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创业训练营医院心外科科训的解释

当前位置:&&
科室介绍: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是北京大学重点支持学科之一,医、教、研全面发展,科室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综合实力较强,在广东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有北大、汕大硕士生导师4人,全部医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来自国内知名重点大学,年手术量300多台,主要是各种先心病畸形矫治术,风心病...
网络咨询:
本科室可线上提问大夫3名
电话咨询:
本科室可直接通话大夫3名
患者推荐(根据患者投票推荐)
(4人):, , ,
(5人):, , , ,
(3人):, ,
(2人), (2人), (2人), (1人), (2人), (1人), (1人), (1人), (1人), (1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内径约4.9mm,]
[漏小肠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医生怎么办?,]
[做了一次心脏瓣膜手术以后再做成功机率多大,]
[房间隔小缺损右室高值主动脉窦部增宽,]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
干下型),]
[去医院检查,医院不确定是否肺泡癌,]
[主动脉瓣狭窄中-重度,左心室壁肥厚,]
[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胸主动脉溜,,]
[风心:联合瓣膜病,]
主任医师 教授
先天性心脏病(2票)
冠心病(1票)
主任医师 教授
心脏瓣膜性疾病(1票)
先天性心脏病(1票)
房间隔缺损(1票)
心脏病(1票)
心脏瓣膜性疾病(1票)
心脏瓣膜性疾病(1票)
先天性心脏病(1票)
副主任医师
主动脉瘤(1票)
副主任医师
我是这个科室的大夫,请添加我的信息&&&&
超过657位"心血管外科..."专家医生在线
扫码下载App免费咨询
直接与本科室大夫通话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 沟通更充分,90%当天通话!
深圳北大医院 心血管外科
患者h**成功预约了韩振医生的电话咨询
⊙绝句《一月廿八妻手术成功谢恩》
术到病除于北大,
守得云散见今朝 ...
去哈看望您 才知道您去了北大医院了十年前您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无以报答 只想亲自谢谢您 ...
我父亲是一名老高血压患者,服药十多年,最近出现了房颤和心悸。深圳另一家医生把我父亲的 ...
韩振大夫收到了h***精心挑选的礼物赞
共有1,156,090位患者送出1,957,860件礼物,下一个是你么?
其他医院推荐
患者看病经验
就诊大夫:
所患疾病:心脏瓣膜性疾病
看病过程:程医生。医德医风非常的好!对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这样的好医生!在当前的社会上不多!希望所有医务工作者都像程医生学习。...&
就诊大夫:
所患疾病:
看病过程:李敬来主任对患者及家属耐心认真,从不厌烦,精湛的医疗技术,非常好的服务态度,让人敬佩,超级赞的医师...&
就诊大夫:
所患疾病:心脏病
看病过程:程主任医术好,医德高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工作团队,关心病人理解病人,等等。...&
就诊大夫:
所患疾病:
看病过程:这样的好医生太少了,我们需要这样的医生,医德医技兼具。崇高的品格,和蔼的态度,礼貌的回答...&
心血管外科的好评科室推荐
心血管外科疾病知识库标签推荐
向十一万名公立医院专家免费提问
请输入您的问题,我们帮您安排最合适的医生解答...胸外科_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
国家级重点专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引领国内胸部微创外科发展,改变中国胸外科医学诊疗模式
1992 年王俊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开创了我国的电视胸腔镜胸部微创外科时代。2000年我们成立了国内首家“胸部微创诊疗中心”。二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微创的理念,在国内率先引进、开展、推广多项新技术,引领国内胸部微创外科发展,改变中国胸外科医学诊疗模式。目前,我科以胸部微创技术为医疗特色,在手术难度、手术种类和手术数量上居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我科引领国内胸部微创外科技术发展的“十项创新”
1.1992年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大泡切除治疗气胸;
2.1994年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良性疾病;
3.1995年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等纵隔疾病;
4.1996年电视胸腔镜肺减容手术治疗肺气肿。随后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牛心包垫片并规模用于临床,促进肺减容手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
5.2001年电视纵隔镜手术用于纵隔疾病的诊断和肺癌的术前分期;
6.2002年电视激光硬质气管镜治疗大气道疑难疾病;
7.2004年系统开展电视胸腔镜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多汗症、QT间期延长综合症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并于2009年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8.2005年规模化开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优化手术方法总结出便于推广使用的“王氏手法”。对手术器械进行创新改进,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器械包”。促进此技术在我国的推广。此项成果获得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一等奖和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9.2009年超声引导下经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用于纵隔疾病的诊断和肺癌的精确分期;
10.2010年电子荧光支气管镜用于肺癌诊断;
