓,泽泻,金樱子,龙骨,丹皮, 2、肾虚有固-----莲须,五味子,芡实,金樱子,山萸肉,山药,熟地, 3、湿热下注-----苍术,黄柏,萆解,滑石,茯苓,泽泻,车前子,莲子心,甘草。 4、心脾两伤-----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远志,木香,金樱子,芡实,炒枣仁,当归, 二十九,痛经 1、血淤-----川芎,当归尾,赤芍,红花,桃仁,丹参, 2、气滞-----香附,木香,乌药,沉香,元胡,厚朴, 3、虚寒-----吴萸,当归,川芎,白芍,党参,桂枝,阿胶,艾叶,巴戟,熟地, 4、湿热下注-----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苍术,茯苓,蒲黄,五灵脂, 5、肝肾虚损-----当归,白芍,山萸,巴戟,阿胶,山药,甘草, 6、气血两虚-----党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香附,艾叶,砂仁, 三十,带下 1,脾虚(白带)-----白术,苍术,党参,山药,白芍,陈皮,柴胡,车前子, 2、肾虚(清带)-----菟丝子,黄芪,桑螵蛸,附子,牡仲,补骨脂, 3、湿热(黄带)-----当归,白芍,柴胡,云苓,白术,茵陈,枝子,车前子,甘草, 4、寒湿带下-----苍术,白术,炒山药,小茴香,巴戟, 5、室女白带-----二地,丹皮,女贞子,旱连草,椿根皮,续断,桑寄生,菟丝子,香附, 6、常用止带药-----芡实,海螵蛸,白果,椿根皮,煅龙牡, 三十一,胎前疾病 1、恶阻-----砂仁,炒白术,陈皮,香附,乌药,木香,生姜, 2、胞阻-----当归,炒白芍,川芎,茯苓,炒白术,元胡,桑寄生, 3、子肿-----炒白术,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陈皮, 4、子嗽-----(胎火上逆)百合,紫苑,桔梗,麦冬,炙桑皮,竹茄, 5 6、子癔-----钩藤,桑寄生,人参,茯神,当归,菖蒲,菊花,桔梗, 7、子淋-----生地,木通,甘草 ,竹叶,元参,麦冬,黄芩,黑枝子, 8、子呜-----人参,黄芪,麦冬,当归,橘皮,花粉, 9、胎伤腹痛-----人参,黄芪,杜炭,续断,砂仁, 10、突然腰痛下血-----黄芪,当归,地榆,杜仲,续断,胶珠,艾炭,白术,黄芩, 三十二,胎动不安 1、气滞-----苏梗,砂仁, 2、血虚-----阿胶珠,熟地, 3、脾虚-----炒白术,党参, 4、蕴热-----黄苓, 5、肾虚-----续断,桑寄生,菟丝子,杜仲, 三十三,产后缺乳 1、气血虚弱-----人参,黄芪,当归,麦冬,通草,桔梗,猪蹄, 2、肝郁气滞-----炮甲珠,王不留行,通草,青皮,柴胡,当归,白芍,川芎,生地, 三十四,产后腹痛 1、血虚-----当归,熟地,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2、血瘀-----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益母草,乳香,炙甘草,黄酒, 三十五,产后出汗 1、气虚出汗-----黄芪,白术,防风,防风,熟地,煅牡励,麻黄根,浮小麦, 2、阴虚盗汗-----人参,麦冬,黄芪,白术,防风,山萸肉,五味子,煅牡励, 三十六,恶露不绝 1、气虚-----人参,黄芪,白术,鹿胶,艾叶,橘皮,升麻,柴胡,姜枣, 2、血热-----熟地,白芍,生地,山药,川断,阿胶,旱连草,海螵蛸, 3、血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丹皮,益母草, 三十七,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银花,公英,地丁,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2、血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丹参,丹皮,益母草,炙草, 3、外感-----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 ,生姜枣, 4,血虚-----八珍汤减川芎加黄芪。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独家好“料”,给你好瞧!

