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勇士宣传片康德记第六代传人是谁?

  7月18日,文法学院&寻坡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冒雨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大北街三苏牌龙眼酥工厂参观,并采访眉山龙眼酥第六代传人王跃中。
7月18日,文法学院“寻坡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冒雨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大北街三苏牌龙眼酥工厂参观,并采访眉山龙眼酥第六代传人王跃中。
最新图片文章
&Copyrigh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rights&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温江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柳城镇东北路555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  临危受命副都统  ………………………………  如果你到山西去旅游,热点当然是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  其实咱金州过去既有古城也有大院。古城就不说了,眼泪哗哗的;大院说起来还真是山西人的老宅子,虽然赶不上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那样气派宏伟,但是在金州甚至辽南也是首屈一指。  对,说的就是阎福升故居。  阎福升原名培元,字锡三(所以也可以叫阎锡三),祖籍就是山西太原。清康熙年间阎家迁入金州城,那时山西的乔家大院还没开始建。阎福升父亲阎邦鼎,官至户部陕西郎中,位居五品,隶属汉军镶黄旗。  原来我以为,阎福升是古城里留守的最后一位副都统。    阎福升手迹  但后来有人考证,阎福升之后还有几位官员也被任命为金州副都统,不过没来金州上任,因为那时金州城已经落入俄国人手中。所以这些官员们一直住在奉天城里,顶的官衔却是金州副都统,据说有六位之多,一直延续到1914年,他们就是这样坐吃朝廷空饷的。  据一些资料记载,阎福升善骑射,有胆气,但仕途不是很顺,所以五十岁那年,才被朝廷任命为金州驻防的八旗佐领,佐领一般就是一个四品官员,统领着百十余人的旗兵。在剿灭乡下高习恬起义过程中,他曾经有过单骑赴敌营劝降的勇敢举动,因此后来又提拔为金州水师营右翼协领,这时已经是三品官了。  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那场血与火的金州城保卫战中,作为协领的阎福升身先士卒同日军激战,最后脚部中弹,被士兵救下。  1896年1月,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后,日军撤出了金州。清军毅军提督宋庆来接收金州、旅顺、复州、庄河厅。接收之后,朝廷下旨任命阎福升为护理金州副都统,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以往的金州副都统有两个特点:都是旗人即满族人;都是朝廷下派即现在所说的“空降”。  阎福升任护理副都统这一次完全不符合这两个特点。我估计,是朝廷中没人愿意来。甲午一战,人人都知道金州这地太他妈危险了,只好在本地干部中、在汉军镶黄旗中破例提拔了阎福升。  所以真正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护理”,其实就是代理副都统的意思,而清代的护理二字,又是专指下级代理上级职务。清代《六部成语注解订正》称:“凡各官以下理上,以小理大,护其印务,皆曰护理。曰衔职相当者,则为署理。”  因此可以判断,阎福升护理副都统的时候,还不是正二品官员,带有“试用”味道,也可以说属于有其名无其实。  1899年农历九月初五,阎福升打给朝廷的请款奏折中,陈情因“城外尽归租界,昔日进项今则毫无,官吏书役,办公无措,恳请酌给津贴以资当差。”  这份奏折现存于金州博物馆。  经过战火洗劫,失而复得的金州副都统衙门其破败窘况可想而知,这就不难理解阎福升在得不到朝廷拨款时,为解决军粮不足,他曾经动用家资以充军饥,并筹资修补了一部分甲午之战时被日军炸毁的金州城城墙。  首先是为官一任的责任感,其次也是有这个实力。因为阎家在金州是名门望族,当年号称“阎半城”,据说那时阎家就有13栋房屋、60余间厅堂居室的大院落。  但是阎福升这个“护理”,实在不是时候。  