科室主任:本科有8位医生,0位医生可预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从1952 年 谷钰之 教授创建迄今,在四代人,五任科主任的带领下,伴随着人民医院和国家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稳步前进。 半个世纪以来,人民医院胸外科与时俱进,始终处于国内胸外科的第一集团,在其发展各个历史阶段,深深的烙下了人民医院发展和中国胸外科专业发展的印迹。 时代造就了这个拥有历史而又年轻的科室,我们的历代同仁也以不辜负人民的寄托为已任,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为中国的胸外科专业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
建国初期的1952年,作为 1942 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的 谷钰之 教授已在人民医院大外科工作了十年。 临床医学业专业的进展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和专科出现。 谷钰之 教授凭着他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在当时的条件下,高瞻远瞩的创建了人民医院胸外科,设置床位 24 张,这是当时我国为数寥寥的几个胸外科之一。从 1952 年至 1968 年的 16 年间, 谷钰之 教授为人民医院胸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临床上开展了包括肺叶切除、 全肺切除和食管切除等常规手术在内的各种普胸外科的工作。尤其是在当时结核病流行的行势下,开展了胸廓成形术、膈神经压榨术、 胸膜外异物填充术以及传统的胸腔镜手术( 1956 年)。并在 1960 年将结肠代食管手术用于晚期食管癌和食管瘢痕狭窄的治疗。 谷钰之教授作为导师,培养了人民医院第一个胸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胡家齐。
1968年由于工作需要,谷钰之教授离开胸外科负责建立肿瘤科及外科肿瘤实验室。 人民医院胸外科也因此撤销与普外科合并。这是文革对我国胸外科冲击的一个缩影。
1972年,人民医院恢复了胸外科的建制,杨俊教授任胸外科主任,设置床位 18 张。 在胡家齐教授的协助下,开展胸外科常规工作。 1983 年,胸外科派出 2 名专业医师赴美进修学习心脏外科,着手筹建心脏外科。 1986 年,心脏专业组自胸外科分出,成立心脏外科。
1987年底 -1990 年,胡家齐教授任普胸外科主任。当时胸外科和国家各个领域一样,还存在着严重人才缺乏。 胡家齐教授重新系统地规范了胸外科的临床工作,并先后接收培养了四名医学生从事胸外科专业,为胸外科的重新振兴做了最基本的人员准备。 胡家齐教授在任期间,在较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多项临床科研工作,在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发表了“食管及食管胃交界癌 1025 例切除术后 5-20 年的疗效分析”的论文。 显示了一名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所应有的素质和品质。 1990 年卸任后担任人民医院科研处处长,继续为人民医院的事业努力工作。
1990年底,张国良教授任胸外科主任。 作为文化大革命前毕业的医学生,有在校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又有工作后很好的临床技术训练的机会,更幸运的是改革开放后他有机会赴澳大利亚进修学习心外科临床技术。 这一时期,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各个行业蓬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在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宝贵的经历和环境,造就了他在业务上胆大、心细、勇于开拓,在事务上开放、务实、善于管理的特点。 1990 年,人民医院胸外科完成了搬迁至西直门新院过程,额定床位扩大至 21 张,而实际开放床位在 26 张以上。 并建立了独立的胸外科护理单元,为胸外科护理队伍的专业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临床方面,张国良带领胸外科团队,开展了支气管、 肺动脉袖式切除,并从 1997 年开始完成了治疗晚期肺癌的 6 例自体肺再植手术,取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他还将“ 食管胃单层粘膜缝合加浆肌层深包埋吻合法”用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提高了该类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张国良教授在临床工作的基础上,作为项目负责人得到了《人肺鳞癌肿瘤特异性抗原 CDNA 文库疫苗抗肿瘤作用研究》 ,和《人肺鳞癌细胞 / 树突状细胞之融合细胞的研究》两项 1999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组织编写了《实用胸部外科学》。 张国良 教授热心社会工作,作为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 北京市农工民主党市委委员,为农工民主党在人民医院乃至北京医科大学系统的组织发展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任主任王俊教授, 2000 年作为杰出人才引进加入人民医院胸外科。 自此,以胸部微创手术为重点,以肺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为主体的学科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8 年来,我们本着“ 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的科训,克服学术浮躁的大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扎实做好医、教、 研工作,坚实地迈出每一步,从而使我们胸外科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高速发展期,并已成为我国胸外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团队。