姜半夏為中藥名,是生半夏用鮮姜或鮮姜、白礬共煮干燥而成的炮制加工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 影響日常生活者為(+++)。1.3西醫臨床類型主要為動力障礙型以及非特異型,沒有潰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2]。1.4治療方法中醫辨證屬脾虛氣滯,治療組處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原方:厚樸15g,生10g,半夏15g,甘草6g,黨參20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對照組用西沙比利5mg口服,每日3次。治療2周后統計療效。1.5療效判定治療后腹脹癥狀改善(++)分級以上為顯效,改善(+)分級為有

  •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出自《傷害論·辨太陽病脈論并治中》,主治“發汗后,腹脹滿者,方由厚樸、生、半夏、甘草、人參組成,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應用該方治療脾虛氣滯者所致的病證均獲得良好療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異病同治的特點。1臨床資料1.1慢性胃炎患者,女,36歲,2003年6月就診,主訴“上腹部飽脹不適,腹痛無規律,噯氣反酸,已3年余。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

  • 黃、石膏又所必需,在用方者臨病之權衡耳。六神通解散青麻黃(五分)生石膏(五錢)杜蒼術(八分)黃芩(錢半)飛滑石(三錢)生甘草(五分)淡香豉(三錢)蔥白(三枚)藿樸夏苓湯杜藿香(二錢)真川樸(一錢)姜半夏(錢半)赤苓(三錢)光杏仁(三錢)生苡仁(四錢)白蔻末(六分)豬苓(錢半)淡香豉(三錢)建澤瀉(錢半)茵陳胃苓湯杜蒼術(一錢)真川樸(一錢)炒廣皮(錢半)浙苓(三錢)生曬術(錢半)川桂枝(五分)建

  • 治發汗后腹脹滿者濃樸(半斤炙去皮)生(半斤)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人參(一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祖劑》明施沛公元年

  • 濃樸八兩(去皮炙)生八兩(切)半夏半升(洗)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太陰病,當腹滿,是傷中也,與吐下后邪氣入里腹脹治法不同。濃樸寬脹下氣,生姜散滿升陰結《絳雪園古方選注》清王子接公元年

  • 半夏,常用中藥之一,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為適應臨床上的需要,除生用外,尚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京半夏、半夏曲等。由于炮制過程和所加輔料成分的不同,因而,其作用各有側重。  近幾年來,筆者發現部分臨床工作者,在使用半夏及其制品時,有所偏廢和盲目濫用的現象。究其原因,不外有三:一為因半夏有毒,故有的醫者常棄而不用,概以法半夏代之;二是亦有的醫者在半夏及其制品的應用上

  • (一)原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  [原文]  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66)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  汗后脾虛氣滯腹脹的治法。  [闡論]  不當發汗而發汗,或發汗太過,均可傷害脾氣。今汗后,腹脹滿,乃汗后脾虛運輸無權,或生痰濕,使氣機壅滯所致。此為虛實挾雜之證,故

  • 紛紜,小便黃,大便黏膩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多見于素體肥胖之人的各種早搏、陣發性室上速、陣發性房顫等患者。治則: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方藥: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加味:黃連10g,姜半夏10g,陳皮10g,枳實10g,竹茹10g,茯苓10g,甘草6g,炒棗仁15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方藥分析:素體肥胖,過食肥甘,滋生痰濁,郁久化熱,痰熱上擾心神,心氣不相順接,故發生本病

  • 用甘草(四兩炙)人參阿膠(各二兩)生桂枝(各三兩)麥門冬麻仁(各半升)生地黃(一斤)大棗(三十枚)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糕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渴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千金翼同《祖劑》明施沛公元年

  • 冬受寒邪不即病,復感春寒發名瘟,證同傷寒治雙解,嘔加生姜半夏均。[注]瘟病一證,乃冬受寒邪不即為病,至春復感春風而發者也,現證與傷寒相同,用雙解通圣湯兩解之,若嘔吐者,以生姜半夏入之,其嘔自止。(雙解通圣湯)方見傷寒%瘟疫門《醫宗金鑒》清吳謙公元1742年