他受命于一个外强中干的昏庸王朝,又赶上一个外辱入侵的年代和金州这个兵家必争的要塞。因此我们真的无从想见,在阎福升接到圣旨那一刻,他的心里到底是喜是忧?当他俯视朝服上寓意“江山永固”的刺绣图案时,血热衷肠还是翻江倒海?  他上任“护理”时,日本人刚走,沙俄就来了。老金州人讲:“大鼻子小鼻子,都不是好鼻子。”  大背景是,1898 年沙俄以逼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有功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和《中俄旅大租地续约》,条约规定: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水面租与俄国,清政府无权驻军;租地以北划出一段“隙地”(几乎包括了整个辽东半岛),未经俄方许可,中国军队不得进入……  要知道,这原来可都是金州副都统的辖区,怪不得没人愿意来当这个副都统。所以阎福升的副都统衙门辖区仅仅只在金州城区之内了。  而俄国租地之后,就在旅顺设置关东州厅。1903年8月又在旅顺设置远东总督府,为俄国远东地区的最高统治机构。  就是这个形同牢笼的古城也没保住。  日,旅大的“关东州”上校格罗姆切夫斯基突然率兵进入金州古城,借口“古城里有义和团活动,清朝官员欲暴动”为名,在清朝官员们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时,他们就将阎福升和协领富伦、同知马宗武、训导王奉琛、巡检汤询等作为人质,系数捕拿。  此前,沙俄海军上将、“关东州”总督阿列克谢耶夫曾派其外交专员科罗斯托维茨、外交办事处秘书季杰曼和罗索夫大尉来过金州城,会见了阎福升等地方官员。他们企图用一纸协议,将金州城也划归到租借之内,但是遭到阎福升等人强烈反对,其阴谋没有得逞。于是阿列克谢耶夫恼羞成怒,终于派人用刺刀强占了金州城。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格罗姆切夫斯基率军诡称“金州城内匿有义和团”,实际是借以寻衅滋事,并在南山架起大炮,声言要炮轰金州城。城内居民一片惊慌。这时南山乡绅刘心田闻知,挺身而出,急奔俄营,以身家性命担保城中并无义和团,并甘为人质留在俄营。沙俄派兵进城,抓捕了阎福升等官员后搜索,果无义和团,始将刘心田释放。  四天之后,阿列克谢耶夫亲自来到金州城“视察”,指挥沙俄军队在金州城内设置了三座炮台,配备了八挺机枪,架设了51门大炮。而此前一个月,俄军实际就已经开始修筑南山炮台了。  阿列克谢耶夫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私生子,在沙俄宫廷之中拥有很大势力。随后,阿列克谢耶夫又将清朝在这里设置的“金州厅”,改为了“关东州金州市”,将金州城作为俄军向北推进的一个军事要塞和桥头堡。  由此,古城正式沦为沙俄殖民统治地区。  阎福升等人先是被押往旅顺,后来又把他们辗转流放到遥远的库页岛。  如果走东清铁路,是相当漫长的一段旅程。如果走海路——从旅顺口登船,要绕过朝鲜海峡,走日本海,然后北上经过鞑靼海峡才能到库页岛,一路狂风巨浪。  被沙俄称为“萨哈林岛”的“库页岛”名称来自满语,是“黑”的意思。该岛位于黑龙江(阿穆尔河)出海口东部,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面积相当于两个台湾岛,本为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密约》签订后,沙俄逼迫清廷割让该岛。这里气候寒冷,冬季长达六个月,冬季平均气温-19℃~-24℃,北部封冻达八个月之久。岛上森林覆盖,沼泽遍布。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段九死一生的艰难旅程。  临行前,阎福升对家人说:“吾个人生死无足惜,为国捐躯乃吾之分内事也,尔等毋为吾忧。”囚禁期间,沙俄对阎福升胁迫虐待,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将生死置之度外,恪守民族气节。直到日,中俄《辛丑条约》签订后才获释回到金州。  花甲之年遭受外族流放的屈辱,冰天雪地里的折磨,让阎福升身心重创,回到故乡的阎福升一直在老宅休养。1907年9月,六十七岁的阎福升含恨离世。  也有资料说,由于金州城被占领,清朝廷把金州副都统迁至奉天(沈阳),以“金州副都统办事处”的名义继续行使副都统权力,因此,他从库页岛归来不久,就来到奉天“办事处”上任,最后死在任上。  这一说,可作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官员形象的参照。  1937年,阎福升的儿子阎传绂已经是伪满洲国吉林省省长,回到古城时,请来了前任金州海防同知谈广庆的儿子谈国恒,那时谈国恒也是张作霖手下的文人谋士,两人为阎福升立了一块《神道碑》,谈国恒在碑文中曾经这样写到阎福升:  其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大节凛然而不可夺,可谓铁中铮铮者也。其艰苦卓绝之操,足以风当世焉。  可惜,这通原立于金州北平山麓的石碑和阎福升家族墓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因为阎传绂曾任伪满洲国司法部大臣即汉奸的缘故而被毁。