王俊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 1997 年获得国际胸外科界最高奖 - 美国胸外科学会( AATS ) Graham Fellowship( 每年全世界仅一人 ), 在美国接受严格的临床和科研训练,先后哈佛大学 (MGH) , Mayo Clinic 等著名医学中心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 2000 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2001 年获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兼任世界华人胸腔外科学会( ICSTS )侯任会长,国际食管疾病学会( ISDE )亚洲主席,美国胸外科学会( AATS ) Graham Fellow ,国际抗癌联盟( UICC )会员,国际华人胸腔外科学会( ICSTS )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腔镜外科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执行委员等学术团体的职务。 同时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 IASLC )英文杂志 Lung Cancer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和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中国肺癌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医学与哲学杂志等 15 种中外权威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常务编委。共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150 余篇;主编《现代胸腔镜外科学》、《胸腔镜和纵隔镜手术图谱》、《胸部疾病的胸腔镜全真手术》、《肺气肿外科诊治》、《 纵隔镜手术学》等 7 部学术专著。在过去 20 年,中国普胸外科领域的绝大多数学科进展都是与王俊 教授的努力分不开的。
其学术贡献突出地表现在
(1) 1987 年建立了中国术前定量预测肺切除术后肺功能的核素检查方法,显著提高了胸外科手术安全性评估的水平,大大缩短了我国在该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997 在国际上首先证明 DLCO 较 MVO2 能更准确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 DLCO 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关,而与长期生存率无关,这些新观点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后,被近年出版的美国胸外科教科书和专著所引用
(2) 1992 年创立了我国一门新学科 --- 电视胸腔镜和胸部微创外科。 十几年来,成功地完成了胸腔镜外科的绝大多数中国第1 例手术,至今在手术难度、 手术种类和手术数量上居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先后举办了 13 期全国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学习班和 8 届全国电视胸腔镜外科学术研讨会,培养了全国 80% 以上的胸腔镜外科医师
(3) 1996 年 1 月,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 1 例肺气肿肺减容手术,开创了我国的肺气肿外科新领域。 在卫生部科研基金的资助下,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牛新包垫片并规模应用于临床,为肺减容手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可能,还成功地主办了 4 届全国肺气肿肺减容手术学习班
(4)在我国首先开展食管自助式扩张方法,大大提高了食管扩张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5) 2001 年首先将在国外刚开展的电视纵隔镜手术引入中国,并大规模开展临床应用及全国性推广,极大地促进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纵隔疾病的诊断水平和肺癌的术前分期水平,同时,他大力提倡和实践肺癌的规范化、 个体化综合治疗 ;
(6) 2002 年先后电视硬气管镜技术引进我国,并成功的应用于临床,为大气道疑难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又一更安全有效方法.
(7)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是这两年 王俊 教授为我国胸外科带来的又一新亮点,其微创、彻底、 安全以及与开胸手术同样甚至更好的长期生存率的优越性深得病人和胸外科医生的欢迎,很快将成为早期肺癌首选的治疗方法。
八年来,人民医院胸外科的建设得到全面发展,住院病位由 24 张扩大到 41 张,继而扩大到50 张;也已建立了一支梯队合理、人心稳定且各方面人才能齐备的学科队伍,为胸外科长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我们在肺癌的规范化和微创治疗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列,我们一直引领着我国胸腔镜手术、纵隔镜手术、 电视硬气管手术等微创胸外科手术的发展。近几年,我们培 养毕业的 博士研究生共 12 名,硕士研究生 4 名,还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0 名;共培养进修生 200 多名,学习班学员近千人;我科已成为我国胸外科医师继续教育的中心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2005 年我们建立了独立的胸外科实验室,使胸外科的科研工作基本形成了以肺癌相关基因发现、 功能研究和临床前使用为主的系统性的科研体系。 在临床工作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临床工作的升华理念引导下,我们取得了临床和科研双丰收。在 王俊 教授领导下,几年来我们共获得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同时还得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基金、 教育部、卫生部、985 课题等 10 来项基金的支持,发表了 100 余篇论文,出版 6 部专著。 我们十分重视临床科研工作,临床研究已成为我们科研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我们科的临床应用研究,如各种胸外科微创手术技术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胸外科临床水平的提高。 通过临床研究,不仅培养了我科医师严谨的素质,更为科室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近来,我们制定了胸外科发展的近、 远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线和步骤。每个科室成员都有自已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任务。 相信在王俊教授的带领下,人民医院胸外科将会以坚实的步伐不断前进。
其它医院相同科室
北京医生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5 Beijing Doctor All Rights 京ICP备号您好,欢迎来到名医汇!