  • 嘔,并根據其寒、熱、虛、實而分治之。2.3.1分證論治李改平等[6]認為妊娠劇吐的病因有胃虛、痰濕、肝郁,從而將該病分為3型論治:脾胃虛寒型,治宜健脾和胃,散寒逐飲,降逆止嘔,方用生姜瀉心湯加減(姜半夏、生姜、砂仁、厚樸、白術、茯苓、干姜、炙甘草、黨參、大棗);痰濕壅遏型,治宜健脾化濕,理氣和中,降逆止嘔,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紫蘇梗、茯苓、姜半夏、白術、黨參、甘草、陳皮、厚樸、桔梗、生姜、

  • 云苓神(各)30g、蛇舌草30g、草蔻仁7g,14劑。2006年2月16日,二診,藥后胸部憋悶次數減少,舌苔厚膩,質紫暗,脈沉弦。此為寒凝血滯,痰郁之象。擬上方去蔞仁、赤白芍、紅花、加草果10g、姜半夏15g、川懷牛膝(各)15g、焦白術15g、田三七(打碎,先煎)10g。14劑。2006年3月2日三診,諸病尚安,但病根深固,仍當緩調治,舌質紫暗,舌苔厚膩。擬方溫陽化痰,消瘀利氣。熟附片(先煎)

  • 某,女,34歲。2008年10月14日初診,患者40d前意外流產,就診時訴頭暈,納谷不香,眠差,夢多驚惡,常有惡心感和乏力感,舌紅苔薄,脈弦。有眩暈發作史。診斷:頭暈(證屬痰飲內停而上擾)。處方:姜半夏15g,茯苓15g,陳皮10g,生甘草3g,枳殼15g,竹茹6g,干姜6g,紅棗20g。每天1劑,水煎服。服14劑后復診,訴頭暈消失,余癥明顯改善。  按:本病案體現了辨體質用藥的重要性。筆者詳細

  • 原。其道遠。其氣深。故休數日乃作也。亦即后賢所謂三陰瘧。俗稱脾寒病。四日兩頭是也。【治】必先辨其脅下有塊與否。無塊者。脾臟積水與頑痰也。輕則清脾飲(浙茯苓六錢、川桂枝一錢、炒冬術錢半、清炙草五分、姜半夏四錢、炒廣皮二錢、川樸、草果、柴胡、黃芩各一錢、小青皮八分、生姜二片、大紅棗二枚、煎成、熱退時服、忌酸冷油膩)送下除瘧勝金丸(酒炒透常山四兩、草果、檳榔、制蒼術各二兩、共為細末、水法小丸。外用半貝

  • 逆伴左脅下脹痛5d,影響睡眠,自汗多夢,頭暈乏力,大便不爽,每日3次,小便黃,舌體略胖,質淡,苔少而白,脈弦。謝師辨證為肝氣犯胃、化燥傷津,給予小柴胡湯合旋覆代赭湯的化裁:柴胡25g,黃芩15g,姜半夏15g,黃連30g,旋復花20g,代赭石30g,白參15g,川芎15g,香附15g,郁金15g,枳實15g,竹茹lOg,百合15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棗5枚去核。5劑,水煎服。二診患者自述

  • 姜半夏茯苓(各二錢)煨姜(六分)白術杏仁陳皮白芍(各錢半)竹葉(二十片)《女科秘要》

  • 壅滯為患,為本虛標實之證。旋復代赭湯治療胃氣因虛上逆,心下痞硬;大黃甘草湯治療實熱嘔吐,食已即吐,兩方合用,補瀉兩法,兩相兼顧,治療幽門梗阻甚為適宜,屢用屢效。常用組方:黨參10g,旋復花20g,姜半夏10g,干姜10g,酒軍5g,佛手10g,蘇梗10g,代赭石20g,甘草5g。梗阻緩解后,再予黃芪建中湯加失笑散從本治療。3 以大黃黃連瀉心湯合小陷胸湯治療糜爛性胃炎董老認為,胃為陽土,不論外邪內