楼主发言:4次 发图: | 更多
  官二代的“阎大臣”  ……………………………………  写到这里,该说说阎福升的儿子阎传绂了。  从山西太原府迁来落户金州两百余年的阎家,也许是继承了晋商传统,在金州古城早已是名门望族,按门当户对的原则,阎福升妻子来自金州另一大户夏家。当时古城民谣曰:  阎半城,曹半坡,划拉划拉没有老夏家一半  据史书记载,公元1051年契丹人的辽国与西夏国交恶,在一次突袭战中,契丹人俘虏了西夏国及一大批西夏人,俘虏后将他们押回到“苏州”即今天的金州安置。这批西夏战俘为了不忘故土,从此以夏为姓一直到现在。  与阎福升联姻的是不是这个夏家后人呢?  可惜这个夏氏多年无子嗣,阎福升只好将四弟阎培和之子阎传绂过继为子。  命运常常喜欢捉弄人,阎福升恐怕没有想到,正是这个过继之子阎传绂,成为金州臭名昭著的伪满洲国三大臣之一,让他一世荣光在身后黯然蒙尘。  曾有人以为金州老人街谈巷议中所说的“阎大臣”是指阎福升,因此还在报刊发表的文章中称颂“阎大臣”其不屈服于沙俄的淫威云云。  差矣,张冠李戴了。  大臣,从来都是指中央政权的主要官员。金州副都统虽然官居二品,但绝对称不上大臣。就是泛指,最多也是到省级一把手。而阎传绂虽说是汉奸,但职务确是伪满洲国“司法大臣”,这是历史事实。  1894年,阎传绂出生在阎家大院里。说起来,在伪满三大臣中,他和经济部大臣韩云阶是同龄,而卢元善比他俩大六岁。  三大臣中,阎传绂日本留学时间最长。因为家里有钱,他1911年就入日本宫城县仙台第一中学校读书,1920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科,1923年得经济学士称号。这样算起来他在日本学习时间就长达12年。相比之下,韩云阶只留学日本2年,卢元善也只是3年。   所以阎传绂也自持最高。1923年5月他回国后,据说经过王永江介绍,张作霖要聘他到奉天省来做事,提供了东北大学校长、图们江铁路总办、奉天纺纱厂厂长几个要职让他选,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自持家族渊源和日本名牌大学的学历,以“奇货”自居,甚至瞧不起奉系军阀政府,最后,还是进了日本人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这一步,何其关键啊。  如果他跟张作霖和王永江走,也许,就是实业救国的民族英雄或者奉系高官。但是,他的日本同学和朋友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同时满铁的待遇和实力也是阎传绂所倚重的。  要知道,那时还没有“九一八事变”,那时还没有南京大屠杀,甚至十几年前日俄战争在辽东开战时,很多中国人是倾向于日军的。这就是历史事实,也许要和我们今天的历史认知相悖,但没办法。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不能苛求一个青年人会洞穿历史风云。  青年阎传绂,无疑是一位有才华的精英。尽管他后来是汉奸,但如果对反面人物一评价就近乎漫画化,这显然违背了历史真实。  阎传绂应聘到满铁后,当时他是满铁会社中的唯一中国人职员。日本当局还曾经拿他作为一个“平等”的榜样和招牌去宣传。而实际上,当时日本人普遍对中国人轻视专横。对于中国人职员的采用,完全以日语的程度为标准,无形中推进他们的奴化政策,麻痹了许多有为的青年,使他们甘心到伪满来为日寇作忠诚的爪牙。  1925年春,阎传绂转入满铁会社的兴业部农务课,为日本人编写了《奉天省的财政制度和土地制度》一书。  写到这里,我相信,阎传绂这本书一定是得力于王永江的帮助,因为这正是王永江任奉天省长的期间。虽然没有史料表明阎传绂、韩云阶等人与王永江有交集,但我相信一定会有的,而且王永江也会愿意提携帮助家乡的年轻人。当然,他不会想到后来的结局是这样。  阎传绂这本书并且是以日文写成,涵盖了奉天的财政制度、税收种类和沿革,土地制度的种类和沿革,对日本当局尤其是在满铁供职的日本人帮助很大,了解了以经济侵略中国东北的知识。  1924年阎传绂被选任为大连中华青年会副会长,那时他已经是大连的名人,青年领袖。  1932年3月阎传绂升任伪奉天省政府谘议,不久即任伪奉天市长兼奉天商埠局总办;在这个时期,阎传绂策划设计了沈阳的铁西工业区。