&gt 乳腺、甲状腺外科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一级科室:
二级科室:
乳腺、甲状腺外科
擅长:乳腺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
甲状腺癌(41)
乳腺增生(28)
甲状腺结节(25)
乳腺纤维瘤(17)
患友看病经验: 治疗方式:诊断韦主任看病专业关心病患...
乳腺、甲状腺外科
擅长:乳腺和甲状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乳腺纤维瘤(58)
乳腺增生(24)
乳腺纤维腺瘤(6)
患友看病经验: 治疗方式:手术谢谢杨医生,给的意见挺...
乳腺、甲状腺外科
擅长:乳腺导管镜微创检查与治疗、乳腺良
乳腺纤维瘤(9)
乳腺增生(3)
甲状腺乳头状癌(2)
患友看病经验: 我是一名浆细胞乳腺炎患者,红肿发病后...
乳腺、甲状腺外科
擅长:乳腺、甲状腺、疝等疾病的诊治
甲状腺结节(3)
乳腺纤维瘤(2)
甲状腺疾病(1)
甲状腺腺瘤(1)
患友看病经验: 今年3月份,易医生亲自手术,治疗效果...
乳腺、甲状腺外科
乳腺结节(3)
患友看病经验: 治疗方式:诊断在刘医生这询问了下我的...
乳腺、甲状腺外科
擅长: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
甲状腺癌(2)
患友看病经验: 暂无文字分享。
乳腺、甲状腺外科
甲状腺乳头状癌(3)
乳腺纤维瘤(1)
患友看病经验: 暂无文字分享。
乳腺、甲状腺外科
擅长:乳腺癌根治术、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
甲状腺瘤(2)
患友看病经验: 看病过程:何医生人很和善,很细心。其...
乳腺、甲状腺外科
擅长:甲状腺肿大手术及乳腺疾病
亚急性甲状腺炎(1)
患友看病经验: 3月份去北大医院的,挂号后由蓝医生看...
乳腺、甲状腺外科
擅长: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
欢迎提出建议
您可以留下E-mail、QQ或电话号码,方便我们与您进一步沟通(可以不填写)
扫码下载APP
使用第三方登录平台
①创建账号
②完善信息
(此手机号码将用作登录网站、接收短信验证码及预约挂号等服务通知,请务必填写正确)
*图形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已经发送到您的手机,请注意查收! 温馨小Tips:验证码10分钟内有效,短信到达可能会有延时,请耐心等待;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经营性-
CopyRight广州诚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最是诚心打动人——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蒋学祥教授
最是诚心打动人
——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蒋学祥教授
常晶&& 本刊特约记者 阎红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从考研究生、读研究生、帮研究生到带研究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蒋学祥教授与“研究生”这3个字结下了30多年的情缘。医院同事说:“把蒋学祥教授个人的线索理一下,就是我院医学影像科改革开放发展的30年。”蒋教授的经历也正是“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命运转变的缩影。
“啃”书考研 成为“文革”后首批研究生
1964年,蒋学祥从山东考入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6年的大学生活,他同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很多功课。1970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边疆基层医院。“能步入工作岗位我非常高兴,希望能早日离开复杂的动乱环境。”蒋学祥回忆说。虽然基层生活很艰苦,但他干劲十足。“下基层就没有想过再回来,说老实话,在那儿工作我非常高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发自内心地认可一句话:‘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左一为蒋学祥教授,左二为其导师汪绍训教授)
在基层医院,他申请拨款盖机房,请求上级调拨设备,建起了当地的放射科。放射技术看到的是阴影,能透过阴影诊断疾病,这一技术的应用无疑将地方医疗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春天。知识分子获得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莘莘学子追求知识、献身科学的激情重新被点燃。“当时听到消息既兴奋又高兴,国家政策使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又有了获得深造的机会。”
但是,他也深知这个研究生不是轻易就能考上的。“毕业后的8年基层工作中,我只顾着工作也没有怎么念书,很多专业理论知识也‘还给老师了’。”蒋学祥幽默地说,“而且以前我们学的是俄语,考研要考英语。可再难也要考,啃也得把英语啃下来。”