  • 替丁、克林霉素、佐氧氟沙星、654-2)未能取效。  刻診:打嗝頻頻,聲音洪亮,全腹脹硬,拒按,叩診鼓音,舌苔白膩厚,兩脈弦滑。證屬腸胃積滯逆氣上沖為“呃逆,治以降逆通腑法。  組方:姜半夏20克,厚樸50克,陳皮30克,木香20克,赭石30克,砂仁10克,大黃10克,生姜20克。2劑,水煎服。  用法:囑患者先用涼水把藥浸泡1小時,水面高出藥面2厘米。煎開后改微火熬10分鐘即淋出。

  • 流性胃炎分為5型。  一、肝氣犯胃型。主癥:胃脘脹痛,痛竄脅背,暖氣痛輕,惱怒痛重,食欲不振,嘔吐苦水,胸脘痞滿,善太息,大便不爽,舌紅苔薄,脈弦。治則:疏肝理氣,和胃降逆。基本方:醋柴胡、陳皮、姜半夏、炙甘草各6克,炒白芍15克,當歸、木香、制香附、炒枳殼、川楝子、制元胡各1O克。 二、脾胃虛寒型。主癥:胃痛綿綿,喜溫喜按,得食痛減,倦怠乏力,嘔吐苦水,口淡多涎,畏寒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弦。

  • 男17例,女7例,最大年齡83歲,最小37歲,為近2年來門診或住院病人,經食管鋇餐透視、內窺鏡檢查,診斷為食管癌,部分病例做病理診斷。1.2治療方法治擬益氣和中,和胃降逆。基礎方:旋復花、代赭石、姜半夏、黨參、大棗、半邊蓮、半枝蓮、山棱、莪術、白術、青皮、陳皮、炒谷麥芽、雞內金。咳嗽痰多加杏仁、象貝、川貝,陰虛加南沙參、北沙參、麥冬,胸痛加郁金、延胡索。2結果2.1臨床療效標準[1](1)分級:

  • 病最短1周,最長1年;院外均給予對癥治療效果不佳,來院就診。  1.2治療方法以苓桂術甘湯為基本方,即云苓18g,桂枝9g,白術12g,甘草9g,另加味生龍牡各24g,靈磁石24g,干荷葉12g,姜半夏9g,粉葛根18g,生赭石12g,鉤藤丁18g(后下)。日1劑,水煎2次(文火),取汁350ml左右,早晚分服。1周為1個療程,一般服1~3個療程。  2結果  以眩暈癥及兼癥消失為治愈;減輕為好

  • 日內宜宣劑以去其壅。方書所謂天分。(肺)氣分(胃)。窒塞不通。而或噦或嘔是也。然是疾之作。必上焦火盛。炙其津液。結成痰涎。凝于胃口。故又宜導痰降火。生姜半夏橘紅茯苓濃樸連翹梔子黃芩天花粉知母(不渴者去知母。以潤劑宜禁也。)竹茹枇杷葉主之。(如心煩加炒黃連。如心下痞更加枳實。如口苦脅滿脈弦加柴胡。)三四日邪氣漸深。痰愈凝結。宜苦寒以折之。芩連二陳湯。加濃樸天花粉黃柏滑石蘆根汁竹瀝姜汁主之。如不止。

  • 治胃氣不和作吐。藿香(一錢)姜半夏(錢半)陳皮(一錢)甘草(炙,五分)姜濃樸(一錢)蒼術(炒,一錢)白術(一錢二分)冬月受寒冷,嘔吐不止,元氣虛者,加人參、干姜炮、生姜五片,水煎服。《仁術便覽》明張潔公元年

  • 共同病機特征。無論虛實,理氣和胃健脾,恢復脾胃升降職權乃慢性胃炎治療之大法。脾胃在生理上納化相依,升降相因,燥濕相濟,共司水谷的受納運化。脾升胃降是中焦氣機的主要運動形式。經驗方理中和胃湯(陳皮、姜半夏、木香、延胡索、八月札、茯苓、白術、炙甘草、生姜、大棗)加味治療慢性胃炎,方中陳皮、姜半夏和胃降逆;木香、延胡索、八月札理氣和胃止痛;自術、茯苓、炙甘草健脾助運,生姜、大棗、炙甘草調和脾胃,益氣和