1933年3月,伪满洲国首次颁发了一个“建国功劳金”,数额为6千——5万元不等。阎传绂即是获奖者之一。  1935年5月,任伪满滨江省长;1937年7月任伪满吉林省长。  应该记录在案的是:  他任伪滨江省长时,为了围剿抗联,全省十三县合并村落,于是就烧毁房屋,修筑道路,设立地方治安维持会,实施讨伐800多次,抓捕了抗日联军900余人,牺牲了2600余人。  而他在任伪吉林省长期间,命令吉林的警察和伪游击队约一千人配合日寇军队讨伐抗日联军,最后致使抗联杨靖宇将军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抗日联军和老百姓死伤总数约3000人。  1942年9月阎传绂任伪满司法部大臣。  阎传绂的特点和韩云阶不同,阎传绂出身名门,其家族已经完成了“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的过程,所以阎的个人操守要比韩和卢都好。韩云阶出身较为贫寒,因此有着暴发户的特点,从经商开始即吃喝嫖赌无所不用其极,在官场上也是大起大落。而阎其他的丑闻极少,后人甚至评价他“是一个规规矩矩的‘老好’ 汉奸”,在伪满政权一直很稳定的上升。  阎传绂的儿子阎家驹,旅顺高等公学堂毕业,后来经商并没有走官场路线,这也许就是阎传绂的意思。阎传绂族孙阎承安,在日本东京工大毕业,曾任阎的秘书官。后来他也不愿做伪满洲国的官员,于是调任到伪满产业部矿山司当矿山科长,后来辞职又到沈阳一家私人工厂当厂长,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可作对比的,是阎传绂的姐夫刘雨田,辽南地区著名汉奸,后来又娶了日本妻子,入日本国籍,刘雨田的儿女也都入了日本国籍,刘家全部日本化。然而阎传绂的族属却与刘家相反。  1945年8月东北光复,阎传绂和伪满洲国的官员都被苏军俘虏后,押送到苏联赤塔囚禁,他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等人在一起。比起当年他的父亲阎福升被沙俄押解到库页岛,赤塔虽然也是俄罗斯传统的流放地,却比库页岛近,条件也好多了。  1950年阎传绂被押解回国。1956年6月我国的特别军事法庭分别在沈阳、太原两地开庭,审判了45名日本乙级丙级战犯,阎传绂还几次出庭作证。  1962年4月,阎传绂病死于抚顺战犯管理所。
  阎家老宅和后人    老宅门楼  许多老金州人都在惋惜古城古衙古建筑的消逝,惋惜那些口耳相传的金州老八景,现在还能看得到的老建筑,也许只有阎福升故居了。  之所以称“阎福升故居”,是因为这座老建筑曾经的主人是阎福升。实际上,此前还有其他副都统也在这里作过官邸居住过;而此后,他的儿子阎传绂也在这里居住过,但这所老宅子对外不叫“阎传绂故居”或“阎大臣故居”,而是叫“阎福升故居”。  这里的区别你懂的。  寻访阎福升故居不难,就在重新翻修的“副都统衙门”后身,拥政街和建民街交叉处。  日伪统治古城时期,这里是阎家街919号地。  这幢建于清道光年间、曾占地两千多平方米、极具典型北方四合院风格的清朝官宅式建筑,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阎家老宅前厅的七间正房,或者说是一个门脸儿;后边庭院深深的老宅子都已经拆掉了。  当年堪称官员私邸典范的老宅旧貌,现在只能凭借文字描述或个人去想像了。  据资料记载:阎氏故居是三进院落,共有房屋70余间,以二进院门为中轴线,正厅、前厅、侧厅、厢房、门房等建筑物左右对称分布,四合院外有由仓库等房屋围成的外院。在1947年旧居部分被改造,辟为金州的三八小学校。所以现仅存前厅七间正房。  这前厅七间正房原来成为小学前的一个门脸,中间可以穿过去的,老人们可以坐在屋檐下打滚子的,那时这里是真正的老宅子。瓦当上的花纹历尽风雨斑斑驳驳,屋顶鱼鳞瓦上长着蓬勃生长的茅草,六根廊柱和门窗油漆脱落木纹显露。前些年一次火灾还烧了屋顶,最可惜是门前那两颗百年以上的有形有样的芙蓉树被毁了。    原来的老宅模样  于是有关部门重修了阎福升故居,修葺后的故居仿佛就是一新的仿古建筑。但是知情人说,格局包括一些材料都是原来的,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然后开始用铁栅栏围挡起来,门前还立有“阎福升故居”石碑和大连市文物保护标牌,我们只能从铁栅栏外向里望去,体会当年进出此院时的人物神态。  现在这七间正房,青砖灰瓦、砖木结构,一溜红色的廊柱,南墙齐腰以上一面皆窗,以若干立柱分割。窗户比一般民居高,又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封闭,上部则可以上下翻翘推开,都是以菱形窗棂作装饰,十分精美。  过去老宅的二进院现在成为一个空阔的小广场,总有一些老人喜欢来这里健身打拳,或者坐在大树下,慢悠悠地回味当年金州老城的逸闻趣事,讲述这栋老宅子和阎大臣的故事。  