于是,32岁的蒋学祥开始“啃”书考研。“当时基层不愿意放你走,你是名牌学校的高材生,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怎么能来我们这儿?能让你走吗?所以单位不给时间复习。”周围更有人说,“快让他考吧,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了他能考上吗?考不上他就死心了。”阻力越大,蒋学祥的学习劲头反倒越强。他高效率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ABC,学英语语法时他就套用俄语语法。为了躲避干扰,他找到一间小屋子,每天晚上从外面把门反锁上,再把窗户用黑布遮上。“当时对知识的渴求,只能用‘如饥似渴’这个词才能形容。”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盼到上“战场”的日子了。可一到考场上蒋学祥还是傻眼了。“有一门考试,三个小时的题,我答了一个小时就没词儿了,非常尴尬,非常难受!”蒋学祥说。最后他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全力以赴地考完了所有科目。苦心人天不负,等到结果公布时,蒋学祥幸运地考上了北京医学院的研究生。
“通过考研,我们那批老大学生很多人都回来了。北医当时把研究生招生计划也从50多人扩到100多人。”考研制度的恢复无疑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1978年考上研究生,这个经历对我来讲非常难忘。如果没有恢复考试制度,没有改革开放,我也许还在基层。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讲起这段经历,希望能给年轻人带来一些启示。”蒋学祥深情地说。
&“泡”片读研
稳扎稳打做研究
考回北医后,蒋学祥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差距:“考回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很大,有英语功底的学生,其听、说、读、写非常厉害,我是自学的英语,运用起来就很吃力。专业要求我们必须能运用英语来学习世界先进的文献知识和技术资料。”为了能尽早查阅英文文献,蒋学祥又开始使用他“俄语+英语”的学习方法恶补英语,并系统梳理医学理论知识。此外,他更十分重视专业临床技能的训练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每天白天骑着自行车去医学院上课,晚上到科里看X光片,一看就看到半夜才回去。就这样每个晚上他都“泡”在上百幅X光片里研究、记录。“等到第二天老专家带着大家集体阅片下诊断书时,我心里就有数了,哪里不懂我会有针对性地听。”
读研期间,导师汪绍训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谦虚儒雅的处事风格深深地影响了蒋学祥的成长。“我对老师最大的印象就是他的科学严谨性。当时老头儿(学生对汪教授的昵称)带我们3个研究生,从标点符号到字词的使用他都非常严格。有位师兄就因为一个字被叫去反复修改好几遍。”大家都非常佩服汪教授。“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授,X光片插在灯箱上还在晃呢,老头儿已经看出是什么病了。”蒋学祥钦佩地说。
进入临床阶段后,蒋学祥又天天“泡”在科室里了解每一个病例,然后带着问题请教老师、查询资料。为了完成论文,他远赴内蒙古参加乳腺癌X线病理对照研究,开展乳腺X照相、手术标本大体切片、定位取材和病理结果对照等大量细致的工作,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蒋学祥勤奋好学和刻苦耐劳的学习态度使他在读研期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得到了导师的赞赏。获得硕士学位后,1986年~1987年他又远赴法国里昂大学进修介入放射学,1988年他又攻读下博士学位。
由于个人坎坷的考研经历,蒋学祥对研究生有很深的情感。科里来的研究生他十分愿意帮助他们,介绍经验、提供建议、协助做动物实验、完成论文,他乐此不疲。有几次,兄弟医院的研究生因为没有课题找蒋学祥帮忙,他热情地把他们留在自己的科室里,帮他们设计课题,指导做动物实验,直到完成论文。
1986年,汪绍训教授谢世后,北大医院影像科没有了博士生导师,对外不能继续招收博士生,对内已通过博士考试的硕士生也无法转博。蒋学祥十分同情这些无法转博的研究生,于是他自己出去给他们联系导师、寻找课题,联系医院聘请副导师及导师指导小组。13年里,先后有好几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转博,在北医三院刘庚年教授或谢敬霞教授名下获得了博士学位。如今,看到这些博士生已经成才并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佼佼者,蒋学祥非常高兴。到了1999年,蒋学祥教授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后,北大医院影像科才彻底结束了13年里没有博士生导师的尴尬局面。
率直性格 真情实感培养学生
从研究生到博士生导师,蒋学祥秉承着导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他教育学生先做人再做学问。学生刚入学他就强调一个理念:影像医学要有服务意识,服务患者,服务临床,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的基础上研究。他教育学生说:“在科室要把自己当主人也要当学生。”当主人就要爱科室;当学生就不能自认为是高材生而目空一切。“一进科室走廊,包括登记员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老师。”
对待教学工作,蒋学祥教授传承了北大医院优秀的教学传统,虽然工作繁杂,但长期以来他始终坚持一线教学,医学影像学40%的课程都是他亲自讲授的。直到担任医院领导职务,实在保证不了上课时间了,他才安排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接替他讲课。蒋学祥深知,新一代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他十分关注这些年轻的研究生导师的道德水平和知识传授技巧,为师生搭建培养和交流的平台,使这些导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他亲自过问教师教学备课的情况,一有时间就去听课并提出建议,想方设法让年轻的研究生导师得到提高和锻炼。