  • 之漸,當開痞通陽議治。陽結于上陰衰于下關格川連人參半夏枳實汁竹瀝盧陰陽逆亂,已成關格,議用附子瀉心湯,為上熱下寒主治。徐七八老人食入涎涌,吐痰略能咽粥,二便艱少,是陽不轉旋上結,陰枯于下便難,極難調治,勿用腥油膻味,脈弦大而搏,議妙香丸。又妙香丸仍服,每五日服大半夏湯。毛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氣沖涌涎,乃關格之癥,議用進退黃連湯。川連淡干姜半夏姜汁人參茯苓附子生白芍濮七十七旬有年,納食脘脹,大

  • 日5~6次、糊狀、深黃色,小便短少,舌淡紅,苔薄白膩,指紋稍紫見于風關。證屬中陽不足,痰濕內停。治宜溫陽化飲、止咳平喘、健脾利濕。方用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lOg,桂枝3g,白術10g,黨參lOg,姜半夏10g,陳皮6g,桔梗3g,紫菀6g,炙百部10g,浙貝母lOg,甘草3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2010年7月28日二診:咳和喘平,胃納稍增,昨日大便散泄1次,色黃質糊,夜間驚哭,盜汗淋漓,

  • 炎。中醫診斷為胃痛,證屬肝氣犯胃,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方用自擬柴附飲加減:柴胡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炒白術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5克,陳皮10克,枳殼10克,生杷葉15克,姜半夏10克,姜竹茹15克,吳茱萸3克,川連10克。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14劑。囑患者調節情志,忌食油膩辛辣之品。3月22日二診:藥后胃脘攻撐作痛、噯氣、口苦煩躁諸癥遞減,仍嘈雜泛酸、大便不暢,

  • 胚芽及心搏,最終難免流產。流產后西醫檢查未發現明確病因。求診時患者形體豐腴,時昏昏欲寐,帶下量多色白,喉間有痰,腰酸怕冷,舌淡胖,脈濡緩。辨證:腎陽虧虛,痰濕阻滯。治擬:溫腎助陽,利濕化痰。處方:姜半夏10g,石菖蒲9g,當歸12g,川芎10g,赤芍10g,香附10g,郁金10g,炙雞金20g,白芥子15g,仙靈脾15g,菟絲子30g,巴戟天10g,丹參15g,澤瀉10g,澤蘭10g,茯苓皮24

  • 治七情郁結。經候不調。姜半夏濃樸茯苓蘇葉(各一錢半)水煎。《醫方簡義》清王清源公元年

  • 治同上生姜半夏柿蒂橘仁橘皮香附不用引煎服《醫方集宜》明丁毅公元年

  • 治痰助胃白術胡椒高良姜半夏(各一兩)茯苓陳皮(各半兩)上為細末水浸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空時生姜橘皮湯下《雞峰普濟方》宋張銳公元960-1279年

  • 并調,故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為其主要治法。自擬“柴附飲。  方藥組成:柴胡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炒白術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5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枳殼10克,姜半夏10克。  方解:柴胡疏肝利膽,理氣解郁,以祛發病之源,故為君藥;香附、川楝子理氣止痛,并增強柴胡疏肝解郁之力,故為臣藥;炒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與疏肝理氣之劑相伍,以達扶土抑木之效,故為佐

  • 清,驟然用補,使邪無出路,致咳嗽不已。古謂病有三虛一實者,先治其實,后治其虛。現下喉啞治實,先與提肺氣,治虛與諸虛不足之小建中湯。苦桔梗(四錢)杏泥(二錢)云苓(五錢)生甘草(二錢)生苡仁(五錢)姜半夏(四錢)煎兩杯,分二次服。二月初六日六脈弦細之極,陰陽俱損,急需用補,以外感未凈,喉音未清,暫與理肺二帖,后再診。苦桔梗(二錢)甜杏仁(四錢)姜半夏(三錢)生草(二錢)茯苓(四錢)冰糖(四錢)鮮蘆