据阎家的后人回忆,按家谱,阎福升之后阎家的传世字是“传、家、承、善、树”。所以他的儿子阎传绂,阎传绂之后是阎家驹,阎家驹之后是阎承安……  现在应该是“善”字辈和“树”字辈了。  据锦州退休教师康长君老人回忆,她小时候就在阎家大院里长大。姥爷名叫阎家相,看来这是阎福升几个弟弟的那一枝,当时阎福升这一枝是阎传绂,而他弟弟的这一枝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康长君只知道都叫他“大老爷”,是前清秀才,一个职位不高的官员,为人正直,很有才干,可惜英年早逝。大老爷的妻子曹氏,就来自有金州“曹半坡”之称的曹家,这样算上阎福升夫人夏氏,金州城里的“阎半城,曹半坡,划拉划拉没有老夏家一半多”的阎、曹、夏三大户,原来都有着转圈的联姻亲戚关系。  曹氏识文断字,康长君回忆:因为是旗人,她头发梳在头顶上,总穿一身黑旗袍。因为身体不好,几乎总躺着,有太阳的时候,坐在窗台边晒晒太阳。还曾经教过康长君识字吟诗,还供了两个家庭贫困的女孩读金州女高。  她的儿子叫阎家相,早年也曾赴日本中学留学,因为父亲去世早,为给母亲分忧,无奈辍学回乡经营祖业。据说他从日本带回来苹果树的优良品种,在金州乡间种植数千株,造福一方。  但阎家相四十多岁去世,其妻李氏守着年事已高的婆母寡居在这老宅。李氏有一儿一女,女儿就是康长君的母亲叫阎雪勤。阎雪勤十九岁出嫁,夫家就是当年金州赫赫有名的康德记药房的东家。  这样看来,所谓阎福升故居,在阎福升之后,阎传绂短暂的居住过,后来就是在日本留学12年,再回来上满铁当伪大臣,回到老宅的日子应该极少。那么在这里居住的,是阎福升弟弟那一枝的后人。  阎家大院里发生的故事,无疑就是金州古城版的《大宅门》《乔家大院》和《橘子红了》;也是百余年来辽南地方乡土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我相信阎家的后人无论在哪,肯定会常回故居来看看的。    重修后的老宅
  现在老宅院子里最可贵的,是后身小广场的古树保存下来了。几棵古银杏的树龄,应该比阎福升的年龄大,比大黑山石鼓寺的那棵银杏老,尤其还有一棵雌雄合体的银杏,高大威武,深秋时节一地黄叶,由于历经沧桑,因此更显得十分凄美又富有诗意。此外还有一些皂角、枫树、臭椿、枣树也都是白发苍苍的年龄。那棵穹枝虬干、硕果累累的枣树,秋天时节最能吸引来往行人的目光。还有就是东西两边各有一个盘根错节的紫藤,这原来是在二进院甬道两旁的,也是北方难得一见的藤本植物,春天紫色的花开像葡萄串一样,所以现在已用铸铁栏杆保护起来了。  从这些古木可以看出当年阎家对老宅子的心血,而古木老树又使得这一小广场气度不凡,气质高雅,这也是金州老城古木硕果仅存的一块宝地,也许只有在这里,还能得以窥见当年古城的一丝风貌。除此之外,我们只能靠想象来回忆古城了。  所以,这一片小广场太需要好好规划和改造一下,使之成为一个传承古城文化的窗口。  老宅——金州古城最老的老者,默默地守望着这一片山海和土地。    后身的小广场古木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巅峰医药招商网-最火爆医药-炒作药品招商! www.8168.tv
您当前的位置:
闻药“益德成”第六代传人马卫东谈国药复兴
发布日期: 16:31
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4日讯(记者 魏金金)“我干了40多年的药,对市场还是有点感悟的,其实很多产品关键还是质量。一款好的产品要想立足,品质是第一位”近日,“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培训期间,天津市益德成闻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卫东在接受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采访时这样谈到。
  天津市益德成闻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卫东
  《本草纲目拾遗》中曾记载,鼻烟“通关窍、治惊风、名目、定头痛,辟疫尤验,可为药用”。由此可见,鼻烟自古以来就有提神治病的作用。具有300多年鼻烟闻药历史的益德成因其特有的药用与美学价值而广为人知道。精取花香、药香、烟香糅合而成,经鼻腔吸闻,瞬间可达提神、醒脑、开窍、清心、避疫的作用,不难想象这其中工艺之考究,制作之复杂。
  品质立足传承百年工艺
  与时俱进重视需求创新