在科研上,蒋学祥用北大医院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他要求学生从临床实际出发进行前瞻性研究,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严格杜绝学术造假。对待研究生,他从修改文章中的每个标点、每个文字入手,努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传授给他们。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学生已经很好地继承了他的治学之道,逐渐成长起来。如今,蒋学祥的学生已遍布祖国各地,如他的学生王霄英已成为我国医学影像领域的佼佼者,36岁时被选为蒋学祥教授的“接班者”——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此外,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学科专业的带头人,并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很多被SCI刊用。
在临床上,蒋学祥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临床技能的训练。“只看书是不够的,百闻不如一见。漏诊、错诊一个病例,医生的印象最深,但行医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过程。要想不漏诊,就得要在第一线工作,要看大量的片子,一个病例就是一个积累。所以,我督促学生一定要积累临床经验,珍惜并充分利用每一个实践机会锻炼自己、积累案例。我希望我的学生对得起每一位病人,对得起北大医院的牌子,要让老百姓觉得咱北大医院的影像质量好!”
(带领学生参加RSNA学术年会)
蒋学祥是一个耿直的山东人,他说:“医院应该讲究质量和学术,我们放射科更不能只求经济效益,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为了多检查患者,我们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但绝不能牺牲影像质量!”
蒋学祥反对研究生只顾自己的课题不顾及科室整体工作,更反对导师把学生看做个人私有财产而任意支配。为此,他率先实行了集体导师制,使学生属于集体导师共同指导,按照统一规划方案进行培养。
当领导心怀大爱与真诚
蒋学祥教授在2000年~2006年担任北大医院党委书记期间,特别注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光讲理论学生是不喜欢听的,我给学生讲自己的经历,他们一听到你的真实经历、真情实感,都愿意跟你交流。”
在蒋学祥的主持下,医学影像科率先推行研究生班主任制度,随后北大医院成立了12个研究生班。研究生班定期组织研究生做科研进展规划、课题讨论、读书报告以及郊游等活动,这些活动调动了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促进了研究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蒋学祥还经常参加研究生的集体活动,身先示范,以自己的魅力去影响研究生导师和学生。
对待医院管理工作,蒋学祥也像对待科研工作一样来要求。担任院党委书记期间,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所主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北大医院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觉得蒋教授在任影像科主任期间最大的贡献是确立和明晰了北大医院医学影像科的科训和宗旨,就是‘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于病人,服务于临床,在服务中发展学科’。蒋教授使我们在面临选择、遇到考验时有抉择和行动的指南,也使得医学影像科独特的医疗、教学、科研理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现任医学影像科主任王霄英说,“蒋教授也是一位很有领导艺术的人,他给我们的发展空间很大,他会给一个大的方向和范围,而具体的工作则完全放手我们去做,让我们有很大的锻炼空间。”
近40年来,蒋学祥教授一直从事放射诊断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不仅在常规X线诊断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而且在磁共振诊断学方面卓有建树。同时,蒋教授用诚心和真情对待学生,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学生的关爱赢得了研究生对他的尊重和喜爱。“蒋教授是一位严谨而和蔼的老师,他在不同的方面要求是不一样的。科研上他严格到实验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会亲自对一遍,但平时对我们很宽松平和,一般请假等小事蒋教授都不会太管。我们和蒋教授一起出差,晚上几个年轻的朋友出去玩,他都会很惦记我们什么时候回来,要不要留饭,他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周到地照顾着。”
秦乃姗医生对记者说。
如今,蒋学祥教授已经不再担任行政职务,可他仍记挂着研究生培养。在科室里他经常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业进程。他说:“育人如同行医,是一个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过程。唯有诚心付出,身正示范,才能对得起‘教师’,对得起‘医生’这两个神圣的称呼。”
(责任编辑:王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的校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