  • 寒后期者。加肉桂(五分)牛膝香附(錢)青木香(四枝(五分)香附延胡(各龍骨(二錢)左牡蠣(四錢)加茯苓白術東洋參(各一錢五分)進烏骨(一錢)滑石淡竹葉(各三錢)○經黨參(三錢)柴胡(醋炒八分)○心神搖漾。加茯神燈草(一丸)○如風虛暈眩者。加煨天麻(一錢)姜半夏(一加姜三片。川連(八分)姜半夏(一錢五分)淡吳萸(八分)減熟地枝(七分)竹茹(一丸)姜三片。《醫方簡義》清王清源公元年

  • 朱左新寒引動痰飲,漬之于肺,咳嗽氣急又發,形寒怯冷,苔薄膩,脈弦滑。仿金匱痰飲之病,宜以溫藥和之。川桂枝(八分)云苓(三錢)生白術(五錢)清炙草(五分)姜半夏(二錢)橘紅(一錢)光杏仁(三錢)炙遠志(一錢)炙白蘇子(五錢)旋復花(包,五錢)萊菔子(炒、研,二錢)鵝管石(,一錢)俞右暴寒外束,痰飲內聚,支塞于肺,肅降失司,氣喘咳嗽大發,故日夜不能平臥,形寒怯冷,納少泛惡,苔白膩,脈浮弦而滑。擬小青

  • 旋復花甘草人參代赭石生姜半夏大棗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此湯主之。噫氣。俗名噯氣。飽食息也。硬則氣堅。咸味可以軟之。旋復花之咸。以軟痞硬。虛則氣浮。重劑可以鎮之。代赭石之重。以鎮虛逆。生姜半夏。辛以散虛痞。人參大棗。甘以補胃弱。痞而下利。生姜瀉心湯。痞而不下利。旋復代赭湯。《傷寒括要》明李中梓公元年

  • 中30歲以下者6例,30~50歲者31例,50歲以上者3例。病程最短者1個月,最長者6個月。全部病例胃鏡顯示胃黏膜充血、水腫,或伴有滲出物、糜爛、出血等。  1.2治療方法藥物組成:代赭石24g,姜半夏12g,陳皮12g,枳殼9g,柴胡9g,白芍9g,生姜3片,甘草6g。若嘔吐重者加旋覆花、柿蒂;兼嘔吐酸腐、厭食者,加焦三仙;兼便秘者,加大黃、枳實;陰虛便秘者加火麻仁、白蜜;口苦胸悶,舌紅苔黃膩

  • 案中所用諸方,開載于后,以便初學之士查閱。桂枝湯桂枝白芍炙草生大棗桂枝加附子湯即桂枝湯加附子。苓桂術甘湯茯苓白術桂枝炙草小建中湯白芍桂枝炙草生姜大棗飴糖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桂枝炙草生姜大棗蜀漆龍骨牡蠣生姜瀉心湯生姜干姜半夏黃芩黃連甘草人參大棗甘草瀉心湯甘草干姜半夏黃芩黃連大棗半夏瀉心湯半夏黃芩黃連人參炙草干姜大棗附子瀉心湯附子黃芩黃連大黃黃芩湯黃芩白芍甘草大棗黃連阿膠湯黃芩黃連白芍阿膠

  • 燥。此外蟬蛻、僵蠶、薄荷、浙貝母疏風散結,辛散而不燥。全方祛風潤燥,切中病機,不治咳而咳自愈。若因外感而咳嗽加重,去增液湯加桔梗,偏風寒再加荊芥、防風,偏風熱加牛蒡子、連翹,苔白膩夾濕者酌加藿香、姜半夏。2.3熱痰戀肺,肺失清肅辨證要點:咳嗽晝夜均有,痰多質稠不易咯,咽紅,大便偏干,舌質偏紅,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臨床多見于熱性體質患兒,常見病有感染后咳嗽、咳嗽變異性哮喘等,遇感冒則咳嗽加劇。治