  作为益德成第六代传人,之前一直从事的马卫东因机缘巧合,开始接触鼻烟。从2005年开始接手闻药传承到2008年益德成重新开张,马卫东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让一度停产将近半个世纪的天津老字号重新面世。原来“文革”初期,闻药因曾被当做“四旧”而被迫停产,由张氏家族连续经营长达256年历史的益德成闻牌传承到第五代被迫结束。马卫东感慨道,当时的被迫停产,不仅让益德成销声匿迹,更让具有和药用价值的鼻烟在国内近乎绝迹。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张园麟一度发愁祖上技艺难以为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卫东找到了张园麟,潜心学习鼻烟技艺。为了让“益德成”鼻烟技艺流传下去,张园麟不仅把过去留存的鼻烟无偿赠送给马卫东,还将制作技艺一并传授给他。由此,在张园麟的亲传下,马卫东完整地继承了“益德成”鼻烟的传统制作技艺,真正成为益德成的第六代传人。
  而出身的马卫东在传承益德成百年工艺的同时,也不断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将重点放在开发鼻烟的药用价值上,并成功开发出一系列不失传统风味,又具有环保、医疗、健身等功能特点的纯中药鼻烟。在产品包装工艺方面,益德成结合现代人多元化的需求,设计出不同款式和包装。这些产品的开发问世不仅备受国人欢迎,同时海外市场更是火爆。马卫东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单就美国而言,每年的鼻烟销售就高达20亿美元。鉴于闻药文化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的共通文化,如今益德成也开始逐渐扩大其在全球五大洲产品销售网点的铺设范围,积极推动传统中药走向世界。
做好营销定位
  将熟悉东西做新鲜 新鲜的东西做熟悉
  “我干了40多年的药,对市场还是有点感悟的,其实很多产品关键还是质量。一款好的产品要想立足,品质是第一位”马卫东认真谈到,一个新药在前期研究的过程中,虽然会耗费很多资金,但一旦产品推向市场,还要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资金等压力。“你需要把新鲜的东西变熟悉,把熟悉的东西变新鲜,找准市场卖点让顾客注意这个东西”,在马卫东看来,黑耀乌发宝,新产品在最初面世的时候,因为陌生,所以大家通常并不会主动积极去接触,这也不可避免地将会导致产品在销售初期会遭遇一定的市场尴尬。
  马卫东当场以王老吉的红罐包装与广告语为例谈到,“对于一个新鲜的产品而言,它的营销诉求一定要是大家熟悉的点,关键是你怎么能够把这些熟悉的点做出差异。六味地黄丸子的广告语是‘药材好,药才好’,你把熟悉东西做新鲜,把新鲜的东西做熟悉,这其实就是销售中的一个选择”。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2014年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被正式纳入国务院颁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益德成也同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如今,通过马卫东不断的探索与市场开拓,益德成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硕果仅存的规模化专业生产闻药的知名企业。马卫东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目前全国四A级以上景区、古街、古镇、古玩市场、机场、车站均设立了益德成闻药传承所,50多家的益德成正在不断弘扬中医“闻药”之道,将这种传统的闻药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马卫东坦言,益德成之所以发展这么快,一方面是因为产品本身独有的文化内涵,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充分融合,另一方面则是跟国家近几年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密切相关。
弘扬闻药之道
  勇扛复兴大旗
热门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class="advan-btn">
巅峰官方微信:
巅峰医药视频
友情链接:
我们做什么:
全新的宣传模式
庞大的客服团队为您分忧
专业的讲师
多视角宣传
花最少的钱
得最多的效益
提示您:巅峰医药招商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