  • 0kg。  本品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片狀,切面淡灰貨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氣微,味微咸澀,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時,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每半夏100kg,用生姜25kg,白礬12.5kg。  本品為片狀、不規則顆粒狀或

  • 治寒痰丁香茯苓木香干姜半夏附子肉桂陳皮砂仁水二鐘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辰砂化痰丸辰砂(另研為衣)白礬(五錢炙枯)天南星(一兩湯泡)半夏曲(三兩)上為末姜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送下清氣化痰丸南星半夏黃連黃芩栝蔞仁茯苓杏仁陳皮枳實甘草上為末姜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湯送下《醫方集宜》明丁毅公元年

  • 氣尚固,未至驟見脫象,亦云幸矣。急擬仲景小續命湯加減,助陽祛風,開其痹塞,運中滌痰,而通絡道,冀望應手,始有轉機。凈麻黃(四分)熟附片(一錢)川桂枝(八分)生甘草(六分)全當歸(三錢)川芎(八分)姜半夏(三錢)光杏仁(三錢)生姜汁(沖服,一錢)淡竹瀝(沖服,一兩)另再造丸(去殼研細末化服,一粒。)二診兩進小續命湯,神識稍清,嗜寐漸減,佳兆也。而舌強不能言語,右手足不用,脈息尺部沉細,寸關弦緊稍和

  • 冬受寒邪不即病,復感春寒發名溫,證同傷寒治雙解,嘔加生姜半夏均。【注】溫病一證,乃冬受寒邪不即為病,至春復感春風而發者也。現證與傷寒相同,用雙解通圣湯兩解之。若嘔吐者,以生、半夏入之,其嘔自止。雙解通圣湯(方見傷寒)《幼科心法要訣》

  • 治濕阻中焦脘痞。或飲停心下悸眩等癥。姜半夏(三錢)茯苓(一兩)生姜(五錢)本方加桂枝甘草去半夏。名茯苓甘草湯。治傷寒水氣乘心○本方去茯苓。名小半夏湯。治濕《醫方簡義》清王清源公元年

  • 治氣虛作咳人參白術甘草干姜半夏橘皮黃芩柴胡水二鐘三片食遠服《醫方集宜》明丁毅公元年

  • 治肥人氣虛挾痰。右手足麻木。神迷欲厥之癥。黨參(三錢)白術(二錢)茯苓(三錢)炙甘草(五分)陳膽星(八分)竹節白附子(酒炒八分)姜半夏(一錢五分)橘紅(八分)加姜三片。不渴。加廣木香(五分)治卒中痰迷尤佳。《醫方簡義》清王清源公元年

  • 白芍(酒炒)當歸(酒洗)茯苓白術(土炒)阿膠(蛤粉炒各二錢)炙草川椒(炒)五味子(各一錢)姜半夏人參(各七分)柴胡(八分)姜(三片)水煎稍熱食前服。如五心煩熱。日晡潮熱。加胡連五分。不思飲食。加神曲。麥芽(炒各五分)頭痛加川芎(七分)煎服。婦女經水不行。時作脹痛。《女科秘要》

  • 治少陽經癥。柴胡(二錢)姜半夏(一錢半)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黃芩(一錢五分)加姜三片。棗二枚。《醫方簡義》清王清源公元年

  • (自制)治厥頭痛。煨天麻(一錢)姜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三錢)陳皮(一錢)炙甘草(五分)姜(三片)水煎。《醫方簡義》清王清源公元年

  • 伴發熱。二、治療1.寒濕中阻主癥:泄瀉清稀,甚至為水樣便,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伴有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等,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治法:溫化寒濕基本方藥及參考劑量:藿香10g、厚樸10g、姜半夏10g、蒼術15g、茯苓20g、草豆蔻10g、白芷10g。常用中成藥:藿香正氣水(膠囊)、十滴水、保濟口服液、附子理中丸等。食療方:大蒜、生姜適量。外治法:艾灸關元、神闕、中極;穴位按摩中脘、氣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炒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